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核心素养如何在小学英语课堂落地

浅谈核心素养如何在小学英语课堂落地
浅谈核心素养如何在小学英语课堂落地

浅谈核心素养如何在小学英语课堂落地谈到核心素养,我想它应该最直接的联系在于教师的素养。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教学质量的高低。那么小学英语有效教师应具备哪些基本素质呢?也就是说,小学英语有效教师的核心素质是什么呢?是爱,是奉献,是投入,是用心。经过十几年的教学生涯,认真观察、走访、调究、分析,我认为他们身上主要有以下几点共同特质:

一、小学英语有效教师首先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不是把英语教学看作是一种职业,而是一项事业,一项只求奉献不求所取的奉献事业。他们能顶的住诱惑,耐的住寂寞,经的住清贫,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中。高尚的思想道德,是教师最基本的素质,是教师的灵魂。教育是塑造人的事业,教师的品质对学生的影响是无形的,却又是最有力的。因此,这些教师时时处处都能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守时、守信、爱岗、敬业。他们无论是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治学施教,心理性格,行为情操,仪表风范等方面都形成了独特的人格魅力,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深受学生、家长、校领导和同事的爱戴。当然,他们最懂得爱学生,每个学生都在他们的眼中,都在他们的心中。他们的爱,不是偏爱,不是只爱个别学生。因为这种爱,他们视职业为事业,视艰辛为乐趣,视教学为责任,用爱诠释着教育教学这一神圣的职业。就是因为这种爱,他们才能在漫漫人生旅途中不断奋斗、探索。

二、他们有着较高的人品修养和令人愉快的个人性格:很是谦

虚、好学、慷慨大方、幽默、耐心、宽容。

只要是学校,或上级部门组织的听课,评课,等能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的活动,他们总能积极参加参与,而且经常是强在最前面听课,无论是当时有多少困难,他们一定能一一克服,奔赴在学习的前沿阵地,而且不管是做讲座或讲课的教师水平如何,他们总是虚心地听取,丝毫没有半点不满或埋怨,然后认真评析其内容,吸取精华,去其糟粕,取长补短,不断充实自己的英语教学实践知识和教学技能。同时也会慷慨大方地提出自己良好的经验和建议,也能及时、恰当、耐心地点出经验不足的授课教师的缺点,这些教师不分年龄,资历,只要是与教育教学尤其是上课有关的事,他们就会津津乐道,谈论不绝,废寝忘食,也常为某一个教学环节精雕细琢,反复修改,甚至争的面红耳赤,毫不留情,指出得失。同时这些人非常注重自身的持续性发展,不断充电,能边学边用,边用边学的原则组织课堂教学。如我市举行的市级教坛新秀大赛之后,有几位教师上完课后,就非常兴奋地说,他们这几天上课,就采用能手们的个别妙招,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略施小计,使得课堂上亮点倍出,学生的学习效益不断提高……

三、他们最大的优点是能自我盘点,自我加压,对自己的薄弱环节非常清楚,知道自己的不足,很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首先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效益,他们经常和其他教师共同探讨和研究,向他人学习。其次,他们总是不断学习课标,力求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再次,能充分利用学校订购的,自己购买教学刊物进行研究,寻求好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在学习过程中记下自己

的观点和看法,写出反思和随笔。最后,他们都能勤练英语基本功。小学英语教学有其独特性,它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其中英语口语,是小学英语教师教好英语的核心能力。这些教师每天磁带必听,口语心练,时常运用现代技术(录音机,录像机、电脑)一遍一遍地学习、试听、模仿、对比、分析、取舍。从而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四、他们善于结合教学实际,灵活地、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由教科书的奴隶变为教材的主人。

(一)我们知道人教版小学英语实验教科书在低段教学中没有安排音标教学,这些教师就多年的英语教学经验,并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突破了学生学习英语最大的难点——单词的记忆,摸索出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在低年级教学中渗入音标教学。学生根据音标的发音规则,可以把音标与字母加以对应进行单词记忆。这样学生能够从学习英语的起始阶段就有了最科学的单词记忆方式,既减少背诵单词的时间,提高了正确率,又掌握了有效的单词记忆方法,为学好英语打了扎实的基础。

(二)他们能利用教材贴进实际,生动有趣的特点设计丰富有趣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英语学习和探究中来。在学习This is my school 一课时,一位教师将学校、教室及自己的照片拍下来,在新授单词school,classroom, teacher时,出示相应的照片,学生在照片的帮助下很容易理解这几个单词的词义。

(三)他们能活学活用教材,让英语走向生活,让英语融入生活,同时让生活走进英语课堂,小学生天生好动,喜欢角色扮演,他们能利用多媒体或根据实际情况创设不同的场景,让生活自然地融入英语课堂。一位教师在教授My family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运用本课内容进行交际,让学生根据自己准备的照片运用This is my…这一句型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这样就巩固了所学单词和句型,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力。在最后的拓展活动中,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所有的图片拼凑成一张全家福,再有学生小组合作利用自己的全家福相互问答Who is he? Who is she? He is my father, She is my mother? 等相关内容。在实际交流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利用照片表达一段完整的意思。这种让生活走进课堂的训练对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大有帮助,同时可以让学生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进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著名教育理论家哈玛尔指出:“The textbook is an aid and not a Bible. The teacher will have to work out the best way to use the textbook .He should never let the textbook use him.”这些人都能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以学生的经验为基础,了解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和内在需求,从而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课堂教学方式,或补充,或延伸,或拓展,或重组,尽量使内容贴近学生,尽可能采用各种课堂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英语的兴趣,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利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和技能,综合地运用英语进行会话,谈论有关话题,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超越。

加强有效教学是教学改革的主旨和重点,也是促进学生素质和个性发展,推进素质教育深入发展的必有之路,有效教学是有实效性的教学。这实效性是指通过一定时间的教学,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的和任务,使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得到发展,个性得到张扬。

从我个人的教学实践来看,“读书”一定要“用书”这是有效教学的核心内涵。我国自古至今都把读书作为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用书是读书的目的和归宿。学生读书是为了用书。学生读了许多书,但不会运用,这就是无效。因此,用书是教学有效的重要体现,在这问题上,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一贯强调学生既要读书,更要用书。他大加呼吁“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例如要学习并运用有关购物的句型和单词,就须给学生创设一个真实的购物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相关的内容。若不给他们创设这个情境,只管照本宣读,反复机械领读、操练,到了购物时,他们依然是无所适从,不知怎样说,怎样用。

核心素养体系下的课堂教学,它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挥学生的语用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实际英语教学中,我们要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反应与表现,有针对性地给出指导与评价,帮助他们树立信心,赢得喝彩,让我们的课堂“出彩”,学生也“出彩”。

正如《英语课程标准》强调:英语课程应从培养学生的学习

兴趣入手,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将学习变成学生自觉、自愿、高兴的事,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上,要通过创设情境,鼓励表达,引导学生反思等手段,突出培养学生的沟通与合作。“核心素养”培养其实就是教学改革与创新的过程,是一个教师与学生角色、地位的转化过程。

浅谈核心素养如何落地课堂

浅谈核心素养如何落地课堂 拜读张华老师的《论核心素养的内涵》一文,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谈谈对核心素养如何落地课堂的几点认识。 素养是人在特定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技能和态度解决问题的高级能力与人性能力。核心素养亦称“21 世纪素养”,是人适应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的需要,解决复杂问题和适应不可预测情境的高级能力与人性能力。核心素养与我们以前所倡导的素质教育有着内在的一致性,是对素质教育在新时期的深化。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而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是政治认同,法治精神,理性思维,公共参与。 那么在政治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核心素养呢? 1、通过课前时政报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识修养和人格修养,让学生关心社会、关注民生、关注国内外大事,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和看问题的习惯,并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课堂教学活动中注重情境的创设和体验式学习,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提高学科素养。素养是人们通过学习建立起来的认识、理解和处理周围事物时所具备的品质,通常是在人们与周围环境产生相互作用时所表现出来的思考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在特定情境中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体验中去提高认知、亲身实践、交流合作,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最重要的途径。 3、引导学生建立知识的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的反思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学习的本质是自己学,如果学生只是听、记、背,但不会归纳梳理知识,反思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还不能建构自己的知识框架和体系,知识处于零散的阶段。只有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独立的建立知识的体系,才能真正的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态度,进入高级学习阶段,才能用已学知识和技能去解决新的知识和技能,才能谈上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获得。 学生的核心素养不是在课堂教学中讲出来的,而是通过情境创设,活动设计,学习任务的布置和检测等环节培养出来的。学科教师要有素养意识,才能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出有素养的学生。

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

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 日前,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发布,致力于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六大素养树立学生成长“标杆”。该研究成果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各素养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在不同情境中整体发挥作用。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对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一、提出的背景 “核心素养”的提出,更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创新点和突破点。其创新在于,以核心素养为统摄,使得教育“立德树人”的育人价值更加凸现;其突破在于,它是课程“三维目标”的整合。自从世纪初新课改以来,课程的“三维目标”已经人尽皆知,但人们往往只在学科教学的文本知识中去寻找它,将它机械地割裂开来,并且存在对它善贴标签的现象。“核心素养”作为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贯穿于课程目标、结构、内容、教学实施以及质量标准与评价的整个过程中。“三维目标”可以在核心素养的目标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得以完整体现。因此,“核心素养”是“三维目标”的整合和提升。

二、核心素养的落实 核心素养的落实,显然不仅仅是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变更,它更是以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为保障的。 1.回归学习本质—解决问题 要真正实现这一改变,就需要深刻理解人是如何学习的,进而回归到学习的本质。纵观人类社会,无论是思想发展史、社会进步史,还是科学发现史、技术革新史,无一不是在不断发现新问题中解决问题,又在解决问题中发现新的问题;而对于每一个独立的个体来讲,都是在不断的自我追问中寻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只是,在现代知识的海洋中,我们似乎迷失了自己。所以,回归对问题的探求,并在这个过程中找回自己应有的智慧,应是学习的本意。 2.学习方式改变—问题化学习 从以讲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中间的桥梁是“问题化学习”。“问题化学习”让我们看到,所有的教学必须以学生学习为主线去设计,必须让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能够发生并且展开。 需要在教学中强调问题化学习。以真实的问题形成问题链、问题矩阵,就是试图让孩子在学习中,在对问题的追寻中,慢慢形成一个知识结构——从低结构到高结构,从本学科的结构到跨学科的结构,从知识到真实的世界。在问题化学习的过程中,以认知建构的方式去重组问题、重组内容,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余文森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余文森 出版:上海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7月出版 定价:元 编辑推荐 核心素养是贯穿国家课程标准修订的一根红线,是课程实施和教学改革的总纲和方向。 核心素养究竟如何落地课堂教学怎样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本书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入手,从一线教师最为关注的内容出发,系统回应了这些问题,并重点对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入阐述。 ●核心素养的相关概念、基本原理、形成机制和规律 什么是核心素养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为什么要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重建 基于立德树人的教学/基于课程意识、学科本质的教学/基于学生学习的教学 ●核心素养导向的六大教学基本策略

整体化策略 / 情境化策略 / 深度化策略 / 活动化策略 / 自主化策略 / 意义化策 内容简介 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迅猛发展,全球化、信息化步伐明显加快,这些变化对人的素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有力地回应了新时代的呼唤,也为深化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提供了方向。 本书从理论、观念、操作三个层面对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进行了系统阐述,包括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重建、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三大主题,旨在帮助教师提升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树立立德树人的教学意识和教学观念,培养新时代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作者简介 余文森,教育学博士,现为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师教育学院院长,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综合组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福建省中小学名师培养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等社会职务。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中宣部全国

让核心素养在学校教育中落地生根

让核心素养在学校教育中落地生根

让核心素养在学校教育中落地生根 2016年9月13日上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在北京师 范大学举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一套经过系统设计的育人目标框架,其落实需要从整体上推动各教育环节的变革,最终形成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完整育人体系。我校主要从三个方面落实:一是通过课程建设落实核心素养,二是通过教学实践落实核心素养,三是通过队伍建设落实核心素养。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大同”课程体系 我校把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作为课程设计的依据和出发点,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学科具体的育人目标和任务,在“关注每一个”办学理念指导下,建构以“培养适合未来社会发展的人”为培养目标,以“聚焦核心素养,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课程理念,顶层设计“三层七类”课程结构,以“国家课程校本化改造,校本课程精品化设计,拓展课程系列化开展”为课程策略,建构了“大同”课程体系,实现“做最好的自己”的发展愿景。这里的“同”首先是源于我校的校名是“大同”,意思是汇同,是各种不同文化思潮经过不断交流、不断互相吸取、融合的过程,谓之“和”。大同小学多元领域课程就是在“和”的教育环境下培育学生个性健康发展,让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精彩人生,即“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是谓大同。 基于六大核心素养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在不同情境中整体发挥作用,我们将其十八个基本要点交叉融合在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和综合性课程三大板块中,加强各类课程的纵向衔接与横向配合。 (一)基础性课程: 是指国家、地方课程以及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国家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体现国家的教育意志,地方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满足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在此基础上,学校自主开发的跨学科素养的课程形态趋向于多样化,可以以独立学科的形式存在,也可以作为更广泛的课程或学习领域

浅谈核心素养如何落地课堂

浅谈核心素养如何落地课堂 令狐采学 拜读张华老师的《论核心素养的内涵》一文,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谈谈对核心素养如何落地课堂的几点认识。 素养是人在特定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技能和态度解决问题的高级能力与人性能力。核心素养亦称“21 世纪素养”,是人适应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的需要,解决复杂问题和适应不可预测情境的高级能力与人性能力。核心素养与我们以前所倡导的素质教育有着内在的一致性,是对素质教育在新时期的深化。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而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是政治认同,法治精神,理性思维,公共参与。 那么在政治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核心素养呢? 1、通过课前时政报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识修养和人格修养,让学生关心社会、关注民生、关注国内外大事,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和看问题的习惯,并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课堂教学活动中注重情境的创设和体验式学习,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提高学科素养。素养是人们通过学习建立起来的认识、理解和处理周围事物时所具备的品质,通常是在人们与周围环境产生相互作用时所表现出来的思考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在特定情境中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体验中去提高认知、亲身实践、交流合作,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最重要的途径。 3、引导学生建立知识的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的反思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学习的本质是自己学,如果学生只是听、记、背,但不会归纳梳理知识,反思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还不能建构自己的知识框架和体系,

浅谈核心素养如何落地课堂

浅谈核心素养如何落地课堂 欧阳学文 拜读张华老师的《论核心素养的内涵》一文,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谈谈对核心素养如何落地课堂的几点认识。 素养是人在特定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技能和态度解决问题的高级能力与人性能力。核心素养亦称“21 世纪素养”,是人适应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的需要,解决复杂问题和适应不可预测情境的高级能力与人性能力。核心素养与我们以前所倡导的素质教育有着内在的一致性,是对素质教育在新时期的深化。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而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是政治认同,法治精神,理性思维,公共参与。 那么在政治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核心素养呢? 1、通过课前时政报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识修养和人格修养,让学生关心社会、关注民生、关注国内外大事,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和看问题的习惯,并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课堂教学活动中注重情境的创设和体验式学习,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提高学科素养。素养是人们通过学习建立起来的认识、理解和处理周围事物时所具备的品质,通常是在人们与周围环境产生相互作用时所表现出来的思考方式和解

决问题的策略。在特定情境中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体验中去提高认知、亲身实践、交流合作,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最重要的途径。 3、引导学生建立知识的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的反思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学习的本质是自己学,如果学生只是听、记、背,但不会归纳梳理知识,反思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还不能建构自己的知识框架和体系,知识处于零散的阶段。只有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独立的建立知识的体系,才能真正的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态度,进入高级学习阶段,才能用已学知识和技能去解决新的知识和技能,才能谈上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获得。 学生的核心素养不是在课堂教学中讲出来的,而是通过情境创设,活动设计,学习任务的布置和检测等环节培养出来的。学科教师要有素养意识,才能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出有素养的学生。

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怎么样解答

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怎么样? “核心素养”到底是什么? 不同于一般意义的“素养”概念,“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 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从价值取向上看,它“反映了学生终身学习所必需的素养与国家、社会公认的价值观”。从指标选取上看,它既注重学科基础,也关注个体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个人终身发展所必备的素养; 不仅反映社会发展的最新动态,同时注重本国历史文化特点和教育现状。在我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了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准则。因此从结构上看,基于中国国情的“核心素养”模型,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圆心来构建。此外,它是可培养、可塑造、可维持的,可以通过学校教育而获得。 落到学校教育上,还需解决一个关键问题:它同学科课程教学是什么关系? 一方面,核心素养指导、引领、辐射学科课程教学,彰显学科教学的育人价 值,使之自觉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教学”升华为“教育”。另一方面,核心素养的达成,也依赖各个学科独特育人功能的发挥、学科本质魅力的发掘,只有乘上富有活力的学科教学之筏,才能顺利抵达核心素养的彼岸。 核心素养还是学科壁垒的“溶化剂”。以核心素养体系为基,各学科教学将实现统筹统整。比如“语言素养”,它并非专属语文一家,体育课也有一一有可能只

是手势和眼神,一个快球、快攻就发动了。现代社会中,人们有效交流的非文字信号能力也是“语言素养”。 对于教师而言,这是个巨大挑战。首先是观念转型一一教师要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教育”。学科教师要明白自己首先是教师,其次才是教某个学科的教师;首先要清楚作为“人”的“核心素养”有哪些、学科本质是什么,才会明白教学究竟要把学生带向何方。 这也是从“知识核心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的必然要求。 基于“核心素养”完善学业质量标准,还可能改变中小学评价以知识掌握为中心的局面。一个具备“核心素养”的人与单纯的“考高分”并不能画等号。它还将对学习程度做出刻画,进而解决过去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评价操作性不足的问题。 如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朱前树一、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任务。 “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由此可见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实践能力是科学素养的五个重要组成部分,而科学精神是科学素养的灵魂。 科学素养和生物科学素养是整体和局部的关系。不同的人会以不同方式表现出自己的科学素养,对于生物课程来说,希望学生们能更多、更好地掌握和运用生命

核心素养如何在学校落地

核心素养如何在学校落地 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需要厘清以下几对关系:一是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我认为,核心素养是素质教育的具体化,它使素质教育更加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二是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关系。关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提法,有人支持,有人反对,我是认可学科核心素养这一概念的。每个学科都有其核心指向,学生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体现的是育人目标与课程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学生核心素养的获得必须以课程为载体,否则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三是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的关系。核心素养体现的是育人目标与学习方式的深度融合。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人们通常表述为发展与超越的课改进程,核心素养对三维目标的发展与超越主要表现在课程改革的深化方面,但超越并不是超出,核心素养并不是要代替三维目标,核心素养的培育离不开三维目标。如果说核心素养是学生毕业之后的结果,那么三维目标则是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四是核心素养与综合素质评价之间的关系。学生核心素养与综合素质评价之间所体现的是育人目标与评价体系的价值统一,核心素养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具体化、系统化描述。一方面,研究学生核心素养有助于全面掌握综合素质的具体内涵,科学地确定综合素质评价的指标体系;另一方面,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可以反映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状况与水平,二者是一种价值统一。 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在落实核心素养时,都应该有自己的独特表达。在我看来,校本化表达和教师个人表达就是学校的创造、教师的创造。我们需要这种研究精神,更需要这种创造精神。因为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工作,一线教师应有信心和能力通过创造落实核心素养。 从学校课程规划的角度来看,落实核心素养要完成两种设计:一种是学科课程的设计,一种是跨学科课程的设计。 以核心素养为指向的教学是通过学习者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的交互完成的。而直接经验更有利于孩子获得对世界、对生活的完整认识,更有利于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两种学习方式交互在一起才能让教育和学习回归生活,才能体现学生学习的全部社会意义。 核心素养的落实不仅仅是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变更,还要以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变革为保障。当前的问题化学习、情境化学习都是需要关注的重要学习方式。 知识转化为素养的重要途径是情境,如果脱离了情境知识就只剩下符号。由抽象知识转向具体的情境,这是以知识点教学转向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的第一个着力点,同时由知识中心转向能力中心,由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一共是三个着力点。我一直认为,我们每一种教学都应该是基于思想和方法的教学,这样才是有灵魂的教学。 教育部长陈宝生在《人民日报》撰文提到“课堂革命”。我认为,“课堂革命”的第一个关注点应该是基于内容方面的多元课堂,是百花齐放的内容课堂。当然,仅仅有内容是不行的,还需要通过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从浅层课改走向深层课改,从教本课堂走向学本课堂,进而走向习本课堂,习本课堂就是创客教育理念下的以实践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堂。 学生从被动学习走向主动学习,从浅层学习走向深层学习,教师从体力劳动走向智力劳动、智慧劳动,这才是一种幸福的课堂生活。每一节课都促进孩子的思维生长,增加思维的含量,加大思维的流量,这就是我们所期望的课堂愿景。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笔记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笔记 导读:《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笔记1 核心素养是现在教育的热门话题,近段时间阅读了余文森教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这本书。 全书共分为三篇内容,分别论述了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教学观重建,以及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 什么叫核心素养?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为什么要从三维目 标走向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究竟如何落地?课堂教学怎样培育学生 的核心素养?针对我们一线教师最关心的的问题,这本书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一一阐述。 核心素养是人的素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学校教育的聚焦点和着力点。它是其他素养的基础,会生长出其他素养;它是每个人必备的素养,是一种普适应素养,适用于一切情境、一切学科;基础教育阶段是形成核心素养的关键时间,错过了这段时间,就很难形成。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核心素养的内涵“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就实际表现而言,核心素养指的是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时能够综合运用特定的学习方式以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内的动力系统,进行分析解决问题。关键能力包括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这三种能力是学生学习的基本能力,其他能力如创新能力、研究能力、设计能力等都是建

立在其上的。这三种能力是走向成功的基石。必备品格表现在自律(自制)、尊重(公德)、认真(责任)三方面。从核心素养的形成上,我们强调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互动融合。当能力具备了积极的文化价值,具有了利他的道德情怀,才会成为众人认同的“人的素养”。也就是说,要把学科教学的“学科关键能力”的习得过程,放到一个可以浸润、发酵的充满正能量的人文关怀中,成为有文化价值的能力、有道德的能力,即“人的素养”。 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 在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关系的论述中,作者提到,核心素养相比三维目标,更加能够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也就是说,核心素养更关注教育的内在性、人本性和终极性等方面。另外,核心素养是来源于三维目标又高于三维目标的,是学科教育在高度、深度和内涵上的进一步提升。因此,核心素养更多意味着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又一次根本性转变。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笔记2 以前常说知识无价,任何知识都是有用的我们应该如饥似渴的加以吸收。但是看过本章后我对知识的价值产生了全新的认识。 在学科本质一节中作者将物理知识比喻做一棵大树,枝繁叶茂根深蒂固,枝叶,枝干,树干,树根以及水分和养料构成了大树的全部。作为一棵树每一部分都重要,作为一个学科构成这五部分的每一

核心素养如何落地数学课堂

核心素养如何落地数学课堂身的特点和规律也为培养人的数学素养提供了可能。小学数学 知识结构单一,呈现方式灵活,许多数学思想、数学法则和数学规 律往往依附于一定的感性材料而存在,许多数学问题都能够从生活 实际中找到原型,甚至有一些数学问题实质上就是日常生活中存在 现象的翻版,直接显示出生活意义。小学数学也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可以促进人的思维的发展,并体现出时代的整体特征。这些因素正 是形成数学素养的先决条件。数学课程标准的建立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要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 必要的数学”,并且强调“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 理念。这无疑为小学阶段发展人的数学素养指明了方向。基于以上 分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人的数学素养,应该切实做好以下几 方面的工作。 一、巧选数学内容,让数感伴随学生同步成长 数学研究的是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它源于客观世 界的实际事物。现实生活中,小学生从混沌未知到认识简单的数字,从而开始数学的学习。这其中有许多他们不明白的数学知识,教师 应从生活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数学”有机结合起来,使 学生探讨生活中的数学,进而逐步引导他们步入数学殿堂,让数感 伴随学生同步成长。如学生空间知识能力的培养,我就从下列几方 面进行训练:1、认识形体、建立形象;2、面与距离的比较;3、图 形的分解和组合;4、数立方体个数;5、图形概括;6、图形推理;7、找出隐蔽图形;8、图形组合的判断;9、图形的展开和折叠:10、图形的辨认;11、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形体。通过这样由简单到复杂,由面刀体,由观察到动手操作,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我们人类的 生存空间,从而自觉认识和理解三维空间。 认识理解数学,让数学细胞活在学生的肌体里 学生认识数、理解数和掌握数与数之间的关系,是通过数的结 构和表现形式、数量的换算、数的大小关系、数的运算法则、运算 定律等方面来获得的。因此,对上述的有关知识,一定要让学生充 分理解、内化,使数学细胞生活在学生的肌体里。例如“21”和“12”为后者的“1”的数值比较大,而前者的“2”的数值比较大,这都是由于数所处的数位不同,而致使“位置值”不同。又如:为 什么要规定“先乘除后加减”?师生可以通过实例来说明,如果规 定“先加减后乘除”,那么对于本身的运算是“先乘除后加减”的 题目,就要使用括号来改变其运算顺序。如“2+4×5”,因为在客

让核心素养在数学课堂上落地

让核心素养在数学课堂上落地 静心反思,“数学核心素养”一词已深深植入我的脑海中。我们数学教育的终极目标是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思考现实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我认为,开展数学生本课堂就是要关注数学核心素养,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我们教学中的“三维目标”,落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接下来,我就结合我的学习情况谈谈我的一些思考。 一、从生活背景中开展预学,渗透核心素养。 在教学伊始,两位老师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引入新知的教学,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王艳老师从学生喜欢的讲故事导入,接着出示了荷叶、乒乓球台等物体的面让学生感知什么是面积,再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面,摸一摸数学书和课桌的面,初步感知面的大小。乔华老师通过让学生开展小游戏《拍手歌》巧妙引出击掌时就是我们手的面,指名摸摸老师的手的面,用手摸一摸数学书的封面,再让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生活中物体表面的面积,接着教师出示一个橙子,指名摸它的面积等。这样,学生从生活中开展预学,学生通过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能感受到面的客观存在,然后教师直接揭示物体表面的面积概念,进而运用刚才所学的面积概念来辨别一些物体面积的大小,孩子们在这一学习过程中深刻地体验到任何物体的表面都有面,而且面的大小就是面积,面积概念这一核心素养不知不觉就深入孩子的内心了。 二、在探究活动中组织互学,渗透核心素养。 对抽象概念的认识,必须在大量观察中获得直观感知,在反复操作中获取丰富表象和体验。本节课两位老师在教学面积的大小比较时,能从一般到特殊,从直接比较到选择合适的材料作单位进行比较。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展示交流、教师点拨讲解的形式,学生很好的理解了“如果要准确的测量出某个图形面积的大小,用什么作单位最合适”这一教学难点。王艳老师是让每组同学选择一种材料,分别在两个图形上摆一摆并完成合作探究卡,每组推选两名同学汇报结果;乔华老师在学生分组活动时,先让小组长上前选图形,接着出示活动提示(一是小组合作,用三种小图形摆一摆,小组长做好分工;二是数一数你一共用了多少个小图形?再比较两个大图形面积的大小;三是小组长负责填写活动记录表)。在互学这一环节中,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经历不同图形做单位度量长方形面积的过程,在拼摆过程中体验单位的价值和选择面积的依据。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等多种形式的操作活动,感受到了用正方形做作面积单位的合理性,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在这一系列有意义的探究活动中强化了面积概念,让学生学会思维这一数学学科所应关注的核心素养得以彰显。正如郑毓信教授所指出的:数学核心素养的基本涵义就在于:我们应当通过数学教学帮助学生学会思维,并能使他们逐步学会想得更清晰、更深入、更全面、更合理。 三、在多种练习中进行评学,渗透核心素养。 为了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养成应用意识,拓展思路,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提升思维层次,使所学知识得到延伸,在课堂评学环节,两名教师以课本上的习题为主进行训练,通过观察比较地图上省会的面积、数格子、描图形与涂面积、画图形等多种练习,学生很好的内化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在基本练习和变式练习中深化面积概念,核心素养就渗透在学生一次次训练的思维碰撞中了。 总之,如果我们在实施数学生本课堂教学中能适时渗透核心素养,全面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我们的数学课堂会多一份厚重,多一些灵气,我们的数学课堂会成为学生展示激情、智慧与个性的大舞台!为了孩子,让我们共同努力,让核心素养在课堂上尽快落地!

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

核心素养和课堂教学 如何把核心素养落实到教学中去,这是当前教学改革的最重要 的核心任务。 目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既违背了知识内在的逻辑规律,又违 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不可能真正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必须 改变目前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 核心素养必须在课程建设和教学模式两个方面去落实。二者相 辅相成,相互联系,对立统一,缺一不可。在某种程度上说,当前 创新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来实现课程建设提出的目标更为重要。落 实核心素养必须以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为保证。 1、层次化教学,满足学生差异化需求 学习就是自我建构,学习者利用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 接收新信息,学习新知识,用新的知识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能力 体系,道德体系。因为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有一定的差异,如果面对所有的学习者,用同样的方式提供同样的知识和信息,就不可能满足所有学生自我建构的需要。 分层次教学的实质就是满足不同学生的差异化需求,这是一切 从学生出发的具体体现,是对学生的最大尊重,也是实现有效教学 和高效学习的最基本策略。我们千万不能把分层次教学理解成办尖 子班,在实践上更不能用拔尖的教师去教拔尖的学生,而是用同样 的教师用不同的方法去教不同的学生,教师在备课、上课、辅导各 个方面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基础给予不同的教学服务。 2、整体化教学,实现知识的横向联系 学习的最基本规律就是由整体到部分,再由部分回归到整体。 对一个事物先有一个整体上的构架结构认识,再认识事物各个具体 的部分,然后再找到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形成对事物的完整认识。也就是说,学习者的学习和认知是先见森林再见树木的路径实 现的,而不是先见树木后见森林的路径实现的。 现实中的教学往往是碎片化的教学方式,让学习者学习许多碎 片化的知识,反复进行一些碎片化的训练,也就是强化知识点的学习,而不是让学生先把握事物的整体构架,再进行部分学习和研究,这样学生很难建立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不可能形成综合素质和核心素养,这就要求教师要对教材进行系统

(完整版)核心素养如何落地课堂

日前,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发布,致力于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六大素养树立学生成长“标杆”。该研究成果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各素养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在不同情境中整体发挥作用。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对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核心素养”的提出,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创新点和突破点。核心素养落地,对老师和学生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教育小新邀请了上海教育学会会长、国家督学,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尹后庆给读者们答疑解惑。 事关学生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理应成为中小学教育的终极追求。已经启动两年的新一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修订,也将核心素养框架构建和学科素养的目标分解,作为这一次完善升华新课程的抓手。 “核心素养”是在新的历史时期,高屋建瓴落实立德树人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是以人为本的时代特征对教育本质认识的催化。它的提出,为我们真正走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确立回归教育本源的学校教育教学实践,提供了引领性支撑,从而使课程与教学育人主阵地的形成成为可能。 “核心素养”的提出,更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创新点和突破点。其创新在于,以核心素养为统摄,使得教育“立德树人”的育人价值更加凸现;其突破在于,它是课程“三维目标”的整合。自从世纪初新课改以来,课程的“三维目标”已经人尽皆知,但人们往往只在学科教学的文本知识中去寻找它,将它机械地割裂开来,并且存在对它善贴标签的现象。 “核心素养”作为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贯穿于课程目标、结构、内容、教学实施以及质量标准与评价的整个过程中。“三维目标”可以在核心素养的目标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得以完整体现。因此,“核心素养”是“三维目标”的整合和提升。 核心素养的落实,显然不仅仅是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变更,它更是以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为保障的。我们不能不承认,在当下的教学中,知识灌输和技能训练仍然是教学的基本方式,过度关注固定解题过程和标准答案的现象非常普遍。所以,要把“知识为本”的教学转变为“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必须大力推进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改变。 要真正实现这一改变,就需要深刻理解人是如何学习的,进而回归到学习的本质。纵观人类社会,无论是思想发展史、社会进步史,还是科学发现史、技术革新史,无一不是在不断发现新问题中解决问题,又在解决问题中发现新的问题;而对于每一个独立的个体来讲,都是在不断的自我追问中寻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只是,在现代知识的海洋中,我们似乎迷失了自己。所以,回归对问题的探求,并在这个过程中找回自己应有的智慧,应是学习的本意。 从以讲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中间的桥梁是“问题化学习”。“问题化学习”让我们看到,所有的教学必须以学生学习为主线去设计,必须让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能够发生并且展开。但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并没有充分展开,甚至出现了“假装学习”。

核心素养落地的关键在教师转变教学方式

核心素养落地的关键在教师转变教学方式 近日,历时三年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发布。“核心素养”是在新的历史时期,高屋建瓴落实立德树人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是以人为本的时代特征对教育本质认识的催化。核心素养的提出,为真正走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确立回归教育本源的学校教育教学实践,提供了引领性支撑。要使核心素养真正能够“可学、可教、可评”,关键是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首先,要把“基于知识、为了知识”的教学转变为“基于核心素养、为了核心素养”的教学。教师应着眼于培养学生在了解、掌握和应用知识基础上的学科素养和综合素养。过去过于强调和重视学科知识点的讲解和复习,而对知识转化为学科素养和综合素养的过程不够重视,教学过程往往停留在知识教学的环节。为此,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要在知识教学的基础上,加强知识向素养转化的过程和活动设计,创造条件帮助学生进行知识转化、内化和升华。在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教师都要秉持“通过知识获得教育”的理念而不是“为了知识的教育”。 其次,要由单纯“抽象知识”的呈现转向注重“真实情境” 的创设。核心素养的关键是提高学生应对和解决复杂疑难问题的能力,问题通常产生于情境,为此,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需要情境的支撑和保障。知识是素养的媒介和手段,知识转化为素养的重要途径是情境。以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中,需要借助真实的生活情

境,为学生提供问题。脱离情境,知识就只剩下作为其表现形式的符号,其应用就无从谈起。如果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与现实生活不能建立起有效联系,难以产生具体应用,那么对知识的理解就是生硬的,这些知识也就难以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占据牢固的位置。 最后,要由瞄准知识的单一评价走向瞄准能力素养的多元化评价。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价内容更加关注高级认知能力和对非认知因素,如对学生的批判思维、独立探究、问题解决、实践创新等高级认知能力的考查,以及对情感态度、价值取向、自我管理、责任担当等非认知因素的评价,而不仅仅局限在过去对所学具体知识的记忆、理解、分析、综合和应用上。正如国际经验所示,随着评价内容重点由“可见知识”向“内隐素养”的转变,教学评价方式也亟?变革和创新,具体表现在:一是探索表现性评价、成长档案袋等多种评价方式,从知识、技能及态度等更多维度评价核心素养的形成;二是注重形成性评价在日常教与学过程中的应用,综合运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全面反映学生的思维、学习的历程与结果;三是加强信息技术在核心素养评价中的全方位应用,如基于情境的高级认知能力在线测查、非认知因素的在线测查等。

怎样将核心素养融入课堂教学

怎样将核心素养融入课堂教学 一、课堂教学学习目标需要转向,学生核心素养的“核心”是关键能力提高和必备品格形成。这是学生学习素养和关系素养的两个方面。 学习素养包括学习的愿望和主动学习的动机、自主学习能力以及信息处理能力,其中学习兴趣即学习动机素养又是核心中的核心。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奠定良好的学习素养显然是最重要的任务。关系素养主要涵盖人格与心理、生理以及品质与品德两大方面,前者主要指与自身的关系素养,要求学生能认识自我、悦纳自我,能自我规划、自我约束和自我调节,有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品质;而后者主要指与他人的关系素养,要求学生有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有沟通意识和交流能力,社会公德、社会责任,能够形成可持续发展观,自觉关心生态与保护环境等。 二、课堂教学方式要情境化、活动化,学会讲故事。 知识转化为素养的重要途径是情境,如果教学活动所应依存的情境缺失,学生就不能在知识与现实生活间建立起联系。情境化教学是启发引导的必要条件,是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途径和方法,也是核心素养实现的现实基础。 三、学生学习方式,要从以往的被动接受型向自主合作和探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转型。 自主合作学习方式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所有的教学必须围绕学生自主学习产生问题、自主或合作解决问题为主线去设计,以真实的问题形成问题链,让学生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知识结构。而学生采用不同学习策略,自主以解决简单问题,合作以解决复杂问题,通过师生、生生的互动交流,每个学生都有语言实践和自我表现的机会,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完善所需的核心素养。 四、课堂教学评价,要向培养人的核心素养的评价角度不断拓展。 课堂教学评价主要围绕学科知识的掌握展开,忽视了学生作为人的重要意义,而一个具备“核心素养”的人与单纯的“考高分”并不能画等号。基于“核心素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如何落地课堂教学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如何落地课堂教学孙伟辉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康健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详尽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而体育教学的目标则是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体育与康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方法,増强体能;学会学习与锻炼,发展体育与康健实践与创新能力;体验运动的欢乐与胜利,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发展优良的心理品质、合作交往能力;提高自我维护康健的意识,基本形成康健的生活方式和积极进取、乐天开朗的人生态度。由此可以看出体育课堂教学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严重地位。我作为一线体育教师,主要想就学科核心素养如何落地课堂教学谈谈几点浮浅的看法。 首先是上好理论课,发展学生体育文化素养。有的教师认为,体育课仅仅就是教会学生各种运动技能、运动方法,理论课可有可无。其实不然,学生接受不到全面、系统的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没有对体育正确深刻全面的认识,就没有体育参与的动机与思望。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来说,理论课的有用学习有助于发展学生体育文化基础。教学过程中,我们体育老师除了讲授教材上的内容外,借助风雨天气室内课的机会,拓展学生体育知识。例如:讲体育名人故事、体育的趣闻轶事、例外体育项目兴起和最初雏形(比如:标枪最早由于打猫)等,通过教授体育理论知识(体育与康基础知识)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指导体育与康健实践等拓展课程内容资源,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 其次可开展趣味运动会。针对传统运动会许多项目技术偏难,没有经过系统训练的学生很难完成其技术动作;又比如传统运动会过分突出学生个人能力体现。运动会参与的人数偏少,运动会往往只是为少数同学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而趣味运动会突出了“康健第一”的思想,淡化了活动的个体性、竞技性,强化了活动的群体性、灵活性以及参与的广泛性、团体性,体现了活动项目的多样性、选择性,增强活动本身的趣味性和观赏性。 再次可实施大课间行为艺术。它是我校落实国家阳光体育行动的有用载体。大课间行为艺术课程是以阳光体育运动为平台,在完成阳光体育运动要求 1/ 2

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李红莲

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 高新四小李红莲 摘要:语文教师应从语文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理解与传递等方面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在核心素养影响下的语文教学要求重视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重视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树立及个体情感体验,并要求教师为学生起到榜样的作用。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课程价值;语文教学 素养强调的是一个人的基本修养。如果按照广义的理解,其中包含道德品质、言谈举止、知识层次以及能力状态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而素养这个概念同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等概念的区别在于:素养更加关注的是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的内化调整,指出了学习者深入思考之后的成果。在小学阶段,语文教学应当注意对学生语文基本素养的培养,也就是在具体的教学活动过程中,致力于使学生形成相对稳定的、适应性更强的语文学识修养、文风情趣状态。这和传统意义上仅关注知识记诵与应用的小学语文教学比起

来,更具深度与广度。所以,在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注意传统的知识、能力、情感目标养成之外,还要关注学生对这些目标的真正内化,使之上升到语文审美情趣与良好个性、健全人格构建的高度。 一、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语文教学架构 1.语文核心素养的构成 2011 年教育部颁发《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称《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创新精神、合作精神;选择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凝聚力和创造力。语文课程作为人文科学领域内的基础课程,它所体现出的课程价值则体现在从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理解与传递四个方面为学生今后学习做好准备,使学生养成终身学习与发展所需要的品质,形成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2.核心素养导向下语文教学的建构 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习惯与能力。体现语文的课程价值,实施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语文教学,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和方法,使语

语文核心素养如何落地高中语文课堂

语文核心素养如何落地高中语文课堂 当下一个崭新的概念——“核心素养”是我们教育教学实践中最热门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今天,这个概念体系正在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深化的方向。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发布,对中国教育来说,是一件大事:它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也是适应国际教育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需要。从根本上来说,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就是要解决“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这既关系到国家的总体发展,也关系到千家万户和学生个人的成长,值得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关注和思考。 那么“核心素养”到底是什么? 不同于一般意义的“素养”概念,我将它归纳为以下几点: ①“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②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③从价值取向上看,它“反映了学生终身学习所必需的素养与国家、社会公认的价值观”。 ④从指标选取上看,它既注重学科基础,也关注个体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个人终身发展所必备的素养 ; ⑤不仅反映社会发展的最新动态,同时注重历史文化特点和教育现状。 日前,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发布,致力于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六大素养树立学生成长“标杆”。该研究成果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各素养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在不同情境中整体发挥作用。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对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核心素养给了我们一线教师从事教学的许多“预设”,它同样需要我们因地制宜精彩的“生成”。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应以知识为载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引发学生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