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解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解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解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解读

作者:袁文康

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年第14期

[摘要]为了能更好地掌控动物的疫病,发展我国养殖业,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1997年我国人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下文简称《动物防疫法》)。虽然《动物防疫法》在促进我国养殖业发展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但是在执行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因此2007年重新修订了《动物防疫法》,这不仅适应了新时代的要求,解决了动物养殖中所遇见的问题,而且保障了我国公共卫生的安全,促进了社会稳定。

[关键词]动物防疫法;我国;解读

[中图分类号] D922.16

[文献标识码]A

1《动物防疫法》的主要目的

1.1 建立并完善动物疫病防控制度

养殖业在我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行业,一直以来我国并未建立必要的动物疫病防控制度,对动物的疫病缺乏了监测,不能及时地了解动物发生疫病的具体情况,无法提前进行预警,所以导致我国时有动物疫病的爆发。再加上对动物防疫方面上的财政保障机制,我国缺乏相对应的相关规定。关于动物疫病防控的工作内容,并没有明确的相关部门对其进行管理,导致了动物疫病的防控措施无法有效地落实,尤其是关于动物扑杀方面的,没有相对应的补偿措施,或者是补偿不全面,没有落实好,导致了养殖者的合法权益没有得到保障,因此加大了动物疫病防控的难度。虽说在《动物防疫法》颁发之前,已有相关的动物疫病防控措施,但是对动物疫病的控制、动物强制免疫以及扑灭措施实施的主体等相关的动物防疫方面的内容并没有非常清楚地规定,特别是对动物疫病防控所对应的相关单位或个人的职责和义务规定都不明确,导致了养殖者缺乏了信心,对动物防疫工作并不积极,甚至逃避其义务。由此可见,动物防疫工作没有得到养殖者的支持和参与,严重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1.2 让动物防疫接轨国际通行做法

在发达国家都有关于动物防疫控制的相关法律,而世界动物卫生组织也有相对应的动物防疫管理制度,都能比较好的控制动物疫情的发生。由于我国没有相关的法律作为支撑,所以导致了国外执行的兽医制度无法在我国实践和推行。这不仅仅阻碍了我国的兽医管理,妨碍我国动物卫生保护水平的提升,而且很难提升我国养殖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不利于我国养殖业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