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山水:张大千《长江万里图》赏析

国画山水:张大千《长江万里图》赏析
国画山水:张大千《长江万里图》赏析

国画山水:张大千《长江万里图》赏析

国画山水:张大千《长江万里图》赏析

张大千长江万里图赏析

自古以来,长江就是令绘画家们激动不已的题材,南宋的夏圭曾画过《长江万里图》长卷,原作已失落,有不少摹本流传。张大千多年旅居海外,愈到晚年,思乡愈切。祖国的山山水水因此经常在他的画中出现,他就通过自己的画“卧游”祖国山河,聊解乡愁。张大千长江万里图就是产生于这样的心情下,该画作于一九六八年,张大千时年七十岁,当时正移居巴西。

长江是亚洲的第一大河,是中国人的“母亲河”,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长江连绵数千里,横贯中华大地。张大千长江万里图赏析,张大千是四川人,在他的这幅长卷中,他以四川省为起笔,开卷是都江堰的铁索桥,接着,长江奔流而下,越三峡,过江陵,纳百川,最后投入大海的怀抱。此长卷近二十米,画面布局宏大,气脉流贯,繁复变化却又浑然天成,显示了画家深厚的功力,也表现了画家气吞山河的胸怀与气度。在技法上,这是—幅泼墨泼彩画、大千先生充分利用了水的随意性,水与墨的自然渗透的表现力,从而得到了色墨协调融合的效果。他既采用了传统山水画的破墨、积墨、泼墨等技法,又融汇了西方绘画的泼彩法,形成了“泼写兼施、

色墨交融”的风格,这也正是张大千晚年的主要画风,具有强烈的个性,豪迈奔放、雄浑苍茫,展卷之下,万流奔腾,千岩耸峙,其壮丽令人叹为观止。

张大千长江万里图赏析,这幅《长江万里图》为绢本,高半公尺余,长达二十公尺画幅的表现形式为传统之中国手卷。分十段分别绘出岷江、嘉陵江、宜昌、武汉、鄱阳湖、黄山、南京、镇江、吴淞口等十处江山胜景,可独立成图,又可贯连,在他的这幅长卷中,以四川省为起笔,开卷是都江堰的铁索桥,接着,长江奔流而下,越三峡,过江陵,纳百川,最后投入大海的怀抱。此长卷近二十米,画面布局宏大,气脉流贯,繁复变化却又浑然天成,显示了画家深厚的功力,也表现了画家气吞山河的胸怀与气度。

张大千长江万里图赏析,在技法上,这是一幅泼墨泼彩画、他既采用了传统山水画的破墨、积墨、泼墨等技法,又融会了西方绘画的泼彩法,形成了“泼写兼施、色墨交融”的风格,这也正是大千晚年的主要画风,具有强烈的个性,豪迈奔放、雄浑苍茫,展卷之下令人叹为观止。上世纪的1968年,张大千完成了《长江万里图》,其后在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专题展出,引起了轰动,慕名前来参观的市民学生和各界人士络绎不绝,人们对这幅巨画称赞不已,更有很多从祖国大陆来到台湾的同胞观画时生发出家乡之思,几至泪眼婆娑。这就是大千画作的深厚艺术感染力。人们还对署名“林寄华”为

大千的《长江万里图》题写的十首律诗大表称赞,认为诗写得好,平朴、自然,不加雕饰,苍凉沉郁,尽得诗圣杜甫及黄仲则、纳兰性德等古代名家之精髓,亦可见张大千请林寄华题诗是看准了人,现摘录其中四首七绝于下:

其一万里长江尽旧游,一山一水系离愁。旁观指点南风物,谁省离人泪暗流。

其二白门风柳忒萧萧,古寺钟声久寂寥。曲散秦淮烟水冷,何时重听秣陵潮。

其三巍巍三十六峰奇,揽胜词流擅赋诗。云海苍茫穷变幻,何如人世一抨棋。

其四九载渝州一梦过,残灯影事鬓丝皤,无人共话巴山雨,大曲杯深可奈何。

1968年5月,长卷《长江万里图》绘成后,台北历史博物馆为其举办《张大千长江万里图特展》,并印行《张大千长江万里图》。展览当时,印制的几百幅图卷就被抢购一空。后来在海内外张大千爱好者的强烈要求下,博物馆于1974年再版发行了《长江万里图》图册。图片所示的《长江万里图》虽都属于缩版形式(30×900公分),但印刷精巧细致,纸面的凹凸处理完全表现出了画作的立体感,完整再现了原作豪迈奔放、雄浑苍茫的气势。

中国画作品赏析

中国画作品赏析 系别:教育系班级:12应心班姓名:张晴雯学号:122212150 中国画以“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独特风格,闻名于全世界,诗意,可以说是中国画意境创造的最高境界,也是中国画的灵魂所在,一幅优秀的国画作品,往往集诗、书、画、印于一身,使人在看画赏诗之中,充分享受着艺术美! 阎峰的中国画风神超逸韵致清婉。或设色、或水墨,或斗方、或扇面,或巨幅大作、或雅致小品,在从不以画家自居的阎峰笔下俱是神采飞扬,从容自得。虽然阎峰自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多次参加国家级艺术作品的展览但一直很低调,看得出阎峰是训练有素。有备而来,随心所欲之间,个性使然。 阎峰出生大连,从小在东北部队大院长大自幼爱好丹青,15岁随父母来到苏州。他的身上有着东北汉子张扬豪爽的个性,在他的巨幅大作中能明明白白的感受到他的大道天成。然而他也有江南委婉细腻的一面,他的扇面小品颇具诗意,运思落笔,不紧不慢,指掌之间心会神融,意蕴悠长。 “搜尽奇峰打草稿”,生活中的阎峰是一个有心人,他深知艺术源于生活,源于心灵感受。注重绘画创作题材的积累,他曾无数次在海边驻足、在山林穿越、在乡村往返,在与大自然的对话中收获心性。因而他笔下的山峦、河流、乡村,不仅形象独特,表现手法也是丰富多彩,既“我有我法”又“言之有物”,用笔老辣、爽利,甚至有点恣肆,浓淡枯湿的变幻,在墨块和线条的交融中意蕴万千。 令阎峰颇为得意的是他精心创作的以海为题材的作品,他的《海》长卷系列作品大都场景开阔,气势宏大,汹涌澎湃的海浪约占画面的三分之二,在视觉上有一种极大的冲击力。其中以画面辽阔、气韵生动、人物传神最为惊异,有一种动人心魄的震撼。但见突兀的山石上,人物形象凝神远望,咏叹人生,从形式到内容都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堪称力作。而他的斗方、扇面人物小品不求大雄强、大气派,呈现的却是另外一番景象。或听涛、或对弈、或静观,抒高隐之幽情,发书卷之雅韵,可谓风神超逸,韵致清婉。 阎峰说他的艺术作品创作,来源于生活中对生命的感悟,他说很幸运赶上这么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时势造英雄。这个时代太需要英雄,激情岁月推动着我的创作。继承传统、创作唯一,是我的创作追求。 他说感谢生活在这个时代,不论生活在贫困还是富贵时,今后他

中国山水画赏析-----元代

中国山水画赏析-----元代 元代的山水画作,出现了不同以往的一些特点:一、士人是绘画创作的主体,画上题诗、题文在元代空前高涨,有的自题,有的互题,但都和元代山水画的作者多出于士人有关。二、元画以高逸为尚,这是元代士人闲逸、苦闷、悲凉、委屈的精神状态所致,因元代知识分子的地位普遍十分低下,所以这些人渐渐放弃了对国家民族的责任心,而崇尚隐逸,追求清高。倪瓒的“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最能代表元代绘画的精神。元代初期以钱选、赵孟頫、高克恭为代表,他们继承并发展了唐以来的山水画。元代中后期,则出现了号称“元四家”的黄公望、王蒙、吴镇和倪瓒。作为移情寄兴手段的山水画,在元代画家手中被运用得淋漓尽致,充分表现了画家的人格与个性,在笔墨技巧的探索上也开启了一个新的阶段,是中国山水画发展历程中的高峰。 天池石壁图天池石壁图元黄公望绢本浅绛纵139.3 X 横57.2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画以浅绛法为之,即勾皴之后施以浅淡赭石和花青,这种效果反映出文人画清逸之意,又切合江南山水明丽秀润的特

点。这一创造不仅为画界所推崇,而且对后世山水画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在《写山水诀》一书中,黄公望(1269-1354)从“三远”的角度讲述了视角的构建:平远、宽远、高远。这幅《天池石壁图》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这种结构,它将众多细节集于一体,自身也不再只是刻画真实的苏州天池山,而是变为一篇关于山的各种面貌和表现的图画式论文。陡峭攀升的山谷一分为二,虽然左侧的山谷很快掩映在迷雾之中,右侧的山谷中充满了精心描绘的岩石、树林、瀑布和房屋。在山顶处,一座统御群领的险峰将两条沟壑联系起来。 黄公望直到50岁才拿起画笔,然而在很多评论家眼中,这位不怎么惹人注意的公众人物,虽然后来转而成为道教全真教的一员,仍被视为元朝(1279-1368)最具代表性的画家。黄公望受到五代(906-960)和北宋大师们的启发,特别受益于董源,他发展出自己独特的个人风格,表达对某些地点和众山的钟爱,并传递出它们的本质——气。水阁清幽图水阁清幽图元黄公望纸本水墨纵104.5 X横67.3厘米南京博物院藏 黄公望〈1269-1354),平江常熟(今属江苏)人。精山水画,晚年的水墨画运以草籀笔法,苍茫简远,气势雄秀,有“峰峦浑厚、草木华滋”之评。与吴镇、倪瓒、王蒙合称“元四家”。其传世作品还有《天池石壁图》等。

李金山山水画欣赏

李金山山水画欣赏 李金山山水画欣赏 李金山画语:关于“功夫在画外” 一幅优秀的中国画作品,其本质意义在于以意定形,以意驱形,其独具的文学性、抒情性,以大观小,空灵的禅宗思想,博大精深的道法自然,深远的人文关怀,意冥玄化、纯任自然的创造。这种烟波风月、平淡虚旷、萧条淡漠的境界是任何艺术形式所不能比拟的。这就要求中国画不光要具有书法和绘画本身的艺术内涵,更不可缺或缺的与之相关的很多文化的滋养和支撑。 诗词文赋、儒释道诸多传统哲学思想,和高度发达的思维体系、洞察能力,高度的人本理念精神和社会责任感,都直接影响着作品本身品味、意境、思想内涵、艺术感染力等诸多因素。这就要求创作者的人格、学养、心性、智慧全方位的积累达到相当程度,在创作的一瞬间集中赋予作品。 我从来就是把书法与文学视为画内的功课来做的,而且这还远远不够,还要涉猎戏曲、摄影、哲学等等,尽可能的开阔思路,博采众长。我的书画作品,尽量题自己的诗文,在作

画的时候诗文已经成竹在胸,画毕则题于其上。 总之,中国书画,是生存于悠悠华夏八千年文明的丰厚土地上的一朵鲜艳的奇葩,书内书外,互为一体,画内画外,内外兼修,才能融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大体系中。从古至今,那些书画艺术大家,都是诗文书画、金石篆刻样样精通,王维、苏轼、赵孟頫、郑板桥、等等历史人物,齐白石、潘天寿、李可染、启功等等这些现当代大家都是如此,他们不仅是书画艺术大家,更是内外兼修的国学大师。可见,对一个画家来说,除了画面语言表现技法外,书法、诗词、文学、哲学以及人格、学养、心性、智慧的修为都是缺一不可的。不然,你的绘画作品也就成了索然无味的符号堆砌。在这一点上,我对自己是非常苛求的,自断其后路,逼着自己向更高的要求迈进。 李金山画语:关于“风格与境界” 关于风格与境界,这个词对我们来讲并不陌生,但真探其精髓的能有几人呢?在这个问题上可以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里我浅谈一些自己的观点与认识。 谈到风格与境界,可以把它分开来讲,但从某种意义上又是密不可分的。艺术风格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人们不自觉的自

中国古代山水画鉴赏论文

中国古代山水画鉴赏 摘要:何谓中国山水画?顾名思义,中国山水画即是从大自然中观察、体会、得到某种印记或感悟后,再经过提炼、概括、吸取自然景观的精髓,利用传统笔墨的技巧,从而创造出某种特定意境的画面。按理说来,中国山水画作为中国国画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艺术形式与本民族的民族精神,理应受到至高的重视与珍视。然而,随着中国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入,西方文化一涌而入,各种标新立异的西方印象画派以其自由,快速,狂放的技法被中国年轻人喜闻乐道,而传统的中国山水画则渐渐被忽视。在中西文化深度交融碰撞的今天,提高中国青少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迫在眉睫。 关键词:山水画,审美观,文化 一、中国山水画技法简介 山水画技法为中国山水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绘画技法表达了画家不同的性格,绘画时的心情及创作背景等。下面将简要地介绍几种山水画的技法。 (一)用墨方面 1、泼墨法,顾名思义,是指落笔大胆、点画淋漓、水墨浑融、气势磅礴的写意画法。而要使用这类技法,毛笔要大一些。用饱含

水的笔头,蘸上浓淡得宜的墨汁,大胆落笔,点拓出所画物体的轮廓。 2、积墨法,即层层加墨。这种墨法一般由淡开始,待第一次墨迹稍干,再画第二次第三次,可以反复皴擦点染许多次,甚至上了颜色后还可再皴、再勾、画足为止,使物象具有苍辣厚重的立体感与质感。 3、破墨法,指作画时,当前一墨迹未干之际,又画上另一墨色,以求得水墨浓淡相互渗透掩映的效果。而中国著名画家齐白石在画虾的头和胸的时候就经常使用该种技法以表现虾的 透明感。 (二)用笔方面 1、要自然有力,切忌呆滞。 2、要变化而有联系,要将粗、细、浓、淡、长、短、横、直、干、湿、轻、重根据物象参差需用,既有变化,还要互相联系。 3、要苍老而滋润,苍老就显出含蓄的笔力,用笔光滑就显得雅嫩,过于苍老亦易枯燥,故须在苍老中滋润,也就是干湿并用。 4、要松灵而凝炼,松灵比自然更进一步,要活泼轻松有生趣,切忌油滑、轻浮,轻松之中要有重厚,凝练是一笔画去到尽端有回锋。 5、要刚柔相济,即在轻柔中有骨力。所谓“线棉裹铁”才能稳厚,

徐悲鸿国画赏析

徐悲鸿国画赏析 这学期我学习了中国画赏析这门选修,在老师的认真讲解和详细的PPT展示下,我对国画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众多画家中,我最感兴趣的要数徐悲鸿了。 徐悲鸿于1895年7月生于中国江苏宜兴屺亭桥,是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者、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尤以画马享名于世。徐悲鸿出身贫寒,自幼随父亲徐达章学习诗文书画。他在1912年17岁时便在宜兴女子初级师范等学校任图画教员;1916年入上海复旦大学法文系半工半读,并自学素描;1917年留学日本学习美术,不久回国,任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并兼职于孔德学院;1919年赴法国留学,考入巴黎国立美术学校学习油画、素描,并游历西欧诸国,观摩研究西方美术;1927年回国,先后任上海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1933年起,先后在法国、比利时、意大利、英国、德国、苏联举办中国美术展览和个人画展。抗日战争爆发后,在香港、新加坡、印度举办义卖画展,宣传支援抗日,后重返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现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等职,为第一届全国政协代表。 在中国油画发展史上,率先系统地将西方绘画艺术形式引入国内的画家中,徐悲鸿堪称杰出的活动家与倡导者。由于他所处的地位和创作的高超技巧,在中国美术界成为举足轻重的人物。许多早年留欧、留日的画家,如李铁夫、冯钢百、李毅士、李超士、吴法鼎等,均在回国后沉浸在自己的画室之中,唯徐悲鸿以其积极的社会活动能力,影响了中国画坛半个多世纪。同时,作为优秀的艺术教育家与画家,他树立了一个勤勉刻苦的形象。他的创作题材广泛,山水、花鸟、走兽、人物、历史、神话,无不落笔有神,栩栩如生。 徐悲鸿擅长以马喻人、托物抒怀,以此来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徐悲鸿笔下的马是“一洗万古凡马空”,独有一种精神抖擞、豪气勃发的意态。尤其是他的《奔马图》。 《奔马图》(图①)作于1941年秋季第二次长沙会战期间。此时,抗日战争正处于敌我力量相持阶段,日军想在发动太平洋战争之前彻底打败中国,使国民党政府俯首称臣,故而他们倾尽全力屡次发动长沙会战,企图打通南北交通之咽喉重庆。二次会战中我方一度失利,长沙为日寇所占,正在马来西亚槟榔屿办艺

《水墨山水画》教案

《水墨山水画》教案 教学分析 知识与技能:通过对名作欣赏,了解水墨山水画的历史演变、表现语言、风格特征,并对一件山水画作品尝试进行欣赏评述。 教学方法 通过欣赏、探究、交流等活动,掌握水墨山水画的欣赏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水墨山水画的独特语言,理解山水画不是模仿、复制自然,是画家内心世界的呈现,以激发对传统艺术的热爱。 教学重点 水墨山水画的表现语言、表现形式、欣赏方法。 教学难点 水墨山水画作品意境营造的欣赏。 教学过程 一、交流导入 我们到山里去旅行,常常会发觉大自然的伟大。山中的巨石,高耸的树木,峡谷里奔流的小溪,这些景物给我们一种莫名的感动,使我们很想画下来。山水画的根源便来自我们内心对山水的喜爱。可是,要把高山大河画在一张小小的纸上,是很困难的。中国的画家们是如何表现这些景色的呢? 思考:山水画以描绘山水自然风景为主体,它不仅仅是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在山水画中我们还会探寻到什么?中国山水画又为什么不称为风景画? 有没有同学欣赏过中国山水画?我们一起来赏析山水画,探寻山水画的独特之美。 今天的知识点比较多,我们分小组进行归纳:A组隋唐(青绿山水)、B组北宋(水墨山水)、C组南宋(水墨山水)、D组元(文人画)。 二、欣赏解析 魏晋是中国山水画的萌芽期,山川树石画法幼稚古朴,所谓“人大于山,水不容泛”,体现了早期山水画的特点。 隋:《游春图》是我国已知存世最早的一幅独立的山水画卷,以春游为主题,画幅虽不大,场面却开阔。辽阔的水面为远近的山坡所环抱,画中湖水融融,青山叠翠,白云缭绕,

桃花绽开,一派春和景明,树木、亭台、船只等将游春的环境点缀得富有生活气息,可以感受到春山带给我们的大自然表情。 画中人物虽小,却描绘的很具体。或乘骑于山径,或泛舟于湖上,姿态各异。画中的山用石青、石绿染出一片明媚的春色,展子虔的这种画法发展到唐代的李思训,便形成了“青绿山水”,被后世誉为“唐画之祖”,成为中国山水画中一种独具风格的画体,有的还勾以金色,称为“金碧山水”。作品中人物与山水有了恰当的比例,丈山、尺树、寸马、豆人形象的描绘了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 山水画——金碧山水 唐:唐朝以后,中国山水画为了强调山的高大挺拔,特意将人画得很小。这样,大自然的雄奇伟大就显现出来了。山水画有许多是画在屏风上的,山水画挂在屋内,可以使坐在屋子里的人,有坐在山水里一样的感觉。画面是直立式的,我们称为“立轴”。 《江帆楼阁图》立轴,绢本,青绿设色,101.9×54.7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李思训是皇亲,是唐代开元初年的左武卫大将军,他画的用大青绿着色,江天浩淼,风帆溯流,画出了勃勃的大唐气象。唐代的山水画多半用线条勾勒,勾出山的轮廓。 宋:范宽是北宋卓越的山水画家,他的山水画雄强浑厚,苍苍茫茫。画面具有重量感,线如铁条,把山的质感表现得极为突出,树木用墨变化,皆给人苍郁朴茂的感觉。 《溪山行旅图》北宋,范宽,绢本墨笔,206.3×103.3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采用对比、大小、起伏、开合等艺术手法使人产生雄伟崇高之感。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占据画面约三分之二,耸立在中央的主峰,右侧有深谷瀑布,另一边是矮小的侧峰。近景中央冒出两块巨大的岩石,背后坡岸道路上一行行旅,点出画的主题。中景两座山丘,隔溪相对,山上密布阔叶与针叶木,叶梢露出宏伟的寺庙建筑。中景与主山间,被云气阻绝,烘托出主山高不可攀的气势。这座大山用细点的皴法来表现岩石的坚硬粗糙。山顶上密集着小树。大山右边有一道白色的瀑布,像一条细线,从高处垂直落下来。瀑

国画欣赏

国画欣赏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民族绘画的统称,也称国画或水墨画。它以墨为主要颜料,以水为调和剂,以毛笔为主要工具,以宣纸和绢帛为载体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特有画种。它植根于华夏浓厚的文化沃土之中,跨越不同时空,历经萌芽、发展、成熟、创新、再发展的诸多不同阶段,形成了融汇民族文化素养、思维方式、审美意识和哲学观念的完整的艺术体系。它与西方的油画形成了两座并峙的艺术高峰。在改革开放之今日,东西文化碰撞加剧,加之理论上的混乱、误导,人们的思想异常活跃,部分画家对传统艺术产生了动摇,对现代派、后现代派、形体艺术追捧有加。一时间出现了大众普遍不认识,行家普遍读不懂,光怪陆离的新洋象。目前的问题是:绘画的多,画好的少;喜欢画的多,真正懂画的少。有的叫喊着“传统”,在作品里却见不到传统的影子,根本就没钻进去,谈何从传统中打出来。有的呼吁着“创新”,其作品远没冲破传统的樊篱,不师自然,抱残守缺,谈何出现新面目。有的学画十几年,不知“六法”为何物,不晓“三七停”起手式,不懂黑、白、灰的协调关系。画上两个品种,号自称“王”,“画山不过三五峰,画水不过三五波”,岂不笑话。有的优劣不分,只学低的,不师高的,岂知已有“师其高而得其中,师其中而得其下”的衷告。初涉此道的鉴赏家、收藏家,分不出作品的高下,只认画家的名气,不认画家的作品;把赝品当真迹的不少,视瑕疵为珍宝的有之。上述现象比比皆是。面对中国画大多人看不懂、不会看的状况有必要老调重弹。现就如何欣赏、解读中国画谈谈个人浅见。欣赏作品要看气韵早在一千五百年前,南齐的谢赫就提出了品画艺术的标准“六法”论,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六项法则。气韵生动,是对作品的总体要求,是艺术应达到的最高境界。也是品评、赏析中国画的主要准则。气韵,在传统中国画中,是指神气与韵味的总和。石涛曰“作书作画,无论老手后学,先以气胜得之者,精神灿烂,出之纸上”。“气”的词组不胜枚举,如:气韵、气脉、气概、气势、骨气、豪气、霸气、灵气、逸气、匠气、俗气、金石气、阳刚气、脂粉气……等等。可见“气”字弥漫四散!既有崇高之气,亦有形下之气。元代杨维桢指出:“故论画之高下者,有传形,有传神。传神者,气韵生动是也。”清代唐岱谈到:“六法原以气韵为先,然有气则有韵,无气则板呆矣。”清方熏则说:“气韵生动,须将生动二字省悟,能会生动,则气韵自在”。气韵生动成了绘画的首统要义,成为画家在创作中追求的最高目标。也成为中国画品赏的主要准则。中国传统人物画强调“动势”、“传神”、“神气”,山水画重视“气势”、“意境”、“气象”,花鸟画侧重“态势”、“生机”、“意趣”,所有这些无一离开气韵生动这一绳律。总之,气韵生动是绘画的一种整体感应,是一种精神透析,是一种生命状态领悟。好的作品总是伴随着气韵而生,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佳作,都具备气韵生动的特点。欣赏作品要看笔墨“六法”中,谢赫将“骨法用笔”列在第二位。“骨法”在中国画中指的是运用线条作为骨架进行造型的方法。它融合了汉字书法中用笔的规律和美学原则,体现出线条的力度、质地和美感。通过不同的线条去体现笔墨的动态、势向、韵律、节奏,以写神、写性、写心、写意为目的。所以说,写意性是中国画的精神实质。中国画以线条构成,是与中国艺术家对线条的情有独钟和独特感受分不开的。我们绘画的先祖认为,以点作画易于零散、琐碎,以面作画易于模糊、平板,用线最易捕捉物体的形象及动感,最适宜发挥毛笔、水墨、宣纸绢帛的特性。可以说线条是中国画家独到的艺术语言,是中国画的灵魂,是作者在抒情达意中的宣泄。千百年来,中国艺术家伏案笔耕,利用不同的笔法书写着粗细、曲直、刚柔、毛涩、疾徐、虚实、顺逆、繁简等不同质地、不同感觉的线条。并用这些含情线条的渐变、排列、组合、交搭、分割、呼应,有画面上构成造型的诸多形式。用于绘画的线条是有生命力的。抑扬顿挫、疏密粗细、快慢虚实、浓淡干湿、无不显现着画家的才思、功底。国画大师黄宾虹先生把绘画的点线用五个字概括:“平”、“留”、“圆”、“重”、“变”。平:如锥划沙,笔锋与纸保持在一个水平上,运压力与提浮力相衡。留:如屋漏痕,笔在运行中感觉有阻力,在与纸摩擦的阻力中艰涩前行。圆:如折钗股,指用笔圆浑有力,浑

如何欣赏古代山水画教案

第三阶段 如何欣赏古代山水画教案 红光中学美术教师周剑梅 课型:中国山水画鉴赏课。 教学目的:在中国的山水画里,东方文化的体现优为深刻.有中华武术的阳刚之美,也有高山流水的韵律之美,更充实着华夏人的朴实无华,勤劳勇敢,热爱和平,追求和谐的大度之美. 我们的国画远源流长,博大精深,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和思想。 欣赏山水画,只注意笔法,墨法,章法及色彩,还远远不够.当然这是基础,必须从这里入手.山水画描绘的是大自然的山山水水.云树石木,它的形式美,色彩美,甚至充满着节奏美,旋律美.其结构是开放的,自由的,无拘无束的, 这正是其博大,充满生机活力的原因.中国山水画 讲究写意,讲究气韵生动,讲究意境,讲究气势,讲究天人合一.和谐共处.大山圣水赋予人灵气,智慧和博大的胸怀。 教学重点:有针对性的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审美缺憾进行梳理和调整。 教学难点:让学生学会比较、学会思考、学会评价,学会将新旧知识串成串,融会贯通;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引入新课: 1、师提问:经过前两次的中国古代山水画相关常识的学习,谁能说说怎样欣赏中国山水画? 学生分组讨论,并以组为单位派一代表阐述讨论意见。 本课内容为通过对典型的中国古代山水画名作的评析,了解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欣赏方法。 ⑴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性质和它在中国古代绘画中的重要地位: 上两节课我们已经了解到,中国古代绘画习惯按传统分成人物、山水、花鸟三个画科。 中国古代山水画的主要描写对象是自然风景。它不但表现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美,而且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自然观与社会审美意识,甚至从侧面间接地反映了社会生活。 中国山水画作为一个独立的画科比人物画晚,但它在中国绘画史上得到了突出的发展,并且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多种画法和艺术风格。主要的有:青绿山水、水墨山水、浅绛山水、小青绿山水、没骨山水等。 (2)其次,中国古代山水画在空间的处理上,采用“以大观斜、“小中见大”的手法。 就是把山水画家自己看作是一个巨人,面对自然,就象人观盆景状。这样,千里江山也可尽收眼底,或用长卷的形式表现,如《千里江山图》,长达11米。或以中国画特有的高远、平远、深远的构图方法,画十分繁复的山岭,如《溪山行旅图》、《早春图》、《青卞隐居图》等,其空间处理突出地体现了中国山水画独特的构图方法。中国古代山水画创造的这种独特的处理空间关系的艺术手法,既体现了中国画家独特的观察自然的方法,同时也蕴含着中国民族的审美胸襟,体现了中国人的自然观。 (放映录象) (3)此外,中国山水画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许多行之有效的表现程式。 如表现各种山石就有各种皴法,什么披麻皴、雨点皴、荷叶皴等。在这些表现程式的应用上,主张灵活运用,不断有所发展。在山水画的笔墨技法上,也更为丰富多变,如笔法中包含上述的山石的多种皴法和点苔法等;墨法中湿者为“染”,干者为“擦”,还有“破墨”、“积墨”等等。可见,中国古代山水画也同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传统和体系。 (放映录象)

中国古代绘画赏析

《中国古代绘画赏析——山水篇》教学设计 中国古代绘画赏析---山水篇 省市第二十三中学利梅 学生分析: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一方面,他们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特别是通过语文和历史课的学习,积累了一定的古诗词知识和历史知识。这对中国画的欣赏、体悟非常有利。另一方面,他们具备了较强的分析归纳能力。在新课改后,小组协作学习已经成为大家喜爱的学习方式。这为本课的探究式学习提供了必备的基础。 教材分析:这一课容宽、知识面广,涉及到了高中学生学过的历史知识、语文知识等,知识的综合性不仅学生感兴趣,我也喜欢研究,一节课讲完学生绘画知识了解得有点肤浅,于是我从中国古代绘画分类把本科整理成3节,深入浅出的从多角度给学生展示中国画的魅力。 教学目标:了解代表性作品,探究各种山水画画风格特点,加深对中国传统绘画的了解,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山水作品的时代特色及其风格演变。 教学难点:山水作品时代特色的归纳及其风格演变。 教学策略:采取探究式学习的方法,让大家仔细地、反复地品读作品。通过比较、分析,共同探究不同时代作品的特色,并联系历史、语文知识,来加深对作品的艺术特色理解,引导学生从历史背景转变的角度来发现这些艺术特色的深层原因,使大家获得较为深刻的审美体验,同时,

还可以欣赏体会诗、画等传统文化贯通交融所形成的中国文化,激发起大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产生民族自豪感。另外,引导大家通过探究,看到文化的变迁与时代背景之间的联系,鼓励大家养成尝试利用自己掌握的各种知识去探索和研究艺术、了解作品,获得较深层次的了解和感悟的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师:多媒体古代绘画原大挂图若干宣纸毛笔墨汁盘子笔洗。 生:美术书纸笔 教学过程:导入(周围作品)——两宋作品品鉴对比(学生活动)——诗词与两宋绘画风格之对比(学生活动)——山水画特点——老师示课堂练习——课堂小结 导入: 师:中国古代绘画的三大画科分别是人物、花鸟和山水。中国山水画的成就超过了其他许多艺术部类,成为世界艺术史上罕见的瑰宝。这些附着中国人敏感心灵和微妙哲学的千古佳沉默不语却光华万丈,荡涤心灵。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它们的魅力。 出示课题:中国古典绘画赏析 (通过幻灯片欣赏北宋作品《溪山行旅图》)

名家绘画:山水作品欣赏11

名家绘画:山水作品欣赏11 周澄,字莼波,是我国台湾当代著名书画家和美术教育家,其诗、书、画、印全能的艺术造诣早已蜚声国际艺坛,其作品曾在国内个展十余次,并在英、美、加、日、韩等地举办个展多次,是第一位在北京故宫举办个展的当代书画家。孙宪,教授,男,1954年生,安徽泾县人,现任江西教育学院美术系主任、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西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江西省政协委员、江西省教育学会美术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江西民进书画院院长、江西省文史馆特聘书画家、江西画院特聘画家、江西省工艺美术高级职称评委会主任、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评委。黄东雷,1966年生,号古画王子,中国书画名家理事会常务理事,中外实力派书画艺术名家,毛体书法家全国三十佳。继承了自五代十国到清 代书画界各大名门名派的精髓,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更深入的创意与完善,从而达到了无比高深的艺术境界,作品名扬四海,受到书画界及全社会的普注。黄东雷的行草书法清秀典雅、大气磅礴,既有前无古人之气势,又有龙飞凤舞之美感。书画家黄东雷的书画在中国国内家喻户晓,他的写意山水、工笔仕女、毛体行草三项主攻被成为书画三绝。张 仁芝,1935年10月7日生,祖籍天津,生于热河兴隆。 擅国画。北京画院。195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1962

年毕业于中央美院中国画系,1965年在北京中国画院进修班结业。现为北京画院专业画家北京画院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市美协理事,东方美术交流学会常务理事,北京画院专业画家,一级美术师。 吴耀中,又名吴梅,1945年生,福建诏安人,大专文化。中国国画大师王盛烈弟子,现为东方书画函授学院教授,中华诗词学会会员,菏泽天香画院名誉院长,中国艺术研究院文研中心创作委员,四海诗社基本社友,福建美术家协会会员等。 潘韵(1905—1985)原名趣琴,号趣叟,长兴人。潘韵擅长山水画。初学北宋黄山谷与明代沈石田,继学南宋马远、夏圭,掌握传统笔法,观察真山真水,重视写生,认为“没有生活、没有感受、没有激情,画出来的东西就没有生命”。他的创作以刚毅之笔,溢不阿之情,又于刚直强倔之中蕴藉温婉,韵而不靡,工而不诡,雄秀兼至,格调双谐。他的写生眼力独特、笔法娴熟,画面精审坚实,线条刚健俊逸,不故意矜炫古雅却自有高致;他的山水画无论是起承转合、回抱皴托,皆能舒展自如,浑厚雄健,神舞韵动,过目难忘,充满了诗情画意和生活气息。晚年受黄宾虹画理的启示,追随清画家石溪笔意,承宋人余风,其画清劲中更添老辣的意味。徐全群的水墨江南风景吴悦石,1945年生,北京市人。国家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中国古代山水画

中国古代山水画 山水画是以自然风景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传统画科。其支科虽仅有山水与屋木(一称界画)两种,但名山大川、风景佳胜、田野村居、城市园林、楼观舟桥、历史名胜均可入山水画。中国山水画不但表现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美,更集中体现了中国的自然观与社会审美意识,甚至从侧面间接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它是在中国画历史进程中得到突出发展的画科,在元代以后的画史上尤占重要地位。山水画的分类虽亦有依题材差异者,但传统习惯多按画法风格的不同:勾勒设色、金碧辉煌、富于装饰意味者称青绿山水或金碧山水;纯以水墨描绘者称水墨山水或墨笔山水;以水墨为主的略施淡赭淡青适于表现朝晖夕阳者称浅绛山水或淡着色山水;以水墨勾皴淡色打底并施青绿等敷盖色者称小青绿山水;几无水墨纯以彩色图绘者称没骨山水。 中国山水画,源远流长。远在战国时代已在古地图中、在工艺美术品中、在具有装饰作用的建筑材料上零星出现,虽或为非完整构图的孤立形象,或为人物神异活动的背景,但依稀可见作者的神话迷信思想,并遗留着原始社会自然崇拜的痕迹。 独立的山水画正式首创于魏晋南北朝之间,据文献记载东晋画家顾恺之即画有《雪霁望五老峰图》。南朝的宗炳与王微继之完成了两篇最早的山水画论《画山水序》与《叙画》。尽管至今未见这一时期的作品存留,若干作品中的山水仍是人物的衬景,以致“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甚至以夸张变形的手法处理树石,追求装饰趣味。但山水画理论已经成熟,或强调哲理性的显现,或重视抒情的表达,而且

讨论了空间表现,奠定了中国山水画的理论基础。隋唐时代,中国山水画已经成熟,展子虔《游春图》,反映了隋代或初唐青绿山水画的面目,虽未脱装饰遗意,但写实能力有极大提高,饶有抒情意味。盛唐的吴道子进而发展了简练而又写实的山水画法,所画山水“怪石崩滩,若可扪酌”。中晚唐画家更创造了水墨山水、没骨山水亦出现于敦煌壁画中。五代北宋的山水画在真实描写大自然并表达一定的审美认识上达到一个高峰。继荆浩、关仝、董源、巨然分别开创或继承南北山水画派之后,北宋关仝、李成、范宽三家鼎立,各擅胜场。荆浩的山水画论《笔法记》,把谢赫“六法”移于山水,以“真”为主,强调以树木体现一定道德观念。北宋郭熙父子的《林泉高致》则围绕中国山水画创造的核心意境问题,系统地总结了经验,使中国山水画理论更加体系化。经过南宋画家对寄幽情美趣于精粹景色中的探索,至元代尤其是元四家——黄公望、倪瓒、王蒙、吴镇,山水画又出现了一个重视主观抒发与风格创造的新的高峰,也完成了山水画中诗书画的统一。 明末董其昌简化古人创造的山水形象,参照书法开合起伏的法则,用以构置平面化的山水境界,造成了山水画的又一变异。入清以后,一派沿董其昌蹊径变化古法,在笔墨风格气味上谋求新意;另一派面向自然亦发挥笔墨传情的效能,独抒个性。后一派的代表石涛撰写的《苦瓜和尚画语录》(《画谱》)是古代山本画论中最优秀的名篇。五代两宋以后山水画的变异发展,不但造就了为数极多的名家和作品,而且形成了多种多样的风格流派,还完成了在中国画论中居于

国画赏析

国画赏析 内容摘要:本文从国画的不同角度赏析,通过对画的画法、线条等多方面的不同揭示了画的内容及深度。 关键词:气韵、笔墨、形式、构图 参考文献: [1]郭玫宗,中国画艺术赏析。中国纺织出版社 [2]罗淑敏,对焦中国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民族绘画的统称,也称国画或水墨画。它以墨为主要颜料,以水为调和剂,以毛笔为主要工具,以宣纸和绢帛为载体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特有画种。它植根于华夏浓厚的文化沃土之中,跨跃不同时空,历经萌芽、发展、成熟、创新、再发展的诸多不同阶段,形成了融汇民族文化素养、思维方式、审美意识和哲学观念的完整的艺术体系。它与西方的油画形成了两座并峙的艺术高峰。 欣赏中国画要抓住绘画的常理与绳纲。何为绳纲呢?谢赫提出的“六法”论;顾恺之“以形写神”;张彦远“载其容,备其象”;荆浩“六要”原则;齐白石“似与不似之间”,等等。本文研究的重点是以谢赫的“六法”为基础,提出欣赏解读中国画要注重作品的气韵、笔墨、构图和形式,掌握方法后,才能真正读懂作品的底蕴和内涵。 一、欣赏作品要看气韵 早在1500年前,南齐的谢赫就提出了品画艺术的标准“六法”论。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六项法则。气韵生动,是对作品的总体要求,是艺术达到的最高境界,也是品评、赏析中国画的主要原则。 气韵,在传统中国画中,是指神气与韵味的总和。石涛曰“作书作画,无论老手后学,先以气胜得之者,精神灿烂,出之纸上”。元代杨维桢指出:“故论画之高下者,有传形,有传神。传神者,气韵生动是也。”清代唐岱谈到:“六法原以气韵为先,然有气则有韵,无气则呆板矣。”清方薰则说:“气韵生动,须将生动二字省悟,能会生动,则气韵自在”。由于历代艺术家的分析、总结,气韵生动成了绘画的首宗要义,成为画家在创作中追求的最高目标,也成为中国画品赏的主要准则。 二、欣赏作品要看笔墨 “六法”中,谢赫将“骨法用笔”列在第二位。“骨法”在中国画中指的是运用线条作为骨架进行造型的方法。它融合了汉字书法中用笔的规律和美学原则,体现出线条

山水画鉴赏

关于黄公望的山水画《富春山居图》的再认识 摘要:黄公望的代表作《富春山居图》,从布景到造型语言无一不反映出熔铸主观情怀于自然景物之中,把人引向远的境地,达到物我两忘,创造了“闲逸平淡”的艺术境界。让人于宁静处感悟平淡,于细致处品味闲逸。山水画已如一首抒情诗,是一种超然物外、意味悠长之美。 关键词:黄公望;《富春山居图》;艺术特色;闲逸平淡;再认识 中国画的历史己经非常悠久了,远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就出现了画在丝织品上的绘画——帛画,而在这之前就已经有原始岩画和彩陶画。中国画按照画中的内容又分为山水画和花鸟画。山水画艺术,尤其是水墨山水画方面有了空前的大发展。有后人评价元代的山水画:“潇洒简远,妙在笔墨之外”,意思就是元代的山水画重心源、重意象、重韵致、求天趣、尚逸品的审美追求。元代山水画不论是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还是黄公望《天池石壁图》,或是倪云林的《江岸望山图》等,他们的作品都表现出了一种“闲逸平淡”的意境。其中“元四家”之———黄公望深得赵孟頫真传,他的作品“精通造化,笔尽意在;水墨纷纷,浑润古雅”。他继赵孟颓之后,将董巨山水推向山水画的正脉,改变了院体画陈陈相因的积习,开创了山水画的一代风貌。 1黄公望简介 黄公望(1269-1354),常熟人,名公望,字子久。他前半生奔走于仕途,曾任浙内宪吏,中台察院转吏,一度随从张闾经理钱粮,后张闾因“贪刻用事”被治罪,黄公望亦受牵连下狱。出狱后,自知仕宦无望,于是投身道门,改号一峰,义苦行净墅、大痴翁。以卖卜和收徒为业,居杭州肖箕泉,并常往来于吴越间,结交了不少文人名士和画家。他雅好书画、音律利散曲,尤以山水冠称一绝。其山水画取意于五代董源、巨然的“平淡”,又得元代赵孟頫之“古意”,以疏体写江南烟岚山川,用墨枯淡而见华滋,笔态洒脱不羁,意境超迈简淡、空灵疏秀。黄公望山水从技法面貌而言,有两种风格类型,明张丑《清河书画舫》归纳为: “一种作浅绛色,山头多岩石,笔势雄伟,一种作水墨,效甚少,笔意尤为简远。”从他现存的几幅作品中可见《富春山居图》当为黄公望第二种画风的典型代表,足以代表他一生绘画的最高成就。图为长卷,纵仅33厘米,横636.9厘米,描绘富春江两岸初秋之景。画面层峦起伏,井然有序,林峦婉蜒,平岗连绵,水平树静,风和日丽,境界开阔辽远,简洁清润,又不失雄秀苍莽使人心旷神怡。村居散散落落地掩映在山麓林间,时有垂钓者放舟江心,让人于宁静处感悟平淡,于细致处品味闲逸。至此,山水画已如一首抒情诗,一种超然物外、意味悠长之美油然而生。用李白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诗句,来形容《富春山居图》很是恰当,美之至极,不就是回归自然,闲逸平淡之境!

2018年国画描述-word范文模板 (7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国画描述 篇一:国画书法介绍 国画 中国画在古代无确定名称,一般称之为丹青,主要指的是画在绢、纸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近现代以来为区别于西方的油画(又称西洋画)等外国绘画而称之为中国画,简称“国画”。它是用中国所独有的毛笔、水墨和颜料,依照长期形成的表现形式及艺术法则而创作出的绘画。中国画按其使用材料和表现方法,又可细分为水墨画、重彩、浅绛、工笔、写意、白描等;按其题材又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等。中国画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创作上,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社会意识和审美情趣,集中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识。 中国书法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汉字的书写艺术,从甲骨文、石鼓文、金文(钟鼎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定型于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等,书法一直散发着艺术的魅力。中国书法是一种很独特的视觉艺术,汉字是中国书法中的重要因素,因为中国书法是在中国文化里产生、发展起来的,而汉字是中国文化的基本要素之一。以汉字为依托,是中国书法区别于其他种类书法的主要标志。 篇二:教你六句话写中国画赏析 教你六句话写中国画赏析 给一幅绘画作品, 尤其要中国画作品写画评, 写赏析文案是有套路的, 按以下方法让你六句话写个完整又专业的中国画作品赏析---- 从以下四个方面,每个点用1-2句语言去描述, 就是一个很规范的中国画作品赏析文案了。 1细腻之美 2色彩之美 3雄伟之美

4意境之美 具体怎么去理解呢, 中国画要四看一品, 中国画四品, 品构图/品笔墨/品造像/品色彩 一看. 看意境 以下拿中国国画画家许忠强老师这幅国画作品来举例示范 1品构图; 构图又称章法, 布局, 构图必须与画面内容相协调,许忠强老师的国画作品[隐隐约约隐隐约约由于] 作品表现出--- (1) 许忠强老师国画作品最注重遵循中国易经的思想, 阴阳平衡, 讲究虚与实, 疏与密, 动与静的结合.黄山日出的壮丽美景, 画面构图气势磅礴, 給观众以万千气象, 尽现眼前之感 (2) 黄山的厚重,浩如烟海的薄雾, 使得画面虚实结合。 (3) 挺拨的苍松, 大山深处的幽静, 为画面注入了大自然的魅力。 [写中国画作品赏析首先通过以上三句话介绍构图] 2品笔墨; 笔墨称为画作的造型语言, 以笔墨线条为山川立骨, 因此国画以书为骨,以许忠祥老师这幅国画作品来举例示范 (1) 许忠强老师这幅国画作品以细腻的笔画描绘高远的山体,近景的树木, 表达了黄山的厚 重,苍松的挺拨与顽强的生命力。 (2) [写中国画作品赏析通过以上一句话从近景中景远景来介绍线条笔墨] 3品造像, 中国画讲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以许忠祥老师这幅国画作品来举 例示范 (1)许忠强老师经常到大山大水大自然中感受自然大美,写生创作。

中国古代山水画欣赏八

中国古代山水画欣赏八 351 《杂画册》 明陈洪绶绢本设色共八开每开纵30.2厘米横25.1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这一图册作山水、人物、花卉,画法工整,趣味古拙。其八开分别是:1.山图2.黄河巨津3.湖山深远山水4.远浦归帆5.石泉云树6.罗汉7.夔龙补衮图8.玉堂柱石。此选二幅作品,一幅是设色泉石云树。画面上云树如带,意境迷离,用笔工整,设色典雅,富有装饰感。另一作品,设色溪水山涧石桥,二人坐桥上对语。意境清新自然,古意森森。山石皴染结合,树木用横笔层层点出,墨色湿润。 352 《闭户著书图》 明沈颢纸本设色纵96.2厘米横40.8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沈颢(公元1586—1661),明代画家。一作灏,字朗倩,号石天,江苏苏州人。性格豪放,博雅多闻。沈颢书法真、行、篆、隶无所不能。更精绘画,深研画理。“似而不似,不似而似”是他的创见。他临习诸家,位置严整,小景淡远清旷,画风近于沈周。晚年笔意挺秀,点染清妍。写画山

水,笔墨秀雅,立壑奇突。名重一时。 353 《山水图》 明李永昌纸本设色纵125.7厘米横58.8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李永昌(生卒年不详),字周生,安徽修宁人(有认为是安徽欷县人)。善书法,画风学董其昌。工山水,仿元人笔意,画风清秀圆润,清逸疏简,为汪之瑞师,开新安派之先声。主要活动于万历、崇祯年间。《山水图》是最能体现其风格的代表作。 354 《江山卧游图》 清程正揆纸本设色纵26厘米横30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程正揆(公元1604—1676),字端伯,号鞠陵、青溪道人,湖北孝感人。髡残与程正揆交谊深厚,曾在他的画上题道:“书家之折钗股,屋漏痕,锥画沙,印印泥,飞鸟出林,惊蛇入草,银钩虿尾,同是一笔,与画家皴法同一关纽。观者雷同赏之,是安知老斫轮有不传之妙耶?”此幅《江山卧游图》近似沈周的笔墨粗健,画家以一条崎岖的山径为脉络,自山庄屋宇间蜿蜒伸出,一路上清泉淙淙,碧潭如镜,瀑布飞泻,林木葱茏,景色旖旎。

中国古代山水画赏析

中国古代山水画赏析 教材分析 本节课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自由学习山水画,着重把握以下三个要点。一是要在分析作品时,应有意识地强调山水画独特的透视。二是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自己发掘山水画作品共有的中国人文精神。 教师通过网上论坛的讨论和课堂上对知识的横向联系,引导学生自己学习。分析作品有详略区别,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课堂教学进行引申,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的 1、通过作品欣赏,使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山水画的艺术特色,及其在历史长河中是如何发展和完善的。 2、通过网上的讨论和教师对作品的介绍,提高学生对作品的鉴赏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兴趣。 3、通过分析中国山水画不同作品之间的艺术特色,懂得如何感受艺术之美。 教学重点 中国山水画在不同时期的艺术特色。 领会蕴藏在画中深刻的中国传统人文思想。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自己去发掘中国古代山水画作品中所具有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以及这种思想对山水画发展的影响。 教学手段 多媒体电脑网络教学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室里响着古琴曲 问:请大家静下心来听我们教室中回响的悠扬的古琴声,有人想起它的曲名了吗? 答:高山流水。 对,高山流水,这也是我国古代画家的主要绘画题材。大家坐在这样一个现代化的教室里,一定觉得古代山水画离我们好遥远,但现在我们就要借助这些现代化的设备来和我们的传统艺术作一次亲密接触。 在亲近传统艺术之前,我想先了解一下在座各位同学的兴趣。艺术论坛上有一个问题等待着大家“现在还有人喜欢传统绘画吗?”请发表自己的见解。 投票: 现在还有人喜欢传统绘画吗? 从同学们的投票中可见,大部分同学说喜欢,也有不少同学说不喜欢,更有同学说不了解。那原因何在?现在我们就通过了解山水画来了解自己为什么喜欢或不喜欢古代绘画。 看我们周围的环境。大家一定注意到了身边的两幅长卷。事实上,这是一幅长卷画,很长的一幅画。很想知道这幅画的名字吧。这是中国绘画史上最着名的一幅长卷,被称为画中“兰亭序”的《富春山居图》。要了解它,同学们可以看课件的相应部分。看完后,请参与论坛的讨论。看的过程中请大家注意结合了解此画的作者。 讨论题:《富春山居图》为什么能够画那么长? 视线的移动。中国绘画独特的散点透视法。 “人在画中游”的感觉。 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山水画起因的一个思想——卧游。(提示学生去了解画家宗炳)当然在这儿还要特别提到黄公望是我们常熟人,这是我们的一个骄傲。

横幅山水画作品欣赏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欣赏山水画只止于能否“看懂”,看上去美,他:画的是什么?画得像不像?画家这种造型的寓意是什么?便认为这幅字画他看懂了,有欣赏能力。一般来说,工笔山水比较容易看懂。因为他描绘的都比较真实。一目了然,容易引起联想、产生共呜。对一些层次高,寓意深的作品,较难理喻,比如水墨大写意山水画,就很难欣赏了,因为它不是很具体,太抽象,就不一定能理解。看不懂,便认为这幅画,不好。这种欣赏的方式其实就是用很直观方法,来观察,欣赏画。显得很片面,不够深入。一般人用这种方法欣赏山水画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这是因为个人的认识和在这方面的专业水平千差万别。 当然,我们画画,得像,但是我们必须明白,一幅山水画作品的好坏,却不是用“像”或“不像”来衡量的。因为我们讲国画是艺术,艺术就是要有艺术美,不可或缺。 我们衡量一件山水画作品的好坏,或我们欣赏一件山水画作品,首先不在于它像或不像,而在于山水画作品的主题,或者说山水画作品中所辐射出的某种观念、某种思想、某种情绪,能否紧紧地抓住观赏者的心弦,能否给人以充分的艺术审美享受,并使人从中获得某种启迪和教育。应该说,这才是一切艺术作品的真正目的。 像与不像仅仅只是作品一种达到目的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应该说像是绘画的基础,不像部分是经过艺术提炼的精神体现。绘画大师齐白石说过,绘画要在“似与不似”之间。 沈兆祥四尺横幅山水画作品《壬辰》(作品出自:易从字画) 对国画而言,内家看画一般是看画面的整体气势,先体味其“神韵”,或者“神似”,然后再看它的笔墨趣味,构图、着色、笔力等。最后才看它的造型,即像不像或“形似”。这种抓“神韵”的欣赏方法才是抓住了实质,因为“神韵”是一种高层次的艺术审美享受,这是中国画家们悠悠追求达到的目标。画家们要达到这一目标,需要经过长期的磨练和经验积累。而且即使经过终身努力,也未必都能进入这样的高层次。因为要进入这样的高层次,还要具备很多条件,包括;个人的悟性,个人的文化底韵,道德修养,艺术修养,对事物的认识程度。画家本身个人体会,画中“神韵”在艺术的体现上还有高低之分的,一般的画家(指已具一定水平的画家)画中带一些“神韵”是可能的,只是多少,高低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