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伟明院士

马伟明院士
马伟明院士

马伟明在工作中。

新型战舰的“中国心脏”

中国特色的新军事变革之路布满荆棘。面对国外技术封锁,马伟明态度坚决:“核心技术必须国产化,否则,我们永远只能拴在别人的裤腰带上过日子。”

在海军工程大学,大家都知道马伟明院士脾气犟、性子急。

那年,即将担负执勤任务的某型主力潜艇充电发电机突然出现严重故障,导致该型潜艇全部停航,部队上下心急如焚。

马伟明闻讯,星夜找到海军首长说:“请把这个任务交给我!”

在别人眼里,这是一块“烫手山芋”,不仅技术风险高,而且费力不讨好:一旦查出问题来,就会得罪人。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s://www.360docs.net/doc/d610837034.html,/ ]

别人躲都躲不及的事,为什么非要主动揽过来?马伟明的解释铿锵有力:“我是海军的院士,装备出了问题,我不去研究,海军还要我这个院士干什么?”

春节,马伟明和同事们放弃了休假。大年初二,马伟明因疲劳过度被送进了医院。他人在医院,心却挂着研究进展,每天打完点滴就赶紧溜回实验室。

经过几十个日夜、近千次的反复实验之后,他们终于模拟出了与故障装备完全相同的故障形态。

很快,一套详细的技改措施,连同整个事故的分析报告送到了上级机关,“趴窝”3个月的潜艇,又重新起航了。从此,同类的“病因”再也没有在该型潜艇出现过。

中国特色的新军事变革之路充满荆棘。有人形象地把动力系统比作现代舰船的“心脏”。心脏的好坏直接影响潜艇的生命力。过去,我海军潜艇电机设备大多依靠进口,严重制约海军战斗力建设。

“为不受制于人,核心技术必须国产化,否则,我们永远只能拴在别人的裤腰带上过日子。”面对国外的技术封锁,马伟明态度坚决。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s://www.360docs.net/doc/d610837034.html,/ ]

舰艇体积重量有严格限制,怎样在这种情况下提供高品质、大容量的交直流电力,一直是世界各国海军致力追求的目标。经过研究论证,马伟明在国际上率先提出电力集成的技术思想,即用一台电机同时发出交流和直流两种电。

用一台电机同时发出交流、直流两种电?!当时,国内外电机界都认为,这是“不可能实现”的“妄想”。

然而,“犟脾气”的马伟明不信邪。经过十年的艰苦攻关,马伟明创立了三相交流和多相整流同时供电的发电机基本理论,攻克了这类电机电磁参数计算、系统稳定性、传导干扰预测及其抑制、短路电流计算等关键技术,成功研制出世界第一台交直流双绕组发电机系统,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2002年,交直流发电机工程样机通过鉴定,正式生产装备部队。从此,我海军新型潜艇有了一颗坚强的“中国心”。

今年盛夏,科技部国家奖励办公室组织由院士和专家教授组成的考察团,登上我国产某新型潜艇,实地考察已经正式服役的“双绕组发电机供电系统”。

这颗坚强的“中国心脏”不负众望:多年的实践证明,这一交直流混合发电的供电系统,不仅功率密度和可靠性高,而且占用体积小,军事和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s://www.360docs.net/doc/d610837034.html,/ ]

经过科技部专家组多轮严格评审考察,“双绕组发电机供电系统”已被正式确定为201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然而,马伟明对这一领域的探索没有止步。他说:“我们是国际上最早提出电力集成理论的,还要继续把它引向深入,把别人认为不可能实现的,一个一个地做出来。”

随着大型战舰对舰载电力需求的快速增长,马伟明提出研制体积重量更小、发电容量更大的高速感应整流发电机供电系统的设想。

有关资料显示,西方发达国家几年后才相继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而就在他们刚刚迈入这道门槛之际,“急性子”的马伟明已经成功研制出的高速感应整流供电系统的全尺寸样机,又一次确立了我国在多相发电机整流供电系统理论研究和工程技术上的世界领先地位。

一名院士,本应温文尔雅,为什么又会有如此大的“犟脾气”、“急性子”?几年前,海工电力电子技术研究所还曾专门召集全所年轻干部,就马院士的“犟脾气”、“急性子”进行研讨。

在电力电子技术研究所,谁肩头的担子最重?马院士!谁干的活最多?马院士!谁加的班最多?还是马院士!……马伟明院士的老搭档、电力电子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刘德志教授说:“研讨的结果是大家一致认为,如果我们都有马院士这种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他就不会着急上火了。”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s://www.360docs.net/doc/d610837034.html,/ ]

电力世界的“中国权威”

科学技术领域从来没有什么权威。外国专家的高傲蛮横让马伟明血脉喷张,他厉声吼道:“先生,我们是在讨论科学!你不懂,我可以教你!”

马伟明有一种特立独行的性格,那就是尊重科学,不崇洋媚外,不迷信权威。

几年前,我国从E国引进某大型发电机系统发生重大故障。作为中方首席专家,马伟明参与代表团与E国代表团谈判。

经过现场勘察,马伟明和同事很快找到症结:发电机设计先天不足,责任完全在E方。

谈判刚刚开始,E国代表团便矢口否认中方结论,指责中方违反操作规程。他们还得意地拿出一份图纸,趾高气扬地说:“先生,这是我们的设计图纸,你们所说的一切,只不过是主观臆断而已!”。在他们看来,我方没有发电机设计图纸,无法从本质上提出反驳证据。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s://www.360docs.net/doc/d610837034.html,/ ]

令E国代表做梦都没想到的是,早在在谈判之前,马伟明和同事经过多次模拟试验,已经得到核心数据,并绘出了设计图纸。

当马伟明把那张比E方大10倍的图纸摆在谈判桌上时,10名E国资深电机专家顿时目瞪口呆。“天哪,太不可思议了!这张图纸和我们设计的图纸完全一样!”一位外方专家禁不住喊出声来。

但他们仍然强词夺理:“你们的理论太离奇,我们听不懂!”

“先生,我们是在讨论科学!”马伟明指着图纸,大声吼道,“你不懂,我可以教你!”

一旁的翻译被这雄狮般的怒吼惊呆了,望着马伟明久久不敢张口。

“照直译!”马伟明厉声道:“再加一句:我分文不收,免费教!”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s://www.360docs.net/doc/d610837034.html,/ ]

这次,E方人员显然是听懂了,证据面前,他们不得不低下高昂的头颅。

一句“你不懂,我可以教你”,吼出了中国当代科技工作者的豪情壮志,在世界高科技舞台上挺起了中国人的腰杆脊梁。

让中国工程技术人员感到提气事情可不止这一件。几年前,我国采用新一代舰船综合电推技术的新型舰船项目上马。一些国外的大型电气集团看到了商机,纷纷找到马伟明,要求开展合作。

早就成竹在胸的马伟明提出了一个听起来有些“不合理”的条件:从发电变电到配电,硬件全部采用中国产品,只是把中国人并不太成熟的相关技术交给外方来做。但是,出了问题,责任由外方承担。

当然,马伟明也不是蛮不讲理的人。他告诉外方,在接口技术上你们可以提要求,我们做不到我可以承担责任。

一直处于欧美技术前沿的两家大型电气公司,被马伟明这种毫无商量余地的自信底气所震撼。他们深知,这位黄皮肤黑头发的中国教授马伟明,是电力推进系统的权威。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s://www.360docs.net/doc/d610837034.html,/ ]

最后,他们不得不同意了这种近乎苛刻的合作模式。

“什么叫世界领先水平?”马伟明的理解是:“你开辟了一个研究方向,始终有人跟着你做,这才叫是领先,否则,即使首创而无人跟踪,也谈不上领先。”

“在科研前沿高地上,只要是马伟明看准的课题,即使无人投一分钱,他也会自掏腰包硬着头皮往前闯。”马伟明的老搭挡、海军工程大学某部副部长张晓峰说:“几年前,他瞄准了一项国际科技领域的尖端技术,申请到100万元论证经费。后续经费还未到位,但马伟明没有松劲,他说‘砸锅卖铁也得干!’他从自己的科研经费积累中拿出2000万元,率领实验室一帮青年专家埋头苦干两年,研制成功了小型样机。”

这可是一个世界科技大国历时20年都没有研究成功的科研项目。

“2008年年底,7位院士80多位知名专家学者来参加马院士的这项科技成果鉴定会。面对马院士的科技创举,所有人都惊叹不已,都为之震憾……”每每谈起马伟明这些年走过的科研之路,以及取得的累累硕果,年近六旬的刘德志都会激动得热泪盈眶。

创新王国的“中国制造”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s://www.360docs.net/doc/d610837034.html,/ ]

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看到自己的创新成果为国家产生巨大效益,马伟明显得十分淡定:“我的想法很简单,就是要让‘中国创造’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马伟明是一个把“国家利益”举过头顶的人。

风力发电变流器是环保新能源风力发电机的核心部件之一。但长期以来,风力发电变流器等核心技术一直被国外所垄断。国外某大公司一直操控着风电设备市场价格,两年前,他们卖给中国风力发电变流器都是一口价:一套230万元人民币。

马伟明率领的科研团队与湘潭电机厂有着多年合作。一次协作中,马伟明了解到,我国虽然能自主生产2兆瓦级永磁直驱发电机组,但与机组配套的并网变流器却全部依赖进口,严重制约了国内风电产业的发展。

没有自己的自主创新产品,技术上便受制于人。为此,湘潭电机厂不得不以每台230万元的高价从国外购买,仅2009年一年就进口300台并网变流器。

马伟明决心利用多年的技术积累和团队的力量,打破外国人的技术垄断。他们费时两年多,成功突破大功率变流器的多项关键技术和设计“瓶颈”,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2兆瓦级永磁直驱风力发电变流器。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s://www.360docs.net/doc/d610837034.html,/ ]

经鉴定,这一“中国创造”打破了西方国家的技术垄断,为我国大功率直驱风力发电变流器技术国产化与产业化提供了技术支撑,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具有重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并在系统效率及电压谐波等指标上均优于国外同类产品。

随后,马伟明和他的团队趁势将3兆瓦级风力发电变流器研制了出来,接着又开始研制5兆瓦级风力发电变频器……

这些成果的诞生,不仅能满足未来直驱式风力发电应用的需求,还可以拓展到船舶、飞机等其它应用领域,对于新能源、分布式发电技术的国产化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人把大功率风力发电变流器研制成功了!这一消息刚一公布,立即在世界上引起强烈反应。为了继续占有中国市场,当年,外国进口给中国的风力发电变流器,便从230万一台,一路狂跌,降到每台98万元。今年,湘潭电机厂又订购了400台2兆瓦级并网变流装置,不过这次的价格要比之前便宜得多。按照每台降价130万计算,湘潭电机厂仅此一项就节约了10多个亿。

在此项技术专利转让谈判时,令当地政府和生产企业都万万没想到的是,马伟明只是象征性地收取了1%的技术转让费。

面对大家的困惑和不解,马伟明淡定地说:“我的想法很简单,就是要让‘中国创造’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s://www.360docs.net/doc/d610837034.html,/ ]

是啊,科学技术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维护国家利益,提升“中国制造”的品质,一直是马伟明内心世界最朴素的愿望。

“固有振荡”是困惑电机界的世界性难题。我军新一代潜艇引进某国M公司供电系统的第一次技术谈判中,马伟明曾善意地向M公司专家提出这个问题,但对方当时不屑一顾,傲慢地表示自己的产品不存在问题。

他们不能想像眼前这位瘦弱的中国人能解决这个问题。的确,相对于M公司先进的研发条件,马伟明和他的同事只有3万5千元的科研经费,外加一间由洗脸间改造的实验室。

更让他们不敢想像的是,在1800多个日日夜夜里,马伟明和他的团队不分白天黑夜,没有假日周末,“五加二、白加黑”地连轴转。他们从大量的实机试验做起,电机拆了装,装了拆。测量、记录、分析,几十万组的数据、难以计数的示波器图形,试验记录和报告堆满了半间屋子。

在经历一次次失败之后,马伟明成功研制出“带整流负载的多相同步电机稳定装置”,发明了带稳定绕组的多相整流发电机,从根本上解决了“固有振荡”这个世界性难题,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几年后,马伟明代表中方远赴欧洲M公司验收进口设备时,直捅设备的“软肋”,振荡问题暴露无遗。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s://www.360docs.net/doc/d610837034.html,/ ]

这是一次科学上的巅峰较量。难道中国已解决发电机整流系统振荡顽症?M公司的技术人员很快就从英国出版的世界专利索引权威刊物《DERWENT》上得到证实。在“带整流负载的多相同步电机稳定装置”的发明专利条目下,赫然标注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军工程大学马伟明等。”

“您能以您的专利帮助我们解决振荡问题,我们愿意向您本人支付相当于贵国150万现钞作为酬劳。”M公司的首席专家想与马伟明进行“私下交易”。

150万元,的确有着强大的诱惑力,但它未能撼动马伟明:“专利技术的转让是有价的,但到底多少钱,则不是我关心的事,因为作为一项职务发明,它不仅仅属于我个人,更属于我的国家!”

事已至此,M公司别无选择,只有老老实实购买中国的发明专利,并请马伟明博士指导改进,否则M公司花费巨资生产的产品等于一堆废铁。

这是一个富于戏剧性的变局:8年前,中国与M公司谈判引进其专利技术和生产线,但遭到M 公司的断然拒绝:“只卖产品,不卖专利。”时过境迁,现在M公司反过来购买中国人的专利技术。而且,为使用一次“中国制造”,不得不支付了250万人民币。不久之后,M公司又将那套在公司内部都被视为核心机密的12相发电机整流系统的设计图纸,心甘情愿地送到中国,接受中国人的审查,请中国人指导改进。

人才培养的“中国模式”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s://www.360docs.net/doc/d610837034.html,/ ]

无论是科技还是经济领域,得人才者得天下。对于人才培养,马伟明有自己的“观点”:“我从不着急看一时的成功与失败,我要看这一年你是不是穷尽了所有可能的办法。”

从一个仅有5名成员的课题组发展成为编配65人的研究所,从仅有一间资产不足万元的实验室发展成为资产过亿、技术先进的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从相对单一的研究方向发展成为我国舰船综合电力技术领域创新研究中心和高层次人才培养重要基地,马伟明到底有什么绝活?

清华大学教授王祥珩在担任马伟明团队的客座教授期间,曾经算过一笔帐:自马伟明当选院士以来,为培养人才花费就以亿计。他连连发出感叹,“你们为了培养人才,真是花血本啊!”

对于当前社会关注的博士给导师打工现象,马伟明笑谈自己是团队在读博士的打工者。为给年轻人创造建功创业的机会,他不仅出思想、出经费,还给课题。这些课题大部分来自马伟明的创新思维。

而令记者肃然起敬的是,近10年来,他从未在自己领衔的科研成果报奖时署名,而把机会全部让给了年轻人。从这里先后走出了6名博士后、70名博士、116名硕士。

“搞科研,最大的目的在于培养人才。”对于人才,马伟明有自己的“观点”:“培养人才,我不着急看一时的成功或失败,我要看这一年你是不是穷尽了所有可能的办法。只要你努力了,即便结果是失败的,我仍然会给你很高的分,用你的努力来给你定岗位津贴。”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s://www.360docs.net/doc/d610837034.html,/ ]

赵治华,曾经是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硕士研究生。调入马伟明团队后,马伟明为他投了不止1000万。然而,前3年,赵治华没有搞出一个课题,没出一个成果,没发表一篇论文。一些人开始认为这个小伙子可能不行。

3年未鸣,一鸣惊人。第4年,赵治华发表了第一篇论文,就立即在国际上引起轰动。现在,赵治华已经成长为重点实验室电磁兼容研究方向的首席专家。

电力电子技术研究所客座教授、青岛大学电气工程系主任吴新振教授深有感慨触地说:“目前在国内,能付出如此代价培养人才的团队,马伟明创新团队可以说是独一无二!”

王东是一名硕博连读的研究生,具有良好的创新潜质。在他刚转入博士学习时,马伟明大胆放手把“十五”某重点预研项目三大关键技术之一交给他组团攻关。

国内科研院所100多名知名专家参加项目评审会,当23岁的王东出现在汇报台上时,很多与会者一开始还以为他是多媒体课件的操作员。在大家疑惑的目光中,王东条分缕析地阐述论证方案,落落大方地回答专家提问,赢得了与会专家的交口称赞。

随后,马伟明又接连给王东压上了新的重担,让他独立担任某型舰船电力系统主干电缆短路故障冲击力计算、某新型中压交流发电机电磁设计等重点课题的组长,使他在创新实践中迅速成长为青年科研骨干。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s://www.360docs.net/doc/d610837034.html,/ ]

在马伟明眼中,搞技术创新还要延伸到工程实现,有了成熟的产品,才算成功。因此,马伟明特别强调科研团队的动手能力,而这正是他们一次次获得成功的奥秘之一。

在那里,从最早第一代电力集成的十二相电机,到第二代双绕组电机、第三代高速发电机,再到电力集成的军用和民用领域,从绘图到制造,每一项发明的1:1样机,都是硕士、博士们亲自参与,一线一笔,和工人师傅们一道一锤一钻动手做出来的。

近年来,马伟明率领他的团队,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防建设中具有全局性战略性重大课题、军队重大科研项目40多项,在电力集成化发电技术、独立电力系统电磁兼容、电力电子技术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一批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在中国工程院的科学讲坛上,在国际国内的高端学术峰会上,马伟明团队的创新理论与领先技术一次次为军队、为祖国赢得赞誉、喝彩!

两院院士中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994—2013)

两院院士中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994—2013) 1.按当选年份 1995 年:2 人,陈竺(科学院);刘德培(工程院) 1997 年:2 人,白春礼、王志新(均为科学院) 1999 年:4 人,李静海、裴钢、张启发(均为科学院); 郑南宁(工程院)2001 年:8 人,李家洋、贺福初、郑兰荪、张泽、郭雷(均为科学院); 谢和平、樊代明、陈左宁(均为工程院) 2003 年:14 人,张亚平、朱日祥、李灿、吴奇、侯建国、洪茂椿、沈岩 杨玉良、魏于全、卢柯、杨卫、张杰(均为科学院); 欧进萍、陈赛娟(均为工程院) 2005 年:16 人,方精云、丁仲礼、田中群、薛其坤、曾益新、邓子新 贺林、王诗宬、冯守华、麻生明、詹文龙、陈晓亚 姚建年(均为科学院); 曹雪涛、钟志华、王红阳(均为工程院) 2007 年:20 人,王恩哥、吴岳良、张伟平、张希、赵东元、高松、杨焕明 孟安明、武维华、赵进东、张经、杨元喜、姚檀栋、穆穆 吴一戎、胡海岩(均为科学院); 谭建荣、彭苏萍、邓秀新、李宁(均为工程院) 2009年:29人,孙昌璞、席南华、罗俊、万立骏、郑晓静、江雷、陈小明 包信和、江桂斌、涂永强、周其林、尚永丰、陶澍、郑永飞 许宁生、怀进鹏、申长雨(均为科学院);

程京、任南琪、周玉、刘炯天、麦康森、石碧、李根生 付小兵、钟登华、曲久辉、周玉、张改平(均为工程院)2011年:52人,陈永川、武向平、高鸿钧、袁亚湘、潘建伟、朱玉贤、严纯华葛均波、田禾、黄路生、赵进才、刘忠范、杨学明、舒红兵 李亚栋、张学敏、李林、康乐、焦念志、万卫星、刘丛强 傅伯杰、周忠和、高山、龚健雅、李树深、杨学军、梅宏 黄维、沈保根、南策文、赖远明、雒建斌、魏炳波 翟婉明(均为科学院); 吴孔明、李晓红、谭天伟、徐建国、钱旭红、李建成、陈剑平 郭东明、赵宪庚、林忠钦、李言荣、张玉卓、瞿金平 徐惠彬、康绍忠、詹启敏、刘加平(均为工程院) 2013年:50人,向涛、欧阳颀、周向宇、赵政国、丁奎岭、张洪杰、张涛 韩布兴、谢毅、冯小明、桂建芳、韩斌、施一公、金力 程和平、高福、王会军、王成善、彭平安、郭正堂、崔鹏 周成虎、张培震、陈骏、吴立新、吕建、龚旗煌、丁汉 谭铁牛、方岱宁、成会明、高德利、何满潮、金红光 邱勇、刘维民(均为科学院); 杨小牛、杨华勇、聂建国、张广军、张军、林东昕、赵文智 李元元、胡春宏、夏佳文、周建平、胡盛寿、夏照帆 李德发(均为工程院)

如果让我重做一次研究生——王泛森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如果让我重做一次研究生 王汎森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作者简介】王汎森,1958年出生,台大历史系学士、硕士,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士,现任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兼所长、院士。主要著作有《章太炎的思想》、《古史辨运动的兴起》、Fu Ssu-nien: A Life in Chinese History and Politics、《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晚明清初思想十论》等。 摘要:这是王泛森院士写的一篇文章,我觉得对即将读研的同学很有意义,到了研究生阶段,不能再用本科生的思维方式去学习,更应该具备学术研究素质,学会创新,学会主动学习,学会怎样与老师一起进入研究领域,又是人生中的一个新课题。 这个题目我非常喜欢,因为这个题目,对大家多少都有实际的帮助。如果下次我必须再登台演讲,我觉得这个题目还可以再发挥一两次。我是台大历史研究所毕业的,所以我的硕士是在台大历史研究所,我的博士是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取得的。我想在座的各位有硕士、有博士,因此我以这两个阶段为主,把我的经验呈现给各位。 我从来不认为我是位有成就的学者。我也必须跟各位坦白,我为了要来做这场演讲,在所里碰到刚从美国读完博士回来的同事,因为他们刚离开博士生的阶段,比较有一些自己较独特的想法,我就问他:“如果你讲这个问题,准备要贡献什么?”结合了他们的意见,共同酝酿了今天的演讲内容,因此这里面不全是我一个人的观点。虽然我的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都出版了,但不表示我就是一个成功的研究生,因为我也总还有其它方面仍是懵懵懂懂。我的硕士论文是二十年前时报出版公司出版的,我的博士论文是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的。你说有特别好吗?我不敢乱说。我今天只是综合一些经验,提供大家参考。 一、研究生与大学生的区别 首先跟大家说明一下研究生和大学生的区别。大学生基本上是来接受学问、接受知识的,然而不管是对于硕士时期或是博士时期的研究而言,都应该准备要开始制造新的知识,我们在美国得到博士学位时都会领到看不懂的毕业证书,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我问了一位懂拉丁文的人,上面的内容为何?他告诉我:“里头写的是恭喜你对人类的知识有所创新,因此授予你这个学位。”在中国原本并没有博硕士的学历,但是在西方他们原来的用意是,恭贺你已经对人类普遍的知识有所创新,这个创新或大或小,都是对于普遍的知识有所贡献。这个创新不会因为你做本土与否而有所不同,所以第一个我们必须要很用心、很深刻地思考,大学生和研究生是不同的。 (一)选择自己的问题取向,学会创新 你一旦是研究生,你就已经进入另一个阶段,不只是要完全乐在其中,更要从接受各种有趣的知识,进入制造知识的阶段,也就是说你的论文应该有所创新。由接受知识到创造知识,是身为一个研究生最大的特色,不仅如此,还要体认自己不再是个容器,等着老师把某些东西倒在茶杯里,而是要开始逐步发展和开发自己。作为研究生不再是对于各种新奇的课照单全收,而是要重视问题取向的安排,就是在硕士或博士的阶段里面,所有的精力、所有修课以及读的书里面都应该要有一个关注的焦点,而不能像大学那般漫无目标。大学生时代是因为你要尽量开创自己接受任何东西,但是到了硕士生和博士生,有一个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完成论文,那篇论文是你个人所有武功的总集合,所以这时候必须要有个问题取向的学习。

合肥市高二上学期物理期末考试试卷A卷

合肥市高二上学期物理期末考试试卷A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2题;共28分) 1. (2分) (2018高二下·安宁期中) 许多科学家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做出了重要贡献,下列叙述中符合物理学史实的是() A . 牛顿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通过实验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 B . 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总结出了电磁感应定律 C . 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总结出了电磁感应定律 D . 伽利略通过理想斜面实验,提出了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 (2分)如图所示,质量、电量分别为m1、m2、q1、q2的两球,用绝缘丝线悬于同一点,静止后它们恰好位于同一水平面上,细线与竖直方向夹角分别为α、β,则() A . 若m1=m2 , q1β C . 若q1=q2 , m1>m2 ,则α>β D . q1、q2是否相等与α、β大小无关,且若m1>m2 ,则α<β 3. (2分) (2017高二下·扬州会考) 2017 年 1 月 25 日,在中央电视台 CCTV10 频道播出节目中,海军电力工程专家马伟明院士表示,正在研制设计中的国产 003 型航母采用电磁弹射已成定局!电磁弹射就是采用电磁的能量来推动被弹射的物体向外运动,电磁炮就是利用电磁弹射工作的.电磁炮的原理如图所示,则炮弹导体滑块受到的安培力的方向是()

A . 竖直向上 B . 竖直向下 C . 水平向左 D . 水平向右 4. (3分) (2016高二上·灌南期中) 关于电动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电源电动势等于电源正负极之间的电势差 B . 用电压表直接测量电源两极得到的电压数值,实际上总略小于电源电动势的准确值 C . 电源电动势总等于内、外电路上的电压之和,所以它的数值与外电路的组成有关 D . 电源电动势总等于电路中通过1C的正电荷时,电源提供的能量 5. (2分) (2018高二上·阜新月考) a、b、c、d是匀强电场中的四个点,它们正好是一个矩形的四个顶点。电场线与矩形所在的平面平行。已知a点的电势是20V,b点的电势是24V,d点的电势是4V,如图。由此可知,c 点的电势为() A . 4V B . 8V C . 12V D . 24V

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师昌绪

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师昌绪: “做人要海纳百川,诚信为本,忍让为先;做事要认真负责,持之以恒,淡泊名利;做学问要实事求是,勇于探索,贵在发现与创新”。 做人一要诚信,二要平等待人,三要正确认识自己,四是不要妒忌。 做学问,要坚持优良的传统——勤劳、勇敢、节俭。 从大学生到研究生,从花花世界到科研殿堂,需要经过三道门坎: 一是习惯:从小学到大学十几年时间里,学生的习惯基本上是按部就班,规定的时间内做规定的事,包括吃饭、上课、休息、锻炼、睡觉等等,甚至上厕所都要按点(课间休息)。做研究生不同,除了正式的会议之外,科研工作与生活都无法或很难按点,实验完不成你就吃不了饭、睡不了觉,搞了一半的东西,总不可能中间停下来吧?因此,研究生首先要跨过“习惯”这道坎。 二是作业:学生的任务就是要完成作业,研究生也不例外,不同之处在于:以往的作业都是老师出题学生做,而研究生的作业大部分是“自己出题自己做”,自己不出题就没的做。这道坎难跨,因为谁也不情愿给自己出难题,但还必须跨,不跨就进不了门。 三是文献:以前学的都是教科书,研究生没有教科书,只有文献,最

重要的是“原始文献”,当然以英文为主。中文的文献还要尽量少看,这不是崇洋媚外,“原始文献”基本是英文的,中文翻译的不专业、不准确之处太多。很多研究生理解不了这一点,总是以为看了中文才能看英文,英文实在躲不过去了,就用词霸、翻译软件。坚持阅读原始文献这道坎不过,基本上就决定了永远是门外汉。 改旧习、难自己、啃文献,这三道坎没一个好过,而且没有人本心乐意这样做,可以说研究生进门基本上是个“不自发”过程。这时候就看出师傅的重要性了,导师的作用就在于此。

中国感光学会推选院士候选人工作实施细则

中国感光学会推选院士候选人工作 实施细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做好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以下简称院士)候选人推选工作,根据《中国科协推荐(提名)院士候选人工作实施办法》的相关规定,特制订本细则。 第二条中国感光学会推选院士候选人工作,遵循以下原则: (一)坚持学术导向。最大限度减少和避免非学术因素干预,使推选工作回归学术本位。 (二)坚持客观公正。充分发挥学会、各专业委员会、各会员单位的作用,公开透明,公正,公平的开展推选工作。 (三)坚持专家主导。依托同行认可价值体系和评议机制,严格遵循科学规范。 第三条严格执行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关于院士的标准和条件。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应为在科学技术领域做出系统的、创造性的成就和重大贡献,热爱祖国,学风正派,具有中国国籍的研究员、教授或同等职称的学者、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应为在工程科学技术方面作出重大的、创造性的成就和贡献,热爱祖国,学风正派,品行端正,具有中国国籍的高级工程师、研究员、教授或具有同等职称的专家。 第四条中国感光学会推选院士候选人不含居住在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以及侨居他国的中国籍学者、专家。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党政机关处级及以上领导干部原则上不作为院士候选人。 第五条被推选人年龄(按增选年6月30日实足年龄计算)不超过65周岁。注重推选符合标准和条件的优秀中青年科技专家。推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时注重提名来自工程科技一线的科技专家。 凡已连续3次被推选为院士有效候选人的,停止1次院士候选人

资格。 第二章组织机构 第六条中国感光学会推选院士候选人工作设立以下机构: (一)推选专家委员会。负责对院士候选人进行初审和投票,由影像科技(感光)领域具有学术权威性和学术影响力的院士、研究员、教授、正高级工程师或同等职称的知名专家11名以上组成。 (二)材料审核小组。负责对院士候选人材料的真实性进行审核,由影像科技(感光)领域相关专家组成。 (三)推选院士候选人工作小组。负责推选院士候选人日常组织工作,由中国感光学会有关负责人及工作人员组成。 第三章推选程序 第七条推选程序如下: (一)发布信息。利用文件、网络等多种形式发布开展院士候选人推选工作的信息。保证信息面向社会公开,保证在影像科技(感光)领域的覆盖面。 (二)组织推选院士候选人人选。 中国感光学会所属具有推选资格的机构:各专业委员会、会员单位。 中国感光学会所属具有推选资格的机构在推选时应向学会报送《中国感光学会推选两院院士候选人被推选人基本情况表》,材料应保证内容真实,且应由3名或3名以上同一学科(专业)具有正高级职称的专家进行评议并获得同意推选的结果,并有专家签名、工作单位盖章。 (三)组织初审。由学会推选专家委员会进行初审,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确定被推选人。参加投票的专家应超过推选专家委员会人数的三分之二。获得赞成票不少于投票人数三分之二的人选,可认为通过初审。 (四)审核材料。通过初审的被推选人由学会负责进行学术审核。按照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相关要求组织完整的材料,主要是填写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推荐书(学术团体推荐用)》或中国工程院

中国工程院院士名单

中国工程院院士名单 全体院士名单(739人) 一、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105人) 艾兴陈福田陈懋章陈士橹陈一坚陈予恕崔国良丁衡高董春鹏杜善义段正澄朵英贤范本尧冯培德高伯龙高金吉顾国彪顾诵芬管德关杰关桥郭重庆郭孔辉何友声胡正寰黄崇祺黄瑞松黄文虎黄先祥黄旭华金东寒乐嘉陵李椿萱李鹤林李鸿志李明李培根李钊梁晋才林尚扬林宗虎柳百成刘大响刘人怀刘兴洲刘怡昕刘永才刘友梅龙乐豪卢秉恒路甬祥陆元九马伟明孟执中闵桂荣潘健生潘镜芙戚发轫钱清泉饶芳权阮雪榆沈闻孙沈志云石屏宋文骢苏哲子孙敬良谭建荣唐任远涂铭旌屠善澄王浚汪顺亭王兴治王永志汪槱生王玉明王哲荣温俊峰吴有生谢友柏徐滨士徐德民徐玉如徐志磊杨凤田杨士莪尹泽勇于本水臧克茂曾广商张炳炎张福泽张贵田张金麟张立同(女)张彦仲赵煦钟掘(女)钟群鹏钟志华周济周勤之朱能鸿朱英浩 二、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107人) 贲德蔡鹤皋蔡吉人柴天佑陈鲸陈敬熊陈俊亮陈良惠陈左宁(女)戴浩邓中翰范滇元方滨兴方家熊封锡盛高洁龚惠兴宫先仪龚知本郭桂蓉何德全何新贵胡光镇胡启恒(女)黄培康姜景山姜文汉金国藩金怡濂李伯虎李德仁李德毅李国杰李乐民李三立李同保李幼平梁骏吾林祥棣林永年凌永顺刘玠刘尚合刘永坦刘韵洁陆建勋卢锡城马远良毛二可倪光南牛憨笨潘君骅潘云鹤沈昌祥宋健苏君红孙家广孙优贤孙玉孙忠良童志鹏汪成为王大珩王任享王天然王小谟王越王子才韦钰(女)魏正耀魏子卿吴澄邬贺铨邬江兴吴曼青吴佑寿吴祖垲许居衍徐扬生徐元森许祖彦薛鸣球杨士中姚骏恩叶铭汉叶尚福叶声华俞大光于全张光义张履谦张明高张乃通张锡祥张尧学张直中张钟华赵伊君赵梓森郑南宁钟山周炯槃周立伟周寿桓周仲义朱高峰庄松林 三、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93人) 才鸿年曹湘洪陈丙珍(女)陈景陈立泉陈清如陈蕴博崔崑戴永年丁传贤傅恒志付贤智干勇高从堦顾真安关兴亚何季麟侯芙生胡永康胡壮麒黄伯云黄培云姜德生江东亮金涌柯伟李大东李东英李冠兴李恒德李俊贤李龙土李正邦李正名刘伯里刘炯天刘业翔陆钟武毛炳权闵恩泽欧阳平凯邱定蕃

如果让我重新读次研究生

一、研究生与大学生的区别 首先跟大家说明一下研究生和大学生的区别。大学生基本上是来接受学问、接受知识的,然而不管是对于硕士时期或是博士时期的研究而言,都应该准备要开始制造新的知识,我们在美国得到博士学位时都会领到看不懂的毕业证书,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我问了一位懂拉丁文的人,上面的内容为何?他告诉我:「里头写的是恭喜你对人类的知识有所创新,因此授予你这个学位。」在中国原本并没有博硕士的学历,但是在西方他们原来的用意是,恭贺你已经对人类普遍的知识有所创新,这个创新或大或小,都是对于普遍的知识有所贡献。这个创新不会因为你做本土与否而有所不同,所以第一个我们必须要很用心、很深刻的思考,大学生和研究生是不同的。 (一)选择自己的问题取向,学会创新 你一旦是研究生,你就已经进入另一个阶段,不只是要完全乐在其中,更要从而接受各种有趣的知识,进入制造知识的阶段,也就是说你的论文应该有所创新。由接受知识到创造知识,是身为一个研究生最大的特色,不仅如此,还要体认自己不再是个容器,等着老师把某些东西倒在茶杯里,而是要开始逐步发展和开发自己。做为研究生不再是对于各种新奇的课照单全收,而是要重视问题取向的安排,就是在硕士或博士的阶段里面,所有的精力、所有修课以及读的书里面都应该要有一个关注的焦点,而不能像大学那般漫无目标。大学生时代是因为你要尽量开创自己接受任何东西,但是到了硕士生和博士生,有一个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完成论文,那篇论文是你个人所有武功的总集合,所以这时候必须要有个问题取向的学习。 (二)尝试跨领域研究,主动学习 提出一个重要的问题,跨越一个重要的领域,将决定你未来的成败。我也在台大和清华教了十几年的课,我常常跟学生讲,选对一个领域和选对一个问题是成败的关键,而你自己本身必须是带着问题来探究无限的学问世界,因为你不再像大学时代一样泛滥无所归。所以这段时间内,必须选定一个有兴趣与关注的主题为出发点,来探究这些知识,产生有机的循环。由于你是自发性的对这个问题产生好奇和兴趣,所以你的态度和大学部的学生是截然不同的,你慢慢从被动的接受者变成是一个主动的探索者,并学会悠游在这学术的领域。 我举一个例子,我们的中央研究院院长李远哲先生,得了诺贝尔奖。他曾经在中研院的周报写过几篇文章,在他的言论集里面,或许各位也可以看到,他反复提到他的故事。他是因为读了一个叫做马亨教授的教科书而去美国柏克莱大学念书,去了以后才发现,这个老师只给他一张支票,跟他说你要花钱你尽量用,但是从来不教他任何东西。可是隔壁那个教授,老师教很多,而且每天学生都是跟着老师学习。他有一次就跟那个老师抱怨:「那你为什么不教我点东西呢?」那个老师就说:「如果我知道结果,那我要你来这边念书做什么?我就是因为不知道,所以要我们共同探索一个问题、一个未知的领域。」他说其实这两种教法都有用处,但是他自己从这个什么都不教他,永远碰到他只问他「有没有什么新发现」的老师身上,得到很大的成长。所以这两方面都各自蕴含深层的道理,没有所谓的好坏,但是最好的方式就是将这两个方式结合起来。我为什么讲这个故事呢?就是强调在这个阶段,学习是一种「self-help 」,并且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self-help 」,而不能再像大学时代般,都是纯粹用听的,这个阶段的学习要基于对研究问题的好奇和兴趣,要带着一颗热忱的心来探索这个领域。 然而研究生另外一个重要的阶段就是Learn how to learn ,不只是学习而已,而是学习如何学习,不再是要去买一件很漂亮的衣服,而是要学习拿起那一根针,学会绣出一件漂亮的衣服,慢慢学习把目标放在一个标准上,而这一个标准就是你将来要完成硕士或博士论文。如果你到西方一流的大学去读书,你会觉得我这一篇论文可能要和全世界做同一件问题的人相比较。我想即使在***也应该要有这样的心情,你的标准不能单单只是放在旁边几个人而已,而应该是要放在

观看《人民的好儿女—师昌绪》有感

观看《人民的好儿女—师昌绪》有感 全国上下都在向先进个人,先进党员学习。我项目在上周五组织大家学习观看了《人民的好儿女—师昌绪》,观看后即感叹于师昌绪老先生的平易近人,又对老先生对严谨的工作态度以及对科技科学的追求和那颗爱国主义浓厚的心深深的感动。 师昌绪院士----中国高温合金开拓者,发展了中国第一个铁基高温合金,领导开发中国第一代空心气冷铸造镍基高温合金涡轮叶片,对我国的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期了巨大的推进作用。 师老对于要想把一项工作做好总结的很好,有三样品质是必不可少的,一是胆识,胆识来源平时工作的积累和不断的对知识的汲取,在有知识有经验的基础上对未来大胆的预测;二是胆量,有了胆识没有胆量也是没有用的,我们不能害怕,要勇于担重担,抗重任,做到敢为天下先,永远争第一;三是要有责任心,工作一旦有了开始,我们就要坚持下去,让领导放心,让部门放心,因此师老先生要求我们一旦承担了一个任务必须负责到底。 我们从师老先生身上看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在物质生活极速发展的今天,或许我们都在为了生活而奔波,但是有多少人能够真正把自己提升一个高度,像师老先生一样一切都从强大我们的国家出发,“即使回来吃窝窝头也愿意”,他说的很有道理,如果一个人总是从国家的角度考虑自己的理想和责任,那么他的动力是持续的。其实不管是实业强国还是资本强国都是强国,只

要我们做事从大局从发,为了集体为了国家,都是值得提倡的,少一分自私,多一份和谐,只有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做人做事都是一样的,作为一个人要有正确的人生观,用正确的人生观指导自己的人生,“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原则。我们应该积极认真的生活、工作,努力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为他人为社会作贡献要对他人有所贡献,通过不断的学习、工作,真正的实现人生价值。

院士候选人

第四批全国勘察设计大师名单 勘察行业 序号姓名性别工作单位 1 徐瑞春男长江委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 2 袁雅康男上海岩土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 3 李九鸣男冶金工业部勘察设计研究总院 4 项勃男中兵勘察设计研究院 5 沈小克男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 6 王秉忱男建设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 设计行业 序号姓名性别工作单位 1 刘力男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2 柴斐义男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3 郭明卓男广州市设计院 4 沈济黄男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5 吴庐生女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6 张家臣男天津市建筑设计院 7 唐葆亨男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8 郑国英男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 9 时匡男江苏省苏州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10 唐玉恩女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11 程懋堃男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12 江欢成男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13 张维嶽男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14 黄汉炎男广州珠江外资建筑设计院 15 罗继杰男空军工程设计研究局 16 曾纪龙男中国成达工程公司 17 李志强男中国石化工程建设公司 18 叶学礼男中国石油集团工程设计有限责任公司 19 冉天寿男中国医药集团武汉医药设计院 20 康忠佳男煤炭工业部合肥设计研究院 21 李明武男中煤国际工程集团南京设计研究院 22 王柏乐男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 23 谢国恩男国家电力公司中南电力设计院 24 熊显彬男国家电力公司西南电力设计院 25 项钟庸男中冶赛迪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26 李龙珍女鞍钢集团设计研究院 27 高振文男贵阳铝镁设计研究院 28 张仁清男中国兵器工业第五设计研究院 29 胡远涵男中国航空工业规划设计研究院

王泛森院士演讲:如果让我再读一次研究生!

2010-01-15 20:48:46 如果让我再读一次研究生! 王汎森,1958年10月25日生,国立台湾大学历史系本科(1980)和硕士(1983),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历史学博士(1993)。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兼所长,中央研究院院士。 这个题目我非常喜欢,因为这个题目,对大家多少都有实际的帮助。如果下次我必须再登台演讲,我觉得这个题目还可以再发挥一两次。我是台大历史研究所毕业的,所以我的硕士是在台大历史研究所,我的博士是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取得的。我想在座的各位有硕士、有博士,因此我以这两个阶段为主,把我的经验呈现给各位。 我从来不认为我是位有成就的学者,我也必须跟各位坦白,我为了要来做这场演讲,在所里碰到刚从美国读完博士回来的同事,因为他们刚离开博士生的阶段,比较有一些自己较独特的想法,我就问他:「如果你讲这个问题,准备要贡献什么?」结合了他们的意见,共同酝酿了今天的演讲内容,因此这里面不全是我一个人的观点。虽然我的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都出版了,但不表示我就是一个成功的研究生,因为我也总还有其它方面仍是懵懵懂懂。我的硕士论文是二十年前时报出版公司出版的,我的博士论文是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的。你说有特别好吗?我不敢乱说。我今天只是综合一些经验,提供大家参考。 一、研究生与大学生的区别

首先跟大家说明一下研究生和大学生的区别。大学生基本上是来接受学问、接受知识的,然而不管是对于硕士时期或是博士时期的研究而言,都应该准备要开始制造新的知识,我们在美国得到博士学位时都会领到看不懂的毕业证书,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我问了一位懂拉丁文的人,上面的内容为何?他告诉我:「里头写的是恭喜你对人类的知识有所创新,因此授予你这个学位。」在中国原本并没有博硕士的学历,但是在西方他们原来的用意是,恭贺你已经对人类普遍的知识有所创新,这个创新或大或小,都是对于普遍的知识有所贡献。这个创新不会因为你做本土与否而有所不同,所以第一个我们必须要很用心、很深刻的思考,大学生和研究生是不同的。 (一)选择自己的问题取向,学会创新 你一旦是研究生,你就已经进入另一个阶段,不只是要完全乐在其中,更要从而接受各种有趣的知识,进入制造知识的阶段,也就是说你的论文应该有所创新。由接受知识到创造知识,是身为一个研究生最大的特色,不仅如此,还要体认自己不再是个容器,等着老师把某些东西倒在茶杯里,而是要开始逐步发展和开发自己。做为研究生不再是对于各种新奇的课照单全收,而是要重视问题取向的安排,就是在硕士或博士的阶段里面,所有的精力、所有修课以及读的书里面都应该要有一个关注的焦点,而不能像大学那般漫无目标。大学生时代是因为你要尽量开创自己接受任何东西,但是到了硕士生和博士生,有一个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完成论文,那篇论文是你个人所有武功的总集合,所以这时候必须要有个问题取向的学习。 (二)尝试跨领域研究,主动学习

中国科学院院士名单 中国工程院院士名单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名单 (2009.12.21) 中国科学院(683位) 数学物理学部 ·艾国祥·白以龙·陈彪·陈和生·陈佳洱·陈建生·陈木法·陈难先·陈式刚·程开甲·崔尔杰·戴元本·丁伟岳·丁夏畦·范海福·方成·方守贤·冯端·甘子钊·葛墨林·龚昌德·谷超豪·郭柏灵·郭尚平·郝柏林·何泽慧·何祚庥·贺贤土·洪朝生·洪家兴·胡和生·胡仁宇·黄润乾·黄祖洽·霍裕平·姜伯驹·解思深·经福谦·邝宇平·李邦河·李大潜·李德平·李方华·李家春·李家明·李惕碚·李荫远·李正武·林群·刘应明·龙以明·陆启铿·陆埮·吕敏·马大猷·马志明·闵乃本·欧阳钟灿·彭实戈·钱伟长·钱学森·曲钦岳·沈文庆·沈学础·石钟慈·苏定强·苏肇冰·孙义燧·汤定元·唐孝威·陶瑞宝·田刚·童秉纲·万哲先·汪承灏·王鼎盛·王恩哥·王乃彦·王诗宬·王世绩·王绶琯·王迅·王业宁·王元·王梓坤·魏宝文·魏荣爵·文兰·吴文俊·吴岳良·夏道行·冼鼎昌·谢家麟·邢定钰·熊大闰·徐叙瑢·徐至展·严加安·杨福家·杨国桢·杨乐·杨应昌·叶朝辉·叶叔华·应崇福·于渌·于敏·俞昌旋·詹文龙·张殿琳·张恭庆·张涵信·张焕乔·张家铝·张杰·张仁和·张淑仪·张伟平·张裕恒·张宗烨·章综·赵光达·赵忠贤·郑厚植·周光召·周恒·周又元·周毓麟·朱邦芬·朱光亚·庄逢甘·邹广田 化学部 ·白春礼·蔡启瑞·曹镛·查全性·柴之芳·陈冠荣·陈洪渊·陈家镛·陈俊武·陈凯先·陈庆云·陈茹玉·陈新滋·陈懿·程津培·程镕时·戴立信·段雪·费维扬·冯守华·高鸿·高松·郭景坤·郭慕孙·何国钟·何鸣元·洪茂椿·侯建国·胡宏纹·胡英·黄本立·黄春辉·黄量·黄乃正·黄维垣·黄宪·黄志镗·嵇汝运·计亮年·江龙·江明·江元生·蒋锡夔·黎乐民·李灿·李洪钟·李静海·梁敬魁·梁晓天·林国强·林励吾·刘若庄·刘有成·刘元方·卢佩章·陆婉珍·陆熙炎·麻生明·麦松威·闵恩泽·倪嘉缵·彭少逸·钱逸泰·任詠华·沙国河·申泮文·沈家骢·沈天慧·沈之荃·宋礼成·苏锵·孙家钟·唐有祺·田昭武·田中群·佟振合·万惠霖·汪尔康·王方定·王佛松

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提名系统使用说明书 中国工程院增选工作办公室 二〇一七年一月

目录 一、系统概述 (1) 二、系统安装与运行 (1) 三、院士提名操作流程 (4) (一)候选人提名 (4) (二)打印功能 (9) (三)数据交互 (10) 四、特别提名小组提名操作流程 (12) (一)候选人提名 (13) (二)打印功能 (13) (三)数据交互 (14) 五、有关学术团体提名操作流程 (14) (一)候选人提名 (14) (二)提名管理 (15) (三)打印功能 (18) (四)数据交互 (18) 六、有关问题及注意事项 (18)

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提名系统 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提名系统用于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提名工作,是院士或学术团体在提名候选人时进行数据信息录入、汇总、管理和打印输出的工具软件。 一、系统概述 1.系统功能介绍 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提名系统由候选人提名、提名管理、打印功能、数据交互等四个模块组成。 系统可实现院士候选人基本信息的新增、查阅和修改,能够完成提名数据管理,可实现《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提名书》打印和候选人电子数据的存盘、读取等功能。 2.系统运行软件环境 ●系统可运行于WindowsXP、Windows2003、Windows7和Windows10等操作 系统。 ●本系统在工作中须调用Office相关软件,为保证软件运行顺利,请确保 计算机已安装正版Office2003及Office2007、Office2010等版本。 推荐使用Windows7、Office2007软件环境。 ●安装系统前请先卸载旧版提名软件。 3.系统运行硬件环境 建议使用2GHz或更快的处理器,2G以上RAM,硬盘剩余空间不低于2.5G。 使用本系统前,请仔细阅读说明书,避免操作失误影响使用。为方便用户理解软件功能,说明书针对不同用户进行了归类表述,请用户对照查阅。 为形象地演示操作流程,文中对各步骤附加了插图,文中提及候选人相关信息等均为虚拟数据,特此说明。 二、系统安装与运行 1.系统下载与安装 登录中国工程院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d610837034.html,)进行下载。文件下载成功后,解压文件运行CAE2017.MSI文件,即可进入安装界面,如图2-1。

王泛森院士:研究生学习规划

王泛森院士:研究生学习规划考研2010-02-27 22:04:07 阅读1216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 王泛森(1958—),台湾云林人。历任英国皇家历史学会会士(2005.7-) ;中央研究院院士(2004.7-);中央研究院蔡元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主任(2003.01-2004.6)等职。 一、研究生与大学生的区别 大学生基本上是来接受学问、接受知识的,然而对于硕士时期或是博士时期的研究而言,都应该准备要开始制造新的知识。 (一)选择自己的问题取向,学会创新 在硕士或博士的阶段里面,所有的精力、所有修课以及读的书里面都应该要有一个关注的焦点,而不能像大学那般漫无目标。硕士生和博士生,有一个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完成论文,那篇论文是你个人所有武功的总集合,所以这时候必须要有个问题取向的学习。 (二)尝试跨领域研究,主动学习 提出一个重要的问题,跨越一个重要的领域,将决定你未来的成败。所以这段时间内,必须选定一个有兴趣与关注的主题为出发点,来探究这些知识,产生有机的循环。在这个阶段,学习是一种「self-help 」,并且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self-help 」,这个阶段的学习要基于对研究问题的好奇和兴趣,要带着一颗热忱的心来探索这个领域。 然而研究生另外一个重要的阶段就是Learn how to learn ,不只是学习而已,慢慢学习把目标放在一个标准上,而这一个标准就是你将来要完成硕士或博士论文。如果你到西方一流的大学去读书,你会觉得我这一篇论文可能要和全世界做同一件问题的人相比较。你这篇文章要有新的东西,才算达到的标准,也才符合到我们刚刚讲到那张拉丁文的博士证书上面所讲的,有所贡献与创新。 二、一个老师怎么训练研究生 第二个,身为老师你要怎么训练研究生。我认为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训练,哪怕是自然科学的训练,到研究生阶段应该更像师徒制,所以来自个人和老师、个人和同侪间密切的互动和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你的生活应该要和你所追求的知识与解答相结合,并且你往后的生活应该或多或少都和这个探索有相关。 (一)善用与老师的伙伴关系,不断Research 我常说英文research 这个字非常有意义,search 是寻找,而research 是再寻找,所以每个人都要research ,不断的一遍一遍再寻找,并进而使你的生活和学习成为一体。你的生活条件与你的战斗条件要一致,你的生活是跟着老师与同学共同成长的,当中你所听到的每一句话,都可能带给你无限的启发。能帮助解决问题的不单只是你的老师,还包括所有

中国两院院士名单汇总

MADE BY KELVIN 【小木虫荣誉出品】二○○七年四月三日

目录 0H 中国两院院士名单汇总 1H 第一部分 中国科学院院士..................994H 2 一、数学物理学部...........................................................................................................2 二、化学部.......................................................................................................................5 三、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0 四、地学部.......................................................................................................................3 五、信息技术科学部.......................................................................................................6 六、技术科学部...............................................................................................................8 七、外籍院士.. (11) 9H 第一部分中国工程院院士..................1002H 12 一、 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103人).......................................................................12 二、 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107人).......................................................................13 三、 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92人).............................................................14 四、 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94人).........................................................................15 五、 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93人) (16) 六、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35人).................................................................................17 七、农业学部(61人).....................................................................................................18 八、医药卫生学部(101人)...........................................................................................19 九、工程管理学部(39人,其中28人来自其它学部)..................................................20 十、已故院士名单及简介(53人)............................................................................21 十一、全体外籍院士名单(35人) (25)

倪光南-加强科技人员知识产权股权保护,促进创新更快增长-

倪光南:加强科技人员知识产权股权保护,促进创新更快增长| 12月23日,第二十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在国家会议中心举行。本次论坛以“美好中国:敢当与前行”为主题,旨在致敬改革开放40年,展望发展新愿景。中国工程院院士出席论坛并发表主题演讲《科技人员保护》。 倪光南院士指出,我国知识产权对的贡献是11%,而发达国家,比如美国,知识产权对GDP 的贡献达到30%以上,相比之下我国还有差距。而知识产权产业,对创新型国家的建设非常重要。 与此同时,我国知识产权使用费逆差正在扩大,1/4的知识产权使用费是美国进口。倪光南院士指出,这需要我国打造自己的知识产权。 倪光南院士对比了联想与的发展经历,他说:华为联想这30年来犹如龟兔赛跑,在1988-1995第一阶段,联想的“技工贸”胜过了华为的“贸工技”,在1995年,联想销售额67亿元,是华为的4.5倍。而从1996到现在的第二阶段,华为的“技工贸”胜过了联想的“贸工技”,2001年,华为销售额超过联想,截至2018年12月22日,联想市值81亿美元,而华为估值已超4000亿美元,二者差距接近50倍。 “能否保护知识产权是高技术企业创新能力兴衰的关键。”倪光南院士认为,对比联想的管理层持股与华为的员工持股,吸取的教训是:应该尽可能加强对科技人员的激励、保护,充分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 倪光南院士提醒,正是由于没有明确的知识产权体系制度,目前科研人员进入孵化企业或投

身创业时,缺乏制度保证。他说:“我们希望加强科技人员知识产权股权保护,国家有关知识产权股权体系的鼓励政策应该更加明确,促进创新更快增长。” 以下为嘉宾完整观点: 主持人:谢谢。 我们都知道一个词自主可控,接下来的嘉宾就是一生致力于研究自主可控的科学家,有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先生上台演讲。 倪光南:各位嘉宾、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 我的题目是科技人员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我不是搞知识产权的,但知识产权与中国创新能力很有关系,我们的视角是从创新能力来考察。 我们知道建设知识产权强国,发展知识产权企业是非常重要的。提升国家创新能力,尤其是“十三五”知识产权规划,有明确的指标,比如说提出了在发明专利拥有量,PCT专利申请量,知识产权使用费出口等方面达到一些重要的指标。 知识产权对GDP贡献为11%,相比发达国家仍偏低 我这里有一些数据供给大家参考。就是我们国家知识产权经济对GDP的贡献,对就业的贡献。可以看到,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在这些方面都有了相当的贡献,但是比重比较小,而发达国家,我们看美国,相应的贡献就大很多,我们看到美国这些产业对GDP的贡献达到30%以上,所以知识产权经济对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发达国家是我们的一个榜样。我国知识产权使用费逆差很大,1/4知识产权使用费是美国进口 大家看到我们PCT专利申请数量在不断的增长,现在日本和中国本差不多。但是由于我们基础差,虽然这几年增加比较快,总的来说差距还是比较大。知识产权使用费逆差很大,进口费大大超过出口费。目前来看,1/4的知识产权使用费是美国进口的。我们必须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大力发展自己的知识产权。

读研的意义

《如果让我重新读次研究生》——王泛森院士 一、研究生与大学生的区别 首先跟大家说明一下研究生和大学生的区别。大学生基本上是来接受学问、接受知识的,然而不管是对于硕士时期或是博士时期的研究而言,都应该准备要开始制造新的知识,我们在美国得到博士学位时都会领到看不懂的毕业证书,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我问了一位懂拉丁文的人,上面的内容为何?他告诉我:「里头写的是恭喜你对人类的知识有所创新,因此授予你这个学位。」在中国原本并没有博硕士的学历,但是在西方他们原来的用意是,恭贺你已经对人类普遍的知识有所创新,这个创新或大或小,都是对于普遍的知识有所贡献。这个创新不会因为你做本土与否而有所不同,所以第一个我们必须要很用心、很深刻的思考,大学生和研究生是不同的。 (一)选择自己的问题取向,学会创新 你一旦是研究生,你就已经进入另一个阶段,不只是要完全乐在其中,更要从而接受各种有趣的知识,进入制造知识的阶段,也就是说你的论文应该有所创新。由接受知识到创造知识,是身为一个研究生最大的特色,不仅如此,还要体认自己不再是个容器,等着老师把某些东西倒在茶杯里,而是要开始逐步发展和开发自己。做为研究生不再是对于各种新奇的课照单全收,而是要重视问题取向的安排,就是在硕士或博士的阶段里面,所有的精力、所有修课以及读的书里面都应该要有一个关注的焦点,而不能像大学那般漫无目标。大学生时代是因为你要尽量开创自己接受任何东西,但是到了硕士生和博士生,有一个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完成论文,那篇论文是你个人所有武功的总集合,所以这时候必须要有个问题取向的学习。 (二)尝试跨领域研究,主动学习 提出一个重要的问题,跨越一个重要的领域,将决定你未来的成败。我也在台大和清华教了十几年的课,我常常跟学生讲,选对一个领域和选对一个问题是成败的关键,而你自己本身必须是带着问题来探究无限的学问世界,因为你不再像大学时代一样泛滥无所归。所以这段时间内,必须选定一个有兴趣与关注的主题为出发点,来探究这些知识,产生有机的循环。由于你是自发性的对这个问题产生好奇和兴趣,所以你的态度和大学部的学生是截然不同的,你慢慢从被动的接受者变成是一个主动的探索者,并学会悠游在这学术的领域。 我举一个例子,我们的中央研究院院长李远哲先生,得了诺贝尔奖。他曾经在中研院的周报写过几篇文章,在他的言论集里面,或许各位也可以看到,他反复提到他的故事。他是因为读了一个叫做马亨教授的教科书而去美国柏克莱大学念书,去了以后才发现,这个老师只给他一张支票,跟他说你要花钱你尽量用,但是从来不教他任何东西。可是隔壁那个教授,老师教很多,而且每天学生都是跟着老师学习。他有一次就跟那个老师抱怨:「那你为什么不教我点东西呢?」那个老师就说:「如果我知道结果,那我要你来这边念书做什么?我就是因为不知道,所以要我们共同探索一个问题、一个未知的领域。」他说其实这两种教法都有用处,但是他自己从这个什么都不教他,永远碰到他只问他「有没有什么新发现」的老师身上,得到很大的成长。所以这两方面都各自蕴含深层的道理,没有所谓的好坏,但是最好的方式就是将这两个方式结合起来。我为什么讲这个故事呢?就是强调在这个阶段,学习是一种「 self-help 」,并且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 self-help 」,而不能再像大学时代般,都是纯粹用听的,这个阶段的学习要基于对研究问题的好奇和兴趣,要带着一颗热忱的心来探索这个领域。 然而研究生另外一个重要的阶段就是 Learn how to learn ,不只是学习而已,而是学习如何学习,不再是要去买一件很漂亮的衣服,而是要学习拿起那一根针,学会绣出一件漂亮的衣服,慢慢学习把目标放在一个标准上,而这一个标准就是你将来要完成硕士或博士论文。如果你到西方一流的大学去读书,你会觉得我这一篇论文可能要和全世界做同一件问题的人相比较。我想即使在***也应该要有这样的心情,你的标准不能单单只是放在旁边几个人而已,而应该是要放在领域的普遍人里面。你这篇文章要有新的东西,才算达到的标准,也才符合到我们刚刚讲到那张拉丁文的博士证书上面所讲的,有所贡献与创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