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综合防灾规划资料

城市综合防灾规划资料
城市综合防灾规划资料

第一章

灾害:是以生存环境受到破坏,经济损失,人员伤亡的结果体现的。

城市灾害是指由于发生不可控制或未加控制的因素造成的,对城市系统中的生命财产和社会物质财富造成重大危害的自然事件和社会事件。

灾害分类:1、自然灾害:是以自然变异为主而产生的并表现为自然态的灾害。2:人为灾害,指人类社会系统或自然社会综合系统运用发展的一种极端表现形式,是人为因素给人、自然社会带来的危害。

自然灾害的种类:1、气象灾害:①台风:特指其中心附近地面或海域12m高处最大风力≥12级(或≥64nm/h或≥32.7m/s)的热带气旋。②大风:指瞬时风速≥17m/s③干热风:在我国,一般把日最高气温≥30°,最小相对湿度≤30%,并伴有3级以上风的综合性天气现象。④沙尘暴:指大量沙粒和尘土被强风吹起卷入空中,使空气混浊,水平能见度不足1000m的现象。⑤霾:指空气中悬浮的微小尘粒、烟粒或盐粒使能见度显著降低的天气现象,会对交通、环境、人体健康等造成危害。⑥暴雨:(50mm≤日降水量<100mm),大暴雨(100mm≤日降水量<200mm),特大暴雨(日降水量≥200mm)。暴雪一般是指24小时内累积降水量达10mm或以上,或12小时内积累降水量达6mm或以上的固态降水,会对农牧业、交通、电力、通信设施等造成危害。高温:指日最高气温在35℃以上的天气现象、会对农牧业、电力、人体健康等造成危害。

2、洪涝灾害

3、海洋灾害与海岸带灾:海岸崩塌是指发生在海岸的崩塌,主要发生在陡峭的岩岸或黄土类土组成的海岸。

4、火灾与爆炸

5、地质灾害与地震: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地震、火山爆发、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

崩塌又称塌方,山崩是指陡峻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迅速崩落滚动,而后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现象,崩塌包括岩崩和土崩崩塌体完全脱离母体,发生的垂直位移量远大于水平位移量。

滑坡是指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贯通的剪切破坏面整体向下滑移现象,也称垮山、走山、地滑、土溜。

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沟谷中,由大量降水和冰雪融水等急促地表径流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并有强大冲击力和破坏作用的特殊洪流。

地面沉降,又称为地面下沉或地陷,是指在自然条件和人为作用下所形成的地表高程不断降低的环境地质现象。

地面塌陷: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因自然动力或人为动力造成地表浅层岩土体向下降落,从而在地面形成陷坑的动力地质现象。

地裂缝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产生开裂,并在地面形成一定长度和宽度的裂缝的一种地质现象。

6、生物灾害

7、生态灾害

城市灾害分类:1、自然灾害与人为灾害

2、城市主灾与次生灾害:发生在前,造成较大损害的城市灾害称为城市主灾,发生在后,由主灾引起的一系列灾害称为城市次生灾害。

城市灾害特征:1、高频度与群发性

2、强连续性和高扩张性

3、高灾损性与难恢复性

4、强区域性。

城市防灾范畴:防灾:是指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防御灾害发生和防止灾害带来更大损失与危害。

减灾:简单地理解就是减少或减轻灾害的损失。

抗灾、救灾、灾后重建

城市防灾:是指为抵御和减轻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及由此而引起的次生灾害,是对城市居民生命财产和各项工程设施造成危害的损失所采取的各种预防措施。

1城市防灾目标(P20):灾前预防——灾中应急措施——灾后重建

2城市防灾任务(P20):

(1)加强自然灾害风险隐患和信息管理能力建设

(2)加强自然灾害监测预警预报能力建设

(3)加强自然灾害综合防范防御能力建设

(4)加强城市自然灾害应急抢险救援能力建设

(5)加强流域防洪减灾体系建设

(6)加强巨灾综合应对能力建设

(7)加强城乡社区减灾能力建设

(8)加强健在科技支撑能力建设

(9)加强健在科普宣传教育能力建设

3.城市防灾与城市建设的关系(P21)

通过城市规划及公共设施建设,增进城市空间及城市服务设施的防灾功能(城市建设用地选择、布局形态、交通系统、绿地系统、市政系统)

4.城市防灾与城市规划的关系(P23):城市规划是最有效的防灾手段,城市的建设用地选择,布局形态,交通系统,绿地生态,市政设施的规划都与城市综合防灾密切联系。

5.城市综合防灾定义(P25):城市综合防灾主要包括两层含义,意识为应对自然灾害与人为灾害,原生灾害与次生灾害,要全面规划,制定综合对策,二是要针对灾害发生前,发生时,发生后的各项避灾、防灾、减灾、救灾等各种情况,采取配套措施,因此,可将城市综合防灾的特点概况为三点,多灾种,多手段和全过程。

城市综合防灾应该是从灾前、灾中、灾后整个过程来考虑城市的防灾问题。

6.城市综合防灾规划范畴: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是指城市在面临越发多样化复杂化的灾害类型时,通过风险评估明确城市的主要灾种和高风险地区,针对灾害发生的前期预防、中期应急、后期重建等不同阶段,制定包括政策法规型、管理型、经济金融保险型、教育型、空间性、工程技术型等全方位应对类型,对城市灾害管理体制进行整合,全社会共同参与规划的编制与实施过程,并对单项城市防灾规划提出规划的基本目标和原则的纲领性计划。

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的类型与编制体系(P31)图

从体系范畴角度,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可以分为全方位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和城市规划中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两个类型。全方位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是城市范围内防灾工作的综合安排,一般由城市应急管理部门为主体组织编制,城市规划中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是城市规划领域内要考虑的城市防灾问题,一般由城市规划管理部门为主体组织编制。

(1)全方位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应急管理部门

(2)城市规划中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城市规划管理部门

(3)各单项防灾规划——各专业部门编制

7.城市规划中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的编制体系构成(P34)图

8.中心城区的城市防灾综合规划(P35)

(1)总体规划层面: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的主要规划内包括现状的调查与问题研究、城市现状综合防灾能力评估、城市灾害综合风险评估与潜在损失预测、规划目标与原则、城市总体防灾空间结构、防灾分区、疏散避难空间系统规划、防救灾公共设施布局规划、市政基础设施系统防灾规划、重大危险源和次生灾害防治规划、特定地区的综合防灾规划、实施建议等。

(2)详细规划层面

A.明确规划目标与策略

B.防灾空间结构的优化

C.防灾分区的规划策略

D.防灾安全线的划定

第二章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与相关专项防灾规划的关系

第一节概述

1、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与各单项城市防灾规划的总体关系P45

2、全方位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与各单项城市防灾规划的协调关系P46

3、城市规划中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与各单项城市防灾规划的协调关系P48

第二节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与城市主要专项防灾规划的关系

1、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与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关系P54

补充内容:

(1)百害之首——地震

①地震成灾机制:指地震对人和社会造成危害的原因、方式和过程。

原生灾害:地震原生现象直接造成的

直接灾害:建筑物破坏、地表破坏、海啸

次生灾害:火灾、瘟疫、冷空气、大雨雪等

②地震成灾条件

地震方面:地震强度和频度影响;地点影响;时间影响

受灾对象方面:人口建筑物等财产密度;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政府防灾职能和公众防灾意识

③地震烈度:按所在地区受影响和破坏程度进行分级,共12个等级,6度为强震,7度为损害震地震震级:按震源释放的能量来划分等级

(2)建筑物抗震设计原则: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①建筑物设防标准:

甲类(国家审批、特殊要求的建筑;提高一度设计)

乙类(重点抗震城市的生命线工程;6-8度提高一级,9度加强抗震措施)

丙类(不属于甲、乙、丁类建筑,按设防烈度设计)

丁类(次要建筑,低一度设计)

②抗震防灾规划按城市规模、重要性和抗震防灾要求分为甲、乙、丙三类模式:

甲类(位于地震烈度7度及以上地区的大城市)

乙类(中等城市和位于地震烈度6度地区的大城市)

丙类(其他城市)

2、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与城市防洪规划的关系P59

城市防洪规划的类型与主要内容P60

补充内容:

(1)洪灾:指洪水给人类正常生活、生产带来的损失与祸患,它是通常所说的水灾和涝灾

城市洪灾:城市地区的洪水灾害

特点:不透水面积大、自然和人工两套排水系统、地面径流量大

(2)城市防洪规划标准

①城市等级和防洪标准

山洪

等级重要程度城市人口(万人)防洪标准

河洪海潮

I 特别重要城市≥100 ≥200 100-50 II 重要城市100-50 200-100 50-20

III 中等城市50-20 100-50 20-10

IV 一般城市≤20 50-20 1-5

②城市防洪校核标准

防洪标准设定防洪标准设定

1%(百年一遇)0.2%-0.3%(500-300年一遇)

2%(50年一遇)1%(百年一遇)

5%-10%(20-10年一遇)2%-4%(50-25年一遇)

(3)一些零碎

①城市防洪规划内容:确定城市防洪、治涝规划标准;确定城市用地防洪安全布局原则

②城市治涝标准:重现期10-20年

③城市防洪规划标准:用防御洪水重现期或频率表示,分为设计一级标准和设计校核两级标准

洪水频率用重现期的倒数表示:50年洪水,频率2%

④治涝工程措施:排水能力、采取排截抽等方式、具体确定排水闸规模、抽水

(4)洪灾的形成原因

①水灾:

A、围湖造田和泥沙淤积严重,使蓄洪能力大为减弱

B、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加剧洪灾的发生

C、防洪标准偏低,病险工程多

D、河道上人为设障,影响防洪

②涝灾

A、排水管网管道老化,排水标准比较低

B、硬质铺装降雨时水渗透性不好,不容易入渗

3、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与城市消防规划的关系P63

补充内容:

(1)城市消防规划内容:

①城市功能分区与防火分隔;②消防站布局;③消防给水;④消防车通道;⑤疏散线路与避难场所

(2)消防站布局

①5min责任区,面积4-7km2

②考虑水上消防站、特种消防站等各种消防站的搭配

③位于责任区中心,交通便利地点

④与医院、小学等建筑维持50m以上距离,与易燃易爆危险品保持200m以上间距,且位于这些设施上风口或倒风向

⑤合理利用高层建设消防瞭望台,配备监视和通信报警设备

(3)消防栓沿城市道路设置,靠近路口,间距120m,特殊60m

道路宽度大于60m,双侧设置消防栓

4、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与城市人防工程规划的关系P67

人防工程规划的内容P68

补充内容:

(1)人防工程规划编制:由人防部门会同城市规划、建设及其他部门共同编制

(2)人防工程规划审批:

①直辖市、一类省会城市(人防委和建设部审批)

②二类重点城市(省、自治区、直辖市审批)

③三类人防城市(市人民政府审批)

(3)人防工程建设总面积:

战时留城人数为总人数的30%-40%左右,人均1-1.5m2工程面积标准

居住区规划中,应按照总建筑面积的2%或地面建筑总投资的6%设置人防工程

第三节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与其他灾害防治规划的关系

1、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与城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关系P69

补充内容:

(1)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崩塌、城市地面沉降

(2)城市地面沉降原因:

①开采地下水、石油、煤等资源,以及工程施工或灌溉等人为因素

②频繁的地面翻修和地下线路改铺、地铁

③城市高层、超高层CBD及其城市综合体的建设

(3)地质灾害危害:

①地面高度降低造成高层损失

②城市排水系统的失效,防洪能力的降低

③地标建筑物的地基下沉,基础开裂,建筑物的破坏

④地下建筑向水井、油井的倾斜甚至拉裂破坏

⑤带来石油、天然气管道破裂的巨大风险的隐存灾害

(4)城市地面沉降防治对策:

①实施限量开采地下水的防治

②对规划区因开采地下水可能导致的灾害进行评估预测

③建立必要的长期观测系统

④采取边治理、边预防的方针防治灾害

2、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与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的关系P71

3、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与城市重大危险源布局规划的关系P75 了解

第四节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与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的关系P77 了解

第五节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与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的关系P84

第三章城市综合防灾总体规划

第一节城市综合防灾总体规划的内容构成与作用

1、城市综合防灾总体规划的内容构成P91 ★

2、城市综合防灾总体规划的作用P91

第二节市域综合防灾规划对策研究

1、市域综合防灾规划对策研究程序P92

2、市域综合防灾规划对策P94

第三节城市综合防灾总体规划的现状分析

1、城市灾害概况与特征分析(研究内容、现状调查)P96 ★

2、城市现状用地的安全与适宜性评价 P97

3、城市现状综合防灾能力评估(硬件软件设施) P98-P105 ★

疏散通道P98 城市避难场所P99 城市现状应急指挥系统P100 城市应急医疗设施P101 城市现状消防系统P102 治安系统P102 应急物资保障系统p103 现状生命线系统P104 现状危险源以及防灾能力P104

第四节城市灾害风险评估与损失预测(自学)

1、城市灾害风险评估

2、城市灾害风险图绘制

3、城市灾害的潜在损失预测

第五节城市总体防灾空间规划

1、城市总体防灾空间结构(概念及目的、内容构成点、线、面)P113-118

防灾轴P116 ★

2、城市总体防灾分区P119

意义、划分依据P119 规划原则P120 防灾分区的级别、功能、目标、指标P120-121

防灾分区的空间结构布局P122 分区土地使用防灾对策P123

3、城市防灾轴规划P124

第六节城市疏散避难空间体系规划

1、城市疏散通道系统规划P127

分类P127、原则P129、评估P129★、指标P130、布局规划P131、提高通行能力的措施P131

2、城市避难场所系统规划P132

避难场所定义P99 选址要点、规划布局P138★

第七节城市公共设施与基础设施的防灾规划

1、城市公共设施的防灾规划对策 P140

2、城市基础设施系统的综合防灾对策 P146

第八节城市危险源布局规划

1、城市危险源的概念与分类 P147

2、城市危险源调查与评价 P147

3、城市危险源布局规划 P148

第四章城市综合防灾详细规划

第一节综合防灾详规类型与作用(P151)

第二节控规的综合防灾控制引导(P152)

1.主要内容

2.具体方法:(1)灾害风险分析(2)防灾分区(P153)(3)防灾安全线的划定(P154)(4)制定对策(P157)

第三节疏散通道规划设计(P160)

1.主要内容

2.设计方法:(1)疏散通道的防灾问题分析(P161)(2)疏散通道评估(P162)(3)疏散道路规划设计(P166)

第四节避难场所规划设计(P168)

1.规划设计内容(P168)

2.设计方法:(1)避难场所适应性评价(P168)

(2)规划设计:a避难场所应有方向不同的两条以上与外界相通的疏散通道。b不同等级避难场所满足不同设施要求。c避难场所内应以宿主区用地为主。d抗灾防水标准应高于公共建筑的一般设计要求,层数不超过5层,避难建筑的出口不少于2个。e两路电源供电。F避难场所应设置完整的、明显的,适于辨认和易于引导的标识系统。(P175)第五节防灾公园的规划设计(P176)

1.功能与类型(P176)

2.规划设计内容

3.设计方法:(1)评估(2)防灾公园空间与设施规划重点(P178)(3)绿地设置标准(P179)(4)各类防灾公园的设计要点(P181)(5)防灾公园的设施配置(P182)

第六节防灾安全街区规划(P189)

1.防灾安全街区的定义与功能

2.规划内容3规划方法:(1)灾害危险性评估(2)防灾安全街区的整治规划(P190)(3)老旧建筑物的重建规划(4)地区防火规划(5)本区建设控制引导修正(6)实施管理(P192)

第七节防灾社区规划(P192)

1.定义和作用2、规划内容

3规划方法(1)灾前的准备与检查(2)灾时的应变互助计划(P194)(3)灾后重建的参与计划(4)推动策略

城市总体规划中综合防灾的若干思考

城市总体规划中综合防灾的若干思考 王志涛苏经宇 【摘要】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是从源头上解决城市安全问题的重要途径。为了完善城市总体规划中综合防灾的编制内容与方法,本文在分析了我国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编制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城市总体规划中的综合防灾规划定位、编制原则与编制流程,并针对总体规划纲要和规划编制两个阶段,从城市灾害风险评估、防灾目标制定、区域防灾协调发展、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应急保障基础设施规划及避难场所等方面分别给出了规划内容与对策建议,期望为今后我国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的编制提供借鉴。 【关键词】综合防灾;总体规划;防灾对策 1.引言 从古至今自然灾害一直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同行,尤其是近些年来,地震、暴雨、泥石流、低温冻雨等灾害更是频发。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据民政部统计,1993至2009年我国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平均每年超过2600亿元人民币,约占当年GDP比例2.2%,远高于发达国家0.5%左右的水平,自然灾害已成为制约我国城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1]。2011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其中明确提出我国年均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控制在1.5%以内的目标[2]。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也将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提出,可以看出,防灾减灾工作任重道远。 当前,我国正处于快速城镇化阶段,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12)显示,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51.27%,到2020年前后将超过60%[3]。在保障城镇化水平快速发展的同时,需要同步提升城镇化质量,城镇防灾水平应作为衡量城镇化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从灾害风险角度来看,城市规模越大其面临的灾害风险也越高,经济愈发达地区,愈易于形成大灾和巨灾[4,5]。因此,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积极开展防灾减灾工作,同步提升城镇防灾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吴良镛院士认为:如今不仅不能忽视建筑与城市的安全问题,而且要从规划布局上对可以预防的方面予以更根本的考虑[6]。因此,在城市总体规划阶段即开展综合防灾规划,将城市防灾目标作为城市总体规划需达到的目标之一,强调生命优先,安全优先,强化综合防灾对城市规划与建设的

城市综合防灾规划

第四章城市安全规划 一、城市安全规划及其与综合防灾规划的不同 城市安全规划是通过对城市风险进行分析研究,为最大化地降低突发事件对城市的不利影响,而对城市用地、设施以及人类活动进行的空间和时间上的安排。 综合防灾规划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之一,历来有之。而城市公共安全规划是近几年才出现的新内容,两者从表面上看,似乎很相似,都是为预防、应对灾害,保障城市安全而编制的规划。但研究对象上,综合防灾规划,主要强调单灾种的综合,主要考虑抗震防灾、防洪、消防、人防四部分,而对于其他灾害,如安全事故、公共卫生事件等考虑较少。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相比来说研究的范围更广,不仅研究各种灾害,还将风险评估、应急管理、防灾空间的建立等诸多与城市安全相关的因素纳入进来,因而更加凸显其规划的综合性、科学性、全程化和圈层化。随着人们对灾害预防、预警、应急、风险评估的日益重视,综合防灾规划逐渐将这些内容纳入进来,因此,综合防灾规划与公共安全规划的界线也逐渐模糊,致使很多研究编制部门将综合防灾规划与公共安全规划统称为综合防灾与公共安全规划。二.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的发展概况 我国对城市公共安全的研究从社会学、管理学的角度居多,在城市规划层面尚处在探索阶段。 受科技部委托,多家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组织下,共同完成了“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城市公共安全规划与应急预案编制及其关键技术研究”课题。这应该是在SARS 之后,国家首次对公共安全规划领域的探索,为公共安全规划的编制开拓了道路。所编制的《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编制指南》,为我国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的相关理论研究和规划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随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也出台了他们对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的研究成果——城市公共安全规划框架研究(建设部2006 年科学技术项目计划)。这一研究成果不仅分析了我国当前城市公共安全的现状与问题,还研究了日本、美国、台湾地区等国内外城市的公共安全及防灾减灾规划的编制情况,提出了城市安全与防灾规划的编制方法与程序。但由于没有跳出综合防灾的框框,编制方法与传统的综合防

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

**县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 (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决策部署,进一步提高“十三五”时期综合防灾减灾能力,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依据《**省“十三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省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省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等,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与形势 (一)“十二五”时期全县综合防灾减灾工作主要成就 “十二五”时期,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把综合防灾减灾作为构建公共安全体系的核心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列入工作计划,摆上议事日程。县、乡(镇)两级各涉灾职能部门及有关企事业单位加强综合防灾减灾项目建设,各灾种的测、报、防、抗、救、援措施得到进一步强化,自然灾害损失明显下降,人为致灾因素得到有效遏制,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和灾害综合管理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 ——防灾减灾管理体制和协调机制不断健全,部门职能作用有效发挥。“十二五”时期,县减灾救灾委员会认真贯彻县委、县政府有关防灾减灾决策部署,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

负责、社会共同参与、属地管理为主的防灾减灾管理体制和协调机制逐步完善,工作合力显著增强。应急指挥、抢险救援、医疗救护、灾后重建、灾害救助、军地联动等机制进一步健全。在《**县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体系支撑下,全力推动、做实减灾委工作平台,使减灾委真正成为了协调统领涉灾各部门及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指挥机构。减灾救灾委各成员单位积极履行部门工作职责,民政部门充分发挥县减灾救灾委办公室的参谋助手作用,指导协调开展防灾减灾工作。涉灾部门救灾应急联动机制,灾情会商和信息共享机制进一步健全,救灾工作效率、效能显著提升。 ——防灾减灾救灾法规规章政策不断完善,依法应对灾害观念明显增强。“十二五”时期,县政府印发了《**县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县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县行蓄洪撤退预案》、《**县地震应急预案》、《**县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等多项自然灾害专项应急预案,形成了相对完整配套的灾害应急预案体系,逐级完善了应急工作规程,依法应对灾害的思想观念明显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体系不断完备,应急信息推送快速敏捷。“十二五”时期,气象灾害、河流水位、城市涝、地质灾害、地震灾害、农业病虫害、森林火灾、野生动物疫病、空气污染等预警预报、信息发布机制不断完善。气象观测、雨量水位自动观测、农情调度、地震监测台网、林业灾害监测、环

公园规划和防灾减灾.

1、公园规划设计 综合性公园的分类根据《城市绿地分类标准》,综合公园(G11分为:全市性公园(Gl11、区域性公园(G112两类,由于各城市的性质、规模、用地条件、历史沿革等具体情况不同,综合公园的规模和分布差异较大。综合性公园活动内容多,各种设施会占去较大的园地面积,为确保公园有良好的自然环境和绿化景观,公园规模一般不宜小于10hm2。 全市性公园为全市居民服务的市级公共绿地。面积较大,活动内容和设施最完善的绿地。其用地面积随全市居民总数的多少而不同,一般在100hm2。在中、小城市设1~2处。其服务半径约2~3km,步行约30~50分钟可达,乘公共汽车约10~20分钟可达。 区域性公园在大城市中,为一个行政区的居民服务。其用地属全市性公共绿地的一部分,其面积依据行政区的居民的人数而定,园内有较丰富的内容的设施。一般在区内可设1~2处。服务半径约1~1.5km。步行约15~25分钟可达,乘公共汽车约10~15分钟。 2、昆明城市绿地规划 要在居住区相对集体的区域设置居住公园及小游园,结合水系。河道及重要景观廊道设置带状公园,并按照“步行五分钟,500米达绿地”的原则布置小游园和街旁绿地。 新建居住区应严格按规范控制绿化指标,绿地率不低于45%,小区及游园人均1平米,服务半径200米的标准安排。 园林景观路绿地率不得小于40%。园林景观路应配置观赏价值高,有地方特色的植物,以凸显地方特色景观。 在环滇边通过恢复天然湿地,建设人工湿地,营造人工防护林带建设湖滨生态湿地地区,形成中心城中药的景观绿地。

3.公共厕所的相间距离或服务范围 主要繁华街道公共厕所之间的距离宜为300~500m,流动人口高度密集的街道宜小于300m,一般街道公厕之间的距离约750~1000m为宜;居民区的公共厕所服务范围:未改造的老居民区为100~150m,新建居民区为300~500m(宜建在本区商业网点附近。 4.防灾公园体系规划 4.1城市防灾绿地规划 城市防灾绿地规划,应当在绿化带建设的基础上,完善连接大公园、河流、农田等开敞空间的避难网络系统,着重规划好城市滨水地区的减灾绿带和市区中的一、二级避灾据点与避难通道,建立起城市的避灾体系。 (1一级避灾据点 灾害发生时居民紧急避难的场所。应按照城区的人口密度和避难场所的合理服务范围,均匀地分布于市区内;常由散点式小型绿地和小区的公共设施组成(如小学、社区活动中心、小区公园等。为保证一级避灾据点的安全性和可达性,必须保证其与地质危险地带和洪水淹没地带的距离在500m以上,并至少有两条以上避难通道连接。 (2二级避灾据点 震灾后发生的避难、救援、恢复建设等活动的基地,往往是灾后相当时期内避难居民的生活场所,可利用规模较大的城市公园、体育场馆和文化教育设施组成。 (3避难通道 利用城市次干道及支路将一级、二级避灾据点连成网络,形成避灾体系。同时,为防止城市居民避灾地、城市自身救灾和对外联系等发生;中突,避难通道应尽量不占用城市主干

案例分析-杭州市综合防灾规划

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例案分析: 杭州市https://www.360docs.net/doc/d716701029.html,:8080/index.aspx?tabid=4fa08753-ef17-4487-97eb-c242ffc032e0 十四、城市防灾 1、防洪:遵循“全面规划、统筹兼顾、讲求综合效益和分期实施”的原则,建设标准防洪堤塘和流域水利设施,提高城市防洪抗灾水平,达到国家规定标准。 主城为200年一遇,江南城、临平城、下沙城三个副城为100年一遇,塘栖、良渚、余杭、义蓬、瓜沥、临浦六大组团为50年一遇。钱塘江北岸周浦-钱塘江大桥段江堤取用一级堤防及100年一遇标准;钱塘江大桥-三堡船闸段,防洪标准取用不低于200年一遇;三堡船闸-下沙段,防洪标准取用100年一遇。南岸按100年一遇标准建设堤防。 设计依据:《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第2.1城市等别和防洪标准

2、防震:贯彻“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加强城市地震监测预报和工程建设抗震总体效能,逐步提高城市的震灾综合防御能力和应急救助能力。制订震前人口疏散计划,按人均2平方米设置人员避震疏散场地。高度重视化工等系统的抗震设防,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 依据:《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第8.2.8 避震疏散场所每位避震人员的平均有效避难面积,应符合: 1 紧急避震疏散场所人均有效避难面积不小于lm2,但起紧急避震疏散场所作用的超高层建筑避难层(间)的人均有效避难面积不小于0.2m2; 2 固定避震疏散场所人均有效避难面积不小于2m2。 3、消防: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消防工作方针,全面安排、有利生产、保障安全,充分发挥城市消防的紧急救援功能。重点保护与均衡布局相结合,妥善安排消防安全布局及消防通道,重点保护文物古迹、重要设施、重要建筑,重视风景区、林区和水上消防,妥善布置易燃、易爆物品的生产、储备、转运等项目,并按规定设置一定的隔离带,避免重大事故波及周边四邻。 4、人防:按全国人防一类重点城市的要求,贯彻“长期准备、重点建设、平战结合”的人防建设方针,全面提高城市整体防护能力,坚持统一规划、分片实施、远近结合、注重效益的原则,发挥人防工程的战备、社会、经济、环境效益。建立布局合理的防护工程体系、灵敏可靠的通信警报体系、精干过硬的专业队伍体系、保障得力的人口疏散体系。 5、地质灾害防治:在工程建设中必须加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管理工作,对于地质灾害易发、多发地区,必须认真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和防 治计划,最大限度降低地质灾害所造成的损失。

城乡建设防灾减灾规划

目录 序言 一、发展现状和面临形势1 (一)发展成就1 (二)主要问题5 (三)面临形势6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规划指标8 (一)指导思想8 (二)基本原则8 (三)规划指标8 三、主要任务10 (一)加强法规、标准、制度建设10 (二)全面开展城乡规划编制实施11 (三)积极推进防灾避难场所建设12 (四)确保市政公用设施抗灾能力13 (五)提高城乡房屋建筑抗灾能力14 (六)提高灾害应急和恢复重建能力15 四、保障措施16

(一)加强队伍建设与政策研究16 (二)推动抗灾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16 (三)开展防灾减灾教育与国际合作17

序言 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住房城乡建设部“十二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要求,制定本规划。本规划是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十二五”专项规划之一,内容涵盖城乡防灾规划、房屋建筑和市政公用设施抗灾设防、城乡加固改造和灾后恢复重建,是各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履行公共服务职能、制定防灾减灾政策、安排防灾减灾工作的依据。 城乡建设防灾减灾“十二五”规划 一、发展现状和面临形势 “十一五”期间,我国国民经济保持了平稳快速发展,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在总结防御和应对特大自然灾害经验的基础上,突出工作重点,注重工作实效,经过全系统共同努力,成功应对特大自然灾害,城乡建设防灾减灾能力明显提高。 (一)发展成就 1、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 “十一五”期间,《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城乡规划法》和《防震减灾法》相继出台或修订,规定城乡规划应符合防灾减灾的需求,并提出了防灾避难场所建设、新建工程抗震设防、既有工程抗震加固等方面的要求。汶川地震发生后出台的《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提出了灾后恢复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 Standard for urban planning on earthquake resistance and hazardous prevention GB 50413-2007 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施行日期:2 0 0 7年11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公告 第628号 建设部关于发布国家标准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的公告 现批准《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50413-2007,自2007年11月1日起实施。其中,第1.0.5、3.0.1、 3.0.2 (1)、 3.0.4、 3.0.6、4.1.4、 4.2.2、 4.2.3、5.2.6 (1、 2、 3)、 6.2.1、 6.2.2、 7.1.2、8.2.6、 8.2.7、8.2.8条(款)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标准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2007年4月13日 前言 本标准是根据建设部《关于印发(2002~2003年度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 (建标[2003]102号)的要求,由北京工业大学抗震减灾研究所会同有关的规划、设计、勘察、研究和教学单位编制而成。 在编制过程中,编制组开展了专题研究和试点研究,调查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大地震的经验教训,总结了我国二十多年来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编制和实施的经验和教训,充分吸收了当前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采纳了地震工程的新科研成果,考虑了我国的经济条件和工程实践,并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征求了有关规划、设计、

佛山市城市更新专项规划

《市城市更新专项规划()》 征求意见稿 一、规划背景 城市更新(“三旧”改造)专项规划是指导我市城市更新推进及项目建设的重要依据,上版城市更新(“三旧”改造)专项规划《市“三旧”改造专项规划修编及动态调整项目()》已于年底到期,需要编制新一版城市更新专项规划指导我市城市更新工作。 同时,我市现状建设强度已高达,城市更新和减量规划是我市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需要逐步搭建科学合理的城市更新规划体系、管理体系、政策体系,通过高品质的城市更新,实现城市形态提升、空间布局合理、产业结构优化、人居环境改善、公共配套完善,着力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因此,我局组织制定了《市城市更新专项规划()》。 二、目标与基本原则 .远期目标: 通过多元化的城市更新,逐步改善和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结构,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和用地高效利用,全面改善旧城镇、旧村居的人居环境,均衡化布局公共服务设施,完成一批具有示性的城市更新项目,为把建设成为“先进制造基地、产业服务中心、岭南文化名城、美丽幸福家园”提供空间保障。 .近期目标: ()至年间,全市应完成城市更新规模约为,其中,拆除重建规模为。在拆除重建规模中应提供的居住用地、的工业用地、的商业服

务业用地、以及的市政公用设施、道路广场、绿地等其他用地。 ()至年间,城市更新固定资产投资(包括拆迁费用和直接投资)预计约亿元,拉动国民生产总值累计约亿元。 ()全面启动中心城区旧村居改造;基本完成“”组团主要片区的旧村居配套设施完善、环境综合整治;稳步推进旧城镇生活环境质量提升,初步实现宜居城市建设目标。 ()力争完成个重点产业片区改造,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腾挪空间,带动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园区产业竞争力。 ()完成条成片岭南建筑的风貌街区;借助历史街区的文化符号、涵和集体记忆,规划引导公共文化综合体建设,促进文化相关和物质空间的有效保护,提升城市形象品质。 三、城市更新规模 本次城市更新专项规划在标图建库的基础上,在综合分析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居现状容积率、建筑质量、建设年代、设施水平等因素的背景下,全面梳理了城市更新图斑,总规模约为2,约占现状建设用地比例的。 其中,已经纳入标图建库的图斑规模约为2,标图建库之外图斑规模约为2。具体详见下表:

《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

《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 编制和实施《规划》,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防灾减灾工作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是推进综合防灾减灾事业发展、构建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全面增强综合防灾减灾能力的迫切需要,对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认真组织好《规划》实施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加大资金投入,确保《规划》目标的顺利实现。 各省(区、市)人民政府要将本规划内容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结合实际制定本地区综合防灾减灾规划,逐级落实工作目标和任务。对《规划》中涉及的建设项目,要认真做好前期工作,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和投资,并按程序报批后实施。各有关部门要根据职能分工,加强对《规划》的指导、支持和协调,共同落实《规划》任务。国家减灾委员会要强化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中期进展评估和总体实施情况要向国务院报告。 国务院办公厅 二○一一年十一月二十六日 2 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 编辑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防灾减灾工作的决策部署,进一步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最大程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及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划。 现状与形势 (一)“十一五”期间防灾减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十一五”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时期之一,南方低温雨雪冰冻、汶川特大地震、玉树强烈地震、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特大灾害接连发生,严重洪涝、干旱和地质灾害以及台风、风雹、高温热浪、海冰、雪灾、森林火灾等灾害多发并发,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重影响。面对严峻灾害形势,有关各方密切配合,高效有序开展抗灾救灾工作,

城市绿地防灾避险设计导则

城市绿地防灾避险设计导则 住房城乡建设部 2018年1月

前言 城市绿地作为城市开放空间,是城市防灾避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群众紧急避险、疏散转移或临时安置的重要场所。近年来,我国地震等自然灾害频发,为完善城市综合防灾体系,提升城市绿地防灾避险功能,科学指导城市绿地防灾避险设计,特制定本导则。 本导则共分为10章。主要内容包括总则、设计原则、分类、级配、选址、分区设计、竖向设计、道路与铺装设计、种植设计和设施配置设计。 本导则由住房城乡建设部组织编制。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主编,成都市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院承担具体编制工作。本导则编制过程中主要参考了《关于加强城市绿地系统建设提高城市防灾避险能力的意见》(建城〔2008〕171号)、《防灾避难场所设计规范》(GB51143-2015)、《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施》(GB21734-2008)、《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GB50413-2007)和《公园绿地应急避难功能设计规范》(北京市地方标准DB11/T 794)。 本导则由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负责指导实施与监督管理,成都市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院负责技术解释。请各单位在使用过程中,总结实践经验,结合本地区实际和需要,提出完善意见和建议。

目录 前言 (1) 1 总则 (1) 2 设计原则 (2) 2.1 规划引领、因地制宜。 (2) 2.2 平灾结合、以人为本。 (2) 2.3 突出重点、注重实效。 (2) 3 分类 (3) 3.1长期避险绿地 (3) 3.2 中短期避险绿地 (3) 3.3 紧急避险绿地 (3) 3.4 城市隔离缓冲绿带 (3) 4 级配 (5) 4.1 分级配置 (5) 4.2 服务半径 (5) 4.3 有效避险面积 (5) 4.4 防灾避险容量 (6) 5 选址 (7) 5.1 基本要求 (7) 5.2 其它要求 (7) 5.3 调研评估 (8) 6 分区设计 (9) 7 竖向设计 (10) 8 道路与铺装设计 (10) 8.1 避险、救援通道 (10) 8.2 铺装 (10) 9 种植设计 (11) 9.1防护绿带 (11) 9.2篷宿区 (11) 9.3直升机停机坪 (11) 10.设施配置设计 (12) 10.1总体要求 (12) 10.2 具体要求 (12)

城市防灾工程规划

城市防灾工程规划 一基本概念 1、城市防灾: (1)在《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GB/T 50280-98)中,城市防灾(urban disaster prevention)的概念就是指为抵御与减轻各种自然灾害与人为灾害及由此而引起的次生灾害,对城市居民生命财产与各项工程设施造成危害的损失所采取的各种预防措施。 (2)从城市规划与建设的角度讲,城市防灾就是指城市应对广域性的重大灾害,在灾前预防、灾害抢救、灾后重建等各阶段中,应该进行的各项城市防灾规划、城市防灾设施建设及城市防救灾管理工作(规划防灾、工程防灾、管理防灾三种手段)。 (3)城市规划就是最有效的防灾手段。城市的建设用地选址、布局形态、交通系统、绿地生态、市政设施的规划都与城市的综合防灾密切联系 2、城市综合防灾体系的主要系统: (1)防灾研究、监测与预警系统:国家级研究中心、研究机构为核心,联合大学团队与高科技企业协同攻关,产学研一体化。包括城市灾害危险性评估及区划、综合防灾减灾规划、灾害应急预案、各单灾种(如地震、洪水、台风、地质等)监测与预报系统、火灾监视与消防系统、交通安全管理系统等。 (2)防灾组织指挥系统:对应不同政体与政府组织形式。包括领导机构、咨询机构与指挥设施。 (3)防灾专业设施系统:对应不同的实施主体。包括消防、防洪防涝、抗震防灾、防风防潮、人防等专业设施。 (4)防灾生命线系统:支持组织指挥系统的实施,支持防灾专业设施效能的发挥,还就是灾民生活的必备生存物质。包括交通运输系统、水供应系统、能源供应系统与信息情报系统。

(5)防灾支持系统:在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等领域进行与综合防灾相关的建设。包括治安系统、储运系统、社会保障与福利系统、医疗救护系统、市政工程抢修系统、法律体系及宣传教育系统等。 3 城市主要灾害源: (1)建设部1997年公布的《城市建筑综合防灾技术政策纲要》中认定地震、火灾、风灾、洪水、地质破坏为现代城市主要灾害源。 (2)其她致灾要素有:气象灾害(暴雨、冰雹、大雾、雪灾、沙尘暴、雷击、高温高湿等)、爆炸、泄漏、公害致灾(环境污染)、高新技术事故、古建筑防灾、流行病灾、交通事故、工程质量事故等。

(整理)四川省城市防灾避险规划导则.

四川省城市防灾避险绿地规划导则 1、总则 1.1城市防灾避险绿地规划是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提高城市防灾减灾应急能力,规范城市防灾避险绿地规划设计和实施管理,特制定本导则。 1.2编制依据 1.2.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1.2.2《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 1.2.3《关于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通知》 1.2.4《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 1.2.5《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1.2.6《城市绿线管理办法》 1.2.7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加强城市绿地系统建设提高城市防灾避险能力的意见》 1.2.8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建设部)《关于<印发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的通知》 1.2.9《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 1.2.10《城市防洪标准》 1.3本导则适用于四川省城市防灾避险绿地规划设计。 1.4原则 1.4.1 以人为本,民生优先 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最大程度保障市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本着安全第一的原则充分考虑市民的避灾需求,为市民营造一个安全的生活、生产环境。 1.4.2 统筹布局,分类细化 防灾避险绿地需要和其他避险场所一起统筹部署、均衡布局并就近安排,使市民及时就近疏散。对规划确定的分区、分级、建设标准等作出规定。

1.4.3 平灾结合,综合利用 按照平灾兼顾、综合利用的原则,将防灾避险绿地建成具备多种功能的综合体。平时依照土地的使用性质,满足人们游憩、娱乐和健身等功能,灾时发挥避灾场所的作用。 . .12.规划引导 2.1规划思路 城市绿地系统防灾避险绿地规划是《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的专项规划。应以《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为依据,根据城市的规模、类型、结构,满足城市的防灾、减灾、避灾和抢险救灾功能需要,规划完善的城市绿地系统防灾避险体系。 2.2防灾避险绿地分类及要求 2.2.1防灾公园 防灾公园是指在灾害发生后为居民提供较长时间(数周至数月)的避灾生活场所、救灾指挥中心和救援、恢复建设等的活动基地。防灾公园应结合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合理布局,须具备完善的避灾、救援设施和物资储备。 2.2.2临时避险绿地 临时避险绿地是指在灾害发生后,为居民提供较短时期(数天至数周)的避灾生活和救援等活动的绿地。临时避险绿地应靠近居住区或人口稠密的商业区、办公区,具备应急避灾设施、提供临时救灾物资。 2.2.3紧急避险绿地 紧急避险绿地是指在灾害发生后,居民可以在极短时间内(3~5分钟内)到达的避险绿地。满足短暂时间的避灾需求。 2.2.4隔离缓冲绿带 隔离缓冲绿带是指位于生活区、商业区与油库、加油站、变电站、工矿、有害物资仓储等区域及不良地质地貌区域之间,具有阻挡、隔离、缓冲灾害扩散,防止次生灾害发生功能的绿化空间。 2.2.5绿色疏散通道 绿色疏散通道,是指灾害发生时具有疏散和救援功能的通道。通道利用城市道路将防灾公园、临时避险绿地和紧急避险绿地有机连接,构建网络,连接城市主要对外交通,形成疏散体系。通道两侧应具有一定宽度的绿化带。

城市综合防灾与城市建设

城市防灾学

城市综合防灾与城市建设 【摘要】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球各类灾害频繁发生,巨灾多而损失大,城市安全防灾已成为世人关注的主要焦点之一,而安全也成为未来城市的第一目标追求。对城市建设而言,城市防灾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是保障城市稳定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城市规划建设的安全保护措施,是城市走向未来的必要条件。本文将对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系统地加以分析阐述,并对中国城市发展过程中防灾方面的缺点和不足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综合防灾城市规划城市建设 一.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概述 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是指城市在面临越发多样化复杂化的灾害类型时,通过风险评估明确城市的主要灾种和高风险地区,针对灾害发生的前期预防、中期应急、后期重建等不同阶段,制定包括政策法规型、管理型、经济金融保险型、教育型、空间型、工程技术型等全方位对策类型,对城市灾害管理体制进行整合,全社会共同参与规划的编制与实施过程,并对单项城市防灾规划提出规划的基本目标和原则的纲领性计划。 简言之,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实质上是一种有关城市防灾安全的公共政策,它具有公共物品属性;目的是通过多种手段措施,科学应对对城市长期发展有全局性影响的主要灾害类型,降低城市的综合风险水平,提升城市的综合防灾能力,保障城市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城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城市综合防灾对城市建设的重要性 城市灾害种类繁多,按形成原因可以分为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按其表现形式则包括气象灾害(台风、暴雨),地质地貌灾害(滑坡、地震),城市生命系统灾害(包括城市交通运输、通信、能源、给排水工程等的毁坏),生物污染(生物及流行病),核污染。不管是采用怎样的分类方法,除了关注原生灾害本身,更要考虑次生灾害及衍生灾害扩大化问题。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了9.0级大地震,通过新闻报道和卫星照片可以了解到:一方面绝大多数民众丧生于次生的海啸之中,而不是原发的地震灾害里;另一方面除了被海啸吞噬的区域几近毁灭,在那些只受地震影响但未被海水淹没的地区的房屋却只是在震中摇晃,强震过后,部分房屋不仅未垮塌,甚至连大的裂缝都没有。大地震深刻地警醒了人

《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解读

《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解读 新华社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指出,要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防灾减灾救灾的决策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正确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正确处理防灾减灾救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全面提升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保障。 《规划》提出,“十三五”期间要进一步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年均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控制在1.3%以内,年均每百万人口因灾死亡率控制在1.3以内。建成中央、省、市、县、乡五级救灾物资储备体系,确保自然灾害发生12小时之内受灾人员基本生活得到有效救助。 《规划》明确了“十三五”国家综合防灾减灾工作的主要任务。一是完善防灾减灾救灾法律制度,加快形成预案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二是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明确中央与地方应对自然灾害的事权划分,强化地方党委、政府的主体责任。三是加强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与风险防范能力建设,提高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的准确性、时效性,开展灾害风险与减灾能力调查。四是加强灾害应急处置与恢复重建能力建设,稳步提升受灾人员生活保障水平,把灾区建设得更安全、更美好。五是加强工程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提高城市建筑和基础设施的抗灾能力,提升农村住房的设防水平和抗灾能力。六是加强防灾减灾救灾科技支撑能力建设,加强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发,推进新技术应用,促进防灾减灾救灾产业发展。七是加强区域和城乡基层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协调开展区域能力建设的试点示范工作,加强应急避难场所以及社区和家庭减灾能力建设。八是发挥市场和社会力量在防灾减灾救灾中的作

云南省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

云南省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 2020年) 为进一步提高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保障,依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 2020年)的通知?(国办发 2016 104号)和?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及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一现状与形势 第一节一工作成效 十二五 时期,全省地震二地质二气象二旱涝二森林火灾等灾害频发,在省委二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各地二有关部门密切配合二高效联动,有力有序有效防灾减灾救灾. 灾害防治成效明显.通过实施应急体系建设重点专项规划二预防和处置地震灾害能力建设10项重点工程二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二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二 兴水十策二兴水强滇 战略二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建设等重大措施,着力提升防灾减灾能力,有效应对了鲁甸6 5级地震二景谷6 6级地震二 2

4年连旱等系列重大自然灾害,完成了54 7万户民房恢复重建.同 十一五 历年平均值相比,因灾死亡人口下降5 6%,直接经济损失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降低24%,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明显增强. 法制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制定二修订?云南省自然灾害救助规定??云南省防震减灾条例?等地方性法规二政府规章.各级政府成立了防灾减灾救灾综合协调管理机构,强化党委二政府统一领导和部门分工负责,工作合力显著增强.统一领导二分级负责二属地为主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灾害管理体制逐步健全;灾害应急响应联动二灾情会商研判二军地协同救援二专家咨询二信息共享二社会动员等协调机制逐步完善,统筹防灾减灾救灾能力进一步增强. 工程防御能力稳步提升.各级财政持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着力加强防灾减灾重大工程建设.投入204亿元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198万户二改善农村民居住房660万户;投入140亿元实施1560万平方米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投入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50多亿元,完成3500多个地质灾害工程治理与搬迁项目,搬迁避让9万多人;通过人工增雨作业累计增加降水101 9亿立方米;投资1021亿元实施山洪灾害防治二抗旱水源等重点工程建设,防灾减灾救灾基础进一步夯实. 灾害监测预报能力不断提高.初步构建了覆盖地震二地质二气象二旱涝二森林火灾等领域的监测预警体系.地震监测能力达 3

构建完善的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体系-以河南兰考县为例

图1. 综合防灾组织体系 作者简介:孙永辉(1988-),河南长葛人,硕士研究生,助理工程师。 43 城市管理与科技·2016/2

城市管理与科技·2016/2 44 突发灾害的应对能力。目前,虽然兰考县初步建立了相对完善的防灾组织体系,搭建了综合防灾组织体系的基本框架,但是由于体系不够完善,在实际工作中暴露出了诸多问题与不足,需要对原有的组织体系进一步完善,尽快建成科学的综合防灾减灾组织体系。 针对兰考县现行的综合防灾减灾组织体系,一是设立兰考县综合防灾 指挥部、恢复重建指挥部,作为综合防灾减灾委员会的直属机构与具体组织实施机构,全面负责综合防灾减灾工作;三是防灾指挥部主要负责各种灾害的监测和防治工作。当综合灾害监测网监测到灾害即将发生或已经发生时,将灾害信息及时传输至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发布预警信息;四是应急处置指挥部下设综合灾害应急联动中心,作为全县应急处置工作的总体 图3.恢复重建体系图 2. 运行机制

进行科学评估,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恢复重建方案和补偿标准,及时有效地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和物资补偿等工作。恢复重建指挥部要及时成立灾害调查小组,负责对灾区恢复重建的能力、恢复重建可利用的资源、征用重建物资等进行调查评估,为制定恢复重建方案提供依据。在恢复重建的工作中,指挥部要加大对资金和建设工程的使用和质量监管。同时,恢复重建指挥部还要对灾害成因、性质、损失等进行详细调查,撰写调查 定切实可行的综合防灾专项规划(图4),重点是基于灾害之间的相互关系对自然灾害、人为灾害和环境灾害,进行综合有效的防御。二是以综合防灾规划为基准,制定灾害防治规划体系(总体防治规划-专项防治规划-现场防治规划);应急预案体系(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保障应急预案-现场应急预案、现场保障预案);恢复重建方案体系(总体方案-专项方案-现场实施方案)等。三是所有的企事业单位和高危行业,应根据城市综合防 图4.应急预案体系

城市综合防灾规划资料

第一章 灾害:是以生存环境受到破坏,经济损失,人员伤亡的结果体现的。 城市灾害是指由于发生不可控制或未加控制的因素造成的,对城市系统中的生命财产和社会物质财富造成重大危害的自然事件和社会事件。 灾害分类:1、自然灾害:是以自然变异为主而产生的并表现为自然态的灾害。2:人为灾害,指人类社会系统或自然社会综合系统运用发展的一种极端表现形式,是人为因素给人、自然社会带来的危害。 自然灾害的种类:1、气象灾害:①台风:特指其中心附近地面或海域12m高处最大风力≥12级(或≥64nm/h或≥32.7m/s)的热带气旋。②大风:指瞬时风速≥17m/s③干热风:在我国,一般把日最高气温≥30°,最小相对湿度≤30%,并伴有3级以上风的综合性天气现象。④沙尘暴:指大量沙粒和尘土被强风吹起卷入空中,使空气混浊,水平能见度不足1000m的现象。⑤霾:指空气中悬浮的微小尘粒、烟粒或盐粒使能见度显著降低的天气现象,会对交通、环境、人体健康等造成危害。⑥暴雨:(50mm≤日降水量<100mm),大暴雨(100mm≤日降水量<200mm),特大暴雨(日降水量≥200mm)。暴雪一般是指24小时内累积降水量达10mm或以上,或12小时内积累降水量达6mm或以上的固态降水,会对农牧业、交通、电力、通信设施等造成危害。高温:指日最高气温在35℃以上的天气现象、会对农牧业、电力、人体健康等造成危害。 2、洪涝灾害 3、海洋灾害与海岸带灾:海岸崩塌是指发生在海岸的崩塌,主要发生在陡峭的岩岸或黄土类土组成的海岸。 4、火灾与爆炸 5、地质灾害与地震: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地震、火山爆发、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 崩塌又称塌方,山崩是指陡峻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迅速崩落滚动,而后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现象,崩塌包括岩崩和土崩崩塌体完全脱离母体,发生的垂直位移量远大于水平位移量。 滑坡是指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贯通的剪切破坏面整体向下滑移现象,也称垮山、走山、地滑、土溜。 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沟谷中,由大量降水和冰雪融水等急促地表径流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并有强大冲击力和破坏作用的特殊洪流。 地面沉降,又称为地面下沉或地陷,是指在自然条件和人为作用下所形成的地表高程不断降低的环境地质现象。 地面塌陷: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因自然动力或人为动力造成地表浅层岩土体向下降落,从而在地面形成陷坑的动力地质现象。 地裂缝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产生开裂,并在地面形成一定长度和宽度的裂缝的一种地质现象。 6、生物灾害 7、生态灾害 城市灾害分类:1、自然灾害与人为灾害 2、城市主灾与次生灾害:发生在前,造成较大损害的城市灾害称为城市主灾,发生在后,由主灾引起的一系列灾害称为城市次生灾害。 城市灾害特征:1、高频度与群发性 2、强连续性和高扩张性 3、高灾损性与难恢复性 4、强区域性。 城市防灾范畴:防灾:是指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防御灾害发生和防止灾害带来更大损失与危害。 减灾:简单地理解就是减少或减轻灾害的损失。 抗灾、救灾、灾后重建 城市防灾:是指为抵御和减轻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及由此而引起的次生灾害,是对城市居民生命财产和各项工程设施造成危害的损失所采取的各种预防措施。 1城市防灾目标(P20):灾前预防——灾中应急措施——灾后重建 2城市防灾任务(P20): (1)加强自然灾害风险隐患和信息管理能力建设 (2)加强自然灾害监测预警预报能力建设

浅谈城市防灾规划

浅谈城市防灾规划 摘要:本文将介绍我国防灾规划基本内容,防灾规划最新趋势,并借鉴汶川、玉树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结合综合防灾规划编制方法,对防灾规划提出建议。 关键词:综合防灾规划生命线系统安全防灾减灾 1、引言 城市是人口和财富集中的地域。随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城市系统越来越来越复杂,城市遭受的灾害种类增加,一旦发生灾害损失也越大,所以城市防灾规划就越来越重要。而过去的防灾规划只关注防震、防洪、消防、防空四项,为了保证城市健康、稳定发展,我们需要更宽广的视野来做好城市防灾规划。 2、城市防灾规划的基本内容 《城市规划法》第十五条规定:“编制城市规划应符合防火、防爆、防震、防洪、防泥石流、交通管理、防空建设等要求;在可能发生强烈地震和严重洪水灾害的地区,必须在规划中采取相应的抗震、防洪措施”其中包括两方面:(1)城市规划布局结构要有利于防抗各种灾害;(2)城市规划编制中要有各种防灾抗灾的内容。所以在进行城市总体规划时就应该考虑防灾要求,在用地评价时就应该标出可能的洪水淹没范围、地质不良的滑坡、塌陷、溶洞地区、断裂带的位置,在规划布局时避免上述区域。 城市防灾规划包括两方面。在硬件方面,要布置安排各种防灾工程设施;在软件方面要拟定城市防灾的各种管理政策及指挥运作的体系。也就是灾害预防及灾害救护两个方面。具体包括:城市防洪规划、城市防火(消防)规划、城市减轻灾害规划及城市人民防空规划。而其中防灾规划的重点是生命线系统(即那些维持市民生活的电力、燃气、自来水供应、通信等系统)的防灾规划,它包括四大网络:海陆空交通运输系统、水供应系统、能源供应系统、信息情报系统。电力是生命线系统的核心,主电网应形成环路,还应备有发电机及可移动式的柴油发电机,以提高应急系统的可靠性。燃气供应系统应能及时关闭,最大限度地避免引起次生灾害。供水应采取分区供应,设置多水源。电讯要有线与无线相结合,保证防灾、救灾信息的传播及告示的发布。保护铁路枢纽站、铁路干线的安全。生命线系统是长距离可连续设施组成,往往一处受灾,影响大片区域,所以应将生命线工程、结构物群当作一个整体规划和研究。 要坚持城市防灾、救灾规划与城市规划同步。防灾救灾规划是城市规划中的专业规划的组成部分,要与城市规划的不同步骤阶段相适应。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阶段,要有内容和深度与其相应的规划。如城市防洪规划:在总体规划阶段要确定防洪标准、拟定防洪排涝规划方案、估算投资。再详细规划阶段,确定防洪排涝工程项目说明书及概算、编制防洪工程的设计图纸等。 各种防灾规划要相互配合,打破条块分割,避免各自为政,甚至互相矛盾或重复建设。还要从区域的范围来研究,如防洪规划不应停留在本城市的防洪、工程上,而英语该条河流的流域整治规划结合起来,上游进行水土保持,设蓄洪拦洪设施,下游疏浚河道等。 3.从四川汶川地震看防灾启示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地震。这是自1976年四川松潘地震后,近32年来四川境内首次发生7级以上的地震。此次地震强

第十讲城市抗震防灾规划

第十讲城市抗震防灾规划 1.城市防灾工程系统规划的主要任务 根据城市自然环境、灾害区划和城市地位,确定城市各项防灾标准,合理确定各项防灾设施的等级、规模;科学布局各项防灾措施;充分考虑防灾设施与城市常用设施的有机结合,制定防灾设施的统筹建设、综合利用、防护管理对策与措施。 2.城市防灾工程系统的构成与功能 城市防灾工程系统主要由城市消防工程、防洪(潮汛)工程、抗震工程、防袭工程及救灾生命线系统等组成。 (1)城市消防工程系统 城市消防工程系统有消防站(队)、消防给水管网、消火栓等设施。消防工程系统的功能是日常防范火灾、及时发现与迅速扑灭各种火灾,避免或减少火灾损失。 (2)城市防洪(潮、汛)工程系统 城市防洪(潮、汛)工程系统有防洪(潮、汛)堤、截洪沟、泄洪沟、分洪闸、防洪闸、排涝泵站等设施。城市防洪工程系统的功能是采用避、拦、堵、截、导等各种方法,抗御洪水和潮汛的侵袭,排除城区涝渍,保护城市安全。 (3)城市抗震工程系统 城市抗震系统主要在于加强建筑物、构筑物等抗震强度、合理布置避灾疏散场地和道路。(4)城市人民防空袭工程系统(简称人防工程系统) 城市人防工程系统由防空袭指挥中心、专业防空设施、防空掩体工事、地下建筑、地下通道以及战时所需的地下仓库、水厂、变电站、医院等设施。平战结合,合理利用地下空间,地下商场、娱乐设施、地铁等均可属人防工程设施范畴。有关人防工程设施在确保其安全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为城市日常活动使用。城市人防工程系统的功能是提供战时市民防御空袭、核战争的安全空间和物资供应。 (5)城市救灾生命线系统 城市救灾生命线系统由城市急救中心、疏运通道以及给水、供电、通讯等设施组成。城市救灾生命线系统的功能是在发生各种城市灾害时,提供医疗救护、运输以及供水、电、通讯调度等物质条件。 抗震设防地区:指地震烈度为六度及六度以上地区和今后有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区。抗震设防区划:根据一个城市内不同地区(段)地震地质、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历史地震的区别,反映其地震作用强度和震害分布差异,在综合考虑城市不同地区(段)功能和工程结构特点等因素的基础上,确定不同地区的设防烈度和设计动参数。 生命线工程:指对城市功能、人民生活和生产活动有重大影响的供电、供水、供热、交通、通讯枢纽、医疗卫生、消防等工程系统。 次生灾害:指地震时由于工程结构、设施、设备等破坏或地表的变化(如滑坡、地裂、错动、喷砂等)而引起的二次或三次灾害。诸如因地震引起的水灾、火灾、爆炸、海啸、有毒物质的扩散、放射物质的逸散、疫病蔓延等。 一、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编制内容 1.抗震防灾规划的编制 抗震防灾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专业规划,应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在抗震设防地区内的城市和大型工矿企业都必须编制。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由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编制。大型工矿企业抗震防灾规划由企业组织编制,并纳入企业发展规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