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前启后

承前启后
承前启后

承前启后——浅析梁启超之《李鸿章传》

口刘效壮(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浙江宁波315211)

关键词:《李鸿章传》承前启后史传合一英雄史观

摘要:梁启超的传记文学思想理论和传记创作在中国传记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李鸿章传》是其成就比较高的一部传记作品,它多方面地展现了其承前启后的特点。这些特点主要包括:承前的史传合一与英雄史观的传记思想,以及人物形象的刻画等方面;启后地构建新的传记结构,采用新的语言形式,以及运用引言、因果关系和对比等写作方法。

《李鸿章传》是梁启超1901年流亡日本时候的作品,也是其成就较高的一部传记作品。这部作品共分为十二章以及一个序例,主要记述了与李鸿章有关的军事、洋务和外交等重大事件,从中展现了李鸿章在这些事件中所起的作用,最终还原了李鸿章在历史上的真实身份,实现了梁启超“合肥有知,必当微笑于地下日:孺子知我”的初衷。《李鸿章传》的价值不仅仅是以上内容上的成就,而更大的是其处于中国传记文学转型期的历史价值。本文试图通过对《李鸿章传》的管窥蠡测,透视梁启超在中国传记文学史上的承前启后作用。承前启后指:承接以前,开创今后。这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具体来说就是事物发展的时间规律,即事物只有在继承以前的基础上才可能创新。传记文学也概莫能外,所以文章先从《李鸿章传》承前的特点谈起。

一、承前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等。汉族,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学者。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梁启超自幼在家中接受传统教育,1889年中举。1890年赴京会试,不中。回粤路经上海,看到介绍世界地理的《瀛环志略》和上海机器局所译西书,眼界大开。同年结识康有为,投其门下。由以上简介可以看出梁启超在1890年以前的十七年间接受的全部是传统教育,他对于传统文化应该是了然于胸的。史传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梁启超更应该是再熟悉不过了。这也就为他在传记文学创作中能够承前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证明其传记文学的承前性做了铺垫。

1.史传合一

史传合一,即传是史的一部分,是属于史的。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最早也最具体地论述了这一问题。刘勰的看法是“史者,使也”②,即史的本意是记录事件的官员,后来成为了其所记录事件的代称,这就是史的由来。到了战国时期,由于“自平王微弱,政不及雅,宪章散紊,彝论攸”,史的正常书写工作受到破坏,于是孔子“因鲁史以修春秋”。但是孔子修的春秋“褒见一字,贵跄轩冕;贬在片言,诛深斧钺”,致使“旨存亡幽隐,经文婉约”。所以左丘明“乃原始要终,创为传体”,即传是对经书进行解释的一种文体,用刘勰的原话即:“传者,转也;传受经旨,以授于后,实圣人之羽翮,记籍之冠冕也。”,此时的传虽然和史有了紧密联系,但仍不是史的一部分,只是对于史的一种解释而已。直到汉代司马迁“本纪以述皇王,列传以总侯伯”⑧,传才真正地成为史的一必要组成部分,并且成为了历代以来史书的一种写作模式。这里的传与唐传奇里的传不是同一个含义,传奇是唐代流行的文言小

说,作者大多以记、传名篇,以史家笔法,传奇闻逸事。现今传记里的记字也不是古代指称一种文体的记,应该是字面意思——记述。传记是一个偏义复词,偏向于传,即更多的是指继承古代史传思想艺术传统的一种文体。

传既然是史的一部分,那么传的书写就不得不按史的要求来纂述。《李鸿章传》具有鲜明的史书特点,体现了史传合一的文化传统。首先,这部作品的名称上就有体现。它的原名为《中国近四十年来大事记》,另一个名称或者说是副标题才称为《李鸿章传》。由书名就可以看出这是对于四十年来历史的记述,是一部史书。其次从具体内容上来看,其记述的李鸿章出生前后的中国以及世界的现实,李鸿章参与的军事、洋务和外交等事件都是历史性的事件,是属于历史的必要部分。最终要的是梁启超本人在作品中也提及的“为李鸿章作传,不可不以作近世史之笔力行之”。所以说《李鸿章传》具有史传合一的特点,体现了梁启超承前的传记思想。

2.英雄史观

英雄史观是我国传统的一种史学观念,即否定人民大众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认为历史是帝王将相等杰出人物创造的。如史书中对帝王的神话,将其比作上天之子,是人世的主宰,引领人民生存发展的唯一合法英雄。例如《史记》中对于刘邦的神话化: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阪,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

这里司马迁对刘邦的神话虽然可能有违心之处,但是他用这种方法为其统治正名的思想本身就包含了英雄创造历史、推动历史发展的史学观念。

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一再提及“时势造英雄。英雄亦造时势”,认为“十九世纪列国皆有英雄,而我国独无一英雄”?。从中可以看出梁肩超首先是肯定英雄的存在的,并且认为19世纪世界列国之所以快速发展超过中国,是因为中同没有英雄,没有引领中国人民前进的历史人物,这是典型的中国史传思想里的英雄史观。粱启超认为李鸿章是时势造就的英雄,并且是那个时期四十年来最大的英雄,他在军事、洋务和外交上的成就和贡献是没有人能够比拟的。这也就是说梁启超一直把帝王将相看成是历史的创造者,在这其中有的将相成就比较高,有的成就较低或根本就没有,而李鸿章是时势造就的并且是成就在当时最大的英雄二

3.人物刻画

中国历代史传作品中的人物刻画往往只写人物性格特征,忽视其性格形成的过程;突出表现人物光彩的一面,掩饰其缺点;缺少对话语言和心理描写。

例如《史记》中对于项羽性格的刻画。司马迁通过巨鹿之战和鸿门宴分别展现了项羽勇猛与妇人之仁的性格,但是读者不能明白项羽这种性格的成因和发展过程。司码迁在项羽传记的开篇只是写了其学无所成的一件事情,对此两种性格没有交代。还有在写魏其侯窦婴的时候,司马迁通过对窦婴与武安侯田蚧地位的变化记述,凸现了窦婴耿直的性格。全篇都在彰显窦婴的耿直不阿,但是文章无一处能够看出其性格的来源。不仅《史记》中对人物褒贬失当,其他史传或传记类文体作品更是只写一面。像唐代兴起的墓志铭类的文章,大多都是谀

墓之词,人物被写得光彩照人,实际上是一无是处至于对话和心理描写的缺乏,这不仅是史传作品里的缺点,中国其他文学样式里也存在这一问题。像《史记》中还有一些对话描写,但是几乎没有一处心理描写一

梁启超在刻画李鸿章的时候,虽然他原想“载述李鸿章一生行事,而加以论断,使后之读者,知其为人”,但是他展现出来的李鸿章只是参与了平复内乱,实行洋务,收拾外交残局,对于李鸿章的性格以及其成因几乎难以看出。梁启超认为“李鸿章有才气而无学识”,但是李鸿章有什么才,又没有什么识,梁启超都没有具体写出来。这不能不说梁启超受到了传统史传作品人物刻画缺点的不良影Ⅱ向。其实还是有两处可以看出梁启超对李鸿章性格成因的阐释的:

呜呼,此天之所以厄李鸿章欤,抑天之所以厚李鸿章欤?彼其偃蹇颠沛十余年,所以练其气,老其才,一为他日担当大事之用。而随赞曾军数年中,又鸿章最得力之实验学校,而终身受其用者也。

海陆军事,是其平生全力所注也。盖彼以善战立功名,而其所以成功,实由与西军杂处,亲睹其器械之利,区而用之,故事定之后,深有见夫中国兵力平内乱有余,御外侮不足,故兢兢焉以此为重,其眼光不可谓不加寻常人一等,而其心力之悴于此者亦至矣。

在第一段引文里,梁启超说出了李鸿章才的源头,但是他没有具体论述,在后文中也没有凸现这些特点。第二段引文也是相当重要的,就是它直接揭示了李鸿章为什么能够具备办洋务的思想,再进一步来看,也能够解释李鸿章为什么“无学识”。可是梁启超仅仅把这一点看成是李鸿章办洋务的原因,而没有向李鸿章性格的深层进行开掘。

总体来看,《李鸿章传>与古代史传作品一样,还是彰显优点,掩饰缺点。首先在梁启超对李鸿章的总体评价中就能够看得出来。李鸿章是一个时势造就的英雄,他的缺点是“无识”,并且这一缺点产生的原因是时代,而不是他本身性格上的问题。这当然也就是无关痛痒的缺点了,因为那一时代的人都有此不足。其次,梁启超在两件事情上掩饰了李鸿章性格缺点。一是,平复太平天国后期,曾国荃包围南京城后,朝廷数次催促李鸿章也向南京进军,但是他却借故不发兵。梁启超认为他不愿与曾国筌争功,但是说他城府很深应该更恰当一些。二是,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时,李鸿章为了自保,在上海逗留数月,直到北京城被攻破才进京。这更能说明他的虚伪和狡猾,但是梁启超都是一笔带过,没有深入分析。至于对话和心理描写在《李鸿章传》里是一处也没有的,当然这也与传统有关。

史传合一和英雄史观是传统史传作品的主要思想,《李鸿章传》都一定程度上继承了这两种思想,这与梁启超所受到的传统教育有关,至于作品中人物刻画上的缺陷则是史传作品以及现今传记作品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人物性格刻画得分寸很难把握,对话及心理描写又与传记的史实性要求不符,所以这一问题直到现在也没有很好解决。这一缺陷通过梁启超一直传到了如今。

二、启后

梁启超1890年才开始接受西方事物,到1901年他创作《李鸿章传》共十几年的时间。在此期间他一定接触到了西方传记作品,并吸收了其可取之处。《李鸿章传》中体现他受到西

方传记影响并且启发中国以后传记创作的是传记结构形式。作品对以后传记还有启发的就有半文半白的语言以及梁启超独特的写作手法。

1.结构形式

梁启超在作品的开篇就强调“此书全仿西人之体”,也就是在作品结构上模仿西方传记的建构方式。《李鸿章传》共分为十二章,每一章都分别围绕着本章的主题来写,最后各章以时间为序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全面展现传主形象。还有,每一章中还加有两至三个小的标题,对本章的内容再进行概括。这种结构形式在中国传统史传作品以及其他传记类作品中是从来也没有出现过的,梁启超是第一人。传记作品的这种建构形式被后来的传记作家普遍采用,无论是自传还是他传,都开始分章设节,篇幅一再扩大。例如胡适的《四十自述》就分了五章,外加—个序幕。还有,林语堂写的《苏东坡传》则分了四卷二十八章。

2.语言

《李鸿章传》中的语言是半文半白的语言,也就是文言和白话的形式并存。梁启超虽然没有能够完全采用白话文,但是这种语言形式也是开创性的,在历史上是不存在的,所以说有着“史”的价值。当然这种语言形式也影响了后来的传记写作语言,它为传记中白话文的全面运用开创了先河。

3.写作方法的创新

《李鸿章传》中大量加入引文,这些引文主要包括李鸿章的奏章,以及其他的书信或条约等。引文在以前史传作品中出现过,但是案例较少,并且引文不多,引文类型也没有《李鸿章传》丰富。这种写作方式明显地影响到了20世纪40年代史传文学创作。例如在朱东润的《张居正大传》中,引文充溢其间,整部作品几乎成为了张居正的奏折和书信集。朱东润对于引言的处理比粱启超恰当,前者通过引文可以描绘出张居正的性格全貌,而后者只是引了而已。还有吴晗的《朱元璋传》也采用了很多引文,但是相对于《张居正大传》是少了很多。这种写作方式在史传文学中表现最突出,自传中相对较少,其他传中有时也会涉及这种写作方式。

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还认为“凡一国今日之现象,必与其国前此之历史相应,故前史者现象之原因,而现象者前史之结果也”,即梁启超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前因后果,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李鸿章传》几乎处处都在实践梁启超提出的因果规律,例如写平定太平天国起义时,李鸿章、左宗棠和曾国荃怎样相互配合,形成了各自战役分别取胜的因果关系。还有就是李鸿章在处理外交时,连连失误,都是因为列强因循开始事件,轮番宰割中国。梁启超的这种因果写作方法对以后的传记影响也是很大的。例如瞿秋白在《多余的话》中以自己建构的绅士身份结构自己的革命者身份。这也是在运用因果法建构作品。当然他比梁启超运用得自然而了然无痕。

还有一点要提及的就是《李鸿章传》中的比较的方法。梁启超为了说明李鸿章的历史地位,在作品的最后,他把古今中外的一些名人拉来与李鸿章做比较。这种比较方法很有创意,在历史上是没有的。可是比较可惜的是这种方法没有很好地被继承,只有个别传记作品中偶尔涉及这种方法。

《李鸿章传》中体现的梁启超启后的作用相对承前性是有点少的,这与其受到的更多是传统文化的熏陶有关。并且其在启后的方面更多的是局限在结构和具体的写作方法方面,对于理论性的创建较少。

总结

《李鸿章传》在传记思想上更多地体现出来的是对历史的继承性,但是它在结构、语言上的开创性对以后的传记具有更大的启发性,而且这种启后性带有较高的史学价值,是不容忽视的。所以透过这部作品也可以粗略地了解到梁启超在中国传记文学史上的承前启后作用。

作者简介:刘效壮,宁波大学2008级现当代文学研究生。

①⑨⑩⑥⑥⑩梁启超:《李鸿章传》,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68页,第167页,第172页,第287页,第167页,第288页。

②③④⑤⑥⑦⑧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283页,第283页,第283页,第284页,第284页,第284页,第284页。

参考文献:

[l]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M]匕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2]吴晗.朱元璋传[M]京:人民出版社,1985.

[3]朱东润.张居正大传[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瞿秋白.多余的话[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05.

[5]胡适.四十自述[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6]林语堂著,张振玉译,苏东坡传[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7]司马迁,史记[M]上海:中华书局,2006.

[8][英]詹姆斯·鲍斯威尔著,王增澄、史美骅译.约翰逊博士传[M].上海:三联书店,2006.

[9]梁启超.梁启超全集l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张睛)

E-mail:zqmz0601@https://www.360docs.net/doc/d42437219.html,

2020年1月广东省自考11342民间文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2020年1月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民间文学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1134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女娲神话中,女娲是用造人。 A.泥土 B.树木 C.空气 D.血液 2.传说中千里寻夫、哭倒长城的人物是 A.蔡文姬 B.王昭君 C.李香君 D.孟姜女 3.《灰姑娘》的故事属于 A.幻想故事 B.生活故事 C.民间笑话 D.民间寓言 4.《格萨尔》是一部 A.史诗 B.神话 C.传说 D.民间长诗 5.“举秀オ,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是 A.民间传说 B.民间故事 C.民间歌谣 D.谚语 6.“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是 A.成语 B.格言 C.俗语 D.谚语 7.艺人说书的提纲,通过口传心授得来的是 A.柁子 B.扣子 C.梁子 D.悬念 8.明代中后期是中国民间歌谣搜集整理的一个小高峰,其中以的成就最为突出。 A.刘邦 B.唐太宗 C.无名氏 D.冯梦龙 9.著名的《刘三姐》的歌词大多是人民以汉语创编的。 A.藏族 B.苗族 C.壮族 D.族 10.1950年3月,由任理事长,老舍和钟敬文任副理事长的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在北京成立 A.郭沫若 B.茅盾 C.叶圣陶 D.周扬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错选、多选或少选均无分。 11.一个民族集体创造和传承的口头文学,主要体裁有等。 A.神话 B.民间史诗 C.俗语 D.歇后语 E.民间说唱 12.从散文体作品看,故事结构完整,有头有尾,按顺序展开,模式化、类型化结构十分普遍,通常有 等结构形式 A.对称式 B.三叠式 C.连锁式 D.四季歌 E.五更调 13.被誉为我国古代民间叙事长诗的“双子星座”是 A.《氓》 B.《陌上桑》 C.《孔雀东南飞》 D.《木兰诗》 E.《西洲曲》 14.汉族作为中国华族的主要凝聚核心,它在历史上广泛流传的一些经典民间文学作品,如四大传说,在许多少数民族地区也流传甚广。 2020年1月民间文学概论试题和答案第 1 页共 4 页

高中材料作文:进新时代。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时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

高中材料作文 2019.11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正迈进新时代。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时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的时代。这个时代,也是“发展不平衡”的时代,也是“存在矛盾和困难”的时代,也是“需要挑战和创新”的时代。生逢其时,你想做一个思考者、参与者还是创造者?请选择适合的角色,结合材料,以“我与这个新时代”为副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1, 【答案】同心共筑中国梦 --我与这个新时代 梦想,是每个人实现自己奋斗目标的动力。那么中国梦又是怎样的一个梦想呢?中国梦是中国各族人民的梦想,其内容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民族的梦,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是每个中国人的梦。 中国梦亦是我们这代中学生的梦。虽然,我们有很多不足,梦想这个话

题对于我们有如空谈,但是随着我们知识的增长,对于国家更深入的了解,一个朦胧的概念在我们脑海中渐渐形成,它就是中国梦。 有句话说,中国梦,我的梦。我的梦想有很多,从儿时的不切实际,到逐步的走向成熟,为了达成一个个目标而拥有的梦想,让我的人生最初开始有了起伏。我们的逐渐成熟,也让我们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国家之梦,也是如此吧。我们就像是实现这个梦想中应该迈进的人群,随着我们的一步步攀登,最终到达它真正的顶峰。 而我们,又该怎么做呢? 作为一名高中生,我们刚刚经历了中考,这是我们人生中第一很大的转折点,回想过去的几个月,我们怀揣着一个考上一所好高中的梦想,奋力苦读,为九年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到了高中,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梦想随之更变,或许从现在开始,我们就应该跟努力的学习,在高中这苦累的三年中,绽放更绚烂的自己,把自己的人格提升一个高度,摒弃幼稚与不良的作为和习惯,储备充分的力量去考一个好的大学。 或许我们现在所想只是为自己的梦想所想,还没有切实的想过为国家之梦去做些什么,但是我坚信,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我们的梦想就是祖国一步步向前的基石,如果我们努力,我们奋进,我们人人都怀揣梦想,祖国的梦想能不实现吗?有话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所以,我们是未来肩负祖国重任的接班人。 不过,要实现中国梦,零散的梦想也是不可以的,祖国梦想最后的实现还是需要每一个人的同心同德,像建筑物表面的每一块砖头上面粘得十分坚固的水泥那般,只有怎样,我们才会永远屹立不倒,在世界以巨人的姿态昂扬!

由路遥《平凡的世界》探讨文学的价值取向

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毕业论文 论《平凡的世界》的文学价值取向 姓名张晶晶 系别中文系 专业汉语言文学 班级0905班 学号0990010542 指导教师董志刚 答辩日期 成绩 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 二〇一二年十月

论《平凡的世界》的文学价值取向 内容摘要 在路遥的作品《平凡的世界》,他将立足点放在传统的现实主义写法上,避开了在当时现代派等派别新的写作方式,将传统的写法与中国当时的政治现状结合起来,重点写了主人公孙家兄弟等平凡人遭遇坎坷、困境后的不平凡人生,以及在他们中普遍存在着的真实的感情。以此来阐释人类世界的“不平凡”,解决人物的命运和世界大背景之间的关系。这种审美价值的追寻,使得路遥的作品饱含“人文关怀”和“历史理性”,从而使得该作品具有深远的文化价值和思想意义。 作为陕西派代表作家的路遥,一直以来不忘坚持自己的写作性格,将农村生活作为自己的写作主线,始终固守自己在艺术创作中的精神力量。我们分析路遥小说的文学价值取向及其成因,将会对新时期作家作品创作及研究产生重要意义和价值。 路遥的小说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除了文革带来的深刻的社会变革外,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各界对于文学作品的态度也发生了不少转变,以至于在文学艺术这一方面也面临着一场深刻的变革。此时,文学艺术呈现一派繁荣的多元化的趋向,作家不再像过去一样只有一个单一的写作方向,很大一批作家们以个性化的独到立场和个性风格开拓自己在文学表现上的新领域。路遥作为这一时期代表性的一位作家,从自己热爱的黄土地出发,展示了发生在中国西北农村的历史变迁经过,在思想和艺术上极具指导意义。他选择农村,描写历史变迁中人物的命运,同时也注重多重情感的塑造。 本文将从文学本身应有的价值取向“真”、“善”、“美”三个方面探讨路遥小说的人生价值取向。 【关键词】改革开放真善美人文关怀历史理性人生价值

(11)继往开来——《复兴之路》读后感

继往开来 ——《复兴之路》读后感 我们中国,这个伟大的国家,历经风雨的沧桑,历经时事的变故…… 我们中华民族,这个坚强的民族,有过辉煌的壮举,有过耻辱的印痕…… 但是,我们无时不刻在探寻着民族强国之梦,坚持不懈,努力拼搏…… “国破家何在?”当中华大地面临生死存亡的抉择时,是一批批英雄的中华儿女挺身而出,前赴后继地为了民族的复兴事业而奋斗着:谭嗣同、梁启超、秋瑾、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一批批义士抛头颅、洒热血,经过了一个多世纪的不懈努力和奋斗,终于迎来了属于我们所有中华民族的美好世界! 《复兴之路》一书,深入探究了我们中华民族强国之梦和不懈探索的伟大历程,具体阐释了中国如何在国家危亡之际开始了民族觉醒,如何在民族救亡图存的探索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如何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实现改革开放的历史性突破,如何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科学发展观,建设富强、民族、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在中华民族复兴征程中,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作为我们新时代的共产党员,如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审视过去,展望未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如何更好、更快地实现?这是一个重要又关键的问题。 正如国家主席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这一代共产党员一定要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把我们的党建设好,团结全体中华儿女把我们国家建设好,把我们民族发展好,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 民族复兴的伟业,改革开放的大业,国家发展的愿景,就是让中国人站起来,富起来,就是让每一个国民,有属于自己的“中国梦”。而每一个美好梦想的实现,就是全中国复兴伟业的成就! 看完《复兴之路》,我在震撼之余,想到:如今最重要的是,要继往开来,沿着前辈们在复兴之路上留下的足迹,更成功地走好复兴之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现阶段,作为一名基层党员,我要加强和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水平,进一步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立志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在祖国的复兴伟业中,贡献出自己的一切。立足做好本职工作,为社会主义事业添砖加瓦。

社会教科书一套承前启后的新中国小学社会教科书

社会教科书一套承前启后的新中国小学社会教科书 小学社会似乎是门不太为世人了解的课程。其实,早在北洋政府公布“壬戌学制”之后不久的1923年6月,在《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中就已设置小学社会科课程。同年,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就分别出版了《新学制社会教科书》和《新小学教科书社会课本》。之后,这门课程历经多次分分合合,分则为小学历史、小学地理和公民,合则为小学社会,有关这门课程的教科书版本也非常多。 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受苏联分科课程体系影响,我国小学不再开设综合的社会课,而以分科的小学历史、地理为主。 1986年,我国正式颁布《义务教育法》。为了配合义务教育法的实施,推进九年义务教育,我国进行了第一轮课程教材改革。同年12月,国家教委颁布《九年制义务教育教学计划(试行)》,确定在小学阶段开设新课程小学社会课。次年,小学社会教学大纲有关研制人员赴日本考察。他们在日本小学听课、与小学社会科教师座谈、研究日本小学社会大纲及教科书的特点和编写方式。可以说,日本的小学社会较深地影响着我国小学社会课诞生与发展。 1988年,国家颁布《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其中明确指出开设社会课是“使学生初步认识常见的社会事物和现象,初步了解一些家乡的、祖国的、世界的社会常识,从

小培养他们正确观察周围社会、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和法制观念的启蒙教育”。作为一门新开设的课程,社会课起始年级从“五四”制的三年级或“六三”制的四年级开始,每周2课时。小学开设社会课之后,原来的小学历史和小学地理就不再开设。 关于为什么要在小学取消历史和地理课、开设社会课,当时的小 学社会教科书审查委员吴履平曾著文认为:一是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对小学生的要求,也就是让学生初步懂得社会生活常识,了解自己作为社会公民的责任与义务;在学生参与社会活动中更好地实现个体的社会化。二是适当减少课程门类,向课程综合化发展。这是基于对国外课程设置的考察结果。日本小学原来设社会和自然,在20世纪80年代中,又在酝酿将小学低年级的社会和自然合并为更加综合的生活课。泰国小学也将课程分为更加综合的“工具学科”(泰语和数学)和三个综合领域。以吴履平为代表的我国课程研制者认为,在小学开设综合的社会课,不仅能使课程内容更加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还有利于避免知识的重复,减轻学生负担。 在第一轮课程改革期间,我国教科书经历了由国定制向审定制的 转化。在教科书一纲多本、多样化政策的鼓舞下,依据国家颁布的《小学社会教学大纲》初审稿和试用稿,多家出版社编写出版了自己的小学社会教科书。据统计,先后通过国家教委或各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并在一定区域内实验和试用的小学社会教科书约计十余套。

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 1、关于杨家将与契丹人作战的传说可归为( C ) A、农民起义传说 B、起义英雄传说 C、反抗外来侵略传说 D、革命历史事件传说 2、1846年,发明了“Folklore(民俗)”一词的英国考古学家名叫 ( B )、 A、阿兰?邓迪斯 B、威廉?汤姆斯 C、马林诺夫斯基 D、斯密斯?汤普森 3、据目前掌握的资料,世界上篇幅最长的史诗是藏族的《格萨尔》, 它长( B ) A、10多万行 B、50万行以上 C、20余万行 D、30万行以上 4、鬼故事属于( D ) A、魔法故事 B、变形故事 C、动物故事 D、生活故事 5、河北农村流传的表述农民传统婚姻观念的谚语"休前妻,毁稚 苗,后悔到老",在内容的类型上可归为( B )、 A、认识自然和总结生产经验的谚语 B、认识社会和总结社会活动经验的谚语 C、总结一般生活经验的谚语 D、其它 6、民间文学在民俗学的学科体系中属于( D )、 A、精神民俗

B、社会民俗 C、物质民俗 D、语言民俗 7、段成式《酉阳杂俎》是一个笔记体作品集,记录了大量民间故 事、该书出现于( A )、 A、唐代 B、先秦时期 C、魏晋时期 D、明代 8、有一种评书讲述绿林英雄行侠仗义,除暴安良,比武打擂,拜山攻寨等内容的故事,或讲述清官秉公破案,惩恶扬善的故事,这种评书 的种类名称为( D )、 A、世情书 B、袍打书 C、神魔书 D、短打书 9、歇后语的目的语在字面上是呼应引语部分的意思的,实际上却 另有所指,从而以双关的形式构成( C )、 A、岔断型幽默 B、情感释放型幽默 C、干涉型幽默 D、含蓄型幽默 10、鬼故事属于( D )、 A、魔法故事 B、变形故事 C、动物故事 D、生活故事 11、许多地方在结婚仪式上都念诵撒帐歌,如"一把栗子一把枣, 小的跟着大的跑"等,这种歌谣属于( D )、 A、法术歌 B、情歌 C、节令歌 D、礼俗歌

承前启后夯实基础

承前启后夯实基础 小学中年级是学生在语文能力方面承前启后的一个重要阶段,如果说低年级主要在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作的习惯的话,中年级既要巩固这些方面的获得,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作、搜集信息等多方面的语文能力,为学生的后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课程标准在阅读、习作方面的基本要求 ? 识字写字 在低年级由引导学生具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过渡到中年级“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这是高年级“具有较强的识字能力”的基础。此外,在练习硬笔字的同时,增加“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 ? 阅读 默读要求提高。由低年级的“不出声、不指读”到中年级的“学会默读”,惟如此,才能达到高年级的“默读有一定的速度”的要求,为速读、浏览做好准备。 词句的理解程度加深。除继续像低年级一样能够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中年级增加“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由“了解”到“理解”,意味着学习程度的加深。 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是在低年

级阅读作品后“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要求上明显的提高。也是高年级能够“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的基础。 关于略读,低年级没做要求。中年级“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只有学会了略读,才能到高年级逐步学会浏览。关于读书习惯的培养,低年级只是要求对图书的喜欢和爱护。中年级明确要求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在此基础上,达到高年级“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 ? 口语交际 除继续强调“交际性”以外,具体要求由低年级的“学说” 普通话过渡到中年级的“能用普通话交谈”。 ? 写话或写作低年级重在培养阅读兴趣;中年级“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而到高年级才有初步的文体要求。 二、三年级上册、四年级上册教材编排、特点 每册教材安排30篇课文,其中精读课文24 篇,略读课文6 篇。分别编排在六个主题单元中。每单元有五篇课文、阅读链接和综合学习组成。册后附有生字表。 (一)关于单元。 教材继续以文化主题组织单元,单元数量由低年级的八个降 至六个,以便于学生在单元主题背景下有更充裕的时间进行综合性语文活动。 主题的确定力图贴近儿童生活,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人文内

承先启后 继往开来

承先启后继往开来 ——写在永明会计师事务所成立二十周年庆典暨公司2014年度年会之际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各位朋友: 大家好! 2月8日,在公司隆重举行的《深圳市永明会计师事务所成立二十周年庆典暨公司2014年度大会》上,我先后聆听了钟所长、向老师等几位领导和同事的发言,感到我们永明会计师事务所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到今天这样的规模、这么庞大的队伍、这么辉煌的业绩,真的是让我作为所里的一名员工感到骄傲和光荣;尤其是让我耳闻目睹了陶文高等几位同志一直坚持在所里工作20年的典型事迹以后让我深受敬佩和感动;他们20年来如一日,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在审计工作这条战线上大胆探索、勇于实践、不断创新,一个个都取得了非常惊人的业绩。他们的这份坚持,为自己实现人生的价值创造了辉煌;为我们会计师事务所作出了贡献;为我们广大同事树立了榜样,为审计工作这条战线增添了光彩。 看到同志们取得的成就,回想自己所经历的历程,真的是让人感慨万千呀!说实话,2月8日正是我由湖北孝感老家到深圳来发展20年的一个纪念日。同样是20年、同样是作为注册会计师队伍的一员,而我所经历的一切就没有上述同志那么简单、那么专一地在一个单位、一个行业里执着地干20年,当然所取得的成绩也是没法与他们相比的。面对他们是如此的优秀,而且又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作为我一个新上任的总审,这个岗位又是非常的重要,真的是压力好大哟!

但是,我想到有我们所里有这么多领导的重视、关怀和指导,有这么多经验丰富的同事的支持与配合,更有130多位同事的信任和期待;我对我将担任的总审岗位充满了信心和挑战,同时对我们会计师事务所今后的发展充满了希望与向往,我将决心在这一重要岗位上为同志们服好务,把好关,使我们永明事务所的品牌进一步发扬光大。 由于在2月8日的会议上时间紧、议程多,而且我发言的重点只能放在2015年的会计报表审计的专业内容上,因此,对于我个人的介绍部分只能是简单地带过,没有展示我的一些比较精彩的亮点。(不过我还是给大家讲了几个EXCEL表中鲜为人知的、而且是财务人员非常适用的小技巧,这些只不过是我给大家的“见面礼”,只是几盘小菜)我在会上承诺过——喝酒时给几个“小字辈”表演六位数乘以六位数的心算的,在喝酒过程中,我给她们兑现了,是在周素萍、张静华、孙曼华等三位在所里工作了20年的同志的见证下,由几个“小字辈”命题,由我心算、由徐丽容同志用手机复核的,复核结果无误。 新的一年将有很多新的挑战、新的机遇。在这里我只能说给大家表个态:我一定会全力以赴、尽职尽责搞好我的总审的本职工作,为大家服务、为所里的报告质量把关,保证我们的报告不出瑕疵、不出问题,使广大客户放心满意。在这个前提和基础之上,如果我们的客户、或者说我们同事有需要和用得着我的地方,我会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为客户解决实际问题、为我们的同事提供帮助和支持;同时我也希望与大家更广泛、更深入地合作,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我们的长处。 我之所以说我愿意与同事们合作、与客户合作,是因为我有我的

民间文学的特征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指民间文学在创作和流传过程中所显示出来的相对稳定的特殊标志。与作家文学比较,一般归纳为: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和传承性四个特征。 (一)集体性: 1、集体性的含义:民众的创作是一种集体审美意识的实现。民间文学作品,具有集体创作、集体流传、集体加工、集体保存、为集体服务的特点。它反映的是集体的愿望、集体的智慧。融会集体的艺术才能,为集体所享用的特殊文学。 2、集体性的表现: (1)集体场合中的集体创作 歌无长曲,因景因事而唱,如高山族捕到鹿后挽手合围,歌唱跳舞。再如《打夯歌》等都是集体场合的集体创作。 (2)由个人创作出作品的雏形,再由其他人添枝加叶,逐渐完善。 如《孟姜女》的传说,据《左传》记载,春秋时仅仅是齐国战将杞梁的妻子,杞梁在与莒国的战争中战死,其妻迎灵柩于郊外,齐侯要实行吊丧礼,被她拒绝。还说它“哭之哀”。西汉时说她哭倒了长城(感动了天地),唐朝时杞梁妻有了专有的名子——孟姜女,并且故事情节更加完整。这一传说故事就是先有雏形,后有他人加工完善的。 (3)个人创作集体流传 民间文学的集体性并不排除有的作品是个人创作,个人创作的作品经认可后,很快就由集体流传开去。你传他添枝加叶,他再传他又

添枝加叶,从这个角度看,千千万万个传播者也就是作品的作者。明间文学作品流传的时间越长,受到加工修饰的机会就越多,集体意识的积淀就越厚重。正如一首民歌所唱:唱歌不是人发颤,也是前朝古人传,一人传三,三传九,河水淘沙渐渐深。因此民间文学很难找到作者。民间文学的集体性有歌谣为证: 瞎话瞎话,无根无把,一个传俩,俩个传三。 我嘴生叶,他嘴开花,传到末尾,忘了老家。 总之,民间文学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经千百人的口,不断完善,它代表了群体意识,融会了大众化的生活内容,使之彰显出集体性特征。 (二)口头性 1、口头性的含义: 民间文学用口头语言进行创作,同时又通过口头语言进行传播,而且大部分作品都保存在民众口头上。如讲故事、讲笑话、唱山歌、破谜语等,无一不是“口耳相传”、“口传心授”。所以,民间文学曾被称之为“劳动人民口头创作”或“口传文学”。口头性特点,是民间文学区别于作家书面文学的本质特征。 民间文学的传承和发展主要依赖于口头语言,民间口头语言生动明快,简洁传神,形象夸张。如湖北刘德培讲的故事:(可简写)要说杜老幺嘛,一个姣姣个,刮骨脸,是哪朝哪代人可说不上来。有人说他比张果老的岁数都大,究竟活了多大岁数,谁也说不清白。只知道杜老幺帮过工,打过榨、赶过脚、背过盐,世

试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试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太平山学校单云龙 北魏太和年间发生了一件令人注目的历史事件,这就是北魏孝文帝改革,这是一次无论对当时还是对以后的历史都发生了深刻影响的大事,是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北方各族人民大融合的基础上实现的。它顺应了北魏社会的客观要求,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具有重大的进步作用和积极的意义。史学界对孝文帝改革虽然褒贬不一,但笔者认为,孝文帝实行革新政策,对北方的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文化复兴等作出了贡献,应给予肯定。 太和改革是北魏统治阶级以孝文帝和冯太后为首的改革集团进行的一场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俸禄制的推行,进一步完善了官吏的管理体系,促使北魏政权得到巩固和加强。其推行的均田制是我国历史上一种比较完备的土地制度。均田制的推行,实际上并不能达到平均土地,因为大族地主除隐占土地外,还依赖拥有的大量奴婢和耕牛获得授田,但均田制这一土地制度在当时仍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不仅对豪强大族无限制地兼并土地起到了一些抑制作用,使无地少地的农民可以得到土地,而且由于实行按劳动力授田,并且以法律形式确认受田者对土地享有的占有权和使用权,因此能够大大调动生产积极性,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进而使封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这种农业化的进程,是当时社会经济自身发展的要求和必然趋向。均田制在土地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对以后齐、周、隋、唐的土地制度都有重大影响。 三长制的推行,不仅改变宗主督护制下“民多隐冒”的严重局面提供了条件,而且有利于均田制的推行,并进一步解决赋役不均的问题,改变了原有的政治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统治。三长制的实行,建立健全县以下三级基

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为南京机械工业职工大学新的发展而奋勇拼搏解读

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为南京机械工业职工大学新的发展而奋勇拼搏锐意进取与时俱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南京机械工业职工大学学生会工作报告 邹军 2005.11.27 各位代表: 我受南京机械工业职工大学第十一届学生会的委托,向大会做工作报告,请予以审议。 本次学生代表大会,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大意义。回首过去,我们的国家在新的世纪正迈开步伐,昂首阔步在世界的东方。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经济建设捷报频传,综合国力日益增强,政治局面安定团结。党的“十六”大的召开为中国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新的开始、新的气象,学校新的领导班子将我校的各项改革更进一步,学校建设有新的发展,整体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不断提高。这所有的一切无不为南机大的儿女所兴奋和自豪。在这样欢欣鼓舞,催人奋进的时代里,在这样充满活力、意气风发的校园环境中,南京机械工业职工大学第十二次学生代表大会的召开,无疑被赋予承前启后、继往开来、锐意进取、与时俱进的重大意义。 本次大会的任务是: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思想作为指导,紧跟时代潮流,不断继承和发扬南京机械工业职工大学学生会的优良传统,积极探索后学生会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为南京机械工业职工大学学生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团结和引导广大同学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积极探索、勇于实践,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到学校各方面的建设中去,努力成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栋梁之才。 本次大会的主题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为南京机械工业职工大学新的发展而奋勇拼搏;锐意进取,与时俱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第一部分:感受历程 在过去的一年中,南京机械工业职工大学学生会始终坚持以服务同学为宗旨,为校园建设、文化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南京机械工业职工大学学生会继承和发扬了前几届学生会的优良传统,在校党委和市学联的正确领导下,在校团委的指导帮助和全校同学的支持参与下,贯彻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方针,以“服务完善创新发展”为指导思想,顺利完成了学生会的改革”,还在自身建设、社会实践等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在继承中发展,在巩固中提高,在改革中创新,认真履行了全校同学赋予的任务和责任,为南京机械工业职工大学学生会今后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一、关注社会走向,深化理论学习,紧跟时代潮流,响应中央号召,与时俱进,引导同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而努力。 一项伟大的事业需要一个伟大的理论依据,一个争取繁荣富强的民族需要一个强大的精神支柱。党的“十五”大召开以来,邓小平理论成为我国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断迈进的科学理论指导。“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这些都是学生会干部不断深入理论学习的重要内容。我们深深地懂得:爱国主义是组织同学走健康成才道路的一面伟大旗帜。学生会在团委的指导下,不断提高同学的自身素质,引导同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开展了演讲、座谈、知识竞赛等各种各样的爱国主义宣传活动,牢牢把握住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髓,使每一位南机大学子都能切实地感受到中华民族在饱经沧桑之后的飞速发展,我们的祖国在风云变换的世界中取得的巨大成就,

中华文化的承前启后 作文

文化的承前启后 纵观人类走过的历史,宛如翻开一幅长长的画卷,又好似品读一组宏伟的英雄史诗。这是一条浩浩荡荡的岁月长河,从古到今,奔流不息。斑驳的水波中,闪现出的是人类的智慧与荣耀。 历史创造了文化,历史的连贯性决定了文化也是如此。倘若少了其中的一个片段,一个事件,它就是不完整而不可想象的。 因文化中断而不可挽回的悲剧不必多举。在世界上最初几个文明的发祥地中,除两河流域文明湮灭外,印度文化因雅利安人入侵而雅利安化;埃及文化先后因亚历山大大帝占领而希腊化,因恺撒占领而罗马化,因阿拉伯人迁入而伊斯兰化;希腊和罗马文化则因日耳曼人入侵而中断并沉睡千年。作为华夏儿女,作为炎黄子孙,我们理应对享有唯一不曾中断的中华文化感到荣幸,并努力把它传承下去。 文化之传承,就好像是一场接力跑。每一个接力手都必须保护好接力棒,若是不慎将其落地,那结果只剩下被淘汰。然而,承前启后绝非易事。 我们需要耐心,需要思考。从十四世纪到十八世纪,当中国仍处于封建社会之时,大西洋彼岸的欧洲已经拨开了中世纪的愚昧迷雾,并靠着“三步走”迈入近代——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我们回眸这三次历史上的重大变革,不难发现:每一次的变革都为下一次打下了基础,铺平了道路,创造了伟大的机遇;而后一次的变革也总是扎根于对上一次的深刻反思,从而汲取了经验,以谋得更大的发展。历史文化就是这样一脉相承的。从质疑神学,到改革教会,再到

用自然科学知识去解释宇宙和社会的原理,进而破除迷信,发现人类自身的存在意义与价值。这,绝非一蹴而就,而是有一个漫长而渐进的过程。一代又一代的人,经历数不清的反思和挣扎,逐步从黑暗中觉醒过来;一个声音唤醒另一个声音,一支火把点亮另一支火把,跨越数百年,终究汇聚成一股巨大的力量,摧毁了那些沉重的思想枷锁,获得自由的新生。 我们需要合作。文化传承从来就不是一个人的任务,而是需要他人的配合与默契。尤其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想一个人单枪匹马取得成功越来越不可能。正如古人云,“上下同欲者胜”。个人的力量唯有融入集体中、团队中,才能创造更大的辉煌。 站在新时代前列的年轻一代们,对于优秀中华文化的传承责无旁贷。一只手托起过去,接好先辈们的旗帜;另一只手又要指向未来,预备着,将新的旗帜交给下一代人。

民间文学思考题及答案(精心整理版)

1、什么是民间文学?如何理解民间文学之“民间”。 “民间文学”概念:民间文学是广大民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一种语言艺术。它运用口语的形式传述故事,展示生活,塑造形象,抒发情感。它是广大民众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之一,是他们认识社会、寄托理想、表达情感意愿的重要方式和渠道。 第二问没找到明确的答案,综合各种东西自我感觉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回答: “民间”包含二义:一是生活于底层社会空间的“民众”,二是“民众的生活领域及精神世界”。民间不是由文人建构的虚拟空间,而是以个永远存在的社会实体。(1)民间文学的创作者是“人民大众”。(2)在内容上是更直接地反映人民大众的生活、理想和愿望。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自我娱乐、自我教育的产物。(3)民间文学的艺术形式的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如: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等。它的艺术风格简朴明朗、刚健清新,表现手法多为情节章句的重迭、复沓,语句的夸张,固有体例和套话的运用,贴近生活的赋、比、兴等。(4)在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如各种传说等。 2、试分析作家文学与民间文学的关系。 关于两者之间的关系有多种说法,较为稳妥的说法是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并存论。(1)民间文学的题材和思想内容对作家文学的影响 ①《九歌》——受民间祭歌影响;《天问》《山海经》——受神话传说影响。 ②受乐府民歌影响:曹氏父子和建安七子——《蒿里行》、《七哀诗》、《饮马长城窟行》——汉末政治动乱、战祸的残酷、人世的凄凉。 ③、运用神话传说作为题材:李白《东海有勇妇》——民众不屈的反抗精神 ④、杜甫“三吏”、“三别”——受民歌影响——深刻的人民性,反映广泛的社会生活。(2)民间文学在艺术形式上对作家文学的影响 历代作家在体裁、形制格式、修辞手段和艺术风格等方面向民间文学学习。 ①、古代许多文学的体裁(特别是韵文)大都来源于民间文学。 韵文——原始歌谣;散文的小说、笔记——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戏剧——原始歌舞;诗歌、词、曲——来自民间,与当时流行的世俗音乐相抵持,于民间广为流传。[笔记小说《笑林》——记录民间笑话;魏晋六朝志怪小说——记录、加工当时的民间故事和传说] ②、民间文学在艺术形式方面对作家文学的影响 在形制格式、修辞手段、艺术风格,民间文学为文人文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借鉴经验。汉唐诗人广取民歌的艺术手法——“文质半取,风骚两挟” 运用民歌固有的形式——唐·刘禹锡《竹枝词》——土家族民歌 运用民歌比兴手法——《诗经》《楚辞》 李白《静夜思》首句——有南朝子夜歌《秋歌》影响痕迹 古诗文中的“典故”——从民间文学中来——“愚公移山”“精卫填海” 总之,民间文学是作家文学的源泉。作家的智慧灵感蕴藏于民众生活和民间创作中,民众把创造的语言和优美的诗思赋予作家。口头文学体裁为作家提供了多样的创作形式,民间文学的内容为作家文学提供丰富的题材。(民间口头文学与作家书面文学始终保持着多方位的双向交流关系[“交融互渗”]。) 以上是老师的总结,但是偶认为还应该加上作家文学对民间文学的影响,如下:从历史上看,文人作家对民间文学的影响表现在积极和消极的两个方面。(一)、作家文学对民间文学的积极影响 (1).历代文人作家对民间文学的辑录和保存上有很大的功绩历代文人作家用文字把民间文学作品记录和保存下来,一方面保持了作品的基本风貌,为后人进行研究提供了可靠

洞庭东山宗族的作用与影响

洞庭东山宗族的作用与影响由于受篇幅之所限,本文仅仅从严、席、王、翁、叶五姓略作追述,这很不全面且又有粗浅之感。东山大户望族之多胜于他乡。虽然有不少氏族早已迁居他乡,但其习俗、乡音不改,故乡洞庭东山时时挂在嘴边,即使出生在外,从来没有到过东山的子弟,也对故乡怀着深厚的感情。这里摘录来自四川省自贡市东方锅炉厂高级工程师严惠浩(1941- )《东山寻根记》中的一段:“洞庭东山,是个令我梦牵魂萦之地,因为她是我的故乡。可是,我出生以来从未去过。小时,我从祖母、父母亲谈话中知道东山在太湖之滨,是深入太湖之中的一个半岛,是有名的花果山,盛产枇杷、杨梅、柑桔等水果,心实神往之。……此次父亲亡故,在整理遗物时,看到了严氏族谱,以及祖父立嗣文书之底稿,想起曾祖父亡故时后立嗣的本意,原为祖先墓前要有个祭扫之人。可是岁月匆匆,后辈为谋生计,流落他方,祭扫之事已成空谈,空令祖先失望于地下,而父亲生前又有探望故乡的遗愿。于是引发了我去东山寻祖的念头。在处理完父亲的后事之后,便启程东山,惊讶的是我一到东山,发现对东山很熟悉,似乎来过。那山、景、人,一口吴语都令我感到亲切,丝毫不陌生,大有少小离家老大回之感。……此次东山之行,寻认故址,找到先祖和高祖的坟墓才是实实在在的收获,我远可告慰先祖和高祖于地下,近可告慰父亲亡灵。寻祖之顺利,似乎冥冥之中有祖先引导一般,杨湾怀远堂一族由我接宗承袭,祖宗当佑繁荣昌盛。寻根记反映了依守祖宗庐墓、聚族而居

的洞庭人,对祖先怀着格外深重的情感,东山虽为蕞尔之地,然而宗祠随处而立。诸如桔社金氏祠堂,岱心湾大村刘家祠堂、席氏祠堂,纪革王氏支祠,石桥叶祠,朱巷叶祠、席温祠以及前山万家祠堂、薛家祠堂,俞坞严家祠堂,石桥王家祠堂等等。东山席家在外经商腰缠万贯,但是祖居宅第的失修损毁,依然牵系着在沪席氏后人的心,深以“不克修整”为憾。为此席嘏卿兄弟几次共同出资葺治,尽复旧观,一慰席氏子孙心迹。至于修祖墓、筑宗祠,席氏后裔更是不辞其任。席嘏卿曾与族人倡修席氏二十八世祖左源公以下各墓,时任上海汇丰银行买办的弟弟席正甫独资付金八百,占总费用之一半。而席嘏卿以年迈多病之躯,还雇船回东山亲自主持修葺祖庐墓,后又重修席氏一世公席温公祠堂。通过这些活动,席氏家族空前团结。上世纪80年初,旅港旅沪的席正林、席玉年、席德治等曾创议重建席温将军墓园于东山,后因故未动,重建墓地之规划尚在。宗祠的建立一般都有碑记,介绍本族的发展及祠堂的修建情况,有的还订立条规,如纪革王氏支祠即订规条十则,东山前山医院弄口万家祠堂碑记还订有万氏子弟十戒。这些家祠宗祠的创立,是东山各氏族兴盛的标志,是团结氏族,兴家立业,建设桑梓的宗族文化、习俗和力量,同时又构成了东山人文景观的一道风景线。家乡一座座祠堂维系着他们的宗族关系、血缘关系,又推动着他们在商界势力的壮大。故而,人虽在异乡,但修建家乡祠堂、上坟祭拜先祖之热情不减。上海市儿童医院中医科主任医生、教授徐蔚霖老先生数十年如一日,每年春节初二或初三必回东山祭祖,即使在“文革”中,只要能脱身,从无间断。凡其子女大

论述《史记》的文学价值

一、塑造了美丑并举、善恶兼具性格复杂的人物形象。 二、司马迁塑造人物的方法。 三、司马迁对历史人物的价值取向与《史记》的人物塑造。 《史记》开创了我国纪传体的史学,同时也开创了我国的传记文学。在“本纪”、“世家”和“列传”中所写的一系列历史人物,不仅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高度概括力和卓越的见识,而且通过那些人物的活动,生动地展开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表现了作者对历史和现实的批判精神,表现了作者同情广大的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为那些被污辱、被损害的人鸣不平的战斗热情。因此,两千多年来,《史记》不仅是历史家学习的典范,而且也成为文学家学习的典范。 《史记》是一部具有强烈的人民性和战斗性的传记文学名著,这首先表现在对封建统治阶级——特别是汉王朝统治集团和最高统治者丑恶面貌的揭露和讽刺。司马迁写汉高祖刘邦固然没有抹杀他统一楚汉纷争、建立伟大国家的作用,但也没有放过对他虚伪、狡诈和无赖品质的揭露。 为了避免被祸害,司马迁在《高祖本纪》中不能不写那些荒诞的传说,把他写成是“受命而帝”的神圣人物。但在《项羽本纪》中却通过与项羽的鲜明对比,写出了他的怯懦、卑琐和无能。在垓下之战以前,刘邦几乎无不处于挨打受辱的地位,而下面两个片段更真实地描写了他的流氓无赖、残酷无情的嘴脸。(内容略) 其他如在《留侯世家》中写刘邦贪财好色,《萧相国世家》中写刘邦猜忌功臣,而《淮阴侯列传》中则借韩信的口,谴责了刘邦诛杀功臣的罪行,道出了“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这一封建社会君臣能共患难而不能共安乐的真理。 作者正是通过这些描写揭露了刘邦真实的精神面貌,从而勾消了在本纪中所作的一些神圣颂扬。 对于“今上“汉武帝的暴力统治作者也流露了悲愤和厌恶的情绪。《循吏列传》中写孙叔敖、郑子产等五人,没有一个汉代人。而《酷吏列传》却全写汉代人,其中除景帝时的郅都外,其余九人都是汉武帝时暴力统治的执行者。 张汤“为人多诈,舞智以御人”,但最为武帝所信任。他治狱时,善于巧立名目,完全看汉武帝眼色行事。杜周也是同样角色,当别人质问他:“君为天子决平,不循三尺法,专以人主意指为狱。狱者固如是乎?”杜周却回答说:“三尺安出哉?前主所是著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当时为是,何古之法乎?”这里司马迁彻底揭露了封建社会中所谓法律的虚伪性,指出它不过是统治者任意杀人的工具。 《酷吏列传》中还揭露了统治者屠杀人民的罪行。义纵任定襄太守时,一日竟“杀四百余人,其后郡中不寒而栗”。王温舒任河内太守时,捕郡中“豪猾”,连坐千余家;二三日内,大举屠杀,“至流血十余里”。汉朝惯例,春天不杀人,王温舒顿足说:“嗟乎,令冬月益展一月,足吾事矣!”对此,司马迁愤怒地说:“其好杀伐行威,不爱人如此!”这是人民的正义呼声。酷吏虽也打击豪强,但主要是镇压人民。 作者在写这群酷吏时,每每指出“上以为能”,用意显然在于表示对汉武帝的讽刺和愤慨。

文学创作的四大特性

“过去总结报告文学的特点,就是真实性、现实性、文学性。其实还应该加上一个思想性。杨黎光的报告文学创作就注重思想性,追求独特的感觉认识和独特的发现、深刻的见解。”1月8日,中国作家杂志社和广东人民出版社联合主办的杨黎光报告文学《大国商帮:承载近代中国转型之重的粤商群体》研讨会在京举行,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李炳银在发言中如是说。 广东人民出版社社长肖风华介绍,《大国商帮》以粤商为蓝本,以国际国内商业发展史为背景,以商人、商业和国家命运为思辨维度,追寻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的轨迹。作品以一地之商帮来探讨宏大的主题,见出作者的抱负和“野心”。 中国出版集团副总裁潘凯雄说,杨黎光以往的报告文学创作,选材往往是一个人物或者是一个事件,都比较小巧,可以说都是用脚走出来的。但后来,“画风”大变,从内容到选材越来越沉重,时空的跨度越来越大,不仅是用脚走出来的,而且有着大量的阅读和深入的思考。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李朝全认为,传统的报告文学就是写人记事,而杨黎光的创作实践对这个传统构成了“冒犯”,因为“他写商帮的历史,融入了个人的思想发现和大量的观点阐发”。“薄薄的一张信纸,寥寥27个字。”这是杨黎光报告文学代表作《没有家园的灵魂》的开篇。到了《大国商帮》,正文第一句是:“今天的中国人,终于认识到了海洋的力量。”中国作协创研部原主任胡平表示,这多少表明,杨黎光开始致力于去模式化写作,是一个新的开辟。杨黎光表示,这部《大国商帮》和他之前完成的《中山路》《横琴》,构成他长篇思辨体报告文学三部曲,创作的初衷是“追寻中国的现代化脚印”。 在李炳银看来,杨黎光的报告文学创作,有自己的风格,他本人在作品中是一个强大的存在,是作品中的一个很重要的角色。他的写作追求思想的强度和深入的程度,不是就事论事,不是“在商言商”,而是有着思想的“核”,具有史志品格。 在他看来,传统报告文学观念过度强调文学性,要有精彩饱满的故事,这是不妥当的。如果报告文学光有文学性,而缺乏思想性,那可能就产生不了灵魂的震撼力。好的报告文学作家,都要经历一番人生风雨和社会沉浮,落笔才有思想洞察力,才有社会见识。这也是为何一般来说年轻人写不好报告文学的重要原因。 沈阳师范大学教授贺绍俊认为,现在不少报告文学作家也注重思想性。但往往只是停留在表面,对材料进行简单的拼贴式组合,看上去洋洋洒洒,很有气势,对思想的阐释也就那么一点点。而杨黎光的写作,善于抓住一个观察对象,力求有所认识、有所发现。在这个基础上,他以思想为“钻头”,对所书写的对象不断地钻探,不断地挖掘材料所蕴含的思想价值,“他的这部《大国商帮》,就是一种‘钻探式写作’,是总结中国经验的一部有创见、有分量的文学作品”。 《大国商帮》跨越了史学、传播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多个领域。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认为,这是部文学作品,也是一本关于中国商业文化的书,彰显了中国传统商业精神,不能仅仅用文学价值来衡量,也值得向企业家推荐。 “读这本书,让我想起刘禹锡的一句话,‘山积而高,泽积而长’。作品的‘高’和‘长’,不仅依赖作家的思想积累,也依赖长时间的心血和汗水的积淀,反映出一个人的人生使命和文学使命。”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李舫说。 在中国作协副主席何建明看来,杨黎光的创作,让自己意识到,“作家写作的目的,就是要把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力求对所处的时代产生教化和推动作用”。

民间文学答案

民间寓言 答案: 民间寓言是由民众集体创作并流传的带有明显教训寓意、富有哲理、短小精悍的口头故事,是社会智慧、经验和知识的结晶。 47.第20题 民间文学 答案: 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口耳相传的语言艺术。它既是该民族人民的生活、思想与感情的自发表露;又是他们关于历史、科学、宗教及其其他人生知识的总结;也是他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表现形式。民间文学的体裁主要有神话、民间史诗、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长诗、民间说唱、民间小戏等。 48.第27题 生活故事 答案: 生活故事是以民众的日常生活为题材,以现实中的人物为主角的故事,现实性较强,幻想性较少,或看似没有幻想,而实则仍带有一定的想象与虚构的故事。 49.第36题 时政歌 答案: 劳动人民有感于切身政治状况而创作的歌谣,它鲜明地反映出各个时代社会政治的面貌,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在旧时代,人们常借歌谣来表示对黑暗政治的不满。 50.第37题 民间叙事长诗 答案: 民间叙事长诗是人民群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以第三人称进行叙事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并注重人物刻画的长篇韵文或韵散相间的诗歌作品,也称“故事歌”或“故事诗”。 51.第40题 “母题” 答案: 作品中大量重复出现的叙事要素,称其为母题(motif)。母题可以是一个物件(如魔棍),一个奇异动物(如会说话的马),一种观念(如禁忌),一种行为(如考验、欺骗),一个角色(如造物主、巨人),一个人物类型(如傻瓜、预言者),或一种结构特点(如常用数字或多次重复)等。

机智人物故事 答案: 生活故事中以某个机智人物为中心而编织的系列故事。在我国,这类故事大约涉及300多个具体的、有名有姓的民间机智人物,其中较著名的有谎张三、韩老大、徐文长、阿凡提、把拉根仓、阿克顿巴等。 51. 第14题 答案: “语境”有两种含义,其一,指话语、语句或于此的上下文,或前后关系、前言后语;其二,指话语或语句的意义所反映的外部世界的特征,说明言语和文字符号所表现的说话人与周围世界相互联系的方式,可扩展为事物的前后关系、境况,或者扩展到一个特定“文本”、一种理论范式以及一定的社会、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诸多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 47.第3题 口头性 答案: 人民大众用口头语言进行文学创作,并通过口头语言的方式将这种创作传承下来,由此形成了一套与之相适应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段。民间文学的这些适宜于口头创作和口头流传的特征叫口头性。 48.第22题 传说 答案: 民间传说是围绕客观实在物,运用文学表现手法和历史表达方式构建出来的,具有审美意味的散文体口头叙事文学。 49.第23题 民间笑话 答案: 民间笑话是一种将嘲讽与训诫蕴涵于谈笑娱乐之中的短小故事。它通过辛辣的讽刺和机趣的调侃,一针见血地揭示生活中存在的各种矛盾现象,画龙点睛地突现出民众的智慧和才干,具有强烈的喜剧、幽默意味。 50.第32题 史诗 答案: 史诗是一种古老的文学样式,一种专门描写民族起源、民族迁徙、民族战争、民族英雄的不朽业绩等传说或重大历史事件的规模宏大的长篇民间叙事诗。 52.第34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