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传播学课程大纲,刘成新

7-传播学课程大纲,刘成新
7-传播学课程大纲,刘成新

附件2:

中国海洋大学传播学课程大纲(理论课程)

英文名称:COMMUNICATION

【开课单位】教育系【课程模块】学科基础

【课程编号】040102101203 【课程类别】必修

【学时数】32 (理论32 实践)【学分数】 2

备注:课程模块为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或工作技能;课程类别为必修或选修。

一、课程描述

本课程大纲根据2011年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或制定。

(一)教学对象

本课程主要面向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二年级学生开设,同时可供其他专业同学选修。(二)教学目标及修读要求

1、教学目标(课程结束后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个层面达到的目标)

作为学科基础课程,《传播学》教学目标是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培养学生运用传播学知识、理论和方法来分析社会信息传播问题的基本能力,同时提高学生认识和分析社会传播和教育传播问题的思维能力及初步的传播调查和研究能力等。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传播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初步掌握社会传播的基本规律和传播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熟悉教育传播的过程和特点,了解信息传播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等,为后续课程学习和运用技术进行教育传播设计或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奠定基础。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传播学基本素养,能运用所学知识、理论和方法认识分析各种社会传播现象和教育传播过程,并能借鉴相关案例在实践训练基础上进行适当的传播活动设计与传播问题调查,并能运用恰当的传播学方法从事社会传播问题或教育传播研究的初步能力。

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对传播学的学习兴趣和对社会传播与教育传播问题的关注,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态度,提升其良好的传播学理论素养和社会心理素养。

2、修读要求(简要说明课程的性质,与其他专业课程群的关系,学生应具备的基本专业素质和技能等)

《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传播现象及其传播规律的一门学科。《心理学》先修课程是基础,同时,这门课程的学习可以为后续专业技术的应用设计和媒介开发应用实践奠定理论基础。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修读《传播学》课程,应该首先了解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历程,了解教育技术与

媒体传播的关联性,具有一定的心理学或社会学基础,同时应该初步认识一些媒体技术的应用特点,熟悉社会生活中常见的各种大众媒体及其基本的信息形态或传播形式等。

(三)先修课程

《心理学》是本课程的先修课程。

二、教学内容

(一)总论(或绪论、概论等)

1、主要内容:

(1)介绍《传播学》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包括内容体系、教学方式、考核方式等;

(2)传播与信息的概念;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3)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特点等。

2、教学要求:(按照掌握、理解、了解三个层次对学生学习提出要求)

(1)了解《传播学》课程的设计思路与内容体系等;

(2)理解信息与传播的基本概念及其内涵;

(3)初步认识社会信息系统,基本掌握社会传播与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特点等。

3、重点、难点:

(1)重点:信息与传播的概念及其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

(2)难点:理解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特点。

4、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

调研活动:搜集社会信息传播案例,并尝试分析其传播过程与运行特点。

(二)第一章人类传播发展史与传播学流派

1、主要内容:

(1)人类传播的特点及其发展进程;

(2)信息社会的与社会信息化传播;

(3)传播学的形成与发展及其学派。

2、教学要求:(按照掌握、理解、了解三个层次对课程内容提出要求)

(1)认识理解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了解信息化社会的传播特点;

(2)认识传播学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及其不同学派的差异;

(3)掌握人类传播的发展阶段及媒介特点。

3、重点、难点:

(1)重点:认识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及其变化特点;

(2)难点:媒介变迁对人类传播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4、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

讨论:不同形态的媒介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播应用及其影响力。

(三)第二章人类传播的符号及意义

1、主要内容:

(1)符号的类型与功能;

(2)符号传播与意义表达;

(3)符号互动与社会传播。

2、教学要求:(按照掌握、理解、了解三个层次对课程内容提出要求)

(1)了解符号传播与意义表达的关系,认识符号的类型及特点;

(2)理解传播的意义内涵以及符号互动理论等;

(3)掌握符号、意义、符号互动理论的内涵,熟悉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的类型及特点。

3、重点、难点:

(1)重点:符号及意义的内涵,各种传播符号的特点;

(2)难点:符号互动理论。

4、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

交流与讨论:通过自我介绍或拟定主题交流,检验个体的语言表达能力;选择熟悉的社会传播案例进行简单的分析并开展自由讨论。

(四)第三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模式

1、主要内容:

(1)人类传播的过程及要素;

(2)社会传播模式及其类型;

(3)教育传播过程及其模式。

2、教学要求:(按照掌握、理解、了解三个层次对课程内容提出要求)

(1)熟悉人类社会传播与教育传播的基本过程、要素及常见模式;

(2)理解人类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及模式内涵等;

(3)掌握传播过程的要素及基本模式,并能用以分析不同的教育传播过程。

3、重点、难点:

(1)重点:社会传播和教育传播的过程、要素及模式;

(2)难点:理解人类社会传播系统的基本结构。

4、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

交流与讨论:信息化社会环境中,基于多媒体符号的互动传播及其模式。(五)第四章社会传播的类型及特征

1、主要内容:

(1)自我传播的人际传播;

(2)群体传播与大众传播;

(3)组织传播与教育传播。

2、教学要求:(按照掌握、理解、了解三个层次对课程内容提出要求)

(1)熟悉人类社会传播的常见类型及其基本特征;

(2)理解不同传播类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相互影响;

(3)了解教育传播中所蕴含的传播形态。

3、重点、难点:

(1)重点:掌握社会传播的类型及其特点;

(2)难点:理解不同类型的传播对社会系统的影响作用。

4、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

调研并交流讨论:网络传播环境下各种传播形式出现哪些新变化?

(六)第五章媒介理论与教育传媒

1、主要内容:

(1)传播媒介的性质及其作用;

(2)媒介控制与媒介规范理论;

(3)教育媒体的类型及其特征。

2、教学要求:(按照掌握、理解、了解三个层次对课程内容提出要求)

(1)了解传播媒介的工具属性和社会属性及其作用;

(2)理解不同社会的传播制度及其相应的媒介规范理论;

(3)熟悉并基本掌握教育传播的媒介类型及其功能特征等。

3、重点、难点:

(1)重点:媒介属性、类型、功能、传播制度及媒介规范理论;

(2)难点:正确理解不同的传播制度对社会系统的影响作用。

4、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

(1)调研活动:从图书馆或网络搜索关于媒介研究的理论观点或相关成果;

(2)交流讨论:当代社会教育领域所使用的传播媒介及其传播形态。

(七)第六章受众理论与受众心理

1、主要内容:

(1)大众社会理论与受众观;

(2)受众心理与受众行为理论;

(3)教育传播的受众心理及特征。

2、教学要求:(按照掌握、理解、了解三个层次对课程内容提出要求)

(1)了解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2)掌握大众与受众的概念,理解传播过程中的受众心理及“使用—满足”理论等;

(3)熟悉教育传播中的受众类型及心理特征等。

3、重点、难点:

(1)重点:认识受众心理及不同的受众观,理解“使用—满足”受众行为理论;

(2)难点:认识受众心理和行为对大众传播及教育传播的影响。

4、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

(1)传播模拟活动:从传媒的角度模拟记者、编辑、主编等角色来分析某种特定媒体节目或栏目的受众定位及信息传播设计构划;

(2)教育角色模拟:模拟某种教育传播场景中的某个角色类型,比较不同的受众观及行为对教育传播效果的影响。

(八)第七章传播效果及其理论

1、主要内容:

(1)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历程;

(2)影响传播效果的过程因素;

(3)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理论;

(4)教育传播效果及优化原理。

2、教学要求:(按照掌握、理解、了解三个层次对课程内容提出要求)

(1)了解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历程及其不同阶段的认识观;

(2)理解关于大众传播宏观社会效果的各种理论,如意见领袖、议程设置、沉默的螺旋、知识沟理论等,并能用以分析、解释一些社会传播现象等;

(3)熟悉影响传播效果的各种因素,并初步掌握优化教育传播效果的基本原则。

3、重点、难点:

(1)重点:影响传播效果的过程因素及意见领袖、议程设置、沉默的螺旋、知识沟理论等社会传播宏观效果理论的认识和理解;

(2)难点:理解并能运用大众传播宏观效果理论分析社会传播问题并提供解决思路和方案。

4、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

调研活动:搜寻关于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更多文献资料,依据大众传播的宏观效果理论,如意见领袖、议程设置、沉默的螺旋、知识沟等,搜集整理与之对应的社会传播案例,并进行相应的传播过程和效果及问题与对策分析;

(九)第八章传播调查与研究方法

1、主要内容:

(1)传播调查研究的过程、方法及设计;

(2)传播研究的内容分析方法及其程序;

(3)传播研究控制实验的设计及其效用。

2、教学要求:(按照掌握、理解、了解三个层次对课程内容提出要求)

(1)了解传播学研究常见的基本方法;

(2)理解控制实验对传播研究的价值及其局限性;

(3)熟悉并初步掌握传播调查的问卷设计及研究方法等。

3、重点、难点:

(1)重点:调查研究、内容分析及控制实验等社会学研究方法;

(2)难点:理解控制实验对于社会学研究的价值及其局限性。

4、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

调研活动:搜集传播学研究案例并分析其使用的基本研究方法。

(十)第九章新媒体传播与跨文化传播

1、主要内容:

(1)新媒体传播的形态类型及特征;

(2)自媒体时代与社会文化的变迁;

(3)国际传播与跨文化传播。

2、教学要求:(按照掌握、理解、了解三个层次对课程内容提出要求)

(1)了解数字时代新媒体传播类型和特点;

(2)认识自媒体信息传播的社会文化规范,了解新媒体技术对教育的支持作用;

(3)认识国际传播与跨文化传播的基本特点。

3、重点、难点:

(1)重点:新媒体属性、类型、功能及传播特点;

(2)难点:理解自媒体传播与社会文化的互动影响。

4、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

调研活动:新媒体传播案例调研分析;新媒体教育应用案例分析;跨文化传播案例分析。(十一)课程回顾与总结复习

三、教学环节及学时分配

本课程总学时32 学时(如有实践环节根据课程的实际情况填写,如实验、上机、案例讨论和角色扮演等),其学时分配见下表。

四、考核方式及评价体系(考核方式及成绩评价体系由老师根据课程自己设定)

1、考核方式:(1)调研报告(2)提交论文

2、评价体系:课程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构成,平时成绩根据出勤、课堂讨论、课后作业、期中检查等评定,所占比重一般不超过50%。考核各部分的比重由老师结合课程内容给定:平时成绩:40 %;期末考试:60 %

五、选用教材及必读参考书(注明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及版次)

1、选用教材(告知学生需要购买的教材)

《传播学教程》(第2版)郭庆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主要参考书

《传播学》(修订版)邵培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传播学原理》(第2版)张国良,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教育传播学》(第2版)南国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网络传播学概论》(第3版)匡文波,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网络传播概论》(第2版)彭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传播学概论》(第2版)[美]威尔伯·施拉姆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美]赛弗林等,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六、撰写小组成员:刘成新撰写时间:2012年 4 月15 日

七、审核人:

八、院(系)学术委员会签章

教育传播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大众传播 2.教育传播 3.人的内在传播 4.教育传播学 5.最近发展区 6.传播 7.教育传播系统 8.数字化学习 9.自主学习 二、填空/选择 1.传播的基本条件是()、()、()和()。 2.人对人的传播主要有四种类型()、()、()和()。 3.拉斯韦尔认为传播有三大功能,分别是()、()和()。 4.一般来说(南国农认为),传播的主要功能是()、()、()和()。 5.在拉斯韦尔5W模式基础上,()于1958年提出了7W模式,增加了()和()。 6.()提出了“群体动力论”的概念。 7.把关人是()提出的。 8.()提出了“两极传播”理论。 9.()创立了“传播学”,有“传播学鼻祖”、“传播学之父”之誉。 10.教育传播的主要方式有()、()、()和()。 11.教育传播的演进,先后经历了()、()、()和()四个发展阶段。 12.教育传播系统四要素之间存在六种关系,其中()是决定教育传播效果好坏的关键。 13.教育传播学的学科性质属于()。 14.在教育传播系统的四种结构中,()结构最注重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结构适合传递简单的教学内容。 15.教育传播系统的最重要的功能是()。 16.在大众传播中,受众具有()、()、()和()四个特点。 三、问答题 1.说明大众传播的特点; 2.比较教育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异同; 3.教育传播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4.教育传播的特点有哪些; 5.试论述教育传播系统的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6.试论述互联网对教育传播的影响; 7.阐述教育传播的几个重要发展阶段。 第二章 一、名词解释

2.编码 3.译码 4.教育传播过程 5.先行组织者 二、填空/选择 1.编码过程包括()和(),译码过程包括()和()。 2.在教育传播过程中,选择教育传播媒体去呈现信息阶段,实质上是()的过程。 3.在通道传送阶段,利用教育传播通道将信号传送出去,也称()阶段。 4.先行组织者是()提出的。 5.先行组织者有三种类型,分别是()、()和()。 6.()教学策略是着眼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教学策略。 7.()教学策略适合动作技能的培养。 8.影响学习效果的个性特征主要包括()、()、()等。 9.教育媒体的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二是()。 10. 协作学习活动的基本方式主要有()、()、()、()、()和()等。 11.根据表达方式不同,模式可分为()、()和()三种类型。 12.()模式最适合用于公众演说类的传播过程。 13.贝罗模式由()、()、()和()四个要素组成,因此又称为()模式,适合解释教育传播过程。 14.模式有()、()、()和()四种功能。 三、问答 1.什么是教育传播过程?教育传播过程包含哪些基本要素? 2.画图并说明教育传播过程的六个阶段。 3.论述教育传播过程的设计; 4.什么是先行组织者?是由谁提出的。 5.论述五段教学策略的基本过程及其优缺点。 6.论述加涅的九段教学策略。 7.阐述假设—推理教学策略的教学过程。 8.阐述示范—模仿教学策略的教学过程。 9.说明教育传播媒体的作用及创设情景的类型; 10.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设计学生的自主学习策略? 11.试论述伙伴协作学习活动过程。 12.试论述问题解决协作学习活动过程。 13.试论述角色扮演协作学习活动过程。 14.在教育传播过程中,教师如何发挥主导作用? 15.在构建教育传播模式时应遵循哪些原则? 16.试论述拉斯韦尔模式的传播过程,并作简要评价。 17.试用香农—韦弗模式解释一般的人类传播过程。 18.试论述贝罗模式的传播过程,并作简要评价。 19.画图并说明教育传播过程的基本模式; 20.了解四种基本的教学传播模式到特点及五种网络教育传播模式的传播过程。

传播学复习题5(1)

《传播学》复习题绿色字体表示没有找到 第一章关于传播的基本概念 1、关于传播概念的几种学说——共享说、传递行为说、影响说、社会互动性说,具体含义。答;共享说:着眼于传播的内容信息的共享。 传递行为说:着眼于思想情感的交换,传播就被描述为信息的“传递行为或过程”。 影响说或劝服说:把传播描述为影响他人的过程,认为传播是有意识地影响他人的劝服行为或过程 社会互动性说:传播必然使双方互相联系,相互作用(传播是社会关系的体现) 2、按照信息传受范围的大小,传播学通常把传播分为哪五种类型? 答: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3、传播媒介的发展是一个不断体外化的过程:示现的媒介系统,即人们面对面传递信息的媒介;再现的媒介系统,在这一类系统中,对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者来说需要使用物质工具或机器,但对信息接收者来说则不需要;机器媒介系统,这些媒介,不但传播一方需要使用机器,接收一方也必须使用机器。 4、传播学的四大先驱及其主要理论。施拉姆对传播学的主要贡献。 1拉斯韦尔的宣传与传播研究现代政治科学的倡始人之一,提出社会传播的三项基本功能:环境监控,社会协调,文化传承。 SW模式:搭建了传播学的理论框架 《社会传播的结构和功能》中提出 Who 谁控制分析 Say what 说什么内容分析 In which channel 通过的渠道媒介分析 To whom 对谁说受众 With what effect 产生什么效果效果分析 2卢因“把关人”研究 提出了信息传播中的“把关人”(gatekeeper)概念。 “把关人”理论成为揭示新闻或信息传播过程内在的控制和机制的一种重要理论。 3霍夫兰与劝服效果实验 把心理试验方法引进传播学领域。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性和复习杂性,以否认早起的“枪弹论”效果观提供了重要依据。 4拉扎斯菲尔德与经验性传播学研究 他是对穿鼻血影响最大的奠基人;“两级传播”理论的提出,不断改进抽样调查技术和量化分析方法,把传播学引向了经验性研究的方向(实证主义方向) 施拉姆对传播学的贡献 传播学科的创立《大众传播学》《传播学概论》《报刊的四种理论》 ①他使传播科学从梦想变成了现实,他是传播学的创立者; ②他是集大成者; ③是第一个具有创建“传播学”这样一个独立学科的明确意识并为之奋斗终生的人; ④他建立4个专门传播研究机构、编辑、出版了近30部的著作; ⑤1949年出版《大众传播学》;

大众传播学

网络时代下的“使用与满足理论” 摘要:“使用与满足理论”的产生是传播研究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大众传播效果研究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随着互联网的兴起,进入了真正的网络时代,“使用与满足理论”也得到了复兴。网络传播带来的是人类传播史上一场空前深刻的革命,它同时为“适用于满足理论”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拓展了空间。 关键词:使用与满足网络时代受众播客 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施拉姆将“使用与满足理论”比喻为“自助餐厅”:受众参与传播,犹如在自助餐厅就餐,每个人都将根据自己的口味及食欲来挑选饭菜。自助餐厅里的主角是受众,媒介只是为受众服务。也就是说,“使用与满足理论”主要研究媒介——受众之间的一种趋向,这一趋向的核心主张是:受众成员对媒介产品的消费是有目的的,旨在满足某些个人的、经验化的需求,即人们观看电视与电影或阅读报纸与书籍等,实际上都在不同程度的使自己的某些需求得到满足。① 一、网络时代“使用与满足理论”的研究 (一)“使用与满足理论”在网络时代的复兴 当家用电脑开始普及,互联网成为与传统四大媒介并列的传播媒介时,这些科技进步的成果也开始进入传播学研究者的视野。“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复兴,也正是源于互联网的发展。 托马斯?鲁杰罗(Thomas Ruggiero)认为,“在每个新的大众传播媒介产生初期,使用与

满足总能提供一种最前沿的研究方法”。他提出了以计算机为中介的“提供了大量传播行为集合”的互联网的三个特性,供“使用与满足理论”的研究者考察: 1.交互性“极大地加强了积极地受众的使用与满足的核心概念”,因为大众传播中的交互性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传播过程中参与者能够控制和在相互交流中改变角色的程度”,它赋予受众更大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2.去一体化是“媒介使用者从一个丰富的菜单中选择的能力……和传统的大众媒介不同的是,互联网之类的新媒介具有选择性,允许个体根据自己的需要量身定做”。 3.异步性意味着经由中介传递的信息“可以在时间上错开,电子讯息的发送者和接受者能够在不同的时间里阅读电子邮件,在各自方便的时间里达成交互。同时也意味着个体能够方便的发送、接收、储存、找回信息。一旦讯息数字化,个体对媒介的操纵性便有了无限可能,和使用传统媒介相比,个体拥有了更多的控制权”。 (二)媒介技术的发展对“使用与满足理论”的消解 媒介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为受众提供了选择和使用的多样性与宽泛性,特别是互联网的出现,使信息传播变得无疆域性了,整个世界成为一个地球村。新技术就像一把双刃剑,在给与人们自由的同时,又不可避免地限制着人们的自由。在对电视的评价上人们声称“大众是一群被动、消极、受电视蛊惑的‘文化傻帽(Cultural Dopes)’,而传媒则是统治者和阴谋家用大众宣传手段行使权力和愚弄世人的坏技术”②。尽管这样的评价有点极端,却昭示着受众的主动性和被动性之间在媒介技术面前仅有一步之遥。 “使用与满足理论”旨在突出受众为不满足如何使用媒介,主动权应掌握在受众手上的。“网络的发明可以说是企图最大限度的,满足个人获取信息的需要,因此,它是工具性的胜利,是技术的胜利。它强调的是形式,忽略掉的是内容,它用形式‘颠覆’了内容。”③正因为如此,受众更在形式的笼罩下流连忘返,在媒介文化生产、流通、交换、消费全球化的平台上乐此不疲,而忽略了自身感受。“使用网络连接的电脑或信息服务,是为了消磨时间或者出于习惯,表明了电脑仪式化的使用方法,而不是选择特定内容,用于满足需要的方式。” ④可见,如果任由这种情况发展下去而不予警惕的话,受众的主题地位就会受到一定的威胁,更不用说使用与满足的程度能有多大了。 二、“你”时代的“使用与满足理论” 网络被认为是人类社会迄今为止最先进的传播媒介,不但集中了多种媒介形式的特征,

《传播学概论》第七章 传播主体的互动

1.1传者图像 1、传者:即传布者,又称信源,指传播活动中运用特定手段向传播对象发出信息的行为主体。传者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 2、从传者和受者之间的空间形态来考察,传者可分为:直接传者和间接传者两类 3、根据传者在传播活动中的角色特点来划分,传者可分为:普通传者和专职传者两类 4、根据传者的传播对象的性质来划分,传者可分为人际传播中的传者、群体传播中的传者、组织传播中的传者和大众传播中的传者四类 5、传者的特性 1)代表性 2)自主性 3)专业性 4)机构性 6、采访权也叫知察权或知闻权,是在法律认可的范围内,记者拥有为采集新闻信息而进行调查或访问活动的权利 7、报道权指记者有传送、报道公众关心的信息的权利 8、批评权指记者拥有对报道对象的言行进行议论和批评的权利 9、编辑权指专职传者有权对信息进行编辑,即有权根据自己个人或所属群体及社会的需要、意见、主张、立场等,对信息进行取舍、修改和组织 10、秘匿权又称消息来源保密权或取材秘密权、新闻来源守密权,指记者和新闻媒介有权利、也有义务,对新闻或消息提供者的情况实行保密,不向任何人提供有关他们的基本情况,也不得向任何人泄露他们所提供的文件、资料等 11、安全保护权指要保证大众传播从业人员在本国或国外都能得到保护,保障他们的生命安全,保证他们获得开展本职工作的最好条件 12、版权著作权也称,是作者或其他著作权人对已创作出来的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享有的专有权利 13、传者的义务 1)不泄露国家机密、法庭秘密,自觉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义务 2)坚持社会效益至上原则的义务 3)尊重采访对象个人隐私的义务 4)不以权谋私、不行贿索贿的义务 5)与职业相关的契约性义务 14、从职业的信息传播活动的角度看,大众传播的传者的契约性义务,可分为收集信息、制作信息、发送信息、收集反馈信息四个步骤 15、对职业传者来说,应具备对有用信息的敏感性秉持的原则 1)目的性原则,即收集信息,必须具有明确的目标 2)准确性原则,即收集的信息需准确 3)系统性原则,在手机信息时,需注意手机相关背景信息,不能“见木不见林” 4)时效性原则,指收集信息必须及时,具有时效性 5)相关性原则,即收集的信息,与收集的目的相关 6)合法性原则,即收集的过程和手段必须合法

大众传播学研究论文纲要

大众传播学研究论文纲要 媒介分析 “medium/media”一词在英语中,意指不同事物间发生关系的介质或工具。 约翰·费斯克《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词典》第161页提到:“一般来说,媒介是一种能使传播活动得以发生的中介性公共机构(agency)。具体点说,媒介就是拓展传播渠道、扩大传播范围或提高传播速度的一项科技发展。” 媒介,是传承人类文明最重要的物质载体。通过各种媒介,我们得以在先辈的基础上不间断地开发生存的工具、技术和知识,得以互相交流、促进。可以说,有了媒介,我们不再愚昧、孤立,活动不再限于狭小区域,视野不再局限于自身感觉;我们可以与亲朋好友联系,可以与古人的思想交会、碰撞,可以与世界各地的人进行交流。同时,媒介已成为一种获取利润的产业,一种能够左右社会的因素。 如今,媒介越来越被定义为技术性媒介,特别是大众媒介。有时它用来指涉传播方式(如印刷媒介、广播媒介等),但更常用于指涉使这些方式成为现实的技术形式(如收音机、电视机、报纸、影片等)。在几十年前,也许极少数中国人会清晰、完整地看到大众媒介对我们社会的影响,以及大众媒介在整个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改革开放之后,各种新兴媒介迅速崛起,伸向社会各个领域。因此,许多人开始重新审视社会发展过程,从既成的历史中梳理出有媒介参与的一条社会史线索。 本文主要从媒介的发展史、媒介的融合趋势以及媒介与社会的关系三个方面对媒介进行分析研究。 一、媒介的发展进程 媒介作为信息传递、交流的工具和手段,在人类社会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没有语言和文学的终结,人类就不能摆脱原始的动物传播状态;没有机械印刷和电子传输;没有机械印刷和电子传输等大量复制住处的科技手段的出现,就不可能有近现代的大众传播,也不可能有今天的信息社会。媒介的发展与社会的演化变革密切结合在一起。媒介的发展史可以从“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信息时代”五个阶段来研究。 口语传播时代 口语传播与岩画传播口语传播时代大致从人类摆脱“与狼共舞”的野蛮状态、、组成原始社会开始,一直到文字的出现。简言之,就是从人类开口说话到用手写字这一漫长时期。口语的产生无疑大大加速了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的过程,直到今天,口语依然是人类最基本、

教育传播学考点整理

教育传播学考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传播:传递信息的行为或过程。 传播的类型:(P3) 一.人对人的传播 1. 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传播) 2. 组织传播 3. 大众传播 4. 教育传播 二.人的内在传播 传播学的奠基人:拉斯韦尔、勒温(又译卢因)、拉扎斯费尔德、霍夫兰 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施拉姆 教育传播:教育传播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选定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递给特定的教育对象的一种活动。(P6) 教育传播的特征:(P7) (1)明确的目的性。(教育传播是以培养人才为目的的一种传播活动。) (2)内容的严格规定性。(教育传播的内容是按照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要求严格选定的。)(3)受者的特定性。(教育传播有特定的对象,大学的教材,不能用作中学的课本。)(4)媒体和通道的多样性。(在教育传播中,教育者既可以用口语和姿态作媒体,又可以用板书、模型、幻灯、电视、计算机等作媒体;既可以是面对面的传播,又可以是远距离的传播。) 教育传播的发展阶段:(P11) 一.口语传播阶段 二.文字传播阶段 三.电子传播阶段 四.网络传播阶段 教育传播与大众传播的不同:(P7) (1)大众传播的目的,主要是通报消息、提供娱乐、宣传教育。教育传播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合格的公民,造就优秀人才。 (2)大众传播的对象,主要是成年人为主体的一般大众。教育传播的对象,主要是正在成长的年轻一代。 (3)大众传播的传者,主要是报刊、电台、电视台、网站的编辑、记者和节目的制作者。教育传播的传者,主要是教师、教育管理者和教材编制者。 (4)大众传播主要是一种间接的传播,是传者通过媒体(报刊、图书、电影、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向广大公众进行传播。教育传播既可以是通过媒体的间接的传播,又可以是面对面的直接的传播。 (5)大众传播中的反馈过程,一般迂回缓慢,具有更多的单向传播的特点。教育传播能较

大众传播学知识点

大众传播学知识点 一、根据受众选择性注意理论,传播信息应遵循的原则 从传播者如何适应受众的选择性注意考虑,传播媒介的信息要想具有吸引力,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易得性:所传播的信息必须能使受众以轻易的手段获得。 2、对比性:与环境中的其他部分形成强烈的对比常常可以吸引受众。 3、报酬与威胁:受众能灵敏地感知和记忆那些有利于其需求和兴趣的信息;而对那些可能危及自身的警告性信息则会有特别的戒备。 二、大众传播的负功能,我们应如何正确对待(P103) 三、人肉搜索的社会影响,结合实例谈谈自己的看法 人肉搜索的社会影响: 人肉搜索”现象的积极价值 一是有利于个人情绪的平衡。封建臣民伦理强调的是民众的顺从,这一影响至今尚存。这使得人们在现实社会中压抑个性,情绪抑郁。网络虚拟社会给个体提供了一个相对自由表达的平台,人们可以以一个本真的自我在这个社会中存在,使现实社会积聚起来的不满得以释放,有利于个体身心的发展。 二是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人肉搜索”现象的出现,有利于网络社会的德治与现实社会法治的结合。通常情况下,来自社会的道德监督的声音通常比较微弱,道德一向都以自律来发挥作用,然而两种方式的效果都较差。有了“人肉搜索”就有了“道德法庭”,这样就能使德治和法治双管齐下,社会更稳定。 “人肉搜索”现象的消极影响 “人肉搜索”使用不当,容易引起网络暴力等消极影响。“人肉搜索”事件中,当被搜索对象的个人隐私被毫无保留地公布,他所面对的不仅仅是人们在网络上的口诛笔伐,甚至在现实生活中也遭受到人身攻击和伤害。对于被搜索对象的搜索一旦失去控制。“人肉搜索”超越了网络道德和网络文明所能承受的限度,就容易成为网民集体演绎网络暴力非常态行为的舞台,侵犯了个人隐私权等相关权益,阻碍了“人肉搜索”发挥网络舆论监督作用。 四、什么是集合行为?它的产生需要哪些基本条件(P84) 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聚集现象,多以群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态出现,往往会造成对正常的社会秩序下的干扰与破坏。集合现象的发生需要三个基本条件: 1.结构性压力 2.触发性事件 3.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非常态的传播机制活跃化。 五、培养理论的主要观点、意义(P204~P206) “培养”理论,也称为“培养分析”或“教化分析”、“涵化分析”。它的基本观点是,社会要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存在和发展下去,就需要社会成员对该社会有一种“共识”,也就是说对客观存在的事物,重要的事物以及社会的各种事物、

教育传播学知识点总结

教育传播学知识要点 第一章 传播:信息在时空中的移动。 传播的类型: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人的内在传播 传播的功能:沟通、协调、教育、娱乐 教育传播的功能:在沟通、协调、教育、娱乐的基础上培养合格公民,造就优秀人才。 教育传播四要素:教育者、教育媒体、教育信息、受教育者 教育传播学(15~18) 第二章 教育传播过程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体、编码、译码、噪声、反馈、效果编码过程包括信源编码和信道编码,把信息转换为符号叫信源编码,把符号转换为信号叫信道编码。 译码过程包括信道译码和信宿译码,把接收到的信号转换为符号叫信道译码。把符号转换为信息意义的过程叫信宿译码。 教育传播模式应遵循的原则: 1科学性科学性是指构建教育传播模式所依据的理论是正确的,必须科学的反映教育传播的规律,揭示教育传播各要素的关系。 2现实性模式要来源于现实,对现实的归纳,不是完全凭空想象出来的,要有一定的现实基础,反映现实情况。3简明性模式是对现实的一种简化形式,要突出事物的主要特征,而不是面面俱到。 4操作性构建的模式应思路清晰,符合逻辑,所需的条件应容易实现。

5创见性新的模式要比原有的模式更能反映现实,发现事物的新的联系;好的模式不仅要反映现实,而且要高于现实,体现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教育传播的基本模式(图、评价)P32~39 1拉斯韦尔模式 五W模式:谁,说了什么,通过何种通道,对谁,取得什么效果(传播者信息媒介受众效果)这一模式在大众传播中获得广泛应用,它率先开创了传播学模式研究方法之先河。但这一模式过于简单,1 忽视了“反馈”的要素2 没有重视“为什么”或机动的研究问题。3 重视传播者的地位,忽视、甚至剥夺了受传者的“主体参与”地位。 2香农—韦弗模式 这一传播模式能解释人类的一般传播过程,成为其他许多传播模式的基础。她系统考虑了“信号”与“信息”之间的转换关系,运用数学模式测量信息量、信号与通道容量。还分析了噪音等干扰因素的问题。具有反馈的双向传播模式 七个要素:信源编码通道译码信宿干扰反馈 3贝罗的S-M-C-R模式 这一传播模式揭示了教育传播的规律,后来被人们认同为教育传播的模式,它把人们的注意力从“物”引向人,从信源引向受传者。但该模式是单向性和线性的,缺少反馈环节,也未考虑传播过程中的干扰因素。四环节:1信源和编码者2受传者和译码者3信息4通道 4老师补充的模式···· 第三章

教育传播学第三章

第三章 一、名词解释: 1.信息是指消息、知识和情况。 2.信息是减少或消除某种情况不确定性的东西。 3.信息是关于事物运动状态和规律的表征。 4.符号是指具有某种代表意义的标识。 二、填空题: 1.同一信息可以用不同种信号传送; 2.同种信号可以传送不同的信息。 三、简答题 1.信息的特征 2.教育信息的特征: 3.符号的本质: 4.语言的特性 5.语言符号在教育传播中运用的原则 6.非语言符号的特性 7.教育传播中非语言符号的运用原则 四、选择题 1. 1.符号分为语言符号与()。 A、非语言符号 B、自然语言 C、口头语言 D、人工语言 2.语言符号分为人工语言和()。 A、非语言符号 B、自然语言 C、口头语言 D、非语言符号 3.自然语言分为口头语言和()。 A、人工语言 B、机器语言 C、书面语言 D、语言符号 4.下列属于人工语言的为()。 A、图画 B、手势 C、文字 D、F=Ma 5.下列属于非语言符号的是()。 A、程序语言 B、F=Ma C、手势 D、CO 6.买西瓜时可以通过观察颜色、听一下它的声音、尝一口它的味道、捏一下它的软硬来判 别好坏。这体现了非语言符号的()。 A、普遍性 B、形象性 C多维性D、整体性 7.老师在讲课讲到大时,往往会双手摆成一个大圆的样子,这体现了非语言符号的()。 A、普遍性 B、形象性 C多维性D、整体性 8.物理老师讲自由落体的高度时,手从某一高度往桌面下落,这是()非语言符号。 A、说明性 B、象征性 C、表露性 D、体调性

9.教师的手向某位同学指过去(邀请该同学回答问题),这是()非语言符号。 A、说明性 B、象征性 C、表露性 D、体调性 10.老师对学生亲切的微笑(表示关心),这是()非语言符号。 A、说明性 B、象征性 C、表露性 D、体调性 11.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整理自己的衣服,这是()非语言符号。 A、说明性 B、象征性 C、表露性 D、体调性 五、多选题: 1.符号分为()。 A、语言符号 B、人工语言 C、非语言符号 D、自然语言 2.语言符号分为()。 A、语言符号 B、人工语言 C、非语言符号 D、自然语言 3.自然语言分为()。 A、口头语言 B、书面语言 C、机器语言 D、人工语言 4.非语言符号分为()。 A、视觉性非语言符号 B、听觉性非语言符号 C、其他的非语言符号 D、人工语言 5.视觉性非语言符号分为()。 A、动态的视觉非语言符号 B、静态的视觉非语言符号 C、类语言 D、其他声音符号 6. 听觉性非语言符号分为()。 A、动态的视觉非语言符号 B、静态的视觉非语言符号 C、类语言 D、其他声音符号 7.以下属于象征符号的是()。

教育传播学教案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的: 1.解释下列概念、名词的含义:传播,教育传播,教育传播学 2.陈述传播的类型 3.解释传播的功能 4.区分教育传播于大众传播的异同 5.阐述教育传播学的性质和对象 6.阐明学习、研究教育传播学的意义 教学重点:传播、教育传播、教育传播学的概念;教育传播学的性质和研究对象 教学难点:教育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节传播 一、传播(Communication)的定义 传播一词源于拉丁语“Communis”(共同,社区的意思),现在成为“交通”“沟通”、“传递”的意思。传播是人们通符号、信号,传递、接收与反馈信息的活动;是人们彼此交换意见、思想、感情,以达到互相了解和影响的过程;世界处处充满了传播现象,生命的每时每刻都在进行传播活动,生命不息,传播不止。 1.狭义的传播限指人类社会的信息传播活动。 (1)传播是信息在时间和空间的移动和变化。 (2)传播是为了共享信息、相互影响而进行的一种信息交流活动和过程。 2.认识: (1)传播是人的基本行为,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和首要条件。 (2)传播的信息性质:信息是传播的内容 (3)传播的基本条件:传播者、信息、受传者(传播是一种互动) (4)信息的可转换性:位置和状态的转换。传播可以通过语言、文字、动画、舞蹈等各种方式传递信息。 二、传播的类型 根据传播的方式和内容分类: 传播 自然的传播 动物的传播 人的传播 机器的传播 人对人的传播 人的内在传播 人际传播 组织传播 大众传播

以传播内容和不同性质为基础,可以分为: 新闻传播,政治传播,文化传播,艺术传播,经济传播,教育传播 三、传播的功能 1.拉斯威尔:监视环境、应付环境、传递遗产 2.一般地,传播的主要功能是:沟通、协调、教育、娱乐。 第二节教育传播 一、教育传播的概念 1.教育传播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选定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送给特定的教育对象的一种活动。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是人类传播活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2.教育传播的特点 (1)明确的目的性(2)内容的严格规定性(3)受者的特定性(4)媒体和通道的多样性 二、教育传播的演进 第三节教育传播学 一、教育传播理论研究的发展:重媒体→重过程→重优化 二、定义 教育传播学是综合运用传播学和教育学的理论和方法,去研究和揭示教育信息传播活动的过程与规律,以求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三、学科的性质 教育传播学属于交叉学科中的边缘学科 四、研究对象 研究教育传播现象及其规律。(包含本书的目录涉及的方面:系统、过程和模式、内容、符号、媒体、传者和受者、环境、效果、应用等方面。)

传播学原理课后习题第七章

1、什么是受众?有哪些类型和特征? A.受众是英文单词audience,指信息传播的接受者群体。在大众传播活动中,包括报纸杂志的读者、广播的听众、电视电影的观众及互联网的网民。 在传播过程中,受众既是传播的对象、出发点,也是传播的目标、归宿点。传者传出的信息只有被受众所接受,一个传播过程才可以说是真正完成了。 在人际传播中,传者和受众的关系通常是一对一的关系,信息的反馈是及时、迅速、有效的;到了大众传播阶段,传者和受众是一对多的关系,传者将同一个信息传播给成千上万的不确定的受众,信息的反馈变得间接、延时、分散和藏匿的。 B.受众的特征: 特点:众多,分散,匿名,流动,异质 受众的社会特征: ?决定受众的社会特征的主要因素有文化传统、社会环境和群体影响。 ?文化传统中最突出的是民族特征,不同的民族往往体现出不同的心理倾向。 ?社会环境指不同的政治经济条件,这些条件决定了受众的社会角色。 ?至于群体影响,群体理论认为,受众的特征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与其关系较为亲密的社会群体的特征。 受众的个体特征:性别、年龄、个性、智力、经历、兴趣、爱好和预存立场等。 受众的心理特征:认知心理,好奇心理,遵从心理,表现心理,移情心理,攻击心理。C.受众的类型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得到不同的受众分类结果。 根据信息传播的范围特征及其与受众的关系,我们可以把受众划分为广受众和窄受众。所谓广受众,指的是他们关注的信息面广泛,对一切媒介及信息都有兴趣接触和使用,但往往没有固定的接收方向和接收重点,大众媒介主要以他们为传播对象;窄受众在某一或某些方面显示出共同的接受倾向,即选择信息的某种共性,他们对信息的关注和追逐,与各自群体的特定的兴趣需求有关。不过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广、窄受众。 2、什么是“大众社会”理论,它与传播学有何联系? A.大众社会理论起源于19世纪中后期,当时工业革命的浪潮席卷西方,整个社会的生产 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巨变,人际关系、社会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口聚集、城镇化、工人阶级的崛起,敏感的学者感觉到,过去的“人民”正在被大众所取代。 B.早期的学者往往站在贵族的立场上来审视这场巨变,他们排斥资本主义的价值观,缅怀 贵族浪漫的生活方式。在他们看来,大众社会导致了社会混乱、道德沦丧、文明破坏。 大众是一群没有责任感、没有理性、自私自利的人。托克维尔和他的著作《论美国的民主》就是其中的代表。 C.20世纪初,随着电影、收音机等大众媒介的诞生并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学者们从多角 度进一步分析大众社会。一些学者从社会学的角度对大众提出批评,认为它腐蚀了个人的理性和自由,为极权政治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如法兰克福派学者,认为大众由一个个孤立的原子构成,人际关系冷漠,很容易受外来力量操纵。法西斯极权主义的兴起,也是由于这种大众社会发展的结果。 D.二战结束后,美国一批学者从美国的本土出发,对大众个媒介影响下的大众社会进行了 研究和分析,认为市场导向的大众媒介给人们提供了一个虚假的世界,它不仅不能帮助人们认识世界,反而剥夺了人们理性地交换意见的机会。不过也有一些学者持乐观态度,在他们看来,现代社会是的人们的生活质量大大提高,教育水平提高并且参与度提高,

传播学课后题

传播学课后题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4、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5、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 6、如何理解社会信息系统中的“双重偶然性”? 7、什么是“传播隔阂”? 8、为什么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交往”理论是唯物论传播观的出发点? 9、试述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 10、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行为主义传播学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 1、为什么说劳动创造了语言? 2、人类语言具有哪5个特点? 3、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的根本特性是什么? 4、人类传播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 5、人类传播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是什么?其产生有什么意义? 6、试论述中国的印刷术的发明对印刷传播发展的贡献和古登堡印刷术的意义。

7、试论述电子传播的发展在人类传播史上的里程碑意义。 8、如何理解媒介的进化与社会的发展之间的关系? 9、试述传播学家哈特对媒介系统的分类。 10、什么是信息社会?它具有哪些特点? 11、体外化信息系统经历了功能分化和多样化的过程,正在迎来一个重新统合的时代。 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 1、简述符号的定义。 2、象征符具有哪些特性? 3、非语言符号有哪些类型? 4、符号的基本功能是什么? 5、什么是意义?意义是如何产生的? 6、符号的意义有哪些分类? 7、如何理解语言符号的暧昧性和多义性? 8、情境意义指的是什么?在传播过程中,除符号本身的意义之外还有哪些意义在起作用? 9、什么是象征行为?它有哪些特性? 10、为什么说象征能力是人类特有的基本能力? 11、共通的意义空间在传播中的作用是什么? 12、简述米德的“主我”(I)和“客我”(me)理论。

教育传播学

教育传播学 第一章 传播的主要功能是:沟通、协调、教育、娱乐 教育传播系统构成的四要素是指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体、受教育者 教育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传播现象及其规律性 1、怎样正确理解传播的概念? 传播是人们通过符号、信号、传递、接收与反馈信息的活动;是人们彼此交换意见、思想、情感,以达到相互了解和影响的过程 ●一般是在两个以上人中进行; ●是一种过程,一种互动; ●必带有信息,传者、受传者、信息、通道是基本条件; ●以符号和信号为中介; 2、谈谈你对教育传播学的理解。 ●性质: 属于交叉学科中的边缘学科,是教育学与传播学相互渗透的产物; 教育传播学是综合运用传播学和教育学的理论和方法,去研究和提示教育信息传播活动的过程与规律,以求得最优化的教育效果。 ●研究对象:教育传播现象及其规律性 ●与电化教育学的异同 教育传播没有核心,同等对待各要素,而电化教育视媒体为核心; ●与教育技术学的异同 教育传播学主要从理论角度提示“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 教育技术学主要从技术角度探讨“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 3、简述人类教育传播发展的主要历程。见作业 口语阶段文字阶段电子阶段网络阶段 第二章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提出了九段教学策略 先行组织者(奥苏贝尔) 提出“S-M-C-R”传播过程模式的学者是贝罗 传播过程中,在接收端将信号转换为符号叫做信道编码P21图 教育传播系统最重要的功能是受教育者的学习 1、怎样理解教育传播过程? 教育传播过程:是指教育者借助教育媒体向受教育者传递与交换教育信息的过程。 教育传播过程是传播过程的特例: 教育传播过程是教育者借助教育媒体向受教育者传递与交换教育信息的过程。 教育传播过程是教育传播系统的动态过程: 当通过信息控制各要素进行相互作用时,则产生动态的过程。 教育传播过程包含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体、编码、译码、噪声、反馈与效果等。 2、说说你对教育传播模式的认识,并阐释四种典型的教育传播模式。见作业 教育传播的基本模式P39 四种典型的教育传播模式: 师生面对面教学传播模式

《教育传播学》考试复习资料

《教育传播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重点内容:1,理解传播的含义2,传播的类型(教育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区别)3,传播的四大功能4,教育传播的四要素说法 (一)传播的含义:传播是人们通过符号,信号,传递,接收与反馈信息的活动;使人们彼此交换意见,思想,情感,以达到相互了解和影响的过程;世界处处充满了传播现象,生命的每时每刻都在进行传播活动,生命不息,传播不止。 (二)传播一般分为四大类:自然的传播,动物的传播,人的传播,机器的传播。人的传播又可分为:人的内在传播,人对人的传播。人对人的传播主要有四种类型: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教育传播。 (三)教育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异同点-------- 相同点:两者都是人的传播活动,都是以信息传递为核心。 不同点:(1)大众传播的目的,主要是通报消息,提供娱乐,宣传教育。教育传播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合格公民,造就优秀人才。(2)大众传播的对象,主要是成年人为主题的一般大众。教育传播的对象,主要是正在成长的年青一代。(3)大众传播的传者,主要是报刊,电台,电视台,网站的编辑,记者和节目的制作者。教育传播的传者,主要是教师,教育管理者和教材编制者。(4)大众传播主要是一种间接的传播,是传者通过媒体向广大公众进行传播。教育传播既可以是通过媒体的间接的传播,又可以是面对面的直接的传播。(5)大众传播中的反馈过程,一般迂回缓慢,具有更多的单向传播的特点。教育传播能较快地收到反馈信息,具有更多的双向交流的特点。(6)在大众传播中,信息的选择,又很的随意性。在教育传播中,信息的选择,有严格的规定性,要求高度的科学性。 (四)一般来说,传播的主要功能是:沟通,协调,教育,娱乐。 (五)教育传播系统的四要素: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体和受教育者。 第二章重点内容:1,学会分析媒体的具体传播过程2,几种教育传播模式的优缺点(亚里士多德模式,拉斯维尔模式,香农----韦弗模式,贝罗的S-M-C-R模式)3,教育传播过程的设计不考试 (一)2—1—1教育传播的概念课本21页 (二)1,亚里士多德模式:指出演讲者为了取得不同的效果,要在不同的场合,为不同的听众构思其演讲的内容。该模式虽然列举出了传播的要素,但是对传播过程没有明确的说明。 2,拉斯维尔模式:该模式在大众传播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它率先开创了传播学模式研究方法之先河。但这一模式过于简单,具有以下明显的缺陷----首先,它忽略了“反馈”的要

大众传播学期末试题及参考答案

2012年大众传播学期末复习题及参考答案期末复习题 一、填空题 1.传播主体影响传播效果的主要因素是传播者__可信______度和___权威_____度。 2.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是美国学者___施拉姆__传播学概论___________。 3.美国学者赖特所提出的“四功能说”将大众传播的功能概括为:(1)__环境监视__________;(2)____解释与规定__________(3)__________社会化_____;(4)____提供娱乐___。 4.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__媒介组织____运用先进的_____传播技术__和____产业化____手段,以社会上___一般大众_____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5.从构成上讲,作为社会机构的大众传播媒介,由___人员_、___设备_______和_____组织_____三大部分组成。 6.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主要有________5W模式和香农—韦弗的________模式。 7.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是美国的_________________。 8.传播效果主要受制于三个方面的因素:(1)传播________________;(2)传播________________;(3)传播________________。 二、名词解释 1.信息社会2.媒介控制3.社会传播4.媒介接近权5.信息社会6.社会传播7.知识沟理论8.文化帝国主义 三、简答题 1.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经济制度的根本区别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2.传播学的两大学派——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的主要立场和差异是什么? 3.传播权的理论主张有哪几个要点? 4.简述传播效果发生的逻辑顺序和表现阶段性可分为哪三个层面。 5.受众方面影响传播效果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方面? 6.请简要回答能对传播媒介产生控制作用的环节或因素有哪些方面。 四、论述题 1.“受众即市场”观点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其积极的意义与消极的方面各表现在哪些方面?如何正确看待这一观点。 2.影响传播效果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请结合传播实际进行论述。

教育传播学复习资料

教育传播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 1. 传播:是人们通过符号、信号,传递、接收与反馈信息的活动;是人们彼此交换意见、思想、情感,以达到互相了解和影响的过程 传播的类型:自然传播、动物的传播、人的传播、机器的传播 人的传播分为:人的内在传播、人对人的传播 人对人的传播主要有四种类型: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传播)、组织传播(组织与组织之间,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大众传播(传播者用专门编制的内容,通过媒体,对广大受众进行信息交流的活动)、教育传播(教育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2.传播的主要功能:沟通、协调、教育、娱乐 3.教育传播的概念:教育传播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选定何时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送给特定的教育对象的一种活动。 4.教育传播的基本特点:明确的目的性、内容的严格规定性、受者的特定性、媒体和通道的多样性 5.教育传播的构成四要素: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体、受教育者 6.教育传播的演进:口语传播阶段~文字传播阶段~电子传播阶段~网络传播阶段 7.教育传播要素的变革: 教育者,由把关人变成引导者。 教育信息,由模拟信息变成数字信息 教育媒体,由单向交流媒体变成双向、多项交流媒体 受教育者(学习者),由被动变成主动 8.教育传播学属于交叉学科中的边缘学科。它是教育学和传播学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产物。教育传播学的性质:教育传播学是综合运用传播学和教育学的理论和方法,去研究和揭示教育信息传播活动的过程与规律,以求得最优化的教育效果。 9.教育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传播现象及其规律性。教育传播学就是通过对教育传播现象和问题的研究,去解释教育传播规律的一门学科。 10. 教育传播学和教育技术学的区别:

教育传播学练习题

《教育传播学》练习题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传播--- 2、教育传播学--- 3、教育传播---- 二、填空题 1.在研究传播的定义时,提出了的概念。 2、共享说是强调传播是与对信息的。 3、交流说是强调传播是有来有往的、的活动。 4、影响说是强调传播是的行为。 5、符号说是强调传播是的流动。 6、教育传播学是属于交叉学科中的学科。 7、教育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 三、单选题 1、不属于本书认为教育传播系统构成的要素有()。 A、教育者 B、教育信息 C、教育环境 D、受教育者 2、不属于本书认为教育传播系统构成的要素有()。 A、教育者 B、教育信息 C、教育信息 D、教育效果 3、教育传播学是属于交叉学科中的()。 A、边缘学科 B、综合学科 C、横断学科 D、单一学科 4、教育传播学是属于()中的边缘学科。 A、单一学科 B、综合学科 C、横断学科 D、交叉学科 四、简答题: 1、教育传播的基本特点。 五、论述题: 1、论教育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异同点。

六、分析题: 1、亮亮在身后叫“妈妈”,妈妈没有应,继续往前走。试分析此过程中有没有传播现象,为 什么?如果有是哪种类型的传播。 2、阅读下面的材料,试分析有哪几中传播,具体说明。 为响应学校党委的号召,教师教育学院党委开展“创先争优”动员大会,号召每一位党员加入到“创先争优”的行列中。在会上,教师教育学院党委书记向每一位党员提出了几点希望,希望每一位党员能够以身作则,在群众中起到领头羊的作用,积极开展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做优秀共产党员活动。 会后,每个党支部召开例会,党支部书记和党员展开深入交流,再次强调会议精神,并要求每一位党员上交一份“创先争优”党员承诺书。每位党员在参加“创先争优”动员大会和党支部例会后,积极自我反省,郑重写下“创先争优”党员承诺书。 在“创先争优”动员大会后,各党支部纷纷开展系列特色活动,教师教育学院“教育”院报和网站对每个活动做了具体详细的报道。 第二章教育传播过程与模式 一、名词解释: 1.教育传播过程--- 2、编码--- 3、信道编码--- 4、信源编码--- 5、译码--- 6、信道译码--- 7、信宿译码--- 8、反馈--- 9、传播效果--- 10、模式--- 二、填空题:

胡正荣版《传播学总论》传播学概论笔记 第七章.r

第七章 传播者 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即专业化的媒介组织,及其从业人员。 控制分析: 1、传播者对大众传播过程的控制; 2、传播者所受的社会因素的控制。 第一节传播者的制度环境 一、社会制度与传播的四种体制 “那种认为媒介是独立的力量,能够随意影响和型造社会的老看法,过于简单而且已经过时。所有的制度都必然在某种程度上对它们的媒介加以管制和控制。基本的原则是,在任何社会对它的传播机构所施加的控制都是从这个社会中产生出来并代表它的信仰和价值观的。”——梅尔文·德弗勒 希尔伯特、彼得森、施拉姆等:《报刊的四种理论》: 1、集权主义传播体制 2、自由主义传播体制 3、社会责任传播体制 4、苏维埃-极权主义传播体制 1、集权主义(君主独裁式) 发展于:16、17世纪的英国;现在很多地方仍被广泛接受并采用 思想源泉:君主和政府绝对权力的哲学思想 主要目的:支持、推进现政府的政策,为国家服务 媒介使用者:取得皇家特许的人 媒介控制:政府特许、指导、颁发执照,时有新闻检查 媒介禁忌:批评掌权的政治机构或官僚 媒介所有权:私有或公有 与其他三者的主要区别:虽说不一定为政府所有,但一定是执行政府政策的工具 2、自由主义(自由竞争式) 发展于:1688年后,为英美采用;也影响其他地方 思想源泉:弥尔顿、洛克、密尔等人的启蒙思想著作;理性主义和自然权利的基本哲学思想主要目的:提供信息、娱乐,进行销售,但主要用于了解真相、监督政府 媒介使用者:任何有经济力量可以使用媒介的人 媒介控制:依靠“思想自由市场”实现“真理的自我修正过程”,依靠法庭 媒介禁忌:诽谤、亵渎、无礼,战时煽动叛乱 媒介所有权:主要为私有 与其他三者的主要区别:监督政府的工具,也满足其他社会需要 弊端: ①大众传播媒介不受政府控制,但是受到资本控制。媒介所有者形成了垄断,使得其他声音的发出者根本无法进入这个领域,自然谈不上意见的自由竞争。 ②大众传播媒介为了获取利润,多注意肤浅和刺激性的新闻事件,娱乐内容也缺乏积极性和创造力。 3、社会责任(自我约束式) 发展于:20世纪的美国 思想源泉:报业自由委员会的报告,媒介从业者的实践,媒介自律守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