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管理论文

环境管理论文
环境管理论文

目录

1 引言..............................................................

2 2 环境管理相关概念 (2)

3 我国环境管理制度 (2)

3.1环境标准制度 (3)

3.2环境监测和报告制度 (3)

3.3环境资源规划制度 (3)

3.4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度 (3)

3.5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4)

4 我国环境管理现状及发展趋势 (4)

我国环境管理存在的问题 (5)

5.1环境管理机构的设置不够健全、完善 (5)

5.2环境管理成本高、资金不足 (5)

5.3环境法律体系不健全 (5)

6 对于我国环境管理的建议 (6)

6.1健全环境管理机构 (6)

6.2完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 (6)

6.3完善现行官员政绩考核体系 (6)

6.4建立环境管理公众参与机制 (7)

7 结语..............................................................

7 参考文献............................................................

我国环境管理现状及其发展

摘要:通过探讨我国当前环境管理的手段,分析当前境管理存在的问题,指出对旧的环境规划体系进行改革,建立新的科学的环境规划体系是我国环境规划发展的必然趋势。提出健全环境管理机构,加强环境管理法制建设,完善官员政绩考核体系,建立环境管理公众参与机制等相应的解决对策,并在建立新的环境规划体系过程中,应加强环境规划理论、环境规划法制建设、环境规划教育以及环境规划管理及实施等方面的研究。

关键词:环境管理;管理制度;公众参与。

1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由此产生的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这些环境问题广泛复杂,其处置也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而环境管理作为运用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监督等手段,为达到预期环境目标而进行的一项综合性活动,可以很好的预防环境问题的发生并对已有环境问题进行处理,在环境保护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完善我国的环境管理体系,提高环境管理水平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2 环境管理相关概念

1974 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UNCTAD)联合召开“资源利用、环境与发展战略方针”专题讨论会,提出协调环境与发展目标的方法就是环境管理。环境管理的概

念也首次被正式提出。环境管理定义为,依据国家的环境政策、法规和标准,从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入手,运用各种管理手段,调控人们的各种行为,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活动以维护区域正常的环境秩序和环境安全,实现区域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行为总体。我国学者叶文虎认为:环境管理是通过对人们自身思想观念和行为进行调整,以求达到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环

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

现阶段,环境管理主要是运用行政、法律、经济、教育和科学技术手段,协调社会经济发展同

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处理国民经济各部门、各社会集团和个人有关环境问题的相互关系,使社会经济发展在满足人们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同时,防治环境污染和维护生态平衡。它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环境计划的管理、环境质量的管理和环境技术的管理,涉及到多种环境

要素和多个部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

3 我国环境管理制度

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对于环境管理,我国在近些年来也不断在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为了实现环境与资源保护的目标,贯彻执行环境与资源保护基本原则,环境资源法律法规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吸收各国的经验,规定了各种保护环境和资源的制度,其中最为重要的是

下述具有全局意义的基本制度。

3.1环境标准制度

环境标准制度是环境管理的基础性制度。因为要保护和管理环境就必须对环境质量、污染物的排放以及监测方法等作出统一的规定,环境标准就是为防治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保护人身健康,对需要统一的各项技术规范和技术要求作出的量值规定。环境标准制度则是关于环境标准的分类、分级、制定和实施的规定。

3.2环境监测和报告制度

环境监测是运用化学、物理学、生物学和医学等方法,对环境中污染物的性质、数量、影响范围及其后果等,进行调查和测定的活动。它是环境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其主要任务是:对环境中各项要素进行经常性监测,掌握和评价环境质量状况及发展趋势;对各单位排放污染物的情况进行监视性监测;为环境管理工作提供准确、可靠的监测数据和资料。环境监测实行日报、月报、年报和定期编报环境质量报告的制度。国家和省级环保部门每年6月都发布

环境状况公报。

3.3环境资源规划制度

环境资源规划,是国家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一定时期内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措施和手段所作的总体安排。环境资源规划制度是关于这种规划的编制、内容、执行等事项的法律规定。制定环境资源规划,将其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计划之中,并严格执行,是实现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利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宏观管理措施,具有极重要的意义。环境保护法第四条规定,国家制定的环境保护规划必须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国家还发布了《环境保护计划管理办法》。各项自然资源法律也对规划及其编制、审批和实施等作了规定。如土地管理法规定国家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水法规定国家制定水资源战略规划,开发、利用、节约、保护水资源和防治水害,按照流域、区域统一制定规划,

等等。

3.4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度

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度,是以签订责任书的形式具体落实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有污染的单位对环境保护负责的行政管理制度。责任者是地方各级政府的首长、各有关部门领导和企业的法人代表。上级政府确定环境保护目标,通过与下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和企业签订责任书,层层分解环境保护责任,明确各方职责、权利和义务,将环境保护任务落到实处。其法律依据是环境保护法关于地方各级政府对其辖区环境质量负责的规定和产生污染的单位应建立环境保护责任制度的规定。近年来在进一步强化这项制区,强调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加强考核和奖罚,并把环境质量的好坏作为政绩考核和干部任用的一项重要内容。 3.5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定: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这是一项为规划和建设提供决策依据,防止产生不良环境影响的预防性制度。

4 我国环境管理现状及发展趋势

现阶段,我国环境管理已形成了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同时发挥作用,相互协调的综。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环境管理将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度的变革与创新,二是环境应急机制的深化与完善,三是确保环境信息公开化,四是加强环境科技能力

建设。

在环境管理方面,我国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有一定的差距。所以,我们应该看到别人做的好的方面,并虚心去学习,进而不断完善我国环境管理体系,找出我国环境管理中的问题,弥

补其中的不足

5 我国环境管理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的环境管理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也变得更为复杂、严峻。在处理这些更复杂的环境问题,现阶段的环境管理体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

完善。

5.1环境管理机构的设置不够健全、完善

环境问题具有很强的地域空间整体性,不受行政区界线的限制,如酸雨、流域水污染、沙尘暴等均为跨行政区域的,然而现阶段我国的环境管理还停留在地方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管理的阶段。由于地方政府作为“经济人”往往表现为把本行政区的环境成本外部化的机会主义倾向,这种倾向使地方政府在处理跨行政区域的环境问题时容易陷入囚徒困境。因此,建立区域性

和流域性环境管理机构已经刻不容缓

5.2环境管理成本高、资金不足

目前,我国环境管理实行的是政府直控型政策,存在的问题表现在环境管理政策实施成本高,

而环保部门无力来承担。由于这个特征,我国环境政策需要耗费较多的财政资源,这与十分有

限的财政支持能力形成突出矛盾。

5.3环境法律体系不健全

我国的环境法律体系包括自然资源归属、环境污染预防、环境资源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以及跨区域环境纠纷管辖及解决等内容,体现了预防、管理、监督、

救济的法律控制思维,但却散见于不同的环境法律法规之中,且在具体控制制度方面存在诸多缺陷,导致实施效果欠佳。

6 对于我国环境管理的建议

通过分析我国环境管理现状及其存在问题,根据我国国情,提出几点建议。

6.1健全环境管理机构

设置高规格、高权威的环境管理机构并配置高规格、高权威的专门性协调和咨询机构,明确

协调的范围、具体内容和工作程序等。设置独立的政府环保部门, 健全环保部门的内设机构,要与环保部的设置对口,以确保政令畅通,提高工作效率。

6.2 完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

以法律形式确认各级各类环境管理机构的管辖分工、职权范围和活动规范, 尤其要明确区域环境保护督察机构与环保部和各职能机构及各省级环保部门的关系,进一步明确区域环境保

护督察机构的执法权,以使其工作能合法有效地开展。针对目前环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行政干预环保执法的现象,要加强执法监督和监察工作,可实行环境稽查制度,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效果,对原有的环境管理制度之间,需加以改革和完善。

6.3完善现行官员政绩考核体系

官员政绩考核指标对地方官员行为具有极强的导向作用,通过完善官员考核体系,可以改变

地方官员的效用函数,进而影响地方官员行为。

6.4建立环境管理公众参与机制

。我国的环境政策特别是环境法律,要在强调公民应该承担环境保护责任的同时,扩大他们享

有的环境权益,具体而言主要包括知情权、监督权、索赔权、议事权等,通过责权利的规定来激励公众对污染环境的行为进行监督和制约,以此鼓励群众关心环保、参与环保,使公众参与

成为环境保护的一种基本力量

7 结语

近十几年来,环境管理的观念与模式不断地得到发展与创新,污染预防、清洁生产、生态工业园的发展,为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可能。但是多年来形成的以末端治理为主的管理方式,仍然是我国环境管理的主要方式,其种种弊端仍然不可避免,这也是我国生态环境和环境保护工作面对巨大压力的原因之一。因此,如何尽快地转变传统的环境管理思想和模式,找出适应我国的有效的环境保护与管理模式,是一项迫切而有重要现实意义的工

作。

环境管理学复习资料

1环境管理环境管理是指人们依据各种信息,对全社会的环境活动进行规划、组织(实施)、监督、调节和评价,实现环境资源的有效整合,以达到特定的管理目标的一系列活动之总和。2共赢原理是指在制定处理涉及环境利益冲突的双方,多方关系的方案时,必须注意使各方的合理利益都能得到尊重和照顾,而不是牺牲一些方面的利益去保障另外一些方面的利益。3环境标准环境标准是为了保护人群健康,社会物质财富和维持生态平衡,对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对污染源的监测方法以及其他需要所制定的标准。 4环境绩效管理以改善和提高各种组织的环境绩效为目标的一种环境管理方法。 5生态城市生态城市是指符合生态规律,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和生态关系协调的城市。 6环境统计是用数字表现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的反映。包括为了取得环境统计资料而进行的设计、调查、整理和统计分析等各项工作。 7环境绩效管理就是以改善和提高各种组织的环境绩效为目标的一种管理方法。 8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惜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9生态需水是指为了维持流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人们在开发流域水资源时必须为生态系统的发展与平衡保证其所需的水量。 10三种生产理论人与环境组成的世界系统本质上是一个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自称的复杂巨系统,在物质运动的基础层次上,它可以进一步划分为:物资生产子系统,人口生产子系统和环境生产子系统。 11环境管理的主体?(1)政府(2)企业(3)公众和非政府组织 1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1)持续性原则(2)公平性原则(3)共同性原则 13环境监测类型?(1)常规监测(包括环境要素监测和污染源监测)(2)特殊目的的监测(包括研究性、事故和仲裁监测) 14环境信息的特点?(1)时空性(2)综合性(3)连续性(4)随机性 14城市污染物总量指标管理的内容?(1)排污申报(2)总量审核(3)颁发排放许可证和临时排放许可证 15环境绩效评估的方法?(1)基于ISO14031标准的环境绩效评价方法(2)企业环境绩效的生态效益评价方法 16土地资源环境管理的原则?(1)以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为目标,全面规划,合理安排(2)以提高土地资源的质量为目的,合理调配土地利用的方向、内容和方式(3)以防止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破坏为墓地,综合运用政策的、经济的和技术的手段,严格控制各种形态污染物向地下转移 17环境管理的内容?(1)按管理领域划分,所谓管理领域,是指环境管理行动要落实到的地方,是指在自然环境中的什么地方、人类活动中的什么方面(2)按环境物质流划分:①自然资源环境管理②产业环境管理③废弃物环境管理④区域环境管理 18环境管理学的概念和特点?概念:环境管理学是以环境管理的实践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以研究环境管理的一半规律、特点和方法学为基本内容的科学。特点:(1)环境管理学是在传统学科交叉、综合基础上形成的一门新学科(2)它是综合性科学(3)它是正在发展的科学 19人与环境和谐的五种环境需求?(1)适应生存(2)环境安全(3)环境健康(4)环境舒适(5)环境欣赏 20环境管理实证方法实验方法、问卷调查方法、实地研究方法、无干扰研究方法和案例研究方法。 21管理的基本职能有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

环境管理学考试资料

当今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区域环境质量的下降,温室效应引发的全球气候变暖、南北极上空臭氧层的破坏、酸雨区的扩展、自然资源的耗竭、全球性生物多样性减少、固体有害废弃物的大量产生和堆弃 产生这些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错误的发展观(将发展观实际上作为增长观且仅仅是经济增长观导致经济增长方式与环境不协调) 2传统的伦理道德观(缺乏人与生物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道德准则) 3不正确的价值观(认为自然资源和要素是无价值的) 4不正确的科学观(认为认识、改造、征服自然的水平和能力是衡量科学的唯一价值尺度,提取自然资源越快的技术是好技术)5错误的消费观 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全过程控制原则、双赢原则综合性原则、区域性原则预测性原则、规划和协调原则 环境管理对象和手段分别包括哪些? 对象: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政府行为、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企业行为、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公众行为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科学技术手段、宣传教育手段 简述三种生产理论 环境生产:指在自然力和人力共同作用下环境对其自然结构、功能和状态的维持与改善,包括消纳污染(加工废弃物、消费废弃物)和产生资源(生活资源、生产资源)。 物质生产:指人类从环境中索取生产资源并接受人口生产环节产生的消费再生物,并将它们转换为生活资料的总过程。 人口生产:指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总过程。该过程消费物资生产提供的生活资料和环境生产提供的生活资源,产生人力资源以支持物资生产和环境生产,同时产生消费废弃物返回环境,产生消费再生物返回物资生产环节。 三种生产理论其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 (一)阐明了人与环境关系的本质 (二)揭示出了环境问题的实质及其产生的根源 (三)指明了环境管理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四)明确了环境管理的主要领域和调控对象 (五)奠定了环境管理学的方法论基础 简述界面活动控制论及其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 概念: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事物或系统之间的共同部分或联系渠道 特征:界面只存在于相互联系的事物之间、界面是相互作用事物之间的通道,它是相互作用的事物或系统所共有的 一般说来,物资生产和环境生产之间的界面是作为环境系统要素的自然资源,人口生产和环境生产之间的界面是表征环境状态的环境质量。而人口生产和物资生产之间的界面则是商品,而三种生产之间的共同界面则是废弃物。 简述冲突协同论及其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 冲突:冲突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面对同一个有限的利益目标,追求的各方都想以最小的支出

20XX环境管理学第三版重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环境问题与环境管理 一、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1?环境问题:一切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或状态的变化。环境科学所说的环境问题不包括自然因素引起的环境变化,所指的是狭义环境问题。 二、环境科学与环境管理 1?环境科学的产生:环境科学是伴随着对环境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的研究而诞生和发展的。环境科学是一门以交叉为特点的综合科学,它以环境学位核心,包括环境自然科学、环境工程科学、环境社会科学、环境人文科学、环境管理科学等主要分支学科。 2?环境科学的内涵、功能与作用:环境科学不仅要研究自然环境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变化规律,更重要的是要研究调整和控制人类行为的方法以达到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协同演进的目的。从根本意义上来看,这是一类非常重要的关于人类活动的组织、协调、控制活动的全过程。 三、环境管理任务 1.转变环境观念 2?调整环境行为 3?控制“环境一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 4?创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存方式,建设人类环境文明 第二节环境管理的主体与对象

一、政府 1?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政府 2?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政府 1 / 34 二、企业 1?作为管理主体的企业 2.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企业 三、公众 1?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公众 2?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公众 第三节环境管理学的形成于发展 一、环境管理学的形成 1、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技术问题,以治理污染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 段:20世纪50年代末~~70年代末 2?把环境问题作为经济问题,以经济刺激为主要管手段的阶段:20世 纪70年代末~~ 90年代初 3?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社会发展问题,以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 系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段:_____ 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出版《我 们共同的未来》;_____ 年,又通过了《里约宣言》4?把解决环境问题作为人类文明演替推动力的新阶段 、环境管理学的概念和特点1?环境管理学:为环境管理提供理论、方法和技术的一门科学。环境管理所需要解决的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也不是单纯

环境管理与规划论文

摘要 在国家主席胡锦涛所作的十八大报告中,不但重申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而且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位一体改为五位一体,新增了一个“建设生态文明”,说明了国家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并将其提到层面上来,坚持科学发展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可知环境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在生产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有源头控制,末端治理,生产全过程控制环境污染,末端治理已经不符合现阶段的环境保护要求,需要我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实施清洁生产技术,并不断深化和发展清洁生产,实施循环经济。本文对清洁生产的概念做了简单的介绍,清洁生产的目标,内容;循环经济的概念,经济发展历程,循环经济流程,循环经济的技术路径;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的区别及联系,中国的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等。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在现阶段的中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前景,现阶段的中国经济的发展可以说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所以环境问题必须给以足够的重视,发展清洁生产技术,发展循环经济,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美丽中国。 关键词: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关系;环境保护;前景

1 清洁生产 1.1 清洁生产的概念 清洁生产(Cleaner Production, 缩写为CP)是指将综合性预防的战略技术持续地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以提高效率和降低对人类安全和环境的风险。 工业发展的三种模式:第一种是工业生产的传统模式,不顾环境的工业生产,除了剧毒和能引起急性中毒的废料外,绝大部分工业废料均不加处理地直接排入环境;第二种是末端治理模式;第三种模式就是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由来:污染严重,环境问题突出;传统的末端治理效果不理想;高消耗是造成工业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之一;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成为必须的选择,而清洁生产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最佳模式[1]。 1.2清洁生产的目标 总的说来,清洁生产的目标是:一是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缓资源的耗竭; 二是减少废料和污染物的生成和排放。即通过资源的综合利用,短缺资源的代用,二次能源的利用,以及节能、降耗、节水,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缓资源的耗竭;减少废物和污染物的排放,促进工业产品的生产、消耗过程与环境相容,降低工业活动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 1.3清洁生产的内容 清洁生产的内容: 一是清洁的能源。采用各种方法对常规的能源如煤采取清洁利用的方法,如城市煤气化供气等;对沼气等再生能源的利用;新能源的开发以及各种节能技术的开发利用。二是清洁的生产过程。尽量少用和不用有毒有害的原料;采用无毒、无害的中间产品;选用少废、无废工艺和高效设备;尽量减少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危险性因素,如高温、高压、低温、低压、易燃、易爆、强噪声、强振动等;采用可靠和简单的生产操作和控制方法;对物料进行内部循环利用;完善生产管理,不断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三是清洁的产品。产品设计应考虑节约原材料和能源,少用昂贵和稀缺的原料;产品在使用过程中以及使用后不含危害人体健康和破坏生态环境的因素;产品的包装合理;产品使用后易于回收、重复使用和再生;使用寿命和使用功能合理。

环境管理学复习资料

环境管理学 一、选择 1、环境日:6月5日 2、BOD:生化需氧量 3、COD:化学需氧量 二、填空 1、环境管理的分类: (1)从范围划分:1)资源管理;2)区域环境管理; 3)专业环境管理 (2) 从性质划分:1)环境规划管理;2)环境质量管理; 3)环境技术管理 2、环境管理三大基本政策: (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政策; (2)“谁污染谁治理”的政策; (3)强化环境管理的政策 3、环境影响评价概念 4、“三同时”制度 5、三种生产理论:物资生产;人口生产;环境生产 6、环境监察分类:事前监察;事中监察;事后监察 7、环境监察依据:法律依据;标准依据;事实依据 8、限期治理对象: (1)位于特别保护区域内的超标排污的污染源; (2)造成严重污染的污染源 9、环境保护法概念 三、名词解释 1、环境管理学:以缓解管理实践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以研究环境管 理的一般规律特点和方法学为基本内容的科学。 2、环境管理:运用经济、法律、技术、行政和教育等手段,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 行为。通过全面规划和有效监督,使经济发展与环境协调,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 标。 3、环境保护法:是指调整因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 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而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4、环境政策:是国家为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而对一切影响环境质量的人为活动所规定 的行为准则。 5、排污许可证制度:是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以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为基础,由排 污单位的申报登记、排污指标的规划分配、许可证的申请和审批颁发、执行情况 的监督检查四部组成的一项环境管理制度。 6、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在环境的开发利用之前,对政府职能部门制定的各种规划方案 或建设项目的选址、设计、施工和建成后将对周围环境产生的影响、拟采用的防 范措施和最终不可避免的影响所进行的调查、预测和估计。 7、“三同时”制度:指建设项目中的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 工、同时投产使用的制度。

环境管理学第三版 叶文虎期末要点整理汇编

学习-----好资料 环境管理学复习内容整理 第一章绪论 1.环境问题P1 一切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或状态的变化,均应称为环境问题。(狭义) 2.中国环境管理的任务P14-16[(四)为目的,非任务] 环境管理的基本任务为:转变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基本观念,调整人类社会直接和间接作用于自然环境的社会行为,控制人类社会与环境系统构成的“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动,进而更好地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需求。 (一)转变环境观念;(二)调整环境行为;(三)控制“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 3.环境管理的主体与对象P17-25 一、政府 (一)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政府 在政府、企业和公众三大社会行为主体中,政府是整个社会行为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同时它是各国利益冲突的协调者和发言人。政府能否妥善处理政府、企业、公众的利益关系,促进保护环境的行动,对环境管理其决定性的作用。 政府作为环境管理的主体的具体工作主要包括制定恰当的环境发展战略,设置必要的专门环境保护机构,制定环境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定具体的环境目标、环境规划、环境政策制度,提供公共环境信息和服务,开展环境教育,以及在以国家为基本单位的国际社会中,参与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管理等。 (二) 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政府 要防止和减轻政府行为造成和引发环境问题,主要应考虑三个方面。 第一是政府决策的科学化。要建立科学的决策方法和决策程序,中国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好的开端。 第二是政府决策的民主化。公众能否通过各种途径对政府的决策和操作进行有效的监督,具有最根本和决定性的意义。 第三是政府决策的法制化。特别是要不折不扣地遵守有关环境保护法规的要求。 二、企业 (一)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企业 对企业而言,环境管理一词本质上是一种“环境经营”的含义。从环境经营角度看,企业环境管理第一层次的要求是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主动遵守政府的环境法律法规标准和公众的环境要求,这也是最基本的要求。第二层次的要求,是要承担包括环境在内的企业社会责任。而第三层次的要求,是企业还可以进一步通过“环境经营”,将“环境”纳入经营活动本身,做到既能创造经济效益,又能保护环境,甚至通过保护环境而创造更多经济效益。 通过企业社会责任和环境经营,如果能够将“破坏自然环境而赚钱”的产业活动,改变为“保护自然环境而赢利”为特征的绿色产业活动,那么,就可以真正使保护自然环境与增加经济效益和社会福利和谐统一。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这样的企业环境经营,无疑将成为推动绿色文明发展的重要力量。 只有企业能够设计和生产出绿色产品,公众才能使用;只有大量的企业不断开发绿色环保的先进

环境管理学(第三版-叶文虎)期末要点整理

环境管理学(第三版-叶文虎)期末要点整理

环境管理学复习内容整理 第一章绪论 1.环境问题P1 一切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或状态的变化,均应称为环境问题。(狭义) 2.中国环境管理的任务P14-16[(四)为目的,非任务] 环境管理的基本任务为:转变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基本观念,调整人类社会直接和间接作用于自然环境的社会行为,控制人类社会与环境系统构成的“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动,进而更好地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需求。(一)转变环境观念;(二)调整环境行为;(三)控制“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 3.环境管理的主体与对象P17-25 一、政府 (一)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政府 在政府、企业和公众三大社会行为主体中,政府是整个社会行为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同时它是各国利益冲突的协调者和发言人。政府能否妥善处理政府、企业、公众的利益关系,促进保护环境的行动,对环境管理其决定性的作用。

政府作为环境管理的主体的具体工作主要包括制定恰当的环境发展战略,设置必要的专门环境保护机构,制定环境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定具体的环境目标、环境规划、环境政策制度,提供公共环境信息和服务,开展环境教育,以及在以国家为基本单位的国际社会中,参与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管理等。 (二) 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政府 要防止和减轻政府行为造成和引发环境问题,主要应考虑三个方面。 第一是政府决策的科学化。要建立科学的决策方法和决策程序,中国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好的开端。 第二是政府决策的民主化。公众能否通过各种途径对政府的决策和操作进行有效的监督,具有最根本和决定性的意义。 第三是政府决策的法制化。特别是要不折不扣地遵守有关环境保护法规的要求。 二、企业 (一)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企业 对企业而言,环境管理一词本质上是一种“环境经营”的含义。从环境经营角度看,企业

《环境规划与管理》教学大纲(新换教材)

《环境规划与管理》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54118 课程名称:环境规划与管理 学时/学分:36/2.0 先修课程:环境保护概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水污染控制工程 适用专业:环境工程 开课系或教研室:城建学部环境工程系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1.课程性质:环境工程专业的专业必修课 2.课程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方法和内容。比较系统的掌握环境规划与管理及相关基础学科与技术学科的基本理论,获得较宽的环境学科与环境规划学、环境管理学的专业知识,提高环境规划制定、环境工程决策、污染预测和防治、环境经济分析和系统分析的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 1.学时:理论学时36。 2.作业次数:5次 3.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三、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环境规划与管理概述 1.基本内容 1)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概念 2)环境规划和管理思想与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3)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对象和内容 2.基本要求 了解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概念、思想与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对象和手段以及研究内容的基本框架。 3.重点和难点 重点: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概念。 难点:环境规划与管理思想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章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政策、法规、制度、标准和管理体系 1.基本内容

1)我国环境保护方针政策体系 2)环境保护法规体系 3)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法律制度体系 4)环境标准体系 5)环境管理机构体系 2.基本要求 了解在我国环境保护法规体系的构成和环境管理机构体系的发展;掌握我国环境保护基本方针和政策,掌握八项环境管理法律制度,环境规划法律制度;理解环境标准体系的概念和分类,作用和意义。 3.重点和难点 重点:环境保护法规体系,我国环境保护基本方针和政策,八项环境管理法律制度,环境规划法律制度。 难点:我国环境保护基本方针和政策,八项环境管理法律制度,环境标准体系。 第三章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相关理论 1.基本内容 1)管理科学和现代管理理论 2)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生态学原理 3)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系统论原理 4)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经济学原理 2.基本要求 理解各个理论基础(管理科学和现代管理理论、生态学原理、系统论原理、经济学原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则,各个理论基础与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相关关系。 3.重点和难点 重点: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生态学原理。 难点: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经济学原理。 第四章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数学基础 1.基本内容 1)环境数据处理方法 2)最优化分析方法 3)常用决策分析方法 4)环境数学模型 2.基本要求 了解数据处理方法的基本知识,理解和掌握最优化分析方法(线性规划)、常用决策分析方法(决策树)的应用,理解环境数学模型的基本步骤。 3.重点和难点

产业环境管理论文

产业环境管理论文 范文一:环境成本管理的发展趋势与碳税开征的必然性 环境成本管理的发展趋势与碳税开征的必然性 污染因子的治理。 三排污收费覆盖面不够宽。如招商引资的企业在享受税收优惠的同时,甚至在各方面都受惠于政府部门的政策倾斜。 四排污收费政出多门。收费政策最终演变为“乱收费”,各种收费和摊派挤压了国家税收,严重侵蚀国家税基,削弱了政府的财政统筹职能。 五不利于指导投资方向,鼓励科技创新,及支持绿色工业产业政策。 三、开征碳税的必然性 世界经济发达国家特别是欧盟国家,为了解决环境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相继开征了环境保护税。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环保税受到各个国家的高度重视,进入到一个从零散、个别 20世纪90的环保税种开征,到逐渐形成环保税收体系的过程。 年代中期以来,是环境税迅速发展的时期,西方国家不仅普遍建立了环境税制,而且环境税在许多国家已成为环境管理经济政策中的主要手段。主要是对污染物或污染行为进行征税,具体的大致分为五大类:一是废气排放,二是污水排放;三是垃圾排放;四是噪音污染;五是农业污染物。 加拿大规定从2021年7月起开征碳税,法国表示:“希望 ;MichelRocard则声称:碳税是我们在碳税问题上走在最前面” 一次税收革命,其重要性堪比1917年开始设立的所得税[4]。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早已经开始征收碳税,为全球环境保护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当然,由于部分国家不实施碳税也会导致不公平竞争,甚至有些发展中国家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生产高耗高污染半成品的生产国。能、 环保部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和战略研究会2021年底曾联合发布《中国碳平衡交易框架研究》报告,首次提出以“碳”这一硬性指标,对经济活动加以监测、识别和调控。中国的碳税政策制定可能会参照欧盟国家的相关政策。2021年年底开展的“哥本哈根会议”使中国成为矛盾的中心,因为目前中国CO2排放量在2021年左右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排放国[5],目前每年的排放量约为70亿吨。而碳减排项目几乎涉及到所有的行业。

环境管理学(第三版-叶文虎)期末要点整理

环境管理学复习内容整理 第一章绪论 1.环境问题P1 一切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或状态的变化,均应称为环境问题。(狭义) 2.中国环境管理的任务P14-16[(四)为目的,非任务] 环境管理的基本任务为:转变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基本观念,调整人类社会直接和间接作 用于自然环境的社会行为,控制人类社会与环境系统构成的“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 动,进而更好地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需求。 (一)转变环境观念;(二)调整环境行为;(三)控制“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 3.环境管理的主体与对象P17-25 一、政府 (一)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政府 在政府、企业和公众三大社会行为主体中,政府是整个社会行为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同 时它是各国利益冲突的协调者和发言人。政府能否妥善处理政府、企业、公众的利益关系,促进保护环境的行动,对环境管理其决定性的作用。 政府作为环境管理的主体的具体工作主要包括制定恰当的环境发展战略,设置必要的专 门环境保护机构,制定环境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定具体的环境目标、环境规划、环境 政策制度,提供公共环境信息和服务,开展环境教育,以及在以国家为基本单位的国际社会中,参与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管理等。 (二)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政府 要防止和减轻政府行为造成和引发环境问题,主要应考虑三个方面。 第一是政府决策的科学化。要建立科学的决策方法和决策程序,中国提出的科学发展观 是一个好的开端。 第二是政府决策的民主化。公众能否通过各种途径对政府的决策和操作进行有效的监督,具有最根本和决定性的意义。 第三是政府决策的法制化。特别是要不折不扣地遵守有关环境保护法规的要求。 二、企业 (一)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企业 对企业而言,环境管理一词本质上是一种“环境经营”的含义。从环境经营角度看,企业环境管理第一层次的要求是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主动遵守政府的环境法律法规标准和公众 的环境要求,这也是最基本的要求。第二层次的要求,是要承担包括环境在内的企业社会责任。而第三层次的要求,是企业还可以进一步通过“环境经营”,将“环境”纳入经营活动 本身,做到既能创造经济效益,又能保护环境,甚至通过保护环境而创造更多经济效益。 通过企业社会责任和环境经营,如果能够将“破坏自然环境而赚钱”的产业活动,改变 为“保护自然环境而赢利”为特征的绿色产业活动,那么,就可以真正使保护自然环境与增加经济效益和社会福利和谐统一。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这样的企业环境经营,无疑将成为 推动绿色文明发展的重要力量。 只有企业能够设计和生产出绿色产品,公众才能使用;只有大量的企业不断开发绿色环 保的先进技术和经营方式,才能推动政府在完善法律、严格标准等方面加强环境管理。企业

环境管理学复习要点

环境管理学复习要点 一、当今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产生这些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一次污染和二次污染区别是什么?分别包括哪些? (1)当今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区域环境质量的下降; 2、温室效应引发的全球气候变暖; 3、南北极上空臭氧层的破坏; 4、酸雨区的发展; 5、自然资源的耗竭; 6、全球性生物多样性减少; 7、固体有害废气物的大量产生和堆弃。 (2)、产生这些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错误的发展观(将发展观实际上作为增长观且仅仅是经济增长观导致经济增长方式与环境不协调) 2、传统的伦理道德观(缺乏人与生物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道德准则) 3、不正确的价值观(认为自然资源和要素是无价值的) 4、不正确的科学观(认为认识、改造、征服自然的水平和能力是衡量科学的唯一价值尺度,提取自然资源越快的技术是好技术) 5、错误的消费观 (3)一次污染和二次污染区别是什么?分别包括哪些? 一次污染是指直接由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包括:含硫燃料燃烧生成的SO 2 等(这个应该可以自己判断吧?) 二次污染是指在大气中一次污染物之间或一次污染物与大气正常成分之间发生化学作用生成的污染 物。包括:因为CO 2的增加,导致全球变暖、因氟利昂而破坏臭氧层、含硫燃料燃烧生成的SO 2 同水 蒸气结合而形成酸雨等等。(这个应该也可以自己判断吧?) 二、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有哪些?环境管理对象和手段分别包括哪些? (1)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 全过程控制原则、双赢原则综合性原则、区域性原则预测性原则、规划和协调原则 (2)环境管理对象和手段分别包括哪些? 1、环境管理的对象是人类作用于环境的行为,具体可分为政府行为、企业行为和公众行为。 对象: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政府行为、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企业行为、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公众行为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科学技术手段、宣传教育手段 三、什么叫环境生产?什么叫物质生产?简述三种生产理论及其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 (1)环境生产 指在自然力和人力共同作用下环境对其自然结构、功能和状态的维持与改善,包括消纳污染(加工废弃物、消费废弃物)和产生资源(生活资源、生产资源)。 (2)物质生产 P39 物质生产指人类从环境中索取生产资料并接受人口生产环节产生的消费在生物,并将它们转化为生活资料的总过程。 PS:三种生产理论,还有一种叫人口生产:指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总过程。该过程消费物资生产提供的生活资料和环境生产提供的生活资源,产生人力资源以支持物资生产和环境生产,同时产生消费废弃物返回环境,产生消费再生物返回物资生产环节。 (3)简述三种生产理论及其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 P43 (一)阐明了人与环境关系的本质 (二)揭示出了环境问题的实质及其产生的根源 (三)指明了环境管理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四)明确了环境管理的主要领域和调控对象 (五)奠定了环境管理学的方法论基础

环境管理学题库

一、选择题: 1、环境管理主要是针对而言的一种管理活动。 C、次生环境问题 2、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包括三个阶段,其中第二阶段属于审批-阶段,第三阶段属于审批阶段。 A、竣工验收 B、施工 3是宏观环境管理的实施主体并对区域环境质量负责。B B、地方政府 4、一般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与废物进口项目环境管理的最大区别在 于后者的审批权 归 国家环保总局 5、环境影响评价 是建设项目施工 审批的一项管理 制度,因此要在建 设项目可行性研 究阶段。B、完成 6、环境总是相对 于某个而言的,因 此说环境是一个 概念。 A、主体D、相 对 7、环保部门在海 洋建设项目管理 方面具有权。C监 督 8“以新带老”的 原则就是以新建 项目管理带动老 污染治理 9、具有中国特色 的环境政策是。C 强化管理 10、推动环境保 护事业的直接动 力是国家政府,而 根本动力是。A社 会公众 11、环境管理的 核心是对的管 理。B人 12中国的领海宽 度为。() C、12海里 13城市环境综合 整治定量考核制 度是考核() D、市政府 14在环境民事诉 讼中,举证责任原

则应为( ) B、举证责任倒置15在我国,野生动物资源所有权的规定是( ) C、归国家所有14水土保持工作的主管部门是各级人民政府的( ) C、水行政主管部门 14对“三同时”制度作出具体规定的法律、法规是( )。 D、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8一般说来,人口生产和物资生产之间的界面是() C、商品19、一般而言, 环境权是指() C、公民享有在优 美、舒适的环境中 生活的权利 20、提出“人类 有权在能够过尊 严和福利生活的 环境中,享有自 由、平等和良好生 活条件的基本权 利”的国际环境宣 言是() B、1972《斯德 可尔摩宣言》 21、环境影响评 价制度体现了生 态学基本规律中 的() A、“物物相关” 律 22、一般说来, 三种生产的共同 界面是() B、废弃物 23、“将收集到 的审核证据与审 核准则进行比较 所得到的评价结 果”是() B、审核发现 24、《水质值 的测定—玻璃电 极法》6920-86 是() C、国家环境监测 方法标准 25、环境管理对 象是() D、人类的社会行 为 26、环境法律关 系的客体一般包 括()

流域环境管理论文

基于水环境容量测算和排污交易政策的流域跨界管理对策 摘要:近年来随着水污染状况的日益严重,各种跨界水污染的纠纷不断。本文先简单介绍流域环境管理现状,跨界水污染纠纷,另外,着重介绍通过对水环境容量的研究,包括研究的内容,进展,模型的建立过程,给出特定的数学模型,用来计算在一段流域之内能容纳的污染物的量,也就是在一段河流的自净范围内的纳污量,从而给各个跨省流域包括的省一些指导性的建议,研究如何控制总量的排放,更好的利用水环境容量这个资源,减少纠纷。另外,依据某段河流的水环境容量,可以在各省控制总量,减少跨省纠纷的基础上,进行各个企业的排污量合理分配,并且可以实施排污权交易政策,既保证污染物总量不超标,有又保证水环境容量合理利用。 关键词:流域管理水环境容量水污染总量控制排污权交易 引言:我国是一个国土辽阔的国家,河流众多,其中包括松花江流域,辽河流域,海河流域,淮河流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太湖流域,巢湖流域,滇池流域等主要流域和一些内陆流域,其中,跨界河流不在少数,几乎所以国家重点监测流域都有跨界,以黄河为例,黄河发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北麓约古宗列盆地的玛曲,呈“几”字形。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市、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由于流域跨界水污染纠纷具有很强的地域空间整体性,又受到行政辖区界限的人为影响,因此这个环境问题一直是我国环境保护的难题。[1]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认识到水环境容量是一个资源,可以进行利用,用来各省份水体进行水环境容量的计算,指导污染排放量,降低跨界纠纷,另外,因为制度和管理上的疏漏,流域跨界水污染问题因此层出不穷例如位于浙江长兴和安徽广德的交界处的泗安水库,本属于长兴县,由于上游工厂的超标排放,导致下游水库鱼类死亡,由于省与省之间没有统一的管制标准,下游却不能讨伐上游污染工厂。这就需要各省对当地企业做出合理的排污量的要求,建立实用有效的政策。目前国际上对跨境水环境污染研究有Siebert在他的前沿性著作Economics of Environment中专门研究了跨境水污染问题[2],提出来非合作解决方法和合作解决方法。目前我国管理跨界流域水污染主要采用直接管制手段,这种方法目前在我国仍然发挥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还应特别重视经济手段和市场手段。

环境管理学考试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环境监测:环境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技术手段测定环境质量要素的代表值以把握环境质量的状况,这是获取环境管理基础数据的基础性工作。 2、环境监测的特点:系统性、综合性(检测对象的综合与监测手段的综合)和时序性 3、环境标准:是为了保护人类健康社会财富和维持生态平衡,对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对污染源的监测方法以及其他需要所指定的标准。 4、我国环境标准体系:六类(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基础标注、环境方法标准、环境标准物质标准和环境保护仪器设备标准);二级(国家级标准和地方级标准,地方标准要严于并且高于国家标准);两种执行规定(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 5、环境统计:用数字表现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变化及对人类的影响的反映。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统计数字资料;二是统计分析报告。 6、环境评价模型:就是通过一些定量化的指标来反映环境的客观属性及其对人类社会需要的满足程度,并将这些定量化的指标利用数学手段构建起相应的数学模型,从而定量评价和反映环境的优劣和满足人类社会需要的程度,并评价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7、环境规划:是指为使环境社会系统协调发展,对人类社会活动和行为作出的时间和空间上的合理安排,其实质是一种克服人类社会活动和行为的盲目性和主观随意性而进行的科学决策活动。 8、环境规划模型:就是在环境模型、预测和评价的基础上,进一步选用一些反映人类社会未来活动和行为的强度、性质的定量化指标构建的数学模型。 9、环境信息:是在环境管理的研究和工作上应用的经收集、处理而以特定形式存在的环境意识。 10、区域:是指其面积必须有一定的大小,同时其自然环境还必须能够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 11、生态城市:是在20 世纪70 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研究中提出来的,其概念是指符合生态规律、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和生态关系协调的城市。 12、生态需水:是指为维持流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人们在开发利用流域水资源时必须为生态系统的发展与平衡保证其需水量。 13、废弃物:或称环境废弃物,是指人类将从自然环境中开采出的自然资源进行加工、流通、消费过程中与过程结束后产生并排放到自然环境中的物质。 14、土地的概念:是指地球表面陆地和陆内水域,不包括海洋;狭义的土地概念,是指地球表面陆地部分,它是由土壤,岩石及其风化碎屑堆积组成 15、土地资源的概念:土地资源是指地球表层土地中,现在和可预见的将来能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经济价值部分 16、森林资源的概念:森林资源是森林,林地及生活和生长在林地上的生物的总称,包括,林木,林下植物,野外动物,微生物,土壤和气候等自然资源 17、环保投资的概念:环境保护投资是指社会各有关投资主体从社会的积累资金和各种补偿资金中拿出一定的数量用于防治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及于其相关的经济活动。 18 全球环境问题的概念:全球环境问题是指超越一个以上主权国家的国界和管辖范围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换问题。 19、生物多样性的概念:生物多样性是指所有来源的活的生物体中变异性,这些来源包括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有构成的生态综合体,这包括物种内,物种间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20、核心区的概念:核心区是自然保护区内最重要的区域,是未受到人类干扰或紧受到最低限度干扰的,具有典型性的代表性,原生性生态系统保存做好的地方以及珍稀动植物的集中分布地 22、缓冲区的概念:缓冲区一般位于核心区的外围,可以包括一部分原生行动额生态系统和由演替类型所占据的次生生态系统,也可以包括一些人工生态系统。 23、实验区的概念:实验区位于缓冲区的外围,包括部分原生或次生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荒山,荒地等,也包括传统利用区和受破坏的生态系统的恢复区,它的地域范围一般较 大。

环境管理学(第二版)复习要点

名词解释 1-环境问题:一切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或状态的变化。 2.环境管理的目的:人们终于意识到首先必须改变自身一系列的基本思想观念,必须从宏观到微观对人类自身的行为进行管理,控制人与环境系统之间的物质流,以尽可能快的速度逐步恢复被损害了的自然环境,并减少甚至消除新的发展活动对环境的结构、状态、功能造成的新损害,保证人类与环境能够持久地、和谐地协同发展下去,这就是环境管理的根本目的。 3.环境管理的任务:转变人类社会的一系列关于自然环境的基本观念,调整人类社会直接和间接作用于自然环境的社会行为,控制人与环境系统的物质流动,进而形成和创建一种新的、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生存方式,更好地满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环境需求。 4.环境管理学:是以环境管理的实践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以研究环境管理的一般规律、特点和方法为基本内容的科学。 5.可持续发展: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即既要使当代人的各种需求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全面发展,又要保护生态环境,使其不对后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危害。 6.三生共赢:将人类社会的发展目标定位于生活、生产与生态的协调发展,具体来讲,就是生活提高,生产发展与生态改善。 7.共赢原理:指在制定处理涉及环境利益冲突的双方、多方关系的方案时,必须注意使各方的合理利益能得到尊重和照顾,而不是牺牲一些方面的利益去保障另外一些方面的利益。 8.界面: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事物或系统之间共同的部分或联系渠道。 9.三种生产理论:他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子系统,分别是物质生产子系统、人口生产子系统和环境生产子系统。整个世界系统的运动与变化取决与这三个子系统自身内在的物质运动,以及各子系统之间的联系状况。 10.物质生产:指人类从环境中索取生产资源并接受人口生产环节产生的消费再生物,并将它们转化为生活资料的总过程。 11.环境生产:指在自然力和人力共同作用下环境对其自然结构、功能和状态的维持与改善,包括消纳污染和产生资源。 12.环境信息公开:就是政府、企业和公众主动公开自身或自身掌握的环境信息。 13.环境绩效:是组织通过一些列环境管理措施或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所获得的环境改善的成效。 14.问卷调查法:是通过设计、发放、回收问卷,获取某些社会群体对某种社会行为、社会状况的反应方法。 15.环境统计:使用数字表现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的反应。 16.环境标准:是为了保护人群健康、社会物质财富和维持生态平衡,对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对污染源的监测方法以及其他需要所制定的标准。 17.城市:是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而造出来的一种高度人工化的地域,是人类经济活动集中,非农业人口大量聚居的地方。

环境规划及管理结业论文

《环境规划与管理》结业论文

一、课程容的回顾 我们上《环境规划与管理》这门课时,老师给我们讲了两门课程,即《环境管理学》和《环境规划学》。尽管只上了八个星期的课,但我基本上把两门课的主要知识都弄懂了,而且学到了很多以前没有学过的知识。这跟老师正确有效的讲课法是分不开的。 在《环境管理学》中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在绪论部分,有环境管理的概念中的环境问题及其产生根源;环境管理的目的,即通过对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传播,使人类社会的组织形式、运行机制以至管理部门和生产部门的决策、计划和个人的日常生活等各种活动,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协进的要求,并以规章制度、法律法规、社会体制和思想观念的形式体现出来。还有环境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在环境管理学的基本理论部分中学了:三种生产理论;界面活动控制论;冲突协同理论;环境管理基本原则。三种生产指的是人口生产、物质生产和环境生产。界面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事物或系统之间的共同部分或联系渠道,它可以是空间上的、也可是时间上的;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有全过程控制原则和双赢原则。在环境管理的对象、容与手段部分学了:环境管理对象;环境管理的容;环境管理的手段。环境管理对象有个人、企业和政府。环境问题的本质是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环境管理的容有环境质量管和生态环境管理。环境管理的手段有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宣传教育手段和科学技术手段。在环境管理的

技术支持和保证部分学了:环境监测;环境预测;环境标准;环境审计。环境预测是根据已掌握的情报资料和监测数据,对未来的环境发展趋势进行的估计和推测,为提出防止环境进一步恶化和改善环境的对策提供依据。环境标准是指控制污染,保护环境的各标准的总称。环境标准分为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环境保护基础和法标准。环境审计法的步骤分为前期审计活动、现场审计活动和后期审计活动。环境审计有三种主要类型,即司法审计、技术审计和组织审计。最后学了环境管理的体制与制度。 在《环境规划学》中我也学到了很多知识。在绪论部分,有环境规划概述,环境规划的定义是指为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把“社会---经济---环境”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依据社会经济规律、生态规律和地学原理,对其发展变化趋势进行研究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环境规划的作用有:促进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环境保护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合理分配排污削减量、约束排污者的行为;以最小的投资获取最佳的环境效益;实行环境管理目标的基本依据。环境规划与其他规划的关系。环境规划的基本特征有:整体性、综合性、区域性、动态性、信息密集、政策性强。环境规划的原则有:“三同步”原则;遵循经济规律,符合国民经济计划总要求的原则;遵循生态规律,合理利用环境资源的原则;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系统原则;坚持依靠科技进步的原则;强化环境管理的原则。环境规划的基本任务有:全面掌握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资

环境管理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环境监测:环境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技术手段测定环境质量要素的代 表值以把握环境质量的状况,这是获取环境管理基础数据的基础性工作。 2.环境检测的特点:系统性、综合性(检测对象的综合与检测手动的综合)和时序性。 3.环境标准:是为了保护人类健康社会财富和维持生态平衡,对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 量,对污染源的监测方法以及其他需要所指定的标准。 4.我国环境标准体系:六类(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基础标注、环境标准、 环境标准物质标准和环境保护仪器设备标准);二级(国家级标准和地方级标准,地方标准要严于并且高于国家标准);两种执行规定(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 5.环境统计:用数字表现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变化及对人类的影响的反映。它包括两方面 的内容:一是统计数字资料;二是统计分析报告。 6.环境评价模型:就是通过一些定量化的指标来反映环境的客观属性及其对人类社会需要 的满足程度,并将这些定量化的指标利用数学手段构建起相应的数学模型,从而定量评价和反映环境的优劣和满足人类社会需要的程度,并评价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7.环境规划:是指为使环境社会系统协调发展,对人类社会活动和行为作出的时间和空间 上的合理安排,其实质是一种克服人类社会活动和行为的盲目性和主观随意性而进行的科学决策活动。 8.环境规划模型:就是在环境模型、预测和评价的基础上,进一步选用一些反映人类社会 未来活动和行为的强度、性质的定量化指标构建的数学模型。 9.环境信息:是在环境管理的研究和工作上应用的经收集、处理而以特定形式存在的环境 意识。 10.区域:是指其面积必须有一定的大小,同时其自然环境还必须能够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系 统。 11.生态城市:是在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研究中提 出来的,其概念是指符合生态规律、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和生态关系协调的城市。12.生态需水:是指为维持流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人们在开发利用流域水资源时必须为 生态系统的发展与平衡保证其需水量。 13.废弃物:或称环境废弃物,是指人类将从自然环境中开采出的自然资源进行加工、流通、 消费过程中与过程结束后产生并排放到自然环境中的物质。 14.土地的概念:是指地球表面陆地和陆内水域,不包括海洋:狭义的土地概念,是指地球 表面陆地部分,它是由土壤,岩石及其风化碎屑堆积组成。 15.土地资源的概念:土地资源是指地球表层土地中,现在和可预见的将来能在一定条件下 产生经济价值部分 16.森林资源的概念:森林资源是森林,森林及生活和生长在林土地上的生物的总称,包括, 林木,林下植物,野外动物,微生物,土壤和气候等自然资源。 17.环境投资的概念:环境保护投资是指社会各有关投资主体从社会的积累资金和各种补偿 资金中拿出一定的数量用于防治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及与其相关的经济活动。18.全球环境问题的概念:全球环境问题是指超越一个以上主权国家的国界和管辖范围的环 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 19.生物多样性的概念:是指所有来源的活的生物体中变异性,这些来源包括陆地,海洋和 其它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有构成的生态综合体,这包括物种内,物种间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20.核心区的概念:核心区是自然保护区内最重要的区域,是未受到人类干扰或紧受到最低 限度干扰的,具有典型性的代表性,原生性生态系统保存做好的地方以及珍稀动植物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