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释义

《老子道德经》释义
《老子道德经》释义

《老子道德经》释义

我个人对《老子》有些探索,分片段表述,用阿拉伯数字代表片段的秩序。

1、“故大道废,案有仁义”是什么意思?

这句出现在帛书第十八章,对它的解释,分歧很大,一说,大道在社会上已经荒废的时候,仁义就出现了。另一说,大道荒废,社会上哪里还有仁义呢?

这两种说法导致对原句的解读是相反的。这句里的关键在“案”字。这个“案”字,在本章下面继续出现,共达四次之多:“知识出,案有大伪;六亲不和,案有孝慈;邦家昏乱,案有贞臣。”按照第一种说法,“案”是“于是”的意思,按照第二种说法,“案”是疑问词“安”的通假字,是“哪里”的意思。到底哪个说法是《老子》的本意呢?

第十八章以“故”字开头,这个字承上启下,所以地十八章里的语句,意思跟第十七章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第十七章的道理,直接导致第十八章的说法。所以,应该根据地十七章的观点,去判断第十八章到底应该怎样理解。

在第十七章,我们发现有跟第十八章句式相同的一句,并且也带了完全相同的一个“案”字,这句就是“信不足,案有不信。”这句的意思比较清晰,统治者诚信不足,于是

就有人民对政权产生不信任。在这句之前,提到了“知有之”、“亲誉之”、“畏之”、“侮之”这样一蟹不如一蟹的统治者治国水平的不同境界,整章意思清晰、连贯。

根据第十七章的内容,第十八章的“案”字,显然是“于是”的意思。

这里有人会有疑问,会觉得想不通:大道已在人间荒废,怎么反而出现仁义呢?大道不废的时候,人间反而是没有仁义的吗?

其实这里有个误区。“故大道废,案有仁义”这句话,不应该用数理逻辑去推导,这句里的“有”字比较微妙,需要仔细弄明白才行。“有”在这里是出现的意思,不是存在的意思。所以,这句话应该这样理解:大道荒废之后,仁义的概念也就出现并变得突出起来。

举几个例子来说明这个情况。

A、某所中学,打上课铃时,学生们都迅速回到教室,坐在自己的位子上。全校没有学生例外。即便有不守纪律的学生,也只是在课堂里交头接耳、看课外书之类。如果每个老师上课的时候,都花几分钟的时间强调上课的时候学生一定要回到教室,上课之后仍然不回教室是不守纪律的行为,学生就会觉得老师莫名其妙。全校大会上校长作长篇大论,主要话题就是要求打上课铃之后,学生一定都回教室并坐在自己的位子上,如果打上课铃了,还有很多同学在教室外面

胡闹,属于不守纪律的行为,校长的这个讲话也会让人觉得莫名其妙,这个校长有病。全体学生都做到了的事,又何必强调呢?只有上课的时候还有很多学生不进教室这个事变成该校校风的时候,这个问题的提出才是有必要的。

B、目前的商场超市乃至集贸市场,不管修养高低,品质优劣,所有的人购物的时候都会先掏钱,然后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在这样的社会氛围里,如果市场上有喇叭天天广播,要求广大市民应该做良好公民,购物时一定要掏钱,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才是好市民,只把货拿走,根本不掏钱,是违背文明市民准则的行为,这个广播一定被人骂有病。如果央视在新闻联播里也经常强调公民在购物的时候赢过先掏钱,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才是正当行为,那么这个节目也会被骂有病。如果公益广告做类似的广告,那么这个广告就是个有病的广告。大家都这么做,何必再去突出它、强调它呢?只有档社会风气变得很多人买东西不掏钱的时候,这种说法和口号才是必要的。

C、当一个国家面临危亡的境地的时候,“爱国”和“卖国”这两个词的使用频率才会急剧上升。因为那时候人们的不同选择,会对这个国家的存亡有不同的影响。如果一个国家处于稳定和富足的时候,“爱国”和“卖国”这样的词使用频率就会很低,因为这时候的社会环境,一个普通人的任何选择,几乎都对这个国家的存亡难以产生明显影响。

D、当有人提醒你,吃饭的时候要把筷子夹来的菜放进嘴里,而不是放进耳朵的时候,你会觉得这个人有问题。除非整个社会的人都犯病,经常出现夹菜忘耳朵里放的情况,这种提醒才是常规的、合理的、善意的。

上面几个例子,基本可以说明,“故大道废,案有仁义”这句话的的意思,就是大道荒废之后,人间才会宣扬倡导仁义,仁义这个词才会成为人们的追求。如果人人都仁义,一个不仁义的人、一件不仁义的事都没有的话,仁义这个概念就是个根本不需要提起的模糊概念。

2、“无欲”到底是个什么状态?

《老子》世传本第一章,帛书本中有这样一句“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嗷”

只有比较深入地理解《老子》中字词的含义,才有可能深入理解《老子》章句里的意旨。在上面那句中,“无欲”一词在书中出现次数很多,对这个词的准确深入了解,是读懂《老子》的比较关键的词汇之一。

触类可以旁通。只抱着《老子》一书,其实很难全面深刻地读懂老子。多接触老子同时代和老子之前时代的相关文献,对读懂《老子》显然是大有裨益的。因为老子在当时是个大学者,他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读他那个时代的古书,所以他的语言应该是既有他那个时代的特色,也有他之前时代的特色。

在《周易》中,我们经常可以看见元、亨、利、贞这几个字。其中的“贞”字,跟《易经》中的“征”字是相对的。征代表出行、行动,贞代表安静不动、不采取行动。贞字的本义包含最初的、本源的、基础的、原始的这样的一些含义。在《禹贡》里面有个贞字,就是“最基础的”、“起点的”含义。在商代的卜辞里,也经常有贞字的出现,并且有“贞人”一词。贞人是什么人?

这里我们就可以联系到《老子》了。贞人就是巫人,跟俗人相对。《老子》中所提到的生命状态,很多是贞人才能达到的,俗人一辈子都不会接触那种状态,所以也就无法理解彼处老子写的是什么。比如“无欲”一词就是贞人才能体验到的生命状态。

现代社会,人们印象中的巫,大多来自外国童话,形象丑陋阴险、会念咒语等等形象。这并不是先秦中国历史上真正的巫的形象。商代有大巫名咸,后人称其为巫咸。传说正是这位巫咸,发明了在航海中靠辨认北极星来确定方位的方法。可见中国先秦的巫,并不是今天人们所了解的烧纸、念咒、画符、跳大神等等形象的巫婆神汉,而是具有高于俗人智慧的奇人异士。贞是巫所拥有的的技能之一,当巫进入贞状态的时候,巫人就是贞人。贞是什么状态?简单说,就是《老子》中的无欲状态。

那么无欲又是什么状态呢?我们知道,《老子》中多次

提到人的感觉系统。人的感觉系统包括眼睛的视觉、耳朵的听觉、皮肤的触觉、鼻子的嗅觉、舌头的味觉等。当人把概念有意模糊化,通过努力一定程度上控制住感觉器官对外界刺激对人的影响,停止对外界的感觉,停止思维,这种“念住”的状态,这种锻炼过程就是贞状态。老子在书中也用“婴孩”这样的概念譬喻过这种状态。俗人从生到死,眼睛、耳朵、皮肤等感觉器官都是完全开放的,俗人没有能力有意识地开启和关闭这些感觉器官。而巫的技能中,就有一项是锻炼这些感觉器官,使它们可以开启,也可以关闭。《老子》中提到的“夷”和“希”的状态就是关闭了视觉系统和听觉系统时候的状态。关闭的时候,人进入贞状态,也就是无欲状态,这样的状态,人可以逐渐明了宇宙人生最本源的东西,这就是“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的状态。经过这样的锻炼,巫人可以比普通俗人更加耳聪目明,心思敏捷,于是可以更加敏锐地观察世间万事万物的生灭变化的规律。这就是“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嗷”。有名是万物之母,可以生发万物,这个嗷字,或许就是这种生生不息的形象化描写吧?

3、“为道者日损”,为道者是什么人?损的又是什么?

先秦生产力低下的社会里,重要典籍都存放在各国专门的藏书库中。秦始皇一把火烧掉了六国典籍,并把能读懂能解释这些典籍的学者们活埋,这个双管齐下的大手笔,好比一把利斧,把华夏文明这棵参天大树齐根砍倒,汉代乃至以

后的华夏,关于“为道者”是什么样的人,这样的人怎样“为道”,已经基本没有人很清楚了。即便仍有类似兴趣的人试图做类似的事,他们所能继承的,也只是一鳞半爪的文明碎片。就像只剩树桩的大树,根上再冒出一蓬新的枝条,再也不是参天的样子,更像是灌木。

所幸,从《老子》以及其它传世以及出土文献的蛛丝马迹里,终究可以让我们能够一窥先秦“为道者”们的风采。

“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为学者,就是学生、学者,他们通过学习,来继承已有的文明,通过概念和逻辑思维,来认识事物、指导行为。差不多与老子同时的孔子,就是这种学者中的佼佼者。而老子的“为道者”,则是完全另类的一种人。“为道者”成为“为道者”之前,也会有学习和继承的过程,但是掌握了“为道”之术之后,就会放弃“为学者”的方法,走上完全迥异的另一条路。

《老子》中的“道”,几乎就是宇宙和生命的真相。不过俗人是看不见这个真相的,原因在于俗人的能力所限。人一方面能感知环境,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对所感应到的信息进行分析、整理、判断,从而对环境产生影响。因为人对环境的感知能力来自眼耳鼻舌身五种感官,每一种感官的能力都是极为有限的,所以人类互相交流时形成的概念以及判断,也就经常是局部的、片面的甚至歪曲的、谬误的。

举几个例子。

(1)、方位的相对性。人们认为天在上、地在下,这种上下的概念,就是一种相对概念。上下概念跟真理无关,它的印象在人们逻辑中越深刻,越会导致谬误。比如中国人站立时以为自己头朝上脚朝下,美国人也以为自己头朝上脚朝下,如果中国人的感觉是真理,那么美国人实际上是头朝下脚朝上。如果认为美国人的感觉是真理,那么中国人的感觉就是颠倒的。所以,在上下的问题上,没有真理,实际上不存在什么上下,这只是作为人这种生物自己弄出来的一个并不真实存在的概念,用以方便自己的生存活动。

(2)、虚假的星空。有人会指着星辰发誓,或者试图让星星作证。根据人们的印象,星空是大体不变的,至少恒星们都在相对稳定的位臵上。大熊星座、猎户星座...八十八个星座中那些人们习以为常的星图,夜复一夜年复一年地恒久灿烂着夜空,可实际上,这个星空实在只是一个假象。它既非看到它时宇宙星体的实际状况,也不是过去某个时刻宇宙星体的实际状况,我们所能看到的每一颗恒星,其实都只是它以前发出的一束光线此时恰好到达我们的眼睛,距离地球数光年远的,这束光是数年之前发出的;距离地球数十光年远的,这束光是数十年前发出的;距离地球数百光年的,这束光是数百年前发出的。每颗恒星距离地球都不同,于是我们看到的整个星空里的星星,其实是极为错杂的时间里的

星光,其中没有任何两颗星星发出的星光是在同一时间发出并同一时间到达我们眼睛的。另外,恒星都在宇宙中飞驰,它们的方向是各不相同的,所以,我们看到星空的时候,发出星光的那些星体,实际位臵全部或远或近地向不同方向偏离了我们所看到的位臵。根据我们的视觉所看到的星空,实际上就是一个时空错乱的假象。

(3)、听不见的声音。蝙蝠发出超声波。所谓的超,其实只是超出了人类听觉范围,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定义模式,说明了人类听觉能力的狭隘。蝙蝠依靠它发出的振动频率很高的超声波--其实那是一种很尖细的声音,来精确定位飞行中的昆虫。

上面的例子显现出人类感觉器官的巨大局限性。感觉器官的局限性也导致人类认识的局限性,并让人类对真理的探索进程越来越复杂、越艰难。

“为道者”的方法是放弃这些俗人已经习惯了的感觉器官。甚至放弃思维活动。当一个人在健康清醒状况下,停止感官活动,停止思维,心念凝聚不动的时候,身心会迈进一种全新的从未体验过的生命境界里--所谓的“为道者”境界。也就是前文提到的贞人境界。

贞人的贞状态在持续练习的情况下境界会不断得到提升,而提升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舍弃的过程,不断舍弃已经拥有的,才能获得新的未曾有的崇高境界。一个刚入门的贞

人,并非一个合格的贞人,很多要求都做不到,更谈不上做到位。俗人睁着眼睛,有鲜明的视觉现象转换出现的时候,俗人的视觉感官是完全开放的,他只能接受这些刺激,无法选择不接受。接受了,也就必然“心随境转”。刚入门的贞人就是在不断的努力尝试中,逐步克服俗人状态,经过长期的努力练习,初而勉强,久而自然,才能熟练掌握可以自由开闭感觉系统和思惟系统的能力。这个锻炼过程,正是“日损”的过程。

老子的“恍兮惚兮,其中有象,忽兮慌兮,其中有物”,正是较高境界的贞状态的描述。如果用俗人的经验,是完全没有这方面体会的,所以也就永远无法解释老子在这里说的是什么。

4、“治人事天,莫若啬。”啬是一种什么样的行为或者状态?

《老子》第五十九章:治人事天,莫若啬。夫惟啬,是以早服。早服,是谓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则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也。

这章开头就说:治人事天,莫若啬。啬是什么?啬是约束、收敛。这种生命态度,在《老子》中是普遍出现的,比如第五十七章的“民多利器而邦家滋昏,人多智而奇物滋起,法物滋彰而盗贼多有。”第八十章“小邦寡民”,第六十九章

“吾不敢为主而为客,吾不进寸而退尺。”第八章“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一再强调,合理收敛约束自己,从长远利益和宏观局势看,恰恰是对自己最有利的。

啬是一种态度。约束收敛自己的欲望,就是啬。啬是节俭,一个人不付出,就无法获得感恩回报,多占有社会资源,就会引发同样心怀欲望者想要夺取的心。“匹夫无罪怀玉其罪”与此同理。

一群鸡,只扔下一只蚂蚱。率先抢到的那只鸡,最后能不能把蚂蚱吞下先不说,被其他的鸡奋力追逐是难免的了。这只鸡只能玩儿命逃跑,连把蚂蚱吞进腹中都来不及,跑到精疲力竭被其它鸡把蚂蚱夺走,这只鸡才算得到消停。

啬的态度不仅表现在俗世生活中,还可以发挥到极致而成为一种可以超越现有生命状态的修行方法,即第四十八章的“...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通过对生命状态的极度收敛,而达到生命的绝对自由境界。具体操作方法,则在第十章里有描述:“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抟气致柔...”

无数的历史经验,可以告诉我们,《老子》中所言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唐中期的唐明皇李隆基,是一个不大懂得收敛的人。虽然唐代社会总的来说号称尊奉道教,李隆基却因为没按老子的教导去做而导致人生的大失败。夺取皇权成功以后,长期

天下大治的局面,让他忘了收敛自己,他纵情声色,毫无节制,甚至跟手握重兵的胡人节度使安禄山一起欣赏美人出浴,毫无威严可言,导致安禄山对最高权力的觊觎。安史之乱后,李隆基丧失了皇位,丧失了自由,丧失了三宫六院的嫔妃以及他最喜爱的杨玉环,他放纵自己的结果,就是导致自己拥有的一切全部失去。

同时期另一个不知约束自己的人就是史思明。一个胡人在中国能坐上节度使之位,是靠了唐代开放宽容的良好社会氛围。安禄山在所有的节度使中又最受宠信。本来他的人生能发展到这样的地步,应该知足了,他却不知道收敛、约束自己的欲望。他希望当皇帝,一个姓亚历山大的胡人,想当华夏大地的皇帝,显然是无止境膨胀的欲望已经让他昏了头。他联合安禄山造反的结果,就是俩人最后都被自己的儿子杀死。他不光失去了富贵,失去了女人,连命都搭上了,而且死得很丢人,很没节操。

同时代却有一个人,因为深谙《老子》中“啬”的精神,光辉一生并且彪柄史册,他就是郭子仪。郭子仪带兵在外面浴血疆场,皇宫里总有太监嫉妒他,在皇帝面前说他坏话。说他坏话的太监前后有好几个。偏偏皇帝又很宠信太监,于是在战事正紧急的时候,他常常临阵被贬回京都闲臵。换了普通人的脾气,一定是受不了的,懂军事又擅长军事指挥,被不懂的人陷害之后的滋味,一定是非常难过的。郭子仪偏

偏就能忍受这种虐待。被虐的时候,默不作声,没有任何脾气,到前线出现无法收拾的局面时,还是要找他出来做事。鱼朝恩,一个阴险的大太监,约他赴宴,明知是鸿门宴,他也不顾安危地赴请,结果是鱼朝恩被感动哭了。这种约束贪欲并勇于付出的态度,贯穿郭子仪一生的方方面面。因为居功至伟,他被异姓封王。他深知功高震主的巨大危险,他家的大门经常是敞开的,他就坐在从大门外一眼可以看到的厅中待客,让皇帝对他不至于产生很深的戒心。其实,作为一个汉人元勋,要造反的话,他比安禄山成功的几率要大得多。但是他不让自己产生这样的欲望,所以最终他得到的也就最多。

放纵自己的人总是多数,知道约束收敛的人很少,因为少,所以可贵。清代的年羹尧算得上一位军事奇才,最难打的仗到了他的手里,就变成“谈笑间灰飞烟灭”一样简单的事了。但他放任自高自大目空一切的态度滋长,落了个身死为天下笑的结果。和珅也是清代的一个官场奇才,他才气纵横,会办事,深得乾隆喜爱。但他贪得无厌,不知道约束收敛,恃势而骄,得罪了太子,结果是不得好死,所贪来的巨额财富,变成一场空,什么也没落下。

春秋时期三朝为相的齐国宰相晏婴,吃平民饭,穿简朴衣服,住简单的房屋,在享受和索取方面,特别收敛自己,但是在为国为民付出的机会面前,他从来都是不遗余力的。

这样的千古贤相,虽然所辅佐的国君都挺差劲,他仍然获得了巨大的人生成功,不仅善终,而且得到广泛爱戴,千古美名。

《老子》中的“啬”字里面的意味,能读懂的人,一生享用不尽。

5.“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什么意思?

《老子》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天下之所恶,唯孤、寡、不榖,而王公以自名也。物或益之而损,损之而益。故人之所教,亦议而教人。故强良者不得死,吾将以为学父。

道是混沌难识的宇宙根本,“一”指事物,“二”指同一事物中对立统一的矛盾双方,“三”指否定之否定后出现的新事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句话指出世间万事万物变化发展的辩证规律,并指出“道”在一切事物变化发展中的决定性影响。道生万物并决定了他们的变化规律。从《老子》本章可以看出,老子哲学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原理,在这里有着惊人的一致性。

这是一个很大的规律,细分可以剖析出很多更小的规律。

一,盛极而衰规律。

国家达到顶点,只能走下坡路了。顶点虽然辉煌,却是最可怕的位臵,真正深谋远虑的圣贤,不会让自己的国家发

展到顶点。这个顶点是因为总趋势不能再发展造成的,总趋势只能倒退了,于是顶点就出现了。当一个社会持续发展的时候,它就永远不达到顶点。

持续保持向上,永不达到顶点,整个事物就始终保持完整的“一”,“一”中的“二”即矛盾的双方保持协调的良性关系,那么,不达顶点,就不会走下坡路,不走下坡路,就可以长期不让改朝换代的“三”出现。我们说,一座房子就是一个“一”,经常修缮,就是保持内部矛盾双方之“二”的协调统一,惟其如此,才可以尽量延迟它的使用年限,不至于房倒屋塌。一旦房屋倒塌,只好投入巨大代价重新建房,那样原先的“一”败亡,新的“三”就诞生了。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改朝换代的代价,常常是生灵涂炭、百姓遭殃。

二,损益规律。

同一种行为,视角不同,善恶结论也就不同。譬如一个孩子,从小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含在嘴里怕化,捧在手里怕摔,有任何困难家长都替孩子解决掉,养得娇嫩无比,不让他经历艰辛和磨难,这在当时看是对他好,也就是益。一个孩子,制造环境让他得到艰苦磨练,难免吃苦受罪,当时看是对他有害的,也就是损。可当孩子长大以后,娇生惯养的孩子缺乏独立生存能力和开拓精神,承受打击的能力也很低,往往难以成事;从小受过艰苦磨练的孩子,锻炼出了韧性和进取心,习惯于克服困难,更加容易取得人生的成功。

《尚书.无逸》中记载商代高宗年轻时生活在民间,在最底层人民中长大,受过艰苦磨练,他即位后使商代中兴,明显强过那些从宫廷里长大的君主。人民经常用“不分好歹”来骂人,其实,辨认是“损”还是“益”是需要慧眼的,并不是谁都能看得明白。大学毕业后,家长或者学生本人往往都盼望能找个既清闲薪水又丰厚的工作,殊不知这样的工作循规蹈矩,学不到多少实际本领,锻炼不出能力,渐渐“养废”,等年龄大了,一旦失业,顿感生存能力不足。而那些驰骋工商业的杰出人才,往往是那些在年轻时扎根最艰苦的工商业第一线的人。有机会细致入微地体验生产和运营的技术和规律,这些就会变成他们之中有心人的最大的成功资本。

三,阴阳互补规律。

人体有奇经八脉,其中督脉为阳在背,任脉为阴在腹,世间万事万物的规律是阴阳互补才能和谐。所以,属性为阳的后背,所接触的外部环境应该是属阴,属性为阴的腹部,所面对的环境应该属阳,这样才能阴阳和谐。君主或者领导,本身地位高崇,如果态度谦下平易近人,那么他的地位和他的态度就形成阴阳平和的和谐状态,很容易被人认可接受,事业会相对畅顺。如果一个领导人眼高于顶,颐指气使飞扬跋扈,阴阳就极不平衡,他倒霉只是迟早的事。古代君主自称“孤”、“寡人”,一方面是态度上的自谦,另一方面也是以此经常提醒自己保持谦下的低姿态,从理论上这是合理

的,这是一种成功者的智慧。

6、是“绝知弃辩”还是“绝圣弃智”?

第十九章:絶知弃辩,民利百倍;绝伪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言也,以为辩未足,或命之,或乎属。视素保朴,少私寡欲。

《老子》第十九章开头,帛书、所有的世传本,都是“绝圣弃智”四字,而竹书中这四个字是“絶知弃辩”。只有竹书与其他版本不同,在这里,到底竹书是老子思想原貌,还是帛书和世传本?

在《老子》一书中,“圣人”一词出现频率很高。达十数次,而“圣”字单独出现,仅在帛书、世传本中于此处作为孤例出现。而单用“圣”字是战国时期流行的语风,由此可见,“绝圣弃智”一词,是战国时期把老子原文修改而成的,并非《老子》一书原貌。

如战国荀子“圣心备焉”

如战国庄子“大圣不作”

不仅从语风上可以看出“绝圣弃智”四字为战国时期强改而成,从学术氛围上也可以找到根源。《老子》成书之时,老子还活着,儒家创始人的孔子比老子年龄小,而且孔子活着的时候并没有对老子学说进行攻击。老子时代,关于大道的道理,并无纷争,孔子时,关于大道的纷争,也只是萌芽。孔子死很久之后的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到了白热化状态,有

人把老子“絶知弃辩”改成“绝圣弃智”来作为跟儒家斗争的经典武器,就是很容易理解的事了。

其实,真正能证明“绝圣弃智”是战国时期伪改所成的依据,还是句义本身力量更大。《老子》一书,讲德与道。道法自然,并不因人类的存在与否而发生变化,而德,是得道之人的心性。德合大道的人就是圣人,所以,《老子》一书,对圣人是绝对肯定的态度,“圣人”境界就是《老子》一书的核心。从《老子》书中包含“圣人”一词的句子就可以看出:

“是以圣人居亡为之事”(竹.二章)

“是以圣人亡为故亡败”(竹.六十四章)

“圣人欲不欲”(竹.六十四章)

“圣人之在民前也”(竹.六十六章)

“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亡难”(竹.六十三章)

“是故圣人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能为”(竹.六十四章)圣人在这些句子中,显然是心性与大道完全契合之人,《老子》一书,言大道于人,显然是肯定和褒扬圣人的,战国时期改成的“绝圣弃智”背离了老子思想甚至是完全对立的,对后代解读《老子》造成了极大混乱。而且,战国时期的庄子所言之“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庄子《胠箧篇》)同样完全背离了老子思想原貌。按照《老子》一书的思想,应该是圣人越多,社会就越和谐,幸福指数越高。

“絶知弃辩”符合《老子》思想原貌。

《老子》第四十八章“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为学者,就是通过思维逻辑去接受知识道理的人,这样的人,越学,知识和学问越多,老子认为,这样的知识和学问,如果为私欲服务,则会让社会越来越乱、纷争越来越严重。而“为道者”的“日损”,是“得一”的自守境界,心性因此合于大道,因为不争和知足成为自身状态,社会就会变得健康和谐。由此可见“绝知”二字与《老子》全书的意旨是完全一致的。

因为“辩”是争论,本来就属于“争”的范畴,而《老子》中,圣人是不争的,所以,“弃辩”二字,与《老子》全书意旨完全相合。

世传本中的“大辩若讷”,竹书本中没有,帛书本中也没有。“大辩若讷”是后人所改,这一改动继帛书之后,进一步扰乱了《老子》一书的文字内容,也进一步改变了《老子》思想原貌。在《老子》思想中,无须争辩,更不需要什么“大辩”。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根本没有“辩”的欲望。因为无私,所以无欲;因为不争,所以不辨。

7、老子“报怨以德”。

《老子》第六十三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乎于其易,为大乎于其细,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于无难。

这一章中老子提出“报怨以德”的指导思想。有人把这几个字告诉孔子,并问孔子是怎么看的,孔子直接否定了老子的观点,孔子先质问再申明自己的观点:“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孔子认为,如果以德报怨的话,只能以德报德,那么,不论别人对你好还是对你坏,你都一律对人家好,岂不是让亲者痛仇者快?所以嘛,对伤害自己的人要以直报怨,对自己好的则思报恩。

老子与孔子在这件事上,已经出现明显的观念冲突,儒道之争,孔子在世时已经出现了,不过,是孔子单方面去争。老子的很多观点,乍看上去都是违背常理让人无法理解的。那么以什么态度报怨这件事上,两位名人各是什么境界呢?

老子提出过“微明”的观念,在《尚书.大禹谟》中有“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两者所言之“微”是同一件事,可见《老子》虽然是华夏深奥的道统哲学最后的绝唱,却仍然继承并勉力维持着这一哲学理念的清晰脉络。《老子》推崇圣人,因为圣人之德就是合乎于道的心性。道为万物主,为君,万物为仆,为臣。而道隐不现,万物却磅礴彰显。圣人因为心性合乎道,所以无欲、不争、无为,并因此成为最高价值核心,而百姓因为有欲、有争、有为,所以终究无法让自己达到圣人那么高的境界,只能被陷于争斗中无法自拔。若圣人也有欲、有争、有为,则不成

道德经中的成语和释义

1.玄之又玄 原为道家语,形容道的微妙无形。后多形容非常奥妙,不易理解。出处《老子》第一章: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2.天长地久 跟天和地存在的时间那样长。形容时间悠久。也形容永远不变(多指爱情)。《老子》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3.上善若水 善:最完美;指的是最高境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处于众人所不注意的地方或者细微的地方,所以是最接近道的。水,无色无味,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无所滞,它以百态存于自然界,于自然无所违也。语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4.金玉满堂 堂:高大的厅堂。金玉财宝满堂。形容财富极多。也形容学识丰富。《老子》第九章:“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5.视而不见 看它,却看不到;听它,却听不着。原是老子用来描述“道”的语言,说明“道”幽而不显,是无法用人的感官去把握的。后来指看见了同没有看见一样,听见了同没有听见一样,用来形容不重视,不注意。同“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老子》第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 6.微妙玄通 微妙:精微奥妙。精微深奥而灵通的道理。 《老子》第十五章:“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7.见素抱朴 现其本真,守其纯朴。谓不为外物所牵。语出《老子》“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8.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能了解他人的人聪明,能了解自己的人明智。 9.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是指顺其自然,不妄为。“无不为”是说没有一件事是它所不能为的。万物恃道而生,万物之所为即道之所为,故道虽无形,却可有为。 10.若存若亡 有时记在心里,有时则忘记掉。用以形容若有若无,难以捉摸。 《老子》:“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11.大器晚成 原意“铸造越大的器皿(如鼎、钟)越晚成型。”喻指“越是大才能的人通常越晚成功。” 12.进道若退 指前进之道反若后退,出处《老子》:“明道若昧,进道若退。 13.大音希声 指最大最美的声音乃无声之音。《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王弼注:“听之不闻名曰希,不可得闻之音也。有声则有分,有分则不宫而商矣。分则不能统众,故有声者非大音也。” 14.大象无形 "大象无形"一语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一章。老子在说到"道"的至高至极境界时,引用了"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等说法,意思是:"最白的东西好象是污浊的,宏大的方正(形象)一般看不出棱角,宏大的(人)材(物)器一般成熟较晚,宏大的音律听上去往往声响稀薄,宏大的气势景象似乎没有一定之形"。"大象无形"可以理解为:世界上最伟大恢宏、崇高壮丽的气派和境界,往往并不拘泥于一定的事物和格局,而是表现出"气象万千"的面貌和场景。 15.知足不辱 懂得满足才不会受到屈辱。《道德经》第四十四章,“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行政审批名词解释

行政审批 行政审批是指行政机关(包括有行政审批权的其他组织)根据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出的申请,经过依法审查,采取“批准”、“同意”、“年检”发放证照等方式,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认可其资格资质、确认特定民事关系或者特定民事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的行为。 行政机关 行政机关(Administritive Organs)通常简称“政府”,是国家机构的基本组成部分,是依法成立的行使国家行政职权的行政组织,包括政府以及有关功能部门(官僚机构)。 行政机关亦称行政机构、国家管理机关、政府。行使国家行政权力的机关,是国家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执行代议机关制定的法律和决定,管理国家内政、外交、军事等方面的行政事务。按照管辖范围,行政机关分为中央行政机关和地方行政机关。地方行政机关又可分为若干层次。 行政机关资格的取得,应具备下列条件: (1)其成立获法定机关批准; (2)已由组织法确定了职责权限; (3)有法定行政编制并按编制配备了人员; (4)有独立的行政经费; (5)有办公地点和必要的办公条件; (6)通过公开的方式宣告成立。 行政机关要获得行政执法权,还必须有法律、法规和规章的具体规定。 行政审批权

行政审批是行政审核和行政批准的合称。行政审核又称行政认可,其实质是行政机关对行政相对人行为合法性、真实性进行审查、认可,实践中经常表现为盖公章;行政批准又称行政许可,其实质是行政主体同意特定相对人取得某种法律资格或实施某种行为,实践中表现为许可证的发放。行政审核与行政批准经常联系起来使用,只有符合有关条件才能获得许可证,而且还需定期检验,如果没有违反规定的情况出现,就由有关机关在许可证上盖章,表示对相对人状态合法性的认可。总之,行政审批是根据法律规定的条件,由实际执法部门来审核是否符合条件的行为。行政审批是指行政机关(包括有行政审批权的其他组织)根据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出的申请,经过依法审查,采取“批准”、“同意”、“年检”发放证照等方式,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认可其资格资质、确认特定民事关系或者特定民事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的行为。 非行政许可审批 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是指由行政机关及具有行政执法权的事业单 位或其他组织实施的,除依据法律、法规和国务院决定等确定的行政许可事项外的审批事项。非行政许可审批是指不属于行政许可法调整的行政审批。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主要包括行政机关内部审批(即有关行政机关对其他机关或者对其直接管理的事业单位的人事、财务、外事等事项的审批)、政府行使产权人对有关资产管理的审批、政府财政优惠待遇审批(主要是政府基金使用、税费减免、进入政府产业园区等事项)、授予荣誉称号审批和宗教民族政策性事项审批等。 民事行为能力 民事权利能力是指法律赋予民事主体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能力,也就是民事主体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资格,是作为民事主体进行民事活动的前提条件。如法律规定,国家保护公民的财产所有权,则每一个公民都享有行使财产所有权的权利能力。

二十四节气歌中的芒是什么节气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二十四节气歌中的芒是什么节气 篇一:二十四节气歌及含义 二十四节气歌及含义 二十四节气歌,是为便于记忆我国古时历法中二十四节气而编成的小诗歌,流传至今有多种版本,体现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劳动智慧。 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更变,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二十四节气 立春:2月4日-5日, 谓春季开始之节气 雨水:2月18日—20日, 此时冬去春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惊蛰:3月5日(6日),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

物开始活动。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春分: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阳光直照赤道, 昼夜几乎等长。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每年4月5日(或4日),气温回升,天气逐渐 转暖。 谷雨:4月20日前后,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 谷雨 立夏:5月5日或6日“立夏”。万物生长,欣欣向荣。 小满:5月20日或21日叫“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芒种:6月6日前后,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子。 夏至:6月22日前后,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小暑:7月7日前后,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 入炎热季节。大暑:7月23日前后,正值中伏前后。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热”,雨水偏多。 立秋:8月7日或8日,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季节。 处暑:8月23日或24日,“处”为结束的意思,至暑气即将结束,天气将变得凉爽了。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分宝贵。

道德经全文及注释

道德经及全文注释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因此圣人 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文: 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导使老百姓不互相争夺;不珍爱难得的财物,导使老百姓不去偷窃;不显耀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导使民心不被迷乱。因此,圣人的治理原则是:排空百姓的心机,填饱百姓的肚腹,减弱百姓的竞争意图,增强百姓的筋骨体魄,经常使老百姓没有智巧,没有欲望。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 为造事。圣人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办事顺应自然,那么,天才就不会不太平了。 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译文: 大"道"空虚开形,但它的作用又是无穷无尽。深远啊!它好象万物的祖宗。 消磨它的锋锐,消除它的纷扰,调和它的光辉,混同于尘垢。隐没不见啊,又好象实际存在。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后代,似乎是天帝的祖先。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译文:

二十四节气解读

二十四节气解读 立春: 立春,二十四节气[1]之一,“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为立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节,立,建始也……立夏秋冬同。”古代“四立”,指春、夏、秋、冬四季开始,其农业意义为“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概括了黄河中下游农业生产与气候关系的全过程。 雨水: 雨水,表示降水开始,雨量逐步增多。每年2月18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30度,为“雨水”节气。雨水,表示两层意思,一是天气回暖,降水量逐渐增多了,二是在降水形式上,雪渐少了,雨渐多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惊蛰: 惊蛰——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每年公历的3月6日左右为惊蛰。二十四节气之一。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钻到泥土里越冬的小动物被雷震苏醒出来活动。“惊蛰”节气日,地球已经达到太阳黄经345度,一般在每年3月4日~7日。 春分: 春分,古时又称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在每年的3月21日前后(20日~22日)交节,农历日期不固定,这时太阳到达黄经0°。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另《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有《明史·历一》说:“分者,黄赤相交之点,太阳行至此,乃昼夜平分。”所以,春分的意义,一是指一天时间白天黑夜平分,各为12小时;二是古时以立春至立夏为春季,春分正当春季三个月之中,平分了春季。 清明: 清明的意思是清淡明智。“清明”是夏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中国广大地区有在清明之日进行祭祖、扫墓、踏青的习俗,逐渐演变为华人以扫墓、祭拜等形式纪念祖先的一个中国传统节日。另外还有很多以“清明”为题的诗歌,其中最著名的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七绝《清明》。 谷雨: 谷雨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谷雨指雨水增多,大大有利于谷类农作物的生长。每年4月19日~21日视太阳到达黄经30°时为谷雨。

《道德经》全文解释

《道德经》全文解释 第一章 道可道(可以语言交流的道), 非常道(非真正意义上的道); 名可名(可以明确定义的名), 非常名(非真正意义上的名)。 无名天地之始(天地在开始时并无名称), 有名万物之母(名只是为了万物的归属)。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因此常用无意识以发现其奥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常用有意识以归属其范围)。 两者同出异名(两种思维模式同出自一个地方但概念却不相同),同谓玄之又玄(这就是玄之又玄的玄关窍)。 众妙之门(它是打开一切奥妙的不二法门)。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天下皆知美之所以为美), 斯恶已(是因为丑恶的心灵在作崇); 皆知善之为善(皆知善之所以为善), 斯不善已(是因为不善的意念在作怪)。 故有无相生(因此而产生了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难易相成)、 长短相形(长短相形)、 高下相倾(高下相倾)、 音声相和(音声相和)、 前后相随(前后相随等各种患得患失的主观意识)。 是以圣人(但是圣人), 处无为之事(处于无区别心之无为境界), 行不言之教(教化众生于不言之中), 万物作焉而不辞(顺应万物的发展规律而不横加干涉)。 生而不有(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 为而不恃(竭尽全力而不自恃已能), 功成而弗居(功成业就而不居功自傲)。 夫为弗居(正因为他不居功自傲), 是以不去(所以他不会失去什么)。 第三章

不尚贤(不刻意招贤), 使民不争(使民众不去争名); 不贵难得之货(不稀罕难得之货), 使民不为盗(使民众不为盗)。 不见可欲(不见引发欲望的根源), 使心不乱(就不会产生动乱的动机)。 是以圣人之治(所以圣人的治理方法是): 虚其心、实其腹(普及虚心、养身的道理), 弱其智、强其骨(宣传弱智、强骨的好处),【注:弱者道之用】常使民无知无欲(常使人民深刻感悟无知无欲的益处), 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使那些自作聪明的人无用武之地)。 为无为(以无为的境界处理政务), 则无不治(国家就没有治理不好的理由)。 第四章 道冲(道似一个器皿), 似万物之宗(好像万物的根源), 渊兮(它浩瀚无边啊), 而用之或不盈(永远取之不尽)。 挫其锐(压制锋芒), 解其纷(解脱纷扰); 和其光(和顺光辉), 同其尘(混同尘垢)。 湛兮(高深莫测啊), 似若存(好像无处不在)。 吾不知谁之子(我虽然不知它的来源), 象帝之先(但它却先于上帝)。 第五章 天地不仁(天地超越仁的概念), 以万物为刍狗(任凭万物像草狗那样自生自灭); 圣人不仁(圣人超越仁的概念), 以百姓为刍狗(任凭百姓自作自息)。 天地之间(天地之间的一切生命), 其犹橐龠乎(犹如风箱一样), 虚而不淈(虚空但无穷尽), 动之愈出(越动付出愈多)。 多言数穷(言多必然有失), 不如守中(不如抱心守一)。

审核项目一定位与目标

审核项目一:定位与目标 有三个要素:办学定位;培养目标;教学中心地位。 定位与目标是顶层设计,主要指学校发展目标定位、层次类型定位、服务面向定位、人才类型定位等。 要素1.办学定位 有两个要点:办学定位及确定依据;办学定位在发展规划中的体现。 有规划——符合社会发展需要; ——符合学校发展实际。 体现所在、所生、所长的优势和发展趋势; 把握服务的区域和功能,用阶段目标表达出来; 注意人才培养工作与办学定位的符合度。 要素2.培养目标 有两个要点:人才培养总目标及确定依据; 专业培养目标、标准及确定依据; 培养目标分两个层面,学校培养目标是总纲; “专业”可以扩展为“专业大类”; 在保证学校主体培养目标不变的前提下,目标规格可多样性。 要素3.教学中心地位 有两个要点:教学中心地位的政策与措施; 教学中心地位的体现与效果。 学校有保证本科教学中心地位的政策与措施,能正确处理高校四大职能关系。

例如:领导精力、师资力量、资源配置、工作评价等。 各职能部门要主动服务于学校教学工作,师生及一线教学单位的满意度是检验工作效果的主要依据。 审核项目二:师资队伍 有四个要素:数量与结构;教育教学水平;教师教学投入;教师发展与服务。 师资队伍建设要“硬”、“软”一起抓,当前教学精力投入是难点。 要素1.数量与结构 有两个要点:数量与结构;建设规划及发展态势。 生师比,不仅看总量,也应分专业分析。例如:某校全校生师比18:1,个别专业达90:1。 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合理,知识和能力结构符合培养目标要求;例:五邑大学70%教师来自研究型大学。 不仅看现状,更要看发展趋势; 师资队伍建设规划要落实到每一位教师身上。 要素2.教育教学水平 有两个要点:专任教师的专业水平与教学能力,师德师风建设措施与效果。 专任教师是专职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不一定都是教师职称系列; 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试卷、毕业设计指导等能看出教学水平和教风; 重点看学生和毕业生的评价(总结性学生评教的利弊); 教风直接影响学风,客观分析教学事故处理情况。 要素3.教师教学投入 有两个要点:教授为本科生上课情况;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参与教学改革与建设情况。

老子道德经》全文带拼音

《老子》第一章 第二章 yǒu 有wú 无 x iānɡ 相 s hēnɡ 生, nán 难 yì 易 x iānɡ 相 c hénɡ 成, c hánɡ 长 d uǎn 短 x iānɡ 相 xínɡ 形, ɡāo 高 xià 下 xiānɡ 相 yínɡ盈,yīn 音 s hēnɡ 声 x iānɡ 相 hé 和, q ián 前 hòu 后 x iānɡ 相 s uí 随。 hénɡ 恒 yě 也 。 shì是yǐ 以 shènɡ 圣 rén 人 c hù 处 wú 无 wéi 为 z hī 之 s hì 事, xínɡ 行 bù 不 yán 言 z hī 之 j iào 教; wàn 万 wù物zuò 作 ér 而 fú 弗 s hǐ 始, s hēnɡ 生 ér 而 fú 弗 yǒu 有, wéi 为 ér 而 fú 弗 s hì 恃 , ɡōnɡ 功 chénɡ 成 ér 而bù 不 jū 居。 fū 夫 wéi 唯 fú 弗 jū 居, s hì 是 yǐ 以 bù 不 qù 去。 第三章 bù不shànɡ 尚 xián 贤, s hǐ 使 mín 民 bú 不 z hēnɡ 争; bù 不 ɡuì 贵 nán 难 dé 得 z hī 之 h uò 货, s hǐ 使 mín 民bù 不 wéi 为 dào 盗; bú 不 j iàn 见 kě 可 yù 欲, s hǐ 使 mín 民 xīn 心 bù 不 l uàn 乱 。 第四章 dào 道chōnɡ 冲, ér 而 yònɡ 用 z hī 之 h uò 或 bù 不 yínɡ 盈。 y uān 渊 xī 兮, sì 似 wàn 万 wù 物 z hī 之 zōnɡ宗;zhàn 湛 xī 兮, sì 似 h uò 或 cún 存。 wú 吾 bù 不 z hī 知 s huí 谁 z hī 之 zǐ 子 , x iànɡ 象 dì 帝 zhī之xiān 先。 第五章 tiān 天dì 地 bù 不 rén 仁, yǐ 以 wàn 万 wù 物 wéi 为 c hú 刍 ɡǒu 狗; s hènɡ 圣 rén 人 bù 不 rén 仁 , yǐ 以 bǎi 百xìnɡ 姓 wéi 为 c hú 刍 ɡǒu 狗。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老子》第十五章《老子》第十六章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二十四节气歌儿歌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二十四节气歌儿歌 篇一:二十四节气儿歌 二十四节气儿歌 1立春 立春了,立春了,南风吹,雪化了, 小鸭子,嘎嘎乐,跳进河里洗个澡。 【温馨提示】一年共有二十四节气,每个节气约隔半个月。2月4日前后为立春,是春天的开始。 2雨水 雨丝轻轻飘,飘上柳树梢,它为柳枝枝,绣出芽苞苞。 【温馨提示】2月18日前后为雨水节气,天气开始回暖,降水量逐渐增多了。 3惊蛰 雷敲鼓,轰隆隆,敲醒睡觉小虫虫,小虫虫,乐坏了,争着抢着跑出门。又是唱,又是跳,大家见面闹哄哄。 【温馨提示】3月5日前后为惊蛰,天气回暖,冬眠的昆虫开始苏醒。4春分

到了春分忙备耕,马拉大车去送粪, 果农剪枝勤浇水,家家户户无闲人。 【温馨提示】3月20日前后为春分,一天时间白天黑夜平分,各为12小时。 5清明 清明节,雨纷纷,家家忙着去上坟, 祭先烈,祭亲人,从小就要懂孝顺。 【温馨提示】4月5日前后是清明,草木发芽,天气开始清朗。这一天是人们扫墓祭奠祖先和逝去亲人的日子。 6谷雨 三月雨,赛黄金,淅沥淅沥下不停, 布谷鸟儿催布谷,田里忙着播种人。 【温馨提示】4月20日前后为谷雨,雨水开始增多。 7立夏 立夏了,立夏了,绿色舞台真热闹,蝴蝶绕着花儿飞,云儿绕着小树飘,大肚蝈蝈唱小曲,螳螂大哥耍大刀,太阳公公在天上,捋着胡子眯眼瞧。 【温馨提示】5月5日前后为立夏,南方进入夏季,而东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区刚进入春季。 8小满 小满太阳暖烘烘,田里禾苗绿茸茸, 一天蹿长一寸高,秋后粮仓满盈盈。

【温馨提示】5月21日前后为小满,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但还没有成熟,故叫小满。 9芒种 种完五谷种白菜,过了芒种别强种, 谁要误了播种期,一年收成准落空。 【温馨提示】6月5日前后为芒种,这时麦类等有芒的作物开始成熟,故叫芒种。 10夏至 大树小树擎绿伞,伞下蝉儿唱得欢。 唱的啥?你听吧:“今年又是丰收年。” 【温馨提示】6月21日前后为夏至,这天,是北半球一年中白天最长的一天。 11小暑 一伏热似火,二伏烧开锅,小狗伸舌头,树下打磨磨; 大人和小孩,跳进海里躲 【温馨提示】7月7日前后是小暑,天气开始炎热。小暑前后,北方开始收割冬、春小麦等农作物。 12大暑 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大人和小孩,不停摇小扇。 【温馨提示】7月22日前后为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农作物生长最快,旱、涝、风灾最为频繁。 13立秋

《道德经》第一章解释.

《道德经》第一章 宫延庆释 老子的《道德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经典之作,千百年来,世代人们读他、解释他,总是受益匪浅。几年来,我从另一个视角——认知学的视角去解读他,顿觉豁然开朗。虽然与许多前贤们很有出入,但还是愿作为一家之言与大家共享。道可道也,非常道。名可名也,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这个东西是可以用语言来说一通的,但说一通的道与世间本来存在的那个道不是一回事。 (其中的道理也是容易理解的,要说一通就要用名称、概念这类语言材料,)名称、概念是可以解释的,但这种解释与它背后所指事物的丰富内涵也不是一回事。 (比方说)“无”这个词,可以解释为事物的初始状态。“有” 可以解释为事物的原因或母体。 但“无”的深层含义是要人们把注意点放到事物的细微精致之处, 而“有”的深层含义是要人们把注意点放到事物的整体框架方面。 “无”也好,“有”也好,其实说的是同一件事情,由于着眼点不同,才有不同的说法。 这种从不同着眼点看事情的方法就叫做“玄”。反反复复地从不同着眼点看事情,这是认知万事万物的 根本法门。

第一章的逻辑思路是很清晰的,由“道”引出“名”,由“名”引出“无”和“有”,再由“无”和“有”归结为“玄”。“道”是出发点,“玄”是归结点。由此看来,第一章讲的既不是道、名,也不是无和有,而是“玄”。玄是一种思维方法和认知方法。《道德经》八十一篇,其余的八十篇用的就是玄的方法,理解了“玄”就理解了《道德经》的篇章结构。 在通常情况下,玄字经常被理解为玄奥,通过这一章,使我们意识到,玄字并不玄奥。它其实就是指多视角的认知方法。这种多视角的认知方法,我们在现实生活里经常见到。在逻辑上叫“同出而异名”,现在经常说“辨证的看问题”,其意思和玄字也有些相近。中医诊病望、闻、问、切,可看成是玄的方法,西医看病要做切片化验,做CT 扫描也是是玄的方法。机械制图三视图的方法,计算机CAD 还 可以做多种横截面视图,都是玄的方法。司法断案要搜集多种证据互相印证,这也是玄的方法。老子把多视角的方法概括为一个字——“玄”,这就是他的伟大之处。这种概括,对于人们认知事物极有启发意义。 这一章结尾提到“玄之又玄”,怎样理解?我们可以把前面的逻辑构架画成下图: 这个图式的解读是:任何事物都可以从无和有两个视角去观察,而无和有还可以各自从两个视角去观察。这两个视角是“可名”与“常名”。 可名常名 无万物之始欲以观其妙 有天地之母欲以观其徼 看来,“玄之又玄”里面还包含个“可名、常名”的道理。可名的意思是,对事物,是可以做出知识表述的。对词语的解释,给概念下定义,都属于可名。常名的意思是,可名的背后还有更丰富的内涵需要探究,不能停留在咬文嚼字上,要变成

审核项目及要素释义

审核项目及要素释义 主要内容: 一、审核评估基本要求 (一)审核评估指导思想 (二)审核评估总体要求 (三)审核评估评估范围 (四)审核评估评估重点 二、审核项目及要素释义 (一)定位与目标 (二)教师队伍 (三)教学资源 (四)培养过程 (五)学生发展 (六)质量保障 (七)自选特色项目

一、审核评估基本要求 (一)审核评估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新疆工作总目标,贯彻落实国家、自治区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突出内涵建设,突出特色发展;强化办学合理定位,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强化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审核评估总体要求 审核评估坚持主体性、目标性、多样性、发展性和实证性五项基本原则,实行目标导向,问题引导,事实判断的评估方法。 主体性原则:注重以学校自我评估、自我检验、自我改进为主,体现学校在人才培养质量中的主体地位。 目标性原则:注重以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关注学校目标的确定与实现。 多样性原则:注重学校办学和人才培养的多样化,尊重学校办学自主权和自身特色。 发展性原则:注重学校内部质量标准和质量保障体系及其长效机制的建立,关注内涵的提升和质量的持续提高。 实证性原则:注重依据事实做出审核判断,以数据为依据、以事实来证明。 (三)审核评估评估范围 主要包括学校的定位与目标、师资队伍、教学资源、培养过程、学生发展、质量保障以及学校自选特色等方面,涵盖学校的办学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教师及其教学水平和教学投入,教学经费、课程资源及其它教学条件,培养方案、教学改革及实践教学特别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情况,招生就业情况、学生学习效果及学风建设情况,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及运行情况等。 (四)审核评估评估重点 1.高校办学定位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 考察各高校是否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紧紧围绕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围绕自治区重大发展战略、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等对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对学校的学科专业、服务面向、办学层次与类型进行科学定位。其重点审核内容包括:(1)学校的办学定位是否明确,完整,有办学特色;(2)学校规划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关系;(3)学校的学科专业尤其是优势特色学科专业与地方产业、行业的关系等。 2.高校人才培养对办学定位的支撑度 考察各高校是否坚持教学工作中心地位不动摇,牢固树立本科教育是高等教

道德经释义

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释义】 最善的事物莫过于水。无水,则不能产生芸芸丛生的生命世界;无水,任何生物都不能生存。水生育万物,滋润群生而与物无争,不求后报。它柔弱温顺,总是处于为人们所鄙弃的最低下的地方。所以,水最相似于道。 第九章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释义】 既知过盈倾失之患,锐利不可常保其刃,金玉满堂无法守藏,富贵而骄必遭祸殃,万事万物“过犹不及”,那么,功成名遂,已达顶点,退身于外,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只有这样,才能善终其功,善全其名,避免咎祸。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释义】 能知人之德才,察物之体性正邪是非者,只能算做睿智。而只有了解自己德才体性过失的人,才算明白。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释义】 能胜过别人的人,不过是强壮有力,只有能主宰和控制住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 第四十一章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释义】 端方正直的人,虽坦然大公,堂堂正正,却似一大中至正之圆,无棱无角,不伤害他人。 成大器的人,无不经受长期磨炼,艰苦奋斗。姜尚直至八十余岁才辅佐文王灭纣兴周,大展宏图,功勋卓著。此乃“大器晚成”的典型例子。 大“道”“听之不闻”,犹“视之不见”,因而最大的声音是无声,谓之“希声”。 “道”无形象,“视之不足见”。因而,最大的物象是无形之象。 虚无自然的真常之道,隐含在天地万物之内,无名象可睹可闻。此谓“道隐无名”。 大“道”虽无形象,下士闻之而大笑,但只有“道”善于辅助,万物才得之以成。 第四十九章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释义】 有“道”的圣人,他们无私无偏,不固执个人之见;他们大公无私,不贪名利,而以百姓之心为已心,以万民利益为至上,能热爱百姓,处处为百姓着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对万民百姓,善良的人,我以善心对待之,不善良的人,我也以善心对待之。这样,可使不善者转变为善者,使人们同归于善。对于信实之人,我以诚信之心对待之,对于不信实的人,我也以诚信之心对待之,使不信实的人,转变为信实之人,使大家同归于忠诚信实。 第五十八章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释义】 宇宙间的品物万类,虽然复杂万端,其造化之机及运化规律,莫不过对立统一而已。“祸”,是难、凶害、灾殃之类。“福”是吉、荣贵、昌达之类。无论哪一类事物,它的变化规律是向相反的方向转移。阴极生阳,阳极生阴,夏至后必移于冬,冬至后向于夏,周而复始,无有休止。人类亦是此理:人在贫穷时,与人相处态度谦恭,在事业方面向上奋发,其结果,人必辅助,事业必成功。贫穷虽是福,可它无形中带着福。人若富贵,为人处世易横蛮骄傲,对事业易轻率为之,久而久之,人必厌恶,而事业必败。富贵虽是福,可它无形中隐含着祸。故《老子》第九章中说:“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孟子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亦与此意相通。社会变迁,仍遵循这一规律:犹如水向东流,一浪接一浪,兴了又向衰的一方转化,衰中又隐含着兴的因素。每个朝代在刚兴盛时期,必内修道德,外施仁政,处处以国事民生为重,政通人和,事事得宜。待至日久,以得民富国强,执政者贪求享乐,以荣贵执权,骄肆于民,于是引起了人民的反抗,酿成天下大乱。所谓“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即是此意。它将自然界里一切事物的两重性相互转化之情理概括无遗。正如《周易·乾卦》:“上九,亢龙有悔。象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因之老子还说“冲气以为和”,也就是事物发展变化时保持“和”的境界为佳。 第六十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 【注解】 小鲜:小鱼。 【释义】 常言道:善于烹调者,可以治国。大国民众,风俗有殊,三教九流,其旨各异。若一一检点,必难办到。有道之君,欲治者,不论大小,均以投之于釜,掌握好火候。不轻举妄动,而能一心一意,文烹武炼,使火候不过、不及。先后缓急得宜,则鱼虽熟,其形大小自然齐全,不会搅烂。治国者,如不知此道,恣情纵欲,妄用机智,其政察察,法令滋彰。犹如烹鱼之在釜,不慎火候,胡乱搅动,鱼肉不待熟而溃散,愈搅愈混,愈治愈乱。 第六十三章

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解读

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解读 解读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注解:“利”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在这里是使动用法,使。。获利(有利),根据句面意思,可以理解为“滋润、施惠”的意思。 译文: 最完善、最完美、最崇高的人就是象平凡的水一样的人。 水的特性是善于滋润惠泽天下万物,默默地养育万物生灵,却从不与天下万物生灵竞争利益;她善于留处在众人厌恶不愿意居住的潮湿低洼的地方,沉静悠然地荡漾流淌,因此,水的这种美德,是最接近于大道的。 水有七种美德特性:留处善于选择适合自己生存的地方,心胸空灵博大善于包容天下万物而不拒,就像深广无边的渊薮那样,与万物相处、与人交往应时而动、应时而至,说到做到,坚定不移且恪守信用而不违约违时;在对待政治上,能够秉承水柔志刚、方圆融通之德,遵循水滴石穿的以柔克刚精神,恰当和谐地解决治理好国家政务;在处理一般事务上,善于依照自然之道,顺势而为,尽职尽能,圆满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采取行动善于抓住稍纵即逝的有利时机,或静如处子,或动如脱兔,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借时而为,取得成功。 正是因为始终时刻坚守水的这种不与众人竞利的谦逊虚下的美德,动静行止都无怨无悔,自觉遵循自然大道和万事万物的自身发展规律,所以世间的万物众生,谁还会怨恨她(具有崇高美德的水)呢? 解读: 在这一章里,老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给我们提供了一种认识探寻大道的途径和方法。本章的核心是老子以水喻道说道、借水体道释道、借水性水德水道昭示人性人事和人道,借水德水道而对天下芸芸。教化人们与自然相处,或者治国理政、处理日众生行“不言之教”常事务工作,都要善于像臻善臻美的水那样,始终持续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人性和人格,默默地帮助施惠与他人而不求回报,众人众生不愿意去的地方,自己可以去,众生众人不愿意去做去干的脏差累活或危险的事情,自己可以去做去干,始终谦逊虚下,虚怀若谷,功成弗居,别人不怨恨自己,自己也无烦无恼,,无痛无苦,逍遥自在。 每次阅读、体验本章节的时候,都禁不住击掌咏叹:老子的这一章阐述,简直就像一首绝妙好诗,用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就像一个充满智慧的老者,又像一个超然世外的浪漫诗人,面对着天下苍生,将他体验的水的至善美德,用最朴实无华、最简洁精准的语言,怀着一种深深的大爱厚爱,娓娓道来,言极近意极深又极远,极通俗而又极易懂。仿佛在不经意之间,老子就向天下万民透漏了了一个认识天下万物的天机诀窍秘密和道理:那就是大道虽然恍兮惚兮,看不见摸不着,渺然而若存,好像神秘莫测,深不可知,也无法知道。其实是可以通过我们身边的一些比如象水这样普通而又常见的事物,去体察体认和了解的。 那么,老子又是怎么知道和懂得这一认识了解大道的方法和秘密的哪?这件事让我一直苦苦

二十四节气歌分别在几月几日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二十四节气歌分别在几月几日 篇一:二十四节气歌及含义 二十四节气歌及含义 二十四节气歌,是为便于记忆我国古时历法中二十四节气而编成的小诗歌,流传至今有多种版本,体现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劳动智慧。 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更变,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二十四节气 立春:2月4日-5日, 谓春季开始之节气 雨水:2月 18日—20日, 此时冬去春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惊蛰:3月5日(6日),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春分: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阳光直照赤道, 昼夜几乎等长。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每年4月5日(或4日),气温回升,天气逐渐 转暖。 谷雨:4月20日前后,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 谷雨 立夏:5月5日或6日“立夏”。万物生长,欣欣向荣。 小满:5月20日或21日叫“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芒种:6月6日前后,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子。 夏至:6月22日前后,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小暑:7月7日前后,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 入炎热季节。大暑:7月23日前后,正值中伏前后。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热”,雨水偏多。 立秋:8月7日或8日,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季节。 处暑:8月23日或24日,“处”为结束的意思,至暑气即将结束,天气将变得凉爽了。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

(完整版)《道德经》全文+拼音+注释(免费)

道德经《老子》第一章 dào 道kě 可 dào 道, fēi 非 c hánɡ 常 dào 道。 mínɡ 名 kě 可 mínɡ 名, fēi 非 c hánɡ 常 mínɡ 名。 wú无mínɡ 名 t iān 天 dì 地 z hī 之 s hǐ 始; yǒu 有 mínɡ 名 wàn 万 wù 物 z hī 之 mǔ 母。 ɡù故c hánɡ 常 wú 无, yù 欲 yǐ 以 ɡuān 观 qí 其 m iào 妙; c hánɡ 常 yǒu 有, yù 欲 yǐ 以 ɡuān 观 qí 其 j iǎo 徼。 cǐ此l iǎnɡ 两 z hě 者, tónɡ 同 c hū 出 ér 而 yì 异 mínɡ 名, tónɡ 同 wèi 谓 z hī 之 x uán 玄。 x uán 玄 z hī 之 yòu 又 x uán 玄,z hònɡ 众 m iào 妙 z hī 之 mén 门。 【解释】道,可以说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叫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名。无,是天地原始的名字;有,是产生万物的名字。所以常从“无”中,去观察道的奥妙。常从“有”中,去观察道的运行。这两者是同一个来源,只是名称不同。都可说是含义深远。深远再深远,就是一切奥妙的总门。 《老子》第二章 t iān 天x ià 下 j iē 皆 z hī 知 měi 美 z hī 之 wéi 为 měi 美, sī 斯 è 恶 yǐ 已。 j iē 皆 z hī 知 s hàn 善 z hī 之 wéi 为s hàn 善, sī 斯 bú 不 s hàn 善 yǐ 已。 yǒu 有wú 无 x iānɡ 相 s hēnɡ 生, nán 难 yì 易 x iānɡ 相 c hénɡ 成, c hánɡ 长 d uǎn 短 x iānɡ 相 xínɡ 形, ɡāo 高 x ià 下 x iānɡ 相 yínɡ盈,yīn 音 s hēnɡ 声 x iānɡ 相 hé 和, q ián 前 hòu 后 x iānɡ 相 s uí 随。 hénɡ 恒 yě 也。 s hì是yǐ 以 s hènɡ 圣 rén 人 c hù 处 wú 无 wéi 为 z hī 之 s hì 事, xínɡ 行 bù 不 yán 言 z hī 之 j iào 教; wàn 万 wù物z uò 作 ér 而 fú 弗 s hǐ 始, s hēnɡ 生 ér 而 fú 弗 yǒu 有, wéi 为 ér 而 fú 弗 s hì 恃, ɡōnɡ 功 c hénɡ成ér 而 bù 不 jū 居。 fū 夫 wéi 唯 fú 弗 jū 居, s hì 是 yǐ 以 bù 不 qù 去。 【解释】天下都知道美的就是美的,就是因为有丑的了。都知道善的就是善的,就是因为有恶的了。所以,有和无互助产生,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包容,高和下互相包容,音和声互助谐和,前和后互助跟从。因此,圣人以无为处理事务,实行无言的教导,万物自己发生变化而不为它开头。生长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抚育了万物而不自恃己能,成功了而不居功。正是因为不居功,所以功绩不会失去。 《老子》第三章

项目的审核要点与书写注意事项

项目的审核要点与书写注意事项 如何做好项目申报工作 确保项目申报成功率的五个重要环节 一、选择好项目 对企业来说这是走好项目申报的第一步,各地区各企业申报上来的项目种类繁多,这就需要我们向企业传达好国家的扶持政策,让企业的领导层明确国家扶持政策的倾斜方向,从而根据自身条件选择符合国家政策要求的项目进行申报。 二、企业完善基础资质 企业基础资质是否完善,直接影响到项目的成功与否,在基础资质完善方面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企业资质的

完善,如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的认定、各项强制性认证。二是项目资质的完善,如专利、软件著作权登记证的申请、科技成果鉴定、产品检测报告、技术查新报告等。 企业基础资质的完善是企业综合实力和技术先进水平的集中体现,是项目申报成功的有力保障。 三、“资金申请报告”的编制 项目选择固然重要,但申请材料的书写也是项目申报能否成功的重要环节。申请人必须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填写申请书,要求格式规范、条理清晰、脉络分明,让阅读者一目了然。只有合理的、科学的、针对性强的、要点突出的资金申请报告才能为项目申报成功加上一个重重的砝码。国家各类科技计划、资金的扶持重点各不相同,建议由资深项目申报专家参与编写。 四、省级申报工作 资金申报一般按逐级申报的原则,只有先通过县、市、省主管部门的评审、

最后项目推荐到国家主管部委,每个环节都非常重要缺一不可,必须确保每个环节的顺利通过最终才会有可能获得国家的扶持资金。 五、中心的专家优势 以上四个环节已确保企业申报的项目由地方申报到了中央,但还差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要通过中央各部委相关专家的审定,中心拥有一批科技专家、金融专家、法律专家丰富的专业技术和申报经验,精通政策法规,资深的专家群体和高级顾问,多重审核,层层把关,有效避免关键性失误,最终确保项目高成功率。 企业如何确定申报的项目 掌握科技计划的项目管理办法、项目指南等相关文件。 根据项目所处的研发、小试、中试、商品化、产业化等不同阶段选择申报合适的科技计划。项目应属于高新技术领域,符合国家产业、技术政策;有些还需符合项目指南中支持的方向和范围。

老子道德经资料

导入:老子著有五千言的《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道德经》、《论语》和《易经》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道德经》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除了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也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认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还有大量的民本思想,“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老子《道德經》第八章解读 [原文] 上善若水①。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②,故几于道③。居,善地;心,善渊④;与,善仁⑤;言,善信;政,善治⑥;事,善能;动,善时⑦。夫唯不争,故无尤⑧。[译文]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格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老子首先用水性来比喻有高尚品德者的人格,认为他们的品格像水那样,一是本性柔弱,顺其自然而不争,二是蓄居流注于人所厌恶的卑下之处。三是滋润万物而不与争。最完善的人格也应该具有这种心态与行为,不但做有利于众人的事情而不与争,而且还愿意去众人不愿去的卑下的地方,愿意做别人不愿做的事情。他可以忍辱负重,任劳任怨,能尽其所能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而不会与别人争功争名争利,这就是老子“善利万物而不争”的著名思想。 水处于卑下的地方,有道德的人为人谦下,水,渊深清明,有道德的人虚静沉默,水施于万物,有道德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