教育知识与能力

1.广义的教育:能增长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
是有计划和偶然的
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再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
加影响,以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过程。
4.教育的发展阶段。
A.原始社会教育的教育特点。a.没有阶级性,只因年龄性别和劳动分工有所差别 b.教育目的是传递生产经验 c.教育是在生
产生活
实践中进行的,没有特定的场所和教育人员。
B.古代教育。奴隶社会后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的机构-学校,教育与生产相脱离。 教育的主要内容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隋
唐之后 科举制度盛行。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古代教育特点。a.等级性 b.方法的刻板性 c.思想统治的道通性 d.过程的专制性 e.身份地位的象征性。
C.现代教育的特点 a.紧密联系社会生产生活 b.学校教育逐渐走向大众化 c.教学内容方面,自然科学知识大大增加
d.班级授课制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5.20世纪后教育改革发展的特点 a.教育终身化 b.教育全民化 c.民主化 d.多元化 e.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6.教育的基本形态
a.家庭教育。特点,先导性、感染性、权威性、针对性、终身性、局限性。局限性表现在内容的零散性和方式的随意性,
意义:a.是人生的第一篇章,是个体社会化的最初摇篮 b.是学校教育的最重要补充 c.家庭教育更能适应个体发展
9.学校教育的特点: a.职能的专门性 b.组织的严密性 c.作用的全面性 d.内容的系统性 e.手段的有效性 f.形式的稳定性
14.苏格拉底最大的贡献是首创苏格拉底问答法又称产婆术。柏拉图式欧洲教育史第一个大量著作流传下来,主要思想为:a.女子应该
享受与男子同样的教育b.早期教育应该得到重视c.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促使灵魂转向d.提倡喻学习于游戏。思想集中在(理想国)中。
15.亚里士多德注意到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著作(政治学)。昆体良主张儿童教育应该是鼓励的,激发兴趣,(雄辩理论)一书
是西方第一部系统的教学方法论著。
16.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的出版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强调教育的自然性。
17.卢梭(爱弥儿)。康德认为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教育的任务在于充分发展人的自然秉性。
18.裴斯泰洛齐代表作(林哈德与葛驽德),教育目的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
19.洛克(教育漫话),白板说。赫尔巴特是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普通教

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主要观点是教育的最高
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赫尔巴特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教育性教学的思想
23.A教育与生产力。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生产力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a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b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c.促进着教学内容、方法、组织形式的发展和改革。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a.教育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劳动力
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b.教育史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c.教育是发展科学的一个重要手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发展水平,教
育又反过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a.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b.决定着受教育权的分配 c.决定着教育的性
质 d.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a.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b.教育史一种影响政经的舆论力量c.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C.教育与精神文化 1.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a.文化制约着教育内容 b.文化观念制约着人的教育观念 c.文化模式制约着教育模式
2.教育对文化的作用a.教育传递文化 b.教育传播文化 c.教育选择文化d.教育创造和更新文化
24.人的发展的规律性a.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b.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c.差异性d.不均衡性e.互补性
28.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a.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b.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全面发展c.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4.为经济建设和社
会 全面发展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德、智(思维能力是决定因素)体(基本组织形式:体育课、早操课间操、课外体育锻炼、运动队训练、
运动竞赛)美劳。
31.课程开发的主要影响因素:儿童、社会、学科特征。
33.课程目标的特点。整体性、阶段性、持续性、层次性、递进性。
34.课程目标的分类。a.行为取向性目标。是期待学生的学习结果。具有导向功能、控制功能、激励功能与评价功能。
b.生成性目标 c.表现性目标
35.课程计划是学校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编写各课教学书的主要依据,是组织活动的基本纲领和重要依据。
课程计划的内容a.学科设置b.学科顺序c.课时分配4.学年与学周安排
36.课程标准:是国家关于每一门教学科目的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课程基本规范和质量的具体要求。
是教材编写、教学活动、评价和命题的依据
基本内容: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 实施建议、术语解释。组成部分:说

明部分、文本部分、其他。
37.课程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通过系统地收集有关信息,采用各种定性、定量的方法,对课程的计划、实施、结果等有关问题
作出价值判断并寻求改进途径的一种活动。含义:a.是价值判断的过程 b.方式是多样的 c.对象包括计划、实施、结果等要素
38.课程评价的价值取向 a.目标取向的课程评价(现代评价理论之父是泰勒及其学生布鲁姆)b.过程取向~~c.主体取向~~
39.课程评价的发展趋势 a.即重视学生评价中的个性反应方式,又倡导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合作b.以质性评价整合与取代量化评价
c.强调评价问题的真实性与情境性d.评价不仅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结论而且重视得出结论的过程
40.新课改下的课程评价
a.在指导思想上。要突出评价的发展性功能和激励性功能,重视对学生学习潜能的评价
b.在评价的主体上。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评价的积极性,改变评价主体的单一性,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c.在评价的方法上。1.由总结性评价发展为形成性评价,实行多次评价和随时性评价 2.由定量评价发展到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
3.由相对评价发展到个人内差异评价 4.由绝对评价发展到差异性评价
42.基础教育改革的理念
A。学生观。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的最高宗旨金额核心理念。包含三点:1.学生是发展的人2.是独特的人
3.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B.教学观。1.教学从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 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3.从重结论转向同时更重课程
4.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C.学习方式。目前新的学习方法主要有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自主学习
D.教师角色。1.新课程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要求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4.要求教师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E。教师的教学行为1.对待学生上,强调尊重、欣赏2.对待教学上,强调帮助、引导3.对待自我上,强调烦死 4.对待其他教育者,强调
合作。
43.新课改总目标。a.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b.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意
识,遵纪守法c.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d.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e.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
和人文素养f.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j.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45.教学的任务。
a.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b.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与创造才能 c.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

的科学世界
观基础 d.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46.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包括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手段。
48.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a.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规律。重要特点是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b.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
c.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d.传授知识与思想相统一的规律
50.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遵循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A.直观性原则是指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让学生直接感知学习对象。具体手段1.实物直观2.模像直观3.语言直观。
对于教师的基本要求:a.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b.直观是手段而不是目的c.在直观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认识。
B.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积极性,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以达到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要求:1.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2.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3.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C.循序渐进原则。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要求
1.按课程的系统性进行教学2.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把握关键3.教学要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
D.巩固性原则。要求: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2.保证巩固的科学性3.巩固具体方式多样化4.保证学生身心健康
E。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指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要求:1.重视儿童的年龄特征2.了解学生发展的具体特点
3.恰当地把握教学的难度
F.思想性与科学性统一原则
G。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
会用。基本要求:1.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并能联系实际进行讲授。2.培养学生运动知识于实际的能力3.注意讲与练的结合
4.适当补充乡土教材,开设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H。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方失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学生,全面把握学生实际2.面向学生的大多数进行教学3.正确对待个别差异
在教学中,不能孤立运用某一个原则。
56.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当年教学改革的主题。教学改革作出新的调整。包括
a.面向结果的教学与面向过程的教学并重。b.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并重c.教师指导与学会学会并重d.一般能力培养与创造品质形成并重
57.感觉与知觉的联系:a.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知觉产生的前提和基础b.都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c.密不可分,感觉只是
新生儿中才有,而儿童和成年人单纯的感觉少,总是以知觉的形式来反映

事物。
区别:a.所反映的具体内容不同 b.感觉是介于心理和生理之间的活动,知觉则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事物的各种属性加以综合和解释的生理
活动 c.从生理基础来看,感觉是单一分析器活动的结果,知觉则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果。
65.知觉的基本特征: a.知觉的整体性 b.选择性 (客观影响因素有刺激物的变化、对比、位置、运动、大小程度、强度;主观方面有经验、情
绪、动机、
兴趣、需要等。) c.理解性 d.恒常性 (知觉不因知觉条件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特性称知觉的恒常性。)
68. 注意的品质及影响因素 a.注意的稳定性 b.集中性 c.范围 d.分配 e.转移
70.记忆的过程: 识记、 保持和遗忘、再认和再观
73.中学生记忆能力的培养 a.提高使用正确识记方法的能力。1)发展意义识记的能力2)应正确组织学生复习,锻炼记忆能力
b.明确记忆的目的,增强记忆的效率。c.理解是记忆的基础 d.提高学生对记忆内容的兴趣
e.让多种分析器官参加记忆活动 f.养成自我检查的习惯,提高正确再认和回忆的能力
77.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a.独创性 b.变通性 c.流畅性。
78.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 a.迁移(正迁移,促进作用;负迁移,阻碍干扰作用)b.原型启发 c.定势(由先前的活动所形成的并影响后继活动趋势的

一种心理准备状态)d.功能固着(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其他的功能)e.个性特征
79.动机的功能。a 激活功能 b.指向功能 c.强化功能
80.学习动机的基本成分:a.学习需要(个体学习中感动的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主观体验形式是学习愿望和学习意向)根本动力即内驱力
b.学习期待(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即学习的诱因
81.学习动机的功能。a.使个体的学习行为朝向具体的目标 b.使个体为达到某一目标而努力 c.激发和维持某种活动 d.提高信息加工的水平
e.决定了何种结果可以得到强化 f.导致学习行为的改善
83.培养学习动机的途径。a.设置具体目标及达到的方法 b.设置榜样 c.培养对学习的兴起 d.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e.注意学生的归隐倾向
84.激发学习动机的方法。a.坚持以内部动机作用为主,外部动机作用为辅 b.实施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认识兴趣和求知欲
c.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 d.正确运用竞赛、考试与评比 e.注意内外动机的互补和相辅 f.注意个别差异
87.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a.学习任务的相似性 1.学习材料的相似性 2.学习目标与学习过程的一致性 b.原有认知结构 c.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d.

学习的指导
88.如何在教学中促进迁移 a.精选材料 b.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c.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d.创设与应用情境相似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情境
e.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89.学习策略的特点 a.操作性与监控性的有机统一 b.外显性和内隐性的有机统一 c.主导性金额迁移性的有机统一
91.学习策略训练原则
a.主体性原则 b.内化性原则 c.特定性原则 d.有效性原则 e.经济性~f控制性~g激励性~
94.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a.逻辑思维处于优势地位 b.辩证逻辑思维发展迅速但明显滞后于形式逻辑思维发展 c.对问题情境的思维的质的飞越 d.想象力迅速发展
e.思维品质矛盾交错地发展

101.拉扎勒斯 认知-评价理论 观点情绪是个体对环境事件知觉到有害或有益的反应。因此,在情绪活动中,人们需要不断地评价刺激事件与自身关系。有三个层次的
评价:初评价(确认刺激事件与自己是否有利害关系)、次评价(对自己反应的调节和控制)、再评价(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的有效性和适宜性)
102.伊扎德提出关于情绪与调节四个基本过程:生物遗传-神经内分泌激活过程、感觉反馈激活过程、情感激活过程和认知激活过程。
103。中学生情绪和情感的发展特征
1.情绪和情感丰富热烈 2.情绪和情感易起伏波动,心境转换明显 3.情绪和情感的心境化和文饰现象(文饰现象表现为情绪的表里不一)
4.情绪和情感体验的深刻性和稳定性不断发展
104.中学生情绪和情感的培养
a.帮助中学生学会合情合理地提出自己的需要和愿望 b.充实和丰富中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健康的情感 c.培养中学生爱生活爱祖国爱人民的思想情感
d.培养中学生增强挫折的耐力,学会调节情绪和情感的本领
106.人格的特征: a.独特性 b.稳定性(江山易改,禀性难移) c.统合性 d.功能性
111.埃里克森的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认为人格的发展经历顺序不变的八个阶段。
a.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任务是培养信任感 b.自主感对羞耻感和怀疑(2-3)。培养自主性
c.主动感对内疚感(4—5)。培养主动性 d.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培养勤奋感 e.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培养自我同一性
f.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建立新型人际关系,克服两感之间冲突 g.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显示自己的生产力创造力等
h.自我成河对绝望感(成年晚期)。受前几个阶段发展影响极大
112.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a.顺序性和阶段性 b.稳定性与可变性 c.共同性与差异性
115.对中学生正确处理异性交往的指导
a.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男女同

学正常交往的意义 b.正确引导男女同学正常交往
c.及时正面疏导,解除性压抑和性紧张。1.防微杜渐,主动引导 2.理解学生,尊重人格 3.鼓励交往,转移恋情
120.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a.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 b.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c.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d.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e.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 6.小组辅导
121.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a.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 b.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 c.对学校日常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
122.品德主要由道德认识(核心)、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构成。
123.态度和品德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
124.影响态度与品的学习的一般条件:a态度定势 b.道德认知 c.家庭教育方式 d.社会风气 e.同伴群体
125.中小学德育的基本内容:a.爱国主义教育 b.理想教育 c.集体主义教育 d.劳动教育 e.自觉纪律教育 f.民主和法治教育 g.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h.人道主义和社会公德教育
126.促使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a.说服法 b.榜样示范 c.群体约定 d.价值辨析 e.奖励与惩罚
128.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可分为 a.前习俗水平 阶段一:以惩罚与服从定向 阶段二:以工具性的相对主义为定向 b.习俗水平 阶段一:以人
与人之间的和谐一致或者"好男孩—好女孩为定向定向 阶段二:以法律与秩序为定向 c.后习俗水平 阶段一:以法定的社会契约为定向 阶段二:以普遍的伦理原则为定向
131.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a.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统一发展的过程 b.德育过程是指导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接受各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c.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斗争的过程,受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过程 d.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132.中小学的德育原则:a.正面教育与积极引导相结合的原则 b.疏导原则 c.知行统一原则 d.发展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e.尊重学生和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
f.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g.教育影响连续性和一致性原则 h.导向性原则 i.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j.教育与学生年龄特征相一致的原则 k.思想政治
工作与其他活动相结合的原则
134.中学德育方法:a.说服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陶冶法 d.品德评价法 e.实际锻炼法 f.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
136.实施三生教育烦人基本方法:a.主体教育 b.认知 c.行为 d.差异 e.全面
139.中学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a.了解和研究学生(是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方法有:1.观察法 2.谈话法 b.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1.班

集体的形成和发展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的要求及方法①确立目标②建立班委会③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④组织开展班级活动 c.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d.营造优雅的班级环境
e.协调好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f.做好班主任工作计划和总结
140.班集体的培养方法:a.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b.建立核心队伍 c.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d.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e.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f.集体
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
141.课堂管理原则:a.重视课堂管理本身的教育功能b.突出学生的主体发展c.坚持面向全体学生d.重视学习活动的过程管理
142.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a.学校领导的管理方式b.教师的教导风格c.班级的状况.d.学生对教师的定型期望
143.★ 影响课堂气氛的因素:a.教师的领导方法b.威信c.对学生的期望d.情绪状态 民主型领导方式的课堂气氛最好
146.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的三个方面及表现: a.教师的教育失策 1、指导思想的错误2、管理的失落3、教学的偏差 b.学生的身心素质 1、性别差异2、生理障碍3、心理缺失
c.环境的因素
147.预防和矫正课堂问题行为的方法 a.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 b.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的认知结构 c.对于课业给予精确的指导 d.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 e.协调同伴间的人际关系
f.建立家校联系 g.行为矫正与心理辅导
148.课外活动的特点 a.自愿参与 b.自主活动 c.形式多样 d.内容开放
149.课外活动的意义 a.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b.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培养学生的个性与创造力
c.培养学生的组织、合作、礼让等社交能力 d.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150.课外活动的基本内容 a.科技活动 b.科学活动 c.文体活动 d.课外阅读活动 e.社会活动
151.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 a.群众性活动 b.小组活动 c.个人活动
152.课外活动实施要求 a.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b活动内容要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 c.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精神
153.教师职业角色形成的主要条件 a.全面正确认识教师职业 b.树立学习榜样 c.积极参与教育实践
157.教师反思的环节包括四个阶段:a具体经验阶段 任务是促使教师意识到自身问题的存在 b.观察分析阶段 是教师广泛地收集、分析相关的经验,特别是自己
c.抽象的重新概括阶段 是教师在明确了问题情境之后,重新审视自己 d.积极验证的阶段 开始使用自己获取的新策略来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159.中小学教师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a.传统文化观念的压力 b.激烈的角色冲突 c.学生的品行、学习情况与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也是密切相关的 d.教师
职业本身的特殊性及我

国教育观状给教师带来的压力
160.中小学教师健康心理的维护:a.改变认知 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2、树立正确的自我概念 b.自我调适 1、情绪调控 2、合理宣泄 3、学会放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