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

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
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

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

第一章何为大众文化

在《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一书的第一章中,作者主要解释了大众文化的定义以及与之相关概念的定义。在这一章中,雷蒙·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为“文化”一词下了三个宽泛的定义。另一个与大众文化紧密相联的概念就是意识形态。意识形态的定义方式甚多,作者介绍了与大众文化研究的关系最的密切的五种定义。

“大众文化”一词也有许多种定义。第一,大众文化是指那些被很多人所广泛热爱与喜好的文化。这个量化的定义会有很多的赞同者,但同时一个自相矛盾的难点也随之出现,因为此种量化的工作并无实际价值。第二种定义认为,大众文化就是除了“高雅文化”(high culture)之外的其他文化,是一个剩余的范畴,是那些无法满足“高雅”标准的文本和实践的“栖身之所”。第三种定义将“大众文化”等同于“群氓文化”,即大大众文化不过是一种不可救药的商业文化,是为大众消费而批量生产的文化,其受众是一群毫无分辨力的消费者。第四个定义认为大众文化是来源于“人民”的文化。在该定义下,“大众文化”一词仅指属于“人民”的“本真的”文化,就等于民间文化,是一种民治、民享的文化。大众文化的第五个定义来自意大利马克思主义者安东尼奥·葛兰西(Antonio Gramsci)的政治分析,尤其与其对“霸权”这一概念的发展密切相关。他认为大众文化是一个富含冲突的场所。在这里,被统治集团之“抵抗”力量与统治集团利益对被统治集团的“收编”力量进行着斗争。

从这一章中我们可以总结出无论用何种方式定义大众文化,但一个基本前提就是大众文化只有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才能出现。工业化和城市化给大众文化的形成,而“大众文化”这个概念本身也因分析方法的不同而发生改变。

第二章“文化与文明”传统

在《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一书的第二章中,作者论述了“文化与文明”传统对文化批评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不同文化大家对大众文化所持的不同的批评态度以及对美国大众文化的大讨论。

“文化与文明”(culture and civilization)传统是马修·阿诺德开创的,作为卓越的文化批评家,他最重要的著作便是《文化与无政府状态》(Culture and Anarchy)。在阿诺德看来,文化是:获知“最好之物”的能力;“最好之物”本身;将“最好之物”运用于精神与灵魂;对“最好之物”的追求。在他看来,“无政府状态”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大众文化的代名词,

阿诺德正是用这个词来描述工人阶级的活文化先天具有的某种破坏性的特质的。

阿诺德对F. R. 利维斯产生的巨大影响,利维斯继承了阿诺德的文化政治理念。利维斯主义的基本立场是:“文化始终是少数人的专利。”而如今,“少数人”的地位发生的变化,他的权威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文明与文化正在成为对立物。工业革命促进了大众文化的产生,而利维斯主义则认为,正是工业革命导致了文化的衰落,也就是说大众文明及随之而来的群氓文化正在时刻威胁着我们。

当大众文化遭到猛烈抨击时,美国是否该为群氓文化的出现负责也成为论战的焦点。众多学者认为,群氓文化的发源地并不是美国,因为美国了正在遭遇来自群氓文化非人性的破坏。当“有文化的人”在研究大众文化时,他们自己是站在高雅文化的立场上,在他们看来,大众文化代表的低俗、野蛮,因此他们对大众文化不会有好感,也不屑参与其中。而他们的目的仅在于为文化的衰落和文化的多样化寻找证据。

第三章文化主义

在《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一书的第三章中,作者主要介绍了理查德·霍加特、雷蒙德·威廉斯、E. P. 汤普森,以及斯图来特·霍尔和派迪·维诺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出版的几部著作。并通过他们的著作对文化主义进行简述。

在《识字的用途》中,霍加特将20世纪30年代的工人阶级文化视为黄金时代,这是一种为人们所共享、自力更生的大众文化。他始终坚信,工人阶级有能力抑制群氓文化的控制,因为工人阶级对群氓文化的接受是有选择性的,而且他们能够以自己的方式对文化进行解读,所以文化工业生产出来的商品很难充分发挥作用。霍加特在很大程度上将批评的目标指向了商品的生产者,而不是那些有可能将商品转化为大众文化的人。

威廉斯的《文化分析》认为对文化的分析必须同时考虑“文化”的三种定义:其一是种“理想”的文化,其二强调其“记录”功能,其三强调文化的“社会性”。文化分析的目的始终是对文化所表达的内容加以解读,因此文化研究者必须要保持清醒,对文化的判断不可过于武断,而是要持开放的态度。在《英国工人阶级的构成》一书中,我们可以看出E. P. 汤普森关注的是普通人:普通人的生活经验、普通人的价值观、普通人的行为和普通人的欲望。而霍尔和维诺则是对利维斯主义的民主性延展。

尽管几位文化主义者的观点不尽相同,但他们的著作共同构成了文化主义的经典文本。同时他们各自的理论都表明大众文化是一个很有价值的研究领域。文化研究的目的并不是在于抑制大众文化的侵犯,而是在其内部区分好坏,这与利维斯主义有本质的不同。霍加特在

伯明翰大学创建的当代文化研究中心开创了文化研究中文化主义的传统。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

在《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一书的第四章中,作者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研究文化的方法论以及经典马克思主义对大众文化研究的启发。

法兰克福学派的知名学者西奥多·阿多诺和马克斯·霍克海默用“文化工业”(culture industry)这个概念来描述群氓文化的产品及其生产过程。他们声称,文化工业生产出来的产品具有两个特征:第一,同质性;第二,可预见性。路易·阿尔都塞对意识形态进行了全方位的深掘。他为意识形态下了三个定义,其中有两个对大众文化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一个定义指出意识形态是“一套表征的系统”,是使人类体验到自己与真实存在的社会条件产生关联的一种“实践”。第二个定义指出意识形态是一种活的物质实践,是仪式、风俗、行为模式、思念方式的实践形态,是由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生产出来的。葛兰西的霸权理论认为大众文化是人们在积极主动地消费文化工业的文本与实践之中被生产出来的。在霸权之中包含了一种特殊的共识,即某个社会群体想方设法将自己的特定利益展示为整个社会的整体利益。霸权理论拓展了大众文化研究者的视野,应用霸权理论可以分析许多不同领域内的问题。

第五章精神分析

在《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一书的第五章中,作者对精神分析的文化分析方法进行了简单的探索,尤其是在文化研究的框架内加以阐释。

弗洛伊德对人类的精神世界作了划分,即自我(ego)、超我(super-ego)和本我(id)。本我是人类存在(being)中的最原始的部分,是“我们只遵循自然法则的非人格化的天性”。自我是从本我中生发出来的,其在本质上是外部世界与现实的代表。超我是在俄狄浦斯情结的消解过程中出现的,其本质是内部世界与本我的代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主要是对梦的解析。他指出,梦的解析是通向无意识的光明大道,无意识的冲动才是梦境的真正创造者;它所产生的心灵的能量完成了对梦的建构。他认为梦始终是一种“妥协结构”(compromise-structure)。即,梦是本我所激发的欲望与自我对欲望的压抑之间互相妥协、折中的产物。而梦主要活动于两个层面上,分别是潜在的梦幻意念与外显的内容。

雅克·拉康采用结构主义方法论对弗洛伊德的理论进行了重新解读,创立了一套后结构主义的精神分析学说。拉康指出,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总共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首先是“镜

像阶段”(mirror stage),之后是“去—来游戏”(for-da game),最后才是“俄狄浦斯情结”。斯拉沃热·齐泽克在对拉康式幻想进行阐述时指出:“‘现实’是被幻想建构出来的,这种建构掩盖了欲望的实在界。”他还举过一些大众文化的例子来阐述幻想对现实的建构过程。他指出,幻想的功能并非满足欲望,而是展示欲望。也就是说,我所求之物是由幻想的过程规制的,幻想将我的欲望投射到某个固定的客体身上。

第六章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

在《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一书的第六章中,作者主要介绍了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并对相关学者作了简单的介绍。

结构主义(structuralism)作为一种文化分析方法开始于瑞士语言学家费尔迪南·德·索绪尔的著述。索绪尔认为语言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即“能指”(signifier)和“所指”(signified)。能指和所指又共同构成了“符号”(sign)。另外索绪尔还对语言(langue)和言语(parole)作了区分,并对语言学的两种研究路径作了划分,即历时性(diachronic)和共时性(synchronic)。结构主义的文化研究方法通常是一种共时性的方法。结构主义有两个基本观点:第一,关注文本与实践之中包含的基本关系,以及使意义得以生成的“语法”;第二,始终认为意义是在词句组合与选择的相互关系和影响中形成的,决定性因素则是潜藏的。也就是说,结构主义者将文本与实践当作语言来研究。

后结构主义(post-structuralism)认为意义的背后并不存在任何牢不可破的潜在结构。索绪尔认为语言形成于能指、所指与符号三者的相互关系之中,而后结构主义者则认为实际情况较此远为复杂:能指生产出来的并非所指,而是一个又一个新的能指;因此,意义就成了反复无常之物,始终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之中。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认为对于结构主义而言到头重要的“二元对立”并非简单的结构性关系,而是一种权力关系,是将一种宰制性的词语体系凌驾于其他词语体系之上。米歇尔·福柯关注的首要问题是知识与权力之间的关系,以及其对话语(discourse)和话语构型(discursive formation)的操纵。话语通过三种途径发挥作用,分别是赋权、限制和建构。福柯指出,话语是“系统地构成了人类言谈对象的实践”。边沁的“全景敞视监狱”(panopticon)以及在当代社会中广泛运用的监控技术都证实了福柯的观点。

第七章性别与性取向

在《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一书的第七章中,作者简要阐述了女性主义以及一些解

读女性形象的著述。

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将人的性别划分为生物性别(sex)(“自然的”)和社会性别(gender)(“文化的”)两种,进而指出:尽管生物性别是天生稳定的,但后天之中却始终存在各种各样相互竞争的女性气质男性气质的“版本”。波伏娃即认为性别是文化建构的结果,而非自然之物。正如她的名言所说:“女人并非生为女人,而是后天变成女人的”。

女性主义从本质上关注女性受压迫地位、为女性争取社会权力。不论是电影电视里的女性形象,还是杂志小说中对女性的描写,都涵盖了许多不同的文化群体,同时也体现了不同群体间的差异。当女性读者或观众看到别人的故事时,就会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潜在问题。女性主义者在享受这个过程的同时,也会对其中对女性的描述持批评态度。在巴特勒看来,社会性别并非对生物性别的表达,而是文化建构的产物。无论女性气质还是男性气质都不是“自然”的表达,而是“文化的表演”。

第八章“种族”、种族主义与表征

在《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一书的第八章中,作者对“种族”(race)以及种族主义在英国的历史变迁进行了简述。此外还对爱德华·萨义德(Edward Said)的东方主义(Orientalism)展开讨论。

“种族”是一个文化与历史的范畴,是依肤色不同而制造指意差异的机制。关键不是于肤色差异本身,而在于这种差异如何被用来指意。这些差异本身并不能产生意义,其意义只能是人为的结果。换言之,种族主义是一个指意(signification)系统而非生物系统。“种族”与种族主义现象既非自然亦非命中注定,而具有深刻的历史渊源,是人类行为与互动的结果。在英国,种族主义最早是为维护奴隶制与奴隶贸易的合法性而出现的。

在爱德华·萨义德的《东方主义》中,他深入考察了西方世界利用一种东方的话语来建构关于东方的“知识”的过程,探索相应而生的“权力—知识”体系如何在西方强权的利益中得到接合。在萨义德看来,“东方”完全是被西方人发明出来的。很多以越战为题材的好莱坞电影就可以被看作是东方主义叙事的经典案例。这些电影主要有三种叙事方式:“作为背叛的战争”;“黑白颠倒综合症”;“战争的美国化”。但无论在哪一种好莱坞的叙事中,我们看不到美军对越南展开的计划周密的袭击,看不到汽油弹轰炸,更看不到对停火区的利用以及大规模炸弹空袭。呈现我们面前的却是越南士兵的野蛮与残忍。东方主义是西方对东方加以重构,强调东西方的差异,进而凌驾于东方之上的一种方式。

第九章后现代主义

在《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一书的第九章中,作者对后现代主义的重要理论进行了必要的介绍,并对该思潮在大众文化研究中的运用加以考察。

对于大众文化研究者而言,后现代主义最重要的理念在于强调“‘高雅’文化与‘低俗’文化之间的界限正日益变得毫无意义”。因此,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旨在对抗现代主义的文化精英主义的思想观念。法国文化理论家让—弗朗索瓦·利奥塔的《后现代状况》对后现代理论产生的深远的影响。他认为,所谓的“后现代状况”指的是西方社会出现的一种知识地位的危机,具体体现为“对宏大叙事的怀疑”以及“宏大叙事合法性机制的衰落”。另一位法国文化理论家让·鲍德里亚认为,后现代主义与其说是简单的符号文化,不如说是一种关于“拟像”(simulacrum)的文化。而美国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家弗雷德里克·詹明信强调在马克思主义或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框架之内诠释后现代主义。他提出后现代主义是晚期资本主义或跨国资本主义的“文化统治”的观点。

后现代主义带来的最重要的影响莫过于人们开始认识到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的界限,完成了人类社会价值标准的转换过程,致使价值多元主义时代的来临。全球化也是后现代的一个方面。对于全球化,最主流的说法莫过于强调整个世界都已化约为美国式的地球村。将全球化等同于文化美国化的观点过于偏狭,而全球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产生了矛盾重重的后果,并导致了文化与权力关系的变迁。后现代的另一个方面就是文化的融合,即“新媒体与旧媒体互相碰撞,草根媒体与商业媒体相互交叠,媒体生产者与媒体消费者亦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互相影响”。这并非简单的新技术问题,而是一个要求消费者更加主动地参与到传媒生产之中的过程。

第十章大众政治

在《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一书的第十章中,作者主要介绍了政治经济学与大众文化研究的关系,并最后对大众文化研究进行了总结。

将大众文化的文本与实践置于其所处的经济环境中加以考察是无可厚非的,但若只采用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政治经济学的文化分析理念并未认清下述事实: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基于商品的交换价值,而受众对商品的消费则基于商品的使用价值。政治经济学为文化研究提供了批判力,其重要性并非体现为政治经济学所宣扬的那一套价值观,而在于其将文化研究者的注意力集中到如何将日常生活中的文本与实践的存在条件置于分析的视野内。

本书的主旨紧扣“群氓文化意识形态”的问题,而作者的最后结论是:大众文化是我们从文化工业的商品与商品化实践中生产出来的,而后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的视角让我们明白被统治阶级可以通过制造大众文化来汲取力量,与统治阶级的世界观抗争。不过,必须指出的是,并非所有大众文化都能产生抵制的力量。大众文化既不是商业与意识形态的颓废领土,也不是自上而下的、以追逐利润和社会控制为目的的强势文化。而大众文化研究便兼有两重新使命,一是全力批判自以为是的精英主义价值观,二是避免掉入疲弱无力的反理智主义的陷阱。

参考文献:

1. Baldwin, Elaine. Introducing Cultural Studies.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4.

2. Storey, John. Cultural Theory and Popular Culture.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10.

3. 陆扬. 文化研究概论.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浅析后现代文化理论

浅析后现代文化理论 【摘要】《文化转向》是詹姆逊分析后现代文化理论的代表著作,本文在对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主体性消解、空间优位等后现代文化关键词梳理的同时,发掘詹姆逊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和解读方式。同时我们更应该从詹姆逊的后现代文化理论分析中辩证的看待后现代文化中的全球化浪潮,并加以借鉴,以便更好的思考我们的文化策略。 【关键词】詹姆逊;后现代文化;马克思主义;全球化 作为20世纪著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詹姆逊对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分析是透彻和独到的。《文化转向》这本书中,涵盖了詹姆逊丰富的后现代文化思想,他从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谈起,坚持将后现代置于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面更新中加以评价,解读了主体性消解,空间优位,视像文化盛行等后现代文化关键词。同时詹姆逊坚持对后现代持一种清醒的马克思主义立场,从生产方式的基本概念入题,以历史的辩证的方法看待后现代主义文化,此外对意识形态的阶级性进行了批判。 一、后现代文化关键词 1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 詹姆逊把后现代主义概念定义为“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他认为对后现代主义的分析,必须与晚期资本主义的时代特征联系起来,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特征联系起来,与现代主义联系起来。《后现代主义与消费》提到后现代两个特征,一是大部分的后现代主义都是“作为对高级现代主义的既有形式,对占据大学博物馆、美术馆以及基金会等这样或那样的主导性的高级现代主义的刻意反动。这意味着,有多少不同形式的高级现代主义就会有多少相应的后现代主义”。二是,一些主要边界或分野的消失,“最值得注意的是传统的高雅文化和所谓的大众或通俗文化之间的区别的消弭,高雅艺术和商业形式之间的界限似乎越来越难以划清”。詹姆逊敏锐地觉察到,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生产和资本运行的中,经济与文化相互交融和渗透,一方面经济进入到了各种文化形式,使艺术作品成为商品;另一方面文化也逐步变得经济化,现代主义的文化已经从过去较为狭小的文化圈中扩散出来,进入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消费品。詹姆逊理论的核心论题,即现代主义的过去和作为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逻辑的表现的新形式的后现代的到来。他对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逻辑的论断建立在他对资本主义文化发展三阶段划分的基础上,即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詹姆逊强调“后现代主义是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将后现代主义置于一个偌大的历史语境之中,既强调了后现代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断裂,同时又突出了与以往各种文化形式的相连,不仅仅视其为一次历史的断裂,而且视其为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阶段。 2主体性消解

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对当代中国的影响

浅析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对当代中国的影响 旅游管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 105班魏鹏 2010220872 【论文摘要】: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以其对传统的反叛而对西方哲学、文学、社会学、历史学等诸多领域形成强大冲击,甚至在许多非西方国家和地区也引起了强烈的文化震荡。多以否定性的形式展示当代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和文化矛盾的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正在影响着中国社会,我们应本着批判和借鉴想结合的原则关注它、研究它,创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意识相结合的和谐社会。 【论文关键词】:当代西方文化思潮;后现代主义;传统文化;现代文明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文化思潮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它是西方理性主义文化传统的反动,反传统文化的一元性、整体性、中心性、纵深性、必然性、明晰性、稳定性、超越性,后现代主义思潮标志着多元性、碎片性、边缘性、平面性、随机性、模糊性、差异性和世俗性。它于本世纪50年代,60年代在美国和法国兴起,70、80年代在欧美达到巅峰。后现代主义思潮首先形成于建筑和文化领域,后来扩展到艺术、哲学、社会学、历史学等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虽然自命或被公认为后现代主义者的人并不很多,但其影响却相当深远。后现代主义自80年代中后期传入中国之后逐渐成为一种时髦的文化现象。《后现代的生存》中阐述:后现代是“一种人类的生存方式和生存状态”,许多迹象表明,这种状态“正在以种种方式进入中国社会”。 由于后现代主义自身的复杂性和矛盾性,进而它产生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后现代主义是不能模仿的,它属于复杂、特殊的传统,早已现代化的、发达的工业、后工业西方社会奠定了后现代想象的基础,而处在从前现代到现代过渡的中国社会对后现代主义的进入,则应本着批判与借鉴的原则,在本土文化的土壤上,创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意识相融合的和谐社会。 一、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 尽管后现代主义的各种理论观点不尽相同,但是如果从总体上对后现代主义的特征进行解释,可以发现,后现代主义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倾向。 1. 批判理性主义,崇尚非理性。哈贝马斯认为非理性主义是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特征,而非理性主义则是以对传统理性的“非难”和批判为表征的,它反对任何人为设定的理论前提和结论,否认人能达到对事物总体本质的认识。在后现代主义看来,正是现代主义的理性主义的泛滥造成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和人类的灾难,因而批判、否定、解构理性主义,推崇非理性,成为后现代主义所致力的目标。 2. 解构现代主体性。而后现代主义则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对主体性采取解构策略。首先,后现代主义抨击人类中心主义,主张重建人与自然的关系,旨在赋予人与自然关系以浓厚的“生态意识”,以消除人对自然的统治欲和占有欲。其次,反对“自我中心主义”,重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现代性中,个人主义是一切合理性的基础。个人主义的极度膨胀造成了诸多的社会问题。因此.后现代主义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内在本质关系 3. 反对“同一性”、“整体性”,崇尚差异性。在对“现代性”的审慎反思中,后现代主义把矛头直接指向现代性的一套整体性、同一性的叙述,对现代性中许多不言自明的真理持怀疑态度。与反对“同一性”、“整体性”相适应,后现代主义倡导多元化。对他们来说,异质的、矛盾的东西完全可以拼贴在一起,不需要统一与综合,差异不应该消除,而应保留,分析和表述问题应从微观入手,反对所谓的“宏大叙事”,主张多元主义。由此派生的是后现代主义对于确定性

文化人类学的理论与流派夏建中精品文档10页

文化人类学是研究人与文化的科学,或者说是从文化的角度研究人的科学。 美国学者霍尔姆斯首先提出文化人类学这个概念。 在美国称文化人类学,在英国称社会人类学,在欧洲大陆特别是德国称为民族学。 人类学的奠基者:拉菲托《美洲野蛮人风俗与远古风俗之比较》 古典进化论学派 这是文化人类学史上第一个流派,是文化人类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盛行于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成熟的标志在于E.B.泰勒的《原始文化》和摩尔根的《古代社会》古典进化论学派认为文化进化的动力:心性一致,即人类心里一致说,人们都朝一个地方想。古典进化论学派很好地解释了文化的多样性,但是它却把文化的差异性简单地解释为发展阶段的不同,从而为文化歧视甚至是种族歧视埋下了理论种子。 古典进化论学派产生的背景:一,早期的人类学知识的积累和研究组织的建立; 二,殖民贸易的发展,产生了人们研究异种族、异文化的需要, 也扩大了人们的研究视阈; 三,思想根源在于进化论理论的提出:达尔文生物进化论,斯 宾塞社会进化论。 E.B.泰勒:英国文化人类学的奠基人,第一个给文化和宗教下定义之人,第一个主张采用 统计法进行人类学研究的人。《原始文化》、《论研究制度的方法:对婚姻和继承 法的应用》 进化论观点:人类社会属于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社会的发展也跟自然界一样, 是通过不断进化而发展的;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人类文化发展的 各个阶段是相继相承的。 宗教理论:明确了什么是宗教:一切对于神灵的信仰;探讨了宗教的起源和产 生:万物有灵(全部宗教史的基础)。 婚姻家庭理论:“回避”习俗与居住模式:从妻居到从夫居;命名制度:亲从子 称;继嗣制度;产翁制:由母系向父系转变;婚俗:抢婚和外婚制。 人类学研究方法:比较法(分类比较)、残存法(残留的风俗习惯)、统计法 摩尔根:美国文化人类学的奠基人,对易洛魁部落联盟的研究,首次使用问卷调查法研究人类学,首创用亲属称谓来研究家族制度。《古代社会》、《人类家庭的血亲和姻 亲制度》 原始社会分期理论:根据生产力(生产工具)的发展确定:蒙昧时代,野蛮时代, 文明时代。 氏族制度的发现:原始社会的基本单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氏族、胞族、部落、 部落联盟是一次发展的几个阶段,最终形成民族。 家庭史的研究:首次从亲属称谓制度来研究家庭和家族制度;家庭发展:“血缘” 家庭,伙婚制家庭(普纳路亚),偶婚制家庭,父权制/母权制家庭,专偶制家庭。其他学者:德国人类学之父:巴斯蒂安:人类心里一致说 瑞士的巴霍芬:母权论,标志着家庭史研究的开始 英国的麦克伦南:内外婚姻制度:母权制先于外婚制 英国的卢伯克:第一个提出残存法思想;宗教阶段理论 英国的弗雷泽:首创“社会人类学”一词;《金枝》:关于人类智力发展连续性和 进步性的理论:人智力发展经历了巫术阶段、宗教阶段、科学阶段 传播论学派

人类学史复习提纲

人类学史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释 1、人类学-是自然史的分支,是研究人类和人类种族的学问"。更简明地说,人类学可以称为"人的科学"。它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研究自然人,第二部分研究人与人的关系,换句话来说,是研究社会人的科学。 人类学可以划分为广义的和狭义的。广义人类学的观点一般以英、美两国和其他英语国家的学者为代表,他们认为人类学就是研究人类的科学,其研究领域应包括人类的体质、心理、文化、社会、语言、民族、民俗等方方面面,内容十分庞杂。在他们那里,传统上习惯于将人类学划分为两大部分,即研究人类自身体质特征的体质人类学和研究人类社会文化特征的文化人类学。狭义人类学是在欧洲大陆的一些国家,如德国、法国和俄国,人类学一词传统上却仅指体质人类学,日本的一些人类学研究机构也仅限于研究人类的体质。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他们从狭义的角度来理解"人类学"这一概念,认为人类学是专门研究人类体质的学问,同时也包括对人类的近亲---灵长类动物的研究。 2、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生于公元前384年,死于公元前322年。他不仅是用"人类学"这个名词的第一个权威,而且在上古时期,对于人的研究在亚里斯多德那里达到了顶点。他奠定了动物学的基础,创立了"生物阶梯"的思想。按照他的这一思想,一系列生物体的地位逐渐升高,呈阶梯状排列。亚里斯多德是绝对没有进化论思想的,但是他提出的生物以阶梯形式排列的原则对于后来18世纪进化论学说的发展却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亚里斯多德在确定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的问题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他的著作中存在着许多涉及人与动物之间形态特征差异方面的论点。但是在对人手作用的评价上,他认为人之所以有手是由于智慧所致,从而明显地表现出其唯心主义的世界观。 3、"地方性的知识"-这是美国著名人类学家格尔兹提出的一个概念。他写了一本叫做《地方性知识》的书。这种"地方性知识",以区别于其它知识形态,特别是实证论者假定的"普遍性"知识形态。在格尔兹看来,知识的性质是地方性的、多元的,因为人们生活所凭借的符号系统是特定的、地方化的、分殊性的,借助这些符号系统的作用,意义结构才得以形成、沟通、设定、共享、修正和再生。这个系统的作用,是甄别日常行为的意义和类别,地方性知识力图维持这些特定的意义系统,并根据它去组织行动。 4、体质人类学-是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研究人类的体质变化的一门科学,包括研究过去和现代人体的一切发展和变异 5、赫胥黎-达尔文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其是一位杰出的英国博物学家,他在动物学、比较解剖学、生理学和生物学的许多领域都具有很深的造诣。他通过大量的研究,证实了达尔文关于类人猿接近于人类的正确判断,并且重点探讨了人类在动物界中的位置问题,在实践中发展了达尔文主义。赫胥黎在人类起源认识史上首次提出了"人猿同祖论"的观点,向宗教神学提出勇敢的挑战。 6、新达尔文主义学派-以德国生物学家魏斯曼、奥地利遗传学家孟德尔和美国遗传学家摩尔根等人为代表的学派。该学派的学者提出了种质选择论,强调对遗传变异的选择作用,因而是对达尔文选择原理的一个重要的说明。达尔文主张生物的渐变进化,而新达尔文主义者在广泛的实验中发现了自然界中的另一种进化方式---骤变进化。这一概念的引入,对达尔文进化论是一个重要的补充。另外,该学派还创立了基因论,在一定程度上提示了生物遗传变异的机制,使进化论研究有可能深入到细胞实验的层次。但是,由于新达尔文主义是在个体水平上研究生物进化的,而实际上进化是群体范畴的问题,因此,该学派在解释生物进化时,在总体上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时代的“疯狂”

《大众文化导论》课程论文 时代的“疯狂” —大众文化视野下的“双十一网购狂欢节” 姓名:鲁臻霖 学号: 20111641 班级: 11级汉1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 二O一三年十二月

时代的“疯狂” —大众文化视野下的“双十一网购狂欢节” 摘要:“双十一网购狂欢节”是近年兴起并强势流行的大众文化。本文试从大众文化的视野解读这一大众文化现象。分析认为,这一“疯狂”背后有三种因素存在:大众社会文化心理的“诡异作祟”;网络传媒和电子商务的“推波助澜”;模因论框架的成功模因。崛起中的“双十一网购狂欢节”,因为契合大众文化理论要求,必将在接下来的时间产生持续影响。 关键词:双十一网购狂欢节大众文化心理网络传媒模因 “双十一”,即每年的十一月十一号,因为这一天有四个“一”同时出现的缘故,被定为年轻一代的节日—“光棍节”。“光棍节”产生于校园,并通过网络等媒体的传播推广,逐渐成为当下流行的一种娱乐文化。如今光棍节已经成为都市年轻人一个特别的日子。在这天,几个单身朋友在一起或喝酒谈心,或K歌泡吧,或疯狂购物,尽情狂欢,体会“只羡光棍不羡仙”的感觉。而在这些庆祝方式里面,最让普通大众、商家企业和网络媒体心动的莫过于网购。 所谓网购,就是网络购物,即通过互联网检索商品信息,并通过电子订购单发出购物请求,然后填上私人支票帐号或信用卡的号码,厂商通过邮购的方式发货,或是通过快递公司送货上门。随着互联网高潮来临,中国网络购物的用户规模不断扩大。据CNIT-Research(中国IT研究中心)的调查报告显示,2012年中国互联网普及率为45.2%,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近2.5亿人,预计到2013年底,这个数字将增长到3.1亿1。 一边是“光棍节”文化(尤其是网购文化)的不断走红,一边是网络购物在互联网时代的不断兴盛,在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此二者不谋而合,于是形成了一种足以震惊各界的力量,一场网络时代的“疯狂”正在上演。 2010年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宝网在“双十一”的销售额是19亿元,2011年是52亿,而一年后的2012年,这个数字变成了191亿元。在这191亿元里,2012 年新更名成立的天猫占132亿。仅仅三年时间,我们看到了这种如春雷般迸发的力量。 正如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马云在十几年前所言,未来的世界是网络的世界,电子商务将给传统销售行业带来意想不到的改变。刚刚过去的2013年“双十一网络狂欢节”,则把这种说法演绎得淋漓尽致。 2013年“双十一”淘宝总销售额350.18亿元。第1分钟,销售额突破1亿元,1https://www.360docs.net/doc/d63939073.html,/html/2013/08/05/report/3799.html

《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心得

《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心得 ——以电影《巴别塔》为践 张伟杰黄河科技学院 摘要:《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这本书在第一章的第三节中比较摩尔根和德鲁兹关于社会发展的理论时,作者举到了《圣经》中“巴别塔”的故事,突然让我联想到了获得第59届奥斯卡金奖的电影《巴别塔》。又想到单纯地复述原文,阐发理解不免生涩。因此,我想以这部电影关于其理论的两方面元素来阐释我对杰姆逊关于社会发展和生产方式的理解。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巴别塔超符码化解符码化 《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这本书是由唐小兵先生将美国杜克大学弗·杰姆逊教授在北京大学开设有关当代西方文学理论的专题课讲稿进行翻译整理拟定的。 杰姆逊教授是美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学者,长期执教于耶鲁大学和加州大学。他这次在北大着重讲了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特征.他认为在继“资本主义上升阶段”、“帝国主义阶段”而后的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商品化不仅表现于一切物质产品,而且渗透到各个精神领域,甚至“理论”本身也成为—种商品。人们生活在无边无际的由“商品化”了的广告、电视、录相、电影所构成的形象的汪洋大海中,生活本身在很大程度上也成了这些形象的模仿和复制。在这样的社会,上层建筑起看前所未有的、甚至是决定性的重大作用。多民族、无中心、反权威、叙述化、零散化。无深度概念等则是这一时期文化的主要特征,“后现代主义”正是对于这些特征的概括。 因为是讲稿整理作品,这本书的语言都是由浅入深,条分缕析,以文化概念为线索贯穿各章节,间以理论阐释和概念引入。由“文化与生产方式”、“文化与宗教”、“文化意识形态”、“文化研究与叙事分析”、“后现代主义文化”五章组成,附录“意识形态诸理论”。下面我以电影《巴别塔》为例,关于其理论的两方面元素来阐释我对杰姆逊关于社会发展和生产方式的理解。 1、“知识即控制别人”——西方殖民主义 在阐释生产方式的结构时,杰姆逊谈到关于东西生产方式的差异进而指出福柯、萨伊关于“西方殖民主义”的理论。萨伊写的《东方主义》极有影响.他认为美国大学中的各东方研究所或系的来源是西方殖民主义,那一整套现在已极富学术成果的系统首先是由英国人建立的(这原因可想而知),然后是由法国人和美国人通过对东方的扩张而充实的。杰姆逊对此也表示赞同,“西方学者的成果是巨大的,而且确实对了解东方的历史做出了贡献,但他们的研究对象是通过把东方人或东方的现象无一例外地看成一件物才有可能的,比如把他人叫做阿拉伯或穆斯林,只是在这种把他人物化的基础上,东方研究的知识体系才可能建立起来,这无疑是统治相权力的一种形式这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在《巴别塔》中,我们可以看出美国人眼中的摩洛哥人、非洲人,甚至是他们所代表的伊斯兰文化都是落后的、野蛮的,对他们永远怀有无尽的仇恨、嫉妒,和他们的关系只能是对抗关系;但这种文化对美国人来说又是异质的,他们有着强大的好奇和向往,希望有机会能身临其境地感受一下,美国夫妇为挽救婚姻到北非旅游,而他们表现地完全排斥异质的世界。美国人对这种边缘文化从来就有着一种根深蒂固的优势意识,他们认为自己强大、自由、民主、文明,而边缘文化则落后、 1

人类学10大理论

杜尔克姆 尔干 杜尔凯姆 文化人类学10大理论流派 ●第一节古典进化论 文化人类学史上的第一个理论学派,成熟标志是泰勒的《原始社会》与摩尔根的《古代社会》的问世。 进化论学派运用比较的方法探索人类社会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人类社会文化和生物进化一样,也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逐步发展。全世界所有的文化都要经历这种循序进化的阶段,造成这种普遍性的最终原因在于人类心理的一致性。 一、产生背景 1、人类学知识的增长和研究组织的成立 2、殖民贸易的促进 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到蓬勃发展,殖民贸易和殖民地统治达到空前的程度。 除殖民贸易和殖民统治官员的需要这一主要社会经济因素之外,殖民当局的官员和传教士将他们在当地所见所闻报导给国内,也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因此,学者研究的方向也为之一变,转向比较语言学、比较宗教学、民族文化风俗的人类学研究。 3、进化论思想的催生 古典进化论学派产生的思想根源,是19世纪进化理论的提出。达尔文首次详细阐述了生物进化的机制,并给予了科学的论证。《物种起源》一书概括了达尔文的主要思想,即物种不是永远远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的;在变化过程中,生物的自然选择机制与高度的变异性起着重要作用;自然选择就是把有利的变异保存下来,把不利的变异淘汰掉,从而使自己能适应不同的环境并生存下来。 第一个建立社会进化理论的是斯宾塞。在一切进化理论中,斯宾塞最系统地阐述了这一问题。他第一次使用进化这个词是在1850年;1857年斯宾塞描述了整个宇宙的进化过程;1862年,斯宾塞给出了进化的明确定义:“进化是通过不断的分化与整合,从不确定、不连贯、同质向确定、连贯、异质的的变化。”斯宾塞进化理论的最大缺陷是将生物进化与社会进化视为本质相同的事物。 二、泰勒的文化人类学理论 1、生平与著述 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1832—1917),英国文化人类学奠基人,古典进化论的代表人物。自学成才,1871年出版《原始文化》而驰名世界。 泰勒是第一个从科学意义上给文化下定义的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复合体,包括知识、信仰、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一切能力与习惯”。 2、泰勒的进化论观点 所有研究社会与文化的进化论各有特点,但在以下三个问题 上基本持相同看法,这就是: 第一,用人类本质的一致性观念来说明文化发展的单一性。 第二,各族文化都循同一路线向前进化,目前各个社会发展的不同程度,实际上代表这条路线的各个阶段,各阶段在程序上是固定的,但在时间上并不一致,有快慢的差别。 第三,整个世界是依自然法则运行的。泰勒主张,一方面,自然科学已经证明整个自然

(完整版)文化人类学理论试题1

民族学2005级文化人类学理论考试试卷 学号:姓名:成绩: 一、填空题(共10分,2分/题) 1、。在民族学的早期专著中,《原始婚姻》一书尽管作出地结论并不可靠,但是在当时地时代影响很大。该书的作者是。 2、在同一阶段内文化为适应生境而提高其适应度的进化,结果创造出千姿百态的异种文化,这种进化属于进化。 3、苗族血缘认定、通婚界限的界定、财产继承、祖灵归属都以苗族父子连名制命名法为基础,请问以上相关文化因子结成的功能关系属于关系。 4、借鉴索绪尔的结构语言学中“语言”、“音位”、“言语”概念,提出文化也是一种语言,它也可分为两层:表露在外具体社会文化现象相当于言语;现象背后潜藏的无意识结构相当于语言。 5、自然条件对文化的影响力在透过社会时,要经过该社会的 三重加工。在经过此三重加工时,因不同民族自身的特点不同,就会出现不同的文化。这就是相同的地表条件,不同的民族会有不同的文化的根本原因。 二、名词解释(共20分,每题5分) 1、鲍亚士学派 2、原始文化 3、文化 4、索绪尔 三、简答题(共30分,10分/题;4道题中任选3题) 1、摩尔根认为人类的家庭是如何发展进化的? 2、怀特如何描述民族文化的发展与进化? 3、为何往往落后民族反而超前,成了后起之秀? 4、民族与种族有哪些区别? 四、论述题(共40分,从两个题中任选一个完成) 1、结构功能主义其基本理论是什么?你认为这一理论有何利敝得失? 2、为什么说地理决定论是错误的?

民族学2005级文化人类学理论考试试卷 学号:姓名:成绩: 一、填空题(共10分,2分/题) 1、。在民族学的早期专著中,《原始婚姻》一书尽管作出地结论并不可靠,但是 2、在同一阶段内文化为适应生境而提高其适应度的进化,结果创造出千姿百态 3、苗族血缘认定、通婚界限的界定、财产继承、祖灵归属都以苗族父子连名制 4借鉴索绪尔的结构语言学中“语言”、“音位”、“言语”概念,提出文化也是一种语言,它也可分为两层:表露在外具体社会文化现象相当于言语;现象背后潜藏的无意识结构相当于语言。 5 不同的文化。这就是相同的地表条件,不同的民族会有不同的文化的根本原因。 二、名词解释(共20分,每题5分) 1、鲍亚士学派(补) 鲍亚士学派的理论基点为文化独立论,即文化是一个独立完整,不依赖地理、经济、社会而存在的自然实体。正因为文化是具体的,不同民族的文化之间 无法简单评论,所以必须一个一个地去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该学派还提 出了文化平行发展论和“辐合论”。文化平行发展理论提出各民族文化不相连贯,只是相对独立的演进;“辐合论”说明表面相似的文化现象,其来源 可以截然不同。因此该学派重资料,轻推导,力图使资料搜集严密完整化, 使文化的内涵丰富化和多元化 该学派对民族学发展做出的贡献是多方面的,最显著的有文化相对主义、 文化区域论、文化模式和综合决定论。文化相对主义立足于文化具体观的系统认识,是反种族和民族歧视的利器,动摇了欧洲中心论民族学体系。文化区域论反对文化中心的形而上学推理。文化模式是文化分类研究的一种有益尝试,表明了民族分类研究的可能性,是当代文化谱系和族际关系研究的出发点。

郑大课表

文学院 郑州大学普通话水平测试与培训中心 郑州大学秘书职业资格统考省直报名处 学院首页 本院概况 院系动态 教学教务 学科建设 团学工作 招生工作 旧版回顾 您的位置:首页>>教学教务>>教务信息文学院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研究生课程表 课程名 称上 课 起 止 周 年级及 专业 任课 教师 上课时间(星期/节号)上课地点 教 师 职 称 一二三四五六 经典导读3-1 9 2013级 公共基 础平台 课 刘 志 伟 等 教 授 1 - 2 北4101 语言学通识3-1 9 2013级 公共基 础平台 课 鲁 六 等 副 教 授 3 - 4 北4101 文艺社会学3-1 9 2013级 文艺学 张 月 教 授 2 - 3 写作教研室 文学批3-12013级贺副 5 文艺学教研室

评与文化研究9 文艺学玉 高 教 授 - 6 文学思潮研究3-1 9 2013级 文艺学 梁 艳 芳 副 教 授 5 - 6 文艺学教研室 文艺理论专题研究2-1 9 2012级 文艺学 胡 书 庆 副 教 授 2-4 文艺学教研室 文艺心理学研究2-1 9 2012级 文艺学 张 月 教 授 5 - 7 文艺学教研室 中国古代文论2-1 9 2012级 文艺学 程 勇 真 副 教 授 2 - 4 文艺学教研室 文章学专题研究2-1 9 2012级 文艺学 夏 海 波 教 授 2 - 4 写作教研室 现代汉 语语法专题研究3-1 9 2013级 语言学 及应用 语言学 司 罗 红 副 教 授 8 - 9 对外汉语教研室 语用学3-1 9 2013级 语言学 及应用 语言学 张 明 奎 副 教 授 5 - 6 对外汉语教研室 语言类型学3-1 9 2013级 语言学 及应用 语言学 常 月 华 教 授 2 - 3 对外汉语教研室 词汇学2-1 9 2012级 语言学 及应用 语言学 鲁 六 副 教 授 5-7 对外汉语教研室 古文字构形学3-1 9 2013级 汉语言 文字学 刘 风 华 副 教 授 2 - 3 语言学教研室

论詹姆逊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

论詹姆逊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 面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现代社会的种种问题,后现代哲学家对现代文化展开批判,并试图给世界一个重新的解释,构建一种新的文化。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是美国当代著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他能够站在很高的角度和不同的视角去看待问题。他的理论具有很强的马克思主义思辨的特色,也有很明显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的色彩。 他认为后现代文化理论的背景是资本主义的晚期,又提出“认知图绘”,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的眼光,审视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现象,认清这种文化现象背后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现实,从而对这种文化保持清醒的认识。 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持续发展和外来文化的涌入和冲击都提醒着我们应当批判的接受和吸纳詹姆逊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这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认清自身所处的文化环境和意识形态背景,有效地帮助我们抵制腐蚀人类思想灵魂的文化对我们的侵略。 他认为后现代主义关注的焦点就是现代主义所出现的“问题”,要透过现代主义的表面现象,去寻求真理而并不是要告诉人们什么是真理。现代主义的目的是要改变历史和社会,是资本主义人的异化下的一种乌托邦理想。而后现代主义文化则具有消费性、大众性、商业性、文化创作的目的是商业利润,文化创作以市场和消费者的需要为动力,市场需要大量的文化消费品,后现代主义文化创作者就把生产出来的文化产品贴上商品的标签,大批量的复制,比如现在的中国电影产业。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战争不再需要真枪实战,而是转变成文化软实力,它不需要浪费一枪一弹就能入侵一个国家的各个领域。 首先来看电影领域,仅2012上半年中国票房近55个亿,超过去年的48.41亿。可是仔细分析一下,从《上半年国产电影全军覆没表》来看,上半年有155部片上映,过八成是国产片,但国产票房目前却只占总票房38%。《泰坦尼克号》、《复仇者联盟》等12部好莱坞电影,赢得票房27亿。而选择与对方同期上映的17部国产片,总票房才4亿,除了《绣花鞋》和《黄金大劫案》基本保本,上

文化人类学理论流派

文化人类学理论流派大纲 第一节古典进化论 古典进化论学派是文化人类学史上的第一个理论学派,其成熟标志是泰勒的《原始社会》与摩尔根的《古代社会》的问世。进化论学派运用比较的方法探索人类社会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认为人类社会文化和生物进化一样,也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逐步发展的。全世界所有的文化都要经历这种循序进化的过程,造成这种普遍性的最终原因在于人类心理具有一致性。 一、产生背景 1、人类学知识的增长和研究组织的成立 2、殖民贸易的促进 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到蓬勃发展,殖民贸易和殖民地统治达到空前的程度。除殖民贸易和殖民统治官员的需要这一主要社会经济因素之外,殖民当局的官员和传教士将他们在当地所见所闻报导给国内,也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因此,学者研究的方向也为之一变,转向比较语言学、比较宗教学、民族文化风俗的人类学研究。 3、进化论思想的催生 进化论学派产生的思想根源是19世纪进化理论的提出。达尔文首次详细阐述了生物进化的机制,并给予了科学的论证。《物种起源》一书概括了达尔文的主要思想,即物种不是永远远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的;在变化过程中,生物的自然选择机制与高度的变异性起着重要作用;自然选择就是把有利的变异保存下来,把不利的变异淘汰掉,从而使自己能适应不同的环境并生存下来。 第一个系统地借鉴生物进化理论阐述社会进化理论的是英国哲学家斯宾塞。他第一次使用进化这个词是在1850年;1857年斯宾塞描述了整个宇宙的进化过程;1862年,斯宾塞给出了进化的明确定义:“进化是通过不断的分化与整合,从不确定、不连贯、同质向确定、连贯、异质的的变化。”斯宾塞进化理论的最大缺陷是将生物进化与社会进化视为本质相同的事物。 4、古典进化论的基本观点 所有研究社会与文化的进化论各有特点,但在以下三个问题上基本持相同看法,这就是:第一,用人类本质的一致性观念来说明文化发展的单一性。第二,各族文化都循同一路线向前进化,目前各个社会发展的不同程度,实际上代表这条路线的各个阶段,各阶段在程序上是固定的,但在时间上并不一致,有快慢的差别。第三,整个世界是依自然法则运行的。 二、泰勒的文化人类学理论 1、生平与著述 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1832—1917),英国文化人类学奠基人,古典进化论的代表人物。自学成才,1871年出版《原始文化》而驰名世界。泰勒是第一个从科学意义 上给文化下定义的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复合体,包括知识、 信仰、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一切能力与习惯”。 2、泰勒的进化论观点 泰勒认为:一方面,自然科学已经证明整个自然界是不断发展、逐步进化的,而作为自然界一部分的人类社会当然也是不断发展、逐步进化的;另一方面自然界的发展与进化是有其固有规律的,这些规律可以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加以说明。 泰勒提出了两大原则:第一,“在文明中有如此广泛的共同性,使得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拿一些相同的原因来解释相同的现象。”泰勒进一步指出:世界各地文化的一致性,主要是两个因素决定的,一个是人的本性的普遍相似性;另一个是生活环境的普遍相似性。第二,“文化的各种不同阶段,可以认为是发展或进化的不同阶段,而其中的每一阶段都是前一阶段的产物,并对将来的历史进程起着相当大的作用。” 泰勒还划分了文化进化的三个主要阶段,即原始末开化或狩猎采集阶段、野蛮的以动物驯化和种植植物为特征的阶段和文明开化的、以书写艺术为开端的阶段。

后现代主义与消费文化

后现代主义与消费文化 一、后现代主义与消费文化的发展 后现代主义思潮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风靡全球。对于后现代主义的定义,哈桑、罗蒂、利奥塔德等分别从艺术、哲学、资本主义发展等角度进行了概括,不可否认,种种言说对后现代概念清理有着不同的助力。后现代主义是一个复杂且争论颇多的问题,但就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某些特征,如反传统、反本质、非主流、反理性、多元化等等在一定范围内却已形成某种共识。近年来,后现代主义精神已渗透到哲学、美学、文艺学、社会学等理论研究领域和戏剧、电影、电视、广告等文化产品的制作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经济学和市场营销领域也开始研究经济及消费生活中出现的后现代现象。从经济学角度出发,后现代主要是指一个以信息、传媒等为主导的新时代。 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消费环境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科技日新月异,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电子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使得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日益丰富。物质丰盈了,人们不再为衣食住行发愁,新技术可以让人们有更多的时间用来休闲、娱乐,消费占据了人们生活中比较重要的部分,我们可 以清楚地感受到一股强烈的消费主义热潮正在社会中涌动。但是消费不再或主要不再是一种物质行为、纯粹的经济行为,而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符号和象征性消费之类的文化行为。正如托夫勒所预言的,消费社会已经到来。这是一个生活同质化与多元化并存的社会,感官享受取代了理性反思,人们满足的源泉和社会理想行为的标准不再是工作劳动本身,而是他们的生活方式。实质上,这种消费社会就是所谓的后现代主义社会。在后现代社会里,人类在物质与文化生产、消费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消费理念、消费方式和消费行为则是通常意义上的后现代消费文化。 在消费社会中,后现代主义正影响着人们经历一场文化变迁,这种文化变迁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意识,正因为如此,后现代主义影响下的消费文化才吸引了更多公众的兴趣。 二、后现代主义影响下的消费文化的特征 1消费的符号化 在后现代消费社会中,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商品生产不仅充分满足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而且出现不同程度的过剩现象。商品的使用价值不再是人们的唯一选择,人们开始追求商品的符号象征意义,即商品作为符号,能够提供声望和表达消费者的个性特征。这一点在服装消费中表现得最为明显,身着最新潮的服装,人们会产生一种胜过他人的优越感,比如金利来,人们之所以以高出普通服装十几倍的价格来选择这一牌子,主要在于金利来独特的商标符号及它对地位财富的象征和宣示,穿上它,无异于展示自己是上流社会成功人士的一员。后现代消费社会已经从商品形式占主导地位进入到符号形式为主的时代。 2消费价值观发生变化 后现代消费文化,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生活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看待这个世界和自身的基本态度。消费主义的盛行使人们把追求和占有物质,追求享受作为人生目的的价值观念,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成为消费生活中的主流价值和规范,人变得越来越现实,变得越来越功利。许多人忙于工作,忙于赚钱,忙于享乐,忙于购买那些标榜自己身份的物品,而这意味着那些仍然具有使用价值的消费品由于缺少了商品的符号价值而失去了他的消费价值,被纳入废弃品的行列而被扔进垃圾箱,从而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挥霍性浪费。而那种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消费时代早已离我们远去。 3审美平面化 由于追求短暂,即时性的审美趣味使消费文化全然摒弃了对深度意义、永恒价值、理性蕴涵的追求。几句无厘头的广告词,几个非连续、逻辑和时间关系模糊的电视镜头就可以拼接成

2010大众文化导论论文

大众文化导论 学期论文 调和鼎鼐,尔惟盐梅 ——金庸作品雅俗论 学号:XXXXX 姓名:XX 院系:XX 专业:XXXX 指导老师:XX

调和鼎鼐,尔惟盐梅 ——金庸作品雅俗论 摘要:古人常用‘盐梅相成’、‘调和鼎鼐’比喻良相处理社会政治矛盾关系的巧妙手段, 就处理文学创作的雅俗关系而言, 移此以评价金庸, 当非虚誉。而殷高宗也曾用“若作和羹,尔惟盐梅”作为命傅说为相之辞。细细品来,金庸确是一位玩弄文字调和雅俗与鼓掌的良相。金庸对于武侠小说一直有着准确的定位,肯定其娱乐性,更强调其作为文学种类的文学价值。金庸对作品的创作严肃认真,既追求大众的认同,也想登堂入室,利用十年修订得到了精英阶层的认可。最后,从金庸的作品本身来讲,它们的思想观念、文化蕴含和语言层面与传统武侠小说相比都有了长足进步,寓雅于俗,更加新颖,富有趣味。 关键词:雅俗;金庸;武侠;调和 武侠小说长期以来被界定为“俗”文学,所以,尽管它是众多文学类型中的一种,但在文学家族中,地位一直不高。而金庸以及金庸小说的出现无疑是一个奇迹。 自1955年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在香港《新晚报》连载以来,前后大约17年间,金庸总共发表了15部武侠小说。这些创作于50一70年代的小说,至今已经风行了30多年,而且还会继续流行下去。他的读者不限职业、年龄,超越政治分歧——他的小说在世界华语圈的流行,使他成为世界上读者最多的作家之一。 但是,金庸小说在很多人尤其是以正统自居的文学家眼里仍然被看作是“大俗”,不能登大雅之堂。随着时间的发展,这种看法开始慢慢转变。1994年,一向以高雅、精品为出版定位的三联出版社推出了36册《金庸作品集》,印刷精美,装祯考究,校订细致,喻示着“金庸小说本身的价值转型,即它已经由单纯阅读和消费价值变成经典文本才具有的收藏价值”,这被视为金庸小说迈向经典化的重要标志。同年著名学者严家炎在金庸的北大受聘典礼上,发表了《一场静悄悄的文学革命》的讲话,认为金庸以他的学养、功力和才华,从本质上提升了武侠小说的境界。如果说严家炎的发言还只是一次提示,青年学者王一川则做出了“颠覆教科书”的尝试。同样是在1994年他在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大师文库·小说卷》时,将金庸排在鲁迅、沈从文、巴金之后,老舍、郁达夫、张爱玲之前,而茅盾则落选。而1996年谢冕和钱理群主编的《中国百年文学经典》,则将金庸

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后现代主义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后被神学家和社会学家开始经常使用的一个词。起初出现于二、三十年代,用于表达“要有必要意识到思想和行动需超越启蒙时代范畴”。后现代主义认为对给定的一个文本、表征和符号有无限多层面的解释可能性。这样,字面意思和传统解释就要让位给作者意图和读者反映。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一个从理论上难以精准下定论的一种概念,因为后现代主要理论家,均反对以各种约定俗成的形式,来界定或者规范其主义。由于后现代主义的反本质主义,根本不考虑艺术的本质,而是竭力抹杀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甚至断言“艺术已经死亡”。 其一,对大众欣赏口味与俗文化表现出热衷的态度并淡化高端品位与大众文化之间的界限以揭露高雅艺术的伪善;其二,在热衷的基础上显露出折衷主义的痕迹,不拒绝(甚至鼓励)不同风格的类型、艺术手法之间的混合以形成文体的杂揉或强调并置、拼贴和挪用的策略;其三,应对现代主义的文化枯竭,电影的后现代表达倾向于淡化对文艺原创性的强调,转而为戏仿、拼贴创造机会以寻求原始文本的新意。 人性化、自由化 后现代主义作为现代主义内部的逆动,是对现代主义的纯理性及功能主义、尤其是国际风格的形式主义的反叛,后现代主义风格在设计中仍秉承设计以人为本的原则,强调人在技术中的主导地位,突出人机工程在设计中的应用,注重设计的人性化、自由化。 体现个性和文化内涵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设计思潮,反对现代主义的苍白平庸及千篇一律,并以浪漫主义、个人主义作为哲学基础,推崇舒畅、自然、高雅的生活情趣,强调人性经验在设计中的主导作用,突出设计的文化内涵。 历史文脉的延续性 后现代主义主张继承历史文化传统,强调设计的历史文脉,在世纪末怀旧思潮的影响下,后现代主义追求传统的典雅与现代的新颖相融合,创造出集传统与现代,融古典与时尚于一体的大众设计。 矛盾性复杂性和多元化 后现代主义以复杂性和矛盾性去洗刷现代主义的简洁性、单一性。采用非传统的混合、叠加等设计手段,以模棱两可的紧张感取代陈直不误的清晰感,非此非彼,亦此亦彼的杂乱取代明确统一,在艺术风格上,主张多元化的统一。 设计语言上:现代主义遵循功能决定形式,“少就是多”,“无用的装饰就是犯罪” (洛斯语);后现代主义遵循形式的多元化、模糊化、不规则化,非此非彼,亦此亦彼,此中有彼、彼中有此的双重译码,强调历史文脉、意象及隐喻主义和“少令人生厌”(less is bore)。 后现代广告的特征 一、主题的观念化 现代广告无论怎样为自己辩解或掩饰,它都难以脱离产品。这样的局限性非常明显,在产品极端丰富,而且产品同质化倾向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要找出一个与众不同的USP,

文化人类学概论

一、人类学研究定义、内涵、对象、结构 人类学定义:人类学是运用实地考察的手段比较研究各民族文化和社会的综合学科。广义的人类学涵盖了民族学、民俗学、考古学、语言学、体质人类学等多种学科。 人类学目标:通过不同社会与文化的比较,以及通过人类文化变迁历史的研究,概括出人类行为的原理、原则及人类文化变迁的一般规律,是人类学的最高目标。 人类学一词来自于希腊文中的(人)和(科学)。人类学一词最早出现于1501年,当时专指人的体质方面的研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人类学形成于19世纪下半叶,至今才100多年的时间。它被称为“在科学中历史最短、抱负最大”的“研究人类的科学”。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1887年出版的《原始文化》一书是人类学学科正式诞生的标志。 人类学研究对象——文化的特质 文化是共享的,是外在的,可研究性;文化是可习得的;文化是象征的,建基于符号的;文化是整合的广义人类学四个主要的分支: 体质(生物)人类学、考古人类学、语言人类学、文化人类学(或称社会人类学、民族学狭义人类学则仅指文化人类学或社会人类学、民族学。 文化的结构(四层次说) a物态文化层:由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即“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物态文化以满足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衣、食、住、行。 b制度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社会组织构成。 c行为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称的习惯性定势构成。 d心态文化层: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熏陶化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这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二、人类学的基本观点(学科观) (一)整体论也称整体观 局部与整体间有关系;局部与其他部分有关系,分三个维度理解: A是共时性维度,整体内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各个要素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B是历时性维度 C是生理——心理学维度,研究人类学者与对象之间的互动关系。 (二)文化相对论 任何一种文化都必须依据它所依赖的文化结构,以及它所属的价值系统的关系来判断和解释由于每一种文化都是一个独立的体系,不同文化的传统和价值体系是无法比较的,每一种文化都只能按其自身的标准和价值观念来进行判断。 核心:衡量文化标准在该文化内部,不能以本文化的标准去衡量他文化 (三)文化普同观 人类学的核心命题是人性一致,人性需求一致,但解决此需求的手段具有多样性。可以称之为普同性。 我们特别强调整个人类是一个统一的物种,分享着一个世界,要解决相似的问题。因此,我们不能因为强调文化差异而忽视了这个道理。 (四)自观与他观(主位与客位) 自观又称“本位方法”或“文化主位研究方法”。主位方法是站在被调查对象的角度,用他们自己的观点去解释他们的文化。即用本地人(文化持有者的内部眼界)的眼光来努力理解文化。 他观又称“非位方法”或“文化客位研究方法”。客位方法是站在局外立场,用调查者所持的一般观点去解释所看到的文化。即从学者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出发去研究文化。 三、人类学的研究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