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解析几何初步》教材分析

《平面解析几何初步》教材分析
《平面解析几何初步》教材分析

必修2《平面解析几何初步》教材分析

一、《课程标准》关于平面解析几何初步的表述

解析几何是17世纪数学发展的重大成果之一,其本质是用代数方法研究图形的几何性质,体现了数形结合的重要数学思想。在本模块中,学生将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建立直线和圆的代数方程,运用代数方法研究它们的几何性质及其相互位置关系,并了解空间直角坐标系。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初步形成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

在平面解析几何初步的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经历如下的过程:首先将几何问题代数化,用代数的语言描述几何要素及其关系,进而将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处理代数问题;分析代数结果的几何含义,最终解决几何问题。这种思想应贯穿平面解析几何教学的始终,帮助学生不断地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平面解析几何初步(18课时)

(1)直线与方程

①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结合具体图形,探索确定直线位置的几何要素。

②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经历用代数方法刻画直线斜率的过程,掌握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计算公式。

③能根据斜率判定两条直线平行或垂直。

④根据确定直线位置的几何量,探索并掌握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点斜式、两点式及一般式),体会斜截式与一次函数的关系。

⑤能用解方程组的方法求两直线的交点坐标。

⑥探索并掌握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会求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

(2)圆与方程

①回顾确定圆的几何要素,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探索并掌握圆的标准方程与一般方程。

②能根据给定直线、圆的方程,判断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③能用直线和圆的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3)在平面解析几何的学习过程中,体会用代数方法处理几何问题的思想。

(4)空间直角坐标系

①通过具体情境,感受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必要性,了解空间直角坐标系,会用空间直角坐标系刻画点的位置。

②通过表示特殊长方体(所有棱分别与坐标轴平行)顶点的坐标,探索并得出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二、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的比较

三、浙江省数学学科关于《解析几何初步》的教学指导建议第三章直线与方程

教学要求

3.3直线的交点坐标与距离公式

教学建议

1

2、重点难点

3.1.1节重点是斜率的概念,用代数的方法刻画直线斜率的过程,过两点的直线斜率的计算公式。难点是直线的斜率和倾斜角的关系。

3.1.2节重点是根据斜率判定两条直线平行或垂直。难点是根据斜率判定两条直线垂直。

3.2.1节重点是直线点斜式方程推导,直线的斜截式方程以及由已知条件求直线方程。难点是直线点斜式方程的推导及适用范围的的讨论。

3.2.2节重点是直线两点式方程推导,以及由已知条件求直线方程。难点是直线两点式方程的推导及对这种形式的理解。

3.2.3节重点是直线的一般式方程。难点是直线一般式方程的理解与应用。

3.3.1节重点是两条直线交点坐标的求解,难点是根据直线方程判定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3.3.2节重点是两点间距离公式的推导及坐标法的基本步骤,难点是两点间距离公式的应用。

3.3.3节重点是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难点是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推导。

3、分析说明

由于直线的倾斜程度在初中研究一次函数图象的时候已经作过分析,建议让学生回忆这些内容,为后面研究直线方程和一次函数的关系奠定基础。直线的倾斜角和直线的斜率一样,也是刻画直线倾斜程度的量,直线的倾斜角侧重于直观形象,直线的斜率则侧重于数量关系。教学中要让学生知道:任何直线都有倾斜角,但不是任何直线都有斜率。

通过分析“坡度”这一学生熟悉的概念,得到研究直线倾斜程度的量――斜率。对于直线的斜率公

式要注意:(1)斜率公式与两点顺序无关;(2)对于不垂直于x轴的直线,直线的斜率是确定的,与所选择的直线上的两点位置无关;(3)与x轴垂直的直线,它的斜率不存在。通过例子帮助理解经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

在处理直线的斜率和倾斜角的关系时,可以通过计算机演示或计算器操作,使学生观察并体会直线的倾斜角变化时,直线斜率的变化规律。

直线是点的集合,求直线的方程实际上是求直线上点的坐标之间所满足的一个等量关系。直线的方程是本章的一个核心概念,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建议将教学的过程设计成一个一个问题链,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解决。

在求直线方程的过程中,既要说明直线上点的坐标满足方程,也要说明以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在直线上,满足了这两点,我们就可以说这个方程是直线的方程,直线是这个方程的直线。让学生意识到这一点就可以了,不必展开。

直线斜截式方程是直线点斜式方程的一种特殊情形,教学过程中,要与一次函数进行比较,并注意分析方程中k和b的几何意义。

由于两点决定了直线的斜率,将两点式方程转化为点斜式方程,体现了化归的思想。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讨论并独立得到结论。在求两点式方程时,学生有可能直接利用直线上的点和两个已知点的连线的斜率相等获得方程,这种方法也应肯定,它体现了求轨迹方程的基本思想。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以上三种形式应用时的局限性。

直线的截距式方程作为直线的两点式方程的特殊情形,不必单独提出。对于直线的一般式方程Ax+By+C=0(A,B不全为0),常常转为斜截式加以研究。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直线方程的三种形式(点斜式、斜截式、两点式)以及它们与直线的一般式方程的联系。由于垂直于x轴的直线斜率不存在,因此,应提醒学生判断两直线平行和垂直时,要注意对斜率的存在性进行讲论。教材通过构造相似三角形得到两直线垂直的条件。推证中实际上用到了有向线段的概念,只要求学生能够理解,不必作深入说明。有了直线方程,对直线间的位置关系的研究就可以转化为对它们方程的研究。从两条直线的平行、相交、重合问题转化为方程组是否有解、有惟一解、有无数个解的问题中,引导学生领会解析法的本质。在推导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过程中,要重视对推导过程的分析。建立坐标系是将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的基础,合理地建立坐标系可以减少解题的计算量,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在如何合理建立坐标系方面展开讨论。

在直线与方程的这一章中,倾斜角是几何概念,直线的斜率是代数化概念,计算公式是又一次公式代数化,它一次一次地重复解析几何的本质。

第四章圆与方程

教学要求

教学建议

1

2、重点难点

4.1节教学重点是掌握圆的标准方程与一般方程,难点是圆的方程的应用。

4.2节教学重点是能根据给定直线、圆的方程,判断直线与圆、圆与圆位置关系;能用直线和圆的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教学难点是直线与圆的方程的应用。

4.3节教学重点、难点都是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3、分析说明

圆的方程教学时,首先,通过回顾确定圆的几何要素,建立直角坐标系,探索并导出圆的标准方程。对圆的标准方程,一、正确找出圆心和半径,一是要求学生能通过计算,解决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问题;二是能在已知三个条件的基础上,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圆的标准方程。其次,通过对圆的标准方程的展开,提出探索问题:二次项系数相等的二元二次方程是不是圆的方程?在学生独立探索基础上,导出圆的一般方程。并引导学生理解两种圆方程各自的特点,能熟练进行两者的互化。会用选定系数法,求圆的一般方程,并概括出求解的大致步骤。

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教学时,要通过复习,使学生回忆起它们的几何特征,在此基础上,运用解析思想,代数方法进行研究,研究方法:一是转化为方程解的个数,二是利用距离判定。对基础好的学生,可以材料,让学生进行圆关于直线对称问题的研究。

空间直角坐标系教学时,首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空间感指出引入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必要性,其次,借助模型使学生理解三维空间的点可以用三个量来表示,并用类比的方法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通过写出特殊长方体(所有棱分别与坐标轴平行)的顶点的坐标、各棱中点坐标,促进学生理解空间直角坐标系。通过表示特殊长方体的顶点坐标,探索并得出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通过与平面直角坐标系

中两点间距离公式的类比,掌握公式。

如何进行生物教材分析-论文

如何进行生物教材分析 摘要:本文简要叙述了教材分析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必要性,教材分析的主要依据、方法和基本要求。 关键词:教材分析必要性分析依据分析方法 正文: 一:教材分析的必要性 现代教学论认为,要实现教学最优化,就必须实现教学目标最优化和教学过程最优化,以达到课堂效率的最高化。教材上面的知识只是内容,课堂教学过程就是把这种贮存状态的内容转化为传输状态的知识,通过学生的再学习并转化为学生自身的贮存状态的知识,只有设计优秀的教学过程,使教材内容完美转化到学生的知识,才能算是成功的教学。而教学过程的确定并不是随意的,它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教学思想的指导、教学内容的制约、受教对象的影响。教材的分析和教法的研究,正是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只有教师正确理解教材,对教材进行全面的分析,才能挖掘出教材本身没有写出来的知识的能力价值,才能因材施教,利于学生的高效学习和能力培养。 教材分析是进行教学工作的一项最基础、最重要的工作,它的深广度将直接影响课堂的教学质量,是教师不断提高职业素质和加深对教育理论理解的过程,对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生物学作为一个新兴学科,在中学教学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学生在生物学方面已掌握的知识和接受能力受地域、年龄等影响比较大,而且高中生物部分知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难接触到。另外,生物教学涉及很多实验教学,这又与学校的教学条件紧密联系,如果不进行教材分析和研究,光靠教材提供的教学方法,是满足不了教学需求的。因此就需要进行透彻的教材分析,在充分了解并尊重教学大纲、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前提下,设计并选取最合适于学生的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 二:生物教材分析的依据 1.高中生物知识体系 进行教材分析,首先要考虑的是高中生物的知识体系。在了解了整个知识体系的前提下,就能掌握教材在整个知识体系中所起的作用和所占地位。高中生物知识体系网络可概括为以下几个大板块:1:生命的物质基础、结构基础、细胞工程;2:绿色植物的新陈代谢;3:人和动物的新陈代谢;4:细胞的生命历程、生物的生殖和发育;5:遗传的物质基础;6:遗传的基本规律;7:生物的变异与进化;8: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9:人体及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10:微生物与发酵工程;11:生物与环境。认识这个知识体系,在分析教材时,才能看清教材的知识结构和体系,才能把各部分教材内容放在生物学知识体系中来理解。认识它们各自的地位和作用,才能从知识方面居高临下,深刻地理解知识的内容,作到深入浅出;才能从发展的观点掌握好知识,避免教学中的绝对化和片面性。 2:高中生物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 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是教育对整体制定的学科教学指导文件,是指导教学和编写教材的依据,也是评价教学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分析教材必须研究知识结构的 教学合理性。这样做不是不尊重教材,而是研究教材。进行教材分析的时候,要紧密联系这个总的目的要求,重视课标中规定的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不能只靠个人经验独断,既要看到教学中具体的问题,也要抓住普遍的大问题。教师应该非常熟悉课程标准,特别是现在一个课标多种教材的情况下,准确掌握课程标准尤为重要。只有掌握课标才能对不同教材进行分析比较,以便在使用中做到删选取舍,达到高中生物教学目的的要求。 3:生物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教材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是教和学的具体依据,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材分析主要的分析主体。进行教材分析时应站在知识体系、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高度下进行教材的分析和教法的研究,避免就教材分析教材。同时,还要参阅必要的教学参考书,使对教材的分析更全面、更透彻。 4:学生和学校教育环境

刘恩山《中学生物学教学论》复习提纲

《中学生物学教学论》复习提纲 绪论 1.要胜任当代中学生物学教师的工作,一个人不仅要有坚实的生物学专业知识和实验技能为基础,同时还要具有哪些专业知识及技能? 答:(1)理解中学生物学课程的性质和价值 (2)理解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本质和特征 (3)掌握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学习特点 (4)能够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5)能够利用多种评价方式来反映学生的进步 (6)专业素养的持续发展 2.怎样做一名合格的中学生物学教师? 3.课程改革的焦点聚集在“面向全体学生”和“倡导探究性学习”。 4.“面向全体学生”带来的变化是课程内容加大了灵活性和选择性,使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学生能学到更适合他们的需求和条件的内容 5.“倡导探究性学习”则大大增加了课程中对于过程技能的要求和探究活动(或解决问题)的内容,并对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生物学研究的能力和引导发现的教学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一章 1.中学生物学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答:性质:学科课程;科学课程;技术课程。地位:必修课程 2.生物学课程的价值

答:(1)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2)为学生终生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 (3)为学生步入社会、择业和确定进一步学习的专业方向提供帮助; 3.具有生物科学素养的人应具有正确的科学态度、价值观和世界观;有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和原理;具有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理解力,能够应用生物学的知识和方法去面对现实生活中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 4.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由教育部颁布的带有指令性的、重要的国家课程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国家课程标准体现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要求。生物课程标准则是具体规定了中学生物学课程的性质、目标和内容标准,并提出了教学评价及编写教材等方面的建议。它是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生物学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每个中学生物学教材编写人员、生物教师和教育管理者开展工作的依据和准绳。 5.标准和大纲的异同是什么? 标准和大纲的共同之处是它们都是教育部颁布的指令性的课程文件“编教材、教学、评估、命题”的依据,也就是常说的“4个依据”的作用。 课程标准有一些与大纲不同的特点: (1)课程标准主要描述了学生在某一阶段学习后的学习成果,而大纲则强调的是具体的学习内容

高中信息科技(华师大版)教材分析(一)

高中信息科技(华师大版)教材分析(一) 第一部分教学内容和要求 郭崇烈 第一篇信息技术基础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编码 一.教学内容 (一)信息及其特征 (二)信息的编码 1、数制 2、二、十进制之间的转换 3、文字编码 4、声音编码 5、图像编码 6、信息的压缩 二.课时安排 本章总课时数:2 课时。 其中:1.1 信息及其特征:1课时; 1.2 信息的编码:1课时 三.教学要求 1、理解信息的初步概念;知道信息、物质、能源是人类社会的三大资源;知道信息量的衡量依据;知道信息必须依附于某种载体;理解信息的四大特征。 2、知道数制的构成;知道二进制的构成;理解计算机内部工作采用二进制的原因;知道现代计算机使用二进制编码处理文字、声音、图片、动画和影像等信息。 3、理解二进制基本运算规则;掌握100以内不带小数的十进制数与二进制数的相互转换。 4、知道通常采用ASCII码进行文字编码;知道英文字母的ASCII码表示方法;知道汉字编码国家标准是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基本集(GB2312-80),知道汉字的ASCII码表示方法;知道新的GB1300标准包含20902个汉字。 *5、知道脉冲编码调制(PCM)是最常用的声音的编码;知道脉冲编码调制的两个工作步骤;知道音频编码方法(MIDI);知道声卡的用途。 6、知道像素、三原色;*知道像素的二进制表示;知道位图文件(.bmp);理解一秒钟的电视所要处理的数据容量。 7、理解信息压缩的必要性;知道两种信息压缩的方法;知道音乐信息、静态图像信息和视频信息的压缩标准。 注:打*号的内容为阅读内容,不属于必学范围。下同。

四.分层目标一览表 第二章信息技术与信息处理工具 一.教学内容 (一)信息技术 (二)信息处理工具 1、计算机硬件 2、计算机软件 二.课时安排 本章总课时数:2 课时。 其中:2.1 信息技术:1课时; 2.2 信息处理工具:1课时 三.教学要求 1、知道什么是信息技术;知道信息技术所包括的三项技术;知道信息技术的主体是信息处理技术;以墙报制作过程为例理解信息处理的过程。 2、知道计算机系统的两大组成部份;知道计算机系统是信息处理的基本工具;知道多媒体计算机是具有多媒体处理能力的计算机系统。 3、知道计算机发展历程;知道冯?诺依曼体系结构的基本特征及其五个逻辑组成部件;知道各个逻辑部件的作用和常用设备名称;*知道总线、主板的作用;*知道多媒体计算机中

初中信息技术教材分析

初中信息技术教材分析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发展任务与目标: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信息技术教育的核心任务。 初中阶段课程目标是: 1)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2)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和学会文字、图形、数据的处理技能,初步掌握信息获取处理的基本方法。 3)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高密市现行初中信息技术教材教学内容安排: 教材版本:经山东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的青岛出版社发行版本 教材简析: 现行初中信息技术教材为初中三年制教材,共分三个级部,每年级分上下二册共六册。教材内容共分七个模块,分七个单元进行学习: 第一册(一年级上册)包括两个单元:第一单元:信息处理与电子计算机;第二单元:窗口图形操作系统简介。 第二册(一年级下册)包括一个单元:第三单元:用计算机制作板报。 第三册(二年级上册)一个单元:第四单元:网络基础及其应用 第四册(二年级下册)一个单元:第五单元:网页制作 第五册(三年级上册)一个单元:第六单元:用计算机处理数据 第六册(三年级下册)一个单元:第七单元:用计算机处理多媒体信息。 教材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 一年级上学期学习一年上册内容,共分两个单元,总课时数:22课时。

初中生物_生物学的研究工具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四节生物学的研究工具 知识目标: 1.通过学习显微镜各部件的名称、作用和方法,认识显微镜的结构。(重点) 2.学习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掌握使用显微镜的基本步骤。(难点)能力目标: 能独立、规范地使用显微镜,能观察到清晰的物像。 通过小组交流、讨论、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使学生养成科学实验的良好习惯, 并对学生进行爱护实验器具的教育,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法和学法指导: 本节课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体现出了“教为主导、 学为主体”的探究式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知识、技能和生物科学素养的提高。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并结合本课教学特点展开教学。认识显微镜的结构主要采用观察法、自学法,然后让学生相互交流强化记忆,在这个基础上老师引导通过填图和连线来掌握各部分结构的功能,并通过多个问题的设计帮助学生理解。显微镜的使用这部分主要采用先让学生对照课本15-16页文字与图片自主学习和练 习操作,对学生操作上存在的问题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最后采用归纳法对每个环节的重点进行总结。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参与课堂活动,使学生更加清晰和牢固地掌握教学内容;同时,教学中注意知识的学以致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显微镜、各种不同的装片、载玻片、盖玻片、刀片、镊子、放大镜、酒精灯、三角架、石棉网、烧杯、试管、滴管、培养皿、干净的纱布、擦镜纸实验用具。

黄瓜表皮细胞 黑藻叶片细胞洋葱鳞片表皮细胞师:图片中是几种生物细胞。其实我

层层推进10分钟师生共同总结:右手握、左手托,身 体偏左,距实验台7厘米。安放低倍 目镜和物镜。 二.认识显微镜的构造 1.要求学生对照图1.1-10,按照课本 14-15页的步骤来认识和操作实验台 上的显微镜。 2.多媒体展示显微镜的图片,请学生 填出图片中各部分名称,并尝试说出 各自的作用。 3.根据自学结果完成下面的连线: 目镜、物镜连接 反光镜放大物像 转换器固定玻片 压片夹反射光线 粗细准焦螺旋安装物镜 载物台升降镜筒 镜座支持、稳定 镜柱镜臂、镜筒放置玻片 4.仔细观察目镜与物镜的特点。 10X 12.5X 4X 16X 40X 5X 学生看书对照实物观察, 来认识显微镜。 生自学课本后填图。 1. 目镜:放大物像 2. 镜筒:连接目镜与物镜 3. 转换器:调换物镜 4. 物镜:放大物像 5. 载物台:放置玻片 6. 反光镜:反射光线 7. 镜座:支持、稳定作用 8.粗准焦螺旋:升降镜筒 9.细准焦螺旋;升降镜筒 10. 镜臂:连接作用 11. 压片夹:固定玻片通 光孔:光线通过 12. 镜柱:支持作用 13. 遮光器:调节光线强 弱 学生思考、讨论,完成连 线。 生认真观察并思考老师的 问题。 能力。 通过判断规 范操作。 通过学生看 书、结合教师 讲解、演示, 对显微镜有 了初步的认 识,通过连线 巩固基础知 识。 通过仔细观 察、交流,获 得知识,感悟 科学探究的 方法,尝到探 究性学习的 1 2 3 4 6 7 8 9 12 11 6 10 5 13

(完整版)《中学生物学教学论》试卷(第五套)

《中学生物学教学论》试卷(第五套) 一、名词解释:(共10个,共20分) 师德: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时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 教学技能:是指教师在课堂上利用教育理论和教学经验进行某一学科教学的能力基础,是教师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进行的有意识的活动。 教学原则: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的基本要求。它既指教师的教,也指导学生的学,应贯彻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始终。 课时计划:课时计划是教师和学生在上课时所从事的教学活动,所用的教学方法和所希望达到的教学目的的详细计划。通常称课时计划为教案。 观察力:表现在生物学科上是指善于观察生物体和生物现象的细微变化及其本质特点的能力。启发式教学:教师遵循认识规律,从学生实际出发,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确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思维活动,主动探索,获取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模象直观:模象直观是指实物、事物的模型和图像,它是实际事物的模拟品,如模型、图片、图表、图画以及幻灯、电视、电影等。 标准化考试:是按照系统的科学程序组织,具有统一的标准,并对误差作了严格控制的考试。STS教育思想:STS教育的基本精神强调理科各科教学应与本学科的科学与技术的发展紧密结合,与当前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通过阐述科学、技术、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把学科教学与本学科的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社会生活中的应用结合起来,使学生不仅获得各学科较扎实的基础知识,而且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STS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常态记分法:或称正态记分法,即用简单文字等第或数字把学生学习成绩优劣表示出来的方法。 二、填空题:(共50个空,共25分) 1、最新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主要有三个方面,分别是_面向全体学生、_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和_倡导探究性学习_。 2、中学生物学的学科特点有(至少三个)_传授生物学基础知识__ 、 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反映现代生物学科学水平。

初中化学第6单元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第6单元《海水中的化学》教学设计 一、.任务分析 1、课程标准: 1、认识合理开发海洋资源与保护海洋的辩证关系。认识海水淡化的可行性,进一步树立资源意识。 2、了解“晒盐”的过程,认识饱和溶液、结晶概念。认识饱和溶液的含义,绘制溶解度曲线。 3、学会粗盐提纯的实验方法。 4、学习氨碱法的原理和主要流程。 2、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及主要内容 本模块很好的体现了重视化学观念的形成,充分重视了科学的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的掌握。对于资源进行科学开发的观念是本单元的教学主线之一。 主要内容:溶解度、饱和溶液的概念、纯碱的性质 3、学习本单元所需要的基础知识: 基本的坐标系知识、复分解反应的原理 4、学校、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单元知识时,多数概念比较抽象,在现实生活中比较难接触到,需要教师比较多的联系实际生活的例子。化解知识的难度,让学生更容易理解。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第一节海洋化学资源 教学目标: 1、知道海洋是人类的天然聚宝盆,蕴藏着丰富的资源;能说出海洋资源包括化学资源、矿 产资源、动力资源、生物资源等。 2、了解海水及海底所蕴含的主要物质 3、通过对海水淡化的实验探究,知道蒸馏法是淡化海水最常用的方法 4、认识海洋资源的开发对人类社会进步所起的重要作用,认识合理进行海洋开发、保护海 洋环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和人类生存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第二节海水“晒盐” 教学目标: 1.知道蒸发结晶是海水晒盐的基本原理;学会用重结晶法提纯混有泥沙的粗盐;了解食盐的用途和工业上精制食盐的方法。 2.理解“饱和溶液”、“溶解度”、“结晶”等概念;学会绘制并使用溶解度曲线图;知道结晶有蒸发结晶和降温结晶两种途径。 3.学习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实验数据;进一步提高在实验探究中控制实验变量的能力。 第三节海水制碱 教学目标: 1、了解氨碱法制纯碱的原料和步骤 2、知道氨碱法制纯碱的化学反应原理 3、了解纯碱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4、通过了解侯德榜的事迹,激发爱国热情,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人生价值观。 三、重点难点 第一节海洋化学资源 1、知道海洋中蕴藏丰富的资源,能说出海洋资源包括的种类。 2、利用海水制取镁,海洋环境保护。 第二节海水“晒盐” 1.知道蒸发结晶是海水晒盐的基本原理,了解工业上精制食盐的方法。 2.理解“饱和溶液”、“溶解度”、“结晶”等概念;学会绘制并使用溶解度曲线图。 3.学习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实验数据。 第三节海水制碱 1.氨碱法制纯碱的化学反应原理 2.树立元素守恒观 四、策略方法(具体) 第一节海洋化学资源 教材首先从海水中的物质引领学生认识海洋化学资源,初步渗透“科学合理开发资源”的观点,然后以海洋中淡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为范例,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中,穿插有关概念的理解和方法的运用。教材通过海洋这个巨大的资源宝库,为学生开拓了一个新的广阔的化学背景,又使学生掌握了一些终生发展所必需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方法,体现出“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学生对这一部分比较关注的是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海洋环境的保护认识可能不

高一信息技术教材分析与建议

高一信息技术教材分析与建议 第1章信息技术基础知识 一、教材分析和教学要求 本章是教材的第一章,通过学习要让学生逐步建立有较强的信息意识,使学生为学习下面的内容作好准备,即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意识和基本能力。 了解“信息”和“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了解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关系,计算机的组成、工作原理、硬件和软件知识;加强计算机的安全意识,了解病毒防治方法。 二、课时建议 建议本章安排4课时。 第1课时对本册教材内容作简要介绍;学习第1节“信息与信息技术”,重点介绍信息、信息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方法和要求提出建议。使用PowerPoint或者FrontPage制作课件,配合操作演示、广播教学等方式组织教学。 第2课时学习第2节“信息技术发展及应用”、第3节“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第4节“计算机系统”。 第3课时学习第5节“数据的表示及运算”,主要介绍数据的表示、二进制数与十进制数的转换。 在第2、3课时后布置学生研究性学习内容(主要是做社会调查,从不同途径了解):计算机发展史中的大事记和中外名人;目前流行的个人计算机的CPU 和主板类型、性能等等;计算机病毒产生、类型、预防方法等等。 第4课时学习第6节“计算机的安全与使用道德规范”。由学生汇报调查研究的结果。在教师引导下,归纳和概括知识点(参考《江苏省高中信息技术等级考试大纲》);学习中外名人的创业精神,立下雄心壮志;遵守正确使用计算机的职业道德(非常重要),加强计算机的安全意识。介绍和总结计算机使用常识、规范。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最新九年级化学第十二单元教学设计

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教学设计 教学课题:课题1 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题的学习,了解营养物质包括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无机盐和水六大类;蛋白质是构成细胞的基本物质,是机体生长和修补受损组织的主要原料;糖类和油脂在人体内氧化放出能量,为机体活动和维持恒定体温提供能量;维生素可以起到调节新陈代谢,预防疾病和维持身体健康的作用。 2、能力目标:通过学生的自学、讨论、师生交流,引导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交流能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对每种营养物质在人体内的作用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到营养物质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科学的营养观和良好的饮食习惯。 教学重点:营养物质的组成,结构以及在维持生命和健康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教学策略:结合教材上的图文,指导学生看书学习,归纳总结,理解记忆。将营养元素在体内消化,吸收的过程通过电视放出来。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师:人类为维持生命和健康,必须摄取食物,那么食物的成份中主要含哪些物质?这些物质在人体中都有哪些作用呢? 生:思考,讨论,回答 师:食物的成分主要有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无机盐和水六大类,通常称为营养素。 一、蛋白质 师:蛋白质对维持生命和健康有什么作用?主要含在动物身体中的哪些部位。 生:看书、归纳、回答 师:蛋白质是怎样构成的?结构如何?在胃肠道中主要发生哪些变化起什么

作用? 生:看书、归纳、回答 师:机体中蛋白质因种类不同,功能各不相同,如血红蛋白和酶两种蛋白质在机体内就起作各不相同的作用,他们分别都起哪些作用。 生:看书归纳,完成课堂练习。 师:血红蛋白与CO 结合的能力很强,是氧气的200倍,结合了一氧化碳的血红蛋白不能再与氧气结合,人就会缺氧窒息死亡,这就是煤气中毒的原因,香烟的烟气中含几百种有毒物质,其中就有CO 。 生:看资料,吸烟的害处。 师:淀粉在消化道中发生哪些反应? 酶作催化剂有三个特点:①专一性; ②高效性; ③所需条件温和; 师:甲醛为什么可用来制动物标本? 生:看书,回答。 师:每克蛋白质完全氧化放出多少能量? 生:看书,回答。 第二课时 二、糖类 师:糖类是人类食物的重要成分,它是由哪些元素组成,主要存在于哪些食物中?淀粉是否属于糖?淀粉在机体内发生怎样的变化? 生:看书,回答 师:小结,淀粉在人体中发生如下变化: ①11221225106)(2O H C O nH n O H C ??→?+淀粉酶

教科版高中信息技术全书教材分析(必修)

浙教版高中信息技术基础教材分析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浙教版版《高中信息技术基础》紧紧围绕这一总目标编写教材,按照课标要求,学生在学习本教材之后,应该掌握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基本方法;能熟练地操作应用常用信息技术工具,初步形成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能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能理解并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明确社会成员应承担的责任,形成与信息化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健康安全地使用信息技术。 从教材内容设计结构来看,本册教材由7章组成,每一章都有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主题。其中第一章是概括性的,为后续各章节的学习做一些准备,其后各章是沿着培养信息素养的主线(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交流和评价)有侧重地展开的。全书课时分配计划如下表所示,大约需要32课时完成。 课时分配计划表 标题 第一章 信息与信息 技术 第二章 信息的来 源与获取 第三章 信息的编 程加工和 智能化加 工 第四章 信息的 管理 第五章 信息的 表达和 交流 第六章 网页的 设计与 制作 第七章 信息技术与 社会 课时数 1 1 20 5 3 1 1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包含“信息及其特征”、“信息的编码”以及信息技术三节。这一章是高中生信息技术课程的第一讲,通过介绍有关信息和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将学生引入奇妙的信息世界,激发学习兴趣,提升求知欲。既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过去,也揭示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培养学生产生对生活中新技术的信息敏感度,能够紧跟信息化时代潮流。同时,通过一定情境案例展示,让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现实应用有所体悟,并且让其养成健康使用信息技术的习惯。本章的重点是能描述信息的基本特征,并能对应实例说出其特征。本章的难点是理解信息及信息技术的基本含义。 第二章“信息的来源与获取”,本章是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的首要环节,分为四节。第一节“信息获取的方法”,通过分析和比较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能有效规划信息获取的具体方案,同时让学生知道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及其意义,学会选择恰当的方法获取信息;第二节“因特网信息的浏览与获取”,通过搜索引擎的应用,掌握网络信息检索的技巧,学会在网络中高效查找所需信息;第三节“网上资源检索”,掌握运用搜索引擎和主题目录在因特网上检索相关信息资源的方法;第四节“因特网信息资源评价”,了解评价因特网信息资源的三种主要方式与评价标准,初步掌握网络资源评价的基本方法。 第三章“信息的加工”,是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分别是信息的编程加工和智能化加工、文本和表格信息加工、多媒体信息加工。其中,多媒体信息加工包括音频、视频、图像三个方面的采集与加工,这部分是与初中教材相关内容衔接较多的一部分,是初中内容的深化,并且更注重应用性。第三章中信息的编程加工主要依托VB程序进行介绍,通过体验一个完整的程序设计过程,让学生懂得用编程加工信息解决实际问题,客观认识程序设计的本质,消除对编程加工信息的神秘感和畏难心理。其后,通过体验几个智能化信息处理工具软件的使用,

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分析(整书)

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分析(整书)

高中信息技术基础 本书地位: 本模块是培养高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基础,是学习各选修模块的基础,具有普遍价值,为必修模块。本书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呈现与交流的基本方法; 过程与方法: 能够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信息技术交流思想、开展合作、解决实际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明确社会成员应承担的责任,形成与信息化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 本书章节之间关系: 本模块由四个主题组成: 信息技术基础 信息处理与交流

信息技术与社会 信息获取信息加工与表达信息资源管理 教材内容: 1.定性分析 《高中信息技术基础》有以下亮点: (1) 内容编排角度新颖 《高中信息技术基础》在内容编排上打破了传统的以技能模块为教学单元的教材编写思路,创造性地提出了以“信息处理与交流”为主线,按照“信息的获取与评价——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信息的发布与交流——信息的存储与管理”的逻辑线索呈现教学内容,让人耳目一新。 (2) 注重信息文化的渗透 《高中信息技术基础》非常注重信息文化的渗透,人文性很强,无论是教科书正文的阐述,还是各种联系的设计,都很重视信息文化的培养,尤其是重视相关历史文化背景的引用与介绍。 (3) 内容广、知识新

《信息技术基础》覆盖的知识点范围广,内容新,让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学习尽可能多、尽可能前沿的信息技术知识。 (4)给教学活动额实施留有较大的空间 《高中信息技术基础》秉承新课程的指导思想,对教学内容不过于限制,特别是在信息加工模块更多的是学习思路和方法的指导,很少涉及具体软件的操作步骤。而且也不指定具体的应用软件,大大提升了教师教学的弹性。 2.定量分析 (1) 章节与全书关系分析 ①章节与页数 表1 各章页数一览表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第二 章 信息 获取 第三 章 信息 的编 程加 工和 智能 化加 工 第四 章 文本 和表 格信 息加 工 第五 章 多媒 体信 息加 工 第六 章 信息 集成 与信 息交 流 第七 章 信息 资源 管理

初中化学《常见的酸和碱》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1)

常见的酸和碱主题设计 适用年级九年级 所需时间课内共用6课时,每周3课时;课外共用1课时 主题单元学习概述 本单元的教学核心内容,隶属于课程标准中第二个“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在的二级主题——生活中的常见化合物,是其主要内容之一。本主题单元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和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酸和碱,了解它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体会科学进步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使学生初步认识物质的用途和性质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从化学的角度认识和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初步形成科学的物质观和合理利用物质的意识。 本主题单元内容来源于人教版教材初中化学九年级课本第十单元。该主题单元共分为以下四个专题: 专题一:酸及其性质。让学生认识常见的酸,认识酸的性质并知道认识物质性质的方法;学会对浓酸的使用;了解酸的应用。 专题二:碱及其性质。让学生认识常见的碱,认识碱的性质并进一步学习认识物质性质的方法;学会对浓碱的使用;了解碱的应用。 专题三:酸碱中和反应。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就是酸和碱中的H+和OH-结合成H2O;知道可以通过中和反应的方法降低酸或碱的含量。

专题四:溶液的酸碱性。了解酸碱指示剂和pH试纸检验溶液酸碱性的方法,并知道酸碱性对人体健康和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本主题单元的教学重点:酸和碱的化学性质,酸碱的中和反应,溶液酸碱性对生命活动的意义。 主要的学习方式:探究学习、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等。 预期教学成果:探究实验报告、思维导图、课堂综合检测、主题单元检测等。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 主题单元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酸和碱的性质 2.理解物质的酸碱性及中和反应的实质 3.初步学会测定溶液酸碱性的方法及判断溶液酸碱性强弱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比较常见酸和碱学会概括归纳的学习方法 2.通过对酸和碱的化学性质的认识过程学习探究认识事物的方法 3.通过对酸碱溶液的酸碱性的认识学习建立微观与宏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 4.通过对溶液酸碱性的测定及酸碱混合后pH的变化测定体会间接观察法在实验探究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酸碱性质的探究,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了解酸和碱对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3.通过对酸碱对生命活动的作用及中和反应的应用学习体会化学的价值所在 对应课标 1.认识常见酸碱的主要性质和用途,知道酸碱的腐蚀性 2.初步学会常见酸碱溶液的稀释方法

高中信息技术《IP地址》教材分析

高中信息技术《IP地址》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本课选自高中信息技术选修课本《网络技术应用》第二章第二课,共有三个知识点:分别是IP地址的格式、分类以及管理。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域名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本单元将要学习的“如何将计算机接入因特网”等知识的基础与铺垫,在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接下来我再谈谈对学情的理解: .在知识方面,高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储备,对计算机网络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存在着个体差异。 2.在技能方面,学生思维活跃,理解及操作能力也比较强,有很强的概括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在情感方面,学生求知欲望强烈,喜欢探求真理,学习的积极性很高。 三、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及授课学生的情况,制定本节课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准确说出IP地址概念;完整复述IP地址的格式及分类方法,能通过计算分辨出IP地址

的类型。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生活实例直观感受IP地址的作用和便捷;通过小组讨论,自主探究掌握IP地址的分类形式,并能正确辨别IP地址类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体验通过计算识别IP 地址类型的学习乐趣,在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勇于克服困难,同时提高对网络技术应用的学习兴趣。 四、重难点分析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以及知识的难易程度,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能够理解IP地址的概念,了解其格式组成以及分类形式;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学生能根据IP地址的分类正确判断所属类型。 五、教学方法 接下来我来谈谈这节课我准备采用的教学方法。首先,依据新课改理念,我准备采用“任务驱动”和“自主探究”等教学方法,同时,在授课过程中把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用提问的形式让学生进行思考,引起他们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能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印象。 其次,新课改理念也提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我会不断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协作学习的方法进行学习。

信息技术教材分析

初中信息技术教材分析 初中信息技术七、八年级下册各有两章。七年级下册是文字处理和和网海漫游;八年级下册是制作多媒体作品和QBASIC编程乐园。“文字处理”和“制作多媒体作品”教学方式基本一样,都是先拟定创作方案――采集素材――制作作品。“QBASIC编程乐园”,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给学生讲。根据七八年级教材的内容,本期我们以七年级下册为例进行教材分析如下: 一、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任务 根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的要求,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是:一是为初中生升入高中做准备;二是通过学习,增强学生寻找信息、处理信息、使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动手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三是让学生初步了解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学会使用相关的工具和软件;学会应用多媒体工具、相关设备和技术资源支持其它课程的学习;能够与他人协作或独立解决与课程相关的问题;能在他人帮助下学会评价和识别电子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树立使用信息的安全观念;四是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意识,能够遵照法律和道德行为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二、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 1、初中的信息技术课程不受重视。可以说,学校的多数领导对信息技术课程处在不懂、不闻、不问的状态,而班主任、主科教师虽然没抢占信息技术课,但是态度很明了,课想怎么上就怎么上,只要把学生看好就行,至于学生学到了什么,大多数教师认为:上这种课不就是玩吗?甚至,到了考试前一周,学习好的学生自然会被教师留在班级学习,而这一科不参加考试,没什么好学的!我们希望在教育中体现信息技术课程的价值,并通过它体现教师自身的价值。我们应如何提高自身的价值呢? 2、教学设备落后,教学工作难于开展 经调查发现,大部分学校的机房设备普遍落后。学校对这块基本上不投资。设备的落后,必然也影响学生对信息技术科目的兴趣,同时也加大了信息技术老师维护机房的工作量。由于设备的落后和学校的不支持,信息技术教学基本处于不上或者随便上的状态。 3、从小学到初中,课程教学缺乏衔接性。初中信息技术课所学内容大部分在小学都学过,所以大部分课都觉得很无聊,自己做自己的。不少学生反映现在的信息技术课枯燥、无聊而且过于公式化,提不起他们学习的兴趣。解决方法:适当的对课本的知识进行扩展,一定要在小学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拓展和延伸,尤其应该注意的是:要把握住目前硬件、软件的发展状况等。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 三、教材对教师的要求 1、通读教材 要很好的把握教材内容必须把各册教材都通读一遍,了解教材的体系结构、了解各册教材所要求的知识点,把握各个章节的学习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等等。 2、教师要注意自身素质的提高 新教材所涉及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很广泛,对任课教师专业知识要求较高,所以一定要注意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有条件的教师可以进行比较系统的学习,没有条件的教师需要通过自学补课,否

中学生物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酶的作用和本质》 一、教材分析 细胞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时刻与周围环境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上一章重点介绍了有关细胞对物质的输入和输出等内容,本章顺理成章的介绍能量是如何输入细胞以及细胞是怎样利用这些能量的。知识点承上启下,符合认知规律。 本章第1节主要涵盖3个知识点,分别介绍了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酶的本质、酶的三个特性。 本节课的教学将围绕前两个知识点展开,设计为1课时,同时也遵照了教材本身的安排。 根据《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说明酶在代谢中的作用”是理解水平的具体内容标准。教材安排学生做实验“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速率,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从而切身体会到酶具有很高的催化效率及其生理意义。 关于酶的化学本质,教材引导学生分析资料“关于酶本质的探索”自行归纳、总结、完善并能阐明和解释酶的定义。 在教材分析过程中,教学设计中我认为主要要解决一下几个问题: 1.教材本身呈现的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相对较多,如何合理删减和调整部分教学内容,强调并突出重点,提高教学效率? 2.同学们在初三化学课上对无机催化剂作用的认识是比较成熟和完整的,本课能否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运用旧知,举一反三,理解催化剂共性? 3.高中新课程标准比较初中新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的设计上,更加注重生物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一课程理念怎样在本课中体现和养成?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了消化酶,做过探究馒头在口腔中变化的实验,基本掌握了一般实验仪器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跨学科而言,学生在初三化学课上比较成熟和完整的认识了无机催化剂的作用; 学生通过初中新课改的训练,已经具备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基本学习态度、研究精神以及进行探究性学习的相关能力和方法。 三、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实验“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正确使用相关实验器具,分析相关讨论问题,从而知道酶具有很高的催化效率及其生理意义; 2.学生通过阅读并分析资料“关于酶本质的探索”,归纳、总结、完善并理解酶的定义,体会并养成科学探究在艰难中以及争论中不断继承、创新、实践的科学精神和态度;3.学生通过联系初三化学课知识,从现实生活中举例子等方法,了解活化能的概念,理解酶作为生物催化剂与其他无机催化剂的共同特征和作用,掌握跨学科、跨领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的技能。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酶的作用、本质; (2)酶的高效性。 教学难点: (1)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2)学生小组实验的教学指导,保证课堂的有序和效率。 五、思想策略 在综合分析教材、学情的基础上,我提出本着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

初中化学常见的酸和碱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常见的酸和碱》单元设计 适用年 九年级 级 所需时 6课时 间 主题单元学习概述 本单元是九年级化学的重点内容,在学习了有关单质、化学用语和物质结构的基础上,对化合物知识的进一步研究,本单元中除了学习有关酸和碱的知识外,对学过的化学基本概念,化学基本原理进行了总结,对以后学习做好知识上的准备。 重点:酸、碱的性质及中和反应。 难点:根据化学方程式的有关计算。 单元学习目标: 1、了解酸和碱的性质,理解物质的酸碱性及中和反应的实质;学会测定溶液酸碱性的方法。 2、初步学会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要作用。 3、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了解酸和碱对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学法建议:

1、学会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学习法,根据常见酸和碱的性质可以归纳出一般酸碱具有的性质。 2、注意社会问题与学科知识的整合,从熟悉的生活现象入手,从化学的视角认识社会生活中的问题。 3、注重形成基本概念及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揭示中和反应的实质 4、要重视科学探究方法的运用,在活动与探究中掌握化学知识,运用科学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说明:将主题单元规划的思维导图导出为jpeg文件后,粘贴在这里;如果提交到平台,则需要使用图片导入的功能,具体操作见《2013学员教师远程研修手册》。) 主题单元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酸和碱的性质, 2、理解物质的酸碱性及中和反应的实质; 3、学会测定溶液酸碱性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酸和碱对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对应课标(说明:学科课程标准对本单元学习的要求) 1、了解酸和碱的性质, 2、理解物质的酸碱性及中和反应的实质; 3、学会测定溶液酸碱性的方法。 主题单元问题设计1、酸和碱有哪些主要的性质? 2、怎样理解物质的酸碱性及中和反应的实质? 3、如何测定溶液酸碱性? 专题划分专题一:(1 课时) 专题二:(1 课时) 专题三:(4 课时) ....... 其中,专题(或专题一中的活动作为研究性学习) 专题一溶液的酸碱性所需课 时 1课时

三年级信息技术全册教材分析

三年级信息技术全册教材分析 一、指导思想 我校使用的《信息技术》教材是山西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心编写的《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小学版)。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念以及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进行了修订,教材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总体目标,在知识与技能方面,要求学生初步了解信息与信息技术的概念,了解计算机是信息处理的强大工具,初步掌握在网络环境下,进行信息的采集、存储、传递、加工和输出的技能,同时要求学生从小就要注意到信息社会的相关道德法规和社会责任;在过程和方法方面注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和创新学习设置了良好的环境,激励学生在“任务驱动”之下,发现问题,探究方法,反复实践,直到获取成功,从而扎实地构建起自己的知识体系;在情感和价值观方面力求从小学生的兴趣和情感需求出发提出教学任务,以故事和童话的方式引入相关的教学情境。 二、主要内容 教材共三个单元。第一单元主题是:走进电脑城,教材编排了“电脑城前细观察”、“电脑城里的鼠精灵”、“电脑城堡的传令兵”、“十指敲击练兵忙”、“英语会话输入赛”五个活动。 第二单元主题是:邀游Internet地球村,教材编排了“芝麻开

门”、“网上导游”、“收藏宝藏”、“申请邮箱”、“收发电子邮件”、“网络聊天”六个活动。 第三单元主题是:魔力画室,教材编排了“走进魔力画室”、“小蘑菇”、“握装的松树”、“可爱的小鸡”、“我的爱车”、“雪中小屋”、“海底世界”、“快乐的童年”、“我们的乐园”、“兴旺的牧场”、“美丽的南极”、“我们的节日”十二个活动。 三、教学目标 1.第一单元 知识与技能:了解计算机是信息处理高效的工具;了解计算机的组成;知道计算机的主要部件。了解windows操作系统的桌面、菜单、窗口、对话框、文件、文件夹的概念。学会鼠标与键盘的操作,学会对窗口进行操作。学会汉字的输入方法,学会在电脑中建立自己的文件夹。 过程与方法:从学习windows的启动开始,把枯燥的概念和操作用一系列有趣的活动有机的组织起来。每个活动主要学习一两个知识和技能,使得重点突出,便于掌握。对于难点则分散到几个活动中进行消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激情。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第二单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