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公共管理中的运用

信息技术与公共管理中的运用
信息技术与公共管理中的运用

信息技术与公共管理中的运用

考号:115212196970 考:115234 姓名:王朝琳

内容提要

随着世界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已经延伸到了中国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信息技术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促使人类从工业时代进入了信息时代、数字化时代。互联网络、生物技术、模拟试验、思维工程和数字游戏等编织出数字化时代场景,影响着经济、政治、文化各种领域,对现代人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通过对信息技术应用中的问题的表象和原因的分析,就目前遇到的技术系统开发的阻力以及信息技术运用的所遇到的问题,提出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应对方法,从现实角度为解决信息技术运用的问题。

关键词:信息技术、公共管理、正面影响、阻力、不当使用、控制

关键词:信息技术、公共管理、正面影响、阻力、控制

一、信息技术与社会关系文献综述

纵观技术哲学史,对于技术与社会关系问题以及技术的价值观的探讨中,曾经有许多理论学家、哲学家都表述了自己的观点,对技术使用价值的二重性的不同认识,产生了技术乐观主义和技术悲观主义:

(1)技术乐观主义

作为早期的技术乐观派的代表,F.培根对技术给予了积极的评价,在他看来,技术是人的劳动,是可以支配自然和征服自然的重要手段,那种否定技术作用的观点是不可取的,他指出:与自然科学相比,技术一直处于快速发展和不断完善之中,许多世纪以来,“但是,在以自然和经验为依据的机械技术中间,我们看见发生的都是相反的情形,因为这些东西(只要他们是人民大众所需要的)是在不断的繁荣和生长,好像在它们中间有着一种生命的气息,起初很粗钝,然后便利起来,往后变得很美观,而且在一切时候都在向前进展”。技术乐观主义者在关注技术正价值的同时,也注意到了技术所导致的许多问题,但它们仍坚持片面的技术价值观,认为

这说明技术还不够发达,因而问题的根本在于继续大力发展技术

技术乐观主义也导致了技术决定论的产生,专家统治或者说技术官僚就是技术决定论的表现之一。20世纪60、70年代,技术发展使社会阶层中掌握技术知识和技术技能的人,逐渐形成一个特定的团体,他们参与社会决策和社会控制,具有一定的行政权威,这就是专家统治。西方社会学家普遍认为,在信息社会中,领导阶层应该是具备科学技术的智能专家。

(2)技术悲观主义

技术悲观论者把技术看作是威胁人类及其自由的一种自主的、强大的非人性力量。F.G.荣格、法兰克福学派以及海德格尔等人都是技术悲观主义的代表人物。荣格认为与那种把技术看作能为人类提供财富和自由的乐观主义相反,技术非但不能创造财富,反倒是一种消费的力量。在对现实所做的社会经济学的批判中,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竭力依靠理性主义哲学的历史传统,依赖黑格尔和马克思著作中所发挥的对异化的批

判。“社会批判理论”广泛地运用了心理分析的哲学观点。(这方面比较突出的是马尔库斯和哈贝马斯)

确切地讲,必须进行一种政治上有效的、能够把社会在技术知识和技术能力上所拥有的潜能同我们的实践知识和意愿合理地联系起来的讨沦。

(3)主要观点或假设

本文旨在通过对技术哲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借鉴海德格尔以及哈贝马斯理论观点,从中国公共管理的角度,分析目前遇到的信息技术系统开发的阻力以及信息技术运用的所遇到的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应对方法,从现实角度解决信息技术运用的问题。

过程中不当使用技术的这样一个假设。本文针对这个假设,提出了通过从制度、法律、人文和技术四个方面规范和控制人(技术使用者)的行为来控制信息技术运用问题的产生这么一个观点。

(4)研究方法

本文最主要的研究方法是举例分析的方法。通过对信息技术在我国公共管理的中运用实例的分析,剖析信

息技术对公共管理的正面影响和所带来的问题,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二、信息技术在公共管理中的运用

1、Internet到2000年前就已连接全世界100万个网络、1亿台计算机和多达10亿的用户。随着领域的拓宽,任何领域的公共信息和绝大部分专业信息都可能在网上存在并得到许可进行访问。不仅如此,这个已被公认为人类最庞大的、最综合的信息源还在不断地自我更新,从理论上讲,每~秒钟网上的信息都在变化。用英国著名科学哲学家詹姆斯·马丁的话说,19世纪世界知识总量每五十年增长一倍,20世纪中期是每十年增长一倍,70年代是每五年增长一倍,而80年代则是每三年增长一倍,到21世纪,有的学科甚至是每隔一年增长一倍,这可以形象地称为“知识爆炸”。毫不夸张地说,知识和文化信息的爆炸式创生使人类知识总量达到空前的规模。J2恩格斯曾在一百多年前预言:“科学发展的速度至少也是和人口增长的速度一样的:人口的增长同前一代的人数成比例,而科学的发展则同前一代人遗留下的

知识量成比例,因此在普通的情况下,科学也是按几何级数发展的。

(1)信息技术对政治的影响

电子计算机、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和广泛运用,使某些脑力劳动机械化和自动化,电脑代替了人的部分脑力劳动.从而使人的脑力获得了部分的解放。人们借助现代科学技术,赋予机器以一定的思维能力,使机器人参与生产过程,代替人从事繁重、危险等各种劳动。人的自主性得到提高和扩大,人的素质和各种能力的提高和全面发展,它促进入的民主意识的提高,为人参与社会政治活动提供了条件,有利于大众民主意识的提高。从1999年我国政府上网工程开始以来,各级政府纷纷在因特网上设立自己的网站、网页等,到2003年3月,全国己有70%以上的地市级政府在网上设立办事窗口,在网站发布大量的政府信息便于社会共享,政府网站已经成为承载当地政府信息资源的主流网站。一句话,电脑和网络的发展使政治文化正走向世俗化。

(2)信息技术对文化的影响

互联网造就了一种新的文化模式——网络文化。这种在网络空间里衍生出来的网络文化,通过网络进行传播和交流,它具有一些专门的语言符号、文字符号,并形成自己的特色。它抹去了种族、地位、年龄、相貌、性格和身体等的差异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民众。如网络文学、网络聊天、网络音乐等都在网络文化的背景下茁壮成长。

(3)信息技术对经济的影响

在工业社会中,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是靠资源投入的方式来实现,工业化加工资源的方式是一种高消耗,高污染的实现方式,这种方式必然会引起自然资源的日益枯竭,工业污染的加剧、环境退化的失控。而信息技术引发的社会信息化,为各国摆脱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了技术可能。这不仅表现在信息技术的生产和发展给传统行业造成的深远影响,更体现在它推出了一个新兴的行业即互联网行业。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已成为当代最先进、最活跃的生产力。

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发布了二〇〇五中国信

息化发展报告》,全面介绍中国信息化政策及近年来取得的重要进展。这是中国政府有关部门首次发表有关国家信息化发展状况的政府文告。2005年上半年,中国的固定、移动电话用户超过7亿,互联网用户超过了1亿,其中宽带用户已经达到3165万户。电话用户、网络规模已经位居世界第一,互联网用户和宽带接入用户均位居世界第二。到2004年底,广播电视网络覆盖了全国96.6%的行政村,城市已经完全覆盖了。最新统计表明,到2006年11月中国网民总数已经超过1.2亿,居世界第二位,其中宽带上网超过7000万,网站总数近80万家,上网计算机超过5000万台。另据美国调研机构Ipsoslnsight 的最新调查显示:中国网民平均每周在线时间为17.9小时,位居全球首位。信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对经济增长贡献度稳步上升.2005年.信息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 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达到16. 6%。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已超过30%。掌握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的应用效果日渐显著。

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不断取得新的进展,能源、交通运输、冶金、机械和化工等行业的信息化水平逐步提高。传统服务业转型步伐加快,信息服务业蓬勃兴起。金融信息化推进了金融服务创新,现代化金融服务体系初步形成。电子商务发展势头良好,科技、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领域信息化步伐明显加快。国防和军队信息化建设全面展开。国防和军队信息化取得重要进展,组织实施了一批军事信息系统重点工程,军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主战武器系统信息技术含量不断提高,作战信息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三、信息技术在中国公共管理中的运用

21世纪初,信息技术在公共管理部门中真正得到全面运用和相当肯定。当信息技术的普及形成了以共享数据资源为主要目标、相互联结起来的计算机网络后,计算机网络就开始从根本上改变着人们相互之间联系、工作和沟通的方式。结合我国近年来政府信息化的发展情况的研究,国内有关专家提出政府信息化发展的“三阶

段论”概念框架,这三个阶段分别是:

1.以采用现代办公手段、提高行政效率为主要特征的办公自动化过渡准备阶段;

2.以改变政府工作方式、促进服务转则为主要特征的电子政务启动调整阶段;

3.以重塑政府职能、实现政府再造为主要特征的电子政务实施应用阶段。信息技术推动公共管理模式向现代化、知识化的方向发展。

20世纪初期,各省市的公共管理部门都开始采用先进科学手段来提高内部管理的效率和效能,纷纷建立了内部办公自动化系统,有效提高内部办公的规范性、科学性和有序性。广东省卫生厅于2005年建立了办公自动化系统,系统的建成,实现内部公文管理的电子化、自动化和无纸化,提高内部公务处理的效率,规范处理环节,减少处理中的不可控因素影响,同时达到充分整合和集中收集厅内各类原来处于信息孤岛的有效信息,发挥这些信息的价值的目的。

有了数据使用进化论的论断,具备了信息系统的理

论支持,发掘了新的关键技术,使得信息技术无论从理论层面还是技术层面都具备了推动公共管理发展的技术基础,使政府信息化发展的“三阶段论”有了充分的实践基础和理论准备,也为信息技术推动公共管理发展提供了条件。

任何技术的产生与发展都离不开特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信息技术也不例外。不同的社会结构对技术的容量是不同的,因此对技术有著不同的需求,而技术也必须和特定的社会结构相适应,否则便不能生存与发展。信息技术的能给社会带来许多好处,但是是否采用信息技术,采用什么类型的信息技术却取决于采用这类信息技术的成本与效益是否成正比。今天,技术进步的方向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由那些从社会生活的强制性的再生产中自发产生出来的社会利益决定的。企业与个人对信息技术的选择要考虑经济因素,选择以最小投入获得最大产出,国家也是如此。

四、规范和促进信息技术在中国公共管理中的运用

公共管理中信息技术运用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使

得我们不得不讨论如何控制信息技术,才能使它在发挥作用的同时又不影响社会的正常秩序,促进信息技术在公共管理中的良性运用。

1.制度控制

制度环境是技术与经济发展中国家的重要条件,技术与经济的发展的必然要求与之相适应的制度环境。制度环境又是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根据历史与现实所做出的选择。因此,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对保障技术与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都有要求。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中央控制式的制度环境不断提出挑战,要求我们不断优化制度环境;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给民众更多的民主选择机会的同时,不断优化的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制度环境。”

(1)建立高层领导负责制。

让领导参与到信息化建设中,让领导对信息化建设有充分的重视,提供必要的财力物力人力支持。保证信息开发有强大的后备力量。督促电子政务网站的及时更新、升级。减少数字鸿沟,增进条块间的联系与沟通、

形成资源共享的模式。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国家税务总局考察“金税工程”时强调,尽快实现海关、银行、外汇、公安、外贸与税务等信息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以充分发挥信息网络的作用,促进电子政府工程建设,提高政府管理和执法水平。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府信息化。国务院各部门和各级政府要务必提高认识和充分认识政府信息化的重要性,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

(2)制定项目开发的制度或规程。

为应对政策变动频繁导致项目规划困难,在项目初期,就要注意政策制定与信息技术项目实施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制定相应政策的时候,就应该开始考虑相关IT 项目的实施在电子政务环境下,IT项gl往往是政策实施的必备条件,而且还必须进一步考虑实施过程中各个层次的责分担和政策制定的透明度。”制定相应制度或规程,在开发设计阶段,编制详细的政策与项目关系表,一旦政策发生变化,可以及时响应,变更项目的开发。

(3)制定与项目外包有关的制度

在项目外包的情况下,在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制度配合:一是与部门预算改革配合,细化政府机关在信息技术方面的预算管理,在能够进行成本比较的基础上,控制自建自管的预算支出,使信息技术外包优先得到预算资金安排;二是在政府采购中,把IT外包服务作为采购项目,并制定相应的采购程序、采购标准和控制方案,以公开招标等方式,进行政府集中采购,提高公开程度以筛选合格的外包服务商,并更大程度的降低成本;三是对信息技术外包服务商给与政策支持,特别是对以政府信息技术业务外包服务为主的企业可以考虑给与比较优惠的政策待遇,形成一批比较稳定的外包服务企业,并带动产业发展。

(4)公共管理部门的信息技术开发利用规程

政府部门应该制定信息技术开发利用的规程来规范公共管理部门对于信息技术开发利用的各种事项。首先要规范电子政务、内部管理系统的开发进度和广度,要论证开发的必要性,该开发的就开发,没有达到开发能力的,就暂缓开发。需要使用的再开发、公共信息技术

水平层次达到的再开发。其次,要对开发过程有评估有鉴定。开发前期应该制定详细的开发计划、要考虑开发后数据的共享利用,不能光采集不使用,或者重复采集。减少条块化建设,不同机构之间要实现数据共享,将数据利用起来。开发结束后要进行评估,确定信息系统的实际利用价值和开发的成果。最后要开展群众监督,让公众评判这个系统对公共管理的提高作用以达到实事求是。

2.法律控制

在我国,1994年2月18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147号令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障条例》,1997年6月28日公安部部长办公会议通过,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第32号令发布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专用产品检测和销售许可证管理办法》,2000年4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第51令发布的《计算机病毒防治管理办法》等相关的法律与法规中,也有涉及计算机犯罪、破坏和其他行为的条款。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第七条规定,“任

何组织或个人,不得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从事危害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公民合法利益的活动,不得危害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其第二十三条也规定,“故意输入计算机病毒以及其他有害数据危害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的,或者未经许可出售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专用产品的,由公安机关处以警告或者对个人处以5000元以下的罚款、对单位处以15000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除予以没收外,可以处以违法所得1至3倍的罚款。在电子政府建设要制定容易为普通公民所辨识的简约的电子政府规则。

我国现行有关立法对隐私权的独立地位未予确认,实践中通常把侵害隐私的行为作为侵害名誉权处理。法律专家指出,所谓隐私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生活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不受他人侵扰、知悉、使用、披露和公开的权利。

知识产权问题和信息安全问题政府在信息技术上的作用一保密权与版权的保护者”。政府应该定制关于基于网络的知识产权和信息安全的法律条文,以保护在网

络上传播的具有知识产权的内容。制定信息安全标准,有利于信息安全产品规范化,有利于保证产品安全可信性、实现产品的互联和互操作性,以支持信息系统的互联、更新和可扩展,支持系统安全的测评与评估,保障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

通过制度、法律、人文、技术这四个方面的控制,规范信息技术在公共管理中的应用,规范政务基础信息的采集和应用,建设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推动政府信息公开;整合电子政务网络,建设政务信息资源的交换体系,全面支撑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建立电子政务规划、预算、审批、评估综合协调机制;加强电子政务建设资金投入的审计和监督,逐步形成统一规范的电子政务财政预算、基本建设、运行、维护管理制度和绩效评估制度。

虽然在中国公共管理的信息技术应用中产生了这样那样的问题,这只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与广泛应用中出现的一些不和谐音符,信息技术给人类带来的益处要远远大于其产生的负面影响。信息技术的应用提高了我

国公共管理的层次和效率,只要认清在信息技术应用的误区,合理利用制度、法律、人文和技术手段,把信息技术控制在可控范围内,减少信息技术带来的问题,扬长避短,使现代信息技术健康发展,将信息技术应用在人类能够接受的范围内,使之发挥效用,为民造福,在公共管理中,规避那些对信息技术不当使用的风险,使信息技术回复它本来的作用,更好的提高公共管理的效率和降低公共管理的成本。毕竟信息技术本无善恶之分,而利用信息技术的入有善恶之分,在控制技术之前,控制那些不当使用信息技术的人,就能将信息技术控制在对整个公共管理有利的范围之内。

参考文献

毛荐其,俞国方,技术创新进化研究综述科研管理

徐海,会现代信息技术在公共管理部门的应用电子商务吴知论,中国地方政府管理创新北京人民出版社

吴柏林,信息技术及其应用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教学设计(必修)

信息及其特征教学案例 一、设计背景、思想 在信息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信息技术教学意在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教材分析 本节是高一《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从认识信息的基本含义出发,进一步讲解信息的基本特征。本节主要是为了让学生理解信息的含义,通过举例来说明信息的基本特征,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但考虑到是高中阶段第一节课,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是在开篇就体会到乏味、枯燥的理论课,则采用以举实例、设置探究为主帮助学生学习信息的含义以及基本特征,让学生学习与生活相结合,养成自主探究学习的习惯。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让学生能够列举生活中的信息,并理解信息的含义;深入了解信息的基本特征,包括传递性、共享性、依附性和可处理性、价值相对性、时效性、真伪性,并且能指出所给例子中所包含的信息特征。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学习中发现和归纳信息,通过信息分析确定信息需求,学会利用信息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强烈兴趣,和学习愿望,养成自主学习、探讨、参与信息活动的学习观念。

四、学情分析 对于高一新入学的学生,由于初中所在学校不同,他们的信息技术基础各自有差异,所以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当他们对于信息技术课程有了充分的兴趣,就会产生自主学习,想要学习的态度。在教学环节中,可以多设置情景教学,让学生学中有乐,学有收获。 五、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信息的含义;信息的各种基本特征以及其解析;学生有效利用信息解决问题。 (2)教学难点:综合利用信息进行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1)情景教学 (2)学生互动探讨的学习方法 (3)利用故事设问,历史典故,拓展学生视野,添加学习乐趣,获得知识。 (4)总结、归纳 七、教学环境 多媒体教室 八、课前准备 制作游戏《COPY不走样》需要使用的卡片若干张,制作课堂需要展示的幻灯片 九、教学过程

初中信息技术考试知识点总结-基础知识上

基础知识单元(上) 基础知识单元复习两节课,这是第一节。蓝色、下划线字为考纲上原文。 《考试说明》及详细知识点 (1)认识信息的基本特征。 1.信息:载体所包含的意义,抽象概念,无实体。载体:承载信息的媒介物,如声音、文字、影像等,实体、可感知。区别:电视是载体,电视的内容是信息。 2.信息在计算机内使用二进制的形式表达。国内外使用最普遍的字符编码是ASCII码。(2)了解信息技术应用及发展趋势。 3.计算机发展趋势:多媒体化、网络化、智能化、巨型化、微型化。 (3)了解计算机在信息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4.电子计算机的历史按元件不同分为四代,按时间顺序为:(1)电子管;(2)晶体管;(3)中小规模集成电路;(4)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目前所用)。 5.第一台电子计算机:194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ENIACC,、速度为每秒5000次加法。 6.电子计算机的特点:(1)运算速度快;(2)计算精度高;(3)超强记忆力、逻辑判断力;(4)实现自动控制;(5)可靠性高。 7.电子计算机的应用分类:(1)科学计算;(2)数据处理;(3)过程控制(4)计算机辅助系统(5)人工智能。(要求能分类;比如:计算卫星轨迹、天气预报属于科学计算;学生成绩管理、预订机票属于数据处理;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属于辅助系统;导弹、卫星发射属于过程控制;电脑下棋属于人工智能); (4)理解应用软件、操作系统、硬件的关系,掌握计算机的系统组成、认识计算机的主要硬件并了解其作用。 8.计算机系统组成:硬件+软件。硬件按功能分为5大类: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软件分为系统软件(如windows)和应用软件(如:word)。 9.输入设备:将信息输入电脑的元件,如键盘、鼠标、麦克风、扫描仪、摄像头。输出设备:将信息从电脑输出的元件,如显示器、打印机、音箱。 10.信息存储的基本单位:字节,Byte,简写为B,为8个二进制位。存储一个英文字符使用一个字节空间;存储一个汉字使用2个字节。 11.存储单位换算:1Byte=8bit(比特,二进制位);1GB=1024MB;1MB=1024KB;1KB=1024B。 12.中央处理器,CPU,是计算最核心的部件,集成了运算、控制两大功能。我们经常说:pentiumⅣ2.0Ghz;其中pentiumⅣ(奔四)是CPU的型号;2.0Ghz 是主频。 13.存储器包括内存(主存)和外存(辅存。内存主要指内存条,存储速度快,但内容在断电后会丢失。外存有:硬盘、软盘、光盘、优盘等,存储速度慢,但可以长期保存数据。(5)树立信息安全意识,学会病毒防范、信息保护的基本方法,自觉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 14.计算机病毒:人为编写的起破坏作用的程序。特征:潜伏性、传染性、破坏性。

信息技术高考知识点大全

信息技术高考知识点大全 一、信息技术基础(必修) 1.物质、能源和信息(information)是人类社会的三大要素。 2.语言、文字、声音、图像和视频等是信息的载体,也是信息的常见表现形态。纸张可以承载文字和图像,磁带可以承载声音,电视可以承载语言、文字、声音、图像和视频,所以也把纸张、磁带、广播、电视、光盘、磁盘等称为信息的载体。载体就是承载信息的事物。 3.信息的特征:载体依附性、传递性、共享性、相对价值性、时效性、真伪性。 4.信息编码:即将各种信息用二进制位来表示,计算机只能识别和处理由“0”、“1”两个符号组成的数字代码(即机器语言)。 5.冯·诺依曼:“电脑之父”,提出“程序存储和程序控制,即数据和程序都采用二进制代码表示”的经典计算机系统结构。“信息论之父”:申农 6.eniac爱尼阿克:1946年2月14,世界上第一台电脑,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 7.计算机发展:(未来的发展方向是第五代,智能化和网络化)

代次年份主要采用的元器件 第一代计算机 1946-1957 电子管 第二代计算机 1958-1964 晶体管 第三代计算机 1965-1977 小规模和中规模集成电路 第四代计算机 1978至今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8.计算机存储基本单位:字节,byte简写“b”;最小单位:位,bit简写“b”。8位=1个字节 9.1b=8b;1kb=1024b;1mb=1024kb;1gb=1024mb。 10.n个位能最多表示2n个数,能表示的最大十进制数是2n-1。进位制标识:二进制(b),十进制(d),十六进制(h)。十六进制转换为二进制时,每一位十六进制数对应4位二进制数 1.二进制——十进制:按权展开。如(110101) 2=1*25+1*24+1*22+1*20=53 2.十进制——二进制:除2取余法。如(26)10=(11010 )2 13.计算机内的英文字符编码采用ascii码。该编码使用一个字节(byte)中的后7位二进制数,最左用“0”填充,可以表示27=128种编码。1个字符(包括英文字符)占1字节。 14.在计算机内汉字以代码形式表示,这些代码称为汉字编码。1个汉字占2字节,2字节=2*8位=16位,我国采用gb2312-1980标准进行汉字编码。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常见问题(解答)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常见问题 1.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使课堂教学手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板书逐渐为大屏幕投影所替代,尤其是在信息技术课堂上通常是黑板空空如也,请你谈一谈对这种现象的看法。 对这种现象的看法: 1)多媒体教学比传统的教学手段确实具有某些不可替代的优势,受到了广大师生的喜爱: ①声画并茂、形象直观、丰富多彩,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②用语言、板书难以表达清楚的重难点内容用更为形象的方式展示给学生,解决 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 ③能节约教学时间 ④事先备课,便于修改 2)多媒体教学不可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手段,板书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①教学是一种动态的、即时的活动过程,随时都有新情况、新问题、新的闪光点 出现,这就需要教师即时、准确地在课堂活动中反映出来。而板书正是最好的 手段。 ②多媒体教学手段往往是教师课前备课的一个环节,无论教师多么精心地准备, 它也只是对课堂教学活动的预判,无法完全准确地把握整堂的全部,因此,板 书是必要的补充。 ③板书也具有多媒体无法取代的优势。如,停留时间长,便于学生记忆、便于做 笔记;更简要、更概括,能突出重点;能根据教学需要即时、合理地改变等等。2.信息技术教学中,采用哪几种教学评价策略?谈谈其实施过程及其注意问题。 教学评价策略主要是指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与结果作出的一系列的价值判断行为。 评价策略: (1)课前的诊断性的评价 (2)教学过程中采取表现性的评价,开展学生间的自评、互评,提倡参与性的评价。 (3)课后的教师或学生的总结性评价(如作品展示、研究性课题成果的评价) (4)长期性的评价(如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长期开展电子档案袋的方式)。 实施过程: 1)尽可能收集定量与定性两方面的信息,制订评价方案。 2)科学制订评价指标。评价指标控制在10-15个,而且必须是具体的、明确的,被评价者能根据自己的体会能作出判断。 3)细化、精化评价指标,其产生尽可能校本化,要广泛听取本校教师和学生的意见。 4)合理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 5)确定评价对象与被评价对象。 6)提前告知评价方案 6)结果的处理需要谨慎,如不能排名、分等级等。 注意问题: 1)教学评价的指导思想是为了“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而考试与测验是为了”选择适合教育

信息技术基础知识

第一章信息技术基础知识 1.1 重点知识 一、信息与信息技术 (一)信息技术及其主要特征 1.有关信息的定义和解释 几种影响较大的对信息的定义和解释: (1)信息是可以减少或消除不确定性的容。 (2)信息是控制系统进行调节活动时,与外界相互作用、相互交换的容。 (3)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和状态变化的方式。 从系统科学角度看,信息是物质系统中事物的存在方式或运动状态,以及对这种方式或状态的直接或间接的表述。通俗地说:信息是人们对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的反映,是通过物质载体所发出的消息、情报、指令、数据、信号中所包含的一切可传递和交换的知识容。 2. 信息的主要特征 社会性、传载性、不灭性、共享性、时效性、能动性。 3. 信息的分类 对信息进行分类的常见的8 种方法:容上、存在形式上、状态上、外化结果上、符号上、信息流通方式上、信息论方法上、价值观念上。 (二)信息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 简要掌握信息在现代中的5 点作用:认知作用、管理作用、控制作用、交流作用、娱乐作用。 (三)信息技术 1.信息技术的概念 信息技术就是能够提高或扩展人类信息能力的方法和手段的总称。这些方法和手段主要是指完成信息产生、获取、检索、识别、变换、处理、控制、分析、显示及利用的技术。 2. 信息技术的三个发展时期 ⑴以人工为主要特征的古代信息技术;⑵以电信为主要特征的近代信息技术;⑶以网络为主要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 3.信息技术的体系信息技术是一个由若干单元技术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整体,又是一个多 层次、多侧面的复 杂技术体系。信息技术大致可归纳为以下三个相互区别又相互关联的层次。 ⑴主体层次:是信息技术的核心部分。①信息存储技术;②信息处理技术;③信息传输技术; ④信息控制技术。 ⑵应用层次:是信息技术的延伸部分。 ⑶外围层次:是信息技术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4.信息技术的特点

高三复习信息技术知识点总结

一、计算机系统及其组成 1、一个完整的计算机应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两大部分组成。 ◆主板motherboard 主板是整个电脑的基板,是CPU 、内存、显卡及各种扩展卡的载体 主板是否稳定关系着整个脑是否稳定,主板的速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着整机的速度 是计算机各部件的连接工具 ◆中央处理器(CPU)由运算器+控制器组成 ◆运算器计算机中执行各种算术和逻辑运算操作的部件 ◆控制器计算机的指挥中心,负责决定执行程序的顺序,给出执行指令时机器各部件需要的操作控制命令 是计算机的核心部件 发展:286、386、486、奔腾、 PⅡ、PⅢ、PⅣ等 品牌AMD intel等 ◆存储器分为内存储器( RAM+ROM )和外存储器(软盘1.44MB、光盘650MB、U盘、硬盘等 ◆内存:电脑的核心部件,重要性仅次于CPU,它的容量和处理速度直接决定了电脑数据传输的快慢。通常内存容量为1G、2G、4G是勾通CPU与硬盘之间的桥梁 RAM:随机存储器。可读出写入数据断电信息丢失 ROM:只读存储器。又叫固化存储器,断电信息不丢失 ◆硬盘 程序、各种数据和结果的存放处,里面存储的信息不会由于断电而丢失 存储容量大,硬盘为40、60、80 、160、300GB 等 2、其中硬件系统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 和输出设备由五部分组成。 3、软件系统是指在计算机上运行的各种程序、数据及有关资料。包括系统软件(如Dos、Windows 、 Unix等)和应用软件(如Word、Excel、Wps等)。 二、信息技术及其基础 1、信息是无处不在的,本身并不是实体,必须通过载体才能体现,但不随载体的物理形式而变化。 3、二进制:有0和1两个代码,逢2进一,各位有不同权值。计算机采用二进制存储和处理数据,因其易于电子原件的实现。存储基本单位字节 bit 二进制位简写为 b

浅淡信息技术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浅淡信息技术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 决办法 浅淡信息技术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利川市南坪乡南坪民族初级中学黄建林 内容摘要:如何让信息技术有效的服务于教学,这是现代教学中的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如何更好地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提高中学生在各学科方面的能力,这也是广大教师所共同关注和探讨的问题。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丰富多彩的网络资源为我们教师教育教学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所以,研究基于信息技术条件下与各学科的教学整合,这对我们中学教师教学工作的开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试图从信息技术条件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如何正确引导教师运用网络资源提高自身教学水平来谈谈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整合高效服务存在问题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网络已经迈入了农村校园,特别是农村“班班通”的广泛使用。多数学校都在大量的运用信息技术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当然,信息技术的运用改变了传统教学方法和手段,这一情况也是必然的。任何新兴事物所带来的一些问题也是情理之中的。因而,许多教育工作者都在研究和探讨如何让信息技术高效服务于教学这一问题。研究基于信息技术条件下与各学科的教学整合,这对我们中学教师教学工作的开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多年的信息技术教学,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迫在眉睫的问题。想和大家一起来探索。我认为在运用信息技术时,主要存在如下问题:学生主体性不强,教师仍为主导。学习效果不好 这种情况表明:(一)备课很不科学,没有高效运用信息技术平台服务于教学活动。因此我们必须要在合适的时间,运用信息技术平台来展示和解决教学中的问题。(二)课堂思维活动没有充分展示学生思维空间,课堂上教师虽然运用信息技术设置了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和动画来激发学生的思维,但没有留下足够的思考时间,往往自问自答,中断了学生的“质疑-思考-释疑”的链条,剥夺了学生思考的主体权。信息技术就像是在看电影一样,一晃而过。没有真正把信息技术用到教学中。为了解这

信息技术第一章习题有答案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 【考点】描述信息的基本特征,了解信息技术的历史和发展趋势 【涉及教材章节】《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二节 ■这是一个充满信息的世界,生活中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丰富多彩的信息。能够随意举出身边的信息,了解信息的定义,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物质、能量、信息。(P2) 信息的三种定义:香农----信息是“用来消除不确定的东西”。 维纳----信息是区别于物质和能量的第三类资源,是客观事物的基本存在 形式之一。 钟义信----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与方式”。 ●例题1.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资源是( B ) A.知识、经济、能源B.信息、能量、物质 C.工业、农业、轻工业D.物质、材料、通信 ●例题2.现代社会中,人们把( d )称为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 A.精神、物质、知识 B.财富、能量、知识 C.物质、能量、知识 D.物质、能量、信息 ●例题3:下列不能称为信息的是( B ) A.报上刊登的广告B.高一的《信息技术》教科书 C.电视中播放的翔打破世界纪录的新闻D.半期考的各科成绩 ●例题4.关于信息,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__C_____。 A.信息需要通过媒体才能传播 B.信息可以影响人们的行为和思维 C.信息是特指计算机中保存的程序 D.消息、情报、数据和信号都称之谓信息 ●例题5.下面不属于信息表现形式的是___C____。 (A)声音(B)文字(C)磁带(D)图像 ●例题6.下面有关对信息的理解,哪句是错误的( C ) A.在一定程度上,人类社会的发展速度取决于人们感知信息、利用信息的广度和深度B.信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信息是我们行动决策的重要依据 C.电视机、机、声波、光波是信息 D.人类可以借助信息资源对自然界中有限的物质资源和能量资源进行有效地获取、分配和利用 ●例题7.下列关于信息技术的描述,正确的是( C ) A.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产生了信息技术 B.21世纪人类进入信息社会,信息、信息技术就相应产生了 C.有了人类就有了信息技术D.有了计算机后就有了信息技术 ●例题8.以下说确的是( C ) A.信息技术对社会的影响有消极的一面,应该限制发展 B.网络上有许多不良信息,青少年应该积极抵制上网 C.面对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对其既不要过度地崇拜,也不要因噎废食、盲目排斥 D.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所有输入手段将全部由语音技术来代替 ■信息的一般特征(P3): ①载体依附性价值性 ②可加工和可处理性 ③可脱离它所反映的事物被存储、保存和传播。 ④传递性和共享性,可以被重复使用而不会损耗。 ⑤时效性 ⑥真伪性 能够根据具体的信息,能判断出其体现了信息的哪个或哪些特征。

高中信息技术知识点最全

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点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知识点 1、1信息及其特征 一、信息的概念 信息是事物的运动状态及其状态变化的方式。 信息与信息载体的概念与区别 ①信息:指以声音、语言、文字、图像、动画、气味等方式所表示的实际内容如:书本上的知识、报刊上的新闻内容 ②信息载体:声音、语言、文字、图像、动画、气味等(只是东西不表示内容)如:书本、图片、存有数据的U盘 ☆信息与载体密不可分,没有无载体的信息,没有载体便没有信息,信息必须通过载体才能显示出来。 二、信息的一般特征 1、载体依附性 信息不能独立存在,必须依附于一定的载体,而且,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载体。 信息按载体不同可分为(文字、图形(图象)、声音、动画、视频)。 信息的载体依附性使信息具有可存储、可传递、可转换的特点。 2、价值性 ☆信息是有价值的,人类离不开信息。物质、能量和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 ☆信息与物质、能量不同,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它可以满足人们精神领域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 GPS:全球定位系统 ☆另外,信息又是可以增殖的。 ☆信息只有被人们利用才能体现出其价值,而有些信息的价值则可能尚未被我们发现。 3、时效性 信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如交通信息,天气预报等。时效性与价值性紧密相连,信息如果没有价值也就无所谓时效了。 4、共享性----信息不同于物质、能量的主要方面 信息共享一般不会造成信息的丢失,也不会改变信息的内容。 除了一般特征外,信息还具有以下的特征:普遍性、可存储性、可传递性、可转换性、可增值性 1、2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 一、信息技术的悠久历史 信息技术(IT:Information Technology)是指一切与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管理和评价等有关的技术。 2、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 第一次信息技术革命是语言的使用,是从猿进化到人的重要标志; 第二次信息技术革命是文字的创造,使信息的存储和传递首次超越了时间和地域的局限; 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是印刷术的发明,为知识的积累和传播提供了更可靠的保证;

信息技术知识点整理

信息技术知识点整理 傅宁121090036 第1章信息技术概述 1.1 信息与信息技术 1.信息是什么?信息是指“事物运动的状态及状态变化的方式”,它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 2.客观世界的三大构成要素:信息、物质、能量。 3.信息的性质:普遍性、动态性、时效性、多样性、可传递性、可共享性、快速增长性。 *4.什么是信息处理?信息处理指的是与信息的收集、加工、存储、传递、施用相关的行为和活动。 5.什么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IT,ICT)指的是用来扩展人们信息器官功能,协助人们更有效地进行信息处理的一类技术。 信息技术包括:①扩展感觉器官功能的感测(获取)与识别技术; ②扩展神经系统功能的通信技术; ③扩展大脑功能的计算(处理)与存储技术; ④扩展效应器官功能的控制与显示技术。 6.现代信息技术的三大特征:①以数字技术(计算机)为基础;②以计算机及其软件为核心; ③采用电子技术(包括激光技术)。 核心技术:计算机、集成电路、通信、广播、互联网、自动控制、机器人等。 7.什么是信息产业?信息产业(也称为“电子信息产业”) 是指信息设备生产制造,以及利用这些设备进行信息采集、储存、传递、处理、制作与服务的所有行业与部门的总和。 8.什么是信息化?信息化是指由信息技术驱动的经济和社会的变革。信息化的本质是利用信息技术帮助社会个人和群体有效利用知识和新思想,从而能建成充分发挥人的潜力,实现其抱负的信息社会。 1.2 数字技术基础 1.什么是比特?比特(b)是数字技术的处理对象,是组成数字信息的最小单位。它只有两种状态(取值)。 计算机(包括其它数字设备)中所有信息都使用比特(二进位)表示,只有使用比特表示的信息计算机才能进行处理、存储和传输。 2.计算机中表示与存储(比特)二进位的方法:电路的高电平状态或低电平状态(CPU) 电容的充电状态或放电状态(RAM) 两种不同的磁化状态(磁盘) 光盘面上的凹凸状态(光盘) 3.用比特表示信息的优点: ①比特只有0和1两个符号,具有2个状态的器件和装置就能表示和存储比特,而制 造两个稳定状态的电路又很容易 ②比特的运算规则很简单,使用门电路就能高速度地实现二进制数的算术和逻辑运算 ③比特不仅能表示“数”,而且能表示文字、符号、图像、声音,可以毫不费力地相互 组合,开发“多媒体”应用 ④信息使用比特表示以后,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进行“数据压缩”,从而大大降低信息传 输和存储的成本。 ⑤使用比特表示信息后,只要再附加一些额外的比特,就能发现甚至纠正信息传输和 存储过程中的错误,大大提高了信息系统的可靠性

我用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

我用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 一、依托多媒体教育技术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可见,课堂教学中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的一切认识、求知源于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也是最好的老师,也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小学生对外部世界充满了好奇,每堂新课对学生来说更是充满着无比的好奇,课堂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授课,会带给学生变化多端的画面及特殊的音响效果,刺激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兴趣盎然、触景生情。多媒体展示中,学生通过眼看、耳听、心想、口说等多种感官训练,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更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学习的兴趣也在不自觉中增加了,教师可在轻松愉快中完成教学任务。 二、依托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手段,开拓学生视野,提升学生素质。 运用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可以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拓宽课程资源,看到大山外面的精彩世界;农村远程教育中的素材就是有效的资源,把绚丽多彩的世界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可以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在适当的时间利用多媒体组织学生观看他们所喜欢的动画片、故事片、安全常识片等。通过观看综合资源片不仅教育了学生崇尚科学,珍爱生命,而且还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丰富了学生的生活,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开拓了学生对人生的思考,提升了学生的素质。 三、依托多媒体教育技术手段,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多媒体辅助教学集声音、图像、视频、动画和文字等媒体为一体的教学课件,能产生生动活泼的效果。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可更好地解决知识重难点。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对于重点的突出、难点的突破,教师是通过板书分析、提问探讨的办法来解决。用多媒体手段后,可以把知识的重难点设计成问题场景,在直观形象的演示中,调动了学生各种感官的协同作用,解决了老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问题。教学内容从抽象转为具体,从复杂转化为简单,从不可见转化为可见,从平淡转化为生动,这样既缩短了教学时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解决了教学的重难点,有利于学生对重难点的理解和掌握。 四、依托多媒体教育技术手段,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新时代的教学理论中,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是现代教学的基本要求。多媒体运用图、文、声并茂,动静结合,有声有色的情境,刺激着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通过制作课件,构建一个个问题情境,课堂上进行适当操作、控制,就能通过各种问题情境的变换,去观察问题、发现问题、验证结论、体验本质、归纳和发现新结论。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得到了培养,从观察、判断、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新型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一环。设计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课,是教师进行引导、点拨,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课堂上教师创造条件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积极地去探究,主动地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 五、利用多媒体教育技术手段,作升华的小结,布置多样的作业。完整的课堂教学过程,小结与作业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对一堂成功的课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传统的小结给学生的印象不深。运用现代多媒体手段后,声画与共,表现力强;用演示文稿展示一道材料分析题,让学生讨论、思考,得出答案就是这节课的核心内容;还可播放本堂课的重点片断,作为本节课核心内容的升华;根据目标要求,将教材中的重难点编成有分量、有代表性的几道题,学生通过所展现当场巩固练习或课后作业,学生可以直接从信息化环境和教学资源中获取知识;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获取课程内容,达到最终的学习目标。 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促进教师的教学技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现代信息

信息技术基础知识要点

必修信息技术基础 主题1 信息的获取 一、信息及其特征 1、信息的基本概念 “信息”一词通常是指数据、信号、消息所包含的内容和意义。 2、信息的基本特征 a)载体依附性:信息不能独立存在,必须依附于一定的载体。 信息的表现载体:图片、声音、动作、表情、文字等 信息的实物载体:CD、U盘、硬盘、纸张等 b)信息是可加工处理的 c)信息可以脱离它所反映的事物被存储、保存和传播 d)价值性:信息是有价值的,而且可以增值 e)时效性:信息反映事物某一特定时刻的状态 f)共享性:信息可被多个信息接受者接收且多次使用 1.下列情形可能引起信息丢失的………………………………………() (A)载体的损坏(B)共享范围扩大(C)获知人数增加(D)有效期限延长 2.李斌发现按照车上的GPS导航仪规划的路线驾驶经常出错,他更新了导航软件的地图文件后, 出现错误的概率大大降低,该事例反映出信息具有……………() (A)载体依附性(B)时效性(C)共享性(D)传递性 二、信息技术及其发展简史 1、信息技术:简称IT 一切与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管理和评价等有关的技术都称之为信息技术。 传感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控制技术是信息技术的四大基本技术,其中现代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是信息技术的两大支柱 2、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量子计算机、生物计算机、机器人、数字地球、虚拟现实、云技术、物联网等。 (1)越来越友好的人机界面 虚拟现实技术 语音技术 ?关键技术有自动语音识别技术(ASR)和语音合成技术(TTS) 智能代理技术 (2)越来越个性化的功能设计 信息技术产品走向了个性化和集成化的发展方向 (3)越来越高的性能价格比 成本的降低和性能的提高 知道电脑的主要性能参数:cpu(频率越大运算速度越快)、硬盘(存储空间)、内存、显示器

信息技术会考知识点总结

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总结(必修部分) 第一章绪言 一、信息与信息的特征 1、什么是信息(A、不用背,但要了解) 1)、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2)、对信息的三种典型的定义。 香农:信息是“用来消除不确定的东西” 维纳:信息是区别于物质和能量的第三类资源,是客观事物的基本存在形式之一 钟义信: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与方式” 2、信息的主要特征(B、给出问题能分析出是信息的哪个特征,能区分载体和信息) 普遍性:信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普遍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 依附性:一方面,所有的信息都必须依附于某种载体,但是,载体并不是信息;另一方面,相同的信息也可以依附于不同的载体,但其内容并不因记录手段或物质载体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共享性:是指同一信息同时或异时、同地或异地被多个人所共享。共享过程中,信息本身不会有损失,这与物质和能源有着本质的不同。 价值性:信息与物质和能量是人类社会的三大资源之一,因此总是有价值的,信息的价值大小因人而异。时效性:信息不能及时利用可能会贬值或者毫无价值,这就是信息的时效性。 二、信息技术及其发展 1、什么是信息技术(A、重点了解画线内容)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是指在信息的获取、整理、加工、存储、传递和利用过程中所采用的技术和方法。本质上说,它的作用是代替、扩展和延伸人的信息功能。 现代信息技术是以电子技术、尤其是微电子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为核心,以通信技术(信息传递技术)为支柱,以信息技术应用为目的的科学技术群,其中微电子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信息获取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信息传递技术、信息控制技术、信息存储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内容。 2、信息技术的发展(A、了解五次革命标志,知道发展方向) 五次革命及其意义: 语言的产生:语言的产生使人类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发生了革命性的飞跃,最终使人与动物彻底区分开来。语言揭开了人类文明的序幕,是信息表达和交流手段的一次关键性革命,大大提高了信息表达的质量和利用效率。 文字的发明:用文字记载信息,增加了交流信息的手段,突破了原来时空方面的限制,延长了信息的寿命,使人类可以跨时间和地域传递、交流信息。 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为人类近代文明奠定了基础,是信息存储和传播手段的一次重要革命。 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发明和普及:使人类的信息交流迈进了一个新纪元,是信息存储和传播手段的又一次革命。 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及使用和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结合:是信息传播和信息处理手段的一次革命,使信息数字化成为可能,信息产业应运而生。 电子计算机的应用是第五次信息革命的一个重要标志。 现代通信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是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和个性化。 第二章信息获取 信息获取的过程:需求确定→来源确定→方法确定→价值判断 一、信息需求的确定 1、信息需求的含义: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所需要的信息内容,即信息本身所表达的意义;二是所需信息的载体形式,如文本、图、声音、视频等。 2、常见信息类型的作用和效果:文本提供“事实材料”为问题的解决提供客观依据;文本中的观点

信息技术在数学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信息技术在数学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黑龙集小学余新征 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的飞速发展及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和渗透,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教育技术给现代化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并成为现代教育技术的主要标志。然而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中却存在着种种误区,因此如何合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更好的为教学服务,提高教学质量是我们每位老师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概念和特点 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现代教育技术就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现代教育技术具有以下特点:重点和立足点是学生的学习,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它的研究对象是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它的研究内容包括“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五个方面;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属性;教育技术是先进教育思想与先进的教学技术相结合的产物,现代教育技术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教育思想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和丰富着自己的内涵。 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中的几个误区 在我国社会改革中,教育改革滞后于经济改革,在教育发展中,观念更新又滞后于装备更新。正是教育观念的滞后,才引发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误区。 1.在主观思想上误把教育技术先进等同于教学先进 教学的过程是信息传输的过程,信息传输需要手段,而现代教育技术为信息的传输提供了各种先进手段,因此有些教师认为教育技术先进就是教学先进,为了体现教育技术的先进,把一些应该用实验演示的问题也做成三维动画来表示,有的甚至整堂课教学的每个环节全部用多媒体课件来展示,表面上看教育技术很先进,实际上只是“花架子”。教学观念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是陈旧的,只是披了一件先进教育技术的外衣,这丝毫不代表教学的先进。应该强调的是,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必须以先进的教学观念为指导,坚持启发式、交互式和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如果背离了这一原则,再先进的教育技术都不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2.误认为多媒体教学模式可以代替所有传统教学模式,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多媒体教学模式将过去教育的单一讲授型发展为学生、教师、媒体三者互动结合的多元模式;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通过现代教学媒体主动学习知识的方式。但是现代教学媒体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它也有自身的缺陷。

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 信息与信息技术知识点 【知识梳理】 二、信息的基本特征 1.传递性;2.共享性;3.依附性和可处理性;4.价值相对性;5.时效性;6.真伪性。 [自学探究] 1.什么是信息技术 ● 信息技术是指有关信息的收集、识别、提取、变换、存储、处理、检索、检测、分析和利用等的 技术。 ● 信息技术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手段获取、传递、存储、处理、显示信息和分配信息的 技术。 ● 我国有些专家学者认为,信息技术是指研究信息如何产生、获取、传输、变换、识别和应用的科 学技术。 2 3 4.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1.多元化;2.网络化;3.多媒体化;4.智能化;5.虚拟化 5.信息技术的影响 (1)信息技术产生的积极影响。 ①对社会发展的影响;②对科技进步的影响;③对人们生活与学习的影响。 (2)信息技术可能带来的一些消极影响。 ①信息泛滥;②信息污染;③信息犯罪;④对身心健康带来的不良影响 6.迎接信息社会的挑战 (1)培养良好的信息意识;(2)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信息处理能力;(3)养成健康使用信息技术的习惯;(4)遵守信息法规。 知识补充: 计算机系统的组成:(由硬件和软件组成) 硬件组成: 运算器 控制器 存储器ROM 、RAM 、软盘、 硬盘、光盘 输入设备键盘、鼠标、扫描仪、手写笔、触摸屏 CPU (中央处理器)

输出设备显示器、打印机、绘图仪、音箱 软件系统: 第二章信息获取知识点 【知识梳理】 1.获取信息的基本过程(P18) 2.信息来源示例(P20):亲自探究事物本身、与他人交流、检索媒体 3.采集信息的方法(P20):亲自探究事物本身、与他人交流、检索媒体 4.采集信息的工具(P20):扫描仪、照相机、摄像机、录音设备、计算机 文字.txt Windows系统自带 .doc 使用WORD创建的格式化文本,用于一般的图文排版 .html 用超文本标记语言编写生成的文件格式,用于网页制作 .pdf 便携式文档格式,由ADOBE公司开发用于电子文档、出版等方面 图形图象.jpg 静态图象压缩的国际标准(JPEG) .gif 支持透明背景图象,文件很小,主要应用在网络上.bmp 文件几乎不压缩,占用空间大 动画.gif 主要用于网络 .swf FLASH制作的动画,缩放不失真、文件体积小,广泛应用于网络 音频.wav 该格式记录声音的波形,质量非常高 .mp3 音频压缩的国际标准,声音失真小、文件小,网络下载歌曲多采用此格式 .midi 数字音乐/电子合成乐器的统一国际标准 视频.avi 用来保存电影、电视等各种影象信息.mpg 运动图象压缩算法的国际标准 .mov 用于保存音频和视频信息 .rm 一种流式音频、视频文件格式 6.常用下载工具(P29):网际快车(flashget)、web迅雷、网络蚂蚁、cuteftp、影音传送带等。 7.网络信息检索的方法(P25 表2-7):直接访问网页、使用搜索引擎、查询在线数据库 8.目录类搜索引擎和全文搜索引擎的区别(P26): 确定信息需求确定信息来源采集信息保存信息

浙教版《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点汇总

浙教版《信息技术基础》必修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 1.1 信息及其特征 ★信息无处不在 1.物质、能源和信息(information)是人类社会的三大要素。 2.信息指数据(data)、信号、消息中所包含的意义。 3.信息是事物的运动状态和关于事物运动状态的描述。 4.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在不停地运动、变化,万事万物里都有信息。 5.信息是指对消息接受者来说是预先不知道的东西,所以具有“不确定性”。 ★信息的载体和形态 1.信息本身不是实体,必须通过载体才能体现,但不随载体的物理形式而变化。 2.语言、文字、声音、图像和视频等是信息的载体,也是信息的常见表现形态。 3.纸张可以承载文字和图像,磁带可以承载声音,电视可以承载语言、文字、声音、图像和视频,所以也把纸张、磁带、广播、电视、光盘、磁盘等称为信息的载体。 4.相同的信息,可以用多种不同的载体来表示和传播。 5.不存在没有载体的信息。 ★信息的六个特征 1.信息的表示、传播、储存必须依附于某种载体,载体就是承载信息的事物。 2.信息是可以加工和处理的。信息也可以从一种形态转换成另一种形态。 3.信息具有真伪性。 4.信息是可以传递和共享的。信息可以被重复使用而不会像物质和能源那样产生损耗。 5.信息具有时效性。 1.2 信息的编码 1.信息的代码:把用来表示信息的符号组合叫做信息的代码。 2.计算机只能识别和处理由“0”、“1”两个符号组成的数字代码。或称计算机只能识别机器语言。 3.冯·诺依曼:数据和程序都应采用二进制代码表示。 4.基本单位:字节,Byte简写“B”;最小单位:位,bit简写“b”。 5. 1B=8b;1KB=1024B;1MB=1024KB;1GB=1024MB。 6. n位能最多表示2n个数,能表示的最大十进制数是2n-1。 7.进位制标识:二进制(B),十进制(D),十六进制(H) 8.二进制进位规则:逢二进一。 9.十六进制转换为二进制时,每一位十六进制数对应4位二进制数,反之相同。 如7F H=0111 1111 B。其中H和B是进制标识符。 10.二进制——十进制:按权展开。如(110101)2=1*25+1*24+1*22+1*20=53 11.十进制——二进制:除2取余法。如26=( 11010 )2

信息技术知识点总结2012

必修基础要点 第一章: 1、信息特征:载体依附性、价值性、时效性、共享性、传递性,可以处理。如:某图书馆将《红楼梦》数字化后,可实现多人同时阅读,这体现了信息的共享性。虚假情报也是信息。 2、物质、能量、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 3、语言、文字、声音、图像和视频等是信息的载体,也是信息的常见表现形态。纸张可以承载文字和图像,磁带可以承载声音,电视可以承载语言、文字、声音、图像和视频,所以也把纸张、磁带、广播、电视、光盘、磁盘等称为信息的载体。载体就是承载信息的事物。 4、信息编码:即将各种信息用二进制位来表示,计算机只能识别和处理由“0”、“1”两个符号组成的数字代码(即机器语言)。 5、冯·诺依曼:“电脑之父”,提出“程序存储和程序控制,即数据和程序都采用二进制代码表示”的经典计算机系统结构。“信息论之父”:申农 6、ENIAC爱尼阿克:1946年2月14,世界上第一台电脑,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 7、计算机存储基本单位:字节,Byte简写“B”;最小单位:位,bit简写“b”。8位=1个字节 8、1B=8b;1KB=1024B;1MB=1024KB;1GB=1024MB。 9、N个位能最多表示2n个数,能表示的最大十进制数是2n-1。进位制标识:二进制(B),十进制(D),十六进制(H)。十六进制转换为二进制时,每一位十六进制数对应4位二进制数

10.二进制——十进制:按权展开。如(110101)2=1*25+1*24+1*22+1*20=53 11、十进制——二进制:除2取余法。如(26)10=(11010 )2 12、计算机内的字符编码采用ASCII码,即美国国家信息交换标准码(American Standard Code for Information Interchange)。该编码使用一个字节(byte)中的后 7位二进制数,最左用“0”填充,可以表示27=128种编码。1个字符(包括英 文字符)占1字节。 13、在计算机内汉字以代码形式表示,这些代码称为汉字编码。1个汉字占2字 节,2字节=2*8位=16位,我国采用GB2312-1980标准进行汉字编码。 14、汉字输入码:将汉字输入计算机的编码称为输入码,又称外码。 15、常用的输入码:音码、形码、音形码(以字音为主)、形音码(以字型为主) 交换码:又称为区位码,在计算机中,用第一个字节标记区码,第二个字节标 记位码。 16实现模拟量的数字化。这个过程称“模数转换(A/D转换)”, 17、模拟量:连续、平滑变化的量称为模拟量(或模拟信息)。容易失真受外界 干扰。 数字化:将模拟量变成一系列二进制数据(或数字信息)。如计算机处理的 信息,光盘里记录的信息等。数字技术将逐步取代模拟技术。 18、数模转换(D/A转换):即将数字化信号转换成模拟信号。 19、采样:就是按一定的频率,即每隔一小段时间,测得模拟信号的模拟量值。如CD采用的采样频率为44K Hz,即每秒钟要采样44000次。 20、数字化声音的质量取决于采样频率和量化分级的细密程度,采样频率越高, 量化的分辨率越高,所得数字化声音的保真程序也越好,数据量(即储存空间)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当前,信息技术推动了教学改革的步伐,学校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中,但是,本人在教学教研过程中发现,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应用实践过程中,很多学校普遍存在着对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应用中的理解及操作层面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教学改革的发展进程,使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偏离正确的方向。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教学过程中更多依赖信息技术支持,忽略其它教学技术手段 在实施课程教学过程中有部分领导和老师认为,新课改每一节课如果没有用到多媒体网络,或者只用了几分钟的计算机,那肯定不是一堂好课,甚至形成“无多媒体不成好课”的局面。而其所谓的多媒体课件,只是简简单单文字加图片,完全可以用投影片来实现。事实上,多媒体网络也是信息技术一部分,是一种辅助手段,而不是目的,推进信息技术的应用并不是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而是通过信息化达到更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技术应用得好坏主要看其是否用得恰当,在于质而不在于量。 有另一些人对技术持—种依赖状态,认为技术越先进越好。原本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人面对面实现的交流和讨论,非要利用网络论坛、发帖子或视频系统来实砚,结果不但没有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反而造成人力物力和时间浪费。 还有一些学科老师对信息技术老师有更多的依赖,认为信息技术老师理所当然要包办与信息技术相关的一切工作,上一节公开课需要几个信息技术老师陪同,机器出了故障由信息技术老师解决,有的甚至完全有信息技术老师操作这节课电脑设备。这样的教学是不可持续发展的,也是不理想和不现实的。学科老师首先应该具备基本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 2.在教学中过度追求精品课件,忽略简单实用型课件 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是教师都很热悉的词汇了.在各自的教学实践中这些课件也都在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但是随着对教学剑客重视程度的提高及各级各类教学课件评选活动的增多,我们发现很多学校出现了重评选精品课件,忽视教学实用型课件的倾向。于是出现了在参选课件活动时.学校集中几个教师用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来制作开发精品课件参评,评选结束这些课件几乎就完成丁它的使命。我们认为只有能在日常教学中运用实用性强的课件才是真正有效的。对于这种课件要求不必特别美观,也不必有很高的技术含量,信息也不必特别丰富,涵盖的知识点也不必很多,只要能够成为学生的认知工具或情感激励工具,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