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盈亏问题解题思路

浅谈盈亏问题解题思路
浅谈盈亏问题解题思路

辅导孩子做奥数题目的时候,经常发现孩子对老师讲解过的基本典型的几类奥数题基本会做,可遇到复杂一点的题就抓耳挠腮,束手无策了。经过多次试探、沟通,我发现孩子对老师讲过的诸如盈亏问题、鸡兔同笼等几类基本典型问题都能够熟练应用公式解答,但其实并没有完全吃透基本典型题目的解题思路的精髓,特别是对基本典型问题的前置基础要求条件几乎没有概念,这也就导致孩子不知道何种情况不能直接套用公式,或者也知道不能直接套用公式,但却无从下手的情况。

个人觉得引导孩子真正理解基本典型问题的解题思路,分析和掌握基本典型问题的前置基础要求,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孩子判断一道题是否满足前置基础要求,在不满足前置基础要求的情况下,如何有针对性的进行转化,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下面就以盈亏问题为例,和大家探讨一下:

基本典型问题:

老师把一包饼干分给小朋友,如果每人分5块,将剩余14块;每人分7块,又缺少4块。那么,小朋友共有多少人?一共有多少块饼干?这是盈亏问题的基本典型例题。

引导孩子思考:

每个小朋友分5块后,老师手上还有14块。根据题中“每人分7块,又缺少4块”,也就是说,再补给老师4块饼干,每个人就可以分得7块了。那好,再补给老师4块,老师手上则有前面剩余的14块和后补的4块,一共有

14+4=18块饼干。把这18块饼干也都分给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就正好有7块饼干了。现在每个小朋友都已经有了上次分的5块饼干,再分得7-5=2块饼干,每人就有7块饼干了。也就是说老师手上的18块饼干正好可以再给每个小朋友2块饼干。这样就容易理解,小朋友一共有18÷2=9个小朋友。得出小朋友的人数,当然就很容易求得原来的饼干数量了。

通过这种理解方式,相信孩子能够很容易掌握盈亏基本典型问题的思考方法,而不是简单的记忆那些解题公式了。当然,盈盈、亏亏问题都能按此理解和解答,在此就不赘述了。

盈亏基本典型问题解题思路的关键是两次分配的份额差异与盈亏差异的相互关系。两次分配的盈亏差正是因为两次平均分配的份额差所导致的,而两次分配的份数又不发生变化,因此盈亏差就是份额差与份数的乘积。这是盈亏问题解题思路的本质。(孩子如果一时难以完全理解这个本质,也不要强求)在此基础上,我们再来分析一下基本典型盈亏问题的前置基础要求:

1.先后两次对同一物品(饼干)进行不同的平均分配;

2.前后两次分配饼干过程中小朋友的人数是固定不变的,也就是分配的份数不变;饼干的原有数量,也就是在两次分配中基数固定不变;

3.两次分配中每人分得的饼干数量,以及两次分配中老师手上剩余或缺少的饼干数量可以变化,也就是每份的数量和每次分配的盈亏数额可以变化,我们也正是根据这两个数额的变化情况求得最后的份数和分配基数的。

这些前置基础要求是我们能否应用上述解题思路来解答这类题型的基础条件,如果不满足这些基础条件,就不能直接使用基本典型题的解答思路来解答。

从另一角度来说,遇到不满足上述前置基础要求的类似题目,就要设法将其转换到满足前置基础要求后,才能再应用基本典型题的解答思路来解答。老师和课本上都说,要善于将复杂的盈亏问题转化为基本典型的盈亏问题,可是具体怎么转化,孩子还是无从下手。现在,我们分析了上述前置基础要求,至少我们可以明确,就是要把不符合上述前置基础要求的条件转化为符合前置基础要求的条件。

在条件转换的过程中,要抓住前置条件中固定的要求和可以变化的条件之间的关系,具体到盈亏问题中,由于每份的数量和每次分配的盈亏数量是可以变化的,我们一般也就考虑将需要固定的条件进行固定,并根据有关题目条件将此变化转换为可以变化的盈亏数值的变化。

例题1:一群小朋友分橘子,如果其中两人每人分4个,其余每人分2个,则多出4个;如果其中一人分6个,其余每人分4个,则又缺12个。问一共有多少小朋友?多少橘子?

分析:

本题中橘子和小朋友的数量在两次分配中都没有变化,但是两次分配都不是平均分配,这就不满足前面分析的前置基础要求,当然也不能直接应用盈亏基本典型问题的解题思路直接解答。因此,我们的解题思路就是要先将不平均分配的条件转化为平均分配的条件,以满足相应的前置基础要求。

第一次分配中“两个人分4个,其余每人分2个,则多出4个”,我们让这两个分得4个的小朋友每人还两个给老师(虽然这题中没提及老师,我们还是假设一个老师来分,这样更好描述,孩子也更好理解),让这两个与众不同的小朋友和其他小朋友一样。这样就成了每人分2个的平均分配了。这样一来,老师手上就会又多出2×2=4个,加上原分配中多出的4个,那么,第一次分配就变成了“每人分2个,则多出8个”。

同样,第二次分配中“其中一人分6个,其余每人分4个,则又缺12个”,让这一个分6个的小朋友还2个给老师,这样老师由原来缺12个就变成了缺10个。那么,第二次分配就变成了“每人分4个,则缺10个”。

通过上述过程我们可以看出,通过可以变化的盈亏数量的转换,将不符合的前置基础要求的条件转化为符合前置基础要求的条件,这就是解决类似问题的总体思路。经过这样的转换,题目已经成为满足前提条件的基本典型盈亏题目了。

具体解答就不详述了。

例题2:钢笔和圆珠笔每支相差1元2角,小明带的钱买5支钢笔差1元5角,买8支圆珠笔多6角。问小明带了多少钱?

分析:

这题显然不满足前置基础要求中“对同一物品进行两次分配”的要求,所以我们要努力将其转换为对同一物品的分配。抓住“钢笔和圆珠笔每支相差1元2角”的条件,将“买5支钢笔”转换为“买5支圆珠笔”就会多

1."2×5=6元,这样“买5支钢笔差1元5角”的条件就转化为“买5支圆珠笔多4元5角”。题目于是变成了“买5支圆珠笔多4元5角,买8支圆珠笔多6角”。这又是符合前置基础要求的基本典型题型了。当然,也可以将圆珠笔转换为钢笔来做。

例题3:一个富翁向一些乞丐施舍一批钱财,一开始准备给每个乞丐100元,结果剩下350元。于是他决定每人再多给20元。这时从其他地方又赶来5名乞丐,如果他们每人拿到的钱和其他乞丐一样多,富翁还需要再增加550元。富翁原打算施舍多少钱?

分析:

这个题目中,两次分配的乞丐数量发生了变化,也就不能够满足基本典型题型中两次分配份数固定不变的前置基础要求了。为此,我们需要对乞丐人数进行固定转化。在这里,请这后赶来的5名乞丐先不参与分配,也就是将每人获得了120元,共计120×5=600元还给富翁。这样,富翁就不需要增加550元,而且还剩下50元了。于是,题目就变成了“给每个乞丐100元,结果剩下350元;给每个乞丐120元,结果剩下50元”。

例题4:某班同学去划船,如果增加1条船,那么每条船正好坐6人;如果减少1条船,那么每条船要坐9人。问学生有多少人?

分析:

这题首先要理清楚什么是基本典型例题中的饼干(待分配的物品)?什么是小朋友(待分配的份数)?本题中,同学数量对应“饼干数量”(待分配的物品),“船”则对应“小朋友”(待分配的份数)。

由此,可以知道与上题一样,两次分配的份数(船的数量)不固定,当然也就不满足基本典型题型的前置基础要求。转换的思路当然还是将其固定。根据“如果增加1条船,那么每条船正好坐6人”,为保持船的数量不变,将增加

的1条船退回,这样就有6个人无船可坐,也就是“每条船坐6人,则多6人”;同样,根据“如果减少1条船,那么每条船要坐9人”,可转换为“每条船坐9人,则缺9人”。经过这样的转换,本题就变成了“每条船坐6人,则多6人;每条船坐9人,则缺9人”的基本典型盈亏题型了。

例题4:小明每天7:23从家出发去学校,若以每分钟60米的速度,小明会提前2分钟到校;若以每分钟50米的速度,小明会迟到1分钟。问小明的学校几点上课?

分析:

这道题看上去比较复杂,需要引导孩子抽丝剥茧,一步步理清思路。

首先,这也是一道类似盈亏问题,小明家与学校的距离是待分配的物品,小明路途上所用时间可看做分配的份数。我们前面分析过,分配的份数应固定不变,而小明两次不同速度所用的时间是不同的。这就需要转换。而且,这题的盈亏数量在哪呢?其实,这题可将出发的时间到上课时间的这段时间段看做分配的份数,固定小明走路的时间,也就是固定分配份数。这样,提前两分钟到校,我们就算他再走两分钟,也就是转换为“以每分钟60米的速度,多走120米”。同样,迟到1分钟,也就转换为“以每分钟50米的速度,少走50米”。这样,这题转换成了一个基本典型盈亏问题。我们可以求得家到学校的距离为900米,出发时间到上课时间为17分钟。再根据小明出发时间7:23,得出学校上课时间为7:

40."例题5:

总而言之,解题总体思路是:

1.分析题目的基础类型。

2.分析题目是否满足该基础类型的前置基础要求。如果满足,直接按该类典型题目分析方法计算。

3.如果不满足该基础类型的前置基础要求,应当先假设其为满足前置基础要求的情况,并利用题目给定的相关条件,将假设转化为前置基础要求中可以变

化的量的变化。就盈亏问题而言,就是要将其他固定不变的要素假定,然后根据题目相关条件,将其转化为盈亏值的变化。

4.题目转化为基本题型后,应用基本方法解题。

5.还原假设过程中带来的变化(如果有)。

当然,对于复杂的盈亏问题,找到对应的份数、分配基数和盈亏数值也是解题基础。这些就很难一一叙述了。

个人观点,抛砖引玉,供大家批评指正!

谢谢!fengshou94@

初中物理浮力解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

初中物理浮力解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 一、浮力 1.两个相同的柱形容器置于水平地面,容器中分别盛有相等体积的不同液体甲、乙。取两块相同的橡皮泥,将一块橡皮泥撑开成碗状放入甲液体中,将另一块捏成球形状放入乙液体中,橡皮泥静止后如图2所示。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 .液体的密度ρ甲>ρ乙 B .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 p 甲<p 乙 C .橡皮泥受到的浮力F 甲<F 乙 D .容器对地面的压强p 地甲>p 地乙 【答案】B 【解析】 【详解】 A .将一块橡皮泥撑开成碗状放入甲液体中处于漂浮状态,浮力等于重力;将另一块捏成球形状放入乙液体中处于悬浮状态,浮力等于重力,由此可知橡皮泥处于两种液体中是所受浮力相同。根据阿基米德公式F 浮=ρ液gV 排可得 F V g ρ=浮 液排 由图可知V 排甲>V 排乙,所以 ρ甲<ρ乙 故AC 错误; B .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等于液体的重力与排开液体的重力之和,因为ρ甲<ρ乙,所以等体积液体甲、乙的质量关系为 m 甲<m 乙 即 G 甲<G 乙 橡皮泥处于两种液体中是所受浮力相同,因为F 浮=G 排,所以 G 甲排=G 乙排 故有 G 甲+G 甲排<G 乙+G 乙排 因此液体对容器底压力 F 甲<F 乙 由压强公式= F p s ,可知液体对容器底部压强

p甲<p乙 故B正确; C.将一块橡皮泥撑开成碗状放入甲液体中处于漂浮状态,浮力等于重力;将另一块捏成球形状放入乙液体中处于悬浮状态,浮力等于重力,由此可知橡皮泥处于两种液体中是所受浮力相同,故C错误; D.容器对地面的压力等于容器重力、液体重力、物体重力之和,因为G甲<G乙,所以 G甲+G物+G容<G乙+G物+G容 因此容器对地面的压力 F容甲<F容乙 由压强公式=F p s 可知容器对地面的压强 p地甲<p地乙 故D错误。 2.如图所示,杯子中装满水,轻轻放入一个小木块后,小木块漂浮在水面.放入木块后 A.水对杯底的压强不变 B.水对杯底的压强增大 C.木块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D.水与木块的密度相等 【答案】A 【解析】 【分析】 杯子中装满水,轻轻放入一个小木块后,水的深度不变,根据液体压强的公式分析水对杯底的压强的变化;木块漂浮在水面上,根据浮沉条件分析木块的密度和水的密度的大小关系. 【详解】 杯子中装满水,放入木块后,水的高度h不变,由液体压强的公式p=ρgh可得水对杯底的压强不变;小木块漂浮在水面上,根据物体浮沉条件可知,木块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 故选A. 3.体积相同而材料不同的小球甲、乙、丙、丁,静止在容器的水中,如图所示.这四个小球所受的浮力分别为F甲、F乙、F丙、F丁,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F甲<F丁 B.F乙>F丙 C.F丙>F丁 D.F甲=F乙

四年级盈亏问题

四年级盈亏问题 一、专题介绍 人们在分东西的时候,经常会遇到剩余(盈)或不足(亏),根据分东西过程中的盈或亏所编成的应用题叫做盈亏问题。解题的关键在于确定两次分配数之差与盈亏总额(盈数+亏数),求解盈亏问题的总公式: 具体问题中有不同的表达形式: 二、例题 例1、新学期开始了,老师领来作业本,如果每人发4本,则还剩57本;如果每人发6本,则少31本。问有多少个同学?有多少本练习本? 例2、少年宫参加无线电小组的同学如果分成12个小组,则多16人;如果分成14个小组,则少8 人。求每组多少人,共有多少人? 例3、学校买来若干本连环画,分给美术组同学。如果每人分5本,则少4本;如果每人分7本,则少24本。求参加美术组有多少人?有多少本连环画?

例4、用一块布给小朋友做儿童服。如果裁8件,则多14米布;如果裁10件,则多4米布。这块布有多少米? 例5、幼儿园老师把一堆苹果分给小朋友。如果每人分5个,则少4个;如果每人分3个,正好分完。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有多少个苹果? 例6、同学们去划船,如果每只船坐4人,则少3只船;若每只船坐6人,还有2人留在岸边。有多少个同学去划船?共租了多少只船? 例7、有一个班的同学去划船。他们算了一下,如果增加一条船,正好每条坐6人;如果减少一条船,正好每条坐9人。问这个班有多少个同学? 例8、某学校安排学生宿舍。如果每间宿舍住6人,则有34人没住处;如果每间住7人,则多出4个房间。问学校有多少间宿舍?寄宿的学生有多少人? 例9、几个老人去赶集,半路买来一堆梨,一人一个多1个,1人两个少两个。问有几个老人几只梨?

例10、用一根绳子测井口到井底的深度,把绳子对折后垂到井底,绳子超井口11米;把绳子3折(平均折成3段)后垂到井底,绳子超过井口3米,求绳子和井深。 例11、用一根绳子对折后绕树一圈余6分米,如果三折后绕树一圈则少1分米。那么树的周长是多少分米?绳长多少分米? 例12、李老师从家到单位如果每分钟60米的速度行走,就要迟到8分钟,改用每分钟80米的速度行走,就可早到3分钟,李老师离单位多远? 三、课内练习 1、一个植树小组植树,如果每人栽5棵,还剩14棵;如果每人栽7棵,就缺4棵。这个植树小组有多少人?一共有多少棵树苗? 2、学校将一批铅笔奖给三好学生。如果每人奖9支,就缺45支;如果每人奖7支,则缺7支。三好学生有多少人?铅笔有多少支? 3、幼儿园老师给小朋友分图片,如果每人分8张,则多出28张;如果每人分7张,则多出58张。求有多少个小朋友,多少张图片?

小升初数学盈亏问题:盈亏问题

小升初数学盈亏问题:盈亏问题 小升初数学是学习生涯的关键阶段,要想学好数学,多做题目是难免的,熟悉掌握各种题型的解题思路。下面为大家分享小升初数学盈亏问题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盈亏问题 基本概念:一定量的对象,按照某种标准分组,产生一种结果:按照另一种标准分组,又产生一种结果,由于 分组的标准不同,造成结果的差异,由它们的关系求对象分组的组数或对象的总量。 基本思路:先将两种分配方案进行比较,分析由于标准的差异造成结果的变化,根据这个关系求出参加分配的总份数,然后根据题意求出对象的总量。 基此题型: ①一次有余数,另一次不足; 基本公式:总份数=(余数+不足数)÷两次每份数的差 ②当两次都有余数; 基本公式:总份数=(较大余数一较小余数)÷两次每份数的差 ③当两次都不足; 基本公式:总份数=(较大不足数一较小不足数)÷两次每份数的差 基本特点:对象总量和总的组数是不变的。 关键问题:确定对象总量和总的组数。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 要练说,得练看。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

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以上是为大家分享的小升初数学盈亏问题知识点,希望能够切实的帮助到大家,同时祝大家能够顺利进入理想的重点中学! 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三年级奥数-盈亏问题

第4讲盈亏问题 教学目标 本讲主要学习三种类型的盈亏问题: 1. 理解掌握条件转型盈亏问题: 2. 理解掌握关系互换性盈亏问题; 3. 理解掌握其他类型的盈亏问题, 本节课要求老师首先上学生理解盈亏问题其本公式的含义,在通过例题让学生掌握解答应困问题的其本技巧,培养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 经典精讲 盈亏问题,故名思意有剩下就叫盈,不够分就叫亏,不同的方法分配物品时,经常会产程这种盈亏现象。盈亏问题的关键是专注两次分配时盈亏总量的变化。我们把盈亏问题分为三类:“一盈一亏”、“两盈”“两亏”。 1.“盈亏”型 例如:学而思学校四年级基础班的同学分糖果,如果每人分4粒就多9粒,如果每人分5粒则少6粒,问:有多少位同学分多少粒糖果 【分析】由题目条件知道,同学的人数与糖果的粒数不变,比较两种分配方案,第一种没人分4粒就多9粒,,第二种每人分5粒则少6粒,两种不同方案一多一少差9+6=15(粒),相差原理在于两种方案分配数不同,两次分配数之差为15115÷=(位),糖果的粒数为:415969?+=(粒)。 2.“盈盈”型 例如:老猴子给小猴子分桃,每只小猴10个桃,就多出9个桃,每只小猴分11个桃则多出2个桃,那么一共有多少只小猴子老猴子一共有多少个桃子 分析:老猴子的第一种方案盈9个桃子,第二种方案盈2个,所以盈亏综合是9-2=7(个),两次分配之差是11-10-1(个)有盈亏问题公式得,有小猴子:717÷=(只),老猴子有710979?+=(个)桃子。 3.“亏亏”型 例如:学而思学校新近一批书,将它们分给几位老师,如果每人发10本,还差9本,每人发9本,还差9本,第二次就只差2本了呢因为两次分配数量不一样,第一次分配时每人少发一本,也就是共有717÷=(人)书有 710961?-=(本) 。 根据以上具体题目的分析,可以得出盈亏问题的基本关系式: (盈+亏) ÷两次分得之差=人数或单位数

浮力基础及解题技巧

浮力基础及解题技巧 浮力主要知识总结 1、浸入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的力,叫浮力。浮力的施力物体是,方 向。 2、阿基米德原理: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 3、按照设计要求,轮船叫排水量 4、潜水艇通过,实现上浮、下沉,飞艇和热气球通过改变,实现上浮下沉,水中的鱼通过改变自身的,实现上浮和下沉。 5、计算浮力的方法 A、压力差法: B、称重法: C、平衡法: D、原理法 6、浮力的核心知识 (1)、阿基米德原理 (2)、物体的浮沉条件 上浮: 下沉: 漂浮: 悬浮: 7、解题技巧一 盛满液体的容器,放入的物体如果是漂浮或悬浮,物体的质量多大,溢出液体质量也是多大 例题:有一个木块(木块的密度小于水和酒精密度),把它浸在盛满酒精的溢水杯中静止时,从杯中溢出50g酒精,,若把它浸在盛满水的溢水杯中静止时,从杯中溢出水的质量50g (填大于、等于、小于) 8、浮力解题技巧二 做题首判断物体处于什么状态,如果不判断状态就去套用阿基米德原理的公式非常容易出错 (1)、把质量为250g,体积是300cm3的金属球放入水中,静止时,它受到的浮力是 N。(g=10N/kg)(2)、把质量为270g,体积为100 cm3的物体放入水中,静止时,它受到的浮力是 N (g=10N/kg)9、浮力解题技巧三 浮力计算尤其注意平衡力的运用,能够迅速找到解题思路 例题1: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了地震和海啸灾难,致使福岛核电出现核泄漏。为减少放射性污染,电力公司利用“人工浮岛”(一个钢制的空心浮体)储存放射性污水,该浮体是用8×l06 kg的钢板制成的一个外形长140 m,宽50 m、高3m的空心长方体。问:(1)为了不使“人工浮岛”沉入海底,该浮体最多可以储存质量为多少千克的放射性污水?(为了计算方便,海水的密度取1.0×103kg/m3,g=10N/kg)

四年级盈亏问题应用题练习题

第9单元达标测试 (满分:100分) 姓名: 班级: 成绩: 一、填空题(每题15分,共30分) 1、 某中心小学四年级4名同学给贫困地区小朋友捐图书的本数如下图。 5101520253035林青李明姚娟孙芳 (1)( )捐的本数最多。 (2)姚娟比孙芳多捐( )本。 (3)李明捐的本数是林青的( )倍。 (4)平均每人捐( )本。 2、下面是林平家近几个月电量的统计图,根据图中提供的数据回答问题。 20406080100120140160180200 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 (1)用电量最高是( )月。 (2)用电量最低是( )月。 (3)最高用电量是最低用电量的( )倍。 (4)五个月平均每月用电量( )千瓦时。 (5)你能分析七、八月份用电量大的原因是什么 二、操作题(每题15分,共30分) 1、 中国运动健儿在26届亚特兰大奥运会、27届悉尼奥运会、28届雅典奥运会上获 得的金牌情况统计如下表。

根据表中的数据,完成下面的统计图。(条形统计图) (1)从图中看出,中国运动员在哪一届奥运会上获得的金牌数最多 (2)从统计图中你还能知道些什么 (3)请你预测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会获得多少金牌并说明你预测的理由。 2、试验小学组织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三个年级去春游。 各年级春游的人数如下表。 年级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 春游人数98人102人95人 三个年级到同一客运公司去租车,每辆车的费用如下: 请给每个年级设计一个合理的租车方式。 租车情况 年级 租车情况 租金大客车小面包车 四五车型大客车小面包车限坐人数24人15人 租金(元)240元180元

数学运算解题方法系列之盈亏问题

盈亏问题的知识点主要有: 分配对象数(C)=总差额(两次分配中每次共分物品的数量差)(A)/两次分配中每个对象所分物品的数量差(B)。 把一定数量(未知)平分成一定份数(未知),根据两次试分的盈(或亏)数量与每次试分的每份数量,求总数量和份数的公式是: 份数=两次盈(或亏)的相差数量÷两次每份数量差, 总数量=每份数量×份数+盈(或-亏) 由于分配盈亏各有不同,因而求法也不同: (1)一盈一亏类:(盈数+亏数)/每个对象两次分物数量差(B)=分配对象数(C); (2)一盈一尽类:盈数/B=C; (3)一亏一尽类:亏数/B=C (4)两盈类:(大盈数-小盈数)/B=C; (5)两亏类:(大亏数-小亏数)/B=C。 下边我们来看几道例题,帮助大家熟悉盈亏问题的解题方法: 【例题1】某班去划船,如果每只船坐4人,就会少3只船,如果每只船坐6人,还有2人留在岸边,问有多少同学?() A.30 B.31 C.32 D.33 【网答案及解析】C。 (1)根据题意,少3只船即余12人,可用两盈类公式, 即:(12-2)÷(6-4)=5,有5只船, 所以有同学5×4+12=32人。 (2)也可以列方程:设小船有x只, 则:4x+12=6x+2 解得x=5, 所以有同学5×4+12=32人。 【例题2】某幼儿园分苹果,这些苹果如果每个小朋友分5个还剩32个;如果其中10个小朋友分4个,其余的小朋友分8个,正好分完,问有多少个小朋友?() A.21 B.23 C.24 D.25 【网答案及解析】C。 10个小朋友分4个,其他小朋友分8个正好分完,如果小朋友均案8个分配,则少(8-4)×10=40个苹果,分配为一盈一亏类,根据盈亏公式: 分配数=(盈数+亏数)÷分配数量差=(32+40)÷(8-5)=72÷3=24个,选C。 【例题3】用绳测井深,把绳三折,井外余2米,把绳四折,还差1米不到井口,那么井深多少米?绳长多少米? 【网答案及解析】典型盈亏问题。 盈亏总数=3×2+4×1=10米。解答: 井深=(3×2+4×1)/(4-3)=10米, 绳长=(10+2)×3=36米。 【例题4】有一个班的同学去划船。他们算了一下,如果增加1条船,正好每条船坐6人;如果减少1条船,正好每条船坐9个人。问:这个班共有多少名同学? 【网答案及解析】增加一条和减少一条,前后相差2条,也就是说,每条船坐6人正好,每条船坐9人则空出两条船。

浮力专题:液面变化及其解题技巧

浮力专题:液面变化及其解 题技巧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液面升降问题的分析 各种情况都包含,配有详图 2019年2月11日 对于液体中的物体由于某种变化而引起的液面升降问题的形式出现,本文介绍一种简便快捷的判断方法——“状态法”. (一)、状态法:就是对液体变化前、后的物体所处的状态进行比较来判断液面的上升、下将、不变的方法. (二)、状态法迅速判断液面升降方法: ①若变化前后液体中的物体都处于漂浮、悬浮状态,而无沉体出现,则液面不变; ②若液体中的物体,在变化前无沉体,而变化后有沉体出现,则液面下降; ③若液体中的物体,在变化前有沉体,而变化后无沉体出现,则液面升高; 说明:变化前后液体中物体的总质量保持不变;容器中液体的密度不变. (三)、证明 设液体中的物体的总重为G,变化前后在液体中所受的总浮力分别为F浮、F浮′. 若变化前后均无沉体出现,由浮沉条件知 ①F浮′=F浮=G,ρ液gV排′=ρ液gV排, 则V排′=V排,液面不变. ②若变化前无沉体,变化后有沉体,由浮沉条件知F浮=G,F浮′<G, 则F浮′<F浮,即V排′<V排,故液面下降. ③若变化前有沉体,变化后无沉体,由浮沉条件知 F浮<G,F浮′=G,则F浮′>F浮,即V排′>V排,故液面上升. 一、液面升降的主要类型有: 类型Ⅰ:纯冰浸于液体,熔化后判断液面升降 ①、纯冰在纯水中熔化; ②、纯冰在盐水(或其它密度比水大的液体)中熔化; ③、纯冰在密度比水小的液体中熔化; 类型Ⅱ:冰块中含有其它杂质,冰块熔化后判断水面升降。 ①、含有木块(或其它密度比水小的固体)的冰块在纯水中熔化; ②、含有石块(或其它密度比水大的固体)的冰块在纯水中熔化; ③、含有煤油(或其它密度比水小的液体)的冰块在纯水中熔化; 类型Ⅲ:冰块中含有一定质量的气体,冰块熔化后判断水面升降。 类型Ⅳ:容器中的固态物质投入水中后判断液面升降 ①、固态物质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 ②、固态物质的密度等于水的密度 ③、固态物质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 二、解题关键:无论液面上升或者下降,关键在比较的问题是什么,确立好问题就知道如何下手。 关键问题:比较冰熔化前(或物体投放前)在液体中排开液体的体积和冰熔化成水后的体积(或物体投放后液体体积)的大小关系: ⑴若前体积大于后体积,液面下降;若前体积等于后体积,液面不变; ⑵若前体积小于后体积,液面上升。

浮力专题:液面变化及其解题技巧(很全面、很详尽)

液面升降问题的分析 各种情况都包含,配有详图 2018年2月11日 对于液体中的物体由于某种变化而引起的液面升降问题的形式出现,本文介绍一种简便快捷的判断方法——“状态法”. (一)、状态法:就是对液体变化前、后的物体所处的状态进行比较来判断液面的上升、下将、不变的方法. (二)、状态法迅速判断液面升降方法: ①若变化前后液体中的物体都处于漂浮、悬浮状态,而无沉体出现,则液面不变; ②若液体中的物体,在变化前无沉体,而变化后有沉体出现,则液面下降; ③若液体中的物体,在变化前有沉体,而变化后无沉体出现,则液面升高; 说明:变化前后液体中物体的总质量保持不变;容器中液体的密度不变. (三)、证明 设液体中的物体的总重为G,变化前后在液体中所受的总浮力分别为F浮、F浮′.若变化前后均无沉体出现,由浮沉条件知 ①F浮′=F浮=G,ρ液gV排′=ρ液gV排, 则V排′=V排,液面不变. ②若变化前无沉体,变化后有沉体,由浮沉条件知 F浮=G,F浮′<G, 则F浮′<F浮,即V排′<V排,故液面下降. ③若变化前有沉体,变化后无沉体,由浮沉条件知 F浮<G,F浮′=G,则F浮′>F浮,即V排′>V排,故液面上升. 一、液面升降的主要类型有: 类型Ⅰ:纯冰浸于液体,熔化后判断液面升降 ①、纯冰在纯水中熔化; ②、纯冰在盐水(或其它密度比水大的液体)中熔化; ③、纯冰在密度比水小的液体中熔化; 类型Ⅱ:冰块中含有其它杂质,冰块熔化后判断水面升降。 ①、含有木块(或其它密度比水小的固体)的冰块在纯水中熔化; ②、含有石块(或其它密度比水大的固体)的冰块在纯水中熔化; ③、含有煤油(或其它密度比水小的液体)的冰块在纯水中熔化; 类型Ⅲ:冰块中含有一定质量的气体,冰块熔化后判断水面升降。 类型Ⅳ:容器中的固态物质投入水中后判断液面升降 ①、固态物质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 ②、固态物质的密度等于水的密度 ③、固态物质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 二、解题关键:无论液面上升或者下降,关键在比较的问题是什么,确立好问题就知道如何下手。 关键问题:比较冰熔化前(或物体投放前)在液体中排开液体的体积和冰熔化成水后的体积(或物体投放后液体体积)的大小关系: ⑴若前体积大于后体积,液面下降;若前体积等于后体积,液面不变; ⑵若前体积小于后体积,液面上升。 三、判断方法

盈亏问题的理解

盈亏问题的理解 解题思路: 1、通过假设,变成可比的变量; 2、找出两种不同的分配方式导致的结果差异; 3、通过将一种情况假设成另外一种情况,发现差异的原因。 4、利用除法的原理:总差/每组的差=组数的方法求解。 两个容易出错的地方: 1)盈亏问题中有两个地方需要比较,第一个:结果差异比较。两者之间一定是可比的。 2)第二个比较是分配方式的比较。不同的分配方式下,分配的东西不仅仅要有可比性,而且数量也必须是一样的,只有这样才能用除法。 例题1、学生春游,每船坐15人,有10人没船坐;每船坐20人,还可以坐30人。问多少个同学,几条船? 解:首先,这道题里,在两种不同的分配方式下,隐含的条件是:1)人数不变;2)船数不 变。(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发现题目中没有明说,但是隐含的条件,这往往是解题的关 键) 其次,假设第一种情况下,每条船正好坐了15人,全部坐满,人不多不少(注意:假 设的时候要不多不少正好),那么就要减少10人;假设第二种情况下,每条船正好坐了20 人,全部坐满,人不多不少,那么还需要增加30人。(解释给孩子听,为什么要假设两种情 况下都坐满呢,不多不少呢?因为只有这种,才能变成可比,才可以用除法) 第三,我们现在就要通过比较,发现两种不同情况下出现的结果差异。现在命令第二种 情况下,每船坐20个人的,每条船都下来5个人,变成每条船15人。需要下来几个人呢?30+10=40人。这个怎么理解呢?可以通过画线段的方式来理 第一种情况 第二种情况 (画图的要点:线段的单位是人数呢,还是船数好呢?如果结果差异里是人数,那么线段的单位也要用人数)。 看上图,我们发现:线段AB表示的第一种情况正好全部都是每船15人,把多余的人 扔掉了。线段AD表示,每船正好都是20人,把不够的人补齐了。线段AC表示原来的人数。通过比较之后,我们发现,每船从20人变成每船15人,减少的总数人就是线段BC H B段 CD=10+30=40人。这40人是怎么来的,是所有的船,每船减少5人汇总加起来的。两种情 况下,船的数量一样,这样题目就变得非常简单了。总的差是40,每条船的差是5,那么船 的数量就可以用除法:40/5=8条船。后面算人数就很简单了。 这里是一个多了,一个少了,方向相反,结果的差异是盈+亏。如果都是人数都是多了

四年级数学盈亏问题

盈亏问题一、考点、热点回顾 在日常生活中常有这样的问题:一定数量的物品分给一定数量的人,每人多一些,物品就不够;每人少一些,物品就有余。盈亏问题就是在已知盈亏的情况下来确定物品总数和参加分配的人数。 解答盈亏问题的关键是弄清盈、亏与两次分得差的关系。 盈亏问题的数量关系是: (1)(盈+亏)÷两次分配差=份数 (大盈-小盈)÷两次分配差=份数 (大亏-小亏)÷两次分配差=份数 (2)每次分的数量×份数+盈=总数量 每次分的数量×份数-亏=总数量 二、典型例题 例1、一个植树小组植树。如果每人栽5棵,还剩14棵;如果每人栽7棵,就缺4棵。这个植树小组多少人一共有多少棵树 例2、学校将一批铅笔奖给三好学生。如果每人奖9支,则缺45支;如果每人奖7支,则缺7支。三好学生有多少人铅笔有多少支

例3、学校给一批新入学的学生分配宿舍。如果每个房间住12人,则34人没有位置;如果每个房间住14人,则空出4个房间。求学生宿舍有多少间住宿学生有多少人 三、课堂练习 1、幼儿园把一些积木分给小朋友,如果每人分2个,则剩下20个;如果每人分3个,则差40个。幼儿园有多少个小朋友一共有多少个积木 2、某校安排宿舍,如果每间6人,则16人没有床位;如果每间8人,则多出10个床位。问宿舍多少间学生多少人 3、将月季花插入一些花瓶中,如果每瓶插8朵,则缺少15朵;如果每瓶改为插6朵,则缺少1朵。求花瓶的只数和月季花的朵数。 4、美术小组的同学分发图画纸。如果每人发5张,则少32张;如果每人发3张,则少2张。美术小组有多少名同学一共有多少张图画纸 5、一些少先队员到山上去种一批树。如果每人种16棵,还有24棵没种;如果每人种19棵,还有6棵没有种。问有多少名少先队员有多少棵树 6、杨老师将一叠练习本分给同学。如果每人分7本还多7本;如果每人分8本则正好分完。算一算有几个学生这叠练习本一共有多少本 7、某校有若干个学生寄宿学校,若每一间宿舍住6人,则多出34人;若每间宿舍住7人,则多出4间宿舍。问宿舍有多少间寄宿学生有多少人 8、育才小学学生乘汽车去春游。如果每车坐65人,则有15人不能乘车;如果每车多坐5人,恰好多余了一辆车。问一共有几辆汽车有多少学生 四、课后练习

【物理】初中物理浮力解题技巧(超强)及练习题(含答案)

【物理】初中物理浮力解题技巧(超强)及练习题(含答案) 一、浮力 1.如下图所示,某工程队在一次施工作业中,以恒定速度沿竖直方向将一圆柱形工件从深水中吊起至距水面某一高度.已知绳子自由端移动的速度是v ,在空气中绳子自由端拉力的功率为P 1 , 完全在水中时绳子自由端拉力的功率为P 2 , 工件高度h ,若不计滑轮和绳重,摩擦以及水的阻力则 A .工件的重力为 1+1 3P v B .工件完全在水中时受到的浮力为 12 3P P v - C .工件的密度 112 P P P ρ-水 D .工件的底面积是 123P P v h ρ-水() 【答案】C 【解析】 【详解】 A .由P 1=Fv 可得,在空气中绳子自由端拉力:F = 1 P v , 不计滑轮和绳重,摩擦以及水的阻力,对滑轮组进行受力分析,F =1 3 G , 工件的重力:G = 1 3P v ,故A 错误; B .由P 2=F ′v 可得,完全在水中时绳子自由端拉力:F ′=2 P v , 不计滑轮和绳重,摩擦以及水的阻力, 对滑轮组进行受力分析,F ′= 1 3 (G ?F 浮),3F ′=G?F 浮, 工件完全在水中时受到的浮力:F 浮=G ?3F ′=13P v ?23P v =123P P v -(),故B 错误; C .由F 浮=ρ液gV 排=ρ水gV 物, 工件的体积:V 物= F g 浮 水ρ=123P P v g ρ-水()=123P P v g ρ-水()

工件的质量,m=G g = 1 3P v g =1 3P vg ; 由ρ= m V 可得,工件的密度:ρ= m V 物 = 1 12 3 3 P vg P P v g ρ - 水 () = 1 12 P P P ρ - 水 ,故C正确; D.由V=Sh可求工件的底面积, S= V h = 12 3P P v g h ρ - 水 () =12 3P P v gh ρ - 水 () ,故D错误。 2.三个相同容器里盛有密度不同的三种液休,将同一个小球先后放人三个容器中,静止时位置如图所示,容器中的液面到容器底的距离都相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甲液体中小球所受的重力小于浮力 B.小球在丙液体中所受浮力等于小球在乙液体中所受浮力 C.甲乙丙三种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强相同 D.丙液体的密度最小 【答案】D 【解析】 由图可知,同一个小球在甲液体中处于漂浮状态,在乙液体中处于悬浮状态,在丙液体中沉底. A.根据漂浮条件,在甲液体中小球所受的浮力等于其自身重力,故A错误. B.小球在乙液体中悬浮,所受浮力等于其重力,即F浮乙=G;小球在丙液体中沉底,则F浮丙 <G,因此F 浮丙 <F 浮乙 ,故B错误. C.因ρ物>ρ液时下沉、ρ物=ρ液时悬浮、ρ物<ρ液时漂浮,所以,三液体的密度关系为ρ甲>ρ物=ρ乙>ρ丙,因容器中的液面到容器底的距离都相等,所以,由p=ρgh可知,甲乙丙三种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强为p甲>p乙>p丙,故C错误. D.根据漂浮条件,ρ物>ρ液时下沉、ρ物=ρ液时悬浮、ρ物<ρ液时漂浮,所以,三液体的密度关系为ρ甲>ρ物=ρ乙>ρ丙,即丙液体的密度最小,故D正确为答案. 3.如图所示物体A由大小两个圆柱体组成悬浮于水中,已知V A=1dm3,大圆柱体上表面受水向下压力5N,小圆柱体下表面受到水向上压力8N,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盈亏问题一共有以下六种情况知识分享

盈亏问题一共有以下六种情况: 一:盈+正好(或正好+盈,都一样,以下同) 1、计划做一批零件,如果每组完成4个,则超额完成8个;如果每组完成3个,则正好完成任务,求有几个组?计划做多少个零件?思路:第一次每组完成4个,超额了(8个),第二次每组完成3个(每组少做了1个),这时候正好完成任务,说明第二次比第一次总共少做了8个,这样问题就转化成:每组少做了1个,总共少做了8个,求有几个组? 很容易算出:8÷1=8个组, 注意:计划完成的零件数量=8×4-8=24个零件。为什么要减去8?要注意理解题意,想一想 验算:8×3=24个零件,正好是计划完成的数量(24个),正确。 二:大盈+小盈(或小盈+大盈) 2、计划做一批零件,如果每组完成4个,则超额完成8个;如果每组完成6个,则超额完成18个,求有几个组?计划做多少个零件?思路:第一次每组完成4个,超额了(8个),第二次每组完成6个(每组多做了2个),这时候又超额完成了,但超额完成的数量比第一次多,多了18-8=10个,说明第二次比第一次总共多做了10个,这样问题就转化成:每组多做了2个,总共多做了10个,求有几个组?

很容易算出:10÷2=5个组, 注意:计划完成的零件数量=5×4-8=12个零件。为什么要减去8?要注意理解题意 验算:5×6=30个零件,比计划的12个零件多了18个,正确。 三:盈+亏(或亏+盈) 3、计划做一批零件,如果每组完成4个,则超额完成8个;如果每组完成3个,则差5个未完成,求有几个组?计划做多少个零件? 思路:第一次每组完成4个,超额了(8个),第二次每组完成3个(每组少做了1个),这时候差5个未完成,先计算:第二次比第一次少做了几个? “超额完成8个”的意思是:比计划任务的数量多了8个,没完成时:“还差5个未完成”的意思是:比计划任务的数量少了5个,根据题意:第一次比计划多做了8个,第二次比计划少做了5个,说明第二次比第一次总共少做了8+5=13个,(想一想,是这样吗?) 这样问题就转化成:每组少做了1个,总共少做了13个,求有几个组? 很容易算出:13÷1=13个组, 注意:计划完成的零件数量=13×4-8=44个零件。为什么要减去8?要注意理解题意 验算:13×3=39个零件,比计划的44个零件少了5个,正确。

初中物理浮力解题技巧(超强)及练习题(含答案)

初中物理浮力解题技巧(超强)及练习题(含答案) 一、浮力 1.两个相同的柱形容器置于水平地面,容器中分别盛有相等体积的不同液体甲、乙。取两块相同的橡皮泥,将一块橡皮泥撑开成碗状放入甲液体中,将另一块捏成球形状放入乙液体中,橡皮泥静止后如图2所示。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 .液体的密度ρ甲>ρ乙 B .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 p 甲<p 乙 C .橡皮泥受到的浮力F 甲<F 乙 D .容器对地面的压强p 地甲>p 地乙 【答案】B 【解析】 【详解】 A .将一块橡皮泥撑开成碗状放入甲液体中处于漂浮状态,浮力等于重力;将另一块捏成球形状放入乙液体中处于悬浮状态,浮力等于重力,由此可知橡皮泥处于两种液体中是所受浮力相同。根据阿基米德公式F 浮=ρ液gV 排可得 F V g ρ=浮 液排 由图可知V 排甲>V 排乙,所以 ρ甲<ρ乙 故AC 错误; B .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等于液体的重力与排开液体的重力之和,因为ρ甲<ρ乙,所以等体积液体甲、乙的质量关系为 m 甲<m 乙 即 G 甲<G 乙 橡皮泥处于两种液体中是所受浮力相同,因为F 浮=G 排,所以 G 甲排=G 乙排 故有 G 甲+G 甲排<G 乙+G 乙排 因此液体对容器底压力 F 甲<F 乙 由压强公式= F p s ,可知液体对容器底部压强

p甲<p乙 故B正确; C.将一块橡皮泥撑开成碗状放入甲液体中处于漂浮状态,浮力等于重力;将另一块捏成球形状放入乙液体中处于悬浮状态,浮力等于重力,由此可知橡皮泥处于两种液体中是所受浮力相同,故C错误; D.容器对地面的压力等于容器重力、液体重力、物体重力之和,因为G甲<G乙,所以 G甲+G物+G容<G乙+G物+G容 因此容器对地面的压力 F容甲<F容乙 由压强公式=F p s 可知容器对地面的压强 p地甲<p地乙 故D错误。 2.如图所示,a、b、c是三个实心小球,其中a与b质量相等,b与c体积相同;放入水中后,a球漂浮、b球悬浮、c球沉底.则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A.它们的体积关系是:V a<V b=V c B.它们的重力关系是:G a=G b>G c C.它们的密度关系是:ρa>ρb>ρc D.它们所受的浮力关系是:F a=F b=F c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当物体的重力大于受到的浮力时物体下沉,当物体的重力等于受到的浮力时物体悬浮或漂浮,当物体的重力小于受到的浮力时物体上浮;根据阿基米德原理结合图判断三球的体积关系; (2)当物体的密度大于液体的密度时物体下沉,当物体的密度等于液体的密度时物体悬浮,当物体的密度小于液体的密度时物体上浮或漂浮. 【详解】 (1)由图可知,a漂浮,b悬浮,则V排a<V a,V排b=V b, 因为当物体的重力等于受到的浮力时物体悬浮或漂浮,所以F a=G a,F b=G b; 因为a与b质量相等,则物体的重力相等,所以浮力F a=F b; 因为F浮=ρgV排,所以V排a=V排b, 所以V a>V b, 由题干可知:V b=V c,所以V a>V b=V c,故A错误;

四年级数学 盈亏问题应用题

第七讲盈亏问题应用题 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要分配东西,已知两种分配方案,按一种方案分配,东西有余(称作“盈”),而按另一种分配,东西不足(称作“亏”)。求参加分配的人数及被分配的总量,这种问题被称为“盈亏问题”,这是一类典型问题,有很好的对应方法。 盈亏问题的基本解法是:两次分配结果差(总差额)÷两次分配数的差=份数

第1节加、减法中的简便运算 【例1】猴大王对优秀小猴奖励桃子,每只好小猴奖给12个桃,桃子总数不够,有只好小猴得不到桃;改为每只好小猴奖给10个桃,桃子有余,余出的桃还可奖励3只好小猴。问有多少好小猴及多少个桃? 【例2】用绳子测一口井的深度,绳子两折时,多余60厘米,绳子三折时,还差40厘米,求绳子和井深。 【例3】植树节,老师给学生分树苗,分组去种树苗,每组3人,则多出20人,每组5人,则正好分完,问:一共分了多少组,学生有多少人? 【例4】幼儿园万老师给小朋友分苹果,每人分3个,正好分完,每人分5个,少18个。则有多少个苹果?分给几个小朋友?

1、(1)学校春游,租了几条船让学生们划。如果每条船坐3人,就有16人没船划,如果每条船坐5人,则有一条船上差4人。问共有学生多少人?共租了多少条船? (2)新学期,老师为四(一)班同学们买回一些练习本,如果每个同学4本还剩下35本,如果 每个同学6本,则又少了47本。老师一共买回了多少练习本?这个班有多少同学? 2、(1)小朋友分苹果,每人分18个,还多出2个,每人分20个,就有一位小朋友没分到苹果。问共有多少小朋友?共有多少个苹果? (2)用一根绳子测游泳池水深,绳子两折时,余6米,绳子三折时,还差4米。求绳子和游 泳池水深。

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思路及方法

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思路及方法30类典型应用题: 1、归一问题 【含义】在解题时,先求出一份是多少(即单一量),然后以单一量为标准,求出所要求的数量。这类应用题叫做归一问题。 【数量关系】 总量÷份数=1份数量1份数量×所占份数=所求几份的数量另一总量÷(总量÷份数)=所求份数 【解题思路和方法】先求出单一量,以单一量为标准,求出所要求的数量。 1、买5支铅笔要0.6元钱,买同样的铅笔16支,需要多少元 2、3台拖拉机3天耕地90公顷,照这样计算,5台拖拉机6 天耕地多少公顷? 3、5辆汽车4次可以运送100吨钢材,如果用同样的7辆汽车运送105吨钢材,需要运几次? 2、归总问题 【含义】解题时,常常先找出“总数量”,然后再根据其它条件算出所求的问题,叫归总问题。所谓“总数量”是指货物的总价、几小时(几天)的总工作量、几公亩地上的总产量、几小时行的总路程等。 【数量关系】 1份数量×份数=总量 总量÷1份数量=份数 总量÷另一份数=另一每份数量 【解题思路和方法】先求出总数量,再根据题意得出所求的数量。 4、服装厂原来做一套衣服用布3.2米,改进裁剪方法后,每套衣服用布2.8米。原来做791套衣服的布,现在可以做多少套? 5、小华每天读24页书,12天读完了《红岩》一书。小明每天读36页书,几天可以读完《红岩》? 6、食堂运来一批蔬菜,原计划每天吃50千克,30天慢慢消费完这批蔬菜。后来根据大家的意见,每天比原计划多吃10千克,这批蔬菜可以吃多少天? 3、和差问题【含义】已知两个数量的和与差,求这两个数量各是多少,这类应用题叫和差问题。 【数量关系】 大数=(和+差)÷2 小数=(和-差)÷2 【解题思路和方法】 简单的题目可以直接套用公式;复杂的题目变通后再用公式。

浮力解题技巧

一、对浮力的认识 1.在液体中,无论是上浮还是下沉的物体,无论形状规则或不规则,无论运动或静止,也无论浸在哪种液体中,只要物体底部有液体,就会受到液体给物体向上的托力,也就是浮力。 2.浸在气体中的物体也会受到气体的浮力 3.一切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浮力,既包括上浮,下沉的物体,也包括漂浮、沉入液体底部的物体,但不包括浸在液体中或与容器下表面结合紧密的物体,如桥墩、插入泥中的木桩等 4.两种特殊情况下的浮力要分清: 1)、当物体部分浸入液体中时,上表面受到的向下的液体压力为零,则浮力大小等于下表面受到的压力的大小。 2)、当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下表面和容器底部紧密接触时,则液体对物体向上的压力为零,物体将不受浮力的作用,只受向下的压力。 二、掌握计算浮力大小的四种方法. 1.称重法:利用弹簧测力计两次读数不等来计算浮力. 基本公式F浮=G-F拉(式中的G和F拉分别为称在空气中的物体和称在液体中的同一物体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即两次弹簧测力计示数之差) 适用范围:此式适用于液体中下沉的物体.常用于题中已知用弹簧测力计称物体重的情况. 2.压力差法.利用浮力产生的原因来计算浮力. 基本公式F浮=F向上-F向下. 适用范围:此法用于判断物体是否受到浮力或计算浸没深度已知的规则物体

所受的浮力. 3.原理法——利用阿基米德原理来计算浮力. 基本公式:F浮=G排液=M排液g=ρ液gV排液. 适用范围:普遍适用. 4.平衡法:利用物体漂浮或悬浮的条件来计算浮力. 基本公式:F浮=G物(物体漂浮或悬浮)、F浮+N支=G物(物体沉底)、F 浮=G物+F拉.(用绳子拉住) 适用范围:漂浮体、悬浮体、沉底、连接体等. 其中称重法、原理法、平衡法是常用的计算浮力的方法.其它方法一般都要与原理法联合使用,才能顺利完成浮力问题的解答. 三、求解浮力问题的一般步骤 1.明确研究对象(受力物体) 2.明确研究对象所处的运动状态.(漂浮、悬浮、沉底、上浮或下沉等) 3.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并画出受力示意图.(除分析重力、浮力外,还要注意是否有其它相关联的物体对它是否有拉力、压力等) 3.列出物体处于平衡状态下的力的平衡方程(在展开方程时,应注意抓住题中的关键字“全浸”、“部分浸”、“漂浮”、“沉底”、“露出水面”等) 4列等式、解方程求出未知量. 四.例题讲解

四年级下册数学盈亏问题经典题思维训练-数学试题

四年级下册数学盈亏问题经典题思维训练-数学试题 1、用一根绳子绕树2圈,余3米,如果绕树4圈,则差5米。树一周长是多少米?绳子长多少米? 2、幼儿园小朋友分苹果,如果每人分6个,多4个苹果,如果每人分7个那么差3个,问有多少个小朋友?有多少个苹果? 3、把一袋分给小朋友,如果每人分2颗,则多了12颗,如果每人分4颗,则多了2颗,有小朋友几人?有多少颗糖? 4、同学会去划船,如果每条船坐5人,则3人没船划,如果每条船坐6人,则多出一条船,共有几条船?有几个同学? 5、用一根长绳测量井的深度,如果绳子两折时多5米,绳子三折时差2米。求绳子长度和井深? 6、小明从家到校,如果每分钟走50米,则要迟到3分钟,如果每分钟走60米,则早到2分钟。小明家到学校有多远? 7、某工厂要在计划的时间内完成一批零件的生产任务,若每小时生产30件,则差15件不能完成任务,若每小时生产35件,就可以超额25件完成任务。问计划时间是多少小时?这批零件有多少件? 8、紧急救援中心要运一批生活用品到地震灾区,如果每辆车装3吨,这批货物就有2吨运不完,如果每辆车再装1吨,装完这批货物后还可以装其他货物1吨。这批货物有多少吨? 1、用一根绳子绕树2圈,余3米,如果绕树4圈,则差5米。树一周长是多少米?绳子长多少米? 3+5=8米……总差额;4-2=2圈……测量圈数差额 8÷2=4米……树一周的长度;2×4+3=11米……绳子长度 2、幼儿园小朋友分苹果,如果每人分6个,多4个苹果,如果每人分7个那么差3个,问有多少个小朋友?有多少个苹果? 4+3=7个……总差额;7-6=1个……每人差额 7÷1=7人……人数;6×7+4=46个……苹果数 3、把一袋分给小朋友,如果每人分2颗,则多了12颗,如果每人分4颗,则多了2颗,有小朋友几人?有多少颗糖? 12-2=10颗……总差额;4-2=2颗……每人差额 10÷2=5人……人数;5×2+12=22颗……糖的数量 4、同学会去划船,如果每条船坐5人,则3人没船划,如果每条船坐6人,则多出一条船,共有几条船?有几个同学? 3+6=9人……总差额;6-5=1人……每船差额 9÷1=9条……船数;5×9+3=48人……同学数 5、用一根长绳测量井的深度,如果绳子两折时多5米,绳子三折时差2米。求绳子长度和井深? 2×5+3×2=16米……总差额;3-2=1折……测量差额 16÷1=16米……井深;2×16+5×2=42米……绳子的长度 6、小明从家到校,如果每分钟走50米,则要迟到3分钟,如果每分钟走60米,则早到2分钟。小明家到学校有多远?

浅谈盈亏问题解题思路

辅导孩子做奥数题目的时候,经常发现孩子对老师讲解过的基本典型的几类奥数题基本会做,可遇到复杂一点的题就抓耳挠腮,束手无策了。经过多次试探、沟通,我发现孩子对老师讲过的诸如盈亏问题、鸡兔同笼等几类基本典型问题都能够熟练应用公式解答,但其实并没有完全吃透基本典型题目的解题思路的精髓,特别是对基本典型问题的前置基础要求条件几乎没有概念,这也就导致孩子不知道何种情况不能直接套用公式,或者也知道不能直接套用公式,但却无从下手的情况。 个人觉得引导孩子真正理解基本典型问题的解题思路,分析和掌握基本典型问题的前置基础要求,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孩子判断一道题是否满足前置基础要求,在不满足前置基础要求的情况下,如何有针对性的进行转化,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下面就以盈亏问题为例,和大家探讨一下: 基本典型问题: 老师把一包饼干分给小朋友,如果每人分 5 块,将剩余14块;每人分7 块,又缺少 4 块。那么,小朋友共有多少人?一共有多少块饼干?这是盈亏问题的基本典型例题。 引导孩子思考: 每个小朋友分 5 块后,老师手上还有14块。根据题中“每人分7 块,又缺少4 块”,也就是说,再补给老师4 块饼干,每个人就可以分得7 块了。那好,再补给老师 4 块,老师手上则有前面剩余的14块和后补的4块,一共有14+4=18块饼干。把这18 块饼干也都分给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就正好有7 块饼干了。现在每个小朋友都已经有了上次分的 5 块饼干,再分得7-5=2块饼干,每人就有7块饼干了。也就是说老师手上的18 块饼干正好可以再给每个小朋友 2 块饼干。这样就容易理解,小朋友一共有18÷2=9个小朋友。得出小朋友的人数,当然就很容易求得原来的饼干数量了。 通过这种理解方式,相信孩子能够很容易掌握盈亏基本典型问题的思考方法, 而不是简单的记忆那些解题公式了。当然,盈盈、亏亏问题都能按此理解和解答, 在此就不赘述了。 盈亏基本典型问题解题思路的关键是两次分配的份额差异与盈亏差异的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