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大鼠饲养管理标准操作规程

SD大鼠饲养管理操作规程

2007年11月

目录

一、SD大鼠概述 (2)

二、SD大鼠日常饲养管理 (5)

1、进入屏障及准备工作 (5)

2、饲养环境 (6)

3、饲喂 (6)

4、给水 (7)

5、换窝 (7)

6、离乳 (8)

7、留种交配 (9)

8、动物发放 (10)

9、引种 (11)

10、处死 (13)

11、SD大鼠常见疾病 (13)

12、清洁与消毒 (16)

13、退出屏障 (17)

14、常见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 (17)

一、SD大鼠概述

大鼠(Rat),啮齿目、鼠科、大鼠属,属野生褐色大鼠(Rattus norvegicus) 的变种。原产于亚洲中部及原苏联部分的温暖地区。十八世纪后期开始人工饲养,十九世纪中叶首次用于心理学的研究,二十世纪以后,大鼠应用于生命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尤其在肿瘤学、药理学、内分泌学、营养学方面应用最为广泛。

1925年美国Sprague dawley农场用Wistar培育而成。其特点为头部狭长,尾长接近身长,产仔多,生长发育较Wistar快,抗病能力尤以对呼吸系统疾病的抵抗力强;自发肿瘤率低,对性激素感受性高;

10 周龄雄鼠体重可达300-400g,雌鼠可达180-270g。SD大鼠常用作营养学、内分泌学和毒理学研究。

行为和习性

(1)SD大鼠性情温顺,易于捉取,一般不会主动咬人,但当粗暴操作或营养缺乏时可攻击人或互相撕咬,哺乳母鼠更易产生攻击人的倾向,配种后的成年雄鼠同笼饲养互相撕咬,严重的甚至咬死。

(2)SD大鼠是杂食动物,有随时采饮的习惯。喜食煮熟的动物肉(如兔肉),甚至是同类的肉。对营养缺乏敏感,特别是维生素和氨基酸缺乏时可出现典型症状。如核黄素缺乏时出现皮炎、脱毛、体质虚弱和生长缓慢,还可引起角膜血管化、白内障、贫血和髓质退化;维生素E缺乏可导致雌大鼠生育能力降低,严重缺乏时雄鼠可终生丧失生殖能力。

(3)SD大鼠的活动多集中在黄昏到清晨这一段时间,白天常在

笼内闭目休息,交配多在夜间发生。

(4)SD大鼠对空气中的粉尘、氨气、硫化氢等极为敏感,易引发呼吸道疾病,一般开放饲养的大鼠主要死因为呼吸道疾病。

(5)SD大鼠对各种刺激很敏感,环境条件的微小变化也可引起大鼠的反应,强烈的噪音可导致大鼠恐慌、互相撕咬,带仔母鼠可出现吃仔现象。

(6)SD大鼠具有群居优势,同笼多个饲养比单个饲养的大鼠体重增长快、性情温顺、易于捉取,单个饲养的则胆小易惊、不易捕捉。解剖学特点

(1)大鼠较小鼠个体较大。一般成年大鼠体长不小于18-20cm。尾上覆有短毛和环状角质鳞片,数量多于200片。上下颌各有两个切齿和六个臼齿,共16颗牙齿。齿式为(1003/1003)×2。

(2)大鼠骨骼约105-108块,大鼠的生长发育期长,长骨长期有骨骺存在,不骨化。切齿终生不断生长,大鼠需不断啃咬磨牙以维持其长度恒定,故垫料中应有部分小木块供其啃咬。

(3)大鼠唾液腺包括腮腺、颌下腺和舌下腺。分别位于下颌骨后缘至锁骨的腹外侧、下颌骨后缘和胸腔入口的腹侧、颌下腺口侧。颈区肩胛部间沉积的脂肪组织呈腺体状,称为冬眠腺,在产热中起着重要作用。

(4)大鼠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胃为无腺区,后胃为有腺区,前后两部分由一个界限嵴分开,食管通过界限嵴的一个褶进入胃小弯,此褶是大鼠不能呕吐的原因。

(5)大鼠肠道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结肠、直肠。其中小肠最长,约114cm(102-126),盲肠较长,约6-8cm。

(6)大鼠肝脏呈紫红色,占体重的比例大,约为体重的1/25,由四叶组成(右侧叶、中叶、左叶和尾叶)。肝脏的再生能力强,经部分肝切除术后仍可再生。成年大鼠切除肝2/3,在一周内肝脏生长最快,三周内肝脏重量可恢复到接近正常。大鼠无胆囊,各肝叶的胆管会合成胆总管,开口于十二指肠。胰脏位于胃和十二指肠的弯曲处,呈淡粉色,形状不规则,似脂肪。

(7)大鼠心脏重量约占体重的1/30-1/20,由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组成。左心室发出主动脉弓,由此分出无名动脉、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无名动脉又分出右颈总动脉和右锁骨下动脉。主动脉弓到心脏背侧沿脊柱下行,形成背主动脉,背主动脉再分支到髂部和四肢。

(8)大鼠肺脏为海绵状,淡粉色,位于胸腔中部,分为左、右两部分。左肺为一个大叶,右肺分为4叶(前叶、中叶、副叶、后叶)。

(9)肾脏呈暗红色、蚕豆状,位于腹腔背侧脊柱两侧。每侧肾都和一条白色细长的输尿管相连,输尿管下接膀胱。

(10)大鼠的神经系统与人类相似,亦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部分。中枢神经包括脑和脊髓,周围神经包括脑神经、脊神经、植物神经。脑分为大脑、间脑、中脑、小脑和延脑,大鼠的大脑很发达,中脑较小。由脑发出的神经叫脑神经,共12对。脊神经和植物神经和其它动物相似。

二、SD大鼠日常饲养管理

1、进入屏障及准备工作

进入屏障的消毒

(1)进入外更衣室,关闭外侧门。

(2)脱下的衣服、眼镜、手表、戒指等放在更衣箱内,进入淋浴室。

(3)38—40℃温水淋浴,用药皂、香波、护发素洗净手足、身体及头发,然后用水漱,最后洗净全身。

(4)进入内更衣室后,先用外科洗手液将双手反复搓洗消毒30s 后才能接触内更衣室的无菌物品。

(4)先用灭菌后的毛巾擦干身体、头发后,再依次穿上隔离服(动物饲育区域专用),戴上手套,戴眼镜的一般在饲育区内有专用眼镜,最后整理好衣服。

(6)打开内更衣室门,迅速进入风淋间进行风淋。

(7)进入SPF区域。

准备工作

(1)计划好当天的工作内容,在洁库配好消毒液,取足当天工作所需的物品,一次移入动物房,遵循人员物品单向流动的原则。

(2)进入动物房确认饲育室有无异常。包括室内温度、湿度、水瓶有无漏水、有无动物逃逸、室内有无其他异常等。

(3)检查每盒动物的饮水及摄食状况,若饮水及摄食正常则继续一天的工作。

(4)若饮水及摄食不正常的动物笼,先检查是否饮水瓶阻塞,再观察动物是否有疾病征兆。若有,立即上报。

(5)发现动物死亡,要调查死亡原因,判断事故死亡还是异常死亡,并报告,不能确定原因的要将整盒动物送出屏障待查。

2、饲养环境

屏障环境饲养的SD大鼠经过人们无数代的定向选择,生活习性有了一定的改变,对环境的适应性差,不耐冷热,要求生活在清洁无尘、空气新鲜的环境下。

SD大鼠喜阴暗、安静的环境,对环境温度、湿度很敏感,经不起温度的骤变和过高的温度。夏季温度过高常影响种母鼠的受胎率和仔鼠生长发育。冬季室温过低,不仅会影响种鼠的生长繁殖,且易发生多种疾病。饲养环境控制应达到如下要求:温度在18~26℃,相对湿度40~70%,一般大鼠饲养盒内温度比环境高1~2℃,湿度高5~10%。噪音85分贝以下,氨浓度20PPm以下.通风换气8~12次/小时。

SD大鼠怕强光,在比较强烈光照下,哺乳母鼠易发生神经紊乱,可能发生吃仔鼠的现象。受到噪音的刺激,也会吃仔鼠。

3、饲喂

SD大鼠为随时采食、多餐习性的动物。大鼠采食量一般为5g (100g体重24小时)。在鼠盒的料斗内应经常有足够量的新鲜干燥饲料,对于群养盒,每周应固定两天添加饲料,其它时间可根据情况随时注意添加。

★注意事项

(1)操作:①灭菌饲料使用料铲给食,不能直接用手拿取。②饲料用料斗给食,落在地上的不能使用。

(2)给食量:饲料不宜给得过多,过多易受微生物污染,最好2次给食之间不出现剩余。

根据SD大鼠不同阶段的生长发育特点,应有不同的给饲标准。由于种鼠群和生产鼠群交配繁殖频繁,尤其生产种母鼠的负担重,能量消耗大,因此除供给足够的块料外,还要定时饲喂少量葵花籽。4、给水

大鼠饮用水为PH2.5~2.8的酸化水,用饮水瓶给水,每周换水2~3次,大鼠饮水量一般为8~11ml(100g体重24小时),要保证饮水的连续不断,拧紧瓶塞,防止瓶塞漏水造成动物患病、溺死。一般日常饲养应先加水瓶再加饲料以便加饲料时检查有无水瓶漏水,完成当日工作离开饲养室前应再次检查水瓶和饲料。还应常检查大鼠在吸水过程中,口内食物颗粒和唾液可倒流入水瓶。为避免微生物污染水瓶,水瓶灭菌后仅限一次性使用。严禁未经消毒的水瓶继续使用。

实验动物饮用水处理器应当定期清洗维护。定期对滤芯和管路进行清洗或更换。

5、换窝

换窝每周进行1—2次,换窝前要用事先配好消毒液,擦拭操作台,浸泡器械。将清洁鼠盒成摞置于地面,取下待换鼠盒放置在操作台上,打开鼠盒盖放在清洁鼠盒上,用手提起大鼠尾部放入清洁鼠盒,

盖上鼠盒盖,用蘸有消毒液的抹布擦拭摆放鼠盒的饲养架,将鼠盒放回原处,一个饲养盒内动物的更换后,应把手浸在消毒液中消毒后再继续换窝。

★注意事项

(1)大鼠牙齿尖锐,换窝时要防止被咬伤。

(2)手提大鼠尾部时不要抓尾巴末端,以防大鼠挣扎造成尾部皮肤脱落。

(3)换窝时如遇母鼠正在哺乳应先将母鼠取出,再动仔鼠,以防被母鼠咬伤。

(4)换窝时如遇母鼠正在产仔应推迟换窝,以免惊扰母鼠造成吃仔。

换窝过程中应注意大鼠的繁殖情况如有新生仔鼠应及时记录生仔日期及只数,此外,还应注意大鼠的外形及精神状态,发现有肿瘤、脱毛、烂尾、腹泻、毛色较差、极度消瘦和精神状态明显不佳的大鼠应整盒处死淘汰。

6、离乳

离乳一般在换窝时同时进行,仔鼠哺乳期一般18~21天,种用仔鼠,哺乳可延长到23天,但不超过25天。过长的哺乳时间会影响母鼠的健康和发情。也可观察仔鼠的生长发育情况进行离乳,一般仔鼠双眼睁开、反应敏捷、具有独立采食能力即达到离乳指征,可进行离乳。将离乳仔鼠按性别区分放在群养盒中饲养、待发。幼鼠性别鉴别主要从外生殖器与肛门的距离判定,近者为雌,远者为雄。另外,

雌鼠肛门和生殖器之间有一无毛小沟,而雄鼠则在肛门和生殖器之间长毛。再者,仔鼠雌鼠有较不明显的乳头。

群养大鼠按离乳日期挂牌,并记录品系、性别、离乳时间以便日后发放。饲养密度以刚离乳10只每盒,150g—300g 6只每盒,300g 4只每盒。

7、留种交配

SD大鼠的繁殖,多采用随机交配,选择下代种鼠时,不需要考虑亲代的血缘关系。选择标准主要根据亲代的繁殖、带乳能力,仔代的生长发育和健康状况。选种条件是亲代应具有较高生殖能力,每胎产仔能力8只以上且离乳存活率在95%以上,并具有良好的泌乳能力和对周围环境有较高的适应能力。要求生长发育快,体型大,一般应从第2~3胎生下的仔鼠中选留幼种。SD大鼠体重达200克以上,即可选做种鼠。被选的种鼠应体质强壮,运动活泼,对外界刺激反应敏锐,眼睛鲜红有神,被毛光泽,浓密贴身,尾粗而较长,血管明显,呈粉红色,头部宽广,颈部长度适中,背宽而平直,躯干前后匀称,腹部系紧,胸圆满,四肢短而有力,生殖器正常等条件。

对选留的幼种,填好卡片,分清性别饲养。在育种过程中,应对发育不正常者及时淘汰。选配时应挑选肥度适中的种鼠进行交配。过瘦说明发育不良,过肥的雌鼠,常因卵巢周围沉积脂肪过多,滤泡的发育少,影响卵巢激素的产生和分泌,阻碍卵细胞的成熟和排出,繁殖率低。雄鼠过肥,也会降低性活动和受精能力。SD大鼠通常采用以下两种交配方法

(1)长期同居交配法:一雄一雌终身同居进行交配生产。该方法的优点:雌雄长期同居,雌鼠生产后雄鼠与之交配,在哺乳期雌鼠又能继续怀孕,这样,雌鼠每月可生一胎。缺点是:雌鼠既哺乳又怀孕,负担太重,如果营养跟不上,雌鼠和仔鼠体质都会下降,直接影响大鼠的质量。

(2)循环交配法:一雄多雌同居进行繁殖。可1:2、1:4交配,确认雌鼠怀孕后把它单独放一笼内进行饲养,待其产仔哺乳、仔鼠离乳后把雌鼠放回原笼交配。其优点是:雌鼠受孕后单独饲养,有利仔鼠生长发育,哺乳期不怀孕,母鼠泌乳好,仔鼠健壮。缺点是:近两个月一胎,生产周期长。应用这种方法时注意一个问题,发现雄鼠体质下降要及时更换,以保持较高的怀孕率。

8、动物发放

动物的发放应严格按照动物应用单位要求的品系、数量、性别、体重范围或日龄进行发放。定期校准电子称,待电子称显示稳定后读数。

医学实验经常对实验动物体重或日龄要求较为严格,如不按使用计划配种,可能造成延误实验或造成动物超重而被迫淘汰。因此根据实验动物使用计划制定相应的配种计划非常重要,配种计划一般按以下公式进行计算。

公式:配种日期=使用日期-(性周期+怀孕期+要求日龄)

配种数量=计划总数÷平均产仔数

例如:明年2月9日需要60日龄的大鼠400只,则配种日期为使用日期明年2月9日倒推4+21+60=85天,即是今年11月23日。

配种数量为400只÷8=50只雌鼠。

SD大鼠体形和体表特征日龄判断

日龄(天) 特征

0-1 皮肤赤红,耳壳粘连,双眼不张,全身无毛,头大,四肢和尾极短2-3 皮肤粉红,耳壳略张开

4-5 脐带疤痕脱落,能翻身,被毛长出

6-7 耳耸立,能爬行

8-9 全身除耳部外均有较短被毛

10-11 全身被毛,耳壳变薄

12-14 开眼

14-18 能跳跃,可自行采食

45-55 雌性小鼠阴门开启

50-60 雄性小鼠睾丸降落至阴囊

9、引种

由于种群规模有限,长时间不换种会造成种群退化、遗传信息漂变等后果。所以引种对维持屏障实验动物的正常生产是十分必要的。引种需向有供种资质的种子中心提出供种申请,进行引种,原则上要求供应方提供合法的或正规的动物健康检查报告。将动物引入SPF 区域,一般用专用运输盒。具体步骤如下:

(1)动物到达后在屏障外检查运输盒是否完好,有无破损情况。

(2)按照动物运输箱上的标签,核对动物的出生日(或周龄)、品系名、性别、数量、供应单位名称、动物的微生物控制等级等与要求是否相符。

(3)运输盒表面用70%酒精、50%异丙醇、0.5%的过氧乙酸喷雾或擦拭消毒。

(4)检查传递窗或传递室两侧门是否关闭后,再打开外侧门,将运输盒放入。

(5)打开紫外灯,15min照射。

(6)打开内侧门,将运输盒搬入SPF区域。

(7)打开运输盒盖,将动物移入饲养盒内,加入饲料与饮水瓶。在动物饲养盒上挂上标签,记录必要的背景资料。

(8)取出动物后的运输盒,尽快从传递窗或传递室传出。

动物移入屏障后不宜立即交配,应经过一周的观察、适应期再进行交配。观察动物的一般状态:

(1)皮毛:有无光泽、竖毛、出血、污物、脱毛等。

(2)眼:有无眼屎、流泪、白内障、角膜损伤等。

(3)口腔:有无流涎、出血等。

(4)耳:有无外伤、耳壳曲折、中耳炎等。

(5)四肢:有无外伤、弯曲、脱臼、肿胀、关节炎等。

(6)肛门:有无腹泻、血便、脱肛等。

(7)精神和食欲:沉默、倦怠、动作不活泼、食欲不振、拒食等。

(8)营养状况:消瘦、过度肥胖、成长异常。

(9)姿势和步态:姿势异常、行走和站立困难、运动失调、跛行等。

10、处死

对于超重及淘汰动物要及时处死,SD大鼠的处死常用的是颈椎脱臼法,但作为实验动物生产颈椎脱臼法过于繁琐,处死个别大鼠可采取重击头部法,提起大鼠尾巴将大鼠头部用力摔在鼠盒边缘。处死大量处死可用窒息法处死,将待处死大鼠置于鼠盒中,将相同大小的鼠盒盖在上面待大鼠窒息死亡。

对于处死后的动物,要确认死亡后再送出屏障。

11、SD大鼠常见疾病

(1)沙门氏菌病

病原体:沙门氏菌(salmonella sp),为革兰氏阴性的短杆菌,无芽孢、鞭毛。此菌抵抗力弱,60℃以上和一些常规消毒药就可将其杀死,但在饮水、土壤和粪便中可存活数月。

流行病学:传染源为患病和病死的动物。人和各类实验动物均可感染,人感染后发生肠道疾病,呈食物中毒症状。本病可水平传播,如通过接触病死或带菌的动物以及被污染的饲料饮水而发病,苍蝇和野鼠是重要的传播媒介。

临床症状:急性呈暴发型,看不到任何临床症状动物就大批死亡,往往是下班时一切正常,第二天上班发现动物已有1/3死亡。亚急性表现为病鼠食欲、饮欲减退甚至废绝,被毛蓬乱无光泽,眼结膜发炎、眼睑粘合;腹泻,粪便呈泡沫状粘液、黄绿色、味恶臭,严重时粪便中带有血丝,通常可见病鼠腹部膨大,手弹可听到明显的鼓音,一般病程二、三周。慢性的有上述症状,但症状较轻,患鼠逐渐消瘦,二、

三周后逐渐恢复。

诊断:根据临床症状和尸体剖检作初步诊断,确诊须作细菌学检查。

防治:加强饲料、饮水、笼具、垫料的消毒,严防野鼠、苍蝇污染饲料、饮水。饲养室定期消毒。定期进行微生物检测,发现病鼠和带菌鼠及时处理。一般鼠群感染本病,很难彻底排除,需全群淘汰,重新引种。

(2)支原体病

病原体:肺支原体(mycoplasma pulmonis),革兰氏染色阴性,典型的支原体菌落为圆形,支原体没有细胞壁,呈多种形态,如圆形、杆状、放射状、环状。它广泛存在于自然界,能引起人和动植物的多种疾病。

流行病学:传染源为发病或隐性带菌的动物。它主要以呼吸道感染为传播途径,但没有严格的宿主,人、各种实验动物都可发病,植物也能感染。

临床症状:大鼠主要引发肺炎症状。动物突然发病,呼吸急促甚至呼吸困难,有支气管肺炎或细支气管扩张和肺脓肿症状。病鼠体重减轻,被毛粗乱,常常在饲养盒一角蹲缩。大鼠最易感染的部位是呼吸道和关节,感染部位可见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炎症反应,包括充血、水肿以及浆液性分泌物形成。

诊断:大鼠鼻咽部擦拭取材培养,检查出支原体即可确诊。

预防及控制:预防本病的措施是加强饲养室的卫生消毒工作,对

饲养室周围的环境进行化学药物消毒。控制本病的最有效的办法是保持无支原体的动物种群,可采取剖腹产净化种群。

(3)流行性出血热(EHF)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人畜共患病,我国是重疫区,近几年屡有报道发生流行性出血热造成人员死亡。对实验动物而言,各种实验动物都可发病,尤以大鼠发生较多,所以又称为大鼠流行性出血热。

病原体:主要是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 virus,EHFV)。1978年,朝鲜李镐汪首次从黑线姬鼠肺中分离出该病毒。随后,我国科研人员也从大鼠肺中分离出该病毒。

本病毒为RNA病毒、有核衣壳包膜,病毒颗粒结构粗大、较集中,平均直径为100um(50-150),它对乙醚敏感,不耐酸、不耐热,在50℃30分钟或PH3.0条件下37℃1小时就可灭活。

流行病学:野鼠是主要的传染源,我国带毒野鼠有黑线姬鼠、褐家鼠、大林家鼠等。本病易感对象广泛,包括人类和各种实验动物,尤其大鼠发生较多。它可通过多种途径传播,主要有虫媒传播、消化道传播、接触传播、呼吸道传播,究竟以哪种方式为主进行传播还有待研究。

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出血倾向、肾脏损害。大鼠体温升高到40℃(正常体温37.8 -38.7 ℃)。解剖可见浆膜、脏器出血明显,毛细血管损伤,肾脏肿胀,体积增大,表面及包膜下充血、出血,切面可见皮质苍白,髓质呈紫红色,高度充血、出血,有灶性缺血性坏死。

预防:第一,建立严格的清洗消毒制度,饲料、垫料、笼具、工作服都要彻底消毒。第二,做好个人防护,饲养人员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第三,定期检测动物,发现疫情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并报告卫生防疫部门。

12、清洁与消毒

屏障环境必须特别防止微生物从外部侵入,因此消毒对象要假设有多种微生物。一般选用广谱消毒剂、卤化物消毒剂(次氯酸钠、碘伏等)、逆性皂液(界面活性剂)、过氧化物消毒剂(过氧乙酸)及季胺类(如新洁尔灭)消毒剂等并用。

(1)防止微生物从外部侵入,因此器具、物品等进入时应加以控制数量及传递次数。

(2)在SPF动物区域内,从一个动物室到另一个动物室内,手指应放在消毒液中消毒,并换上新的拖鞋。

(3)传递窗、缓冲间内部用消毒液消毒后需打开紫外线灯30min 后方可打开内侧门。

(4)每个工作日对洁库、浴室、缓冲间及动物房地面擦拭消毒;对使用过体重计、作业车和器械进行擦拭和浸泡消毒。

(5)每周在换窝的同时对饲养架擦拭消毒,对屏障内所有区域进行空气消毒,用喷雾器喷雾后,有紫外线灯的要打开紫外线灯。

(6)每月对室内排气口进行清洗,然后消毒液浸泡,拭干水分后重新装上;

13、退出屏障

(1)整理动物房中物品、器械。

(2)登记动物房温湿度、压力及饲养管理记录。

(3)将污物移至污染走廊。

(4)将动物房地面地板上的污物、垫料、饲料残渣要清扫干净,用消毒液拖洗干净。

(5)关闭对讲机、灯光,断开一切电源。

(6)将污物移至缓冲间退出屏障。

14、常见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

★种群动物感染

(1)种群感染后首先停止所有动物的配种。

(2)处死所有的种群动物,并在所处的屏障内进行消毒液浸泡处理。

(3)处死所有的离乳前仔鼠,并在所处的屏障内进行消毒液浸泡处理。

(4)隔离其他没有被感染的动物室内人员、物品等,做到严格分流。

(5)若未引进新种,则对原种群动物进行生物净化。

★动物咬伤

(1)向主管或直属上级报告。

(2)如伤口不大,则可直接在所在单位进行适当处理,单位应常备紧急救济所需要的基本物品,如棉花、纱布、胶布、消毒水、清洁剂,如70%酒精、碘伏、双氧水、抗生素等。

(3)如感身体不适,应在接受适当治疗与防治后即刻送往医院进行诊治,并向有关医师与兽医师报告并做好相关记录。

★紧急停电处理

(1)在电力供应异常时应请电工人员或电力公司处理。

(2)紧急停电时,已进入屏障系统的饲养人员在所处的位置原地待命,禁止开启各动物房的门,以减少空气的流动。同时关闭正在操作的设备,待恢复供电后再逐个启动。

(3)未进屏障系统的饲养管理人员在休息室等待,待电力供应正常后再进入屏障系统。

(4)如紧急备用发电系统无法立即启动,或为长时间停电,饲养管理人员应迅速离开动物房隔离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