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大纲

初中数学大纲
初中数学大纲

初中数学目录(代数165几何155统计概率34)

七年级上

第一章:有理数

1.正数和负数⑵

2.有理数(①有理数;②数轴;③相反数;④绝对值)⑷

3.有理数的加减法(①有理数加法;②有理数减法)⑷

4.有理数的乘除法(①有理数的乘法;②除法)⑷

5.有理数的乘方(①乘方;②科学计数法;③近似数)⑶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法

1.整式⑶

2.整式的加减⑷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

1.从算数到方程⑷

2,一元一次方程⑷

3.等式的性质

4.解一元一次方程(①去括号、分母;②移项;③合并同类项;④系数化为1)⑻

5.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⑸

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

1.几何图形(①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②点、线、面、体)⑷

2.直线、射线、线段⑶

3.角(①角;②角的比较与运算;③余角和补角)⑸

七年级下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1.相交线(①相交线;②垂直;③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⑶

2.平行线及判定(①平行线;②平行线的判定)⑶

3.平行线的性质(①平行线的性质;②命题、定理、证明)⑷

4.平移⑵

第六章:实数

1.平方根⑶

2.立方根⑵

3.实数⑵

第七章:平面直角坐标系

1.平面直角坐标系(①有序数对;②平面直角坐标系)⑶

2.坐标方法的简单应用(①表示地理位置;②表示平移)⑶

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1.二元一次方程组⑴

2.消元—解二元一次方程组⑷

3.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⑶

4.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⑵

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1.不等式(①不等式及其解集;②不等式的性质)⑶

2.一元一次不等式⑷

3.一元一次不等式组⑵

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1.统计调查⑶

2.直方图⑶

3.课题学习,从数据谈节水⑵

八年级上

第十一章:三角形

1.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①三角形的边;②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

③三角形的稳定性)⑵

2.与三角形有关的角(①三角形的内角;②三角形的外角)⑶

3.多边形及内角和(①多边形;②多边形内角和)⑵

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

1.全等三角形⑴

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⑹

3.角的平分线的性质⑵

第十三章:轴对称

1.轴对称(①轴对称;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⑶

2.画轴对称图形⑵

3.等腰三角形(①等腰三角形;②等边三角形)⑸

4.课题学习,最短路径问题⑵

第十四章: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

1.整式的乘法(①同底数幂的乘法;②幂的乘方;③积的乘方;④整式的乘法)⑹

2.乘法公式(①平方差公式;②完全平方公式)⑶

3.因式分解(①提取公因式;②公式法)⑶

第十五章:分式

1.分式(①从分数到分式;②分式的基本性质)⑷

2.分式的运算(①分式的乘除;②分式的加减;③整数指数幂)⑹

3.分式方程⑶

八年级下

第十六章:二次根式

1.二次根式⑵

2.二次根式的乘除⑵

3.二次根式的加减⑶

第十七章:勾股定理

1.勾股定理⑷

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⑶

第十八章:平行四边形

1.平行四边形(①平行四边形的性质;②判定)⑺

2.特殊四边形(①菱形;②正方形;③矩形)⑹

第十九章:一次函数

1.变量与函数(①变量与函数;②函数的图像)⑹

2.一次函数(①正比例函数;②一次函数;③一次函数与方程、不等式)⑺

3.课题学习,选择问题⑵

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

1.数据的集中趋势{①平均数;②中位数和众数)⑹

2.数据的波动程度⑵

3.课题学习,体质健康测试中的数据分析⑵

九年级上

第二十一章:一元二次方程

1.一元二次方程⑴

2.降次—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①配方法;②公式法;③因式分解法;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⑺

3.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⑶

第二十二章:二次函数

1.二次函数图像与性质(①二次函数;②多钟表达形式.....)⑹

2.用函数观点看一元二次方程⑴

3.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⑶

第二十三章:旋转

1.图形的旋转⑵

2.中心对称(①中心对称;②中心对称图形;③关于原点对称点的坐标)⑶

3.课题学习,图案设计⑵

第二十四章:圆

1.圆(①圆;②垂直于弦的直径;③弧、弦、圆周角;④圆周角)⑸

2.点和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⑸

3,正多边形和圆⑵

4.弧长和扇形面积⑵

第二十五章:概率初步

1.随机事件与概率(①随机事件;②概率)⑶

2.用列举法求概率⑶

3.用频率估计概率⑶

九年级下

第二十六章:反比例函数

1.反比例函数(①反比例函数;②反比例函数图像和性质)⑶

2.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⑶

第二十七章:相似

1.图形的相似⑵

2.相似三角形(①相似三角形的判定;②相似三角形的性质;③相似三角形的应用举例)⑺

3.位似⑶

第二十八章:锐角三角函数

1.锐角三角函数⑹

2.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⑷

第二十九章:投影与视图

1.投影⑵

2.三视图⑷

3.制作立体模型⑵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大纲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大纲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有理数 1.1 正数和负数 1.2 有理数(数轴|相反数|绝对值) 1.3 有理数的加减法 1.4 有理数的乘除法 1.5 有理数的乘方(科学计数法)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 2.1 整式 2.2 整式的加减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 3.1 从算式到方程 3.2 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合并同类项与移项3.3 解一元一次方程(二)去括号与去分母3.4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 第四章图形认识初步 4.1 多姿多彩的图形 4.2 直线、射线、线段 4.3 角 4.4 设计制作长方体形状的包装纸盒 七年级下册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5.1 相交线(垂线|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5.2 平行线及其判定(邻补角) 5.3 平行线的性质(命题|定理) 5.4 平移 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 6.1 平面直角坐标系 6.2 坐标方法的简单应用

第七章三角形★ 7.1 三角形有关的线段(高|中线|角平分线) 7.2 与三角形有关的角(稳定性|外角) 7.3 多边形及其内角和 7.4 课题学习镶嵌 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8.1 二元一次方程组 8.2 消元——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8.3 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 *8.4 三元一次方程组解法举例 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9.1 不等式 9.2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不等式 9.3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10.1 统计调查 10.2 直方图 八年级上册 第十一章全等三角形★ 11.1 全等三角形 11.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11.3 角的平分线的性质 第十二章轴对称 12.1 轴对称 12.2 作轴对称图形 12.3 等腰三角形 第十三章实数 13.1 平方根 13.2 立方根

新人教版初中数学大纲

新人教版初中数学大纲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有理数 1正数和负数 2有理数 3有理数的加减法 4有理数的乘除法 5有理数的乘方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 1整式 2整式的加减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 1从算式到方程 2一元一次方程——合并同类项和移项 3一元一次方程——去括号与去分母 4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 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 1几何图形 2直线、射线、线段 3角 七年级下册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1相交线 2平行线及其判定 3平行线的性质 4平移 第六章实数 1平方根 2立方根3实数 第七章平面直角坐标系 1平面直角坐标系 2坐标方法的简单应用 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1二元一次方程组 2消元——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3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 4 三元一次方程组解法 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1不等式 2一元一次不等式 3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 述 1统计调查 2直方图 八年级上册 第十一章三角形 1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 2与三角形有关的角 3多边形及其内角和 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 1全等三角形 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3角平分线的性质 第十三章轴对称 1轴对称 2画轴对称图形 3 等腰三角形 第十四章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 解 1整式的乘法 2乘法公式 3因式分解 第十五章分式 1分式 2分式的运算 3分式方程 八年级下册 第十六章二次根式 1二次根式 2二次根式乘除 3 二次根式加减 第十七章勾股定理 1勾股定理 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第十八章平行四边形 1平行四边形 2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第十九章一次函数 1函数 2一次函数 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 1数据的集中趋势 2数据的波动程度 九年级上册 第二十一章一元二次方程 1一元二次方程 2解一元二次方程 3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 第二十二章二次函数 1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2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 3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 第二十三章旋转 1图形的旋转 2中心对称 第二十四章圆 1圆的有关性质 2点和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 系 3正多边形和圆 2

初中数学教学大纲

第一章实数 ★重点★实数的有关概念及性质,实数的运算 ☆内容提要☆ 一、重要概念 1.数的分类及概念 数系表: 说明:“分类”的原则:1)相称(不重、不漏) 2)有标准 2.非负数:正实数与零的统称。(表为:x≥0) 常见的非负数有: 性质:若干个非负数的和为0,则每个非负担数均为0。 3.倒数:①定义及表示法 ②性质:A.a≠1/a(a≠±1);B.1/a中,a≠0;C.0<a<1时1/a>1;a>1时,1/a<1;D.积为1。 4.相反数:①定义及表示法 ②性质:A.a≠0时,a≠-a;B.a与-a在数轴上的位置;C.和为0,商为-1。 5.数轴:①定义(“三要素”) ②作用:A.直观地比较实数的大小;B.明确体现绝对值意义;C.建立点与实数的一一对应关系。 6.奇数、偶数、质数、合数(正整数—自然数) 定义及表示: 奇数:2n-1 偶数:2n(n为自然数) 7.绝对值:①定义(两种): 代数定义: 几何定义:数a的绝对值顶的几何意义是实数a在数轴上所对应的点到原点的距离。 ②│a│≥0,符号“││”是“非负数”的标志;③数a的绝对值只有一个;④处理任何类型的题目,只要其中有“││”出现,其关键一步是去掉“││”符号。 二、实数的运算 1.运算法则(加、减、乘、除、乘方、开方) 2.运算定律(五个—加法[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对加法的] 分配律) 3.运算顺序:A.高级运算到低级运算;B.(同级运算)从“左” 到“右”(如5÷ ×5);C.(有括号时)由“小”到“中”到“大”。 三、应用举例(略) 附:典型例题 1.已知:a、b、x在数轴上的位置如下图,求证:│x-a│+│x-b│ =b-a.

初中数学大纲综合教材目录(最新修订版)

初中数学大纲综合教材目录 (最新修订版) 安徽亳州市米立海 七年级上(62) 第1章有理数(19) 1.1正数和负数(2) 1.2 有理数(4) 1.2.1 有理数 1.2.2 数轴 1.2.3 相反数 1.2.4 绝对值1.3有理数的加减法(4) 1.3.1 有理数的加法 1.3.2 有理数的减法 实验与探究填幻方 阅读与思考中国人最先使用负数 1.4有理数的乘除法(4) 1.4.1 有理数的乘法 1.4.2 有理数的除法 观察与猜想翻牌游戏中的数学道理 1.5 有理数的乘方(3) 1.5.1 乘方 1.5.2 科学记数法 1.5.3 近似数 数学活动 小结(2) 第2章整式的加减(8)

阅读与思考数字1与字母X的对话 2.2整式的加减(4) 信息技术应用电子表格与数据计算 数学活动 小结(1) 第3章一元一次方程(19) 3.1 从算式到方程(4) 3.1.1 一元一次方程 3 .1.2 等式的性质 阅读与思考方程史话 3.2解一元一次方程(一)——移项与合并(4) 实验与探究无限循环小数化分数 3.3 解一元一次方程(二)——去括号与去分母(4)3.4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5) 数学活动 小结(2) 第4章几何图形初步(16) 4.1几何图形(4) 4.1.1 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 4.1.2 点、线、面、体阅读与思考几何学的起源 4.2直线、射线、线段(3) 阅读与思考长度的测量

4.3.1 角 4.3.2 角的比较与运算 4.3.3 余角和补角 4.4课题学习制作长方体形状的包装盒(2) 数学活动 小结(2) 七年级下(62) 第5章相交线与平行线(14) 5.1相交线(3) 5.1.1 相交线 5.1.2 垂线 5.1.3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观察与猜想看图时的错觉 5.2平行线及其判定(3) 5.2.1 平行线 5.2.2 平行线的判定 5.3 平行线的性质(4) 5.3.1 平行线的性质 5.3.2 命题、定理、证明 信息技术应用探索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5.4 平移(2) 数学活动 小结(2) 第6章实数(8) 13.1 平方根(3)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大纲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大 纲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有理数 1.1 正数和负数 1.2 有理数(数轴|相反数|绝对值) 1.3 有理数的加减法 1.4 有理数的乘除法 1.5 有理数的乘方(科学计数法)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 2.1 整式 2.2 整式的加减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 3.1 从算式到方程 3.2 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合并同类项与移项3.3 解一元一次方程(二)去括号与去分母3.4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 第四章图形认识初步 4.1 多姿多彩的图形 4.2 直线、射线、线段 4.3 角 4.4 设计制作长方体形状的包装纸盒 七年级下册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5.1 相交线(垂线|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5.2 平行线及其判定(邻补角) 5.3 平行线的性质(命题|定理) 5.4 平移 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 6.1 平面直角坐标系 6.2 坐标方法的简单应用

第七章三角形★ 7.1 三角形有关的线段(高|中线|角平分线) 7.2 与三角形有关的角(稳定性|外角) 7.3 多边形及其内角和 7.4 课题学习镶嵌 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8.1 二元一次方程组 8.2 消元——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8.3 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 *8.4 三元一次方程组解法举例 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9.1 不等式 9.2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不等式 9.3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10.1 统计调查 10.2 直方图 八年级上册 第十一章全等三角形★ 11.1 全等三角形 11.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11.3 角的平分线的性质 第十二章轴对称 12.1 轴对称 12.2 作轴对称图形 12.3 等腰三角形 第十三章实数 13.1 平方根 13.2 立方根

初中数学考试大纲

数与代数 (一)数与式 ⒈有理数 考试内容:有理数,数轴,相反数,数的绝对值,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加法运算律,乘法运算律,简单的混合运算. 考试要求:(1)理解有理数的意义,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会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2)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会求有理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绝对值符号内不含字母). (3)理解乘方的意义,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的运算法则、运算律、运算顺序以及简单的有理数的混合运算(以三步为主). (4)能用有理数的运算律简化有关运算,能用有理数的运算解决简单的问题. ⒉实数 考试内容:无理数,实数,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近似数和有效数字, 二次根式,二次根式的加、减、乘、除运算法则,简单的实数四则运算. 考试要求:(1)了解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数的平方根、立方根。(2)了解开方与乘方互为逆运算,会用平方运算求某些非负数的平方根,会用立方运算求某些数的立方根,会用科学计算器求平方根和立方根. (3)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 (4)能用有理数估计一个无理数的大致范围. (5)了解近似数与有效数字的概念,会按要求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能用计算器进行近似计算,并按问题的要求对结果取近似值. (6)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及其加、减、乘、除运算法则,会用运算法则进行有关实数的简单四则运算(不要求分母有理化). ⒊代数式 考试内容:代数式,代数式的值,合并同类项,去括号. 考试要求:(1)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2)能分析简单问题的数量关系,并用代数式表示. (3)能解析一些简单代数式的实际背景或几何意义. (4)会求代数式的值;能根据特定的问题查阅资料,找到所需要的公式,并会代入具体的值进行计算. (5)掌握合并同类项的方法和去括号的法则,能进行同类项的合并. ⒋整式与分式 考试内容:整式,整式加减,整式乘除,整数指数幂,科学记数法. 乘法公式:因式分解,提公因式法,公式法. 分式、分式的基本性质,约分,通分,分式的加、减、乘、除运算.

浙教版初中数学教学大纲

初中数学教学大纲一、中考数学命题特点分析 认真分析近几年浙江省中考数学试题,不能发现,试题注重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的“三基”考查。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试题突出如下特点:一是典型性,即选题典型,难易程度做到逐步递进;二是针对性,即选题精炼,帮助学生提高复习效率;三是新颖性,体现探究性、开放性、活动性,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能力与数学素养。学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备考: 1、重教材,抓基础,夯实基本知识点,熟练各种基本技能 大多数的中考的试题是教材中题目的引申、变形或组合,特别是教材的内容编排有“螺旋上升”的特点,有些知识点比较分散,因此,要深入钻研教材,不能脱离课本,进入初三的学生,在学好新知识的同时,教师要把初一、初二相关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使之形成结构,要有经常性的复习,反复练习达到知识的巩固熟练,把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落实好。 2、重过程,抓理解,提高解题能力 中考试题中有突出“动态”、“探究”、“过程”等观念,如图表中信息的收集与处理,结论的猜想与证明,利用学具操作、图形的旋转、翻折运动及文学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的转换等,这些问题都是切切实实地关注学生的体验过程,要知识的发生过程,避免死记硬背。平时训练要求高标准,定时定量,做到等题规范,表述准确,推断合理,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分析能力,计算能力。 3、重通法、抓变通,培养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敏捷性 中考数学试题形式和知识背景千变万化,但其中运用是数学思想方法都是相通的。要处理好“通法”和技巧的关系,抓知识的主干部分与通性通法,在此基础上通过寻求不同解题途径与思维方式,注重变式和拓展训练,精做精练,培养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敏捷性。 4、重反思、抓纠错 中考考试的分数高低,往往取决于细心,成绩再好的同学也难免粗心,但粗心的背后是有原因的,知识的负迁移,知识点不熟练,平时解题不规范,数学概

最新人教版初中数学大纲

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有理数 1.1 正数和负数 阅读与思考用正负数表示加工允许误差1.3 有理数的加减法 实验与探究填幻方 阅读与思考中国人最先使用负数 1.4 有理数的乘除法 观察与思考翻牌游戏中的数学道理 1.5 有理数的乘方 数学活动 小结 复习题1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 2.1 整式 阅读与思考数字1与字母X的对话 2.2 整式的加减 信息技术应用电子表格与数据计算 数学活动 小结 复习题2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 3.1 从算式到方程 阅读与思考“方程”史话 3.2 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合并同类项与移项 实验与探究无限循环小数化分数 3.3 解一元一次方程(二)——去括号与去分母 3.4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 数学活动 小结 复习题3 第四章图形认识初步 4.1 多姿多彩的图形 阅读与思考几何学的起源 4.2 直线、射线、线段 阅读与思考长度的测量 4.3 角 4.4 课题学习设计制作长方体形状的包装纸盒 数学活动 小结 复习题4 七年级下册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5.1 相交线 5.1.2 垂线 5.1.3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观察与猜想 5.2 平行线及其判定 5.2.1 平行线 5.3 平行线的性质 5.3.1 平行线的性质 5.3.2 命题、定理 5.4 平移 教学活动 小结 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 6.1 平面直角坐标系 6.2 坐标方法的简单应用 阅读与思考 6.2 坐标方法的简单应用 教学活动 小结 第七章三角形 7.1 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 7.1.2 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 7.1.3 三角形的稳定性 信息技术应用 7.2 与三角形有关的角 7.2.2 三角形的外角 阅读与思考 7.3 多变形及其内角和 阅读与思考 7.4 课题学习镶嵌 教学活动 小结 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8.1 二元一次方程组 8.2 消元——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8.3 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 阅读与思考 8.4 三元一次方程组解法举例 教学活动 小结 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9.1 不等式 阅读与思考 9.2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不等式 实验与探究 9.3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阅读与思考 教学活动 小结 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10.1 统计调查 实验与探究 10.2 直方图 10.3 课题学习从数据谈节水 教学活动 小结 八年级上册 第十一章全等三角形 11.1 全等三角形 11.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阅读与思考全等与全等三角形 11.3 角的平分线的性质 教学活动 小结 复习题11 第十二章轴对称 12.1 轴对称 12.2 作轴对称图形 12.3 等腰三角形 教学活动 小结 复习题12 第十三章实数 13.1 平方根 13.2 立方根 13.3 实数 教学活动 小结 复习题13 第十四章一次函数 14.1 变量与函数 14.2 一次函数 14.3 用函数观点看方程(组)与不 等式 14.4 课题学习选择方案 教学活动 小结 复习题14 精品文档

新人教版初一数学大纲

新人教版初一数学大纲 第一章有理数 1.1 正数与负数 ①在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前面加上负号“—”的数叫负数(negative number)。与负数具有相反意义,即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叫做正数(positive number)(根据需要,有时在正数前面也加上“+”)。 ②大于0的数叫正数。 ③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是唯一的中性数。 ④搞清相反意义的量:南北;东西;上下;左右;上升下降;高低;增长减少等 1.2 有理数 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整数(integer),正分数和负分数统称分数(fraction)。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rational number). 以用m/n(其中m,n是整数,n≠0)表示有理数。 通常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数轴(number axis)。 数轴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 在直线上任取一个点表示数0,这个点叫做原点(origin)。 数轴上的点和有理数的关系: 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但数轴上的点,不都是表示有理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opposite number)。(例:2的相反数是-2;0 的相反数是0) 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absolute value),记作|a|。从几何意义上讲,数的绝对值是两点间的距离。 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1.3 有理数的加减法 ①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3.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②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这个数的相反数。 1.4 有理数的乘除法 ①有理数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 ②有理数除法法则: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 0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得0。 1.5 有理数的乘方 求n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幂(power)。在a的n次方中,a 叫做底数(base number),n叫做指数(exponent)。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0的任何次幂都是0。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法则: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同级运算,从左到右进行;如有括号,先做括号内的运算,按小括号、中括号、大括号依次进行。 把一个大于10的数表示成a×10的n次方的形式,使用的就是科学计数法,注意a的范围为1≤a <10。 从一个数的左边第一个非0数字起,到末位数字止,所有数字都是这个数的有效数字(significant digit)。四舍五入遵从精确到哪一位就从这一位的下一位开始,而不是从数字的末尾往前四舍五入。比如:3.5449精确到0.01就是3.54而不是3.55. 分类有理数大小的比较 加减 正数与负数→有理数

初中数学章节大纲

苏科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我们与数学同行 1.1 生活数学 1.2 活动思考 第二章有理数 2.1 比0小的数 2.2 数轴 2.3 绝对值与相反数 2.4 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 2.5 有理数的乘法与除法 2.6 有理数的乘方 2.7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第三章用字母表示数 3.1 字母表示数 3.2 代数式 3.3 代数式的值 3.4 合并同类项 3.5 去括号 第四章一元一次方程 4.1 从问题到方程 4.2 解一元一次方程 4.3 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第五章走进图形世界 5.1 丰富的图形世界 5.2 图形的变化 5.3 展开与折叠 5.4 从三个方向看 第六章平面图形的认识(一) 6.1 线段射线直线 6.2 角 6.3 余角补角对顶角 6.4 平行 6.5 垂直 苏科七年级下册 第七章平面图形的认识(二) 7.1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 7.2 探索平行线的性质 7.3 图形的平移 7.4 认识三角形 7.5 三角形的内角和 第八章幂的运算 8.1 同底数幂的乘法 8.2 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 8.3 同底数幂的除法 第九章从面积到乘法公式 9.1 单项式乘单项式 9.2 单项式乘多项式 9.3 多项式乘多项式 9.4 乘法公式 9.5 单项式乘多项式法则的再认识—因式分解(一) 9.6 乘法公式的再认识—因式分解(二) 第十章二元一次方程 10.1 二元一次方程 10.2 二元一次方程组 10.3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10.4 用方程组解决问题 第十一章图形的全等 11.1 全等图形 11.2 全等三角形 11.3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第十二章数据在我们身边 12.1 普查与抽样调查 12.2 统计图的选用 12.3 频数分布表和频数分布图 第十三章感受概率 13.1 确定与不确定 13.2 可能性

新人教版初中数学大纲

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有理数 1正数和负数 2有理数 3有理数的加减法 4有理数的乘除法 5有理数的乘方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 1整式 2整式的加减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 1从算式到方程 2一元一次方程——合并同类项和移项 3一元一次方程——去括号与去分母 4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 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 1几何图形 2直线、射线、线段 3角 七年级下册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1相交线 2平行线及其判定 3平行线的性质 4平移 第六章实数 1平方根 2立方根 3实数第七章平面直角坐标系 1平面直角坐标系 2坐标方法的简单应用 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1二元一次方程组 2消元——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3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 4 三元一次方程组解法 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1不等式 2一元一次不等式 3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1统计调查 2直方图 八年级上册 第十一章三角形 1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 2与三角形有关的角 3多边形及其内角和 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 1全等三角形 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3角平分线的性质 第十三章轴对称 1轴对称 2画轴对称图形 3 等腰三角形 第十四章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 1整式的乘法 2乘法公式 3因式分解 第十五章分式 1分式 2分式的运算 3分式方程 八年级下册 第十六章二次根式 1二次根式 2二次根式乘除 3 二次根式加减 第十七章勾股定理 1勾股定理 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第十八章平行四边形 1平行四边形 2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第十九章一次函数 1函数 2一次函数 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 1数据的集中趋势 2数据的波动程度 九年级上册 第二十一章一元二次方程 1一元二次方程 2解一元二次方程 3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 第二十二章二次函数 1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2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 3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 第二十三章旋转 1图形的旋转 2中心对称 第二十四章圆 1圆的有关性质 2点和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3正多边形和圆 4弧长和扇形面积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大纲摘要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大 纲摘要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大纲摘要 七年级上册包括有理数,整式的加减、一元一次方程,图形认识初步四章内容,学习内容涉及到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课题学习”三个领域,其中每一章都是相关领域的基础内容,是后续学习的基础。 教科书内容与课程学习目标 第1章“有理数”的主要内容是有理数的有关概念及其运算。通过本章的学习,要使学生了解有理数产生的必要性、有理数的意义,能够从事有理数运算,体会“数的扩张”的一致性,并能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首先,教科书在前面两个学段学习的正数的基础上,引入了负数的概念,这不仅是实际的需要,也是学习第三学段数学内容的需要;接着引进数轴、相反数、绝对值等关于有理数的一些概念,这样一方面加深对有理数(特别是负数)的认识,另一方面也为学习有理数运算做准备;在此基础上,介绍有理数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和乘方运算的意义、法则和运算律,这是本章的重点。在本章,有理数加法与乘法都是在介绍运算法则——着重是符号法则的基础上,进行基本运算,然后结合具体例子引入运算律;减法与除法,则是着重介绍如何向加法与乘法转化,从而利用加法与乘法的运算法则、运算律进行运算;利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的运算分散安排在相关内容中。 第2章“整式的加减”包括两节内容。这两节内容都是由章前引言中的问题引出的。章前引言中,教科书以2006年正式通车的青藏铁路为背景,根据路程、速度和时间的关系设计了几个问题,解决这些问题要用到用字母表示数、用式子表示数量关系以及对式子进行化简等,为引出单项式、合并同类项及去括号等概念和法则提供实际背景,使学生感到学习这些概念和运算是实际的需要。

初中数学教学大纲

初中七年级数学相交线与平行线课程纲要 一、一般项目 1、课程名称:相交线与平行线 2、课程类型:必修课程 3、教学材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北师大版初中七年级数学下册 4、授课课时:共68课时 5、授课教师:庆云初中七年级数学教师: 王金涛,张桂霞,刘双全 6、授课对象:七年级 二、具体内容 1、课程目标: (1)教育目的:获得数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2)教育目标:初步具有解决简单数学问题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理解数学和生活密不可分的意义,提高应用数学服务生活的意识。 (3)课程目标:初步形成数学的基本思想和科学态度,为确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必要的基础。

(4)教学目标: 第一章平行线与相交线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理解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探索并掌握对顶角相等;理解垂线、垂线段等概念,掌握“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垂直于已知直线”的基本事实,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了解垂线段最段的性质,了解点到直线距离的意义并会度量点到直线的距离。 2.理解平行线的概念,了解平行线公理及其推论,会用三角尺和直尺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会识别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探索并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3.通过具体事例认识平移,理解对应点连线平行且相等的性质,能按照要求做出简单平面图形平移后的图形,能利用平移进行简单的图案设计,认识和欣赏平移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4.了解命题的概念,能初步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理解本章学过的关于描述图形形状和位置关系的语句,会用这些语句画出图形;能结合一些具体内容进行说理和简单推理,初步养成言之有据的习惯。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大纲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大 纲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有理数 1.1正数和负数 1.2 有理数(数轴|相反数|绝对值) 1.3有理数的加减法 1.4有理数的乘除法 1.5有理数的乘方(科学计数法)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 2.1整式 2.2整式的加减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 3.1从算式到方程 3.2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合并同类项与移项3.3解一元一次方程(二)去括号与去分母3.4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 第四章图形认识初步 4.1多姿多彩的图形 4.2直线、射线、线段 4.3角 4.4 设计制作长方体形状的包装纸盒 七年级下册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5.1相交线(垂线|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5.2平行线及其判定(邻补角) 5.3平行线的性质(命题|定理) 5.4平移 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 6.1平面直角坐标系 6.2坐标方法的简单应用 第七章三角形★ 7.1 三角形有关的线段(高|中线|角平分线)

7.2 与三角形有关的角(稳定性|外角) 7.3多边形及其内角和 7.4 课题学习镶嵌 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8.1二元一次方程组 8.2消元——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8.3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 *8.4三元一次方程组解法举例 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9.1不等式 9.2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不等式 9.3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10.1统计调查 10.2直方图 八年级上册 第十一章全等三角形★ 11.1全等三角形 11.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11.3角的平分线的性质 第十二章轴对称 12.1轴对称 12.2作轴对称图形 12.3等腰三角形 第十三章实数 13.1平方根 13.2立方根 13.3实数 第十四章一次函数★ 14.1变量与函数 14.2一次函数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大纲

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有理数 正数和负数 有理数(数轴|相反数|绝对值) 有理数的加减法 有理数的乘除法 有理数的乘方(科学计数法)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 整式 整式的加减 >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 从算式到方程 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合并同类项与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二)去括号与去分母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 第四章图形认识初步 多姿多彩的图形 直线、射线、线段 角 设计制作长方体形状的包装纸盒 ' 七年级下册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相交线(垂线|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平行线及其判定(邻补角) 平行线的性质(命题|定理) 平移 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 平面直角坐标系 坐标方法的简单应用 第七章三角形★

. 三角形有关的线段(高|中线|角平分线)与三角形有关的角(稳定性|外角) 多边形及其内角和 课题学习镶嵌 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二元一次方程组 消元——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 *三元一次方程组解法举例 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 不等式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不等式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统计调查 直方图 八年级上册 第十一章全等三角形★ 全等三角形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 角的平分线的性质 第十二章轴对称 轴对称 作轴对称图形 等腰三角形 第十三章实数 平方根 立方根 实数

第十四章一次函数★ 《 变量与函数 一次函数 用函数观点看方程(组)与不等式 第十五章整式的乘除与因式分解 整式的乘法 乘法公式 整式的除法 八年级下册 第十六章分式 分式 < 分式的运算 分式方程 第十七章反比例函数★ 反比例函数 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 第十八章勾股定理★ 勾股定理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第十九章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性质|判定|中位线定理) } 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 梯形 课题学习重心 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 数据的代表 数据的波动 九年级上册 第二十一章二次根式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复习提纲【最新整理】

八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 第十六章 二次根式 1.二次根式:式子a (a ≥0)叫做二次根式。 2.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 大于或等于0。 3.二次根式的双重非负性:a :①0≥a ,②0≥a 附:具有非负性的式子:①0≥a ;②0≥a ;③02≥a 4.最简二次根式:必须同时满足下列条件: ⑴被开方数中不含开方开的尽的因数或因式; ⑵被开方数中不含分母; ⑶分母中不含根式。 5.同类二次根式: 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后,若被 相同,则这几个二次根式就是同类二次根式。 6.二次根式的性质: (1)(a )2=a (a ≥0); (2)==a a 2 7.二次根式的运算: (1)二次根式的加减法:先把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再合并同类二次根式. (2)二次根式的乘除法:二次根式相乘(除),将被开方数相乘(除),所得的积(商)仍作积(商)的被开方数并将运算结果化为最简二次根式. =·(a ≥0,b ≥0); (b ≥0,a>0). (3)有理数的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及结合律,?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以及多项式的乘法公式,都适用于二次根式的运算. 【典型例题】 1、概念与性质 例1下列各式1) , 其中是二次根式的是_________(填序号). 例2、求下列二次根式中字母的取值范围 ab a b b b a a = 22211 ,2)5,3)2,4)4,5)(),6)1,7)2153 x a a a --+---+(>0) (<0) 0 (=0);

(1) x x -- +31 5; (2) 2 2)-(x 例3、 在根式,最简二次根式是( ) A .1) 2) B .3) 4) C .1) 3) D .1) 4) 例4、已知: 的值。求代数式22,211881-+-+++ -+-=x y y x x y y x x x y 例5、 (2009龙岩)已知数a ,b =b -a ,则 ( ) A. a>b B. a>时,①如果a b >a b >a b >时,①如果22a b >,则a b >;②如果22a b <,则a b <。 22 2;2) ;3);4)275 x a b x xy abc +-2 ()a b -11()b a b b a a b ++++51+51-

(完整)北师版教材初中数学大纲

北师版初中数学教材教学大纲 七年级上学期 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 1.1生活中的立体图形1.2展开与折叠1.3截一个几何体1.4从不同方向看 1.5生活中的平面图形 第二章有理数及其运算 2.1数怎么不够用了2.2数轴2.3绝对值2.4有理数的加法2.5有理数的减法 2.6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2.7水位的变化2.8有理数的乘法2.9有理数的除法2.10有理数的乘方2.11有理数的混合运算2.12计算器的使用 第三章字母表示数 3.1字母能表示什么3.2代数式3.3代数式求值3.4合并同类项3.5去括号 3.6探索规律 第四章平面图形及其位置关系 4.1线段、射线、直线4.2比较线段的长短4.3角的度量与表示4.4角的比较 4.5平行4.6垂直4.7有趣的七巧板 第五章一元一次方程 5.1你今年几岁了5.2解方程5.3日历中的方程5.4我变胖了 5.5打折销售5.6“希望工程”义演5.7能追上小明吗5.8教育储蓄 第六章生活中的数据 6.1 认识100万6.2科学记数法6.3扇形统计图6.4你有信心吗6.5统计图的选择 第七章可能性 7.1一定摸到红球吗7.2转盘游戏7.3谁转出的“四位数”大 课题学习

★制作一个尽可能大的无盖长方体 七年级下学期 第一章整式的运算 1.1整式1.2整式的加减1.3同底数幂的乘法1.4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1.5同底数幂的除法1.6整式的乘法1.7平方差公式1.8完全平方公式1.9整式的除法 第二章平行线与相交线 2.1余角与补角2.2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2.3平行线的特征2.4用尺规做线段和角 第三章生活中的数据 3.1认识百万分之一3.2近似数和有效数3.3世界新生儿图 第四章概率 4.1游戏公平吗4.2摸到红球的概率4.3停留在黑砖的概率 课题学习 ★制作“人口图” 第五章三角形 5.1认识三角形5.2图形的全等5.3全等三角形5.4探索全等三角形条件 5.5作三角形5.6利用三角形全等测量距离5.7探索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第六章变量之间的关系 6.1小车下滑的时间6.2变化中的三角形6.3温度的变化6.4速度的变化 第七章生活中的轴对称 7.1轴对称现象7.2简单的轴对称图形7.3探索轴对称的性质7.4利用轴对称设计图案 7.5镜子改变了什么7.6镶边与剪纸

初三数学大纲

初三知识网络图 反比例函数的定义 反比例函数的一般形式 反比例函数(一)判断两个变量是否有反比例函数关系 反比例列反比例函数式解题 函数 体会反比例函数的意义 反比例函数(二)理解比例系数k的具体意义 根据条件求反比例函数解析式 掌握反比例函数图像的画法 了解反比例函数图象的性质 反比例函数的增减性 反比例函数图象与性质运用反比例函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二次函数的概念 二次函数的形式 二次函数的模型建立 二次函数的认识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解析式 描点法画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 理解抛物线的有关知识和特征 二次函数y=a(x+m)2图象与y=ax2图象的位置特点和移动二次函数的图象y=ax2,y=a(x+m)2, y=a(x+m)2+k三类函数图像之间的关系二次一般式y=ax2+bx+c的图象,定点,坐标,对称轴求法函数配方法将y=ax2+bx+c变形成y=a(x+m)2+k的形式 从图像中认识二次函数的基础性质 确定二次函数的增减性 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 二次函数的性质判定二次函数的值何时为正、负、零 五点法画草图

用二次函数的性质解决生活和生产实际中的最值问题 综合运用二次函数和其他数学知识解决距离、利润最值二次函数的应用用一元二次方程求交点坐标,并解决实际问题 用二次函数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圆、弧、弦的概念,学会其表示方法 圆的认识理解三角形的外接圆、三角形的外心和内接三角形的概念 在不在同一直线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 会画三角形的外接圆 圆是轴对称图形,直径所在直线的对称轴 垂径定理,用它解决有关弧、弦、弦心距及半径之间关系的计算圆的轴对称性垂径定理的两个逆定理,用它解决有关弧、弦、弦心距及半径之间 的证明和计算,利用画图来探索 圆心角定义和定理 由已知条件求圆心角 圆心角通过圆心角求其他的量 圆的用有关圆心角、弧、弦、弦心距之间关系的定理解决简单的几何问题基本 性质 圆周角的概念 圆周角掌握圆周角定理及其推论,解决简单的几何问题 掌握“同或等圆中,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解决几何问题 理解圆的弧长公式,根据公式计算 理解扇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弧长及扇形的面积活用扇形面积公式计算弓形面积 利用两个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理解圆锥侧面积、母线、底面和全面积等有关概念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把数学思想、方法作为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纲中明确提出来,这不仅是大纲体现义务教育性质的重要表现,也是对学生实施创新教育、培训创新思维的重要保证。 一、了解《大纲》要求,把握教学方法 所谓数学思想,就是对数学知识和方法的本质认识,是对数学规律的理性认识。所谓数学方法,就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根本程序,是数学思想的具体反映。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灵魂,数学方法是数学的行为。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感性认识不断积累的过程,当这种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序时就产生了质的飞跃,从而上升为数学思想。若把数学知识看作一幅构思巧妙的蓝图而建筑起来的一座宏伟大厦,那么数学方法相当于建筑施工的手段,而这张蓝图就相当于数学思想。 1、明确基本要求,渗透“层次”教学。《数学大纲》对初中数学中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划分为三个层次,即“了解” 、“理解”和“会应用” 。在教学中,要求学生“了解”数学思想有:数形结合的思想、分类的思想、化归的思想、类比的思想和函数的思想等。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有些数学思想在教学大纲中并没有明确提出来,比如:化归思想是渗透在学习 新知识和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的,方程(组)的解法中,就贯穿了由“一般化”向“特殊化”转化的思想方法。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应该使学生能够领悟到这些数学思想的应用,而且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思想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独立思考,不断追求新知,发现、提出、分析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教学大纲》中要求“了解” 的方法有:分类法、类经法、反证法等。要求“理解”的或“会应用”的方法有:待定系数法、消元法、降次法、配方法、换元法、图象法等。在教学中,要认真把握好“了解” 、“理解”、“会应用”这三个层次。不能随意将“了解”的层次提高到“理解”的层次,把“理解”的层次提高到“会应用”的层次,不然的话,学生初次接触就会感到数学思想、方法抽象难懂,高深莫测,从而导致他们推动信心。如初中几何第三册中明确提出“反证法” 的教学思想,且揭示了运用“反证法” 的一般步骤,但《教学大纲》只是把“反证法”定位在“了解”的层次上,我们在教学中,应牢牢地把握住这个“度” ,千万不能随意拔高、加深。否则,教学效果将是得不偿失。 2、从“方法”了解“思想” ,用“思想”指导“方法” 。关于初中数学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内涵与外延,目前尚无公认的定义。其实,在初中数学中,许多数学思想和方法是一致的,两者之间很难分割。它们既相辅相成,又相互蕴含。只是方法较具体,是实施有关思想的技术手段,而思想是属于数学观念一类的东西,比较抽象。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对数学方法的理解和应用,以达到对数学思想的了解,是使数学思想与方法得到交融的有效方法。比如化归思想,可以说是贯穿于整个初中阶段的数学,具体表现为从未知到已知的转化、一般到特殊的转化、局部与整体的转化,课本引入了许多数学方法,比如换元法,消元降次法、图象法、待定系数法、配方法等。在教学中,通过对具体数学方法的学习,使学生逐步领略内含于方法的数学思想;同时,数学思想的指导,又深化了数学方法的运用。这样处置,使“方法”与“思想”珠联璧合,将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寓于教学之中,教学才能卓有成效。 二、遵循认识规律,把握教学原则,实施创新教育 要达到《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教学中应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1、渗透“方法” ,了解“思想” 。由于初中学生数学知识比较贫乏,抽象思想能力也较为薄弱,把数学思想、方法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还缺乏应有的基础。因而只能将数学知识作为载体,把数学思想和方

初中数学教学大纲内容有哪些

初中数学教学大纲内容有哪些 ◆相交线◆ 邻补角: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有公共顶点且有一条公共边的两个角是邻补角。 对顶角: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叫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像这样的两个角互为对顶角。 垂线: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叫做互相垂直,其中一条叫做另一条的垂线。 平行线: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同位角:∠1与∠5像这样具有相同位置关系的一对角叫做同位角。 ◆平行线及其判定◆ 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平行用符号“‖”表示,如“AB‖CD”,读作“AB平行于CD”。 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两种:相交或平行。 注意: (1)平行线是无限延伸的,无论怎样延伸也不相交。 (2)当遇到线段、射线平行时,指的是线段、射线所在的直线平行。 ◆平行线的性质◆

性质1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性质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性质3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平移◆ (1)图形平移前后的形状和大小没有变化,只是位置发生变化; (2)图形平移后,对应点连成的线段平行且相等(或在同一直线上) (3)多次平移相当于一次平移。 (4)多次对称后的图形等于平移后的图形。 (5)平移是由方向,距离决定的。 利用韦达定理去了解,韦达定理就是在一元二次方程中,二根之和=-b/a,二根之积=c/a也可以表示为x1+x2=-b/a,x1x2=c/a。利 用韦达定理,可以求出一元二次方程中的各系数,在题目中很常用。 韦达定理说明了一元二次方程中根和系数之间的关系。 法国数学家弗朗索瓦·韦达于1615年在著作《论方程的识别与 订正》中建立了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提出了这条定理。由于韦达 最早发现代数方程的根与系数之间有这种关系,人们把这个关系称 为韦达定理。 韦达定理在求根的对称函数,讨论二次方程根的符号、解对称方程组以及解一些有关二次曲线的问题都凸显出独特的作用。 根的判别式是判定方程是否有实根的充要条件,韦达定理说明了根与系数的关系。无论方程有无实数根,实系数一元二次方程的根 与系数之间适合韦达定理。判别式与韦达定理的结合,则更有效地 说明与判定一元二次方程根的状况和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