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表的设计思路

陈情表的设计思路
陈情表的设计思路

《陈情表》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陈情表》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两“表”之一,是一篇经典篇目,让学生在阅读中正确断句,读懂文意,读出情感,读出属于自己的感悟,是我设计《陈情表》教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表格的形式设计教案,尤其是对学生、教师各自任务、作用的明确规定也是这篇教学设计的特点之一。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结构思路的缜密、严谨和语言表达的委婉、畅达。

2、体会文章深挚朴实的感情色彩,理解“忠”“孝”的含义。

3、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在吟诵中解读作者的“情”字,体会本文悲恻动人的原因。

2、把握本文陈述的层次及语言特色,体会情之深,理之透。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音频朗读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点拨法

【教学过程】

陈情表》执教思路

《陈情表》是晋朝名士李密用血泪写成的千古孝文,学习本文的重要目标便是“孝”。好的语文课,应是文学性,思想性,艺术性的和谐统一。应是提升人文精神与培养综合能力的高度融合。在教研组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我重点思考了以下内容:

1.积累,阐发

语文的积累在于平时,语文的阐发在于一时。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逐步形成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法,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积累融会,在一时阐发出来,便

是一个崭新的语文世界。6分钟“我讲感悟最深的亲情故事”,就是学生在关照生活的基础上,在心灵受到震撼的前提下,为配合本课的学习目标而进行的“厚积薄发”。

2.感受,品味

阅读经典作品,品味语言非常重要。在阅读中,体味人生思想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人生,热爱生活的感情。感受艺术思想之美,深化语文情感,发挥想象力,提升审美境界。语言形象是任何影视表演永远取代不了的东西,所以,品读语言,感受形象是教学的必备环节。在课堂上,我先放《陈情表》一文的录音,然后让学生声情并茂的齐读全文,分读文段,重点读全文要句,讲译自己感受最深的文章语句,在感受理解全文语言的基础上去感受语言形象,领悟作者的精神世界,与作者塑造的形象进行心灵的碰撞。真正使学生走进了文本,用心灵触摸了语言形象。

3.思考,领悟

与文本展开对话,领悟其精神内涵,探讨人生价值与时代精神,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形成思考质疑的习惯,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反思性与批判性,共同思考,相互提高。课堂就是师生质疑,探讨,思考,领悟的最佳场所。为此,我设计了3道题:①父亲去世,母亲改嫁,作者为何说成是“慈父见背”,“舅夺母志”?②作者为何要从自己幼年的坎坷不幸说起?

③联系当时背景思考,作者为何提出“先尽孝后尽忠”的要求?这几个问题引领学生深入探讨了什么是“孝”,为什么要“孝”,怎样才是“孝”的问题,这都是围绕思考领悟文章的中心主旨而进行的。在此基础上,又把甲骨篆书“父”“母”“教” 3字展示给大家,再次让学生从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中去感悟古人造字是怎样认识“孝”的。这样,通过问题的探讨与领悟,既使学生深入了文本,又使学生挖掘了文本内涵的深度。

4.应用,拓展

在学习生活中,正确有效的运用语文知识,增强文化意识,关注现实生活,尊重理解多元思维。通过实践运用,拓展语文学习空间。课堂上,我结合文本中心设计了3道拓展应用题:①让学生根据上联撰写下联。(1)羊羔跪乳情深。____(2)人有无孝天地君亲师。____(3)慈父严母风风雨雨见真情。____②根据前边提供的语句进行扩写。“老牛舐犊,乌鸦反哺”。白发写下你的沧桑,皱纹镌刻你的世界,面对您,我想说:____③母亲节到了,请你为母亲发一条手机短信。——这些活动是结合高考题型并围绕文本中心而展开的,虽然设计的有些难度,但同学们活跃的思维,敏捷的应答,深情的表述,都反映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5.发现,创新

注意思考深入文本,发现重要问题,培养探究意识。怀着强烈的兴趣与激情,走进新的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课堂上我让学生进行了“返回历史”与“回到现实”的几个题目的换位思考。引用《古文观止》上的评说和古代二十四孝的故事,更使学生对“孝”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从而提升了文本中心的高度。

6.师为编导,生为主体

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改变过于被动学习,机械训练的状态,特别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应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并阐述个人见解,学会沟通与理解,学会探讨与分享。在调动学生“心”为学习核心的基础上,围绕文本学习中心“孝”而展开的一系列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

整堂课的“听、说、读、写”训练,都是在突出文本中心,结合高考训练,突现学生主体的基础上进行的,应该说自己展示的是一堂比较真实的语文课。当然,新课程改革要求新的语文课,应该怎么上,如何才能上好,固定的标准不好把握,但是,敢于结合新课改精神,并进行大胆的探索,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所共同肩负的历史使命。

第一课时

高三语文《陈情表》教案

高三语文《陈情表》教案 篇一】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 以简介作者及后人对该文的评价导入。 李密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无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 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晋武帝为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应召。后来晋武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催逼甚紧,于是写下了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理由婉言辞谢。 文章言辞恳切,真挚动人。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不哭者不孝。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二、指导学生疏通字词,理解全文内容 三、反复诵读课文,思考“情”在本文中有几层含义? 引导:本文的题目是,“表”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陈”是陈述的意思,情:(1)情况(事实);(2)衷情(孝情、苦情、忠情);(3)情理(忠孝之道)。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 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形象生动骈散结合自然精粹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齐读课文,思考:为何“陈”?“陈”什么? 提示:为何陈----用原文作答:除臣洗马,不能就职。(不想到晋朝为官)陈什么---用原文作答:夙遭闵凶;更相为命;不能废远;愿乞终养。(陈述年幼时的孤苦及祖孙的相依为命,自己的一片孝心。—— 二、赏析构思艺术 1.讨论:在陈请终养祖母这个要求时,李密碰到了什么困难? 引导:作者处在一种忠孝两难的矛盾境地里,请大家把作者的这种矛盾境地读 来。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了“孝情”? 第一段,请一二组同学朗读第一段,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忠情”? 第二段,请三四组同学朗读第二段,也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2.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在这样一个二难的境地里,李密是被动的,言辞稍有不慎,不仅达不到陈请的目的,还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下面我们来看看李密是如何化解矛盾,变被动为主动的。 3.思考讨论:请补写出“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后面省略的一句话,并想想作者为什么要省略这句话? 提示:故臣当终养祖母,不能废远。 引导:这是一个三段论式的推理,作者大前提,小前提,但结论却没有说,请你说出结论,并想想作者为什么不把这个结论直截了当地说出来,而是宕开一笔,写自己少仕伪朝的事?

陈情表原文及翻译

陈情表原文及翻译 陈情表原文: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

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陈情表翻译: 臣子李密陈言:我因命运不好,很早就遭遇到了不幸,刚出生六个月,父亲就弃我而死去。我四岁的时候,舅父强迫母亲改变了守节的志向。我的祖母刘氏,怜悯我年幼丧父,便亲自抚养。臣小的时候经常生病,九岁时不能走路。孤独无靠,一直到成人自立。既没有叔叔伯伯,又缺少兄弟,门庭衰微、福分浅薄,很晚才有儿子。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在家里又没有照应门户的童仆,生活孤单没有依靠,只有和自己的身影相互慰问。但祖母刘氏又早被疾病缠绕,常年卧床不起,我侍奉她吃饭喝药,从来就没有停止离开她。 到了晋朝建立,我蒙受着清明的政治教化先前有名叫逵的太守,察举臣为孝廉后来又有名叫荣的刺史推举臣为优秀人才。臣因为供奉赡养祖母的事无人承担,辞谢不接受任

陈情表公开课教案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李密的《陈情表》。 宋代学者说:“读诸葛亮《出师表》不堕泪者,必不忠;读李密《陈情表》不堕泪者,必不孝。” 《古文观止》也评价,这篇文章吐露的是“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篇流传千古的至孝美文。 二、结全学案复习字词 我们要想读懂这篇文章的内涵,首先就要弄懂文章的意思,因为字词始终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和重点,所以我们先来检查一下大家对学案上重点字词、特殊文言现象的掌握情况。我们还是以组为单位,四组。 第一组一起吧,来完成重点字词的注音及通假字这一部分。 第二组找出句中的古今异义并解释它的古义和今义各是什么。(派一名代表来完成吧)第三组来完成一词多义这一部分。(一起,还是派个代表?) (对一词多义我们如果掌握好的话,对于提高我们翻译文言文的能力会有很大的帮助) 第四组同学来完成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这一部分。(还是找个同学代表吧,他说的不准确的地方,大家再补充) 通过以上检测,证明大家已经为学习这篇文章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我相信这样大家就能更加深刻地去领会文章的内涵,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情感了。 三、读课文 文言文学习最好的方法就是诵读,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轻声朗读这篇文章。诵读时要注意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你领悟到感情。 (配乐朗读) (点评读:大家读的非常的流畅、整齐,但是感情不足,相信我们在分析完文章之后,大家一定会读得更好。) 四、分析文章 这篇文章的题目是“陈情表”,“表”这种文体,我们在初中就接触过,学习过《出师表》, (幻灯片:表:古代一种文体,是古代臣属给君王的上书,内容多为劝谏、辞免、庆贺、贡物等。它与一般上书奏折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常含有表示陈情、诉说心曲的意思。) 这篇文章的题目就叫“陈情 ..表”,那文中是谁向谁陈情,说的又是什么事呢?(生:……) 师:是李密向晋武帝陈述自己家有祖母需要奉养,不能应诏赴任的实情。李密写这篇表文想要达到的目的,用原文的话回答应该是(“愿乞终养”)。关于李密、关于晋武帝,以及当时的情况,也就是写作背景,在我们的学案中都有详细的介绍。从中我们可以简练地概括出,晋武帝执意要李密出山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拉拢人心,显示皇恩浩荡,因为李密在蜀汉曾经做过官,出使过东吴,具有一定的外交才能;另一个原因就是李密因孝闻名,借李密来推行自己以孝治天下的国策。可是李密家有96岁的老祖母,夙婴疾病,且李密又是蜀汉降臣,心系蜀汉,故无法也无心出仕,因此写了这篇奏章推脱朝廷的任命。但我们需要知道的是,李密陈情的对象不是一般的读者,而是靠杀戮和阴谋夺得政权,为人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司马炎,那李密要如何去构思这样一篇文章,如何去表达才能既不招祸,又达到自己的目的,

《陈情表》教案

《陈情表》教案 高二语文备课组 2016年10月10日 教学目标: 1、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 2、鉴赏本文融情于事的表达方式和形象精粹的语言;学习本文结构思路的缜密、严谨。 3、体会本文凄切委婉的陈情技巧,理解“忠”“孝”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1、在吟诵中解读作者的“情”字,体会本文悲恻动人的原因。 2、把握本文陈述的层次及语言特色,体会情之深,理之透。 3、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以及对“忠”“孝”的理解。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三课时 一、作者介绍 李密(224-287),西晋犍为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 二、背景介绍 此表是西晋初晋武帝泰始三年(公元267)写的。魏国后期,魏的实权落在司马氏手里,到魏元帝曹奂咸熙二年(公元265),司马炎代魏即帝位,改国号为晋,年号泰始。在此之前两年,蜀汉(刘备建立的政权)已经灭亡(孙吴到公元280年才灭亡),李密的家乡由晋统治。李密有学问,所以晋武帝想征他做官。 三、文体知识 表,是臣子向皇帝陈述己见的一种奏章。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它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等。《文章有体序说》:“七国以前,皆称上书,秦初改书曰奏。汉定礼议,是有四品:一曰章,以谢恩;二曰奏,以劾;三曰表,以陈情;四曰议,以执议。” 四、题解 陈——陈述、禀报 情——①情况(事实)②衷情、隐情、(孝情、忠情)③情理(忠孝之道)表——奏章(“表”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虽是公文,但并不是为了表达对国家大事的意见主张,而是臣子为了向皇帝表述自己的请求。) 所以“陈情表”就是“禀告自己苦衷的奏章。 五、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1、朗读课文,正音。

《陈情表》阅读答案

《陈情表》阅读答案 陈情表是臣子向君主陈述情怀、表明心曲的一种文体。臣子向皇上表达忠心和为国效命的诚意,要动之以情;要帝王接受自己的请求,又要从其心理需求出发晓之以理。小编在此整理了《陈情表》阅读答案,希望能帮助到您。 陈情表(元末明初)简祖英 ①臣祖英九岁失怙①,惟慈亲鞠育,逮长知训,冀或用世,以酬罔极之恩,臣之志也。向叨食元祿,为何左丞参佐,适值三山强寇②,剽掠广城,一门妻女,死节五人;而老母陈氏,为所拘囚。臣祖英隐忍不能即死,其有愧石苞殉国③也多矣。 ②兹遇圣朝维新,征讨不服,率土效顺,咸蒙嘉休。乃者三山逆寇,悉婴铁锁,臣母得以生还,虽臣祖英不孝之罪固所难逃,而得以展区区乌哺情私者,陛下之赐也。臣母子离散复完,白骨复肉,铭感圣德,彻于肝肺,虽九死其能报耶!陛下又复甄录④,寄以民社⑤,此正臣殒首效命之秋也。而臣俯顾自惭,不敢拜命者,以罪戾已深,不宜职在民牧。 ③钦惟圣朝,以孝道治天下,禄秩不容及不孝之徒;以仁心怀远人,匹夫无有不获之愿。况臣事元朝,叨为元臣,幸已逃诛。母年逾耄,孤苦特甚。尤宜恻怛而钦恤者也。伏望圣慈,收回成命,矜其爱日之短,俾遂归养之图,则臣母子拭目清平,讴歌德泽,为赐多矣。 ④今臣四十有九,老母年八十有一。鹤发垂堂,西山之日已薄;

弃亲赴任,不孝之罪弥深。苟违亲而事主,陛下安所用之?果尽奉欢之期,然后复求仕进,以尽忠罄节,非惟遂人子之私,亦圣朝孝理之道也。 【注释】①失怙:死了父亲。②三山强寇:指元末起兵于三山(今佛山)的邵宗愚割据武装,被何左丞所灭。③石苞殉国:石指石奢,苞指赵苞。石奢:楚昭王相,行县,道有杀人者,相追之,乃其父也;纵其父,自刎而死。赵苞:鲜卑侵略汉国,把汉将赵苞的母亲置于阵前,赵苞仍按时进击,他母亲和妻子都被鲜卑杀害,赵苞随后呕血而死。④甄录:甄别录用。⑤民社:此指地方官。 《陈情表》阅读题目: 24.本文借鉴了蜀汉末西晋初(填人名)的《陈情表》。(1分) 25.第1段用了石苞殉国的典故,对其分析不恰当是( )(2分) A.陈述隐忍苟活的惭愧。 B.表明忠孝难全的矛盾。 C.解释食元俸禄的原因。 D.表达家国兼爱的情怀。 26.对2段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乌哺情思,陛下之赐,表达对明朝饶恕自己罪过的感恩。 B.母子离散复完、罪戾已深,旨在说明不就任的原因。 C.母子离散复完、白骨复肉,深切表达对不孝罪过的惭愧。 D.殒首效命之秋也,表达死后也要为朝廷奔走效命的忠心。 27.分析第3段是怎样说理的。(4分) 28.表起先只用于陈情,以第4段为例说明这种表的特点。(3分) 《陈情表》参考答案:

《陈情表》教学设计 - 副本

陈情表 教学设计:马忠祥(古浪县第二中学)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1,普通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具体表述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其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素养整体结构的基础层面。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形成、思维品质与审美品质的发展、文化的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的建构过程中得以实现的。因此,让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培养学生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就成了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让学生深度而真实地学习语文,是摆在我们每位语文教师面前的迫切任务。 2.以学生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阅读教学只有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才能切实有效地提升每个学生的语文素养。要重视从学情出发设计教学,解决学生阅读学习中的问题,从学生的学业表现给学生以具体的指导,让学生学有所得。 3.课标指出,要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陈情表》是作者李密的散文,每个学生在解读时会获得不同的情感体验。

课标在选修课程“诗歌散文”中要求“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对本课来说,“以小见大”手法是一个很重要的特点。 3.《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变革学习方式”。网络教学是变革学习方式的一种尝试,它可以实现学生真实参与课堂。 二、教学背景分析 1.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传诵千古的绝妙好文,它陈情恳切,言辞婉转;它情理兼备,诚款感人;它缘情挥洒,流畅自然。 这就是晋代文学家李密的名作《陈情表》,“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奏章的一种,一般以向皇帝陈情为内容。我们在初中时曾经学过诸葛亮的《出师表》,那是西蜀丞相诸葛亮向蜀汉后主刘禅陈情的奏章。陆游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但就在诸葛亮之后不足一百年的晋朝,有一篇奏章足以和《出师表》相媲美,它即是李密的《陈情表》。 宋代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中说:“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愈《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 2. 主要内容 此表是西晋初晋武帝泰始三年(公元267)写的。魏国后期,魏的实权落在司马氏手里,到魏元帝曹奂咸熙二年(公元265),司马炎代

陈情表公开课教案

陈情表第二课时教案 常德外国语学校晏喻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 . 品味作者在叙述中蕴涵的真切情感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诵读法。体会作者在叙述中的蕴涵的真切情感;体会作者理性地表达诉求的艺术 2 . 点拨法。点拨字、词、句,通过抓住文本中关键语句,使学生领会“情”“理”结合的手法; 3.讨论法。通过关键问题的提挈,廓清思维认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了解“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学会感恩,懂得用爱来报答长辈。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结合作者的身世和时代背景,解读作者之“情”,体会本文成功的原因。 (二)难点:理解本文多角度切入、层层深入的陈述方式,体会情之深,理之透。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 四、教材与学情分析 《陈情表》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

这个单元学习古代抒情散文,主要目的是领略“辞”“序”“表”等不同的文体和语言,让学生在体会文章思想情感的基础上,掌握借助背景材料,分析理解作品的鉴赏方法。 这篇文章是李密向晋武帝上的一篇奏章。朝廷征召,李密作为蜀汉旧臣,如不应召,则有自矜名节、不与朝廷合作之嫌。但相依为命的祖母老迈,又不忍弃之不顾。李密从法、理、情等不同角度,层层推进,悉心说服武帝。本文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典型范例,学好了本文,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忠”“孝”含义的认识,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 经过前四个必修模块的学习,学生已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大体读懂文章内容;基本学会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以及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所以在第一、二课时里,我们完成了关于文意的理解和需要重点关注的文言现象学习,本课重点是赏析文本的丰富内涵。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明标: 李密面对天子的指责,面对城头频繁变幻大王旗帜的局势,居然成功的说服了靠野蛮杀戮起家的晋武帝,原因何在?《古文观止》是这样描述《陈情表》的。(展示)历叙情事 , 俱从天真写出,无一字虚言驾饰。晋武览表 , 嘉其诚款 , 赐奴婢二人 , 使郡县供祖母奉膳。至性之言 , 自尔悲恻动人。——《古文观止》如果我们从中找到他打动人心的两个关键字,你觉得是什么?(真,诚)他的真

陈情表阅读练习及答案

陈情表阅读练习及答案 《陈情表》阅读原文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独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待汤药,未尝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

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陈情表》阅读题目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2分) A. 形影相吊(慰问) B. 但以刘日薄西山(迫近) C. 夙婴疾病(经常) D. 则刘病日笃(沉重)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A. 臣具以表闻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B.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C. 欲苟顺私情苟非吾之所有 D.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11.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晋武帝征诏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不愿应诏,就写了这篇申诉自己不能应诏的苦衷的表文。

【课外阅读】李密《陈情表》遮蔽不愿出仕的动机

【课外阅读】李密《陈情表》遮蔽不愿出仕的动机 李密(224-287) 字令伯,一名虔,犍为武阳(今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县)人。西晋文学家。初仕蜀汉,后仕西晋。有《陈情表》流传于后世,被传颂为孝道的典范。 李密6个月大时丧父,由祖母刘氏抚养成人。泰始三年(267年)晋武帝立太子,下诏征密为太子洗马。李密祖母已96岁,年老多病。他向晋武帝上表,陈述家里情况,词语恳切,委婉动人。晋武帝为李密的一片孝心所感动,不仅同意暂不赴诏,还嘉奖他孝敬长辈的诚心。 李密在祖母去世服期满后出仕。曾任温县(今河南温县)县令、汉中太守等职,后罢官归田。六十四岁病卒。踏访故里 2011年初夏的一个清晨,细雨中的西蜀丘陵带着纵深的水汽起伏而来,那些蛰伏在岩石、山泉以及舌根的未及言说的春意,让人联想起望帝的逸事。按照四川省作协赴彭山县采风团的安排,去的第一站就是位于龙安村的李密故里。 出保胜乡西南约7公里,到达龙安村。这里四面环山,九峰罗列,龙安村一直被人们看作风水宝地,说它左有青龙山,右有白虎山,后面有龙眼睛山,前面有逗宝山。山头海拔510米,与平地的相对高度不过50米而已。之所以名曰“龙安”,是此地有始建于唐代的龙门寺。尽管村民们相信,在龙门寺大雄宝殿弥勒坐像右侧有一幽深石洞,四壁呈鳞甲状,数里开外的眉山东坡区某村一处烧火,烟却从这龙洞口冒出来。这不但是龙的栖居处,也是命名村名、寺名的唯一“圣动物”。 龙门寺大雄宝殿门外有一块雕有精美图案的石碑,镌刻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的圣旨,说明了重修龙门寺有关事宜。这块石碑厚约40厘米,高1.40米,一直被农民铺在猪圈里,前些年才被隆重“请出”,成为镇村之宝。 在殿前道光圣旨石碑的旁边,还树立李密造像。村民们说,寺外原是李密故宅的荷塘。我眼前的“荷塘”只剩一池的浮萍,将一座三孔古石桥围了个密不透风。龙门寺虽是李密的故居,但李密于晋太康八年(287年)逝世后,却是葬于今天彭山县凤鸣镇的龙门桥村,民国《彭山县志·疆域》载:“治北龙门桥去不一里,即为晋李密墓。碑为咸丰六年(1856年)知县李吉寿题”。李密墓经过历代维护,到1954年县文管所还修葺墓碑,可叹的是李密墓在

《陈情表》优质课比赛教学设计

陈情表 教学目标: 1.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 2.深入体会文章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 3. 引导学生赏析本文形象生动骈散结合自然精粹的语言。 教学重点:重要的文言知识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 教学课时:2 课时 课前预习: 1.通读全文,借助工具书解决文中生字词音义问题;试译全文,圈出难解的字词句注意铜通假、活用、古今异义等文言现象; 2.初步了解文章所表达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3.温习第一、二册的几篇文章,体会烛之武、诸葛亮、张良的劝说技巧,并和同学讨论李密陈情委婉的方式。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熟悉课文,掌握古汉语语词知识;理清课文思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初中学过一篇文章《出师表》,“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奏章的一种,一般以向皇帝陈情为内容。《出师表》就是诸葛亮向蜀汉后主刘禅陈情的奏章。陆游在《书愤》中写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意思是“千年以来谁可以和他相比呢?”我不敢举哪个名人去和诸葛亮比较,但就在诸葛亮之后不足一百年的晋朝,有一篇奏章足以和《出师表》相媲美,它陈情恳切,

言辞婉转;它情理兼备,诚恳感人;它缘情挥洒,流畅自然,它就是晋代文学家李密的名作《陈情表》,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传诵千古的绝妙好文。 二、学习文言基础知识: 1.四个学生分读全文。师生共同纠正字音。 终鲜( xiǎn )兄弟期功强(jī)近常在床蓐( rù) 猥(wèi)以微贱岂敢盘桓( huán )庶刘侥( jiǎo )幸 2、学生轻声诵读课文,对照注解,自己初步疏通课文;同时提醒学生 注意以下词句:(结合学案,分组完成) ⑴注意以下加点实词的意义:(一组) 慈父见.背舅夺.母志九岁不行 ..茕.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晚有儿息 茕孑立 ...形影相吊.夙婴.疾病察.臣孝廉举.臣秀才拜.臣郎中拜. 表以闻责臣逋慢 ..除.臣洗马犹蒙矜.育日薄.西山 ..刘病日笃 不矜.名节臣之辛苦 ..听.臣微志保卒 ..余年庶.刘侥幸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⑵指出通假字:(二组) 夙遭闵凶 零丁孤苦 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 ⑶找出活用词并解释(二组) 臣少多疾病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凡在故老,犹蒙矜育

苏教版语文高二《陈情表》公开课教学设计方案

《陈情表》公开课教学设计方案 设计说明: 该教学设计是在分析教材和考虑学情的基础上进行的。这篇课文是新课标必修五教材中的古代抒情散文单元的一篇文言文。首先,作为文言文,要重视吟诵、品读,于是在教学中我加大了朗读的份量,设计几种朗读方式,包括教师的范读,学生的齐读、单读、分散读,在朗读中积累文言词语、句式知识、体悟文本中蕴含的情感。其次,《陈情表》是古代散文中传诵千古的名篇之一。文本中涉及的语汇较多,消化理解文言实词是学生读懂文本、真正理清文本思路的前提,也有助于学生更进一步体悟作者在字里行间蕴含的真挚情感,因此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在授课中让学生结合文本详尽的注释疏通文意,教师做适当的点拨。进而针对文本提出所陈何情。文本的教学设计流程也是按照这一顺序展开的,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疏通文句,弄懂文意,掌握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以及文言句式,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2、通过诵读,理解所陈之情,体会陈情的方式。 3、品味作者在文中蕴含的真挚情感。 教学重点: 在反复诵读中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真挚情感。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悟以情动人的陈情艺术,进而分析作者是怎样通过陈情达到“愿乞终养”的目的。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蕴含的真挚感情。 2、点拨法。点拨关键的字、词、句,使学生在深层意义上领会文中蕴含的拳拳真情。 3、讨论法。讨论文中的关键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讨论中获取新知。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距今一千七百多年的魏晋时期,时局动荡,风云变幻。公元265年,司马炎篡位称帝,改国号为晋,魏国灭亡。晋武帝司马炎为了稳定局势、巩固政权、笼络人心,便采用怀柔政策,大力征召西蜀名士入朝为官,于是蜀汉旧臣李密便走进了他的视野。李密幼年丧父,母亲改嫁,由祖母刘氏一手抚养长大,以孝谨闻名,博学善辩。但就在晋武帝下诏征辟的时候,李密年迈的祖母已经是“夙婴疾病,常在床蓐”。一面是宠命优渥的皇帝诏命,一面是难以割舍的祖孙之情;一面是言辞切峻的朝廷诏书,一面是恩重如山的养育之恩,在这人生的重要抉择之时,李密将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近李密的《陈情表》。二、初读课文。(学生读完后,教师做诵读指导,同时做正音指导、点拨句读。) 教师范读第一段,指名学生朗读第二、三段,全班齐读第四段。 (要求:诵读要注意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感情。) 三、再读课文、缓读领会: (要求:缓慢诵读、圈点勾画参照课文注释还不能完全理解的字、词、句,师生共同解决。)四、三读课文、速读课文,思考: (1)、李密为何陈情,陈情所遇到何种困难。(要求:用原文语句作答)

《陈情表》优秀教案

《陈情表》教案 【设计说明】 《陈情表》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两“表”之一,是一篇经典篇目,让学生在阅读中正确断句,读懂文意,读出情感,读出属于自己的感悟,体味感恩之情,是设计《陈情表》教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表格的形式设计教案,对学生、教师各自任务、作用的明确规定。 【教学目标】 1、通过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积累“茕茕独立、形影相吊”等成语; 2、通过翻译课文,理顺思路,学习本文结构思路的缜密、严谨和语言表达的委婉、畅达及凄切婉转 的陈情技巧。 3、通过课外探究,资料补充,体会文章深挚朴实的感情色彩,理解“忠”“孝”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1、在吟诵中解读作者的“情”字,体会本文悲恻动人的原因。 2、把握本文陈述的层次及语言特色,体会情之深,理之透。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具准备】 PPT课件音频朗读 【教学方法】 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讨论点拨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看结果:李密是否打动了晋武帝呢? 【见课件】小结:本段提出以孝治天下的治国理念,陈述自己的从政经历和人生态度,并强调自己的特别处境,进一步打消晋武帝的疑虑,求得体恤。【见课件】

知识链接 中国的孝文化 “百善孝为先”,中华民族的孝文化历史悠久,源源流长。在传统文化中,孝文化最受推崇。 孔子把孝悌作为实行“仁”的根本,提出“三年无改于父道”、“父母在,不远游”等一系列孝悌主张。孟子也把孝悌视为基本的道德规范。秦汉时的《孝经》则进一步提出:“孝为百行之首。”汉代“以孝治天下”,孝悌则成为人们做人的准则和行为的规范。 孝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表现。在选官制度上,也体现出对孝的提倡。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就是“孝廉”,孝廉就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如果乡里有人以孝出了名,地方长官是有责任向上推荐的,而且还可以直接任用。 “孝”在古代具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所谓圣朝以孝治天下,做官的人,不管文官武官,也不管官做多大,碰到父母之丧,如果不马上请假还乡,那是不对的,监察御史马上提出弹劾,可以处分到永不录用的程度,是很严重的。不过有一点例外,以武将来说,他正在前方作战,假使父母死了,仍然要向朝廷请假还乡,皇帝可以下诏书,着他移孝作忠,予以慰留,这才可以不还乡。 古代连皇帝也要守丧三年。譬如说丧期之间是不准结婚的,年轻皇帝登位前若要结婚,除非由皇太后下命令才可以。在唐代、宋代、明代、清代都有,老皇帝一死,新皇帝没有就位以前,丧事没有发布,先办婚事,第二天再发丧,否则就违犯礼制。这种古礼连皇帝都要遵守,这就是中国文化的精神。

《陈情表》高三语文教案

《陈情表》高三语文教案 自己整理的《陈情表》高三语文教案相关文档,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第一节课 首先,导入主题 通过介绍作者和后人对本文的评价来介绍。

李密早年丧父,母亲改嫁。赖的奶奶刘没养过人。李密孝顺地服侍他的祖母,所以他在村里被命名为“孝顺”。 李密为人正直,文名好。他年轻时是蜀汉的学者,表现出很高的外交能力。为了稳定局势,晋武帝打出了“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所以,李密被地方推荐为“孝顺”、“秀才”,却因为伺候奶奶而不去应召。后来晋武帝叫他给太子洗马,很迫切,于是写了一张表,又一次委婉地说婉拒,理由是他奶奶年纪大了,没人照顾。

文章真挚感人。读《出师表》的人不哭不忠,读了不哭不孝。千百年来,人们常常把忠诚《出师》和孝顺《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施密的作品具有相当强的感动力。 第二,引导学生明确单词,理解全文 第三,反复阅读课文,思考这篇文章中“情感”的含义。

导读:这篇文章的题目是《表》是一种奏折,是臣下用来请君主陈感谢他的。“陈”是陈述的意思。情感:(1)情境(事实);(2)告白(孝、苦、忠);(3)合理(忠孝)。 第二节课 教学要点:

1.引导学生欣赏到这篇文章的意境,思想性强,思路清晰,富有表现力,情理之中; 2.引导学生欣赏结合自然本质的生动形象的语言。 教学过程:

先一起读课文,想一想:为什么是“陈”?“陈”什么? 提示:陈为什么用原文回答:除了洗马部长,他不能上岗。(没想到晋朝当官了) 陈什么——用原文回答:被谋杀;更多的生活;不能废远;愿意乞求帮助。(陈述年纪轻轻的孤独感,祖孙两人的依赖,自己的孝心。——

人教版语文高三-人教必修五陈情表教学设计1

人教必修五《陈情表》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该教学设计是在分析教材和考虑学情的基础上进行的。这篇课文是新课标必修五教材中的古代抒情散文单元的一篇文言文。首先,作为文言文,要重视吟诵、品读,于是在教学中我加大了朗读的份量,设计几种朗读方式,包括教师的范读,学生的齐读、单读、分散读,在朗读中积累文言词语、句式知识、体悟文本中蕴含的情感。其次,《陈情表》是古代散文中传诵千古的名篇之一。文本中涉及的语汇较多,消化理解文言实词是学生读懂文本、真正理清文本思路的前提,也有助于学生更进一步体悟作者在字里行间蕴含的真挚情感,因此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在授课中让学生结合文本详尽的注释疏通文意,教师做适当的点拨。进而针对文本提出所陈何情。文本的教学设计流程也是按照这一顺序展开的,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疏通文句,弄懂文意,掌握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以及文言句式,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2、通过诵读,理解所陈之情,体会陈情的方式。 3、品味作者在文中蕴含的真挚情感。 教学重点: 在反复诵读中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真挚情感。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悟以情动人的陈情艺术,进而分析作者是怎样通过陈情达到“愿乞终养”的目的。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蕴含的真挚感情。 2、点拨法。点拨关键的字、词、句,使学生在深层意义上领会文中蕴含的拳拳真情。 3、讨论法。讨论文中的关键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讨论中获取新知。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距今一千七百多年的魏晋时期,时局动荡,风云变幻。公元265年,司马炎篡位称帝,改国号为晋,魏国灭亡。晋武帝司马炎为了稳定局势、巩固政权、笼络人心,便采用怀柔政策,大力征召西蜀名士入朝为官,于是蜀汉旧臣李密便走进了他的视野。李密幼年丧父,母亲改嫁,由祖母刘氏一手抚养长大,以孝谨闻名,博学善辩。但就在晋武帝下诏征辟的时候,李密年迈的祖母已经是“夙婴疾病,常在床蓐”。一面是宠命优渥的皇帝诏命,一面是难以割舍的祖孙之情;一面是言辞切峻的朝廷诏书,一面是恩重如山的养育之恩,在这人生的重要抉择之时,李密将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近李密的《陈情表》。 二、初读课文。(学生读完后,教师做诵读指导,同时做正音指导、点拨句读。) 教师范读第一段,指名学生朗读第二、三段,全班齐读第四段。 (要求:诵读要注意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感情。) 三、再读课文、缓读领会: (要求:缓慢诵读、圈点勾画参照课文注释还不能完全理解的字、词、句,师生共同解决。)四、三读课文、速读课文,思考: (1)、李密为何陈情,陈情所遇到何种困难。(要求:用原文语句作答) 陈情的缘由:愿乞终养。(陈情是为了达到“奉养祖母,暂不出仕”的目的。)

陈情表公开课教案

《陈情表》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充分诵读课文,为背诵课文打基础。 2、体会文中所蕴涵的浓重的情感,引导学生感悟至爱亲情。 3、体会文章的语言,感悟文章的诗意美。 教学重难点 1、体会作者对祖母的深情,认识感恩。 2、理解作者层层深入的说理技巧。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深入地学习这篇流传千古的至孝美文。 二、何谓陈情? 陈——陈述、禀报 情——隐情、苦衷 表——奏章(“表”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虽是公文,但并不是为了表达对国家大事的意见主张,而是臣子为了向皇帝表述自己的请求。) 所以“陈情表”就是“禀告自己苦衷的奏章。 那么,《陈情表》是谁在陈情?为何陈情?陈述的又是什么情呢? 三、为何陈情? 通过介绍背景,引出本文所陈之情:孝情、忠情、苦情(板书) 四、如何陈情? (一)诵读课文 1、师范读。 2、学生集体朗读。 3、自由诵读。(思考本文的行文思路。) (二)文本解读 1、师生讨论本文的行文思路。 第一段:历述自己的悲惨境遇 第二段:续写进退两难的处境 第三段:提出孝之大理,不能就职 第四段:提出先尽孝,后尽忠 2、讲解课文第一段。 (1)指名朗读第一段 (2)重点字词梳理 以:因为。夙:早时。 闵:通“悯”,指可忧患的事(多指疾病死丧)。 凶:不幸。见:用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 夺:改变。不行:不能走路。 零丁:通“伶仃”,孤独的样子。 至于:古义,达到某种程度;今义,表示另提一事的连词。

李密《陈情表》简明英《陈情表》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情表(甲)李密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陈情表(乙)简明英 钦惟圣朝,以孝道治天下,禄秩不容及不孝之徒;以仁心怀远人,匹夫无有不获之愿。况臣事元朝,叨为元臣,幸已逃诛。母年逾耄,孤苦特甚。尤宜恻怛而钦恤者也。伏望圣慈收回成命矜其爱日之短俾遂归养之图则臣母子拭目清平讴歌德泽为赐多矣 今臣四十有九,老母年八十有一。鹤发垂堂,西山之日已薄;弃亲赴任,不孝之罪弥深。苟违亲而事主,陛下安所用之?果尽奉欢之期,然后复求仕进,以尽忠罄节,非惟遂人子之私,亦圣朝孝理之道也。 注:禄秩,官员俸禄的级别。 2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但以刘日薄.西山薄:迫近 B.听.臣微志听:劝告 C.鹤发垂堂 ..,西山之日已薄垂堂:靠近屋檐的地方 D.不孝之罪弥.深弥:更加 2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设九宾礼于.庭 B.陛下安所用之.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C.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请以.战喻 D.苟违亲而.事主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29.下列对选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段(甲)字里行间融入了作者强烈的感情,在写到自己和祖母相依为命的深厚亲情时,

《陈情表》阅读练习及答案

《陈情表》阅读练习及答案 《陈情表》阅读训练 1、指出各句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逮奉圣朝,沐浴清化。逮:及,至 B、凡在故老,犹蒙矜育。矜:怜惜 C、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笃:更加 D、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薄:迫近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 B、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C、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B、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3、分析比较下列句中“以”的意义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②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③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④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④相同②和③不同 D、①②③④各不相同 4、选出翻译准确的一项是()

①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②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A、①生下小孩六个月,父亲离开了他。 ②我小时候常生病,九岁还不能走路,孤独无靠,直到长大成人。 B、①生下来只六个月,父亲就去世了。 ②我小时候常生病,九岁还不行,孤独无靠,直到长大成人。 C、①生下来六个月,父亲就去世了。 ②我小时候常生病,九岁还不能走路,孤独无靠,直到成家立业。 D、①生下来六个月,父亲就去世了。 ②我小时候常生病,九岁还不会走路,孤独无靠,直到长大成人。 5、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最能够表达李密动之以情向晋武帝提出辞官的一组是() ①茕茕孑立,形影相吊。②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③人命危浅,朝不虑夕④母、孙二人,更相为命 ⑤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⑥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②④⑥

陈情表公开课教案设计

陈情表公开课教案设计 今天为大家带来陈情表公开课教案,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本教案将通过《陈情表》的教学,引导学生对于古人“至孝”行为的理解,唤醒他们对亲情的珍惜。 学习目标: 1.梳理课文情节,检查学生掌握的文言知识。 2.通过阅读对祖孙之情的描写,具体体会“孝”这一中华美德。 3.引导学生赏析李密说情的艺术以及至真至诚的说情语言。 教学流程(3课时):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以声激情 充满真情的课堂一开始就要把学生引进我们设置的情境里,于是我在课前选择了满文军的一首《懂你》,把整个课堂引入深情的氛围,然后导入: 读《出师表》不泪下者,必不忠,读《陈情表》不泪下者,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泪下者,必不友。今天,让我们走进李密的陈情表,去体会一个孝子面对恩重如山的祖母和皇帝诏命时无奈的述说吧! 二、涵咏功夫兴味长,以读诉情 阅读能体味文本思想的多姿多彩,深化作品的情感,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提升他们的审美境界。语言形象是任何影视表演永远取代不

了的东西,所以,品读语言,感受形象是教学的必备环节。我在课前已经布置学生有层次梯度地三读了,即:第一读,读正确音;第二读,读准字词轻重;第三读,把握感情。所以,上课时,我让学生伴着舒缓忧郁的节奏朗读时,他们已经把李密的感情处理得十分到位了。 三、润物无声潜人心,细节析情(课堂实录片段) 在分析文本时,好的问题设置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我采用的创设情境法,不单停留在对课本的文字的解说上,更注重调动学生的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构筑画面,我设置的问题如下:幻灯显示1:从第一段中,有几个数字,“六月、四岁、九岁”,这几个时期李密分别发生了什么变故?你能用自己的话去描述李密的童年遭遇吗? 生:李密6个月的时候父亲就死了,四岁母亲也嫁人了,九岁还不会走路,他的童年非常悲苦。 师引导:一般小孩子13个月就会走路了,为什么李密九岁还不会走路? 生:他营养不够,缺钙。 生:他没人带,也没人教他走路。 师引导:这样的情况,我们在哪里会看到类似的小孩? 生:步行街,那些衣服破烂、全身肮脏、到处讨饭的小孩。 师引导:对,李密的童年和他们很相似,我们可以推测他还会有哪些遭遇呢? 生:受人歧视,没钱读书,没有同伴,没有玩具,性格孤僻,自

《陈情表》高考文言文阅读读练习及答案(二)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1—3题。(8分)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以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事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1)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2)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 (3)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4)但以刘日薄西山 2.下列加点的词语均属于古代升降官用法,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例:至微至陋,过蒙拔擢 A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B诏书特下,拜臣郎中 C寻蒙国恩,除臣洗马D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3.下列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至微至陋,过蒙拔擢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B州司临门,急于星火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C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亲贤臣,远小人 D但以刘日薄西山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答案: 1.(1)及,至(2)考察和推举(3)不久(4)迫近 2.D(D为降官,其他为升官。) 3.D(A均为形容词,低微;B均为介词,表比较;C均为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远离;D前为介词,因为,后为连词,常与“无”连用,和在一块译为“不能够”。)

新编【《陈情表》教学设计方案】 陈情表教学设计一等奖

【《陈情表》教学设计方案】陈情表教学设计一等奖 《陈情表》教学设计方案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疏通文句,弄懂文意,掌握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以及文言句式,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2、通过诵读,理解所陈之情,体会陈情的方式。 3、品味作者在文中蕴含的真挚情感。 教学重点:在反复诵读中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真挚情感。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悟以情动人的陈情艺术,进而分析作者是怎样通过陈情达到“愿乞终养”的目的。 教学方法:1、诵读法。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蕴含的真挚感情。 2、点拨法。点拨关键的字、词、句,使学生在深层意义上领会文中蕴含的拳拳真情。 3、讨论法。讨论文中的关键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讨论中获取新知。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文导入:距今一千七百多年的魏晋时期,时局动荡,风云变幻。公元265年,司马炎篡位称帝,改国号为晋,魏国灭亡。晋武帝司马炎为了稳定局势、巩固政权、笼络人心,便采用怀柔政策,大力征召西蜀名士入朝为官,于是蜀汉旧臣李密便走进了他的视野。李密幼年丧父,母亲改嫁,由祖母刘氏一手抚养长大,以孝谨闻名,博学善辩。但就在晋武帝下诏征辟的时候,李密年迈的祖母已经是“夙婴疾病,常在床蓐”。一面是宠命优渥的皇帝诏命,一面是难以割舍的祖孙之情;一面是言辞切峻的朝廷诏书,一面是恩重如山的养育之恩,在这人生的重要抉择之时,李密将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今天就让我们一

同走近李密的《陈情表》。 二、初读课文。(学生读完后,教师做诵读指导,同时做正音指导、点拨句读。)教师范读第一段,指名学生朗读第二、三段,全班齐读第四段。 (要求:诵读要注意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感情。)三、再读课文、缓读领会:(要求:缓慢诵读、圈点勾画参照课文注释还不能完全理解的字、词、句,师生共同解决。)四、三读课文、速读课文,思考:(1)、李密为何陈情,陈情所遇到何种困难。(要求:用原文语句作答)陈情的缘由:愿乞终养。(陈情是为了达到“奉养祖母,暂不出仕”的目的。)所遇到的困难: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进退两难)(2)、把李密所陈之情用最精炼的词语概括出来。 所陈之情:中国古代最传统的两种感情:忠情、孝情。 五、四读课文。 品读鉴赏文本,挖掘文本的内涵:(要求:小组合作、逐段探究。)提问:李密是如何陈情的?(一)赏析第一段:(在理解李密身世悲苦的基础上把握朗读时凄苦、悲凉的语速、语调。)1、本段中总括的句子: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2、对“险衅”“闵凶”如何展开的:(在文中找出原话并且对所陈之情加以概括)身世凄苦: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闵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人丁衰微: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