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社会主要矛盾

当前中国社会主要矛盾
当前中国社会主要矛盾

【中华论坛】当前中国国内主要矛盾的分析

发表于:2010-06-04 17:45:24

作者:湖南新青年发短信加好友更多作品

级别:翰林院编修积分:2315

一起微博心@在一起

安溪铁观音-特价优惠中

马英九在玩什么花样

当前中国国内矛盾分析

/来自中华网社区https://www.360docs.net/doc/d617841692.html,/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国内矛盾也随之发发展并转移。个人认为当前国内存在的矛盾主要有:

/来自中华网社区https://www.360docs.net/doc/d617841692.html,/

1、改革开放以来形成了以高干子女为代表的一大批亿万富豪对国家垄断资源的掠夺,和广大人民无法获得财富及资源的矛盾;

2、政府腐败不作为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矛盾;

3、房价高涨和广大人民买不起房的矛盾;

4、国家家长制的统治方式以及儒家家长制思想和人民群众在接触西方民主思想后形成的自由思想之间的矛盾;

5、户籍和人口流动政策同广大流动人员需求不匹配的矛盾;

6、国家领土不完整和全国人民要求收回领土的矛盾;

7、国家税收过高和全国大部分人民无法享受到对应福利的矛盾;

8、国家对外政策软弱与广大人民要求对外强硬,以获得更高的国际地位的矛盾;

这些矛盾中,主要矛盾是:

即得利益集团和广大人民群众争夺资源和财富的矛盾。

以国家高干子女和贪污腐败干部为代表的一大批富豪,约占国家人口总数极少部分,他们占有了国家大批量财富,而广大人民群众约13亿人只占有一小半的社会财富,资源占有差距已经扩大到了和历代封建王朝灭亡时极其接近的程度。

然而,由于国家经济目前一直在持续发展,特别是国有企业等大批垄断企业,在国家经济上升的过程中,人民基本可以满足自己的温饱问题,虽然买不起房,治不起病,或者上不起学校,但是由于几千年来中国儒家文化所形成的“忍”术,时时刻刻的影响着人民的思想,

西方的民主思想在13亿国人中所占据的空间正在逐渐扩大,但是还不足以完全影响国人。所以说,只要经济不发生大规模倒退,导致人民解决不了温饱问题的情况不发生的话,国内政局是绝对稳定的。

但是如果持续目前的财富分配模式的话,短期内,会造成越来越多的穷人,也会形成如同90年代初时,大批企业倒闭造成的下岗工人冲击社会治安。从目前国内的治安状况逐渐恶化的情况就可以看出,这种情况的发生是必然的。长期来看,一定会造成社会体制的崩溃和国内矛盾的加剧,当国内的官民矛盾、财富分配矛盾等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造成量变到质变,直接形成颠覆政府的民间政治势力,而且如果此时的政府统治基础已经丧失,那么后果一定是大大削弱政府的统治力量或者削弱国力,严重者完全可以改朝换代。

财富分配不公平造成的现象主要有:

1、官商勾结,造成大批腐败官员,大量官员为了获得更多财富,只好向商人靠拢;

2、社会矛盾加剧,人民群众大部分有仇富仇官心理;

3、抢劫、绑架等勒索赎金等犯罪案件逐年增加;

4、社会法律在执行上向富豪一方倾斜,造成人民同富豪集团的矛盾进一步加剧;

5、房价居高不下,人民群众买不起房;

6、人民群众同富豪利益集团在争夺国家政策制定、争夺国家统治权等方面斗争加剧;

矛盾形成原因分析:

在改革开放之初,是没有这些矛盾的,这些矛盾都是随着人民物质需求和生产力不匹配的矛盾的解决而产生的。

财富分配矛盾的形成:

在改革开放之初,由于国家开放了对私有经济的限制,以及大规模的引进西方经济管理和分配模式,部分人民迅速致富。这个情况一直持续到1990--1992年前后,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大量的初期富豪,这个时候的仇富心理是没有的,大部分也都是向往,也有许多的官员下海经商。

然而,从1992年前后开始,由于国内乡镇经济在经过长达10几年的迅猛发展之后,产能过剩,生产效率停滞不前,大量的乡镇企业倒闭,同时国有大型企业也有许多彻底崩溃,部分国有企业进行改制,造成了大量的下岗工人。这个时候,大量下岗工人为了生存,自然是无所不用其极,直接冲击了社会治安,形成了许多黑社会,恰好那个时候的香港版电影《蛊惑仔》出现,为中国的地痞流氓指明了如何在社会更好的生存下去的方法。也有许多的悲剧,我的家乡湖北枣阳就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一个4口之家在双下岗以后,家里的小孩想吃肉,于是男人到肉摊上偷了点肉,结果被发现了,卖肉的知道他家里穷,也就送给了他。

结果那个男人回家以后羞愤异常,在菜中下毒把自己和老婆以及两个孩子全部毒杀了。这个时候的农民过的比下岗工人好多了,因为农民不会饿死没饭吃。

但是在这次经济冲击处置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的不公平,大量的倒闭企业的设备、资产被贱卖给了那些在改革开放初期形成的小富豪,大部分普通百姓也没有钱买,也不敢买。国有企业为了解决自己的发展,让企业领导人对企业的发展更有责任心,也使用了改制,就是把公有制改变成私有制,这个处置过程本来应该是非常复杂的,但是许多企业很快的就完成了,大批的股权被当时的企业领导人以低价购得,其他人没有管理经验,也不敢购买,或者很少购买,这样就立刻造成了一大批潜力富豪,他们只需要自己努力,改掉企业的弊端,把企业拖出困境,那么他立刻就是一个富豪了。当然,机遇和风险并存,他也可能变成一个穷光蛋。这次资产改制形成的不公直接造成了大批下岗工人的不满,仇富心理开始出现,开始发生下岗工人告状的情况,而这个时候的官员还是比较努力的,一方面要保证经济发展,一方面还要保证社会稳定,安抚广大的下岗工人,是左右为难,只能努力的调解。但是当这些新富豪们将一大笔钞票送到官员手中的时候,天平立刻发生了倾斜,于是新中国第一批次的官商勾结便出现了。建国以来,人们对官员的好感猛然下降,也为以后的仇官心理的形成做好铺垫。

正是这次全国性的国有资产改制的处置不当为财富分配矛盾的分化提供了大量机会。也直接形成了人民仇视富豪和官员心理的萌芽。

在这次时间之后的一段时间内,是富豪们努力发展壮大自己,下岗工人们努力寻找生路的艰难时期,大家都在矛盾中奋斗,随着时间的发展,矛盾也越来越明显。在这个过程中,国家成立了发展改革委员会,简称发改委,目的是将改革更好的进行下去,以更好的对付国内的一批思想保守势力,消除人民群众中的一些保守思想,同时更好的维护和制定改革过程中的国家经济政策。这些原本是完全正确的决策,发改委中,有许多是高官子弟,他们大多出国留过学,熟悉国外的经济发展和管理模式,国家的政策很明显,希望通过这些学习了西方经济的高级人才来推动本国经济的更好发展,运用“拿来主义”结合我国国情来治理本国经济。为了更好的治理国有企业,发改委派出了许多“空降司令”来管理这些大型企业,这些“空降司令”们大都很有能力,许多国有企业也很快焕发了生机,但是这里面也有许多改制的问题,直接造成了大批的超级富豪,这些超级富豪直接决定和影响了中国国家经济政策的指定,随着他们成为各个企业的实际掌控人,他们也越来越为本企业的发展做考虑,而不再是向以前那样需要考虑到国家其他阶层的利益。例如:油价的上涨显然是油企为了本企业的发展和利润,不再兼顾人民用油的需求和承受能力,反正我是垄断,你能拿我怎么样。

所以说,当这些高干子弟在思想上认为自己已经成为这些企业的核心时,那么他就会潜下心来发展企业,也不再兼顾更大的社会责任,他们已经彻底的完成了从为人民服务的国家干部到全心全意为自己和自己所在公司发展的商人的转换。

由于这些富豪的妥善经营,那么他们所在企业的财富也发生了巨大的膨胀,他们完全有能力给下面的员工足够高额的薪水,当他们给的薪水远远高于国内工薪阶层的收入时,他这个行业便会受到“瞩目”。如果这个行业是垄断企业,说明这个行业的高利润,已经到了影响社会稳定的程度。当全国的工人一个月只有2000元的时候,你的公司开8000元的工资,然后你的公司又是全国唯一的,而且使用的是国家的资源,破坏的是国家的环境,而这个国家是人民的国家,那么说明了两点:1、你的公司产品的利润过高,远远超出了国家当前的

平均情况;2、你照顾了一个小集团的利益,损害了广大人民的利益;这样以来,已经接受了民主思想的人民自然会坚决反对,还有什么势力集团能和人民作对而不败的呢?

任何一家企业只能赚取符合当前国情的利润,否则必定会失败,即便一时胜利了,也不会长久。如果经常胜利,那么国家政策必定是出现了严重问题,没有考虑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脱离了群众,将会加剧人民对政府的不满,这个显然是政府决策人员不愿意见到的。

所以如果垄断企业要获得长久而巨大的利益,那么必须控制政府,让政府为他们说话,而不是为人民说话,于是财富分配不均便直接导致了小企业贿赂政府官员,垄断企业总是努力控制政府的情况。这样,腐败温床便在广大官员中蔓延开来。

当以上的财富分配不均发展到国民大部分反对时,那么这个矛盾就异常尖锐了,与矛盾加强的同时,自然产生了许多暴力犯罪和群众群体事件。

政府局部腐败同广大人民群众意愿相违背的矛盾

当前,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广大人民群众会上网人数的急剧增加,网络信息的透明性和共享性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据着日益重要的地位,在人民了解国家新闻事件和揭露腐败、监督政府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可以明显发现人民对政府腐败的深恶痛绝。

腐败产生的历史以及原因分析:

腐败问题自古以来就有,腐败结果一般只有一个,政权被人民推翻。远的春秋战国时期就有记载,到了汉末,腐败的严重性更是厉害,与其说是汉代以后几百年的混乱是晋朝的无能造成的,还不如说,是由于汉代末年政府官员被士族掌握,腐败过于严重,从腐败演变成了政权的溃烂,在溃烂的时候只需要一点火就可以把整个政权摧毁,汉代末年显然就是说明了这个情况,尽管这个王朝的赫赫武功是整个中华民族的骄傲,它最终还是毁在了自己的手上。唐朝也是一样,安史之乱最多只能说是个导火索,点燃了灭唐的序幕而已,真正的灭唐的主要力量还是统治者的腐败造成的。宋就不用说了,不仅腐败,而且无能,对外软弱,对内镇压,人民对政府已经绝望,于是大量精英因仇恨政府而投敌,是中国汉奸大爆发的时代。元代是腐败最快的朝代。明代,开始时期,朱元璋的屠杀政策遏止了腐败,但是明朝后期的腐败的严重已经比不上一块朽木,被灭是绝对的。清朝,后期也是腐败无能,全国人民都知道。国民党为什么会失去政权呢,显然与腐败是脱不开的。在抗日战争时期,由于全国人民都很痛恨日本鬼子,所以虽然对国民党的统治也非常痛恨,但是被抗战掩过了。抗战一结束,国民党自身完全沉迷于享乐和腐败的温床中,很快被人民所抛弃。

腐败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前期的腐败一般都是集中在基层,或者商人为了赢得竞争,获得利益而贿赂官员,官员认为这个事情就算帮忙也不算违反规定,便接受贿赂。时间越久胃口也越大,后来变形成了直接勾结,没有利益的事情坚决不做,把自己的职位当成了聚财的工具。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就必须获得更高的职位,才可以保证自己敛财更加快速,于是他便开始贿赂上级。这样腐败开始蔓延发展,严格意义上说,这个官员已经不是官员了,彻底的成了一个利用自己的官位来敛财的商人。发展的厉害者,就有了买官卖官、草菅人命、暗杀同僚、干涉司法、盗卖情报甚至甘愿成为国外间谍机构的狗腿子,此时,已经腐败到了最高层次---汉奸,就是出卖自己的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以求换得外国势力的垂青,

这种人已经成为社会的毒瘤。

腐败自古以来就是广大百姓最痛恨的,所以在革命时期,那些腐败的官员和其家人往往都是第一个被杀的对象,因为只有杀了这些官员极其家人,才可以稍稍平息广大人民群众的怒火,因为受中国儒家文化的懦弱思想和“忍”术的影响,中国每次起义或者革命时,都是已经把滔天的怒火压缩到了一个原子弹大小的程度,懦弱和忍让的外衣已经被完全去掉,所以其一旦爆发,后果将远远超过一颗原子弹的威力,这个时候中国人民是最不怕死的。

我国当前的腐败形势分析: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腐败已经是仅次于人民对财富分配不公平的不满,居第二位,而且已经越来越有占居第一位的趋势。仇官现象越来越严重,官民矛盾的裂缝越来越大。近年来可以明显发现,那些被双轨的官员们几乎100%的是因为腐败问题。官员腐败造成的问题十分严重,许多没有贪污的官员也为自己做官究竟是为了什么而郁闷,如果做个清官,不仅很难混得开,也很难和当地的各个企业、当地工商界的头面人物打好交道。的确,在贪污腐败大面积爆发的环境下,要想一身清白,的确太难了。何况作为清官,一定很穷,每次和富豪打交道时,对方的一郑千金和自己连个家养活都困难的情况相比,会不郁闷吗?如果那些富商们一次就贿赂相当于官员几年的工资收入的钱时,能忍住不动心吗?再加上现在国家实行的是精英治国策略,几乎没有什么监督,都是在有人举报时,中央才会派“锦衣卫”下来检查。犯点小错,受点小贿赂几乎是没有人知道的。这样的情况下,有几个官员能忍住呢,就象一个男人和一个裸体美女睡在一起,很难保证他不会犯错。

中国腐败问题为什么会这么严重?

显然,受到我国几千年来的封建家长制的传统统治,国家的强盛和人民的幸福完全寄托于国家君主的能力。人民是没有民主这个概念的,最多只有均田思想。这个封建家长制思想是受到儒家文化的“君为臣冈,父为子冈”的推崇和倡导的,已经深深的影响到了华夏民族的骨子里,也最大程度的削弱了华夏民族的尚武和反抗精神。

这种家长制的思想也深深的影响到中国的历朝历代,中国辛亥革命时期对儒家思想做了一些稍微的变化,就是精英治国思想,这种思想直接影响到了新中国。新中国实行的显然也是由上级任命下级的精英治国理念。在近年来,我国逐渐强化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利,但是这些人大代表大部分也是各个行业的精英阶层,也就是说实行的是精英推选精英来制国。因为这些精英对国家的各个方面都很了解,所以他们制定的一些政策基本上是符合人民的要求的。

精英制国有利也有弊

利是这些精英都是各个行业的顶尖人物,他们很明了这些行业在中国所处的情况,也很了解当前阶段内,国内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国家需要发展什么,需要遏制什么,再加上人代会也是5年开一次,所以基本上来说,可以很清楚的把握这几年国家的动态。特别是在特大型的项目和决策上或者战争等,如果需要迅速决定的话,那么这些精英阶层可以把握的比较好。可以这样说,精英制国的效率要远远高于民主制国。

弊是这些精英在施政的过程中,缺少监督,很容易腐败堕落,也很容易成为某些垄断利益集团的代言人,一旦成为这样的腐败分子,又没有人来监督的话,那么情况就会异常糟糕。会直接造成巨大的社会危害。同时,随着西方民主思想越来越深入到国人的心中,国民对各类消息的掌握需求也越来越大,这样必须将政务完全公开,一旦这些官员们不愿或者敷衍,那么很快会造成国民心中的不满。当前的大贪,基本上以前都是精英。

再者,精英制国基本上是没有民主的,因为这些策略有精英们说了算,由精英们决定。所以这个就涉及到了关键,这些精英有没有在心理上被人民接受,是人民选举出来的吗?很显然不是,他们大多数是由上级政府指定的,那么这个就决定了精英们的效忠对象不是人民,而是上级。既然是上级,那么我只要哄好我的上级就可以了,你们人民的死活关我什么鸟事,只要你们不做的太出格,不要上级不爽就行了。

显然,在和平年代,精英制国是明显的弊大于利。

那么怎么样可以把这两者的优点相结合呢,个人认为基层实行民主,高层实行精英制国或许是一条路子。

房价高涨和广大人民买不起房的矛盾

当前中国,由于政府的圈地行为,再加上贪污腐败的大环境,各个房地产商纷纷向银行贷款建设商品房,建成后不是用来销售,而是抵押给银行,再次贷款,再建。依此循环,各个地产商人用银行的钱来实现自己的发家致富,越来越有钱,而银行也害怕这些抵押品贬值,所以银行也劝导政府,高房价是市场需求过大,会一直高的,而不管人民是不是住的起房子。银行的钱是哪里来的呢,当然是人民的钱。

于是,有了开发商和部分官员的吹捧,房价居高不下,已经远远超出了房子本身的价值,变成了如同股票、文物、古董等虚拟价值很高的产品。而老百姓呢,有钱的毕竟不多,因为社会财富主要还是集中在少部分人手中,大部分是没有房子住或者买不起房子的。他们为什么买不起呢,这个我认为和我们国家的大环境有关。国家在最近这些年里,经济高速度发展,许多农民都纷纷搬往城市,国家城市化的速度世界罕见。这么多人搬到城市,城市的房子当然就开始不够了,那么怎么办呢,必须建设大量住房。在这个建设的过程中就存在一个供求关系的过程和财富加剧集中的过程。我的分析如下:房子销售情况好,那么价格自然上涨,在上涨的过程中,政府发现,原来房子这么赚钱,我们政府不赚多可惜,怎么办?卖地,拍卖,地价起来了。开发商一看,这样不行了,我的利润太少,于是便提高房价,这个提高的价格是谁来买单呢,当然是老百姓。房价高了以后,买房的人自然少了许多,房子卖不出去,开发商要做新的投资,这就产生了矛盾,于是开发商就开始贷款,想贷款就必须找银行,在中国,银行和政府的关系就是哥哥和弟弟的关系,兄弟嘛,你的意见我自然会考虑的,于是当贷款下来的时候,政府官员手上的外快也多了许多。这个赚“外快”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受贿。

管他是黑猫白猫,能抓老鼠的就是好猫,

一句话埋下的祸根。

猫论三十年布下这个难解的局,能解开这个几近死局的人就是中兴之主。

/来自中华网社区https://www.360docs.net/doc/d617841692.html,/

分享到:

人人网

Qzone

开心网

豆瓣

网易微博

新浪微博

编辑帖子

使用道具

收藏此帖

复制地址

内容举报

给本帖评分:

12345678910 平均得分:10.0分,共10人评分

回复置顶区

官产阶级社会本质矛盾

...或者对本帖发表其他观点:

1楼作者:傻子傻子发短信加好友发表于:2010-06-04 18:50:51[道具][举报][回复][编辑][删除]

更多作品级别:列兵积分:10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5)

2楼作者:中州风雨发短信加好友发表于:2010-06-04 21:09:15[道具][举报][回复][编辑][删除]

更多作品级别:二级士官积分:345

顶起来

(8)

3楼作者:老麻2000发短信加好友发表于:2010-06-04 22:55:38[道具][举报][回复][编辑][删除]

更多作品级别:白丁积分:17

乱说吧,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都是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的好官呀?有累死的法官,有老婆娃儿生病都不管,专门为群众解难的警官~~~~~~。

有人到学校撒泼,我们增设校警。有人到法院闹事,我们法院加强警卫嘛,现在还没人敢到政府闹事嘛。如果有人去你家~~~~~我们就管不着了。

不要说我们不管事,有人拿枪杀人,我们就缴枪,有人拿刀杀人我们就缴刀,就是弹弓也要缴的,如果有人拿砖头拍人,我们把砖头一起缴了。

(6)

4楼作者:一欲发短信加好友发表于:2010-06-04 23:05:40[道具][举报][回复][编辑][删除]

更多作品级别:一级士官积分:201

问题是用来解决的。

(2)

5楼作者:juewu发短信加好友发表于:2010-06-04 23:14:38[道具][举报][回复][编辑][删除]

更多作品级别:二级士官积分:357

现在的老百姓还有几个对城府是信任的。

(14)

7楼作者:鲲鹏dxk发短信加好友发表于:2010-06-04 23:59:00[道具][举报][回复][编辑][删除]

更多作品级别:四级士官积分:1122

说的好,顶!

(4)

10楼作者:z123tp发短信加好友发表于:2010-06-05 00:06:31[道具][举报][回复][编辑][删除]

更多作品级别:二级士官积分:343

加的时候说明一下“中华”就行谢谢!

(0)

11楼作者:谈天说地之暴力发短信加好友发表于:2010-06-05 00:21:56[道具][举报][回复][编辑][删除]

更多作品级别:四级士官积分:975

右派们在反毛、反社会主义的时候都表现得思想很“解放”、行为很“勇敢”,可是从来没有对修正主义有过任何质疑,也没有对出卖工人利益的事情表示过任何大胆的批判。他们都很清楚:反毛没有风险还能获得赏赐,而反对某些人会面临着严重的后果。

实际上反对现实生活中的两个凡是更有现实意义, 更重要, 更必要!

真理是不怕分析的,伪装的真理一分析就显其原形了。

对毛主席搞两个凡是不对,对任何事物搞凡是都不对嘛!可惜,30年来又盛行了新两个凡是:难道说,凡是XXX的都正确,凡是XX开放的都正确???我就不信,现实已让人们看清了,并不是百分之百的正确,公平和合理......

(11)

12楼作者:从小就是军迷发短信加好友发表于:2010-06-05 00:47:17[道具][举报][回复][编辑][删除]

更多作品级别:中校积分:15658

反对现实生活中的两个凡是更有现实意义, 更重要, 更必要!

(2)

13楼作者:没有乱说发短信加好友发表于:2010-06-05 00:53:15[道具][举报][回复][编辑][删除]

更多作品级别:四级士官积分:990

我还以为是真正的分析,原来是发泄。

(0)

14楼作者:sxwn2010发短信加好友发表于:2010-06-05 01:03:09[道具][举报][回复][编辑][删除]

更多作品级别:少尉积分:3588

官员已经不是官员了,彻底的成了一个利用自己的官位来敛财的商人。

(14)

15楼作者:9号楼发短信加好友发表于:2010-06-05 01:05:19[道具][举报][回复][编辑][删除]

更多作品级别:二级士官积分:455

矛盾重重

(2)

16楼作者:大龙B发短信加好友发表于:2010-06-05 01:10:48[道具][举报][回复][编辑][删除]

更多作品级别:一级士官积分:178

3、房价高涨和广大人民买不起房的矛盾;

(2)

发帖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解读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解读 中央党校教授:中国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体现在哪里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那么,怎样理解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有哪些内涵和具体体现?如何破解社会主要矛盾,实现更平衡更充分的发展?本报记者采访了中央党校教授辛鸣。 迈进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为什么变了?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不可能因主观好恶随意选择;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要科学理性、及时敏锐,既不能超前也不能滞后 ●“美好生活需要”内容更广泛,原来的“硬需求”并没有消失,呈现出升级态势,新生的“软需求”则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 ●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在什么发展阶段干什么事。“发展起来后”的中国不是说不需要发展了,而是需要更高水平、更高质量、更高效益的发展,是更平衡更充分的发展 记者:1956年党的八大就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将社会主

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确定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为何会在当前这个历史时期发生变化?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 辛鸣:社会主要矛盾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阶段的客观反映,判断社会主要矛盾要注重两点:一是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不可能因主观好恶随意选择;二是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要科学理性、及时敏锐,既不能超前也不能滞后。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不准确、不到位会极大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而损害社会发展进步。 之前提出的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是建立在当时社会生产力相当落后的大背景下。这一主要矛盾判断是科学准确、积极有为的。根据对应的社会发展阶段,这一矛盾我们可以称为“发展起来前”的矛盾。 经过6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社会已经告别贫困、跨越温饱、即将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生产力水平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逐渐成熟定型。这一切有目共睹的巨变,都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也当然会发生相应变化,我们可以把新的社会主要矛盾称之为“发展起来后”的矛盾。 透过现象看本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结底还是来自生产力的发展,导致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最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

中国当前社会基本矛盾和解决方法

班级:11生物一班 姓名:陈国维 学号: 28111101002 题目: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思考和分析我国当前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和解决这些矛盾的途径。 答: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首先,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它们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亦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从过程上看,这一规律表现为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总是从基本相适合到基本不相适合,再到基本相适合;与此相适应,生产关系也总是从相对稳定到新旧更替,再到相对稳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这种矛盾运动循环往复、不断推动社会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逐步走向高级阶段。 其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在实际运行中是极为复杂的。其一,在同一性质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中,上层建筑的不完善部分,没有反映经济基础要求的部分都会同经济基础发生矛盾。其二,在不同性质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中,矛盾更为复杂,主要表现在: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基础同旧上层建筑的残余、未来上层建筑的萌芽之间的矛盾;新旧上层建筑之间、新旧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等。其三,当一种社会形态处于上升发展阶段时,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一般是相适应的;当一种社会形态处于没落时期,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变革的客观要求则是不适应的,其矛盾则变成对抗性的,全局性的矛盾。 再者,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这里的“一定要适合”表明:经济基础状况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决定上层建筑相应的调整或变革,而不允许上层建筑长时期落后于或不适应自己的发展;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也必须取决于和服从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客观要求,而不允许上层建筑脱离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和水平。 显然,这两对矛盾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并规定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制约着社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社会基本矛盾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对抗性的矛盾通常通过阶级斗争甚至社会革命来解决,非对抗性的矛盾通常通过改革的方式来解决。 二、我国当前社会基本矛盾有以下几点: 首先,经济收入和经济地位的悬殊 经济不平等既是阶层分化的物质基础,又是阶层分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的研究报告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报告指出,在我国目

中国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

中国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它们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亦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从过程上看,这一规律表现为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总是从基本相适合到基本不相适合,再到基本相适合;与此相适应,生产关系也总是从相对稳定到新旧更替,再到相对稳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这种矛盾运动循环往复、不断推动社会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逐步走向高级阶段。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在实际运行中是极为复杂的。其一,在同一性质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中,上层建筑的不完善部分,没有反映经济基础要求的部分都会同经济基础发生矛盾。其二,在不同性质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中,矛盾更为复杂,主要表现在: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基础同旧上层建筑的残余、未来上层建筑的萌芽之间的矛盾;新旧上层建筑之间、新旧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等。其三,当一种社会形态处于上升发展阶段时,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一般是相适应的;当一种社会形态处于没落时期,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变革的客观要求则是不适应的,其矛盾则变成对抗性的,全局性的矛盾。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这里的“一定要适合”表明:经济基础状况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决定上层建筑相应的调整或变革,而不允许上层建筑长时期落后于或不适应自己的发展;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也必须取决于和服从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客观要求,而不允许上层建筑脱离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和水平。 这两对矛盾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并规定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制约着社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社会基本矛盾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对抗性的矛盾通常通过阶级斗争甚至社会革命来解决,非对抗性的矛盾通常通过改革的方式来解决。 二、我国现阶段的上述两个矛盾的表现形式以及内在关系 当前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还不高,距离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还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方面的需要。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

2019-2020年《中国近现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演变》教案word版

2019-2020年《中国近现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演变》教案word版 中国近代史是指从鸦片战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历史,历时110年,是以社会性质作为分期标准的。整部中国近代史,既是中国人民的屈辱史、抗争史和探索史;又是中国人民获得翻身解放,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的历史。 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指出:“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就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的最主要的矛盾。”1840年前后,中国进入民主革命时期,中国人民肩负着反对外国侵略、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 近代前期的第一阶段(1840年至19世纪60年代),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先是民族矛盾,主要是英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居主导地位;后是阶级矛盾,即封建主义和中国人民大众的矛盾占主导地位。所以,在两次鸦片战争中,中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抵抗殖民侵略,在太平天国运动时期,中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推翻清政府。 在第二阶段(19世纪60年代至1901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时期,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所以中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挽救民族危亡,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和义和团运动。 在第三阶段(20世纪初到1919年),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化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集中体现在广大人民群众同清朝统治集团和北洋军阀统治的矛盾上。所以,中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推翻清政府和北洋军阀的统治,发动了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在近代后期,从五四运动开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 在第一阶段,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和国民大革命时期(1919年5月至1927年7月),北洋军阀与中国人民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所以1923年中共三大制定了革命统一战线方针,国共合作,发动了国民大革命。 在第二阶段,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即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或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8月至1937年7月),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代表中国人民利益的共产党和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矛盾。所以,1927年中共八七会议制定了土地革命的方针,在农村发动了土地革命。 但从1931年至1937年,随着日本侵华的步步加深,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成为社会最主要的矛盾。所以,1935年中共瓦窑堡会议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号召全民族抗战。在第三阶段,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中日民族矛盾是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如何动员、组织全民族力量打败日本侵略者,是整个抗日战争时期的基本内容和中心任务。

如何理解我国主要矛盾变化 马原论文

认识和实践的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认识发源于实践,又回到实践接受检验,并指导实践改造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的无限循环往复,推动认识和实践不断发展,“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要求是:“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也就是说,由于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人们获得的真理性认识是对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是具体的和历史的,不可能一劳永逸,不可能是永恒真理,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 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也是一个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党的八大明确提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以后,“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后来由于“左”的思想的干扰,在相当长的时期偏离了党的八大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把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当作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造成了严重后果。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对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进行再认识。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把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社会基本矛盾概括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三大进一步将这一矛盾规定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在生产力非常落后、人民生活普遍贫困的改革开放初期,发展生产力、解决人民群众的温饱成为最迫切的时代课题,因而我们党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概括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这一概括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第一个时期我国社会矛盾运动的客观状况,为把党的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提供了理论前提和客观依据。经过60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近40年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两个方面及其关系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从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看,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从社会生产看,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20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从矛盾状况和地位看,落后的社会生产与人民物质文化需要之间的矛盾已经大大缓和,其在社会矛盾体系中的地位和影响显著下降。 社会主要矛盾的深刻变化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的消除,而是显示了我们原有的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真理性认识的条件性,即相对性,它表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并不是贯穿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而是存在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第一个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党的十九大关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新论断,并不表明以前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的不正确,而只是明确了其适用条件和范围,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第一个时期。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的发展,进一步证明了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当前中国社会生活的主要矛盾与和谐社会建设

当前中国社会生活的主要矛盾与和谐社会建 设 2011-08-12 08:29:47 陆学艺 【作者简介】陆学艺,(1933-),江苏无锡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学会名誉会长。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在取得快速增长的同时,社会问题也日益突出,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成为当前我国社会生活新的主要矛盾,这主要表现为社会结构滞后于经济结构。加强社会建设,调整社会结构,是进入发展新时期我国面临的重大任务。 【关键词】社会结构社会建设主要矛盾和谐社会 一、对中国经济社会形势的分析 当前中国的总体形势,可以概括为:经济高速发展,政治基本稳定,社会矛盾凸显,文化繁而未荣。总的形势很好,2002年十六大提出的“六个更加”,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和进展。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就经济和社会发展来看,中国的GDP从1978年的3645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300670亿元,按不变价计算,经济总量增长15倍,年均递增9.8%,人均国民收入增长12倍,年均增长8.6%,2009年,人均GDP达到3268美元,综合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人民生活普遍改善,中国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这是巨大的成就,怎么估计都不为过。在经济方面捷报频传的同时,社会矛盾、社会冲突大量增加。1978年,全国刑事犯罪55.7万件,2008年为488.5万件,增长8.77倍;1978年社会治安事件123.5万件,2008年为741.2万件,增长6倍。群体事件

1994年开始统计,有1万多起,2008年9万多起。各种社会问题、社会矛盾、社会冲突此起彼伏,负面的消息也是频传。 如何正确分析认识这种纷繁复杂的经济社会形势,采取有效的策略解决这些问题,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大业又好又快地前进,这是我们面临的新任务。长期以来,在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背景下,我们已经习惯用经济理论和方法来观察分析问题,用经济手段和政策来解决问题,这在一定阶段是必要的,而且也确有实效,解决了很多问题,但是,当经济社会发展到新的阶段,出现了经济报喜、社会报忧的矛盾和问题时,就有必要同时运用社会理论和方法来观察分析问题,采取必要的社会政策来解决问题。 二、对当前中国社会生活主要矛盾的认识与定位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全球化、市场化、工业化、信息化和城市化的大潮中,中国的发展面临新的形势,“我国已进入了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剧烈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当今中国,活力四射,光彩夺目,吸引着全世界的眼球。农业连续六年丰收,经济坐三望二,改革发展成就辉煌;在另一方面,群体事件、民工跳楼等负面消息很多。国内主流媒体一片光明,大会小会齐声颂扬,但网络、短信、私家聚会、民间谚语多半消极,令人担忧。上月某文摘报头版载两个消息,一则是福建偷渡民工,在欧洲被截;另一则是富豪们到北美买豪宅定居。为什么国家发展得这样好,不少人赞扬为盛世的时候,还有这么多人要向国外跑? 三十多年来,中国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这是许多人没有预料到的。与此同时也产生了种种社会矛盾和问题,这也是许多人没有预料到的。如何认识和分析这种复杂而又相互矛盾的形势?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指出:“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和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任何过程如果有多数矛盾存在的话,其中必定有一种是主要的,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其他则居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因此,不管任何过程,

中国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

中国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解释,所谓矛盾就是事物的对立统一关系①。人类已经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这样几个社会形态,在每个形态都存在矛盾。比如奴隶社会是奴隶主与奴隶之间的矛盾推动着奴隶社会的发展。在资本主义社会,私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则是最基本的矛盾。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设想,在社会主义社会,由于生产力的极大释放,社会矛盾大幅减少。但是我国由于历史的原因直接跨过了资本主义这个发展阶段而进入到社会主义,因此生产四六七零零四零二二号码论文写作力较为落后。针对落后的生产力,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到现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都清醒的认识到我国当前并将长期处在一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我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但是,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以及一些新情况和新形势的出现,国内关于我国主要矛盾发生了改变的言论较多,那么,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改变了吗?准确回答这个问题,对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研究意义 就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否发生改变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本研究的理论意义 从理论上看,本研究具有这样几个意义:第一,从马克思主义诞生算起,社会主义理论虽然经过200多年的发展,但是,社会主义理论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都属于一种假想理论,关于社会主义理论的真正实践在人类历史上还很短。而且,不同国家由于国情的不同,盲目的照搬他国的经验已经在实践中被证明是错误的。矛盾,被马克思主义认为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基础,强化社会主义矛盾研究,可以更好的促进我国有关矛盾四六七零零四零二二号码论文写作学说、社会主义理论学说的发展。第二,我国经过60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获得了很多经验,其中不断地推动理论创新被认为是

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社会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矛盾。改革,不管是经济体制改革或是政治体制改革都是为了发展生产力。 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作出了新的概括。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发展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变革而言,它是目的,但对社会主义生产的最终目标来说,它又是手段,社会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同社会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紧密相联。只有改革束缚和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生产力才能得到解放、发展,所以,改革也是发展生产力。 运用社会基本矛盾原理说明社会主义社会进行改革的必要性 社会发展的一般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即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运动。而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力量。任何社会改革或革命,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什么?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又是什么?囿于历史条件,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揭示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一般规律之后,没有具体回答这些问题。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断言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之间是完全适合的,不存在矛盾和冲突。斯大林在去世前一年,承认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存在矛盾,但他没有提出正确的解决办法,未能提出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任务。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们党和毛泽东同志正确地认识到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但由于对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和基本国情判断的失误,我国曾经脱离生产力发展的实际一味追求提高生产资料公有化的程度和“以阶级斗争为纲”来推动社会的发展,结果使生产力受到严重破坏。 在特殊的历史条件,我国逐步形成了以公有制为基础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以及与这种经济体制相联系的,权力过分集中的政治体制等其他方面的体制。这种体制对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对调动有限的资源,集中力量建设一批重点工程,起过积极的作用。但随着经济发展规模的扩大和经济结构的多样化, 这种体制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要求,逐渐转化为阻碍和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僵化的体制。这种体制在所有制结构上,片面追求单一的公有制,以为所有制越纯越好,规模越大越好;在经济运行方面,忽视和排斥商品经济和市场的作用,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在分配制度上,实行平均主义,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这些弊端的存在,压制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严重地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由于长期僵化的体制,再加上“左”的思想的干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遭受严重挫折。到“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经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全面深刻地总结了历史经验,认识到要振兴中华必须进行改革,改革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邓小平同志指出:“我是主张改革的,不改革就没有出路,旧的那一套经过十几年的实践证明是不成功的。过去我们搬用别国的模式,结果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在思想上导致僵化,妨碍人民和基层积极性的发挥。……中国社会从一九五八年到一九七八年二十年时间,实际上处于停滞和徘徊的状态,国家的经济和人民的生活没有得到多大的发展和提高。这种情况不改革行吗?”历史的经验已证明,旧的体制严重地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中国近代社会主要矛盾和阶级结构的变化

历史复习专题总汇1 专题一:中国近代社会主要矛盾和阶级结构的变化 一、中国近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演变 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指出:“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就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的最主要的矛盾。” (一)近代前期矛盾的变化 1、第一阶段(1840年至19世纪60年代), 本阶段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这社会两大矛盾互相转化,更迭地起主导作用。先是民族矛盾,主要是英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居主导地位;后是阶级矛盾,即封建主义和中国人民大众的矛盾占主导地位。 1840年前后,欧美资本主义迅速崛起,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而当时中国在清朝的统治下,处于封建社会的末期,政治腐败,经济衰落,社会矛盾尖锐,危机四伏。为扩大海外殖民地和市场,英国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打开中国的大门,英国的殖民扩张要求和清政府的闭关自守政策,产生了尖锐的矛盾。战前,这种矛盾集中在鸦片问题上。因此,围绕鸦片问题上的矛盾和冲突,直接引发了战争的爆发。而英国资产阶级及其政府蓄谋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则是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战争是以清政府的失败宣告结束的。随着《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的领土主权、领海主权、司法主权、关税主权和贸易主权开始丧失。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则利用侵略特权,逐渐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所以,鸦片战争成为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随着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由原来的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从此,中国进入民主革命时期,中国人民肩负着反对外国侵略、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 鸦片战争以后,英法不满足于既得利益,为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大门,扩大侵华权益,制造借口,发动了新的侵华战争。这是鸦片战争的继续,故称之为“第二次鸦片战争”。鸦片战争不仅没有解决中外民族矛盾,反而激化了国内的阶级矛盾——太平天国运动由此爆发。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为完成战争赔款,加紧搜刮人民;贪官污吏、土豪劣绅也乘机勒索盘剥百姓。不堪忍受煎熬的农民,纷纷揭竿而起。因此,随着鸦片战争的结束,国内的阶级矛盾,即封建主义和人

中国当今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中国当今社会的主要矛盾 历史的轮回怪圈:对于当前中国社会矛盾的历史思考 最近几年以来,社会矛盾逐渐成为了中国公众瞩目的焦点---------官员腐败,贫富差距扩大化,三农问题,仇富心态,教育改革,房产价格,医疗社保等一系列问题犹如走马灯一般纷纷闯入人们的视野,同时,许多富于代表性的事件也先后挑战着中国人眼球和心理的承受能力。例如,笔者来到深圳短短几天,就接触到了一个光听来就足以让人感到恐惧的名词----------砍手党。而不久前亲身经历的事情更是触动了内心深处的悲悯。 那晚在白石洲,笔者口渴,买了一瓶矿泉水。行走间,突然感觉有人在身后摸索。当时第一反应就是:有人抢劫。等到回头看时,不由得自我解嘲地笑了。那只是一个捡垃圾的男孩子。大概只有七八岁的样子,浑身邋遢,还散发着一股酸臭味,手里提着一个装满各类瓶罐,比他自己还要高的麻袋。我将水喝完,把瓶子给了他。然后带着一种助人为乐的快意转身离去。可刚走了几步,又听到身后有了更大的动静,接着,笔者看到了震撼心灵的一幕--------男孩子正在和一个干瘦的老妇人扭打着,仅仅是为了刚才施舍的瓶子。笔者一时无语,事后却思考了很多。待至今日,心中有一种如鲠在喉,不吐不快的冲动。 我们的社会怎么了?相信只要稍微有点头脑的人都会问这个问题,也有很多人提出了解答。其中,有一种最为通行的说法就是--------历史的轮回。具体地说来,历朝历代的统治时期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天下创世2。矛盾丛生3。总崩溃个别王朝由于在中晚期实行了一些改革,缓和了社会矛盾,从而延长了统治时间。这是中国历史所特有的周期性振荡。综观国史,史实让笔者也不得不承认上述说法的合理性。那么,目前的中国是否在重新陷入这个历史的轮回怪圈呢?这倒的确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一。周期性振荡产生的原因 关于中国社会发展的周期性振荡现象,早在建国以前,就已经有人注意到了。鲁迅就曾经把中国历史归纳为“一治一乱”,“破坏---建设---再破坏”的打摆子模式。而最有名的就是民主人士黄炎培与毛泽东的对话。黄炎培曾问毛泽东:“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许多许多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律的支配力。”此外,黄炎培还指出,从历史角度看,有政怠宦成的,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但都没能跳出这一周期率。他问毛泽东有什么方法跳出这一周期率?对此,毛泽东回答:“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很明显,毛泽东是把周期性振荡归因于腐败,而应对之策就是民主。窃以为,毛泽东的自信回答恐未必也。所谓的腐败,是由于权力缺乏有力监督与制约造成的,并非中国的特产,而周期性振荡在其他国家却未之有也。由此可见,腐败并非是根本原因。那么真正的原因何在呢?笔者认为,是社会财富分配不公正造成了这种奇特的局面。 社会财富一经创造,大致有两个去向:1。进行扩大再生产2。留作消费基金。那么这就涉及到了社会财富的分配问题了。 进行扩大再生产的那一部分关系到社会的再发展,无可厚非。但是,消费基金就关系到了每一个人的生计问题了。人活着不是为了消费,但没有消费就不能活着。去除再生产的部分,剩下的就要做个分配,那么分配应该本着什么原则呢?我认为,最重要的信条就是公正性。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重大意义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d617841692.html,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重大意义 作者:段永清 来源:《四川党的建设》2017年第22期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回眸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规范表述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两相对照,党的十九大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最新表述,是一个既符合当今中国现实又具有未来指向意蕴的精准判断,其重大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标明党的全新历史方位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有伟大理想和崇高追求、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共产主义作为伟大使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执政党,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体现了执政理念上的与时俱进,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强烈的国家情怀、民族情怀、人民情怀。满足“美好生活需要”,也向国人和世界重申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鲜明价值立场。 符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 社会主要矛盾反映的是一个国家当前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最为直接地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层面。改革开放近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国内生产总值从五十四万亿元增长到八十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8000美元,已经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连续多年保持第一制造大国地位,220多种主要工业品产量居世界首位,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可见,“落后的社会生产”已经成为历史性结论,对社会主要矛盾进行重新界定是非常必要且及时准确的。 顺应中国人民更加广泛和多元多样的生活需求 2016年,我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0.1%,接近联合国划分的20%~30%的富足标准。从实际情况来看,一方面,当下人民的“硬需求”并没有消失,呈现出升级态势(“美好生活”不仅包括吃饱穿暖,更是吃好穿好行好住好);另一方面,人民需求不再局限于衣食住行等物质方面的“硬需求”,而是更加强调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软需求”。新生的“软需求”也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全方位的社会保障、自身权益保护、优美的自然环境、清洁的空气、高质量个性化的商品、经济实用的公共产品等。如当下风靡中国的共享单

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思考和分析我国当前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和解决这些矛盾的途径

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思考和分析我国当前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和解决这些矛盾的途径 两条矛盾点: 我国当前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两对矛盾存在并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和动力,并规定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制约着社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社会基本矛盾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对抗性的矛盾通常通过阶级斗争甚至社会革命来解决,非对抗性的矛盾通常通过改革的方式来解决。 。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敌对阶级之间的剧烈的对抗和冲突,必须经过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矛盾的社会革命才能解决。在社会主义社会,由于私有制变成了公有制,社会基本矛盾已不再具有对抗的性质,而是通过大量的人民内部矛盾表现出来。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方面,我们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即生产关系基本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政治制度即上层建筑基本适合经济基础要求;另一方面,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都存在着种种相互联系的矛盾,社会生产力不够发达,生产关系够不完善,上层建筑不够成熟,特别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突出,

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从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上说,这些矛盾主要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应当而且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自我完善发展即改革来解决。 例子看特点: 从党的十五大看:我国社会主义仍然处在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既不同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尚未奠定的过渡时期,又不同于已经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达阶段。初级阶段社会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但是又有不同于以往、更不同于以后的一系列阶段性和当代性的新特点。从矛盾发生、运动、转化的整个过程及我国实际例子来看,初级阶段社会基本矛盾的新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矛盾发生和发展的非对抗差异性 即非敌我矛盾,现今是人民内部矛盾,表现为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等,这些由诸多原因造成:如文化程度不同,国家重点开发区域差异等,但是归根而言,国家按人均算的经济不高是重要原因,生产力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以致于要先富带后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及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等等政策,这些或多或少造成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但是,这些是人民内部矛盾,非对抗性,要正确对待,依靠改革,发展经济来完善。 2矛盾运动和展开的非线型双向性

浅析当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浅析当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持续发展,我国综合国力得到显著提升。然而我国的改革和发展进入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攻坚阶段,同以往相比,这一时期是社会问题多发期,也是社会矛盾尖锐、最容易出现社会不稳定的时期。在这样一个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利益关系的调整、新旧观念的冲突、社会阶层的变化和结构的重组、改革与发展的不平衡引发的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大量产生,有时甚至集中暴露出来。 一、我国的社会矛盾主要表现 大体而言,目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新旧制度、新旧体制的矛盾。从传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渡时期,有的人利用双(多)轨制投机钻营——既享受市场经济的好处又同时继续享受计划经济的权益,因而大发不义之财。既得利益集团(群体)与深化改革的矛盾比较突出,因而前者极力反对不利于己的深化改革。 权(力)与法(律)的矛盾。在社会主义社会,为官者应是“权为民所用”,依法行使权力。但现实生活里却常常出现权大于法、有法不依、以权谋私的现象,权力尚未得到应有的监督和约束。 贫富悬殊的矛盾。由于分配制度有欠公平、公正、公开,透明度低,以致社会上“两极分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垄断与经贸自由的矛盾。政出多门、壁垒森严、地方保护主义,人为地造成各地区各行各业发展极不平衡。 改革与成本的矛盾。改革是要成本的。如国有企业改革实行职工“下岗、分流、增效”的方针政策,但对职工的安置费、社保费、医保费以及经济补偿等费用巨大,成本由企业背负不可能,由地方财政承担也力不从心。不少已转制的企业对原来国企职工的经济补偿至今仍拖欠着,拖欠的时间越久,成本就越高。如此这般,就会潜伏社会不安定的因素,可能会激化社会矛盾。 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的矛盾。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紧密相联、相辅相成。民主政治是市场经济的依托,为市场经济服务,市场经济亟需民主政治的支撑和保护。没有健全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就没有健康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和谐统一,社会才能够飞速进步。民主政治制度又需要通过政治体制改革才得以确立和巩固。当前的矛盾表现在政治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我国现行的政治体制其矛盾与弊端在于:民主气氛不浓,“双百方针”贯彻不力;监督机制缺乏,民主集中制屡受破坏;政企不分、政资不分较突出,官商经济盛行、权威政治泛滥的现象屡见不鲜;党政机构重叠臃肿、部门林立、人浮于事,“吃皇粮”的人越来越多,使财政不堪负担。 二元结构的矛盾。户籍制度造成城乡矛盾、工农矛盾,城镇居民与农民在就业、待遇、社保方面都大不相同,长期以来未给予农民“国民待遇”。城市职工有工资、社保、医保,而农民就无所谓“失业”之称;工人有工会,农民却没有“农民协会”。从土地制度看,城市土地是国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农村是集体所有制,改革以来农民被征土地过多而补偿过少,因而失地农民利益受损,上访、闹事时有发生。 二、我国的社会矛盾的特点 (一)利益相关性凸显。在计划经济时期,分配上带有明显的平均主义色彩,个人利益的实现主要由集体和国家直接调控,收入差距也不大;加之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和集中精力搞阶级斗争,使得人民内部矛盾多集中在政治思想领域,淡化了物质利益矛盾,或者说,物质利益矛盾处于隐性状态,不普遍、突出。20多年的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已经使人们逐渐接受了差异性、个性化的社会,群众的生活观、价值观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新民主主义的总路线 总路线和总政策:“新民主主义革命,不是任何别的革命,它只能是和必须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主义的革命。” 新民主主义的动力 无产阶级不仅是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而且也是中国革命的动力。 而农村中的半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队伍的主力军,是中国革命的最广大动力。 无论是贫农和中农,还是城市小资产阶级,只有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才能得到解放,但是对于民族资产阶级的领导,要采用慎重的政策。 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 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 我国改革开放和建设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 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我们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以已发展为中心的经济建设上来。 邓小平提出建立社会主义的主题、路线 1982年党的十二大,邓小平正式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 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各个阶段 第一阶段邓小平理论初步形成(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2年党的十二大) 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总体思路,大胆提出了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的初步设想;初步形成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提出了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概念。这些理论成果,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初步形成。 第二阶段邓小平理论逐步展开并形成轮廓(1982年党的十二大到1987年党的十三大) 十三大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概念,并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系统地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这一概括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轮廓。 第三阶段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形成理论体系(1987年党的十三大到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 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三个有利于”标准理论等,从而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南方谈话和十四大对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新的科学概括,使之形成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 第四阶段邓小平理论的确立阶段(1992年到1997年党的十五大) 党的十五大提出坚持邓小平理论,在实践中继续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这个理论,是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和全体共产人的庄严使命。1993年3月,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邓小平理论作为国家的指导思想写入宪法。 邓小平理论的理论主题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邓小平理论的思想路线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根本方向、根本要求、根本目的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这是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根本要求。

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

讲稿: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根据我国社会发展主要矛盾的变化,作出了我国主要矛盾转化的新判断。 十八大之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是党的八大报告指出的,国内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是党的八大对主要矛盾的表述。是符合当时中国国情的(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国民经济的恢复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剥削阶级已经消灭,国内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不再是两个阶级之间的斗争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我们才宣布有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只是后来我们轻易改变了这个正确判断,社会注意建设遭受严重挫折。) 在党的八大对主要矛盾判断的基础上,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又对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作了新的表述。 十一届六中全会指出,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这种表述反映了当时我国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我们面临的矛盾不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发展不能满足人民的需要,而是人民的需要也是动态,不断增长的。 比如不只是要求吃得饱穿得暖,对生活质量有了新要求,如服饰上的变化:改革开放之前服装基本上都是中山装、军装、学生装(老三装),改革开放后,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著名设计师郭培回忆,80年代她曾设计了一款白色的一粒扣的西装,用的原料是9毛钱一米的库存的桌布,生产出来后,“卖得那个好

啊,买时装就像卖大白菜一样。机关干部,工地上的工人、市场上卖菜的----满大街,不分人群,全社会都白领了。” 拍摄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一部电影《街上流行红裙子》,第一次直接以时装为题材,记录了80年代开放初期人们思维方式的变化。劳动模范敢于穿上“袒胸露臂”的红裙子上街,而且还到各个服装店去“斩裙”,是继《庐山恋》之后又一部引领时尚的作品。反映了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追求。 也是基于这样主要矛盾的判断,我们才下定决心改革开放,坚定不移低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十九大报告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有两个特点:一是对人民的需求表述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升级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一表述更具涵盖性,比如,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就能包括在其中,反映的是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阶段的提高。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二是对现实的表述从“落后的社会生产”延展为“当前的发展状况”,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这就不光是生产力层面,也包括诸如分配等领域的生产关系的内容。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历史判断。说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社会主义征程的伟大实践中,已经解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新时代人民的需要已经从“物质文化需要”发展到“美好生活需要”,“落后的社会生产”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