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语研究综述

土家语研究综述
土家语研究综述

土家语研究综述

摘要

濒危语言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话题。濒危语言研究是语言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近年来土家语越来越受到语言研究学者们的关注和重视。本文主要对土家语研究著作以及论文进行简要的综述,分析研究土家语、土家语使用现状及土家语濒危的原因。

关键字

土家语使用现状濒危原因

随着国家保护我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化政策的逐步实施,作为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之一的土家语的调查与研究工作也逐步向更加深入的方面发展。近年来,国内许多少数民族语言研究学者都对土家语做过不同程度的研究和调查,并出版或发表了相关的著作和论文,使得土家语越来越受到少数民族语言研究学者们的关注和重视,本文主要对土家语研究著作以及论文进行简要的综述,分析研究土家语、土家语使用现状及土家语濒危的原因。再深入分析研究土家语及土家语濒危的原因、使用现状。

一.土家语的概况:

(一)土家语的语言系属

语言学家罗常培先生为田心桃女士(土家族)的语言录音并进行了语言系属的大致鉴定,指出该语言既不是汉语,也不是汉语的方言,更不是其它少数民族语言。王静如先生的《关于湘西上家语言的初步意见》一文详细地从身体、数目、人事、亲属、天象、地理等19个方而对土家语词汇进行实录,并与许多其他民族的语言作了深入细致的比较后得出结论,指出湘西土家语在汉藏语系中属于藏缅语族,比较接近彝语的语言,甚至可以说是彝语支内的一个独立语言。潘光旦先生运用民族志和民族学的方法对上家语进行了调查和研究,指出土家语是土家族的民族语言,它在土家族社会中具有很强的亲和力。

《土家语简志》载,土家语为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中一个独立的语言。中南民族大学何天贞先生通过对同源词和语法的比较,从发生学

关系上认为,土家语是藏缅语族中属于羌语支的一个语言,是从羌语支语言中分化出来的一个语言,也是简化最多最快的一个语言。

马学良先生提出:土家语的系属问题之所以难以定论,是由于它有些与藏缅语族彝语支相同的特点,又有些不同的特点。李敬忠先生认为,土家语是藏缅语中比较特殊的一种语言。它既有藏缅语的共同特点,又有许多不同于藏缅语的特点;既有与这一支语言相同的特点,又有与另一支语言相同的特点。对其系属归类,至今意见不一。

罗常培、傅懋勣认为,土家语言中有些特点跟彝语近似,也应暂时列入彝语支。1993年12月出版的由马学良、胡坦、戴庆厦、黄布凡、傅爱兰编的《藏缅语族新论》,将“藏缅语族”分为“北部语群”和“南部语群”两大类。“南部语群”包括三个语支,即“缅彝语支”、“白语支”和“土家语支”。叶德书认为:我们在分类表中将白语、土家语独立为白语支、土家语支,是因为它们在语族共同语阶段,与缅彝语支还有密切联系,但由于受汉语影响,在语支特征上偏离了南部语言的发展趋势,走了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

综上所述,对于土家语的系属归类,学界至今意见不一。土家语属于汉藏语系,但关于土家语的语支问题,学界还没有形成定论。大多数学者认为土家语属于藏缅语族。

(二)语言本体研究

语言本体研究是指对组成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等诸多要素及其内部演变规律所进行的研究。北部方言共有21个声母,共有25个韵母。《土家语简志》对土家语北部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的特

点进行了归纳,说明了土家语有声调,无复辅音,复合元音较多,辅音韵尾较少,词汇以复音词居多,语法主要体现在句子的语序和修饰词相互搭配的关系上,句子的基本语序是“主语一谓语”“少主语—宾语—谓语”的结构形式,形容词、数量词作定语放在被修饰语之后,名词和领格代词放在被修饰语之前,指小代词位于所修饰的名词之前。

南部方言共有29个声母,韵母共有31个。南部方言有5个调类,它们是高平调、中平调、高升调、低升调和低降调。南部方言的词汇丰富,多音节单纯词多,多音节合成词比较少。短语主要靠语序等方式构成。短语可分为不同的结构,如主谓结构、述宾结构、述补结构、偏正结构、联合结构,等等。句子由词和短语组成,有单句和复句之分。

由此可知,土家语北部和南方言之间的语音、词汇差别很大,语法差别较小。

(三)土家语分布

土家语北部方言分布于湘西北的永顺、龙山、保靖、古丈及其周边的湖北省、重庆市、贵州省的一些县分。南部方言分布在沪溪县。

北部方言内部分歧不大,各地都能通话。南部方言分布在沪溪县。南部方言沪溪土家语与北部方言在语音、词汇方面均有较大差别,彼此不能通话。语音方面,沪溪土家语保留着浊塞音和浊塞擦音声母,北部方言代表龙山话没有这套声母。词汇方面,粗略统计,沪溪话只有百分之八的基本词汇与龙山话相同,百分之二十七有对应关系,百分之六

十五的完全不同。”

综上所述,土家语大致有北部方言和南部方言,方言差别较大,互相不能通话。

二.土家语使用现状

熊英在《土家语南部方言的濒危现状》指出:土家族人口1990年第四次人曰普查时是5725049人,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是8028133人,而土家语的使用人曰却是微乎其微。1986年出版的《土家语简志》说:“北部方言区……使用本民族语丫作为交际工具的,共约十七万”。“南部方言区.…使用本民族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约有四千余人”。如果按1990年人曰普查全国上家族人口570余万计,使用上家语的人口17. 4万余人,只占总人口的3%左右,这是一个相当乐观的数字。改革开放以来的有关调查研究显示,土家语的使用人口急剧衰减。徐世漩先生认为,上家语在1900年才40万人使用,1950年使用人数降到20万,当前使用人数约6. 5万人左右。张军(2006)认定,当今土家语的使用人口语为46267人,占土家族总人口约0.58%,也就是说土家语的使用人口已经不足五万人。

《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1986)载:土家族“使用土家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中的一种独立语言。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现绝大多数人使用汉语;沿酉水流域约20万人仍使用土家语,有的也兼通汉语。”

邓佑玲认为,土家语曾经是土家族广泛使用的母语,但现在97%的土家人已经转用汉语。土家族的语言转用自隋唐经宋元至明清基本

上完成,不同地区时间不同。

何天贞先生认为,操当地土家语的有17万人,分布在湘西自治州的龙山、永顺、保靖、古丈以及沪溪县的土家族聚居区内。90%以上的土家族分布区,土家语已经消失,广大土家族人民已经直接使用汉语来传递信息。在操土家语的17万人中,90%以上是土汉兼通的双语人,他们可以自由交替使用汉语和土家语。

李敬忠先生认为,土家族绝大多数人口现在使用汉语、汉文,只在湘西约有不足16万人使用土家语兼用汉语。南部方言分布在沪溪县,主要集中在谭溪乡的一些寨子,据粗略统计,操这个方言的人实际只有2000多人。

罗安源、田心桃、田荆贵、廖乔婧认为,土家族是一个“准双语民族”大部分人(99%)放弃本民族语言而转用各民族通用语言,即汉语;少部分人(l%)保持操用本民族的语言,即土家语。

田德生先生认为,土家族在聚居区以本民族语言为主要交际工具,除少数偏僻地区外,大多数地区的中、青年和少年儿童兼通汉语。居住在杂居区的土家族则以汉语为主要交际工具,只有老年人能用土家语交际,中、青年略懂本民族语。

谢志民先生在《龙山县土家族双语情况调查》中认定,龙山县使用土家语的居民约67000多人,是保留民族母语人口最多、最为集中的地区。在这些人口中,大多能兼操汉语,因而又是土家语和汉语的双语典型区。《龙山县志·土家族》(1985)载:现大部分杂居区己全使用汉语而不会土家语了。只有洗车区和里耶区的土家族聚居地区和部分杂

居区,约有八万人,还使用本民族语言,但也会讲汉话。

徐世漩先生认为,土家语在1900年有40万人使用,1950年使用人数降到20万,当前的使用人数约在6.5万人左右。尽管6.5万人比一些小语言的群体总人口还多,但这是在短短的100年中从40万降下来的,前一个50年使用人数的下降率是50%,后一个50年的下降率超过了50%,这一急剧削减的比例和过程,显示了土家语衰变的严重状况。

叶德书先生把土家语的使用情况分为三个类型:沿用型,即本民族内部或与外人接触都沿用土家语作为交际工具,仅有20来万人。兼用型,即土家语和汉语兼用,有22万多人。转用型,在湘、鄂、渝、川、黔边区,交通发达,经济、文化发展较快的乡镇的土家都转用了汉语,但仍使用一部分土家语单词和大量的土家语底层语言(如土家语地名)。使用土家语的还有40多万人。

张伟权认为,由于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在700多万土家人中实际懂得土家语的不足10万人,约占1.42%,真正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土家语交流的为数就更少了。所以土家语是濒临消亡的一个语种。北部方言的操说者占土家语使用人口的绝大多数,而南部方言操说者不上1000人,几近消失。

由此可见,土家语的现存状况却令人堪忧。使用土家语的人数在急剧下降,土家语业已属于濒危语言。

三.土家语濒危原因

(一)非语言因素

陈默在《土家语“濒危”因素探析》一文中指出,土家语“濒危”是渐进的历史接触性衰变。明末清初, 汉人大量迁入土家族居住地区, 为了有别于汉人或其他民族, “土家”开始作为相对的族称出现, 这一带的居民才逐渐被统一称为“土家”。这种移民的大量迁入, 造成了土家人居住的许多区域汉语和土家语“双语并行”。由于汉语拥有强大的使用功能并拥有文字作为学习的辅助工具, 于是随着时间的推移, 汉语“反客为主”, 逐渐取代了土家语的地位。

1949 年新中国成立之后, 政府实行的土地改革, 让广大农民不再忍受饥饿之苦, 促使土家人必须迅速地融入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体系当中, 为了更快地融入新社会, 原来会说土家语的人当中许多也改说汉语, 从而对土家语形成新一轮的冲击。

《土家族转用汉语及土家语濒危的成因》一文中指出:土家族转用汉语和土家语濒危是土汉经济、文化相互交流、相互适应的结果。由社会变迁引起的社会经济形态的改变会影响到一个民族的语言使用特点,但影响的大小取决于改变后的经济活动方式的开放程度以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由于土家族通过引进、接受以汉语为媒介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经济制度,提高了其经济发展水平,这一变革及其结果,推动了工商业的发展及跨地区、跨民族商品交换的发展,汉语汉文作为土家人与汉族交往的重要工具价值更加牢固,这使土家族全面认同汉语和汉文化,进而放弃母语和转用汉语成为可能。

(二)语言因素

熊英认为民族意识在对待民族语言时,表现出对本民族语言深厚

的感情和忠诚。要保护濒危语言,本族群的语言忠诚是不容忽视的主观因素和必要条件。如果语言群体对自己的本族语缺乏热情,没有使用和保留的意愿和行动,那么,即使客观环境对本族语存在有利条件,也于事无补。实用、功利的价值取向,使土家村民在保存民族文化时的民族意识如此,在保存民族语言时,民族意识更为淡然。

社会主义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实行开放的语一言政策,各民族人民都有自由使用民族语言和汉语的自由。国家支持使用少数民族语言,这使一些影响大、在本民族人民心中地位高的民族语一言得以保留、传承和发展,而对于在本民族人民心中地位正在消退的土家语来说,则是面临着挑战和濒危。

开放、兼容的语言观念促进了汉语的迅速传播,加剧了土家语的萎缩。土家人的语言观念是开放的、兼容的,对于母语土家语、汉语方言、普通话都是认可的,甚至于更加看重汉语,汉语的地位超过母语土家语在土家人心中的地位。并且,年龄越小越倾向于汉语,对母语土家语的感情越淡薄。

土家语在汉语的影响下,语言功能出现衰退,语言活力(潜力)不足。土家语中借词和本语词大量并存,而相当一部分借词已处于优势地位。土家语汉语借词中大都是全借词,很少像维吾尔语那样,在吸收借词的同时,也会调动自身潜力使用本族语材料创造新词,或者“土家语化”。大量汉语借词进入土家语,已经开始影响到土家语语音、词汇、语法系统,这是深层次的影响。

陈默认为土家语在与汉语的长期接触中, 汉语对土家语的结构

产生种种干扰, 在土家语中留下了很多汉语的因子。由于大量外来形式的冲击, 土家语自身系统又来不及做必要的调适, 所以异质成分大大增加, 结构特点受到不同程度的侵蚀, 固有形式遭到破坏或被取代。设想在久远的年代, 汉语通过扩散波, 一点点地冲击着土家语, 使土家语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从而产生了土家语被汉语替换的衰变现象。

综上所述,土家语濒危原因是多方面的,政治因素及经济因素使汉语对土家语的冲击愈来愈大,而语言本身的开放性使汉语对土家语的影响日益显著,从而产生了土家语被汉语替换的衰变现象。土家人保护本名族文化的意识淡薄。以上这些都使土家语日渐濒危。

四.结语

本文分析研究土家语、土家语的使用现状及土家语濒危的原因,对于土家语语言本体的研究不够深入透彻。本文对于以土家语的发展历程、未来走向以及如何保存土家语等方面没有涉及。

参考文献:

[1]王静如.关于湘西土家语言的初步意见[J].中国民族问题研究集刊,1955,(第四辑).

[2]谭志满. 《近50年来土家语研究述评》[A]载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

年第1期

[3]田德生何天贞等:《土家语简志》[M].北京:民族出版社. 1986 112

[4]李敬忠.《沪溪土家语》,北京:中央民族人学出版社,2000,页1-2

[5]罗常培、傅懋勣.《国内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概况》,载《中国语文》1954年第3期

[6]叶德书.《土家语一言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载《湖北民族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

[7]熊英土家语衰落趋势刍论—以湘西上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坡脚乡万龙村为例-[J]

[8]熊英《土家语南部方言的濒危现状》

[9]《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M],1986,页431

[10]邓佑玲.《十家族转用汉语的进程及特点》,载《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

年第6期,页84

[11]何天贞.《略论土家语的双语现象》载《中南民族学院学报》、986年第3期,页15

[12]李敬忠.《沪溪土家语》,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页1

[13]罗安源、田心桃、田荆贵、廖乔婧.《土家人和土家语》,民族出版社,2001,页3

[14]徐世漩.《论语言的接触性衰变—以毕苏语的跟踪调查分析为例》[J]语言科学.2003( 5):

97- 110

[15]陈默.《土家语“濒危”因素探析》[A] 载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5 年第5 期

[16]邓佑玲在.《土家族转用汉语及土家语濒危的成因》[A]载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

学版),2004年第4期

语料库话语分析综述

近十年国内基于语料库的话语研究综述 A Review of Ten - year Research on Corpus-Based Discourse Analysis in China 摘要:文章从基于语料库的话语研究领域出发,通过对2002年至2011年发表在国内八种核心期刊上的论文进行统计与分析,发现这些研究在研究领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涉及到话语各个方向,对于实践有重大指导作用,但同时也出现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关注。 Abstract: From corpus-based discourse analysis, this thesis finds this field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relates to many directions of discourse and has a significant guiding role for the practice, but also brings many problems worthy our attention. All of these are derived from the research and analysis of thesises published in 8 kinds of core journals from 2002 to 2011 in China. 关键词: 语料库话语基于语料库的话语研究 0. 引言 现代语料库语言学是20世纪中后期兴起的一门语言研究科学。语料库是指按一定的语言学原则,运用随即抽样的方法,收集自然出现的连续的语言运用文本或话语片段而建成的具有一定容量的大型电子文库。在20 世纪后半叶的西方语言学界, Chomsky的观点大行其道,秉承该学说的语言研究者唯直觉语料独尊。他们躲在书斋,满足于依靠自己的直觉语料从事语言研究。随着社会语言学、话语分析、语用学、语料库语言学的兴起,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认识到光靠直觉语料来研究语言是远远不够的,人们还必须借助语料库语料以及其他各种语料,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揭示语言的本质,克服直觉语料的局限与不足。这样基于语料库的话语研究越发引起大家的重视,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国内基于语料库的话语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是成果仍然颇丰。 1. 研究样本 由于近几年运用语料库来做话语研究已经成为语言研究的热点,笔者通过检索主题与关键词,将文献定在2002年至2011年这十年期间,研究样本来源为发表在八种外语类核心期刊的22篇文章。这是因为这8种外语类期刊有一定的权

《咬文嚼字》“十大流行语”研究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d5721273.html, 《咬文嚼字》“十大流行语”研究综述 作者:李秋萍李莲 来源:《文学教育》2017年第07期 内容摘要:从2008年开始,《咬文嚼字》每年公布的“十大流行语”都会引发学者们的研究。从研究角度上来说,有的学者以某一年的流行语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当年“十大流行语”的来源、结构、特点、词义、心理等;有的学者则把历年的“十大流行语”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分析,概括归纳出历年“十大流行语”的共性特征。从研究方法上说,学者们分别运用了词汇学、认知语言学、社会语言学、修辞学、社会心理学等理论知识。这些研究对深入剖析流行语的生成、传播、影响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流行语的规范化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总体来看,对于历年十大流行语的研究数量不多,质量也还有待提高。 关键词:十大流行语研究述评 从2008年开始,素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每年都会推出由读者推荐、经专家评议后的年度“十大流行语”。在面向社会公开征集“十大流行语”条目时,《咬文嚼字》编辑部明确指出“十大流行语”征集要求是流行、创新、文明。在“十大流行语”的评定时,专家们并不止是考虑词频的高低,更要考虑三方面的价值,即时代价值、语言价值和社会价值。因此,“十大流行语”一经公布,就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语言学者对于历年“十大流行语”也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根据中国知网搜索结果显示,从2008年《咬文嚼字》公布“十大流行语”至今,共有20篇关于“十大流行语”的研究论文,综观这些论文,在研究角度上,有的学者以某一年的流行语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当年“十大流行语”的来源、结构、特点、词义、心理等;有的学者则把历年的“十大流行语”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分析,概括归纳出历年“十大流行语”的共性特征。在研究方法上,分别运用了词汇学、认知语言学、社会语言学、修辞学、社会心理学等理论知识。 一.对某年“十大流行语”的单独研究 以某一年的“十大流行语”为研究对象,研究该年“十大流行语”的生成、特征、传播、影响。如林洁雯《2009年十大流行语分析与流行语特点研究》(2009)对流行语的特征、形成 和传播进行了分析,认为流行语有四个基本特征:流行性、时段性、新型性、快速传播性,流行语形成和传播的条件有社会条件、文化条件和使用者心理因素。 对2013年“十大流行语”的研究数量稍多,王淏《刍论新词语的产生方式和传播特色——以咬文嚼字发布的2013年度十大流行语为例》(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9)对2013年十大流行语的产生方式进行分析,认为流行语的传播特色突出了快和大众接受时间越来越短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流行语的影响,包括映射科技进步、诉说文化变迁、传播正能量以及由此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翟潇宇《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浅析2013年度十大流行语》(名作欣赏,2014.12)把流行语的社会特征与行业、性别、社会地位、心理状况、社会现象等因素相

浅析教师语言中的体态语

浅析教师语言中的体态语 【摘要】:语言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但是语言不是人类唯一的交际工具,除了语言以外,人类还有其他辅助性交际工具,例如文字、体态等等。体态语与口头语言、书面语言一起成为课堂教学中师生进行人际交往、人际沟通的信息媒体。本文将从体态语的定义、特点、功能等方面进行浅显的分析,以便深层次了解体态语在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体态语定义特点功能 【正文】:体态语定义 体态语言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所谓体态语言,是指人在交际过程中,用来传递信息、表达感情、表示态度的非言语的特定身体态势。具体来说,体态语又叫势态语、人体语言、行为语言、无声语言等,是指通过人的表情、手势、动作等来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一种辅助性语言表现形式。它主要包括头语、脸语、眼语、手语、身姿动作等几个方面。例如,愉快时的微笑、羞愧时的脸红、欢乐时的手舞足蹈,愤怒时的捶胸顿足等都属于体态语,再如,用力挥手表示肯定、坚决,点头微笑表示赞赏,眉头紧皱表示问题严重等都是体态语的一种表现形式。体态语与与文化背景有一定关系,如在印度,点头表示不同意,摇头表示同意。体态语在传递信息和表达情感中具有语言所不能替代的功能。 体态语言的特点 1.体态语言具有差异性和约定俗成性。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由于文化背景、历史传统、行为习惯等的原因,存在许多明显差别,具有不同的表现意义。比如外国人喜欢用摊开两手,耸耸双肩来表示一种意思,而中国人就不会习惯这个动作,如果执意模仿也会显得很滑稽。1957年,伏罗希洛夫访华,临别时,他向到机场送行的宋庆龄夫人施以俄罗斯与欧美通行的对尊贵妇女的吻手礼。在场的记者纷纷拍下这个镜头,送走贵宾后,宋庆龄的秘书和记者们纷纷商量,照片不能登报,消息中也不要提及此事。宋庆龄同志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中国人不习惯吻手礼,考虑到自己的特殊身份,考虑到体态语的民族性,她明智的做出了决定。体态语根植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俗。所以,离开特定的对象和社会文化环境,就很难理解体态语言的含义。而这恰恰又体现了体态语言约定俗成的一方面。它是某些特定群体共同认可、形成习惯的,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都能领会、接受、掌握并运用的,同时也必须是符合本民族或本地区的文化传统和道德规范的特定非言语行为。

大学生对网络流行语的态度的调查报告

大学生对网络流行语的态度的调查报告 小组成员:谭绍芬 0134 赵丽泉 0123 胡莉 0131 赵欢 0114 龚雪 0233 标题:大学生对网络流行语的态度的调查报告一.调查背景 二.调查目的及意义 三.调查过程安排 四.调查问卷设计 五.调查分析 六.调查总结 附:1.人员工作安排 2.经费预算 一.调查背景 在互联网日新月异的成长之下,网络信息更新的速度到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地步,网络热刺的不断诞生,一方面反映了网民的智慧,另一方面也让网民的情感得到了释放。历史上,人们为了表达对事物的感情,诞生了民谣,顺口溜等这些短小精悍,而又饱含信息的的语言文字。而在如今互联网时代,当时似乎短小精悍的文字,在如今似乎有些臃肿,进而用网络热词来代替。比如“打酱油”,“我爸是李刚”“神马都是浮云”这些词只有几个字,但这些词语后面却深刻反映了某种社会想象,网民的感情通过网络热刺不断的传递和释放。 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思想活跃,思维灵活,喜欢新鲜事物,渴望交流,崇尚创新,追逐时尚,而且不愿意承受现实生活中太多的约束(包括主流语言规范的约束)。具有匿名性的网络虚拟世界,无疑给以年轻人为主的网民群体提供了发挥的空间;同时,由于他们又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熟悉英语及计算机语言,使"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具有了必然性和可能性。 语言是时代的反映,网络语言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当前"网络时代"的反映,与现代人的生存方式和思维状态密切相关。因而,随着网络飞速发展,"网络流行语"必将扩大其影响范围。

二.调查目的及意义 目的:了解现代大学生对于网络流行语的认识、了解和使用状况以及他们对于网络流行语的发展所持以的态度。 意义:通过大学生对网络流行语的态度,了解网络流行语的发展现状,推断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前景,进而分析和总结出网络流行语给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 三 .调查过程安排 四.调查问卷设计 大学生对网络流行语的态度的调查研究 亲爱的同学: 你好!为了深入了解当代大学生对网络流行语的态度,我们设计了一份关于对网络流行语的态度的调查问卷,希望您能认真作答,帮助我们完成这项调查.感谢您抽出宝贵的时间帮我们完成这份问卷调查,祝生活愉快! 性别: A.男 B.女年级: A.大一 B.大二 C.大三 D.大四 学校:(江汉大学文理学院) 1 你经常上网吗? A天天上B经常上C偶尔上D几乎不上 2上网时你会关注网络流行语吗? A非常关注B关注C偶尔关注D没兴趣 3通过网络了解流行语的渠道(多选) A论坛,贴吧B新闻网站C即时通讯(QQ,MSN) D博客E其他 4你对网络流行语的了解程度? A很了解,一看就懂B比较了解,知道大部分C不是很懂,会一点点 D完全不懂 5你对下列网络流行语的使用情况是? 经常使用偶尔使用完全不用 A.给力①②③ B.你懂的①②③ C.我是来打酱油的①②③ D.羡慕,嫉妒,恨①②③ E.坑爹①②③ F.神马都是浮云①②③ G.我勒个去①②③ H.我爸是李刚①②③ I.___的人,你伤不起①②③6你听到某个人说这些网络流行语,你觉得他\她...

简析网络语言的文献综述

浅析网络语言的文献综述 摘要 语言是一种文化,一个民族要有文化前途,靠的是创新。从这个意义上说,新词语用过了些并不可怕,如果语言僵化,词汇贫乏,那才是真正的可悲。语汇系统如果只有基本词,永远稳稳当当,语言就没有生命力可言,因此,在规定一定的规范的同时,要允许歧疑的存在,但更要积极吸收那些脱离当时的规范而能促进语言的丰富和发展的成分。正确看待网络语言。 关键字 网络语言;因素;发展趋势; 一、关于“网络语言”涵义及现状的研究 1.网络语言的涵义研究 网络语言是一个有着多种理解的概念,既可以指称网络特有的言语表达方式,也可以指网络中使用的自然语言,还可以把网络中使用的所有符号全部包括在内。网络语言起初多指网络语言的研究现状(网络的计算机语言,又指网络上使用的有自己特点的自然语言。于根元,2001)。 较早开展网络语言研究的劲松、麒可(2000)认为,广义的网络语言是与网络时代、e时代出现的与网络和电子技术有关的“另类语言”;狭义的网络语言指自称网民、特称网虫的语言。 周洪波(2001)则认为,网络语言是指人们在网络交流中所使用的语言形式,大体上可分为三类:一是与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二是与网络有关的特别用语;三是网民在聊天室和BBS上的常用词语。 于根元(2003)指出,“网络语言”本身也是一个网络用语。起初多指网络的计算机语言,也指网络上使用的有自己特点的自然语言。现在一般指后者。狭义的网络语言指论坛和聊天室的具有特点的用语。 何洪峰(2003)进一步指出,网络语言是指媒体所使用的语言,其基本词汇及语法结构形式还是全民使用的现代汉语,这是它的主体形式;二是指IT领域的专业用语,或是指与电子计算机联网或网络活动相关的名词术语;其三,狭义上是指网民所创造的一些特殊的信息符号。总的看来,研究者基本认为网络语言有广义、狭义两种含义,广义的网络语言主要指与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狭义的网络语言主要指在聊天室和BBS上常用的词语和符号。 2. 网络语言的研究现状 如: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表示,网络语言的混乱,是对汉语纯洁性的破坏,语言文字工作者应对此类现象加以引导和批评。国家网络工程委会副秘书史自文表示,老师要引导学生使用网络语言。比如说在写出作文的时候,可以针对彩简单的网络语言还是用含义更有韵味的唐诗更好做一个主题研讨会,和学生一起探讨。这样就可以在理解、尊重学生的基础上进行引导。经过这样的过程,学生对于用何种语言形式多了一个选择,又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如:北京教科院基教所研究员王晓春表示,在网络世界里用网络语言无可厚非。但在正式场合要引导学生不使用网络语言。在教学中老师要引导学生如何正

体态语国内外研究现状

体态语国内外研究现状 虽然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人类也曾关注过教师体态语,但真正开展是在50年代以后。 首先在美国,受体态语研究专家R.Birdwhistell等人的影响,教师体态语研究逐渐受到注重。20世纪50年代人们对教师体态语进行了零散的研究;60年代,人们对教师体态语的地位、作用等展开了一系列讨论。如语言学家W.Rivers从外语教学的角度阐述了外语教师文化素质的重要性,其中包括教师对所教语言国家人们的举止、手势和面部表情等的了解,从而引起教育界对外语中体态语研究的高度重视,使体态语研究成为外语教学中一项重要内容。Allen & Ryan在微格教学的设计中也就运用体态语来配合言语行为进行了说明。 20世纪70、80年代是教师体态语研究的发展时期。人们不仅进行了理论探讨,还做了一定的实证研究。如Keith把教师体态语纳入教师行为研究的范围;由Weinstein & Smith开展了以学校为基础的非言语交际的调查;D.Child 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了体态语同教学的关系;Woolfolk等人就教师在教学和课堂管理中如何使用体态语进行了探讨。一些美国学者还积极地为中小学教师开设有关体态语方面的指导课程,举办培训班来推广他们的研究成果。 在我国,受语言学研究氛围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以前教育领域的研究者很少考虑体态语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倒是毛泽东的“把‘以姿势助讲话’作为讲授法之一”的提法较常引用。8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逐渐认识到体态语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在重点介绍引进国外著述的基础上,开展教师体态语研究,并逐步使研究走向特色化。80年代在《外国教育资料》和《外国中小学教育》等刊物上发表的一系列译文,引发了我国学者对教师体态语研究的重视。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从引进体态语研究著述开始转向专门研究。90年代初,《教育评论》和《教育科学》等权威刊物上发表了一些学者对教师体态语初步探讨的文章,代表了此后人们研究的趋向。此后,学者们要么在著作中辟专章论述教师体态语,如《教学艺术论》(李如密,1995),要么系统的以专著形式论述教师体态语,如《教师体态语言艺术》(李振村等,1993)。

简述网络语言研究现状与展望

论文关键词:网络语言??语言研究??互联网??现状展望 论文摘要:综述网络语言的研究现状,分别论述网络语言的定义、性质、特点、词汇、语法、修辞、收集整理、规范等问题的研究现状,并提出对未来网络语言研究的展望。 互联网是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出现的“第四媒体”。自1994年互联网正式进入我国,迄今已有20余年。作为网民上网交际的重要媒介,网络语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语言研究者对它的定义、性质、特点、词汇分类、语法特征、修辞手段以及网络语言的收集整理、规范化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一、网络语言研究的现状 1.网络语言的定义 要研究网络语言,就必须先给它“正名”。只有解决了“何谓网络语言”的问题,研究者才能有的放矢、目标明确地展开研究。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网络语言”的界定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笔者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几种观点加以介绍。 英国语言学家David Crystal在其着作《语言与互联网》(Language and the Internet)中将网络语言定义为:出现在所有网络环境中的、能体现网络独特面貌的媒介,它具有电子性、全球性、交互性的特征。[1]显然,Crystal对网络语言的界定是非常宽泛的,他所研究的网络语言属于广义的网络语言。我国学者于根元认为,网络语言起初多指网络的计算机语言,也指网络上使用的有自己特点的自然语言。 现在一般指后者。[2]2郑远汉提出网络语言包括两种:一种是与电子计算机联网或上网活动相关的名词术语;另一种主要是指网友们上网聊天时临时“创造”的一些特殊的信息符号或特别用法。[3]刘海燕所研究的网络语言包括3类:技术专用语;网络文化词语;聊天室用语。[4]37-38秦秀白将网络语言界定为网络交流中使用的一种新兴的媒体语言。它由3种语言成分构成: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专业术语;与网络文化现象相关的术语;网络交际(BBS、网络聊天等)使用的特殊用语。[5]其观点与刘海燕的相似。张云辉将网络语言概括为4种情形:与互联网有关的专业术语;网络新闻使用的语言;网络文学使用的语言;网络聊天室以及论坛中使用的语言。[6] 国内学者所给出的网络语言的概念虽然措辞不同,细化程度不一,但其整体倾向是一致的, 即将网络语言的涵盖面作了广狭之分。广义的网络语言包括所有出现在网络环境中的语言成分,而狭义的网络语言则多指其中的某一种或几种成分。从笔者目前所收集的资料来看,刘海燕、秦秀白所给出的网络语言的定义接受度最高。很多学者在自己的研究中采用了这一定义,并把计算机术语、网络文化用语、网络交际(BBS、网络聊天等)用语统称为广义的网络语言,而将网络交际(BBS、网络聊天等)用语称为狭义的网络语言。国内学者大多以后者作为研究的重点。 2.网络语言的性质 关于网络语言的性质,国内外学者主要从两个角度来展开论述:一是网络语言的语体特征;二是网络语言的社会属性。 美国语言学家Davis和Brewer在其着作中指出,在键盘上写、屏幕上读的网络交际用语具有口语和书面语的很多特征。[7]我国学者刘海燕认为,网络语言是一种特定的社会方言[4]55,是一种特定的功能语体[4]95,是介于口语和书面语之间的特殊表达方式[4]98。刘乃仲、马连鹏同样将网络语言的性质界定为新兴的网络社会方言,认为在网络社会,网络文化的诸多特点都可以在网络语言的运用中得到映射。[8]吕明臣指出,网络语言是以电子媒介为其物质形式的,由于媒介的特殊性,使得网络语言形成了不同于口语和书面语的交际特征。网络语言是一种既非口语也非书面语的特殊存在状态,是一种特殊语体——网络语体。[9]孙鲁痕则认为,虽然网络语言是以书面形式表现出来的,但无论是从交际领域还是从语体风格来看,都更接近于口语语体而迥异于书面语体,因此网络语言应该属于口语语体。[10]从以上有代表性的论述中不难看出,关于网络

网络流行语的语言学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网络流行语的语言学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中必须明确的研究目的和意义,以下是搜集整理的网络流行语的语言学分析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供大家阅读查看。 论文(设计)题目:近十年来网络流行语的语言学分析 选题目的和意义; 目前关于网络流行语的现象研究方兴未艾,已有不少专家学者对其进行了探讨。总体来看,研究者的定量研究多于定性分析;多从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和审美学的角度进行评析;对其产生的原因的认识比较全面;对其后果和影响的分析比较客观;提出的对策建议也比较理性和宽容。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不足:对网络流行语的生成方式,使用情况等研究还不够深入和全面有的网络流行语研究中缺少理论指导和方法论指导,还需要我们本着科学的态度进行认真、深入和细致的整理和研究。 选题目的: 网络流行语作为流行语的一支,以独特的风格和迅猛地传播速度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对它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力求运用语言学的理论,对网络流行语进行归纳和总 结,使网络流行语在规范中发展。 选题意义: 希望通过研究,使我们对网络流行语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同时针对网络流行语中出现的不规范问题提出一些建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网络流行语健康发展。逐步丰富和拓展网络流行语的研究领域,激发我们对网络流行语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文献和理论观点综述: 1、研究文献: [1]曹起.网络流行语的语音变异分析[J] .辽宁工学院学报,2006,8;32. [2]陈建伟.网络流行语研究[D].广西:广西大学,2008. [3]陈一民.语言学层面的网络流行语解读[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08,11:96. [4]李润生.网络词汇的造词法探析[J]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

语言学功能研究综述

语言学功能研究综述 “功能”是当代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思想,其发展甚至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文章旨在理清语言学研究中“功能”的发展脉络,并探索其在个语言学派之间的传承和相互影响,最后简述元功能思想对促进大学英语教学的可行性。 标签:语言学功能综述 功能一词在《世界诗学大辞典》的定义是:在符号学中,其作为术语的使用分为三个方面:语言功能、句法功能、叙述功能。对“功能”这个术语各语言学派有不同的理解。 语言学研究中有关功能的基本理论和成果 (一)古希腊的功能派 西方语言学最初的功能派出现在古希腊,也称为“描写民俗派”。当时以Protagoras和Plato为代表的智者学派的语言观,归属功能主义语言学。Protagoras 第一次从语义功能角度把句子分成祈求、提问、陈述、命令四类。功能派强调异常,趋向描写性,把语言看成行动;关心的是意义跟修辞功能的关系;强调语言是选择,是资源;强调对语篇的语义解读,并把可接受性或用途(实际出现或可能出现什么)作为理想化标准。 (二)布拉格学派 胡壮麟(2002)称布拉格学派对语言学最重要的贡献就是从“功能”的角度看待语言,认为语言是一种功能,是一种由某一语言社团使用,用来完成基本职责和任务的工具。Mathesius于1923年提出了二功能说,即语言的基本功能是交际功能,表现为两种情况:单纯的交际;呼吁。Mathesius的功能主义主要是一种研究方法。 布拉格语言学派在句法上的功能分析对以后的话语分析和篇章语言学的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Mathesius提出著名的句子功能全景,认为有必要把句子的实际切分和形式切分区别开来,实际切分的基本要素分别是表达的出发点(主位)和表达的核心(述位)。 受Büler思想影响,布拉格学派在《论纲》中阐述了语言的两个基本功能:体现智能言语活动的社会功能及体现感情言语活动的表现功能。社会功能又分为两方面,一是交际功能,二是诗歌功能。 布拉格学派的Jakobson(1960)在Büler的功能观的基础上将语言的功能扩展为六个:指称功能、诗歌功能、表情功能、呼吁功能、寒暄功能及元语功能。Jakobson功能主义的思想核心,即语言的手段一目的模式。lakobson的“六功能

网络流行语调查报告

关于网络流行语的调 查报告 班级:汽车服务与营销一班 小组名:第六组雷霆队 姓名:吴汪海 学号:163908130

目录 一、调查背景………………….. 二、调查研究目的………………. 三、调研方法………………. 1.调研设计…………………. 2.资料采集方法……………… 3.抽样方法…………………… 4.实施工作…………………… 四、调研分析………………… 五、局限性…………………… 六、结论和建议……………….. 1.结论……………………………. 2.建议………………………………

关于网络流行语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背景 在互联网日新月异的成长之下,网络信息更新的速度到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地步,网络热刺的诞生,一方面反映了网名的智慧,另一方面也让网民的情感得到了释放。而在如今互联网时代,当以视乎短小精悍的文字,在如今有一些臃肿,进而用网络热词来代替。比如“打酱油”。“我爸是李刚”,“神马都是浮云”这些词只有几个字,但这些词语后面深刻的反映了某种社会现象,网民的感情通过网络热刺不断的传递和释放,语言是时代的反映,网络语言在一点程度上也是当前“网络时代”的反映,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状态密切相关。因而,随着网络飞速发展。 二.调查研究目的 (1)了解网络流行语在校园的使用情况 (2)了解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的利与弊 (3)了解现代大学生对网络流行语的看法和态度 (4)了解大学生喜欢什么样的网络流行语 (5)了解大学生对网络流行语的认识 调查内容: (一)调查研究在校大学生对网络流行语各方面的观点 (二)对网络流行语与现代语的使用影响进行研究 (三)进一步制定方案如何正确引导大学生吸收网络信息 (四)分析调查大学生如何看待网络流行语并且如何使用网络流行

网络语言文献综述

网络语言在大学生中的使用现状及 其影响的教育对策研究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历史背景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脱离了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信息社会的主要标志是计算机技术的大量应用。1969年计算机网络的问世加快了计算机技术普及的步伐。伴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出现,网络文化也相继产生,它是建立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以及网络经济基础上的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是人们在互联网这个特殊世界中,进行工作、学习、交往、沟通、休闲、娱乐等所形成的活动方式及其所反映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等方面的总称,包含人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知识结构、道德修养、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行为方式等方面。最初的网络文化仅仅是社会上其它文化的传播载体。时至今日,它已有了自己的发展特点,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体系。 网络语言(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新兴的一种有别于传统平面媒介的语言形式)也由此应用而生,并且一诞生就得到了广大网友的偏爱,发展神速。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它简洁生动,在形式上符号化、数字化、字母化,在内容上新词新意层出不穷、超越常规的语法形式,表达方式上口语化、通俗化、事件化和时事化。它的诞生最初只是网友们为了提高网上聊天的效率或某种特定的需要而采取的方式,久而久之,那些经得起考验的部分约定成俗在我 们的生活中也广为流传。 - 1 -

现在的网络语言大致可分为数字型(520=我爱你)、翻译型(伊妹儿 =e-mail)、字母型(BT=变态)、符号型((:-…=心碎)、新造型(见光死:比喻网恋一见面就完蛋)以及其他一些尚未明确分类的类型(OUT=老土、我用偶表示)。网络语言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不知不觉间已经在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中蔓延开来,并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这个问题也引起了主管部门的重视。 2002年8月27日国家语言改革工作委员会召开《关于英文字母词以及网络语言的专家研讨会》,邀请语言学家、作家及节目主持人共同探讨网络语言的规范问题。国家语言文字改革委员会的一位负责人表示,目前网络语言已引起了他们的重视,但是还处于研究探讨阶段,对网络语言要有一个比较好的了解和认识,才能决定何时规范,怎样规范。词典室助理研究员张铁文认为:“网络语言能否被收录还要经历一个自然选择的过程。”还称现在词典室正在编纂一部《新词词典》,一些网络语言,比如“菜鸟”、“大虾”、“灌水”之类能够反映出新事物,又能被大家所接受,使用频率较高的词,将被收录进来。(新华网https://www.360docs.net/doc/d5721273.html,/newscenter/2002-08/29/content)对于网络语言,专家们的态度从“不屑一顾”转向“研讨研究”。 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追求新潮,富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创造力,外加他们拥有相应的网络应用知识和硬件支持。2011年1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发布了《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该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12月底,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4.3%,同时,中国网民数突破4.5亿,达到4.57亿,稳居世界排名第一。从我国网民的职 业构成看,学生网民占整体网民的比重为30.6%。从学历状况上看,大专及其 - 2 -

最新企业文化传播理论研究综述-word文档

企业文化传播理论研究综述 企业文化传播理论研究综述 内容摘要:文化一经产生,就会向外传播,进行文化交流活动。企业文化的传播,既可增加企业内部的凝聚力,又可对外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目前,在学术界,对企业文化传播(沟通、展示)的研究已涉及其内容、手段、方式、范围、条件、行为差异等多方面内容,且跨文化沟通一时成为学术界的热点。 企业文化的传播,对企业的生存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在企业范围内的传播,可以使企业所有员工共享企业的共同目标、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并最终将企业精神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念,通过自身行为表现出来,从而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与竞 争力。在企业外部环境中的传播,可以使有关机构、群体、个人更好地了解本企业,如企业与供应商、经销商、政府机关、消费者的沟通,企业的各种宣传、公关活动,都更有力地塑造和传播了企业形象,提高了知名度和美誉度。国内外对此的研究,体现在企业文化传播的内容、手段、方式媒介、范围、条件、行为差异等方面,虽然学者们可能并没有用上明确的传播一词,但就他们研究涉及的领域及所使用的概念可视为与传播相近,相关的如“沟通”、“展示”等术语,都显示了他们在上述几方面已取得很多研究成果。 一、企业文化传播的内容

企业文化的传播,应是对企业文化的全面内涵和组成要素进行全方位的推广。企业文化作为以文明取胜的竞争意识,包括属于企业文化核心的企业价值观念体系、体现企业文化灵魂的企业精神、标志企业文化境界的企业伦理,还有其它许多形式,如有的学者提出的企业“性质观”和企业思维。而有些学者更推崇企业形象的塑造、展示与传播,认为企业形象这个复合概念包括一个公司的文明状态(客观企业形象),它给本企业职工造成的综合印象(主体企业形象),以及它被反映在社会公众头脑中的具体印象。在企业形象的三维评价标准中,文明度是本质,知名度是中介、媒体,是传播标准,美誉度是终端、目标。企业形象的塑造、宣传有内塑造(塑造出企业内部员工都感到满意的客观企业形象且从职工的内心世界去塑造)、外塑造(塑造出使社会公众感到满意的客观企业形象)两方面。 (3) 企业形象的传播在企业文化学中,更多的以企业形象的展示与识别即CIS来表述。“CIS(已经从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发展到为Corporate Image System)作为系统,包括理念识别(MI)、视觉识别(VI)、行为识别(BI)、听觉识别(AI)四个子系统。MI包括企业宗旨、企业价值观念体系、企业精神、企业伦理观念等要素。”VI,包括实体VI和象征性VI两大部分。实体VI,又分为固定实体VI(如公司的房屋建筑)和流动实体(如投入市场的产品和各种车辆)。象征性VI则包括名

网络语言研究

“网络语言”研究摘要: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互联网的产生和发展,凭着它一日百里的渗透速度,正逐渐地占领人类的重要地位。网络成为了继电话、电视以来最重要的沟通工具。不仅渗透了人类的生活,而且也改变了人类的生活。一类依托网络而应运而生的人群出现了——网民。随之而来的,便是当下最关注的“网络语言”。 关键词:网络人类生活沟通网络语言 网络语言的产生可谓是必然的发展趋势。20世纪末,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互联网的出现,促使人类产生了又一次深刻的革命,网络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影响着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网络时代”的到来,网民与其语言也就随之而来了。“网络语言”这种形式多样甚至抛弃传统语言的网络语言,对于传统语言是一个不小的冲击。近年来,网络语言更是日益发展、成熟起来。据调查,认为网络语言“作为对传统语言的补充,应该走进大雅之堂”的占67.10%,可见,作为一种语言样式,网络语言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 中国的网络群体结构以青年人为主,正是由于这样一个群体,才使网络语言蓬勃发展,生机盎然。这些特殊群体呈现如下特点: 1、个性张扬,标新立异。乐于根据自身知识、经验创造新词,以凸显个性。 2、反叛意识强。通过奇异的数字、字母结合,同音异词的随意替代来创造新词,以赢得关注,因此网络上的新奇语言也越来越多。 3、渴望情感沟通。网络平台成为宣泄的窗口。

4、奇特的想象力。在高度自由的网络环境下,年轻人丰富的想象力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 5、追求简单直白。于是各种富有情感的符号和便于操作的网络语言便应运而生,并生动地反映了现代社会文化“快餐化”倾向,他们不再含蓄而矜持,追求的是简便省事和开放直接。 一、网络语言的含义 网络语言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新兴的一种有别于传统平面媒介的语言形式。包括中英文字母、标点、符号、图标、拼音和文字等。这类的组合,往往表达其特殊的含义。20世纪90年代初,网民们为了提高上网的效率,也为了使聊天中诙谐幽默,久而久之就变成了一种特定的语言了。随着21世纪以来,网络在人们的生活中越来越重要,网络语言较之传统语言有改进和幽默的作用,于是,网络语言所占的比例也就越来越大了。 如果注意和总结下这几年网民们对于表示生气时所用的语言,就会发现它竟然也有一个变化。最先开始是从港台那边过来的“哇塞”(大陆人一般用这个来表示惊喜),接着出现了“我操”,然后“我晕”,接着“我倒”,现在是“我笑”。由此可见,网络语言这个特殊的语言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社会的文明程度而变化,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趋势而变化。去掉糟粕的,保留美好的,正确的。网络语言也不全是人们口中所谓的“不正经”,它有对传统语言的补充和说明,也有对一些当今人们对一些情感或是事物的一种新型的描述方法。只有被认可了的,被大多数人所运用的,才会拥有长久的生命力。

网络流行语调查报告讲述资料

正确理解规范使用 ——对近几年网络流行语的调查分析及思考 一、调查原因 随着计算机的不断普及和互联网的广泛使用,我国网民数量也在逐年增加。据有关统计,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2亿,我国网民规模、宽带网民数、域名注册量三项指标稳居世界第一,其中手机上网的网民占总网民的46%。上网聊天和获取信息,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民在互联网闲聊和发表意见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有特殊意义的语言文字,一种带有较大局限性但同时又具有固定模式的语言——网络用语。其中,有些网络用语在网络上流行起来,点击率、使用率日益提高,在表情达意中成为大多数网民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这些用语就成为网络流行语。中国中文信息学会常务理事张普教授认为,网络流行语有一定的社会文化研究价值,是应用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的研究重点之一,其研究对于各类媒体用语有相当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流变的符号,是最能敏锐反映人们心理的变迁的。网络流行语也体现了网民的创造性,因为网络是个虚拟的空间,表达思想方式与日常生活有所不同,而且中学生主要是网络流行语的使用者,如何正确理解和规范使用它是我们应该探讨的问题。

二、调查过程 (一)确定探讨内容(2010年5月) 1、2007年—2010年,中国网络流行语的归类; 2、分析网络流行语的特点; 3、探讨网络流行语产生的原因; 4、探讨中学生该如何正确认识和使用网络流行语。 (二)主要步骤(2010年5月—2011年3月) 1、利用网络、报刊、杂志等搜集2007—2010年网络流行语; 2、将网络流行语按一定标准进行分类; 3、采用问卷调查了解中学生理解、运用网络流行语的现状; 4、分析、研究,形成调查报告。 三、调查结果 (一)网络流行语的主要类型 1、反映重大事件类 伴随着网络对社会事件的关注和近几年来网络民意的崛起,许多热词不断涌现,被网友反复套用、化用、夺人耳目,甚至延伸到现实语境中。如:2007年的“正龙拍虎”,2008年的“做人不要太CNN”“范跑跑”、“猪坚强”,2009年的“躲猫猫”“做噩梦”,2010年的“我爸是李刚”等这些网络热词以具体事件作为依据,时代特色鲜明,俏皮中暗含生活哲学,同时夹杂着讽刺

我国网络流行语研究综述

我国网络流行语研究综述-汉语言文学 我国网络流行语研究综述 □刘艳娥赵峰 摘要:网络流行语作为新兴的语言现象,对其展开研究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文化意义、现实意义及学术意义。随着网络语言的研究逐渐成为语言学新的热点,语言界取得了许多成果。本文阐释了国内学者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分析了在该领域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争议,并对网络流行语的发展进行了展望,以期进一步丰富网络语言学的研究内容,完善网络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及理论体系,也为国内学者今后展开更深入的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网络语言网络流行语网络语言学 一、引言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网络语言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一种十分重要的语言现象,对其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1.社会意义:流行语作为一种动态的社会符号表征,它能够及时敏锐地反映语言的最新发展动态及时代变迁。一方面从社会学角度阐释语言发展与变迁的原因,进而探究语言内部系统之间的关系,从而掌握语言内部的发展规律;另一方面,通过研究语言内部结构、语言发展动态以及语言变迁规律,掌握社会的最新发展趋势,把握社会发展潮流,促进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2.学术意义:追踪时代前沿,掌握最新的语言文化动态;有助于开拓新的分支学科,对汉语网络流行语进行综述研究,不但有社会语言学意义,还有汉语词汇学价值,可以为网络语言学的发展奠定重要基础。其研究成果对应用语言学学科建设、语言规划、语言战略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3.现实意义:通过对网络流行语的研究,我们能够及时敏锐地了解社会

现实以及把握社会发展潮流,从而有助于指导青少年正确对待社会新潮流。4.文化意义:随着网络流行语在大学校园的传播与发展,该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大学生的社会心理特点,探究大学生网络语言使用与社会文化生活的相互影响,进而可以准确地了解校园文化以及及时敏锐地掌握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与价值取向,从而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更有针对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因此,网络语言的研究逐渐成为语言学研究新热点。在我国,语言学界主要从语义、句法、功能、认知、心理、社会、文化等角度,就网络流行语展开了比较系统的研究。然而,网络语言的研究也存在不少问题,在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等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二、网络流行语研究现状 随着网络流行语的不断发展,网络语言学随之而生。2000年,中国学者周海中在《一门崭新的语言学科——网络语言学》中首次提出了一门新的学科——网络语言学,并就网络语言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发展方向等稍作阐释;此后,网络语言学引起了学界的高度关注。西班牙学者圣地亚哥·珀施特圭罗在2003年出版的专著《网络语言学:互联网上的语言、话语和思想》中,对网络语言学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2005年英国语言学家戴维·克里斯特尔教授发表了《网络语言学的范围》一文,就网络和信息技术对语言产生影响的问题作了较为深入的探究。目前网络语言学已成为当代语言学中最有活力的分支学科之一。近些年,国内语言界学者主要从9个角度对网络流行语展开了研究: 1.语义角度:许多语言学者主要对网络流行语语义的变异现象、语义变异特点、语义变异的原因、语义衍生及泛化过程、流行语语义的不确定性以及导致流行语

国际商务谈判礼仪研究综述

国际商务谈判礼仪研究综述 摘要 国际商务谈判礼仪是国际商务谈判获得成功的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由于国际商务谈判具有国际化、跨文化性、复杂性和政治干预性等特点,国际商务谈判礼仪比一般谈判礼仪复杂,既包括一般的商务谈判中所涉及到的一些基本谈判礼仪,也包括在国际谈判中涉及到的一些特殊礼仪。其中,中西方国家由于文化差异较大,所以受到文化差异的影响,其在礼仪方面也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包括在称谓、见面礼仪、宴请礼仪、禁忌和女士优先等五个方面的差异,本文还选取了几个典型的国家,德国、美国和日本,通过对这三个国家的礼仪进行分析,以实例进行论证分析。 关键词:国际商务谈判礼仪基本礼仪特殊礼仪文化差异典型国家礼仪

1国际商务谈判礼仪定义 1.1商务谈判礼仪 根据金正昆老师的解释,商务礼仪就学理而言可以被定义为商务工作人员在其商务活动中所应恪守的行为规范。从内容上讲,商务礼仪由主体、客体、媒体和环境四个基本要素组成。主体指商务礼仪的操作者和实施者。客体指商务礼仪的对象,为商务礼仪的承受着和指向者。媒体指商务礼仪所依托的一定得媒介。环境指商务礼仪得以实施的具体的时空条件。由上述的四个基本要素所构成的商务礼仪有两个具体的内容:其一,律己规律,指对商务人员自身的言谈话语、举止行为、仪止仪表和穿着打扮之间的要求;其二,敬人之道,指商务工作人员在面对谈判对象时进行交际和应酬的技巧,具体设计到工作人员的方方面面。 1.2国际商务谈判礼仪及区别 根据上述的商务谈判礼仪的介绍,我们可以推测国际商务礼仪的特点,其本质也是一个谈判,所以上述的一些基本特点不会变化。但在国际商务中,国际商务谈判有一下几个特点:首先是国际化。国际化是国际商务谈判最大的特点。国际商务谈判的结果将导致资金和资产的国际间流动,所以国际商务谈判中应该遵循国际商法和国际法惯例。第二个特点是跨文化特点。不同的谈判者代表不同的文化,经济阶层和政治背景。第三个特点是复杂性。在国际商务谈判里,不仅仅是谈判者本人的因素,其他因素会使得国际谈判变得更加复杂。比如:语言差异,沟通方式的差异以及时间和空间观念上的差异。第四,政府也是影响谈判结果的主要因素。正是由于国际商务谈判具有上述的几个特点,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谈判礼仪就显得更加有意义和复杂化,文化差异和国际法律法规则是约束我们礼仪的一些主导因素。 2国际商务谈判礼仪作用和基本操作 2.1国际商务谈判礼仪作用 影响商务谈判成功的因素很多,但是很显然,礼仪在一个谈判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从其功能来看,它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作用:其一,提高工作人员的自身修养;其二,没花自身,给人留下好的印象;其三,促进商务交往,改善人际关系;其四,反应自己所在

网络流行语研究的文献综述

网络流行语研究的文献综述 摘要:信息时代不断迈进,网民群体的规模日益扩大。网络已语言成为网民之间交流的必备工具。其中,网络流行语不仅是网民交流的个性工具,更是网民对社会发出的个性呐喊。网络流行语反映了各个社会阶层对社会、国家的各种情绪和观点,反映了一个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与时俱进的变化。而它的流行除了语言因素外,社会因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网络流行语影响着现代汉语的前景和发展。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社会汉语 研究回顾: 一、网络流行语流行的因素 语言因素和社会因素是网络流行语流行的两个主要原因。网络流行语以其简洁、生动、创新、个性、别具内涵、与时俱进的反传统、反规范的新姿态吸引着一大批追随者。网络流行语的形式多样,有缩写、谐音、符号、数字、单词、语句等各种形式,极具个性和创新。而网络的普及、网民群体的扩大极大地推动了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和传播。 随着时代的发展,网民需要一种新的表达形式来宣泄情绪、发表意见和观点,网络流行语正好体现了这种”“新鲜”。国家领导和国家政策的支持网络舆情,网民个性表达受到鼓舞,用“替代”、“隐晦”的网络流行语表达个人对社会敏感事件的观点和意见既是被迫也是必然。这是公民意识提高的表现,是国家政治文明建设的需要。网络流行语的既是个性化的代表,也是大众性的代表,在一定程度上传达民情民声,记录着社会进程。网络流行语代表着一种时尚潮流,虚荣心、从众心理等社会心理诉求促使更多网民追随这些流行语,从而推动网络流星雨的传播。 二、网络流行语对汉语的影响 网络流行语一反传统汉语的规范,创造了大量的新词汇,丰富了汉语语言词汇,有益于汉语的发展。但同时我们也看到网络流行语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会造成信息传输的失真和交流的障碍。网络流行语看似是书面语,却相当的口语化,这对汉语的书面表达具有极大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对青少年群体。 我的看法: 所参考的四篇文献从社会心理、文化、国家政策、语言学、时代发展这几个方面阐述了网络流行语流行的原因。质性研究多于量性研究。我觉得在研究网络流行语流行的原因时也可以进行一些量性研究和比较研究。比如,国内的以年龄划分与以阶层划分的各个群体在使用网络流行语的数量、频率、范围上有什么不同?与之相对应的国外群体使用网络流行语有何不同?不同的网络流行语的传播途径是否不同?经过比较也许可以发现造成网络流行语流行的一些隐性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