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研究 以重庆为例构建区域金融体系(彭小兵著)思维导图

成都等26个城市区域金融中心建设之争

成都等26个城市"区域金融中心"建设之争 26个以上的中国城市都以建立金融中心为目标——尽管专家认为一个国家不可能有这 么多的金融中心,但“金融区”依然是中国城市最渴望诞下的金蛋,成为区域金融中心仍是中国城市最向往的未来之一。 “交易室有电影院那么大,800多名交易员坐在其中忙碌。我走进门,他们齐刷刷地回头看着我。”这是中国工商银行副行长王丽丽关于1979年伦敦金融城的回忆——在当时的英国米兰银行交易室,中国人和女性都很稀罕。 伦敦金融城可能是全世界最成功的城市金融区——这个英国人称之为“那一平方英里” 的地方,是真正的“城中之城”:它有自己的市长、法庭、警察,有金融、法律、媒体等足足百万专业人士;它外汇交易量是华尔街的两倍,名列世界500强的企业75%在金融城内设立分公司或办事处。这个被世界金融界巨头奉为“全球的力量中心”,普通市民喜欢这样介绍它:“在欧洲,它是唯一一个为别人打工还能每年赚上100万英镑的地方。” 1979年,没有多少中国人会想到英国金融城这般规模的金融区将出现在中国城市的未来规划之中。但30年的时间足以改变人们的思维——上海的目标是国际金融中心、杭州的目标是长三角南翼金融中心、长沙的目标是中部金融中心、乌鲁木齐的目标是中亚区域金融中心、武昌的目标是江南金融中心、沈阳的目标是东北金融中心、广州的目标是金融硅谷、深圳的目标是与国际金融中心香港形成共同体…… “目前全国20多个城市都要建立金融中心,事实上一个国家不可能有这么多的金融中心,哪怕是区域性的金融中心在中国也不会有二三十个,这里面就有一个彼此的竞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张承惠对《新周刊》说。 中国金融城的西安样本 英国的金融城是自然形成的聚集地——它最初只是商人们聚在一起喝咖啡、谈生意的地方,逐渐地运输业、保险业、银行业在这里发展起来,成为英国经济活动的中心。 中国的金融区更多是规划图上的未来——金融中心需要一个城市拥有活跃的市场与庞 大的经济体量,却并不是每个将金融中心列入未来规划的城市,都具有在其区域上的绝对优势。更多城市的期待是,用金融区来带动城市的经济活动的繁荣。 央行金融危机以来首次强调防通胀 打造金融街成都欲成为“西部的上海” 楼市飙升背后的金融风险 金融巨擘蓉城论剑成都冲刺“西部金融中心” 成都成为外资金融“第四城”

重庆主城区空间结构分析(知识分析)

重庆主城区空间结构现状问题分析 [摘要] 以重庆主城区为研究区域,根据重庆主城区空间结构的发展与现状,分析重庆主城区空间结构特点,结合重庆地形,经济发展特点,人口分布,政策等方面,了解重庆各主城区功能以及存在的问题。研究发现:高速发展的重庆出现“城市蔓延”现象,城市问题突显;不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制约工业的发展;主城区空间结构的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是非农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时还受到地形、交通、政府政策及人们环保意识提高的影响。总体来看,经济发展是城区空间结构变化的主导因素。 关键词:重庆主城区;空间结构;影响因素 Chongqing city space structure analysis [Abstract] To chongqing city as the research area, according to chongqing city space structure development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chongqing city space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 analysis, combined with the chongqing terrain, economic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the policy, understand the city of chongqing function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high speed development of chongqing appear " urban sprawl" phenomenon, urban problems serious; of the urban space structure unreasonable restrict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the change of the structure of urban space the main driving factors is the non-agricultural population growth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but also affected by the terrain, transportation, government policy and the peopl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nsciousness improve influence. In general,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the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change of the leading factor. [Keywords] chongqing city; Space structure; Influence factors 引言: 重庆主城区作为重庆经济文化政治的核心区域,在重庆整体发展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而高速发展的重庆,在一定程度上也出现了一些因城市发展过快,空间结构不合理等造成的城市问题。所以,研究重庆主城区空间结构现状问题对于重庆整体的长远发展十分必要,只有找到现状问题所在,才能更好的对症下药。 一重庆市主城区空间结构现状特征及问题 (一)主城区空间结构现状概况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进展、困境和优势

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 《国际金融货币研究中心工作论文》 No.WP09-03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进展、困境和优势 周宇 内容提要:2006年以来,随着天津滨海金融中心建设的起步,一些学者认为,天津有可能取代上海成为中国国际金融中心的首选城市。本文认为,从我国政府发展国际金融中心的长期战略、上海金融中心的实力以及上海的优劣势比较来看,上海成为中国代表性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态势没有发生任何变化。 关键词金融中心金融市场人民币金融产品 作者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 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政府正式提出建设上海国际金融心中的战略构想。从那时起,在短暂的十几年里,上海已发展成为中国的金融中心。尽管如此,2006年以来,天津滨海金融中心建设的起步给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面对这一变化,一些人甚至认为天津有可能取代上海成为中国代表性金融中心。针对以上认识,本文立足于历史发展、现状评估和优劣势比较这三个视点,重新确认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前景和未来。 一、上海金融中心的崛起 (一) 建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战略 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问题上,一个值得强调的重要事实是,这是国家长期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目标之一。鉴于经济发展战略具有一贯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特点,中央政府不会随意改变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既定战略目标。 从这一战略的实施历程来看,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正式明确提出了要在2010年把上海基本建成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战略构想。为了保证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此后,中央政府、上海市政府和浦东新区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植和促进上海金融业发展的政策,表1纪录了其中的一部分具体措施。中央和上海政府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战略举措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确立和落实发展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战略。1991年年初,邓小

上海金融中心建设的必要性

上海金融中心建设的必要性 金融092 武晓龙 学号:200930085226 上海,迎来了新的重大发展机遇。国务院常务会议正式通过个决定:到2020年,将上海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这一决定的战略眼光及现实意义不言而喻。其必要性有以下几点: 一、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是中国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中国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应该是中国本土金融市场体系发展到国际化成熟阶段的一个自然结果。本土金融市场体系的现代化发展与中国经济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具有互为因果、相互依存的关系。而经济和金融转型的成功是建成本土国际金融中心和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提条件。本土国际金融中心的建成与人民币国际化的实现又是中国从经济大国崛起为世界经济金融强国的前提条件。 二、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是与人民币国际化相匹配的大国博弈战略。 中国目前已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中国货币金融的国际地位与其经济地位完全不相匹配。中国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支撑人民币成为主要的国际货币。而且本次全球金融危机已经削弱了美元霸权的信用基础,给人民币成为主要国际货币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 中国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是一个与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相适应的本土金融市场体系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发展过程。它将通过为亚洲和全球投资者提供以人民币为标的的投融资场所,来促进人民币的国际化。本土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人民币国际化是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双轮驱动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中国作为世界经济金融强国的崛起过程。 三、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体现中国推进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实现全球金融平衡稳定发展的大国责任。 当前国际金融体系对美元和美国金融市场的过度依赖是一个根本性的缺陷,其系统性风险将随着美国相对经济实力的下降而不断上升。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目标是建立一个具有内在稳定性的多元国际货币体系,并实现全球金融的平衡发展。 从国家和全球来讲,上海金融中心建设的现实条件: 一、世界经济金融格局在复苏中加快调整,中国在国际经济金融体系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二、我国经济持续较快发展,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三、我国金融改革不断深化,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了强大的发展空间 四、人民币跨境使用进程加快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的提高,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了新的重要动力 五、全球金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金融风险防范面临新的要求 从上海自身发展角度来讲,所拥有的得天独厚的条件:

区域金融中心建设

西安构建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对策研究 区域金融中心建设 区域金融中心的建设产生的背景 在中国近年来的经济生活中,出现了一股日趋高涨的“金融中心热”。由于各个主要城市都意识到金融中心建设对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因此争当金融中心便成为这些城市经济发展中追求的重要目标。据统计,国内提出建设不同层次金融中心的城市已有20多个,特别是一些大城市更发出了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强烈呼声。在提出建设金融中心的城市中,又以上海、北京、深圳、天津等城市更为引人注目。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早已成为国家战略;北京市委市政府2008 年4月30日发布的《关于促进首都金融业发展的意见》也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城市”的目标;按照广东省和深圳市官方的口径,深圳将要建设的金融中心被定位为国内区域性金融中心,即华南地区的区域性金融中心;2003年以后天津则明确提出要“推进北方重要金融中心建设”,特别是在2008年3月国务院批复《天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在金融改革创新方面给予天津滨海新区“先行先试”的特权后,天津追求成为北方金融中心的热情更为高涨。 中国金融中心热的原因分析 我们认为,我国之所以会兴起一股有关金融中心的热潮,尽管具体原因很多,各个城市也都有自己不同的考虑,但总体上考察,最主要的原因不外乎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建设金融中心可以提升一个城市的地位和知名度。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城市的地位和知名度对于该城市的发展至关重要,而一个城市要想在国内外获得较高的地位和知名度,不仅需要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而且需要拥有发达的金融业、金融市场和金融中心。伦敦、纽约、东京、苏黎世、法兰克福、巴黎、新加坡、香港等城市之所以世界闻名,之所以在世界金融市场运行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这些城市都

重庆金融人才发展规划

重庆市金融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 (2010-2020年) 目录 序言 一、重庆金融业人才队伍的现状 (一)重庆金融业已形成一支具有一定规模的人才队伍 (二)重庆金融人才队伍是一支比较年轻,具有活力的队伍 (三)重庆金融业拥有一批学历较高、工作经验丰富的中高层管理人才队伍(四)重庆金融业正在聚集一批海外金融人才队伍 (五)重庆金融人才发展政策环境日益改善 二、重庆金融业人才队伍面临的问题 (一)金融人才队伍建设缺乏统筹 (二)金融人才队伍结构性矛盾突出 (三)金融研究、培训力量不足 (四)人才交流、薪酬机制不完善 (五)人才政策环境有待改善 三、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和战略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发展原则 (三)战略目标 四、金融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建设一支通晓国际惯例,既能开拓创新又能经营管理,既有专业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高级管理人才队伍 (二)建设一支熟悉现代金融服务,具备良好职业道德操守,积极开拓,努力

向上的高素质中层管理人员 (三)建设一支掌握先进金融技术,热爱金融事业,努力专研,善于创新,能够全面掌握金融产业升级,并与国际接轨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五、金融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工程 (一)金融高端人才培养工程 (二)金融人才国际化提升工程 (三)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 (四)县域金融人才支持工程 (五)金融后备人才储备工程 (六)金融业骨干人才培养工程 六、政策措施 (一)建立健全金融人才工作体制机制 (二)完善金融人才选拔任用机制 (三)促进金融人才合理流动 (四)优化金融人才发展环境 (五)强化金融人才教育培训 (六)深化金融人事制度改革 七、规划的组织实施 (一)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 (二)建立健全金融人才发展规划体系 (三)营造规划实施的良好社会环境 为更好落实人才强市战略,加强金融人才队伍建设,促进我市建设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重庆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金融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结合我市金融人才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 序言

重庆江北嘴CBD精编版

一、江北嘴CBD规划概况 1、区位条件及定位 重庆市中央商务区总用地规模约5平方公里,由江北嘴现代商务区、解放碑商贸区和弹子石滨江地带功能配套区共同组成,形成“两区一线”,其中重点是“两区”,即江北嘴现代商务区、解放碑商贸区,三个组成部分各有职能分工,协调发展。从景观特征上看,江北嘴、解放碑、弹子石构成的“两区一线”地区,地处两江交汇,山水相依,有利于形成具有山水园林城市特色的中央商务区形象。 区位图 江北嘴中央商务区居于显要的中心位置,东临长江,南濒嘉陵江,与渝中区朝天门、南岸区弹子石滨江地区隔江相望,处于城市中的两江交汇口的景观密集区,南距现在的城市中心区解放碑0.5公里,西距城市副中心观音桥地区3.0公里。 其功能定位为重庆市中央商务区的商务中心区,将集中建设办公写字楼等金融商贸设施和重庆大剧院、重庆科技馆等市级大型公益文化设施,兼容商业、服务业居住等多种功能,是未来城市形象展示的窗口。

大剧院 科技馆 2、总体规划

效果图 效果图

江北嘴CBD用地规模约226公顷,总开发量约653万平方米(其中地下开发面积约110万平方米),其中办公写字楼262万㎡,约占总量的48%;酒店31万㎡,约占总量的6%;文化娱乐20㎡,约占总量的4%;商业配套50㎡,约占总量的9%;居住179万㎡,约占总量的33%,建成后可容纳居住人口约5万人,安排就业15万人。 二、开发建设情况 江北嘴中央商务区的开发主要分三阶段建设: 1、第一阶段是完成前期规划和拆迁工作 整个江北嘴的拆迁工作自2003年启动,在市、区政府和广大群众的大力支持下,于2007年末完成了江北嘴片区2平方公里范围内约130余个企事业单位、1.78万户居民、8.5万人的整体搬迁任务。 拆迁前 2、第二阶段是启动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建设工作 江北嘴CBD内的基础设施建设正快速推进,区内部分主干道路及水、电、气、讯等配套设施已基本形成;重庆大剧院、重庆科技馆等重点工程项目正加紧施工,招商楼以及特勤消防站已竣工投入使用,天主教堂也将于2008年年底投入使用,已出让地块的开发项目正进行相关审批手续。

打造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

打造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 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作为财富、信息、要素的集散地,对于地区经济的持续繁荣,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意见》指出,要“”。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是指交易成本最低、交易效率最高、交易量最大的金融资本、金融机构和金融信息的集聚地,要有自由的交易环境、良好的金融传统和符合国际惯例的法律制度来予以保障,金融机构或企业在这里不应受到任何不正当的限制和歧视。是对我市金融业未来发展的清晰定位,也是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必然要求。 我市建设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的有利条件 经过近些年的发展,金融业在我市经济发展布局中的位置显著提升,区域影响力不断扩大,已成为现代服务业中的重要产业。 功能完备的金融服务体系基本形成。我市拥有分行以上金融机构71家,其中银行机构37家,保险机构23家,证券机构2家,期货机构7家,金融资产总计约5519亿元,从业人员4万余人,已发展成为东北地区机构种类最全、密度最大、开放度最高的金融中心城市。 金融各业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XX年,我市银行机构本

外币各项存款余额3975亿元,增长15%。保险业实现保费收入64.9亿元,增长13.3%,保险深度和密度分别达到2.5 %和1148元/人。期货成交量24070万手,成交额5.22万亿元,分别增长21%和10%,分别占全国的53.6%和24.8%,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大豆期货交易市场。大连石油交易所正式挂牌运营。证券交易额1989亿元,增长171%。 国际金融合作不断加强。我市是入世后首批金融对外开放城市,目前已有外资金融机构21家,其中外资银行7家,代表处7家;外资保险公司2家,代表处5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全球第4个、国内唯一的培训基地在我市建成。荷兰银行入股银河期货,成为全国首家合资期货公司。我市与伦敦金融城就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等六方面达成共识。 金融改革不断深化。中国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在我市设立了分支机构,强化了金融监管;银行业、保险业、证券期货业分别成立行业协会,加强了行业自律。组建了大连融达投资公司,作为政府投融资平台。市商业银行增资扩股至34亿元,资本充足率达到8.3%,不良贷款率下降到4.5%,整体经营实力和形象进一步提升。市农信社基本完成了产权制度和管理体制改革。大通证券成功重整。华信信托公司增资扩股至10.01亿元,受托管理信托财产余额52.5亿元,各项指标名列全国信托投资公司前茅。 金融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先后开展治理金融“三乱”、

重庆江北经济定位和布局规划

江北区经济定位与布局规划 一、产业发展和功能定位 十一五规划中提到,产业结构的发展目标是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全面发展的格局。 十二五规划纲要中产业发展定位则是以金融服务、商贸服务和物流服务产业为核心,以高新技术型和精密生产型现代制造业为骨干,以房地产、文化创意、休闲旅游等产业为支撑,以总部经济集群发展为推动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总体方向没有发生变化。 江北区的非农产业在2009年已达到99%以上,并预计在2015年达到99.8%。 2009年全区实现工业增加值106.2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2.7%,对全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1.7%,拉动全区经济增长7.2个百分点。 产业发展的重点集中在制造业与服务业上。 (一)制造业 江北区的制造业中,汽车制造、轨道交通、电子电器是三大千亿级支柱产业。另一方面,江北区也着力支持物流装备、船舶制造、新能源及新材料设备、生物医药、工程机械等新兴产业的发展。 2009年,工业经济迅速增长,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220% 1、汽车产业 2009年,江北区汽车产量30.6万辆,比上年增长71.6%,鱼嘴汽车基地加快推进发展,长安汽车产值增长了82%。 在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鱼嘴东部新城以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为重点,抓好长安自主品牌轿车二工厂和长安新能源汽车基地项目引进工作,加快长安发动机等入驻企业建设,完成构建千亿级汽车新城战略布局。 十二五规划中,目标定为以乘用车(轿车)和商用车(重型车)为龙头,以微型车、专用车为特色,以汽车发动机、微车、新能源汽车研发及产业化为重要发展方向, 2、轨道交通设备制造业 通过引进吸收和自主开发,生产城市轨道车辆、牵引机车等系列产品。发展交流传动系统、列车电子控制与网络、安全监控、大功率半导体器件等配套产品, 3、电子电器制造业

金融中心建设发展

金融中心建设发展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上海作为全国金融中心概述;上海金融中心形成与发展的原因 ;上海新跨越,着力构建国际金融中心,对金融中心建设发展进行讲述。其中,主要包括:上海从北宋起,已拥有相当繁盛的海上贸易,后又逐步成为沿海贸易主要中心、金融机构密集和社会货币资本的集中、灵活的金融周转促进了上海的兴旺 巨额的国际贸易是上海金融发展与兴盛的基础、银行信贷在支持民族工业中的杠杆作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有利条件发、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意义,具体材料请详见: [论文关键词]金融中心形成发展 [论文摘要]上海从北宋起,已拥有相当繁盛的海上贸易,后又逐步成为沿海贸易主要中心。开放口岸以后,外贸中心迅速北移,上海逐步成为全国的商业中心和手工业中心,并随之而形成全国的金融中心。本文通过对上海经济的深入分析,提出了对于上海作为全国金融中心的形成和发展的若干看法。并就上海今后的发展给出了个人的理解。 一、上海作为全国金融中心概述 上海从北宋起,已拥有相当繁盛的海上贸易,后又逐步成为沿海贸易主要中心。开放口岸以后,外贸中心迅速北移,上海逐步成为全国的商业中心和手工业中心,并随之而形成全国的金融中心。 近代上海主要的金融机构有典当、钱庄、银号、票号、外资银行、华资银行等。这些金融机构运用各种不同的业务方式,在不同时期发挥不同的作用,以适应不同的业务需要,成为人们生活中体现价值形态运动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经济部门。 现在,上海正在向建成国际金融中心方向努力,在这期间,除了对其他国际金融中心的横向研究外,纵向地对旧上海金融中心的逐步形成和发展过程,以及其所发挥的主要作用进行研究,也是一项极有现实意义的工作。 二、上海金融中心形成与发展的原因 众所周知解放前上海是旧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贸易中心和金融中心。作为金融中心当时主要特征是:(1)金融首脑机关集中在上海;(2)社会货币资本的大量集中;(3)金银、外汇的总汇,货币发行的枢纽;(4)全国利率和金、银、外汇行市以上海为转移;(5)银行经营各种金融业务,运用多种信息工具;(6)按经济区域设立分支机构。总的来说,过去上海金融业务活动经验丰富,金融知识和技术也有相当高的水平,只要撇开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生产关系,是有许多地方可以借鉴的。 (一)金融机构密集和社会货币资本的集中 1897年,中国通商银行在上海诞生,为我国开办新式银行做了先导,随即,一大批银

重庆五大商圈分析报告

五大商圈分析 1 引言 两江通衢,交通便利,是西南地区的物资集散地和长江上游最具活力的商贸中心。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已初步建立起面向全国、联动长江、辐射西南、层次清晰、结构紧密,由传统商业向现代商业发展的消费品市场体系。改革开放特别是直辖以来,市着力强化商业设施建设规划,以主城区为突破口,打造城市中心商圈,大力发展商圈经济,发挥主城区的窗口作用,商业档次不断提升,购物消费环境快速改善,形成了以解放碑为龙头,以江北观音桥、沙坪坝三峡广场、南坪步行街、九龙坡家坪步行街为辅的五大商圈。购物中心化的正以其独特的方式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购物中心化不是经营模式的专用概念,而是倾向于揭示消费现象的一种商业地产方式,它可以是几个购物中心的聚集,也可以是其他商业业态的聚集,从城市经济的层面衡量则表现为非盈利的公共区域逐渐演变成消费场所的过程,是购物的城市中心化,其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商圈的形成。目前,正大力打造都市中央商务区、区县中心商圈、城镇商业特色街(专业市场)和乡镇(社区)商业点四个层次的商业中心,已经建成独具特色、风格各异的城市中心商圈16个,商业特色街96条,商业设施面积达到2750万平方米,商圈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步行街带来的聚合效应,颠覆了传统的商业模式,开启了城市空间运营的新步伐。 2 “五大商圈”分析 1.1 “五大商圈”形成的历史渊源 得长江之利,四面环山,江水回绕,长期以来就是进出大西南的水上门户。1890年中英签订《条约续增专款》,被开辟为通商口岸后,就逐渐成为商贾云集之地。市的渝中区座落在长江、嘉陵江交汇处,两江环抱,形似半岛,独特的地理区位使其成为城市的地理中心和政治中心。1958年,位于渝中区解放碑的商业网点约占全市的30%,市级以上主要商业机构有三分之二云集解放碑,解放碑成了人进行消费的代名词。1997 年直辖后,市政府为塑造新风貌,体现窗口作用和辐射功能,加强了一系列形象工程的建设,1997年12月27日,第一条步行街在解放碑落成,商贸中心、金融中心快速在此地形成。此后,江北、沙坪坝、南岸、九龙坡、等步行街建设依次启动。在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提出了“三中心、两枢纽、一基地”(即商贸中心、金融中心、科教信息文化中心;交通枢纽、通信枢纽;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基地)的发展战略,并极力打造“一小时经济圈”,随着经济的不断升温,四大副商圈与解放碑核心商圈众星拱月的格局形成,五大商圈不断发展壮大。 1.2 “五大商圈”的特点分析 1.2.1 多核分异的空间结构 是两江环抱的山城城市,以渝中半岛为主体形成了有机分散、分片集中的多中心组团式城市结构。各个组团的中心商业逐渐聚集,形成区域性的商业中心。解放碑位于市中心区——渝中区,是全市经济、金融、信息、商贸中心。观音桥位于渝中半岛和北部地区的几何中心,是江北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南坪位于市南部,商业主要集中在南岸中心、四公里、南滨路三个主要的地段。沙坪坝位于市西部,是距母城渝中区较远的一个主城区。家坪作为重要的交通枢纽,是连接南岸、渝中、沙坪坝、大渡口的重要交通通道。 1.2.2 各具特色的商圈定位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经验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经验及其对广州建设区域 性金融中心的启示 近年来,上海市按照中央提出的“四个率先”的发展思路,加快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 一、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主要经验做法 (一)发挥金融要素市场优势,全面提升金融创新效应。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最大的优势就是具备相对比较齐全的金融要素市场。目前,上海已基本建成了以金融市场为特征的国内金融中心,通过市场配臵金融资源的金融体系基本形成。金融市场的集聚,为上海构建人民币金融产品中心和开展各类金融产品交易提供了平台,从而使上海成为金融市场高度发达和金融交易十分活跃的中心。近年来,随着浦东开发开放的深入推进,上海的金融开放、金融发展、金融创新效应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进一步显现。 (二)依托长三角城市群,立足发展国内经济。与离岸型国际金融中心不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依托国内实体经济发展,并为国内实体经济发展服务,将广阔的经济腹地作为自身发展的基础。一方面,国内迅速成长的经济体系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了巨大的需求和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也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目前,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对周边乃至全国的集聚与辐射效应都已十分明显。特别是在长三角地区,跨区域资金流动尤其频繁,其规模、流向已对该地区的经济金融发展产生显著影响。

(三)坚持制度创新,大胆“先行先试”。以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为代表的我国金融领域的许多改革措施都放在上海先行先试,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注入了新的内容、新的活力。上海目前是我国金融产品创新和交易的主要场所,可转债、短期融资券、债券远期、人民币外汇远期、燃料油期货、刚刚上市的黄金期货以及即将面世的股指期货等一批有重大影响的基础金融产品和金融衍生品,都诞生在上海。 (四)实施扶持政策,优化发展环境。1990年,上海市政府就出台了《关于上海浦东新区鼓励外商投资减征、免征企业所得税和工商统一税的规定》,对在浦东新区开办的外资银行、外资银行分行、中外合资银行和财务公司等金融机构实施优惠政策,并对新设金融机构注册、子女入学、升学,员工因公出入境等方面作了非常细致周到的安排。今年7月《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基本完成。根据《条例》,上海将设立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金融发展资金”,奖励金融创新,扶持新设金融机构,奖励金融人才等。 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主要成效 (一)金融机构不断发展壮大。目前,上海已有十大类银行机构,银行机构总数突破3100家,成为中国银行业机构门类最齐全的地区。截至2008年初,上海主要的中外资金融法人机构数量达到858家,比2002年翻了一番。外资机构纷纷落户上海,其中外资法人银行数量已达16家,落户上海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投资性公司和外资研发中心也分别达到184家、165家和244家。 (二)金融市场体系日趋健全。上海是全国金融市场最集中的地区。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债券交易、外汇交易、黄金交易市场均设

建设武汉区域金融中心的对策研究

建设武汉区域金融中心的对策研究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现如今已经成为了当下我国各地区之间的主要竞争目的。湖北省也是其中之一,现如今湖北省省委和省政府对于湖北省省会武汉市区域金融中心的建设给予了充分的重视。武汉市是华中地区最大的城市,同时它也是湖北省的经济金融中心,它既有历史优势,又有交通优势,同时还具备良好的经济基础,在如今这个重要发展战略的机遇期,正是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绝佳地点。但是现如今武汉市还存在着金融集聚力和辐射力不足、优质企业群体优势不足以及经济依托不足等多方面的问题。有鉴于此,对阻碍武汉市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因素进行研究分析,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几点解决措施。 标签:武汉区域金融中心;阻碍因素;解决对策 在武汉市人民政府颁布的武汉区域金融中心建设总体规划(2014-2030年)这一政策之中明确指出了加快武汉市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措施。此外,因为武汉市是华中地区的最大城市,因此对于我国华中地区经济发展来说在武汉市建设出一个区域金融中心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1 區域金融中心的概念以及特征 根据金融中心的影响范围可以将之划分为多种类别,其中区域金融中心一般指的是一个特定区域范围内的金融中心,它主要是在某个地区范围之内的金融机构集聚在一起、金融市场较为繁华、金融交易活动频率较高以及融通集散资金的功能较强,并且能够对该区域的社会经济产生计划和扩散效应的中心城市。区域金融中心的辐射作用只在其所在地区才能够得以发挥出来,同时作为这个特定区域的金融交易的核心,其主要功能就是从该特定地区内将资金集中,然后再将这些资金之中的绝大部分应用到该地区建设工作之中。 区域金融中心的特点主要有三点。首先第一点就是它一定具备一定规模的金融市场;其次第二点就是区域金融中心可以有效促进金融交易以及资本流通,同时区域金融中心之中还拥有便利自由的交易市场;最后第三点就是在区域金融中心内金融行业发展密度高,首先区域金融中心所在的城市必须是工商业发达的一个地区的中心城市,同时该城市还要在一个地区的范围之内要拥有较高的地位,对于该城市周边地区的社会经济以及金融行业发展都具备一定程度上的影响力。 2 建设武汉区域金融中心的优势 2.1 历史优势 武汉市对于我国来说一直是一个较为特殊的地方,武汉市的汉口镇曾经也拥有一个在国内有着较大影响力的金融业聚集区,当时汉口镇也是一个金融重镇。在十九世纪中期的时候,汉口镇就已经开始出现现代银行业和传统票号以及钱

弹子石CBD规划情况

弹子石CBD规划情况 一、弹子石CBD规划情况 弹子石CBD位于百年前重庆的开埠之地,是传说中的大禹故里。与解放碑、江北嘴一江之隔,规划区域占地面积约11.27平方公里,规划建筑面积约1100万平方米,由弹子石组团A、B、C、D、E、F、G(局部)七个标准分区组成。 弹子石CBD的规划定位历经波折。从功能上讲,弹子石最初的规划是承担解放碑CBD 和江北嘴CBD的配套服务功能,包括高级住宅、写字楼、酒店、文化设施等。畅达便捷的交通等条件,使弹子石CBD发展金融和总部经济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若单纯以房地产开发为主的纯配套CBD,区域内潜在的巨大价值将无法充分体现。为此,区委、区政府提出将弹子石打造成为一个以总部经济为标志,汇聚国内外各类大型集团、企业总部入驻,高端服务业聚集,宜居宜业宜商的国际现代化城区,与解放碑、江北嘴遥相呼应的重庆新兴经济增长极。但这一定位一直未获市级层面定位,打造总部经济,南岸一直以己之力“单打独斗”。 2012年7月,黄奇帆市长率市级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到南岸区调研,正式提出“弹子石、南滨路核心地段具有引进、培育金融要素市场得天独厚的条件;弹子石要加快开发建设,尽快吸引总部经济、金融要素市场等企业入驻”并写入了《关于加快推进南岸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纪要》(市政府专题会议纪要2012—113)”。 2013年1月《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长江上游区域性金融中心的意见》(渝府发【2013】3号),正式将弹子石CBD明确为金融核心区,“积极打造金融核心区,建设国内一流的江北嘴——解放碑——弹子石金融核心区”。目前,弹子石CBD已拥有中央商务区,金融核心区、两江四岸风貌区、十大重点开发区四块“金字招牌”。 二、区位交通优势 弹子石CBD有着非常优越的区位条件,是一个背靠南山三面临江的“半岛”,拥有12公里长的江岸线和独特的江景资源,规划拥有“四四三二”的立体交通网络,即大佛寺大桥、朝天门长江大桥、寸滩大桥、黄桷沱大桥“四桥”,腾龙大道、沿江南滨路、机场快速路和内环快速路“四路”,南山隧道、慈母山隧道、两江隧道“三隧道”,轨道环线、11号线“两轻轨”贯穿其中,将弹子石CBD与解放碑、江北CBD连为一体,是属于极具投资价值,展示企业品牌形象的产业高地 三、弹子石CBD整体建设情况 自2003年被确定为重庆中央商务区后,弹子石CBD迈上了快速发展的车道。截止2012年,区域内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10亿元,招商引资项目总投资400亿元,引进出版集团、能投集团等29家知名企业入驻,各类开发建设项目18个;已建市政道路约16公里(占总体三分之一),总部经济、文化娱乐、房地产开发等项目已建在建约400万平方米(占总体三分之一)。朝天门长江大桥桥头,14幢总部经济高规格写字楼即将拔地而起,建成后将展现弹

加快:推进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把上海建成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d810596405.html, 加快:推进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把上海建成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作者:宇鸣 来源:《中国经贸》2008年第07期 日前,在“上海陆家嘴论坛”上上海市副市长屠光绍就如何加快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向记者作了详尽的阐述。 面向未来 屠光绍介绍说,改革开放30年来,上海经济社会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今天的上海是一座发展之城,是一座开放之城,是一座活力之城:上海的发展前景和市场商机吸引着全世界关注的目光,越来越多的中外人士选择来上海创业和发展。到2020年,上海要基本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在 这一进程中,我们真诚期待来自全世界各地的金融机构和金融人才的积极参与。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经济运行的血脉,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拥有一个国际金融中心对于一个大国的长远发展和金融安全至关重要。 他强调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央政府作出了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重大战略决策,并对此高度重视,始终寄予厚望。2004年7月,胡锦涛主席在上海考察时指出,希望上 海要继续走在全国前列,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在2007年年初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强调,适应中国金融业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新形势,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正是在中央政府的领导和关心下,在国家有关部委的支持和帮助下,中国金融领域的许多改革开放的措施放在上海先行先试,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取得了明显进展,为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屠光绍认为,上海经过多年的建设,金融市场体系日益完善,基本形成了一个由股票、债券、货币、外汇、商品期货、金融期货、黄金、保险等构成的全国性金融市场体系。金融机构进一步集聚成为中国中外资金融机构的主要集聚地。金融产品创新步伐加快,成为中国金融产品最为丰富、最为集中的地方。金融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金融风险防范化解机制不断完善。 迎接挑战

中共苏州市委、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苏州区域金融中心建设

中共苏州市委、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苏州区域金融 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 【法规类别】机关工作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苏委发[2014]12号 【发布部门】中共苏州市委员会苏州市政府 【发布日期】2014.02.28 【实施日期】2014.02.28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中共苏州市委、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苏州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 (苏委发〔2014〕12号) 为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根据市委全面深化重要领域改革的意见,加快推进苏州区域金融中心建设,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十二五”规划前三年建设情况评估 《苏州市金融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建设“对接上海、服务苏州、延伸辐射”的区域金融中心。三年来,全市上下紧紧围绕这个目标,以既运用好金融工具,又发展好金融产业的基本思路,以五个集聚区建设为抓手,全力以赴推进各项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金融贡献度不断加大。2013年末全市金融增加值达960亿元,年均增长22%;

占GDP比重达7.2%,占服务业比重达16%,比“十一五”提高2.5个百分点,基本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 (二)金融机构不断集聚。2013年末金融机构总数超610家。银行业机构60家,全国性商业银行机构全部入驻,外资银行机构数量全国第五;全国70%的保险公司、50%的证券公司在苏设立分支机构;备案创投、上市公司、小贷、担保、典当等机构分别占全省55%、30%、20%、20%、18%;中介服务机构约300家,金融服务后台约90家。 (三)业务规模不断扩大。2013年末,全市金融资产总量超3万亿,金融从业人员近6万人;银行业存款余额突破2万亿,贷款余额近1.7万亿,保费收入近270亿,均列全省第一、全国大中城市第九位;境内上市公司65家,位列全国第五,其中中小板、创业板上市总数全国第三。 (四)辐射能力不断增强。随着苏州银行改制、东吴证券上市、东吴人寿展业,苏州法人金融机构走出去步伐加快,共设立或参股异地机构93个,业务渗透力显著提升。 (五)生态环境不断优化。2012年,苏州金融环境指数在全国31个重点金融城市中排名第8位,在长三角地区仅次于上海和杭州。其中金融商业环境在全国排第5位,金融安全环境在全国排名第7位,在长三角地区均仅次于上海。 苏州建设区域金融中心有基础、有条件、有机遇,产业基础雄厚,经济繁荣开放,创新动力充沛,金融生态优良,尤其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的措施以及“一行三会”出台的具体举措,为苏州建设区域金融中心提供了强大动力。但当前我市金融业仍存在四个方面主要问题:一是分支机构多、总部法人机构与中介服务机构少,机构趋同性强;二是资产总量多、单一法人资产少,贡献能力有限;三是业务种类多、特色服务少,业务同质化倾向明显;四是从业人员多、高端专技人才少,人才瓶颈问题凸显,与区域金融中心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二、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最新区域金融中心

区域金融中心

大树底下好乘凉:长三角区域金融中心落子如飞 面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凌厉姿态,长三角诸多城市按捺不住了。 近日,江苏省金融办与南京市政府签署一份“共同建设区域金融中心合作协议”,这场由江苏及南京主要领导主持的仪式上,达成了一个共同目标,即是在2020年,将南京初步建设成具有较强吸纳、辐射和拉动长三角区域金融中心城市。 根据共建协议,江苏省与南京市双方将在规划、人才、体系等11个方面展开合作。 记者获悉,在苏南,除南京外,制造业密集的无锡、苏州,也在紧锣密鼓地打造区域金融中心。 浙江也不甘寂寞。最近,宁波在上海专门举办一场融入上海“双中心”建设的推进会。39个金融与海洋项目达成,总金额430亿。在金融合作上,宁波亦从上海引入了光大证券、上期期货、东来股权投资等一批上海知名金融机构进驻。 与此同时,宁波东部新城国际金融服务中心正式开业,宁波杭州湾新区的金融后台服务基地动工建设。 不仅如此,记着获悉,浙江同时规划了杭州、温州三大金融中心,寄望推动当地金融发展。 苏南角力 日益繁荣的南京河西,枕戈待旦的45号地块9月将启动这座城市新的金融猜想。

据悉,根据规划,这里将如上海的陆家嘴一样,成为南京金融业的物理承载空间,这座高标准的金融城寄望建成华东最大之一,2013年年底全部建成,2014年投入使用。 江苏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李云峰谈到南京金融中心时曾表示:“打造一个错位上海、辐射中西部的泛长三角重要的区域金融中心,是一个非常有利的重大战略举措。” 南京区域金融中心合作协议共建措施有11条,包括支持南京科技金融体系建设、建立南京企业上市的“绿色通道”、支持整合南京产权市场、技术市场资源,组建南京联合产权交易所,发展区域性柜台交易等等。 江苏省社科院人士表示,苏州制造业及经济底子雄厚,这两座城市此前就在暗中较劲。 南京市金融办人士透露,根据南京的规划,其也力争到2015年实现金融业增加值突破1100亿元,在第三产业增加值中所占比重达到20%,在GDP中占比重达到10%左右。 据悉,随着2010年浙江的泰隆银行在苏州设立江苏省的第一家分行,目前苏州银行存贷款已突破万亿,并聚集了近450家金融机构,其中银行业金融机构47家,保险公司56家,证券营业部60家,列入行业管理的担保公司104家,小额贷款公司50家。 按苏州政府的规划,希望到2015年将金融资产翻一番,金融增加值由2010年的482亿元提高到1200亿元,占服务业比重的16.5%,占GDP比重的7.5%左右。 浙江发力

重庆高楼统计(2015年4月版本)

重庆(重点的项目用红色表示,在建的用绿色表示,) 重庆嘉陵帆影国际经贸中心,103层468米,在建 重庆环球金融中心,338.9米70层,建成 重庆九龙仓国际金融中心,65层316.3米到斜叉层为28、29层,封顶 重庆英利国际金融中心,288米,56层,建成 重庆重宾保利国际广场,286.8米,60层,建成 重庆联合国际大厦,285米,67层,建成 重庆世界贸易中心,60层262、262、283.1米,建成 重庆天和国际中心,62层327.85米调整为58层282.3米,在建 重庆尚信国际广场,65层278.5米,在建停工 重庆隆鑫中心T1,278米,在建 重庆浪高君悦酒店,60层258、258、268米,建成 重庆东方国际广场,261米(262米?)51层到层高最高层为37层,封顶 重庆浪高会展国际广场,52层258米,建成 重庆天地企业天地2号(重庆嘉陵帆影.国际经贸中心),47层255.8米,建成重庆上海城嘉德中心,53层247.2米,建成 重庆解放别威斯汀大酒店,54层245.8米,建成 重庆中心城上城喜来登大酒店,54层242.4米,建成 重庆新华国际大厦,53层201.4、212.2、238.6米,建成 重庆未来国际大厦,44层220、220、236米,建成 重庆日月光r3,235.8米,封顶 重庆华润中心一期T1,44层230米到横围下26层,封顶 重庆纽约纽约大厦,48层207、213、228米,建成 重庆国汇中心凯宾斯基大酒店,54层220.5米,建成

重庆喜来登国际中心A栋,42层187.7、203、218米,建成 重庆喜来登国际中心B栋,42层187.7、203、218米,建成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大厦,218米(200米?),建成 重庆英利国际广场1号楼,52层218米(原数据50层215米),建成 重庆香港城上东国际公寓,56层210.5米,建成 重庆涪陵泽胜世贵双星A塔,48层164.9、164.9、207.7米,建成 重庆涪陵泽胜世贵双星B塔,48层164.9、164.9、207.7米,建成 重庆海客瀛洲A栋枕江阁,53层207米,建成 重庆海客瀛洲B栋抚云阁,53层207米,建成 重庆海客瀛洲C栋揽山阁,53层207米,建成 中渝国际都会首站,206.5米(高度存疑),在建 重庆皇冠假日酒店A塔,54层204.6米,建成 重庆皇冠假日酒店B塔,54层204.6米,建成 重庆国瑞中心,44层203.8米(210米?),建成 重庆日月光r2号楼,58层202.8米,建成 SFC协信中心双塔共2栋,198.8米44层,建成 重庆北城温德姆中心,45层198.8米(原220米数据错误),建成 江北嘴西南证券总部大楼(靠近中国银行大厦),43层198.6米,在建约6层重庆地产大厦,198.4米,建成 江北嘴中国银行大厦,197.9米40层,建成 世纪英皇酒店,196.2米47层,建成 长江国际双塔共2栋,195米43层,建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