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

Social psychology(社会心理学):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人们的思维、感觉和行为是以怎样的方式受到真实或想象中的他人影响的。Construal(解读):人们知觉、理解及解释社会环境的方式。

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基本归因错误):高估行为的内容和性格因素的影响,低估情境因素的作用和倾向。

Behaviorism(行为主义):一种心里学派主张,要了解人类的行为,只需研究环境中的强化因素,也就是环境里的正性事件与负性事件是如何与特定行为相关联的。Gestalt psychology(完型心理学):一种心里学派,强调研究物体出现在人们心中的主观方式的重要性而不是该物体的客观物理特征。

Self-esteem(自尊):一个人对自我价值的评估,换言之,就是一个人认为自己有多好、多能干以及高尚。

Social cognition(社会认知):人们如何看待自己和社会世界,更具体地说,就是人们如何选择、诠释、记忆和使用社会信息来做出判断和决定。

Automatic thinking(自动化思维):无意识的、不带意图目的的、自然而然的并且不需要努力的思维。

Schemas (图示):人们用它来组织他们关于某个主题的知识,关于周围的社会世界的心理结构,这种心理结构会影响人们所注意思考和识记的信息。

Accessibility (可提取性):图示或概念在人们头脑中所处的位置的优越性以及当他们对社会世界作出判断的时候,使用这些图示和概念的可能性有多大。

Priming (启动):最近的经历提高了某个图示特征或概念的可提取性的过程。

Self-fulfilling prophecy(自证预言):在这种情况下:(1)人们对其他人怎么样产生一个预期;(2)这会影响他们如何对待他人;(3)而这种对待方式又会导致那个人的行为与人们最初的预期相一致,使得这一预期成为现实。

Availability heuristic(可用性法则):一种心理经验原则,即根据一件事进入脑海的容易程度来做出判断。

Representativeness heuristic(代表性法则):一种心理捷径,人们根据一事物与某典型事物的相似程度来加以归类。

Base rate information(基率信息):关于总体种不同类别的成员所占相对比例的信息。Anchoring and adjustment heuristic(锚定和调整法则):一种心理捷径,即人们以一个数字或数值为起始点并根据这个起始点进行调整——但这种调整并不充分。Controlled thinking(控制性思维):有意识的、有意图目的的、自发的以及需要努力的思维。

Counterfactual thinking(反事实推理):在心理上改变过去的某个环节,以便想象事情可能有所不同。

Thought suppression(思想抑制):试图避免想起一些我们宁愿忘记的事物。

Social perception(社会知觉):关于我们如何形成对他人的印象以及如何对他们做出推论的研究。

Nonverbal communication(非言语交流):人们在不使用语言的情况下进行有意或无意的交流的方式,非言语线索包括:面部表情、说话的语调、姿势、身体的位置及动作、身体触碰以及目标关注等等。

Affect blend(情绪混合):情绪的一种,指脸上的某些部位表达一种情绪,而其他部位表达另一种情绪。

Display rules(表达规则):有文化所决定的关于何种情绪适合表达的规则。

Implicit personality theory(内隐人格理论):人们同样将多种人格特质归入同一类的一种图式。例如,很多人认为,善良的人也很大方。

Attribution theory(归因理论):对人们解释自己及他人行为的起因的方式的描述。Internal attribution(内部归因):这种推论方式认为,一个人之所以出现这样的行为,其原因于己有关,如人格、态度或个性。

External attribution(外部归因):这种推论方式认为,一个人之所以出现这样的行为,其原因与其所处的环境有关,并假设大多数人在同样的情境下做出同样的反应。Covariation modal(共变模型):该理论主张,为了对一个人的行为起因做出归因,我们对可能原因的存在与否和该行为的发生与否两者间的模式,进行系统化的观察。Consensus information(一致性信息):这类信息是指对相同的刺激,其他人做出与行为者相同行为的程度。

Distinctiveness information(独特性信息):这类信息是指某个行为者对于

不同刺激做出相同反应的程度。

Consistency information(一贯性信息):这类信息是指在不同的时间和环境下,某项行为出现于同一行为者和同一刺激之间的频率。

Correspondence bias(一致性偏见):推论人们的行为与他们的性格成一致的倾向。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基本归因错误):在解释别人行为原因时,高估内在的性格因素,低估情景因素的倾向。

Perceptual salience(知觉显着性):成为人们注意焦点的貌似极具重要性的信息。

Two-step process of attribution(归因思维两阶段过程):在分析别人的行为时,人们通常会先自动地做内部归因,此后才会想到行为可能的情景因素,然后可能会对原先的内部归因做出调整。

Spotlight effect(探照灯效应):高估自己的行为和外表在他人眼中的显着程度的倾向。Self-serving attribution(自利归因):将某人的成功归因于内部、性格因素,将失败归因于外部、情境因素。

Actor/observer difference(当事者和旁观者差异):在观察别人的行为时偏好做性格归因,在解释自己的行为时却更加着重与情境因素的倾向。

Self-concept(自我概念):自我的内容;换言之,就是我们对于‘自己是谁’这个问题的了解。

Self-schemas(自我图式):帮助人们去组织对自己进行了解的心理结构,它会影响人们所注意的、所思考的和所识记的关于他们自身的信息。

Independent view of the self(独立的自我观):以自己内在的想法、感受和行动来定义自我,而不是以别人的想法、感受和行动来定义自我的方式。

Interdependent view of the self(相互依存的自我观):以自己和他人的关系来定义自我,并认识到自己的行为经常会受到别人的想法

感受和行动的左右。

Introspection(内省):往内心深处探索,并检查自己的想法、感受和动机的历程。

Self-awareness theory(自我觉知理论):该理论主张,当我们将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身上时,我们会根据自己内在的标准和价值观来评价和比较自己的行为。

Self-perception theory(自我觉知理论):该理论主张,当我们的态度和感受处于不确定或模棱两可的状态时,我们会通过观察自己的行为和该行为发生时的情境,来推论自己的态度和感受。

Intrinsic motivation(内在动机):因为喜欢某项活动和觉得该活动有趣(但不是因为外在的奖赏或压力)而想从事该活动的欲望。

Extrinsic motivation(外在动机):因为外在的奖赏或压力(但不是因为喜欢该活动或觉得该活动有趣)而想从事某活动的欲望。

Overjustification effect(过分充足理由效应):认为自己的行为是由难以抗拒的外在原因所引起的,使得他们低估了内在原因引发该行为的可能性。

Social comparison theory(社会比较理论):认为人们通过将自己的他人比较来了解自己的能力和态度。

Cognitive dissonance(认知失调):一种不舒服的行动或感觉,最初被定义为,由于持有两个或更多不一致的认知而引起的:后来则定义为,因为做了一件和自己习惯的而且通常是与正面的自我概念不符的行为而产生的。

Explicit attitudes(外显态度):指我们意识到的并易于报告的态度。

Implicit attitudes(内隐态度):指自然而然的、不受控制的,并且往往是无意识的的态度。

Central route to persuasion(说服的中心路径):指当人们具备专注于信息的动机和能力时,对说服性沟通进行精细化、专心聆听并思考论据内容的情况。

Peripheral route to persuasion(说服的外周行为):指人们不仔细思考说服性沟通中的论据,而受周边线索影响的情况。

Attitude accessibility(态度的可接近性):指某一事物与你对该事物的评价之间的联系强度,通常可以通过人们报告对该问题或事物的看法的速度来衡量。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有计划行为理论):认为对于一个人的有计划性、有意的行为最好的预测方法,是考察人们指向行为的态度、主观规范、知觉到的控制感这三个因素。

Subliminal messages(阈下信息):指某些不被意识所察觉、但却可能影响人们的判断、态度和行为的文字和图像。

Conformity (从众):因为真实或想象的他人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行为。Informational social influence(信息性社会影响):当我们把他人视为指导行为的信息来源从而顺应其行为时,这种影响就被称为信息性社会影响。我们从众是因为我们相信他人对某种模糊情景的解释比自己的解释更正确,从而可以帮助我们选择一个适当的行为方式。

Normative social influence(规范性社会影响):我们未来获得他人的喜欢和接纳而从众,这时他人的影响就称为规范性社会影响,这类从众会导致个人公开顺从团体的信念和行为,但并不一定导致个人的私下接纳。

Group(团体):两个或两个以上彼此互动、彼此依赖的人,他们的需要和目标使得他们相互影响。

Group cohesiveness(团体凝聚力):团体将成员联接起来并发展共同爱好的品质。Social facilitation(社会促进):在他人在场并且个人的表现将会得到评估的情况下,人们再简单任务上表现较佳,而在复杂任务上表现较差的倾向。

Social loafing(社会懈怠):当他人在场而且他们个人的表现无法得到评估时,人们会在简单任务上表现得更糟而在复杂任务上表现得更佳的倾向。

Deindividuation (去个体化):当人们处于群体当中时,对行为的规范限制就会放松,导致冲动行为和偏差行为的增加。

Social dilemma(社会困境):如果多数人都采纳对个人最有利的行为,就会对所有人造成不利的影响。

Propinquity effect(接近效应):我们看见并与之交往最多的人往往最可能成为我们的朋友和恋人的心理效应。

Mere exposure effect(曝光效应):研究发现我们暴露在某一些刺激下越多,就越可能对其产生好感。

Social exchange theory(社会交换理论):人们对人际关系的感受取决于他们对这段关系的收益与成本的知觉,他们对应得到何种关系的知觉以及从其他人那里得到一段更好的关系的可能性的知觉。

Prosocial behavior(亲社会行为):任何以利于他人为目标所采取的行为。

Altruism (利他主义):即使需要助人者付出代价,仍需要帮助他人。

Kin selection(亲属选择):自然选择偏好那些帮助亲属的行为。

Norm of reciprocity(互惠规范):期望帮助他人后,能够增加他们将来帮助我们的可能性。

Empathy (移情):把我们自己置于他人的位置,并以那个人的方式体验事件和情绪(例如快乐和悲伤)的能力。

Empathy-altruism hypothesis(移情-利他主义假设):当我们对另一个人产生移情,会试图出于纯粹的利他主义理由来帮助这个人,无论我们会得到什么。

Altruistic personality(利他主义):在各种情况下使个体帮助他人的品质。

Negative-state relief hypothesis(消极状态减轻假设):认为人们助人是为了减轻自己的悲伤和苦恼。

Urban overload hypothesis(城市过载假设):认为住在城市中的人经常被刺激所轰炸,使得他们独善其身以避免被信息淹没。

Bystander effect(旁观者效应):目击一件紧急事件的旁观者越多,他们中的任务中帮助受害者的可能性越小。

Pluralistic ignorance(人众无知):因为没有其他人看上去关心这件事,旁观者在紧急事件中假设一切正常。

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责任分散):当目击者的数目增加,每个旁观者助人的责任感减少的现象。

社会心理学1

浅析我国当代社会心理问题的成因及解决途径 “仇富、仇官”现象的成因及解决途径 【摘要】 随着我国利益关系的调整,社会阶层分化加剧、中产阶层壮大、公众民主意识增强、各种文化思潮泛起、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等。现阶段"仇富、仇官"话题持续受到社会的关注,并围绕新闻事件不断形成舆论热点。"仇富仇官"现象已成为我国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对"仇富仇官"现象进行理性剖析。可从不同层面得出不同的原因。如经济层面和历史层面。也包有人性中忌妒的非理性和阴暗的一面。对于仇富仇官现象,不应该等闲视之,而应高度关注,并采取积极的手段稳妥地予以遏制和消弭。 【关键词】 仇富,仇官,公平,民主法制 【正文】 当前我国社会心理问题呈高发态势,解构权威,使价值观混乱。最直接的后果是族群撕裂和社会分化,使得社会整合困难。 社会心理问题高发的原因,一是社会快速变化导致的“失范”、价值观的分化与制度变迁的滞后,使社会心理的“不适应性”上升,心理问题的出现难以避免。二是生活节奏加快,使心理紧张、压力加大。三是被社会公认的不平等状况长期得不到解决,诸如农民、教育、医疗、住房、垄断企业高收入、权力部门高消费,等等。社会相对剥夺感强烈,“均贫富”思潮容易引起底层社会的共鸣,从而形成心理与情绪上的对立。四是社会缺乏舒缓心理紧张、安慰心灵孤独和医治心理疾病的制度结构。各级政府对社会心理问题的处理显得被动。五是社会教育体系的功能缺失。 在众多的社会心理问题中,笔者就“仇富、仇官”现象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仇富】 定义:仇富现象多指对于富人阶层或富人个体的致富手段的合法性、依法纳税等操守所持有的怀疑和否定倾向的社会心态。 仇富事件: 事件一:中国大陆媒体称为杭州飙车案或杭州富家子飙车撞人案,同时也被中国大陆网民称为欺实马事件(音同70码,取欺负老实人之意)。是指发生于2009年5月7日,中国浙江省杭州市文二西路发生一起改装三菱车(车牌:浙A608Z0)因超速驾驶撞死人的事件。杭州飙车撞死行人案件发生之后,社会各界对此都十分关注,而且事态还在不断升级之中。这已不是一件简单的交通肇事案,已经引来了社会上对于“仇富”理论的新争论。 许多媒体在报道时直指肇事者为“富家子弟”,民众们也把仇恨的矛头指向了这些“为富不仁”的财富拥有者。 事件二:一桩“郭美美事件”,将中国红十字协会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一度使红十字面临信任危机,导致其获捐数额急剧下降。

《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

1.社会化完全是一个自动化的过程。(×) 2.性别角色社会化即个体在成人之后的行为要符合其性别的社会规范。(√) 3.社会态度揭示我们在社会当中认识自己、认识别人的规律。(√)4.广告对人的影响就是一个态度改变的过程。(√) 5.心理学研究的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我们通常通过某人的外在行为去推测他的心理。(√) 6.相关的事件一定能够揭示因果。(×) 7.社会心理是受文化差异影响的,所以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所有事情所表现的社会心理都不同。(×) 8.阿西的实验证明所有人都会屈服于群体压力。(×) 9.被研究人员揣摩研究者研究动机的现象被称为研究者倾向。(×)10.运用观察法进行心理学研究时,可以进行无目的的观察。(×)11.马基雅维里认为一个好的君主既要勇猛无比有力量,还要狡猾无比像个狐狸一样。(√) 12.中国的荀子和西方的马基雅维利都认为人性本恶。(√)13.德国的民族心理学、法国的群众心理学、英国的本能心理学、工业心理学和中国古典心理学都是形成社会心理学的直接来源。(×)14.迪尔凯姆认为社会心理学它要研究由诸多个体所构成的群体的心理。(√) 15.戈弗曼的拟剧论讲人生如戏。(√) 16.米德是从社会微观的角度去理解社会心理学。(×)

性别角色社会化就是个体成人之后的行为要符合其性别的社会规√社会化的过程是一个一生的过程√ 个体因素会影响我们的认知准确度,造成认知偏差。√ 心理学研究的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我们通常通过某人的外在行为去推测他的心理√ 方法论是研究社会心理学的最高的或者是原则性的指导思想√ 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出现变化的变量叫做因变量。√ 古代心理学思想主要是一些名家的言论或者思想对人类心理的理解√ 观察法我们都是以旁观者的身份进行观察分析。× 亚里士多德倡导性善论。× 麦独孤认为人的社会行为后面隐藏的动因是本能√ 迪尔凯姆认为可以把社会的整体意识还原为个体意识的相加× 米德是从社会微观的角度去理解社会心理学。× 奥尔波特认为研究心理学应当研究群体。× 过分注重实验室研究是社会心理学 20 世纪70 年代出现危机的原因之一√ 苏联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比较注重实验× 西方社会心理学注重实验研究。√ 精神分析当中的社会文化学派是弗洛伊德本人的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是一位可以被称为大师的社会心理学家√ 自我扮演的是调节本我和超我的冲突的角色。√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发展的第五个阶段是性器期阶段× 霍妮认为孩子跟父母的关系是一种社会关系√

社会心理学作业答案(1)

第1套 您已经通过该套作业,请参看正确答案 1、下列哪些内容不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A.社会互动 B.社会化 C.人际关系 D.社会变迁 参考答案:D 您的答案:D 2、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分为几个层次: A.一个 B.两个 C.三个 D.四个 E.五个 参考答案:C 您的答案:C 3、一般说社会角色的知觉正确与否的程度,与下列哪些因素有关。 A.对角色的社会期待的明确程度; B.与知觉的主观性有关 C.角色学习和经验的程度 D.与个性倾向性有关 E.环境及时代的变化 参考答案:A, C, E 您的答案:A, C, E

4、下列哪一项不是知觉他人的依据: A.外表 B.言语活动 C.直接知觉 D.体态动作 E.社会印象 参考答案:C, E 您的答案:C, E 5、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很多,属于客观因素的内容是: A.知觉对象与背景的区别 B.知识经验、目的任务 C.对象的活动性与新颖性 D.知觉者的需要、兴趣 E.刺激物的强度 参考答案:A, C, E 您的答案:A, C, E 6、在对他人形成印象的过程中,由于对他人某些突出品质或特征的了解,从而掩盖了对 这个人的其他品质或特征的知觉,这种社会心理现象称为: A.光环效应 B.首因效应 C.定势 D.社会刻板效应 E.近因效应 参考答案:A 您的答案:A

7、动机对行为具有的功能表现在以下方面: A.始动功能 B.指向性功能 C.强化功能 D.动机的清晰度 E.自我报偿功能 参考答案:A, B, C 您的答案:A, B, C 8、下列哪种情况是态度的一致性改变: A.由比较支持变为强烈支持改革开放 B.由喜欢某人变为厌恶某人 C.由反对土地承包转变为支持土地承包 D.由支持干部选举制度转变为反对干部选举制度 E.由稍稍喜欢踢足球转变到极度热爱足球运动 参考答案:A, E 您的答案:A, E 9、下列那些行为是利他行为:() A.主动无偿地帮他人带路 B.路见不平,制止犯罪行为救助受害者 C.克制自己,为使他人免受烟雾中有害物质的侵害而戒烟 D.回报帮助过自己的人 E.为获得较多的利息,把钱借给他人 参考答案:A, B, C, D 您的答案:A, B, C, D 10、家庭是个人社会化的第一课堂,家庭对于社会化的重要性在于: A.童年期是人一生中社会化的关键时期; B.它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向儿童传授科学知识的制度化机构;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09人力01090316潘宇辰依据社会实践和理论发展的需求,依据科学分工的要求和本领域研究的进展情况,可以把社会心理学看成是一门介于社会学和心理学之间并有自己独立研究对象的边缘学科。它要涉及但不专门去研究社会学所要研究的对象,如社会结构、制度、意识形态和社会发展动力等现象;它也要涉及但并不专门去探讨个体心理活动的基本形式、生理机制及产生、发展的一般过程,它所要研究的是人(包括个体与群体)在与社会交互作用中的社会心理现象及其从属的社会行为。 (一)国外对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及其分类 孙文本在《社会学原理》一书中曾系统的介绍过从19世纪中叶起到20世纪30年代初为止国外九种关于社会学的定义,即社会学研究:(1)社会现象;(2)社会形式;(3)社会组织;(4)人类文化;(5)社会进步;(6)社会关系;(7)社会过程;(8)社会现象间的关系;(9)社会行为的科学。而有的美国社会学家统计了1951-1971年20年间由美国出版的16种社会学教科书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八种提法:即(1)社会活动;(2)社会关系;(3)群体结构;(4)社会行为;(5)社会生活;(6)社会过程;(7)社会现象;(8)社会中的人。国外学者对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的观点大致分为两类:一是心理学家(如F.奥尔波特)的观点,"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人的社会行为与社会意识"。二是社会学家(如埃尔伍德,G.麦考等)的观点,"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研究"。 这众多的定义主要分属三大类:第一类侧重以社会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这种观点在西方社会学传统中的主要代表为孔德、斯宾塞、迪尔克姆等人,形成社会学中的实证主义路线。第二类侧重以个人及其社会行动为研究对象。这种观点在西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重点(财大版)上课讲义

名词解释 1、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特定社会文化情境中个体与他人、群体和社会的相互作用,及其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研究对象与范围是指人际交往过程中,在社会的文化、 历史脉络下个体过程、人际过程和群体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 2. 实验研究:实验法是研究者通过人为地、系统地操作情境,导致某些行为发生变化,并 对之进行观察、记录和解释的科学方法。 实验研究能够确定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包括实验室实验、现场实验和模拟实验。 优点:能更好的控制无关变量的影响。还比观察法经济。 3、现场实验 是指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进行的有控制的实验。实验在现实的环境中和现实的人打交道,避免在实验室很不真实的环境中通过被试获取研究结果。因此,现场实验要把猜测降到最低限度,这样被试的反应会更加自然,而更少受到猜测引起的各种倾向性的影响。 4、实验室实验 在实验室中进行的实验,实验室实验较好地控制了变量,但却脱离了真实的社会生活,人们对其结果一般持谨慎态度。 5、社会化 是个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中,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语言、规范、价值观等社会文化行为 方式和人格特征,适应社会并积极作用于社会、创造新文化的过程。它是人和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 6、角色期望 一个人占据了社会关系系统中的一个位置,他人、群体和社会就对占有这个位置的人抱有期望。角色期望首先是要他人提出符合自己身份的希望,同时本人对这种希望心领神会。如罗森塔尔实验 7、角色冲突 个人在生活中扮演同一角色由角色的不同要求而引起的角色内的冲突,或者同时扮演多个角色而引起角色之间的矛盾冲突现象。是角色行为相互矛盾时的产物。 简答: 1人际关系建立与发展的过程 奥尔特曼和泰勒(D.A.Taylor,1973)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从交往由浅 入深的角度来看,一般需要经过定向、情感探索、感情交流和稳定交往四个阶段。 (一)定向阶段 定向阶段包含着对交往对象的注意,抉择和初步沟通等多方面的心理活动。在熙熙攘攘的人的世界里,我们并不是同任何一个人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是对人际关系的对象有着高 度的选择性。在通常情况下,只有那些具有某种会激起我们兴趣的特征的人,才会引起我们的特别注意。在一个团体中,我们在人际关系方面会将这些人放在注意的中心。

社会心理学复习提纲(南开大学第四版)讲课稿

社会心理学复习提纲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1.个体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①研究人的社会化和自我意识②研究人的社会动机③研究人的社会认知④研究社会态度的改变 2.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包括人际关系、人际沟通、社会影响等方面。 3.群体心理 4.应用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自20C20’由“社会经验论”阶段进入“社会分析论”阶段。其主要特征是社会心理学已从描述转变为实证,从定性研究转变为定量研究,从理论转变为应用,从大群体分析转变为小群体研究。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 他将人的精神世界划分为意识和潜意识两大部分。意识是可以直接感知到的有关心理部分,潜意识包含了人的原始冲动和本能。根据这一设想,有三个相应的人格组织结构: 本我、自我、超我。本我是心理能量的基本与源泉,它奉行“快乐的原则”而不受理智、逻辑、道德的约束,以满足本能的需要;自我位于本我和超我之间,主要对两者加以统治和统辖,它遵循“现实原则”,其作用是将“快乐原则”现实化,以此调整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达到真正能满足需要的作用;超我是人格的最上层,主要以道德的原则为准绳,它发端与自我并将父母的道德观内化于己,以便使自己的行为符合于父母的要求。 将潜意识冲动归于性的趋利:口唇区、肛门区、生殖器区及生殖欲等。 乔治米德:符号互动理论 是以两个假设为前提的:1.人类在生理上的脆弱迫使他们在群体中互相合作,以求生存。2.存在于有机体内部或有机体之间的有利于合作因而最终也有利于生存与适应的行为将被保存下来,因此。。。。。。 主观我与客观我。“主观我”是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冲动,具有主动性与创造性;“客观我”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由于个人具有扮演他人角色的能力,因此客观我就成为“一般化的他人”。 自我的发展必须经历三个阶段,即准备、玩耍和游戏。 班图拉:社会学习理论 格式塔学派与勒温的场论:社会认知理论 场:包含了个人的主观因素、心理环境和行为,而行为则是前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社会化:是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的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1.儿童期的社会化:基本社会化 2.青春期与青年期的社会化:预期社会化 3.成人期的社会化:发展社会化 4.继续社会化与再社会化 社会化的内容: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 社会化的因素:生物遗传因素,社会文化因素 社会环境因素:1.社会文化 2.家庭 3.学校 4.同辈群体 5.大众传播媒介 6.计算机网络

尔雅通识课社会心理学答案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一) 1.你生理上是男性或者女性长大以后就应该符合男性的社会规范或者女性的社 会规范。这属于()C ?A、民族社会化 ?B、个体社会化 ?C、性别角色社会化 ?D、角色扮演 2.个体的社会心理和社行为包括()个人在社会当中社会认知的过程,人的社 会态度三个方面D ?A、个体与群体的关系 ?B、群体的社会化 ?C、个体的成长 ?D、个体的社会化 3.从宏观角度看,影响一个人社会化的因素是()。D ?A、社会组织结构 ?B、社会政治制度 ?C、社会教育理念 ?D、社会文化环境 4.社会心理学是对人的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这里的人既 包括个体也包括()C ?A、组织 ?B、社会 ?C、群体 ?D、他人 5.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和个体行为、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群体心理 和()A ?A、应用社会心理学 ?B、特定群体的心理行为 ?C、社会组织的心理行为 ?D、社会心理认知 6.()将角色的概念引入社会心理学说社会就是一个大舞台B ?A、吴江霖 ?B、乔治米德 ?C、潘菽 ?D、迪尔凯姆

7.从新生儿、幼儿、儿童、青年、中年、老年的过程是人随着年龄()变化的 过程A ?A、生理 ?B、角色 ?C、心理 ?D、身体 8.传统认为,社会心理学源于希腊。()× 9.性别角色社会化就是个体成人之后的行为要符合其性别的社会规范。()√ 10社会化的过程是一个一生的过程√ 11社会化完全是一个自动化的过程×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二) 1.一个歌星一首歌唱得好,我们就认为他所有歌唱的好,进而认为他满腹经 纶,这是()D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光环效应 2.人在社会中,()怎样去认识别人,怎样去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个就 是社会认知C ?A、怎样去认识自然 ?B、怎样去认识社会 ?C、怎样去认识自己 ?D、怎样去认识动物 3.人际交往心理和行为不包括()D ?A、人际关系 ?B、人际沟通 ?C、利他与侵犯行为 ?D、角色扮演 4.应用心理学研究环境社会心理学、法律社会心理学、军事社会心理学和()A ?A、消费社会心理学 ?B、学习社会心理学 ?C、政治社会心理学 ?D、群体社会心理学 5.以下哪个不是在研究社会态度()B

《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A卷

一、填空题:(每空 1 分,共 20 分) 1、自我意识的结构可以分成 与 两个对立的部分。 2、在形状知觉中知觉的整体性遵守 、 和 三个原则。 3、一般说来,态度由 、 和 三种因素构成。 4、交往的心理功能主要表现在 、 、 和 等方面。 5、记忆障碍是人们在 、 、 或 过程中表现出的障碍。 6、在团体中,由于个体的成绩没有被单独评价,而是被看作一个整体时,引发个体努力程度下降的现象,称为 。 7、心理学家伯克威茨认为,挫折的存在不一定导致个体的侵犯,只是使个体处于 状态。 8、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称 为 。 9、角色扮演者在角色扮演中出现的心理与行为上的不适应状态称为 。 二、判断题:(每小题2 分,共 20 分) 1.人到老年,个体的社会化不再继续进行。( ) ( ) 4.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史中,最早以社会心理现象作为讨论的中心课题的,是德国的民族心理学派。其代表人物是德国哲学家M.拉扎鲁斯和语言学家H.施坦塔尔。( ) 5.反向社会化是指个人接受与主流文化相对立的文化的过程。( ) 6.大众传播媒介指的是人们用来进行沟通信息的各种通讯与交往手段,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书籍等。它既有积极作用,同时也有其消极作用。( ) 7.个人的面部表情是先天的,与后天环境无关。( ) 8.社会判断是在社会知觉和社会印象基础上对认知客体的评价和推论。( ) 9.事后诸葛亮在社会心理学上被称为证实偏差。( ) 10.“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讲的是一个人的态度的形成要受周围环境的影响。( ) 三、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20 分) 1. 人际交往中的曝光效应显示出,( )会对人际吸引起作用。 A. 接近性 B. 互补性 C. 相似性 D. 熟悉性 2. 奥斯古德用语义分析的实验证明了我们在印象形成时,用以评价他人的基本 维度是( )。 A. 评价、力量、活动性 B . 知识、感召力、领导力 C. 能力、正直 D. 中心特征、边缘性特征

社会心理学-作业-03(答案)教案资料

2.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是什么? 从研究对象的角度可以把社会心理学的体系划分为个体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群体心理以及应用社会心理学四个层面 4.社会化对个体未来发展的影响? 社会化,是个体在社会的影响下,通过学习掌握社会经验、规范,形成与射虎一致且有自己的特色的态度、情感、行为习惯与品格,并取得社会成员资格的成长过程。社会化具有双重意义:其一,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化方式获得独立参与社会活动的资本;其二,社会通过社会化获得合格的社会成员实现自身存在的延续。而在此,我们仅讨论关于社会化对社会成员中的个体有哪些影响。 1、家庭是首要的、基本的社会化场所。社会个体在家庭中所受到的血缘继承、婚姻状况、收养关系等的牵连,尤其是父母的态度对于社会个体的成长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个专断的家长风气,对于孩子的创造力和独立性的培养有着重要影响,这样的孩子很容易形成内向、怯懦或是严重的心理畸形,造成犯罪,危害社会安全。家庭气氛也是影响孩子性格的重要因素,专制的家庭会使孩子创造性下降,产生怯懦、逃避等心理特征;而民主家庭则会使孩子有较强的创造力,敢于创新,勇于开拓进取。而自由度和亲密度也会影响着孩子的心理特征,自由的家庭氛围会使孩子自由、开放,代际之间亲密无间的家庭氛围会使孩子充分享受在家庭的温馨之中。除此之外,过度的宠爱也会形成溺爱。 2、学校的社会化功能也是不容忽视的。在学校这个小社会中,个体学习着各种为人处世之道,为将来个体在更大的环境中能够有更好的角色扮演。同学的帮助和友好,老师的鼓励和认可,会使个体心理产生满足感和优越感,以及挫败感。就如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就很好的证明了学校环境的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具体而深刻的。在学校这个拥有很好的鼓励机制和管理机制的集体中,对既有利于对个体的正确性培养,但一些管理性培养也会限制孩子的自由发挥与创造力的培养。

社会心理学-说服

社会心理学-说服 1、说服的途径 说服到处都有,本身是没有什么好坏之分的,例如“教育”或者“灌输”,不过人们喜欢把自己认可的东西叫做教育,而不认可的东西叫做灌输,说服的途径分为“中心途径”和“外周途径”。用说服的中心途径,也就是关注论据。如果论据有力且令人信服,那么人们就有可能被说服。但有时论据的有力与否并不重要。有时我们完全不可能在某种动机的引导下去仔细的思考。如果我们忙于其他的事情而没有关注于信息,那我们就不会花太多的时间去仔细推敲信息所包含的内容。此时我们会使用说服的外周途径,也就是关注那些可能令人不假思索就接受的外部线索,而不考虑论据是否令人信服。当人们转移了注意力或者没有足够的动机去思考的时候,熟悉易懂的表达比新异的表达更具有说服力。譬如,8月初的亳州会议上,对于乡镇网点开发的重要性,刘总以“否则你有朝一日早上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座空城”进行阐述,就引起了商家的共鸣。举一个最常见的例子,我们到一个新城市找餐厅吃饭,选择哪一家呢,最常用的策略就是看哪一家的人多就选择哪家,这就是采用外周线索。如果吃完以后我们根据口味、价格、环境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决定下次还来不来,就是采用中心途径。在营销过程中,无论是导购还是广告,最终目的是说服顾客购买我们的产品。那我们采用何种说服途径呢?我们对于食品、饮料、烟草和衣服这一类商品的看法往往是基于感觉而不用基于逻辑。这些产品的广告通常都使用外周线索,明星代言、优美的广告等感性手法是常采用的策略。而对汽车、摩托车这种高价值的耐用品,顾客的决策将是理性的,需要综合各种信息来进行评判,FABE是最常用的四步骤策略,无论在导购时还是电视广告。以上策略是针对那些乐于思考、或有能力进行思考

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题答案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指导2012.6.10 一、考试情况介绍 (一)考试方式: 期末考试采用半开卷、笔试考试的方式,允许考生携带一张A4纸(上面可用于记录知识要点)入场。试卷分值为100分,比例占总成绩的70%,考试时间为90分钟。 (二)试卷结构与试题类型: 试题分为较难、适中、较易三个等级,分别占卷面总成绩的20%、40%、40%。 试题类型包括: 1.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2.单项选择题(5道题,每题2分) 3.名词解释题(5道题,每题5分) 4.简答题(3道题,每题10分) 5.应用分析题或论述题(1道题,20分) 二、复习范围 以教材《社会学心理学教程》(乐国安主编,中央电大出版社2010年版)为依据,以电大在线课程端发布的形考作业题、期末复习指导(视频)、期末辅导(文本)为范围进行复习。

三、各章要点及重点习题 第一章绪论 1.1908 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和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各出版了一本社会心理学专著,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终于从促使其诞生的社会学和心理学土壤中脱生出来,并走向独立。2.由于研究使用的场合的不同,实验法分为()实验法和()实验法两种形式。 3.实验法有别于其他研究方法的重要特点在于对所研究的情境给予一定程度的控制,突出()和()之间的关系。 4.观察法有多种形式,可分为()与()。5.调查法分为两种,一种是(),另一种是 ()。 2.简述调查法的种类及其优缺点。(见教材)P9-10答: 第二章社会化 1.以内容为划分依据,社会化主要包括(道德)社会化、(政治)社会化和(法律)社会化。P27-30 2.根据角色扮演者获得角色的方式不同,可以把角色分为(先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1)

社会心理学 名词解释 1.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心理现象的科学,是从 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特定社会生活下,个体与群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2.参照群体:个体从心理上把自己列入与之对照,并在评价, 态度,行为及价值观形成之上接受其影响的群体。 3.社会化:是个体在社会的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 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4.自我意识:是对自己存在的觉察,是对所有属于自己身心状 况的认识,体验和控制。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等。 5.社会角色:是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个体,依据社会客观期望, 借助自己的主观能力适应社会环境所表现出的行为模式。 6.镜像自我:依据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形成自我概念。 7.角色采择:依据镜像自我,按照别人的期望不断调节自己的 行为并塑造自己。 8.社会认知:是个体对人们(包括自己个他人)的社会信息作 出感知,推断的过程。包括对他人的认知,对自己的认知,对人和人关系的认知。 9.图式:过去经验中形成的关于个人群体角色或事件,一套有

组织的认知系统或结构。可以是语言材料的,也可以是视觉材料的或其他具体材料的。 10.社会印象:通过人们对认知对象的接触和知觉在头脑中形 成并留在记忆里的认知对象的形象。包括对认知对象外表的记忆和人的行为,人格,情绪特征的记忆,具有综合性和完整性。 11.印象管理:指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式影响或控制别人形成 对自己印象的过程。即有意识地留给别人一定的印象。 12.社会态度:是个人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做出反应时所持 有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 13.侵犯:即侵犯行为,也称攻击或攻击行为。指有意伤害别 人,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 14.利他行为:一种自发形成的,把帮助别人当做唯一目的且 不期望任何外在酬赏的社会行为。 15.人际交往:在社会生活中,人们运用语言符号系统或非语 言符号系统相互交流信息,沟通情感的过程。 16.群体:当个人按某个特征结合在一起,并进行共同活动相 互交往时,才形成了群体。 简答论述 1.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心理学复习

单项(10*2) 判断+理由(4*5) 名词解释(6*5) 简单(3*5) 论述题(1*25) 谁的社会心理学? 在社会心理学内部,存在所谓的“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两种不同的说法。 所谓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是采用心理学方法,研究“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到真实的和想象的他人存在影响”(Allport, 1985)。 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则采用社会学方法,“研究不同水平的交往,即个人与个人之间、组织机构与个人之间、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之间的交往。”(Kotsmin, 1979)。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畴 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体在社会情境中,如何表现出其特殊的社会行为,如何表达其内在的思想和情感,以及为什么会表现出特殊的社会行为,为什么会产生其特殊的社会思想和情感。总之,社会心理学是致力于理解人在社会情境中的心理和行为及其本质和起因的一个科学领域人的社会行为的起因 他人的特点和行为 在与他人交往中的基本认知过程 生态意义上的环境因素,以及环境对我们的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社会行为和社会思想发生的文化背景 与社会行为有关的生物或遗传因素 社会心理分类系统 社会心理学的历史和现状: 1908年:麦独孤、罗斯 1924年:阿尔伯特 勒温:当代社会心理学之父

F.Allport的“社会促进”的实验研究: 连锁联想 删去元音 转换透视 乘法运算 写批驳文章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取向 生物学取向 心理学取向 社会学取向 文化人类学取向 攻击是天性吗? Zing Yang Kuo(1961):一只与小鼠在同一个笼子中长大的小猫不但不攻击他的小鼠伙伴,当他有机会追捕其他老鼠的时候,他也同样会放弃攻击。 Konrad Lorenz(1966):雄丽鯞鱼一般只攻击同类的雄鱼,不攻击其他类的雄鱼,但是当鱼箱里的只剩下异类的雄鱼时,它也攻击他们;当其他的雄鱼也都被移走,它就攻击和杀害雌丽鯞鱼。 男尊女卑是必须的吗? 米德:萨摩亚姑娘的“青春期” 米德: 阿拉佩什人的和平主义文化: 男人妹+女人妹 蒙杜古马人的竞争主义文化: 女汉子+男汉子 德昌布利人:女汉子+男人妹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二、分析与综合原则 三、交互作用分析原则 四、宏观与微观相统一的原则 五、伦理性原则:伦理性原则也是社会心理学研究需要尤其强调的原则。由于社会心理学直接以人为研究对象,并且在研究时经常需要隐藏真实研究目的,因此社会心理学研究如何避免给被试带去伤害,就成了不可回避的问题。 社会心理学研究伦理要求: 第一,自愿参加原则。 第二,接近真实生活原则。 第三,有利研究设计原则。 第四,事后解说原则。

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练习题

一, 二, 十一,名词解释2分*5个=10分社会心理:由社会因素引起的直接或间接地反映社会事物及社会关系并对社会行为产生导向作用、对社会发生影响的心理活动 2,社会心理学:是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怎样收到他人现实、想象、隐含的影响 3,人际吸引:人与人之间积极的肯定的亲密状态或关系 4,犯错误效应:一个优秀的人如果偶尔犯非原则性的错误,会提高他的人际吸引的现象5,首因效应:人与人初次交往所获得的最初信息对双方以后交往活动的影响 6,晕轮效应:又叫光环效应,对交往对方某一方面特征所形成的印象会影响对此人其他方面特征的评价 7,刻板效应:又叫社会定势,在交往时,对某类人的共同特征所形成的印象会影响对群体中某一个人的评价 8,人际沟通:个体与个体之间以感情为基础的直接的交往过程 9,人际关系:个体与个体之间以感情为基础的直接的,关系 10,印象整饬:个体有意识地控制自己在他人心目中形象的过程 11,归因:观察者利用各种线索和信息对行为者行为的结果进行分析的过程 12,侵犯行为:一个个体向另一个个体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对方造成社会标定的有害行为13,利他行为:个体所作为的对他人或者社会能带来积极的影响的自愿的行为 14,从众行为: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在任职、情感和行为是哪个表现与大家一致的现象15,社会促进:由他人在场的情况下会提高工作成绩和效率的现象 16,相似性:在客观上双方具有一致性,主观上能意识到的特点 17,补偿性:人与人之间的差异通过一定的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进行补偿 18,强迫性:在空间位置上比较接近交往频率较高易产生人际吸引 十二,简答题5分*6个=30分 1.西方学者关于社会心理学的看法 SSP取向(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取向) 1)社会化,把自然人转变成社会人的过程。代表会人物纽夸姆,墨菲。社会人的条件: 掌握生活技能,遵守社会规范,有社会生活目标,会扮演各种社会角色 2)社会角色:由社会地位决定的,符合大多数人的社会期望的一整套行为模式和心理 倾向 3)社会交换:霍班斯,社会互动是物质和非物质交换的过程 PSP取向(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取向) 1)社会行为:勒温B=F(P*E) 社会行为=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2)群体 3)社会影响:奥尔波特,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是怎样受到他人的 现实的、想象的、隐含的影响 4)人际互动:人与人相互交往建立的人际关系 CCSP取向(跨文化的社会心理学) 1)不同文化模式的人的心理特点 2)性别角色差异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提纲

期末考试题型说明: 一、选择题:15题*2分=30分 二、名词解释:6题*3分=18分 三、简答:4题*8分=32分 四、论述题:1题*20分=20分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提纲 第一章导论 1、民族是最大范畴的群体。 2、社会心理学产生于19世纪末欧洲的群体心理研究。1908年,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W.McDougall,1871-1938)发表了以《社会心理学》命名的著作,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的产生。 3、亚洲社会心理学会成立于1988年,每四年举办一次大型学术研讨会。第一次是在韩国召开的,第二次在日本,第三次在中国台北由杨国枢主持召开。 4、社会心理表现在社会生活的不同层面,有个体心理、群体心理、大众心理和民族心理,四者之间的关联,构成了社会心理学的基本轮廓。 5、社会心理与社会文明是分不开的,文明是社会心理的内核。 6、关于文化因素和社会因素对社会心理的作用,强调了两个方面的影响作用:一是影响社会心理状态,二是影响心理沟通和心理表达的程度。 7、社会心理 8、个体心理:个体心理是指处在组织管理过程中的个人的心理活动。 9、群体心理 10、大众心理 11、民族心理

12、请通过某些社会问题,分析我国传统文化中“善”的理念对于社会心理生活的重要性。 第二章研究方法 1、乔根森主张,具有下面特征者都是参与观察者: ⑴开放式的; ⑵研究者作为被观察团体的成员之一; ⑶个案的深度访谈; ⑷直接观察。 2、戈尔德(Gold)把参与的程序分为四种:⑴完全参与者;⑵作为参与者的观察者;⑶作为观察者的参与者;⑷完全的观察者。 3、期待效应 4、随机抽样 5、定量研究:确定事物某方面量的规定性的科学研究,就是将问题与现象用数量来表示,进而去分析、考验、解释,从而获得意义的研究方法和过程。 6、访谈的类型:⑴无结构访谈;⑵结论化访谈。 7、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有哪些特点? ㈠直接观察很难发现规律; ㈡无关变量不易控制; ㈢期待效应; ㈣测量工具的误差不易控制。 8、问卷调查中题目设计的原则是什么? ⑴理解性原则; ⑵准确性原则;

社会心理学在线作业答案

社会心理学-A 一 单项选择题 1. 下列哪些容不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 ) a 人际关系 b 社会变迁 c 社会互动 d 社会化 a 创新性 b 开放性 c 实用性d 独立性 a 抽样调查 b 个案调查 c 观察访谈 d 典型调查 a 玛格丽特·米德 b 本尼迪克特 c 卡丁纳 d 马林诺夫斯基 a 角色互动 b 角色规 c 角色丛 d 角色知觉 a 定势b 社会刻板效应 c 首因效应 d 光环效应 a 人们在交往的过程中彼此间相互影响而形成的一种心理上和社会上的联系 b 以人们的需要为基础 c 是多种心理因素的复合体 d 以交往为手段 a 环境压 力 b 角色不兼容 c 信息过多 d 个人差异 a 媒介性b 对象性c 统合性d 压迫性 2. 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新型学科,具有综合性、( )、层次性和应用性的特点。 3.调查法是社会心理学家在社会行为研究中常用的收集、分析资料的方法,其中不属于调查法的是( )。 4.由于文化决定理论的片面性,到后期,林顿、( )等人将文化决定理论改造成文化相对理论。 5.一个角色总是与其他角色联系在一起的。这样一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角色称为( )。 6.在对他人形成印象的过程中,由于对他人某些突出品质或特征的了解,从而掩盖了对这个人的其他品质或特征的知觉,这种社会心理现象称为( )。 7.不属于人际关系的特点的一项是( )。 8.冲突的来源有多种,其中不属于冲突来源的是( )。 9.态度的基本特征有( )、在性、持久性三个方面。

a 经典条件反射 b 经验在参照 c 认知不协调理论 d 操作性条件反射 a 服从心理b 选择心理c 从众心理d 集群心理 a 观看效应 b 从众 c 竞争与协作 d 共做效应 a 人际冲突 b 目标冲突 c 认识冲突 d 情感冲突 a 正式群体 b 初级群体 c 非正式群体 d 次级群体 二 多项选择题 既有稳性又有外显性 既有个体性又有群体性 既有主动性又有受动性 以上都是 既有客观性又有主观性 实证主义与人文主义相并存的趋势 社会心理学朝着深入研究个性、小群体和集体问题的方向发展 加强了同社会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等一系列行为科学的联系 研究课题广泛地面向实际,从理论探索转向应用研究 摆脱了假说的验证,进入实证化阶段 间接性 标准化 匿名性 性 真实性 10. “当一个刺激有规律地出现在另一刺激之前,那么前一刺激的出现很快就会成为后一刺激出现的信号”,这属于( )。 11.群体心理包括三种形式,分别是社会群体心理、( )和民族心理。 12.在群体中的共同活动,由于成员间的相互激励作用,可能比一个人的单独活动更有效率。这属于( )。 13.不属于从冲突起因上来划分群体冲突的是( )。 14.学校、工厂、部队等群体属于( )。 1.社会行为的基本特征包括( )。 2.属于20世纪70年代后日本社会心理学研究出现的动向的论述是( )。 3.问卷法是一种被社会心理学研究普遍使用的调查技术或工具,其特点是( )。

社会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历史 1、社会心理学 (1)包括: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的社会心理学。 (2)定义 研究社会相互作用背景中人的社会行为极其心里根据的科学。(3)研究对象 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个体心理与群体心理、社会交互作用与交往2、社会心理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联系 相互交叉的关系 3、社会心理学的发展 (1)萌芽 时间:10世纪上百叶之前 特点:哲学性很强 主要思想:人是社会性的动物 (2)产生 时间: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20年代 特点:独立,以实证方法为主流研究范式的科学的社会心理学。

[1]社会心理学 标志:1908年美国罗斯《社会心理学》,英国麦独孤《社会学谠论》[2]实验社会心理学 标志:奥尔波特《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历史学科。 (3)迅速发展阶段 特点:理论众多、研究领域广泛、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 (4)社会心理学的危机 包括:社会心理学的科学观、与自然科学的区别、对社会心理学的批判。 (5)后现代思潮的兴起 [1]对周围世界所做的论述只是在特定的社会常规中间运作的结果 [2]无法在研究领域中找到“普遍性原则” [3]研究方法不但不是神圣的,有时反倒是误导人的工具 (6)社会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1]本土化和世界统一 [2]实证主义与人文主义并存 [3]各种研究取向综合 [4]话语心理学在社会心理学中的发展

第二节、社会心理学的理论 1、强化导向的社会化心理理论 代表人物:华生、桑代克、斯金纳、多拉德、米勒 (1)强化理论:最核心的概念 学会愉快,回避痛苦 (2)模仿 效仿 (3)社会学系理论 代表人物:班杜拉 观点 [1]观察学习分为四个阶段(注意、保持、制作或最值反应动作复现)、反馈 [2]环境、人、行为交互作用 (4)、社会交换理论 代表人物:霍曼斯 解释:个体得到的奖励越多,就越愉快 2、认知导向的社会心理学理论 (1)基本取向:用人的认知过程解释人的社会行为,把社会现象置于心理意识现象中考察,强调人的内部心理积极性和主动 性。

社会学的一些概念

族群 在民族学中指地理上靠近,语言上相近,血统同源,文化同源的一些民族的集合体,也称族团。比如中华民族可分为华夏族群,百越族群,百濮族群,氐羌族群,苗瑶族群,突厥族群,蒙古族群和女真族群等 米德的自我概念 米德认为在社会心理学中,我们并不使用组成群体的那些单个的个体的行为来构造社会群体的行为,相反,我们从特定复杂的群体行动的社会整体出发来分析那些组成这个群体的单个个体行为。因而,他是从社会整体这个角度来定义自我的。他指出自我是一种社会实体,不能象希腊学者将其定位在心脏、大脑或者其它器官的。它是一种必须与整个身体联系起来的社会实体,只有自我与身体联系起来了,它才能与环境联系起来。自我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存在,必须把它当作整个社会系统和社会过程得组成部分来考虑;个体的自我只有通过社会及其中不断进行的互动过程才能产生和存在。并且自我具有下列特征,即它是自己的一个对象——这种特征既使它与其它对象区别开来,也使它与身体区别开来。所以,在表明人类都有自我之下,米德仅意指人是他自身的客体。 米德首先对他的自我概念做出了社会的限定,即它是从社会整体、社会和个体的互动的视角来定义自我的。在选取了研究的切入点之后,他展开了对自我的构成性分析——客我的一面和主我的一面。作为客体的自我,是客我。米德指出客我是一个人自己采纳的一组有组织的其他人的态度。客我是内化了的共同体的态度,是“概化了的他人”和团体规范的总和。是从他人的立场上评价和预测自我的反思方面。与客我相对的是主我,它是有机体对其他人的态度做出反应,以主体姿态出现,它是允许更多的具体目标或结果出现的发动机。 主我是个体在社会情境中对照自己的行为举止所做出的行动,他只有在个体完成了某种活动之后,才进入他的经验,因而,主我是不确定的;而客我是作为自己审视和评价对象的自我,是组织化的他人的态度,是社会价值观的映射,因而是确定化的和制度化的。主我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他不断地对他人、对群体、对自然环境做出反应,调整自己。这种调整会改变他所反应的那一环境的类型,世界也相应的变成了另一个世界;而具有稳定性、必然性、普遍性的客我则能够得到共同体的承认。当然,就构成个体自我的主我与客我的关系而言,米德指出,这二者共同构成整体的自我。这种整体统一的共同归属是社会,因为从本质上说,自我就是一个社会过程,它借助于这两个可以区分的方面不断进行下去。作为社会实体的自我其产生依赖于三个条件:语言——有意味的符号、玩耍、游戏。姿势的对话和语言都是一种符号。只有这种符号的理解成为共同的经验时,交流才成为可能。通过交流沟通,个体获得了我们所说的某种心理内容,或者是说获得了自我。米德指出,自我在婴儿的早期并不存在,通过其与周围的诸社会个体的符号互动,作为他与该社会互动过程以及其中诸个体之关系的结果才产生出来。 具体来说,个体自我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玩耍阶段、游戏阶段和概化他人阶段。在玩耍阶段,儿童开始表现出看待自己的能力,即把自己与周围环境区分开来。在玩耍中儿童可能扮做一个母亲、警察或教师,在不同角色的扮演中视自己具有了一种把自身置于那些有意义的他人地位的能力。由此发展下去,以自我为中心的玩耍让位于游戏规则和配合。个体开始懂得它必须按照他在一个既定角色网络中所处的位置来看待自己,必须按照他如何与他人发生联系的方式知觉自己。正在玩棒球的人做什么是由他所具有的这个球队的其他每一个人的态度控制的,这些人的态度至少可以影响他自己特定反应。个体把这些他人的态度内化于自己心中。当个体把采取他人的态度来知觉自己的态度或行为的观点扩大到他所在的社区或社会时,自我发展进入最后的阶段——概化他人阶段(或称为“一般化他人”, the Generalized Other)。这时,个体被认为有能力假定推断一个社区总的观念,或总的信仰、

社会心理学》期末综合练习及参考答案

《社会心理学》期末综合练习及参考答案名词解释: 1.冲突:冲突是一种对立状态,表现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互关联的主体之间的紧张、不和谐、敌视甚至斗争的关系。 2.旁观者效应:在有人需要紧急救助时,在场目睹此情境的人越多,出面相救的可能性越小的现象。 3.侵犯行为:又称攻击行为,是一种有意伤害他人,引起他人生理上和心理上痛苦的行为。 4.首因效应:是指人们比较重视最先得到的信息,据此对他人作出判断。 5.近因效应:是指最新得到的信息对他人的印象形成起较强作用的现象。 6.晕轮效应:是指在人际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夸大的社会印象,正如日、月的光辉,在云雾的作用下扩大到四周,形成一种光环作用。 7.刻板效应:社会上对于某一类事物产生的一种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比较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8.社会动机:是指个体在社会生活环境中,通过学习和经验而获得的动机 9.过度辩护效应:当人们认为自己的行为是由于很强的外在原因引起时,他们会低估内在原因对行为的影响程度的现象。 10.态度:是指人们对一定对象相对稳定、内部制约化的心理反应倾向 11.内化:指个体响应他人影响完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之成为自己观点的一部分。 12.服从:受到他人或者规范的压力,个体发生符合他人的或规范要求的行为叫做服从。 13.认知失调:指一个人的行为与自己先前一贯的对自我的认知(而且通常是正面的、积极的自我)产生分歧,从一个认知推断出另一个对立的认知时而产生的不舒适感、不愉快的情绪。 14.群体心理:群体心理指社会中的某一群体或组织的心理或某一集群的心态过程或某一人类共同体在同质文化下的相似心理活动倾向。 15.内聚力:指多数群体成员合力于群体或组织目标活动的心理结合力。 16.去个性化:是指个人在群体压力和群体意识影响下,人们似乎感到自己被淹没在群体之中,并丧失了他们的个人身份和责任感,产生一些个人单独活动时不会出现的行为。 17.集群行为是指人们在激烈互动中自发发生的无指导无明确目的、不受正常社会规范约束的从多人的狂热行为. 18.舆论:是指大家共同关心的有争议的问题上多数人意见的总和,是社会上的公众对于某些社会事件的一致反应或判断,是具有代表性和综合性的意见。 19.谣言是一种缺乏真实根据,或未经证实、公众一时难以辨别真伪的闲话、传闻或舆论。 20.时尚:是人类追求独特、标新立异、冒险创新、自我表现、自我满足、社会认同,以及模仿、趋同、服从的心理反应。 21.宗教情感:是与宗教信仰相联系的、人们对超自然力量及其象征物所产生的一种体验,它是在宗教环境中培植、在宗教礼仪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特殊心理状态。 22.基本归因错误/归因偏差:人们在解释他人行为时,夸大行为者的个人因素,低估环境因素的现象。 23.经济心理:指经济行为的心理经济准备状态及对经济行为的主观理解,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经济行为的动力与阻力。 24.差序格局:是就中国横向社会结构而言的人际关系上的一种特有格局,在个人与他人关系上,是从自己出发,层层往外推,人际关系也随着外推而越来越不重要。 25.挫折:是指人们在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或干扰,需要或动机不能得到满足时产生的一种消极反应。 二、判断对错并对错题加以改正 1.夫妻两人外出度假时对使用什么交通工具意见不一,这是一种性格与态度上的冲突。错。是特定行为上的冲突。 2.在人际交往中,正面的评价更易受别人欢迎。错。由负面转向正面更易受别人的欢迎。 3.在平行冲突中,存在客观的分歧,但双方都未能准确地知觉到分歧的存在。错。双方都准确地知觉到这种分歧。 4.在人类行为中,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都会起作用,激发了外在动机会增强内在动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