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总成悬置系统设计总结

动力总成悬置系统设计总结
动力总成悬置系统设计总结

第一章悬置系统的经验设计

1.1悬置系统的功能与设计原则

发动机悬置系统是发动机应用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悬置系统的功能与设计原则大致可归纳如下:

1隔离振动

在发动机所有工作转速范围内,发动机产生的振动必须通过悬置系统加以隔离,尽可能降低传递给汽车底盘和车身的振动。同时悬置系统还必须隔离由道路不平引起的车轮悬挂系统的振动,防止这一振动向发动机传递,避免发动机振动加剧以满足车辆运行时的平稳性和舒适性,并保证怠速和停机时发动机的稳定性。

2发动机支承和定位

为了隔离振动,发动机被支承在几个弹簧软垫上。因而在发动机本身振动和外界作用力驱动下,发动机和底盘之间必然存在着相对运动。所以悬置系统必须具有控制发动机相对运动和位移的功能,使发动机始终保持在相对稳定和正确的位置上,决不能让发动机在向各方向运动中与底盘车身上的零件发生干涉和碰撞。

3保护发动机

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同时承受着动态负荷和冲击负荷。悬置系统应具有保护发动机的能力,防止发动机上个别部位因承受过大的冲击载荷而损坏,特别要保证发动机缸体后端面与飞轮壳的结合面上的弯曲力矩不超过制造厂规定的限值。此外车辆在崎岖道路上行驶时,车架的扭曲变形会使发动机承受扭曲应力,使发动机局部受到损伤。悬置系统应布置合理,并正确选择软垫刚度等参数,以保证能充分缓冲和抵御外力的冲击并消除薄弱环节。

4克服和平衡因扭矩输出而产生的反作用力

悬置系统必须有足够强度,当发动机变速箱总成输出最大扭矩时能克服最大扭矩所产生的最大反作用力。悬置软垫和支架在这种条件下都必须具有足够的可靠性。

5发动机与底盘之间的连接零件必须有足够柔性

这些零件是排气管进气管、燃油管、冷却水管、压缩空气管、油门操纵机构及变速箱操纵机构等。如果它们的刚度较大,则发动机的振动容易造成这些零件的损坏,特别是在怠速停机和出现共振时表现得尤其剧烈。另一方面如果它们刚度较大,也会改变发动机悬置系统的刚度和自振频率,从而影响隔振效果并导致噪声升高,因此这些连接件必须采用柔性软管或柔性连接。

6悬置系统的零部件必须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可靠性

在严重的冲击负荷下应保证不发生损坏特别,起关键作用的悬置软垫必须可靠耐久能适应各种恶劣工作环境(包括耐水耐油及耐高温和低温)。如果系统零部件出现损坏,则损坏应最先出现在软垫总成上,而不应是悬置支架金属件。在软垫的橡胶部分损坏后,发动机应仍能依靠软垫总成中金属骨架的支承而保持其原有位置,而不应引起其它撞击损坏,一般来说发动机悬置系统零部件的寿命应与发动机的大修期相当,在发动机大修前不应出现损坏。

7发动机悬置系统的设计还应满足装配精度低、拆装方便和维修接近性好等条件

8悬置系统零部件还应符合低成本、通用化、标准化和系列化的要求

1.2发动机的振动特性

汽车和工程机械所用发动机大部分为往复式内燃机。由于活塞连杆机构的往复运动以及输出扭矩时形成的脉冲反作用力,这类发动机本身就是一个固有的振动源。虽然经过精心设计和制造振动可以得到一定减轻,但由于结构先天的弱点振动是不可能完全消除的。 振动及振动噪声不但易造成发动机及车辆零部件的损坏,同时会使驾驶员及乘客疲劳所以必须隔振使车内振幅降至可接收的水平。

1.2.1发动机的振动源

发动机的振动主要起源于两处

1点火激励

这是由发动机气缸内点火燃烧,曲轴输出脉冲扭矩引起的激扰。由于扭矩周期性地发生变化导致发动机上反作用扭矩又称倾覆力矩的波动这种波动使发动机产生周期性的扭摆运动,故称扭转振动。其振动频率实际上就是发动机的发火频率,计算公式为:

τ

601ni f F =

(1-1) 式中:n 为发动机转速,rpm i 为汽缸数

τ为冲程系数,两冲程为1,四冲程为2

2不平衡惯性力激励

这是由发动机往复运动的活塞和连杆等造成的惯性力不平衡的垂直振动其激振,干扰频率为:

602Qn

f N =(1-2)

式中:n 为发动机转速,rpm

Q 为比例系数,一阶惯性力为1,二阶惯性力为2

不平衡惯性力的外激干扰频率与发动机的缸数无关,但惯性力的不平衡量与发动机缸数和结构特征有着密切关系。

对单缸机而言一阶惯性力和二阶惯性力都是孤立存在的,它的平衡性最差相对振幅也最大,除非发动机内装有特设的平衡机构。

对多缸机而言,由于曲轴上曲拐角度的合理分布和配置,使各缸之间产生的惯性力相互抵消和平衡。因此部分多缸机上的惯性力振动已基本得到消除,但制造上造成的误差除外。 表1-1是四冲程往复式内燃机的固有平衡特性表

表1-1四冲程往复式内燃机的固有平衡特性表

从表1-1可以看出汽车常用的几种发动机中只有三缸机和四缸机两种机型没有得到完

全平衡,因此对于使用这两种机型的汽车必须特别重视悬置系统的设计,除非发动机本身已经采用了专门设计的平衡机构。

不带平衡机构的直列四冲程四缸机目前在汽车上的应用非常广泛,出现的振动问题也具有普遍性,其基本特点如下:首先在低怠速如600转/分钟时,它的扭转振动频率和不平衡二级惯性力的外激频率均较低,仅20Hz。一般情况下十分接近悬置系统的固有频率,易导致共振。其次在高速阶段如果发动机的额定转速为3000转/分钟,则其二级不平衡的振动的外激频率高达100Hz,而且不平衡惯性力大小与转速的平方成正比,这可能导致发动机一级变速箱总成产生弯曲共振,因此设计四缸机悬置系统时必须重视高低两端的振动特性。

直列六缸机的惯性力和惯性力矩是完全平衡的。理论上它不应存在垂直方向的惯性力振动。如果出现明显垂直振动,这可能是发动机或离合器运动件的平衡制造精度超差、各缸工作不均匀或失火造成的。严格说来直列六缸机的唯一激振源是反作用力矩的扭转振动。

1.2.2动力总成的振动模态

发动机坐标系规定如下:以曲轴中心线与发动机变速器结合面交点为原点,以曲轴中心线指向变速器侧为X轴,以平行于汽缸中心线并向上方向为Z轴,Y轴由右手定则确定。

汽车动力总成通常是通过橡胶悬置支撑在车架上的,由于橡胶悬置通常为弹性元件,因此发动机动力总成与橡胶悬置构成质量-弹簧式的振动系统。一般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固有频率都在30Hz以下,而无论发动机本身还是汽车底盘结构当作弹性体时其最低的一阶固有频率都在60Hz以上,两者相差甚远。因此在工程实际中发动机动力总成和汽车底盘都被视为刚体处理。视为刚体的发动机动力总成在空间的运动就具有六个自由度,即三个沿相互垂直的通过发动机动力总成质心的轴线的往复运动和绕此三根轴线的回转运动。这样发动机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就有六个振动模态,相应的也就有六个固有频率。

沿Z方向的运动称为垂向平动,绕X方向的转动称为横摇,绕Y方向的转动成为纵摇,绕Z方向的转动称为平摇。

理论分析表明,汽车发动机动力总成的六个振动模态并不是完全耦合在一起的,而是形

成两组三联耦合振动,即纵向—垂向—纵摇耦合和横向—横摇—平摇耦合。

1.3悬置系统的隔振机理

1.3.1自由振动

最简单的振动系统由质量块和弹簧阻尼组成,如图1-1所示

图1-1有阻尼自由振动

在不考虑阻尼的情况下若将重块向下压,使弹簧压缩变形然后松开,质量块就会上下自由振动。振动的自振频率或称固有频率的计算公式为:

M K f N π21

1=(1-3)

式中:K 为弹簧刚度(N/m )

M 为质量块质量(Kg )

实际上阻尼的存在将会导致振动振幅逐渐减小,直至振动完全停止。这种现象称为有阻尼的自由振动振动。衰减率取决于系统阻尼的大小。

发动机悬置系统的阻尼通常很小,可忽略不计。如果简化为最基本的模型,动力总成就相当于质量块,悬置软垫相当于弹簧。这就可以计算出悬置系统的自振频率,可见悬置软垫的刚度对悬置系统自振频率的大小起关键性作用。

1.3.2受迫振动

如果在有阻尼的自由振动中同时向重块施加一个周期性的外力,即存在强制的外激振力。此时重块将既有自由振动又有外激强制振动,两个振动叠加这种振动称为受迫振动。显然发动机悬置系统的振动属于这种受迫振动。

有两类强制外激振动源作用于发动机悬置系统,一类是内振源即上节所述的由发动机本身引起的振动,另一类是外振源由道路不平引起,并通过车轮悬挂系统及车架传递给发动机变速箱总成的振动。这种由道路不平引起的振动频率很低大约在1~3Hz 。

这两种强制振动均要求进行隔离,强制振动模型示意图见图1-2

图1-2有阻尼的强迫振动

1.3.3频率响应

根据振动理论分析,当强制振动施加到自由振动的振波上,开始时运动情况比较复杂,经过一定时间后自振波的振幅将变的很小而可忽略,只留下强制振动的成分。但这种受迫振动的振幅与频率比有很大的关系。

频率比就是强制振动的频率与自振动的频率之比。

如果将强制振动的振幅称之为输入振幅,将受迫振动的振幅称之为输出振幅,则输出振幅与

输入振幅之比可称为振动传递率。

显然振动传递率大于1表示振动放大,这是不希望的。振动传递率小于1表示振动减小,这是所追求的。

图1-3是频率比与振动传递率关系曲线,称为幅频响应曲线。它是减振原理中很重要的依据。

图1-3幅频响应曲线

频率比与振动传递率之间的关系式如下:

222

2c 21c 21)()()

(振动传递率f f f R R R +-+=(1-4)

式中:

f R 为频率比 c 为阻尼比

阻尼比为实际阻尼与临界阻尼之比 KM 2=临界阻尼(1-5)

1.3.4共振

从图1-3可以看出随着频率比增大,开始时振动传递率迅速上升。到频率比接近1,即外激频率接近自振频率时,输出振幅出现最高峰。振动传递率可达数十倍,即出现共振。共振振幅的大小取决于系统中的阻尼,按理论如果阻尼等于0共振振幅为无穷大,而实际上阻尼总是存在的,在大阻尼情况下共振振幅将得到大幅度控制,故共振振幅因阻尼不同而各异。

1.3.5隔振

对于采用普通橡胶悬置软垫系统而言,阻尼一般很小可不予考虑。即认为阻尼c=0。此时可将振动传递率表达式简化为

22

11

)(振动传递率f R -=(1-6)

在这中情况下,频率比小于1时振动被放大;频率比等于1时,振动传递率最大,出现共

振;频率比继续增大,振动传递率就逐渐下降,当频率比达到2时振动传递率等于1,表示振幅恢复到原始的强制振动的水平;随着频率比进一步加大,振动传递率将小于1,因而产生隔振的效果。

可以看出频率比越大隔振效果越好,但频率比大于5以后隔振效果的提高就不明显了。表1-2是频率比与隔振效果的关系表

表1-2是频率比与隔振效果的关系表

在悬置系统设计中,如果已知强制外激振动的频率,为了隔振悬置系统的自振频率必须控制在一个界限以内。举例如下:

首先考虑发动机激振,以四缸机为例在怠速时内振源的外激扭转振动频率设为20Hz 。则悬置系统的自振频率扭摆方向必须控制在20/1.414Hz 以下,通常应设定在10Hz 。 同时需考虑道路激振,载重车悬挂系统自振频率为1.5~2.2Hz ,轿车悬挂系统自振频率为1~1.5Hz 。对于发动机悬置系统而言,这属于发性在底座的低频外激强制振动。为了远离共振区,悬置系统的最低自振频率应大于悬挂系统自振频率的1.5~2.0倍,即频率比应小于0.5~0.6此时的振动传递率小于1.8,否则汽车在不平道路上行驶时发动机会产生过大的摇晃。 要满足这两方面的条件,就必须合理选择悬置软垫并对悬置系统进行精心布置。

1.3.6实际应用中悬置软垫的选择

根据上述机理,悬置系统的自振频率应小于发动机工作转速范围内最小的强制振动频率的1/2,此时的隔振效率为66.7%。

若需进一步提高隔振效率就有一定难度,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制约:

首先,如前述考虑到道路激振悬置系统的自振频率不能太低。

其次,如果要降低悬置系统的自振频率则必须采用刚度较低的悬置软垫。对于橡胶软垫,就必须使用硬度较低的橡胶,这将产生下列不利影响:一、软垫刚度降低后发动机的稳定性差,受外力后相对位移大,易导致发动机上零部件与底盘上零部件干涉碰撞。二、软垫的变形量大,在振动中产生大的阻尼功使橡胶发热,寿命下降。三、橡胶硬度降低后其粘结强度将显著下降,悬置软垫易撕裂损坏。

1.3.7其它零部件对隔振性能的影响

除必须合理选择悬置软垫外,还必须重视悬置软垫底座的刚度,例如与悬置软垫连接的支架、车架和横梁等其结构必须十分坚固,其刚度必须大于悬置软垫的刚度十倍以上,由它们产生的自振频率必须大于由软垫产生的自振频率的三倍。否则单独考虑悬置软垫的隔振作用将不会达到目的,严重时还可能因底座刚度太差而引起共振。因此在刚度很差的横梁中间必须避免布置一点式悬置,而应左右分于成两点布置。如果必须采用一点式,则横梁的刚度必须加强。这进一步说明在发动机、车架和悬置软垫三者之间还存在匹配关系。

1.3.8振动和噪声的关系

结构产生的振动频率,可以分为两种频率范畴。一是振动其频率区是15~50Hz,另一种是噪声其频率区是50~20000Hz。振动和噪声有密切的关系。发动机变速箱和液压泵等都是产生振动和噪声的根源。柴油发动机尤甚要隔离噪声,首先必须切断从金属传递噪声的路径。橡胶是切断噪声的最好介质,其弹性越好隔噪效果越好。

采用三明治式隔振软垫虽然可以在不损害剪切强度的条件下提高压缩刚度。但它不利于切断噪声的传递,故不宜推广。另一方面这类软垫在工作中由于橡胶挤压变形可能会造成软垫金属骨架之间的接触,这也必须避免。此外,连接和支承附件的管路与支架对噪声的影响也较大,所以管路与支架的连接处应尽可能采用橡胶套或橡胶垫。这不但可以避免管路表面的微动磨损,而且有利于降噪。

1.4设计悬置系统必须确定的结构参数

悬置系统设计中下列结构参数是不可缺少的:

1.动力总成含发动机变速箱所带附件以及悬置安装支架的质量。这一质量包括总成内储满的冷却液和机油,即湿重

2.动力总成的重心位置

3.动力总成的转动惯量和惯性积

4.有关发动机性能参数和结构强度极限

●发动机额定转速

●发动机低怠速转速

●发动机全负荷额定功率

●发动机最大扭矩

●发动机缸体后端面与飞轮壳接合面上规定的弯矩限值

●发动机气缸数气缸排列方式及曲柄分布

●发动机工作冲程数

●发动机的发火次序

5.动力总成前后悬置软垫支撑点的位置及角度

1.5发动机悬置支承点的布置

汽车动力总成传动系统形式的多样性对动力总成隔振悬置系统提出了不同的设计要求,导致了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布置方式的多样性。

(1)发动机机缸数的影响。

不同缸数的发动机对动力总成的振动激励型式和激励频率不同。对于四缸四冲程发动机,在低频区的激振成分主要是第二阶不平衡往复惯性力;对于六缸四冲程发动机,其激振成分主要是第三、六阶扭矩谐量。根据隔振理论,动力总成刚体振动模态频率应比主要激振频率的0.71倍要小。考虑怠速隔振的情况,当发动机的怠速转速相同时,四缸发动机动力总成的刚体振动固有频率上限需低于六缸机。

(2)发动机布置方式的影响。

FF式汽车的发动机可以横置或纵置,而横置发动机和纵置发动机的倾覆力矩对车身的

I一低阶弯曲、扭转振动模态的相互耦合、匹配关系也完全不同。虽然动力总成的转动惯量Y

I要大得多(3—4倍左右),但动力总成的俯仰振动模态频率一般低于侧倾振动模态频般比X

率,动力总成的俯仰振动幅值往往小于侧倾振动幅值。在发动机怠速工况下,动力总成的侧倾振动较大,为了避免动力总成的振动引起车身的低阶弯曲、扭转模态共振,在动力总成悬置系统设计过程中需要合理匹配车身弯曲或扭转振动模态与动力总成刚体侧倾振动模态的频率,同时对动力总成悬置安装点与车身固有振型节线的相对位置关系进行合理匹配。例如,对于横置式发动机,动力总成的前后悬置不宜跨置于车身弯曲振型节线的两侧。

(3)动力传动系统型式的影响,

对于发动机前置—前轮驱动的FF式汽车动力传动系,其动力总成还包括驱动桥主减速器,使得作用在动力总成上的驱动反力矩比FR式汽车大大增加,就要求提高悬置的静刚度。同时,FF式汽车动力总成与FR式相比,其扭矩轴与曲轴的夹角明显增大,当其悬置系统采用V型布置方案时,往往由于布置空间和布置位置的限制,难以使得悬置组在布置达到使悬置组的弹性中心落在扭矩轴上的目标。因此,有必要在整车总布置初期预留必要的空间。

(4)整车振动控制性能要求对动力总成悬置系统设计的影响。

为了抑制路面激起的整车振动,可适当配置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垂向振动模态频率,使其起到控制整车振动的动力吸振器的作用,由动力总成吸收经过悬架传递上来的振动,从而减小车身的振动。这往往要求动力总成悬置系统有较高的垂向刚度。

1.5.1悬置支承点的数目

悬置点的数目可以有3、4、5及6点等四种类型。悬置点的数目一般根据发动机变速箱总成的尺寸(特别是长度尺寸)、重量、用途和安装方式等决定的。3点及4点悬置在汽车上的应用最为普遍,悬置点的数目增多将难以保证各点的受力均衡,当车架变形时发动机和车架失去顺从性,使个别支点因发生错位而受力过大,反而影响可靠性。3点式悬置与车架的顺从性最好,因三点决定一个平面,不受车架变形的影响。而且自振频率低,抗扭转振动的效果好,值得推荐的是前悬置采用两点左右斜置,后端一点紧靠主惯性轴的布置方案。这种布置具有较好的隔振功能,在4缸机上得到广泛的应用。而前一点后两点的三点式多用于6缸机。4点式悬置的稳定性好,能克服较大的扭矩、反作用力。但扭转刚度较大,不利于隔离低频振动。但经过合理设计仍可满足4缸机更能满足6缸机的要求。4点式悬置在6缸

机上的使用最为普遍。5点式悬置一般仅用于重型汽车上,因为其发动机变速箱总成的重量和长度太大,为了避免发动机缸体后端面与飞轮壳结合面上产生过大的弯矩,不得不在变速箱上增加一个辅助支点,从而形成5点式悬置。但必须经过负荷计算确定辅助支点的刚度,辅助支点的刚度不能太大必须有足够的柔性,以避免因车架变形而损坏变速箱。

1.5.2悬置支承点的位置

悬置点有前悬置和后悬置之分。3点式悬置系统有前2后1和前1后2两种布置方案。悬置点的位置应视具体结构空间和隔振要求而定。

实际上一般在发动机或变速箱上均已提供了预留的螺孔或凸台,以供安装悬置支架。甚至有多组螺孔或凸台以便选用。这些螺孔中前悬置用的大多数分布在缸体前端面下部或缸体前中部的左右侧面上,后悬置用的分布在飞轮壳两端变速箱底部或两侧。

当然在周围空间允许的情况下,设计悬置支架时仍可对结构布置和纵向尺寸作适当调整。比如康明斯公司就为悬置系统提供了多种选装方案。

在确定悬置点的位置时,必须进行悬置点的载荷计算,然后校核各支点位置是否满足发动机制造厂对支点位置的要求及对关键部位的载荷的要求。在根据撞击中心理论调整前后悬置的相对位置,并适当调整悬置点的横向位置及高度方向位置。

1各悬置点的载荷及缸体后端面的弯矩计算

已知动力总成的重量G W 和重心位置后,可根据下图中标志的尺寸计算前后悬置点的负荷1R 及2R 或变速箱上的辅助支点处的负荷3R 。同时计算出发动机缸体后端与飞轮壳结合面处的静态弯矩xx M 。

图1-4发动机悬置系统计算受力的尺寸参数图

在无辅助支点的情况下计算公式如下:

后悬置点负荷

312L b a L W R G )(-+=

(1-7) 前悬置点负荷21R W R G -=(1-8)

缸体与飞轮壳结合面处的弯矩

762xx M L W L R t -=(1-9) 式中:t W 为变速器重量

通常发动机制造厂对xx M 都规定有一个最大限值。若xx M 超过该限值应考虑使用辅助支点,即设计3R 。设计时可先假定一个3R ,值然后再校核xx M 公式如下:

76283xx M L W L R L R t -+=(1-10)

然后在校核xx M 是否满足要求,并最终确定3R 的值。

1R 、2R 、3R 的值在选择悬置软垫时将是不可缺少的参数。

2发动机制造厂对悬置点位置的要求

许多发动机制造厂对悬置支架的尺寸(换言之即悬置点的位置)作出了限制,以保护发动机避免支架、缸体以及飞轮壳等结合面上因产生过大的弯曲力矩和挠曲应力而导致螺孔及装配面发生局部破坏。

如康明斯对B 及C 系列柴油机悬置支架在悬臂尺寸和高度尺寸上的限制如下: ● 前悬置支架的支承点离缸体前端面不得大于100毫米

● 前悬置之间的支承面离端面螺孔的高度不得大于200毫米

● 前悬置支架设在缸体两侧面时支承点离缸体侧面的距离不得大于127毫米

● 后悬置支架的支承点离飞轮壳侧面的举例不得大于76毫米离曲轴中心线不得355

毫米

● 后悬置支架的支承点在纵向上离开飞轮壳装配面不得大于50毫米

车辆行驶中承受着动态负荷和冲击负荷,动力总成在最恶劣的情况下,将以4~6倍的重力加速度作用在支架上。虽然支架本身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但过大的弯曲力矩作用在缸体及飞轮壳的螺栓紧固面上及结构的局部处,足以造成破坏.因而康明斯提出了上述限值,其中已经考虑了动态条件,各限值是在考虑加速度为6g 的基础上设定的。同时康明斯对B 及C 系列柴油机缸体与飞轮壳结合面处的静态弯矩M 作出了xx M 不得大于1350Nm 的要求。在设计悬置系统时必须满足这一要求。

3前后悬置点纵向距离的选择和优化

能利用缸体和飞轮壳上预留螺孔的前提下,悬置点的纵向位置应尽可能满足下列条件: a 撞击中心理论

对于外激频率较低的发动机来说,可采用撞击中心理论确定前后悬置点的纵向位置。即如图1-5所示,使前后悬置点在互为撞击中心的位置1O 2O 上

图1-5撞击中心理论示意图

这样当一个支点受一个垂向力作用时,另一个支点上的响应力为零。换言之,如果一个软垫上遇到一个很大的垂向冲击力,由于另一个软垫处于其撞击中心,故在这个软垫上不会引起反应,反之亦然。这样前后悬置上的垂向冲击力不会相互影响,从而可取得良好的隔振效果。

按照撞击中心理论应满足:

m J L L y

R F (1-11)

式中:F L 为前悬置点离动力总成重心的纵向距离

R L 为后悬置点离动力总成重心的纵向距离

y J 动力总成绕Y 轴的转动惯量

m 发动机变速箱动力总成的质量

b 将悬置点布置在机体一弯模态的节点上

对于较大型的高速发动机而言,悬置点应布置在机体弯曲振动的节点上。因为机体实际上不是绝对刚体,在高频力作用下它将出现类似直梁的弯曲振动。

如果将悬置点布置在机体弯曲振动的节点上,既可避免机体的弯曲振动力传给车架,也可防止道路不平引起的振动。通过车架而激起机体的弯曲振动。因为在节点上不可能激起梁的振动。

通常只需考虑机体的一阶弯曲模态,自振频率大约在80Hz 左右。对于经常行驶在条件较差的道路上的车辆来说,这种结构布置更具有实用意义。当然这种布置还取决于整车布置的空间条件,有可能难以实现。这种布置方式如图1-6所示。

图1-6发动机弯曲振动的节点示意图

4悬置点的横向距离

一般情况下,悬置点的横向距离由缸体或飞轮壳的宽度及悬置支架的悬臂尺寸决定,变化的余地不大。一般来说悬置点的横向距离越大则稳定性越好,但使悬置系统扭转刚度增大,对隔离扭转振动不利。

5悬置支点的高度

悬置支点的高度对隔振性能有较大影响。

对平置式软垫而言,软垫离主惯性轴越近越好,既可降低动力总成的重心提高稳定性,也利于隔振。故一般应尽可能提高悬置支点的高度,但往往因受到布置空间的严格限制而无法实现。

图1-7是一个后悬置支点高度提高的实例。由于车架位置太低,不得不用支撑柱抬高后悬置软垫,这也是一种成功的方案。因为它可吸收很大的冲击力而不损坏发动机。这种用套管将发动机支架抬高,解决装置上高度差的问题,还可增加水平方向柔度,能吸收冲击保护发动机。

图1-7用套管将发动机支架抬高的形式示意图

对斜置软垫而言,悬置点的高度是按照其弹性中心落在主惯性轴上的原理确定的。

1.5.3悬置软垫的布置形式

1平置式

平置式软垫呈水平布置,结构简单、装配方便、尺寸要求精度低。平置式软垫一般有两种:

一种是桶形或称蘑菇形,中心镶有套管(也有不镶的),由上下两段直径不同的橡胶体组成。装配时小端插入底座(横梁或支架)孔中,螺栓向下穿入套管内,拧紧下部螺母至套管两端顶死,并靠下部的平垫圈将下端橡胶体压扁形成一个返回跳的缓冲软垫。也可采用上下两个软垫,分别安装在底座的上下面上,三者串联装配在一起,作用相同。桶形中还有一种是由内外两个桶形壳体组成,中间用橡胶硫化,外壳紧固在发动机支架上,它也可用于平置式。这类软垫在载重车上实用的比较普遍,有较好的定位和隔离冲击振动的功能,但不承担剪切方向的变形,不利于隔离低频扭转振动。

另一种是方块形,橡胶体上下表面分别与上下金属骨架板硫化粘结成一体,依靠金属骨架与发动机上的支架和车架紧固连接,因此形成上下绝缘式支撑。它可承担压缩和剪切两个方向上的变形。悬置系统的扭转刚度小,隔离扭转振动的功能较强。但水平方向的自由度较大,横向稳定性差。故软垫的金属骨架上应设有限位面。

2斜置式

斜置式软垫成对呈V行左右倾斜布置。这种情况下悬置软垫部分受压缩部分受剪切,可以利用橡胶的剪切高弹性提高隔离扭转振动的能力。同时,软垫布置在发动机前/中部两侧,可以降低发动机重心提高发动机稳定性。

此外斜置情况下,还可调整前后悬置平面的弹性中心,在设计时使前后悬置平面的弹性中心落在发动机变速箱总成的主惯性轴上,利于振动解耦,可进一步提高隔振性能。但斜置式布置的制造精度和装配精度要求相对较高。

另一种斜置式适用于后悬置,软垫布置在飞轮壳上部两侧,图1-8所示。其特点是软垫的压缩刚度较大,为了补偿隔振性能,将软垫斜置,使两软垫剪切平面的交点落在主惯性轴上。

图1-8斜置式悬置软垫装置图

3轴套式

这种结构能提供360°的压缩支承,能消除车架变形对发动机的影响,能克服轴向外力及惯性力,能吸收水平方向的力偶。制造简单,成本低,空间紧凑,拆装方便。修理时一般只需要更换橡胶圈。安装过程中安装支架是从发动机或变速箱上伸出的悬臂短轴或横轴,隔振用的橡胶圈套在轴上,然后将带有橡胶圈的悬臂轴落入并紧固在车架上的轴座内。这种结构一般用于后悬置,当然也有用于前悬置的。

4吊挂式

这种结构的特点是悬置软垫的支座紧固在发动机变速箱总成上方的横梁上,通过吊架或支架将发动机变速箱总成的后端吊挂起来,使重量支承在软垫上。故适用于采用一点式布置的后悬置。

这种布置一方面是为了适应车架和横梁结构,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后悬置的稳定性。因为动力总成重心处在悬置软垫下部,不可能出现发动机侧向倾倒现象。但与软垫布置在下部相比,悬置点离主惯性轴的距离加大了,会引起较大的扭转振幅。所以应适当调整软垫的刚度和承压面来改善隔振性能。

5会聚式

这种布置方式的特点是所有悬置的主要刚度轴会聚相交于同一点。除了有良好的稳定性外,会聚式的最大的优点是可以通过调节悬置倾斜角度和安装位置来获得六个完全独立的悬置系统的振动模态。但是会聚式悬置布置方式实施起来比较困难,而且一般汽车发动机并没有纵向激励,斜置式完全能够满足发动机动力总成的隔振要求,因此会聚式悬置方式应用并不广泛。

1.5.4前后悬置的功能对比

前后悬置共同承担着整个悬置系统的全部功能,但由于所处的位置不同,对它们的要求各有特点:

(1)对常规的载重汽车前悬置而言,软垫大多数布置在发动机缸体前端面或缸体前部的两侧。因此前悬置软垫到发动机变速箱总成重心的纵向距离比后悬置要远,尤其对于I-6发动机它承受的负荷比后悬置要轻。因而前悬置软垫的压缩刚度必然比后悬置的要小,同时为了有效隔离扭转振动,前悬置的侧向刚度和垂向刚度都较小。

(2)由于发动机变速箱总成的主惯性轴是倾斜的,前高后低,因此前悬置软垫离主惯性轴的距离也比后悬置的要远,因而前悬置软垫承受的扭转振幅要比后悬置大。为了保持一定的扭转自振频率和扭转刚度,软垫离开主惯性轴越远其刚度应越小。这一点可从悬置系统的扭转刚度公式中可以看出,刚度小意味着振动时变形大、吸振能力强。可见前悬置承担着大部分隔振和吸振功能,而后悬置则占次要地位。

(3)对后悬置来说,它离动力总成重心较近,支撑着动力总成的大部分重量。所以垂向刚度较大。它离主惯性轴较近处于扭转激振较小的部位,不承受大的扭转振动振幅,因此主要倾向于隔离垂向振动。同时它处在发动机动力输出端,受传动系统不平衡力的严重干扰和外部轴向推力的冲击,因此后悬置必须承担大部分的定位功能。此外当发动机输出最大扭矩时,支撑点出现的最大反作用力也应由后悬置来支撑,因为后悬置软垫的压缩刚度大,有能力抵抗最大反作用力。而前悬置软垫刚度小只能承担一小部分。

(4)从前后悬置在车辆上的位置来说,无论发动机前置或后置,后悬置总是靠近车辆的中部,而不像前悬置那样总是处于车辆的前端或后端,因此车架的变形和振动对后悬置的影响比前悬置要小。在车辆形式中后悬置位置相对稳定,因此允许在后悬置点采用压缩刚度较大的软垫,以利于克服最大扭矩反作用力和惯性力。

总之,四缸机和六缸机、柴油机和汽油机、轿车和载重车、轻型车和重型车等等对悬置系统都有不同的要求。作为设计者应结合使用特点,注意观察和广泛收集现有各种悬置的结构方案,吸取成功和成熟的经验,应善于分析对比和借鉴。这是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1.6悬置软垫的选择

1.6.1概述

悬置软垫的性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弹性指标用刚度K ,表示刚度(负荷/变形)。在进行悬置系统隔振性能计算时,软垫刚度是不可缺少的参数。二是强度指标,为了保证软垫的可靠性和耐久性,软垫的工作负荷和变形必须控制在允许的强度范围内。这两方面的指标与悬置软垫的结构、尺寸、形状、受力形式及橡胶品种等都有密切关系。

刚度和强度参数虽可简单估算,但准确的数据必须通过试验测定。国外软垫制造厂通常都能提供各自产品的试验数据和相关资料以供用户选择,或为用户开发新的悬置软垫。国内软垫制造厂家的实力通常要弱一些。因此要设计出好的悬置系统除了要有设计能力外,往往还需要与厂家进行密切合作。

1.6.2软垫静变形量与自振频率的关系

为了确定隔振性能,必须求出悬置系统的自振频率。现对自振频率的计算公式作进一步推导:

M K f N π21

=(1-12)

式中:K 为弹簧刚度(N/m )

M 为质量块质量(Kg )

应用到悬置系统中有关参数的意义如下:

K 是橡胶软垫的动刚度而不是静刚度。分别以K 和,K 表示动刚度和静刚度,以表示动

静刚度之比即

,

K K =λ(1-13) 一般来说,不同种类橡胶λ的取值范围如下表所示:

表1-3不同种类橡胶动静刚度比的取值范围

设M 是负荷W 的质量

,,2121K W g g W K f N λπλπ==(1-14)

式中:设

,K W =δ(1-15)

显然δ就是软垫的静态变形量,若把g δ可看作常数(仅因橡胶而异)。这样可以得到如下公式:

δ1C

f N =(1-16)

式中:δ为软垫的静态变形量,单位为米 C 为常数显然λπ?=g C 21

,λ与C 的平方成正比

λ的取值不同,C 的取值也不同。橡胶悬置软垫一般选择天然橡胶,此时λ的取值为1.05~1.25之间。在此范围内两者的关系如表1-4所示

表1-4常数C 与动静刚度比λ的取值关系

基于以上叙述可知:悬置软垫所使用的橡胶品种确定后,系统的自振频率与软垫的静态变形量之间就直接发生关系。两者的关系可以用下列曲线表示:

图1-9悬置系统的自振频率与软垫的静态变形量的关系曲线图 1.7悬置软垫的可靠性 1.7.1悬置软垫的受力情况

悬置软垫在工作时所承受的力来自四个方面:

1静态负荷

即单个软垫上所承受的额定负荷,它是选择悬置软垫的基本参数和依据。

2动态负荷

指由于道路颠簸引起的动态负荷和瞬时冲击负荷。

根据不同的使用条件,在垂直方向上有时可产生G 4±至G 6±的重力加速度,向下时由于动力总成自重需再叠加1G 。换言之,车辆跳动时软垫可能要承受4至6倍于静态负荷的冲击力。表1-5是不同使用工况下可能出现的冲击加速度值.

表1-5不同应用情况下的冲击加速度

频率

静变形量

为了克服动态和冲击负荷,可以在悬置底座下部采用缓冲软垫和大的回跳压紧垫圈。这样不但可减轻冲击,也可保护底座避免在严重冲击下造成损坏。这种平置式上下组合的软垫布置形式在重型车上比较常见。

3动力输出时产生的反作用力矩

这个反作用力矩指动力总成输出最大扭矩时产生的最大反作用力矩。

这一力矩主要由后悬置来承担,力矩方向与发动机旋转方向相反。因此在后悬置一侧的软垫上将产生很大的额外压缩负荷。这一压缩负荷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悬置两点间的距离变速器最大减速比

发动机最大扭矩作用力?=(1-17)

在这种工作条件下,软垫上额外增加的压力比静负荷高出3倍以上。不过这种工况出现的次数少、时间短,所以也可以使用发动机全负荷额定转速下的扭矩来代替最大扭矩进行计算,以免选用刚度过大的悬置软垫。

4侧向和纵向惯性力以及外界作用力

悬置软垫除了承受垂直方向上的作用力外,还必须克服侧向和纵向惯性力以及外界作用力。例如车辆急转弯时的侧向离心力、车辆行驶中急刹车时的向前冲击力(可产生1G 的负加速度)、车辆行驶时操纵离合器的轴向推力、后桥跳动时传动轴花键滑套的轴向推力等都会使发动机产生侧向或纵向的位移,尤其是前后方向的轴向推力其影响更大。

因此进行悬架系统设计时必须使软垫能承受各个方向外力。必要时应采取限位措施防止软垫因这些外力的作用下产生过大的变形和位移,避免悬置软垫的早期损坏。

常见的限位方法是在软垫的金属骨架上设计翻边,在变形过大时金属骨架之间产生接触,限制橡胶的进一步变形。软垫中镶嵌的套管也有一定的限位作用,而轴套式悬置软垫的限位功能是显而易见的。

1.7.2悬置软垫本身的耐久性

悬置软垫本身的耐久性取决于:

1软垫橡胶的许用应力;

2橡胶与金属骨架之间的粘结强度;

3软垫的形状尺寸因素和结构特征等,橡胶内的应力分布应尽量均匀,橡胶的工作回弹部分体积与橡胶整体体积之比越大越好,金属骨架与橡胶结合表面必须去尽毛刺和尖角,有关尺寸应圆滑过渡。避免应力集中,防止早期局部损坏。

橡胶的强度极限与橡胶的变形比有很大的关系,为了确保安全变形比应控制在下列范围内:

优质橡胶具有良好的减振和缓冲特性,它的冲击刚度大于动态刚度约为后者的1.5~2倍,而动态刚度又大于静态刚度,约为后者的1.32~2.2倍。所以优质橡胶软垫可有力地控制冲击变形和动态变形幅度。

此外如前所述,虽然在选择悬置软垫时是以静态负荷作依据的,但软垫制造厂将根据静态负荷确保悬置软垫能承受相应的动态负荷。

1.7.3悬置软垫的疲劳寿命

悬置软垫的图纸一般会提供软垫的疲劳寿命指标(比如在规定的负荷和变形范围内进行1~3Hz低频激振疲劳试验必须保证软垫在多长和时间范围内不能出现破坏),如果实际使用时的负荷和变形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软垫的可靠性就可以得到保证。

1.7.4影响软垫可靠性的其它因素

1橡胶品种

悬置软垫所使用的橡胶目前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天然橡胶,另一种是氯丁橡胶。天然橡胶在-20+70温度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物理机械性能,而且其疲劳寿命比任何合成橡胶都要长。但它不具备抗机油和抗高温的能力,为了避免天然橡胶制成的悬置软垫被油污染和受高温侵害,应在软垫上采用保护罩。

氯丁橡胶在恶劣环境下工作的适应性比天然橡胶好,因此在重型汽车上使用比较普遍。

2橡胶硬度

悬置软垫用橡胶硬度一般在邵氏30至75度之间。在满足刚度要求的前提下最好选择中等硬度值如55度左右,因为橡胶硬度与软垫刚度有一定的关系,可通过改变橡胶硬度来调整软垫刚度。经验表明橡胶硬度提高或降低邵氏20度,软垫的刚度可加倍或减半。故此选择中等硬度的橡胶可为将来调整软垫刚度提供充分的余地。另一方面,橡胶硬度过低(小于邵氏35度),则粘结强度将大大降低,硫化困难且使用中容易发热。这几方面都将直接影响悬置软垫的疲劳寿命和可靠性。

3橡胶体积

橡胶体积和承压面积大而硬度低的软垫,与橡胶体积和承压面积小而硬度高的软垫相比,其刚度可以保持相等(因刚度与弹性模数及尺寸均成正比)。但体积大而软的软垫在实际使用中更为有利,因为硬度较高的橡胶中含有较多的非弹性添加剂,对其隔振性不利。

4软垫装配面

橡胶软垫与支架或底座的装配面上也必须去尽尖角、毛刺,软垫装配孔/座的边缘应采用大的圆角,使用平垫圈压紧橡胶体时平垫圈的直径应足够大,保证橡胶受压外挤时仍在平垫圈平面之内。这些要求都是为了避免橡胶上出现应力集中和防止早期损坏。

1.8悬置系统的自振频率

1.8.1悬置软垫的刚度计算

悬置软垫是悬置系统中的弹性元件。

普通橡胶软垫以橡胶为主体,与金属骨架经硫化粘结而成。它不仅在压缩和拉伸方向上具有弹性变形特性,在一定范围内具有线弹性,而且在剪切和扭转方向上有具有弹性变形特性。但由于橡胶软垫扭簧作用小,一般在使用中不考虑其扭转弹性。

动力总成悬置系统运动包络及工况载荷计算方法

动力总成悬置系统运动包络及工况载荷计算方法 吕兆平吴川永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摘要】本文论述了动力总成位移控制设计的一般原理,以一微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为研究对象,结合通用汽车公司全球标准的28种载荷工况,介绍了求解各悬置点反力以及发动机质心位移和转角的方法,该计算数据为悬置支架的强度校核以及发动机仓零件设计及布置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动力总成悬置系统,运动包络,工况载荷 The calculation method for the motion envelop and loadcase force of the powertrain mount system Lv Zhaoping Wu chuanyong (Technical Development Center,SAIC GM Wuling Automobile Co.,Ltd..,Liuzhou 545007 ) [Abstract]The general principle for the design of motion control for powertrain mounting system is presented。Take a mini van powertrain mounting system as the object of study. with the 28 loadcase of the GM global standards. Introduces the method to solve the reaction force at the mounting points and the displacement and rotation of the COG of the powertrain.the calculated data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mounting bracket strength check and the parts of engine warehouse design and layout. [Keywords] powertrain mount system,motion envelop,Loadcase force 前言 [1]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主要功能有两个,一是减振,二是限位。从悬置元件的刚度曲线来看,一般可以分为线性段和非线性段。其中,线性段可以看作悬置元件减振功能的体现。悬置系统设计工程师在设计悬置刚度线性段时,需要用悬置元件动刚度对动力总成的模态及解耦率进行计算。当动力总成的模态及解耦率满足要求时,悬置动刚度就确定了。而动刚度和静刚度成一定的比例关系(一般动刚度为静刚度的1.3~1.5倍),这样即可确定悬置元件线性段的刚度。刚度曲线的拐点则是动力总成的限位点,限位要求通常是主机厂提供的。如主机厂要求在三挡80%油门开度下动力总成需要良好的解耦,即要求动力总成各悬置点的位移量均在线性段内,供应商根据这个要求即可设计刚度曲线的拐点。在拐点之后,悬置刚度曲线可以看作是大刚度的线性段。这个大刚度的设计,则要满足主机厂对动力总成总体位移的设计目标值。因此,整个非线性段是为了实现悬置系统的限位功能。 [2]本文通过Adams/View软件建立动力总成模型及考虑了悬置在其三个弹性主轴方向力——位移特性的非线性关系,设计了悬置非线性刚度曲线,对某车型的动力总成进行28种工况的模拟计算,对动力总成悬置系统运动包络进行了校核并获得了28工况下各悬置点的工况载荷,为悬置支架、车身结构甚至变速器壳体强度校核都提供了输入条件。 1 工况计算前期准备 1.1 坐标系定义 一般我们在发动机大总成测试时,获得的质心坐标是在发动机坐标系下的坐标,转动惯量则是在质心坐标系下的转动惯量。因此在此先介绍一下坐标系的定义问题。 1.1.1 发动机坐标系 OeXeYeZe 以曲轴中心线与发动机后端面(RFB)的交点为坐标原点Oe; Xe轴平行于曲轴中心线,指向发动机前端; Ze轴平行与气缸线,指向缸盖; Ye根据右手定则确定,应与气缸中心线所在的中心面垂直,指向发动机左侧(从变速箱端向皮带轮端看).

浅析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设计

浅析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设计 发表时间:2019-05-21T09:45:07.047Z 来源:《防护工程》2019年第3期作者:高宇璟 [导读] 本文围绕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设计展开论述,仅供广大汽车设计人员参考。 长安大学汽车学院西安 710021 摘要:汽车的NVH性能指标历来是产品开发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作为汽车重要的振动激励源之一的动力总成,其悬置系统设计的合理性十分重要。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作用不仅是有效地隔离和衰减动力总成向整车其余部件的振动激励,而且也可以有效地隔离和衰减路面激励通过车轮、悬架以及副车架等部件传递到动力总成的振动激励。本文围绕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设计展开论述,仅供广大汽车设计人员参考。 关键词:NVH 激励源动力总成悬置系统 1 悬置系统分类 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类型可以进行如下分类: 1)悬置单元材质。依据悬置单元采用材质的不同可以分为橡胶悬置、液阻悬置两大类。当前中低档汽车采用的多为橡胶悬置,豪华型汽车多采用液压悬置。 2)布置方式。按照悬置单元布置方式,可以分为平置式、斜置式、会聚式三类。平置式的特点是结构简单且安装工艺性较好,悬置弹性元件的三向主轴均平行于车辆坐标系;斜置式悬置弹性元件的三向主轴中只有某一向主轴与车辆坐标系平行,其余两向主轴与车辆坐标系有一定的夹角,当前应用的最多;会聚式悬置元件弹性隔震主轴会聚于一点,对布置空间等要求比较高。三种布置方式的悬置系统简图分别如下图1(a平置式、b斜置式、c会聚式)所示。 3)悬置元件的数量。依据悬置元件的数量可以分为三点式(左右后、前后左等)、四点式悬置、五点式悬置、六点式悬置四大类型。主要依据动力总成的种类、质量、布置型式(前置前驱、前置后驱等)等决定。 3 能量解耦法 动力总成悬置系统要求空间6自由度方向能量解耦率必须达到一定的要求,通常主要方向要求解耦率不低于90%,其余方向不低于80%。能量解耦法是当前常用的解耦方法之一。 3.1 坐标系定义 以动力总成质心为坐标原点,坐标方向与整车坐标方向一致,以此方法建立动力总成坐标系;以悬置元件本身的弹性中心为坐标原点,三个弹性主轴与整车坐标方向存在一定的夹角,以此方法建立弹性元件坐标系。 3.2 原理说明 以三点式动力总成悬置系统为例进行说明。对于任意悬置单元,其空间6自由度某一方向的第j阶模态振动时第k个广义坐标的振动能量百分比为

汽车悬置系统设计指南

悬置系统设计指南 编制: 审核: 批准: 发动机工程研究二院 动力总成开发部

主题与适用范围 1、主题 本指南介绍了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开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过程,以及所涉及到的基本流程文件核技术文件。 2、适用范围 本指南适用于奇瑞所有装汽油或柴油发动机的M1类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设计。

目录 一、悬置系统中的基本概念 (4) 1.1 悬置系统设计时的基本概念 (4) 1.2动力总成振动激励简介 (6) 二、悬置系统的作用 (8) 2.1 悬置系统的设计意义及目标简介 (8) 2.2 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对整车NVH性能的影响 (8) 三、悬置系统的概念设计 (10) 3.1 悬置系统的布置方式选择 (10) 3.2 悬置点的数目及其位置选择 (11) 3.3 悬置系统设计的频率参数 (13) 四、悬置系统相关设计参数 (14) 4.1动力总成参数 (14) 4.2 制约条件 (15) 五、悬置系统设计过程中的相关技术文件 (16) 5.1 悬置系统VTS (16) 5.2 悬置系统DFMEA (17) 5.3 悬置系统DVP&R (17) 5.4 其它技术及流程文件 (17)

一、悬置系统中的基本概念 1.1 悬置系统设计时的基本概念 1:整车坐标系:原点在车身前方,正X方向从前到后,正Y方向指向右侧(从驾驶员到副驾驶),正Z方向朝上如图(1-1)。 (图1-1)整车坐标系 2:发动机坐标系:原点在曲轴中心线与发动机和变速箱结合面的交点处;正X方向从变速箱到发动机,沿着曲轴中心线,正Y方向指向右侧如果沿着正X方向看,正Z方向朝下如图(1-2)。 (图1-2)发动机坐标系 3:主惯性矩坐标系:原点在动力总成的质心位置,正X方向从变速箱到发动机,沿着最小主惯性矩轴线,正Y方向通常沿着最大主惯性矩轴线,正Z方向朝下并且沿着中等主惯性矩轴线如图(1-3)。

【CN109733173A】一种电动汽车二级隔振动力总成悬置系统【专利】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910214311.0 (22)申请日 2019.03.20 (71)申请人 麦格纳斯太尔汽车技术(上海)有限 公司 地址 201815 上海市嘉定区嘉定工业区汇 源路55号C幢 (72)发明人 李刚  (74)专利代理机构 上海精晟知识产权代理有限 公司 31253 代理人 杨军 (51)Int.Cl. B60K 1/00(2006.01) B60K 17/06(2006.01) (54)发明名称 一种电动汽车二级隔振动力总成悬置系统 (57)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动汽车二级隔振动力总 成悬置系统,包括减速器、电机,减速器与电机组 成动力总成,动力总成通过悬置系统安装在车架 上,悬置系统包括左悬置、右悬置支架、右悬置、 后悬置支架、后悬置、左悬置支架,左悬置设置在 动力总成左侧,右悬置设置在动力总成右侧,左 悬置与右悬置左右对称设置,后悬置设置在动力 总成后侧,左悬置、右悬置、后悬置均连接在车架 上,左悬置通过左悬置支架连接到动力总成上, 右悬置通过右悬置支架连接到动力总成上,后悬 置通过后悬置支架连接到动力总成上;本发明同 现有技术相比,能够有效降低汽车动力总成悬置 系统的高频动刚度,提升了高频隔振性能,改善 了电动汽车高频振动和高频噪音。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4页 附图5页CN 109733173 A 2019.05.10 C N 109733173 A

权 利 要 求 书1/1页CN 109733173 A 1.一种电动汽车二级隔振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左悬置(10)、减速器(20)、电机(30)、右悬置支架(40)、右悬置(50)、车架(60)、后悬置支架(70)、后悬置(80)、左悬置支架(90),所述减速器(20)与电机(30)输出端连接,所述减速器(20)与电机(30)组成动力总成,所述动力总成通过悬置系统安装在车架(60)上,所述悬置系统包括左悬置(10)、右悬置支架(40)、右悬置(50)、后悬置支架(70)、后悬置(80)、左悬置支架(90),所述左悬置(10)设置在动力总成左侧,所述右悬置(50)设置在动力总成右侧,所述左悬置(10)与右悬置(50)左右对称设置,所述后悬置(80)设置在动力总成后侧,所述左悬置(10)、右悬置(50)、后悬置(80)均连接在车架(60)上,所述左悬置(10)通过左悬置支架(90)连接到动力总成上,所述右悬置(50)通过右悬置支架(40)连接到动力总成上,所述后悬置(80)通过后悬置支架(70)连接到动力总成上,所述左悬置(10)与左悬置支架(90)之间、右悬置(50)与右悬置支架(40)之间、后悬置(80)与后悬置支架(70)之间分别通过螺栓一(11)、螺栓二(51)、螺栓三(81)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汽车二级隔振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左悬置(10)包括基体一(12)和内嵌于基体一(12)的衬套一(13)、衬套二(14)、衬套三(15),所述衬套一(13)设置在基体一(12)的中心部,所述衬套二(14)、衬套三(15)左右对称式设置在衬套一(13)的左右两侧,所述衬套一(13)、衬套二(14)、衬套三(15)的轴线相互平行,所述衬套二(14)、衬套三(15)的尺寸相同,所述衬套二(14)、衬套三(15)的外径小于衬套一(13)的外径。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汽车二级隔振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右悬置(50)包括基体二(52)和内嵌于基体二(52)的衬套四(53)、衬套五(54)、衬套六(55),所述衬套四(53)设置在基体二(52)的中心部,所述衬套五(54)、衬套六(55)左右对称式设置在衬套二(14)的左右两侧,所述衬套四(53)、衬套五(54)、衬套六(55)的轴线相互平行,所述衬套五(54)、衬套六(55)的尺寸相同,所述衬套五(54)、衬套六(55)的外径小于衬套四(53)的外径。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汽车二级隔振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悬置(80)包括基体三(82)和内嵌于基体三(82)的衬套七(83)、衬套八(84)、衬套九(85),所述基体三(82)的截面呈L形结构,所述衬套七(83)设置在基体三(82)的垂直架板上,所述衬套八 (84)、衬套九(85)设置在基体三(82)的水平底板上,所述衬套七(83)、衬套八(84)、衬套九 (85)的轴线相互平行,所述衬套八(84)、衬套九(85)的尺寸相同且轴线齐平,所述衬套七(83)的轴线高于衬套八(84)、衬套九(85)的轴线,所述衬套八(84)、衬套九(85)的外径小于衬套七(83)的外径。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动汽车二级隔振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左悬置(10)通过其衬套一(13)中心处的螺栓一(11)连接左悬置支架(90),所述右悬置(50)通过其衬套四(53)中心处的螺栓二(51)连接右悬置支架(40),所述后悬置(80)通过其衬套七(83)中心处的螺栓三(81)连接后悬置支架(70)。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动汽车二级隔振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左悬置(10)、右悬置(50)均安装在车架(60)上方,所述后悬置(80)安装在车架(60)下方,所述后悬置(80)基体三(82)的水平底板的上表面与车架(60)底板连接。 2

动力总成悬置系统设计

动力总成悬置系统设计 发表时间:2017-08-18T11:23:56.023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第12期作者:郝永生蔡志坤杨林[导读] 摘要:悬置系统作为车辆的主要隔振元件,对车辆的NVH性能尤为重要。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河北保定 071000 摘要:悬置系统作为车辆的主要隔振元件,对车辆的NVH性能尤为重要,本文主要介绍了悬置系统在设计过程中采用的方法,以及在设计过程中常遇到的问题,并通过设计仿真及实际验证相结合,最终实现了车辆悬置系统良好的NVH性能。 关键词:动力总成;悬置系统;解耦;匹配 引言 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汽车产业的竞争进入了白热化的阶段,以往单独追求动力性、经济性的产品已经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尤其近些年来,车辆的舒适性(NVH性能),成为了当前消费者越来越关注的目标,动力总成悬置,作为车辆的重要减震元件,在整车的NVH性能评价指标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发动机日益小型化的基础上,高功率、高扭矩的实现,进一步恶化了发动机的振动水平,因此需要动力总成悬置与之进行很好的匹配,以此来提升车辆的舒适性能。 1概述: 1.1动总成悬置 汽车动力总成悬置是安装在动力总成与车架(或者车身)之间的弹性减振系统,由悬置元件,连接支架、动力总成组成。 1.2动力总成悬置的功能 汽车动力总成在工作状态下所受的力主要有静(力矩)、瞬态和周期性激振力(力矩),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设计一般要满足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1)支撑作用:保证动力总成姿态,需要合理分配各悬置的受力载荷,尽可能保持平均; 2)限位作用:动力总成进行动力输出时,会受到来自地面的反作用力,以及不同路面(颠簸、坑洼)的激振力,造成动力总成摇摆晃动,因此需要限制动力总成的位移,这就是限位; 3)隔振性能: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动力总成传向车身等部件的激励/振动(主动隔振),另一方面是路面激励传给动力总成的振动(被动隔振);因此悬置系统必须具备主动隔振和被动隔振的双重作用; 右图,m代表动力总成质量,K代表悬置刚度,C 代表悬置阻尼,F代表发动机激振力,Fiso代表隔振力,X代表动力总成位移,Xf代表路面输入 图一 1)布置方式整体分为三点布置方式和四点布置方式,多数采用三点,部分日系车型采用四点,均为扭矩轴布置,(图一为常用布置方式:扭矩轴三点布置-拉杆式) 2)布置要求: ①左右悬置尽可能与扭矩轴重合,出现角度时,要求小于2°且左右应当放置在扭矩轴两侧。 ②悬置支架与动力总成距离小,保证模态,应该在500Hz以上,部分车型在700-800Hz; ③悬置安装点放置在发动机或车身(车架)节点位置。 2.2悬置系统解耦计算,

悬置设计流程

动力总成悬置系统设计流程;5.1悬置系统的设计输入:;一般需要输入以下参数:动力总成的激振源,动力总成;5.2悬置系统的主要设计参数:;悬置位置及数量的选择,悬置安装位置角度的选择,静;5.2.1悬置位置及数量;根据动力总成的长度、质量、用途、安装方式和机舱空;三点式悬置与车架的顺从性最好,因为三点决定一个平;四点式悬置的稳定性好、能克服较大的转矩反作用力, 动力总成悬置系统设计流程 5.1 悬置系统的设计输入: 一般需要输入以下参数:动力总成的激振源,动力总成的惯性参数,隔振性能的要求,频率的匹配,模态的解耦,动力总成的位移控制,动力总成和整车的匹配,悬置元件的设计约束,发动机舱空间等。 5.2 悬置系统的主要设计参数: 悬置位置及数量的选择,悬置安装位置角度的选择,静刚度曲线的确定,动刚度的确定,阻尼参数的确定等。 5.2.1悬置位置及数量 根据动力总成的长度、质量、用途、安装方式和机舱空间等决定。悬置系统可以有3、4、5点悬置,一般在汽车上采用三点及四点悬置系统。因为在振动比较大时,如果悬置点的数目增多,当车架变形时,有的悬置点会发生错位,使发动机或悬置支架受力过大而造成损坏。 三点式悬置与车架的顺从性最好,因为三点决定一个平面,不受车架变形的影响,而且固有频率低,抗扭转振动的效果好。

四点式悬置的稳定性好、能克服较大的转矩反作用力,不过扭转刚度较大,不利于隔离低频振动。 较常见的三点及四点悬置布置形式如下图: 三点悬置布置示意图四点悬置布置示意图 5.2.2悬置安装位置角度的选择 在传统的纵置式发动机中,V 型布置是经常采用的方式, 一般倾斜角度θ:40~45, V型布置的悬置系统的弹性中心较低,在设计中通过倾角及位置的调整容易使其弹性中心落在或接近动力总成的主惯性型轴上。 对于横置动力总成而言,一般采用的是左右悬置支撑动力总成,另配置下拉杆悬置或前后抗扭悬置来承担扭矩载荷,此类布局的优势是从功能配置上来说就区分了承载悬置和抗扭悬置,易于实现悬置系统的刚体模态解耦。 5.2.3悬置的静动刚度确定 受几何空间布置的影响,要想达到悬置系统的解藕,另外一个重要的可调参数即悬置本身的静动刚度。通过调整悬置的刚度及几何位置,使悬置系统的弹性中心与动力总成的质心重合,则振动将大为简化。 理论上,如果使发动机悬置系统的弹性中心同发动机总成的质心重合,就可获得所有六个自由度上oo 的振动解隅。实际上完全解耦在悬置设计中是难以实现的,因为发动机的主要激振力只有垂直和扭转两种,而悬置设计中存在较多的约束。因此只要在几个主要方向上获得近似解耦就行了。

现代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发展

现代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发展 一、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设计的发展概述 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起,汽车行业对动力总成的隔振、降噪研究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较为成熟的六自由度解耦理论和计算方法由Anon、Harison和Horovitz完成的,他们将汽车发动机动力总成和车架视为刚体,将减振橡胶块视为单纯的弹簧,利用发动机动力总成惯性主轴特性和撞击中心理论阐述了如何调整橡胶悬置的安装位置和悬置刚度,使发动机动力总成的前后悬置的振动互相独立,然后分别按照单自由度线性振动系统处理,他们认为系统垂直方向的固有频率与绕曲轴方向的固有频率应小于发动机怠速时相应扰动频率的三分之一,这样可以获得较好的减振效果。这些较早提出的设计理论对于后人的深入研究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1965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Timpner F.F通过合理布置发动机悬置元件来进行发动机动力总成悬置系统解耦设计。他指出通过合理的布置悬置元件,使它们的弹性中心位于发动机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质心处或主惯性轴上,己达到发动机动力总成悬置系统振动解耦的目的。 1979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Stephen R.Johnson首次将优化技术应用于悬置系统的设计,以合理匹配系统固有频率和实现各个自由度之间的振动解耦为目标函数,以悬置元件刚度和悬置元件安装位置为设计变量进行优化计算,并推出COEMS软件,结果使系统各振动自由度之间的振动耦合大为减少,同时保证了悬置系统六阶固有频率在期望的范围内。 1982年,R.Racca以限制悬置空间、悬置位置、悬置刚度、固有频率和振动解耦等方面来考虑悬置的减振隔振性能,对传统的FR式悬置系统进行了全面地总结。 1984年,Geck P.E.等人将发动机悬置系统的最主要作用看成隔离低频域振动,这就要求它的侧倾固有频率要低,以吸收发动机不平衡扭矩引起的振动。因此,他们以侧倾解耦,低化侧倾模态为目标对悬置系统进行优化,并提出了较合

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研究综述

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研究综述 汽车动力总成悬置装置的性能对车辆NVH表现有很大的影响。本文通过单自由度模型对悬置系统的隔振原理进行分析,阐述了悬置系统的发展过程,并对不同类型的隔振垫进行了介绍和比较。 动力总成是汽车主要的噪声和振动源,主要的激励可分为两类:一是汽缸燃烧而产生的震爆力;二是发动机曲轴旋转运动时不平衡而产生的惯性力。为了保证驾乘的舒适性,工程师设计了动力总成隔振装置用以隔离动力总成产生的振动。常见的轿车隔振装置在空间布置上可以分为: 1.底部布置,即将隔振装置安装在机舱底部的副车架上。这种布置安装空间比较自由,但是隔振效果不理想。 2.悬置布置,即将隔振装置安装在动力总成扭矩轴上。这种布置隔振效果好,但是安装空间受到限制,而且通常需要1~2个扭拉杆或者隔振垫以限制动力总成在横向的转动角度。 在本文中,主要分析对象是悬置布置的动力总成隔振垫,即动力总成的悬置系统。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工作原理 动力总成悬架装置用于连接动力总成与车身结构,是汽车动力总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可以归纳为如下两点: 1.支撑与限位。悬置系统的首要功能即连接动力总成与车身结构,因此悬置系统不仅要在静止状态下将动力总成定位并支撑在设计的位置,而且需要保证动力总成在不同工况下与机舱或其他部件不发生碰撞或干涉,将动力总成的位移限制在合理的一个区域内。 2.隔离振动。发动机的激振是汽车的主要振源之一,为了保证驾乘的舒适性,悬置系统需要尽可能减少由发动机传向车身和底盘的振动;另一方面,由于道路不平等原因,悬置系统也需要尽量隔离来自悬架和车轮的振动,防止该激振传递至动力总成,以保护发动机和变速器的正常工作。 由于悬置系统需要承载整个动力总成的重量以及发动机所产生的扭矩,这决定悬置系统需要足够大的刚度以保证动力总成的位置在合理的区域内。若刚度不足则可能导致动力总成与其他部件发生干涉或碰撞;另一方面,要获得较小的振动传递率,就需要更大的频率比,这就要求悬置系统的刚度尽可能小。阻尼方面,在低频区域时,大阻尼可以有效降低振动幅值;随着频率增大,在隔振区内,大阻尼会放大传递的振动幅值。因此,理想的悬置系统需要在低频时具有大刚度和大阻尼而在高频区域需要小刚度和小阻尼。 悬置系统的分类 在早期的汽车设计中,动力总成用螺栓刚性地与车身连接。这种连接方式不仅无法隔离动力总成所产生的振动,由悬架系统传递到车身的振动也会因为没有任何隔振措施而直接传递到动力总成,致使动力总成的寿命和可靠性都受到影响。随后设计师逐渐开始使用软木等软性材料来隔离振动。目前,动力总成的隔振垫可主要分为被动隔振垫,半主动隔振垫和主动隔振垫。其中,半主动隔振垫和主动隔振垫由于其尺寸庞大,结构复杂,一般较少使用;被动隔振垫是现代汽车所广泛使用的隔振方式。 被动悬置 被动悬置构造较简单,没有额外的控制单元,仅依靠材料的本身特性和不同的结构设计来完成隔振。主要可以分为橡胶悬置和液阻悬置。 橡胶悬置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出现并广泛应用在汽车上。由于橡胶部件的结构和橡胶特性是一定的,所以橡胶悬置的刚度和阻尼要么同时设计得很大,要么同时设计得很小。根据前文所述,当悬置的刚度和阻尼都较大时,悬置系统比较适合冲击隔离,在低频工作区域

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布置设计研究

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布置设计研究 1 影响悬置系统布置设计的因素 1.1 发动机汽缸数的影响 不同缸数的发动机对动力总成的振动激励型式和激励频率不同。对于四缸四冲程发动机,在低频区的激振成分主要是第二阶不平衡往复惯性力;对于六缸四冲程发动机,其激振成分主要是第三、六阶转矩谐量。根据隔振理论,动力总成刚体振动模态频率应比主要激振频率的0.707倍要小。考虑怠速隔振的情况,当发动机的怠速转速相同时,四缸发动机动力总成的刚体振动临界频率上限需低于六缸机。对于四缸机,应特别注意其二阶不平衡往复惯性力。 1.2 发动机布置方式的影响 FF(发动机前置前轮驱动)式汽车的发动机可以横置或纵置,而横置发动机和纵置发动机的倾覆力矩对车身的低阶弯曲、扭转振动模态的相互耦合、匹配关系也完全不同。虽然动力总成的转动惯量几一般比几要大得多(3一倍左右),但动力总成的俯仰振动模态频率一般低于侧倾振动模态频率,动力总成的俯仰振动幅值往往小于侧倾振动幅值。 在发动机怠速工况下,动力总成的侧倾振动较大,为了避免动力总成的振动引起车身的低阶弯曲、扭转模态共振,在动力总成悬置系统设计过程中需要合理匹配车身弯曲或扭转振动模态与动力总成刚体侧倾振动模态的频率,同时对动力总成悬置安装点与车身固有振型节线的相对位置关系进行合理匹配。例如,对于横置式发动机,动力总成的前后悬置不宜跨置于车身弯曲振型节线的两侧。 1.3 动力传动系统型式的影响 对于发动机前置—前轮驱动的FF式汽车动力传动系,其动力总成还包括驱动桥主减速器,使得作用在动力总成上的驱动反力矩比FR式汽车大大增加,就要求

提高悬置的静刚度。同时,FF式汽车动力总成与FR式相比,其扭矩轴与曲轴的夹角明显增大,当其悬置系统采用V型布置方案时,往往由于布置空间和布置位置的限制,难以使得悬置组在布置达到使悬置组的弹性中心落在扭矩轴上的目标。因此,有必要在整车总布置初期预留必要的空间。 1.4 整车隔振性能要求对动力总成悬置系统设计的影响 为了抑制路面激起的整车振动,可适当配置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垂向振动模态频率,使其起到控制整车振动的动力吸振器的作用,由动力总成吸收经过悬架传递上来的振动,从而减小车身的振动。这往往要求动力总成悬置系统有较高的垂向刚度。 2 不同动力总成型式下的悬置布置设计 2.1 前置后驱式(FR式)汽车 前置后驱式(FR)汽车经常采用对称布置的三点或四点式悬置系统,二者隔振原理基本相同。 在FR式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中,多在动力总成质心的左右各有一悬置,在变速器后部选用一点或两点悬置,组成三点或四点式悬置系统。 动力总成质心附近的悬置支承了动力总成质量的60%—80%,起主要隔振作用,被称作主悬置。 而变速器后部悬置的垂直方向刚度较低,主要起限制动力总成振幅的作用,防止其产生俯仰运动,被称作止动式悬置。 动力总成有六个刚体模态,在耦合振动系统中的某一模态受到激发的同时,其它模态振动也受到激发,不利于控制系统的振动。理想的解耦式振动系统中,悬置系统的弹性中心与动力总成的质心重合,这样六个刚体模态完全解耦。但由于动力总成在汽车上的安装空间受到限制,无法实现完全解耦。 Adam Opel汽车动力总成采用的三点式悬置系统中,在发动机前部的两侧各有一个与垂直方向倾斜一定角度的解耦式主悬置,在变速器后部有一止动式悬置,如图2-1所示。考虑到动力总成中扭矩波动、往复惯性力引起的扭振和垂直

动力总成悬置系统NVH性能开发

宁波拓普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中心 Ningbo Tuopu Group Co., Ltd. -R&D Center 2012上海汽车NVH 控制技术研讨会 T9 Exhibition 动力总成悬置系统NVH 性能开发 演讲者:段小成dxc@https://www.360docs.net/doc/d717299965.html,

Exhibition 主要内容 整车NVH对悬置系统需求 动力总成悬置系统设计 常见悬置结构特点 基于悬置系统的NVH测试 宁波拓普NVH试验室简介

激励源 ?发动机点火激励引起的振动 ?发动机工作过程中其自身产生的往复不平衡惯性力?冷却系统、进排气系统等引起的振动 ?路面不平引起的振动 ?其他运动部件引起的振动

悬置系统作用 ?隔离发动机的激励而引起的车架或车身的振动(小振幅) ?隔离由于路面不平度的输入而引起动力总成的振动(大振幅)?支承汽车动力总成的重量(150kg~300kg) ?承受作用于发动机的一切动态力(加减速、颠簸、转弯) ?控制动力总成的位移和转角

动力总成对悬置的要求 ?悬置具有较高的静刚度 ?悬置系统应具有低频(1~50HZ)大阻尼、大刚度,以衰减扭矩的波动、加减速和路面激励 ?悬置在高频区域(50HZ以上),应具有小阻尼、小动刚度,以降低振动传递率和提高降噪效果 ?耐高低温性能(-40°~120°) ?良好的耐久性能以及位移控制

横置前驱平衡扭矩轴式悬置系统 ?悬包括左右支撑悬置与前后抗扭悬置的四点悬置布局、左右支撑悬置和下拉杆抗扭悬置的三点悬置布局 ?左右悬置为支撑悬置,不仅承担动力总成的自重,还承担动力总成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载荷 ?前后悬置或下拉杆悬置为抗扭悬置,主要承担动力总成在扭矩作用下的位移控制

关于某动力总成悬置支架的优化设计

关于某动力总成悬置支架的优化设计 杨武森,杨玉玲,宋树森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广西柳州545007) 摘要:本文针对某动力总成悬置系统NVH性能道路试验中,全油门缓加速工况受发动机频率激振影响,某悬置主动侧支架发生共振,导致在260Hz左右产生车内结构噪声的情况,采用hypermech-nastran有限元软件建立该悬置支架的有限元模型对其模态进行分析,并根据模态分析结果对该悬置支架设计优化。最后通过道路试验结果验证悬置支架结构设计优化的正确性,可使整车在全油门缓加速工况260Hz附近的振动和车内噪声明显降低。 关键词:共振;优化设计;有限元分析;悬置支架 中图分类号:U4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988(2014)07-10-03 The optimal design of powertrain mount bracket Yang Wusen, Yang Yuling, Song Shusen (Saic gm wuling automobile Co.,Ltd., Guangxi Liuzhou 545007) Abstract: In this paper a powertrain mounting system NVH performance road test, full throttle acceleration a suspended active side bracket resonance occurs by the engine frequency excitation effect,, causing the car structure noise around 260Hz, establish the finite element model of the mount bracket for modal analysis of the model using the finite element software hypermech-nastran, and according to the modal analysis results of the mount bracket design optimization. Finally, the road test results verify the optimization design of mounting bracket structure, can make the vehicle vibration and the inner noise inear 260Hz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Keywords: resonance; optimization design; FEA; mounting bracket CLC NO.: U461.2 Document Code: A Article ID: 1671-7988(2014)07-10-03 前言 汽车动力总成悬置支架是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安全件和功能件,在进行动力总成的悬置系统设计时,应对悬置支架的强度和模态进行优化设计和试验验证。一方面,悬置支架连接发动机与车身(或车架、副车架)且处于汽车的各种行驶工况下传递作用在动力总成上的力和力矩,需要足够的强度;另一方面,悬置支架的模态对车内噪声的影响很大,悬置支架设计得不合理,可能会导致其1 阶模态低且处于发动机的工作转速范围内,使悬置支架产生共振,从而增大车内噪声。 某动力总成悬置系统NVH性能道路试验中,全油门缓加速工况,当发动机转速到3860rpm时,某悬置主动侧支架和被动侧支架在260Hz处产生明显共振带,并在工况下260Hz左右产生车内结构噪声。本文利用有限元软件hypermech-nastran,对该动力总成悬置支架进行了模态分析,并根据模态分析结果对其进行了优化设计,使问题得到明显改善。 1、动力总成悬置系统NVH性能道路试验 此动力总成悬置布置设计采用较为成熟的左、右发动机侧及变速器侧3 点悬置布置型式,均为橡胶悬置。悬置系统NVH性能道路试验中,每个悬置的主动侧(即连接发动机侧悬置支架)及被动侧(即连接车身侧悬置支架)分别布置1 个测点(三向传感器),车内噪声测点在驾驶员右耳处位置、中排左座椅右耳处位置、后排左座椅右耳处位置各布置一个测点。 作者简介:杨武森,就职于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汽车发动机悬置系统的设计指南

1 发动机悬置系统的设计指南

1.1 悬置系统的设计意义及目标简介 现代汽车发动机无一不是采用弹性支承安装的,这在汽车行业称之为“悬置”,在力学及振动工程中则是个隔振问题。如果不用中间弹性元件而直接将发动机刚性地固紧在汽车车架(底盘)上,则当汽车在不平坦的路面上行驶时将导致机身由于车架的变形、冲击而损坏;而当汽车在平坦光滑的路面上行使时来自发动机的振动将导致车架、车身产生令人厌恶的结构噪声。此外弹性悬置还能补偿在发动机安装及运动过程中由车架变形导致的相对位置的不精确。 由此可知,悬置系统的设计目标值: 1) 能在所有工况下承受动、静载荷,并使发动机总成在所有方向上的位移处于可接受的范围内,不与底盘上的其它零部件发生干涉; 2) 能充分地隔离由发动机产生的振动向车架及驾驶室的传递,降低振动噪声; 3) 能充分地隔离由于地面不平产生的通过悬置而传向发动机的振动,降低振动噪声; 4) 保证发动机机体与飞轮壳的连接弯矩不超过发动机厂家的允许值。

1.2 悬置系统的布置方式选择 每个隔振器(悬置系统)不论其结构形状如何都可以看作由三个相互垂直的弹簧组成,按照这三个弹簧的刚度轴线和参考坐标轴线间的相对位置关系,悬置系统弹性支承的布置可以有常见的三种不同方式: 1) 平置式。这是常用的、传统的布置方式,其特征是布局简单、安装容易。在这种布置方式中,每个弹性支承的三个相互垂直的刚度轴各自对应地平行于所选取的参考坐标轴。 2) 斜置式。这是一种目前汽车发动机中用得最多的布置方式。在这种布置方式中,每个弹性支承的三个相互垂直的刚度轴相对于参考坐标轴的布置是:除一个轴平行于参考坐标外,其他两个轴分别与参考坐标轴有一夹角。一般斜置式的弹性支承都是成对地对称布置于垂向纵剖面的两侧,但每对之间的夹角可以不同,坐标位置也可任意。这种布置方式的最大优点是:它既有较强的横向刚度,又有足够的横摇柔度,因此特别适用于象汽车发动机这样既要求有较大的横向稳定性,又要求有较低的横摇固有频率以隔离由不均匀扭矩引起的横摇振动。此外,它还可以通过斜置角度、布置位置以及隔振器两个方向上的刚度比等适当配合来达到横向——横摇解耦的目的,这是平置式较难做到的。 3) 会聚式。这种布置方式的特点是弹性支承的所有隔振器的主要刚度轴均会聚相交于同一点。除了有良好的稳定性外它最大的优点是可以通过调节倾斜角度和布置坐标的关系来获得六种完全独立的

毕业论文---发动机悬置系统设计流程及其分析与优化

The Design Process of Engine Mounting System and The Mounting System’s Analysis and Optimization 作者姓名 学位类型 学科、专业研究方向导师及职称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数字化设计与制造 2007年4月

摘要 发动机是汽车的主要噪声、振动源之一,合理设计发动机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对改善汽车的乘坐舒适性、降低车内外噪声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通过阅读总结国内外文献,介绍了发动机悬置系统设计所需的理论基础和发动机悬置系统设计时的注意事项,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发动机悬置系统的设计流程。 通过在ADAMS中建立某款发动机悬置系统的参数化模型,对其进行模态分析,得到了模态频率和各阶振动能量分布。通过分析模态频率和振动耦合水平来确定现有悬置系统的好坏。最后在ADAMS/Insight中进行试验设计,进行灵敏度分析和优化设计。通过灵敏度分析得到对关键响应影响最大的设计变量。通过优化设计,得到满足优化目标的设计变量较优解。 最后对悬置系统的参数化模型进行了二次开发,形成四点悬置系统的专用分析优化模块。用户可以通过菜单、对话框的交互功能,按照操作流程快速、便捷、高效的进行类似发动机悬置系统的分析与优化。 关键词:悬置系统设计流程多刚体动力学仿真能量法解耦优化设计

The Design Process of Engine Mounting System and The Mounting System’s Analysis and Optimization Abstract Engine assembly is one of the main automobile vibration and noise sources. Proper design of the Engine Mounting System can improve the riding comfort and decrease the interior noise. Firstly,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theory foundation which be useful in the design of Engine Mounting System. Secondly, the author introduces the problems which should be noticed in the Engine Mounting System design. Thirdly,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design process of Engine Mounting system. Fourthly, the author built a parametric 6-DOF rigid model for one specific Engine Mounting System in ADAMS. Then he got the modal frequency and the energy distribution of all six order modals. He evaluated the Engine Mounting System’s dynamic performance through its modal frequencies distribution and the vibration decoupling level. He made the Design of Experiment (DOE) in ADAMS/Insight and got the response surface. He made the Sensitivity Analysis and Optimiza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response surface. Through the Sensitivity Analysis He got the key design variables of the design objectives. Through the Optimization He got the design variables in accord with the design objectives. In the end, the author customizes ADAMS/View. He creates his own set of menus and dialog boxes. Then he automates the work to build, analyze and optimize the Engine Mounting System by using macros. So other engineers can utilize the customized result to analyze and optimize the four point Engine Mounting system quickly and conveniently. Key words: mounting system, design process, multi-rigid dynamic simulation, energy decoupling, optimization

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匹配设计

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匹配设计方法

一、动力总成设计参数的输入 1、动力总成的惯性参数 动力总成的惯性参数包括动力总成的质量、质心位置以及动力总成的转动惯量10个数据。 质心位置的描述采用发动机坐标系,发动机坐标系的定义:坐标原点O 为发动机缸体后端面和发动机曲轴中心线的交点,x轴正向为过O点平行与曲轴中心线指向发动机端,z轴正向为过质心点平行于气缸中心线垂直向上,y轴正向根据右手定则确定,如下图示: 转动惯量的描述采用动力总成质心坐标系下。质心坐标系定义如下:坐标原点O为动力总成的质心,坐标方向和发动机坐标系相同,如下图所示: 动力总成的惯性参数如表1所示: 质量(kg)质心位置 (mm) 转动惯量(kg*mm2) I XX I YY I ZZ I XY I YZ I ZX 动力总成惯性参数的测定可采用三线摆法测定,误差要求在5%以内。

2、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位置数据 动力总成的位置数据包括所有悬置弹性中心的位置、发动机坐标原点位置、变速箱输出轴位置。所有坐标均采用整车坐标系。其中位置参数表如表2所示: 表2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位置数据 3、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刚度数据 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刚度参数为各个悬置的三向刚度,刚度参数采用悬置自身的坐标系。坐标原点为悬置的弹性中心,三个方向为悬置的弹性主轴方向(p、q、r)。参数表如下所示: 4、变速器的各挡速比和主减速比 表3变速箱各档速比和主减速比 5、发动机的其他参数 这些参数包括发动机的额定功率、最大扭矩、气缸数、发动机的怠速转速、最高转速、扭矩随转速的关系曲线。参数表如下: 表4 发动机的其他参数

6、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及周边的相关数模 二、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解耦设计及固有频率的合理配置 1、悬置系统的主要作用 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基本功用为: ?固定并支承汽车动力总成; ?承受和衰减动力总成内部因发动机不平衡旋转和平移质量产生的往复惯性力、力矩和不平衡扭矩; ?承受和衰减汽车行驶过程中,例如在换档、加速、启动等工况下作用于动力总成上的一切动态力和对车身造成的冲击; ?隔离由于发动机激励而引起的车架或车身的振动; ?隔离由于路面不平度以及车轮所受路面冲击而引起的车身振动向动力总成的传递。 2、解耦设计的原因 进行动力总成悬置系统设计时一般要求尽量做到解耦布置,我们希望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在动力总成质心坐标系下是完全解耦的,即系统沿某一广义坐标的激励只会引起系统一个模态的振动。通常发动机悬置系统的六个自由度的振动是耦合的,沿悬置系统广义坐标的任意一个激励都将激起系统的多个模态,这样导致发动机的振幅加大,且易与周围零件发生干涉,并且振动频带过宽,为了约束动力总成的位移,避免与其它零部件干涉,则需使用刚度更高的悬置元件,这会导致动力总成的激励传递到车身上的激励过大,影响整车的NVH特性。因此在设计时将悬置的空间位置尽量按解耦布置。举例说明如下:当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存在转动和上下移动的运动耦合时(如图1所示),如果系统受到垂直方向的激励时将引起动力总成的垂直运动以及旋转运动,这样将造成变速箱末端运动位移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