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仪器分析》课程试题

《现代仪器分析》课程试题
《现代仪器分析》课程试题

一、选择题(20分,每题2分)

1.用离子选择性电极及标准加入法进行定量分析时,要求加入标准溶液的体积要:

(A)

(A)体积要小,浓度要高;(B)体积要大,浓度要高;

(C)离子强度要大并有缓冲剂;(D)离子强度要大并有缓冲剂和掩蔽剂

2.某物质的摩尔吸收系数越大,则表明:(A)

(A)该物质对某波长光的吸收能力越强;(B)该物质的浓度越大;

(C)某波长光通过该物质的能力越强;(D)某波长光通过该物质的光程越长

3.一含氧化合物,用红外光谱判断它是否为羰基化合物,主要依据的光谱范围是(D)

(A)1300~1000 cm-1;(B)3000~2800 cm-1;(C)1650~1450 cm-1;(D)1850~1650 cm-1

4. 相同条件下,稀浓度的下列化合物所发射的荧光,其相对荧光强度最大的物质是(B)

(A)苯;(B)苯酚;(C)苯甲酸;(D)硝基苯

5.用荧光光度法测维生素B2的含量时,溶液较合理的pH值范围是(B)

(A)2~5;(B)6~7;(C)5~10;(D)大于11

6.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中,吸收线的半峰宽是指(B)

(A)峰值吸收系数的一半;(B)中心频率所对应的吸收频率的一半;

(C)吸收线轮廓与峰值吸系数之交点所对应的频率的一半;

(D)峰值吸收系数的一半处所对应的频率范围

7.下列化合物,π→π*跃迁所需要的能量最大的化合物是(B)

(A)1,3-丁二烯;(B)1,4-戊二烯;(C)1,3-环已二烯;(D)2,3-二甲基-1,3-丁二烯

8.要使萘及其衍生物产生最大荧光,溶剂应选择(A)

(A)1-氯丙烷;(B)1-溴丙烷;(C)1-碘丙烷;(D)1,2 -二碘丙烷

9.使用热导检测器是时,用哪种气体作载气最好(C)

(A)H2;(B)N2;(C)He;(D)Ar

10.下列化合物中,同时有n→π*、π→π*、σ→σ*、跃迁的是(A )

(A)丙酮;(B)甲醇;(C)1,3-丁二烯;(D)正已烷

二、填空题(40分,其中第1~12题每空1分,第13、14题均为3分)

1.引起原子吸收线变宽的因素主要有自然宽度ΔfN、多普勒变

宽、压力变宽、洛伦兹变宽。

2.空心阴极灯是一种锐线光源。通常工作电流(5~20A)下,谱线宽

度主要由于自吸和多普勒效应变宽决定。当灯电流过大时,由于阴极温度上升,导致谱线轮廓变宽,测量灵敏度下降,灯寿命的下降。

3.产生红外吸收的条件是1)激发能与与分子振动能级差相匹配2)偶极矩的变化

4. 化合物分子的总能量可用下式描述:E总=E 0 +E平+E转+E振+E电

式中E0 、E平、E转、E振、E电分别代表“零点能”、平动能、转动能、振动能和电子能。与光谱有关的是E转E振E电。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是由分子中E电的能量跃迁引起的;中红外区的吸收主要是由分子振动能级的E振跃迁所引

起,而分子热运动能级的倍频和合频跃迁谱带一般出现在。

5.一根3 m长的填充柱的操作条件及流出曲线的数据如下:流量20 mL/min (50℃),柱温50℃,柱前压力:133.32 KPa,柱后压力101.32KPa,空气保留时间0.50 min ,正己烷保留时间 3.50 min,庚烷保留时间 4.10 min。则正己烷的校正保留体积是;若正庚烷的半峰宽为0.25 min,则用正庚烷计算的色谱柱的理论塔板数为、理论塔板高度为;正庚烷的分配比为。

6.下图为同一物质的三个光谱图,其中吸收光谱为;荧光光谱为

磷光光谱为。

7.物质发射荧光时,无论激发光的波长是多少,电子都

返回到,所以荧光发射光谱与激发光的波长。

8.溶剂的极性大小能影响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吸收峰波长、吸收强度和形状。一

般溶剂极性增大,由n→π*跃迁所产生的吸收峰会向(长波或短波)方向移动,而由π→π*跃迁所产生的吸收峰会向(长波或短波)方向移动;极性溶剂还能使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精细结构。因此测定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时应注明使用的溶剂,所选用的溶剂应在样品的吸收光谱区内无明显吸收。

9.依据固定相和流动相的相对极性强弱,把

称为正相色谱。

10.在气固色谱中,各组分的分离是基于组分在吸附剂上的和

能力的不同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11.液相色谱分析中的梯度洗脱技术是指在分离过程中按设定的程序改变

的组成或浓度。

12. 原子吸收分析的灵敏度定义为能产生1 %吸收(即0.0044吸光度)时,试样溶液中待测元素的浓度(单位:μg/mL/1%或μg/g/1%)。若浓度为0.13μg·mL-1的镁在某原子吸收光谱仪上的测定吸光度为0.267。则该元素的测定灵敏度为。

13.25℃时,用Ca2+选择性电极(负极)与饱和甘汞电极(正极)组成电池,在25.0 mL试液中测得电动势为0.4965V,加入2.0 mL 0.0545 mol/L Ca2+标准溶液后,测得电动势为0.4117 V,则试液的pCa为。

14.用氟离子选择电极测定天然水中的氟离子的含量。取水样25.00 mL,加入总离子强度调节剂5.0 mL后,用蒸馏水稀释至50.00 mL,测得其电位为88.3 mV。若加入5.0?10-4 mol·L-1的标准氟离子溶液0.50 mL,测得的电位为68.8 mV,已知该氟离子选择电极的实际斜率为58.0 mV/p F-。则天然水中氟离子的含量为mol·L-1。

三、问答题(30分,第题6分)

1.原子吸收光谱法有哪些干扰?如果减小或消除?

答: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干扰按其性质主要分为物理干扰、化学干扰、电离干扰和光谱干扰四类。

消除方法:

物理干扰的消除方法:配制与待测溶液组成相似的标准溶液或采用标准加入法,使试液与标准溶液的物理干扰相一致。

化学干扰的消除方法:加入释放剂或保护剂。

电离干扰的消除方法:加入一定量的比待测元素更容易电离的其它元素(即消电离剂),以达到抑制电离的目的。

光谱干扰的消除方法:缩小狭缝宽度来消除非共振线干扰;采用空白校正、氘灯校正和塞曼效应校正的方法消除背景吸收。

2.速率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与塔板理论相比,有何进展?

答:速率理论的主要内容是范第姆特方程式:H=A+B/u +Cu

与塔板理论相比,速率理论解释了色谱操作条件如何影响分离效果及如何提高柱效能。

3. 试述FID 检测器和TCD 检测器的工作原理

TCD 检测器的工作原理:在一个处于热平衡的TCD 中,组分进入测量臂池腔,就会由于气体组成的改变,引起气体热导系数的变化,从而引起热敏元件温度的变化,热敏元件的温度变化,就会引起热敏元件阻值的变化,热敏元件阻值的变化使惠斯顿电桥输出信号的变化。信号大小与被测物质浓度成函数关系。所以TCD 的信号变化是各个变量相继变化的结果。 R1/R2=R4/R3:静态电阻之比要求比例相等,R1R3池和R2R4池互为参比。将电桥在未通入试样与通入试样后平衡性的差异(以电位差的形式来表现)记录下来,得到色谱峰,反映待测物浓度。

FID 的全称是火焰离子化检测器,因为一般都用的是氢气,所以一般叫氢火焰检测器。它的原理很简单,当有机物经过检测器时,在火焰那里会产生离子,在极化电压的作用下,喷嘴和收集极之间的电流会增大,对这个电流信号进行检测和记录即可得到相应的谱图。一般的有机化合物在FID 上都有响应,一般分子量越大,灵敏度越高。FID 是GC 最基本的检测器。

4..下列化合物在紫外可见光区域都能产生吸收,试比较它们最大吸收波长(λmax )的大小顺序,并说明理由。

O CH 2 O CH 3 O CH 3

(A ) (B ) (C )

发色团指含有不饱和键,能吸收紫外、可见光产生n→π*或π→π*跃迁的基团。例如:>C=C <,—C ≡C —,>C=O ,—N=N —,—COOH 等。

助色团:指含有未成键n 电子,本身不产生吸收峰,但与发色团相连能使发色团吸收峰向长波方向移动,吸收强度增强的杂原子基团。例如:—NH2,—OH ,—OR ,—SR ,—X 等。 所以是A>B>C ,A 有两个C=C 和一个C=O ,B 有一个C=C 和一个C=O ,C 只有一个C=O

5.

某未知物的分子式为C 12H

24 ,测得其红外光谱图如图,试推测其结构式。

(1)计算不饱和度 Ω =1+12+(0-24)/2=1 说明该化合物分子具有一个双键或一个环。

(2)图谱解析 3075cm -1处有吸收峰,说明存在与不饱和碳相连的氢,因此,该

化合物肯定为烯。在1640cm -1还有C=C 伸缩振动吸收,更进一步证实了烯基的存在。

3000~2800cm -1的吸收峰组说明有大量饱和碳的存在。在2920、2850cm -1的强吸收说明

CH2的数目远大于CH 3的数目,由此可推测该化合物为一长链烃。715cm -1处C-H 变形振动吸

收也进一步说明长碳链的存在。

980、915cm -1的C-H 变形振动吸收,说明该化合物有端乙烯基。综上所述,该未知物

结构可能为

CH 2=CH-(CH 2)9-CH 3

其余的峰可指认为:1460cm -1处的吸收峰归属于 CH 2(其中也有CH 3的贡献),2960、

2870、1375等属于CH 3。

四、 计算题(10分,第1题6分;第2题4分)

1. 某一试样中含有甲酸、乙酸、丙酸及少量水、苯等物质,称取试样1.055 g ,以环已酮作内标物,称取0.1907 g 环已酮加入到试样中,混合后进样,得如下数据:

求出试样甲酸、乙酸、丙酸的质量分数。

采用内标法计算:s s

s i i i s s s i i i w A f A f w A f w A f w ===(3分) %100%100?=?=w

A f w A f w w C s s s i i i i (2分) 将所测数据代入后分别得到甲酸、乙酸、丙酸的百分含量为:

%70.7%100055

.113300.11907.08.1483.3%=?????=

甲酸C ,同理可得到乙酸、丙酸的百分含量为17.6%、6.1%。(3分) 2. 已知Ca 2+电极对Mg 2+的选择性系数为0.014,一个天然水样中大约含有

1.30?l03μg·mL -1 Mg 2+ 和4.00?l02 μg·mL -1Ca 2+,用Ca 2+离子选择性电极直接法测定Ca 2+ 浓度。求有Mg 2+ 存在下测定Ca 2+ 含量的相对误差(Ca 2+、Mg 2+的活度可用其浓度代替)。 %6.7%100401000.4241030.1014.023=????=D

传感器技术与应用试题及答案(二)

传感器技术与应用试题及答案(二) 传感器技术与应用试题及答案(二) 题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以下不属于我国电工仪表中常用的模拟仪表精度等级的是( ) A 0.1 B 0.2 C 5 D 2 2、( )又可分为累进性的、周期性的和按复杂规律变化的几种类型。 A 系统误差 B 变值系统误差 C 恒值系统误差 D 随机误差 3、改变电感传感器的引线电缆后,( ) A不必对整个仪器重新标定 B 必须对整个仪器重新调零 C 必须对整个仪器重新标定 D不必对整个仪器重新调零 4、在电容传感器中,若采用调频法测量转换电路,则电路中( )。 A、电容和电感均为变量 B、电容是变量,电感保持不变 C、电感是变量,电容保持不变 D、电容和电感均保持

不变 5、在两片间隙为1mm的两块平行极板的间隙中插入( ),可测得最大的容量。 A、塑料薄膜 B、干的纸 C、湿的纸 D、玻璃薄片 6、热电阻测量转换电路采用三线制是为了( ) 。 A、提高测量灵敏度 B、减小非线性误差 C、提高电磁兼容性 D、减小引线电阻的影响 7、当石英晶体受压时,电荷产生在( ) 。 A、Z面上 B、X面上 C、Y面上 D、X、Y、Z面上 8、汽车衡所用的测力弹性敏感元件是( )。 A、悬臂梁 B、弹簧管 C、实心轴 D、圆环 9、在热电偶测温回路中经常使用补偿导线的最主要的目的是( )。 A、补偿热电偶冷端热电势的损失 B、起冷端温度补偿作用 C、将热电偶冷端延长到远离高温区的地方 D、提高灵敏度 10、在仿型机床当中利用电感式传感器来检测工件尺寸,该加工检测装置是采了( )测量方法。 A、微差式 B、零位式 C、偏差式 D、零点式 11、测得某检测仪表的输入信号中,有用信号为20毫伏,干扰电压也为20毫伏, 则此时的信噪比为( )。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目录 一、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 二、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 三、教学评价 四、中小学课程教学内容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正文 一、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小学阶段的教学目标是: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能够通过与他人合作的方式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学会使用与学生认识水平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初步学会使用网络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能够有意识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6.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初步了解计算机程序设计的一些简单知识。 初中阶段的教学目标是: 1.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和社会的影响。 2.初步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学会使用与学习和实际生活直接相关的工具和软件。 3.学会应用多媒体工具、相关设备和技术资源来支持其他课程的学习,能够与他人协作或独立解决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完成各种任务。 4.在他人帮助下学会评价和识别电子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5.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意识,能够遵照法律和道德行为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高中阶段的教学目标是: 1.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较深入地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社会的影响。 2.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及网络的基本知识。能够熟练地使用网上信息资源,学会获取、传输、处理、应用信息的基本方法。 3.掌握运用信息技术学习其他课程的方法。 4.培养学生选择和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探讨的能力,以及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能力。 5.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6.通过与他人协作,熟练运用信息技术编辑、综合、制作和传播信息及创造性地制作多媒体作品。 7.能够判断电子信息资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8.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自觉地按照法律和道德行为使用信息技术,进行与信息有关的活动。 二、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目前要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教学内容附后)教学内容分为基本模块和拓展模块(带*号),基本模块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拓展模块是对学生的较高要求各区县可根据教学目标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在保证学生掌握基本模块内容的基础上,适当选取拓展模块的内容。 课时安排:

高校网络教育公共基础课

高校网络教育公共基础课 实用写作模拟试卷一 2009年 试卷说明: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实用写作从它诞生的时候起,就为社会、为国家的起了很大的作用。 2、国家行政机关的隶属关系和职权范围是由规定的。 3、批复针对请示表态或发表意见,对下级的工作有指导和作用,下级不能违背上级的批复。 4、是指编者根据简报的内容所作的说明和评论。 5、是指注册会计师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规定,在实施了必要的审计程序后出具的,用于对被审计单位年度会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的书面文件。 6、指上一级人民法院,根据依法提出的刑事案件的上诉或者抗诉,对下一级人民法院所做的第一审未生效的判决、裁定依照第二审程序重新进行审理,所做出的改判的书面结论。 7、的任务常常是纠正错误、宣传科学。 8、按规定,在中,凡是引用前人(包括作者自己过去)已发表的文献中的观点、数据和材料等,都要对它们在文中出现的地方予以标明,并在文末(致谢段之后)列出参考文献表。 9、消息的也叫肩题、眉题,标在正题前面作为前奏,起交代背景、烘托气氛、说明原因、提示消息内含精神实质的作用。 10、是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或个人在送往宾客的仪式上或会议、活动结束时,对宾客、会议代表、活动参与者的离去表示热情欢送的讲话稿。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1、计划、总结、调查报告、工作研究、述职报告、提案、领导讲话稿、演讲词、解说词、典型材料等属于()实用文体。 A) 公文类 B) 机关日常事务类 C) 规章类 D) 礼仪文书类 12、既有个性特点,又有共性规律,能代表某类事物的本质、主流和发展方向,具有说服力的材料是()。

小学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及试题和答案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一、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是: 小学阶段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能够通过与他人合作的方式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学会使用与学生认识水平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初步学会使用网络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能够有意识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6.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初步了解计算机程序设计的一些简单知识。 二、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目前要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教学内容附后)教学内容分为基本模块和拓展模块(带*号),基本模块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拓展模块是对学生的较高要求各区县可根据教学目标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在保证学生掌握基本模块内容的基础上,适当选取拓展模块的内容课时安排: 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不少于68学时,建议102学时; 上机课时不少于总学时的70% 三、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进行 教学评价要重视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评价的方式要灵活多样,要鼓励学生创新,主要采取考查学生实际操作或评价学生作品的方式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列入毕业会考试科目考试实行等级制 四、课程教学内容 小学 模块一信息技术简介 (1)初步了解信息技术基本工具的作用:采集信息存储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如录音机电话机传

(完整word版)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2版)

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2版) 一、课程目标 基础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的能力;对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在熟悉并利用技术条件和环境的基础上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与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积极探究技术应用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变化,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信息素养在课程目标的不同维度均有体现。其中,在知识与技能维度,强调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思想,以及常用工具、手段、技术的基本操作与应用;在过程与方法维度,强调通过具体操作或应用过程,在实际体验中掌握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并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强调理解信息技术的技术思想,在应用信息技术的具体过程中,形成积极的技术观和价值观,对信息道德、信息伦理、信息文化产生感悟与内化,养成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习和改善生活的意识和态度,积极、负责、安全、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一个持续提升的过程,在不同学段,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内容各不相同,在信息素养的培养水平上各有侧重。其中,小学阶段侧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和应用,强调对信息技术和信息文化的体验和感悟,以基础入门为标志,以感悟信息文化为目标;初中阶段侧重对信息技术基本特征的总结能力的培养,注重主动学习信息技术的意识和方法的熏陶,关注与信息素养相关的认知能力、判断能力、想象能力、批判能力的培养,以迁移应用为标志,以顺应信息文化为目标;高中阶段强调领域应用,以多样化的应用技术领域的能力训练为主,既可以强调学生在不同领域方向上的个性化能力塑造,又可以强调某特定领域对其后续发展的重要支持作用,即以个性化能力培养为标志,以内化信息文化为目标。 二、课程内容架构 义务教育阶段按照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的方式进行设计。小学阶段设一个“信息技术基础”模块,其中含“硬件与系统管理”“信息加工与表达”和“网络与信息交流”三个专题,共72课时,适宜在三、四年级开设;设两个拓展模块,分别是“算法与程序设计入门”和“机器人入门”,各36课时,适宜在五、六年级开设。初中阶段设一个“信息技术基础”模块,含“硬件与系统管理”“信息加工与表达”和“网络与信息交流”三个专题,共36课时,适合在七年级开设;设两个拓展模块,分别是“算法与程序设计”和“机器人设计与制作”,各36课时,适合在八、九年级开设,也可以在七年级开始开设。基础模块是各地各校必须完成的内容,拓展模块是可以根据条件选择开设的内容。不同学段在内容和水平上相互衔接、各有侧重。以“算法与程序设计”为例,小学阶段以体验为主,强调借助积木式编程工具,通过对对象、模块、控制、执行等概念及作用的直观操作体验,感受编程思想;初中阶段以高级程序设计语言为工具,通过尝试设计与实现基本程序结构,将实际问题解决与算法思想形成联结;而高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习题课重点

第 1 页 共 2页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4分) 1. 传感器被定义为将能感受 并按 转换成 器件或装置。 2. 传感器实际 曲线与理论直线之间的 称为传感器的的非线性误差,其中 与输出满刻度之比为传感器的 。 3.系统误差影响测量结果的 ,随机误差影响测量结果的 。 3. 金属丝电阻应变灵敏系数主要由 决定,其数值一般可达 。 4. 电阻应变片的初始电阻值有多种,其中用得最多的是 。 5.采用差动型结构传感器,可以提高其 和 。 6. 热电阻测温时,它在桥路中有不同的接法,工业测量中通常采用一般采用 线制和 线制接法。 7. 空气介质间隙式电容传感器中,提高灵敏度和减少非线性误差是矛盾的,为此实际中大都采用 电容传感器。 8. 硅光电池的结构是在N 型硅片上渗入P 型杂质形成一个_____ _PN 结而成。 9. 国家已定型批量上产了标准热电偶,它具有良好的____ __,有统一的 ,并有与之配套的记录与显示仪表,给生产和使用带来了方便。 10.多回路检测系统中,各回路传感器信号的变化范围不尽相同,必须采用 才能使获得的信号变化范围一致(例如0~5V )。 11.光电管由一个光电阴极和一个阳极封装在真空的玻璃壳内组成,其技术性能(光谱特性)主要取决于 。 12.构成光纤传感器除光导纤维之外,还必须有 和 。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 某测温仪表范围为200~800℃,根据工艺要求,温度的指示值不允许超过±5℃,则应选仪表的精度等级为( )。 A. 0.5级 B. 1.0级 C. 1.5级 D. 2.5级 2. 金属电阻应变片的电阻相对变化主要是由于电阻丝的( )变化产生的。 A .尺寸 B.电阻率 C.形状 D.材质 3. 用热电阻测温时,热电阻在电桥中采用三线制接法的的目的是( )。 A. 接线方便 B.减小引线电阻变化产生的测量误差 C.减小桥路中其他电阻对热电阻的影响 D.减小桥路中电源对热电阻的影响 4. 压电式传感器是个高内阻传感器, 因此要求前置放大器的输入阻抗( )。 A. 很低 B. 较低 C. 很高 D.较高 5. 利用热电偶测温,只有在( )条件下才能进行。 A .分别保持热电偶两端温度恒定 B.保持热电偶两端温差恒定 C.保持热电偶冷端恒定 D 保持热电偶热端温度恒定 6. 制造霍尔元件的半导体材料中,目前用得较多的是锗、锑化铟、砷化铟,其原因是( ) A. 半导体材料的霍尔系数比金属大 B.半导体电子迁移率比空穴高 C. 半导体材料的电子迁移率比较大 D. N 型半导体材料比较适宜制造灵敏度较 高的霍尔元件 7 在尘埃、油污、温度变化较大伴有振动等干扰的恶劣环境下测量时,传感器的选用必须首先考虑( )因素。 A .响应特性 B.灵敏度 C.稳定性 D.精确度 8. 热敏电阻测温的基础是根据它们的( )。 A.伏安特性 B.热电特性 C.标称电阻值 D.测量功率 9. 压电式传感器使用( )放大器时,输出电压几乎不受联接电缆长度变化的影响。 A.调制放大器 B. 电压放大器 C. 电荷放大器 D.差动放大器 10. 当光线在光纤端面中心的入射角与临界入射角( )时,光线就不会透射出界面,而全部反射。光在界面上无数次反射,呈锯齿形状在芯内向前传播,最后从光纤的另一端传出,这就是光纤的传光原理。 A. 大于 B.小于 C.等于 D.无关 三.热电偶测温时,为什么要进行冷端温度补偿?冷端温度补偿的措施有哪些?(8分) 四. 智能传感器能实现哪些功能?有什么特点?(8分) 五:设计一只配E 型热电偶的冷端温度补偿 图 电桥补偿示意图

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试题及部分答案

小学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试题 (满分:100分) 姓名:___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__ 一、填空。(60分,每空2分) 1、新课程整体设置(九年一贯制)的义务教育课程。 2、新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3、新课程从小学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包括: (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4、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 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5、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应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核心内容。 6、课程标准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7、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8、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9、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特征相符)的多 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10、能够在他人的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 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兴趣和爱好)。 11、知道(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 和(责任)意识。 12、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目前要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教学内容分为: (基础型)和(拓展性),各地区可根据教学目标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在两类模块中选取适当的教学内容。

二、判断。(20分,每题4分) 1、新的课程体系涵盖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对 2、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据国家课程管理政策和本地实际情况,制订本省(自治区和直辖 市)实施国家课程计划,规划地方课程。()对 3、教学评价要重视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评价的方式要灵活多样,要鼓励学生创新,主 要采取考试。()错 4、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一般不少于70-140学时。()错 5、教学评价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进行。()对 三、选择. (20分,每题4分) 1、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课程有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体育和(B )。 A 信息技术 B 综合实践活动 C 美术 D 音乐 E 艺术 2、小学课程教学内容安排有:信息技术初步、操作系统简单介绍、用计算机画画、用计 算机作文、网络的简单应用和(A )。 A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B计算机系统的硬件和软件C用计算机处理数据3、小学信息技术初步模块内容安排有:了解信息技术基本工具的作用;了解计算机各个 部件的作用,掌握键盘和鼠标器的基本操作;认识多媒体,了解计算机在其他学科学习中的一些应用和( B )。 A信息技术发展趋势 B认识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道德和责任 C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 4、小学用计算机作文模块内容安排有:文字处理的基本操作和(C )。 A版式的设计B特殊效果的处理C文章的编辑、排版和保存 5、小学网络的简单应用模块内容安排有:学会用浏览器收集材料和(A )。 A学会使用电子邮件B网页制作C网络通信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第一张图: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对一个学科育人价值的高度提炼,是通过学科学习,学习者不断建构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综合体现。 信息技术学科的学科核心素养有四个,分别是: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 信息意识:我们处在信息大爆炸的信息时代,信息的增长并不直接提

升我们的“信息意识”。信息意识重点反应一个人对于信息敏感度、信息价值判断的综合能力与品质。 计算思维:其内涵是指个体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在形成问题解决方案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思维活动。主要表现为“形式化、模型化、自动化和系统化”四个方面。其一,形式化。在信息活动中能够采用计算机可以处理的方式界定问题、抽象关键要素,分析要素间的关系。其二,模型化。建立信息处理的模型、合理组织数据,通过判断、分析与综合各种信息资源,运用合理的算法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其三,自动化。探究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实现解决问题方案的自动化运行。其四,系统化。形成解决问题的系统过程,将其迁移到与之相关的其他问题解决中。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是现代社会竞争力的关键要素。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是指个体通过评估并选用数字化资源与工具,有效地管理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形成创新作品的能力。 信息社会责任:其内涵表现在社会成员需要正确理解人、信息技术和信息社会的关系,遵守其中的规则与要求,促进信息社会的发展,担负起信息社会成员的责任,信守信息社会的道德与伦理准则,在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中遵守公共规范,并以积极开放的心态,理性判断,

传感器课程测试试题汇总

传感器课程试题汇总

————————————————————————————————作者:————————————————————————————————日期: 2

传感器与自动检测技术仿真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 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和未选均不得分。 1、下列不属于按传感器的工作原理进行分类的传感器是( B )。 A. 应变式传感器 B. 化学型传感器 C. 压电式传感器 D. 热电式传感器 2、传感器的下列指标全部属于静态特性的是( C ) A.线性度、灵敏度、阻尼系数 B.幅频特性、相频特性、稳态误差 C.迟滞、重复性、漂移 D.精度、时间常数、重复性 3、测量者在处理误差时,下列哪一种做法是无法实现的( A ) A.消除随机误差 B.减小或消除系统误差 C.修正系统误差 D.剔除粗大误差 4、电感式传感器采用变压器式交流电桥测量电路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 是( C )。 A. 衔铁上、下移动时,输出电压相位相反 B. 衔铁上、下移动时,输出电压随衔铁的位移而变化 C. 根据输出的指示可以判断位移的方向 D. 当衔铁位于中间位置时,电桥处于平衡状态 5、关于压电式传感器中压电元件的连接,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 A.与单片相比,并联时电荷量增加1倍、电容量增加1倍、输出电 压不变 B. 与单片相比,串联时电荷量增加1倍、电容量增加1倍、输出电 压增大1倍 第 1 页共 34 页

C.与单片相比,并联时电荷量不变、电容量减半、输出电压增大1倍 D. 与单片相比,串联时电荷量不变、电容量减半、输出电压不变 6、在红外技术中,一般将红外辐射分为四个区域,即近红外区、中红外 区、远红外区和( D )。这里所说的“远近”是相对红外辐射在电磁 波谱中与可见光的距离而言。 A.微波区 B.微红外区 C.X射线区 D.极远红外区 7、下列关于微波传感器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 ) A.可用普通电子管与晶体管构成微波振荡器 B.天线具有特殊结构使发射的微波具有尖锐的方向性 C.用电流—电压特性呈非线性的电子元件做探测微波的敏感探头 D.可分为反射式和遮断式两类 8、若已知超声波传感器垂直安装在被测介质底部,超声波在被测介质中 的传播速度为1480m/s,测量时间间隔为200us,则物位高度为( B )A.296mm B.148mm C.74mm D.条件不足,无法求出 9、现有一个采用4位循环码码盘的光电式编码器,码盘的起始位置对应 的编码是0011,终止位置对应的编码是0101,则该码盘转动的角度可 能会是( C ) A.45° B.60° C.90° D.120° 10、用N型材料SnO2制成的气敏电阻在空气中经加热处于稳定状态后, 与氧气接触后(B ) A.电阻值变小 B.电阻值变大 C.电阻值不变 D.不确定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什么是传感器?传感器的共性是什么? 答:传感器是能够感受被测量并按照一定规律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的器件或装置。传感器是实现传感功能的基本部件。 传感器的共性就是利用物理定律和物质的物理、化学或生物特性,将非 第 2 页共 34 页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及试题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一、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是: 小学阶段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能够通过与他人合作的方式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学会使用与学生认识水平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初步学会使用网络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能够有意识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6.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初步了解计算机程序设计的一些简单知识。 二、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目前要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教学内容附后)教学内容分为基本模块和拓展模块(带*号),基本模块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拓展模块是对学生的较高要求各区县可根据教学

《传感器》课程试题及答案

参考资料 一、填空题 1、变间隙型电容传感器做成差动结构以后,灵敏度变为原来的 1 倍。 2、补偿导线法常用作热电偶的冷端温度补偿,它的理论依据是中间 温度定律。 3、传感器是将被测非电物理量转换为电量 的装置。 4、半导体材料受到外力的作用,电阻率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压阻 效应。 5、光在光纤中传播是基于光的全反射现象。 6、光电池是基于光生伏特效应工作的光电器件,作为测 量元件适宜用作电流源(电压/电流)。 7、传感器的动态特性决定了它能测量的被测信号测量范围。 8、为克服导线电阻对测量造成影响,热电阻通常采用电桥式三线 制 接法。 9、差动变压器在零位移时的输出电压称为零点残余电压, 它是由于两个次级线圈电气参数与几何尺寸不对称,以及磁性材料的非 线性问题引起的。 10、霍尔元件所采用的材料为半导体。 11、红外辐射的物理本质是热辐射,物体温度越高则波长 越短。 12、已知压力表的量程为30Mpa,最大绝对误差为0.3Mpa,则该压力表 的精度为 1 级。 13、变气隙厚度式单线圈电感传感器的初始间隙越小,则灵敏度越 高。 14、按表达式对误差进行分类,可将误差分为绝对误差、相 对误差

和引用误差。 15、光敏电阻是基于内光电效应的光电器件。 16、热电阻的阻值会随温度的升高而变大。 17、热电偶中产生的热电势由接触电势和温差电势组成。 18、压电式传感器测量电路中前置放大器的作用有两个:一是阻抗 变换,二是放大压电式传感器输出的微弱信号。 19、光敏二极管在电路中一般是处于反向工作的状态。 20、数值孔径是衡量光纤集光性能的主要参数。 21、光电开关和光电断续器都是由红外线发射元件和光 敏接收元件组成的。 22、在热电偶回路中加入第三种导体材料时,如果两接点的温度相同, 则对整个回路中的热电势无影响。这是热电偶基本定律的中间导体定律。 二、1、光敏三极管工作时( A )。 A、基极开路、集电结反偏、发射结正偏 B、基极开路、集电结正偏、发射结反偏 C、基极接电信号、集电结正偏、发射结反偏 D、基极接电信号、集电结反偏、发射结正偏 2、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B ) A、石英晶体沿光轴方向受力时不产生压电效应。 B、光敏二极管在不受光照时处于导通状态。 C、测量结果与其约定真值之差即为误差。 D、对于金属导体材料,其压阻效应极小,而对于半导体材料,其几何效应较小。 3、以下属于有源型的传感器是( D ) A、应变片 B、电容式传感器 C、差动变压器 D、热电偶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及解读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及解读 知识目标:掌握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 技能目标:培养采集、加工以及发布信息等处理信息的基本技能。 情感目标:明确并接受参与未来信息社会特的道德规范与法律法规。 能力目标:能够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通过评价信息、应用信息解决具体实际问题。 阶段教学目标理解为各学段各单元各课时的教学目标,要根据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制订阶段教学目标。总体目标中的知识目标与技能目标在各阶段有所侧重,但能力目标,情感目标要贯穿本课程教学始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把握总体目标,又要实现具体目标,既要明确显性目标,又要重视隐性目标,既要达到终极 课程标准 一、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是: 小学阶段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能够通过与他人合作的方式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学会使用与学生认识水平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初步学会使用网络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能够有意识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6.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初步了解计算机程序设计的一些简单知识。 二、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目前要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教学内容附后)教学内容分为基本模块和拓展模块(带*号),基本模块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拓展模块是对学生的较高要求各区县可根据教学目标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在保证学生掌握基本模块内容的基础上,适当选取拓展模块的内容。

传感器课程模拟试卷一

(考试时间120分钟,总分100分)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测量者在处理误差时,下列哪一种做法是无法实现的( A ) A.消除随机误差 B.减小或消除系统误差 C.修正系统误差 D.剔除粗大误差 、不属于传感器静态特性指标的是( B ) .重复性 B.固有频率 C.灵敏度 D.漂移 、对于传感器的动态特性,下面哪种说法不正确( C ) A.变面积式的电容传感器可看作零阶系统 B.一阶传感器的截止频率是时间常数的倒数 C.时间常数越大,一阶传感器的频率响应越好 D.提高二阶传感器的固有频率,可减小动态误差和扩大频率响应范围、在金属箔式应变片单臂单桥测力实验中不需要的实验设备是( B ).直流稳压电源 B.低通滤波器 C.差动放大器 D.电压表 D ) A.调频测量电路 B.运算放大器电路 .脉冲宽度调制电路 D.相敏检波电路 、在二极管双T型交流电桥中输出的电压U的大小与( )相关

A.仅电源电压的幅值和频率 B.电源电压幅值、频率及T型网络电容C1和C2大小 C.仅T型网络电容C1和C2大小 D.电源电压幅值和频率及T型网络电容C1大小 7、石英晶体在沿机械轴y方向的力作用下会( B ) A.产生纵向压电效应 B. 产生横向压电效应 C.不产生压电效应 D. 产生逆向压电效应 8、在运算放大器放大倍数很大时,压电传感器输入电路中的电荷放大器的 输出电压与( )成正比。 A.输入电荷 B.反馈电容 C.电缆电容 D.放大倍数 9、磁电式传感器测量电路中引入积分电路是为了测量( A ) A.位移B.速度 C.加速度 D.光强 10、光敏电阻的特性是( D ) A.有光照时亮电阻很大 B.无光照时暗电阻很小 C.无光照时暗电流很大 D.受一定波长范围的光照时亮电流很大 11、基于光生伏特效应工作的光电器件是( C ) A.光电管 B.光敏电阻 C.光电池 D.光电倍增管 12、CCD以( C )为信号 A. 电压 B.电流 C.电荷 D.电压或者电流 13、用N型材料SnO2制成的气敏电阻在空气中经加热处于稳定状态后, 与氧气接触后( B ) A.电阻值变小 B.电阻值变大 C.电阻值不变 D.不确定 14、若已知超声波传感器垂直安装在被测介质底部,超声波在被测介质中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及解读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及解读 一、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知识目标:掌握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 技能目标:培养采集、加工以及发布信息等处理信息的基本技能。 情感目标:明确并接受参与未来信息社会特的道德规范与法律法规。 能力目标:能够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通过评价信息、应用信息解决具体实际问题。 阶段教学目标理解为各学段各单元各课时的教学目标,要根据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制订阶段教学目标。总体目标中的知识目标与技能目标在各阶段有所侧重,但能力目标,情感目标要贯穿本课程教学始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把握总体目标,又要实现具体目标,既要明确显性目标,又要重视隐性目标,既要达到终极目标,又要促进条件目标。 解读一:初中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 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定位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必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创新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在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领域外,各省、市、自治区在保证最低要求的基础上,在课程内容、培养目标、课时安排等方面有一定的自主权。 二、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价值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实施可以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展各学科学习和探究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主动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可以拓展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需的信息技术技能,巩固信息素养和技术创新意识;对于培养国家建设和国际竞争所需的信息技术人才、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文化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 三、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目标 总体而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目标为培养—发展学生积极学习和探究信息技术的兴趣,养成—巩固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形成—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强化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各种学习和解决各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强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借助计算机和网络获取、处理、表达信息并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开展学科学习的过程;活动中理解感知信息的重要性,分析信息编码以及利用计算机等常见信息处理工具处理信息的一般过程;积极参加信息技术活动,主动探究信息技术工作原理和信息科技的奥秘。

公共基础课课程标准的指导性意见

附件2: 关于制定公共基础课课程标准的指导性意见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课程的实施标准需要进一步规范,为适应教育教学改革新要求,学院决定对所有类型现开设的课程进行规范,编制或修订新的“课程标准”。为了指导公共基础课程建设,保证课程建设质量,特制定公共基础课课程标准指导性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公共基础课是高等学校各专业学生共同必修的课程。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也是我院教学改革推进的重点和难点。公共基础课有其自身的特点,应针对不同的专业设置相应的内容,教学过程中把握学生特点,增加与学生的互动,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基础能力的培养。 二、课程标准的框架结构 课程标准是对学生达到预期教育结果的具体描述,是教育质量在特定教育阶段应达到的具体指标。课程性质与地位、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各学习阶段的安排构成了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课程标准对教材编写、教学要求、教学建议、教学评价等都做出相应的规定与要求。 ★能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基础课程请按照一体化项目要求完成4 课程设计与教学组织;5 课程任务设计。 ★不能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基础课程请按照一般公共课程大纲要求完成4 课程设计与教学组织;5 课程任务设计。 结合对课程标准相关理论的认识以及对兄弟院校经验的学习,我院的公共基础课课程标准(模板见附件)由以下部分组成: 1 课程基本信息 2 课程定位 3 课程目标 4 课程设计与教学组织

5 课程任务设计 6 考核与评价 7 教学基本条件 8 教学建议 9 课程教学资源 10有关说明 字体要求:一级标题黑体四号,二级标题宋体小四,正文部分宋体小四,表格字体宋体五号。

最新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试题及部分答案

精品文档 小学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试题 、填空。(60 分,每空 2 分) 4、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 国家 )、( 地方 和(学校 )三级课程管理。 6、课程标准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 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7、了解信息技术的( 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 表现形式)。 8、建立对计算机的( 感性认识 ),了解信息技术在( 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 兴趣和意识)。 9、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 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 年龄特征相符 )的多 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10、能够在他人的帮助下( 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 、与他人沟通,开展( 直接) 和(独立 )的学习,发展个人的( 兴趣和爱好)。 11、知道(负责任 )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 习惯) 和(责任 )意识。 12、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目前要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教学内容分为: (基础型 )和 (拓展性 ),各地区可根据教学目标和当地的实 际情况在两类模块中选取适当的教学内容 精品文档 满分: 100 分) 姓名: 成绩: 1、新课程整体设置( 九年一贯制 )的义务教育课程。 2、新课程小学阶段以( 综合课程 )为主。 3、新课程从小学设置( 综合实践活动 )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包括: 信息技术教育 )、( 研究性学习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以及 劳动与技术教育 )。 5、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应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为核心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整理)传感器试卷和答案

浙江工业大学成教学院试卷B(答案) 课程传感器与测试技术姓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供参考,如有疏忽,请指正______ 题序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总评 计分 命题:一、单项选择题(将答案号写在括号内,每题1分,共10分) 1莫尔条纹的宽度是由光栅常数和光栅的夹角决定的( A ) A 光栅常数越大,光栅的夹角越小, 莫尔条纹的宽度越宽 B 光栅常数越大,光栅的夹角越小, 莫尔条纹的宽度越宽 C 光栅常数越小,光栅的夹角越小, 莫尔条纹的宽度越宽 D 光栅常数越小,光栅的夹角越大, 莫尔条纹的宽度越宽 2 一阶传感器的时间常数τ越小,(A )频率响应特性越好。 A频率响应特性越好B频率响应特性越差 C 灵敏度越大 D 灵敏度越小 3二阶传感器中,如输入为一正弦信号,一般来说,输出信号的(B ) A 频率变化,幅值和相位不变化 B 频率不变化, 幅值和相位变化 C 频率不变化,幅值和相位不变化 D 频率相位不变化,幅值变化 4光栅式传感器中,如横向莫尔条文之间的距离为4mm, 则辩向电路的两个光电元件的距离应为( A ) A. 1mm B 2mm C 4mm D 8mm 5单晶硅材料受到应力作用后,其( D )发生明显变化,这种现象称为压阻效应。 A 面积 B 长度 C 体积 D 电阻率

6 热敏电阻的标称电阻是指温度在(A )的电阻值 A 25 oC B 0 o C C 100 oC D 273 oC 7.光电池的工作原理是基于_________: C A.光电发射效应B.光电导效应C.光伏效应D.热敏效应 8.下列关于光电耦合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_________:D A.光电耦合器实现了信号的光耦合和电隔离。 B.光电耦合器可以实现脉冲转换与直流电平转换,作为不同逻辑电路的接口。 C.光电耦合器的响应快、寿命长。 D.光电耦合器可以实现电→光→电双向信号传输。 9.下列关于磁阻元件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_________:B A.在弱磁场中,电阻与磁场呈平方特性;在强磁场中,电阻与磁场呈线性特性。 B.在弱磁场中,电阻与磁场呈线性特性;在强磁场中,电阻与磁场呈平方特性。 C.为了提高灵敏度,磁阻元件通常都做的很薄。 D.磁阻元件的工作基础是磁阻效应。 10.磁敏二极管与在其上施加的偏压和磁场的关系是_________:A A.在正向偏压、正向磁场作用下,随着磁场的增大,磁敏二极管的电阻增大。 B.在正向偏压、反向磁场作用下,随着磁场的增大,磁敏二极管的电阻增大。 C.在反向偏压、正向磁场作用下,随着磁场的增大,磁敏二极管的电阻增大。 D.在反向偏压、反向磁场作用下,随着磁场的增大,磁敏二极管的电阻增大。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电涡流传感器中线圈的激励频率越高,电涡流的贯穿深度越浅,导体的电阻率越大,电涡流的贯穿深度越____深______。 2、金属电阻应变片温度误差的产生主要是由电阻温度系数的影响和试件、电阻丝材料的线膨胀系数不同引起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