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子

面子
面子

“面子”的定义及其功能

“‘面子’是中国人际关系最基本的‘调节器’。爱面子是中国人人格的重要特征之一,人际互动双方爱‘面子’的程度,给不给‘面子’

或‘面子’是否给足,往往是人际和谐与否的重要条件,它直接关系到

人际关系的方向和程度。”

“中国人的人际交往中,往往以对方给不给自己‘面子’,给自己‘面子’的多少来判断对方对自己接纳程度,并对彼此关系进行认知和评

价;同时,面子也是中国人的内在人格特征,是中国人的‘自我意识’和

‘自我观’。”

“‘讲面子’的心理既有利于维护中国人人际互动的和谐进行,是中国人自尊和自我意识得以实现和满足及荣誉感获得的较佳途径,是维

系中国人人际关系的重要工具;同时,‘面子’心理也影响着中国人人

际关系的‘理性’发展,有时会成为中国人人际交往中沉重的心理负

担。”(乐国安)

一面子的既有定义剖析

面子是国人耳熟能详的概念。最早对“面子”进行论述的著作是美国传教士明恩溥所著的《中国人的素质》。明恩溥虽然发现了面子在中国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但他无法给出面子的定义。作为深受中国文化熏陶的林语堂虽然对面子进行了生动的描绘和细致的分析,但他承认“面子是抽象而不可捉摸的”,容易举例而难以下定义;不但无从定义,而且不可翻译。以研究中国国民性著称的鲁迅对面子论述颇多,但他也规避了面子的定义问题。由此,给“面子”下定义的困难性可见一斑。

1,胡先缙的“面子”定义。

第一个给面子下定义的人是胡先缙。她用语义分析的方法对“脸”和“面子”的定义进行了研究。她搜集并分析了25条有关脸和面子的短语后,把脸定义为“社会对个人道德品格的信心”,把面子定义为“人从社会成就而拥有的声望,是社会对人看得见的成就的承认”。

“面子代表在中国广受重视的一种声誉,这是在人生经历中步步高升,藉由成功和夸耀而获致的名声,也是藉着个人努力或刻意经营积累起来的声誉。要获得这种肯定,不论任何时候都要仰赖外界环境。”

“面子的建立最先是藉由高位、财富、权力和才能,然后要运用手段发展出和某些名流

之间的关系,同时,又要避免做出可能引起非议的举动。”

胡先缙把面子等同于社会声望,揭示了面子对成就的高度依赖,强调了社会对面子的重要影响,突显了社会对个体的制约与控制。但社会成就与社会声望具有相对稳定性,把面子等同于社会声望,面子成为了静态的、单维的,难以诠释面子的复杂性。

胡氏定义为了体现“脸”和“面子”的区别,突显“脸”的道德性而片面强调了“面子”中的成就因素。这个定义忽视了面子的其它方面,显得过于狭窄。“面子”中有道德的成分,长时间恪守礼俗或者在特定情况下仍能秉承礼的精神是能给个人带来面子的。(比如:封建时代朝廷对长期守寡妇女的表彰。)面子还可以通过社会关系获得。(如:某人的亲属取得了成就,占据了高位,此人也跟着有面子;又如:通过与有面子的人建立社会关系,个体也能获得面子。)从胡先缙的著作可以看出,她对这些问题隐约有了些认识,但是并未给予足够重视。

2,金耀基的“面子”定义。

金耀基以胡先缙对“脸”和“面子”的定义为平台来探讨面子的内涵。他基本认可了胡先缙对脸面所作的界定,并对其进行了发展。

从语言学的角度看,“脸”一词的出现远比“面子”要晚。据胡先缙的考证,“脸”一词出现在元朝(公元1277—1367),而“面子”则公元四世纪之前就已经出现了。金耀基认为:把Face译为两个概念“脸”和“面子”的做法“适用于北方说国语的区域,但南中国说粤语和客家语的区域只有‘面’字,而无‘脸’字”,而且“粤语是比国语更古老的语言”。这就证实了“脸”的概念是从“面子”中分化出来的。为了避免文字上的繁复和纠缠,金耀基用“面子”概括了胡氏定义中“脸”和“面子”的内涵,并把“面子”分为“社会性的面”(胡氏定义中的“面子”)和“道德性的面”(胡氏定义中的“脸”)。

“社会性的面”是社会赋予个人的。“除非他的行为证明(社会赋予的面子)是实至名归,否则社会可以收回给予他的面子。”“社会性的面”并不是每个人都拥有的,处于社会底层的人是没有社会性的面子的。“社会性的面”体现了社会互动中他律性的一面,与西方“耻”(Shame)的概念相联系。

“道德性的面”是一种道德品质,是“团体对一个具有道德声誉的人的尊敬”。“道德性的面”是人人可拥有的,至少有普遍拥有的潜能。它与西方“罪”(Guilt)的概念相联系,体现了社会互动中自律性的一面。

1.3何有晖的“面子”定义。

香港心理学家何有晖从“面子不是什么”来界定面子,他指出:面子不是行为的标准,不是人格,也不是地位、尊严和荣誉,不是声望。最后,他把“面子”定义为:个人由于地位和贡

献而从他人那里获取到的尊重和顺从。

何有晖提出“面子是个人由于地位和贡献而从他人那里获取到的尊重和顺从”,把“面子”等同于尊重和顺从,并明确了社会声望是面子获得的原因。同胡先缙相比,何有晖进一步揭示了人际回应与面子的关系。

何有晖对面子定义剖析说明了“面子”是一个纯粹的中国本土概念,虽然它可以与西方心理学的许多概念进行类比,但是用西方心理学的概念是不足以全面地描绘和界定面子的全部内涵的。

1.4其它学者(费正清、乐国安等)论“面子”。

美国汉学家费正清认为:面子是一种社会性的东西,个人的尊严将从适当的行为及社会赞许中获得。“失去面子”则是由于不能遵照行为的法则,以致于在别人看来处于不利地位。

乐国安认为“面子首先是个体的自我拥有、自尊的表现,然后再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得以实现。不管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声望有多高或多低,甚至社会地位极其低下、根本无声望,人们爱面子的心理也不会由此得到减弱。这种心理也许是中国文化传统中重伦理的渗透、维护祖宗心态的外显和追求理想人格的具体体现。”

1.5翟学伟对“面子”的定义。

在翟学伟看来,面子这个词是颜面、面目的一个转喻。颜面和面目的最初含义就是指一个人的面孔。在中国社会,由于个人是家族链条上一个摆脱不掉的分子,因此他的言行举止、为人处世、事业功名、做官掌权的问题就不仅是他个人的问题,而是整个家族的期待并由此可以沾光的问题。如果一个人做的事符合家族众人的期待,那么他不但自己感到非常荣耀,他的家人也会为他感到骄傲,并因此使家人同他分享荣誉和资源;反之,如果他做的事情或选择违背了家人对他的期望或以失败而告终,他就感到羞耻,丢脸,不愿回到家人群体中,以免被家人羞辱或让家人在当地感到无地自容。这就是“有脸见人”和“无脸见人”的最初含义。因此,在中国社会,许多事情不是个人想不想做的问题,而是家里人想不想他做和他做了为家人带来了什么的问题。

这样翟学伟给“脸”、“面目”、“颜面”等在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上下的定义是:“脸是一个体为了维护自己或相关者所积累的、同时也是一个社会圈内公认的形象,在一定的社会情境中表现出的一系列规格性的行为”。后来翟学伟又把这个定义修改为“脸是个体为了迎合某一社会圈认同的形象,经过印象整饰后表现出来的认同性的心理和行为”。

可见,脸面是一个辐射性或推广性的概念,它的动力和行为方向都是以与相关的人共享为特征的,即同所谓的光宗耀祖、光大门楣、沾光等心理和行为相联系。否则的话,脸面问题

只是戈夫曼理论中的个人印象整饰问题,而失去了更深层次上的动力源或众望所归的行动方向。由面子的分享性而导致的权力问题,台湾社会学家文崇一做过专门的研究。他说:在中国社会,特别是传统中国社会的政治体系中,亲属和权力表面上是两个不同的范畴,实际却是在一个范畴中运作。所谓一个范畴是指,

有时候家族支配权力,有时候又反过来,权力支配家族。家族与权力之间

一直是互相支援,形成一种特权。这种特权,通常都在地位上表现出来。

有权的人,除了自己享受特权外,还会把权力分享给关系密切的家族和

姻亲,由近及远;家族和姻亲也会联合起来分享权力,或要求分享权力。

这已经变成一种习俗或社会规范,因为有些法律条文也承认这种分赃式

的瓜分权力。这种透过家族和姻亲关系获取或保障既得利益的手段,是

权力关系中一种非常奇特的现象,我们通常把这种情形叫做裙带关系。

中国人作了官或发了财,如果不给亲戚朋友一点好处,那才叫不懂人情

世故。一个不懂人情世故的人,在中国社会是很难立足的,不要说为自己

的事业打天下了。这就是权力分配在中国社会结构中的关键地位,它跟

亲属结构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性。(1995b:246)

翟学伟认为,在中国社会,单凭自己的目标和兴趣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或表现得知书达礼、彬彬有礼,不算是真正的脸面行为,它们不过是个人奋斗成功或行为得体而已。其实中国人讲脸面总是倾向于把相关者的有关心理和行为考虑进来,因此具有层层辐射出去的作用。一个家族或家乡里出了一位名人,家族和家乡的人们不要这位名人的首肯,就已经沾到他的光了。

脸面涉及的是个人的资源要让他人来分享,如争脸和争面子的意思是指一个人获得了受人羡慕的学识、人品、才华、德性、情操、职务之类,或有了当地人认同的行为和事迹,结果那些没有这些个人特征的人通过特定的关系可以分享到这些特征,比如给面子就含有可以让那些相关的他人分享自己的荣誉、名声以及由此而来的物品、财富、地位、权势等意义。脸面作为一种资源扩散方式,是以他人的正面评价作为回报的,比如他人对施予资源者的接受、感谢、感激、颂扬等会让有脸者感到自己有了面子。可见,有脸者愿意与谁共享脸产生的资源,就是在赏脸给他,而他所要的最好的回报,不是物质帮助,而是多多的恭维、抬举和捧场。给他人面子就是对他人重要性的承认,也就是对他人成功、德性或善举的肯定、羡慕、欣赏、尊重、敬佩等。如果一个人虽有物品、财富、地位等,但他想找人分享时,别人都表示出轻蔑、不愿搭理,或拒绝要他的东西,即不愿分享他的资源、沾他的光,那么就是不给他面子。在中

国,一个人不给别人面子最有可能的原因是涉及道德问题,要么他过去可能伤害过此人的感情或自尊心,要么人们不认同他或她的资源的来路,比如一个人偷盗或卖身得来的钱财,即使他或她再富有,仍然没有面子。更为严重的是这种不给个人面子的行为也同样会波及到他或她的相关者,如他的家人、家族、同乡,最后他或她只能退出或逃离其为之奋斗过的群体。

这样我们就知道了,面子是由脸出现后而获得的他人的评价,它从理想上讲承担着人们对一个人的脸是否被某一群体或社会圈承认的检验和考验的作用。由此面子是一个为脸活着为脸奋斗的人最想得到的东西,当然比金钱和财富更为重要,因为是它赋予了金钱和财富以社会和文化的价值和意义,也使奋斗者感受到了为之奋斗的幸福感。这样,翟学伟给面子下的定义是:面子是个体对做出的脸的行为后的自我评价判定及其在他人心目中的序列地位,也就是心理地位。因此面子在根本上是一种由于个人表现出来的形象类型而导致的能不能被他人看得起的心理和行为。费正清对此有相当的认识。他说:

中国式的人文主义包括关心个人尊严的问题,但那是从社会的观点来关心的。“面子”是个社会性的问题。个人的尊严来自行为端正,

以及他所获得的社会赞许。“丢面子”来自行为失检,使别人瞧不起自己。

人的价值,并不像西方所认为的那样是每个人固有的品质,而是需要从

外界获得的。(1999:125)

从这一点来看,面子虽然以他人评价为皈依,但因为它是从脸的表现出发的,因此它是有“里子”的。如果介入于关系中的辈分、孝悌、忠恕来谈,我们就会发现,正是这些关系运作让中国人的脸开始式微,而面子开始突显。也就是辈分高、地位高或在伦理上应当受到尊重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无论自己的表现(脸)如何,都希望他人给他面子。而按照忠恕原则,如果他这样做了,别人出现同样情况时,他也会给别人面子。由此一来,无论对方是否表现出色,中国社会已经发展出一套很成熟的恭维他人的言辞。罗素曾说:

外国人对中国人的“要面子”觉得很可笑。殊不知只有这样才能在社会上形成互相尊敬的风气。每个人,都有面子,即使最卑贱的乞丐。

如果你不想违反中国人的伦理准则,那就连乞丐也不能侮辱……

……中国人的生活,即便是最现代化的人,比起我们也要有礼得多。这当然影响效率,但同样(更重要的是)也影响了人际关系的真诚。

作为在大陆为数不多的研究面子的学者之一,翟学伟对面子下的定义可谓匠心独运。他效法胡先缙的研究方法,从语义分析入手,对“脸”和“面子”的内涵进行了区分,并逐一下了定义:

“脸是个体为了迎合某一社会圈认同的形象,经过印象整饰后表现出的认同性的心理与行为。而面子是这一业已形成的心理及行为在他人心目中产生的序列地位,也就是心理地位。”“脸集中体现人的自身形象或表现”;“面子偏向互动双方所处关系状况”,是一种“心理地位”。由此,翟学伟结合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的戏剧理论,指出:西方人在社会互动中,自身形象的塑造(脸)和在他人心目中产生的心理地位(面子)是一体的。而中国社会在重情轻理、等差主义、形式主义的文化因素影响下,导致了“脸”和“面子”的分裂,从一个统一连续体变成两个维度。即:面子的建立不一定要以脸为起点,而脸的获得也并不一定导致面子的拥有。因此,根据“脸面”状况,可以把社会上的各色人等分为四类:

第一类:有脸、有面子。这是儒家力图塑造的君子人格及其理想。他们既能恪守道德规范,塑造自我形象,又能在他人心目中获得较高的心理地位。但是“这一切只不过是理想而已”。这样的人少之又少。

第二类:有脸、没面子。“他们属于那种刚正、铁面、讲原则、讲理想、讲骨气、笃信好学,守死善道之人(正派人)。但是这样的人在他人心目中并没有获得较高的地位,反而被讥讽为不通人情世故,不通情理,做事太认真,太正经,不会做人等等。”即古代所说的“方人”。桓宽在《盐铁论·论儒》上提及:“孔子能方不能圆,故饥于黎丘”。

第三类:没脸、没面子。“他们因脸面资源均不足而处在社会最底层,但追求脸面的欲望也最强烈。中国历史跟中国人开得最大的玩笑就是很多未来面子最大的人是出自这些既没有脸也没有面子的人。”比如西汉和明朝开国皇帝都是地痞混混出身。

第四类:没脸、有面子。“他们非但不讲究道德修养和社会规范,而且为人圆滑,有手腕,善于见风使舵,会耍阴谋,会弄权术(能混)。但他们却一向受社会青睐,并以极大的优势压倒或打击第二类”,是“圆人”。

翟学伟认为:脸是个体为了迎合某一社会圈认同的形象,经过印象整饰后表现出的认同性的心理与行为。而面子是这一业已形成的心理及行为在他人心目中产生的序列地位,也就是心理地位。面子偏向互动双方“所处关系状况”,是一种“心理地位”。翟学伟的定义把握了面子的众多内涵如互动、他人认同、关系状况、心理地位,突出了面子现象的情境性,并已触及了面子的实质即面子是他人对自我的主观心理评判,诠释面子现象的能力大为增强。

翟学伟富于创造性理论和精当的分析揭示了中国人脸面观中的紧张性,对中国社会许多独特的社会现象有相当大的说服力。然而,该理论内部蕴涵着矛盾。一方面,该理论肯定了“脸”和“面子”的一致性,并在定义中说明“面子”是以“脸”为基础而产生的;另一方面,该理论又提出中国文化中的某些因素导致了“脸”和“面子”的异质性,“面子”的拥有和

“脸”的获得并不存在内在关联,从而否定了前面的定义。同时,该理论弱化了面子与成就、声望的联系。

正如翟学伟所指出的:“儒家文化价值和中国现实文化之间存在巨大差异”。儒家思想构建了一个过分理想化的社会,其许多主张是不具有可操作性的。按照儒家价值观念来塑造自我形象,很可能不但无益于事业成功,反而会阻碍其进程。因此,想要干一番事业的实干者必须学会变通,圆滑一些。他们虽然不敢公开站出来否定儒家价值观念,但其实已经在行为层面上背弃了它。对于社会上的大众,现实的成功远比空洞的教条更有吸引力,他们理解并认同了实干家的观点,认可了实干者的脸和面子。

二“面子”的内涵、特征和文化基础

(一)“面子”的内涵

面子实质上是个体对自我在他人心中的价值与地位的关注,自我价值是面子的内核,社会性资源是面子的象征。自我价值的认同诉求与回应的冲突即评价冲突是面子的直接诱因,个体在交往中表现“相符行为”或允许他人利用自己的社会性资源是赢得面子的基本途径。

第一,自我价值是面子的内核。自我价值是个体对自我的“有用性”及“有用程度”的主观判断,它源于自我的觉醒,是自我意识的重要内容。确立与确认自我价值是人的基本需要。能力和成就是衡量个体价值的根本依据,个体依据自身的能力和成就确立自我价值,同时产生相应的认同诉求即确认自我价值的需要。在世俗社会中,确认自我价值的关键在于赢得他人与社会的认同,明确自己在社会与他人心中的地位或价值。当认同自我价值的诉求与回应出现冲突时,他人认同个体自我价值的程度偏离了个体的预期,面子便得以凸显。可见,自我价值是面子的内核,面子实质上是个体对自我在他人心中的价值与地位的高度关注。

第二,社会性资源是“面子”的象征。所谓社会性资源,是指个体藉由能力、品格、成就而获得的权力、财富、地位、社会声望等公众性资源和他人信任等人际性资源。社会性资源实质上是自我价值的社会标定,个体拥有社会性资源,意味着自我价值已被衡量并赢得了广泛甚至普遍认同,个体在社会与他人心中的价值、地位已被确认,个体自我价值的认同诉求业已达成并赢得了面子。可见,社会性资源是面子的象征,社会性资源的多寡标示着面子的大小。社会性资源作为面子的象征,其表征的面子是间接的、潜在的,须由互动时在场的他人评价予以确认,方可转变为现实的面子。现实的面子受社会性资源的多寡制约但不由社会性资源的多寡直接决定,其直接的决定因素是个体的社会性资源对他人的可利用性、可利用度以及他人实际利用的程度。

第三,评价冲突是面子的直接诱因。社会性资源标示的面子具有潜在性,须由在场的他人评价予以确认,方可转变为现实的面子。在场的他人对个体自我价值的评价,既是个体确立自我价值的参照依据,又是个体的自我价值是否被认同与接纳的直接体现。没有在场的他人的评价,自我价值既无从确认又无法体现,自我价值感也无从激活。可见,他人在场和评价成为面子产生的必备条件。当他人对个体的价值评价与个体的自我判断出现偏离与冲突时,个体的自我价值感得以激活,面子现象与面子体验得以凸显。因此,评价冲突是诱发面子的直接原因。必须指出,他人评价可以是现实的,也可能是潜在的或想象的。潜在的评价是指个体在公众场合或者在传播媒体上出现时,其行为仍可能受到当时不在场的他人的评价;想象的评价,是指个体自己主观猜测的他人评价,即个体认为自己的行为会受到什么样的评价。

第四,在场的他人在个体人际网络的位置是影响面子的重要因素。在场的他人在个体人际网络的位置不同,意味着他人与个体的熟识程度和他人对个体的重要程度存在差异。熟识程度折射着他人对个体自我价值的了解与认同的程度;重要程度体现了他人对个体生存与发展的价值与影响力。位于个体人际网络中的重要他人,可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与制约个体的生存与发展状况,进而影响个体自我价值的确立。因此,在场的他人在个体人际网络的位置决定着其对个体生存与发展的价值与影响力,也制约着个体向其诉求自我价值认同的强度与程度。一般而言,位于人际网络内圈的在场他人如家人、知己,对个体自我价值的认同是稳定的、确定的,且与个体的自我价值判断基本相符的,个体在他们面前不易产生评价冲突及相应的面子问题;位于人际网络边缘或人际网络外的他人如陌生人,难以冲击个体的自我价值,或者对个体自我价值的认同与否难以影响个体的生存与发展,个体无须在意他们的评价而顾及面子;位于人际网络中圈的他人如一般的朋友、熟人,他们既可能影响个体的生存与发展,又可能变更对个体自我价值的认同程度,在他们面前,个体容易出现评价焦虑及相应的面子问题。在公众场所和在传播媒体上出现的个体行为的意义与价值,可能会潜在的评价放大,因此,个体在公众场所极易产生面子问题与面子体验,尤其是在公众场所中有具有影响力的他人在场时,其对个体的能力评价与价值认同可直接或间接的、潜在或现实的影响在场公众,可能导致广泛的对个体的能力评价与价值认同的变更,容易诱发个体对评价的高度焦虑,出现对个体产生重大影响的面子问题。

第五,交往中的相符行为和社会性资源的他人使用是赢得面子的基本途径。相符行为即符合个体的身份、地位、角色的行为。在交往过程中,身份、地位、角色都喻示着个体社会性资源,而社会性资源是个体自我价值的社会标定,个体表现出相符行为,暗示着其自我价

值的社会标定是准确、公正的,因而容易获得他人的认同、接纳并在他人心中确立相应的地位。可见,相符行为可赢得个体、社会、他人对个体的自我价值一致评价,规避评价冲突,保全或赢得面子。社会性资源的他人利用即个体让渡自己的社会性资源使用权,允许他人使用自己的社会性资源。社会性资源的他人利用直接体现了个体对他人生存与发展的价值与重要性,是个体向他人展示其社会性资源的可利用性,赢得他人对个体自我价值的认同,确立在他人心中的价值与地位的重要途径,即赢得面子。如果没有社会性资源的他人利用,个体既难以向他人展示其社会性资源的可利用性,也难以赢得他人对个体自我价值的认同并确立在他人心中的价值与地位,容易导致自我价值的评价冲突,出现面子问题。可见,为防范评价冲突和面子问题,赢得个体自身、社会、他人对个体自我价值评价的一致,个体在人际交往中,通常会表现出相符行为或允许他人使用自己的社会性资源,这也是面子基本功能的直接体现。

(二)面子的特征

面子不仅是一种个人心理现象,通过个人心理体验而获得,它还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社会关系中发生的,包含了社会成员的共识;另一方面,个人所属的文化环境也构成了其所追求的面子内容的基础,同时也构成了个人或他人行为是否有面子的判断标准。

首先,面子代表了个人在社会中拥有的财富、权力以及关系网络。一个人掌握的权力愈大、财富越多、关系网络越复杂,那么他在与他人交往中越有可能占优势地位,获得想要得到的东西,同时在此过程中再次扩大自己的权力等资源,炫耀自己的财富、地位和关系,从而获得更大的面子。正如布劳关于社会交换的论述:在社会交换中,那些拥有相对丰富的社会资源或者拥有为其他成员所需的稀有资源的人,在群体中获得了较高的交换地位,他们能满足多数人的需要,因此能从多数人那里获得回报;相反,有些成员由于资源(财富、权力、关系、人格、道德等广义资源)的缺乏而在交换中成为失败者,丧失了面子。从这一点上,人情成为与面子关系紧密的一个范畴。现实中的人情,更多的已不是感情上的交往,而变成形式化的互惠与交往,在这过程中也涉及面子及其资源,涉及给予与回报,如果对方手中没有自己想要的资源或对方无能力回报,那么人情自然会逐渐冷淡,这种交往也无法继续维持。如布劳对社会交换的界说中,社会交换指的是参与交往的各方都期待着对方的回报,一旦他人停止了所期待的回报,这一交往关系便会停止。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回报规则并不强调即时性和完全对等性,在自家人的范围内尤其如此。正如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所论述的:亲密的共同生活中个人相互依赖的地方是多方面的和长期的,因之在接受之间无法一笔笔的清算往回。亲密社群的团结性就依赖各分子之间都相互的拖欠着未了的人情……欠了别人的人情就得找

一个机会加重些去回个礼,加重一些就在使对方反欠着自己一个人情,来来往往,维持着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合作,亲密社群中既有无法不互欠人情,也最怕“算帐”,“算帐”“清算”等于绝交之谓,因为如果相互不欠人情,也就无须往来了。正是这种不对等的关系维持了自家人之间互动,暂时的在某次交往中欠着并不会使个人感到面子的丧失,因为自家人之间的交往是长期性的,在进一步的交往中尚有回报的机会,这与非自家人之间较为明确的要求即时和对等回报的期望形成对照。

其次,对面子的感知有情景性。个体在和客观环境中进行某种活动时,他必须运用他已经具有的态度或经验对他所处的环境进行主观上的认定,这种被活动者认定后的环境就成了情景定义。在托马斯看来,一个人在环境的刺激下所表现的行为必须经过个人的主观定义,而这个定义将决定他的行为取向。尽管对面子事件的界定要受社会文化、社会规范的制约,它反映的是一种文化价值和社会认可的规范。在同一社会中,作为一个社会人必然有共同的社会规范和社会价值观,这些共性使人们对大多数事件会产生共同的理解,形成对面子的一致同意和界定。但在具体的情景中也取决于个人对情景的理解和定义。如某些事件在一些人看来是有面子的或丢面子的,而对另一些人而言却并非如此。一个事件是否成为面子事件首先的判断是当事人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其次是当事人关于他人对自己行为是否丢面子的评价的主观判断。如“面子是自己想的,其实没什么面子可说。自尊心重的人就感到事关面子问题,但是如果自己不这样想,就无面子可言”,“面子是自己想的……反过来,没面子是自己想的,穿的不好,住的不好,贫穷,不孝不见得没面子”。

再者,面子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它代表了一种个人能力和尊严。“面子”是一个人社会成就的反映,个人的尊严将从适当的社会行为及社会赞许中获得,这使得个人在社会生活中要追求有脸面,就要出人头地,成就事业,从这其中显示自己的能力获得面子。在现代社会中,面子的获得越来越少地依赖于传统的血缘、地缘、辈分等先赋性的因素,而是更多取决于通过个人努力而获得的权力、地位、声望等方面。而这些方面的获取,基本上是反映出个人能力及其成就。一个人如因能力的欠缺而无力拥有一定的权力或财富,陷入贫困的境地,与他人及社会对其的期待难以符合,个人价值无法实现、社会尊严无法获得,那么可谓没有面子,成为面子事件的重要部分。

最后,面子的另一重要特征是炫耀性。这种特性弥漫于社会的各个阶层之中。这既体现在富人阶层一掷千金的摆阔、讲排场的行为之中;也存在于中等收入群体因为特定场合中面子上要过得去而表现出的带有一定炫耀性质的行为之中;同时也存在与一些无力摆排场但又倾其所有乃至借贷而表现出的“死要面子”的行为中。这种炫耀性的争取面子,一方面是为

了符合社会的共同价值规范以获得群体的认可和赞同,不被群体所排斥和鄙弃;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在社会交往中联络感情,维持或扩大社会资本的需要。从这些面子行为看来,炫耀性乃是其外在特征,其本质仍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选择这种方式与他人交往,并在其这个过程中显示自己的权势、财富、地位,从而获得社会及所属群体的承认和个人心理上的满足感,以确保在继续交往中的社会地位。

(三)面子的文化基础

面子不仅是个体的心理现象、心理感受,更是一种社会现象、文化现象。中国人相当重视外在的社会情景和社会现实,并且非常在意别人的看法,常常为了符合社会情景的特征与要求,违背自己的意愿,表现出适合那个情景的反应以迎合外界。如周永新提到的:中国文化里的人是伦常关系中的一员,一个人是否快乐要看他在这种关系中能否达到和谐的状况。这就是说每个人都不是完全独立的,不像西方文化中重视个人的独立性,重视自我,个人主义占主导地位,夫妇、子女、兄弟姊妹均有独立的权利,所得的社会照顾也是分开的,不会受其他社会成员的影响。在我国,个人观应放在广阔的人际关系网中去理解,一个人的境况及地位、声誉不只关系自己,而且也影响到一个家庭、家族、组织等,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人的面子更多的是集体性的面子。在重视人际关系价值观的背后,是倾向从群体价值取向为依归。比如传统中国人的婚姻并非奠基在夫妇两人的感情之上,而是以家庭或家庭的福祉为依据,即使感情破裂也不能构成离婚的充分依据。因为婚姻并不是两个人的事情,它背后是一个家庭、家族的面子及声誉问题。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也影响了中国人的面子观,如地理特征、小农文化、乡土情结、血缘地缘关系的复杂性在社会中支配地位,高度重视伦理道德等等。如孔子以“仁”为至德,孟子的“仁义礼智”、“孝悌忠信”、五常,韩非的“三纲”,中庸文化反映在社会中的趋同从众心理。这都对面子观的形成和根植大众产生很大的影响。另外,中国的家族制度也是“脸面”形成的重要动力。我国有着深厚的“崇祖”观念,顺着家族延续的脉络向上追溯可以清晰地看到每个家庭都是由祖先向下延伸的链条上的一个单位,个体也是每个单位中的一个分子。因此个人的行为及成就就不仅是个人的事情,而是包含了家族中其他成员的期待和脸面,包含了荣耀祖先的责任。这使得个人为了整个家族的利益而努力,争取至少是维护面子,最好能够取得成就,以光宗耀祖。

三面子的获得和维护

(一)面子的获得。

翟学伟认为,人情和关系是面子派生出来的两个概念(“报”隐藏在这三个概念当中),因为根据人情和关系这两个概念的日常含义,在经验上发现它们的有无或中断是因一个人有没有面子引起的,换句话说,中国人在社会互动的时候一般不会同没有面子的人讲什么人情和关系,即使要讲的话,也要看在另一个人的面子上。虽然中国人客观地处在血缘、地缘或其他关系之中,但不是凡有此类关系的人就都有面子(由此可见,在中国人的关系研究中只认识到中国人看重血缘和地缘关系是不准确的,至少是粗糙的)。

1,社会地位带来的面子

韦伯在提出社会地位的划分标准时,是将声望同权力、财富一道来标志不同个体在社会分层中的等级的。细究韦伯的这三个标准,我们发现,权力和财富是两个客观性指标,而声望的情况就有些复杂了,因为声望是社会成员对个人所占据的社会位置的社会评定。声望之所以能作为一个测量社会分层的标准,是因为社会学家相信社会上的大多数个体对一种社会地位持有相同或相似的稳定看法,尽管它是个人的主观反映,但却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权力、财富和来自对社会位置评价的社会声望是划分社会地位等级的重要参数。

(1)社会性资源(财富、权力、声望)带来的面子。

社会资源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概念,借用马克斯·韦伯的观点,把它分为财富、权力、声望三大类型。通常情况下,工商业者趋于向财富圈逼近,形成商业圈等;文化人乐于向声望圈靠拢,形成所谓学术圈等;而政治家更喜欢在权力圈内游戏,形成官僚集团圈子等。

从面子的社会关系属性看,一个人掌握的权力愈大、财富越多、声望越高,那么他在与他人交往中越有可能占优势地位,越能获得想要得到的东西,同时在此过程中再次扩大自己的权力等资源,炫耀自己的财富、地位和声望,从而获得更大的面子。正如布劳关于社会交换的论述:在社会交换中,那些拥有相对丰富的社会资源或者拥有为其他成员所需的稀有资源的人,在群体中获得了较高的交换地位,他们能满足多数人的需要,因此能从多数人那里获得回报;相反,有些成员由于资源(财富、权力、声望等广义资源)的缺乏而在交换中成为失败者,丧失了面子。

就现实中的人情而言,更多的已不是感情上的交往,而变成形式化的互惠与交往,在这过程中也涉及面子及其资源,涉及给予与回报,如果对方手中没有自己想要的资源或对方无能力回报,那么人情自然会逐渐冷淡,这种交往也无法继续维持。如布劳对社会交换的界说中,社会交换指的是参与交往的各方都期待着对方的回报,一旦他人停止了所期待的回报,这一交往关系便会停止。

(2)关系网络带来的面子。

关系网络是一种潜在的社会性资源,是个体与社会性资源拥有者、分配者联结的纽带。

传统中国是一个以血缘为纽带发展起来的社会。它对个人地位的获得具有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从纵向上看,前代社会地位的高低会影响后代地位的高低,如一个人出生于名门望族,可以使之获得地位;二是从横向上看,一个人的社会地位的提升会引起相关他人(如亲属、同乡、朋友、同学、同事等)的联结倾向。因为在中国社会,如果一个人能联结上那些有社会地位的人,就可以通过这种连带关系使自己也有了一定地位,也就有了面子。人们常说的“找熟人”、“托人”、“撑腰”或“沾光”等指的就是建立关系的行为和结果。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一个人未能获得一定地位,即使别人和他存在着天然的亲缘关系,也不会有人去联结他。

当然在这种连带关系里,存在着一个显性地位和潜性地位的划分问题。显性地位是指已被他人承认的地位;潜性个人地位则发生在地位虽未获得,但他人在交往中已对对方的未来地位有所预计的情况下。中国人常讲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有用,就是这个意思。因此个体在他人没有或地位不高的前提下仍有联结倾向,乃属于一种计策性行为。可见,“关系”在中国社会的特定含义是指一个人能否联结上有社会地位的他人。

2,心理地位带来的面子。

所谓个人心理地位,是指一个体具有的在社会交往中被他人(社会)所承认的社会重要性。这里面包含以下几层意思:(1)“个人心理地位”是一种社会互动的概念,它只有通过一种关系的建立才能体现。(2)个体自身的“社会重要性”来自人们在交往中对彼此的社会有价值资源所进行的判断,通俗地讲,它更多地是表示一个人的“身价”如何。(3)由于社会交往人数的增多,每一个体往往会对其交往对象在心理上(心目中)排列出一种先后顺序,即个人地位序列体系,它体现出诸交往对象对个体社会重要性的程度上的差别。

(1)先赋性关系带来的面子。

通过传统力量得到面子的情况,是血亲中的辈分和性别,如家长、族长、男性等。个体能得到个人权威,在中国社会主要靠的是韦伯所谓的卡里斯玛权威(也译做个人魅力型权威)。韦伯本人也说:“中国人的理论充分显示了君权地位的卡里斯玛特征,而这是依附于他的个人资格,以及他的被证实的个人价值。”可见,中国传统社会中的辈分和血缘这些先赋性参数和做人方式,实际上让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和场合来获得其个人权威。这种个人权威的普遍分布就形成了一些社会心理学家发现的中国人具有权威性的人格特征。总之,拥有个人权威是获得面子的重要途径。

(2)人际情感(如人情)带来的面子。

礼尚往来在中国不单反映一般意义上的社会交换行为,而且具有报的含义。通常意义上

的社会交换主要指的是双方对等的交换,而报指的却是一种不对等的交换,即施报者下一次的付出总要大于受报者上次的付出。交换的对等关系在客观上导致的是人与人的关系因互不拖欠而随时可以终止,而不对等关系所要造成的客观结果则是受报一方对施报一方的亏欠感,由此引出受报者更多的付出,从而使此类行为具有反复循环下去的特点。这一特点使报带有一种恩的观念,即表示因对方的施礼或帮助而更看重和敬重对方,由此而达成更为友好的或更为亲密的关系。因此,报的根本功能就在于个体通过礼尚往来来提高一方的或彼此的个人心理地位。如果这种行为引起了对方的对等性偿还,那就意味着送礼者的个人心理地位没有提高,而如果一方用加倍施予的方式来让对方为此和自己在交换上拖欠下去,或彼此拖欠下去,则表明互动双方在逐级地加重自己在对方心目中的地位,你滴水之恩,我涌泉相报,虽然他们各自的社会地位没有改变,但彼此的个人心理地位却不断升级。

人情偏向的是交换上的一种一对一的关系,因此它的回报方式就不是正面评价的问题,而是实惠和实质性的帮助;而面子偏向的是赋予交往关系以价值判断。或者说,平时多做人情,就会得到较大的面子,平时不讲人情,就得不到面子。

(3)道德品质的社会声望带来的面子。

在中国,道德品质之所以成为面子获得的依据,可能发生在孔子对君子含义的修改之后。君子原指的是一种占有统治地位的人,孔子强调的君君、臣臣,即是主张不同等级地位上的角色要按自己的角色规范来行事。但同样也是孔子,在他强调了这样一种角色地位和规范后,又将君子的含义转化为一种高尚的、有修养的、有学识的人。就君子的第二个义项而论,因修德而成为君子的人,获得的显然不是社会地位,而是个人在别人心目中的地位。于是君子不仅可以指称社会地位,而且还可以指称道德品质。细想起来,君子一词含义上的转化暗含了一种前提上的改变,即位于君子地位上的人不一定是个守道德的人,而不在君子地位上的人则可以通过自己的修德而赢得人们的尊重。占统治地位的君子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求得的,但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则是人人都可以努力的,因此这种前提的改变不但使个人心理地位凸显出来,社会地位淡化下去,而且也确立了个人心理地位有别于社会地位的另一种空间,因为它使人人都相信,只要注意自己的道德修养,就能提高个人在别人心目中的地位(而非社会地位),即“德高”可以“望重”。

(二)面子的维护

维护面子有两个向度,一是对已有面子的强化,一是保证面子不致下降。由第一个向度形成了维护面子的正面评价性原则,由第二个向度形成了维护面子的表面平衡性原则,下面对此分别述之。

正面评价性原则。这是说,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中国人很需要不断地获得他人对自己的正面评价,也即时时、事事注意自己是不是有“面子”。我在上面提到,由于辈分和血亲这些先赋性参数具有让社会中的每一个体均能获得面子的机会和场合,这就在无形中同道德品质构成了一种矛盾关系,因为当每一个体(无论有德无德)都可能获得其个人权威之际,也是君子含义再度发生改变之时——前次改变发生在由“位”向“德”的转移上,而这次改变则发生在由“内”向“外”的转化上,即由自我修养外化成他人对自我的评价。虽然道德也包含评价,但由道德自律而生的评价在于自己做了什么所能得到的他人评价,而他人的道德评价是指无论自己做什么,都要他人给予道德性的评价。这样一来,转化而成的个人权威不再是个体靠修养德行而赢得他人的尊敬,而是一个人总是要求在其社会生活圈里得到一个好名声。至此,不论一个人的品质言行如何,降低一个人的声威就意味着让这个人蒙受羞辱(不给面子)。本来,注重自己的声誉或形象是每个社会具有健康人格的人都具有的倾向,但中国人的过于注重,以致到为此而不惜忍受痛苦的地步。俗话说的“死要面子活受罪”就是对这种情况的概括。时时、事事得到他人的正面评价是中国人一种稳定而重要的心理需求,如果这种要求得到满足,他的面子就得到了维护和强化;反之,则意味着面子的下降。

表面平衡性原则,也可称作摆平原则,是指在多人相处时力求表面上不使某个体受到冷落而有向隅之感,也即表面上不使该个体有面子下降的感觉。我在一项实证研究中发现,三个以上的中国人在社会交往中非常重视资源分配上的平衡性原则。所谓平衡性原则是指一个人在同两人以上的具有同等个人地位者交往时,往往用等量交换原则来保持一方和多方之间的平衡关系。在这样的交换格局中,任何一方不遵循这一原则都会造成个人关系上的紧张和冲突。因为两个人之间的个人地位越高,也就表明第三者的个人地位相对降低,被冷落者认为自己失了面子,受到了伤害,严重时甚至会产生报复行为。互动中的个体面对这样一种潜在的结果,就会再在其基础上形成一个更为圆通性策略,即在有三个以上同地位的个体出现而其中的两个人又要实施报的行为时,要将报作为一种两人之间的隐蔽性行为来处理,从而使三人以上的关系网络仍然维持原有的平衡。

十分关注正面评价性原则及表面平衡性原则的结果是中国人对世故人情的圆通老到。换言之,对个人地位的敏感乃至焦虑构成了我们发达的世故人情的心理动力。例如当前评奖活动的流行做法是找关系、花钱、靠已有的名气获个奖与靠自己的实力获个奖,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但获不获奖却有本质的差别,此为他人正面评价性原则的操作结果。而评奖委员会在给有些人获各类奖项的同时,也不会忘记让更多的参与者获个优秀奖、鼓励奖、组织奖、文明奖之类,受的就是表面平衡性原则的驱使。由于社会交往受他人正面评价性原则和交往的

表面平衡性原则的驱使,以及后者对前者的一再强化,导致这种社会在个人关系建构上必然发展出交往的形式化特征。这一特征在中国语言中被许多尊称、敬语、谦辞等固定下来。我将其称为交往的形式性原则。

四论“面子工夫”中的名与实

银行要对贷款申请者的信用状况进行考察,以规避信贷风险。与此相似,个体在决定是否要与别人建立混合型关系之前,先对别人进行考察,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人情风险,缓解人情困境。考察的指标就是“面子”。个体希望与“有面子”的人建立混合型关系,这样,他的人情投资得到充足回报的可能性就增大了。同时,个体也对自己进行印象整饰,做“面子工夫”,使自己显得“有面子”,以便能得到他们更多的提携与帮助。无论是面子的考察还是面子的塑造,其依据都是个人的价值观念(面子观念)。

一、对“面子”名与实的两种解释

“面子”是中国人社会生活中的日用品,理解日常生活中“面子”的含义可能是我们把握中国人人际交往的出发点。19世纪末,美国传教士史密斯在其名著《中国人的特性》中,率先强调中国人的“面子”中带有较多做戏的成分,因而有很强的形式主义的特征。

而费孝通在《名实的分离》一文中指出:“在长老权力下,传统的形式是不准反对的,但是只要表面上承认这形式,内容却可以经注释而改变。结果不免是口是心非……对不能反对而又不切实用的教条或命令只有加以歪曲,只留一个面子。面子就是表面的无违。名实之间的距离跟着社会变迁速率而增加。”“表面的无违”实质上就是在强调面子“形式”上的意涵。

上世纪40年代,旅美人类学家胡先晋最早对“面子”进行了学理上的定义。他将“面子”与“脸”区分开来,认为“脸”指的是社会对个人道德品格的信心,而“面子”是由社会成就所获得的声誉。在此基础上,戈夫曼探讨了人际互动中的“面子工夫”,认为“面子工夫”中包括了塑造自身形象的“防卫措施”与维护他人形象的“保护措施”。金耀基进一步强调了中国人的“面子工夫”总以不使人“丢脸”或以维护他人的面子为基本策略。这种策略的目的不只是达到继续维护双方“面子”,也是达到维护社会“和谐”的途径,而形式主义也几乎是这种形式的“面子工夫”的必然产品。总之,在以上对“面子”的分析中,形式上的重要性使得中国人的“面子”似乎是重“名”而不重“实”的,在这种分析取向中,作为声誉的“面子”本身就成为个人追求的根本目标,它没有具体的内容,林语堂将其定性为“心理满足的”。

上世纪80年代黄光国的人情与面子模型本质上是西方社会交换理论的本土运用,第一次在理论上将“面子”、“面子工夫”与“人情”、资源的请托联系在一起。黄氏认为请托者能

否得到资源分配者的资源,就取决于他的“面子工夫”,即拉关系或加强关系能否成功,获得资源是“有面子”的事,得不到资源则是“丢面子”的事。但他对“面子”、“面子工夫”等概念并没有提出新的解释。

20世纪90年代,大陆学者翟学伟在细化“脸”、“面”区分的基础上,认为“面子”是个体表现出的心理及其行为在特定他人心目中产生的序列地位,即心理地位,也就强调了面子是与人情关系紧密相连的。这样,个体的“面子”不再是泛化意义上的声望,而是针对特定他人的,在特定他人处的“面子”大小直接反映了双方人情关系的好坏,也就成为资源请托能否成功的前提,而非后果。翟氏的研究消除了黄氏研究中的模糊之处,“面子”已经不再是作为形式上的“名”,而是有着“实”的内容了。作为“心理地位”的面子并不是人们追求的根本目标,“面子”只是获得资源的途径或手段。

综上,两种不同的解释取向实质上都只看到了“面子工夫”中“名”或“实”的一方面,实质上,日常用语中的“面子”往往很模糊。也正是由于存在着性质不同的两种“面子”,在人际交往之中,会做人的中国人往往能巧妙地拿捏“名”与“实”之间的分寸。

二、概念

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给面子”行为可能仅仅是在日常互动的言行举止中表面上对他人表示尊敬、礼貌,可以将其称为“形式化面子”,给予“形式化面子”可能泛化为任何熟人之间交往的特征,甚至陌生人之间也需要互相给予形式化面子。与之相反,另一种“给面子”则是给予实质性的资源帮助,通过他人提供实质性帮助所付出的努力程度,我们才可以分析某个体在他人处心理地位的高低,我们可以将其称为“实质性面子”。个体在他人处的“实质性面子”如果足够大,他人在获知个体困难时,甚至不需要其开口提出请托,就可能主动地竭力提供帮助或资源,乃至个体可能会为了对方而牺牲自身很大的利益。

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到,“实质性面子”的给予更多地取决于两者的人情关系的状况,而在人情中又包含着“情感”、“利益”与“义务”三种要素,人情关系也就可以分为三种理想型的人情:情感性关系、工具性关系、义务性关系。义务性关系通常是难以改变的,甚至是先天血缘决定的,个体的选择性较少,义务本身也仅存在有与无、大与小的区别,而不存在正与负的可能;而情感性关系、工具性关系则是建立在不断地具体交往的基础上,个体的选择性较多,当出现厌恶等负向情感或利益冲突时,情感性关系或工具性关系会呈现出负向的紧张状态,这时“实质性面子”也就成为负向的了。随着个体在他人处“实质性面子”从大到小以至于趋于零,他人提供帮助或资源的努力程度也随之递减。但一旦“实质性面子”成为负的,就代表着关系中开始存在冲突要素,关系就可能趋于崩溃。而如果关系是不能轻易消除的,

在冲突不能公开化的情况下就会出现私下的斗争,如果一方掌握了权力或资源,另一方则会将处于明显的劣势。

而当某个体对他人提出请托时,个体相信自己在他人处是有这个“面子”的。他人给予“实质性面子”可能是来自于某种义务性关系,义务迫使个体必须“给面子”;也可能他人在提供帮助时是出自内心情愿的“给面子”,即情感性关系中的“给面子”;还可能他人仅仅是出于工具性的目的,需要与该个体发展关系,“给面子”仅仅是为了工具性的其他收益,由此而构成社会交换意义上的行为。当然在现实生活中,“实质性面子”的给予更多可能地是以上各种要素综合的结果。

“实质性面子”的大小、正负体现了双方实际上私人关系的状态,“实质性面子”的给予当然可以在公开场合进行,但这有可能引起同类关系的紧张,如在父子关系中,父亲如果偏爱某个孩子而给予他更多的东西,则会破坏表面的平衡性,造成父亲与其他孩子以及这个孩子与其他孩子之间的矛盾。这样“实质性面子”的给予有可能是在比较隐蔽的非公开场合,而“形式化面子”则直接表现在日常互动中言语的相互客套,如对他人的任何行为都尽量给予正面评价,或是在公开场合中则依据双方的关系基础(如同学、老乡、同事等)的“礼”来行事,即使不给“实质性面子”,也要尽量给予“形式性面子”,以造成没人丢脸,大家都有脸的结果,并且平衡性的要求使得“形式化面子”的给予在同类关系中尽量没有大小的差异,以掩饰私人交往中的“实质性面子”的大小、正负差异。最后大家表面上一团和气,表面的和谐得到了维护。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实质性面子”与“形式化面子”的作用范围与作用方式是有所不同的。“形式化面子”通常是人们在面对面行为中互相给予的,尤其是当有他人在场的情况下更为重要,因而往往是直接可见的。“形式化面子”往往既掩盖矛盾与冲突,也掩盖良好的私人性关系,总之是要根据公开的关系类别而依礼行事。“形式化面子”几乎在任何关系中都起作用,甚至互不知晓的陌生人见面或是看了名片,通常都会说“久违久违”。而“实质性面子”则不是重在直接互动中表面上的言行,而是在于实质上互相帮助或资源竞争的状况,即只有当利益相关的比较重要的事件发生时,彼此的“实质性面子”才会体现出来。因此,“实质性面子”通常是在有着较多接触、关系较深(包括正向或负向)的个体之间发挥作用的,并且往往是间接隐蔽的。

2.由于作用方式与范围的不同,“实质性面子”与“形式化面子”的作用场合也是有所区别的。杨中芳曾经将人际交往的场合区分为互依场合与维系场合。互依场合是指通过互惠、互助等不同方式及程度的交换达到相互依赖的作用。正式的如工作往来、合作合伙、商业合

约,非正式的如施助与求助。而维系场合通常是指通过这些社交场合,人们得以相互认识,从而展开两人关系。或藉之相聚叙旧,或偿还人情债,从而维系已有的关系。正式的如寿宴、婚礼、葬礼、一般宴请、搬家、满月等,非正式的如郊游、家宴等。“形式化面子”通常正是在维系这样的礼仪性场合中发挥更多的作用,在这些公开场合中表面上的言行比较多;而“实质性面子”更多的是在互依场合中运作,实质性的互惠、互助或竞争是在实际行动中显示出来的,这种场合本身也具有更多的隐蔽性。当然,上述两种“面子”的作用场合不是绝对的,现实中也有着彼此交叉的可能,如关系很好的朋友在婚礼中可以私下单独再送上厚礼。

3.最后,我们需要强调中国社会中“面子工夫”的复杂性与微妙性。在资源请托的过程中,“面子工夫”更多地与“人情工夫”联系在一起,体现在通过关系运作让对方给予“实质性面子”,不管对方是心甘情愿还是迫不得已。而在一般不牵涉到重要资源的维系场合中,“面子工夫”则更多地体现在“形式化面子”的运作上。即使在资源问题上,一方拒绝给予“实质性面子”,也要尽量举出很好的理由或是采取拖延的策略,从而在“形式化面子”上敷衍对方。当然如果彼此连“形式化面子”也不顾了,双方的矛盾将彻底公开化,关系也将彻底破裂。而在中国社会原有的缺乏流动的社会背景中,很多同乡、同事可能是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形式化面子”的给予是掩盖矛盾、维护和谐的重要措施,破坏表面和谐的个体将被视为没有“肚量”的或是没有“人情味”的。

总之,“形式化面子”与“实质性面子”之间的差异是有着质的区别的,而不能仅仅理解为量上的差异。分别理解这两种不同的“面子”的运作特征,将更有助于我们认识到会做人的中国人“面子工夫”中“名”与“实”之间的断裂。

1,“面子”定义探新刘继富

2,“面子”的定义及其功能的研究综述吴铁钧

3,人际交往中的名与实———论“面子工夫”中的断裂沈毅

4,《中国人的脸面观》,翟学伟,1995,桂冠图书公司。

5,中国人行动的逻辑.翟学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6,《个人地位:一个概念及其分析框架》,翟学伟《中国社会科学》第4期1999,

7,人情与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黄光国.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89:7

8,《中国人的性格》,李亦园、杨国枢,1994,桂冠图书公司。

9,乐国安主编.当前中国人际关系研究.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中国背景下员工的面子观及其对建言和沉默行为的影响

中国背景下员工的面子观及其对建言和沉默行为的影响 作者:王啸天,陈文平,段锦云 来源:《心理研究》 2019年第3期 王啸天陈文平段锦云 (苏州大学心理学系,苏州215123) 摘要具有中国特色的“面子”是心理学本土化研究的重点。员工的建言和沉默是组织 行为学领域的新兴课题,其对组织影响深远。研究探讨了中国背景下组织中员工面子观的内涵 和结构,及其与员工建言与沉默行为的关系。本文分为两个子研究:研究一探索并验证了员工 面子观的结构并构建了量表;研究二表明:(1)想要获得面子对员工的促进性建言具有显著 正向影响;(2)维护自己的面子对员工的沉默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3)基于组织的 自尊在维护自己的面子和沉默行为间起正向调节作用,当基于组织的自尊较高时,维护自己的 面子和沉默行为间的正向关系更显著。 关键词想要获得面子;维护自己的面子;维护他人的面子;建言行为;沉默行为;基于 组织的自尊 1引言 “面子”一词具有独特的中国文化色彩,是中国人情社会的重要潜规则之一,从思想到行 为影响着个体的方方面面。由于面子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 界定。胡先缙(2004)首先提出,面子是人从社会成就中获得的声望,是社会对人的看得 见的成就的承认。陈之昭(2006)将面子界定为:在自我所具有且为自我所重视的属性上,当事人认识到重要他人对该属性之评价后,所形成的具有社会意义或人际意义的自我心象。而 翟学伟(2011)认为面子是经过印象整饰后表现出的认同性的心理与行为在他人心目中产 生的序列,即心理地位。综合而言,面子体现的是个体受到他人或者社会认可的价值,是需要 从外部获得的成就、品德、地位、声望等的总和,是根据社会标准或重要他人的评价形成的自 我心象,是一种与自我价值相联系的心理地位。 基于个体对面子关注程度和角度的不同,人们主要表现出“争面子”和“护面子”两种倾 向(Chou,1996;胡先缙,2004)。“争面子”指个体心理上“想要面子”,在人际交往中通过各种方式提升他人对自身形象的认可,获取面子;而“护面子”反映 了个体“怕掉面子”,着重于自我维护,竭力避免丢失面子。不同的个体有着不同的倾向偏好,也会随之表现出不同的心理与行为(郭帅,银成钺,2015)。上述两种面子倾向均从自身 面子角度出发,而Goffman(1955)指出面子运作过程具有社会交换性,个人在特 定的交际场合中,为追求正面社会价值,不仅会重视“自我面子”,也同样会表现出对“他人 面子”的关注。由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个体面子观是指在人际互动过程中,个 体对于面子这一自我在他人心目中的正向心理地位的重视程度,既有对获取自身面子的看重和 对失去个人面子的担忧,还有对他人面子的关注。 学界对于面子的研究已开展多年,并在诸多领域取得重要研究成果,如消费者行为领域 (Chan,Wan,&Sin,2009;Wang,Wei,&Zha ng,2018)。遗憾的是,面子在组织情境下的影响却鲜有探讨。作为影响深远的文化 价值观,显然面子也会在组织情境下有着独特的作用,是影响员工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陈炳,

智慧城市是面子更是里子

智慧城市是面子更是里子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智慧城市是“面子”更是“里子” 自2013年开始,全国有230多座城市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的概念。真的有这么多城市需要建设智慧城市吗北大方正信息产业集团CEO刘欲晓女士认为,智慧城市不应该是为了建设而建设,建设智慧城市的真正动力是极度需求下的产物,而这个需求来源于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面临的诸多挑战。因为有挑战,所以才需要建设智慧城市。 那么新型城镇化究竟“新”在哪里呢在刘欲晓看来,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最大的特征是“四化同步”,即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尤其是“信息化”和“城镇化”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刘欲晓从一个IT人的角度举了一个例子,如果把新型城镇化比喻为一辆红色的特斯拉,工业化就好比特斯拉的电机,是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动力引擎;农业现代化正如特斯拉的锂离子电池,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基础;信息化就像特斯拉最具特色的触控Pad及里面设置的所有程序,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核心;城镇化则相当于特斯拉的高密度铝合金框架和四个轮子,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载体。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是集约、绿色、智能、低碳,正如特斯拉的内涵一样。其实从另外一个维度来说,特斯拉不是一辆车,而是一台装了轮子的电脑。” 智慧城市因“需”而动 在新型城镇化的建设过程中,究竟会遇到哪些巨大的挑战呢比如说在产业规划方面,需要从低附加值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转型升级;在城市环境方面,需要治理污染和防治一些地质灾害;在商业模式方面,需要从现在的重模仿、轻创新的模式转向可持续、合作共赢的模式;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互动渠道需要畅通,市民多元化的服务需求要满足,政府职能需要转型,政府各部门之间的信息需要互联互通才能为政府的智慧决策提供依据……在新型城镇化的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这些挑战,都是建设智慧城市的极度需求。 正是洞察到这些需求,方正信产在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扮演着独特的角色。以天津为例,天津在2014年提出了“宽带天津”的规划。方正信产的宽带服务从2014年正式涉足天津,截止到2014

人情与面子中国人的权利游戏

人情与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 黄光国 西方有关人际行为及交易法则的研究应当扩大其视野,不应单只假设每个社会的社会化都是要求个人依据自我的利益做出理性的决定。最近的研究结果显示:中国社会与其他类似的社会所遵循的法则与西方迥然不同。这些社会十分重视“报”的规范,这些规范又因人们在差序性“关系网”中所处的相对位置、彼此间“义务”的性质、以及双方长期刻意操作面子、及其他观念所造成的义务不同而有所改变。这些特殊的文化象征以及有权力的领导者在历史上长期垄断有价值的资源,可能有助于解释这些行为型态的产生。有些外来的力量可能使它们发生变化;可是同时也有一些因素会使这些行为型态不因政治及经济环境的变迁而有所改变。 长久以来,强调社会和谐性及人际关系的合理安排一直被认为是中国文化最显著的特性之一(Abbott,1970)。许多社会科学家曾经注意到:在中国语文中有些本土性的概念常为人们用以定义人际关系之安排的合适性。他们曾经试图阐释诸如“人情”(金耀基,1980),“面子”(Ho,1974;Hu,1944;King and Myers,1977),“关系”(乔健,1982:Jacobs,1979),与“报”(文崇一,1982;Yang,1957)等本土性概念的意义及重要性,他们的努力对于深入了解中国人的社会行为,的确有所贡献。不过,以往的研究大都偏重于理清其中一、二个概念,而未曾整合这四个概念。 本论文的目的,是以社会交易理论为基础,发展出一套理论架构来解释这些概念之间的动力关系。笔者认为:这个理论架构不仅描绘出中国社会中社会行为的原型,同时也可以作为解释大多数文化中社会互动过程的一般性模式,尤其适用于“集体主义”的文化中。许多研究“正义理论”(Justice theory)的学者主张:在群体里,人们经常根据三种法则来进行社会交易,或分配社会资源,它们是“公平法则”(equity rule)、“均等法则”(equality rule)以及“需求法则”(need rule)。 “公平法则”认为每个人都应当依其贡献比例的大小,获得相当的报酬。在“以经济生产力为主要目标的利益导向的情境中”(Deutsch,1975,P.143),在“接受者的主要责任是有效率地完成工作”(Leventhal, 1976 b,P.216),或者当“互动双方不把对方当做个人,而只要考虑彼此所扮演的角色关系”时(Lerner,1975,1977),此一法则最常为人所引用。 “均等法则”不管每个人客观贡献的大小,要求大家一律平均分摊利润及损失。它适用于重视分工合作、团结和谐的情境下,强调“促进或维系和乐之社会关系”的场所(Deutsch,1975,P.146),当“接受者之间的和谐及团结十分重要”的时候(Leventhal,1975a:P.218),或者当个人视对方为“人”,而不是某一社会地位之占有者的时候。 “需求法则”认为利润、成果或其他利益的分配应该满足接受者的合理需求,而不管他们个别的贡献大小。它适用于一个亲密的社会团体中,每个成员均热衷于“促进团体的福利与发展”的情境(Deutsch,1975),“成员间关系非常亲密的时候(Greenberg and Cohen,1982;Lerner,1975,1977;Leventhal,1976a)”,或者个人和他人间感情深厚而有亲密的“同一关系”(identity relation)时(Lerner,1975,1977)。 笔者虽然同意:这些行为的法则几乎是普遍而适用于任何文化的,然而笔者以为:它们仍然不足以解释我们在某些文化中观察到的令人着迷的行为现象。由于每个文化都是独特的结构情境,也各有一组特殊的文化分类体系,它们会使个体用不同的方式来思考人际关系,世界各地的人处理社会关系的方式也会有所差异。在面对高度工业化、都市化、教育普及和

面子和利益哪个重要 三招婉拒“人情保单”

面子和利益哪个重要三招婉拒“人情保 单” 当熟人向我们推销保险时,因为拉不下面子而购买的保单,称之为“人情保单”。正因为碍于人情,这类保单大部分时候并不符合自己的实际需要。因此要慎重对待,用点技巧,尽力保护自己利益,又不伤情面。 “买这种投资型的保单,风险不大,利率又比定存好很多,最适合你了!”47岁的严静因为公司办理提前退休方案,拿了一笔几万元的离职金,正准备转业。以往帮她打点保险事宜的朋友知道后,马上对她提出新的保单建议。 原本思忖,要把离职金放定存,以应付未来临时支出,且评估自己保险已经足够,严静并不想增加保单。可是,朋友不停上门游说,一会儿分析“现在景气好,正是投资的好时机!”一会儿又建议说“已经年届中年,应该好好规划退休后的财务,这个保单都是投资于比较保守的金融产品的,风险不大的。” 敌不过朋友的“盛情”,这位刚退出职场、还来不及转业的中年妇女,就这样多买了1张趸缴的投资型保单。 没想到,才投保一个多月,严女士的父亲就生了一场大病,她决定暂停转业,回家照顾父亲。没有收入,手中现金愈用愈少,她不禁懊恼,当初好好放定存就好,干嘛因为“人

情”去买那张自己并没有多大需求的保单。 大都通过认识的人买保单 很多人都跟严静一样!根据一项调查,超过80%的保险消费者,人生第一张保单都是向熟识或朋友介绍的人购买,其中,又有近一半的人是在顺应人情的状况下购买。 在购买保险这件事上,有78%的被调查者坦承,最难拒绝的保险推销员就是自己的亲朋好友,因而有7成民众手中握有“人情保单”。 “人情保单”之所以让人困扰,是因为难以拒绝。有将近3成的人反映,如果坚持不买,会赔掉友情或亲情。更有超过一半的人承认,自己真的不需要新增保单,但却不知道如何拒绝,才能兼顾情谊和自己的荷包。 保险专家认为,保险商品销售经常依赖人情管道销售,主要在信息不对称。因为大多数人对复杂难懂的保险产品不了解,所以消费者才会希望通过认识的人来缩减信息不对称这道鸿沟。 如果不想浪费钱买自己并不需要的,或是不适合自己的“人情保单”,主要还得靠反过来掌握真实的自我需求,以便“架起人情保单防护网”。具体这个防护网要怎么架?我们不妨可按以下3种状况分别处理。 以“缓兵之计”测试对方 业务员通常会说:“就差你一张,我这个月业绩就达成了,

面子理论

中西方面子理论差异探微“礼貌”本身是日常生活行为中具有道德或伦理意义的一项行为准则,包括人们为维护和谐的人际关系所作出的种种努力。它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条重要准绳。面子论是一种礼貌现象,其中包括英国学者Brown 和Levinson 建立在西方文化基础上的“面子保全论”,它是言语活动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这个理论是否在中西方文化中都普遍适用?面子论是否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本文将对中西方不同文化情境中的面子理论差异及其成因进行探讨。 一、中西方文化情境中的面子理论 (一)西方文化中的面子论 英国社会心理学家Erving Goffman 早在20 世纪50 年代就从社会学角度提出“面子”(face)这一概念。他把“面子”界定为“一个人在某一具体交际场合中,通过采取言语动作而为自己获得的正面的社会价值,是按照社会所赞许的属性而创造的自我形象”[1]。“面子策略”则指人们在交际中所采取的与面子相一致的行动,如避免发生尴尬、丧失自尊等。他说,人们在交往中无时无刻不涉及“脸面工作”(face work)[1]。“脸面”是人类行为准则之一,渗透于人际行为之中。一方面,人的行为受到面子的约束,另一方面人们也期待他人对面子给予考虑。面子是个人神圣的私有物,是安全感和幸福感的中枢。Goffman认为:“脸面工作”是互相配合的[2]。面子的维持和赋予取决于他人,换言之,一个人丢不丢面子归根到底掌握在他人手中。要想自己不丢面子,最保险的方法就是不去伤害他人的面子。因此,人们在交际中总是使用礼貌语言。 英国人类学家Brown 和Levinson 于1978 年发表了一篇题为《语言应用的普遍现象:礼貌现象》(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Politeness Phenomena)的文章,第一次对礼貌、面子这一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探讨[3]。他们调查了英语、墨西哥一种土著语和印度南方一种土著语中的礼貌现象,发现在三种毫无关系的文化中,语言使用中的礼貌现象绝非偶然,而是一种普遍现象[3]。他们沿用了Goffman 的“面子”概念,提出了“面子保全论”(Face Saving Theory)。 “面子保全论”首先设定,参加交际活动的人都是典型人(Model Person)[4]。典型人是“一个具有面子需求的理性人”,通俗些说就是社会集团中具有正常交际能力的人。典型人所具有的“面子”即是每一个社会成员意欲为自己挣得的那种在公众中的“个人形象”(the public self-image),它分为消极面子(negative face)和积极面子(positive face)两类。消极面子是指有自主的权利,不希望别人强加于自己、干涉自己的行为。积极面子是指需要得到对方的承认和喜爱,与对方达成共识。Brown 和Levinson 认为,许多言语行为本质上是威胁面子的,讲究礼貌就是要减轻某些交际行为给面子带来的威胁。社会交往中既要尊重对方的积极面子,又要照顾到对方的消极面子,这样才能给对方留点面子,同时也给自己挣点面子,以免带来难堪的局面或使关系恶化[5]。他们认为在语言交际中为减少对面子的威胁,交际者应采取一些礼貌策略。这些礼貌策略分为积极礼貌策略和消极礼貌策略。前者针对听话者的积极面子,强调双方的平等、熟悉,而后者针对听话者的消极面子,特点为表示克制、正式和双方的社会距离[6]。 (二)中国人的面子论 作为礼貌理论中的两个核心概念,面子和礼貌是紧密相连的。顾曰国(1990,1992)曾经指出,现代汉语中的“礼貌”起源于中国古代的“礼”。《管子·五辅》中明确指出,礼就是维护现行社会等差的行为法则。“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等,贫富有度,凡此八者,礼之经也”。可见,礼的主要功能在于使社会中每个人都在贵贱、长幼、贫富的等级制度中有恰当的地位,以维护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人际和谐。礼反映了中国文化对等级性和群体和谐的重视。从古代的礼演变而来的礼貌概念在现代汉语中被解释为“人们通过言行举止表现出的谦虚和尊敬”[7],它已不再明确强调等级性[6],其社会功能“已经转到保持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融洽与和谐、消除抵触、促成合作上来”[8]。但是同古代的礼一样,它同样强调赋予他人以尊重,支持交际对象的面子。由此可以看出,在社会交际中礼貌和面子之间是互相联系的。正如Peccei(1999)指出,礼貌就是对他人的“面子需求”(face wants)表示认可,是“典型人”为满足面子需求所采取的各种理性行为[5]。实施礼貌就意味着照顾和抬高对方的面子,向对方表示尊重,而维持和增加对方的面子就意味着有礼貌,二者的最终目的都是为实际人际和谐。 其他学者也曾对汉语面子有着精辟的论述。Mao(1994)引述人类学家Hu(1944)对于汉语面子概念的讨论,认为汉语中的面子指个人在所处群体中能够获得的良好形象,它有两方面,即“面子”和“脸”。“面子”指通过在生活中获得成功而获得的,或者是他人赋予自己的威信或名誉。而“脸”指个体由于遵守社会的道德标准而从所处群体获得的尊重[6]。“面子”与“脸”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的社会正价值较后者的低[8]。“面子观念”则是一张无形的“脸”。正如林语堂先生在《脸与法治》一文中所说:“中国人的脸,不但可以洗,可以刮,并且可以丢,可以赏,可以争,可以留”。无论一个人是富有还是贫穷,地位是尊贵还是卑微,“面子”终归是要的。 “面子”这一概念还反映了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在儒家学说里,人们提倡个人从属于社会的价值观,强调的是个人的需求不要超越社会所给予个人的身份地位[8]。“面子”既是加强道德标准的社会戒律,又是维持个人道德完整的保证。中国人在社会交往中往往讲究“赏脸”、“留面子”,尽量避免“丢脸”。因此,在交际实践中,为了给自己面子,也为保留对方的面子,最好的办法就是使用礼貌语言[9],即在不损伤自己面子情况下向对方表示礼貌。当不得不使用有伤面子的言辞时,采用的策略往往是先肯定后指出不足,或先赞同后摆出分歧,这就是所谓“求同”[8]。因此,礼貌和面子对于实现交际中的和谐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中西方面子理论之差异 对于面子的关注和需求虽然在各个社会文化中都是存在的,但赋予面子、失去面子或获得面子时所依赖的标准却在不同的文化中大相径庭,而这些标准植根于各种社会文化不同的价值取向中。 首先,Brown 和Levinson 把面子界定为“人们想为自己获得的自我形象”,强调的是面子的个体;而汉语的面子具有社会取向,

面子里子(高中语文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个四五岁男孩,平时总爱反着穿袜子,父亲有时帮他把袜子好好地穿上,他还要自己脱下来,再翻个面穿上去。有一次父亲生气地问他:“你为什么总要反着穿呢?线头露在外面,多难看!”没想到他竟理直气壮地说:“袜子是我在穿,不是穿给别人看的,线头在里面,会使我的脚不舒服,我当然要把袜子翻过来!”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一、材料解读与立意参考角度 1.儿子角度(关键词:自知、适合自己、坚持自己的做法、亲身体验) 与儿子角度相关的关键语句是“袜子是我在穿,不是穿给别人看的,线头在里面,会使我的脚不舒服,我当然要把袜子翻过来!” 这应该是本次作文立

意的关键句。审题的核心要素是如何看待自我行为,“自己”一词为立意的关键点。从另一个角度看,材料还有一个如何看待他人与外物的角度,这就给学生留下了辩证思维的空间。解读此关键语句,可有以下立意: (1)为自己而活(不必活在别人的眼光下);(2)坚持自己的正确判断; (3)勇于打破常规,选择适合自己的;(4)只要适合自己,就应该被尊重; (5)坚持符合自己发展的做法; (6)别人只是观众,自己才是主角; (7)人要根据需要去控制物,而不能成为物的奴隶。(物的价值在为人所用,而非为了好看。)

2.父亲角度(关键词:别人的感受、合乎习惯常规、站在孩子的角度) 与父亲角度相关的关键语句是“有一次父亲生气地问他:‘你为什么总要反着穿呢?线头露在外面,多难看!’”父亲想引导孩子照常规穿袜,孩子却不听从,父亲生气也是人之常情。但父亲也不能不尊重孩子感受,不能一味要求孩子按惯例做事。毕竟,孩子的做法是建立在真实感受上的,看似违反常规,却不违反常理,对孩子的成长没有什么不好的影响,作为父亲有必要予以尊重,这对培养孩子的个性很重要。孩子的童真不应该被扼杀,只要孩子的举动不违背常理,只要适合其成长轨迹都应该被理解、尊重、甚至引导、鼓励。因此,面对孩子的另类表现,家长怎样处理就是一门成长教育的高深学问。 解读此关键语句,可有以下立意: (1)教育孩子时要尊重孩子的真实感受,因势利导; (2)人要努力适应、遵守社会规范(我们的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安全感缺失导致的“面子情结”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安全感缺失导致的“面子情结” 中国人的共性中有一条众所周知的事实:爱要面子。可以说, 中国人对于“面子”的执着,能让一个人忽略其他所有的一切:个人 的健康、他人的感受以及重要的人际关系等等。 那么,中国人为什么如此“爱面子”?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人本主义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 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马斯洛将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 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 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这五层需求是从低到高排列的,也就是说——只有先满足了生理需求也就是生存需求,人们才会考虑到安全需求;满足了安全需求,人们才会考虑到爱和归属的需求。 马斯洛认为:整个有机体是一个追求安全的机制,人的感受器官、效应器官、智能和其他能量主要是寻求安全的工具,甚至可以 把科学和人生观都看成是满足安全需要的一部分。所以,对于那些 挣扎在生活底层的人来说,“面子”这事是不太重要的,因为活下去 更重要;然而,一旦生存需求被满足,安全的需求就变得更为迫切。对于那些整天活在“面子”里的人来说,安全感是奢侈品,很少见的。 缺乏安全感的表现有:感到自己对身边的事物受到威胁,觉得 这世界是不公平或是危险的;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危险的、而变的紧

张、彷徨不安、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恶”的。因此,当个人的安全感 严重缺乏时,他的自我认可度和自我评价值是严重不足的。他需要 通过“面子”来得到别人的认可和肯定,以弥补自己内在的缺失;他 需要通过表面上的“超越”,掩饰自己内在的虚弱和空洞。 一个人的“面子情结”,不仅会对个人利益造成损害,还会危及 家庭、事业及其他方方面面。那么,怎样帮助自己打破“面子”问题,建立新的个人安全体系呢? 作为度麦学苑心理关爱中心的专业心理咨询师,在与来访者沟 通的过程中,会教给他们一个小技巧,帮助他们放下面子,真实面 对一切。技巧很简单:用手指甲沿着发际线划一圈儿,然后轻轻地 把脸揭下来(当然只是有揭脸的动作,不会真的把脸皮揭下来), 放进一个带锁的盒子里,锁好再去面对问题。虽然很简单,但是很 有效。当然,通俗地说,就是“不要带脸”。 积极的自我暗示有着非常明显的作用。如果你在生活和工作中 无法拒绝别人,如果你总是因面子问题而左右为难,如果你怕丢面 子而不断去和别人攀比,再或者如果你因为放不下面子破坏了关系——请你试着用这个简单的方法去放下面子,真实面对迫切需要解 决的问题。当你真的勇敢尝试时,你会发现——所有问题的解决答 案都是“真实面对”而已。

中国人的面子消费及其影响

JISHOU UNIVERSITY <<消费者行为学>>课程期末考试-课程论文 题目:中国人的面子消费及其影响 作者: 学号: 所属学院:商学院 专业年级:2010级市场营销(1)班 指导教师:王永明职称:助教完成时间:2012年12月29日 吉首大学教务处制

中国人的面子消费及其影响 摘要: 从古至今,中国人一直都存在着“面子”消费且影响甚远。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人们的消费水平日益提高,消费逐渐呈现开放性和多元化的特征,人们对商品或服务的需求已不仅仅局限于实用功能上的满足,更希望通过消费满足社会、心理需要和提升社会地位,因此,中国人的面子消费愈演愈烈。目前,面子消费已经成为许多中国人消费行为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然而,面对“面子消费”这一问题,国人大多一面猛烈批评其负面影响,一面又趋之若鹜,缺少从营销学角度理性思考和研究。因此,本文将从营销学的角度对中国人的面子消费浅作分析,并对企业提出相应的营销对策。 引言: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新浪网。对1104人进行一项调查显示,84.2%的人确认。身边年轻人的“面子消费”现象普遍。受访者中。“70后”占31.5%。“80后”占44.0%。如今,“面子消费”、超前消费在不少年轻人中,已经司空见惯。国内某汽车网站的一项调查显示,“80后”正在成为汽车消费市场的新生力量。半数左右“80后”、“90后”在30岁之前已买车或计划买车。对于“面子消费”。调查中.48.4%的人表示“鄙视”;39.9%的人表示“同情”;36.5%的人感觉“愤慨”:30.3%的人表示“无所谓”;5.1%的人表示“认同”。“面子消费”最容易出现在哪个领域?调查中,排名前三的分别是“服饰”(75.3%)、“礼品”(60.7%)、“汽车”(59.5%)。接下来依次是:电子产品(55.6%)、餐饮(50.5%)、烟酒(49.5%)、化妆品(43.3%)、文化娱乐(26.9%)。 古往今来,“脸面”观念在中国人的思维中根深蒂固,可以说是支配大多数人社会生活的一个核心准则。林语堂曾经说过,统治中国的三女神是“面子、命运和恩典”,其中面子“抽象不可捉摸,然而它却是调节中国人社会交往的最细腻的标准”。 对于中国人而言,面子是个很重要的精神支柱。中国是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大国,“面子”这个东西在中国经过数千年的积淀,其重要性在今天已经越来越凸显,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就是人际交往中讲究自己的形象和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重视脸面。近年来的文献研究表明,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人尤其注意通过印象整饰和角色扮演,在他人心中形成一个好印象,获得众人赞誉的好名声。中国人对于丢脸之事深恶痛绝,而对露脸则心驰神往。所以,中国人特别注重给别人和自己留面子。反映在消费者行为中,中国人过于看重体面的消费,过于看重与自己身份一致、与周围他人相一致的求同心理和人情消费。随着时下中国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富裕人群和中产阶级的数量迅速扩大,中国人的面子消费表现得越来越明显。

翻译是脸面,需认真谨慎

青岛翻译公司【青岛翻译机构】翻译是脸面,需认真谨慎 发布者:青岛翻译公司【青岛翻译机构】 沟通是理解的前提,而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加强,与很多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也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不少外企引进中国,这对于国际发展交流也是有很大影响的一块,而翻译却成了沟通与发展合作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青岛翻译公司【青岛翻译机构】认为相对来说,翻译即是脸面,如果在交流的过程中,连基本的语言表达都让人听不懂的话,那么可想而知,国家的发展也不会繁荣昌盛到哪去。近些年,中国外交不断的成功,很多外国友人来中国交流学习,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 在这个世界连成一个整体的年代,走在街上白种人,黄种人汇集在一起的时代里,如果一些基本的翻译都出现问题,那么对于城市以及国家的形象影响是相当之大的,所以翻译要避免错误。 在比较正规的商务翻译活动中,翻译错误只要不是太过于明显、离谱,大多数时候都是可以被原谅,甚至是被忽略的。现在的商务环境虽然注重效率、注重质量,但若承担商务翻译活动的翻译情商高超,以一种大家都喜闻乐见的方式圆过去或直接承认下来,很有可能不但不会被怪罪反而会获得更好的反响。 私人性质的翻译服务活动,尤其是较为轻松、惬意的旅游服务,雇主对于翻译就更为的包容了,一般只要翻译大范围上不犯错,一直抱持着亲善、可爱的态度,很少有人会较真的挑剔翻译哪儿不好了。 对于这种类型的翻译服务,高端翻译公司才会更为的重视,因为,这样流动性极大的顾客才是传递口碑的不二之选,因为他们有自己的圈子,当圈子中有类似要求的翻译需求之时,翻译公司就可以借此机会大显身手。 青岛翻译公司【青岛翻译机构】认为应该先做到将一些错误的翻译遏制摇篮里,例如现在很多的景点的翻译。指示牌的翻译,这些很多的都存在问题,就连很多不是英语专业的学生都可以看的出来,从而放上网给大家调侃,这是一种很不好的现象,翻译对于外国人来说就是中国人的脸面,需要谨慎。

青少应该树立正确的“面子观”(整理精校版)

青少年应该树立正确的“面子观” 作文辅导 1221 1631 青少年应该树立正确的“面子观” 是什么让青少年涌入医院争做整容手术?是什么让青少年把名模明星作为自己整形的目标?他们为了一个美丽的“面子”。不可否认,美的容貌惹人爱,给你带来“面子”。但是,当你面对一个美若天仙却满口粗话的“美女”,你还会觉得她的美很有“面子”吗? “面子”,不止是靓丽的容貌,也不止是优雅的仪表。希望通过整形手术 把自己整成名模明星的青少年啊,我们更应该树立正确的面子观。 树立正确的面子观,首先需要我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正确的人生观是我们人生的大厦的基石,倘若人生的基石放错了位置,再美的面子,也不可能赢得人们的赞赏。华中科技大学的博士生导师肖传国,通过学术造假,为自己骗取了许多荣誉,甚至赢得了准科学院院士的头衔,可谓风光无限。为了面子,他不惜花钱十万,雇凶杀人,这样的面子是虚假的,只能招致世人唾弃。倘若肖传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正确面对面子,脚踏实地,通过辛勤专研去摘取科学宫殿的明珠,何至于今天落到锒铛入狱的境地? 树立正确的面子观,还需要我们敢于面对自身的不足。许多青少年之所以纷纷选择暑假整容,是因为他们不敢面对自己容貌上的不足,为自己容颜的平凡而苦恼。其实,生活中我们要面对许多不足:不吃美食,我们无法享受口食之欲;不着名牌,我们无法满足虚荣之心;不乘汽车,我们无法承受攀比之需……诸多的不足往往都会涉及面子,倘若我们不能树立正确的面子观,不能理智的对待面子,我们不但要承受感情的煎熬,还会对父母百般索取,甚至会铤而走险踏上犯罪之途。由此可见,只有正确面对自身的不足,我们才能树立正确的面子观。 树立正确的面子观,更需要我们明确人生的航向。人生在世,我们需要面子,但我们的人生更需要航行的方向,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我们才会明白,什么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面子。 正因为霍金树立勇攀科学高峰的理想,所以他把探究宇宙天体的运动规律 并取得成就作为自己的面子,倘若他把获得美丽的容貌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他还能取得“宇宙之王”的美誉吗? 正因为钱学森树立要为新中国的科学发展奋斗终身的理想,所以他把建立 新中国的航空航天事业作为自己的面子,倘若他把追名逐利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他还能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吗?

里子与面子

里子与面子 在接下来的数十分钟里,我们一起来探讨“面子与里子”。 首先,面子与里子的重要性。我们可以看见,我上身所穿的外套是一件休闲西服。它很合身,很贴身。但是,在下一秒钟,各位看官们将会发现,它是那么的不合身,那么的不贴身。这是面子,这是里子,各有特点,各司其职。生活中,工作中,学习中,少不了面子,也少不了里子。因此,这二者于我们而言,缺一不可。 其次,什么是面子,什么是里子。通常所说,“坐,请坐,请上座;茶,请茶,请好茶”这就是面子。日常所言,面子是一种虚荣心的外在表现,里子则是一个人的内在,一个人的能力,素质,甚而是他的内心世界。如果你全身珠光宝气,如果你全身贵气逼人,如果甚而可以用“琳琅满目”来形容你,那么恭喜你。你就是我们口中的“面子”的典型代表。 这会为什么?这是一种表现欲,说得过分一点是一种畸形的表现欲,是他内心世界、内心想法的外在表现。这不是单纯的爱马仕、古奇或者LV。这是一颗心的写照。什么是面子,面子就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铮铮傲骨;什么是面子,面子就是“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凌云壮志;什么是面子,面子就是“千磨万炼仍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强毅力。我们,我们这一带年轻人,应该倡导用积极的眼光去看待问题,而非消极的,阴暗的。小米加步枪又如何,还不是能打赢你鸟枪加大炮。革命先烈们用血铸成的历史就是最好的铁证。爱国精神,奉献精神,能吃苦,肯干活的精神,这不正是我们党在和平年代所广为传播的精神吗?这不正是我们民族品质的积淀吗?而这所有的一切,又全都集中反映在了一点上——“面子”。因此,我们要意识到。真正的面子,应该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与良好品质的外在表现的。而这些外在表现又是需要一定的外在物质条件加以辅佐的。 什么是里子?有了刚才的“面子”,里子自然浅显易懂了。那就是一颗刚强坚毅的内心。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世界本源的种子。这颗种子会生根发芽,会枝繁叶茂,会开花结果,会成树,会成林,会长成一个完美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我们自由自在,就算外面狂风骤雨,依然如沐春风,好不叫人痛快。而这样的一个内心世界又能够支持、丰富我们的理想。每个人都有理想,都有自己的目标与追求。有时,我们渺茫,随波逐流,在沉沉浮浮中找不到灯塔。然而有梦想的风帆,它总能为我们指引方向。我们不知道具体要去哪儿,但我们知道,该朝向什么方位,然后尽力奔跑,奋勇前进。在这样的行动中,我们免不了要与人打交道,要与人接触。最重要的一点来了,各位。接触——这意味着,体现我们个人修养与素质,展现个人魅力的时刻来了。而这样的精神面貌,这样的外在表现,不就是我们最初的所呼吁的积极的“面子”吗! 因此,“坐,请坐,请上座;茶,请茶,请好茶”也就有了另外一番意味。 是的,我们发现,这个问题,有头有尾,头尾相接,二者相辅相成。里子和面子不再单一存在,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提升里子既是提升面子,修炼面子也能提升里子。 有了这样的认识之后。我们已经将面子与里子从泥淖里捞了出来,摆脱了俗气。现在我们要回到最基本的问题,讨论面子与里子这二者和发展的关系。 画一个大圆,那是公司。大圆里套一个小圆,那是个人。 大圆的外面是公司的面子,大圆的里面是公司的里子。小圆的外面是个人的面子,小圆的里面是个人的里子。 个人的里子与面子是公司里子的一部分。 个人的面子和公司的面子一起组成体现了公司的面子。

面子理论在促销话语中的运用

面子理论在促销话语中的运用 龚茂莉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云南 潞西,678400) 【摘 要】促销活动中各种面子策略的使用最终目的是为了达成最大限度的交易。这些策略的使用频率是顺次递减的,用得最广泛的是正面面子策略,有时使用负面面子策略,偶尔使用含糊策略, 几乎不使用沉默策略(倾听的情况除外)。大体来看,这些策略的礼貌级别也是顺次递减的,正面面子最礼貌,负面面子和含糊次之,沉默最不礼貌。具体使用哪种或哪几种策略要靠销售人员根据实际的情况来选择。分析中发现,造成负面面子威胁的原因在中西方两种文化中是不同的,而沉默也不一定是最礼貌的策略。由于不同的文化对礼貌的理解是不同的,所以对何时、何种情况下的语言选择才是礼貌的,不同的文化会给予不同的诠释。 【关键词】面子理论;促销话语;运用 1 引言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社会经济活动越来越活跃和频繁,人们的消费理念也越来越理性。促销是促进繁荣市场、商品流通和拉动消费的重要手段,如何确保高投资回报、达成最大效益的交易就需要高明的促销技术,而促销话语是交易达成的关键因素。上世纪70年代提出的面子理论是人们在交际中使用的重要语用原则,同样适用于以交际交流为主的促销行为。促销人员有时会最大限度的使用正面面子,有时故意使用负面面子策略威胁到顾客的正面面子,为的是从更大程度上来提升顾客的正面面子。有时使用含糊策略,很少或者几乎不用沉默策略,宁可使用含糊策略也不用沉默策略。分析中发现,造成负面面子威胁的原因在中西方两种文化中是不同的,真正能使中国人感到丢面子的是自尊的损害而不是自由的丧失;而沉默也不一定是最礼貌的策略,它也可以威胁到人的正面和负面面子。 2 促销中的面子理论2.1 关于面子 格赖斯(H.P.Grice )的“合作原则” (Coop rative p rinciple )和“会话含意”(Conver 2sational Implicat ure )学说完成了言语交际中从“意义”到“含义”的过渡,是语用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大突破(Leech ,1983)。但是,新的问题也因此而产生了:为什么人们在言语交际中常常不用直接的方式遣词造句,而是用间接的方式声东击西?为什么对方拐弯抹角去意会,而不愿向对方坦率言传?格赖斯的理论没有圆满的解答人们在言语交际中为什么要故意违反合作原则中的准则这个问题。其实这些问题的答案之一就是出自礼貌的需要。后来的学者布朗(P.Brown )、列文森(Levinson )和利奇(Leech ) 等提出的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 )帮助解答了这些问题,丰富和发展了格赖斯的理论,认为礼貌原则可以援救合作原则,两者是相互益补的。“礼貌,按布朗和列文森的解释,是一个 收稿日期:2007-10-26 作者简介:龚茂莉(1978—  ),女,傣族,梁河县人,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讲师。1 5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年第1期第17卷  No112008 vol 117

关于放下面子的名言

关于放下面子的名言 1、做人十心机:①做人不能太单纯,适度伪装自己;②凡事留余地,要留退路;③话不说绝,口无遮拦难成大事;④成熟而不世故; ⑤心态好,想得开活得不累;⑥懂方圆之道:没事不惹事,来事不怕事;⑦不可少二礼:礼仪与礼物;⑧人在江湖飘,防挨朋友刀;⑨偶尔势利眼,寻可靠伙伴;⑩放下面子来做人。 2、当一个女孩为你放下面子时,如你也喜欢她,请为她放下你的尊严 3、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我们舍得笑容,得到的是友谊;舍得宽容,得到的是大气;舍得诚实,得到的是朋友;舍得面子,得到的是实在;舍得虚名,得到的是逍遥;舍得施舍,得到的是美名;舍得放下,得到的是自在。 4、年轻人,不要把自己想的多么多么牛X,也不要过分的强调自己的尊严。 当你放下面子赚钱的时候,说明你已经懂事了! 当你用钱赚回面子的时候,说明你已经成功了!

当你用面子可以赚钱的时候,说明你已经是人物了! 当你还停留在那里喝酒、吹牛、发牢骚!啥也不懂还装懂!只爱所谓的面子的时候,说明你的未来,也就那样了 5、爱情没有面子这么一说,当我们坦诚相对时就已经放下了。 6、是你没有亲身经历我的人生还是你根本没能体会到我曾经放下高贵的尊严,放下几斤几两的面子,低着头苦苦哀求他人的场景。 7、“虽然和别人吵架我也会生气难过但倔强的性格绝不允许自己低头可是和你吵架的时候哪怕是你错了我在心里自己委屈两分钟然后又屁颠屁颠的去找你性子再硬也愿意放下面子大概是因为你真的很重要吧” 8、只要是对待自己爱的人,偶尔放下面子犯几次贱也未尝不是一件美妙的事,因为此举反而会增加彼此之间的亲密度,毕竟在你跟对方放下面子的那一瞬间,对方就已经感受到了你强而有力的爱。当然,做贱人可以,但也要做一个有节操有原则的贱人,不然的话,那就不叫贱人了,那叫卑贱。 9、因为在乎,才会愿意主动联系。 因为不想失去,才会放下所谓的面子。 因为坚信值得,才会紧紧抓牢。

男人为面子答应亲戚们各种要求

男人为面子答应亲戚们各种要求 01 男人都是很好面子的,所以,无论在家里对你多好的男人,在外人面前,都希望你能够给他足够的面子。 这一点,我相信大多女人都能理解,男人是自尊心很强的生物,做妻子的,给足丈夫面子,也是一种爱。只要丈夫在家里对自己足够好,那出去以后让他装装老大,其实也没什么。 可是啊,这种要面子,是需要有个度的。如果有的男人一味充大,完全不考虑家庭的实际情况,女人也真的要有自己的底线,否则,让他吸干了血,也不一定会感激你。 当然,我也告诉男人们,好面子没错,可你也要清楚自己几斤几两,不要什么要求都敢答应,让最爱你的那个女人跟着一起吃苦。 你要知道,真爱你的人就怕给你的不够多,不爱你的人才会向你一味索要,你无原则无底线地答应旁人地要求,他们可能还会在背后骂你是冤大头。

我们要常怀感恩之心,对身边的人友善,可是前提也是要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这样的你,才会得到尊重,也才会真的获得幸福。 千万不要像今天文章中的这位主人公李先生一样,因为面子一次次答应亲戚们的无理要求,最终拖垮了自己的婚姻,真的是得不偿失。 02 李先生小时候学习很好,当年,他和哥哥只能有一个上学,哥哥主动放弃,说自己学习也不好,就去打工供弟弟上学吧,父母同意了,说咬着牙也要把李先生供出来。 因为家人如此的努力,李先生也丝毫不敢放弃,每天回家帮忙干完活就在一点微弱的灯光下复习。终于,他考上了大学,光耀了门楣。 可是啊,为了供他上大学,父母借遍了村子里所有亲戚家,就这样你二十我一百的凑够了他的学费。 大学四年,李先生没有逛过一次街,没有去外面馆子里吃过一顿饭,因为就算是吃食堂,他每顿都只敢吃一个菜,偶尔打打牙祭多吃一个,都会想起家里年迈的父母和为了自己辍学打工的哥哥。

教育反思 .学生也需要“面子”

教育反思.学生也需要“面子” .;;学生不管他有多么淘气,多么刁滑,他也有自尊心,也想得到尊重。他嘴上说“我就这样了,爱怎样就怎样吧”,但他的心里一定希望能得到别人的尊重。而能使学生感受到他受到了尊重,是能否教育挽救一个学生的基本条件。正如我们自己一样,都希望被人尊重,能尊重我们的人,我们就愿意听他的话——“士为知已者死,在所不惜”。而新的教育理念也告诉我们要尊重学生。 一个星期天,一位家长打电话对我说:“赵老师,我家子辰不想上了,想转学。”我问为什么,家长也不太清楚,只知道班中有学生排斥自己的孩子,孩子感到孤单、无助而想转学。家长又问我是否能处理好这件事,我说:“你放心吧,先让我试试,给我一点儿时间。” 我陷入了沉思之中。白子辰,在我和其他老师的眼中,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老师都当我面夸奖过他,如何聪明。确也如此。但他有些恃才而傲,有瞧不起他人的心理。当班委的他,管理他人的方法也不得当,“得罪”了不少人。他受人排斥是“脚上的泡——自己走的”。而另一位学生——蒋宇博,这个班级中的捣蛋大王,正是因为看不惯白子辰的“傲”而联合起其他同学一起排斥他。我怎样教育这两个孩子,既不伤害其自尊,还能让他们看到自己的缺点而改正呢? 夜难寐。月光倾泄在窗户上,留下斑斑影痕。我想起了我的老师。在我有错误或想不通时,老师总是旁击侧敲,以不触及我的自尊。让我能自觉、自悟、自醒。我为何不也来个娓婉的教育呢?虽然学生可能悟不到,但我有智慧呀!哈!于是暗定计谋,成竹在胸。一觉天明。第二天,我先把白子辰叫到办公室,了解了情况之后,我问他:“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同学们排斥你的吗?”白子辰摇了摇头,一脸茫然的样子。我说:“你想不想知道原因?”白子辰表示很愿意。于是,我把他安排在后面的座位上。然后我把蒋宇博叫到办公室问原因。蒋宇博因白子辰不在场(不知白子辰在后面坐着),大胆地将原因说出。我稍做沉默,以好让白子辰在心中有反思的时间,之后,我问蒋宇博:“白子辰是有很多缺点,你有没有缺点?”蒋宇博低下了头。“你想不想知道自己的缺点,想不想知道同学们对你的评价?”蒋宇博说:“想,但同学们都不说。”我微微一笑:“我有办法,我能让同学们说出来。”于是,我又把蒋宇博另外一边的隔断后面,与白子辰、我都是一壁之隔。 一切安排妥当后,我从班中找来一些学生,有男生也有女生,问他们对白子辰、蒋宇博两位同学有什么样的看法,说说他俩的优缺点。因这些学生看到白、蒋均不在场,大胆发言,抢着说两人的长短。之后,我对这些同学说:“老师也只是想了解一下情况,你们回去吧。” 学生回班后,我将两生请回办公室,发现两人的脸都很红,我心中偷乐,见时机已经成熟,便和颜悦色地说:“都听到了吧,谁的缺点更多一些?”蒋宇博羞愧的头低得更厉害了。我语重心长地说:“其实我们大家都有缺点。我们不能因为自己的某一方面比别人强就瞧不起别人,就讽刺挖苦别人。你瞧不起别人,不尊重别人,别人就不会尊重你。我们同学之间更不能因为别人有缺点就排斥他,不理他。因为人人都有缺点,可能你的缺点比别人更多。要学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