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黄金圈法则的制造业转型升级路径研究

基于黄金圈法则的制造业转型升级路径研究
基于黄金圈法则的制造业转型升级路径研究

基于黄金圈法则的制造业转型升级路径研究

本文分析了黄金圈法则对企业转型升级的启示意义,阐释了“互联网+制造”的本质。并结合湖南省实际情况,从技术改造、商业模式、管理方式、组织架构等维度论述了黄金圈法则在湖南省制造业转型升级中的具体运用和实践路径,拟供决策参考。

标签:黄金圈法则;“互联网+制造”;路径

一、黄金圈法则对企业转型的启示

西蒙·斯涅克黄金圈法则从理论上阐述了企业自我变革和颠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极具操作性的指导规范。实践层面应按“Why—What—Who”法则和逻辑重新审视企业发展理念,先想和多想“Why”,后想和少想“Who”,以此跳出既有的思维定势,实现查尔斯·汉迪“第二曲线”的迁移和跃升,摆脱“创新者的窘境”。当前,湖南一些大型制造企业尤其是工程机械龙头企业实际已面临阶段性的瓶颈,陷入“创新者的窘境”,原有的发展思路难以为继。光靠“走出去”和产品层面的多元化战略并不能有效化解困境。从企业发展周期理论的视角来看,有的企业已进入“第一曲线”的过渡和衰减区段,在彷徨和蹒跚前行中已悄然越过“黄金A点”而浑然不觉,这是危险的信号。因此,企业要摒弃“我是谁(Who)”的思维模式,优先考虑“我为什么要这样(Why)”。诸如:我只能做工程机械?我为什么要生产这样的产品?毕竟,“我是谁(Who)”更容易强化自我认同,更容易陷入既往成功的禁锢和陷阱。用过去的经验应对未知的挑战,结果往往铩羽而归。柯达和苹果的境遇证明未雨绸缪远胜亡羊补牢。柯达为什么要固守胶卷?苹果又是一家怎样的公司呢?万达集团2015年总收入超2900亿,同比增长19.1%,王健林却将2016年万达集团地产预期收入砍掉至少640亿,预期总收入下调12%,①减速换挡,集中精力跨界打劫,转型升级。在中国千亿级别的企业中,万达最早开始转型,提前布局电影、体育、旅游、互联网金融等迅速增长领域和新兴领域,成效明显。2016年我国经济工作重点是发力供给侧改革,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作为企业,就要敢于壮士断腕、自我革新,摆脱既有支撑产业和成功套路,湖南制造业应该深思。企业应站在外部看内部,站在市场看企业,站在未来看既往,谋划企业发展的新战略。当然,这样的转变注定坎坷和阵痛,只有付出代价才能穿越“死亡之谷”,最终越过临界B点,实现“第二曲线”的跃升。与产品多元化相比,市场多元化是“Why”的最好解答,是实现企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从市场多元化入手,再到发展战略多元化和组织变革,最终实现企业的自我变革和颠覆。

二、“互联网+制造”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契机

“互联网+”最早由易观国际CEO于扬在2012年11月提出。学术界对“互联网+”解读各异。于扬认为“互联网+”是所在行业的产品和服务在与未来多屏全网跨平台用户场景结合之后所产生的一种化学反应。陆首群认为“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创新引擎+传统行业重构新业态”。马化腾认为“互联网+”就是“以互联网平

智能制造推动我国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研究——以沈阳机床集团为例(上)

智能制造推动我国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研究 智能制造推动我国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研究 ————以沈阳机床集团为例以沈阳机床集团为例以沈阳机床集团为例((上) 2018年03月05日 摘要摘要::传统制造业是我国工业经济的基础,“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为我国传统制造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为促进我国装备制造业智能转型做好了铺垫。然而,我国传统制造业智能制造的发展到目前还存在着很多挑战。文章以沈阳机床集团为例,对传统制造业通过智能制造进行转型升级进行了案例分析,提出了装备制造业通过智能制造进行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以推动我国传统制造业能够通过智能制造顺利进行转型升级。 关键词关键词::智能制造,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 一、引言 引言 目前,我国传统制造业正面临着转型的机遇期。一方面欧美等发达国家制造业远远领先于我国的同时正在对我国实施技术壁垒,另一方面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制造业的低成本、粗制造的生产模式与我国生产模式接近;与此同时,国内的大中小型企业创新能力不足,三高的生产模式也未得到积极转变。早在2006年,我国制造业总量就已经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制造大国。仅过四年,又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1]。虽然总量可观,由于我国传统制造业目前大部分仍处于全球价值链微笑曲线的中间,产品附加值不高,能源消耗强度大,缺少核心技术与前期技术积累的优势,同时又随着节能减排等一系列政策的收紧,导致我国传统制造业在全球范围内竞争力依然较低。为了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能够获得新的竞争优势与更加长远的发展前景,使我国传统制造业能够在新全球竞争时期成为制造强国,我国在2015年提出“中国制造2025战略”,明确提出“中国制造要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推动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智能化是我国传统制造业升级的主要方向。智能制造(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IM)是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s,CIMS)的研究开始兴起的,通过智能机器和人类专家协同工作,形成的一种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在制造过程中借助IM 系统,通过其自测量、自适应、自诊断、自学习,最终在生产过程中实现柔性化、智能化和高度集成化[2]。智能制造的内涵是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基础,在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生产过程中,通过协调新能源、新材料、新工艺等活动,是信息具有深度自感知、智慧优化自决策、精准控制自执行等功能的先进制造过程、系统与模式的总称[3]。在智能制造体系中,CPS 系统和工业物联网是基础,智能产品是主体,智能生产是主线,以智能服务为中心的产业模式变革是主题[1]。而互联网技术、云计算、大数据、宽带网络等一系列技术所构成的广义互联网在制造业的深入应用,能够实现传感器设备的信息感知,通过宽带网络对数据进行精确控制和远程协作,并使生产系统具备自适应能力和人机交互功能[4]。智能制造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路径。关于智能制造的现有研究集中关注在实际操作方面,以及政策相关研究[5-6]。对智能制造产业集聚也应进行初步探索,现阶段我国智能制造产业尚未形成明显的产业集聚区特征,但基于传统制造业时代产业园发展而来的智能制造,空间分布存在雷同性:东部

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战略与路径

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战略与路径 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战略,尽管有多种路径和方式,但总体而言,就是要从传统上高度依赖低成本劳动力、依赖大量资源能源消耗、依赖国际市场、产出大批量低附加值制成品的制造模式,转为以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为驱动,结合服务与商务模式创新,面向国内国外市场、产出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和高质量产品的制造模式演进。 从当前已经提出的制造业转型升级战略与模式并结合未来的世界制造趋势而言,中国制造的升级路径,就是沿着从传统制造模式向服务型制造、共享经济、工业互联网最终到物联网的模式演化路径。 服务型制造 服务型制造,简而言之,就是基于制造的服务和面向服务的制造,是一种制造与服务互相融合促进的制造模式,具有资源整合、促进创新与价值增值的特点。国内学术界研究制造与服务的融合并提出服务型制造已经有近十年的时间,最终在国内取得共识并上升为国家制造战略的主要方向。《中国制造2025》明确指出要将服务型制造作为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主要路径之一。2016年8月,工信部、国家发改委、中国工程院联合印发《发展服务型制造专项行动指南》,为整个中国制造业发展服务型制造进行了具体规划和指导。 从服务型制造的发展而言,服务型制造的产生离不开世界制造业的发展趋势转变,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世界经济与制造业产生了三个深刻的变革:一是整个世界经济逐渐向服务经济演变,进入到服务时代,发达国家服务经济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普遍占到70%以上;二是制造业本身的充分服务化,世界制造五百强企业中服务环节所产生的收入占到了整体收入的大部分;三是消费领域的变化,顾客不再满足于大批量生产的一致性产品,而是越来越追求个性化、差异性的产品,同时希望获得更好的服务体验。因此,在这种趋势下,原有工业时代典型的大批量同质规模化生产的模式,被重新组织、高度柔性化从而提供个性化差异产品+全生命周期服务的新的产业模式所替代,这就是服务型制造模式。 中国制造业发展服务型制造模式,将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通过企业之间增强服务而带来的相互耦合关系,重新组织全产业链的设计、研发、生产、配送等资源,从而更有效提升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二是通过服务与制造的结合,充分鼓励生产端与消费端的融合促进,从而激发更好的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技术创新;三是通过不断加强服务环节,不断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制造业的整体盈利能力。 共享制造 服务型制造的提出和其思路,主要是在互联网时代的前期,更多通过对现实

制造业转型升级路径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d617007341.html, 制造业转型升级路径研究 作者:叶茂林 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17年第08期 摘要: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刻不容缓。以苏州、无锡两市为例,基 于区位熵计算分析两市制造业产业结构变化过程,即制造业转型过程;根据近几年两市R&D 投入、科研人员及制造业新兴行业发展状况,探究两市制造业升级过程。最后总结苏锡两市转型升级的理论路径。 关键词:制造业;转型升级;路径;苏锡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https://www.360docs.net/doc/d617007341.html,ki.1672-3198.2017.08.001 1 引言 制造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迅猛发展,极大程度地拉动了中国GDP的增长。近年来,随着GDP增速的减缓,中国经济发展已经逐渐进入新常态,我国的经济正在由追求速度的粗犷增长转向追求质量的集约增长,正在向分工更加复杂化,结构更加合理化不断演进。原有的制造业发展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制造业转型升级刻不容缓。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廉价的劳动力吸引了众多的外商投资,一批批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但是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劳动力价格的上涨,劳动密集型企业优势逐渐消失。此外,我国制造业的自主品牌较少,在国际上缺乏核心竞争力,例如,我国生产的汽车大多是外国品牌,对于大型客机,医疗器械等高精尖的产品,我国目前还不能生产。 笔者认为制造业转型升级包括制造业转型和制造业升级。制造业转型可以是制造业服务化,或者是从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制造业转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为主的制造业,是产业内结构的调整。制造业升级主是指制造业行业内部实现工艺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和价值链升级。 2 苏州,无锡制造业发展历程和现状概述 苏州,无锡两市均是工业强市,都拥有着强大的制造业基础。2000年至2016年,苏锡两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不断上升,其中2004至2011年两市工业发展较为迅猛,近几年增速减慢。2015年苏州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30249.25亿万元,无锡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也达到14549.87亿元,分别位于全省第一第二,位居全国前列。

企业经营发展转型升级的必备条件

企业经营发展转型升级的必备条件 转型升级是企业经营发展的梦想,管理升级、产品升级……,很多企业迫于生存的压力,都想尝试着走上转型升级之路,但是心中却又七上八下,没有底气。于是便带着“不改革是等死,改革是找死”的信念踏上了征途,到处碰壁、满身伤痕,企业经营却并没有实现真正的转型升级,原本的美梦变成了噩梦,企业依然是效率低下、人浮于事,没有核心竞争力,企业处境越来越难。企业家的压力与日俱增,在放弃还是继续中不断地徘徊、纠结,身心疲惫…… 转型升级是一颗金种子,在播种这个种子前,我们不妨先看看我们的土壤是不是适合,不适合也没关系,先培育土壤,等到土壤基本适合后,再播种也不迟,转型升级是企业经营发展的第二次创业,难度远胜于第一次创业,当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不能操之过急。 所谓的土壤,更多的是我们的团队,转型升级对团队到底有哪些根源性的要求,笔者谈谈个人的看法。 郝泽霖——思维管理专家原西门子高级讲师 10余年中外企业管理实战经历,曾在中国人保、西门子、加多宝、大田、茹梦等多家中外知名企业担当HR经理、营销总监、大区经理、高级讲师等不同职位 精通思维分析、心理学及各种营销工具,能够将培训方法落地,让企业能够顺利实施。个人管理经验丰富,管理团队数千人,培训学员上万人。 现任天下伐谋咨询独家签约讲师,思维管理学院院长 一、企业家要转变的观念: 1、亲情和事业一定要分开,不能太多地考虑感情的因素,形成特殊人群,坚定靠制度管人的信念,制度之外不搞特殊人群,企业家自己都不行。 2、企业发展不是企业家一个人的,所以企业家不能一个人说了算,中高层是一个民主的团队,任何事情、决策,放在桌面上讨论,我们以理服人,不搞一言堂,企业经营听的不是谁的话,而是一个正确的观念或方法,当企业家的家人在埋怨,谁谁连我的话都不听时,不要急着发火。 3、部门与部门之间是靠制度和职责在管控,不能为了平衡各部门之间的力量,怕有部门特别强势,于是便开始保护弱势的部门,部门领导能力强,这个部门相对会强势一点,所以,企业经营家不要去保护,保护必然要破了规矩。 4、坚决支持看到影响公司利益的行为便要制止、指正、不畏权威的员工,绝对不能打压,这类员工是忠诚的、积极的,打压意味着我们鼓励不忠诚、不积极的因素。 5、企业家内心的恐惧,怕职业经理人的引入,使得企业经营不在自己掌控之中,所以,对职业经理人设置种种限制,企业家必须要克服这种恐惧,充分授权。 6、因为发展的需要,会引入部分新的中高层管理人员,于是新、老力量意味着新、老

曾水良: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方略

目录 第一部分中国制造业转型与升级项目背景 (04) 第二部分中国制造业转型与升级之困惑 (05) 第三部分中国长三角制造业存在的问题 (07) 第四部分现今长三角传统制造业转型与升级之路 (08) 第五部分关于清华长三角民企研究中心与赛格 (13) 第六部分专家老师介绍 (14) 第七部分课程发布会及项目启动会现场 (15) 第八部分温州部分培训顾问客户名单 (17) 第九部分相关咨询培训产品介绍 (18)

一、中国制造业转型与升级项目背景 中国经济以非常快的速度融入世界经济,特别是中国制造业正在越 来越深刻、越来越广泛地融入国际分工体系之中,中国市场成为国际市 场的组成部分。中国工业高速增长同中国经济的快速对外开放和日益融 入国际产业分工体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实 力和竞争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各工业部门的产业链继续延伸,产业融 合进程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同传统产业的融合进程明显加快,产业创 新能力显著增强,从而为中国走向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奠定了基础。 (一)中国制造业的现状 探究“中国制造”的崛起,是喜亦是忧。就中国而言,喜的是它代 表中国在全球制造业和全球经济地位的提升,忧的是这种崛起的代价相 当之高且其盈利性和可持续性令人担心。 两高两低的制造模式对国民经济以及整个社会价值链、生态链的影响越来越大。国家、企业、社会对制造业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民营企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 国家政府审时度势,为制造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节能环保型企业制定颁布了不同的管理条例,同时,也非常注重制造业的延伸产业,制订了相应的服务条例,如GB/T 16784《工业产品售后服务标准》以及根据此标准制定的相关产业服务标准等等,将制造业的管理向着科学化、环保化、主动服务化方向发展。即制造业转型与升级!

如何成功实现制造企业转型升级

如何成功实现制造企业转型升级? 随着房地产泡沫的急剧增加,经济所面临的风险也随之加大,所以众多投资公司也逐渐将注意力转移到制造业领域;加之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导致代工企业的优势被大大削弱,转型成为改变企业命运的唯一选择。所以,如何能帮助制造型企业成功转型升级也成为品物集团服务的核心。 制造企业实现转型升级的途径 1)企业盈利模式的转型。 典型的转型方式包括:企业由提供单一产品转向提供成套产品或整体解决方案(如进行设备成套,提供整条生产线,例如陕西鼓风机公司提供成套生产线);设计院所由提供设计图纸转向进行工程总承包(如武汉钢铁设计院转制为中冶南方之后,提供钢铁行业的工程总包服务);企业由销售产品转变为租赁产品(例如GE出租飞机发动机);从单纯靠卖产品盈利转向靠卖产品和提供产品的售后维护服务盈利(例如电梯行业提供长期的维修维护服务);从销售自主产品,转向建立行业产品的贸易枢纽(例如上海标五公司建立紧固件贸易中心);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等。 2)企业定位的转型。 典型的转型方式包括:提供代工的OEM企业转向提供从设计到制造外包的ODM企业;从代工转向自主品牌制造;从主攻产品出口市场转向国内市场;由竞争激烈的红海进入新的蓝海(例如上海重型机器厂转型制造核电设备,大批企业进行风电、LED等新能源行业等);由制造企业转向多元化运作,或向上下游延伸(例如凯迪电力由向电厂提供脱硫设备转向同时运营生物能源电厂,木材加工企业建立自己的林场等)。 3)企业运营模式的转型。 典型的转型方式包括:由纵向一体化转向横向一体化,广泛地进行制造外包,强化供应链写作;由单一工厂变为多地点、多工厂运作,由单一组织变为集团架构;由主要依靠自主发展(Organic Growth)转向并购与行业整合(Acquisition,例如宜化股份整合了许多行业企业,营业额迅速由10亿等级跨越百亿等级);由涉足多种产业转向归核化,聚焦自己最具优势的核心产业;实现国际化,进行跨国并购等。 制造企业实现转型升级应该具备的基础 转型升级对于企业而言不能仅仅停留在一句口号,企业运营的关键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企业要实现转型,不是仅仅有决心就够了,任何的变革都需要结合企业的实际,不切实际地乱转型,可能滑向倒闭的深渊。 1)具有稳定的盈利能力和现金流,拥有生存之本。企业要谈转型,首先要能够生存,要有能够转型的“本钱”,要有一定的投资、融资能力,立足未稳的企业谈不上转型。 2)对客户的需求和行业市场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企业应当剖析自身的特点、客户需求的变化和行业的竞争格局,做到知己知彼。在洞察行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审慎地进行转型。 3)建立支撑企业转型升级的资源。企业应当分析自己拥有哪些转型的“资本”,例如拥有较强的产品研发能力,或者能够通过产学研合作获得支撑企业转型升级的产品(例如长航电机公司通过与高校合作,开发出

智能制造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

第32 卷第2 期Vol.32,No.2 2019 年3 月Development & Innovation of Machinery & Electrical Products MST.,2019 文章编号:1002-6673 (2019) 02-051-03 智能制造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 徐宏聚 (中国煤炭科工集团太原研究院有限公司,山西太原030006) 摘要:当前,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虚拟技术和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推动下,全球正在快速进入智能制造时代,呈现出互联网+智能制造的新格局时代。同时智能制造正在引领和推动新一轮工业革命,不仅引发制造业发展理念、制造模式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革,而且加速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的转变实现的步伐。加快推进智能制造,建设智能工厂是加速我国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着力点,是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对我国重塑长期产业竞争优势也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工业4.0;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转型升级 中图分类号:TP29 文献标识码:A d〇i:10.3969/j.issn.1002-6673.2019.02.018 The Intelligent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e in Manufacturing Industry XU Hong-Ju (Shanxi Tian—Di Coal M ining Machinery C o.,L td.,Taiyuan Shanxi 030006,China) Abstract$At present,with the prom otion of new technologies such a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big data,cloud com puting,virtual technology and Internet of things,the world is rapidly entering the era of intelligent m anufacturing,presenting a new era of Internet +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At the same tim e,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is leading and promoting a new round of industrial revolution,which not only triggers significant and profound changes in the development concept and manufacturing mode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but also accelerates the pace of transformation from industrial power to industrial power. Accelerating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and building intelligent factories are the key points to accelerate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informatization and promote the structural reform of supply side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which are not only the important ways to transform and upgrade in enterprises,but also show the great significance to reshape the long-term competitive advantages of industries in China. Key words:industry 4.0;industrial internet%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0引言 制造技术和生产模式的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 原动力,世界工业革命的发展已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次 工业革命以蒸汽机的发明为标志,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发 电机、电动机的发明为标志,第三次工业革命以集成电路 的发明为标志。目前正在进人第四次工业革命,是建立在 云计算技术基础上以人工智能和移动互联为核心的新工 业革命,是迄今为止人类文明史上空前伟大而重要的科 技 和制 ,生产力以彻底解放,人们的需求方 式产品动需求需求催生产品,产品的生产模:式是生产、生产、制生产 修稿日期:2019-01-02 作者简介:徐宏聚(1975-),男,河南南阳人,工程师,曾在山西 柴油机厂从事多年技术工作,现在山西天地煤机装备公司工艺 技术部工作。并存的方式,后两种模式将成为大多数企业的主要生产 模式,生产模式 在 的,就要求未来的先进制造企业一定要适应随时制造、K 制造,制造的发生不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和专门的设备 进 ,任何人 以在算机进和 。 1智能制造概念 广义而论,智能制造是一个大概念,是先进制造技术 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 ,产品、制造、生命 的个 的成,制造的 、、智能 ,业的产品 、、,推动制造业创新、、协调、开放、共享发展。简单的说,智能制造就是用软件控制数据的自动流 动,解决复杂产品的不确定性,本质是基于“信息物理系 统”实现“智能工厂”,核心是动态配置的生产方式,关键 51

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问题

Forum学术论坛 2342012年10月 https://www.360docs.net/doc/d617007341.html, 浅谈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问题 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 冯荷英 摘 要:国内和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使得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成为必然,我国的制造业有着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转型升级中亦存在着困难,可以从产业融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产品绿色制造、向制造服务业转型、集中投资无形资产等方面进行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关键词:制造业 转型 升级 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00(2012)10(c)-234-02 制造业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老百姓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的主要内容。我国经济已经高速发展30余年,对经济的结构进行必要的调整已是必然,加之全球经济危机和经济周期的影响,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转型迫在眉睫,尤其是制造业的转型更是刻不容缓。 1 中国制造业现状 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的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这主要是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大力扩张拉动的,未来可以预见的几年,工业对我国GDP的贡献率还会上涨,工业在我国GDP中所占的比重将上升到接近50%,而制造业在工业领域中处于领军的地位,必将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力量。但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我们要认清目前我国的制造业所具有的优势和劣势,客观地评价我国制造业目前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制造业之所以能稳中有速的发展这么多年,其中必定有一些优势作为支持,具体来说有下面四方面: (1)我国制造业的劳动成本低。我国的劳动力比较充裕,尤其是在浙江、广东一带人口密集区,这些劳动力中多是从农村走出来的高中生,素质也是可以的,这使得我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产品领域比较有竞争力。 (2)我国巨大的国内消费市场为企业的新产品开发等创造了条件,使企业可以更快地在国内市场积累经验,形成规模经济,为将来走向国际提供了基础。 (3)我国的制造业基础比较完善。改革开放以来,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30多年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和国内的经济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促使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这为我国的制造业发展和转型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宏观环境。 (4)制造业生产比较集中。我国历来就很重视制造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所以,大多数大型制造企业都分布在资源较丰富的地区,使制造业的分布比较集中,生产资源基础比较好。 当然我国的制造业除了这些优势也存在着劣势,比如作为我国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制造企业中国有经济所占的比重较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发展的活力;一直以来企业都沿用旧的管理机制,落后的思想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机械化程度不高,生产效率低下;市场机制不完善,存在不完全竞争;我国很少有世界品牌,等等。这些都是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劣势。 此外,最关键的一点是,目前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方式仍然较为粗放,凭借着国家资源的硬实力,形成了我国制造业“三高四低”的特点,即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自然资源成本、低资金成本、低劳动力成本、低环境成本,使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模式一直在“重硬件、轻软件、重规模投入、轻技术创新”中徘徊,使中国的制造业缺乏国际竞争力,成为世界最大的加工厂。 上述这些劣势虽然早已存在,但在问题发生的初期并未引起足够大的重视,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以后,中国才进一步清醒地认识到了我国制造业发展模式中的弊端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制造业的发展,中国的制造业进入了艰难时期。此外,连续的人民币升值使我国制造业的出口利润降低、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又增加了用工成本、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国际贸易摩擦存在着愈演愈烈的趋势,这些使我国制造业现有的发展模式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同时,欧美等发达国家将高质量的制造业留在本国发展,而把传统的制造业转移到发展中的中国,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我国自主制造业的发展。 因此,为了我国制造业的健康发展,提升我国制造业产业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寻求新的发展途径,实现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2 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存在的困难 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迫在眉睫,但是因为制造业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是短时间内形成的,其中有些问题和思想是根深蒂固的,所以解决这些问题,利用优势,避开劣势打造新模式的制造业也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任务,过程中存在的困难主要有以下几方面。2.1 出口形势不容乐观 无论是在金融危机中还是在危机后,我国制造业产品的出口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阻力,例如:外贸出口比重下降;外商对我国制造业的直接投资明显减少;贸易保护主义又再次抬头,其中的保护手段除了仍然有传统的对某一国的某类产品收取惩罚性关税外,把购买本国货条款也写入了一些国家经济刺激的计划之中;我国传统产业低成本优势有减弱的趋势;等等。面对新一轮的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如果我国依然保持出口导向和粗放型的增长模式,那么我国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必将受到更大的挑战。 2.2 资源、环境压力凸显 近几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主要依赖于高投入、高能耗和高污染的产业发展,资源能源消耗高、污染排放量大、产能过剩间接造成资源浪费、资源利用率低、安全隐患多等已是我国制造业发展过程中不得不重视的问题,尤其是能源资源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这对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很不利的影响。在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方面,我国一方面积极进行环境质量保护,但是另一方面主要空气污染物的排放量仍居世界的前几位,承受国内和国际的与日俱增的压力,这对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企业转型升级学习心得体会

企业转型升级 专题培训的心得体会 1月11日至15日,本人有幸参加了在天津南开大学举办的“企业转型升级专题培训班”,先后听取了孙立群教授所做的《以史为鉴感悟人生》、段文斌教授所做的《从高增长到新常态》、杨斌教授所做的《管理创新思维与方法》、赵道政教授所做的《互联网+与中国制造2025》、薛红志教授所做的《中小企业成长规律与瓶颈突破》等八个讲座、以及医药产业项目对接会和参观了天津空港经济区、空客320组装线等学习参观活动。通过学习,对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方向、企业转型升级的内涵、目标等,有了进一步的深刻认识,对于自身今后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和重要作用。 一、对当前经济形势总的看法 “新常态”是我国新时期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标志。改革开放30年以来低成本扩张为主线的高速增长模式现在已无以为继,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是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然选择,也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经济发展的一个常态化结果。如果过去我们的企业是以做大为基本追求目标的话,新常态下我们企业应当以做强为根本宗旨,也就是要大力转变增长方式,从过去简单粗放的外延式发展转变为精雕细琢的内涵式发展,加大科技投入,掌握核心科技,把产品做精做细,不断降低生产成本,增强竞争能力,提高全要素生产效率,只有这样,我们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二、企业转型升级的内涵 企业转型升级并不等于一定要转产或转行,企业转型升级应当更多的是强调发展质量和效益,转行、转产与转型并没有直接的对等关系,产业升级的内容既包含了产业之间的升级,也包含了产业内的升级,转型与升级之间是相互促进的,转型的方向是升级,升级的目的是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 三、企业转型升级的目标 企业转型升级的目标最终是提升企业的发展质量和效益,使企业在经济全球化环境下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和竞争力,让企业走的更远、活得更久,企业社会地位更高、价值贡献更大,企业员工更体面、更有尊严、更幸福地工作和生活,离开这个目标和最终落脚点来谈论和谋划转型升级,无异于“黄梁一梦”。 四、企业如何转型升级 任何一个企业或产业的转型升级都必须要在现实和长远当中准确的找 到平衡点,这其中既有政策环境的影响,也有企业自身条件、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制约,既有整体行业能力水平、科学技术状况的节制,也有企业自身优势和企业管理者能力素质的牵引。转型升级不仅要看得远,还更要看得准、走得稳,走出更高的质量和效益,这才是企业真正意义上的转型升级,盲目地、缺乏科学和非理性地转产或转行,一味地追求好上、快上或快速膨胀,对企业来说,都将形成十分不利的影响,都必将为之付出惨痛的代价。 具体应注意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明确企业在行业和未来发展中的定位。转型升级中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对自身的企业和产业定位、行业前景和未来发展趋势要能够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及准确的判断,要对国家社会发展脉

郴州市产业转型升级路径研究 概论

概论郴州市产业转型升级的基本思路 产业转型升级是指一国或地区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根据国际和国内环境,通过特定的产业、财政、金融政策,对其现有产业结构的各方面进行调整。直面全球金融危机与我国经济周期性调整的双重冲击,郴州产业展现特有的韧性和引人注目的新趋势,透析郴州产业结构演进过程,辨证看待机遇与挑战,郴州产业转型升级乃形势所迫、竞争所逼、发展所需。 一、郴州市产业结构演进过程和基本特征 经济增长伴随着结构变迁,结构变迁推动着经济增长,两者互为因果,相互促进。产业结构是产业间形成的经济技术关系和数量比例关系,产业结构演进则是产业发展过程中其结构和内容在数量上和质量上两方面的提高。“转型”核心是转变经济增长的“类型”,“升级”包括产业之间、产业内的升级。 (一)演进过程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近年来,郴州市委、市政府实施一系列助推产业发展的有力举措,郴州产业得到快速发展。2010年,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达126.8亿元、594.4亿元和360.6亿元,其中全部工业增加值、规模工业增加值分别为2005年的2.7倍、3.6倍,第三产业增加值是2005年的2.2倍。特别是近两年规模工业增加值保持20%以上的增速,2010年规模工业总产值、规模以上

工业利润分别突破1000亿、100亿元大关,全市工业化水平达到46.2%,比“十五”末提高3.5个百分点。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00年以来,郴州立足于资源型经济实际,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产业结构不断优化。①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00年26.21:32.15:41.64转变为2010年的11.7:54.9:33.4,其中第一、三产业占比呈降低之势,第二产业占比呈逐年高位盘整之势。②三次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2000—2010年一产业贡献率由11.6%下降到3.6%,在三次产业中贡献率为最低;二产业贡献率由38.4%上升到67.2%,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三产业贡献率由50.0%降低到29.2%。综合看,三次产业整体结构逐步由当初的“三、二、一”演变为现在的“二、三、一”结构,符合现阶段经济发展特征。 产业集聚度不断提升。从三次产业内部结构分析,各产业基本形成相应的支柱产业。其中一产业内部,以粮食、烤烟为主的种植业增加值比重达59.4%;二产业内部,有色、能源、建材、医药食品、电子信息、机械化工六大行业主导地位不断凸显,2010年增加值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的71.0%,占GDP的31.5%;第三产业内部,以金融商贸、现代物流、文化旅游、信息传输等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到38.7%。同时,产业不断向园区、非公有制经济、优势行业集聚。2010年,全市园区工业实现增加值150.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

路桥施工企业如何转型升级

路桥施工企业如何转型升级 (中华铁道网、《路讯》杂志特约通讯员常魁星)2013年6月,中国一场银行间“钱荒”,是对央行掌控的一次压力测试。市场的过激反应,是人们对经济增速乏力、以往增长模式走到尽头的担忧的集中体现。而此次央行的态度变化,既给了那些不守规矩的银行一个警告,又向市场发出了逼迫中国经济转型的强烈信号。去银行贷款更难了,银行公司化了,经营不善也会破产。党的十八大召开后,尤其是新一届国家领导集体上任以来,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但受到国内外各类复杂环境因素的影响,经济增速放慢,投资增长减缓,施工企业发展面临业务量减少,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上涨,企业融资渠道不畅,市场不规范等新问题。“十二五”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如何在应对当前挑战的同时,加快路桥施工企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路桥施工企业亟需面对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几年来,欧美债务危机持续发酵,世界经济复苏缓慢,拉动国内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受到严重影响,经济发展步入了慢车道。路桥施工企业普遍感觉市场环境不景气,面临较大的生存发展压力。劳动力成本大幅攀升,原材料价格快速上涨,企业融资难度加大;与压级压价、最低价中标、垫资施工、拖欠工程款等这些行业“顽疾”,交织在一起,极大地挤压着企业的利润空间,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高投入、高能耗、低效率、低利润”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已不可持续。调整经济结构和经营结构,实现路桥施工企业转型升级已迫在眉睫。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收紧,银行贷款紧缩,国内外经济发展持续放缓,基础建设投资大幅度减少,施工企业市场份额严重萎缩。面对国家适时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以适应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大趋势,路桥施工企业必须加大转型升级的步伐来适应外部市场变化。 面对新形势,一些路桥施工企业采取了实施产业链上下游领域的延伸、大力拓展海外市场、推动内部管理变革、开展科技创新等多种措施和手段,积极展开了转型升级的探索与实践。中交集团提出了打造“五商”中交,即:全球知名的工程承包商、城市综合体开发运营商、特色房地产商、基础设施综合投资商、海洋重型装备与港口机械制造及系统集成总承包商。构筑生命共同体,打造品质中交;走出去拓市场,打造全球中交;推进管理提升,打造效益中交;加强党的建设,打造活力中交”。爬坡过坎,举重若轻破难题;克难前行,上下搏击渡难关。坚定信心,凝心聚力,落实责任,扎实工作,打造“升级版”中交,实现“中交梦”。中交一公局提出了实施“交通设施一体化”战略。笔者认为转型升级是路桥施工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实施多元化经营、完善一体化战略 2013年6月20日,国务院批准了《国家公路网规划(2013年-2030年)》,国家公路网规划方案由普通国道和国家高速公路两个路网层次构成,总规模约40万公里。升级改造大约10万公里、新建8千公里的普通国道,新建高速公路大约3万公里,总投资大约是4.7万亿元。其中普通国道约2.2万亿元,国家高速公路约2.5万亿元。这一消息对路桥施工企业来说是久旱逢甘露,是新机遇,也是新挑战。

产业融合: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要点

产业融合: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 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是推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根本性转变的一个关键环节,而产业融合则是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 一、产业融合是推进我国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现实选择 经过多年来的快速发展,我国已形成了完备的制造业体系,其中食品业、纺织业、一般机械制造业、日用化工业等已成为社会经济和国家财政的支柱产业,是就业和民生的主要领域。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传统制造业长期沿袭粗放型发展模式,产业发展呈现“两高”、“四低”和外需的典型特征:主要依赖高投资率、高投资率前提下的高投资增长率,主要依赖低劳动力成本、低自然资源成本、低环境成本和低资金成本,依靠外需拉动进行数量扩张。这种发展方式造成消费与投资比例关系的严重失调、资源枯竭、国际竞争力不强等问题。随着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加剧,劳动力成本的提高,传统制造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挑战。 产业融合作为一种扩散性的技术创新,其作用是通过原有的产业边界,降低传统行业间的进入壁垒,为企业提供扩大规模、开发新产品和新服务的巨大商机,有利于产生新的产业发展模式、行业规则、管理体制。因此,产业融合不仅能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还能使企业创造制度绩效,形成开放性的产业融合体系。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新科技革命的步伐,以及大型跨国公司的发展,全球产业融合发展日趋明显。 基于我国国情,实现产业融合是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现实选择。因为传统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特别是在一些地区,传统制造业撑起了区域经济的脊梁。我们不能照搬一些国家用高端产业来完全取代传统制造业的老路,而只能通过新旧产业的交互作用,融合渗透,逐步创造出全新的产业体系,完成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二、传统制造业产业融合的路径选择和成功经验 传统制造业内部重组融合,优化原有产业结构和组织形式。通过企业兼并、重组等,提高整体竞争力和生产效率。山东重工集团有限公司于2009年6月由潍柴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山东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和山东省汽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3家国有企业重组而成。重组当年,在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依然实现销售收入610亿元,同比增长6%。今年1—5月,集团销售收入达到525亿元,同比增长110%,其他各项经济指标也全部翻番增长。今年6月,山东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宣布了自己在未来5到10年的战略规划:立志打造全球领先、拥有核心技术、可持续发展的装备制造集团,成为世界装备制造业的重要一极,进入世界500强。 传统制造业与高新产业融合,拓展新的产品和市场。通过高新技术嫁接改造等多种方式,传统制造业提高了产品附加值,推出了新产品,实现了装备现代化,获得了新的生命力。近两年来,山东一大批传统制造业企业通过信息产业嫁接改造,焕发出勃勃生机。我国最大的花生油专业生产企业——山东鲁花集团,建立了能够为企业经营管理提供数字化服务的ERP系统,实现了财务、业务一体化,省时高效;实现了对分厂、分公司的随时监控和精细管理,为企业管理与决策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显著提升了企业的整体竞争力。2009年,山东鲁花集团被科技部认定为全国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应用示范企业。

工作心得: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战略的四种途径

工作心得: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战略的四种途径 当前,一个基本的共识是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整体转型升级的关键。2015年5月,国务院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同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又决定实施制造强国战略。这都体现了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成为当前经济转型升级的重中之重和关键领域。 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战略,尽管有多种路径和方式,但总体而言,就是要从传统上高度依赖低成本劳动力、依赖大量资源能源消耗、依赖国际市场、产出大批量低附加值制成品的制造模式,转为以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为驱动,结合服务与商务模式创新,面向国内国外市场、产出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和高质量产品的制造模式演进。而从当前已经提出的制造业转型升级战略与模式并结合未来的世界制造趋势而言,中国制造的升级路径,就是沿着从传统制造模式向服务型制造、共享经济、工业互联网最终到物联网模式的演化路径。 服务型制造 服务型制造,简而言之,就是基于制造的服务和面向服务的制造,是一种制造与服务互相融合促进的制造模式,具有资源整合、促进创新与价值增值的特点。国内学术界研究制造与服务的融合并提出服务型制造已经有近十年的时间,最终在国内取得共识并上升为国家制造战略的主要方向。《中国制造2025》明确指出,要将服务型制造作为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主要路径之一。2016年8月,工信部、国家发改委、中国工程院联合印发《发展服务型制造专项行动指南》,为中国制造业发展服务型制

造进行了具体规划和指导。 从服务型制造的发展而言,服务型制造的产生离不开世界制造业的发展趋势转变。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世界经济与制造业产生了三个深刻的变革:一是世界经济逐渐向服务经济演变,进入服务时代,发达国家服务经济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普遍占到70%以上;二是制造业本身的充分服务化,世界制造500强企业中服务环节所产生的收入占整体收入的大部分;三是消费领域的变化,顾客不再满足于大批量生产的一致性产品,而是越来越追求个性化、差异性的产品,同时希望获得更好的服务体验。因此,在这种趋势下,原有工业时代典型的大批量同质规模化生产的模式,被重新组织、高度柔性化从而提供“个性化差异产品+全生命周期服务”的新的产业模式所替代,这就是服务型制造模式。 中国制造业发展服务型制造模式,将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通过企业之间增强服务而带来的相互耦合关系,重新组织全产业链的设计、研发、生产、配送等资源,从而更有效地提升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二是通过服务与制造的结合,充分鼓励生产端与消费端的融合促进,从而激发更好地对消费者满足的技术创新;三是通过不断加强服务环节,不断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制造业的整体盈利能力。 共享制造(弘利遴选) 服务型制造的提出和思路,主要是在互联网时代前期,更多通过对现实产业链关系的重组和服务增强来实现整体制造业的提升。而进入网络时代,互联网所具有的跨时空、低交易成本和大规模的资源调度能力,为更新的制造业模式打下了基础。共享经济所衍生出的共享制造,就是网络经济所展现出来的一种新型制造模式。 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要发展“分享经济”,所谓分享经济

企业转型升级发言稿doc

企业转型升级发言稿 篇一:企业转型升级柯桥大讲坛周总发言稿-final 创业创新与转型升级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 大家好,我是上海美特斯邦威服饰股份有限公司的周成建,今天很高兴能受邀参加企业转型升级-柯桥大讲坛,向领导进行汇报!并与在座其他企业进行交流! 今天,我的讲课主题是《创业创新与转型升级》,如今,中国经济正处于新的发展阶段,在“十二五”规划下,政府对企业提出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要求,那么对于我们民营企业来说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我也深有体会。今天面对地是一个虚拟时代和传统时代的结合,对你的流程,对你企业的管理方法都会发生剧变。最关键除了产品创新以外、人才的培养及政策的扶持都会对企业创业创新及转型升级起到很大的推动,而企业自身的选择和对产业的专注可能会决定着企业未来的发展空间,今天,我就从以下四个方面来阐释我的观点。 1. 政策、环境是增强企业创新动力的根本保障 我认为,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实行转型升级的根本动力主要来自于企业家的追求、市场的竞争压力及政策、环境的

导向。当前在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国内产业结构和加工贸易政策的调整,以及劳动力、原材料不断上升等因素下,使企业创新、转型升级的动力不断上升。 尤其是近几年来,民营企业深切地感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挑战与机遇,从整体环境来说政府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对实体企业的支持,国家仅仅依靠资源性产业和投资产业对经济的拉动力是远远不够的,国家更需要实体企业、自主品牌的健康、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我觉得今天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其实处在一个高度的浮躁时代。我们大家对自己、对社会、对他人期望值的管理如何去调剂好,这是非常重要的。我认为在这个方面中国的今天的确是一个非常乱的一个状态。所以我也一直在强调,我们如何做到耐得住寂寞、耐得住诱惑,如何让自己专心专注做某一件事情做到极致。因为我们中国今天的机会实在是太多了,诱惑实在是太多,这是我们需要很好思考的问题。 同时,当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老百姓会大大提升对国有品牌的信心 与对国货的支持力度,经济大环境势必会从固有的对资源和投资的依赖转向对实体经济、品牌经济、产业经济的发展。因此实体经济、品牌经济、产业经济在经济发展中的位置非常重要。此外,中国的消费模式也在改变,消费需求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