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物 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

高二生物 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
高二生物 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

高二生物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Ⅰ实验程序

Ⅱ注意事项

(1)做好本实验的关键是蔗糖的纯度和新鲜程度。这是因为蔗糖是非还原性糖,如果其中混有少量的葡萄糖或果糖,或蔗糖放置久了受细菌作用部分分解成单糖,则与斐林试剂共热时能生成砖红色沉淀,使人产生错觉。为了确保实验的成功,实验之前应先检验一下蔗糖的纯度。普通的细粒蔗糖往往由于部分水解而具有一些还原糖。可用市售大块冰糖,水洗去其表面葡萄糖得到纯净的蔗糖。

(2)实验中要将试管的下半部浸到37℃的温水中,因为淀粉酶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催化能力最强。

(3)在实验中,质量分数为3%的蔗糖溶液要现配现用(以免被细菌污染变质),取唾液时一定要用清水漱口,以免食物残渣进入唾液中。

(4)制备的可溶性淀粉溶液,一定要完全冷却后才能使用,因为温度过高会使酶活性降低,甚至失去催化能力。

(5)实验中如果2号试管也产生了砖红色沉淀,可能的原因是:

蔗糖溶液放置的时间过长,蔗糖溶液中的微生物分解成还原性糖,从而影响实验效果。这时应临时配制蔗糖溶液。

另一个可能的原因是试管不干净,所以实验之前应将试管用清水再清洗一次,试管编号要醒目。

(6)实验步骤一定要按要求的程序进行,不可随意改变。

(7)如果实验中,自己的实验结果与理论上的预期结果不一致,应再设计实验,进行进一步的验证或找出问题所在。

Ⅲ实验理论

本实验是探索类实验。主要目的是通过研究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水解作用是否都具有催化作用,探索酶催化化学反应的特点。本实验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是:设计实验时,首先要从已知人手,确定何为实验变量(自变量),何为因变量,何为控制变量。

本实验的已知条件为题目,即“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

从题目可知:

①淀粉、蔗糖水解的产物,水解的速率等变化的结果,即因变量。从因变量入手我们将推知自变量(实验变量)对其的影响程度或它们之间的关系。

②淀粉、蔗糖在实验过程中的浓度、用量、淀粉酶的浓度、用量、水解过程的温度等都为控制变量,需遵循同时等量原则,以排除控制变量对2个水解反应的影响。

③淀粉酶本身是实验变量。通过研究确定其分别对淀粉水解作用和蔗糖水解作用的影响。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再安排淀粉、蔗糖、水、淀粉酶、温度、酸碱度等各变量的“出场”顺序,想必会容易许多。

Ⅳ随堂演练

1.下列关于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酶的催化效率很高

B.酶是具有催化功能的蛋白质

C.酶只有在细胞内才具有催化功能

D.淀粉酶不能催化麦芽糖分解成葡萄糖

2.能水解蔗糖的酶是( )

A.淀粉酶

B.蛋白酶

C.蔗糖酶

D.麦芽糖酶

3.能水解淀粉酶的酶是( )

A.淀粉酶

B.蛋白酶

C.蔗糖酶

D.麦芽糖酶

4.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一类特殊蛋白质是( )

A.抗体

B.酶

C.载体蛋白

D.激素

5.与酶的本质不相同的物质是( )

A.性激素

B.抗体 C.胰岛素 D.血红蛋白

6.在唾液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实验中,将唾液稀释10倍,与用唾液原液的效果几乎相同,这说

明了酶具有( )

A.专一性

B.稳定性

C.多样性

D.高效性

7.如图所示,在A、B、C、D四支试管中均加入3mL浆糊。A、C注入2mL清水,B、D注入2mL新鲜的小麦淀粉酶,保温5min后分别滴人碘酒,不变蓝色的是( )

8.请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A表示,判断的理由是。

(2)若图中的B为麦芽糖,现C、D为,A是酶,这是酶的。

(3)一份淀粉酶能使一百万份淀粉水解,这是酶的性。

(4)生物体内生化反应种类多,需要的酶的种类,这一特点是。

(5)图中反应现象属于( )

A.脱水缩合

B.聚合

C.水解

D.水合作用

参考答案1.C 2.C 3.B 4.B 5.A 6.D 7.B 8.(1)生物催化剂---酶催化反应前后本身不发生变化 (2)葡萄糖麦芽糖专一性 (3)高效性 (4)多酶的多样性(5)C

Ⅳ课后作业

1.实验报告册(实验五)

2.能力提高练习

(1)在做“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水解作用”这一实验时,倘若已知淀粉酶能够催化淀粉

水解,那么请问本实验设置1号试管还有无必要为什么?

(2)在验证唾液淀粉酶专一性的实验设计中,已知:①滴入本尼迪克试剂并加热后,如出现黄

色,可证明有还原性糖的存在。②麦芽糖、果糖和葡萄糖具有还原性,而淀粉和蔗糖无还原

测定α淀粉酶活力的方法

实验五激活剂、抑制剂、温度及PH对酶活性的影响 一、目的要求通过实验加深对酶性质的认识,了解测定α-淀粉酶活力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酶是生物体内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通常称为生物催化剂。酶催化的反应称为酶促反应。生物催化剂催化生化反应时具有:催化效率好、有高度的专一性、反应条件温和、催化活力与辅基,辅酶,金属离子有关等特点。 能提高酶活力的物质,称为激活剂。激活剂对酶的作用有一定的选择性,其种类多为无机离子和简单的有机化合物。使酶的活力中心的化学性质发生变化,导致酶的催化作用受抑制或丧失的物质称为酶抑制剂。氯离子为唾液淀粉酶的激活剂,铜离子为其抑制剂。应注意的是激活剂和抑制剂不是绝对的,有些物质在低浓度时为某种酶的激活剂,而在高浓度时则为该酶的抑制剂。如氯化钠达到约30%浓度时可抑制唾液淀粉酶的活性。 酶促反应中,反应速度达到最大值时的温度和PH值称为某种酶作用时的最适温度和PH值。温度对酶反应的影响是双重的:一方面随着温度的增加,反应速度也增加,直至最大反应速度为止;另一方面随着温度的不断升高,而使酶逐步变性从而使反应速度降低。同样,反应中某一PH范围内酶活力可达最高,在最适PH的两侧活性骤然下降,其变化趋势呈钟形曲线变化。 食品级α-淀粉酶是一种由微生物发酵生产而制备的微生物酶制剂,主要由枯草芽孢杆菌、黑曲霉、米曲霉等微生物产生。但不同菌株产生的酶在耐热性、酶促反应的最适温度、PH、对淀粉的水解程度,以及产物的性质等均有差异。α-淀粉酶属水解酶,作为生物催化剂可随机作用于直链淀粉分子内部的α-1,4糖苷键,迅速地将直链淀粉分子切割为短链的糊精或寡糖,使淀粉的粘度迅速下降,淀粉与碘的反应逐渐消失,这种作用称为液化作用,生产上又称α-淀粉酶为液化淀粉酶。α-淀粉酶不能水解淀粉支链的α-1,6糖苷键,因此最终水解产物是麦芽糖、葡萄糖和α-1,6键的寡糖。 本实验通过淀粉遇碘显蓝色,糊精按其分子量的大小遇碘显紫蓝、紫红、红棕色,较小的糊精(少于6个葡萄糖单位)遇碘不显色的呈色反应,来追踪α-淀粉酶作用于淀粉基质的水解过程,从而了解酶的性质以及动力学参数。 三、激活剂和抑制剂对唾液淀粉酶活力的影响

探究唾液在馒头消化中的作用

探究唾液在馒头消化中的作用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说出唾液在消化过程中的作用。 能力目标:尝试唾液淀粉酶消化淀粉的实验,提高分析推理和操作、创新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设计实验探究唾液在消化过程中的作用,养成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重点难点:1、探究实验的设计和完成。2、唾液的收集。 三、教学情境设计: 馒头是北方最普通的食品,将馒头放在口中,你细细品尝,会发现馒头越嚼越甜。馒头为什么会变甜?什么使馒头在口腔中发生了变化?在馒头变甜的过程中,谁起到了主要作用?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唾液在馒头等淀粉类食物消化中的作用吗? 四、探究过程: 1、提出问题:唾液在馒头消化中起什么作用呢? 2、根据常识和所学知识,做出假设:唾液对馒头中的淀粉有消化作用。 3、材料用具:含淀粉物质(如淀粉糊、馒头、米饭等)、试管、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消毒棉絮、镊子、温度计、开水、碘液、酒精灯等。 4、设计实验:利用身边的实验材料,每小组自行设计实验。设计时,要注意设置对照,安排对比实验。教师提示: (1)本次实验只探究唾液的作用,单一变量是谁?其他条件应如何控制? (2)用其他实验材料取代馒头做这个实验行不行? (3)收集唾液的方法都有哪些?用何种方式取唾液更加方便、快捷? (4)应该使试管保持在什么样的温度下? (5)能否在加热前先滴加碘液? 学生根据本组设计的实验,选取相应的实验材料,完成实验。要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及时做记录。 5、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小组讨论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得出实验结论:唾液对馒头中的淀粉有消化作用,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它能使淀粉分解为麦芽糖。 6、整理试验用具:把废液倒在废液缸内,把试管等用具清洗干净,与其他材料用具一起摆放整齐。 五、评价方案: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关于“唾液对淀粉消化作用”的实验专题检测

关于“唾液对淀粉消化作用”的实验专题检测 一、选择题 1.右表是某同学在做“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的实验中的相关记录,该实验结果表明酶的催化作用: 试管1 2 加入物质 淀粉糊+唾液 淀粉糊+唾液 温度 37℃ 0℃ 加入碘液 不变蓝 变蓝 A.需要适宜的pH B.只对一种物质起作用 C.需要适宜的温度D.效率很高 2.探索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需要进行如下步骤: ①取3支试管,编号并注入2mL淀粉溶液;②向各试管注入1mL新鲜淀粉酶溶液; ③向3支试管中各滴一滴碘液;④将3支试管分别放入60℃的热水、沸水和冰块中维持5min;⑤观察实验现象。最合理的实验顺序应为: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②④⑤ C.①③④②⑤ D.①④②③⑤ 3.为了验证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和步骤:取3支大小相同的试管,分别编号为甲、乙、丙;分别向3支试管中加入3mL浆糊;再各加入2mL 新鲜的淀粉酶溶液;将甲、乙、丙3支试管分别置于0℃、35℃、100℃下约5min,取出试管;各加入2mL双缩脲试剂(边加边振荡),用沸水浴检验;观察试管内物质颜色的 变化。下列对实验的评价正确的是:①实验步骤不正确②温度设置不合理③不能用双缩脲试剂检验 A.只有①正确 B.只有②正确 C.①和②正确 D.①②③都正确 4.某同学想知道自己口腔中的唾液对淀粉的作用,他取三只试管,分别编号为①、②、③。然后进行下列实验: 试管号12345 ①②③ 加入加入2毫升清水 2毫升加入2毫升唾液 淀粉糊加入2毫升唾液 充分 振荡 放在37℃ 水浴中 10分钟 滴碘液 加碘液后,①、②、③号试管中物质不变蓝色的是: A.①B.②C.③D.②③ 5.某同学在做“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实验中,记录的实验结果如右表所示。该实验结果表明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作用: A.需要适宜的酸碱度 B.具有专一性 C.需要适宜的温度 D.具有高效性试管 1 2 加入物质 淀粉糊+唾液 淀粉糊+唾液 温度碘液检验 37℃不变蓝 0℃变蓝

七年级生物: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附教学反思)

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教材 生物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生物教案 / 初中生物 / 七年级生物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附教学反思)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生物这门课程,可以让学生打开对世界的认识,提高自身的见识,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七年级生物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教学目标〗 1.知识: 通过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说明淀粉在口腔中已经开始被消化。 2.能力: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让学生针对实际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和验证,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决策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通过收集唾液等操作活动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设计思路〗 本节探究活动以“分组探究”模式开展,因为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关键有三步:一是制备淀粉糊并取定量;二是收集唾液;三是水温调节控制。所以我把学生分成三人一组,

每人做一步,这样既可保证每个环节都得到探究又可节省时间。该模式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都能掌握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淀粉糊的制备、唾液的收集方法由教师提供并指导学生完成。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是淀粉糊的浓度不宜太大,以免消化不完全。还应给学生解释不同人的唾液中唾液淀粉酶的含量不等,为确保淀粉消化完全,收集的唾液应尽可能纯一些,这样就要求学生在收集唾液之前要漱口。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地处太行山脚下,教学条件与城市相比较为简陋,但我校为重点中学,教学设施与本县其他学校相比又较为优越,但还不能满足每个学生的探究需求,只能以小组探究模式展开,由于教学资源有限,探究的内容也要受到限制,不能一课多探。 学生大多来自农村,求知欲望强烈,学习态度积极,回答问题踊跃,但学习方法相对比较传统,缺乏创新意识,质疑能力差,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才能发现问题。 〖教学设计(课堂实录)〗 〖教学反思〗 通过这次探究活动,锻炼了学生的探究技能,提高了组织能力,并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交流协作精神。假设的提出、方案设计和验证假设等是教师引导的结果,也是学生利用科学研究方法主动探究的结果。学生们掌握了这种方法后,就能够利用这种方法和已

(整理)α-淀粉酶综述

α-淀粉酶综述 佚名2013-10-06 摘要:α-淀粉酶分布十分广泛,遍及微生物至高等植物。α-淀粉酶是一种十分重要的酶制剂,大量应用于粮食加工、食品工业、酿造、发酵、纺织品工业和医药行业等,是应用最为广泛的酶制剂之一。本文概述了α-淀粉酶的发现和应用发展史、分离纯化及结构的研究史、催化机制及其研究史、工业化生产和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等。 关键词:α-淀粉酶发现应用分离纯化结构催化机制研究史发展趋势 α- 淀粉酶( α- 1,4- D- 葡萄糖- 葡萄糖苷水解酶) 普遍分布在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中, 是一种重要的淀粉水解酶。其作用于淀粉时从淀粉分子的内部随机切开α-1,4糖苷键,生成糊精和还原糖。由于产物的末端残基碳原子构型为α构型,故称α-淀粉酶。现在α-淀粉酶泛指能够从淀粉分子内部随机切开α-1,4糖苷键,起液化作用的一类酶。 1 α-淀粉酶的发现和应用史 1.1 α-淀粉酶的发现 啤酒是最古老的酒精饮料,发酵是其关键步骤,其中所包含的糖化过程就是把淀粉转化为糖。这个转化过程的机理一直都没有被弄清楚,直到淀粉的发现。 在19世纪早期,许多科学家都在研究谷物提取物中淀粉的消化机理。Nasse(1811年)发现,从生物体中提取的淀粉能过被转化为糖,而从被沸水杀死的植物细胞中提取的淀粉不能被转化为糖。Kirchhoff(1815年)做了一个巧妙的实验。他将4份的冷水加入到2份的淀粉中,并边加边搅拌。之后加入20份的沸水使其形成一层厚厚的淀粉糊。在淀粉糊还是余温的时候,加入被粉碎的麸质(或麦芽),然后在40-60°列式温度下水浴。1-2小时后发现,淀粉糊开始缓慢液化。8-10小时后,淀粉糊被转化为一种甜的溶液。之后,他将其通过过滤和蒸发浓缩得到了糖浆,品尝后发现,其和发酵液一样甜。在操作的过程中,他注明了实验过程中仅添加了非常少的麸质,并且得到的糖浆与淀粉的量成正比。此外,如果在加入麸质前加入几滴高浓度的硫磺酸,最终就没有糖生成。从这个实验中他得到结论1)麸质是一种能够使温水中的淀粉粉末转化为糖的物质。2)作为种子发芽的结果,相比种子内的物质而言,麸质能过将更多的淀粉转化为糖。至此,Kirchhoff奠定了发现谷物中一种能够将淀粉转化为糖的蛋白质的基础。

唾液的巨大功效

唾液的巨大功效 唾液具有快速止血,软化收缩血管,溶解细菌,灭杀微生物,健齿强肾,抗病毒,助消化等功能。近年来,美国学者发现唾液含有能促进神经细胞生长和皮肤表皮细胞生 长的“神经生长因子”和“表皮生长因子”。 美国乔治亚大学医学院专家的研究表明,致癌作用很强的黄曲毒素和3.4--苯并比及亚硝酸盐与唾液接触30秒后就会消失,并建议“每口饭最好咀嚼30次”。正因为如此,古今中外的养生学者把它誉为:“华池神水”、“金浆”、“金津”、“玉液”、“玉泉”、“甘露”、“清洁剂”、“天然抗癌剂”等。

150岁的印度人说自己的长寿秘诀―― 每一口饭,或菜,细嚼慢咽,嚼上三十二次,还有我喝水,或饮料时,让它们在口里呆一阵,等一会儿再吞下去,就这些方法,帮助我活到了150岁。所以,“日咽唾液三百口,一生活到一百九”并非侈谈。 口水的营养成份与功用 唾液,俗称“口水”,是由唾液腺分泌出来的,它们差不多全部被吞下,经胃肠道吸收入血。近年来,经过科学家的探索,发现唾液在维持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中,是不可缺少的“角色”。每天吞咽自己的唾液可以美容祛病延寿,更是不可忽视的抗癌奇兵。

它主要由唾液腺分泌。人体有多个唾液腺,小唾液腺分布口腔各部黏膜中,有唇、颊、舌、腭四种腺体,大唾液腺有腮腺、舌下腺和下颌下腺。腮腺、颌下腺和舌下腺是主要的唾液分泌器官,分泌的同时,受到大脑皮层的控制,也会受到饮食、环境、年龄以及情绪或唾液腺病变等影响。人每日分泌1,000-1,500毫升的唾液为正常现象。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唾液99%以上的成分是水,但就在其余的1%里,包含钾、钠、钙、磷等多种微量元素和500多种蛋白质。 “气是续命芝,津是延年药。”口水中所含的最具魅力的物质,当首推由日本已故医家绪方知三郎发现的腮腺激素。这种激素是

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附教学反思要点

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附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知识: 通过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说明淀粉在口腔中已经开始被消化。 2.能力: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让学生针对实际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和验证,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决策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通过收集唾液等操作活动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设计思路〗 本节探究活动以“分组探究”模式开展,因为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关键有三步:一是制备淀粉糊并取定量;二是收集唾液;三是水温调节控制。所以我把学生分成三人一组,每人做一步,这样既可保证每个环节都得到探究又可节省时间。该模式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都能掌握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淀粉糊的制备、唾液的收集方法由教师提供并指导学生完成。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是淀粉糊的浓度不宜太大,以免消化不完全。还应给学生解释不同人的唾液中唾液淀粉酶的含量不等,为确保淀粉消化完全,收集的唾液应尽可能纯一些,这样就要求学生在收集唾液之前要漱口。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地处太行山脚下,教学条件与城市相比较为简陋,但我校为重点中学,教学设施与本县其他学校相比又较为优越,但还不能满足每个学生的探究需求,只能以小组探究模式展开,由于教学资源有限,探究的内容也要受到限制,不能一课多探。 学生大多来自农村,求知欲望强烈,学习态度积极,回答问题踊跃,但学习方法相对比较传统,缺乏创新意识,质疑能力差,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才能发现问题。

〖教学设计(课堂实录)〗

〖教学反思〗 通过这次探究活动,锻炼了学生的探究技能,提高了组织能力,并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交流协作精神。假设的提出、方案设计和验证假设等是教师引导的结果,也是学生利用科学研究方法主动探究的结果。学生们掌握了这种方法后,就能够利用这种方法和已有的知识,主动地探究自然的奥秘,了解生物的习性和自然界的千变万化,从小就培养适应生活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在设计实验方案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得还不够全面,学生的主动性还没有充分发挥。 〖教学点评〗 本节课是一节分小组来完成的探究课。教师以全新的教学理念设计课堂结构。学生通过收集信息、处理信息、汇报交流的过程,提高了科学研究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 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教学反思:

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了解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进而理解消化液在消化食物时发挥的作用。 2、通过实验了解牙齿的咀嚼和舌头的搅拌在消化食物时发挥的作用。 3、初步了解消化酶的一些特性。 设计思路: 淀粉是馒头的主要成分,淀粉可以被唾液淀粉酶分解为麦芽糖。淀粉遇碘变蓝色,麦芽糖遇碘不变蓝色。可以通过淀粉的这一特性来检验馒头中的淀粉是否已被分解为麦芽糖。唾液淀粉酶发挥作用的最佳温度是人体口腔内的温度,因此实验过程中应保持37℃左右的温度。 材料器具: 试管、小刀、滴管、烧杯、搅拌棒、碘液、唾液、清水、新鲜馒头、小木板、温度计、冰水 实验过程: 1、取新鲜的馒头,切成大小相同的A、B、C三小块,将A块和B块分别用刀细细的切碎、拌匀,(模拟牙齿的咀嚼和舌头的搅拌);C块不作任何处理,作为一种对照。 2、收集唾液,先用冷开水漱口,然后头部略向前倾,伸出下唇搁在试管口上,舌头舐上颌门齿的基部,不久就会有清洁的唾液沿唇

流入试管,收集2~3毫升后,稀释2倍备用。 3、取3支洁净的试管,分别编上(1)、(2)、(3)号,然后做如下处理: ①将A馒头碎屑放入(1)号试管中,注入2ml唾液并进行充分的搅拌; ②将B馒头碎屑放入(2)号试管中,注入2ml清水并进行充分的搅拌; ③将C馒头块放入(3)号试管中,注入2ml唾液不进行搅拌。将这3支试管一起放入37℃左右的温水中。 4、5~10min后,取出这3支试管,各滴加2滴碘液,摇匀。然后,观察并记录各试管中的颜色变化。 实验现象: ①试管(1)中的馒头碎屑不呈现蓝色,而呈现碘液的颜色(棕黄色); ②试管(2)中的馒头小块呈蓝色; ③试管(3)中的馒头小块接触到唾液的部分呈现碘液的颜色,未接触到唾液的部分呈现蓝色。 实验结论:唾液淀粉酶对淀粉有消化作用。

淀粉酶

一、淀粉 ?1、淀粉的性状及组成 ?淀粉为白色无定形结晶粉末 ?形状有圆形、椭圆形和多角形三种 ?一般含水分高、蛋白质少的植物的淀粉颗粒比较大些,多成圆形或椭圆形,如马铃薯、木薯等。 淀粉的性状及组成 ?碳44.4%,氢6.2%,氧49.4% ?分为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 ?普通谷类和薯类淀粉含直链淀粉17%~27%,其余为支链淀粉; ?而粘高粱和糯米等则不合直链淀粉,全部为支链淀粉。 ?直链淀粉聚合度约100~6000之间 ?遇碘反应是纯蓝色 淀粉的性状及组成 ?支链淀粉是由多个较短的α-1,4糖苷键直链结合而成。每2个短直链之间的连接为α-1,6糖苷键。 ?聚合度约1000~3000,000之间,一般在6000以上。 ?遇碘呈紫红色反应。 2、淀粉的特性 ?糊化:淀粉在热水中能吸收水分而膨胀,最后淀粉粒破裂,淀粉分子溶解于水中形成带有粘性的淀粉糊。 ?第一阶段:淀粉缓慢地可逆地吸收水分 ?第二阶段:当温度升到大约65℃时,淀粉颗粒经过不可逆地突然很快地吸收大量水分后膨胀,粘度增加很大。 ?第三阶段:当温度继续升高,淀粉颗粒变成无形空囊,可溶性淀粉浸出,成为半透明的均质胶体。 3、酶解法 酶解法是利用专一性很强的淀粉酶及糖化酶将淀粉水解为葡萄糖的方法。 酶解法可分为两步: 第一步,利用α-淀粉酶将淀粉液化; 第二步,利用糖化酶将糊精或低聚糖进一步水解转化为葡萄糖。生产上这两步分别称为液化和糖化。由于在该过程中淀粉的液化和糖化都是在酶的作用下进行的。因此酶解法又称为双酶法或多酶法。 ?优点:1、酶解法是在酶的作用下进行的,反应条件较温和,不需要耐高温高压或酸腐蚀的设备; ?2、酶作为催化剂的特点是专一性强,副反应少,故水解糖液纯度高,淀粉转化率高; ?3、可在较高的淀粉乳浓度下水解。 ?4、酸解法一般使用10-12Bx(含18%--20%淀粉)的淀粉乳,而酶解法可用20—23Bx (含34%--40%淀粉)的淀粉乳,并且可以采用粗原料。 ?5、用酶解法制得的糖液较纯净、颜色浅、无苦味、质量高,有利于糖液的充分利用。 ?6、双酶法工艺同样适用于大米或粗淀粉原料,可避免淀粉在加工过程中的大量流失,减少粮食消耗。 缺点:酶解法反应时间较长,设备要求较多,且酶是蛋白质,易引起糖液过滤困难。当然,随着酶制剂生产及应用技术的提高,酶解法制糖将逐渐取代酸解法制糖。 葡萄糖的分解反应 葡萄糖(失水)5`-羟甲基糠醛+甲酸

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要点

“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实验改进 北京市八角中学刘馥花 前言: 北京版初中生物教材(第一册)第四章生物的营养,第二节人和动物的营养中的[实验]唾液的消化作用。要求学生分组实验,人人动手。但是由于上课时间有限,且学生在取唾液时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上课时做思想工作;再有本次实验所需的实验用具过多,教师在准备时也有很大的难度。于是,我们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校的设备进行了实验改进。保证了学生实验的顺利进行并达到了预期的实验结果。 1.进行实验改进的原因: 1.1 做这个实验所需的仪器很多: 本实验需要的仪器有:大、小烧杯、试管、酒精灯、温度计、三脚架。我校初一每班平均近40人,那么所需的仪器如下:(以人教版教材为例计算) 仪器名称酒精灯试管温度计大烧杯小烧杯三脚架总计 需要数量(个)20 40 20 20 20 20 140 从表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酒精灯、试管、温度计、烧杯总计有140件。对于实验设备齐全地学校来说,是不成问题的,对于我们普通学校,就有一定的难度,而且教师准备实验也要花去很多时间。 1.2 制备淀粉浆糊与取唾液需要一定的教学时间。 实验步骤的第一步是:将淀粉煮成浆糊,需要6——10分钟,之后还要取唾液,时间也需要6——8分钟。即便两步同时做,也需要10分钟左右。这样就占了一节课近1/4的时间。后边的步骤还很多,一节课下来根本就做不完实验,常常是同学们没看到结果就下课了,不能进行实验分析,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1.3取唾液的过程中,学生的纪律不易保证。 取唾液的过程,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和指导。有的学生觉得有趣,互相取笑,有的同学觉得恶心、不愿意做,不能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教师要在课前拿出一定的时间来进行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组织教学。 2.实验的改进: 2.1 用淀粉纸代替淀粉浆糊效果比较好。 选择淀粉纸的标准:吸水性强、有韧性、洁白。通过多次实验比较了白报纸、过滤纸后发现用过滤纸做淀粉纸效果最好。

中考阅读《奇妙的唾液》

奇妙的唾液 ①唾液,俗称口水、口涎,它是口腔内各种腺体所分泌的黏稠状液体。大的唾液腺有三对:腮腺、颌下腺、舌下腺;小的有唇腺、舌腺、颊腺、腭腺等。唾液腺虽小,却是个很勤快的器官,一个成年人,一昼夜间可以分泌出1000-1500毫升唾液。唾液实际上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之一。 ②唾液的作用很多,我们的口腔里假如没有唾液,咽不下食物是不必说的,就连嘴巴恐怕也张不开。因为我们的舌头之所以能在口腔里“运转自如”,完全是因为有唾液在里面起“润滑油”的作用。而这种“润滑油”一旦失去的话,舌头就会和上颚或者下颚的表皮粘在一起,于是我们口腔内的一整套“机械”也就只好“束之高阁”了。 ③唾液具有抗菌和凝血的作用,所以口腔里的伤口往往比其他地方好得快。拔牙或牙龈手术后很少发生感染,主要原因就在于唾液中的溶菌酶有杀菌的能力,可阻止口腔内细菌大量繁殖。美国科学家发现,唾液中有一种特殊的化学特质——唾液生长因子,它能显著地缩短伤口的愈合时间,井可以止血。 ④近年来,医学家们发现唾液对污染食物中的致癌物具有消毒作用。日本生物化学专家研究发现,唾液中有很多免疫球蛋白,对食物中的异常蛋白质有极高的凝聚力,可增强人体的防卫功能。唾液中所含的溶菌酶时强烈致癌的黄曲霉素、苯并芘、亚硝胺有很好的解毒作用。也就是说,唾液相当于一种天然防癌剂,具有令致癌物质转化为无害物质的功能。它将发霉食物中的致癌物质黄曲霉素与自己混合,再作用于动物体内细胞,使原来具有较强致癌作用的毒性物质几乎全部消失。 ⑤古代中医说:“白玉齿边有玉泉,涓涓育我度长年。”意思是说,常咽唾液可以健康长寿。医学专家研究发现,唾液中还含有一种能使人保持年轻的激素,这种激素是由三大唾液腺之一的腮腺分泌的,被称为“腮腺激素”。它之所以能使人年轻,是因为它能强化肌肉、血管、结缔组织、骨骼及软骨、牙齿的活力,尤其能增强血管的弹性和结缔组织的活力,只要腮腺激素充盈,血管和皮下组织(疏松结缔组织)的作用就会加强,皮肤的弹性就会得到保持。唾液的特殊功能触发了化妆品制造商的灵感,他们开发出“唾淀化妆品”——抗皱霜、洗面奶等。 (摘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1.唾液有哪些作用?(2分) 2.第③段划线句子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淀粉酶及其应用

淀粉酶及其应用 0 引言 淀粉酶分布非常广泛,是人们经常研究的一种酶。从纺织工业到废水处理,这些酶都有不同规模的应用。 淀粉酶是淀粉降解酶。它们广泛存在于微生物、植物和动物体中。它们将淀粉及相关的聚合物分解为带有具体淀粉分解酶特征的产品。最初,淀粉酶一词用来指可以水解直链淀粉、支链淀粉、肝糖及其降解产品中α-1,4-糖苷键的酶(本菲尔德(Bernfeld),1955年;费希尔(Fisher)和斯坦(Stein),1960年;迈拜克(Myrback)和纽慕勒(Neumuller),1950年)。它们水解相邻葡萄糖单体之间的键,产生带有具体用酶特征的产品。 近年来,人们发现了很多与淀粉及相关多糖结构降解有关的新型酶,并对其进行了研究(鲍伊(Boyer)和英格尔(Ingle),1972年;博诺考尔(Buonocore)等人,1976年;格里芬(Griffin)和福格蒂(Fogarty),1973年;福格蒂(Fogarty)和格里芬(Griffin),1975年)。 (1)有一些微生物源可以劈开这些结构中的α-1,4或α-1,4和/或α-1,6键,人们将现在已经或将来可能对这些微生物源工业化生产有重大影响的酶分为六种(福格蒂(Fogarty)和凯利(Kelly),1979年)。 (2)水解α-1,4键和绕过α-1,6键的酶,比如α-淀粉酶(内作用淀粉酶)。 (3)水解α-1,4键,但不能绕过α-1,6键的酶,比如β-淀粉酶(把麦芽糖当作一个重要的终端产品来生产的外作用淀粉酶)。 (4)水解α-1,4和α-1,6键的酶,比如淀粉葡糖苷酶(葡萄糖淀粉酶)和外作用淀粉酶。 (5)仅水解α-1,6键的酶,比如支链淀粉酶和其它一些脱支酶。 (6)优先水解其它酶对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所起的作用产生的短链低聚糖中α-1,4键的酶,比如α-葡萄糖苷酶。 (7)将淀粉水解为一连串非还原环状口葡糖基聚合物,称为环糊精或塞查丁格(Sachardinger)糊精的酶,比如浸麻芽孢杆菌(Bacillus macerans)淀粉酶(环糊精生成酶)。 1 淀粉 在描述淀粉分解酶的作用方式和性质前,有必要来讨论一下这种天然基一一淀粉的特性。淀粉是所有高等植物中主要储备碳水化合物的。在有些植物中,淀粉占整个未干植物的70%。淀粉是不溶于水的细小颗粒。这些颗粒的大小和形状常常由植物母体决定,具有植物品种的特征。当把淀粉颗粒置于水中加热时,颗粒中的连接氢键变弱,颗粒开始膨胀、凝胶化。最终,它们根据多糖的浓度或形成糊状物或形成弥散现象。淀粉来自于植物,比如玉米、小麦、高梁、稻米的种子,或木薯、马铃薯、竹芋的茎根,或来自于西谷椰子的木髓。玉 米是淀粉的主要商业原料,通过湿磨生产工艺便可获得商品淀粉(博考特(Berkhout),1976年)。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的特性见表1。 表1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的比较 性质 直链淀粉 支链淀粉 基本结构 基本直线 分岔 在水溶液中稳定性 回生 稳定 聚合度 C.103 C.104~105 平均链长 C.103 C.20~25 β淀粉酶水解 87% 54%

《奇妙的唾液》阅读练习及答案

现代文阅读 奇妙的唾液(16分) ①唾液,俗称口水、口涎,它是口腔内各种腺体所分泌的黏稠状液体。大的唾液腺有三对:腮腺、颌下腺、舌下腺;小的有唇腺、舌腺、颊腺、腭腺等。唾液腺虽小,却是个很勤快的器官,一个成年人,一昼夜间可以分泌出1000-1500毫升唾液。唾液实际上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之一。 ②唾液的作用很多,我们的口腔里假如没有唾液,咽不下食物是不必说的,就连嘴巴恐怕也张不开。因为我们的舌头之所以能在口腔里“运转自如”,完全是因为有唾液在里面起“润滑油”的作用。而这种“润滑油”一旦失去的话,舌头就会和上颚或者下颚的表皮粘在一起,于是我们口腔内的一整套“机械”也就只好“束之高阁”了。 ③唾液具有抗菌和凝血的作用,所以口腔里的伤口往往比其他地方好得快。拔牙或牙龈手术后很少发生感染,主要原因就在于唾液中的溶菌酶有杀菌的能力,可阻止口腔内细菌大量繁殖。美国科学家发现,唾液中有一种特殊的化学特质——唾液生长因子,它能显著地缩短伤口的愈合时间,井可以止血。 ④近年来,医学家们发现唾液对污染食物中的致癌物具有消毒作用。日本生物化学专家研究发现,唾液中有很多免疫球蛋白,对食物中的异常蛋白质有极高的凝聚力,可增强人体的防卫功能。唾液中所含的溶菌酶时强烈致癌的黄曲霉素、苯并芘、亚硝胺有很好的解毒作用。也就是说,唾液相当于一种天然防癌剂,具有令致癌物质转化为无害物质的功能。它将发霉食物中的致癌物质黄曲霉素与自己混合,再作用于动物体内细胞,使原来具有较强致癌作 用的毒性物质几乎 ..全部消失。 ⑤古代中医说:“白玉齿边有玉泉,涓涓育我度长年。”意思是说,常咽唾液可以健康长寿。医学专家研究发现,唾液中还含有一种能使人保持年轻的激素,这种激素是由三大唾液腺之一的腮腺分泌的,被称为“腮腺激素”。它之所以能使人年轻,是因为它能强化肌肉、血管、结缔组织、骨骼及软骨、牙齿的活力,尤其能增强血管的弹性和结缔组织的活力,只要腮腺激素充盈,血管和皮下组织(疏松结缔组织)的作用就会加强,皮肤的弹性就会得到保持。唾液的特殊功能触发了化妆品制造商的灵感,他们开发出“唾淀化妆品”——抗皱霜、洗面奶等。 11、唾液有哪些作用?(4分)

七年级生物实验-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课题: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实验年级:七年级 一、教学目标 1、运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2、说明在口腔内发生的消化作用类型。 二、教学重点 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三、教学难点 认识酶在消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四、课型 探究性实验 五、课前准备 提出问题:馒头或米饭在口腔内经过细细咀嚼后,其中的淀粉是否发生变化呢? 假设:馒头、米饭中含有的淀粉是没有甜味的。在这个事实的启发下,你组作出的假设是:__________________ 六、实验材料、用具 馒头、清水

实验报告 实验时间:班级姓名 实验名称: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实验器材:试管,温度计,唾液,面粉,碘液,滴管,量筒,37℃温水。 实验步骤: 1、首先将面粉加水稀释成溶液状,静置一会儿。 2、取两只洁净的试管分别编上1、2号,在1号和2号试管中分别加入2毫升淀粉液。 3、在1号试管和2号试管中分别加入1毫升清水和唾液,然后摇匀。 4、将两只试管同时放入37℃左右的温水中,5至10分钟后取出,各加入2滴碘液,摇匀, 观察颜色变化,发现1号试管中溶液变蓝,2号试管中溶液不变蓝。 结论: 1号试管中滴加碘液溶液变蓝,说明清水对淀粉没有消化作用,2号试管中滴加碘液溶液不变蓝,说明淀粉被唾液分解而不存在了,由此可知唾液对淀粉有消化作用。 实验报告 实验时间:班级姓名 实验名称: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实验器材:试管,温度计,唾液,馒头,小刀,碘液,滴管,量筒,37℃温水。 实验步骤: 5、取新鲜馒头切成大小相同的A、B、C三小块,将A块和B块分别用刀细细地切碎拌匀, C块不做任何处理。 6、用清水漱口,在口内含一块消毒棉絮约一分钟后,用干净镊子取出棉絮,将棉絮中的唾 液挤压进小烧杯中。 7、取三只洁净的试管分别编上1、2、3号,在1号试管中加入馒头碎屑,然后加2毫升唾 液并搅拌均匀。在2号试管中加入馒头碎屑,再加入2毫升清水搅拌均匀。在3号试管中加入馒头块后加入2毫升唾液。 8、将三只试管一起放入37℃度左右的温水中,5至10分钟后取出这三只试管,各滴加2 滴碘液,摇匀,观察颜色变化,发现1号试管不变蓝,2号变蓝,3号变浅蓝。 结论:1号试管中滴加碘液溶液不变蓝,说明淀粉被唾液中唾液淀粉酶分解而不存在了,2号试管中滴加碘液溶液变蓝,说明清水对淀粉没有消化作用, 3号试管中溶液变浅蓝色,说明馒头表面淀粉被唾液消化而内部没有发生变化。由此可知唾液对淀粉有消化作用。

淀粉酶,糖化酶

糖化酶 糖化酶Gluco-Amylase 又称葡萄糖淀粉酶(EC3.2.1.3),是以黑曲霉变异菌株经发酵制得的高效生物催化剂。糖化酶能在常温条件下将淀粉分子的a-1.4和a-1.6糖苷键切开,而使淀粉转化为葡萄糖。凡是以淀粉为原料又需糖化的生产过程,均可使用糖化酶以其提高淀粉糖化收率。不含转苷酶将具有极高的转化率。其系列产品有固体和液体两种类型,适用于淀粉糖、酒精、酿造、味精、葡萄糖、有机酸和抗菌素等工业. 一、产品特性:1、作用方式:糖化酶又称葡萄糖淀粉酶,它能从淀粉分子的非还原性末端水解a—1,4葡萄糖苷糖,生产葡萄糖,也能缓慢水解a—1,6葡萄糖苷键,转化为葡萄糖. 2、热稳定性:在60℃下较为稳定,最适作用温度58—60℃. 3、最适作用:PH4.0—4.5 4、产品质量符合QB1805.2—93标准. 二、产品规格. 项目指标固体糖化酶液体糖化酶外观黄褐色粉末褐色液体酶活力5万、10万、15万10万、15万水份(%)≤8 细度(目)80%通过40目酶存活率半年不低于标定酶活三个月不低于标定酶活 三、酶活力定义:1克酶粉或1ml酶液于40℃PH4.6条件下,1小时分解可溶性淀粉产生1mg 葡萄糖的酶量为1个酶活单位。 四、应用参考 酒精工业:原料经中温蒸煮冷却到58—60℃,加糖化酶,参考用量为80—200单位/克原料,保温30—60分钟,冷却至30℃左右发酵。 淀粉糖工业:原料经液化后,调PH到4.2—4.5,冷却到58—60℃,加糖化酶,参考用量为100—300单位/克原料,保温糖化24—48小时。 啤酒行业:生产“干啤酒”时,在糖化或发酵前加入糖化酶,可以提高发酵度。 酿造工业:在白酒、黄酒、曲酒等酒类生产中,以酶代曲,可以提高出酒率,也普遍用于食醋工业。其他工业:在味精、抗菌素等其他工业应用时,淀粉液化后冷却到60℃,调PH4.2—4.5,加糖化酶。参考用量100—300单位/克原料。 淀粉酶 生物学 中文名称:淀粉酶

《唾液的消化作用》教学设计

《唾液的消化作用》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该实验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七年级上册的一个探究性实验。传统教学中,实验时按照教材上的实验步骤,逐步完成,最后得出结论:说明唾液淀粉酶将淀粉分解成麦芽糖,唾液对淀粉具有消化作用。现在,随着教学观念的转变,在实验课堂教学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得积极主动,真切的感受到实验就是探索和研究问题的手段。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通过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描述能力、实验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学生如实记录、分析实验结论,培养他们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及一定的探索精神。 二、实验教学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唾液的消化作用》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章《人体的物质和能量来源于食物》的第四节《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中的一个学习内容,这个探究活动是在学生具备一定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情入手,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自己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并且在小组之间交流和讨论,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同时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探究学习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对唾液的消化作用这部分知识还比较陌生,但是他们非常渴望知道,因为他们多数人都有过类似经验:当我们细细的咀嚼馒头或米饭时,会感觉到有甜味。因此这部分内容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同时他们好动、好奇、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强,思维活跃,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并且具有一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但是,本探究实验有一定的难度,对学生有较高的要求,而教材没有说得很具体,这就需要老师细心引导。 (三)教学条件分析 由于学校实验仪器不全,大多数实验无法进行,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比较差,同时班内学生较多,实验过程有所困难。

老中医说:口水也是中药 对人体有8大好处

老中医说:口水也是中药对人体有8大好处 *导读:老中医说:口水也是中药对人体有8大养生功效。口水,我们并不陌生,但您知道吗?口水有8大神奇的保健养生功效,不能随意浪费、弃失,要善于促进口水的分泌,以达到健身强体、养生长寿的目的。 现代科学研究证实,口水除含有水分外,还含有人体健康必需的淀粉酶、溶菌酶、黏蛋白、球蛋白、乳酸胆铁、磷酸钙、氨基酸、钾、钙、氯等多种成分。这些物质成分对人体来说有很大的保健养生功效。 中医养生 功效一:润滑作用 口水中含有黏液素,可使口腔润滑柔软。 功效二:抗衰作用 口水中含有一种能使人保持年轻的唾液腮腺激素,能使人聪明、齿坚、肌强,这样即使人到老年也会红光满面,不减青春活力 功效三:消化作用 口水中含有大量淀粉酶,能把淀粉水解为麦芽糖,使之易被吸收。 功效四:止血作用 口水能促进血液凝固,口内外伤或拔牙后引起出血时口水可帮助止血。导读:老中医说:口水也是中药对人体有8大养生功

效。口水,我们并不陌生,但您知道吗?口水有8大神奇的保健养生功效,不能随意浪费、弃失,要善于促进口水的分泌,以达到健身强体、养生长寿的目的。 功效五:稀释作用 当酸、苦等刺激性东西进入口腔时,口水分泌增加,把它稀释,便于吐出或咽下。 功效六:抗菌作用 口水中的各种有机和无机成分通过不同机理,产生一定的抗菌养生作用,可以防止口腔、咽喉和牙龈发炎。 功效七:治伤作用 口水中有一种神经生长素,这种生长素能显著地缩短伤口愈合时间,能加速烧伤皮肤的愈合。 功效八:冲洗作用 医生提醒牙膏仅能清洁口腔但不可美白牙齿。而口水能把食物残渣冲洗掉,以保持口腔的清洁卫生。可见,口水具有冲洗牙齿和保护口腔清洁的养生功效。

探究唾液对淀粉消化作用

“探究唾液对淀粉消化作用”的实验教学 遵义县西坪镇中学何福琴 唾液即通称的口水,它主要由唾液腺分泌。人每日分泌1000 ml——1500 ml 的唾液为正常现象。唾液有几种作用(1)湿润口腔和食物,便于说话和吞咽;(2)清洁和保护口腔;(3)抗菌作用;(4)溶解食物并不断移走味蕾上的食物微粒,从而不断尝到食物的味道;(5)消化作用。下面就对唾液的消化作用进行探究。即七年级生物活动“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现对活动的几种实验教学方式来和大家进行探讨。 实验原理: 唾液里含有唾液淀粉酶,淀粉酶可以将淀粉水解为麦芽糖,同时淀粉遇碘液呈蓝色的特性,可用碘液来检测淀粉是否被唾液淀粉酶分解。 方法一: 1、取新鲜的馒头,切成大小相同的A、B、C三小块,将A和B用刀细细地切 碎、拌匀、(模拟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C块不做任何处理,作为对照组。 2、用凉白开水将口漱净,口内含一小块消毒棉球,约1min后,用医用镊子取 出棉球,挤出唾液。 3、取三支试管分别为(1)、(2)、(3)号,放入A、B、C三块馒头,然后水浴 加热10MIN,如下表: 试管馒头唾液清水温度时间碘液现象(1) A 2ml ---- 370C 10min 2滴 (2) B ---- 2 ml 370C 10min 2滴 (3) C 2 ml ---- 370C 10min 2滴 结果与分析: (2)号试管里的液体显蓝色,因为试管里没有唾液,淀粉仍然存在。 (1)号和(3)号试管里不显蓝色,是因为试管里的淀粉被唾液淀粉酶水解

方法二: 1、取3支试管,分别编号A、B、C,在A管中加入咀嚼过的馒头屑和2 ml清 水,B管加入一个馒头块和2 ml唾液,C管加入手工捏碎的馒头屑和2 ml 清水。 2、向A、B、C三管分别加入2 ml碘液,放在370C的温水中保温,注意观察 试管中颜色的变化。 结果与分析: A管蓝色消退比B管快,C管蓝色不退,说明A管中淀粉酶与淀粉充分混合,加大了两个的接触面,使淀粉水解迅速而完全。B管相反,C管中没有淀粉酶,淀粉仍然存在。 方法三: 1、取1g干淀粉放在烧杯里,先用少量清水调匀,在加100 ml清水加热,搅拌, 煮沸,冷却后备用。 2、用凉开水漱口后,微张开口,舌尖抵在下颌门齿的下方,头稍前倾,将下唇 搁在一个小烧杯口上,几分钟后,唾液就沿着下唇流入杯中。 3、取2支试管,编号1、2,然后加入2 ml淀粉溶液。 4、向1号试管加2 ml清水,2号试管加2 ml唾液,振荡后,试管中的液体有 点浑浊。同时把两支试管放在370C的温水中大约10 min后,2号试管液体变透明了。 5、向两支试管里各加入2滴碘液,观察试管中颜色的变化。 结果与分析: (1)号试管里的液体呈蓝色,因为试管里没有唾液,淀粉没有被唾液淀粉酶水解。淀粉仍然存在,遇碘液呈蓝色。 (2)号试管里不显蓝色,是因为试管里的淀粉被唾液淀粉酶水解。 对于第三种方法,由于实验煮沸淀粉糊耗时过多,取唾液也不方便。370C 的温度不宜控制(大部分学校没有恒温箱会放弃实验),因此还可以将实验做一

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教学设计 时间:2017年3月 地点:生物实验室 教师:穆小军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了解消化、物理性消化、化学性消化的含义;(2)探究唾液对淀粉有无消化作用 2. 能力目标: (1)初步训练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探究的能力。如:试着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等能力;(2)通过学生参与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并实施实验方案、对实验结果的交流、表达等活动,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描述能力、实验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小组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互相协作意识; (2)通过学生如实记录、分析实验结论,培养他们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及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点:科学实验方法的训练。 三、教学难点:教师如何有效地组织、引导整个探究过程,并抓住时机训练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观念。 四、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主要是围绕淀粉遇碘液变蓝色这个原理进行探究式学习展

开的。学生可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自己设计试验方案,如果觉得自己的试验方案不如课本中的好,也可采用课本中的。 1 提出探究性问题 先创设一个实验情景:分发给每位学生一小块馒头让他们细嚼慢咽,同时思考问题:馒头在口腔里“吃的过程中”主要有哪些器官参与?在这些器官参与下,馒头发生了什么变化?在学生答出馒头块在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作用下由块状变为糜状时,引出物理性消化的含义;紧接着在问学生,细细嚼馒头时,还有什么感觉?在学生答出“有点甜”时,引出探究性问题:馒头里的营养成分主要是淀粉,淀粉本身是一种高分子有机化合物,没有甜味,那为什么在口腔里充分与唾液混合后就感觉到了甜味呢?难道是在唾液的作用下,淀粉这种成分发生了什么变化?这是学生在吃馒头的过程中,亲自感悟到的问题,所以积极性非常高,众说纷云。 2 提出假设 要解决上述问题,只有通过实验进行证明,那么可以先假设淀粉在唾液的作用下成分是发生了变化,然后用“淀粉遇碘液变蓝色”这一原理进行实验证明:淀粉在与唾液充分混合后,再加入碘液,如果颜色不变蓝,说明假设成立;如果颜色变成了蓝色,说明假设不成立。 3 设计并实施实验方案 如何进行实验来说明问题呢?这是整个探究式学习的一个核心,同时也是开阔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关键。这个时候,教师的点拨及实验材料的充分准备非常关键。我除了将课本上提及的有关材

淀粉酶

淀粉酶在生活中的应用 摘要:淀粉酶是生产淀粉糖和发酵产品最重要的一种物质,对淀粉工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淀粉酶分布非常广泛,是人们经常研究的一种酶。从纺织工业到废水处理,这些酶都有不同规模的应用。 关键词:淀粉酶;α-淀粉酶;β-淀粉酶;葡萄糖淀粉酶; 脱支酶; 水解酶 Abstract :Starch enzymes ar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materials for manufacturing starch sugars and ferment products. They have contributed greatly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arch hydrolysis industry. Amylase is widely distributed,is a kind of enzyme that studying by people.From textile industry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these enzymes have different scale applications. Keywords :starch enzymes; α- Amylase; β- Amylase;1, 4- D-Glucanglucohydrolase; 1, 6- α- D- Glucano-hydrolase; hydrolysis 1. 酶的分类 淀粉酶(amylase)是一种能水解淀粉、糖原和有关多糖中的O-葡萄糖 键的酶,它属于水解酶类,是催化淀粉、糖元和糊精中糖苷键的一类酶的统 称。淀粉酶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几乎所有植物、动物和微生物都含有淀粉酶。 它是研究较多、生产最早、应用最广和产量最大的一种酶, 其产量占整个酶 制剂总产量的50 %以上。按其来源可分为细菌淀粉酶、霉菌淀粉酶和麦芽 糖淀粉酶。根据对淀粉作用方式的不同,可以将淀粉酶分成四类: 1) α- 淀粉酶,它从底物分子内部将糖苷键裂开; 2) β- 淀粉酶,它从底物的非还原性末端将麦芽糖单位水解下来; 3) 葡萄糖淀粉酶,它从底物的非还原性末端将葡萄糖单位水解下来; 4) 脱支酶,只对支链淀粉、糖原等分支点的α- 1, 6- 糖苷键有专一 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