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阳明胃经经络与腧穴(一)

足阳明胃经经络与腧穴(一)
足阳明胃经经络与腧穴(一)

第三节足阳明经络与腧穴

足阳明经络

一、手阳明经脉

(一)循行

1、原文

《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頞中,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

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

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

其支者:起于胃下口,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入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

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别,以下入中指外间。

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

2、示意图:

起于鼻根…→鼻外(承泣)—-→上齿——→环唇——→承浆

—→大迎→颊车→耳前→发际→额颅

人迎

支者└→喉→缺盆…………→膈…………→胃……→脾

直│┆支

者↓↓者

乳→脐旁→气冲←┈┈腹里

髀关→伏兔→膝→胫外侧→足跗→次趾外侧(厉兑)

支┆┆支者

者↓└→冲阳…→足大趾末端

足三里(足太阴)

└→中指外侧

3、联系脏器:胃、脾、膈、耳、鼻、齿、唇

(二)病候

1、《灵枢·经脉》

是动则病:洒洒振寒,善伸,数欠,颜黑,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声则惕然而惊,心欲动,独闭户塞牖而处:甚则欲上高而歌,弃衣而走:贲响腹胀,是为骭厥。

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疟,温淫,汗出,鼽衄,口喎,唇胗,颈肿,喉痹,

大腹水肿,膝髌肿痛;循膺、乳、气街、股、伏兔、骭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

气盛,则身以前皆热,其有余于胃,则消谷善饥,溺色黄;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粟,胃中寒则胀满。

注:是主血所生病者指本经腧穴能主治有关“血”方面所发生的病症。这是因为胃为水谷之海,主运化精微,化生营血,其经脉亦为多气多血之经,故主血所生病。

2、主要病候

肠鸣腹胀、水肿、胃痛、呕吐或消谷善饥、口渴、咽喉肿痛,鼻衄、胸及膝髌等本经循行部位疼痛、热病、发狂等症。

(三)络脉

足阳明之别,名曰丰隆。去踝八寸,别走太阴;其别者,循胫骨外廉,上络头项,合诸经之气,下络喉嗌。

其病,气逆则喉痹卒瘖。实则狂癫;虚则足不收,胫枯。

1)络穴:丰隆

2)循行部位:①别走太阴;

②循胫骨外廉,上络头项,合诸经之气,下络喉嗌。

3)病候:气逆则喉痹卒瘖。实则狂癫;虚则足不收,胫枯

(四)足阳明经别:离:至髀,入腹里

入:属胃,络脾,通心,循咽

出:出于口

合:足阳明

二、手阳明腧穴

(一)主治概要

主治胃肠病和头面、目、鼻、口齿病和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它病证。

(二)穴位分布

一名2穴,左右各45穴,首穴承泣,末穴厉兑

分布于头面、胸腹部、下肢外侧面、踝关节前面、第二趾外侧端。

(三)体表标志

瞳孔、颧骨、嘴角、下颌骨、耳屏、头角、喉结、胸锁乳突肌、锁骨、乳头、脐、横骨、髌骨、胫骨前嵴、踝关节、足趾。

(四)足阳明胃经穴分寸歌

胃之经兮足阳明,承泣目下七分寻,四白目下一寸取,巨髎鼻孔旁八分,

地仓挟吻四分近,大迎颔前寸三分,颊车耳下曲颊陷,下关耳前动脉行,

头维神庭旁四五,人迎喉旁寸五真,水突筋前迎下在,气舍突下穴相乘,

缺盆舍外横骨内,相去中行四寸明,气户璇玑旁四寸,至乳六寸又四分,

库房屋翳膺窗近,乳中正在乳头心,次有乳根出乳下,各一寸六不相侵,

却去中行须四寸,以前穴道为君陈,不容巨阙旁二寸,却近幽门寸五新,

其下承满与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上下一寸无多少,共去中行二寸寻,

天枢脐旁二寸间,枢下一寸即外陵,枢下二寸大巨穴,枢下三寸水道在,

水下一寸归来好,距离中行二寸边,气冲鼠蹊上一寸,又距曲骨二寸间,

髀关膝上有尺二,伏兔膝上六寸是,阴市膝上方三寸,梁丘膝上二寸记,

膝膑陷中犊鼻存,膝下三寸三里穴,膝下六寸名上廉,膝下八寸条口位,

膝下九寸下廉看,踝上八寸丰隆量,解溪跗上系鞋处,就在踝横纹中央,

冲阳跗上五寸唤,陷谷庭后二寸间,内庭次趾外间陷,厉兑大次趾外端。(五)足阳明胃经具体腧穴

面部穴

1、承泣* (ST1)

[命名] 承受,眼泪,穴在目下方,泣时泪下,穴处承受之

[定位] 正坐或仰靠,仰卧位,面部,瞳孔直下,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

[解剖] 眼部血管神经丰富

[主治] 疏风通络、泻火明目

(1)眼疾:目赤肿痛,流泪,夜盲,近视,眼睑瞤动。

(2)口眼 斜,面肌痉挛。

[刺灸法] 1)嘱患者闭目,将眼球向上方固定;

2)针尖紧靠眶下缘缓慢直刺0.3~0.7寸;

3)禁止提插,可轻捻转,以防刺破血管引起血肿;

4)出针后压迫针孔片刻;

5)禁灸。

2、四白* (ST2)

[命名] 四,四方广阔,白,明;穴在目下方,针之可使视力复明四方

[定位] 正坐,或仰靠,或仰卧,面部,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眼轮匝肌,提上唇肌、眶下孔或上颌骨。浅层布有眶下神经的分支,面神经的颧支。深层在眶下孔内有眶下动、静脉和神经穿出。

[主治] (1)眼病:目赤痛痒,迎风流泪,目翳,眼睑瞤动

(2)头面病:头痛,口眼喎斜

[配伍](1)配丰隆、太白、太冲,有涤痰通络,疏肝明目的作用,主治目翳,眼睑瞤动,青光眼。

(2)配颊车、攒竹、太阳,通经活络,主治口眼歪斜,角膜炎。

(3)配涌泉、大杼,有滋阴潜阳的作用,主治头痛目眩。

[刺灸法] 直刺0.3~0.5寸;不宜灸。

[现代研究] 现代临床常用本穴治疗角膜炎、近视、夜盲、角膜白斑、结膜瘙痒、面神经麻痹及痉挛、三叉神经痛、副鼻窦炎、头痛目眩、胆道蛔虫等病。本穴也是耳鼻喉部手术针麻常用穴之一。

3、巨髎(ST3)

[命名] 巨,大,髎,空穴;穴在鼻旁颧骨下缘,穴处凹陷甚大。

[定位] 正坐仰靠,或仰卧位,面部,瞳孔直下,平鼻翼下缘处,鼻唇沟外侧。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提上唇肌、提口角肌。布有上颌神经的眶下神经,面神经的颊支,面动、静脉和眶下动、静脉分支或属支的吻合支。

[主治] (1)面部病:齿痛,流涎,颊肿

(2)口眼 斜

[刺灸法] 直刺0.3~0.6寸;可灸。

[现代研究] 有报导表明,取巨髎透眶下神经孔,进行甲状腺针麻手术,成功率99%,优良率92.5%,一级率占62%,比用合谷加扶突或合谷加内关针麻下行甲状腺手术组的镇痛效果明显提高。

4、地仓* (ST4)足阳明、阳跷之会

[命名] 地指地格,仓指藏谷处;穴在鼻下吻旁(地格处),口以入谷故名[定位] 正坐,或仰靠,或仰卧位,面部,口角外侧,上直瞳孔。

[主治] (1)口眼喎斜①局部作用;

②阳明多气多血,主润宗筋而利关节,故可濡养筋脉、调

气血、使关节枢利;

③阳跷之会,阳跷脉气失调则可见筋脉舒缓或挛急。

(2)面部病:齿痛,颊肿,流涎(“地仓能止两流涎”《龙光赋》)[刺灸法] 直刺0.2—0.3寸,或向颊车方向平刺0.5~0.8寸;可灸。

或地仓透颊车

5、大迎(ST5)

[命名] 迎指气血往来之处,此处有面动脉通过,故名

[定位] 正坐微仰头,或仰卧,下颌角前方,咬肌附着部的前缘,当面动脉搏动处

[主治](1)面部病:(口齿病为主)牙关紧闭,齿痛,颊肿,面肿,口 ,面瘫,唇吻瞤动

(2)颈痛

[刺灸法] 避开动脉,直刺0.2~0.3寸,或斜向地仓方向刺;可灸

[解剖] 浅层有三叉神经第三支下颌神经的颊神经,面神经的下颌缘支,深层有面动、静脉。

6、颊车* (ST6)

[命名] 耳前颧侧面为颊,下颌骨古称颊车骨,其总载诸齿开合如机轴转运,故名

[定位] 正坐,或仰卧,面颊部,下颌角前上方约一横指,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按之最高处。

[主治] 舒筋活络,清热止痛

(1)面颊及口病:口眼 斜,牙关紧闭(咬肌痉挛加下关),面肌痉

挛,齿痛,颊肿

《玉龙赋》“地仓颊车疗口 ”

《铜人》“失音口噤一因牙关紧闭、口噤不开所致”

(2)颈项强痛

[刺灸法] 直刺0.3~0.5寸,或向地仓方向斜刺1~1.5寸;可灸。

7、下关* (ST7)

[命名] 下,指颧弓下方,关指机关;穴在下颌关节前牙关处,故名

[定位] 正坐或仰卧,面部耳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合口有孔,张口即闭。”《甲乙》

[主治] 舒筋活络,止痛益聪

(1)口齿病:牙关紧闭,下颌疼痛,齿痛,面痛,口眼喎斜

(2)耳病:耳鸣,耳聋《甲乙》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5~1寸;可灸

或下关透颊车

头部穴

8、头维* (ST8)

[命名] 四角为维,穴为阳明脉气所发,在头部额角入发际处,故名

[定位]正坐或仰卧,头侧面,当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开4.5寸。

[主治]泻火祛风、止痛明目

(1)头痛

《甲乙》“寒热头痛如破,目痛如脱,喘逆烦满,呕吐流汗难言,头维主之。”

(2)目病:目眩,目赤肿痛,迎风流泪,眼睑瞤动,视物不明

《铜人》“头维……治头偏痛,目视物不明,今附治微风,眼睑瞤

动不止,风泪出。”

[刺灸法]向后平刺0.5~0.8寸,不宜灸

颈部穴

9、人迎(ST9)

[命名] 穴在喉结旁两侧颈总动脉搏动处,正值切脉部位的人迎脉,古以此候人事三阳之气,故名

[定位]仰靠或仰卧,颈部,结喉旁,胸锁乳突肌前缘,颈总动脉搏动处。

[主治](1)颈、咽喉病:咽喉肿痛、饮食难下、胸满喘息、瘿气、瘰疬(2)高血压(有颈动脉窦,再深层为交感神经),头痛眩晕

(3)喘息

[刺灸法] 避开动脉直刺0.2~0.4寸;禁灸。

10、水突(ST10)

[命名] 水指水液,穴在胸锁乳突肌前,喉结突起之旁,当饮食下咽时穴处向上突起冲动,故名

[定位]仰靠位或仰卧位,颈部,胸锁乳突肌的前缘,当人迎与气舍连线的中点。

[主治](1)咳逆上气,喘息不得卧。

(2)咽喉肿痛。

(3)瘰疬,瘿瘤。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11、气舍(ST11)

[命名] 舍,居处,穴为足阳明胃经脉气注留处所,又主胸胁支满,喘满上气,故名

[定位]仰靠或仰卧,颈部,当锁骨内侧端的上缘,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与锁骨头之间。

[主治](1)咽喉肿痛

(2)喘息,呃逆

(3)颈项强痛、瘿气,瘰疬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胸部

12、缺盆(ST12)

[命名] 穴在肩上横骨(锁骨)凹陷处,因穴在其中,横骨形如破缺之盆,故名

[定位]正坐或仰卧,锁骨上窝中央,距前正中线4寸。

[主治](1)咳嗽,气喘,咽喉肿痛

(2)缺盆中痛

(3)瘰疬

[刺灸法]直刺0.2~0.4寸(不可深刺以防刺伤胸膜引起气胸);

可灸

13、气户(ST13)

[命名] 指气出入之门户,穴主喘逆上气故名

[定位]仰卧,胸部,锁骨中点下缘,距前正中线4寸。

14、库房(ST14)

[命名] 为藏物之所,穴在气户之下,喻脉气自户而库渐深

[定位]仰卧,胸部,第一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

15、屋翳(ST15)

[命名] 屋,房屋,翳,障蔽。穴处肌肉丰满如屏障

[定位]仰卧,胸部,第二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

16、膺窗(ST16)

[命名] 穴在乳房之乳晕上缘,系妇人通乳之孔窍

[定位]仰卧,胸部,第三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

[主治]胸肺病:咳嗽,气逆,咳唾脓血,胸胁胀满(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胸膜炎,肋间神经痛)

屋翳、膺窗——乳痈

[刺灸法]平刺或斜刺0.5~0.8寸;可灸

17、乳中(ST17)

[命名] 穴在乳头正中

[定位]仰卧,胸部,当第四肋间隙,乳头中央,距正中线4寸

[刺灸法]不针不灸,只作胸部取穴定位标准

18、乳根(ST18)

[命名] 穴在乳房根部

[定位]仰卧,胸部,乳头直下,乳房根部,第五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

[主治](1)胸肺病:胸痛、咳嗽、气喘、胸闷

(2)乳病:乳痈,乳少

[刺灸法]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灸

女性可沿乳房基底部平刺。

上腹部

19、不容(ST19)

[命名] 容,容纳,水谷至此已满不能击再容纳

[定位]仰卧,上腹部,当脐上6寸,距前正中线2寸。

[主治]胃病:呕吐,胃痛,腹胀,食欲不振。

[刺灸法]直刺0.5~0.8寸(不宜深刺);可灸。

20、承满(ST20)

[命名] 承受水谷之量至此已充满

[定位]仰卧,上腹部,当脐中上5寸,距前正中线2寸。

[主治](1)胃病:胃痛,呕吐,食欲不振,吐血。

(2)喘逆

(3)胁下坚满。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21、梁门* (ST21)

[命名] 横木为梁,心下之积为伏梁,指脐上心下部积聚如横梁,此穴能消积化滞,故名

[定位]仰卧,上腹部,当脐中上4寸,距前正中线2寸

[主治]和胃化滞、健脾理气

(1)胃病:胃痛,呕吐(幽门痉挛),食欲不振;治胃脘病的常用穴。

(2)肠病:腹胀,大便溏薄。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肝脾肿大者不宜针刺

[解剖]右侧为肝下缘,胃幽门部

22、关门(ST22)

[命名] 关指交界,门指门户,穴内应胃脘下部,与小肠交界处

[定位]仰卧,上腹部,当脐中上3寸,距前正中线2寸。

[主治](1)胃肠病:腹痛,腹胀肠鸣,泄泻,食欲不振。

(2)水肿、遗尿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解剖]内部为横结肠

23、太乙(ST23)

[命名] 太通大,乙,曲;穴内应小肠,小肠多曲,意太乙曲屈之象

[定位]仰卧,上腹部,当脐中上2寸,距前正中线2寸。

[主治](1)腹痛,腹胀

(2)心烦

(3)癫狂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解剖]内部为横结肠

24、滑肉门(ST24)

[命名] 滑,利,肉指肌肉,脾生肉,足阳明主肉,穴属胃经,主脾胃之疾,为通利脾胃之门

[定位]仰卧,上腹部,当脐中上1寸,距前正中线2寸。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壁、腹直肌。浅层布有八、九、十胸神经前支的外侧皮支和前皮支及脐周静脉网。深层有腹壁上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第八、九、十胸神经前支的肌支。

[主治](1)呕吐,腹胀,腹泻。

(2)癫狂,吐舌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解剖]内部为小肠

《经络学》试题及答案

山东中医药大学《经络学》考试试题姓名_______________ 专业___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_____ 、选择题(每题1 分,共30 分) 1.经络系统中,与脏腑有直接络属关系的是: A .奇经八脉 B .十二经别C.十五别络 D .十二经筋E.十二经脉 2.经络系统中,“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的为: A .经别 B .经筋 C .正经D.奇经E.别络 3. 大多循行于人体深部,且有一定循行径路的是: A .络脉 B .孙络 C .浮络D.别络E.经脉 4. 具有联缀四肢百骸、主司关节运动作用的是: A .经别 B .经筋 C .皮部D.经脉E.别络 5. 能调节十二经脉气血,主要与奇恒之腑间关系密切的是: A .皮部 B .别络 C .正经D.奇经E经别 6. 具有“溢奇邪”、“通荣卫”作用的是: A .浮络 B .孙络 C .别络D.经筋E.奇经 7. 有一定的起止、循行径路和交接顺序的是: A .十五别络 B .浮络 C .孙络 D .正经E.奇经 8. 分别起自四肢,循行于体腔脏腑深部,上出于颈项浅部的是: A ?阴跷脉 B ?阳跷脉 C ?足三阴经 D ?经别E.浮络 9. 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是: A .十五别络 B .十二经别C.十二经筋 D .十二皮部E.奇经八脉 10. 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是: A .浮络 B .孙络 C .经筋 D .别络E.皮部 11. 内踝上八寸处以下,循行于下肢内侧中线的经脉是: A ?足少阴肾经B.足太阴脾经 C ?足厥阴肝经 D ?足阳明胃经E.足少阳胆经 12. 下列各组经脉中,从胸腔走向手指末端的是: A ?心肝肾经B.胆胃三焦经 C ?心肺心包经 D ?心胆小肠经E.肺脾胆经 13. 下列各组经脉中,从足趾走向腹腔、胸腔的是: A ?肝胆肾经B.肝脾胃经C ?肾膀胱胃经D ?脾胃肾经E.脾肝肾经 14. 在头面部,分布于面部、额部的经脉是: A ?阳明经 B ?太阳经 C ?少阳经 D ?厥阴经E.少阴经 15. 上达头部巅顶的经脉是: A ?足少阳胆经B.手少阳三焦经 C ?手太阴肺经D ?足厥阴肝经E.手少阴心经 16. “头为诸阳之会”是由于: A ?头居上部,且有阳经分布B.同名的手足三阳经均在头面部交接 C.有邙日脉之海”之称的督脉上行于脑 D ?与阴经相表里的阳经输送气血于脑 E.头为五脏六腑精气汇聚之所 17. 十二经脉气血流注形式为:

经络与腧穴期末题库完整

第七节足太阳经络与腧穴 一、选择题 1. 与眼眦有关的经脉是() A. 足太阳膀胱经 B.足少阳胆经 C.手少阴心经 D.足厥阴肝经 E.足太阴脾经 2. 足太阳膀胱经背部第二侧线位于() A. 脊柱椎体横突外侧缘 B. 肩胛骨缘线上与脊柱平行 C. 脊柱正中与肩胛骨缘连线的中点处 D. 肩胛骨下角与脊柱正中连线中点处 E. 肩胛骨下角缘垂直线上 3. 足太阳膀胱经的络穴是() A. 委阳 B.委中 C.昆仑 D.丰隆 E.飞扬 4. 关于风门穴,下列正确的是() A. 位于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 1.5 寸 B. 位于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 3 寸 C. 位于第二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 1.5 寸 D. 位于第二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 3 寸 E. 位于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 1.5 寸 5. 命门穴旁开 3 寸为() A. 腰阳关 B.关元俞 C.肾俞 D.志室 E.秩边 6. 与命门穴相平的穴位是() A. 大肠俞 B.肾俞 C.小肠俞 D.秩边 E.腰阳关 7. 位于后发际正中直上 2.5 寸,旁开 1.3 寸,平枕外隆突上缘凹陷处是() A.凤池 B.脑户 C.玉枕 D.风门 E.风府 8. 阳跻郄穴附阳为何经穴位?()

A. 膀胱经 B.肾经 C.脾经 D.肝经 E.小肠经 9. 次髎穴主治下列何种病症() A.月经不调 B.腹泻 C.便秘 D.痔疮 E.头痛 10. 下列足太阳膀胱经穴不位于背部第一侧线的是() A.膈俞 B.督俞 C.膏肓 D.厥阴俞 E.气海俞 11. 第 2 胸椎棘突下,旁开 3 寸的穴位是() A.附分 B.风门 C.魄户 D.肩中俞 E.肝俞 12. 第 5 腰椎棘突下,旁开 1.5 寸的穴位的是() A.气海俞 B.大肠俞 C.关元俞 D.小肠俞 E.三焦俞 13. 天柱穴主治除下列什么证以外的各证() A.项强 B.后头痛 C.鼻塞 D.癫狂 E.手痛 14. 膈俞穴除下列什么证以外的各证() A.呃逆 B.瘾疹 C.潮热盗汗 D.气喘 E.牙痛 15. 足太阳膀胱经在小腿部循行的部位是() E.侧中间 A.外侧前缘 B.外侧中间 C.外侧后缘 D.胫骨与腓骨之间 16. 足太阳膀胱经入合腘窝的穴位是() A.会阳 B.浮郄 C.委阳 D.阴谷 E.委中 17. 不位于小腿部的足太阳膀胱经的腧穴是() A.承筋 B.承山 C.昆仑 D.飞扬 E.束骨 18. 下列治疗眼病的穴位位于目眦的是() A.瞳子髎 B.攒竹 C.承泣 D.丝竹空 E.睛明 19. 承山穴主治除下列什么证以外的各证() A.癫痫 B.便秘 C.阳痿 D.痔疮 E.腰腿疼痛 20. 足太阳膀胱经的原穴是() A.京骨 B.委中 C.昆仑 D.飞扬 E.束骨

经络腧穴学教学大纲

《经络腧穴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经络腧穴学(Channel-collaterals and Points) 学分:7 总学时:126学时 理论学时:72学时 实验学时:54学时 先修课程要求:人体解剖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 适应专业:针灸推拿五年制 参考教材: 1.经络腧穴学,沈雪勇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年第1版 2.灵枢经,人民卫生出版社,1965年影印本; 3.素问,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年版; 4.难经,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年校译本; 5.针灸甲乙经,晋·皇甫谧著,商务印书馆,1955年版; 6.针灸大成,明·杨继洲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年版。 7.经络腧穴学,王德敬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 一、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目的和任务 经络腧穴学是针灸学的基础理论和核心内容。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针灸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为今后学习刺灸学、推拿学及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各科打好基础。 二、课程基本要求: 1.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 ⑴了解经络腧穴学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经络腧穴学和中医针灸推拿的关系。 ⑵掌握经络系统的组成、经络腧穴的概念。 ⑶掌握十四经脉的循行、病候及常用穴的定位、归经、主治与操作。 ⑷熟悉标本、根结、气街、四海的定义、内容及临床应用。 2.基本技能: 掌握常用腧穴的定位与操作。 三、学时安排

四、考核 1.考核方式:理论考试(笔试)、实验课采用考核及评估方式评定成绩。 2.成绩构成:理论考试70%,实验和平时成绩30%。 五、课程基本内容 上篇经络腧穴概论 第一章经络概述 【目的要求】 1.了解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概况。 2.掌握经络的概念、经络系统的组成、十四经脉的循行规律、十二经脉的分布、走向规律及十二经脉的表里属络关系。 3.掌握奇经八脉的基本概念及分布、作用特点。 4.掌握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的基本概念及分布、作用特点。 5.了解经络的根结、标本、气街、四海理论。 6.熟悉经络的作用及其临床应用。 【讲课时数】5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经络系统概貌 1.十二经脉。 2.奇经八脉。 3.十二经别。 4.十五络脉。 5.十二经筋。 6.十二皮部。 第二节经络的作用及经络理论的临床应用 1.经络的作用。 2.经络理论的临床应用。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第二章腧穴概述 【目的要求】 1.熟悉腧穴的意义、分类,以及特定穴的内容。 2.掌握腧穴的作用、主治规律和定位方法。 3.了解腧穴的命名。

经络腧穴学详细内容

经络腧穴学 教学笔记 上篇:经络腧穴概论 ?第一章经络概述 一.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系指经脉,其原意是“纵丝”就是直行主干线的意思。有路径的含义。起着贯通上下,沟通内外的作用,为经络系统主体部分。 络:有网络含义。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起网络与联系的作用。 二.什么是经络学说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一种理论学说。 三.经络的基本作用 (一)十二经脉:具有内属于脏腑,外络于支节之特点。 (二)十二经别:加强了十二经脉在胸腹,头面,脏腑与脏腑,脏腑与体表间的密切联系。 (三)十五络脉:加强了十二经脉在四肢部以及躯干前后左右多个部位间的

紧密联系。 (四)奇经八脉:是一组具有特殊作用的经脉,对其他经脉起统率,联络与调节作用。 (五)十二经筋:起着约束骨骼,疏利关节的作用。 (六)十二皮部:防御病邪的作用。 四、经络的重要性 《灵枢.脉度》篇:“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尚之所难也。”(一)说明病理变化 (二)指导辩证归经 (三)指导针灸治疗 《灵枢.经脉》说:“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喻加言说:“凡治病不明脏腑经络者,开口动手便错。” 五、经络学说的学习与研究内容 (一)经络系统部分(相当于结构部分)。 (二)经络生理学。 (三)经络病理学。 第一节经络系统概貌 一、经络系统的组成 十二经别 十二经脉十二经筋 经脉 奇经八脉十二皮部 经络 络脉十五络脉 三百六十五络 二、经络的形成 (一)针灸疗法的发明和针灸感觉传导的发现是经络学形成的基础。(二)腧穴疗效的总结。 (三)体表病理表现的推理。 (四)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 (五)气功养生术的出现。 三、十二经脉

足阳明经络与腧穴试题与答案

第六章足阳明经络与腧穴 一.选择题 (一)A型题(依题意选出一个正确答案) 1.“入上齿中”的经脉是: A 足阳明胃经 B 手阳明大肠经. C 手太阳小肠经 D 足少阳胆经 E 督脉2.足阳明胃经的起始穴为: A 迎香 B 睛明 C 承泣 D 四白 E 瞳子髎 3.根据《灵枢·经脉》,足阳明胃经: A 主胃所生病 B 主血所生病 C 主气所生病 D 主津所生病 E 主液所生病 4.足三里穴五行属性为: A 木 B 火 C 土 D 金 E 水 5.具有祛痰作用的穴位是: A 天枢 B 解溪 C 下巨虚 D 梁丘 E 丰隆 6.足阳明胃经的郄穴是: A 阴市 B 解溪 C 条口 D 梁丘 E 地机 7.足阳明胃经在腹部距前正中线旁开: A 0.5寸 B 1寸 C 2寸 D 3.5寸 E 4寸 8.足阳明大肠经经穴单侧共有: A 44个 B 45个 C 46个 D 47个 E 48个 9.针灸治疗面瘫经常采用地仓透: A 颊车 B 迎香 C 水沟 D 下关 E 大迎 10.足阳明络脉名: A 条口 B 偏历 C 丰隆 D 飞扬 E 光明 11.瞳孔直下,平鼻翼下缘处是: A 大迎 B 颧髎 C 四白 D 迎香 E 巨髎 12.下关穴治疗牙痛属于腧穴的: A 近治作用 B 远治作用 C 双向作用 D 相对特殊作用 E 双向良性调节作用13.上巨虚位于胫骨前缘一横指,当足三里穴下: A 6寸 B 5寸 C 4寸 D 3寸 E 2寸 14.治疗肩臂痛常选足阳明胃经的: A 冲阳穴 B 条口穴 C 伏兔穴 D 下巨虚穴 E 厉兑穴 15.《灵枢·经脉》:“上络头项,合诸经之气,下络喉嗌”描述的是: A 手阳明络脉 B 手太阳络脉 C 足阳明络脉 D 手阳明经脉 E 督脉 16.以下是《灵枢·经脉》对足阳明胃经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 入上齿中,还出挟口 B 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 C 下足跗,入中指内间 D 下挟脐,入气街中 E 下膝三寸而别,以下入大指间 17.以下是《灵枢·经脉》对足阳明胃经病候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 心欲动,独闭户塞牖而处 B 狂,疟,温淫 C 颈肿,喉痹 D 口苦,善太息 E 骭厥18.下列那项可以选用四白穴治疗: A 面痛 B 耳聋 C 瘰疬 D 喉痹 E 牙痛 19.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3寸是:

第四节 足太阴经络与腧穴

第四节足太阴经络与腧穴 一、足太阴经脉 (一)循行: 1、原文 《灵枢·经脉》: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腨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循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 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2、示意图 起于大趾末端(隐白)—→脚内侧—→内踝前—→胫骨内侧后缘交出厥阴—→膝—→大腿内侧前缘—→腹部(第三侧线) (大包) —→属脾—→络胃—-…→挟食道…→舌根…→舌下 支者└…→膈…→心中 3、联系脏器:脾,胃,膈,咽,舌本,心 (二)病候 1、《灵枢·经脉》 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 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体重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闭,黄疸,不能卧,强立(欠)股膝内肿、厥,足大指不 用。 脾之大络……实则身尽痛,虚则百节皆纵。 2、主要病候 胃脘痛、食则呕、嗳气、腹胀、腹胀便溏、黄疸、身重无力、舌根强痛、下肢内侧肿胀、厥冷等症。 1)外经病候:舌根痛、僵硬、大腿及膝关节内侧肿胀,发冷、足大 趾活动不灵活。 2)内脏证候:吃不下食物,喛气、腹胀、腹部痞块,身体沉重,大 便溏泄,水肿、黄疸——此为脾病; 呕吐、胃病——胃病 心烦、失眠——心病 (三)足太阴络脉 足太阴之别,名曰公孙。支本节后一寸,别走阳明;其别者,入络肠胃。其病,厥气上逆则霍乱。实则肠中切痛;虚则鼓胀。取之所别也。 1)络穴:公孙 2)循行部位:①别走阳明;

②入络肠胃。 3)病候:厥气上逆则霍乱。实则肠中切痛;虚则鼓胀。 (四)足太阴经别:离:至髀,合阳明 入:与别俱行、络咽、贯舌本 出:出于口 合:足阳明 二、足太阴腧穴 (一)主治概要 1、主治脾胃病、妇科病、前阴病 如呕吐、腹胀,便溏,妇女月经不调,崩漏,痛经,遗尿,水肿,心烦, 失眠等。 2、经脉循行部位的其它病证。 如下肢瘫痪,膝关节痛等。 (二)穴位分布 一名2穴,首穴隐白,末穴大包,左右各21穴 分布于足大趾、内踝、下肢内侧及胸腹部第三侧线。 (三)取穴标志 足大趾、第一跖趾关节、舟骨结节、内踝、胫骨内侧后缘,胫骨内侧踝、髌骨、耻骨联合、脐、肋骨 (四)经穴分寸歌 大趾内侧端隐白,节前陷中求大都,太白节后白肉际,节后一寸公孙呼, 商丘踝前陷中遭,踝上三寸三阴交,踝上六寸漏谷是,膝下五寸地机朝, 膝下内侧阴陵泉,血海膝膑上内廉,箕门穴在鱼腹取,动脉应手越筋间, 冲门横骨两端同,去腹中行三寸半,冲上七分是府舍,舍上三寸腹结算, 结上寸三是大横,却与脐平莫胡乱,建里之旁四寸取,便是腹哀分一段, 中庭旁六食窦穴,膻中去六是天溪,再上寸六胸乡穴,周荣相去亦同然, 大包腋下有六寸,渊腋之下三寸绊。 (五)具体腧穴 足部 1、隐白* (SP1) [类别] 井穴 [命名] 隐,隐蔽,白为金色;穴为足太阴之井。足太阴属土,土为金之母,足太阴脉气所起,手太阴金气所隐,故名 [定位] 仰卧或正坐平放足底,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指寸)。 [主治] (1)脾胃病:腹胀、暴泻、善呕 (2)出血证:便血,尿血,月经过多,崩漏(脾统血) (3)神志病:癫狂,多梦,慢惊风,昏厥(脾脉贯心)

第四章 手阳明经络与腧穴--本科《经络输穴学》(十一五)(整理版)

第四章手阳明经络与腧穴 本章包括经络和腧穴两部分。第一节为经络,包括手阳明经脉、手阳明络脉、手阳明经别和手阳明经筋。经脉分布于食指、上肢外侧前、肩前、颈、颊、鼻旁。其络脉、经别分别与之内外相连,经筋分布于外部。第二节为腧穴,首穴是商阳,末穴是迎香,左右各20穴。 第一节手阳明经络 手阳明大肠经在食指与手太阴肺经衔接,联系的脏腑器官有口、下齿、鼻,属大肠,络肺,在鼻旁与足阳明胃经相接。络脉别于偏历。经别入柱骨,循喉咙。经筋结于肩前,绕肩胛,挟脊,上额角,散络头部。 一、手阳明经脉 (一)经脉循行 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膈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 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一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灵枢-经脉》)。 【注释】 [1]大指次指:大指侧的次指,即食指。 [2]指上廉:食指的桡侧边。此按曲肘立拳位描述,故称上廉。 [3]合谷两骨:指第一、第二掌骨,因其分歧,合称歧骨。中间为合谷穴,即以其开合凹陷如谷而得名。 [4]两筋:指拇长伸肌腱与拇短伸肌腱。 [5]臂上廉:前臂桡侧,此按曲肘立拳体位,故称上廉,即阳溪至曲池穴之间。 [6]肘外廉:肘横纹外侧,约曲池穴部。 [7]髑骨:肩胛骨肩峰部。 [8]柱骨之会:柱骨,指颈椎,或指锁骨;会,此指大椎穴。 [9]缺盆:锁骨上窝部;缺盆骨即锁骨,其上有缺盆穴。 [10]交人中:经脉在人中左右交叉。 手阳明大肠经,①从食指末端(商阳)起始,沿食指桡侧缘(二间、三间),出第一、第二掌骨间(合谷),②进入两筋(指拇长伸肌腱与拇短伸肌腱)之间(阳溪),沿前臂桡侧(偏历、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③进入肘外侧(曲池、肘髎),经上臂外侧前边(手五里、臂臑),④上肩,出肩峰部前边(肩髃、巨骨,会秉风),向上交会颈部(会大椎),⑤下入缺盆部(锁骨上窝),⑥络于肺,通过横膈,属于大肠。 颈部支脉,⑦从缺盆部上行颈旁(天鼎、扶突),通过面颊,进入下齿槽,出来夹口旁(会地仓),交会人中部(会水沟),左边的向右,右边的向左,上夹鼻孔旁(口禾髎、迎香),接足阳明胃经。 (二)经脉病候 是动则病,齿痛,颈肿。 是主津所生病者,目黄,口干,鼽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 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虚,则寒栗不复(《灵枢·经脉》)。 【注释】 [1]颈肿:据《脉经》、《太素》、《铜人》和《素问》林亿新校正引文及《脉书》文字应 作“出页肿”。

经络学内容(快速入门版)

经络学内容(快速入门版) 一、经络的内容 经络可以把体内脏腑和体表各种组织密切联系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具有运行气血、营养全身以及维持机体、机能的平衡和协调作用。其主要内容分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两类。 一、经络生理病理的反映 经络在生理上具有运行气血、联系上下的作用。因此经络在病理上,主要表现为气血运行及联系功能的异常,由于经络内属脏腑、外络支节,当人体感受外部致病因子或由于其他原因而导致气血失调时,经络及其所属的脏腑必然会发生相应的病理变化。 1.十二经脉:是人体气血运行的主要通路,它与脏腑直接发生关系。在腑经与脏经之间,还有着表里配偶关系。从肺经到肝经,循环不息,以濡养周身。其气血流注的次序如下: 肺经—>大肠经—>胃经—>脾经—>心经—>小肠经—>膀胱经—>肾经—>心包经—>三焦经—>胆经—>肝经(见表二) 2.奇经八脉:是调节气血的一些特殊通路,它不与五脏六腑发生直接联系,更无表里相配的关系,但在功能各方面,能补充十二经脉的

不足,特别是督、任、冲、带四脉更为重要。督脉与十二经脉中腑的经脉交会,具有总督各条脏经的经脉作用;任脉和脏的经脉发生交会,具有担任各条脏经的作用;冲脉具有通调十二经的作用,阴跻脉、阴维脉具有联系脉经的作用。 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维持,有赖于经络的联系;当机体受到内、外致病因素的侵扰时,经络也是疾病传导的途径,疾病的变化反映为各种症候,临床上可以从症候的分析来辨别脏腑经络受病的浅深。 (表二)十二经循行部位与所属病候

由于每条经络,都有它一定的循行部位与内脏联系,因此脏腑和经络所属的病候,也有它一定的规律。一般从病变的不同特征,均可辨别它属于那一经。例如胃病上腹痛吐酸水,常在十二胸椎两旁胃俞穴或十一胸椎旁的脾俞穴有压痛点;黄疸型传染性肝炎,常在第九胸椎两旁肝俞穴和第十胸椎两旁肝俞穴有压痛点。肺的病变如咳嗽、咯血,也能在第三胸椎两旁的肝俞穴出现敏感区。另外,某些脏腑疾病,可以在其经络的循行路线上反映出压痛点来。如阑尾炎右下腹痛,可以在胃经与大肠下合穴巨虚上方出现明显的压痛。 经络在治疗上普通用于药治、针灸等各方面。例如,药物性味的归纳,针灸的循经取穴等,都是在经络的基础上指定的。 综上所述,指明了经络学说在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各方面都有其重要的意义。它贯穿于整个辨证理法方药中并与脏腑配合,成为各科基础理论的一个中心环节。 经络体系(提高巩固版) 经络体系概述如下: 一,在人体经络体系中,最主要的是十二经,或者称它为十二正经。这十二正经:第一,它们循行于体表;第二,它们联络脏腑;第三,它们相互之间直接相连;第四,它们相互之间又通过脉络更全面地相连。

足阳明胃经

足阳明胃经 足阳明胃经在鼻旁与手阳明大肠经衔接,联系的脏腑器官有鼻,目,上齿,口唇,喉咙跟乳房,属胃,络脾,在足大趾与足太阴脾经相连。胃是气血生成的地方,而气血是人体最基本的保障,故胃经是人体的后天之本,欲长寿,通体康泰,则须胃经通,与其时时保持通常旺盛。 承泣——四白——巨髎——地仓——大迎——颊车——下关——头维——人迎——水突——气舍——缺盆——气户——库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外陵——大巨——水道——归来——气冲——髀关——伏兔——阴市——梁丘——犊鼻——足三里——上巨虚——条口——下巨虚——丰隆——解溪——冲阳——陷谷——内庭——厉兑

经穴歌诀 四十五穴足阳明,承泣四白巨髎经,地仓大迎下颊车,下关头维对人迎,水突气舍连缺盆,气户库房屋翳寻,膺窗乳中下乳根,不容承满与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外陵大巨存,水道归来气冲次,髀关伏兔走阴市,

梁丘犊鼻足三里,上巨虚连条口行, 下巨虚下有丰隆,解溪冲阳陷谷同, 内庭厉兑阳明穴,大指次指之端终。 承泣 【位置】在面部,眼球与眶下缘之间,瞳孔直下。 【主治】目赤肿痛,迎风流泪,口眼歪斜等。 四白 【位置】在面部,眶下孔凹陷处。 【主治】目赤痛痒,迎风流泪,眼睑润动,口眼歪斜等。 巨髎 【位置】在面部,横平鼻翼下缘,瞳孔直下。 【主治】口眼歪斜,眼睑润动,鼻出血。 地仓 【位置】在面部,口角旁开0.4寸。 【主治】口角歪斜,流涎,眼睑润动等。 大迎 【位置】在面部,下颌角前方,咬肌附着部的前缘凹陷中,面动脉搏动处。 【主治】口角歪斜,失音等。 颊车 【位置】在面部,下颌角前上方1横指。上下牙关咬紧时,隆起的咬肌高点处,按之凹陷处即为。

《经络学》试的题目及答案详解详解

山东中医药大学《经络学》考试试题 姓名________________专业_________________年级__________________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30分) 1.经络系统中,与脏腑有直接络属关系的是: A.奇经八脉B.十二经别C.十五别络D.十二经筋E.十二经脉2.经络系统中,“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的为: A.经别B.经筋C.正经D.奇经E.别络 3.大多循行于人体深部,且有一定循行径路的是: A.络脉B.孙络C.浮络D.别络E.经脉 4.具有联缀四肢百骸、主司关节运动作用的是: A.经别B.经筋C.皮部D.经脉E.别络 5.能调节十二经脉气血,主要与奇恒之腑间关系密切的是: A.皮部B.别络C.正经D.奇经E经别 6.具有“溢奇邪”、“通荣卫”作用的是: A.浮络B.孙络C.别络D.经筋E.奇经 7.有一定的起止、循行径路和交接顺序的是: A.十五别络B.浮络C.孙络D.正经E.奇经 8.分别起自四肢,循行于体腔脏腑深部,上出于颈项浅部的是: A.阴跷脉B.阳跷脉C.足三阴经D.经别E.浮络 9.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是: A.十五别络B.十二经别C.十二经筋D.十二皮部E.奇经八脉10.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是: A.浮络B.孙络C.经筋D.别络E.皮部 11.内踝上八寸处以下,循行于下肢内侧中线的经脉是: A.足少阴肾经B.足太阴脾经C.足厥阴肝经D.足阳明胃经E.足少阳胆经12.下列各组经脉中,从胸腔走向手指末端的是: A.心肝肾经B.胆胃三焦经C.心肺心包经D.心胆小肠经E.肺脾胆经13.下列各组经脉中,从足趾走向腹腔、胸腔的是: A.肝胆肾经B.肝脾胃经C.肾膀胱胃经D.脾胃肾经E.脾肝肾经14.在头面部,分布于面部、额部的经脉是: A.阳明经B.太阳经C.少阳经D.厥阴经E.少阴经 15.上达头部巅顶的经脉是: A.足少阳胆经B.手少阳三焦经C.手太阴肺经D.足厥阴肝经E.手少阴心经16.“头为诸阳之会”是由于: A.头居上部,且有阳经分布B.同名的手足三阳经均在头面部交接 C.有“阳脉之海”之称的督脉上行于脑D.与阴经相表里的阳经输送气血于脑

足阳明胃经图示意图十二经络图

足阳明胃经图示意图十二经络图

————————————————————————————————作者:————————————————————————————————日期:

足阳明胃经图,示意图,十二经络图 足阳明胃经是有关于消化系统非常重要的穴位。是从头部开始,经脖子、胸、腹、下肢以至足尖等,非常长的经脉。消化系统有障碍时,会出现疲劳、身体倦怠、缺乏元气等症状。皮肤没有光泽,显黑、黄。嘴唇容易破裂,有纵形皱纹,唇边容易溃烂。发声无力,发音模糊。精神不振,迟疑不决,闷闷不乐,经常苦恼,因此更加重消化系统的负担。有喜吃甜食的倾向。此外,对清淡的食物有偏好,不爱吃油腻的食物。若要长久保持同一姿势,则会坐立难安,无法镇定下来。因为胃经的异常,经常被原因不明的头痛所苦恼。出现前头部和眼睛的疼痛、鼻塞、喉咙痛、腹胀等症状。脚部觉得虚弱、麻痹。出现以上所述的症状,请刺激位于胃经上的穴位,症状就会有显著的改善。胃经是非常长的经脉,但主要的穴位有四十五个。 足阳明胃经:从鼻旁开始(会迎香),交会鼻根中,旁边会足太阳经(会睛明),向下沿鼻外侧(承泣、四白),进入上齿槽中(巨髎),回出来夹口旁(地仓)环绕口唇(会人中),向下交会于颏唇沟(会承浆);退回来沿下颌出面动脉部(大迎),再沿下颌角(颊车),上耳前(下关),经颧弓上(会上关、悬厘、颔厌),沿发际(头维),至额颅中部(会神庭)。 它的支脉:从大迎前向下,经颈动脉部(人迎),沿喉咙(水突、气舍,一说会大椎),进入缺盆(锁骨上窝部),通过膈肌,属于胃(会上脘、中脘),络于脾。 外行的主干:从锁骨上窝(缺盆)向下,经乳中(气户、库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向下夹脐两旁(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外陵、大巨、水道、归来),进入气街(腹股沟动脉部气冲穴)。

经穴学复习题6 足阳明胃经

足阳明胃经 一、词解 1、客主人 2、足跗 3、骭厥 4、臂厥 5、闭户塞牖 二、填空 1、足阳明胃经的起点穴是,止点穴是,共有穴 2、足阳明经络循行:其支者,从大迎前,下循喉咙,入,下膈,属胃, 络。 3、足阳明经络直行的经脉分布于胸腹部第2侧线,胸部为前正中旁开寸 4、足阳明经在面部的腧穴名称有、、、、、、 、。 5、胃经的五腧穴分别为为井穴,为穴,为输穴,为 经穴,为合穴 6、胃经在胸部从第1肋间隙至第5肋间隙之间的腧穴分别是、、 、、。 三、简答题 1、简述足阳明胃经在下肢膝以下部位的经脉循行。 2、简述足三里的定位与主治。 3、写出五个治疗面瘫的腧穴名称与定位。 4、丰隆为什么是化痰的要穴? 5、写出承泣、头维、膺窗、人迎、犊鼻穴的刺灸方法。 四、选择题 1、足阳明胃经在胸、腹的体表循行距前正中线的距离分别是 A4寸,2寸B6寸,4寸C2寸,4.5寸D3寸,1.5寸 2、足阳明胃经起于 A中焦 B 目外眦C鼻翼两侧D目内眦 3、腹部经脉由任脉向外排列的顺序是 A任脉、脾经、肾经、胃经B任脉、肾经、胃经、脾经 C任脉、胃经、脾经、肾经D任脉、肾经、脾经、胃经 4、十二经脉中,主血所生病的经脉是 A手太阴肺经B手阳明大肠经C足阳明胃经D任脉 5、“甚则欲上高而歌,弃衣而走,贲响腹胀,是为骭厥”。的经脉是动病是 A肺经B脾经C大肠经D胃经 6、足阳明胃经在足跗部的支脉是从: A膝下3寸处分出B三里下3寸出分出 C巨虚上廉下3寸处分出D巨虚下廉3寸处分出 7、足阳明胃经在足跗部的支脉是从何穴分出 A解溪B冲阳C陷谷D内庭 8、瞳孔直下,口角旁的腧穴是 A口禾髎B迎香C地仓D承浆 9、位于瞳孔直下,眶下孔凹陷处的穴位是

第六章 足太阴经络与腧穴--本科《经络输穴学》(十一五)(整理版)

第六章足太阴经络与腧穴 本章包括经络和腧穴两部分。第一节为经络,包括足太阴经经脉、足太阴络脉、足太阴经别和足太阴经筋。经脉主要分布于胸腹任脉旁开第三侧线和下肢内侧前缘及足大趾内侧。 其络脉、经别分别与之内外相连,经筋分布于外部。第二节为腧穴,首穴是隐白,末穴是大 包,左右各21穴。 第一节足太阴经络 足太阴脾经在足大趾与足阳明胃经衔接,联系的脏腑器官有咽、舌,属脾,络胃,注心中,在胸部与手少阴心经相接。络脉从本经分出,走向足阳明经,进入腹腔,联络肠胃。经别结于咽,贯舌本。经筋结于髀,聚于阴器,上腹,结于脐,散于胸中。 一、足太阴经脉 (一)经脉循行 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腨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循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 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腋下三寸,布胸胁(《灵枢·经脉》)。 【注释】 [1]白肉际:指足底或手掌面的边界,又称赤白肉际。 [2]核骨:即指第一跖趾关节内侧的圆形突起。 [3]内踝前廉:内踝前边。 [4]腨:通作“踹”,俗称小腿肚,即腓肠肌部。 [5]厥阴:指足厥阴肝经。 [6]咽:指食道。 [7]舌本:指舌根部。 足太阴脾经,①从大趾末端开始(隐白),沿大趾内侧赤白肉际(大都),经核骨(第一跖骨基底粗隆部)后(太白、公孙),②上向内踝前边(商丘),③再上小腿内侧,沿胫骨后(三阴交、漏谷),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地机、阴陵泉),④上膝股内侧前边(血海、箕门),⑤进入腹部(冲门、府舍、腹结、大横;会中极、关元),⑥属于脾,络于胃(腹哀;会下脘、日月、期门),⑦通过膈肌,夹食管旁(食窦、天溪、胸乡、周荣;络大包;会中府),⑧连舌根,散布舌下。 其支脉,⑨从胃部分出,向上通过膈肌,流注心中,接手少阴心经。 脾之大络,穴名大包,位在渊腋穴下三寸,分布于胸胁。 (二)经脉病候 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 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体重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闭,黄疸,不能卧,强立(欠)股膝内肿、厥,足大指不用。 脾之大络……实则身尽痛,虚则百节皆纵(《灵枢·经脉》)。 【注释】 [1]得后与气:“后”,指大便;“气”,指矢气。 [2]快然如衰:感到病情松解。

足阳明胃经图,示意图,十二经络图

足阳明胃经图,示意图,十二经络图 足阳明胃经是有关于消化系统非常重要的穴位。是从头部开始,经脖子、胸、腹、下肢以至足尖等,非常长的经脉。消化系统有障碍时,会出现疲劳、身体倦怠、缺乏元气等症状。皮肤没有光泽,显黑、黄。嘴唇容易破裂,有纵形皱纹,唇边容易溃烂。发声无力,发音模糊。精神不振,迟疑不决,闷闷不乐,经常苦恼,因此更加重消化系统的负担。有喜吃甜食的倾向。此外,对清淡的食物有偏好,不爱吃油腻的食物。若要长久保持同一姿势,则会坐立难安,无法镇定下来。因为胃经的异常,经常被原因不明的头痛所苦恼。出现前头部和眼睛的疼痛、鼻塞、喉咙痛、腹胀等症状。脚部觉得虚弱、麻痹。出现以上所述的症状,请刺激位于胃经上的穴位,症状就会有显著的改善。胃经是非常长的经脉,但主要的穴位有四十五个。 足阳明胃经:从鼻旁开始(会迎香),交会鼻根中,旁边会足太阳经(会睛明),向下沿鼻外侧(承泣、四白),进入上齿槽中(巨髎),回出来夹口旁(地仓)环绕口唇(会人中),向下交会于颏唇沟(会承浆);退回来沿下颌出面动脉部(大迎),再沿下颌角(颊车),上耳前(下关),经颧弓上(会上关、悬厘、颔厌),沿发际(头维),至额颅中部(会神庭)。

它的支脉:从大迎前向下,经颈动脉部(人迎),沿喉咙(水突、气舍,一说会大椎),进入缺盆(锁骨上窝部),通过膈肌,属于胃(会上脘、中脘),络于脾。 外行的主干:从锁骨上窝(缺盆)向下,经乳中(气户、库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向下夹脐两旁(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外陵、大巨、水道、归来),进入气街(腹股沟动脉部气冲穴)。 它的支脉:从胃口向下,沿腹里,至腹股沟动脉部与前者会合。——由此下行经髋关节前(髀关),到股四头肌隆起处(伏兔、阴市、梁丘),下向膝髌中(犊鼻),沿胫骨外侧(足三里、上巨虚、条口、下巨虚),下行足背(解溪、冲阳),进入中趾内侧趾缝(陷谷、内庭),出次趾末端(厉兑)。 它的支脉:从膝下三寸处(足三里)分出(丰隆),向下进入中趾外侧趾缝,出中趾末端。另一支脉:从足背部(冲阳)分出,进大趾趾缝,出大趾末端,接足太阴脾经。 本经一侧45穴(左右两侧共90穴),其中15穴分布于下肢的前外侧面,30穴在腹、胸部与头面部。首穴承泣,末穴厉兑。主治肠胃等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某些病症和咽喉、头面、口、牙、鼻等器官病症,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之病症。 本经穴位:承泣四白巨髎地仓大迎颊车下关头维人迎水突气舍缺盆气户库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外陵大巨水道归来气冲髀关伏兔阴市梁丘犊鼻足三里上巨虚条口下巨虚丰隆解溪冲阳陷谷内庭厉兑 (1) 承泣ST1 Chéng qì [定位] 在面部,瞳孔直下,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 [解剖] 在眶下缘上方,眼轮匝肌中,深层眶内有眼球下直肌,下斜肌;有眶下动、静脉分支,眼动、静脉的分支;布有眶下神经分支及动眼神经下支的肌支,面神经分支。 [主治] 目赤肿痛,流泪,夜盲,眼睑(目闰)动,口眼歪斜。 [配伍] 配太阳治目赫肿痛,配阳白治口眼歪斜。 [刺灸法] 以左手拇指向上轻推眼球,紧靠眶缘缓慢直刺0.5~1.5寸,不宜提插,以防刺破血管引起血肿。 [附注] 足阳明经、阳跷、任脉交会穴。

足少阴经络与腧穴试题与答案

第十一章足少阴经络与腧穴 一.选择题 (一)A型题(依题意选出一个正确答案) 1.太溪穴下1寸的穴位是 A 复溜 B 大钟 C 然谷 D 水泉 E 交信 2.下列哪组穴不是经脉的起止穴 A 涌泉、俞府 B 长强、兑端 C 睛明、至阴 D 天池、中冲E少泽、听宫 3.下列穴位中,与脐下4寸相平的是 A 大赫 B 气穴 C 四满 D 横骨 E 水道 " 4.足少阴经的络穴是 A 水泉 B 大钟 C 太溪 D 照海 5.照海穴的取穴法是 A 骨度分寸法 B 手指比量法 C 体表标志法 D 简易取穴法E以上都不是 6.下列腧穴定位正确的是 A 阴谷穴在腘窝内侧,屈膝时,当半腱肌腱与半膜肌腱之间 B 复溜穴在小腿内侧,太溪穴直上3寸,跟腱的前方 C 四满穴当脐下1寸,前正中线旁开寸 D 神封穴当第4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 、 E 俞府穴当第一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 7.下列腧穴定位不正确的是 A 梁门穴当脐中上4寸,距前正中线2寸 B 肓俞穴当脐下1寸,前正中线旁开寸 C 下脘穴在前正中线,当脐中上2寸 D 子宫穴当脐中下4寸,胶正中线旁开3寸 E 灵墟穴当第3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 8.下列腧穴主治不正确的是 A 风池穴主治眩晕 B 太渊穴主治无脉症 C 少泽穴主治无乳症 D 太溪穴主治盗汗 } E 至阴穴主治胎位不正 9.有关复溜穴的内容,哪一项是错误的 A 太溪穴直上2寸 B 足少阴经经穴 C 主治热病无汗或汗出不止 D 孕妇禁用 E 主治水肿 10.肾经上行至胸部的经脉循行线,旁开任脉的距离是 A 1寸 B 寸 C 2寸 D 寸 E 寸 11.“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的经脉是 A 膀胱经 B 肾经 C 肝经 D 肺经 E 胃经12.根据《灵枢·经脉》篇,下列不属于足少阴经循行的是 / A 邪走足心 B 贯脊属肾,络膀胱 C 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D 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 E 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 13.“是主肾所生病者”的经脉是 A 肾经 B 膀胱经 C 三焦经 D 肝经 E 脾经14.十二经脉中出现“气不足则善恐,心惕惕如人将捕之,是为骨厥”病候的是 A 肝经 B 胆经 C 肾经 D 膀胱经 E 脾经 15.下列症状中不属足少阴经病候的是 A 饥不欲食 B 面如漆柴 C 喝喝而喘 D 冲头痛E嗜卧

中医执业医师考点:足太阴经络与腧穴

中医执业医师考点:足太阴经络与腧穴 中医执业医师考点:足太阴经络与腧穴 第一节足太阴经络 一、足太阴经脉 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二)病候 脾之大络……实则身尽痛,虚则百节皆纵。 (三)主要病候 (四)主治概要 1、隐白*(SP1)井穴 [定位]仰卧或正坐平放足底,在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指寸)。 [主治](1)便血,尿血,月经过多,崩漏。 (2)狂,多梦惊风,昏厥。 (3)胸痛,腹胀。 [刺灸法]斜刺0.1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 2、大都(SP2)荥穴 [定位]仰卧或正坐平放足底。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前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主治](1)腹胀,胃痛,消化不良,泄泻,便秘。 (2)热病,汗不出,体重肢肿。 (3)心痛,心烦。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3、太白*(SP3)输穴;原穴 [定位]仰卧或正坐平放足底。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一跖趾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2)脚气,体重节痛。 [配伍](1)配公孙、大肠俞、三焦俞,有清利湿热的作用,主治肠鸣,腹泻。 (2)配复溜、足三里,有和胃调中的作用,主治腹胀。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4、公孙*(SP4)络穴八脉交会穴通冲脉节后一寸公孙呼 [定位]仰卧或正坐平放足底。在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基底的前下方。 (2)心烦失眠,发狂妄言。 (3)嗜卧,水肿。 (4)足痛,足肿,脚气。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5、商丘(SP5)经穴 [定位]正坐平放足底或仰卧。在足内踝前下方凹陷中,当舟骨结节与内踝尖连线的中点处。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内侧(三角)韧带、胫骨内踝。浅层布有隐神经,大隐静脉。深层有内踝前动、静脉分支或属支。 [主治](1)腹胀,肠鸣,泄泻,便秘,饮食不化,痔疾。 (2)黄疸,倦怠嗜卧,咳嗽。 (3)癫狂,小儿癫痫。

经穴复习题7 足太阴经络与腧穴

足太阴经络与腧穴 一、名词解释 1、核骨 2、踹 3、舌本 4 、快然如衰 5、水闭 二、填空题 1、大包穴位于上,当处。 2、足太阴脾经的其始穴是,终止穴是。 3、在特定穴中,公孙穴是,又是。 4、足太阴脾经的循行中,“其支者,复从别,上膈,注” 5、三阴交穴是与,经脉相交会的穴。 6、足太阴之正,上至,合于。 7、内着于脊的经筋为,。 三、选择题 1、在八脉交会穴中,通于冲脉的穴位是() A列缺B公孙C内关D商丘E后溪 2、足内踝前下方,当舟骨结节与内踝连线中点的穴位是() A中封B然谷C商丘D解溪E太白 3、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阴陵泉穴下三寸的穴位是() A漏谷B阴市C地机D石门E冲门 4、在腹部,距前正中线四寸的经脉是() A足少阴肾经B手太阴肺经C足太阴脾经D足阳明胃经E足劂阴肝经5、以下穴位中,既是络穴,又是八脉交会穴的是() A前谷B足临泣C丰隆D后溪E公孙 6、足太阴脾经的起始穴是() A隐白B公孙C大敦D至阴E至阳 7、在胸部,距前正中线四寸的经脉是() A足少阴肾经B手太阴肺经C足太阴脾经D足阳明胃经E足劂阴肝经8、位于侧胸部腋中线上,当第六肋间隙处的穴位是() A章门B期门C府舍D大包E极泉 9、下列穴位中属于土的经脉,属于水的穴位() A冲阳B解溪C太白D大都E阴陵泉 10、下列井穴中距趾(指)甲角内侧0.1寸的穴位是() A隐白B大敦C至阴D窍阴E厉兑 11、属于足太阴脾经的穴位是() A箕门B髀关C中渎D膝关E阴包 12、属于足太阴脾经的穴位是() A大巨B水道C腹哀D阴郄E维道 13、足太阴脾经的终止穴是() A周荣B大包C隐白D俞府E天池 14、与神阙穴相平的穴位是() A外陵B大巨C大横D腹哀E日月

足阳明胃经

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足阳明胃经英文名称:Yangming Stomach Channel of Foot;Yangming Stomach Meridian of Foot定义:本经起于鼻翼两旁迎香穴,夹鼻上行,至鼻根部,与足太阳膀胱经相交于目内眦,向下沿鼻柱外侧,入上齿中,还出,环绕嘴唇,在颏唇沟承浆穴处左右相交,退回沿下颌骨后下缘经下颌角上行过耳前,沿发际,到额前神庭穴。其下行支脉沿喉咙向下后行,左右交会并与督脉在大椎穴处相会,折向前行,入缺盆,深入体腔,下行穿过膈肌,属胃,络脾。其直行主干从缺盆出体表,沿乳中线下行,夹脐两旁旁开2寸,下行至腹股沟处的气街穴,沿大腿前侧,至膝膑,沿下肢胫骨前缘下行至足背,入足第二趾外侧端厉兑穴。另一分支从足背上冲阳穴分出,前行入足大趾内侧端,经气于隐白穴与足太阴脾经相接。应用学科:中医药学(一级学科);中医基础理论(二级学科);经络(三级学科) 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百科名片 足阳明胃经穴 人体十二经脉之一。简称胃经。本经一侧45穴(左右两侧共90穴),其中15穴分布于下肢的前外侧面,30穴在腹、胸部与头面部。首穴承泣,末穴厉兑。主治肠胃等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某些病症和咽喉、头面、口、牙、鼻等器官病症,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之病症。 目录 循行路线 穴位详解展开 编辑本段 循行路线 穴位图足阳明胃经 循行部位起于鼻翼旁(迎香穴),挟鼻上行,左右侧交会于鼻根部,旁行入目内眦,与足太阳经相交,向下沿鼻柱外侧,入上齿中,还出,挟口两旁,环绕嘴唇,在颏唇沟承浆穴处左右相交,退回沿下颌骨后下缘到大迎穴处,沿下颌角上行过耳前,经过上关穴(客主人),沿发际,到额前。 本经脉分支从大迎穴前方下行到人迎穴,沿喉咙向下后行至大椎,折向前行,入缺盆,下行穿过膈肌,属胃,络脾。直行向下一支是从缺盆出体表,沿乳中线下行,挟脐两旁(旁开二寸),下行至腹股沟外的气街穴。本经脉又一分支从胃下口幽门处分出,沿腹腔内下行到气街穴,与直行之脉会合,而后下行大腿前侧,至膝膑沿下肢胫骨前缘下行至足背,入足第二趾外侧端(厉兑穴)。本经脉另一分支从膝下3寸处(足三里穴)分出,下行入中趾外侧端。又一分支从足背上冲阳穴分出,前行入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交于足太阴脾经。 本经脉腧穴有承泣、四白、巨髎、地仓、大迎、颊车、下关、头维、人迎、水突、气舍、缺盆、气户、库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外陵、大巨、水道、归来、气冲、髀关、伏兔、阴市、梁丘、犊鼻、足三里、上巨虚、条口、下巨虚、丰隆、解溪、冲阳、陷谷、内庭、厉兑,共45穴,左右合90穴。

《经络学》试题及答案

《经络学》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30分) 1.经络系统中,与脏腑有直接络属关系的是: A.奇经八脉B.十二经别C.十五别络D.十二经筋E.十二经脉 2.经络系统中,“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的为: A.经别B.经筋C.正经D.奇经E.别络 3.大多循行于人体深部,且有一定循行径路的是: A.络脉B.孙络C.浮络D.别络E.经脉 4.具有联缀四肢百骸、主司关节运动作用的是: A.经别B.经筋C.皮部D.经脉E.别络 5.能调节十二经脉气血,主要与奇恒之腑间关系密切的是: A.皮部B.别络C.正经D.奇经E经别 6.具有“溢奇邪”、“通荣卫”作用的是: A.浮络B.孙络C.别络D.经筋E.奇经 7.有一定的起止、循行径路和交接顺序的是: A.十五别络B.浮络C.孙络D.正经E.奇经 8.分别起自四肢,循行于体腔脏腑深部,上出于颈项浅部的是:A.阴跷脉B.阳跷脉C.足三阴经D.经别E.浮络9.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是:A.十五别络B.十二经别C.十二经筋D.十二皮部E.奇经八脉 10.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是: A.浮络B.孙络C.经筋D.别络E.皮部 11.内踝上八寸处以下,循行于下肢内侧中线的经脉是: A.足少阴肾经B.足太阴脾经C.足厥阴肝经D.足阳明胃经E.足少阳胆经 12.下列各组经脉中,从胸腔走向手指末端的是: A.心肝肾经B.胆胃三焦经C.心肺心包经D.心胆小肠经E.肺脾胆经 13.下列各组经脉中,从足趾走向腹腔、胸腔的是: A.肝胆肾经B.肝脾胃经C.肾膀胱胃经D.脾胃肾经E.脾肝肾经 14.在头面部,分布于面部、额部的经脉是: A.阳明经B.太阳经C.少阳经D.厥阴经E.少阴经15.上达头部巅顶的经脉是: A.足少阳胆经B.手少阳三焦经C.手太阴肺经D.足厥阴肝经E.手少阴心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