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传播

文化与传播
文化与传播

文化与传播

一文化传播(Culture Communication)与人的精神交往活动充满了许多让人费解的谜,以致有学者把它称为20世纪哲学最大的难题,即“主体际困境”。主体际何以可能成立?人与人之间何以可能交流?人与人何以可能通过交流建立多极主体共在的共同体?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智慧的哲学家们。

人之为人从传播起。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就是他的文化传播方式,也可以说,一个人的文化传播方式就是他的生活方式。正如美国文化传播大家威尔伯·施拉姆(Wilbur

Schramm)所言:“我们既不完全像神,也不完全像动物。我们的传播行为证明我们完全是人。”〔美〕W·施拉姆等:《传播学概论》,39页,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文化传播总是和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交织在一起,成为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必不可少的交往活动。正如人的生存离不开空气一样,我们也离不开文化传播。英国学者特伦斯·霍克斯(Terence Hawkes)认为,“人在世界上的作用,最重要的是交流。”〔英〕特伦斯·霍克斯:《结构主义和符号学》,127页,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当代人对社会生活的阐释,当代人的文化实践活动和文化创造活动都与传播息息相关。文化传播成了当代

人类的主要生存方式和生存空间。

我们谈论文化传播,也就是谈论我们的文化和我们与世界的关系。我们如何理解周围的世界以及我们所处的社会?历史上人们彼此是如何交往的?文化传播的本质及其特征何在?媒介变迁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有何内在关联?是媒介

在控制人还是人在控制媒介?如何理解文化传播的功能及其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文化传播在当代的表现形态是什么?跨文化传播的现实境况如何?如此等等。对于这些问题,文化传播研究也必然要表现出自己的关注和思考。

文化传播何以可能?我们为什么要研究它呢?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文化传播的时代。20世纪人类最大的嬗变是文化传播对人类社会和人类生活的全面渗透。文化传播将是21世纪文化研究最重要的主题和中心视界之一。文化传播作为人类存在和发展的表征和特权,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武器和工具。文化传播既改变了人类也改变了世界,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文化传播。事实表明,文化传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深度地卷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它同人类朝夕相伴,如影随形,与生俱来,共同绘制出人类历史的壮丽画卷。我们可以说,文化传播是人类生活的主要样式,是人类社会最普遍、最重要、最深层和最复杂的现象之一。

传播是人的天性亦是文化的本性。走进历史和现实深

处我们便会发现,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文化传播的历史。文化传播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文化传播冲破各式各样的社会藩篱,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展开,是历时性和共时性的过程。文化的产生与发展、变迁与转型、差异与冲突、整合与创新、生产与再生产,都与文化传播紧密关联。文化传播作为一种最富有人性和人情的社会活动,使人成其为“人”,使人成其为“类”。一句话,文化传播与人类文明共振起伏、互动互进、休戚相关。没有文化传播,便没有人类的文明。文化研究富于变化,确实很难把握。文化传播可谓左右旁通,环环相扣。文化传播拓展了文化时间和文化空间,从而也拓展了人类生命存在的时空形态。因此,只有通过文化传播的研究,从历时性和共时性的动态过程中,方能真正把握住文化。显然,文化传播是文化研究之网的“纽结”,抓住了文化传播,也就抓住了文化研究的关键。

传播是促进文化变革和创新的活性机制。文化不是一

个被动凝固的实体,而是一个发展变动的过程,是一个“活”

的流体。文化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文化既是“名词”又是“动词”。说到底,人类文化是一个不断流动、演化着的生

命过程,文化一经产生就有一种向外“扩散”和“传递”的冲动。传播是文化的内在属性和基本特征,一切文化都是在传播的过程中得以生成和发展的。文化的差异性、社会性和符号性使文化传播“势所必然”并成为可能。威尔伯·施拉姆(Wilbur

Schramm)称文化传播“是社会得以形成的工具。”社会学家查尔斯·科利(Charles Coughlin)认为文化传播是“人类关系赖

以存在和发展的机制,是一切智能的象征和通过空间传达它们和通过时间保存它们的手段。”人类学家爱德华·萨皮尔(Edward Sapir)强调:“每一种文化形式和每一社会行为的表现,都或明晰或含糊地涉及传播。”转引自周晓明:《人类交流与传播》,10页,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

这些描述说明了文化传播的可能性、普遍性以及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文化传播产生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传播促进了

人类社会的发展,而文化借助于传播影响着人类。文化传播不仅是人格与社会的建筑材料,而且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共存关系。传播既是文化载体和“社会水泥”,又是人类文

明和社会进步的助推器。概括起来,文化传播具有以下特征:一是社会性。文化是一种群体性的存在,文化传播是人与人之间进行的一种社会交往活动,离开人这个传播的社会主体,传播活动就不能进行。二是目的性。人类的文化传播总是在一定的意识支配下的有目的有指向的活动,这与动物本能性的机械生成传递有着本质的不同。三是创造性。文化传播是文化创新与发展的动力系统,在文化传播活动中,人类对信息的收集、选择、加工和处理,处处都包含着人类的智慧,彰显着人类文化的创新。四是互动性。文化传播是双向的,

是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信息共享和双向沟通与交流的过程。五是永恒性。文化传播生生不息,绵延不断,超时空、跨种族,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是恒久长存的人类活动。据此,我们认为,文化传播是人类特有的各种文化要素的传递扩散和迁移继传现象,是各种文化资源和文化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中的流变、共享、互动和重组,是人类生存符号化和社会化的过程,是传播者的编码和解读者的解码互动阐释的过程,是主体间进行文化交往的创造性的精神活动。

文化与传播是互动的和一体的。文化是传播的文化,

传播是文化的传播。没有文化的传播和没有传播的文化都是不存在的。一方面,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受到传播的影响。传播促成文化整合、文化增值、文化积淀、文化分层、文化变迁和文化“均质化”。传播对文化的影响不仅是持续而深远的,而且是广泛而普遍的。反过来,文化对传播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传播者对受传者的文化意义,同时还体现在传播媒介及传播过程之中。传播与文化的互动表明:文化与传播在很大程度上同质同构、兼容互渗。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文化即传播,传播即文化。文化的传播功能是文化的首要的和基本的功能,文化的其他功能都是在这一功能的基础上展开的。

文化传播促进了多元文化的生成和发展。历史、理论与现实早已证明,文化是一个开放的规则系统,各种不同文化

的交往、交流和传播是实现多元文化生成和发展的前提条件。然而,在当前的国内文化传播研究视域内,存在着一种将“本文化”和“他文化”封闭起来的排他的“文化自然主义”和“文化

部落主义”;一种争论不休的“文化激进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一种由于对强势媒体的“畏惧”而表现出来的“狭隘的民族主义”倾向。其结果是在反对西方“文化霸权”的同时确立自己的“文化霸权”,以一种暗含的中华文化优越论去抗击西方文

化中心论,这显然是一个并不明智的文化发展策略。如果我们只强调“本文化”的优越而无视“他文化”的存在,只强调“本

文化”的“纯洁”而反对与“他文化”进行交流和交往,就会发展

成为一种以自我为中心、拒斥异质文化的“文化孤立主义”。

这些观念的存在和强化,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十分有害的,不利于多元文化的生成和发展,更不利于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创新。因为在文化交往全球化的今天,任何文化都应该是开放的而不可能是封闭的。我们并不需要以一种新的文化中心论去取代老的文化中心论,中国需要的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开放的本土文化,一种世界主义的胸怀,一种鼓励多元文化的战略。我们应该在全球意识的观照下发展自身的民族文化,认真处理好“现代对传统的超越复归”与“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化”两者之间的关系。惟其如此,中国文化才能重现辉煌。

文化传播加速了全球化进程。当代的文化传播是一种全

球传播,是一种国际化的现象,需要全球性的思维,需要开放的理念。全球化是人的社会关系的世界化,是人的社会交往的世界化。全球化瓦解了文化传播的边界和防护系统,为文化的交流与融汇提供了条件,从而也改变了当今世界的文化地图。在传播全球化背景下,技术层对文化层的影响越来越大。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全球范围内的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流动和扩散、重组和整合加快,文化发展呈现出既高度融合又高度分化的趋势,文化发展的整体性、相关性、动态性和不确定性也在增大。由于大众传媒特别是网络媒介日益深入的作用和影响,在全球存在着严重的文化传播生态的危机:出现了网络传播中的文化失范现象;出现了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播中的“杂交”、“混血”和“不对称”现象;出现了少数文化传播大国和多数文化传播弱国之间的控制与反控制、支配与被支配的不平等关系;出现了文化的“媒介化”和以视象文化为主的“文化转向”;出现了文化主权与文化霸权之争。表现为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的冲突更加激烈,而且这些现象都与文化传播紧密关联。各种因素和信息通过网络传播交叉重叠,错综复杂,相互纠缠,成为世界性的焦点和难题。文化传播已溢出民族国家的疆界,充塞于全球性的时空之中。我们经历传播,我们言说传播,我们解读传播。文化传播已成为当代和未来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动力和关键性要素。因此,

文化传播研究在当代中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文化传播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

据研究成果推断,人类交流最原始的方式大概是信号传播方式。大约在200万年前,地球上出现了会制造工具的猿人。随着劳动强度的增加和人脑容量的增大,人类通过一些有限的声音和体语符号来进行沟通和交流,如嗥叫、咕哝、尖叫、面部表情、手势信号等。这些声音和体语符号成为早期人类祖先进行交流和沟通的基本手段。美国学者梅尔文·德弗勒等人的研究成果表明,信号交流起源于人类原始祖先直立行走之前的猿人进化时期,他们与其他哺乳动物的传播方式大致相同,即用呼唤、尖叫及身体姿态来示意危险的出现和食物的存在,表明交配意图及协调活动。这个时期人类在生理上尚未发育到具有口语交谈的能力,因而他们所要传递的复杂意思十分有限,并且传播的速度也极其缓慢。信号传播同语言传播相比要颇费周折,因为传播者不得不去分解表达的意义。这样,传递的信息越长,接受者理解的困难也就越大。专门研究非语言符号的学者艾伯特·梅拉比安认为,语言可以传播任何信息,而非语言传播对于主题抽象的问题就难于阐释,像电影电视一类媒介,如果是无声形式,我们就会感到缺乏一定的理解。参见〔美〕W·施拉姆等:《传播学概论》,75页,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

信号交流的局限性使人类不可能展现一种较为复杂的文

化。由于没有语言的参与,人类就不能进行分析和综合,从个别归纳出一般,由前提推导出结论,他们的智力活动被局限在原始的初级的概念化过程之中。这个时期我们称之为处于萌芽状态的文化传播时代。

从沧桑的历史境遇中我们发现,文化传播生成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联系,从而使人完成了从“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变。马克思把人的现实性的本质看作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并把人看作是历史活动的主体。研究文化传播,就不能不研究人的社会活动,研究人与人的关系及其所属的集团、组织和社会,研究他们是怎样相互影响的。文化传播归根到底是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对文化资源的分配和共享。离开了社会关系,离开了人与人的交往,文化传播既不能存在,也不能实现。

文化传播是由人这一主体来呈现和完成的。大约在距今十万年前,人类的文化传播进入到语言交流时代,即我们所说的口承文化阶段。这是一次巨大的变革,是划时代的艰难飞跃。劳动创造了人类,也创造了语言。语言的产生是人类传播摆脱动物状态的决定性的一步,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传播的开端,是文化传播研究的逻辑起点。对人类而言,文化之所以能够传播,首先是因为它有用,能够满足人们物质或精神上的某种需要。恩格斯指出:“劳动的发展必然促使社会成员更紧密地互相结合起来,因为它使互相支持和共同协作

的场合增多了,并且使每个人都清楚地意识到这种共同协作的好处。一句话,这些正在生成的人,已经达到彼此间不得不说些什么的时候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4卷,37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可见,语言的产生是猿与人的分界线,其意义远远大于人类的祖先第一次直立行走和离开森林。有论者对人类语言的特征作了如下概括参见郭庆光:《传播学教程》,28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第一,人类语言具有超越历史时间和空间的能力,它不仅能够表述现在,而且能够表述过去和未来;不仅能够表述眼前的事物,而且能够表述在遥远的空间中发生的事情。第二,人类语言具有无限的灵活性,可以表达任何具体的、抽象的甚至虚伪的事物,在表达内容上几乎没有任何限制。第三,人类语言具有发音的经济性,以有限的几十种元音和辅音,配之以声调变化,能够组合成数十万以上的语音单词。这说明,人类能够以最小的体能消耗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声音能力。第四,人类语言具有巨大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生物学和动物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从新生代以来,动物界几乎没有增加发声类型,它们只能靠有限的声音和特定的化学或物理信号进行传播。而人类则不同,人类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表现出无穷的创造力。人类不断创造出新词语、新概念、新含义和新的表达方法,并且能够将声音语言转换成文字或其他符号体系加以记录和保存;人类不仅创造了自

己的生活语言,而且创造了科学语言、艺术语言以及以手语、计算机语言为代表的各种人工语言。语言的历史同时也是人类创造活动的历史。

一些哲人对此进行了精彩的论述。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把人规定为“逻各斯的动物”,恩斯特·卡西尔(Ernst Cassirer)也指出“人是符号的动物”。这两种说法的意思都是强调人与语言的关系。语言是意义的载体,超出感性直观的世界是通过语言来呈现的。当代西方哲学的“语言学转向”,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更是深刻。理性就是语言,思想是语言的直接现实,语言是人存在的家……种种不同表述都强调了语言在文化

中的核心地位。维特根斯坦(Wittgenstein)曾把语言符号的功能概括为传播信息、表达情感与指导行动。伽达默尔(Gadamer)认为,语言本身就是一种世界观,人因为有了语言,所以有了一个“世界”,同“世界”有了一种“关系”,对“世界”有了一种特殊的“态度”。而且,语言与思维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思维的规则与说话的规则相同,思维也就是内向操作语言。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中,人类逐渐提高了自己的抽象思维能力,语言成了一种能够表达复杂含义的音声符号系统。人类驾驭了语言,也就拥有了一个丰富多彩的“语义世界”。由于有了语言,人类个体的经验才得以交流并为集体所共享;因为有了语言,代际之间的文化传承才有可能延续下去并成为子孙万代的精神财富;正是因为

语言,才使人类从心理到行为上在与其他物种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成为加速其进化的“核能”。语言成为轻便的达意工具,是文字符号出现之前最便捷、最普遍、覆盖面最广的文化传播方式。

语言传播的特征在于其共时性,是一种典型的“在场”的面对面的交流与传播。然而,在单纯依靠语言传播的那个时代,人与人之间由于缺少文字交流,生活很少变化。正如比尔·盖茨(Bill Gates)所指出的:“在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经历都是亲身的:视野太窄,社会太内向。外部世界存在的东西仅仅是一些道听途说而已。”〔美〕比尔·盖茨:《未来之路》,11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由此可见,语言传播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一是由于发声功能的限制,口语只能在近距离内进行;二是口语转瞬即逝,记录性较差,其信息的保存和积累只能依靠人脑的记忆力。因此,语言传播受到空间和时间的巨大限制,它只能在近距离和较小范围内进行。

文字的发明使人类从原始文化的徘徊中走了出来,它使人类跃入了更高的文明层次,使文化传播从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阔上实现了对语言传播的真正超越,从而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正如美国学者麦尔文·德弗勒(M·Defleur)等所描述的那样:“与工具、火、语言本身一样,文字是人类古今意义最重大的成就之一,没有它,世界上多数人仍将是文盲。”

〔美〕麦尔文·德弗勒等:《大众传播学诸论》,11页,北京,新华出版社,1990。

在古代社会中,文字理所当然地成为社会顶礼膜拜的神圣的符号,受到人们特殊的敬畏。难怪生活在古代文明中的人们把文字的发明归功于他们信奉的神:埃及人将其归功于智慧之神;巴比伦人将其归功于命运之神;希腊人将其归功于奥林匹斯的传令官和使者赫尔墨斯。只有中国古代人将汉字的发明归功于仓颉。

文字是在语言发展的基础上对原始图画的意义进行

规范和抽象的过程中形成的。大约在公元前4000年到6000年之间,在古代埃及和中国,人们开始用规范化的象形字来表达观点、描述事物并形成概念。我国的汉字,如果从仰韶文化晚期刻绘在陶器上的几何图形或符号算起,其形成与发展已有5000年的历史。原始汉字经过长期的使用、改造和

完善,到殷商时期,已发展成为相当完善的文字体系,即现在所称的甲骨文。

英国历史学家巴勒克拉夫在《泰晤士世界历史地?图集》中指出:“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文字发明,是文明发展中的根本性的重大事件。它使人们能够把行政文献保存下来,把消息传递到遥远的地方,也就使中央政府能够把大量的人口组织起来,它还提供了记载知识并使之世代相传的手段。”

文字的发明与使用是人类进步历程中最具意义的成就之一,

它为人类交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而开创了文化传播的新纪元。与语言传播不同,文字传播的特征显著地体现在它的历时性上。文字的产生拓展了文化传播在时间和空间的维度,使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文字的使用突破了语言在时空上的局限,使其具有规范、便携和长期保存等优点,所承载的信息也由简单、容易变得复杂和繁多。更为重要的是,以文字为核心的体外化信息系统的形成和扩展,大大地促进了人类生活的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使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革,使大规模的社会管理和控制成为可能。

事实上,在印刷术产生之前,人类社会的信息是难以大规模复制的。书本知识仅仅掌握在少数特权阶级手里,成为他们发号施令、进行文化垄断的工具。印刷术的发明,给整个世界的文明带来了新的曙光,使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使文化传播告别“贵族”而面向大众,人类的

文化传播真正步入了一个崭新的大众传播时代。印刷术起源于殷商时期的印章和公元200年的中国拓印术。大约在隋末唐初(618-647)中国人发明了雕版印刷术。世界上现存的第一本印刷品是我国唐朝(866)印刷的佛典《金刚经》。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毕发明了活字印刷,给人类的传播注入了新的活力。尔后,活字印刷由蒙古人传到欧洲。公元1456年,德国铁匠古登堡摸索出金属活字印刷法,印刷了几百本《圣经》,开创了印刷机械化的时代。15世纪

末16世纪初,印刷传播业在欧洲日益兴旺并发达起来。

印刷品的大量出现,大大激发了人们的求知欲,从而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文化的普及以及科学的启蒙和社会的进步,加速了欧洲封建社会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诞生。W·施拉姆指出:“书籍和报刊同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是联系在一起的。报纸和政治小册子参与了17世纪和18世纪所有的政治运动和人民革命。正当人们越来越渴求知识的时候,教科书使得举办大规模的公共教育成为可能。正当人们对权力分配感到不满的时候,先是报纸,后来是电子媒介使普通平民有可能了解政治和参与政府。”〔美〕W·施拉姆等:《传播学概论》,18页,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这段话高度概括了印刷媒介的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和教育中的巨大作用。罗素说:“随着印刷术的出现,大大扩展了新思想的传播范围,结果有助于去挖传统权威的墙脚。因为用方言翻译出来的《圣经》印刷成书,很容易到手,教会不能再用花言巧语来继续维持它在信仰方面事务的监护人身份。至于一般学术,也出于同样原因的促动而回到现世主义。印刷术不仅给批评旧秩序的新政治理论提供了传播工具,而且还使人文主义学者得以重新出版古代人的著作,随之促进了经典原著的广泛研究,有助于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英〕伯特兰·罗素:《西方的智慧》,222-223页,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

今天,印刷媒介已经高度普及,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

方面面。书籍、报纸、杂志等出版物作为人们每天获得信息、知识、娱乐的基本渠道之一,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生着越来越重大的作用和影响。马克思对印刷术在人类文明中的贡献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说:“……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马克思:《1861-1863年经济

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版,47卷,427页。

如果说印刷传播实现了文字信息的大规模生产和复制,那么电子传播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就是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

快速传输,它使人类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文化传播的质量和效率都获得了空前的提升。以广播和电视为主体的电子传播,彻底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为文化传播开辟了一条便捷、高效的空中通道。不仅如此,电子媒介形成了人类体外化的声音信息系统和体外化的影像信息系统,使人类文化传播的内容更加丰富,感觉更加直观,依据更加可靠。卫星通讯技术以及卫星广播、卫星电视的发展和普及,使大面积的跨国传播和全球传播成为可能。电脑的发明和电子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的文化传播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前所未有的网络信息化时代。肇始于19世纪资本主义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以1844年美国人S·摩尔斯用他发明的第一台实用电报机在世界上发

出第一封电报为发端,标志着人类的文化传播进入了电子传播时代。贝尔于1876年发明了电话,爱迪生于1877年发明

了留声机,法国人马瑞1882年发明了摄影机……以及随之

而来的广播、电影、电视的相继出现,使人类文化传播的形式更加层出不穷,令人目不暇接。以1946年埃克特等人在

世界上成功研制了第一台电脑主机——“埃尼阿克”为标志,

使人类的文化传播进入了一个新的纪元——网络传播。之后,1957年前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1969年美国通过电缆实现两台电脑对接,1980年结成国际互联网络,1994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纷纷提出“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等

战略构想,各种不同的媒介功能逐渐趋于融合,使人类社会出现了全球化、信息化趋势,人类的社会形态和经济结构由此发生了革命性的巨变。

网络传播是指以电脑为主体、以多媒体为辅助的利用先进技术进行包括编辑、贮存、交换、放映、打印等多功能的信息传播活动。网络传播不仅具有综合性、主动性、参与性、渗透性和操作性的特点,而且具有灵活性、开放性和交互性的特点。网络传播的路径不是固定单一的,而是网状松散的;它既有点对面的传播,而更多的则是点对点、面对面的传播。网络传播连接着整个人类,消解着文化差异,扩展着思想观念,使人类进入了一个综合传播的新时代。

网络传播是文化传播在当代的主要形态。网络媒介的发展正在改变人们的交流习惯,并对人们的身份进行深层的定位。网络传播是人类精神交往的第二世界,是现实世界的延伸和

扩展。网络媒介有四个特征:一是可表达性,它能承载思想和感情;二是记录的长久性,也即对时间的超越;三是快速性,即对空间的超越;四是扩散性,可以达到所有阶层的人。网络传播正在改变着我们生存的世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和精神面貌。网络传播培养了人们的平等价值观念,淡化人们的地位和身份意识;网络传播是一种注重个性创新和个性文化的传播,它拒斥千人一面,崇尚文化多元;网络传播营造出人们通过自由交往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减少了那些不必要的中间环节;网络传播创造出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新型的跨地域的“虚拟社区文化”,使人类文化的交

流真正突破了时空的边界;网络传播还虚拟现实,强调创新,方便快捷,意义深远。然而,网络也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它不可能取代其他媒体。网络还是一柄“双刃剑”,其负面效

应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不可低估。网络既给优质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方便,也为各种消极文化的滋生提供了温床。但这决不能成为我们拒绝先进文化传播工具的理由。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因为信息化所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同其所带来的积极后果比起来毕竟处于次要地位。整个人类将在遍布世界的网络文化中生产和生活。人类既是网络文化的创造者和享受者,又在这种创造和享受中被网络所塑造。可以说,20世纪电子网络媒介的出现是人类文化传播史上的一次空前的革命,它极大地改变了文化传播和交流的方式,因而也改变了文化自

身存在的形态,甚至改变了在其中得以展开的人类生活。毫无疑问,古往今来,没有一种传播媒介像网络媒介这样全面而又深刻地影响着整个社会。

沿着文化传播的历史路径,追问文化传播的历史动因,我们的主要观点是:首先,文化传播产生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人类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进行物质生活资料和精神生活资料的生产。在生产过程中,人类必须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也就是社会关系。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的所有关系都是在交往中实现的。交往是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共同体之间、共同体与共同体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离开了人与人的交往,人们之间的关系就消失了,社会也将不复存在。交往和传播是形成人的本质属性——社会性的基本前提,是人的社会本质的充分表现形式。交往和传播是人类的基本行为,它与人俱在,与生俱来。其次,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人类文明并行不悖。媒介是人类文明的精髓,历史是由占优势地位的媒介引导前行的。从本质上说,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文化传播史,一部媒介发展的创造史和变迁史。文化传播渗透于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之中。文化传播联络人类,维系社会,推动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文化传播经历了语言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网络传播依次递进和叠加的过程。文化传播与人类文明共振起伏、互动互进、休戚相关。没有文化传播,便没有

人类的文明。再次,文化传播手段或媒介的进步不仅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而且与人类社会文化的积累和变化密切相关。文化传播本身是人类社会文化创造和积累的产物,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速度越快,规模越大,对文化传播的速度和规模要求也就越高,文化传播的过程与结构也就变得更加复杂。在很大程度上,文化的进步是通过其物化形态和传播方式实现的。所以,我们可以说,文化媒介的变迁决定了媒介传播机制的演变。一个时代的文化传播的性质和水平,不在于传播什么,而在于怎样传播,用什么媒介手段进行传播。文化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受到特定媒介的支配,而新的传播方式和技术的兴起都毫无例外地引起文化的变革。我们看到,人类从语言的形成到文字的出现用了近10

万年时间,从文字传播跨入印刷传播花了约4000年,从印

刷传播迈入电讯传播用了1200年左右,从电讯传播进入互

动传播只有100多年,从电子媒介到如今的网络传播时代,才有几十年时间。由此可见,现代传播媒介的发展呈现出间隔越来越短、其容量和集合程度却越来越高的趋势。

媒介在促进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中发挥着越来

越重要的作用。在新世纪,“信息时代”、“传媒时代”和“媒介

社会”的特征早已呈现在人类的现实生活之中。现代文化传播媒介的出现和发展正在改变着人类生存的社会文化环境及

其整个生活世界,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心理和价值观念。

高二政治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知识点的总结

高二政治《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知识点总结 第一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1、文化多样性的体现 (1)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透过传统节日和习俗,我们可以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 (2)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它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以名录方式确立,有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2、文化多样性的地位?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3、文化为什么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B (1)由于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

存在着的差异,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2)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所以,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3)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文化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文化的世界性和民族性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它们反映了世界文化的统一性与差异性的辩证关系。 4、为什么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必要性+重要性、意义)B (1)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文化多样性对人类社会来说是必不可少。 (2)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还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3)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

第8课交流与文化传播同步试题

第8 课交流与文化传播 学习提示】 学习本课应从马可波罗的东来、中国四大发明的外传和阿拉伯数字三个方面把握。马可波罗的东来主要是介绍马可?波罗在元朝的生活与工作经历;《马可?波罗行纪》及其影 响。中国四大发明的外传重点掌握四大发明外传的路线及对人类产生的重大贡献。通过介绍 阿拉伯数字的由来与发展,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源于生活,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自主学习的态度;同时充分认识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课文撷英】本课的基本概念和重点语句: 【重点精析】 阿拉伯数字的由来及意义 古代印度人发明了包括“ 0”在内的十个数字符号,还发明了现在一般通用的定位计数的十进位法。由于定位计数,同一个数字符号因其所在位置不同,就可以表示不同数值。如果某一位没有数字,则在该位上写上“0”。“0”的应用,使十进位法臻于完善,意义重大。十个数字符号后来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被欧洲人误称为阿拉伯数字。由于采用计数的十进位法,加上阿拉伯数字本身笔画简单,写起来方便,看起来清楚,特别是用来笔算时,演算很便利。因此,随着历史的发展,阿拉伯数字逐渐在各国流行起来,成为世界各国通用的数字。 0?9这十个数字及其计数法的传播,使世界各地有了统一的计数方法,从而便利和推动了各地区各民族的进一步交流与交往;它还推动了数学等自然科学的发展,从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可见,阿拉伯数字的发展与传播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极为重要。【疑难点拨】为什么元朝时期中西交流活跃,有不少欧洲人士陆续东来?

思路:第一,蒙古远征的后果。蒙古大军的西征南扩,在造成破坏的同时,也开辟了沟通东西方的线路,提供了一个各地交往的大舞台。这个情况类似于亚历山大东征带来的影响。第二:蒙古的开放政策。蒙古的军事征服建立起一个覆原广阔的大帝国,包含多种民族,古统治者在帝国境内对各族之间的交流基本上采取开 放宽容的政策。当时鼓励交流, 贸。 【基础训练】 一、选择题(将正确选项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到中国时,中国正是() A 、北宋时期 B 、南宋时期 C 、元朝时期 D 、明朝时期 2、下面哪项不是《马可?波罗行记》流传后,产生的作用() B 、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D 、对开辟新航路的航海家有所启示 、公元751年怛(da)逻斯之战后 、北宋初年 4、欧洲人自己开始制造火药武器并用于实战是在() A、1241年,蒙古铁骑攻入东欧腹地后 B、公元7---8世纪,造纸术传入欧洲后 C、1258年,蒙古军围攻阿拉伯的巴格达以后 D、公元14世纪上半期 二、填空题 5、13世纪晚期,意大利人________________ 经过长途跋涉来到中国。 6、被誉为“世界奇观之书”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中国的火药和火器技术向外传播,始于_______________ 。 8、指南针用于海上导航,始于中国_______________ 时期。重视外 A 、游记内容宏富,妙趣横生 C 、开阔了欧洲人的地理视野 3、中国的造纸术正式外传是在 A、公元7世纪以前B C 、东汉时期D

论中国文化传播与发展

论中国文化传播与发展

论中国文化传播与发展 胡林峰 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每个民族,或者说每个国家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有文化就会有文化的影响力,也就是国家软实力的组成部分,这里不可不提到影响当代文化的西方世界。 我的外教,一个普通的美国人,一天他发给我们一张卡片然后告诉我们卡片上的英文代表的是今年NCAA(美国大学生篮球职业联赛)的参赛队伍。等到赛季结束便会产生一个总冠军球队,球队名字就是这些卡片中的一个,然后这个卡片的持有人会得到一份奖品。大家听了都兴奋起来,一些从来不关注篮球的同学也开始打听着NCAA。自然便了解了美国篮球文化。这样很巧妙的一个文化迁移,很好地帮美国篮球扩大了影响。这些都是一个普通的美国公民所做的事情,可能这就是美国文化为什么会对世界有如此大的影响的原因之一。 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文化是怎样的一种生存状态呢?虽然在海外也是遍地播种,但是终究没开出几朵美丽的花朵来。就中国内地而言,看着好莱坞电影,听着韩文歌曲,捧着日本漫画的中国人比比皆是,原因何在?不是国人主动去寻求这些舶来品,而是国内本身无法提供一个给人们学习,了解本国文化的高质量的平台,简而言之,就是能让现代人所接受的本土文化物质享受以及精神熏陶的东西少。所以才会出现“崇洋”的现象,直接点说就是内地的文化教育不够,不足,以及不合理。“不合理”在中学教材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比如说:‘中华文化是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古老优秀文化’诸如此类,在教材中随处可见。但这并不就代表了文化教育的成功,这么简单的一句话并不能让人们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就更别说让人么去传播和发展了。 所以中国文化要想在本土得到一个新时期的跨越就势必要提升文化教育的水平,以及更合理的教育方式。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对外发展的形势,在我看来文化发展与传播有着不可或缺的三要素:1.文化的本质 2.文化的传播性 3.文化的融合性。 1.文化的本质,一种文化以及文化的传统思想要跨越其生长的土地,让陌生人能够接受,首先归结于文化的本质是否和陌生人从小说接受的传统教育,以及陌生人的道德观念相抵触,同时也要取决去此文化的根本

第8课交流与文化传播同步试题

第8课交流与文化传播 【学习提示】 学习本课应从马可波罗的东来、中国四大发明的外传和阿拉伯数字三个方面把握。马可波罗的东来主要是介绍马可·波罗在元朝的生活与工作经历;《马可·波罗行纪》及其影响。中国四大发明的外传重点掌握四大发明外传的路线及对人类产生的重大贡献。通过介绍阿拉伯数字的由来与发展,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源于生活,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自主学习的态度;同时充分认识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课文撷英】 本课的基本概念和重点语句: 【重点精析】 阿拉伯数字的由来及意义 古代印度人发明了包括“0”在内的十个数字符号,还发明了现在一般通用的定位计数的十进位法。由于定位计数,同一个数字符号因其所在位置不同,就可以表示不同数值。如果某一位没有数字,则在该位上写上“0”。“0”的应用,使十进位法臻于完善,意义重大。十个数字符号后来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被欧洲人误称为阿拉伯数字。由于采用计数的十进位法,加上阿拉伯数字本身笔画简单,写起来方便,看起来清楚,特别是用来笔算时,演算很便利。因此,随着历史的发展,阿拉伯数字逐渐在各国流行起来,成为世界各国通用的数字。 0~9这十个数字及其计数法的传播,使世界各地有了统一的计数方法,从而便利和推动了各地区各民族的进一步交流与交往;它还推动了数学等自然科学的发展,从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可见,阿拉伯数字的发展与传播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极为重要。 【疑难点拨】 为什么元朝时期中西交流活跃,有不少欧洲人士陆续东来?

思路:第一,蒙古远征的后果。蒙古大军的西征南扩,在造成破坏的同时,也开辟了沟通东西方的线路,提供了一个各地交往的大舞台。这个情况类似于亚历山大东征带来的影响。第二:蒙古的开放政策。蒙古的军事征服建立起一个覆原广阔的大帝国,包含多种民族,蒙古统治者在帝国境内对各族之间的交流基本上采取开放宽容的政策。当时鼓励交流,重视外贸。 【基础训练】 一、选择题(将正确选项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到中国时,中国正是( ) A、北宋时期 B、南宋时期 C、元朝时期 D、明朝时期 2、下面哪项不是《马可·波罗行记》流传后,产生的作用( ) A、游记内容宏富,妙趣横生 B、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C、开阔了欧洲人的地理视野 D、对开辟新航路的航海家有所启示 3、中国的造纸术正式外传是在 A、公元7世纪以前 B、公元751年怛(da)逻斯之战后 C、东汉时期 D、北宋初年 4、欧洲人自己开始制造火药武器并用于实战是在( ) A、1241年,蒙古铁骑攻入东欧腹地后 B、公元7---8世纪,造纸术传入欧洲后 C、1258年,蒙古军围攻阿拉伯的巴格达以后 D、公元14世纪上半期 二、填空题 5、13世纪晚期,意大利人_____________经过长途跋涉来到中国。 6、被誉为“世界奇观之书”的是《_________________》。 7、中国的火药和火器技术向外传播,始于_________。 8、指南针用于海上导航,始于中国__________时期。 9、生活中常用的阿拉伯数字,最早是由古代________人发明的。 三、填图析图: 10、右图的人物是、 他的著作是

留美博士李乐东:一位文化传播者的家国情怀

留美博士李乐东:一位文化传播者的家国情 怀 “春晖使者”开栏语 没有阳光,就没有温暖;没有雨露,就没有五谷丰登;没有父母,就不会有我们;没有亲朋师长,就少了许多人间真情……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你是否报答过那生育、抚养你的人?你是否回报过那默默站在你身后的故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为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扶危济难、反哺故土、回报社会的传统美德,本刊与团省委“春晖行动发展中心”联合推出“春晖使者”专栏,展现“春晖使者”饮水思源、知恩图报、造福桑梓、情系家乡,用智力、人力、物力投身家乡建设的奉献精神和人生壮举,让更多的人投身于“春晖行动”中去,为家乡、为亲人、为社会、为国家做力所能及的贡献,将爱心和奉献的涓涓小溪汇成滚滚洪流。 李乐东,美国密歇根州奥克兰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一位从贵州走上国际讲坛的学者。他秉承先祖、清末著名维新派大臣、政治家、改革家、教育家李端棻的遗志,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和对外开放默默地奉献着。他为贵州打开了一扇眺望世界的窗口,也为美国打开了一扇

了解贵州的窗口。在国外,他,就是贵州! 2007年3月24日,李乐东先生又多了一个新头衔——“春晖文化使者”。 “七七级”, 那一代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 在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上,1977年8月4日,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日子。这天,刚刚恢复工作仅10天的邓小平召集主持了全国科学与教育工作座谈会。这次会议之后,被废除了11年之久的中国高考制度全面恢复。12月,全国570万考生参加了决定国家和民族命运的考试。一个月后,27万幸运学子进入全国高等院校深造,他们被赋予了极具时代特色的符号——“七七级”。 本文的主人公李乐东就是一名“七七级”。 因为“文革”,1971年,李乐东还没有接受完整中学教育就被迫辍学,进入贵阳棉纺厂做了一位工人。恢复高考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也唤醒了他心中冬眠待醒的梦。作为清末著名维新派大臣、政治家、改革家、教育家李端棻的后裔,李乐东从小就接受着良好家庭教育,十年“文革”破坏了中国的教育制度,却破坏不了他心中对知识的渴求,祖辈留下的书籍汗牛充栋,成了他精神上的食粮。在1977年的高考中,厚积薄发的李乐东考取了贵州师范大学外语系,成了27万见证中国教育冰破浪千层的“七七级”中的一员。 1982年,李乐东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留校任教。1985年,他被

《交流与文化传播》(华东师大版)

《交流与文化传播》 宿州市埇桥区杨庄中心学校苏凤 《交流与文化传播》是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八课内容,主要讲述马可·波罗来华、阿拉伯数字的发明和传播等史实,探讨世界各民族各地区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这为学生理解世界文化的差异以及建立世界历史学习的横向学习。 【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道马可·波罗东行和《马可·波罗行纪》影响;四大发明的外传路线,阿拉伯数字的传播和应用等事实,培养探讨世界各民族各地区和平和交往历史意义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合作交流分享法、事例探讨法、歌曲穿插法、历史知识生活化法、现象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树立正确的国际意识,珍爱和平;增强民族自豪感、向心力和凝聚力;取其精华,抛弃糟粕的传承文化观;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等观点;弘扬和继承人类共同文明成果。 【教学重点】

中国四大发明的传播及阿拉伯数字的发明和传播的意义。 【教学难点】 培养探讨世界各民族各地区和平交往历史意义。 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预习本课内容。 一.情境导入:公元前2世纪,中国西汉时期张骞远赴西域,开通了联系东西方的“丝绸之路”;公元13世纪,意大利的旅行家马可·波罗东来,又一次促进了东西方的交流,为纪念他,在我们西子湖畔矗立着他的铜塑,究竟他来中国做了些什么?又对西方世界产生了怎样影响?(出示幻灯片:马可波罗雕塑图片) 二、板书课题:8、交流与文化传播 三、新知探究 1.检查预习自学效果,教师出示三张幻灯片,针对学生完成情况纠正。 A、填空 1)、13世纪晚期,意大利人_____________经过长途跋涉来到中国。 2)、被誉为“世界奇观之书”的是《_________________》。 3)、中国的火药和火器技术向外传播,始于_________。 4)、指南针用于海上导航,始于中国__________时期。 5)、生活中常用的阿拉伯数字,最早是由古代________人发明的 B、选择题 1、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到中国时,中国正是( ) A、北宋时期 B、南宋时期 C、元朝时期 D、明朝时期 2、下面哪项不是《马可·波罗行记》流传后,产生的作用( ) A、游记内容宏富,妙趣横生 B、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C、开阔了欧洲人的地理视野 D、对开辟新航路的航海家有所启示 C、填表题:中国四大发明的外传及意义

政治文化传播的多样性测试题含答案

政治文化传播的多样性测试题含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孔子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中国在世界各地建立的孔子学院,作为中国语言和文化的传播平台,向世界展示了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这表明 A.中华文化走向世界B.中华文化以开放的心态接受外来文化 C.儒家思想是中华文化的核心D.儒家思想是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 答案:A 2、随着珠三角经济的崛起,广州方言“埋单”、“打包”等餐饮用语逐渐风行全国,且发展出其本义以外的涵义。这表明 ①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得到融合与创新②经济发展推动文化传播 ③珠三角文化推动珠三角经济的崛起④饮食文化具有区域性与民族性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答案:A 3、我国城市建设中“南方北方一个样,大城小城一个样,城里城外一个样”,这种“千城一面”现象 A.体现了当代世界建筑文化的发展趋势B.是批判继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结果 C.不符合人们对城市建筑文化多样化的需求D.符合城市建设统一规划的需要 答案:C A4、北京奥运会得到我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也得到世界人民的积极响应。申奥宣传片中对中国五千年文化的诠释以及中国人民热情与真诚的笑脸征服了世界。这表明 ①奥运会既是体育盛会,同时也是文化盛会②文化不仅属于本民族,而且属于全世界③北京奥运会可以向世界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④奥运会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答案:A

5、“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2008年8月89开幕的北京奥运会将成 为全世界人民共同的盛大节日。北京奥运会将通过各种方式展现世界不同民族、不同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体现奥林匹克文化的包容精神。这是因为 ①尊重文化差异是繁荣世界文化的前提②文化融合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③各国都遵循各种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④文化交流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 多样性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答案:C 6、维吾尔族的《第七木卡姆朱拉》、蒙古族长调《成吉思汗》、纳西族《嫁女调》、鄂西土家族《神农溪纤夫号子》……各具特色的民族服饰、语言、曲调和歌声,展现在CCTV舞台上。人们为多姿多彩的民族音乐而激动,更为音乐盛典丰厚广博的文化内涵而感动。这从一个侧面表明 ①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都代表着中华文化的前进方向②中华各民族的文化 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③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④各民族传统文 化相互融合,形成推动当代中国发展的时代精神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答案:B 为世界奉献一个有特色、高水平的奥运会,是中国人民对世界的庄严承诺,也激发了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把庄严承诺和爱国热情化为奉献奥运、建设祖 国的实际行动,是全中国人民的共同心声。回答7—8题。 7、材料中“全中国人民的共同心声”表明 A.庄严承诺是爱国主义的重要标志B.投身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 径 C.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D.奉献社会的目的是为了彰显自我价 值 答案:B 8、北京奥运会不仅是一场体育盛会,也是一场世界文化盛会。假如你是一位奥运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应当 ①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②做各国文化的弘扬者、建设者 ③尊重各国文化之间的差异④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

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 英国学者泰勒认为,文化具有非强制性的影响力,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中所获得的一切能力与习惯。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承载着引导社会进步与提升文明程度的重要功能。 科学技术是人类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的知识体系及其实践。科学技术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极大地推动了人类进步。 文化与科技作为人化自然取得的最具影响和成效的成果,人类文明的共有结晶,二者相伴始终,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领域,成为影响社会发展演变重要而关键的力量。文化与科技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包含着不同的内容,经历了同生共长、互相影响、休戚与共的漫长发展演变过程。(1)在古代,科技与文化具有初级人类文明的共同特点,还保留着朴素、直观、简单等特性,自身发展还不完善,还没有具体的分化与显著的界限。文字的发明与广泛使用,是古代科技对于文化发展最具有直接意义和最具决定性的明证。(2)在近代,科技的发展得益于思想的解放、文化的繁荣。文艺复兴作为人类进入近代社会的标志,不仅代表着古典文化的复兴,也意味着近代科技的兴起。自18 世纪以来,科技成为影响文化的重要因素,一系列的近代产业革命风暴不断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领域产生着重要影响,彰显了科技在近代社会进程中的主导地位。(3)在现代,科技迅速超越文化成为社会的主导力量

。从最初马克思论证的“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到邓小平指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最后成为江泽民强调的“现代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充分说明科技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最具影响力和支配力的根本力量。 科技与文化作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伟大力量,二者不仅紧密联系、相互依存,而且还彼此交融、相需互动。(1)科技成为推动现代文化建设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作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成果与工具,不仅为现代文化建设提供重要的思维模式与技术手段,而且还充实了现代文化的内涵,不断创造着新的文化形式,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推动着文化产业的发展与进步,成为推动现代文化建设发展的第一动力。(2)文化使科技更具人性。文化是科技进步的引导因素,为科技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文化的发展为科技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与氛围,是科技进步创新的思想基础,成为主导科学家的价值取向、激发他们创新力、提高他们思维水平的关键力量。尽管任何一项科技在其开发过程本身只是一个科技问题,但在其开发的背景、目的和过程背后,又是与“文化”密不可分的。实际上,“高技术”更需要靠“高文化”来支撑。“高技术”人才必须通过“高文化”凝聚起来才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科技与文化是相互联系与辩证统一的,不仅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科学技术与文化的关系,而且要驾驭它们实现结合并在结合中发挥各自积极作用。文化与科技融合不断创造出新的文化传播载体,增强文化的现代传播力与表现力。文化与科技融合的程度,体现着一个国家的

(完整版)《文化在交流中传播》课后练习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课后练习 、选择题 1.下列活动具有文化传播功能的是( ) ①古代商旅活动②网络互动③教育④人口迁徙 ⑤红色旅游⑥科考队南极考察 A ?①②③⑤ B ?②③④⑤ C ?①②③④⑤ D ?②③④⑤⑥ 2.2013 年4 月22 日,第23 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在海南海口落下帷幕。本届书博会展出各类出版物35 万多种,其中新书10 万种左右。博览会期间参观人数超过26 万人次,出版物订货达11 亿元码洋。材料体现的文化传播的途径有( ) ①通过商品交换将商品中蕴涵的丰富文化加以交流 ②通过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来传播文化 ③通过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来进行文化传播 ④通过展销图书的文化活动来进行文化传播 A ?②③ B ?②④ C ?①③ D ?①④

3.明朝以后,东北地区俗称“关东”,山东、河南、河北、山西等省人民到关东谋生被称为“闯关东” 他们对东北的文化变迁产生了极大影响。“闯关东”属于文化传播途径中的( ) A ?商贸活动 B ?人口迁徙 C ?教育 D ?口语传播 4.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而传媒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大众传媒更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关于教育与大众传媒的关系,正确的是( ) A ?教育始终借助大众传媒 B .大众传媒使教育突破了狭小的课堂,走向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C ?文化传播的途径是多样的,传媒也日益多样化 D .教育的普及加速了文化传播 5.2013年9 月1 日,《开学第一课》——“乘着梦想的翅膀”在央视与全国中小学生见面,实现了2亿多人同上一节课,这得益于( ) A .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 B.大众传媒的强大功能 C.教育的传递文化功能 D .课堂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6. 2013年5 月下旬,国内首部以90 后生活背景为题材的《我们都是坏孩子》在各大网站震撼上线,一周的时间赢得数千万的点播量,一时间成为眼下青春题材中最为火爆、话题最多、争议最大的电影。这说明( )

2018高中政治(第05周)文化传播的途径与文化传播的手段3

文化传播的途径与文化传播的手段 高考频度:★★★★☆ 难易程度:★★★★☆ 为贯彻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第十一届中国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专门增设了丝绸之路馆,优选15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和国内15个丝绸之路城市的传统工艺美术、创意设计、文化旅游及演艺等内容参展,以促进沿线国家地区文化产业的交流、对话与合作。材料表明 ①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②开展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等活动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③商业贸易能克服时空局限而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 ④大众传媒在推动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中功不可没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答案】A 比较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和主要手段 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大众传媒地位 是文化交流的重要 途径 是文化交流的重要 途径之一 是文化传播 的又一重要 途径 依托现代信息技术,能够 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 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 的信息,已成为文化传播 的主要手段意义 不仅通过商品交换 将商品中蕴含的丰 富文化加以交流, 而且通过人与人之 间的交往过程交流 文化 每一次大规模的人 口迁徙,都意味着 大规模的文化传 播,都会对当时当 地的经济、政治、 文化产生极大的影 响 人们通过学 习各种文化 课程,能够 获得不同的 文化知识 加速了文化的交流与传 播 侧重 点 主要强调文化怎样传播的问题 主要强调文化靠什么传 播的问题联系 文化传播以传媒为载体,通过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等传播途径,实现文化的 交流和发展。无论是文化传播的途径还是文化传播的手段,都直接影响文化传播的 速度、广度和深度 文化传播手段和途径越多越好? 提示:文化传播手段和途径的广泛,一方面加大了文化传播的速度和程度,促进了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但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劣质文化的泛滥。特别是一些新生的传播方式和手段,在很不完善和成熟的情况下,极易被利用,成为黑色或灰色文化传播的帮手。

论科技与文化的关系

论科学技术与文化的关系 摘要: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第一要素,对于推动社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 作用,而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发展的核心,自古以来,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与发展,尽管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内容,承载着不同的任务,但二者共同服务于社会、经济的作用未曾改变过。科学技术与文化在社会发展中融合、促进,二者既有联系、区别、统一、融合的相互关系,为人类生活的繁荣,社会的进步做突出贡献。 关键词:科学技术;文化;融合;统一;区别 一、引言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情形下,科学技术与文化的交流日益紧密与深入,在当前发展趋势下,正确认识和对待科学技术与文化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这为指导社会发展与人类进步提供有力的帮助。众所周知,科学技术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时代潮流中不断改革创新,经久不衰,为人类生活不断创造新的血液与活力,作为人类文明的标志,为文化的进一步传播和创生产生一定的影响。而文化作为一个国家、民族的重要精神映射,反映着人类的精神高度和思维方式,同时承载着引领社会进步和提升人类素质水准的功能,从侧面指导着一个时代所特有的科学技术应发展的方向。经过岁月年轮的不断洗礼,二者从最初的相互独立,到如今不断地相互交错、融合,让人类生活与社会发展有更为鲜明的旗帜,当下,正确认识和处理科学技术与文化的关系,应成为我们的尤为关注的目标。 二、科学技术与文化的内涵与界定 对于特定的名词都会有本质上的概念,而概念的最本质解读就是传统意义上该名词的定义或内涵,一旦弄清其内涵,对我们了解其本质与认识其功用起到重要作用。同样的,对于科学技术及文化这样两个重要名词,从根本上解析其内涵,对于我们研究或阐述二者的关系,分析现状等起着指导作用。 1.科学技术 我们熟知的科学技术,实际上是科学、技术两个名词的统称,我们习惯上将二者统一称为科技。实质上二者既有密切联系,又有重要区别。科学是研究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的自然学科,主要解决理论问题。而技术则是生产实践中的解决问题的工具、方法等,主要解决的是实际问题。科学要解决的问题,是发现自然界中确凿的事实与现象之间的关系,并建立理论把事实与现象联系起来;技术的任务则是把科学的成果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科学主要是和未知的领域打交道,其进展,尤其是重大的突破,是难以预料的;技术是在相对成熟的领域内工作,可以做比较准确的规划。总而言之,科学与技术是辩证统一体,科学是新的发现与认知,是技术的完成的重要指导,而技术反过来是发明,是科学的实际应用。 2.文化

中国影视对中国文化的传播作用

中国影视对中国文化的传播作用 姓名:孔金娣 专业:10级土木四班 学号: 201001553

文化是一个民族和国家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根基。我们中华民族之所以绵延5000多年而不绝,就是因为悠久的文化从来没出现过断层,代代相传,并不断地继承、发展、完善、进步,文化是从过去千百年来人类总结出的生活经验,如果从出生就脱离了这些文化,重新创造就是一个很漫长的进程,汽车,手机,电视,带兵打仗的方法,美味的菜肴,或是电脑,楼房,更不用说股票,基金,人类离不开文化的传承.同时也是一个国家抵御外敌入侵的隐性力量与精神支柱.所以,对本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扬尤为重要.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影视中的运用会不会对文化起到良好的传播作用呢?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 电影是一种具有世界性的语言艺术,是各种文化融合的产物.现代电影可以作为本民族文化的载体,一这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去向世人表达并达到传播与发扬的目的. 对于传播的对象和受众,被传播的无论是物质形式的还是一种无形的信息概念,都需要以一种乐于且广泛的方式来传播.像文化的传播不是说教般的喋喋不休,而是吸引受众自己自身的去欣赏与体验其中并从中找到共鸣. 就目前的人民生活需要,影视等文化产业就是对传统文化传播的很好的途径文化越是得到广泛的传播,才越能够得到弘扬,越能增进不同国家、地区和民族之间的交流。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观念都有差异,通过文化的交流能增进了解、互信、合作、和平。从中,文化也得到弘扬、创新、发展。 中国电影作品的文化阐释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个方面. 一、民俗学价值 最常见的文化阐释价值是通过观赏一部影片,阐释其中所反映的某个时代、地区、民族的民风和民俗。人类的精神生活中有两个倾向,一是眷恋故乡,对本土文化有特别的亲近感;一是向往远方,对异域文化有特别的新鲜感。愈是民族的也愈是世界的,具有鲜明民族和地域文化特色的影片往往容易得到各方的青睐,这也是中国影片屡获国际大奖的重要原因。而人们喜爱观赏影片的一个重要原因也就是能经常地、直观地接触丰富多彩的异域文化,了解世界各个民族的不同风情。

文化传播学 范围

文化的含义:文化是相对自然而言的,由人类的活动和意向影响,改造的、创造的存在,是人类精神、意识、心灵的本质,外化和内化的历史运动结果,它是人类生存的模式,即以价值观念为核心的观念体系支配下的行为系统,不同的生存模式(如民族、地域不同)造就了不同的文化模式。 文化的表现形态:(1)物质形态文化:只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 (2)非物质形态文化:a、语言与符号 b、规范与行为模式 c、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构成人类社会实践活 动的总称 d、精神形态 文化的特征:创造性、象征性、传递性、共享性、稳定性 1、a、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B、基本要素:传播者、受传者、讯息、反馈、媒介。 C、过程:(媒介)→传达信息→(媒介) ↑↓ 传播者受传者 ↑↓ (媒介)←反馈信息←(媒介) 2、文化与传播的关系 文化是传播的文化,传播是文化的传播 没有文化的传播和没有传播的文化都是不存在的。两者在很大程度上是同质同构、兼容互渗的,两者始终处在互动中。 一方面,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受到传播的影响,传播促进文化的整合、增值、积淀、分层和变迁; 另一方面,文化对传播也有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传播者对受传者的文化意义。 3、文化传播:指人类文化由文化源地向外辐射传播或由一个社会群体向另一个社会群体散 布,并使一定的受传者得到影响的过程。 4、文化传播学:是文化学与传播学的交叉学科,是研究社会文化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 科学,其最大特点是学科的交叉性,传播学理论是其理论基础。 5、人类文化传播模式的演变 史前无文字传播→手写文化传播(相对于印刷而言)→印刷文化传播→网络文化传播网络文化传播特点:高技术性、高时效性、语言的开放性 6、传播的规律 a、文化传播取决于文化价值特性(文化本身的价值); b、文化传播走势上,强势文化向弱势文化渗透、辐射、扩散传播。强国文化往往被更 多的关注; c、文化本身的层次性,器文化往往比道文化更容易传播和被接受; d、信仰文化更容易被接受; e、文化传播与文化本身的风格具有密切的关系; f、文化载体对文化传播具有重大影响。 7、当代文化传播的对策(两星辨析题) a、根本立足点是保卫民族文化,不断发展,构建自己的文化,积极面对竞争的精神,一 种公平则优的原则;

九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__交流与文化传播导学案

第8课交流与文化传播 主备人:霍汉召审核:九年级历史备课组使用班级:使用时间:【学习目标】 1、识记目标:马可·波罗来华四大发明的传播阿拉伯数字的传播与应用 2、能力目标:列表归纳古代文明交流的方式和事例,锻炼整理材料、梳理知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理解世界各民族各地区创造的文明成就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他们之间的和平交往有助于各地文明的兼容并蓄、借鉴互惠和共同进步。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马可·波罗来华中国四大发明和阿拉伯数字传播的意义 难点:本课有关文化交流的内容杂、头绪多、知识面广,不易掌握预习本课时的难点。 【学法指导】 1、结合学案上的自主学习,快速阅读教材全文,并将答案写在导学案上。 2、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合作探究问题。 3、根据课前准备、学习状态、巩固情况进行小组评价。 【记忆诀窍】 马可·波罗到中国四大发明来传播小小数字历史久和平交往贡献多【导学问题】 公元前2世纪,中国西汉时期的张骞远赴西域,开通了联系东西方的“丝绸之路”。公元13世纪,意大利的马可·波罗东来,又一次促进了东西方的交流。 (一)自主学习 ◆知识点1:马可·波罗的东来 阅读教材P50-52,了解马可·波罗东来的目的、时间、经历以及《马可·波罗行纪》的影响 目的: 时间: 经历: 《马可·波罗行纪》传播的影响: ◆知识点2:中国四大发明的外传 阅读教材P52-54,了解中国四大发明外传的经过和影响 造纸术的传播: 火药的传播: 指南针和印刷术的传播: 影响: ◆知识点3:阿拉伯数字 阅读教材P55,了解阿拉伯数字的发明、传播及影响。 发明: 改进与传播: 影响: (二)合作探究(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完成下列问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弗朗西斯·培根指出:“这三种东西曾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第一种是在文字方面,第二种是在战争上,第三种是在航海上。由此又产生了无数变化,这种变化是如此之大,以致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机械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

2018高中政治(第05周)文化传播的途径与文化传播的手段3.

2018高中政治(第05周)文化传播的途径与文化传播的手段3.

文化传播的途径与文化传播的手段 高考频度:★★★★☆ 难易程度:★★★★☆ 为贯彻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第十一届中国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专门增设了丝绸之路馆,优选15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和国内15个丝绸之路城市的传统工艺美术、创意设计、文化旅游及演艺等内容参展,以促进沿线国家地区文化产业的交流、对话与合作。材料表明 ①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②开展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等活动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③商业贸易能克服时空局限而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 ④大众传媒在推动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中功不可没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答案】A

比较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和主要手段 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大众传媒 地位是文化交 流的重要 途径 是文化交 流的重要 途径之一 是文 化传 播的 又一 重要 途径 依托现代信 息技术,能够 最大程度地 超越时空的 局限,汇集来 自世界各地 的信息,已成 为文化传播 的主要手段

文化传播手段和途径越多越好? 提示:文化传播手段和途径的广泛,一方面加大了文化传播的速度和程度,促进了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但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劣质文化的泛滥。特别是一些新生的传播方式和手段,在很不完善和成熟的情况下,极易被利用,成为黑色或灰色文化传播的帮手。 1.微博、微信、微小说、微电影……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微文化”插上了飞速发展的翅膀,把我们带入了微交往、微传播和信息微循环的时代。这说明 A.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B.现代科技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C.现代传媒推动了文化传播和共享 D.文化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

大地文化传播公司的经营目标是借助高科技数字化网络技解读

大地文化传播公司的经营目标是借助高科技数字化网络技术手段,构建新一代的媒体传播网络,并通过开拓创新的商业模式和运营模式,整合集团公司的文化及媒体资源,最终发展成为及采编、制作、分发、经营和管理于一体的多媒体文化传播体系。 我们的发展策略: 1、坚持数字化、网络化发展方向 21世纪是数字经济时代,以计算机网络、数字化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导力量。因此,大地文化传播从一开始就坚定不移地确定了其经营的所有文化传播业务均是以数字化形态为载体,计算机网络为核心传播渠道,所有一切与之相关的商业模式、业务流程及产品功能均以这个特征为基本原则。这就决定了大地文化传播公司与传统的以模拟形态、人工传播为特征的文化传播企业有着本质的区别。 正如信息工业替代传统工业一样,以数字媒体和网络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产业,也必将替代传统文化产业成为新时代人们文化生活的主流, 这种变革不仅仅体现在文化的传播载体和传播方式的变化, 还会进一步带来人们的文化交流方式、思考方式、表达方式的变化,大地文化传播的经营者和管理者,已经敏锐地觉察到这种变化对文化产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有决心在这场变革中成为新媒体产业的领航者。 2、以创新能力为业务的核心竞争力 新的文化沟通和传播方式下,构造新型的、适应文化消费群体新需求的文化产品及与之适应的商业模式的创新能力及创意能力,越来越成为文化传播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大地文化传播公司,在其所有的产品创意及经营活动中,都清楚地认识到新媒体的这种特征,不断地追求新形式下的文化产品的模式及功能创新。在其规划的互动媒体、数字影院、音乐网站等产品和服务中,不仅充分考虑了互动、参与、分享和交流等功能特色,而且还考虑到电视、电脑和手机等移动终端的三网融合应用, 这些创新的特点都将使大地传播的产品和服务在行业中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

高二政治:第三课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教案)

高中政治新课程标准教材 政治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政治教案 / 高中政治 / 高二政治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教案)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指导思想,使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了解社会,树立正确得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高中高二政治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1)文化发展的实质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3)文化创新的巨大作用 (4)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5)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6)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 (7)文化发展需要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理解:

(1)社会实践在文化创新中的作用 (2)文化创新推动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着民族文化的繁荣 (3)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源泉,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4)文化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分析 (1)通过分析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作用和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跋的作用,来完整地把握二者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 (2)通过分析明确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根本途径;明确文化创新要博采众长,又要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2、能力目标 (1)能够通过列举事例说明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作用 (2)能够举例说明文化仓情识寸推动社会实践和民族文化繁荣的作用 (3)通过结合现实生活深刻理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根本途径 (4)通过结合具体事例把握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

地方科技进步活动月的新定位

地方科技进步活动月的新定位 2011年10月15日—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全面分析我国的形势和任务,总结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研究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科技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科技与经济相结合,推动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精神力量,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和广泛的传播。1992年,经广东省委、省政府批准,全省“科技进步活动月”在广东正式启动实施,逐步成为推动广东科技进步、激励自主创新实践、提高公众基本科学素养的群众性科普活动。20年来,广东“科技进步活动月”已经发展成为全省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知名度最高、参与层次最广泛、社会效益最显著的科普品牌。现代科技文化传播一般分为科学技术传播———科学技术文化传播———科学技术文化哲学传播三个阶段。作为传播科学技术的有效载体,广东省科技进步活动月在发展、演进了20年后的新形势下,其对科技文化的传播应该有更高的定位,对推动自身实现更大范围的社会认知、认同应该有新的作为。 1科技文化产生于科技发展,同时又反作用于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古今中外

强国的崛起无一不以发达的科技作为坚实的后盾。中国明朝永乐年间由于拥有高度发达的造船和航海技术,使其成为世界上最早实现远洋航行的国家,亚非沿岸30多个国家纷纷朝贡,与明朝建立外交关系。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经历过工业革命洗礼的英国则以坚船利炮扣开了当时陆地领土世界第一的清朝的大门。科学技术不但能为一个国家和民族带来丰富的物质财富,同时也带来丰富的文化财富。科技文化即在发达的科学技术的基础上孕育而生。文化的形成由低至高分成了四个层次,即器用层、行为层、制度层和理念层。在人类实践和文化积累发展到一定条件下,人们出于认识自然、提高生产效率、改善生存质量的需要,于是去发明创造新的生产工具并应用于生产和生活。人们在利用新的生产工具进行生产、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形成了一套行为的规范和制度。由于制度和规范被政府以法律、法规等形式固化下来,人们则会逐渐形成相信科学、崇尚理性等精神层面的理念。科技文化是与科学技术有关的文化,是以科学技术的发生、发展为根据,并对科学技术本身和科学技术的社会运用进行认识和反思的观念结晶,是人物类文明与社会进步的标志,是不断作用于人、自然、社会而演化出的一种崭新的文化形态。科技文化的实质是人类与科学技术的互动关系及产物,因而科技文化又影响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科学技术孕育科技文化的过程相反,科技文化对科学技术的影响是从高到低

文化传播与企业文化传播修订稿

文化传播与企业文化传 播 Document number【SA80SAB-SAA9SYT-SAATC-SA6UT-SA18】

文化传播与企业文化传播 文化与传播的关系是如此的密切,以至于有人认定文化的本质是传播。“人类在物质生产和精神活动中抽象出来的原则体系以及这一体系的现实化”。人是文化的动物。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东西。一切文化都是属人的。人类超越其自然属性而区别于其它动物的根本属性即人的社会性就是文化的创造。文化是人类社会的现实存在,是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的重要维度。文化一旦产生就有一种向外“扩张”和“传递”的冲动。传播是人的天性亦是文化的本性。传播是文化的基本特征,一切文化都是在传播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美国传播学大师威尔伯.施拉姆称“传播是社会得以形成的工具”。社会学家查尔斯.科利认为文化传播是“人类关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机制,是一切智能的象征”。人类学家爱德华萨皮尔强调:“每一种文化形式和每一社会行为的表现,都或明晰或含糊地涉及传播。”这些描述说明了文化传播的可能性、普遍性以及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一、传播与文化传播 传播由于其复杂性,其定义及概念也是多种多样的。根据情况的不同,有时直接按意识沟通、信息传达等词典意义翻译成传达、通信或传播。一般把传播定义为信息传送者(传达者)和信息接受者(被传达者)之间意识的分享和共有(SharingofMeaning)。因为要想共有意识,信息发送者必须发送使信息接受者可以理解的信息,所以可以把传播理解为信息的发

受(发送和接受)或信息传达、通信、意识沟通等。传播原本就是信息发送者与接受者间的共通(Commonness),它是相互作用的过程。通过意识交流形成经验领域的重复,意识的共有也成为可能,意识(Meaning)是与象征(Symbol)相关联的概念。因而,作为意识交流的传播也具有创造、维持、修正、变更和实现(Reality)的性质,是象征的过程(SymbolicProcess)。传播是表现关系的概念,传播的基本形态对个体毫无意义。因为人类是群居生活的个体,个体区别于他人有个性的存在,便意味着与他人的分离,然而人类必存在个体之间的断绝,人际关系就是以断绝为前提形成的。社会人的存在促成了人与人之间形成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成为个体存在的理由。加西特说,在这种以断绝为前提持续的人际关系中生活即是行为主体的行为。为了形成和维持这种人际关系,人类的行为就是传播,通过传播在断绝的戈壁之间形成人际关系,而且事实上也只有传播才能建立断绝的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人际关系,使人类为共同目标而合作。所以传播是组织形成的必要条件,只有通过它才能形成共同的认识。 传播的本质机能是依据单纯传达中的发现和共有、通过自我创造的相互作用形成的相互自我确认(IdentificationThroughCommunication)和发展。如下图所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