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士尼动画电影的特征及其启示——基于儿童认知发展的角度

迪士尼动画电影的特征及其启示——基于儿童认知发展的角度
迪士尼动画电影的特征及其启示——基于儿童认知发展的角度

10.3969/j.issn.1671-489X.2019.02.008

迪士尼动画电影的特征及其启示

——基于儿童认知发展的角度

◆屈岑 陈仕品

摘 要 动画电影是儿童最喜爱看的媒体之一,也是儿童非正式学习的重要资源。迪士尼动画电影是动画电影界的佼佼者。为了促进我国动画电影的发展,从儿童认知发展的角度,分析迪士尼动画电影的特征,总结出迪士尼动画电影对我国动画电影的启示。

关键词 迪士尼;动画电影;儿童认知发展;传统文化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9)02-0008-04

Characteristics of Disney Animated Films and its Enlightenment:based on Perspective of Children’s Cognitive Development //QU Cen, CHEN Shipin

Abstract Animated ? lm is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media for chil-dren and an important resource for children’s informal learning. Dis-ney animated ? lm is the leader in the animated ? lm industry.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animation ? lms in China,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sney animated ? lm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ildren’s cognitive development, and summarizes the inspiration of Disney animated ? lms on Chinese animated ? lms.Key words Disney; animated ? lm; children’s cognitive development; traditional culture

1 前言

纵观我国动画电影市场,最受追捧的当属迪士尼动画电影。无论是电影的选材、配乐,还是人物形象和场景的搭配,都拿捏精准、深入人心。我国动画电影虽起步早,但经典作品较少。儿童是动画电影最大的受众群体,其身心发展都受到动画电影潜移默化的影响。下面从儿童认知发展的角度,深入分析迪士尼动画电影的主要特点及其对我国动画电影发展的启示。

2 迪士尼动画电影的特征:基于儿童认知发展的角度

选材的多元化 迪士尼动画电影选材丰富,从1928年全世界第一部有声动画片《威利号汽船》上映到现在,迪士尼电影公司推出众多世界人民喜爱的动画电影作品,其

作者:屈岑,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互联网+”;陈仕品,通讯作者,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互联网+”(637002)。

选材可分为四个类别。

1)经典文学作品。迪士尼动画多取材于儿童文学作品,如《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睡美人》均改编自格林兄弟家喻户晓的童话故事,经过迪士尼的二次创作,故事更加真实和感人且符合逻辑。

2)民间传说和历史事件。迪士尼诞生于美国,美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其文化具有多元性,这也体现在了迪士尼取材上。例如:迪士尼动画《罗宾汉》采用与众不同的角度重新诠释了英国民间传说中的英雄角色;《花木兰》的选材则来自中国古代乐府民歌《木兰辞》。

3)迪士尼公司原创。华特·迪士尼及其团队的成功并不仅仅是对其他文学作品的改编和去粗取精的加工,他们拥有很多自己的原创作品。

4)子公司作品的融入。迪士尼公司并购了包括皮克斯动画工作室在内的多家子公司,团队的壮大带来更多的作品内容。

从选材内容不难看出,迪士尼的影片选材很多来自传统纸质媒体读物,这些读物的内容在传统教育中通过言语的方式传递给儿童。佩维奥的双通道理论指出:“人的认知是独特的,它专用于同时对语言与非语言的事物和事件的处理。”动画电影给儿童呈现出语词和图像两种信息,从不同的感官刺激儿童,引起他们的注意,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当然,迪士尼动画电影选材不拘泥于原有著作,而是对其大胆改造,并且对现实生活有着天马行空的创造力[1],对儿童想象力的培养具有积极的影响。

特征鲜明的人物形象

1)角色性别的设定。人物的设置决定了一部影片的观赏性和风格特点,塑造一位生动活泼的动画人物是制作一部优秀动画片的必然条件[1]。迪士尼动画不同于其他国家动画作品多以男性角色为主导,它创造了很多家喻户晓的公主角色,并以“迪士尼公主”为商标打造了很多商品。

儿童从两岁开始就有了性别认同,柯尔伯格的研究表明,儿童首先要经历性别标志阶段。他认为早期的学 前儿童能正确标志自己以及他人的性别,但这时的儿童对性别

英雄角色;《花木兰》兰辞》。士尼及其团队的成功并去粗取精的加工,他们公司并购了包括皮克斯队的壮大带来更多的作的影片选材很多来自传在传统教育中通过言语道理论指出:“人的认与非语言的事物和事件语词和图像两种信息,的注意,符合人类的认材不拘泥于原有著作,活有着天马行空的创造的影响。·理论研究 

- 8 -

2019年1月下 第02期(总第452期)

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

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 感知觉、注意、记忆 一、认知发展概述 1.认知发展的界定 认知发展是指个体认知结构和认知能力的形成,及其随年龄和经验增长而发生变化的过程。 2. 感知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映。 知觉和感觉一样,都是对直接作用于脑的客观事物的反映,但又有区别。 3. 注意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4. 记忆 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5. 认知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个体对自然、社会、人等客观事物的特征、性质、事物之间关系、规律等方面的认识都是依靠认知活动来完成的,它是心理发展的开端,在整个心理发展过程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6. 学前儿童认知的发展概况 感知觉发展概况:一是原始的感知阶段。二是从知觉的概括向定向思维的概括过渡阶段。三是掌握感知标准和观察方法的阶段。 注意发展概况:新生儿在出生时就具备了注意的能力,3岁前以无意注意为主,婴儿末期出现有意注意萌芽。 记忆发展概况:新生儿形成的第一个条件反射标志着儿童已有记忆。一般来说,最早的条件反射是对喂奶姿势的反射。 二、婴儿期认知的发展 1. 感知觉的发生与发展 婴儿有着与生俱来的感知能力,这些能力使得他们能够获得外界信息、对照料者做出反

应、形成各种社会关系。这些都是他发展的基础。 (1)0-1岁婴儿感知觉的发生 ●听觉 现代心理学研究发现,不仅新生儿具有明显的听觉能力,就是尚未出生的胎儿也有明显的听觉反应。 ●视觉敏锐度 ●视觉在婴儿出生时还没有完全得到发展与成熟,主要表现在视敏度。视敏度简称视觉敏锐度,是指眼睛精确地辨别细小物体或远距离物体的能力。它是测查新生儿视觉发展的重要指标。 ●颜色视觉 颜色视觉是指区别颜色细微差异的能力。 在颜色视觉方面,对新生儿颜色视觉的评估十分困难,所以对新生儿颜色视觉的认识很有限,不过新近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 ●注视 大多测查婴儿视觉感知能力发展的技术是通过观察婴儿的眼睛运动来完成的,主要表现为注视和追视。 ●其他感知能力 儿童一出生时就有了触觉反应,其先天的无条件反射,如吸吮反射、抓握反射、巴宾斯基反射都是触觉反应的表现。 味觉和嗅觉也生来就有,保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味觉和嗅觉的敏感性,有助于儿童对周围环境的认知。 现代研究发现,婴儿不仅能感知客体某一方面的简单属性,而且能够感知客体复杂的特点。 (2)1-3岁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触觉 婴儿触觉探索有两种形式:口腔探索和手的探索。 ●形状知觉 在两岁以后,儿童往往在游戏或日常生活中表现出能够区分辨别一些物体的大小、形状或颜色等属性;也常常说出有关大小、形状和颜色的语词。这表明在这一时期儿童认识物体时,首先注意的是物体的形状,而不是物体的颜色。

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阶段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初生的婴儿,只有一系列笼统的反射。随后 的发展便是组织自己的感觉与动作以应付环境中的刺激,到这一阶段的后期,感觉与动作才渐渐分化 而有调适作用的表现,思维也开始萌芽。 (二)前运算阶段。(2—7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的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图式,特别是语言的出现和发展,使 儿童日益频繁地用表象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但他们的语词或其他符号还不能代表抽象的概念,-思维仍受具体直觉表象的束缚,难以从知觉中解放出来。他们的思维有如下主要特征。 1.单维思维 例如,让4或5岁儿童用两手分别向两个同样大小的杯子内投放同等数量的木珠(每次投一颗)’儿童知道这两个杯子里装的木珠一样多。然后实验者将其中一杯珠子倒入另一高而窄的杯子中,问儿童:两杯珠子是一样多,还是不一样多?部分儿童会说,矮而宽的杯子中的珠子多;另一部分儿童会说,高而窄的杯子中的珠子多。皮亚杰认为,前运算儿童只能从单维进行思维,考虑高度却不能顾及宽度。 反之,考虑宽度,却忽略了高度。这种现象又叫集中偏向(centration)。 2。思维的不可逆性 可逆性指改变人的思维方向,使之回到起点。前运算儿童不能这样思维。例如问一名4岁儿童:“你有兄弟吗?”他回答;“有。”“兄弟叫什么名字?”他回答;“吉姆。”但反过来问:“吉姆有兄弟吗?” 他回答:“没有”。 3?自我中心 自我中心指不能从对方的观点考虑问题,以为每个人看到的世界正如他自己所看到的一样。例如 皮亚杰请儿童坐在一座山的模型的一边,将玩具娃娃置于另一边,要儿童描述玩具娃娃看到的景色。 结果6或7岁以下的儿童描述的景色和自己看到的相同。 4.反映静止的知觉状态 例如,有人将两个同样大小的烧杯装满水,然后将其中一杯水倒进另一个大而低的杯子里,当倒 水时用一屏障挡住水在杯子里的水位线,儿童能见到水,但看不见水在杯子里的高低。许多4岁儿童说新杯子中的水同原来的杯子中的一样多。但当屏障拿掉以后,他们改变了看法,说新杯子中的水没

儿童认知发展年龄阶段特点参考资料

儿童认知发展年龄阶段特点参考资料(一) (一)注意的发展 1岁儿童注意看一个玩具的时间仅能维持两秒钟。 2岁儿童能注意集中地玩一玩具的时间可持续8秒以上。 3-5岁儿童能专注地从头到尾看完他们能理解的节目。 4-6岁幼儿对电视节目中的重要信息很敏感,看完节目后能回忆起重要的情节内容,对不重要的部分往往记不起来。 5-6岁儿童在自由活动中的注意稳定性能维持注意于一个单独活动的平均时间大约是7分钟。 6岁以下的儿童往往专注于视觉形象,6岁以后的儿童不仅对视觉形象感兴趣,同时能注意接受听觉方面的刺激信息。 学前期末的儿童计划自己注意目标的能力刚刚发展,但还不太会运用注意的策略指导自己的观察活动 (二)记忆能力发展 2岁儿童已开始会认自己的家门,认自己的房间,知道在房间里的什么地方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再大一点的儿童开始学会认路。 3-4岁儿童知道出了家门如何走到附近的幼儿园,但要幼儿将自己熟悉的从家到幼儿园的路线画出来则十会困难,甚至是不能完成的任务。 4岁的幼儿能使用一些最简单的记忆策略。 4岁儿童会利用“位置”来帮助记忆,如:幼儿会将藏有巧克力的盒子统统放在桌子的一边,而将藏有别针的盒子统统放在桌子的另一边。 (三)认知的发展 3岁儿童开始逐渐形成一种关于心理功能的“观点—愿望”理论,即逐渐认识到一个的行动是由他内心的观点和愿望支配的,如:一个孩子饿了会打开冰箱找食物。 3岁儿童逐渐认识到自己或别人的观点和愿望的关系,以及观点与行动及行动结果的关系,学会区分自己和别人的观点和愿望。 大约3岁左右,幼儿能认识思维与其他心理活动的区别,如:幼儿知道“想”是头脑内部进行的活动,一个人能想那些当时没有看见的、接触的或谈论的事物。 幼儿认识到思维和现实的区别,如:幼儿知道一个人的思想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他们也认识到一个人头脑中关于客观事物的表象是现实世界中存在的这些事物的映象(“好像照片一样”)。 3-4岁的幼儿认识到某些因素可能会影响人的心理活动,如:幼儿知道各种噪音、对任务不感兴趣、心理想着别的事情等会妨碍人集中注意从事当前的活动。 3岁幼儿还不能将自己的观点和别人的观点区分开来,从而把自己的看法施加于别人。 3岁幼儿往往不能将自己的现时的观点和过去的观点区分开来,如:向幼儿展示一个糖果盒,问幼儿:“里面装些什么?”因为幼儿过去见过这类糖果盒,他会不假思索地回答说:“糖块”。成人打开盒子给他看,出乎他的意料,里面装的都有是一些铅笔。成人接着问他:“刚才还没打开盒子,你以为里面装的是什么呢?”3岁的幼儿往往回答说:“铅笔”。他已不记得他曾经相信里面装的是糖块,这时成人出示一只玩具加菲猫,对幼儿说:“这里有一只加菲猫,它以前没见过这只盒子,也不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它以为里面装的是什么呢?”幼儿回答说:“铅笔”。就是说他不能将不同的主体在不同时间接受的信息区分开来,自己知道的东西误认为别人也知道。 3-5岁幼儿能认识到只有人以及或许某些动物能思考,而石头不能思维;他们还认识到思维的内容可能是自己想象的产物;他们能将“想”从知觉运动活动如“看、动、感受到”等区别开来,他们能懂得“想”(思考)和“知道”的区别,如一个人可以知道某件事(如午餐的饭盒里装着好吃的东西),但你现在不一定会去想它。 幼儿4岁左右懂得观点与现实的区别,因而某人可能持有“错误的观点,如认为某个物品藏在某个地方而实际上并不在这个地方,幼儿经常会和成人开一些小玩笑,如故意改变物品存放的位置,使成人找不到;已开始懂得认知任务跟随认知作业成绩的关系,如4岁幼儿也知道要求记忆的项目越多就越难记,要记住5个物品的名称就比记住10个物品的名称容易,他们也知道,对一些比较困难的任务,如果做出努力也能获得成功,许多学前儿童认识到,过去学过的东西现在忘了,重新捡

游戏对于促进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价值

游戏对于促进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价值 [摘要]游戏是促进儿童认知发展的有效手段。游戏中有动作,有情节,有玩具和游戏材料,符合儿童认知的特点,唤起儿童的兴趣和注意力,激发着儿童积极的感知、观察、注意、记忆思维和想象等,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实现着儿童智力的发展。 [关键字]游戏;认知;语言;智力; 一、游戏的界定 游戏是一类活动的总称,它包括的范围很广。虽然如此,但是某些关于游戏的描述性特征还是被人们广泛接受的。英国学者加维提出了游戏行为的五个特征:①游戏是令人愉快、有趣的活动,即使有时游戏者没有表现快乐,但仍然作出积极的评价;②游戏没有外在目标;③游戏是自发自愿的,它是非强制性的,是由游戏者自由选择的;④它包括对游戏者的积极约束;⑤游戏与非游戏之间有着某种系统性的联系。 二、游戏与儿童语言发展 关于儿童使用象征物的许多研究将游戏与语言发展密切联系起来。有的研究集中于在早期语言发展和游戏中象征物的使用之间作比较研究。有的研究了儿童用语言要素自娱自乐的方式,如语音、词序和词义的探索为儿童产生独特的语言形式,在获得语言的同时掌握新形式提供了有益的环境。 1、语言发展 在一个托儿所里,正是喝果汁的时间,James和Eva在等着轮到自己倒果汁时咯咯地笑起来。“你是juicy goosey(富含果汁的鹅)”,James说。“你是juicy fool goosey(富含果汁的又愚又笨的鹅)”,Eva咯咯笑着说。他们在欢笑声中结束了语言游戏。儿童就像操纵物体一样来操纵语言,把语音和词句当做具有多种玩法和时刻伴随的玩具。把语言当做游戏的对象,自发地编押韵的顺口溜玩对话的游戏。正如维果茨基所指出的那样,游戏帮助儿童把“词”作为一个符号来掌握,在游戏中儿童能根据物体和动作的意义去行为;而在现实生活中,儿童却不能这样做,他们只能用真实的物体作出真实的动作。 儿童在相互接触中,产生了交流的迫切要求。游戏中又常常有新的情景和需要,锻炼和丰富了幼儿的语言。米勒等人研究了学步儿的游戏,发现即使只有12个月的儿童在游戏中也有语言交往,学步儿的平行游戏能自然地促进儿童之间的相互作用。加维研究发现,3岁儿童在游戏中进行言语交往,且交往的时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这充分证明游戏促进了儿童语言的发展。 游戏活动激发了儿童使用和练习自我中心言语,这种言语是思维的外在表现形式,它反映了儿童认知发展的水平和对认知活动情景功能上的要求。罗宾等人认为自我中心言语的功能,在于使儿童对自己的行为有更清楚的意识,并为社会性语言交流提供了练习的机会。 2、语言促进游戏 布鲁纳认为儿童最复杂的语法和言语符号往往最先在游戏情景中使用,游戏活动中语言掌握得最快。加维指出儿童之间的语言交往最初是围绕游戏进行的。他观察发现3岁儿童就能在游戏中进行言语交往,交往的时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在儿童的游戏情景中,语言成为游戏活动的一个必要部分,根据斯米兰斯基的观点,想象性游戏中运用语言代替现实一般有四种方式:改变人的身份、改变物体的性质、替代动作、描述情景。儿童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语言交往成为区别角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

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 皮亚杰在从事智力测验的研究过程中发现,所有儿童对世界的了解都遵从同一个发展顺序,在认知过程中犯同类的错误,得出同样的结论。年幼儿童不仅比年长儿童或成人“笨”,而且他们是以完全不同的思考方式进行思维的。为了更好地了解儿童的思维,他放弃了标准化测验的研究方法,开用临床法研究儿童智力的先河。通过细致的观察、严密的研究,皮亚杰得出了关于认知发展的几个重要结论。其中最重要的是他提出人类发展的本质是对环境的适应,这种适应是一个主动的过程。不是环境塑造了儿童,而是儿童主动寻求了解环境,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的过程,认知逐渐成熟起来。皮亚杰认为智力结构的基本单位是图式,它是指有组织的思考或行动的模式,是用来了解周围世界的认知结构。同化是指个体将外界信息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的过程,但是有些信息与现存的认知结构不十分吻合,这时个体就要改变认知结构,这个过程即是顺应。平衡是一种心理状态,当个体已有的认知结构能够轻松地同化环境中的新经验时,就会感到平衡,否则就会感到失衡。心理状态的失衡驱使个体采取行动调整或改变现有的认知结构,以达到新的平衡。平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个体在平衡—失衡—新的平衡中,实现了认知的发展。 皮亚杰认为个体从出生至儿童期结束,其认知发展要经过四个时期:(1)感知运动阶段(出生至二岁),个体靠感觉与动作认识世界;(2)前运算阶段(二至七岁),个体开始运用简单的语言符号从事思考,具有表象思维能力,但缺乏可逆性;(3)具体运算阶段(七至十一二岁),出现了逻辑思维和零散的可逆运算,但一般只能对具体事物或形象进行运算;(4)形式运算阶段(十一二至十四五岁),能在头脑中把形式和内容分开,使思维超出所感知的具体事物或形象,进行抽象的逻辑思维和命题运算。皮亚杰在进行上述年龄阶段的划分时,提出下列重要原理:(1)认知发展的过程是一个结构连续的组织和再组织的过程,过程的进行是连续的,但它造成的后果是不连续的,故发展有阶段性;(2)发展阶段是按固定顺序出现的,出现的时间可因个人或社会变化而有所不同,但发展的先后次序不变;(3)发展阶段是以认知方式的差异而不是个体的年龄为根据。因此,阶段的上升不代表个体的知识在量上的增加,而是表现在认知方式或思维过程品质上的改变。 小学生正处于皮亚杰所说的具体运算阶段。这个时期儿童思维的主要特征是,对于具体的事物或情境能够按照逻辑法则进行推理。具体来说,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思维具有可逆性,能够完成守恒任务 守恒是指物体某方面的特征(如重量或体积),不因其另一方面的特征(如形状)改变而改变。皮亚杰设计了一系列守恒实验,其中最著名的是液体守恒实验。当着儿童的面向两个大小完全相同的杯A和B中注入相同高度的水,并问儿童两个杯子中的水是否一样多,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由实验者或儿童将A杯的水倒入另一个较矮且粗的杯子C中,问儿童,A杯和C杯中的水是否一样多。 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往往有两种表现,一种是不能达到守恒,他们有集中化倾向,即考虑问题只将注意集中在事物的一个方面,而忽略了其他方面,顾此失彼,造成对问题的错误的解释。如儿童会认为A杯中的水多,因为它高。另一种表现是接近守恒但尚未成功,儿童注意到不同的维度,但不能同时考虑,在心理上感到困惑。如儿童一会儿说A杯中水多,因为它高;一会儿又说C杯中水多,因为它宽。 儿童大概到七岁,进入了具体运算阶段时,能够掌握液体的守恒。他们运用三种形式的论断达到守恒。第一,同一性论断。儿童认为既没增加水,又没拿走水,因此它们是相等的。第二,互补性论断。儿童认为宽度的增加补偿了高度的下降。第三,可逆性论断。儿童认为可将C杯中的水倒回原来的B杯中,因此是相同的。

国家开放大学2019年7月儿童心理形考任务阶段测验五问题及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2019年7月儿童心理形考任务阶段测验五问题及答案 概念题01. 社会化 概念题02. 隔代教养 概念题03. 同伴 概念题04. 同伴互动 概念题05. 平行游戏 概念题06. 联合游戏 简答题01. 简要分析家庭功能的影响因素。 简答题02. 父亲与孩子和母亲与孩子的互动方式有哪些不同? 简答题03. 父母的教养方式会影响儿童的发展,父母教养方式中有几个维度和类型? 简答题04. 幼儿的游戏是观察幼儿同伴交往行为的重要活动,试用巴顿对幼儿游戏行为的观察简述同伴交往行为的发展。 简答题05. 简要分析电视对幼儿发展的消极影响。 简答题06. 幼儿园教师是怎样影响幼儿发展? 简答题07. 简要分析幼儿园课程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论述题01. 家庭功能是影响儿童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什么是家庭功能?在和谐健康的家庭中,家庭功能有什么特点? 论述题02. 试分析影响父母教养方式的因素。 论述题03. 妈妈看到5岁的毛毛有几次和小朋友玩的时候,因为和小朋友抢玩具,和小朋友发生冲突,而毛毛又总是吃亏,甚至挨打,毛毛的妈妈担心毛毛受到别的小朋友的“欺负”,以后就尽量不让毛毛和小朋友一起玩,带着他和大人一起散步、跳舞,请你根据“同伴关系对幼儿发展的影响作用”来分析毛毛妈妈的做法是否恰当,为什么? 论述题04. 每个人都需要有朋友,儿童不仅需要有足够的同伴关系,还需要亲密的友谊关系。朋友是儿童重要的社会化代理人之一。试分析友谊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一、概念题 1.答:儿童获得他所在的社会的价值标准、行为准则和行为技能的过程。 2.答:简单地说,就是有祖辈父母照顾孙辈孩子的现象。 3.答:同伴是指儿童与之相处的、具有相同或相似社会认知能力的人。 4.答:同伴互动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由某种共同的活动引发,并在活动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阶段

皮亚杰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等四个阶段。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初生的婴儿,只有一系列笼统的反射。随后的发展便是组织自己的感觉与动作以应付环境中的刺激,到这一阶段的后期,感觉与动作才渐渐分化而有调适作用的表现,思维也开始萌芽。 (二)前运算阶段。(2—7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的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图式,特别是语言的出现和发展,使儿童日益频繁地用表象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但他们的语词或其他符号还不能代表抽象的概念,-思维仍受具体直觉表象的束缚,难以从知觉中解放出来。他们的思维有如下主要特征。 1.单维思维 例如,让4或5岁儿童用两手分别向两个同样大小的杯子内投放同等数量的木珠(每次投一颗)‘儿童知道这两个杯子里装的木珠一样多。然后实验者将其中一杯珠子倒入另一高而窄的杯子中,问儿童:两杯珠子是一样多,还是不一样多?部分儿童会说,矮而宽的杯子中的珠子多;另一部分儿童会说,高而窄的杯子中的珠子多。皮亚杰认为,前运算儿童只能从单维进行思维,考虑高度却不能顾及宽度。反之,考虑宽度,却忽略了高度。这种现象又叫集中偏向(centration)。 2。思维的不可逆性 可逆性指改变人的思维方向,使之回到起点。前运算儿童不能这样思维。例如问一名4岁儿童:“你有兄弟吗?”他回答;“有。”“兄弟叫什么名字?”他回答;“吉姆。”但反过来问:“吉姆有兄弟吗?”他回答:“没有”。 3.自我中心 自我中心指不能从对方的观点考虑问题,以为每个人看到的世界正如他自己所看到的一样。例如皮亚杰请儿童坐在一座山的模型的一边,将玩具娃娃置于另一边,要儿童描述玩具娃娃看到的景色。结果6或7岁以下的儿童描述的景色和自己看到的相同。 4.反映静止的知觉状态 例如,有人将两个同样大小的烧杯装满水,然后将其中一杯水倒进另一个大而低的杯子里,当倒水时用一屏障挡住水在杯子里的水位线,儿童能见到水,但看不见水在杯子里的高低。许多4岁儿童说新杯子中的水同原来的杯子中的一样多。但当屏障拿掉以后,他们改变了看法,说新杯子中的水没有原杯子中的水多。这说明他们的认知被静止的知觉状态支配,而不能同时考虑导致这个状态的转化过程。 5.不合逻辑的推理

第四章 幼儿认知的发展

第四章幼儿认知的发展 第一节幼儿感知觉的发展 一、感知觉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感知觉的概念 1.感觉的概念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各种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知觉的概念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受器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应。 (二)感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1.感觉和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知过程 2.两岁前儿童依靠感觉和知觉认识世界 3.感觉和知觉在3-6岁儿童的心理活动中仍占优势 二、幼儿感知觉发展的主要特征 (一)视觉的发展 1.视敏度 视敏度即视觉敏锐度,是指人分辨细小物体和远距离物体细微部分的能力,也就是人通常所称的视力。 2.颜色知觉 3.影响婴幼儿视力的因素 4.色盲是颜色视觉异常 (二)听觉的发展 1.听觉发展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2.听觉感受性 听觉感受性,包括听觉的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绝对感受性是指分辨最小声音的能力,差别感受性,是指分辨不同声音的最小差别的能力。 幼儿的听觉感受性有很大的个别差异。 3.言语听觉 “重听”是指有些幼儿虽然对别人所说的话,听的不清楚,不完全,但是他们常常能根据说话者的面部表情,嘴唇的动作及当时说话的情境,正确的猜到别人所说的内容。 (三)触觉的发展 触觉是肤觉和运动觉的联合,是幼儿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 1.视触觉的协调 视触协调主要表现为手眼探索活动的协调。手眼协调活动是婴儿认识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也是手的真正探索活动的开始。 手眼协调动作出现的主要标志是伸手能抓到东西。 2.动觉 (四)空间、时间知觉的发展 1.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方位知觉和距离知觉。 2.时间知觉 三、幼儿观察的发展 (一)观察与观察力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是知觉的高级形态。如果一个人的观察受到系统的训练和培养,就会逐渐形成稳定、经常的个性品质——观察力。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是瑞士的心理学家,他认为个体认知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的特点。儿童从出生到成人的认知发展不是一个数量不断增加的简单累积过程,而是伴随同化性的认知结构的不断再构,使认知发展形成几个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认知结构,标志着该阶段的年龄特征,以区别于其他阶段。各阶段出现的先后顺序是固定不变的,不能逾越,也不能颠倒,所有个体都遵循这一发展顺序,阶段具有普遍性。但受主体因素、环境、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各阶段的出现可以提前或推迟。 皮亚杰从逻辑学中引进“运算”的概念作为划分智慧发展阶段的依据,这里的运算并不是形式逻辑中的逻辑演算,而是指心理运算,即能在心理上进行的、内化了的动作。经过一系列的研究,皮亚杰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算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等四个阶段。 1.感知运算阶段(0-2岁) 这个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初生的婴儿只有一系列笼统的反射,随后的发展便是组织自己的感觉与动作以应付环境中的刺激。通过不断的学习与训练,更多新的刺激和客体被同化到先天的反射中。到这一阶段的后期,感觉与动作才渐渐分化,思维也开始萌芽。手的抓取和嘴的吮吸是这一阶段儿童探索周围世界的主要手段。 从出生到2岁这一时期,儿童的认知能力也逐渐发展。一个很大

的进展是儿童渐渐获得了客体永恒性,即当一客体从儿童视野中消失时,儿童知道该客体并非不存在了。儿童大约在9-12月获得客体永恒性,而在此之前,儿童认为不在眼前的事物就是不存在了,并且不再去寻找,客体永恒性是后来认识活动的基础。 2.前运算阶段(2-7岁) 这个阶段儿童的各种感知活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特别是语言的出现和发展,使儿童日益频繁地用表象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不再像感知运动阶段的儿童依靠实际动作对当前感知到的事物进行思维,但他们的语词或其他符号还不能代表抽象的概念,思维仍受具体直觉表象的束缚,难以从直觉中解放出来。处于这一阶段的个体尚未获得认知运算,他们进行的是半逻辑思维。 这一阶段的个体具有泛灵论倾向,无法区分有生命的事物与无生命的事物,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无生命的事物同样也具有情绪、动机等生命特征,如儿童说“你踩在小草身上,它会疼得哭”。 自我中心主义也是前运算阶段个体的认知特征,自我中心主义是指个体只从自己的观点看待世界,难以认识他人的观点,认为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经常假定其他人都在分享自己的情感、反应和看法。皮亚杰的“三山实验”证明了个体的自我中心的倾向。 前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和刻板性,在注意事物的某一方面时往往忽略其他的方面,只注意事物变化的一个方面而不能同时注意事物变化的两个纬度。由于思维的不可逆性和刻板性等原因,

认知发展与儿童教育

皮亚杰与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及其在儿童教育中的应用 摘要:皮亚杰和维果斯基是两位都生于1896年的心理科学巨匠,都对世界心理科学特别是发展心理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其中,皮亚杰是认知学派的创始人,维果茨基是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灵魂人物,他们对心理学的一系列基础问题进行了系统论述,一如发展的原因、发展的阶段、发展的机制等。此文我们将讨论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的比较,并分析这些理论在儿童教育中的应用。 关键词:皮亚杰、维果斯基;认知发展理论、儿童教育;教学运用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一)认知发展观: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一种在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实现的意义建构。他用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来解释这一过程。图式,是指儿童对环境进行适应的认知结构。同化,是指儿童利用已有的图式把新刺激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顺应,是指儿童通过改变原有的图式或形成新图式的方式适应新刺激。平衡,是指同化作用和顺应作用两种机能的平衡。不断发展着的平衡状态,就是整个心理的发展过程。 (二)发展阶段论:皮亚杰把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分为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儿童主要通过感知运动图式与外界发生相互作用,一般在9-12月,儿童获得客体永恒性。2.前运算阶段(2~7岁):儿童进入智慧发展阶段,思维已表现出了符号性的

特点,但其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不可逆性、自我中心等特征,尚未获得守恒的概念。存在泛灵论的思维。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儿童具有了明显的符号性和逻辑性,能进行简单的逻辑推演,克服了思维的自我中心性,获得了守恒的概念,思维可逆。但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活动仍局限于具体的事物及日常经验,缺乏抽象性。4.形式运算阶段(1l、12~15、16岁):儿童总体的思维特点是能够提出和检验假设,能监控和内省自己的思维活动,思维具有抽象性,思维可逆和补偿。 二、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第一,“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两种工具的使用 维果斯基认为,由于工具的使用,引起人的新的适应方式,即物质生产的间接的方式,而不像动物一样是以身体的直接方式来适应自然。这里的工具有两种,一种是物质生产工具,另一种是精神生产的工具,即人类社会所特有的语言和符号。在人的工具生产中凝结着人类的间接经验,即社会文化知识经验,这就使得人类的心理发展规律不再受生物进化规律的制约,而受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所制约。 第二、“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及涵义 最近发展区:教师在教学时、必须考虑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在他人尤其是成人指导的情况下可以达到的较高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就叫做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指出教学当走在发展的前面,教学决定着智力的发展,这种决定作用既表现在智力发展的内容、水平和智力活动的特点上,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对小学生教育的启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对小学生教育的启示 随着经济全球化,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与国际接轨的同时,也不断朝着适合本国国情的方向发展。可以说,已经取得了不少进步,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小学教育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教学容易按部就班;部分教师教学方法过于单一,不能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等等。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对于我们的教学有很大启示。 皮亚杰是享誉盛名的儿童心理学家,被誉为心理学史上除弗洛伊德以外的一位“巨人”。1921年,博士毕业的皮亚杰到巴黎比奈实验室工作,他独具慧眼,在人们熟视无睹的儿童幼稚行为中,发现了儿童思维的特点和规律,提出了影响世界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的理论。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可用如下图表示:

从上表很容易看到,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的认知特点是不一样的。0~2岁的孩子需要通过直觉和运动来获得经验。2~7岁的儿童会站在自己的角度、从自己的思维出发来考虑问题,很难摆脱自我中心主义。这个阶段的儿童的思维也是不可逆的。7~11岁的儿童最重要的是获得了质量守恒、重量守性、对应量守恒、面积守恒、体积守恒、长度守恒等等守恒性和可逆性的概念,但是运算还是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儿童从11、12岁开始,他们的思维不再依赖于具体的事物,而是可以进行演绎推理,思维接近成人的水平。 二、认知阶段发展理论对我国小学生教育的启示 1、小学生身心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告诉我们,儿童的认知发展是连续的,按固定顺序进行,一个阶段后再经历下一个阶段,没有什么阶段会突然出现,也不会跳跃和颠倒。前一个阶段是形成后一个阶段的基础,这对所有的儿童都一样。即感知运动阶段是前运算阶段的基础,前运算阶段又是具体运算的基础,最后才是形式运算,不能从感知运动阶段直接跳到具体运算,也不能先形式运算,再发展到具体运算阶段。 小学生年龄段一般是7~12岁,依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主要处于具体运算阶段,也就是前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之间。一年级小学生刚从幼儿园过度到小学,他们很多还带有在幼儿园生活时的习惯,好动,不能稳稳当当的坐着上完一节课。尤其是还可能带有前运算阶段时的自我中心主义,还无法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他只能以自我为中心,从自己的角度观察和描述事物。因而他深信他人的想法与自己相同,不愿采纳同自己观点不一致的意见。作为教师,在了解到这一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后,就不必给他们带上“自我”、“自私”的帽子,而是表示理解,因为这是正常的心理表现。 而对于五、六年级的小学生,他们已经开始从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过度,慢慢的不需要借助于具体的形象的教具来支持,逻辑推理思维开始发展,抽

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理论评述---以感知运动阶段分析

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理论评述 ——以感知运动阶段分析 【摘要】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理论以逻辑学、相对论和辩证法为基点,探索儿童认知的起源、建构及发展阶段等问题。本文重点以感知运动阶段的几个子阶段对皮亚杰理论进行评述,从而得到相应的教育启示以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感知运动阶段;认知结构;认知发展;动作; 皮亚杰是日内瓦学派创始人,瑞士儿童心理学、发生认识论的创始者,被誉为心理学史上除了弗洛伊德以外的另一位“巨人”。他的认知发展理论已经成为一个完整的心理学体系的核心,其理论所表现出的生命力深深影响着当代心理学的发展。现从皮亚杰的生平开始论述。 一、皮亚杰生平 皮亚杰的父亲是一位大学教授,主要研究中世纪的历史与文学,他十分重视皮亚杰的科学观念,更注重于培养皮亚杰对于事实的追求与爱好。皮亚杰的母亲则是以为虔诚的宗教徒,她坚持让皮亚杰接受严格的宗教训练,并且为皮亚杰选择了一位对哲学颇有研究的教父——科努特。这样的家庭背景,使得皮亚杰有机会去接触与思考有关哲学和科学的知识,进而发展出一套属于他自己独到的思想与见解。皮亚杰10岁(1907年)的时候,写了一篇关于白化症麻雀的文章。随后,皮亚杰发表了一系列和软体动物有关的论文,这些富有挑战性的文字,在欧洲动物学界其了很大的反应。1915年,皮亚杰获得纳沙泰尔大学生物学学士学位,之后三年,他还攻读了哲学、科学的课程。1918年,当时年仅22岁的皮亚杰,即以一篇关于研究软梯动物的论文,获得了纳沙泰尔大学自然科学博士的学位。在这段时间内,皮亚杰思想上的主要发展在于哲学观念的逐渐成形。1919年,皮亚杰到巴黎求学,这段期间促使皮亚杰真正的进入了心理学的领域。他在巴黎大学研修心理病理学及科学哲学,并且在1921年担任西蒙的助手,在比纳实验室内工作,并且负责将英国心理学家伯特的“推理测验”标准化。他不仅注意了儿童答案中的“是”与“非”,而且认真探索儿童答案中的有关“怎么样”和“为什么”的问题。他发现了两个重要的事实:(1)同龄儿童的大致按中存在相似的错误;(2)错误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这种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皮亚杰感到,这里面一定蕴含着一个属于认识论范畴的问题,于是促成了儿童心理学的研究。 皮亚杰生平的经历使他在生物学、哲学及心理学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他的理论博大精深、体系严谨,从而历经时代变迁依然能够显示出勃勃生机,本文所阐述的每一个皮亚杰理论处处都体现出他对学科的熟练的驾驭,闪耀着跨学科研究的广博性和透彻性。 二、皮亚杰理论简述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三个支点: 第一,逻辑学。逻辑学是皮亚杰整个认识结构构建的基础和形式。逻辑学是联络各种不同学科的一种“基因型”。在皮亚杰发生认识论中逻辑学起着中心作用。逻辑是建立任何认识论的基础。 第二,相对论。相对论是皮亚杰认识产生源泉的理论基础,即主体对课题的相互作用构成人的认识活动。 第三,辩证法。辩证法是皮亚杰理论的方法论,即认识活动是通过平衡化使主体与环境持续互动的过程实现的,是动态的发展。 (二)认知发展理论的重要概念 1.认知结构的基础——图式。它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有了图式主体才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和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和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和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无论是在教师资格考试还是在教师招聘考试中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点,鉴于有些学员在学习时缺乏对于知识的归纳和总结,本文将将皮亚杰的两个阶段理论进行归纳便于学员理解和记忆。 皮亚杰把儿童的认知发展分成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感知运算阶段(感觉-动作期,0-2岁):这个阶段的儿童的主要认知结构是感知运动图式,儿童借助这种图式可以协调感知输入和动作反应,从而依靠动作去适应环境。通过这一阶段,儿童从一个仅仅具有反射行为的个体逐渐发展成为对其日常生活环境有初步了解的问题解决者。这一阶段儿童还获得了客体永恒性(9-12个月),客体永恒性是指儿童理解了物体是作为独立实体而存在的。 第二阶段:前运算阶段(前运算思维期,2-7岁):儿童将感知动作内化为表象,建立了符号功能,可凭借心理符号(主要是表象)进行思维,从而使思维有了质的飞跃。这一阶段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特征表现为:①出现了语词或其他符号,开始出现表象和形象图式; ②儿童的概念是具体的、动作的,而非抽象的,思维具有不可逆性;③认为外界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泛灵论;④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指不能从对方的观点考虑问题,以为每个人看到世界正如他自己所看到的一样 第三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具体运算思维期,7-11岁):在本阶段内,儿童的认知结构由前运算阶段的表象图式演化为运算图式。具体运算思维的特点:具有守恒性、去自我中心性和可逆性。皮亚杰认为,该时期的心理操作着眼于抽象概念,属于运算性(逻辑性)的,但思维活动需要具体内容的支持。 第四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形式运算思维期,从11岁开始一直发展):这个时期,儿童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推理水平。其思维形式摆脱思维内容,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能够摆脱现实的影响,关注假设的命题,可以对假言命题作出逻辑的和富有创造性的反映。同时儿童可以进行假设一演绎推理。 皮亚杰把儿童的道德发展分成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1-2岁):儿童处于感觉运动时期,行为多与生理本能的满足有关,无任何规则意识,因而谈不上任何道德观念发展。 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2-8岁):儿童主要表现为以服从成人为主要特征的他律道德,故又称为服从的阶段。又可分两个阶段:(1)自我中心阶段(2-5岁):这一阶段儿童处于前运算思维阶段。其特点是单向、不可逆的自我中心主义,片面强调个人存在及个人的意见和要求。(2)权威阶段(5-8岁)思维正由前运算思维向具体运算思维过渡,以表象思维

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特点及其在教育活动中的应用教学内容

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特点及其在教育活动中的应用: A.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1)感知觉的基本概念: ①感觉: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个别属性的反映。 ②知觉:知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整体的反映。 ③感觉与知觉的联系:a.知觉和感觉一样,都是对直接作用于脑的客观事物的反映,但又有区别:感觉是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而知觉却是对事物的整体反映。b.感知觉是认识活动的开端。 (2)幼儿感觉发展的主要特征: ①视觉发展的主要特征: 儿童视觉的发展表现在两方面:视敏度的发展、颜色视觉的发展。 a.视敏度 视敏度的概念: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处于具有一定距离的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一定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即通常所说的视力。 b.颜色视觉 颜色视觉指区别颜色细致差异的能力,亦称辨色力。 幼儿颜色视觉的发展规律:幼儿正确辨认颜色的百分率和正确辨认颜色数,随年龄增长而提高;幼儿正确辨认颜色的百分率,因年龄班级不同、颜色不同、辨认方式不同而有差异;③幼儿辨认颜色主要在于能否掌握颜色名称,如果混合色有明确的名称,如“淡棕”“橘黄”,幼儿同样可以掌握;幼儿对某些颜色,如“群青”“天蓝”“古铜”等所以不能辨认或不善辨认,并非完全缺乏辨色能力,主要是由于生活中接触的机会少,成人没有进行有意识的指导。 c.影响婴幼儿视力的因素 幼儿视力受遗传和环境影响。视觉经验是促进视觉发展的必要因素。光线照明较差、户外活动和身体锻炼较少、坐姿不良等都会造成视力减退。 d.色盲 色盲是颜色视觉异常的表现。 色盲可分为全色盲、全色弱、红绿色盲和红绿色弱4种。 ②听觉发展的主要特征: a.听觉发展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听觉是幼儿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他们依靠听觉辨认周围事物特点。幼儿依靠听觉感受音乐,学唱歌曲,欣赏乐曲,从而还得到美育的熏陶。此外,儿童与成人交往,特别是学习口语,必须依靠听觉。听觉对幼儿智力、个性发展也有一定影响。 b.听觉感受性 听觉感受性包括听觉的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绝对感受性是指分辨最小声音的能力;差别感受性则指分辨不同声音最小差别的能力。幼儿的听觉感受性有很大的个别差异,并且在生活条件和教育影响下不断发展。听觉感受性随年龄增长而不断完善。 c.言语听觉 幼儿辨别语音是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幼儿中期可以辨别语音的微小差别,到幼儿晚期,几乎可以毫无困难地辨明本民族语言包含的各种语音。 d.婴幼儿听力的保护和培养 幼儿园在创设环境的时候要注意避免噪音污染,通过绿化与美化净化环境,也可

幼儿认知发展与教育

《幼儿认知发展与教育》 1)研究幼儿认知发展的目标:就是探查幼儿认知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性。具体说来,主要有两个——1、要了解幼儿随年龄的增长而发生的认知机能的普遍性变化,即发生在所有儿童身上的变化,而不管他们生长在什么样的文化环境。2、了解和解释发展的个别差异。 2)认知发展研究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2、教育性原则 3)认知结构,要认识这一概念,涉及到对“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这四个基本概念的理解。所谓“图式”是指动作结构,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在认识过程中,“同化”是指个体把客体纳入到主体的图式之中,引起图式量的变化;“顺应”是指主体的图式不能同化客体时,就会引起图式的质的变化,促使主体调整原有的图式或创立新的图式。“平衡”是指同化作用和顺应作用两种机能的平衡。4)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第一阶段叫感觉运动阶段。(出生到2岁,相当于婴儿期)成就——1、发展了物体存继性的观念。2、出现了因果性的最初观念。特点——不能在头脑表征外界环境,而只是凭感觉和运动动作适应外界环境,并在适应的过程中发现他的感知、运动技能。第二阶段叫前运思阶段。(约2岁—6、7岁,相当于前幼儿期和幼儿期)成就——儿童学会了说话(掌握了口头语言),能形成人和事物的心理表象,也就是说儿童获得了运用符号表征客体的能力。特点——1、这一阶段的儿童思维具有自我中心。表现为儿童仅仅从自己的角度去观察认识世界,并相信别人的想法和看法跟他完全一样。2、这一阶段的儿童思维缺乏可逆性。分为逆向和互反两大类。 第三阶段叫具体运思阶段。(6、7岁—11、12岁)成就——儿童发展了概念的稳定性,达到了守恒。特点——1、儿童能理解事物的变化是可以逆转的,即出现了可逆思维。2、儿童的思维开始能从单一中心摆脱出来,即脱中心化。 第四阶段叫形式运思阶段。(11、12岁—14、15岁)特点——儿童可以在抽象的水平上进行推理。 5)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 1、成熟。成熟的作用主要在于揭示发展的新的可能性,从而成为新的行为模式出现的必要条件。 2、经验。皮亚杰指出:①物理的经验。②数理逻辑经验。通过这两类经验,儿童分别构建两种知识:一是物理知识,这种知识来源于儿童作用于物体,从而认识物体的种种特性。二是数理逻辑知识,这种知识来源于动作,而非来源于物体。 3、社会传递。 4、平衡过程。皮亚杰认为,通过同化、顺应达到适应的平衡过程。 6)从皮亚杰关于影响认知发展的有关因素的论述中我们可以获得许多有益的启示: 1、儿童的生理、心理发展有一个逐步成熟的过程, 有一定的阶段性和顺序性,当我们教育儿童时,我 们不能超越儿童本身成熟的条件,对儿童提供出过 高的不符合实际的要求;同时,成熟只是为我们提 供了教育的时机,我们要适时的提供训练和练习, 促使儿童能力的成长。 2、只是来源于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婴幼儿时期 一定要尽量让孩子玩,在玩的过程中,儿童以身体 和五官接触外界事物,丰富了经验也就发展了他的 认识能力。 3、儿童诗主动的学习者,儿童或人的本性总是要不 断的认识环境,才能适应环境,取得发展。 7)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 学前儿童的主导活动是游戏和日常生活活动。除了 游戏以外,幼儿还进行一些学习,参加一些劳动。 幼儿学习的目的主要是体验学习的快乐,激发求知 欲,通过学习丰富幼儿的知识,并受到认知能力的 一定训练,为入学做好心理上的准备。为了达到这 一目的,幼儿的学习必须以游戏的形式进行,幼儿 园的各种课程设计也是设计各种教学游戏活动,激 发幼儿的兴趣,使幼儿能主动、积极地参与,从中 受到教育。 幼儿的劳动主要是一些自我服务性的劳动,如整理 自己的衣物、洗洗自己的小手帕等。这些活动有助 于发展幼儿的独立性,养成自己动手的习惯,培养 责任感和乐于助人的品质。 总之,幼儿没有成人或学龄儿童意义的学习和劳动, 而幼儿的学习和劳动要取得成效,也必须通过游戏 进行。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它能提供儿童成长 的经验,幼儿离不开游戏正像鱼儿离不开水一样, 对幼儿游戏的剥夺,也就剥夺了他身心正常发展的 机会和可能性。 8)如何培养幼儿的分类能力? 1、找“共同”,发现“共同”。通过游戏、教 学活动,引导幼儿分析比较,发现事物的共同之处, 从发现事物外部的知觉上的共同点过渡到发现事物 内部的本质上的共同点,发展幼儿抽象概括的思维 能力。 2、丰富幼儿的知识。儿童的分类能力也同其 他认知能力一样,在很大程度上受儿童本人所具有 的知识经验的影响。丰富幼儿的知识,能发展幼儿 的分类能力。 3、通过各种分类游戏活动,让幼儿动手操 作。①对幼儿分类作业的评价不能以成人的标准要 求孩子;②要考虑刺激物的数量和性质;③分类的 方式要多样化。a、自由分类;b、示例分类;c、类 包含任务;d、类相乘任务。 9)掌握属概念的指标有:①认识数的实际意义;② 认识数字;③认识数的组成。 10)幼儿空间认知能力的培养: ①丰富儿童知识经验,鼓励儿童多活动多操作; ②成人和幼儿多交往,多指路。 ③帮助幼儿正确地理解和使用空间关系的词语。 11)幼儿测量概念发展的内容: ①认识一些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测量工具的用 途,如知道尺子是量长度的; ②发展对测量单位的认识,并发展对物体的长度、 重量等最简单的测量机能。 ③学习将测量的结果用简单图表的方式表达出来, 这包括发展识图和制图两方面的技能,即能看懂图 表形象表达的各种数量关系以及能根据测量得出的 数量关系绘制相关的图标形象。 ④发展守恒概念。 12)在教学条件下,幼儿测量概念的发展,大致可以 划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阶段1——对测量的动作感知阶段; 阶段2——测量单位与被测量的客体建立联系的阶 段; 阶段3——测量概念形成和初步掌握测量技能的阶 段。 阶段3的特点:①已能认识到测量单位虽然可以任 意设定的(如用一个小铁钉等),但必须前后一致, 即发展了单位必须是等量的观念;②掌握了测量的 技能,如作线性测量时,每一测量单位必须首尾衔 接等;③认识尺子、磅秤等常见的测量工具,并初 步学会用它们来量物体的长度,比较物体的重量。 (约6岁) 13)幼儿识图和制图能力的发展可划分为以下三个 阶段: 阶段1——对直方图所表达的数量关系的感知动作 阶段(约3-4岁); 阶段2——数词同直方图表达实物数量建立联系的 阶段(约4-5岁); 阶段3——项目类捏代码与直方图表达的实物数量 建立联系的阶段(约5-6岁)。 14)儿童对时间的认知应包含以下一些内容: ①对时间顺序性(时序)的认知;②对时距的认知; ③对年龄时间的认知;④对时间媒介——钟表的认 知;⑤对习俗时间的表征。 15)幼儿时间认知能力,怎样遵循幼儿的心理发展 水平进行教育呢? ①引导幼儿由近及远,由表及里地认识时间; ②引导幼儿由易到难,由部分到整体的认识时间; ③引导幼儿摆脱知觉因素的干扰,深入认识时间的 本质。 16)幼儿对因果关系的认知特点: ①幼儿跟入学后的儿童相比,认知水平低,具体形 象思维占优势,幼儿期抽象逻辑思维还刚刚发展, 知识也十分有限,所以他难以理解自然界和社会生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