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市区域发展条件分析与评价

洛阳市区域发展条件分析与评价
洛阳市区域发展条件分析与评价

洛阳市区域发展条件分析与评价

[摘要]一直以来,洛阳市不论在全国还是河南省都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并且做为河南省的省域副中心城市,拥有者独特的优势资源或产业,经济辐射力超出了自身管辖的行政区范围。本文以洛阳市区域发展为例,从市域所处背景、交通区位、区域内资源条件、经济基础、特色旅游资源以及历史文化遗产等方面进行分析与评价,并且借鉴国内外一些优秀的区域发展案例进行参考。

[关键词]洛阳市;区域;发展条件

Analyze and Evaluate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Conditions of LuoYang City

Abstract:All along, Luoyang City, Henan Province, both in the country or have played a very important role, and as a sub-center of Henan provincial city with a unique advantage of those resources or industries, economic radiation beyond the scope of its administrative jurisdiction . This example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of Luoyang City, which from the City in the background, the traffic geographical location, area resources, economic bas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tourism resources, and other aspects of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and Reference some excellent regional development at home and abroad Case studies for reference.

[Keywords] LuoYang City, Region, Development Conditions

区域是指经济联系紧密社会交流频繁的特定地域,是经济活动共同体,它有地区、国家甚至洲际层次。而在本文中,是以一个地级市作为一个区域研究的主题。

美国城市学家刘易斯·芒福德(L.Mumford)认为,真正的城镇化必然是区域的,在区域中形成、发展和存在,与区域发展共生共存。并且周一星先生上世纪60年代就结合我国城市规划和区域城镇体系规划中出现的城市发展规划和区域条件分析脱节的问题,提出“城市发展不能就城市论城市,必须与区域发展的条

件紧密结合”这样的理论。所以,这样看来,区域发展已经不是一个新的概念,而是一种具有时代特点的发展模式。

目前,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靠工业发展带动城市发展已经不是带动城市发展的可持续道路,很多在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必须用区域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区域发展必须增强城市间的相互联系,才能是可持续的健康发展的方法。

本文所研究洛阳市位于河南省西部,位处亚欧大陆桥东段,横跨黄河中游南北两岸,“居天下之中”,素有“九州之腹地”之称。今年来,又被划入中原城市群的行列之中,是河南省的省域副中心,其经济辐射能力已经远远超出它本身的范围,对周边的城市,比如郑州、三门峡、焦作、济源、平顶山等城市都有很大的影响。不管在经济实力还是在人口规模上,洛阳市都是河南省的第二大城市。洛阳在历史上相当长的时期内,曾经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亦是道路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也是丝绸之路的起点。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文化和河洛文明,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和源头,构成了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1 大背景下的区域发展现状及优劣势

统筹区域发展,是政府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从全局出发全面综合地考虑区域发展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以政府资源为基础,以制度建设为保障,整合社会资源,鼓励各区域在发挥比较优势基础上的发展,合理控制区域间发展差距,有重点地治理区域问题,逐步协调区域关系并促进各种类型区域的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最终实现动态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在西方国家,区域研究、区域复兴等被重新理解与重视,并成为众多学科的中心议题。区域不仅被看作是参与当今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单元与组织单元,也被理解为推动全球化的基本动力。从而兴起了全球范围内的第二次区域主义浪潮。事实上,区域发展与规划从来就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主导层面的问题,在这种整体背景转变中,传统的区域发展战略,区域规划、区域政策与管洽等也面临着巨大的转型。国家、城市的竞争力都越来越有赖于区域的竞争力,区域规划成为促进区域竞争力提升的一种积极和重要措施,面对全球化所带来的一个网络性

世界和瞬息多变的发展环境,多极化是新时期发达国家区域规划中的一个重要目标。区域规划鼓励通过建立多极化的城市体系,特别是加强各个城市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依赖性,来应对单极化所带来的区域发展二元落差等负面影响。

在中国,如中国的珠江三角洲地区、长三角地区、京津唐地区等等,现代工业空间组织不再以等级体系形式出现,代之以一种网络形式,这种网络形式受交通运输条件的约束,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展开,区域由此而形成。因此,区域是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工业组织的空间形式,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战场。

城市化进程中区域发展的主要参与者是许多功能上独立的、经济上一致的城市区域。城市区域一般由中心城市和腹地组成,腹地是指劳动力向核心城市集聚的空间范围,而不是城市行政管理范围。城市区域是区域网络的基本空间单位。各个城市总是努力扩大自身利益,不放过任何投资机会,与其他城市相互竞争。由于政府未能很好地处理工业化和城市化之间的关系,中国城市区域的建设出现了严重的无序状态,城市间产业结构雷同,城市建设互相攀比,基础设施重复建设。尤其是城市区域之间在城市建设方面各自为政,特别是城市连绵区的基础设施难以实现统一规划和建设。

2 洛阳市区域发展的条件

2.1 历史背景条件

一般来说,一个地区的历史就像一个它的的魂魄和根基,而它的历史与它的后期发展是分不开的。洛阳共十三个王朝,是中国建都最早、朝代最多、历史最长的都城,洛阳自古被华夏先民认为是“天下之中”。汉魏以后,洛阳逐渐成为国际大都市,“四方入贡,道里均”,在民族融合和中外交流上功勋卓异。

西周初期,在中国建立了第一个

大公路网,洛阳是其中心,驰道驿路,

其直如矢,无远不达;隋大业元年(公

元605年),隋炀帝在洛阳建东都,下

令开凿大运河,至此形成了以洛阳为

中心,向东北、东南辐射总长达2000

多公里的南北水运网。

以洛阳城为中心的河洛地区,历史上被称为“河南”,与“河东”、“河内”相对应,是华夏民族较早的政治活动中心。自从有历史记载以来夏商,洛阳城一直是这一地区的政治中心。

2.2 区位交通条件

区位条件对于区域经的发展有很重要的作用,条件越优越,对于地区的发展

越是有优势。

洛阳市位于河南省西部,地处东经

111.8°至112.59°,北纬33.35°至

35.05°之间。它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

候和亚热带雨林气候,东接郑州,西临

三门峡,北跨黄河与焦作接壤,南与平

顶山、南阳相连。东西长约179公里,南北宽约168公里。洛阳地势西高东低,境内山川丘陵交错,地形错综复杂,其中山区45.51%,丘陵40.73%,平原占13.8%。周围有郁山、邙山、青要山、荆紫山、周山、樱山、龙门山、香山、万安山、首阳山、黛眉山、嵩山等十多座山脉;境内河渠密布,分属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水系,黄河、洛河、伊河、清河、磁河、铁滦河、涧河、瀍河等10余条河流蜿蜒其间。由于洛阳地处中原,山川纵横,西依秦岭,出函谷是关中秦川;东临嵩岳;北靠太行且有黄河之险;南望伏牛,有宛叶之饶,所以“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

洛阳机场位于市区西北10公里处,设施完备,现有洛阳至广州、成都、大连等多条国内航线,非常方便。洛阳市内有陇海铁路横穿全市,陇海线东可到西安、西可到郑州、开封;南北方向有焦枝铁路纵贯全境,南可到湖北襄樊等地。境内有从洛阳经郑州到开封的高速公路,洛阳经三门峡到潼关的高速公路也已投入使用。通过洛阳的国道主要有207、310,这两条国道和陇海、焦枝两条铁路相辅相成,使洛阳的交通更加完善。

2.3 资源条件

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区域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

2.3.1 矿产资源

洛阳物产资源丰富,开发前景广阔。已探明有钼、铝、金、银、钨、煤、铁、锌、水晶、铅等甲类矿产资源26种,这些矿藏储量大,品位高,易于开采利用。其中钼矿储量居全国首位,为世界三大钼矿之一,主要集中分布在栾川县。洛阳市森林植物中有高等植物173科、830属、2308种及198个变种、6个变型。洛阳市野生动物资源丰富,全市有陆栖脊椎动物342种,其中有珍稀动物190余种,天然药物480余种。洛阳的洛宁还有丰富的金矿和银矿资源,金矿有上宫金矿,虎沟金矿等。另外据称洛宁的铅矿储量也是全国三甲。

2.3.2 水资源

洛阳市境内干、支河流及较大沟、涧、溪约 2.7万多条,集水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较大支流34条,这些河流分布于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流域的黄河干流、伊洛河、沙颖河、丹江和唐白河五个河系,其中属黄河流域集水面积1258.1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83%;属淮河流域集水面积2055.9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13.5%;属长江流域集水面积527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3.5%。境内有黄河、洛河、伊河、瀍河、涧河等河流和陆浑、故县两座大型水库。洛阳市地表水多年(1980—1999)平均资源量(径流量)26.27亿立方米,径流深173.2毫米,径流系数0.26。径流量深从北向南呈递增趋势,历年径流量及径流系数呈递减趋势。全市(1980—1999)同步期平均入境水量为8.13亿立方米,出境水量29.70亿立方米,出入境水量差21.58亿立方米。

洛阳市地下水资源量16.79亿立方米,主要分布在伊、洛、涧、汝等主要河谷盆地及部分黄土台塬区,地理分布极不均匀。

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28.09亿立方米(已扣除地表、地下水重复量),人均水资源占有量456.85立方米/年,亩均水资源占有量496.8立方米/年,分别占全国平均水平的18.3%和24.2%。

2.3.3 土地资源

洛阳市现有土地15208平方公里,市区面积544平方公里。总人口610万,市区

人口139万。全市耕地面积为636.42万亩,耕地保有量为635.1万亩;基本农田保护面积582.3万亩。

【区划】辖6个市辖区、1个县级市、8个县。分别是:涧西区、西工区、老城区、廛河区、洛龙区、吉利区、偃师市、孟津县、新安县、洛宁县、宜阳县、伊川县、嵩县、栾川县、汝阳县。

2.3.4 文化旅游资源

洛阳的文化旅游资源算是洛阳的一

大特色。洛阳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

《道德经》,《汉书》,《资治通鉴》等俱在

此著成,龙门石窟为中国三大石刻艺术宝

库之一。从河图洛书,到春秋时期,孔

子和老子在此探究礼义;汉代,张衡在此

发明地动仪,写下《二京赋》;六朝时期,

这里出现了建安风骨、竹林七贤;唐代,

李白和杜甫在此把酒论诗,白居易和元稹

在此互相唱和;宋代,司马光在这里修成洛阳旅游景点一览图《资治通鉴》。

值得一提的还有:国花牡丹。洛阳的气候和土壤很适合牡丹的培育,所以洛阳的牡丹花很有名气,牡丹历来被誉为“花中之王”,有诗云“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通常人们会用雍容华贵来赞述洛阳牡丹。

洛阳市旅游景区获得等级的有18个,

其中龙门石窟景区为5A级;嵩县白云山国

家森林公园、栾川重渡沟风景名胜区、龙峪

湾国家森林公园、鸡冠洞风景名胜区、白马

寺院、关林景区为4A级,占河南省4A级景

区总数的12.77%;3A级景区8个,占河

南3A级景区总数的32%;2A级景区1个。龙门石窟图总体看来,洛阳市旅游景区等级比较高。

名胜古迹:龙门石窟,白马寺,关林庙,古墓博物馆,千唐志斋,白云山,

重渡沟、龙峪湾、天池山、木札岭、倒回沟、花果山,鸡冠洞,黄河小浪底水库,玄奘故里,东周文化广场,洛阳八关、太室阙、嵩阳书院、山陕会馆、西汉壁画墓、中岳庙、塔林、关林等。

文化遗址:仰韶遗址、红旗屯遗址、王湾遗址、二里头遗址等。

2.3.5 工业资源

大中型骨干工业企业集中,是洛阳的一大特色。现有5000多家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拥有机械电子、石油化工、冶金、建材、轻纺、食品等6大支柱产业和东方红拖拉机、洛阳浮法玻璃、大阳摩托、HJD04程控交换机、白马棉纱、牡丹铜材等一大批国际国内名牌产品。洛阳科技实力雄厚,国家级科研院所14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0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省级工程技术(企业)研究中心6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6个,省级工程实验室1个。“十五”末全市工业销售收入可达1000亿元左右。现有“两院”院士5名,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的20%。洛阳先后被命名为“中国制造业名城”、“新材料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

洛阳是航空航天领域企业的集中地,同时也是众多中央企业企业驻地。其中比较著名的是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中航光电、中铁隧道集团、中航锂电、中钢洛耐、中铝洛铜、中建洛玻、中信重工、中船重工、中硅高科、中国一拖、中集凌宇、中色科技、中油一建、中德重工、河柴重工、洛阳石化、万基控股(洛阳新电)、洛阳伊电、洛钼集团、兵装集团下属的北企集团、大阳摩托等,它们处于行业尖端水平,引领我国航空航天和中国制造业的发展。

2.4 经济基础条件

初步核算,2010年全年生产总值2321.2亿元,比上年增长13.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87.6亿元,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1396.2亿元,增长16.1%;第三产业增加值737.4亿元,增长9.1%。三次产业结构比为8.1∶60.1∶31.8,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4%、77.4%和20.2%。 2010年,全年粮食总产量235.92万吨,比上年增长0.33%。其中:夏粮产量110.85万吨,增长0.69%;秋粮产量125.07万吨,增长0.01%。

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243.8亿元,比上年增长17.1%。其中,规模以上工

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014.0亿元,增长21.8%。规模以上工业中,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加值138.8亿元,增长20.3%;重工业增加值875.2亿元,增长22.0%。轻重工业比例为13.7∶86.3。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8.1%,与上年持平。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919.4亿元,比上年增长29.4%。利税总额和利润总额分别达到356.7亿元和189.4亿元,分别增长28.7%和39.6%。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达211.7亿元,比上年增长24.2%。高技术企业实现增加值25.1亿元,增长30.3%。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68.8亿元,比上年增长22.2%。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548.8亿元,增长21.0%。工业投资893.9亿元,增长12.0%。

全年民间投资1189.0亿元,比上年增长28.6%,对城镇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98.5%,较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占全市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76.8%,较上年提高4.5个百分点。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179.9亿元,比上年增长30.4%。商品房竣工面积739.1万平方米,增长52.5%;销售面积455.0万平方米,增长20.2%。商品房销售额144.2亿元,增长39.0%。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08.8亿元,比上年增长19.0%。从各类商品销售情况来看,在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贸易业商品零售中,汽车类增长39.3%,医药类增长49.5%,家居建材类增长53.5%,通讯器材类增长15.3%。

全年进出口总值15442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7.7%。其中,出口总值105186万美元,增长61.7%;进口总值49240万美元,增长4.5%。全年新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3家;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108911万美元,增长21.7%;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120475万美元,增长31.6%。

全年全口径财政收入376.7亿元,比上年增长38.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27.3亿元,增长53.5%;地方财政支出315.3亿元,增长34.2%。地方财政中,一般预算收入142.0亿元,一般预算支出230.8亿元,分别增长18.1%和12.8%。

3 当前城市区域发展存在问题

3.1 产业结构层次不高及支柱行业发展空间狭窄

产业结构层次不高.主要表现在洛阳市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但比重仍偏低,

投入不足。以固定资产投资为例:2009年l一5月。洛阳市完成城镇投资243.3亿元,增长34.O%,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近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长2.8倍,第二产业增长58.2%.第三产业仅仅增长1.9%。第二三产业比重距离城市现代化标准有着很大的差距。同时与经济发展程度不相适应,成为洛阳市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支柱行业发展空间狭窄,洛阳市目前最大的支柱行业是工业,有些企业在河南省是大规模企业,但从全国范围看,规模优势则不是很明显。同时还有相当一部分行业是受周家产业政策的限制,在今后的发展中企业的上升空间必将受到限制。

3.2 市区与各县区的联系不紧密

洛阳市有1市、8县、7区,洛阳市现在的发展目标在于新区的建设和部分老区的改造,我认为市区与县区的联系不是很紧密。洛阳市人口主要集中在洛阳市区和偃师市,使得都市和县域的经济联系减弱。经济发达的县域城镇数量多,而经济落后的县域城镇数量少。

3.3 城镇基础设施不足,吸纳人口有限

造成城镇吸纳人口有限,出现所谓的“城市病”原因可归纳如下:①农民的受教育水平较低。现在都市就业竞争激励,对人才的需求走高,使低学历的劳动力得不到一个长期稳定的工作。大城市在对促进转移的非农劳动力长期就业方面作用不强。②城镇住房、道路、水、电、卫生等基础设施承载能力有限。城镇与乡村的区别之一就是城镇拥有相当完备的城镇基础设施。城镇基础设施是城镇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

4 结语

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区域发展已经成为了一种很必要的发展趋势,很多例子证明,区域发展理论能比较有利的解决我国的一些城市发展问题。

本文所列举的洛阳市区域发展条件,比如历史背景条件:它是一种文化遗产,是城市发展的前提,洛阳市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这是很多城市所不能比拟的;区位交通条件:为城市发展提供的机遇,洛阳市现在是中原城市群中的一个,这

样的优势条件也为它的发展带来很好的影响;资源条件: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基础,洛阳市各方面有着很好的资源,这是以后的城市发展所必不可少的,尤其是洛阳的旅游资源,是洛阳的一大特色,更是洛阳发展的一张名片;经济基础条件:是城市发展的催化剂,洛阳市目前的经济条件比较不错,这能很好的加快城市的发展。这些条件都是城市区域发展所必不可少的条件,洛阳市在这些条件上有着比较好的优势。

同时目前的城市发展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产业结构层次不高及支柱行业发展空间狭窄,城镇基础设施不足,吸纳人口有限,市县之间联系不紧密等问题。不过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动力机制的改变,培养模式的调整等措施来进行逐步解决。

总的来说,洛阳市在区域发展条件还是很有优势的,在区域发展的过程中,市场调控和政府调节应相结合,应积极发展中心城区,做强县城,培养重点镇;在区域发展中应该根基各自的优势协调发展,顺应时代的趋势,走上多元化的区域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 洛阳市统计年鉴,2009。

[2] 崔功豪,王兴平编著. 《当代区域规划导论》[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3] 刘洪涛,夏保林. 城镇化进程中的区域力量整合研究——以河南省为例[M], 地域研究与开发,2008。

[4] 张京祥.全球化背景中的区域发展与规划转变[M], 国外城市规划,2004。

[5] 郭又荣.洛阳市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实证分析[M], 安徽农业科学,2010。

[6] 百度百科——洛阳。

区域分析与规划

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自然资源 :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特征:有限性、区域性、整体性、多用途性和社会性 区域经济:是指在社会劳动地域分工的基础上,随着经济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各具特色和以密切联系为基础的地域经济综合体。 技术进步:科学技术通过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扩大与深化来改造自然,使之更好的地满足人类社会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所取得的进化与革命。 科学含义是指技术科学和技术知识本身的发展和进步。 GDP: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所有常驻单位生产活动成果的指标。GNP: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的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实际收到的原始收入和价值。 绿色GDP:生态GDP,EDP,现行GDP扣除环境成本之后的国内生产总值。 国家竞争力:在一定的体制下,一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等诸多要素在全球性国际竞争中相互结合而展现出来的一种综合性国家实力。 区域优势:某个区域在其发展过程中,具有的特殊有利条件,由于这些条件的存在,区域更富有竞争能力,有更高的资源利用效率,使区域的总体效益保持较高水平。 区域规划:对未来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所做的总体部署。 狭义上指一定地区范围内与国土开发整治有关的建设布局总体规划。 区域发展:一般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适度人口:地区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利用该地的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及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区域发展的新趋势:区域分工全球化的趋势更加明显;区域间竞争与合作并行不悖;可持续发展成为区域发展的主题。 区域研究的新动向:更新区域资源的观念;强调区域间关系的研究;重视区域创新环境的研究;确立可持续发展观。 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资源的范畴在不断地扩大,但仍是区域生产力发展的物质基础。 (2)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自然资源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 区域经济背景:①经济特色与经济地位②收入水平与消费观念③市场化水平④社会基础设施配置水平

沿海区域经济发展区位分析专题

《我国沿海区域经济发展优势条件分析》小专题 我国沿海与内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明显差异。为协调东部、中部、西部之间的社会发展,国家从20世纪末开始实行了“西部大开发”,21世纪初提出了“中部崛起”,中部、西部地区得到了国家大力支持,经济社会有了明显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缓解了与东部地区经济差异扩大的趋势。近年来,对某一区域经济发展的有利(优势)条件分析出现的频率较高,考生在答题时常出现纰漏的现象,这里的区域主要包括经济(特)区、城市群、城市新区、开发基地等具有一定影响范围的经济发展较快的区域。以下以我国经济特区之一的海南岛为例分析我国沿海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条件。 海南岛经济特区开发的优势条件包括: 其中相互位置的分析,要简明扼要地阐述该区域与经济发达地区的位置关系。 2、资源优势: (1)气候资源:光照——热带北缘,年日照时数大于2000小时,光照充足;热量——积温8400℃~9200℃,冬季温暖,最冷月气温超过16 ℃,夏季高温,最热月气温在25 ~29 ℃之间,可以一年三熟,适宜发展热带高效农业,是我国栽培橡胶的最适宜地区,也是我国唯一可种植油棕、可可、腰果等典型热带作物的地方。 (2)土地资源:地形——近似椭园,中间高四周低,由山地、丘陵、台地、平原组成环形层状地貌。土地利用类型多样,是环带产业布局的自然基础。 (3)生物资源:丰富的光热资源使海南岛成为我国最大的热带物种基因库。在原始的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雨林中,生长繁衍着众多的植物和动物,其中很多是珍稀物种。有利发展成为热带作物的基地和旅游业基地。海洋生物资源中鱼类1000多种,藻类2000多种,虾类近千种,贝螺类1000多种,适宜发展海洋捕捞和养殖。生态系统有红树林、珊瑚礁、河口等,是海洋高生产力区和生物多种性区,可提供食品资源,并可作为旅游观赏区。 (4)海洋渔业资源:渔场面积大,近30万平方千米,渔类品种多,800种以上、生长快和渔汛期长等特点,适宜远洋捕捞业;浅海、滩涂面积广大,港湾多,适于发展人工养殖业,是我国热带海洋渔业基地。 (5)海洋油气资源:沉积盆地广(北部湾、珠江口、莺歌海、琼东南、西沙海槽盆地等),

区域规划中的优劣势

区域规划中的优劣势 一、区域规划中的优劣势分析 优劣势分析是进行区域规划的首要步骤,只有在对一个区域的优劣势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才能做出适合该区域发展的最佳规划。 图1:区域规划中可能的优劣势 在进行优劣势分析时,应注意根据区域规划目标,分别对该地区的优势和劣势的重要性进行排序,不同区域的优劣势不同,从而与之相匹配的区域规划也不同,因此在进行优劣势分析时,根据区域规划目标,对一个地区的优势、劣势的重要性进行排序就显得十分有必要。 二、区域规划驾驭优劣势的层级 对于劣势的改造也有一个程度的问题,是扭转劣势为优势,还是弥补劣势,还是放任劣势不管?同时还要重视区域优势与劣势之间转化的关系和可能性。区

域的优势与劣势之间不是静态存在的,而是存在转化机制,在一定的条件下,优势可能转化为劣势,劣势也可能转化为优势。根据区域规划对于优劣势的改造或驾驭程度、方式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几个层次(图2)。我们要把握优劣势之间的转化机制,顺势而为,实现区域价值最大化。 图2:区域规划驾驭优劣势的层级 1、打造强势,树立优势 通过机制体制设计、模式选择、政策制定等方式,打造强势的绝对区域优势组合,使得区域规划在区域内全部优势的支撑下得以顺利开展,这是区域规划驾驭区域优劣势的最高层级,对于一个区域发展的成熟度有极高要求。一般而言,不管区域优势如何明显,都面临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区域劣势,这一层级是实

施区域规划的最理想土壤。 区域越大打造优势组合的难度就越大,对于一些园区级、市县镇等级别相对较小的区域来说,其存在的区域优势劣势组合的复杂性相对性较低,区域规划的打造则相对容易,因此区域体量相对较小的层面,更适合落地区域规划,这是由区域这一系统的复杂性决定的;相对的,区域体量越大,存在的优势劣势的组合的复杂性就越高,很难在打造区域规划时使得其具备绝对优势,较难落实区域规划。 2、挖潜优势,扭转劣势 区域发展具有战略性,不仅需要既有的区域优势作为支撑,还需要克服该区域的现有劣势,更需要面向该区域未来的优势与劣势,通过对现在与未来的优劣势进行驾驭以实现区域规划目标的落地。 挖潜区域优势相对而言较容易,任何一个区域在发展的时候,处于本能,都会最大程度去利用其优势,但是存在一个对优势的认知能力的问题,可能有些区域对其具有的很多优势视而不见,有些区域则能很好的做好其优势定位,这一般是受区域发展的领导层影响,同时,也可以通过引入咨询机构等第三方部门强化其对于优势识别的能力。 例如,温州区域的发展就是典型的扭转劣势为优势的例子。温州之所以成为中国民营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这和浙江省的“七山两水一分田”的地貌特征密切相关。由于温州山地面积占比极高,不适于种植农作物,所以农民不得不另谋出路,凭借其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对商业信息的敏感度创造了温州奇迹。 3、强化优势,弱化劣势 在现有区域优势与劣势的基础之上,对优势进行正向的强化,对于劣势进行

福州市区域发展的SWOT分析及定位选择

福州市区域发展的SWOT分析及定位选择* 摘要:在综合分析福州市区域发展面临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的基础上,本文对福州市区域发展的战略定位、功能定位和形象定位进行了尝试性研究。 关键词:城市发展SWOT分析战略定位功能定位形象定位 1 引言 当代经济社会背景下,任何一个城市均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城市的发展进程和发展轨迹不仅取决于其作为封闭系统的自身要素的聚集与配置状况,也不仅取决于其作为一个开放系统在城市群落中所具有的动态比较优势,而且还取决于其作为一个博弈主体与城市群落中其他城市能否形成较强的互补关系。基于上述考虑,本文将依据所在城市群落的基本要素分布状态和相关城市未来发展趋势,以城市发展的SWOT分析为切入点,探寻福州市的城市发展理想定位模式。 2 福州市区域发展的SWOT分析 SWOT(Strength,Weakness,Opportunity,Threat)模型是市场营销学中进行企业发展战略选择的一种常见分析方法,它同时对企业内部环境的优势与劣势、外部环境的机会与风险进行综合分析,从而以系统论的思想将各类看似独立的因素相互匹配起来,能够较为客观地揭示企业发展的最优轨迹。实际上,SWOT在本质上是一种具有广泛用途的战略分析方法,完全可以通过宏观化处理,用来分析特定城市的发展定位问题。因为任何一个城市的发展过程都是自身要素不断改变配置方式的过程,同时也是在相关城市群落系统中不断谋求和强化比较优势的演进过程。 区域发展优势(Strength) 福州市区域发展的优势可以概括为三个主要方面,即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和自然资源优势:首先,从区位优势上看,福州市是福建省的省会城市,同时是沿海城市群中重要城市之一。此外,福州位于闽江出海口,作为重要的港口城市,福州港将建成以大型干散货运输中转为特色的国家主要港口。重点开发外海深水港区。江阴港区以建设西部作业区大型集装箱码头、东部作业区冶金深水泊位为主;罗源湾港区以可门作业区、将军帽作业区大型能源、矿石深水泊位为主。闽江口内和松下港区分别以建设长安、洋屿作业区内集装箱运输和滨海工业区临港工业泊位为主。到2010年,福州港新增泊位25个,新增吞吐能力3723万吨,其中集装箱134万TEU。实现货物吞吐量超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超200万标箱。 区域发展弱势(Weakness) 从2005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的排名中可以看出,福州市在很多的测评标准中排名都不是很高,这也就直接影响了福州的综合竞争力排名。目前,福州在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济南市区域经济发展分析

【摘要】:本文通过运用区域规划理论中的增长极理论与比较法对济南区域经济发展进行研究,重点通过比较法对济南的产业结构进行了分析,得出第三产业是济南市的优势产业,并以南部山区的规划发展为例对此加以说明,最后运用增长极理论就如何加快和完善第三产业的发展及如何利用优势产业加快济南市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提出几点意见与分析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 【关键词】:济南市区域规划经济发展理论与方法 0:序言 增长极的形成,应具有历史、技术经济和资源优势三个方面的条件。从历史条件看,不同形式的集聚范围内,基础设施、劳动力素质、社会文化环境如果具有了优势条件,就有利于增长极的形成。从技术经济条件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在技术和制度方面具有较强创新和发展能力的区域,更适合于增长极的产生和发展。从资源条件看,在原料、能源以及水源等资源优势的区域,新的增长极更有利于形成。 经济增长极作为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的新的经济力量,它自身不仅形成强大的规模经济,对其他经济也产生着支配效应、乘数效应和极化与扩散效应。这三种效应的产生,充分显示了经济增长极的重大意义。 比较法是国际和地区间进行经济交流和合作的基础,是在经济区域化和全球化条件下各国能互利和双赢的基础。各国、各地区生产和出口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或劳务,进口自己不具有优势的产品和劳务,不仅对自己有利,而且也对别人有利,更对地区和全球有利。抓住比较优势,就是最落后的发展中地区也能成功地抓住机遇。对于大多数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较高的现实指导意义。本文就是采用增长极理论与比较法,对济南市的产业结构进行了分析研究。 1:济南概括 济南地理位置与资源

区域发展条件分析

区域发展条件分析 长江中下游区开发历史悠久,早在隋唐时期,长江中下游平原肥沃的土地,适宜的水热条件,开始大规模开发。晋朝到宋朝曾出现北方人口和文化、经济南移的高潮,本区很快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心地区。近代,本区又以其优越的区位条件和便利的长江水道运输,成为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上海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和中心,汉口成为内陆的工业中心。 1949年以来,本区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特别重要的是,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和沿海战略的实施,给本区带来新的机遇。江苏、浙江经济迅猛发展,湖北、安徽经济发展的速度也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进入90年代,以浦东开放开发和三峡跨世纪工程的建设为动力,推动本区经济实现新的腾飞。本区在全国经济区域格局中的地位将进一步提高。 1.优越的区位条件。80年代中期,有关部门提出要建设沿海和沿长江地带组成的“T”形国家级产业发展轴的战略,旨在通过沿江开发,延伸拓展沿海的对外开放,实现东西结合,优势互补,促进内陆开发和全国经济增长。长江沿岸与海岸带一级发展轴线构成的“T”形开发空间结构,准确地反映了我国国土资源,经济实力和开发潜力空间分布的基本框架。 本区地处我国经济“T”形总体布局框架的交叉结合部,兼有沿江和沿海的双重地缘优势。本区地处太平洋沿岸,是我国对外的前沿阵地,便于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又可通过长江黄金水道及多条铁路、公路干线,联结国内其他地区,发挥其强大的辐射作用,区位条件十分优越。 2.良好的空间资源。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热量较充裕,水热同期,为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低山丘陵是发展经济林果、多种经营的理想场所。低平的地势也给工业发展和交通建设带来了便利条件。低平的地势与丰富的水热资源的良好结合是本区空间资源的显著特征。 3.投资环境优越。得天独厚的水运条件将本区连结成水运四通八达的整体。长江黄金水道和沿海上海、宁波、连云港等沿海港口组成本区水运网络的骨干,为大宗货物的长距离运输提供了便利条件。 本区重要的铁路干线,南北向的有京广线、京九线、皖赣线、京沪线、沪杭线、焦柳线,东西向的有南京—九江—武汉、汉丹线、襄渝线、浙赣线、湘赣线、湘黔线等,形成纵横交错的铁路交通网络。 近年来,等级公路、高速公路发展很快,201、205、207、330、317等国道在本区纵横交织,形成公路体系的骨架,地方道路分布于各大、中、小城市及乡镇之间,客货运量都很大。 近年来,现代邮电通信事业发展迅速,为区内外信息交流提供了方便。 4.人力资源丰富。人口素质较高,文教卫生等社会条件较好。本区人力资源丰富,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转化问题十分突出,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就地吸收剩余劳动力,有组织地安排劳动力输出是解决劳动力过剩的有效途径。本区“苏南模式”是农村“城市化”的成功经验,浙江温州地区、安徽无为县在劳动力异地消化方面成效显著。 5.资本雄厚、技术较先进。1949年以前,江浙及沿江一带就是我国近代工业的重心之一,资本相对雄厚。1949年以来又进行了不少资本积累,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沿海战略的实施,本区资本积累迅速提高。 本区技术力量、中专以上文化程度人数,千人占有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6.市场容量大。本区是全国市场重心区,区内人口多,人均收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社会总需求量大。城市数目多,物资市场、金融市场、劳务市场及各种商品的批发、零售市场都很发达。 本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是其自然资源较少,人多地少,基础设施、生态建设与发展尚不相适应。

淮安市区域优势分析

淮安市区域优势 一、城市区位: 淮安市是江苏北部中心城市,市境西、北接宿迁市,东接连云港,东接盐城市,南接扬州市,西南连滁州市,西南靠近南京。全市地处江苏省淮河两岸,邻江近海,是南下北上的交通要道,区位优势独特。淮安是江苏省的重要交通枢纽,也是长三角北部地区的区域交通枢纽。 二、就城市的区域优势来说,总体而言,淮安市的区域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区位优势。淮安处于全国承南启北的地理位置,是苏北腹地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公路、铁路、水路四通八达,五条高速公路在境内交会,新长铁路纵贯全境,京杭大运河淮安段三改二工程、盐河四改三工程、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以及运河国际港共同构筑淮安通江达海大通道,已经开工建设的淮安民用机场,更将淮安带入飞速发展的轨道。淮安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以高等级公路为主骨架、水陆空并举的交通网络。目前淮安已成功加入长三角经济区,融入国家战略关注的重点区域。 如今,京沪高速公路、淮连高速公路、宁宿高速公路、宁淮高速公路、徐淮盐高速公路都已建成;新长铁路全线贯通并投入营运,即将开工建设连淮扬镇城际铁路;京杭大运河、苏北灌溉总

渠、淮河及其入江、入海水道等航道,在境内纵横交错。淮安到上海虹桥机场仅3个半小时的路程,到南京禄口机场、徐州观音机场、连云港港口和机场分别只有2个半小时、1个半小时、1小时的路程,淮安涟水机场已经开通。初步形成了一个以高等级公路为主骨架、水陆空并举的交通网络,凸现了淮安在江苏乃至长三角地区的交通枢纽地位。 2、资源优势。首先,在社会经济优势方面:淮安市在水电、人才和劳动力等方面的资源都非常丰富,特别是可以提供充足的产业工人和服务业人力资源。淮安是苏北职教中心,拥有19所大中专职业教育学校,常年在校学生14万人,每年毕业4-5万人,可以满足企业各种用工需求。 其次,在自然资源方面:土地资源——淮安市属黄淮平原和江淮平原,陆地总面积892万公顷。全市土地资源类型比较丰富,除了缺少园地中的橡胶园、牧草地中的人工草地、水域中的冰川和永久积雪,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均有分布。耕地和水域是主要地类,面积较大。2003年末,全市实有耕地面积39.28万公顷,其中,水田25.90万公顷。此外,全市还有可供开发的黄河故道和其他河湖滩地近7万公顷。水域面积31.26万公顷。 水资源——淮安市地下水资源贮量丰富。全市可供开发利用的含水层广泛分布于第四系松散层。平水年全市降水补给潜水的水量为15.08亿立方米,一般干旱年为12.83亿立方米,特殊干旱年

区域经济发展条件分析类题目答题技巧上课讲义

区域经济发展条件分析类题目答题技巧

区域经济发展条件分析类题目答题技巧 河南省渑池高中上官书庆(邮编472400)中国地理分区的考查形式多样、角度灵活,纵观近几年高考试题,中国地理分区命题主要是以非选择题,图文结合的形式出现,考查以下四方面的内容:一是描述区域内河流的水文特征、地形特征、气温和降水特征;二是分析区域内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城市和人口分布特点及原因;三是阐释影响区域发展的因素,并提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四是分析区域内的环境问题以及产生的原因和治理措施。 [解题流程] 角度一区域地理特征的描述,其答题思路为: 根据材料或某区域图――→ 确定某区域的 地理位置 ――→ 判断某区域的自 然地理特征 角度二人文地理特征的特点及原因,其答题思路为: 根据材料或区域图――→ 确定某区域的 地理位置 ――→ 判断某区域的人 文地理特征 ―→ 分布、 成因 角度三区域环境问题、成因及治理措施,其答题思路为: 根据材料或某区域图――→ 确定某区域的 地理位置 ――→ 判断 区域环境问题、成因――→ 提出可持续发展措施 [典例](2013·山东高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年降水量仅200 mm左右,但蒸发量达1 600 mm的银川平原,因黄河贯穿,湖泊众多,加之贺兰山的“守护”,盛产稻米、枸杞等名特优产品,有着“塞上江南”的美誉。图Ⅰ为银川平原及周边区域图,图Ⅱ为该区域地貌景观示意图。 (1)贺兰山被称为银川平原的“守护神”,分析其原因。

(2)指出自贺兰山至黄河不同地域适宜发展的主要农业类型。 (3)近年来,宁夏在银川平原打造枸杞特色农产品带。试推断其依据。 [解析] 1.从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 (1)由“年降水量仅200 mm左右,但蒸发量达1 600 mm的银川平原”获取“该地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热量资源充足”的信息。 (2)由“黄河贯穿、湖泊众多,加之贺兰山的‘守护’,盛产稻米、枸杞等名特优产品”获取“该地地形、气候差异较大、农产品品质好”的信息。 2.从图中获取信息 答案:(1)阻挡西北方寒冷气流;阻止沙漠入侵;东坡为东南季风迎风坡,增加降水补给。 (2)山区发展林业;山麓发展畜牧业;平原发展种植业;河湖发展渔业。 (3)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自然条件优越);枸杞品质好,市场竞争力强;枸杞种植基础好;土地资源能够满足生产规模扩大的需要。(答出两点即可) [答题术语] (1)自然条件 思考方向满分术语 地形、土壤、气候、水源、有利、不利优势条件:××地区平坦的地形、肥沃的土壤、温暖湿润的气候、充足的水源等 限制性因素:××地区地形崎岖、土壤贫瘠、热量不足、水资源短缺等 思考方向满分术语

区域分析与规划期末考试题

区域分析与规划 一、名词解释(20分,每小题4分) 1、地理位置 2、劳动地域分工 3、区域优势 4、聚集与扩散 5、区域主导产业 二、填空(20分,每空1分) 1、区域基本属性包括()、()、()等 2、区域规划的特点包括:() 3、区域分析内容包括()、()和() 4、经济的空间转移与扩散方式包括()、()和() 5、区域规划的内容包括()、()和() 三、选择题 1、区域分析方法包括() A、区域比较法 B、地理考察法 C、经济学分析法 D、数学模拟法 2、区域优势的特点包括() A、绝对性 B、空间性 C、综合性 D、实效性 3、ABC分别代表一二三产业产值在GDP中的比值。一个发达地区产值比值由大到小的排序应当是()A、BAC B、CBA C、BCA D、ABC 4、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目标主要包括() A、充分发挥地区优势 B、确保区域产业结构的系统性 C、确保区域产业结构的先进性 D、确保最佳经济效益 5、区域产业结构优化方法包括() A、系统分析法 B、因子筛选法 C、优化模型法 D、投入产出法 6、一个地区土地人口承载力取决于()等因素。 A、土地生产潜力与GDP B、土地生产潜力与人均营养水平 C、人均营养水平与GDP D、生态系统特点 7、区域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包括() A、政策环境、产业环境、企业环境 B、总体环境、产业环境、企业环境 C、总体环境、政策环境、企业环境 D、总体环境、产业环境、政策环境 8、在目前条件下,我国经济发展应采取() A、自主发展战略和高速发展战略 B、进口替代战略和出口替代战略 C、初级产品出口战略和进口替代战略 D、进口替代战略和信息化发展战略 9、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发展条件与潜力的地区差异性 B、国家政策的地区差异性 C、外国投入的地区差异性 D、规模经济作用 10、土地的平面利用与垂直利用,实际上分别值() A、工矿用地 B、农业用地 C、城市用地 D、道路用地 四、简答(20分,每个5分) 1、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2、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原则 3、区域环境规划主要内容

焦作市区域经济发展条件与条件知识讲解

焦作市区域经济发展条件与条件

焦作市经济发展的条件和潜力因素的分析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摘要】区域经济增长是一个多因素的过程,经济地理把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因素分为自然,技术,经济,社会,地理位置。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焦作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本文对焦作经济的发展进行了探讨与分析,在区位、资源禀赋、发展潜力进行了论述,最后就以后的发展提出三点可行性、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焦作市发展条件与潜力 【引言】焦作经济快速发展,由原来单一的煤炭工业城市发展成为一个以能源、化工、冶金建材为主,机械、轻纺、食品、旅游等门类齐全的新兴工业城市。对于经济的发展,焦作市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和良好的机遇。 1.焦作市简介 焦作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北依太行与山西省接壤,南临黄河与郑州、洛阳相望。现辖2市4县4区和1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面积4071.1平方公里,总人口355.13万,其中非农业人口104.57万,农业人口250.56万,市区人口80.7万,城镇人口133.1万。全市年平均气温 16.5 ℃,日照 2200-2400 小时,无霜期 216-240 天。地貌大致分为山地、矿山堆积倾斜平地、丘陵、黄土岗地、平原、沙滩地和水面等类型。境内有沁河、丹河、蟒河等 20 余条,全市水资源总量 28.4 亿立方米 / 年,尤其是地下水丰富,达

15.6 立方米 / 秒。平原面积占全市面积的 38.9% 。已探明的矿种有20 多种,其中煤炭、石灰石、耐火粘土、硫铁矿、铝土矿、大理石矿等储量可观,具有较高的开采价值。 历史上在国内外享有盛名的煤城焦作,如今已发展成为一个以能源重化工为主,机械、冶金、建材、轻纺、食品、医药等综合直辖市发展的新兴工业城市。全市有乡以上工业企业 1000 多家,主要工业产品有 1000 多种,工业基础较好。焦作是全国 44 个重点化工机械城市之一,产值居河南省首位。焦作地区乡镇企业目前已达 6 千多个,形成了造纸、造纸机械、玻璃钢、建材、皮革等八大门类,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 农业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水稻、棉花、油料及其它经济作物。其中小麦以稳产、高产而闻名,是河南省主要的商品粮基地。焦作对外经济贸易发展迅速。目前,全市拥有自营权企业 349 家。出口产品主要有粮油、食品、轻工、工艺、纺织、服装、抽纱、丝绸、化工、机械、医药、土产、畜产等 15 大类 210 多个品种,远销 60 多个国家和地区。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也有新的发展,利用国外直接投资逐年增加,外商投资企业已在技术上和效益上对焦作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焦作因煤而兴、以矿起家,资源型城市也曾惠及了数代焦作人,但因资源的衰竭,焦作成功实现了经济转型,现已成为新兴的旅游城市。目前,焦作市已成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焦作山水"和"云台山"被评为"中国旅游知名品牌",云台山景区成为国家首批创建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考试重点

地理121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重点(考试类型: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第一章 1、区域分析: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条件及人文因素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2、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 ①区域发展条件分析②区域发展状况评价及存在问题诊断③区域发展方向及策略研究 3、区域规划:区域规划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未来一定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以及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 4、区域规划的主要内容: ①区域发展定位与发展目标②经济结构与产业布局③城镇体系和乡村居民点体系规划④基础设施规划 ⑤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⑥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7区域空间管治⑧区域发展政策。 5、gis在区域规划中的作用: Gis在城市和区域规划研究中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并将在更大程度上改变规划领域传统的空间信息获取和处理的方法。 第二章 1、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或自然环境要素) 2、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2)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①自然资源的数量多少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②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③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 3、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 (1)生态环境调查:①生态环境影响因素调查②生态环境状况与特征调查③生态环境效应分析 (2)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调查:①评价单元的确定②评价因子筛选与指标体系构建③评价标准与方法的确定④生态环境现状评价的分级、分类与分区 (3)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①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②区域生态环境趋势分析与评价③规划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 4、生态环境补偿:生态环境补偿是一种使外部成本内部化的环境经济手段,是指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利用的受益者支付代价,向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者提供补偿的一类社会经济活动。 第三章 1、区域经济特色的形成原因:区域经济特色是由区际差异、区域优势、产业布局指向、劳动地域分工规律和区域利益所决定的。

区域发展优势分析

广州的区域发展优势分析 一、自然条件优势 1、地理位置的优势:广州市是广东省省会,广东省政治、经济、科技、教育 和文化的中心.广州市地处中国大陆南方,广东省的中南部,珠江三角洲的 北缘,接近珠江流域下游入海口.其范围是东经112度57分至114度3分, 北纬22度26分至23度56分.东连惠州市博罗、龙门两县,西邻佛山市 的三水、南海和顺德区,北靠清远市的市区和佛冈县及韶关市的新丰县, 南接东莞市和中山市,隔海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相望. 由于珠江口岛屿众多,水道密布,有虎门、蕉门、洪奇门等水道出海,使广 州成为中国远洋航运的优良海港和珠江流域的进出口岸.广州又是京广、广深、广茂和广梅汕铁路的交汇点和华南民用航空交通中心,与全国各地 的联系极为密切.因此,广州有中国"南大门",“来武汉两个月”之称. 2、气候特征:地处南亚热带,其气候属南亚热带典型的季风海洋气候.由于 背山面海,海洋性气候特征特别显著,具有温暖多雨、光热充足、温差较 小、夏季长、霜期短等气候特征.由于水热同期,极利于作物的生长,但自 然灾害威胁也较大,台风、暴雨、寒潮、雷电、雾霾等灾害性天气,常给 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带来不利的影响. 季风气候突出.冬夏季风的交 替是广州季风气候突出的特征.冬季的偏北风因极地大陆冷气团向南伸 展而形成,天气较干燥和寒冷;夏季偏南风因热带海洋暖气团向北扩张所 形成,天气多温热潮湿.夏季风转换为冬季风一般在每年9月,而冬季风转 换为夏季风一般在每年4月. 3、生物资源:广州市的自然条件为多种生物栖息繁衍和作物种植提供良好 的生态环境.生物种类繁多,生长快速.地带性植被为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 叶林,但天然林已极少,山地丘陵的森林都是次生林和人工林. 栽培作物具有热带向亚热带过渡的鲜明特征,是全国果树资源最丰富的 地区之一,包括热带、亚热带和温带3大类、40科、77属、132种和变 种共500余个品种,更是荔枝、橙、龙眼、乌(白)榄等起源和类型形成的 中心地带.蔬菜向以优质、多品种著称,共有14类400多个品种.花卉包括 观叶植物、鲜切花、盆花、盆景、盆桔、观赏苗木、工业用花等,传统品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摘要:区域经济差异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现象。地区发展不平衡是中国国情的基本特征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地区经济飞速发展,经济发展总体水平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各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和收入水平却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性,并且这种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这不仅不利于资源合理配置,而且会影响到社会安定和国家政治、经济的统一。因此,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差距是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的主要任务。地区的差异直接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增长和社会的稳定。所以,促进地区协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问题。要通过各种途径缩小地区差异,形成东西互动、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关键词:地区差异,经济发展,缩小差距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表现 1、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的差距 2、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 3、省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4、南北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5、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 虽然经历了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但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从总体上看,扩大的趋势进一步加大,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又有一些制度性因素,还有历史地理环境资源等因素,它们的相互作用才使得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东中西三大地带之间不断分化的现状。 1、历史基础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历史差异,是构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现实差距的重要因素之一。 2、区位条件 区位条件是指一个地区与周围各种社会经济事物关系的总和,包括位置关系、地域分工关系、地缘政治关系、地缘经济关系以及交通、信息关系等。区位条件作为经济区域的成长基础,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它在实现工业化和经济起飞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甚至决定性作用。 3、制度因素 中国的改革,发展了市场经济,也同时造成了富裕的城市和东部地区更加富裕,贫穷的农村和西部地区更加贫穷,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4、政策倾斜效应 政策的倾斜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5、人力资源差异 区域间人力资源差异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有思想文化因素和教育共同组成的人力资源是区域发展的基础条件。应当看到,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以及城市与农村之间,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思想文化和教育存在着较大差异。 (三)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评价 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积极意义 (1)区域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差距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 (2)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是区际竞争与合作的基础。 (3)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给落后地区造成一种压力。 2、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消极影响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选择及优势比较分析

西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选择及比较优势分析 ------ 基于青海省的研究 引言 西部大开发这一跨世纪战略的实施,使位于远西部地区青藏高原的青海省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发展机遇。近年来,青海省经济发展总体上取得了明显进步,但属典型的区域内发展不平衡的省份。农牧业、城市发展、国有企业、金融、新农村建设与发展、市场体系及收入分配等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如何客观、准确地评价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找出青海省与其他省经济发展存在差距及产生差距的主要原因,并进而确定和选择该省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这是该文章主要探讨的问题。 一、概念界定 在该文章分析青海的经济里,该文章可能运用到自生能力、比较优势及要素禀赋结构等相关概念,在这里,笔者给以界定。 1、自生能力:所谓的自生能力是指在一个自由、开放、竞争的市场中,一个正常经营的企业,在不需要外力的扶持保护下,即可预期获得可以接受的正常利润的能力。这里的“自由”是指没有垄断,“正常经营管理”是指经营管理没有问题,“外力的支持保护”主要是政府的保护和扶持,“正常利润”是指市场可以接受的平均利润。 2、比较优势:在开发企业或经济中,行业或国家之间存在竞争,这样彼此间难免或不得不对对方进行比较,找出各自的优势和劣势,尽可能地发展优势,改进或避免劣势,使经济利益最大化。所谓的比较优势就是在开放的前提下对优势劣势进行对比。如: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用其他产品来衡量)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的话,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又如:两国在生产中使用相同的技术(要素价格在两国间是相同),两国在生产同一商品时,就会使用相同数量的劳动。由于要素价格通常是不同的,因此,各国的生产者都将使用更多的低价格要素,以降低生产成本。 比较优势的原理可以表述为:每个人都消费本国和世界各国许多其他人所生产的物品或者劳务,一个可以用较少投入生产该物品的人被称为在生产该物品上具有绝对优势,生产该物品的机会成本比较小的人称为具有比较优势,而贸易的好处则是基于比较优势,而不是绝对优势,贸易可以使得每个人的状况变得更好,

洛阳市区域发展条件分析与评价

洛阳市区域发展条件分析与评价 [摘要]一直以来,洛阳市不论在全国还是河南省都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并且做为河南省的省域副中心城市,拥有者独特的优势资源或产业,经济辐射力超出了自身管辖的行政区范围。本文以洛阳市区域发展为例,从市域所处背景、交通区位、区域内资源条件、经济基础、特色旅游资源以及历史文化遗产等方面进行分析与评价,并且借鉴国内外一些优秀的区域发展案例进行参考。 [关键词]洛阳市;区域;发展条件 Analyze and Evaluate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Conditions of LuoYang City Abstract:All along, Luoyang City, Henan Province, both in the country or have played a very important role, and as a sub-center of Henan provincial city with a unique advantage of those resources or industries, economic radiation beyond the scope of its administrative jurisdiction . This example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of Luoyang City, which from the City in the background, the traffic geographical location, area resources, economic bas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tourism resources, and other aspects of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and Reference some excellent regional development at home and abroad Case studies for reference. [Keywords] LuoYang City, Region, Development Conditions 区域是指经济联系紧密社会交流频繁的特定地域,是经济活动共同体,它有地区、国家甚至洲际层次。而在本文中,是以一个地级市作为一个区域研究的主题。 美国城市学家刘易斯·芒福德(L.Mumford)认为,真正的城镇化必然是区域的,在区域中形成、发展和存在,与区域发展共生共存。并且周一星先生上世纪60年代就结合我国城市规划和区域城镇体系规划中出现的城市发展规划和区域条件分析脱节的问题,提出“城市发展不能就城市论城市,必须与区域发展的条

河北区域经济优势分析

河北区域经济优势分析 提要本文以区域经济比较优势理论为基础,通过一定的产业优势分析指标,分析河北产业结构的主要现状和存在问题,从而提出河北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 一、区域经济比较优势理论 要研究区域经济比较优势这个问题,首先必须弄清楚到底什么是区域经济比较优势。关于这方面研究的学术文章很多,不同的人对其内涵的理解是不一样的。通常所讲的区域经济比较优势的内涵有如下几种: 1、生产特定产品的低成本优势: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或绝对优势理论。斯密认为,每个国家都有其适宜于生产某些特定产品的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如果每个国家都按照其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去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彼此进行交换,则对所有国家都有利。这里讲的某国(或地区)的比较优势,实质上就是指某国(或地区)生产某种产品的低成本优势。 2、生产特定产品获得的投入产出最大化优势: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该理论认为,两种产品的绝对成本均较高的国家或地区仍可以找到自己的比较优势,而且还隐含了该理论有关区域经济比较优势的涵义,即某一国家或地区在两种产品均具有绝对优势或均不具有绝对成本优势的情况下,不是两种产品都生产或都不生产,而是选择其中一种生产,其依据是投入产出的最大化。因此,我们可以理解为此理论所揭示的比较优势则是投入产出最大化优势。当然,这种投入产出的最大化是通过分工与贸易获取的。 3、发展某类产业所具有的生产要素优势:俄林的生产要素禀赋理论。该理论认为,每个国家(地区)的生产要素禀赋不同,若不考虑需求因素影响,每个国家或地区利用相对丰裕的生产要素进行生产将处于有利地位。由此可见,俄林理论所表达的区域经济比较优势的实质是发展某类产业所具有的生产要素优势。 4、地区综合经济实力优势。从一个地区的总体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上把握,通过建立反映地区综合经济实力的指标体系,来评价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劣势。关于区域竞争力,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可以说是这种评价区域综合经济实力优势的典型代表。 上面列举了区域经济比较优势的四种内涵,不管哪一种,都有其可取的一面,同时也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特定场合的适用性。第一种、第二种内涵,在研究较小区域的比较优势或两个不同区域中的企业比较优势时,可能会有较好的效果。

区域经济发展条件分析类题目答题技巧

区域经济发展条件分析类题目答题技巧 河南省渑池高中 上官书庆(邮编472400) 中国地理分区的考查形式多样、角度灵活,纵观近几年高考试题,中国地理分区命题主要是以非选择题,图文结合的形式出现,考查以下四方面的内容:一是描述区域内河流的水文特征、地形特征、气温和降水特征;二是分析区域内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城市和人口分布特点及原因;三是阐释影响区域发展的因素,并提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四是分析区域内的环境问题以及产生的原因和治理措施。 [解题流程] 角度一 区域地理特征的描述,其答题思路为: 根据材料或某区域图――→确定某区域的地理位置――→判断某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 角度二 人文地理特征的特点及原因,其答题思路为: 根据材料或区域图――→确定某区域的地理位置――→判断某区域的人文地理特征―→分布、成因 角度三 区域环境问题、成因及治理措施,其答题思路为: 根据材料 或某区域图――→确定某区域的地理位置 ――→判断区域环境问题、成因――提出[典例](2013·山东高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年降水量仅200 mm 左右,但蒸发量达1 600 mm 的银川平原,因黄河贯穿,湖泊众多,加之贺兰山的“守护”,盛产稻米、枸杞等名特优产品,有着“塞上江南”的美誉。图Ⅰ为银川平原及周边区域图,图Ⅱ为该区域地貌景观示意图。 (1)贺兰山被称为银川平原的“守护神”,分析其原因。

(2)指出自贺兰山至黄河不同地域适宜发展的主要农业类型。 (3)近年来,宁夏在银川平原打造枸杞特色农产品带。试推断其依据。 [解析] 1.从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 (1)由“年降水量仅200 mm左右,但蒸发量达1 600 mm的银川平原”获取“该地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热量资源充足”的信息。 (2)由“黄河贯穿、湖泊众多,加之贺兰山的‘守护’,盛产稻米、枸杞等名特优产品”获取“该地地形、气候差异较大、农产品品质好”的信息。 2.从图中获取信息 答案:(1)阻挡西北方寒冷气流;阻止沙漠入侵;东坡为东南季风迎风坡,增加降水补给。 (2)山区发展林业;山麓发展畜牧业;平原发展种植业;河湖发展渔业。 (3)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自然条件优越);枸杞品质好,市场竞争力强;枸杞种植基础好;土地资源能够满足生产规模扩大的需要。(答出两点即可) [答题术语] (1)自然条件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表现 1、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的差距 2、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 3、省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4、南北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5、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 1、历史基础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历史差异,是构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现实差距的重要因素之一。 2、区位条件 区位条件是指一个地区与周围各种社会经济事物关系的总和,包括位置关系、地域分工关系、地缘政治关系、地缘经济关系以及交通、信息关系等。区位条件作为经济区域的成长基础,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它在实现工业化和经济起飞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甚至决定性作用。 3、制度因素 中国的改革,发展了市场经济,也同时造成了富裕的城市和东部地区更加富裕,贫穷的农村和西部地区更加贫穷,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4、政策倾斜效应 政策的倾斜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5、人力资源差异

区域间人力资源差异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有思想文化因素和教育共同组成的人力资源是区域发展的基础条件。应当看到,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以及城市与农村之间,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思想文化和教育存在着较大差异。 (三)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评价 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积极意义 (1)区域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差距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 (2)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是区际竞争与合作的基础。 (3)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给落后地区造成一种压力。 2、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消极影响 (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会制约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2)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会损害落后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加剧区域经济的矛盾。 (3)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不利于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的实现。 (4)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扩大,不利于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 (四)解决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政策思路 1、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背景之下,各地区经济都应融于世界经济体系之中。 2、遵循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继续允许和鼓励有优势的地区发展得更快、更好,以此引领全国经济发展。 3、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缓解区域经济差距扩大的趋势。 4、落后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发挥自身优势,赶超发达地区。所谓落后地区,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低下层次的地区。它包括以下含义:①落后地区是一个相对的地域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