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素对人体的危害有哪些

激素对人体的危害有哪些
激素对人体的危害有哪些

激素对人体的危害有哪些

身体内的激素是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身体内的激素水平失去平衡的话,那么身体就会有可能出现一些比较大的疾病症状。如果不能很好的控制这些疾病的症状,那么身体健康就会受到很大的威胁。那么激素对人体的危害到底有哪些呢?下面我们就来给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下。

1、身体发胖;

2、可以引起骨质疏松,引发股骨头坏死;

3、身体的抵抗力下降,血糖升高、皮质类固醇征、消化道溃疡、电解质紊乱等等。

4、影响小儿发育等。激素和免疫抑制剂都对性功能有一定的影响。长时间、大剂量使用强的松等皮质激素会加重性功能的障碍程度。几乎所有免疫制剂都能使睾丸萎缩、卵巢损害,导致生精功能降低或消失、性欲消失、阳痿。

激素能破坏胃粘膜,刺激胃酸分泌,形成胃炎或胃溃疡,所以医生在给病人激素的同时,使用一些保护胃粘膜两药物,来防止这一副作用,这对于长期应用激素治疗的病人是很重要的。激素使用后能使骨钙游离,形成骨质疏松,要长期补充钙剂来对

抗这一现象。激素对于多数患者是一种有效的疗法,短期尤其

是在急性活动期对于控制病情进展有效,但长期大量应用,副作用很大,尽量不采用激素治疗。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如

强的松、类固醇、环磷酰胺、硫唑嘌呤等化疗药物。但这些方

法都不能彻底治愈病症病,常会复发。

强的松等激素的长期应用可引起大量的副作用,表现为:①向心性肥胖、满月脸、水牛背、多毛、痤疮、高血压、

糖尿病、高血脂、低血钾、骨质疏松。②诱发或加重感染或使

体内潜在病灶扩散。③诱发或加重胃、十二指肠溃疡。④可引起饮食增加、激动、失眠、个别人可诱发精神病,偶尔可诱发癫痫。⑤使眼压升高,诱发青光眼、白内障。综上,可以引起的器官损伤可以是胃损伤,生殖器官损伤,心血管损伤,眼损伤等多种器官损伤。

这些多是激素对人体的危害。了解了这些之后,在以后

身体上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后,就要及时的采用针对性的方法来进行治疗。这样才能让身体保持比较健康的状态,才能让我们的生命不受到比较大的影响。平常的时候一定要保持激素水平的正常。

【K12教育学习资料】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三单元 第五章 第一节 人体的激素调节知识点+巩固提高 (新

人体的激素调节 【知识点】 1.人体内的外分泌腺有哪些? 皮脂腺、汗腺、泪腺以及唾液腺、胃腺等各种消化腺。 2.人体内的内分泌腺有哪些? 垂体、甲状腺、肾上腺、胰岛、胸腺、卵巢(女性主要的生殖器官)、睾丸(男性主要的生殖器官)等。 3.(考点1)内分泌腺和外分泌腺有什么主要的区别? 外分泌腺有导管,分泌物通过导管排出体外或流入消化道,内分泌腺没有导管,它们分泌的激素直接进入腺体内的毛细血管内。 4.(考点2)人体主要的内分泌腺及其主要功能是什么? 5.为什么胰腺既属于外分泌腺又属于内分泌腺? 胰腺由内分泌部胰岛和外分泌部胰腺两部分组成。胰岛分泌胰岛素,胰腺分泌胰液,因此胰腺既属于消化系统又属于内分泌系统,既是外分泌腺也是内分泌腺。 6.★★(考点3)人体内主要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及其主要生理作用有哪些?

甲状腺激素 低血糖 7.(考点4)甲状腺激素合成不足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缺碘。碘是甲状腺激素合成的一种重要原料。 8.(考点5)呆小症和侏儒症的区别? (1)呆小症:是婴幼儿时期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少引起的。表现为身材矮小,智力低下、 生殖器官发育不全。 (2)侏儒症:是幼年时期生长激素分泌不足引起的。表现为身材矮小,但智力正常。 9.正常人的尿液中偶尔也会出现葡萄糖,这是糖尿病吗?为什么 (1)不是糖尿病。 (2)这是由于在某段时间内摄入糖类食物太多,使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太高,从而原尿中的葡萄糖浓度也太高,超出了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导致部分葡萄糖随尿液排出,暂时出现糖尿。 (3)如果肾小管发生病变,原尿中的葡萄糖也有可能不被全部重吸收进入血液导致尿中出现葡萄糖。【巩固提高】 1.从体育比赛的宗旨看,服用违禁药物破坏了公平性原则。同时,服用违禁药物会严重危害人体健康,无法使人体内的各种激素相互协调、相互制约,无法维持体内环境的相随稳定,引起代谢紊乱,破坏身体免疫能力等。运动员会对药物产生依赖性。 2.人体内缺碘会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引起甲状腺肿大(一代肿),母亲孕育的婴幼儿会因甲状腺激素不足而影响身体发育,身体矮小,智力水平低下(二代傻),生殖器官发育不健全,无法生育(三代四代断根芽)。 3.★★(1)饭后1小时(BC段),血糖含量出现大幅度上升,是因为饭后食物中的营养成分被消化吸收,葡萄糖进入血液。 (2)体内的胰岛素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并加速血糖分解。 (3

环境激素及其危害

环境激素及其危害 环境激素及其危害 汤波云 (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00级生物技术2班) 摘要:环境激素为环境中的激素类似物,通过与激素受体结合,干扰正常的生理代谢、内分泌、生殖机能,引起种种负面生物学效应。介绍了目前发现的一些主要的环境激素种类如DDT,多氯联苯(PCBs),二恶英等等,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和特点,揭示其危害的严重性。 关键词:环境激素激素受体DDT PCBs 体内荷尔蒙在分泌后,与细胞中的受体结合,进而深入细胞核,诱发遗传基因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维持生物正常的新陈代谢。而环境激素进人体内与受体结合后,就会在体内发出错误信息,从而破坏生物体的正常代谢、内分泌和生殖机能。环境激素已成为继臭氧层、地球气候变暖之后的第三大环境问题: 男婴出生率下降。自70年代以来,加拿大男婴的出生率下降了0.22%,美国下降了0.1%。美国科学家说,这可能是杀虫剂等污染物干扰了人类生殖激素的结果。 男性精子数目锐减,男性不育症患者增加。从1986年到1995年,印度男子精子数目平均下降了43%。而1995年之前的20年间,印度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了2.5 倍,环境污染却增加了4倍。据统计,俄罗斯目前有400万男子患有不育症。 动物雌性化现象严重。英国的一项调查报告说,生活在工厂排污河流的石斑鱼发生了严重的雌化现象。在诺福克郡的艾尔河观测点,接受调查的雄性石斑鱼60%出现了雌性化的特征,不少石斑鱼的生殖器开始具有排卵功能,并出现了两性鱼。研究人员认为,排入河水中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雌性激素是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 另外,专家在日本沿海北起北海道、南到鹿儿岛的22个县的93个点对荔枝螺进行了调查,发现87个点的荔枝螺的生殖系统出现异常,研究人员在它们体内发现了有机锡。 目前已报道的环境激素对动物(包括人类)的生殖影响主要集中在:生育力下降、孵化能力降低、后代生存能力减弱、影响激素分泌和激素活性以及造成生殖解剖学结构的改变(如隐睾症、尿道下裂、子宫内膜异位、阴阳人、发育不全等)。但这并不表示环境激素的危害仅限于此,鉴于它们深远的负面效应,类激素环境污染物的研究已经受到各国尤其是欧美以及日本等工业发达国家相当高度的重视。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各种疾病甚至癌症的发病率大大提高。据报道自1981~1996年16年间,对全国39个市县的万名健康男性的精液量、精子数目、精子活动能力的统计结果分析,分别下降了10.3%,18.6% 和10.4%,其中工业化程度越高的地区下降越明显。我国科学家在国内首次提出环境雌性化的问题后,相关工作逐渐受到有关方面的重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于1997年开始设立了有关方面的基金项目,环境激素以及相关的环境和生殖问题的研究正在形成热点。 一、环境激素的定义及其种类 环境激素又称内分泌干扰剂(endocrine disrupters)、内分泌活性化合物(endocrine active compounds)或内分泌干扰化合物(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 EDCs)等,是指一些可影响负责机体自稳、生殖、发育和行为的天然激素的合成、分泌、转运、结合、作用或消除的外源性物质。 可疑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质有如下一些种类: 1. 农药 ⑴除草剂:甲草胺、杀草强、莠去津、草克净、除草醚、氟乐灵、2,4-D、2,4,5-T、杜邦326、草达灭、甲氟吡啶氧酚丙酸丁酯。 ⑵杀真菌剂:苯菌灵、多菌灵、六氯苯、烯菌酮、代锰锌、代森锰锌、硫脲乙烯、嘧啶甲醇族、亚乙基双二硫代氨基甲酸锌、二甲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锌。 ⑶杀虫剂:林丹(β-666)、氯丹、硫丹、三嗪、甲萘威、开乐散、狄氏剂、异狄氏剂、DDT及代谢产物、七氯和H-环氧化物、灭多虫、甲氧氯、灭蚁灵、对硫磷、氧氯丹、毒杀酚、合成除虫菊酯。

高中生物激素调节知识点

高中生物激素调节知识点 高中生物激素调节知识点 1.人和动物生命活动调节包括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其中神经调节处于主导地位。 2.植物体受到单一方向的外界刺激而引起的定向运动,称为向性运动,属于应激性,是植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 3. 生长素是最早发现的一种植物激素。 4. 光照对胚芽鞘生长的影响:(1)受到单侧光照射,弯向光源生长(2)切去胚芽鞘尖端,不生长也不弯曲(3)将胚芽鞘尖端用锡箔小帽罩起来,直立生长(4)胚芽鞘会向放琼脂的对侧弯曲生长由此说明,胚芽鞘的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物质,这种物质从尖端运输到下部,并且能够促使胚芽鞘下面某些部分的生长。 5. 生长素——吲哚乙酸,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功能。 6. 在植物体内合成的,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并且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产生显著地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就统称为植物激素。 7. 生长素在高等植物体内分布广泛,但大多集中在生长旺盛部位(如胚芽鞘、芽和根尖的分生组织、形成层、受精后的子房和幼嫩的种子)8. 生长素在植物体内运输,主要是从植物体形态学的上端向下端运输,运输方式——主动运输。 9. 生长素对植物的生长作用,往往具有两重性。 既能促进植物生长也能抑制植物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与生长素的浓度和植物器官种类有关。 10.一般来说,低浓度的生长素可以促进植物的生长,而高浓度的生长素则抑制植物的生长,甚至杀死植物。 11. 顶端优势:植物的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收抑制的现象,因为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地积累在侧芽的部位,使侧芽的生长受到抑制的缘故。 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依次是根>芽>茎12. 常用的生长素类似物:萘乙酸、2.4—D13. 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1)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2)促进果实发育(3)防止落花落果14.目前公认的植物激素还有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和吲哚乙酸15. 体液调节是指某些化学物质通过体液的传送,对人和动物体的生理活动所进行的调节。 16.在体液调节中,激素的调节最为重要。 17.生长激素——垂体——促进生长,主要是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长。 促甲状腺激素——垂体——促甲状腺的生长发育,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促性腺激素——垂体——促进性腺的生长发育,调节性激素的,合成和分泌等甲状腺激素——甲状腺——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尤其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具有重要的影响,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胰岛素——胰岛B细胞——调节糖类代谢、降低血糖含量,促进血糖合成为糖元,抑制非糖类物质转化成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含量降

环境激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环境激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摘要环境激素是环境中存在的能干扰生物系统或过程产生异常效应的物质;它能干扰生物体内激素,损害人类的生殖机能或引发肿瘤等,对人类的生存与健康构成严重威胁;防治环境激素的根本对策是杜绝其产生的源头。 关键词环境激素内分泌干扰物作用机理影响防治 由于化学物质对生态系统产生的重大影响,早在1977年7月日本学者就提出了“环境激素”一词。1996年,美国T.Colborn等合著出版了《失窃的未来》一书,通过对暴露于人工合成化学物而导致生物的雌性化、雄性化、不育、生殖缺陷等科学发现的报道,向人们展示了因化学合成物对内分泌系统的干扰而带来的令人震惊的画面。如同《寂静的春天》所带给人们的震撼一样,该书的出版也引起各国政府、舆论、公众对环境激素问题的关注。实际上,它的产生却始于20世纪30年代,人们采用人工合成的方法生产雌性激素,并用作药品。这种合成雌性激素在诞生的同时就被指出有导致恶性肿瘤的危险。近70年来,随着工业的发展,环境激素在制药、塑料制品添加剂生产、除草剂的使用和垃圾处理等过程中不断释放,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危害。且环境激素不易分解,可在食物链中循环,又可随风飘散,因此,不管其原生地在哪里,都会形成区域性或全球性的威胁。 1 环境激素的概念与分类 所谓环境激素,又叫环境荷尔蒙或环境内分泌干扰物,是环境中存在或由于人类活动而释放到环境中的对生物系统或过程产生促进或抑制作用的化学物质。 早先,人们对化合物内分泌干扰效应的认识几乎全部基于其对生殖系统的影响;后来又发现,有些化合物可以通过与激素受体的相互作用而影响内分泌系统的活性。所以,现在这一类物质被统称为“内分泌干扰物”或“环境激素”,它包括了与内分泌系统的任何部分,包括甲状腺、淋巴腺和垂体激素的相互作用而导致的对健康的影响。目前,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等都对这一概念给出了各自的定义。 美国国家环保局在1995~1996年的报告中对环境激素表述为从某种程度上干扰激素活性的物质,这是一个较狭义的概念。1996年,欧盟、WHO、OECD 等官方定义环境激素是由于引起激素功能的变化而导致有机体或其后代的各种非健康效应的外部化学物质,并提出了潜在的环境激素的概念,即具有可能导致

体液调节知识点学习资料

射 一个十分顽固得神经反实验结论:胰液分泌是有无不影响胰液分泌 对照说明小肠内神经的胰腺分泌胰液,①与③促进照说明刺激小肠时才能肠,①与②,②与③对盐酸代替胃酸,刺激小实验分析:实验中用稀胰腺分泌胰液经)狗的小肠肠腔(去除神③稀盐酸无胰液分泌 狗的血液②稀盐酸胰腺分泌胰液 狗的上段小肠肠腔①稀盐酸实验过程液 给胰腺,使胰腺分泌胰肠神经,神经将兴奋传实验假设:胃酸刺激小注入注入 注入↓ ↓ ???????→??→?→??→?→??→?↓ 必修三知识点(三) 激素调节及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一、促胰液素的发现历程 1、沃泰默的实验: 2、斯他林和贝里斯的实验: 二、激素调节 1、概念: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这就是激素调节 2、激素: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的统称 ★注:激素是一种信息分子,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只起调节作用。 (1)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促胰液素 命名为促胰液素 胰液,将这种化学物质化学物质促进胰腺分泌盐酸的作用下分泌某种实验结论:小肠粘膜在胰液分泌 随血液进入胰腺,引起产生了某种化学物质,中的②组,更说明小肠照组是沃泰默实验过程实验分析:该实验的对胰腺分泌胰液同一条狗的静脉提取液稀盐酸肠粘膜实验过程:而是化学调节 调节,化学物质,这不是神经能促进胰腺分泌胰液的用下,小肠粘膜产生了实验假设:在盐酸的作注射砂子研磨↓ ↓ →??→??? ?→????↓

(2)高等动物主要激素的分泌器官、功能及相互关系 ★注:①激素根据化学化学本质分类可分为三类: a、蛋白质类:由下丘脑、垂体以及胰腺分泌的激 素(此类激素只能注射,不能口服) b、固醇类:性激素(即可注射也可口服) c、氨基酸及其衍生物类: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激 素(即可注射,也口服) ②激素作用的靶细胞(靶器官) a、促××激素释放激素——垂体 b、促××激素——对应的腺体(例如:促甲状腺 激素的靶细胞就是甲状腺细胞) c、抗利尿激素——肾小管和集合管 d、甲状腺激素——全身细胞 e、胰岛素——全身细胞、主要作用于肝脏和肌肉的细胞 f、胰高血糖素——肝细胞 g、肾上腺素——全身细胞 ③植物产生的叫生长素,而动物产生的叫生长激素 ④并非所有激素的受体都在靶细胞的细胞膜上。 (3)激素间的相互作用 ★注:①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在促进生长发育方面有协同作用,甲状腺激素主要促进发育,生长激素主要促进生长;②甲状腺激素在正常情况下缓慢地调节代谢,进而影响体温,肾上腺素在应急状态下快速调节代谢,进而迅速影响体温,因此又有“应急激素”之称 ②拮抗作用: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发挥相反作用,如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在调节血糖方面具有拮抗作用 (4)激素、酶、神经递质的区别与联系 内容激素酶神经递质 区别 产生部位不同由内分泌腺产生所有的活细胞均可产生在突触小体中产生 运输途径不同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在细胞内以囊泡的形式运输,在细 胞外通过导管运输(如:消化酶) 通过胞吐从突触前膜释放功能不同传递信息,调节生命活动催化作用,加快化学反应的进行传递信息,将兴奋传至下一神经元联系①、均有生物活性;②均与特定分子结合后起作用;③都不供能,不组成细胞结构;④激素和神 ? ? ? ? ? 维持血糖的相对稳定) (共同用于升高血糖, 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 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 (共同用于升高体温, 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 (共同用于促进生长) 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 相同作用 对同一生理效应都发挥 ①协同作用:不同激素

知识点:激素调节

通过激素的调节 1.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个激素,它是由小肠粘膜分泌的。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体现了科学发现的一般方法,即:假说演绎法。 2.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激素)进行调节,就是激素调节。内分泌腺是没有导管的,其分泌的激素直接进入腺体内的毛细血管(血液)中, 3.蛋白质或多肽类激素:促激素释放激素、抗利尿激激素;促激素、生长激素;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等。 固醇类激素:雌激素、雄激素、孕激素, 氨基酸衍生物类激素: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 蛋白质或多肽类激素只能注射给实验动物! 固醇类或氨基酸衍生物类激素可口服也可注射! 4.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其生理作用是: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加速体内物质的氧化分解,促进幼小动物的个体发育。 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会引起甲状腺机能亢进(甲亢); 幼年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时引起呆小症; 食物中缺碘时,甲状腺激素合成不足,由于负反馈调节会引起地方性甲状腺肿大,即大脖子病。 5.垂体分泌生长激素和各类促激素。 生长激素生理作用:促进生长(主要是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长) 人在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不足则患侏儒症;人在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过多则患巨人症。人在成年时生长激素分泌过多则患肢端肥大症。 促激素生理作用:促进相应内分泌腺的发育和相应激素的的合成与分泌。 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的生长发育,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促性腺激素:促进性腺的生长发育,调节性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进肾上腺的生长发育,调节肾上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6.下丘脑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抗利尿激素 (下丘脑是内分泌调节的枢纽) 促激素释放激素生理作用:促进垂体分泌相应的促激素。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性腺激素。 抗利尿激素生理作用:促进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 7.胰岛:

高考生物专题复习激素的调节及其与神经调节的关系

激素的调节及其与神经调节的关系 1.下面是与促胰液素发现过程有关的四个实验,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 ①稀盐酸―→小肠肠腔―→胰腺分泌胰液 ②稀盐酸―→静脉血液―→胰液不分泌 ③稀盐酸―→小肠肠腔(去除神经)―→胰腺分泌胰液 ④小肠黏膜 +稀盐酸+沙子――→研磨制成提取液――→注入 静脉血液―→胰腺分泌胰液 A .①与②、②与④对比说明胰液分泌不是稀盐酸直接作用的结果 B .①与③对比说明胰液分泌不受神经的调节 C .①②③④对比说明胰液分泌受小肠黏膜产生的物质(由血液运输)调节 D .要证明胰液分泌受不受神经的调节应该再设计实验继续探究 解析 ①与②、②与④对比说明稀盐酸是通过小肠肠腔起作用的,不能直接起作用。①与③组成的实验自变量是通向小肠的神经,因变量是胰腺是否分泌胰液,其结果说明胰腺分泌胰液可以不通过神经调节产生,但也可能通过神经调节,要证明胰液分泌还受不受神经的调节应该再设计实验继续探究。①②③④对比说明胰腺分泌胰液与小肠黏膜产生的化学物质有关。 答案 B 2.吃糖1小时后,与开始时相比,在如图血管的血液中,明显增多的物质是( ) A .a 血管中的胰蛋白酶 B .a 血管中的胰淀粉酶 C .b 血管中的胰岛素 D .b 血管中的胰高血糖素 解析 吃糖后血糖浓度升高,胰岛素的分泌量增加,使血糖浓度降低到正常水平。 答案 C 3.如果某激素主要作用于机体内某器官的细胞,而对机体内其他器官的细胞影响不大,则该激素的特异性强。下列哪一组激素与靶细胞受体的特异性最弱 ( )

A.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胰岛素 B.促性腺激素和催乳激素 C.甲状腺激素和胰岛素 D.甲状腺激素和孕激素 解析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特异性促进垂体合成、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特异性促进性腺分泌性激素。催乳激素特异性促进乳腺的发育和泌乳,孕激素特异性促进子宫内膜和乳腺等的生长发育,为受精卵着床和泌乳准备条件,故上述激素与靶细胞受体特异性强。而甲状腺激素和胰岛素对几乎全身细胞的代谢水平都有调节作用,故它们与靶细胞受体的特异性最弱。 答案 C 4.如图为人体内体温与水平衡调节的示意图(a、b、c代表激素),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当受到寒冷刺激时,a、b、c激素的分泌均会增加 B.c激素分泌增多,可促进骨骼肌与内脏代谢活动增强,产热量增加 C.下丘脑中有体温调节中枢 D.在调节水平衡过程中,下丘脑只有合成、释放d激素的作用 解析由题意可知,d激素为抗利尿激素,下丘脑只能合成抗利尿激素,由垂体释放。 答案 D 5.下列关于人体体温调节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环境与人类健康复习题(完整版)

一.请解释下列各个名词: 1. 环境问题:分为两类,一类是环境污染,另一类是生态破坏;实质是由于人类活动超出了环境的承受 能力,对其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了破坏作用,导致人与其生存环境的不协调。 2. 温室效应:大气中对长波辐射具有屏蔽作用的温室气体的浓度增加使较多的辐射能被截留在地球表面 而导致温度上升的现象。 3. 光化学烟雾:排入大气中的氮氧化物(NOx)和碳氢化合物(HCs)等一次污染物在强烈紫外线的作用 下,发生一系列的光化学反应生成的光化学氧化物等二次污染物,这些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在大气中蓄积可呈浅蓝色烟雾状,具有很强的刺激性。 4. 生物入侵:由于自然或人类因素的影响,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 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 5. 大气逆辐射: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的同时,又以辐射的方式向外放射能量。 6. 电磁污染:指电磁辐射强度超过了人类所能承受的程度或仪器的容许限度从而对人体健康带来危害的 现象。起作用的是电磁波。 7. 化学需氧量(COD):在一定条件下,用一定量的强氧化剂氧化水样中的有机物所消耗的氧化剂的量, 以氧的mg/L表示,它是指示水体被还原性物质污染的主要指标。 二、简要回答下列各个问题: 1. 简述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 1,人口迅猛增加2,生存环境的破碎化3,环境污染4,外来物种入侵 2. 什么是室内污染,有什么特点? 室内污染指的是家庭居住场所和公共场所的环境污染,特点:1,影响范围广2,接触时间长3,污染物浓度高4,污染物种类多5,污染物排放周期长6,受污染的程度和时间不同 3. 简述臭氧层破坏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危害。 臭氧层破坏,吸收紫外辐射的能力大大减弱,导致到达地球表面的紫外线明显增加,阳光紫外线UV—B的增加对人类健康有严重的危害作用,潜在的危险包括引发和加剧眼部疾病,皮肤癌和传染性疾病;长期暴露于强紫外线的辐射下,会导致细胞内的DNA改变,人体免疫系统的机能减退,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下降 4. 什么是环境激素,有哪些危害? 由人类活动而释放到环境中的化学物质,包括许多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具有与人和生物内分泌激素作用类似的物质,能引起生物内分泌紊乱的物质;危害:1,影响机体的正常内分泌功能2,导致人类生殖功能异常3,“三致”作用:致癌,致畸,致突变

激素的调节及其与神经调节的关系

课后限时自测激素的调节及其与神经调节的关系 (时间:60分满分:100分) (对应学生用书第291页) 一、选择题(每题5分,共60分) 1.(2015·山东省滨州市高三一模)如图为人体内某些信息分子作用的示意图,a、b、c、d 表示信息分子,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a、b、c、d都是通过血液循环到达靶细胞 1 / 28

B.c激素由下丘脑分泌,e表示水的重吸收过程 C.d表示胰岛素,通过促进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降低血糖浓度 D.a、b、c、d都是与受体结合来发挥作用 [解析]b是神经递质,不通过血液循环,A错误;c激素是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分泌,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B正确;d能降低血糖,是胰岛素,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C正确;受体能识别信息分子,受体的本质是糖蛋白,D正确。 [答案]A 2.(2014·湖南省益阳市箴言中学模拟)下图表示正常哺乳动物体内多种分泌细胞及它们分泌的激素之间的关系。以下对该图中相关内容的叙述,正确的是( ) 2 / 28

3 / 28 A .图中激素A 和 B 分别是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激素 B .图中激素 C 在血液中的含量能起到反馈调节的作用 C .手术摘除成年小白鼠分泌图中激素C 的腺体,一段时间后,该小白鼠表现为细胞氧化分解代谢增强 D .图中激素C 作用的靶细胞是肝脏和骨骼肌 [解析] 读图可知,激素A 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激素B 是促甲状腺激素,激素C 是甲状腺激素,A 错误;甲状腺激素在血液中含量高会反馈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作用,B 正确;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新陈代谢,摘除甲状腺,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减少,代谢减慢,C 错误;甲状腺激素几乎作用于全身的所有细胞,D 错误。

2019-2020年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4单元 生物圈中的人 第一节 人体的激素调节名师教案1 苏教版

2019-2020年七年级生物下册第4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第一节人体 的激素调节名师教案1 苏教版 【设计依据与构想】 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知识、体验科学过程与科学方法,使学生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获得体验的同时,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有效地调动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通过以前的学习和实际生活中所获得的信息,对激素对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本节课从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入手,给学生提供讨论的材料,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组织引导学生讨论、活动,以人体内垂体的作用,以及甲状腺激素和胰岛素的功能为主线展开教学活动,最后由师生共同总结达成共识;在此过程中及时渗透科学史、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价值观的教育。 【教材分析】 知识目标 人体内的主要内分泌腺;甲状腺激素和胰岛素的功能,及分泌失调时对人体的影响。 能力目标 通过“糖尿病的发病率的调查”结果的处理分析,培养学生学会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和解决生产、生活或社会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甲状腺激素对蝌蚪发育的影响,培养学生关爱生命、热爱大自然和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重点 激素(甲状腺激素和胰岛素)对人体的作用。 教学难点 甲状腺激素和胰岛素对人体生命活动的作用。 学生准备:通过各种媒体搜集和处理关于人体激素分泌失调而出现的疾病。完成糖尿病发病率的调查。 教师准备:课件(人体内分泌系统视频材料)、人体内分泌系统挂图和相关材料。 【教学流程及分析】 一、导入新课(创设情景) 引言:(利用课件出示生命科学史资料) 1902年,生理学家在研究小肠的局部运动反射时发现用盐酸注入狗的上段小肠,会引起胰液分泌。当切除这段小肠的全部神经,只保留动脉和静脉与身体其他部分相连时,重复上述实验,仍出现同样的现象。思考: 1.这个结果能说明什么问题? 2.联系七年级上册人体组成的有关内容及上述实验得出,思考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都是通过神经系统来调节的吗?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这个结果可以说明盐酸刺激小肠引起胰液分泌的反应不是通过神经系统调节的。 人进入了青春期后,身体的各部分都会发生较大的变化,例如身高、体重增长,男孩长胡须,女孩乳腺发育等。这些变化也与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有关系。可是,激素在哪里产生呢?出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导入新课。

大气污染与人体健康

大气污染与人体健康学科名称《研究性学习》 学生姓名朱雪刚李文涛张越宪 指导老师吴淑花 专业物电系09物理学一班 2011—11 《研究性学习》课题开题报告

大气污染物(atmospheric pollutant) 随着人类经济活动和生产的迅速发展,在大量消耗能源的同时,同时也将大量的废气、烟尘物质排入大气,严重影响了大气环境的质量,特别是在人口稠密的城市和工业区域。所谓干洁空气是指在自然状态下的大气(由混合、水气和杂质组成)除去水气和杂质的空气,其主要成分是,占%;,占%;氩,占%;其它各种含量不到%的微量气体(如氖、氦、二氧化碳、氪等)。定义:大气中污染物或由它转化成的二次污染物的浓度达到了有害程度的现象,称为大气污染。概述:气态污染物又分为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1) 一次污染物。一次污染物是指直接从排放的污染物质,如、一氧化氮、一氧化碳、颗粒物等,它们又可分为反应物和非反应物,前者不稳定,在大气环境中常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或者作催化剂促进其他污染物之间的反应,后者则不发生反应或反应速度缓慢。(2) 二次污染物。二次污染物是指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互相作用经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形成的与一次污染 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其毒性比一次污染物还强。最常见的二次污染物如及硫酸盐气溶胶、及硝酸盐气溶胶、臭氧、光化学氧化剂OX,以及许多不同寿命的活性中间物(又称自由基),如HO2、HO等。 大气污染源就是大气污染物的来源 大气污染源就是大气污染物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 (1)工业:工业生产是大气污染的一个重要来源。工业生产排放到大气中的污染物种类繁多,有烟尘、硫的氧化物、氮的氧化物、有机化合物、卤化物、碳化合物等。其中有的是烟尘,有的是气体。 (2)生活炉灶与采暖锅炉:城市中大量民用生活炉灶和采暖锅炉需要消耗大量煤炭,煤炭在燃烧过程中要释放大量的灰尘、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有害物质污染大气。特别是在冬季采暖时,往往使污染地区烟雾弥漫,呛得人咳嗽,这也是一种不容忽视的污染源。 (3)交通运输:汽车、火车、飞机、轮船是当代的主要运输工具,它们烧煤或石油产生的废气也是重要的污染物。特别是城市中的汽车,量大而集中,排放的

通过激素的调节神经调节与激素调节的关系

激素调节神经调节与激素调节的关系一、激素调节的发现、概念和作用特点及方式 二、人体内的主要内分泌腺及其分泌激素 三、激素调节实例 (一).血糖平衡的调节 1.血糖的来源和去路 2.血糖平衡的调节过程(请画出图解)

3.糖尿病的病因、防治及检测 (1)病因: 受损伤, 分泌不足,糖代谢出现障碍。 (2)病症:“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体重减轻。 (3)尿糖的测定方法 实验组:斐林试剂1 mL +糖尿病患者尿液0.1 mL ――→混匀蓝色――→1~2 min 加热 砖红色沉淀。 对照组:斐林试剂1 mL +正常人尿液0.1 mL ――→混匀蓝色――→1~2 min 加热 无变化。 (4)曲线解读 ①正常人和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浓度曲线判断(图1) ②正常人和血糖异常患者的血糖浓度的曲线判断(图2) ③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相对含量的变化曲线判断(图3) 图1 图2 图3 (二).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例1.下图是甲状腺激素分泌调节示意图。下列与该图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寒冷会促使X 分泌激素a B .Y 除能分泌激素b 外,还能分泌生长激素以及多种促激素,因而是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 C .缺碘地区人的血液中激素b 含量低于正常值 D .Z 结构的活动只受Y 结构的控制 例2.下图表示正常哺乳动物体内多种分泌细胞及它们分泌的激素之间的关系。以下对该图中相关内容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图中激素A和B分别是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激素 B.图中激素C在血液中的含量能起到反馈调节的作用 C.手术摘除成年小白鼠分泌图中激素C的腺体,一段时间后,该小白鼠表现为细胞氧化分解代谢增强 D.图中激素C作用的靶细胞是肝脏和骨骼肌 (三)体温调节 1.体温的平衡:人体的与的动态平衡。 2.体温调节的图解 3.体温调节的中枢是____________________,感受器为______感受器,分为和感受器,增加产热的激素为________激素和________素。 4.体温调节的方式: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四)水平衡的调节 水平衡及调节的中枢位于________,渴觉中枢在________,相应激素为________激素,由下丘脑________分泌,________贮存并释放,靶器官为________________,加强对水分________。 例3下丘脑在人体生命活动中有重要的作用,如图所示,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a引起下丘脑分泌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B.b引起下丘脑分泌②抗利尿激素 C.c引起下丘脑分泌③胰高血糖素 D.d引起下丘脑产生④电位变化

环境与健康答案

第一章环境与健康总论 1、什么是环境?环境介质?环境因素?围绕人群的空间及其中能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和。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开发利用的对象。环境法中环境的定义: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1.大气、水、土壤(岩石)、所有生物体2.气态、液态和固态3.维持自身稳定状态(强大、有限)||1.容纳和转运成分、组成成分2.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 2、环境的特性是什么?整体性、区域性、变动性 3、环境的分类?环境问题的概念?第一、二环境问题的区别与联系?自然环境(原生环境、次生环境)、生活环境、社会环境||||第一为自然,第二为人为,都产生巨大破坏 4、现阶段全球环境问题有哪些?臭氧层耗损与破坏、大气污染、淡水污染、温室效应、海洋污染、森林锐减、酸沉降、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壤质量恶化和土地沙漠化 5、什么是环境污染?环境污染的来源?由于自然或者人为的原因,进入环境的物质(或因素)对人类或其它生物的健康、生存或行为产生危害时,称为环境污染。||自然来源:天然环境中有毒因素、自然灾害。人为污染:工业“三废”、生活“三废”、汽车尾气、农业生产、医源性污染、战争、其它。 6、环境污染的方式有哪些?种类有哪些?点源、面源||化学性污染物、物理性污染因子、生物性污染物 7、什么是自净作用?环境容量?自然界通过理、化、生过程将有害因素减少,甚至消除到无害程度||是指某一环境区域内对人类活动造成影响的最大容纳量。 8、什么是二次污染?二次污染物?食物链?生物富集?原环境中浓度已经降低的污染物,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污染物重新进入,形成污染||污染物进入环境后,转变成另一种毒性更强的有害物质,称为二次污染物,也称为次生污染物||生物系统中的各种生物之间,以摄食和被摄食的关系逐级传递物质和能量,彼此呈相互依存的链状关系,称食物链||是指生物体从周围环境中吸收污染物并逐渐积累,使该污染物的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过程 9、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特点有哪些?广泛性、复杂性、潜伏性、持续性 10、什么是急性中毒危害?举例说明?大量环境毒物短时间内进入机体所导致的严重损害||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英国伦敦烟雾事件、美国洛杉矶烟雾事件、日本四日市废气事件、日本米糠油事件

环境激素的危害与防治

环境激素的危害与防治 麦建波 (华南农业大学2012级软件R7班201231001015)【摘要】环境激素是环境中的激素类似物, 它能通过与激素受体结合, 干扰正常的生理代谢、内分泌、生殖机能, 引起种种负面的生物学效应。本文简述了目前发现的环境激素对人类可能的造成的危害, 揭示其危害的严重性, 同时概述部分防治措施。 【关键词】环境激素;危害;防治 环境激素系指外因性干扰生物体内分泌的化学物质,这些物质可模拟体内的天然荷尔蒙,与荷尔蒙的受体结合,影响本来身体内荷尔蒙的量,以及使身体产生对体内荷尔蒙的过度作用;或直接刺激,或抑制内分泌系统,使内分泌系统失调,进而阻碍生殖、发育等机能,甚至有引发恶性肿瘤与生物绝种的危害。 一、环境激素的概述 “环境激素”一词,最早见于1996年由美国记者戴安·达玛诺斯所著的《Our Stolen Future》一书,引起了美、欧、日等发达地区和国家对环境激素问题的重视和研究。欧洲环境毒理和化学学会(SETAC)1998年年会将环境激素定为大会的重要主题,环境激素迅速成为国际研究的新热点。 环境激素是指环境中存在的一些能够像激素一样影响人体内分泌功能的化学物质的总称。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而释放到周围环境中,对人体和动物体内的正常激素功能施加影响,从而影响内分泌系统的化学物质,又被称为环境荷尔蒙或环境内分泌干扰物。此类物质具有很弱的激素样作用,可能影响到包括人类在内的各种生物的生殖功能、生殖器肿瘤、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 二、环境激素的由来 在正常情况下,人和其他生物能根据自身各个生长阶段的需要合成各种代谢调节物质,即内分泌激素。正是因为有了它,自然界中的生物才得以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世代相传。然而,近些年来,人类不断发现一些存在于生物机体之外的、具有与人和生物内分泌激素作用类似的物质,有时能引起生物内分泌紊乱,就将之称为环境激素,又称环境荷尔蒙。 三、环境激素对人类的危害

浙教版科学八上:人体的激素调节知识点

人体的激素调节 1.内分泌腺 (1)内分泌腺:没有导管的腺体,分泌的激素直接进入腺体周围的毛细血管,并随着血液输送到全身各处。人体内各种内分泌腺构成人体的内分泌系统,它与神经系统一起指挥或协调人体内的各种生理活动。 (2)人体主要内分泌腺:垂体、甲状腺、肾上腺、胰腺中的胰岛、女性的卵巢、男性的睾丸等。 (3)内、外分泌腺的区别:有无导管。 2. 激素 激素是由内分泌腺的腺细胞所分泌的,对人体有特殊作用的化学物质。 (1)作用:激素在血液中的含量极少,但它们对人体的生长发育、物质和能量的转换、生殖、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等生命活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2)人体各种内分泌腺及其分泌激素的功能

3.激素分泌异常引发的疾病 [注意]侏儒症和呆小症的异同点:身材都是较为矮小;但侏儒症是智力正常,呆小症是智力低下。

4.胰岛素和血糖含量 血糖 (1)概念:糖类物质会在体内转变为葡萄糖进入血液,这种血液中的葡萄糖叫作血糖。 (2)单位:毫摩/升,即mmol/L,读作“毫摩每升”。 (3)正常人的参考值为3.90~6.10 mmol/L。 (4)正常含量:约为90毫克/100毫升(即5 mmol/L)。 一天中人体内血糖含量基本不变,由于受到胰岛素等激素的调节和神经系统调节的相互配合作用,维持相对稳定状态。血糖平衡对保证人体各种组织和器官的能量供应,保持人体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胰岛素 (1)作用:胰岛素是动物体内的一种蛋白质类激素,由胰岛分泌,主要作用是调节糖类的代谢。具体表现在:促进人体吸收的葡萄糖储存在肝脏和肌肉内,加速血糖分解,从而降低血糖的浓度。 (2)异常症:①胰岛素分泌不足:糖尿病。 糖尿病病人的血糖含量高于正常值,尿检中会发现有大量的葡萄糖。 治疗:注射胰岛素。 [注意] 胰岛素不能口服,它是一种蛋白质,在人体消化系统中会被分解为其他物质,进入血液后就不再是蛋白质,从而导致它失效。 ②胰岛素分泌过多:低血糖。 血糖含量低于正常值。 治疗:多吃糖类物质,补充血糖,药物调节胰岛素分泌。 血糖与胰岛素的关系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知识点)

<第三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一、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比较 1.体液调节的概念:激素等化学物质(除激素以外,还有其他调节因子,如CO2等)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的调节。 【特别提醒】 (1)体液调节≠体液调节,体液调节除了通过激素的调节外,还包括通过CO2等化学物质的调节。 激素、CO2和其他的一些化学物质都可以通过体液的传送来调节机体的机能,这些调节属于体液调节。 (2)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 (3)单细胞动物(如草履虫)和一些多细胞低等动物(如水螅、珊瑚虫)只有体液调节,没有神经调节。 2.神经调节的体液调节的区别和联系 (1)区别 比较项目神经调节体液调节 信息分子神经冲动、神经递质激素、体液中物质 调节方式反射激素→特定的组织细胞 作用途径反射弧体液运输 反应速度迅速较缓慢 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较广泛 作用时间短暂比较长 (2)联系 ①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 ②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③动物的生命活动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但以神经调节为主。 二、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协调 1、人体体温恒定的调节 (1)人体的产热和散热 体温的恒定取决于人体产热和散热量的多少,若产生热量与散热量保持平衡,则体温恒定。 ①人体热量的来源:体内有机物不断氧化分解,释放能量。 ②产热器官:安静时——主要是由内脏器官产热,其中肝脏产热量最大, 运动时——骨骼肌成为主要的产热器官。 ③散热器官:人体散热的主要部位是皮肤,主要通过汗液的蒸发和皮肤毛细血管进行散热,其次是通过呼气、排尿和排便带走热量。 (2)体温调节模型:

激素调节及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

激素调节及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 考纲要求 测试内容 1 (1)血糖来源中,食物中的糖类经消化吸收是血糖最主要的来源,血糖进入组织细胞氧化分解是最有意义的去向。 (2)上述血糖氧化分解的具体场所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 (3)由血糖转化的某些氨基酸为非必需氨基酸。 (4)可直接分解产生葡萄糖的是肝糖原。 2.血糖平衡的调节 (1)胰岛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血糖。而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血糖。 (2)影响胰岛素分泌的因素 ①血糖浓度——高浓度,即a途径; ②神经调节——下丘脑传出神经,即b途径; ③胰高血糖素,即c途径。 (3)影响胰高血糖素分泌的因素 ①血糖浓度——低浓度,即f途径; ②神经调节——下丘脑传出神经,即e途径; ③胰岛素,即d途径。 (4)从调节方式来看,血糖调节属于神经—体液调节;从调节过程来看,血糖调节属于负反馈调节。 反思①血糖、胰高血糖素、胰岛素三者之间的变化关系

a.血糖浓度高时,可降低血糖浓度的胰岛素含量增加,而升高血糖浓度的胰高血糖素含量相对较低。 b.当血糖浓度较低时,胰高血糖素含量增加。 c.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相互协调共同维持血糖平衡。 ②糖尿病的病因 3.激素的分泌调节——反馈调节(以甲状腺激素为例) (1)分级调节 在大脑皮层的影响下,下丘脑可以通过垂体调节和控制某些内分泌腺中激素的合成与分泌,此为分级调节。 (2)反馈调节 激素进入血液后,又可以反过来调节下丘脑和垂体中有关激素的合成与分泌,属于反馈调节。 特别提醒并非所有激素的分泌调节都符合上面的分级反馈模型。甲状腺激素、性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符合上述模型,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不符合上述模型,而是受下丘脑发出的有关神经的控制。 4.激素调节的概念和特点 (1)概念: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的调节。 (2)特点 ①微量和高效。 ②通过体液运输。 ③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 5.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区别和联系 (1)区别 (2)联系 ①激素能直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两者常常同时调节生命活动。 ②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体液调节可以看做是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 6.人体的产热和散热 (1)人体热量主要来源于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放能,产热的主要器官是肝脏和骨骼

环境激素

注重生活细节:警惕环境激素对人体健康的侵害 生活中,您的身边是否有些人总会莫名其妙的出现皮炎湿疹、鼻炎、哮喘等过敏症状?又或者是否长年饱受着神经衰弱、失眠的折磨而久治难愈?甚至是否出现不明原因的内分泌失调、甲状腺机能亢进或减退、糖尿病、不孕症等内分泌系统疾病?……这些都很可能是环境激素惹的祸!一项调查显示,在一些病因不明的疾病中,50%以上与环境激素有关;甚至近年来人们自身免疫性疾病、各种癌症发病率攀升也与环境激素密切相关。 到底什么是环境激素?它是从何而来的?对人类健康会产生哪些影响?我们又该采取哪些防护措施来预防和减少环境激素的危害以捍卫健康? 环境激素——扰乱人体内分泌功能的化学物总称 说到激素,人们并不陌生,但是对环境激素,知道的人恐怕就不多了。其实,从塑料拖鞋到沐浴露,从饮水杯到盘中餐……许多日常生活离不开的用品里都含有干扰人体正常激素功能的外因性化学物质,这些物质进入人体后,可模拟体内的天然激素,冒名顶替并干扰人体分泌的正常激素的工作,使内分泌系统失调。这种具有与人和生物内分泌激素作用类似的物质,被科学界称之为环境激素这是一个扰乱生物体内分泌系统的化学物质总称。 在日常生活中,大家都越来越警惕有毒化学物的侵害,但有些化学物进入体内并不会引起中毒的症状,但长期接触却会导致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神经系统出现异常。因此其对人体的侵害是相当普遍却又往往容易被忽略的。广州某医院曾收治了一名不育的患者,经多种检查并没发现器质性的病变,而且经过多种办法治疗,精子数量依然稀少,医生有些纳闷,询问后方知患者原来是位园艺师,平日与多种除草剂打交道。最后,在环境专家的帮助下,才诊断其受到了除草剂中“环境激素”的侵害。找到了病因,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并对症下药后,病人旋即康复。可见,环境激素对人体的危害相当隐蔽,历来的化学物质毒害都是量越大其毒性才渐渐显现出来,可是环境激素却不同,这些物质具有以极其微小的量便产生巨大破坏力的特点,因而比一般的化学毒物更加可怕。大多数市民对环境激素缺乏应有的认识,没有抵御其危害的警觉,所以很容易在不知不觉中受其侵害。 环境激素在体内积累,并不直接作为有毒物质给生物体带来异常的影响,而是以激素的面貌对生物体起作用,即使数量极少也会干扰人体自身激素,使生物体的内分泌失衡,导致内分泌失调,影响甲状腺、胰腺、睾丸、卵巢等器官正常功能,诱发甲状腺机能亢进或减退、糖尿病、妇女绝经期提前、男性精子数量减少、男性更年期症状;同时,化学物质在人体内聚集,会使免疫力下降,造成神经系统失常,导致神经衰弱、失眠、甚至老年痴呆等病症。此外,环境激素经过肝、肾代谢,还可导致肝硬化、肾功能衰退、甚至恶性肿瘤等。 生活中常见的环境激素及其危害有哪些? 迄今发现约有70种化学物质显示不同程度的环境激素作用,数量似乎不多,但它们已经使人类生活于环境激素的汪洋大海中,因为这微不足道的数十种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或是普通老百姓容易接触到的物质,包括吃的、穿的、用的,在不知不觉间威胁着我们的健康。 目前市面上经常可以看到各种的反季节食品,反季节的蔬菜瓜果实际上是使用了催熟剂又或者激素类化学药剂的成品。其中主要是乙烯剂,容易导致骨质疏松,加重女性更年期症状。一株果树从幼苗到成熟,期间可以使用零到十几种不等的激素,其中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