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优秀教学设计

《长度单位》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教材第2页到第7页的内容。第2页例1是为了让学生在真实的测量活动中感悟不同的工具测量的结果是不同的,从而产生统一测量工具的需要。第3页的例2和例3。主要是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会用尺子测量具体实物的长度。不少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了尺子,课堂上给予学生更多的操作和交流的机会;探索1米=100厘米,方法要适当多一些,不能简单的告诉。第5页例4认识线段,并在学生初步掌握了用尺子量具体实物长度的基础上学习测量和画线段。教学时要提供比较多的素材(如第7页第7小题)让学生在比较中掌握线段的基本特征,通过实际测量和画来形成基本的技能。以本单元的主要知识点(长度单位厘米、米及相互关系、线段)和基本技能(测量长度、画线段)为核心,通过适量的练习提高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教学是要认真分析学生前面学习的效果,根据学生的实情设计和组织教学,重点放在确保基础和有效沟通上。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生通过测量物体等具体操作活动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2、学生认识厘米和米,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3、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特征:直的、可度量的、有两个端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学生在估测物体长度和实际测量比较中逐步形成估测能力;

2、能用不同的学具测量身边的物体,并能观察到不同的结果,也能主动和同学合作;

3、学会量、画线段,在量画线段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长度观念,提高估测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热爱数学;

2、学生在独立和合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观察、操作能基本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会量身边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知道线段的特征,学会量、画线段(整厘米)。

【教学难点】

借助身边熟悉的物体去估测其他物体的长度。

较正确、灵活地估、量物体的长度。

估测线段的长度。

课前准备

课件、学具:回形针、小方块、小刀、新橡皮、小棒、学生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演示“小马过河”导入新课

问题一:同学们能不能帮帮小马,让她顺利过河?

问题二:通过同学们的帮忙,小马终于成功过河,那么同学们你们知道小马过河共走了多长吗?也就是小河的宽度是多少呢?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长度的单位。

二、活动中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以“不同的物品为标准”测量数学书的宽。

(1)选用学具盒里的(回形针、小方块、小三角形、1角硬币、小刀、新橡皮)物品,量出数学书的宽是多少?(操作之前适当提醒:要摆成直线)

(2)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交流测量结果、提出疑问。

(4)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列表。

考呢?

引导学生发现并表述用不同的物品测量同一物品得到的数量是不同的。

2、以“相同的物品”为标准量去测量物体长度。

(1)用回形针量数学书的长、课桌的宽。(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测量结果:

数学书的长是()个回形针,课桌的宽是()个回形针。

引导学生归纳:用回形针测同一物品的个数是一样,也就是测量结果是唯一的。

(3)质疑追问:全世界的回形针长一样吗?如果是一个外国人看到这个结果会明白吗?(要以相同的物品为标准,“作标准的物品”还必须世界上统一的)

3、统一认识:体验统一单位的必要性

(1)质疑:测量物体长度时,要想得到一个唯一的结果,必需怎样?

(用一个全世界统一标准的长度作测量工具)

(2)你认为用什么比较合适?(尺子)

(3)你想知道尺子是如何演变的吗?(播放有关尺的由来的资料)

三、认识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

1、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1)1厘米有多长,你能在尺子上指出来吗?

(学生尝试在尺子上指出1厘米,多数为0刻度线到1刻度线,教师及时鼓励学生多找出几个)

同桌交流尺子中的1厘米,教师借助课件演示尺子中的1厘米(0-1,1-2,5-6等)

引导学生归纳小结:每相邻两个长刻度线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

(2)比一比、看一看,1厘米究竟有多长。然后闭上眼睛在脑子里想一想大概有多长。

(3)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长度大概是1厘米?

(4)量一量:把各自找到的物体用尺子量一量,看看是否真的很接近1厘米。

2、建立几厘米的长度观念

(1)2厘米、3厘米分别有多长,用手比划一下,再在尺子里找

出2厘米、3厘米。

(2)5厘米有多长,用手比划一下,再在尺子里找出5厘米。

(3)出示1条纸条(7厘米),估计它长多少厘米?再用尺子量一量。

(4)用两个手指间的距离来表示1厘米、3厘米、5厘米和7厘米,再和尺子比较,比一比哪些同学比划得最准。

3、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1)请每个学习小组派出一名同学分别用学生尺测量黑板的长、教室的长、宽和教室门的高度。然后谈谈体会。

生:教室很长,用学生尺量很麻烦,而且不是很准。

(2)教师追问:那你们想到了用什么工具来测量教室的长、宽呢?(米尺)

(3)出示米尺告诉学生它的长度是1米。请学生从学具盒里找出1米的尺子,仔细观察,它和学生尺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的地方?

生同桌交流后集体交流:(可能的答案是)

米尺上数字多、刻度多,有100,而学生尺上最多只有20;米尺比学生尺长得多。

4、双手张开把米尺拉直,看看米尺有多长,再闭上眼睛想一想1米有多长。

5、找一找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然后用米尺核对。

6、用1米尺量出1米、2米、3米的长度给大家看。

7、思考:“1米里有多少厘米?”“也就是1米等于多少厘米?”

8、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米=100厘米。

追问:你从哪些途径知道1米=100厘米。

四、深入了解,认识线段

1、认识线段

(1)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学具(吸管、铅笔、绳子、铁丝等),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并交流。(有直的、有弯的、不能拉长)

(2)尝试将这些物体用线画出来,并展示学生作品、交流想法。

(3)学生自主分类,说明理由,教师适当指导点拨:主要分成两类,一类是直直的,一类是弯曲的。

(4)教师课件出示下列线段(图1),请学生观察它们有什么特点:

图1

学生观察交流后汇报,教师提炼:直直的,两端有端点,可以测量长度。

小结:像这样直的、两边不能延伸的、可以量长度的线,我们叫它线段。

(5)学生自己任意画一条线段。选择个别展示,提醒学生画图要注意的问题。

(6)练习:书本P9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反馈)

2、量线段、画线段

(1)学生尝试用尺子量印在练习纸上线段的正确长度,并交流学生的测量方法和结果。

(2)教师演示规范的测量过程和方法,然后学生再次选择其中的一条测量。

(3)学生练习:书本P9第8题。

(4)学生尝试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展示学生作品并介绍方法。

集体讲评,注意表上端点并写上具体的长度,有错误的及时修改。

(5)练习:画出两条线段,一条长4厘米,另一条比它长2厘米而且方向要不同。

学生画,老师巡视批改,并指导个别有困难的学生。

六、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该环节的被测量物体不是非常的规则,主要拓展一下估测和测量方法)

接下来,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自己的手掌有多宽呢?同学们先估测一下,然后再认真测量,看看自己的估测对不对?

跟你的小伙伴交流一下,说说自己是怎样测量的。

(设计意图:通过量自己的手掌,来巩固学到的测量方法)

同学们都做得很棒。下面同学们在教室里头,找找自己喜欢的物体,先估测一下它大概多长,多宽或多高,然后再测量一下,好吗?

你能说说你是怎样测量的吗?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小互动、小游戏并说说自己的测量方法,这样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的测量方法)

七、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对你有什么帮助啊?今天学到的知识,你觉得它有什么用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