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代宗教说-蔡元培

美育代宗教说-蔡元培
美育代宗教说-蔡元培

以美育代宗教

——蔡元培(1930年)

我向来主张以美育代宗教,而引者或改美育为美术,误也。我所以不用美术而用美育者:一因范围不同,欧洲人所设之美术学校,往往止有建筑、雕刻、图画等科,并音乐、文学,亦未列入。而所谓美育,则自上列五种外,美术馆的设置,剧场与影戏院的管理,园林的点缀,公墓的经营,市乡的布置,个人的谈话与容止,社会的组织与演进,凡有美化的程度者,均在所包,而自然之美,尤供利用,都不是美术二字所能包举的。二因作用不同,凡年龄的长幼,习惯的差别,受教育程度的深浅,都令人审美观念互不相同。

我所以不主张保存宗教,而欲以美育来代他,理由如下:

宗教本旧时代教育,各种民族,都有一个时代,完全把教育权委托于宗教家,所以宗教中兼含着智育、德育、体育、美育的原素。说明自然现象,记上帝创世次序,讲人类死后世界等等是智育。犹太教的十诫,佛教的五戒,与各教中劝人去恶行善的教训,是德育。各教中礼拜、静坐、巡游的仪式,是体育。宗教家择名胜的地方,建筑教堂,饰以雕刻、图画,并参用音乐、舞蹈,佐以雄辩与文学,使参与的人有超出尘世的感想,是美育。

从科学发达以后,不但自然历史、社会状况,都可用归纳法求出真相,就是潜识、幽灵一类,也要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他。而宗教上所有的解说,在现代多不能成立,所以智育与宗教无关。历史学、社会学、民族学等发达以后,知道人类行为是非善恶的标准,随地不同,随时不同,所以现代人的道德,须合于现代的社会,决非数百年或数千年以前之圣贤所能预为规定,而宗教上所悬的戒律,往往出自数千年以前,不特挂漏太多,而且与事实相冲突的,一定很多,所以德育方面,也与宗教无关。自卫生成为专学,运动场、疗养院的设备,因地因人,各有适当的布置,运动的方式,极为复杂。旅行的便利,也日进不已,决非宗教上所有的仪式所能比拟。所以体育方面,也不必倚赖宗教。于是宗教上所被认为尚有价值的,止有美育的原素了。庄严伟大的建筑,优美的雕刻与绘画,奥秘的音乐,雄深或婉挚的文学,无论其属于何教,而异教的或反对一切宗教的人,决不能抹杀其美的价值,是宗教上不朽的一点,止有美。

然则保留宗教,以当美育,可行么?我说不可。

一、美育是自由的,而宗教是强制的;

二、美育是进步的,而宗教是保守的;

三、美育是普及的,而宗教是有界的。

因为宗教中美育的原素虽不朽,而既认为宗教的一部分,则往往引起审美者的联想,使彼受智育、德育诸部分的影响,而不能为纯粹的美感,故不能以宗教充美育,而止能以美育代宗教。

(原载《现代学生》第1卷第3期, 1930年12月出版)

蔡元培美育与人生

蔡元培:美育与人生 今天(2018年1月11日)是蔡元培先生诞辰在150周年。元培学堂“Yuanpei Academy”,首家体系化美育机构。2013年6月20日,元培学堂“以美育人,向美而生”。自此,我们踏上了“以美育改变中国”的征程。 元,善也,始也,育也;培,养也,育也。 之所以取名“元培学堂”,是因为创始人赵孝萱希望做更基础的美育培育工作。在取名的时候,就想到了民国最先提出“美育”思想的蔡元培先生,于是决定取名叫“元培学堂”。LOGO源于中国的汉字,黑体和宋体的结合,LOGO的靛蓝,是知识分子的象征色 我们追随蔡元培先生“美育兴国”的理念,兼容并包,融合中西,承继传统,指向当代。创造当代的美育体系。 引导人们在超越功利、愉悦自由的精神状态中,体验美感生活,提升人生品味;觉知内在灵性,发现未知自我。 最终能协调感性和理性,成为人格完整、精神自由、人生幸福的人。以美育人,向美而生。 作为美育第一品牌,创造当代的美育体系。 终极使命是人人能兼具感性和理性,成为人格完整、精神自由、人生幸福的人。蔡元培是中国提出美育的第一人,“以美育代宗教说”闻名于世。毕生不遗余力地倡导美育。“美

育”一词,最早由他从德文翻译过来的。蔡元培在北京大学亲自开设、讲授的一门课程,就是“美育”。 “美育救国”,这一民国教育家的号召,在今天更为迫切。元培学堂,便顺势而生。为纪念民初蔡元培弘扬“美育”的教育理想,元培学堂聚焦艺术、美学和人文教育,细分“美与修为、美与文明、美与品味、美与创造、美与财富、”等领域课程,希望影响更多的人,培养学员的艺术鉴赏力、人文素养与美学品味。。美育是什么? 蔡元培在《以美育代替宗教说》一文中,他把美感教育说得更加明确:“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之我见,利己损人之私念,以渐消沮者也。” 美育≠美术教育美育≠艺术技法教育美育≠风花雪月美育≠与你无关 美是什么?美学,是感觉学。本质上是感受与感动的能力。元培的美学教育系统,循迹从感官的探索到感觉的开启,到内心的感悟与灵性的感动,从而净化情感、陶冶情操。设计一套激发人们能观察美、发现美、感受美、表达美、创造美这五个途径的教学系统。 当眼能看到,耳能听见,手能触摸,心能感受,我们的心就会越来越柔软,越容易被感动。而就能成为一个自由、敏感而富创造力的人,成为生活的艺术家。

2017福师《美学与美育》在线作业二

2017福师《美学与美育》在线作业二 一、单选题(共30 道试题,共60 分。) V 1. 把人的感觉看作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的思想家是() A. 黑格尔 B. 马克思 C. 亚里士多德 D. 卢梭 满分:2 分 2. 古曲《春江花月夜》所属的审美范畴是() A. 优美 B. 祟高 C. 悲剧 D. 喜剧 满分:2 分 3. 美感开始于() A. 异性的吸引 B. 游戏的冲动 C. 工具的制造和使用 D. 祭招的崇拜 满分:2 分 4. 意境和意象的区别在于() A. 意境是指审美的广度,意象是指审美的深度 B. 意境具有主客一体的特征,意象具有主客对立的特征 C. 意境属于形而上的领域,意象属于形而下的领域 D. 意境是一个艺术范畴,意象是一个美学范畴 满分:2 分 5. 大自然成为人类审美对象的直接前提是() A. 人类学会了使用劳动工具 B. 人类社会初步形成 C. 人类自身价值得到了充分肯定 D. 人类具备了运用语言的能力 满分:2 分 6. “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的提出者是()

A. 王国维 B. 蔡元培 C. 李大钊 D. 李泽厚 满分:2 分 7. 孕育意象所需要的“虚静”并不排除或超越() A. 功利 B. 逻辑 C. 日常自我 D. 自由 满分:2 分 8. 美感产生于() A. 游戏 B. 摹仿 C. 巫术 D. 社会实践 满分:2 分 9. 中国古代的“风骨”范畴,类似于现代美学范畴中的() A. 优美 B. 崇高 C. 悲剧 D. 喜剧 满分:2 分 10. 古人云:“粗绢恶扇,败人意兴”。在艺术品的层次结构中,造成这一现象的因素是() A. 物质实在层 B. 形式符号层 C. 意象世界层 D. 意境超验层 满分:2 分 11. 下列学说不属于中国古典学的是() A. 言志说 B. 心生说 C. 缘情说 D. 表现说 满分:2 分

蔡元培的美育思想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启示及实施途径

蔡元培的美育思想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启示及实施途径[摘要]当下重新审视蔡元培先生的美育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蔡元培的 美育思想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启示有:美育能涵养性灵,颐养人的超越精神;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有助于学生养成高尚纯洁的人格;有助于培养人的创造精神;美育的“代宗教”说具有砥砺品格、坚定理想信念的作用。美育在高校的实施途径包括把美育渗透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课堂上、引入校园文化活动中、引入社会实践中。 [关键词]蔡元培美育思想高校思政教育 蔡元培先生提出了较为系统的美育思想并且大力倡导,其美育思想博大精深,是中国美育发展史上一枚中西合璧的明珠。他指出:“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由于感情推动力的薄弱。要转弱而为强,转薄而为厚,有待于陶养。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作美育。”他认为美育可以激发人们心灵深处潜在的情感,进而涤荡起灵魂的触动,并且对美的不断追求,可以对人的思想起到陶养的作用。思政工作者在具体的实践中,不仅具有科学性,而且更具有艺术性。因此,我们重新审视蔡元培先生的美育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蔡元培的美育思想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启示 1.美育能涵养性灵,颐养人的超越精神。蔡元培先生在担任北大校长职务期间,对于学生中一些消极的业余生活方式,他进行了客观地分析,并大力提倡美育的涵养:“近来学生多有为麻雀、扑克或阅恶劣小说等不正当之消遣,此固原因于其人之不悦学。尤以社会及学校无正当之消遣,为主要原因,甚有生趣索然,意兴无聊,因而自杀者。所以吾人急应提倡美育,使人生美化,使人的性灵寄托于美,而将忧患忘却。”当下不少大学生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感到大学生活单调、枯燥、索然无味,部分学生终日逃课睡觉或沉迷于网络游戏。为此,涵养性灵进而颐养超越精神,不但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对于丰富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美育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当前,学生对“三观”教育的兴趣普遍不高,因此成效也不明显。具体原因,一方面,由当代青年人的心理特点所决定的,当代大学生虽然内心感情丰厚,却有些急功近利,常常认为重理论而不能给未来增加就业砝码的课程是“副科”而不给予重视。另一方面,思政教育的课堂讲授方式也需要改进,“三观”教育必须触及学生的内心才能取得进展。“三观”教育的核心以追求真善美、摒弃假丑恶为根本出发点,而美育的教育目标也在于此,因此从这点上可以说思政教育和美育具有目标的一致性。可以说,一个具备了正确审美观的人,能对事物的表象和本质进行正确的判断,进而有助于同学们形成正确的“三观”。由此可见,美育可以通过美使人的道德得以熏陶,使人的情感得到陶养,从而潜移默化地对青年学生的“三观”的形成产生积极的影响。

2019年自学考试《美学》复习资料第七章

2019年自学考试《美学》复习资料第七章 第七章审美教育论 1.概述中国美育思想的基本历史线索。 答:中国古代以乐感化的传统,最早可追溯到舜时代。战国时的 中和思想,对我国美育有着重要影响。 到先秦儒家,审美活动包括艺术活动为目的,则多指两种和谐: 天人关系和人际关系。从《乐记》开始,认为乐和其他艺术具有潜移 默化的感化特征。儒家美育的目的就是中和。建安时期,徐干首次提 出了“美育”一词。其义基本上是指用礼乐为主的先王之教来培养文 质兼备的君子。 美育目标实现的过程,便是朱熹“消融渣滓”的过程。其类似于 亚氏关于悲剧效果的净化思想。 明清时期的美育思想,主要体现在当时的小说、戏曲论著中。金 圣叹要求读者见文观心。 近代蔡元培率先把“美育”一词引入中国。他倡导“以美育代宗教”;梁启超,是近代美育思想的另一先驱者。他认为美育是一种 “趣味教育”。王国维,把西方的美育理论较为全面地介绍到中国来,将美育与德智体三育并称为“四育”。 2.结合中西方美育思想说明美育的基本内涵和特点。 答:美育内涵:审美教育是以艺术和各种美的形态作为具体的媒 介手段,通过审美活动展示审美对象丰富的价值意味,直接作用于受 教育的情感世界,从而潜移默化地塑造和优化人的心理结构,铸造完 美人性,提升人生境界的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定向教育方式。 美育的特点:诉诸感性、潜移默化、能动性。

诉诸感性——审美对象的基本特点首先在于,审美对象以其感性 特征,通过丰富的形象,以情感为中介,悦耳悦目,并打动人的心灵,从而激发共鸣,达到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丰富人的心灵的目的。美育 以感性的方式,来陶冶人的精神,转移人的气质。在艺术作品中,感 性形象是情感的载体。美育的过程就是使人的感情得到表现和升华的 过程,而艺术作品正是通过感性意象表现作者的情感的。诉诸感必的 美育意味着人的感受水平的丰富,用直观、个性的形式来把握审美对象,从而折射出某些价值观,蕴含着对人生和人性的感悟和体会。 潜移默化——美育主要是“化育”。中国儒道禅三家均采用此方式。美育的终极目的是要培养自由发展的人,具备敏锐的审美水平, 良好的审美趣味、健康的人生态度、完善的生理结构、丰富的个性魅力,并具有自由的超越精神的和炽热的理想追求的人。 能动性——第一,在美育过程中,主体不但为外物和艺术所感动,同时也在这种感动中发挥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这决定了美育的方 式多种多样,适合着审美主体的多种需要。第二,主体在美育中的能 动性还表现在主体在审美活动中能有自觉的追求。第三,审美是人与 物的自由关系中形成的,主体在参与审美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充分体 现了自己的能动性。 3.审美教育与人格教育、情感教育、艺术教育的主要区别。 答:对美育内涵的三种意见: 第一,美育是人格教育——把美和善二者混为一谈。导致善恶不 分的原因,一是在人类文明的初期,社会处于低级阶段,统治者所更 为关切的是等级、秩序,所有的教育都是巩固统治地位的手段。二是 因为在古代,学科尚未分化,真善美难以廓清。 第二,美育是情感教育——体现了近代西方二元分立的思维特点,即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有、感性与理性的对立。把美育界定为情感 教育在学理上是不妥的。将美等同于美感,而美感又泛化了情感。美 与情感相关,但不等于情感。审美情感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一般情感。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阅读精选(1):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蔡元培(1868~1940)自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他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为中华民族的进步和发展,为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的教育体制,尤其是为改革和发展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蔡元培是第一位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皆近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的教育思想家,主张五育并举,这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 1。提出背景 辛亥革命胜利不久,南京临时政府刚刚成立时提出来的。当时,中国的教育正处于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关头,随着辛亥革命的胜利,在中国实行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被推翻了,但是教育领域中封建教育的改革,然而,改革刚刚起步,只是颁布了一些具体的暂行规定,还缺乏明确的教育指导思想,缺乏新的教育宗旨。 要使资产阶级对封建教育的改革能够深入、健康地开展,迫切需要在统一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尽快地确定一个反映资产阶级要求的教育宗旨,来规定资产阶级对于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只是在这样的形势下,1912年2月间蔡元培发表了著名的教育论文《对于新教育之意见》比较系统地提出了五育并举的思想。 2。军国民教育 清末由国外传出,蔡元培认为,他并不是一种理想社会的教育,然而在中国,却是今日所不能不采者,主要原因: (一)从国外环境看来,我国处于邻强交逼,亟图自卫,而历年丧失之国权,非凭借武力,势难恢复。

(二)就国内状况而言,要打破军人成为全国中个性之阶级的局面,就非行举国皆兵之制,否则无以平均其势力。可见,蔡元培主张军国民教育,是为了对外实行自卫,对内反对军人的强权统治,这在当时是进步的。 3。实利主义教育 实利主义教育被蔡元培认为是富国的手段,他认为世界的竞争不仅仅仅是在武力,尤其是在财力。因此加强科学技术教育,提高生产力,发展国民经济,国家富强才能够在世界竞争中生存下来。 4。公民道德教育 蔡元培认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固然重要,但是仅有军国民教育和实利主义教育还不够,务必教之以公民道德。何谓公民道德?曰法兰西之革命也,所标榜者,曰自由、平等、博爱。道德之要旨,尽于是矣。 由此可见,蔡元培所提倡的是西方资产阶级的道德观念,主张用自由、平等、博爱的资产阶级道德,作为进行道德教育的资料。 蔡元培在提倡西方资产阶级道德观念时,并没有全盘否定中国传统的道德思想,他把西方近代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的道德观念,分别比做中国古代儒家所提倡的义、恕、仁。毋庸讳言,这种比附是牵强的,然而,他这样做,又是有其深刻用意的。他主张广泛吸收国外文化,同时,他又强调,吸收国外文化时必择其能够消化者而吸收之,并且务必以我食而化之,而毋为彼此所同化,他批评有些志行薄弱者,一到国外留学,即弃捐其我而同化于外人。 5。世界观的教育 世界观的教育为蔡元培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所首创的,受到康德哲学的影响,它认为世界分为现象世界和实体世界两部分,进行世界观教育就在于培养人对现象世界持超然态度,对实体世界则抱用心进取态度,蔡元培的世界观教育,是建立在把世界划分为现象世界和实体世界这个唯心主义世界观的基础下,然而,他要求人们遵循思想自由,言论自由的原则,不要被束缚于某一学说的思想,在当时具有打破几千年思想专制统治的解放作用。 6.美育教育

蔡元培的美育思想

蔡元培美育思想的价值及魅力 先生是我国现代最卓越的教育家之一。蔡先生教育思想的鲜明特点,是春风化雨式地育人。他心中的培养目标,是一种“大写的人”,他要求塑造一种全面发展的有着健全人格的人。为此,他在高等教育中首先把学术研究提到首位,明确提出并坚决贯彻“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方针,主张沟通文科与理科,重视人文精神的培育。这里,我们想特别提到的,是他毕生不遗余力地倡导美育,使受教育者的情操受到良好的陶冶。“美育”一词,大概就是最早由蔡元培从德文翻译过来的。他强调美育,是继承了我国礼乐教化的传统,又着重汲取了西方近代教育的哲学思想的合理因素,加以融会贯通。他把整个世界分为现象世界和实体世界,认为二者不可分离,有如一纸之表里。通常人们之所以沉溺于世俗的现象世界,而不能观照到理想的实体世界,是由于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了两层障碍:一是人我之差别、二是私利之营求。在他看来,政治家是务实的,主要谋求现象世界之幸福;宗教家试图脱离现实生活而追求彼岸的实体世界;教育家“则立于现象世界,而有事于实体世界者也。”就是说,要通过现象世界的认识,达到实体世界的理想。怎样通过现象世界达到实体世界呢?在“五育”之中,智育和体育比较执著于现象世界,德育和世界观教育则要求对现象世界持超脱的态度,积极进取于实体世界,而这种进取必须辅之以美育。他说:“美感者,合美丽与尊严而言之,介于现象世界与实体世界之间,而为津梁。”因为人的心理品质包含知、情、意三个方面,健全的人格要求三者和谐一致地发展。德育、体育主要与意志相关,智育主要增长知识与智力,而美育则直接与情感相联系。所以他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美育的这种独特地位和作用,是不可缺少的,是德育、智育、体育所难以取代的。为什么美育能陶冶人的感情呢?这是由于美感的普遍性和超功利性。他说:“食物之入我口者,不能兼果他人之腹;衣服之在我身者,不能兼供他人之温;以其非普遍性也。美则不然,即如北京左近之西山,我游之,人亦游之,我无损于人,人亦无损于我也。隔千里兮共明月,我与人均不得而私之。”因此,美育能克服日常生活中形成的那两层障碍,使人们养成高尚纯洁的习惯,超越利害,融合人我,从而保持一种健康、平静的心态。尤其是在人类面临战争的相互残杀,或者在“物质愈发达,情感愈衰颓”的社会环境中,美育的作用更为显著。1935年,他在答《时代画报》记者问时指出:“我们提倡美育,便是使人类能在音乐、雕刻、图画、文学里又找见他们遗失的情感。我们每每在听了一支歌,看了一张画、一件雕刻,或是读了一首诗、一篇文章以后,常会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四周的空气会变得更温柔,眼前的对象会变得更甜蜜,似乎觉得自身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伟大的使命。这种使命不仅仅要使人人有饭吃,有衣裳穿,有房子住,它同时还要使人人能在保持生存以外,还能去享受人生。知道了享受人生的乐趣,同时便知道了人生的可爱,人与人的感情便不期然而然地更加浓厚起来。那么,虽然不能说战争可以完全消灭,至少可以毁除不少起衅的秧苗了。”这段话今天读来,仍然感到切中社会时弊,震撼人们心灵。 蔡先生认为,美育不但可以辅助德育的完成,而且可以促进智育的飞跃。当你沉浸于自然美的氛围或艺术美的意境时,就会消解占有的冲动,而增进“创造的冲动”。所以他要求“知识以外兼养感情”、“治科学以外兼治美术”,不仅体会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而且在科学研究中增添生动活泼的精神,激发创造的活力,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蔡先生不但从理论上倡导美育,主张“五育”并举与结合,主张“以美育代宗教”,即美育不依赖于宗教而独立地发挥作用,而且他自己躬身实践,坚持不懈。他在北京大学亲自开设、讲授的唯一一门课程,便是“美育”。他极力扶持、赞助各种与美育相关的学术研究社团。他曾亲自为音乐研究会草拟章程,确定“敦重乐教,提倡美育”的宗旨。这

什么是美育

一、以美育代宗教 《中国美学史大纲》叶朗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3 第650页:“蔡元培在为萧瑜辨证的《居友学说评论》一书撰写的序文中有如下一段话 “余在二十年前,发表过“以美育代宗教”一种主张,你欲专著一书,证成此议;所预拟的条目有五:(一)推寻所自出的神话;(二)论宗教全盛时期,包括智育、德育、美育;(三)论哲学、可笑发展以后,宗教对于智育、德育两方面逐渐减缩,以至于全无势力,而其所把持所利用的惟有美育;(四)论附宗教的美育,减受哲学、科学的影响,而演化为独立的美育;(五)论独立的美育,宜取宗教而代之。此五条目,时往来于余心,而人事牵制,历二十年之久惹尚未成书,真是憾事。” 蔡元培以康德美学作为他的理论基础,人物纯粹的美感可以破人我之见,去利害得失之心,因此可以陶冶人的性灵,使之日进于高尚的境界。而美感之所以有此效能,又因为美具有普遍性的缘故。 651:美感成为由现象世界进入实体世界的桥梁……美育乃是世界观的教育。 651-652:“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人生不外乎一直;人与人互相关系,莫大乎行为;故教育之目的,在使人人有适当之行为,即以德育为中心是也。故欲求行为之适当,必有两方面之准备:一方面,计较利害,考察因果,以冷静之头脑判定之;凡保身卫国之德,属于此类,赖智育之助者也。又一方面,

不顾祸福,不计生死,以热烈之感情奔赴之;凡与人同乐,舍己为群之德,属于此类,赖美育之助者也。所以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 从美育不受宗教限制,要随时代进步、美育应在一切人中普及三方面论证“不能以宗教充美育,而只能一美育代宗教”:一、美育是自由的,而宗教是强制的;二、美育是进步的,而宗教是保守的;三、美育是普及的,而宗教是有界的——《以美育代宗教》 二、《审美教育书简》席勒 《西方美学名著导读》朱立元主编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10 27封信,1793年写给丹麦王子奥利斯丁堡公爵,康德对其影响很大,席勒热爱自由和理想,认为改革社会、实现自由不可不应当采取革命的暴力手段,而应当“让美走在自由之前”,采取他所认为的审美教育手段 “如果我们要实现政治的自由,必然通过审美教育的道路。因为通过美,我们才能达到自由。”把审美教育当作是人的精神解放和完善人格形成的理想和目的,这是席勒写此书的历史背景和目的。 内容: 一、导论:只有通过美才能走向自由(1-2封信) 艺术是人类理想的表现,是自由的女儿,有精神必然产生的,通过美走向自由,能顶住时代的功利需求和风尚,让美在自由之前先行,因为正是通过美人们才能走向自由。 二、人性的分裂:社会状况分析(3-10)

蔡元培的美育思想及其在北京大学的践行_梁柱

蔡元培的美育思想及其在北京大学的践行 梁 柱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1) 摘 要:强调美学在学校教育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他从教育方针的层次上,形成了德、智、体、美四育并重的教育思想。他把美育又称作美感教育,使之激发、陶冶和完美人的高尚感情,达到美与善的和谐的统一。他认为人具备高尚的思想情操,即健全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就能够有探求的精神,百折不挠的意志,所以主张科学与美术并重,认为两者是相互补充和相互推进的,同为新教育之要纲。蔡元培积极倡导美育,不仅是为共和培养健全人格的人才,而且也体现他对社会进步的关注。他提出“以美育代宗教”和“文化运动不要忘了美育”,就是针对时弊的、有积极意义的进步主张。 关键词:蔡元培;美育;北京大学 中图分类号:G40-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919(2003)06-0005-07 收稿日期:2003-09-08 作者简介:梁 柱(1935— ),男,福建省福州人,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在中外教育史上,美育是一个古老的话题。早在周朝的贵族教育中就以六艺分门别类,乐居礼后,占第二位。春秋之后,作为整体的乐开始分 化。孔子曾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 泰伯》)这时乐与诗、礼鼎足三分。《墨子·公孟》中 也有“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之说。这些都可以归于美育的范畴。 诚然,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发轫于18世纪中叶的德国,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传入我国。早在辛亥革命前,蔡元培在德国留学时,于莱比锡大学“讲堂上既常听美学、美术史、文学史的课,于环境上又常受音乐、美术的薰习,不知不 觉的渐集中心力于美学方面。尤因冯德讲哲学史时,提出康德关于美学的见解,最注意于美的超越性与普遍性。就康德原书,详细研读,益见美学关系的重要”。他是我国留学生中第一个注重学习和研究美感教育的,也是国内较系统地研究和介绍西方美学的一位重要学者。在1928年舒新城编的《近代中国教育思想史》一书中,则称他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提倡美感教育的“惟一的中坚人物”,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而美育一词,也是蔡元培由德文 sthetische Erziehung 意译出的,并为教 育界所认同。从而,使美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蔡元培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育家,总是把他的美学思想和艺术观汇入到自己的美育实践中,并加以积极地推广。蔡元培是近代中国美育的倡导者和奠基者,他在这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首先,他把美感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五大宗旨之一,在教育方针上确立了美育的地位。民国成立后,蔡元培出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在此期间,他着手改革封建教育制度,仿照西方资产阶级的教育制度,建立起我国近代的教育体制。他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一文中,把清末学部制定的忠君、尊孔、尚武、尚公、尚实五项为封建统治服务的宗旨,改成为军国民教育、实利教育、公民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五项,删去了违背共和政体和不合信仰自由原则的忠君、尊孔两项教育宗旨。他强调新的五项教育宗旨中以公民道德教育为中坚,并以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提出的自由、平等、博爱作为公民道德教育的纲领。他重视世界观教育,即开设哲学课程,目的兼采周秦诸子、印度哲学及欧洲哲学,以打破二千年来墨守孔学的旧习;同时,他又主张以美感教育作为世界观 第40卷第6期2003年11月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Peking U niversity (Philos ophy and S ocial Sciences )Vol .40,No .6 Nov .2003

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说》辨析及补论

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说》辨析及补论 李向伟(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摘要]蔡元培先生“以美育代宗教说”首次将美育提到可以取代宗教的重要地位,成为国民教育、改造社会的重要手段。 然蔡先生对于美育何以能够代替宗教,二者的深层心理机制何在,以及在现代社会情境中美育通过何种方式实现对人的 “救赎”等问题,仍有论述不充分处。本文试图综合近百年来各家之相关学说,对蔡先生之论作进一步之阐发。 [关键词]蔡元培;美育;宗教;辨析;补论 [中图分类号]J0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675(2010)02-0105-04 艺术与宗教是人类安顿自身及把握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它们各有自己的领域。对于它们之间的异同及联系,历代贤哲亦多有论述。上世纪20年代,蔡元培先生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说”,首次将美育提到可以取代宗教的重要地位,成为国民教育、改造社会的重要手段。蔡先生的这一论断较之于此前只把文艺视作“载道”的工具,甚或只当作通俗低下的娱乐的见解,实在是深刻之洞见。然而,读罢蔡先生《以美育代宗教说》一文,又似有未能尽兴之感。因有此文。 据蔡先生的观点,“宗教之原始,不外因吾人精神作用而构成。吾人精神之作用,普遍分为三种:一曰知识,二曰意志,三曰感情。最早之宗教,常兼此三作用而有之。”[1]然而,随着科学的发展与文明的进步,原先宗教中有关宇宙与自然的知识渐为日心说、进化论所取代,宗教中有关社会道德的论说,亦为现代的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等学说所取代。“知识意志两作用,既皆脱离宗教以外,于是宗教所最有密切关系者,唯有情感作用,即所谓美感。”[1]蔡先生又进一步指出,美育之所以能够代替宗教者,其一在于它可以其悦目之形式陶冶人,感化人;其二在于美术具有普遍性和超功利性。“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盖以美为普遍性,绝无人我差别之见能参入其中。”他举例说,“食物之入我口者,不能兼果他人之腹,衣服之在我身者,不能兼供他人之温,以其非普遍性也。”美则不然。一切自然美景,一切艺术作品,皆可为众人所共赏,因此“,美以普遍性故,不复有人我之关系,遂亦不能有利害之关系。”[1] 蔡先生有关“以美育代宗教”的基本观点大抵如上。然而在我看来,蔡先生对于美育何以能够代替宗教,二者的深层心理机制何在,以及在现代社会情境中美育通过何种方式实现对人的“救赎”等等问题,仍有论述不充分处。倘综合近百年来各家之相关学说,似可对蔡先生之论作进一步之阐发。 一 如前所述,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说”,首先是基于科学昌明的时代背景。蔡先生曾于1907至1912年赴欧洲(主要在德国)留学,期间他主修哲学、文学、文明史等学科,尤注重心理学及美学的研究,对西方哲学多有涉猎。可以肯定的是,西方哲学家康德、黑格尔、叔本华等人的学说对他日后美育思想的形成,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他在其文集中多处引证康德、黑格尔等人的言论,即可证实。)然而,蔡元培学说的另一个更为重要而直接的前提,则主要应来自19世纪末尼采提出的重估一切价值”的哲学理念。事实上,早在16世纪,哥白尼就发表了《天体运行论》,提出“日心说”,这从理论上打破了“上帝创造世界”的神话,动摇了基督教的根基。然而,在哥白尼之后的三、四百年中,虽然人们都明白“上帝并不存在”这一科学常识,但人们却照样信教,进教堂,为的是人生不会失去依托。然而,19世纪末,尼采却大声喊出上帝死了!”从而第一个明确指出了基督教解体之后欧洲

《美学》第七章审美教育试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8.在西方最明确提出“寓教于乐”的思想家是()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贺拉斯 19.孔子的美育讲究的是() A.美善协调 B.天人合一 C.逍遥自在 D.渐修顿悟 20.审美境界的核心是() A.力量 B.自由 C.学识 D.博爱 14.美育的功能之一是() A.修身B.养性 C.求知D.养神 15.《毛诗序》强调“风以动之”,说明() A.艺术感动是潜移默化的B.美育需要动力 C.美育以风为动力D.美育雷厉风行 18.“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见于古代典籍() A.《乐记》 B.《尚书》 C.《左传》 D.《诗经》 19.美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 A.能够进行艺术创造的人 B.遵纪守法的人 C.自由全面发展的人 D.学识渊博的人 20.美育与德育的社会作用() A.相互对立 B.相互包容 C.相互替代 D.相互补充 5.金圣叹提出“见文观心”这一主张的批评类型是() A.诗歌批评B.散文批评 C.小说批评D.戏曲批评 6.在中国古代典籍中,“美育”一词最早出现于() A.庄周《庄子》B.孔子《论语》 C.刘勰《文心雕龙》D.徐幹《中论·艺纪》 13.在20世纪初倡导“以美育代宗教”的人物是() A.朱光潜 B.鲁迅 C.梁启超 D.蔡元培 16.美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正式确立标志的著作是() A.《论审美教育》B.《谈美书简》 C.《美育与人生》D.《审美教育书简》 17.把美育目标的实现称为“消融渣滓”的是() A.孔子B.孟子 C.朱熹D.柳宗元 18.强调小说具有熏、浸、刺、提“四种美育”功能的是() A.王夫之B.叶燮

蔡元培的美育思想

画、文学里又找见他们遗失的情感。我们每每在听了一支歌,看了一张画、一件雕刻,或是读了一首诗、一篇文章以后,常会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四周的空气会变得更温柔,眼前的对象会变得更甜蜜,似乎觉得自身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伟大的使命。这种使命不仅仅要使人人有饭吃,有衣裳穿,有房子住,它同时还要使人人能在保持生存以外,还能去享受人生。知道了享受人生的乐趣,同时便知道了人生的可爱,人与人的感情便不期然而然地更加浓厚起来。那么,虽然不能说战争可以完全消灭,至少可以毁除不少起衅的秧苗了。"这段话今天读来,仍然感到切中社会时弊,震撼人们心灵。 蔡先生认为,美育不但可以辅助德育的完成,而且可以促进智育的飞跃。当你沉浸于自然美的氛围或艺术美的意境时,就会消解占有的冲动,而增进"创造的冲动"。所以他要求"知识以外兼养感情"、"治科学以外兼治美术",不仅体会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而且在科学研究中增添生动活泼的精神,激发创造的活力,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蔡先生不但从理论上倡导美育,主张"五育"并举与结合,主张"以美育代宗教",即美育不依赖于宗教而独立地发挥作用,而且他自己躬身实践,坚持不懈。他在北京大学亲自开设、讲授的唯一一门课程,便是"美育"。他极力扶持、赞助各种与美育相关的学术研究社团。他曾亲自为音乐研究会草拟章程,确定"谆谆乐教,提倡美育"的宗旨。这就在北大培植了良好的人文环境,极其有利于学术的繁荣和人才的成长。 蔡元培的美育理论与实践,是他的整个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是超前的,当然也不免带有某些空想的色彩。但是,随着时代、历史向前推移,他的美育思想的价值和魅力,会更加凸现出来。在我们的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中,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只提德、智、体的发展,缺少美育这个环节,不能不说是一种局限。在青少年教育中,我们有过分注重"智商"而忽视"情商"的倾向,结果可能得不偿失。我们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究竟如何切实地加强美育,培养情感高尚、心灵美好的建设人才和公民,仍是当前教育事业中一个重大课题。如何从陶冶情感入手,塑造健全的人格,也正是提高民族思想文化素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特别是在当今市场经济大潮中,由于价值规律的支配和某些制度的缺陷,出现腐败蔓延、道德滑坡、急功近利、人心浮躁的社会现象,人们对金钱和各种物质利益的角逐,处处对青少年产生侵蚀。青少年中的反常心态和犯罪行为也屡屡发生。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在加强德育的同时,从多方面倡导美育,陶冶情感,净化心灵,从青少年着手,努力塑造健全的人格,实在是当务之急。这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而应当成为整个社会的自觉行动。这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振奋民族精神,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更加富于重要而深远的意义。蔡

浅谈蔡元培的美育思想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d810556147.html, 浅谈蔡元培的美育思想 作者:王盼 来源:《大东方》2019年第09期 摘要:蔡元培不仅是现代社会美育的拓荒者,也是专业美术教育的扶植者,他终身倡导美育不辍。他的美育思想,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兼收西方文化形成的,是那个时代催生出来的文化产物。蔡元培的美育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确立了它的独立地位,强调了美育的实践功能,拓展了美育的实施范围,是我国教育史上不可多得的宝贵遗产。本文分析了蔡元培提出美育思想的时代背景,论述了美育思想对美术教育发展以及社会产生的影响,最终得出结论,蔡元培思想在中国教育史占据着重要地位,回顾与反思蔡元培美育思想,对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发展以及社会进步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蔡元培;美育思想;美感;教育 辛亥革命时期,随着西方科学与人文思想的影响,中国人开始主动了解世界。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让很多爱国人士不满,因此出现了戊戌变法,但在当时的朝代国家动荡,自上而下的维新变法遭到了封建保守派的反对打压导致最后失败。这个时候,随着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和中国文化伦理道德面临严重的打击,数不胜数的近代知识分子对于挽救民族和国家的兴亡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而对于改变国家的根本,蔡元培提出了一个关键的强国之路。他把教育归为政体改革的关键,提出以教育开发民智,培养人高尚品格,进而达到反对封建,改造社会的目的。在民族危亡和忧患意识的作用下,以蔡元培为代表的一批先进知识分子选择了“教育救国”的道路。他们认为清代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是不明智的,中西方文明的巨大差距是造成国家民族危机的根本原因,学习西方先进文明迫在眉睫,教育是改变中国落后挨打的最佳途径。 蔡元培深刻认识到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根本原因就是教育和科学文化的落后,因此,他把全部时间精力用来发展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他所追求的是建立一个先进的教育体系,而他在英国所学课程中,美学思想必不可少。所以从事教育工作后蔡元培对“美育”给予的高度重视贯穿了之后的一生,他从康德的哲学思想中得到了不仅仅是一般的美学思想,通过一种知识的融合,他将西方的基督教精神与中国的道教无为思想很自然的结合起来。投身教育事业后,蔡元培开始着手改革封建旧制教育,颁布中国第一个大学和中学校令,借鉴西方教育,实行男女同校等各种改革措施,建立起中国近代的教育体制。他希望通过一种新的教育方式,在拥有深厚历史文化的的基础上开始新的人格培养,这种观念对于崇尚传统的保守派来说,完全是革命性的,这等于同时告诉国人,西方人的文化是先进的文明与思想,而不是所谓的蛮夷思想。但蔡元培并不是绝对的提倡西方文化,通过中西方文化的融合,他更希望看到的是一种全新的带有中国独特精神的文明教育。蔡元培还提出了“美感教育”,他相信通过美育可以有效的实施世界观教育,直至很多年后他还坚持这样的观点,“提出美育,因为美感是普遍性,可以破除人

尔雅通识课美的历程——美学导论

1.1已完成 1 《红楼梦》中“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形容的是谁?()?A、贾宝玉 ?B、薛宝钗 ?C、林黛玉 ?D、王熙凤 我的答案:C 2 《4' 33''》是哪位音乐家的作品?() ?A、约翰·斯特劳斯 ?B、约翰·凯奇 ?C、尼古拉斯·凯奇 ?D、皮埃尔·布列兹 我的答案:B 3 “审美麻木化”就是指对“审美现象”的麻木,对“审美对象”的非关注。()我的答案:√ 1.2已完成 1 “事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这句话出自()。 ?A、孟子 ?B、孔子 ?C、荀子 ?D、墨子 我的答案:D

2 按需求层次理论,下面哪一项不属于“匮乏需求”?()?A、生理需求 ?B、安全需求 ?C、尊重需求 ?D、自我实现需求 我的答案:D 3 哪位心理学家提出了人的需求层次的“金字塔”理论?()?A、佛洛依德 ?B、荣格 ?C、马斯洛 ?D、拉康 我的答案:C 4 《向日葵》是着名画家莫奈的作品。() 我的答案:× 5 审美需求属于B需求,即“存在需求”。() 我的答案:× 1.3已完成 1 审美当中最高的境界是什么?() ?A、养心 ?B、养身 ?C、养眼

?D、养神 我的答案:D 2 审美最主要的器官是什么?() ?A、味觉 ?B、触觉 ?C、视听 ?D、动觉 我的答案:C 3 以下哪部电影不是张艺谋的作品?() ?A、《英雄》 ?B、《红高粱》 ?C、《活着》 ?D、《卧虎藏龙》 我的答案:D 4 《美学散步》是美学家宗白华先生的美学论文集。()我的答案:√ 5 审美不属于人类心理的高峰体验。() 我的答案:× 2.1已完成 1 下面哪一项不属于世界三大菜系之一?() ?A、中国菜系 ?B、法国菜系

美学原理网课答案修订稿

美学原理网课答案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

“以美育代宗教”的说法是由谁提出的 下列对《诗论》说法不正确的是( 朱光潜的《悲剧心理学》和《变态心理学》没有介绍的理论是 离开人的生活世界而专注于语义分析,会从根本上取消美学。√ 中国古代是不存在美学的。× 对美学的误解不包括( 下列属于审美活动领域的是(D、 以下不属于美学的学科性质的是(C 审美经验侧重从主体经验的角度来衡量审美活动。√ 存在一种外在于人的实体化的美。× 很多学者写出来的文章都平平淡淡,主要是因为他们缺乏(D、 审美活动的核心是(B、 学习美学既要重视直接方法,又要注重间接方法。√ 学习美学的必要性只是是美学的学科性质决定的。× 中国古典美学有自己独特的范畴和体系,西方美学不能包括中国美学。√ 对高尔泰的叙述不准确的是(C、 李泽厚对“美”的认识是(B、 “物的形象是不依赖于鉴赏的人而存在的,物的形象的美也是不依懒于鉴赏的人而存在的。”这一观点来自(C、 光潜认为美的社会性不在自然物本身,而在审美主体。√ 蔡仪先生认为,美是客观的。√ 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是谁的观点( C、 对“象”的理解不正确的是(B、 西方美学家通常将“象”称为(C、 物是知觉的世界。(M) 中国传统美学认为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绘画美学的纲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谁说的( B、 用来形容宋元花鸟画不恰当的是(C、 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概念是(A、 中国传统美学认为,()是“美”的本体。C、 表象就是物的形象。(√) 生活世界是谁最先提出的()C、 西方传统的“真正的世界”的表现形态不包括(B、 下列关于意象世界的说法正确的是(C、 “如所存而显之。”这句话出自(B、 下列关于“美”的描述正确的是(C、 ()认为审美活动不是“比量”。D、 以下哪项不是主客关系的特征(B、 中国美学中的审美心胸又可以称为(C、老子认为宇宙万物的本体和生命是(C、 埃尔金斯《视觉品位》中看油画的方式有助于产生一个充满意蕴的感性世界。(√) 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D、 下列人物中,最早发现移情作用的是(C、 中国“审美心胸”的理论发源于()。C、 审美心胸又可以称为()。D、 伽达默尔认为审美体验不仅是一种与其他体验相并列的体验,而且代表了一般体验的本质类型。(M) 以下说法错误的是()。C、 以下对生理快感和美感的说法错误的是()。C、 愉悦性是美感的重要特性。(√) 中国传统美学认为:美在意象。(√) 马斯洛认为高峰体验中的认知是存在认知。(√) 在地理环境对生物的活动有何影响方面,作出研究最好的是()。A、 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 B、 C、 D、 我的答案:B得分:0.0分 对审美活动产生影响的社会文化环境不包括()。A、 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B、 中国第一个提倡美育的人是()。C、 把一切强壮有力的东西、力量认为是丑陋的是()。D、 《风雅生活论》的作者是()。B、 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D、 审美风尚是一个社会在一定时期中流行的审美趣味。(M) 我的答案:√ 《时装信使》是哪个国家的时装杂志()B、 审美的重要领域不包括()。A、 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B、 以下对盛唐气象的说法正确的是()。D、 服装是阶级隔离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广义的自然人化是指整个社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发生了根本的改变。D、 以下对于“自然的人化”说法正确的是()。D、 自然美就是在自然物、自然风景上面显现的审美意象。(√) 狭义的“自然的人化”是指通过劳动、技术去改造自然事物。(√)在审美中,人之所以为人,主要在于他的物质性。(√) 主张人应爱护自然万物包括①郑板桥②祝枝山③蒲松龄④程颢A、 宗白华认为()。C、 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 《第聂伯河上的月夜》是哪个画家的作品()。B、

蔡元培教育思想(精选.)

蔡元培(1868~1940)自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他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为中华民族的进步和发展,为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的教育体制,尤其是为改革和发展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一.五育并举的思想 蔡元培是第一位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皆近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的教育思想家,主张五育并举,这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 1.提出背景 辛亥革命胜利不久,南京临时政府刚刚成立时提出来的。当时,中国的教育正处于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关头,随着辛亥革命的胜利,在中国实行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被推翻了,但是教育领域中封建教育的改革,然而,改革刚刚起步,只是颁布了一些具体的暂行规定,还缺乏明确的教育指导思想,缺乏新的教育宗旨。 要使资产阶级对封建教育的改革能够深入、健康地开展,迫切需要在统一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尽快地确定一个反映资产阶级要求的教育宗旨,来规定资产阶级对于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只是在这样的形势下,1912年2月间蔡元培发表了著名的教育论文《对于新教育之意见》比较系统地提出了五育并举的思想。 2.军国民教育

清末由国外传出,蔡元培认为,他并不是一种理想社会的教育,然而在中国,却是“今日所不能不采者”,主要原因: (一)从国外环境看来,我国处于“邻强交逼,亟图自卫,而历年丧失之国权,非凭借武力,势难恢复。” (二)就国内情况而言,要打破军人成为“全国中特别之阶级”的局面,就“非行举国皆兵之制,否则无以平均其势力”。可见,蔡元培主张军国民教育,是为了对外实行自卫,对内反对军人的强权统治,这在当时是进步的。 3. 实利主义教育 实利主义教育被蔡元培认为是富国的手段,他认为世界的竞争不仅仅是在武力,尤其是在财力。因此加强科学技术教育,提高生产力,发展国民经济,国家富强才能够在世界竞争中生存下来。 4.公民道德教育 蔡元培认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固然重要,但是仅有军国民教育和实利主义教育还不够,必须“教之以公民道德”。“何谓公民道德?曰法兰西之革命也,所标榜者,曰自由、平等、博爱。道德之要旨,尽于是矣。” 由此可见,蔡元培所提倡的是西方资产阶级的道德观念,主张用自由、平等、博爱的资产阶级道德,作为进行道德教育的内容。 蔡元培在提倡西方资产阶级道德观念时,并没有全盘否定中国传统的道德思想,他把西方近代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的道德观念,分别比做中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