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单元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2课时)

第3单元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2课时)
第3单元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2课时)

课题1 分子和原子(两课时)

第二课时

[提问]上节课我们讲到,氨气、水、糖等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那么分子是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的粒子,它能不能再进行分割了呢?如果能分,那分子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阅读P49,第三段回答此问题)

[回答]分子不是最小的粒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投影]展示水分子、氧气分子、氢气分子等的模型。

[总结]从以上模型可以看出,1个水分子是由1个氧原子和2个氢原子构成的,1个氢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构成的,1个氧分子是由2个氧原子构成的,即分子都是山原子构成的。

[引入新课]前面我们学过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现在我们又认识了分子和原子,那么如何用我们现在学到的分子、原子的微观知识去解释宏观世界中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呢?这将是我们本节课探讨的问题。

[板书]二、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师]请大家根据前面学过的有关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知识以及我们现在掌握的分子、原子的知识,讨论下面的问题。

[投影]展示“讨沦”。

1.从分子的角度看,水的蒸发与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

2.氢气在氯气中燃烧小成氯化氢(如图所示)。试分析在氢气与氯气的反应、水的分解等化学变化小,分子和原子的变化情况,推论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还是原子。

[学生分组讨论]……

[选择学生代表陈述讨论结果]

1.水的蒸发与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本质区别。在水的蒸发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为物理变化,只是水的状态由液态变成了气态;水分子也没有发生变化,仍为原来的水分子,只是水分子之间的距离增大了。而在水的分解过程中生成了两种新物质——氢气和氧气,此变化是一个化学变化。在此变化中分子发生了变化,反应物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而生成物氢气和氧气分别是由氢气分子和氧气分子构成的。

2.从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的反应示意图可见,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反应物氢气是由氢分子构成的,氯气是由氯分子构成的,而生成物氯化氢则是由氯化氢分子构成的。可见分子发生了变化,而氢气中的氢、氯化氢中的氢是同样的氢原子;氯气中的氯、氯化氢中的氯也是同样的氯原子。所以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而不是原子。

3.由示意图可以看出,氢气分子和氯气分子在反应中被拆成氢原子和氯原子,而氢原子和氧原子又重新组合成了氯化氢分子。

[评价]同学们的发言很全面。

[过渡]经过刚才的讨论可知,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而不是原子。下面,我们就分别从分子和原子的观点来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板书]1.分子的观点

[提问]1.物理变化的实质是什么?

2.举一些物理变化的例子。

[回答]1.物理变化的实质是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变化的只是物质的状态、形状等等。

2.例如:水的蒸发、汽油的挥发、铁铸成锅、木材制成桌椅、瓷碗破碎等等。

[追问]在这些变化过程中,分子本身有没有变化呢?举例说明。

[回答]在这些变化过程中,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如在水的蒸发过程中,水分子没有发生变化,只是水分子与水分子之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即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在这个变化过程中,水的化学性质没有改变。如水可以分解成氢气和氧气(电解水实验),水蒸气也可分解成氢气和氧气(拉瓦锡让水蒸气通过烧红的枪管得到“易燃空气”)。

[总结]可见,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没有变化。

[补充]一定要强调说明“由分子构成的物质”。若某物质不是由分子构成的,而是由其他粒子构成的,则此说法失去了它的化学意义。

[板书]①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物质的分子本身没有变化。

[提问]1.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2.举出生活中有关化学变化的实例。

[回答]1.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在变化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

2.例:煤的燃烧氢气在氯气中燃烧食物腐烂钢铁生锈

[追问]在这些变化过程中,分子本身行没有变化呢?举例说明。

[回答]在这些变化的过程中,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别的物质的分子。如水电解时,水分子变成了氢气分子和氧气分子,不再保持水的化学性质了。再如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时,氢分子和氯分子都发生了变化,生成了氯化氢分子,氢气和氯气的化学性质也不再保持。

[总结]可见,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生变化时。分子的本身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别的物质的分子。

[板书]②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发生厂变化,变成了别的物质的分子。

[设问]那么,根据分子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中的特征,我们应该如何给分子下一个定义才比较科学呢?

[学生讨论]……

[引导学生从是否体现原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

[总结]从我们刚才分析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可知: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物质的化学性质也没有变化;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别的物质的分子,而这些变化后的新分子不再保持原物质的化学性质。由此可见,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板书]③分子的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说明]这里所说的“最小”,前提条件是指由分子构成的物质,而不是泛指所有的物质。

[过渡]那么,构成分子的原子又有哪些特点呢?

[板书]2.原子的观点

[教师]根据前面的讨论题可知,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的时候,分子要发生变化,分子要分成更小的粒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例如在水电解的反应里,水分子分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每2个氢原子结合成1个氢分子,每2个氧原子结合成1个氧分子。

[投影]展示水分子分解的微观实质。

[提问]这说明了什么?

[回答]说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不发生变化,只是进行重新组合。

[过渡]事实确实如此吗?请大家再看氧化汞的分解实质。

[投影氧化汞分子分解示意图]

[讲解]加热红色的氧化汞粉末时,氧化汞分子会分解成氧原子和汞原子,每2个氧原子结合成1个氧分子,许多汞原子聚集成金属汞。

[总结]可见,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原子没有发生变化。如:氧原子无论在水中、氧气中,还是在氧化汞中始终是氧原子。

[板书]①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原子没有发生变化。

[师]以上分析说明,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这也是原子的概念。

[板书]②原子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思考: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那分子是不是一定比原子大呢?

[学生讨论,并交流讨论结果]

[生]不一定,因为不同种类的原子的大小不一定相同。

[讲解]尽管分子可以分成原子,但分子不一定就比原子大,只有拿分子与构成这种分子的原子相比,分子才比原子大。如1个水分子中有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所以水分子肯定比氢原子和氧原子大。再比如1个氧化汞分子中有1个汞原子和1个氧原子,所以氧化汞分子肯定比汞原子和氧原子大。但毫无关系的分子和原子则无法说谁大谁小。如水分子和汞原子则无法进行比较。

[小结]本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并且知道如何利用分子和原子的知识去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从而知道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原来的分子破裂,破裂成原子,原子又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为我们在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使我们认识到看起来非常庞大的物质,其实都是由一些非常小的粒子构成的;看起来千差万别的物质,其组成原子竟有许多是相同的,可见世界真奇妙呀!

[布置作业]习题1、2、4、5

板书设计

二、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分子的观点

①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物质的分子本身没有变化。

②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别的物质的分子。

③分子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原子的观点

①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原子没有发生变化。

②原子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考题回顾

1.酒精跟水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混合前它们的体积之和,这一事实说明……………………………………………………………………………( )

A.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 B.分子是可以再分的

C.分子在不断运动 D.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能证明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可以再分的事实是…………( )

A. 铁原子失去电子变成铁离子 B.氧化汞受热分解生成氧气和汞

C.一定条件下二氧化碳制成干冰 D.固体碘受热后变为碘蒸气

3.请用学过的化学知识,解释下列生活中的现象:

(1)槐花开了,漫步槐树林中能闻到浓郁的花香。

(2)为了便于运输和使用,通常把石油气加压变成液态贮存在钢瓶中。

答案:1.A 2.B

3.(1)是槐树花的香气分子(粒子)在空气中扩散(或运动)的结果。

(2)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增大压强,分子间间隔变小。

备课资料

1.什么叫做微观世界、宏观世界?

物质是由大量肉眼看不到的粒子——分子、原子或离子等构成的。而分子则是由更小的粒子(原子)构成的。至于原子,又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分子、原子、原子核、电子都非常小。通常将人们感官所不能直接感觉到的微小的物体和现象分别叫做“微观物体”和“微观现象”,而将这些物体和现象的总体叫做“微观世界”。又将人们感官所能直接感觉到的比较大的物体和现象分别叫做“宏观物体”和“宏观现象”,而将这些物体和现象的总体叫做“宏观世界”。

人们不能直接感觉到分子、原子或离子等粒子以及这种粒子的运动,但由大量数目的粒子构成的一个体系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和性质,人们就可以感觉到。例如一个容器内盛有许多气体分子,单个分子人们不可能感觉到,但是每个气体分子运动对器壁的碰撞结果,人们就能量出压力来,压力则是宏观现象。因此微观现象和宏观现象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个别分子、原子、

质子、中子、电子……微小质点所表现出的行为和属性是微观现象。由大量数目的粒子构成的体系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和属性是宏观现象。微观粒子的变化决定宏观物质的变化。

2.分子、巨大分子和高分子

分子能独立存在,它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个结构单位。分子是可数的。每个分子都有相同的组成,可用同一个分子式表示。

气体都由分子组成。惰性气体是单原子分子,氧气、氮气是双原子分子,二氧化碳、甲烷是多原子分子。

对于许多天然的和合成的固体物质,如塑料、食盐、铁等都不存在由几个或几十个原子构成的小分子。

金刚石是碳原子直接构成的一个“巨大分子”,铁等金属也可看作“巨大分子”,食盐晶体也是一个“巨大分子”。

高分子是另一类大分子。淀粉、纤维素、蛋白质、橡胶、塑料等一类物质都是由单体聚合而成的高聚物。它们的相对分子质量常大到几万,甚至几百万,每个高聚物大分子是由成百个,上千个小分子聚合而成。我们把这类物质叫高分子化合物。

化学是研究分子的科学。人们将能设计出给定性能的分子,这种从事分子设计的科学称为“分子工艺学”和“分子技术”,分子技术必将造福于人类。

3.分子、原子小议

(1)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物质的分子本身没有变化。如水结成冰,水分子本身没有变,变化的只是水分子间的距离;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起了变化,变成了新物质的分子。如碳或硫在氧气中燃烧时,硫、碳、氧气的分子都发生了变化,分别生成了二氧化碳或二氧化硫分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即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能再分。“原子不能再分”是指在一般的化学反应中,元素种类、原子种类不会改变;也就是说,在化学反应中一种元素不可能变成另一种元素,一种原子不可能变成另一种原子。在化学反应里,原子核是不变的,只是核电子层结构变化了。化学变化的实质就是原子的重新组合。

(2)分子和原子的基本特征

①分子和原子的体积都很小,但均具有一定质量。如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为3×10-26 kg,一个氧原子的质量约为2.657×10-26 kg。

②分子和原子都在不断运动着。物理变化是分子运动状态改变的结果;化学变化是原子的重新组合,即原子运动状态改变的结果。

③分子和原子间都有一定间隔。如物质的热胀冷缩,物态的变化都是由分子间或原子间的间隔大小发生变化引起的。

④分子问和原子间存在一定作用力(引力和斥力)。引力使分子和原子能聚集起来,斥力使它们问留有空隙。

⑤分子和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有的物质由分子构成,如氧气、二氧化碳等;有的物质由原子直接构成,如铁、金刚石、稀有气体等。

⑥分子和原子的可分性。在化学反应里,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却不能再分。用其他物理方法可将原子再分。如核反应及放射性元素衰变等。

4.分子与原子疑难解答

(1)为什么分子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

答:因为物质的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熔点、沸点、密度、硬度等都是该物质大量分子聚集体所表现的属性,是宏观现象,它不能由单个分子表现出来。例如单个分子就不能用固态、液态或气态来描述。而同种物质的每一个分子却都有相同的化学性质。所以分子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

(2)原子能否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答: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有分子、原子和离子。分子只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粒子。原子能否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则要看该物质是否由原子直接构成。若某种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则分子就能保持该物质的化学性质,而构成分子的原子就不能保持该物质的化学性质。如水是水分子构成的,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粒子就是水分子,而水分子中的氢原子和氧原子就不能保持水的化学性质。若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则原子就能保持该物质的化学性质。如铁是由铁原子直接构成的,则保持铁的化学性质的粒子就是铁原子。

(3)分子比原子大吗?

答:分子与原子哪种大,哪种小。不能一概而论,只适用于分子和构成该分子的原子相比。例如只能说氧分子比构成它的氧原子大,而不能说氧分子比任何原子都大,事实上有的原子(如汞原子)比氧分子大得多。

(4)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一定是同种元素吗?

答: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不一定是同种元素。因为化学中“粒子”应包括原子、分子和离子。如S和O2都含有16个质子,H2O和NH3都含有10个质子。O2和S2-都含有16个质子。Na+和NH

都含有11个质子,但它们却属于同一种元素。只有质子数相同的原子及其离子才是闹种元素.如Na和Na+,Cl和Cl-的质子数相同,它们是同种元素,分别称为钠元素和氯元素。

(5)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化合物吗?

答: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化合物。如空气里含有氧、氮等不同种元素,而它却是混合物。只有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才是化合物。如KClO3,是由钾、氯、氧三种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所以它是化合物。

年级初三学科化学版本期数内容标题分子和原子(第二课时)

分类索引号G.623.2 分类索引描述教学法

主题词分子和原子(第二课时)栏目名称教案精选供稿老师审稿老师

录入一校二校审核

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课题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教学分析: 1、教材容: 本节课容选自初中化学(人教版)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的课题1。 2、教材的地位和和作用: ①本节课的容是继前面两个单元学习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②是学生继续探索物质构成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因此,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③是化学与物理、生物的一个结合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从微观角度认识蒸发、挥发、扩散等宏观现象。 学生分析: 分子和原子对学生来说,并不完全陌生,在物理课中已有所涉及。但是,并没建立准确的概念。由于分子、原子是看不见也摸不着的粒子,比较抽象,很难理解,因此本课题是学生学习化学以来的第一次分化点。所以如何让学生能比较轻松愉快地接受微观知识,对后续学习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是非常重要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能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即宏观现象)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来探索微观世界, 认识分子; 通过对宏观现象的讨论,把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引向深入,引导学生用分子的观点分析比较

两种变化,进一步从化学变化中认识分子的特性,形成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从宏观现象来想象微观粒子的运动,形成分子的概念 难点:抽象思维的培养 教法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对物质的微观构成没有认识,但是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有所体会,通过学习,学生不仅要了解这些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从学习中体会到要想掌握一门科学知识,必须有一丝不苟的严谨的学习态度,更要有实事勇于探索的精神。应多联系一些生活实际、多运用一些形象、直观的手段,从学生已有的生活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力求在学生脑海里建立分子观,运用分子的特征,辨析自然界和实际生活中的事实,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用知识。主要采取情境激学,联想推理,实验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探究式教学。 教学流程图: 教学程序教学环节教学容

高中化学 专题1 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 第3单元 从微观结构看物质的多样性(第2课时)不同类型的晶

不同类型的晶体 (建议用时:45分钟) [学业达标] 1.下列各组物质中,化学键类型相同,晶体类型也相同的是( ) 【导学号:39700023】A.C(金刚石)和CO2B.NaBr和HBr C.CH4和H2O D.Cl2和KCl 【解析】各物质中的化学键和所属晶体类型如下: 【答案】C 2.有关晶体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晶体中分子间作用力越大,分子越稳定 B.原子晶体中共价键越强,熔点越高 C.冰融化时水分子中共价键发生断裂 D.氯化钠熔化时离子键未被破坏 【解析】A选项,晶体中分子间作用力大小与分子的稳定性没有关系;C选项中冰融化时水分子中共价键不发生断裂;D选项中氯化钠熔化时离子键被破坏。 【答案】B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晶体中的相邻原子都以共价键相结合 B.金属晶体的熔点都比分子晶体的熔点高 C.干冰升华时,分子内共价键会发生断裂 D. Na2O2晶体中阴、阳离子个数比为1∶1 【解析】金属晶体的熔点不一定比分子晶体的高,如Hg常温下为液态,B错;干冰为分子晶体,升华时克服分子间作用力,分子内共价键不变,C错;Na2O2晶体中阴、阳离子个数比为1∶2,D错。

【答案】A 4.一种新型材料B4C3,它可用于制作切削工具和高温热交换器。关于B4C3的推断正确的是( ) A.B4C3是一种分子晶体 B.B4C3是一种离子晶体 C.B4C3是一种原子晶体 D.B4C3分子是由4个硼原子和3个碳原子构成的 【解析】B4C3可用于制作切削工具和高温热交换器,说明它的硬度大、熔沸点高,所以它是原子晶体,不存在单个分子。 【答案】C 5.下列各组物质中,按熔点由低到高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Cl2、Br2、I2B.CO2、SiO2、KCl C.O2、I2、Hg D.SiC、NaCl、SO2 【解析】Cl2、Br2、I2的晶体属于分子晶体,且组成和结构相似,随着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大,分子间作用力增大,晶体的熔点逐渐升高,A项正确。CO2、KCl、SiO2的晶体分别属于分子晶体、离子晶体、原子晶体,熔点:原子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B项错误。常温、常压下,O2为气态,I2为固态,Hg为液态,C项错误。SiC、NaCl、SO2的晶体分别为原子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它们的熔点逐渐降低,D项错误。 【答案】A 6.下列化合物,按其晶体的熔点由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 【导学号:39700024】A.SiO2CsCl I2Br2 B.SiO2CsCl Br2I2 C.CsCl SiO2I2Br2 D.Br2I2CsCl SiO2 【解析】先区分各选项中各物质的晶体类型,原子晶体的熔点>离子晶体的熔点>分子晶体的熔点。其中I2的熔点高于Br2的熔点。 【答案】A 7.下列每组物质发生状态变化时,所克服的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属于同种类型的是( ) A.食盐和蔗糖熔化B.钠和硫熔化 C.碘和干冰升华D.二氧化硅和氧化钠熔化 【答案】C 8.有下列几种晶体:A.水晶,B.冰醋酸,C.白磷,D.金刚石,E.晶体氩,F.干冰。 (1)属于分子晶体的是________,直接由原子构成的分子晶体是________。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3单元 课题3 元素 第2课时 元素符号 元素周期表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二课时元素符号元素周期表 【知识回顾】 1、不同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 2、铁是由组成,是由构成。 【学习目标】 1、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 2、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记住并能书写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元素的一些其他信息【学习重点】元素符号的书写及表示意义 【学习难点】认识元素周期表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 1、元素符号的确定:国际上统一采用来表示元素。若几种元素相 同时,就附加一个来区别。 2、元素符号的写法:由一个字母表示的要,如:、等。由两个字母表示的,第一个 字母要,第二个字母要,并写在右下角,即一大二小,如、等。 3、元素符号的意义: 宏观:表示元素。 微观:表示该种元素的原子。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还表示。 例如:Fe. 、、。 4、元素符号前面加数字时,只能表示多个原子。如:2N表示 5、熟记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P62表3-4) 6、元素周期表是:根据元素的和,按科学有序地排列起来所得的 表。 7、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横行(周期):每一横行代表一个周期,共有个横行,即个周期。 纵行(族):共有个纵行,每一个纵行叫做一个族,第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所以共有个族。 每一格:一种元素占据一格,每一格包括的内容是:、、

、 。 8、原子序数(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编号)= = 9、元素周期律: (开始) 稀有气体元素(结束) (1)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 (2)同一族中,从上到下: [合作探究] 探究一、元素符号 [阅读] 课本P61 [分析] 1、图3-19.说明了什么? 2、如何确定元素符号? 3、如何书写元素符号? [小结] 一、元素符号的确定: 二、元素符号的书写: [讨论] 4、分析图3-20,说出元素符号表示什么意义?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 最外层电子数 相对原子质量 电子层数 。(电子层数=周期数)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 相对原子质量 电子层数 最外层电子数 。(最外层电子数=主族数) 由一个字母表示的:要大写。如:O 、H 、C 、S 、K 由两个字母表示的:要一大二小。如:Ca 、Hg 、Cl

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案

分子和原子 备课人:授课时间:总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分子、原子的存在,了解其性质,理解其概念; 2、能力目标:运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某些日常现象,区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以及通过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之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对物质世界是运动的和分子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培养学生用辩证统一的观点思考问题的思想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分子、原子概念的建立。 难点:分子、原子行为的微观表象的形成。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 四、教学过程:

启发诱导,探索新知1.分子 [思考问题1]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水的 组成,我们知道,水有“三态”的变 化,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可以生氢气和 氧气。那水有“三态”变化的内在原 因是什么呢?水在通电的条件下为什 么可生成氢气和氧气呢?肉眼看不透 的物质内部到底隐藏有哪些奥秘呢? [播放水分子的自述] “嗨!同学们,我是 水分子,我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一个 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在每一滴 水中我们水分子大约有1.67×1021个水 分子,我这么小,当然你们人类用肉眼 是看不见我的。如果用10亿人来数一 滴水里的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 日夜不停,需要数3万多年才能数完 咧。我想请你们猜一猜:我们这么小, 我们会运动吗?当我们分子聚集在一 起构成水时,彼此之间是否会存在空 隙呢?” [板书](1)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疑惑,边听、 边思考,从具 体的数字中感 知分子的质量 和体积都很 小;从猜一猜 的问题中引发 探求新知的欲 望。 运用具体的 数字和拟人 化的手法,说 明分子的质 量和体积都 很小,这样有 利于激发学 生的兴趣,同 时提出分子 会运动和分 子之间有空 隙的问题,从 而顺利的过 渡到下一部 分内容的学 习。 【探究活动一】构成物质的分子会不会运 动 分组实验一:分组实验二: 分组实验,讨 论、分析实验 条件,归纳、 交流实验现 象。 采用逐步引 导,抽丝剥蚕 的方法将学 习推向深入, 使“分子不断 运动”的抽 象、枯燥知识 氨分子的扩散实验 浓 氨 水 酚 酞 溶 液 氨水与酚酞溶液反应 浓氨水 酚酞溶液

专题1高中化学第三单元第1课时知能优化训练

1.据报道,科学家已成功合成了少量N4,有关N4的说法正确的是() A.N4是N2的同素异形体 B.N4是N2的同分异构体 C.相同质量的N4和N2所含原子个数比为1∶2 D.N4的摩尔质量是56 g 解析:选A。本题是对“同素异形体”“同分异构体”等基本概念的考查,以及对“摩尔质量”单位及其有关计算的考查,是学生应掌握的基础知识。A项考查“同素异形体”概念: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之间的互称,N4和N2都是氮元素形成的单质,故A正确;B 项中N4和N2很显然组成分子的原子的个数不同,故不可能是“同分子式”;C项中相同质量的N4和N2中所含原子个数比应是:总质量除以氮原子的摩尔质量之比,因总质量相同、摩尔质量相同,故应是1∶1;D项中摩尔质量的单位应是g·mol-1;故选A。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相对分子质量相同的物质一定是同一种物质 B.相对分子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一定是同分异构体 C.白磷和红磷是同分异构体 D.分子式相同的不同物质一定互为同分异构体 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对同分异构体概念的理解。值得注意的是同分异构体必然具有相同的分子式和相同的相对分子质量,但具有相同的相对分子质量的物质却不一定具有相同的分子式。如N2和CO,A、B不正确;白磷和红磷是磷元素的两种不同单质,是同素异形体,C不正确。 3.最近医学界通过放射性14C标记C60,发现一种C60的羧酸衍生物在特定条件下通过断裂DNA杀死细胞,从而抑制艾滋病,则有关14C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与C60中普通碳原子的化学性质不同 B.与16O含有的中子数相同 C.是C60的同素异形体 D.与14N互为同位素 解析:选B。某元素原子的化学性质是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的,同位素的对象是原子,而同素异形体的对象是单质。 4.下列各组物质中互为同分异构体的是() A.1H2、2H2与3H2 B.冰与干冰 C.乙烯与乙炔 D. 解析:选D。同分异构体是指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的化合物,D符合要求。 5.将下列物质进行分类: A.白磷和红磷B.16O与18O C.O2与O3D.H2O与D2O

课题1分子和原子(20201018133752)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分子和原子(1) 【学习目标】 1 ?通过生活中的现象,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的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原子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3?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会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对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来探索微观世界,认识分子和 原子 (2 )通过对宏观现象的讨论,把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引向深入,引导学生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分析比较两种变化,进一步从化学变化中认识分子与原子的特征,形成概念。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从宏观现象微观粒子的运动,形成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难点:抽象思维的培养 【教学准备】 1、准备品红和氨的扩散实验的仪器 2、准备酒精和水的混合实验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问题情景】投影三幅Flash动画画面 1、小明站在阳台上想:湿衣服晒干,水跑到什么地方去了? 2、路过花店时,小丸子对小英子说:我闻见了花香,你闻见了吗? 3、冲糖水时,小刚感到迷惑,把白砂糖放入开水中,糖不见了,而杯中的水却有了甜 味。 【引入课题】以上三种现象在生活中司空见惯,我相信我们一起学完分子和原子的知识以后,你一定会解释以上现象。 一.物质的构成 【实验】品红在水中扩散 【想一想】你看见了什么?你怎样解释这种现象? 【过渡】 在很久以前许多学者就对上述这些问题进行了探究,他们提出了物质是由不连续的微小的粒子构成的设想。 【结论】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一一分子、原子构成的。 【设问】肉眼看不见的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吗? 【投影】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照片 1、苯分子的照片2 、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 二、分子 (1)分子的性质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3 元素 第2课时 元素周期表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

第2课时元素周期表 知识要点基础练 知识点1 元素周期表的特点 1.认真分析元素周期表可得出以下结论,其中不正确的是(D) A.元素周期表共有18个纵行 B.除第一周期外,其余周期的第一种元素总是金属元素 C.元素周期表中共有7个周期 D.每一周期都有8种元素 知识点2 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2.如图是元素周期表中硫元素的信息示意图,对图中信息理解错误的是(D) A.原子序数 B.元素名称 C.元素符号 D.核电荷数 综合能力提升练 3.如图是铌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下列有关铌的说法正确的是(B) A.属于非金属元素 B.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41 C.一个原子中有41个中子 D.相对原子质量为92.91 g 4.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如图是元素周期表第三周期的一部分。据此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C) 11 Na 22.99 12 Mg 24.31 13 Al 26.98 14 Si 28.09 A.12号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为 B.Al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6.98 g C.Si的元素名称是硅,其核电荷数为14 D.它们都属于金属元素

5.如图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硼为金属元素 B.碳的原子序数是12.01 C.硅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 D.硅原子的中子数是14 6.如图所示的①②分别为氧元素、铝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示意图,A、B、C、D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1)氧元素属于非金属(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铝原子的质子数是13 ,相对原子质量为26.98 。 (2)C粒子属于阴离子(填“原子”“阴离子”或“阳离子”);若D为原子,则x= 7 。 (3)A、B、C、D中属于同种元素的是BC (填字母序号)。 (4)A粒子的化学性质与 B (填字母序号)粒子的化学性质相似。 中考高频冲刺练 7.如图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X元素信息不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氧元素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B.X表示N2 C.氧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6 D.三种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数相同 8.硒元素是人体最重要的微量元素之一,其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如图所示。下列有关硒的说法不正确的是(B) A.属于非金属元素 B.相对原子质量为78.96 g

课题1分子和原子(1)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分子和原子(1) 一、学习目标 1.知道物质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能说出分子、原子的基本特征。 3.会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常见的现象和变化。 二、自主学习 ◆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走过花圃时能闻到花的香味、湿衣服经过晾晒能够变干、 糖块放在水中“消失”了,水却有了甜味,你想知道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吗?请让我们一起 进行下面的学习吧。 (一)物质的微粒性 阅读课本第48—49页,回答下列问题: 1. 科学技术的进步早已证明,物质确实是由微小的粒子、等构成的。从教材上的图片可知:苯是由构成的,硅是由构成的。 (二)微粒的特征 2. 观察课本第49页图3-2,你认为苯分子照片中两个相邻苯分子间黑色部分说明什么? 3.阅读课本第48—49页,完成下表: 分子的特征举例说明 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墙内开花墙外香 分子之间有间隔 淀粉遇到固体碘和碘蒸气都会变蓝色 4.你还能举出实例证明分子具有上述一些性质吗? 三、自主探究 5.【实验3-1】中你看到了什么现象?如果将冷水换成热水,你认为会有什么不同的现象? 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6.完成课本第49页【活动与探究】,根据实验现象,请完成下表: 烧杯A 烧杯B 现象 解释 7.在滤纸上每隔 1.5-2cm处滴一滴酚酞试液,并在试管口塞上脱脂棉,用滴管吸取浓氨水, 在试管口的脱脂棉花上滴10-15滴(已知氨气具有挥发性,氨气溶于水形成氨水,氨水能使 酚酞试液变红色),则试管中出现的现象是什么?此 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8.空气能被压到钢瓶中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分子的

观点解释。 9. 乒乓球变瘪后你有什么方法可以让它恢复原状?原因是什么? 【中考链接】 10.(2012?湖南)将40mL水与40mL酒精混合,所得溶液体积小于80mL。下列对此现象的 解释最合理的是() A.分子间是有间隔的 B.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C.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D.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 11.(2012?湖南)造成非吸烟者在公共场所吸食“二手烟”的主要原因是() A.分子很小 B. 分子间有间隙 C.分子在不断运动 D.分子由原子构成 【反思与小结】 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分子具有以下基本性质:①分子的 和都很小;②分子都在不停地,而且温度越高分子;③分子之间有,通常温度升高变大,通常气体比固体和液体的大; ④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 四、自我测评 1.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将深颜色的衣服和浅颜色的衣服泡在一块洗,可能会使浅色衣服染 上深颜色,其主要原因是()A.分子本身发生了改变 B. 分子在不断运动 C.分子间有一定间隔 D. 染料发生了化学变化 2.下列对一些事实的解释错误的是() 事实解释 A 水汽化分子的大小发生改变 B 酒香不怕巷子深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C CO有毒而CO2无毒两种物质的分子构成不同 D 气体比液体更容易压缩气体物质的分子间隔比液体物质 的分子间隔大 3.下列物质中,存在氧分子的是() A.氯酸钾 B.空气 C.二氧化碳 D.过氧化氢 4. 关于液态氧与氧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它们的物理性质不同②它们的化学性质不同③它们由不同的分子构成④它们 为不同的物质⑤构成它们的分子相同,但分子之间的间隔不同 A.①②⑤ B.②③⑤ C.③④⑤ D.①⑤ 5.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一瓶白酒敞口放置会闻到,在液面处做个标记,过一段 时间发现液面,可能的原因是;根据这个实验的现象可得出的结论是。

课题1分子和原子(导学案)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从本课题开始,学生将对微观世界有所了解。首先认识物质的可分性——分子、原子的存在,然后通过认识分子、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不同变化来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本课题首先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花香、水的蒸发、糖的溶解)及品红在水中的扩散现象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接着用简单的几句话将人类对分子、原子的原始思索与现代结论联系起来。 课题课题1 分子和原子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 技能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质量小、体积小、 不断运动、有间隔等基本特征;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微小粒子 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知道原子和分子的相同点、不同点及联系;能运用分子、原 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3.学会运用分子的观点来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纯净物和混合 物。 过程与 方法 1.能从常见的现象入手进行合理的想象和推理,充分发挥学生 的空间想象力。 2.通过讨论分析能主动和他人进行交流,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好奇心和求知欲,从探究中获得成功的 喜悦,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激发对物质微粒的探究欲,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 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3.使学生在实验的探究、讨论中学会与别人交流、合作,增强协作 精神。 教学重点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2.从宏观现象来想象微观现象,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 教学难点1.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2.如何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分析推理能力。 备课笔记 课堂延伸: 到了近代,化学进入物 质研究的微观阶段,道尔顿 和阿伏加德罗等科学家研究 得出一个重要结论:物质是 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分子 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是 化学变化的基础。

课题1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案

课题1分子和原子 第一课时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题沿着生活经验、学生实验、.科学实验到科学结论的思路进行编写。从学习熟悉的典 型生活经验出发,引导他们思考和讨论这些能够证明微观粒子运动的常见现象,将探究活动聚焦于‘‘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这一核心问题。品红在水中扩散的实验,从复杂的生活现 象中抽取出与化学相关的问题,体现品红分子在水中运动的现象和特点。科学实验有关图片和一滴水中分子数量的介绍,可以弥补学生直接经验的不足和局限,有利于他们对‘‘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观点的接受、理解和确立。后续的内容,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认 识和理解微观粒子及其运动特点,如怎样通过化学实验来来证明氨分子是是不断运动的,如何用分子运动观点来分析和解释同一物质在固态、液态和气态时的特点等。 学情分析 在前面的一段学习中,学生通过观察身边的一些常见物质,认识了他们所发生的不少奇妙变化,很多学生对化学产生了好奇心,提出‘‘物质之间为什么发生变化?’’‘‘物质到底有什么构成的?’’等疑问。这些问题正是本课题的切入点,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对于生 活中湿衣服的晾干、蔗糖的溶解、闻到远处的花香等现象有着强烈的探究欲。学生已经学习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在小学自然和初中物理的三态变化、物质热胀冷缩等相关知识,这为学习新知识做了知识的铺垫。并且学生对简单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有判别能力,并且具有一定实验操作技能。但有些已有的宏观表象,可能对微观想象的发展有阻碍。分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观粒子,在此之前学生只有一些微观现象的感性认识,没有理性的认识,学生学起来往往感到难于理解。初中生主要通过形象思维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同时逐步抽象思维过渡。对初学化学的中学生来说,分子.原子这些肉眼看不到、手摸不着的微观粒子的确非常抽象。在本课题的学习中学生可能会出 现一些问题:在学生眼里,微观世界仿佛只是缩小了的宏观世界,难以理解微观粒子的一些 特殊性质。如何提高课堂的实效性,让学生理解微粒的概念,掌握微粒的知识,树立微粒的 观点,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教学策略 分子原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微观粒子,学习本课题之前学生没有形成微观粒子的概念,空间想象能力较差,对分子和原子的认识是突出的障碍。初中学生学习化学时,表现出较强的记忆力,尤其易接受宏观的感性认识,而对于微观的抽象知识则难以理解。因此要用现象明显的实验、用日常生活熟悉的例子来激起学生的思考,从而架起从宏观到微观的桥梁。本课时通过多媒体展示、课堂实验等方式,通过生活中的事例等启发学生,尤其是我校采用班班通 设备后,安装的畅言教学系统,对于本课的学习很大帮助,教学系统中有很多资源可以用在 教学中,具体将在教学过程中体现。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了解分子的特点。 (3)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来探索微观世界,认识分子和原 子。 (3)学会运用实验、观察、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会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 处理加工信息。

专题4 第三单元 第1课时

第1课时醛的性质和应用 [明确学习目标] 1.能够通过对乙醛的学习,明确醛类的组成、结构和性质。 2.学会根据醛基的性质来检验醛类的存在。 3.知道甲醛、乙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一、醛的结构 1.醛是由烃基和□01醛基(—CHO)相连构成的化合物。 2.醛类的官能团为醛基。醛基结构式:,电子式:,结构简式:□03—CHO。 3.一元醛通式:R—CHO,—R代表烃基。饱和一元醛的通式为:C n H2n O。 4.乙醛的分子结构 (1)分子式:□04C2H4O。 (2)结构式:。 (3)结构简式:□06CH3CHO。 5.醛基中包含羰基,羰基中的碳原子与氧原子之间通过双键连接起来,羰基 以及与羰基直接相连的原子处于□07同一平面上。如分子中四个原子在□08同一平面上。

二、醛的性质 1.乙醛的物理性质 乙醛是无色而有□01刺激性气味的□02液体,在水中的溶解度较□ 03大。 2.乙醛的化学性质 乙醛的化学性质主要由醛基(—CHO)来决定。如乙醛的加成反应和氧化反应都发生在醛基上。 (1)加成反应(还原反应): 醛基中的C===O 键可与H 2、HX 、HCN 等加成,但不与Br 2加成,如CH 3CHO 与H 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04CH 3CHO +H 2――→Ni 加热、加压 CH 3CH 2OH 。 (2)氧化反应: ①易燃烧:2CH 3CHO +5O 2――→点燃 4CO 2+4H 2O 。 ②催化氧化:2CH 3CHO +O 2――→催化剂△ □ 052CH 3COOH 。 ③被银氨溶液、新制的Cu(OH)2等弱氧化剂氧化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06 CH 3CHO +2Ag(NH 3)2OH ――→水浴加热 CH 3COONH 4+2Ag ↓+3NH 3+H 2O 、CH 3CHO +2Cu(OH)2+NaOH ――→水浴加热CH 3COONa +Cu 2O ↓+3H 2O 。 ④乙醛□ 07能(填“能”或“不能”)被酸性KMnO 4溶液氧化。 3.甲醛的特性 (1)甲醛是无色而有□ 08刺激性气味的□09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较□ 10大,35%~40%的甲醛水溶液叫福尔马林。 (2)甲醛是醛类中不含烃基的醛,其结构相当于含有两个醛基 ,故1 mol HCHO 与足量银氨溶液反应可生成□ 114

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课题2-元素教案(第二课时)-人教版

课题2 元素(两课时) 第二课时 [教师]上节课我们布置作业,让大家根据P73表4�3记忆一些常见元素的元素符号,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张表格。 [投影]展示表格 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和相对原子质量 元素名称元素符 号 相结原 子质量 元素名 称 元素符 号 相对原 子质量 元素名 称 元素符 号 相对原 子质量 氢H 1 铝Al 27 铁Fe 56 氦He 4 硅Si 28 铜Cu 63.5 碳 C 12 磷P 31 锌Zn 65 氮N 14 硫S 32 银Ag 108 氧O 16 氯Cl 35.5 钡Ba 137 氟 F 19 氩Ar 40 铂Pt 195 氖Ne 20 钾K 39 金Au 197 钠Na 23 钙Ca 40 汞Hg 201 镁Mg 24 锰Mn 55 碘I 127

[提问]从此表格,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回答]1.知道一种元素,可以查出元素符号。 2.知道一种元素,还可以查出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说明]相对原子质量一般是不要求记忆的,做题时可查阅此表格或后面的相对原子质量表,有的题中会给出,但是元素符号却必须要记下来。大家可以寻找一些特殊方法来帮助记忆,如钠的元素符号为Na,相当于汉字拼音Na。总之,必须通过各种方法把元素符号记下来。[师生活动]用写有元素符号和元素名称的卡片和学生在课堂上做对照游戏。(注意符号和名称的对应) 也可以两个学生为一组,一人手拿元素符号的卡片,一人手拿元素名称的卡片,互相检查。(也要注意符号和名称的对应) [学生活动)…… [此活动也可在自习课上进行,争取每位同学都参加,这样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记忆元素符号] [提问]元素符号是国际上通用的表示元素的一种符号,它有什么意义呢? [学生思考] [答案]元素符号是既可表示一种元素,还可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如,“O”既可表示氧元素,又可表示一个氧原子。 [板书]3.意义:①表示一种元素②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 [思考]下列符号各有什么意义? ①2N ②4H ③3S [回答]①“2N"表示2个氮元素; ②“4H”表示4个氢元素; ③“3S”表示3个硫原子。 [说明]因为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所以当元素符号前有系数时,不能说表示几个元素,只能说表示几个原子。这时应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让他们从错误中学到正确的知识。

13.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第二课时)

8 O 氧 16.00 寨河中学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导学案 印前签字: 班级: 姓名: 课 题: 第三单元 课题3 元素 课时安排: 第二课时 年 级: 九年级 科 目: 化学 设 计 者: 马学军 内 容 学习注解 学习目标: 知识:学会正确读、写、用常见的元素符号;知道元素符号所表达的意义。 技能:初步认识解读元素周期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认识科学对人类社会的巨大意义。 重点:学会正确读、写、用常见的元素符号;知道元素符号所表达的意义。 难点:初步认识解读元素周期表。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新课预习:根据要求,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完成下面的问题。 1.元素符号采用的是 。 2.书写原则: 。 3.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周期表有上共有 个横行和 个纵行,每一横行称为一个 ,每一纵行称为一个 。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组成万物的基本成分——元素,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这一百多种元素用符号怎么来表示的。 三、课内学习,合作探究,展示汇报: (二)元素符号【阅读】课本P61的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元素符号采用的是 。 2.书写原则: 。 铁 铜 铝 氯 硫 碳 钠 3. 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的记忆方法 氢 氦 锂 铍 硼 氮 氧 氟 氖 H Li Be B C N F 钠 镁 铝 硅 磷 硫 氯 氩 钾 Na Si P S Ar K Ca 锰 铁 铜 锌 银 钡 铂 金 汞 碘 Mn Fe Cu Zn Ag Ba Pt Au Hg I 4.元素符号的意义 (1)“O ”宏观 微观 (2)“2O ”表示 (注意:符号前加数字后只有 意义) 2H : Na : 2Mg : nS (3)用符号和数字表达含义 内 容 学习注解 5个氧原子: 2个钙原子: 氮元素 : 3个磷原子: (三)元素周期表【阅读】课本P62-63的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元素周期表有上共有 个横行和 个纵行,每一横行称为一个 ,每一纵行称为一个 。 2.元素周期表表示的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回顾小结 课题3 元素 (二)元素符号 1.元素符号:用元素的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大写字母来元素。 2.书写: ⑴由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如:H 、O 、S 、C 、P 等。 ⑵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第二个字母要小写(即“一大二小”),如:Ca 、Na 、Mg 、Zn 等。 3.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⑴表示一种元素;⑵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例如: ①表示氢元素 H 2H :表示二个氢原子 ②表示一个氢原子 注意:元素不讲个数,2H 不能说成二个氢元素。 (三)元素周期表简介 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原子序数———— ————元素符号 (核电荷数) ———— 元素名称 ————相对原子质量 ⑴周期表每一横行叫做一个周期,共有7个周期。 ⑵周期表每一个纵行叫做一族,共有16个族(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 2.元素周期表的意义 ⑴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知识的重要工具; ⑵为寻找新元素提供了理论依据; ⑶由于在元素周期表中位置越靠近的元素,性质越相似,可以启发人们在元素周期表的一定区域寻找新物质(如农药、催化剂、半导体材料等)。 五、检测(100分)(请勿提前做) (一)聪明的选择(5分×7=35分) 1.某药品说明书中标明:本品每克含碘150mg 、镁65mg 、锌1.5mg 、铜2mg 、锰1mg ,这里所标的各成分是指 ( ) A .分子 B .原子 C .元素 D .无法确定 2.下列元素符号书写错误的是 ( ) A .MN (锰) B .Cu (铜) C .Na (钠) D .Al (银) 3.下列元素名称书写正确的是 ( ) A .炭 B .绿 C .汞 D .钙 4.相同元素的原子一定具有相同的( ) A .质子数 B .中子数 C .电子数 D .相对原子质量

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教案上课讲义

第三单元课题 1《分子和原子》 授课时间班级:执笔教师:罗初庆授课教师:审核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通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来探索微观世界,认识分子和原子 (2)通过对宏观现象的讨论,把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引向深入,引导学生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分析比较两种变化,进一步从化学变化中认识分子与原子的特征,形成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从宏观现象微观粒子的运动,形成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难点:抽象思维的培养 教学准备 1、准备品红和氨的扩散实验的仪器 2、准备酒精和水的混合实验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板书设计 课题2 分子的原子 第一课时 一、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等粒子构成的 二、分子的性质 1、分子很小; 2、分子在不断运动; 3、分子之间有间隔。 【中考链接】 1、“花香四溢”的现象说明() A、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B、分子之间有一定的间隔 C、分子具有一定的质量 D、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2、10ml酒精与10ml水充分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20ml,这一事实说明() A、分子之间有一定的间隔 B、分子是可以分的 C、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D、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德育渗透: 教学反思:

九年级化学上册-课题3 元素(第二课时)教案

课题课题元素(2)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与 技能 (1)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掌握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逐步记住 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2)会使用元素周期表,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 和有关元素的一些其他信息。 过程与 方法 通过交流、讨论、活动与探究,进行主动学习;学会运用对比、归纳的 方法处理信息,获取知识。 情感·态 度·价值 观 使学生形成“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认识观。 教学重点正确书写元素符号及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和相关信息。教学难点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 教学用品仪器 药品 其它学案、课件等 环 节 教学问题活动设计二次备课 情景导入【情景创设】 【讲述】(投影教材P61图3-19)一个 不懂汉语的外国学生走进了我们的实 验室,看着试剂瓶上的标签上,一脸茫 然——因为他一个字也不认识。同样我 们走进外国的实验室,也难以认识试剂 瓶标签上的文字。 “知识是无国界的”,但各个国家有各 自不同的语言和文字,若用各自的文字 来表示,则给学术交流带来很多的不 便,从而也会阻碍化学前进的脚步。所 以为了书写和学术交流的方便,国际上 采用统一的符号——元素符号,来表示 元素。 激活课堂,引入主题。 板书元素符号

自主学习问题1:国际上元素符号是怎样规定 的?书写元素符号时应注意什么? 问题2:元素是怎样分类的?通常把元 素分成几类? 问题3:元素符号有哪些意义?再元素 符号的前面加数字又表示什么? 问题4:什么是原子序数?元素周期表 是按照什么顺序排列的? 学生阅读圈划。教师检查学 生预习及学案自主学习完成情况 探究与交流 知识点1:元素符号 问题1 国际上元素符号是怎样规 定的? 问题2 在书写元素符号时应注意 哪些问题? 问题3识记常见的元素符号(课本 62页表3—4) 【例题1】(2016?上海)银针曾是中医 针灸的常用器械,银的元素符号是 () A.Al B.Ag C.Mg D.Hg 问题4 元素是怎样分类的?通常 我们把元素分成哪几类 教师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 P61—62页的内容,根据提出的问 题,学生讨论、交流。小组展示。 教师点播 【方法指导】 (1)国际上统一采用元素拉丁文 名称的第一个字母(大写)来表 示元素;如果几种元素拉丁文名 称的第一个字母相同,就附加其 后的一个(极少数的元素需附加 两个)小写字母来区分。 (2)书写时应注意,第一个字母 必须大写,附加字母要小写(即 一大二小)。 导引学生识记和正确书写元 素符号。短时记忆后完成学案上 的表格。小组内相互提问,检查。 【答案】B 【引导发现规律】书写几个字: 氦、氧、氢、碳、铁、溴,引导 发现元素汉字偏旁与它们组成单 质的种类或状态之间的联系。

课题1分子和原子练习题

课题1 分子和原子练习题一、选择题。(下列各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番号填入题后括号内) 1.下列关于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 B.原子是不能再分的最小粒子 C.原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上的最小粒子 D.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下列关于分子、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B.分子一定比原子大 C.在化学变化的前后,分子和原子的种类保持不变 D.分子能构成物质,而原子也能直接构成物质 3.原子和分子的根本区别是(

A.大小和质量不同 B.是否能保持物质的性质 C.分子能直接构成物质而原子不能 D.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4.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氧分子是保持氧气性质的最小粒子 B.氯酸钾中含有氧分子,故加热时能放出氧气 C.氮气和氧气混合后,它们的化学性质都会改变 D.氮分子是保持氮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5.能说明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可以再分为原子的事实是 () A.氧化汞制氧气 B.用自来水制蒸馏水

C.分离液态空气得到氧气和氮气 D.碘升华为碘蒸汽 6.下列关于分子和原子的说法错误的是() A.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B.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C.分子都是由两个原子构成的,分子都是由相同的 原子构成的 D.原子可构成分子,原子也可直接构成物质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一种微粒 B.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没有改变 C.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8.下列能说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的是() A.水受热变成水蒸气 B.水在通电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 C.品红扩散 D.酒精温度计能指示出温度高低 9.距地球15~35km 处有一处臭氧层,关于臭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臭氧是一种纯净物 B.臭氧和氧气的性质完全相同 C.臭氧和氧气混合后形成的是混合物 D.臭氧转化为氧气,发生的是化学变化 10.关于氧气、液态氧、固态氧,下列说法: ①它们的物理性质不同 ②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 ③它们的化学性质不同

课题2:分子和原子(第二课时)

教学案例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 课题2 分子和原子

么变红了? 【展示】一束洒了香水的手绢 (提问)你们闻到了什么气味?它能够看见吗?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 【播放动画】1.品红分子在水中扩散的微观过程2.许多颗粒状的微小粒子从一束鲜花中不断向四周扩散,飘到画面另一侧女孩鼻孔内。 (讲解)原来花中有香味物质的颗粒扩散到空气中飘进我们鼻孔。其实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类似现象,科学家们已利用科学技术证明了物质是由一些看不见的粒子构成的,它们就是分子和原子。【结论】1:宏观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投影】1、苯分子的照片 2、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活动探究、探求新知: 一、粒子的特征 【提问】水也是由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看不见,为什么水却能看见? (讲解)其实分子是很小的粒子 【追问】教材上哪些数据说明分子很小呢?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47 激趣:多媒体显示一组数据对比。 【板书】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非常小。学生思考、猜想 学生观看放映 学生观看苯分子图像和世 界上最小的汉字一中国 学生活动 思考 用课本数据回答 看到答案学生惊讶! 通过多媒体摸拟展示 微观世界,引导学生 形成表象。引出课题。 通过学生观看图片让 学生感知到微观粒子 的真实存在,培养学 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微 观想象设计意图 力。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通过具体数据和对比 让学生理解“分子很 小”,学生由于惊奇 展开议论引发学生兴 趣,活跃气氛。 训练学生发展散思 维的能力培养学生的

(引入)从课堂开始的品红消失和闻到的香水味以及动画我们猜想分子是运动的,但这并不能让我们信服,下面我们用实验来探究一下分子的运动。 【提供资料】浓氨水易挥发出氨气,氨气极易溶解于水。 【演示】取一支试管加20mL水,滴2滴酚酞试液,再滴加浓氨水。观察有什么现象? 【提问】若不直接滴加浓氨水,你有什么办法使酚酞试液变成红色吗? 【提供仪器】浓氨水酚酞试液、大小烧杯、大试管、胶头滴管、棉花、滤纸条、锥形瓶、橡皮塞。 实验要求:用以上仪器设计实验探究氨分子的运动。 参与指导学生分组设计方案 肯定学生发言正确性,对学生的实验设计以鼓励并引导学生透过现象,分析本质 巡回指导 【多媒体展示】学生动手成果,播放氨分子运动 【提问】这一实验说明了什么? 【追问】若改变温度对分子运动有什么21世纪教育网 观察后回答:酚酞遇氨水变 成了红色。 学生讨论后交流: 1、根据氨水易挥发,再利 用氨气易溶于水的性质。 2、把酚酞和浓氨水一起放 在一个密闭环境中才能完 成。 分组讨论设计方案 (学生设计方案汇总) 方案一、方案二、 学生分组实验并观察现象 学生归纳内容回答:氨分子 总在不断运动,温度越高运 动速度越快。 学生提出假设并设计实验 实验能力。 在教师的引导下,让 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 方法。通过组际间交 流发现自已与他人的 长处及存在的不足, 使学生体验到探究活 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 的喜悦。 把化学知识生动形象 地展示给学生,让学 生进一步明确分子的 运动,培养学生分析 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学会探究的方 法,培养学生推理能 力。 设计意图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及时反馈练习,培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