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黄山市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

安徽省黄山市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
安徽省黄山市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

2016-2017学年安徽省黄山市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1、下图是有关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示意图,推断空缺方框中最可能填写的是()

[MISSING IMAGE: , ]

A、个体农耕

B、集体劳作

C、奴隶制经济

D、自然经济

2、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小农经济的形成时期。下面关于小农经济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

A、精耕细作技术的形成

B、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C、铁犁牛耕的出现及普及

D、原始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的形成

3、与唐朝前期的都城长安相比,北宋东京城最大的特点()

A、商业活动更加频繁

B、商业活动不局限在“市”里

C、城市布局整齐、环境优美

D、依傍河流两岸而建

4、现在网络上的架空历史小说盛行,小明也想写一部以满足自己梦回盛唐的夙愿,请问可以出现于其小说之中而又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①在柜坊使用交子结交程咬金②与诗仙李白用白底蓝花的酒杯畅饮

③用灌钢法炼制的长剑迎战安禄山的叛军④与魏征共游长安夜市

A、①②③

B、①③

C、②④

D、③

5、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根据当时的制度,下列不符合其生产特征的是()

A、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大规模的作坊生产

B、产品质量较高,技术精湛,但传承封闭,往往失传,难以推广

C、占据技术、人才和原料优势,生产不计成本

D、产品大多非常精美,畅销海内外,极受青睐

6、根据张履祥《补农书》中所载资料,明朝末期江南地区农村家庭的投资结构如右图所示:

这反映出此时江南的农业()

[MISSING IMAGE: , ]

A、农作物种植更趋市场化

B、对犁耕依赖减少

C、耕作日趋精细化

D、家庭生产日趋专业化

7、下面是明代苏杭地区居民的职业结构表。从中解读出的正确信息有()

职业自耕农佃农工场工人商人、工场主

占人口比例24% 36% 30% 10%

②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

③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④丝织业发展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

D、②③

8、《渭南文集·东阳陈君义庄记》记载:陆游认为:“若推上世之心爱其子孙,……欲使之为士,而不欲使之流为工商,降为皂隶”,……《西关章氏族谱》记清代徽洲绩溪人章策,父卒后,弃儒就贾),而且士大夫也理直气壮地走上了“商贾之道”,就连明代“楚王宗室”也“错布市厘”,经纪贸易与市民无异(包汝楫《南中纪闻》),以致“吴中缙绅士大夫多以货殖为急”(黄省曾《吴风录》)。这一变化说明()

A、重农抑商观念逐渐淡化

B、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C、商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D、封建士商秩序有所松动

9、有关清政府“闭关政策”的评价,20世纪50至60年代的学者大都认为它具有抵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作用(“自卫说”)。20世纪80年代以后,学者对这样的认识产生了怀疑,他们认为,它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前进和发展,起了严重的阻碍作用(“自杀说”)。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A、史学家视角不同会导致结论不同

B、史学家自我否定说明评价标准缺失

C、两种观点互相矛盾,都缺乏正确性

D、“自杀说”比“自卫说”更正确

10、“世界历史上最大的嘲弄之一是哥伦布至死都确信,他已经抵达亚洲。”但尽管如此,他的活动()

A、揭开了地理大发现的序幕

B、确立了欧洲对世界的统治

C、证实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

D、密切了美洲与亚洲的经济联系

11、据《葡萄牙帝国在亚洲:1500—1700》记载,威尼斯人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口输出的胡椒等香料年平均贸易量1496年为1200吨,1506年贸易量则锐减65%以上。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葡萄牙人垄断了东西方的贸易商路

B、欧洲货币贬值导致了严重了商业危机

C、中国茶叶代替了胡椒等香料的地位

D、新航路的开辟使欧洲的贸易中心转移

12、1674年“新阿姆斯特丹”(New Amsterdam)更名为纽约市(City of New York),下面漫画(图1,图2)反映了更名后两个国家关系,这两国最有可能是()

[MISSING IMAGE: , ]

A、葡萄牙与西班牙

B、英国与荷兰

C、英国与西班牙

D、美国与荷兰

13、从表中能得出的信息是()

年份纺织品有机铁、废铁(包括机器)煤

1865-1870 54.2 26.3 5.4

1886-1888 59.5 35.3 10.4

1895-1897 55.9 37.9 15.8

1907-1909 87.6 76.5 40.3

B、英国的纺织业在世界市场上保持优势

C、自由贸易促使英国工业结构发生变化

D、英国逐渐丧失了世界贸易的领先地位

14、据学者估计,在1750~1800 年间,“已开发世界”(欧美地区)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第三世界”国家大致相当;但到1880年代,“已开发世界”国家的人均收入大约是后者的两倍,1913年,更达到三倍。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B、西方列强的殖民掠夺

C、欧美资本主义的确立

D、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15、经济学博士张仲礼在《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中说:“上海,1850年进口货物为390.8万元,其中鸦片占54%,棉布为34%,棉纱为6%;1870年,进口货物为6457.4万元,鸦片占34%,棉布为50%,棉纱为6%。”这种现象反映出()

A、小农经济加速解体

B、近代中国外贸格局发生变化

C、传统手工业已消失

D、资本主义民族工业较快发展

16、轮船招商局成立后首先遇到美国旗昌轮船公司的竞争。旗昌公司联合其他外国船运公司将运价压低一半,力图一举击垮新组建的轮船招商局。招商局通过吸纳商股、延揽漕运等方式度过了难关。旗昌公司在竞争中败下阵来,股票下跌一半,濒临破产。轮船招商局决定购并旗昌轮船公司。材料主要说明()

A、洋务企业在夹缝中艰难生存

B、民族资本主义与外国资本竞争激烈

C、洋务企业一定程度上抵制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

D、洋务企业实力强于外国资本主义企业

17、下图是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趋势示意图,其两次发展高潮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A、国际环境有利

B、民族独立实现

C、社会性质改变

D、政府大力支持

18、“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而其终极目标都是救国,可以称之为殊途同归”。以下对这段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

A、反映了中国追求近代化途径的多样性

B、救国是当时多个新兴力量的共识

C、折射出全体国人要求变革的社会思潮

D、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的关节点

19、“一五”期间建立起来的中国过去没有的重工业部门有()

①采煤业

②飞机制造

③汽车制造

④重型机器制造

⑤航天器制造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③④⑤

20、对三大改造完成的结果和影响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

B、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C、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开始

D、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1、歌曲《小燕子》作于1957年,是电影《护士日记》中的一首插曲,歌曲第二段的歌词为:“小燕子,告诉你,明年这里更美丽,我们盖起了大工厂,装上了新机器,欢迎你长期住在这里!”这段材料告诉我们,歌曲的创作背景是()

A、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B、“一五”计划实施

C、大跃进

D、人民公社化运动

22、“深耕细作产量高,一棵玉米穿云霄。彩云栓着玉米腰,吓得月亮弯弯腰”。这是50年代中国某地的一首民歌。如果将其作为史料,可以用来印证()

A、“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

B、“大跃进”运动中的浮夸风

C、人民公社欣欣向荣的景象

D、“文化大革命”的严重错误

23、下列关于建国初期土地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A、都是解决土地所有权的问题

B、都只是解决农民生产经营和分配自主权问题

C、前者使农民获得土地所有权,后者使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自主权

D、前者生产经营方式问题,后者解决分配方式问题

2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共同点有()

①改变管理模式

②克服平均主义

③解放生产力

④全面改变所有制性质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25、该图说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后()

①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的比重明显下降

②城市个体及其他企业成分占有较大比重

③由单一公有制经济向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转变

④国有企业改革已经完成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二、综合题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芬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纷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三:松江旧无暑袜店,暑月间穿毡袜者甚众。(明)万历以来,用尤墩布为单暑袜,极轻美。远方争来购之,故郡治西郊,广开暑袜店百余家。合郡男妇,皆以做袜为生。从店中给筹取值,亦便民新务。——〔明〕范濂《云间据目抄》

材料四:机器制造创于泰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而效行于中国……天津麦面盛行,今秋又有宁人(指朱其昂)购来磨面机器一座,在紫竹林招商局下开张磨坊,名曰“贻来牟机器磨坊”。日计焦煤若干,及用机器司务两人外,又需小工十余人,开销似乎过费。然事半功倍,出面极多;且面色纯白,与用牛磨者迥然不相同。——1878年12月14日《申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括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据材料三,指出“暑袜店”主与制袜“合郡男妇”之间的关系,说明了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关系”发展缓慢的政策原因。

(3)据材料四,概括中国经济结构出现的变化。与材料三相比,分析其特点。

(4)综合上述材料,概述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

27、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代早期中国民族企业表

地点创办人企业名称

上海方举赞发昌机器厂

广东南海陈启源继昌隆缫丝厂

材料二:据统计,1895~1913年,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新建工矿企业全国有549家。1894~1913年,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平均速度为15%。这一时期创办了许多著名的民族工业企业。

材料三:1912~1919年,中国的民族工业又得到了一次发展的机会,迎来了一个短暂的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帝国主义列强卷土重来,加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刚刚有所发展的民族工业很快萧条下去。

请回答:

(1)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在什么时候?近代早期中国的民族工业的分布有何特点?

(2)材料二表明,在1895~1913年中国的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了第一个高潮,请举两例加以说明(创办人、企业)。根据所学知识指出这个高潮出现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你认为影响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28、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经济联系不断加强,经济格局也在发生变化,对人类的生活产生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854-1856年英国进出口贸易统计表

材料二:第一次科技革命,以蒸汽机发明和广泛应用为标志,引发了一场生产工具和动力机制的革命……19世纪70年代前的英国,仅占世界人口2%左右却掌握了世界工业生产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世界贸易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曾慧琴《“世界工厂”的内涵变迁和生命周期论》

材料三:德国作曲家费利克斯·门德尔松把蒸汽船的噪音变成音乐。英国作家塞缪尔·斯迈尔斯宣称“我们只是把蒸汽机看作是人类发明的最高贵的机器”。——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

材料四:1835年,法国作家亚历克西·德·托克维尔访问英国城市曼彻斯特时对于工业“殿堂”的气氛深为厌恶,他写道“这些巨大的建筑物,高耸于人们的住所之上,隔绝了空气和阳光;它们像不散的浓雾一样包裹着人们。城市的这一边住的是奴隶,那一边住的是老爷;那一边属于富裕的少数人,这一边属于贫穷的绝大多数人……男人、女人和儿童都被绑在永不疲倦的机器之上。”——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19世纪中期,英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居于什么地位?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英国率先开展工业革命的原因。

(3)材料三和材料四对工业化的态度有何不同?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享各自的理由。

答案解析部分

一、选择题

1、【答案】B

【考点】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早期农业生产出现时期,是刀耕火种和石器锄耕,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B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和题意,排除;C项不是耕作方式,排除;D项是经济形态,不是耕作方式,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2、【答案】C

【考点】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中国小农经济产生的原因,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生产关系的变化,这是由于生产力的变化造成的,而铁犁牛耕是生产力水平发展的重要标志,C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A项不属于生产力进步范畴,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属于土地制度变更,属于生产关系范畴,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明显不符合春秋战国时期史实,排除。故选C。

3、【答案】B

【考点】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北宋商业发展状况,旨在考查识记教材基础知识的能力。本题具体考查学生对市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东京城与唐朝长安城最大的不同是打破了坊市界限,B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A项不属于最大的特点,排除;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说法具有片面性,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4、【答案】D

【考点】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交子最早出现在宋朝,因而①错误,②项错误,彩瓷最早出现在元朝;夜市最早出现在唐朝后期,因此④项也错误。灌钢法东汉末期已经出现,因此③正确,故选D。【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古代的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的情况。其中手工业方面主要考查的是青铜冶炼方面的知识,商业方面重点考查的是唐宋时期商业发展的情况。普遍的出现夜市是在宋朝,交子也是在宋朝开始出现的,但是唐代出现了柜坊。

5、【答案】D

【考点】手工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康熙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是官营手工业,所以该局生产的东西一定是全部供皇室使用,不会投放到市场中去,故本题答案选D项。官营手工业由官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A项正确;产品不计成本,C项正确;产品质量高但传承封闭,往往失传,B项正确。

6、【答案】C

【考点】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解析】【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中的“农村家庭的投资结构”较大的投资是投资到工具、肥料等方面,而把大量的投资放在“工具、肥料等方面”反映的正是精耕细作而非其他的三个选项,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C。农业工具的投资看不出市场化,A不选;B项不符合史实;D项中专业化材料体

现不出。

7、【答案】C

【考点】手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明代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内容。根据材料图表所给出的信息可知出现相当比例的工场工人以及商人、工厂主。因此可以看出来有雇佣关系产生,所以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正确。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杭地区丝织业的发展产生资本主义萌芽,故正确。自然经济已经瓦解是错误的,这个时期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租佃关系在此也不能看出来,而且结合所学知识也没有这类内容。因此本题只能选择C选项。

8、【答案】D

【考点】主要经济政策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古代中国重农抑商政策的认识与理解,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根据材料,陆游认为“若推上世之心爱其子孙,……欲使之为士,而不欲使之流为工商”可以看出“抑工商”、“鄙视工商业”这一观念;又根据材料,清代士大夫也理直气壮地走上了“商贾之道”,就连明代“楚王宗室”也“错布市厘”,经纪贸易与市民无异,以致“吴中缙绅士大夫多以货殖为急”可知士商相混,D项表述准确,符合材料主旨和题意,正确;“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不等同于“重农抑商观念逐渐淡化”,排除A;材料信息没有提及“资本主义萌芽”,排除B;C项明显与史实不相符合,排除。故选D。

9、【答案】A

【考点】主要经济政策

【解析】【分析】对于清政府“闭关锁国”政策的评价,在建国后不同的时期,认识不一样,主要是有当时的国家环境影响决定的。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国家处于外交苦难时期,并未对外开放,对闭关锁国政策持积极的看法;改革开放后,重新审视闭关锁国政策,得出了不一样的结论。因此史学家视觉的不同得出了不同的答案。B项错误,并非标准的丧失;CD项错误,视觉不同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不能因此就断定对错。故选A。

【点评】明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和后果分析:1、原因:①明初实行海禁,主要是因为统治者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的统治。②清初实行海禁主要是为了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特别是要割断东南沿海人民同台湾郑氏政权的联系。后来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主要原因是担心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也受统治者盲目自大观念的影响。③从根本上看,闭关锁国政策的实行是由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决定的。2、后果:①明代的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强化了封建自然经济,使之难以瓦解;②“海禁”的后果:日本对中国的商品需求量扩大,“海禁”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造成中国落后于世界;③清代闭关锁国的后果: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隔绝了中西文化交流,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10、【答案】A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新航路开辟的相关史实,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哥伦布最先到达美洲大陆,但他直到临死前还坚信自己到达的是亚洲印度。哥伦布发现美洲是欧洲新航路开辟的一部分,揭开了地理大发现的序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雏形始现,A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B项明显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错误,证实了地圆学说正确性的是哥伦布的环球航行,排除;D项错误,哥伦布实际上发现的是美洲,排除。故选A。

11、【答案】D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时注意题干中的时间限制“1500—1700”,由此推断变化的原因与新航路的开辟有关系。结合已学知识可知16世纪,新航路的开辟,使得传统的商路发生了很多大的变化,逐渐由地中海沿岸发展到大西洋沿岸,因而意大利的一些城市逐渐衰落,D符合题意。AB表述不全面,并非主要原因且只说了一个方面;C与题意无关。故正确答案为D。

12、【答案】B

【考点】西欧列强的殖民扩张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欧洲早期殖民扩张相关状况及其影响,旨在考查知识迁移,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图片信息,1674年叫“新阿姆斯特丹”表明这个地方被荷兰控制,“纽约”的本意是新约克的意思。约克是英国北部的一个城市,表明此时纽约被英国控制。进一步可知,在17世纪的三次英荷战争中,英国击败荷兰获得此地。综上可知,B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葡萄牙与西班属于老牌殖民国家,17世纪时期已经衰落下去,A项错误;C项错误,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在1588年已经被英国打败,排除;D项明显不符合史实,17世纪时期美国尚未建国,排除。故选B。

13、【答案】C

【考点】两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从表中可以看出英国纺织品的出口有曲折,而有机铁和煤的出口量增长较大。A选项中欧洲对消费资料的需求日益扩大并不能从英国出口表中看出,所以错误。B选项中英国纺织业在世界市场保持优势也不能作出判断,并不知道英国在世界所处的地位。C选项自由贸易促使英国工业结构发生变化与材料相符。工业革命后自由贸易的地位上升,英国出口量从轻工业产品向重工业转变。正确。D选项中英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由表中并不能得出,所以错误。

14、【答案】A

【考点】两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根据“1750~1800”“1880年”“1913”三个时间和“大致相当”“2倍”“3倍”可以看出,两次工业革命后,东西方的差距在拉大,故A项正确。B项错误,“1880年”“1913”欧美地区主要依靠的是工业革命发展;C项不是主要原因;D项仅适合1913年。

15、【答案】A

【考点】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解读材料,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上海,1850年进口货物为390.8万元,其中鸦片占54%,棉布为34%,棉纱为6%;1870年,进口货物为6457.4万元,鸦片占34%,棉布为50%,棉纱为6%”,可见近代中国进口的棉布比例增加,由此可见冲击了中国的小农经济,加速了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解体,A项符合材料主旨和题意,正确;B项说法错误,传统手工业并未消失;材料信息只能够表明进口商品比例增加,但不能够说明近代中国外贸格局发生变化,排除C;1850年至1870年时期,正值民主工业产生时期,并未较快发展,D项错误。故选A。

16、【答案】C

【考点】洋务派近代工业的创办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材料讲的是轮船招商局在美国旗昌公司的打击之下,能够渡过难关,并且决定收购旗昌公司,这说明了轮船招商局成立之后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所以答案选C;A说法不符合材料,排除;轮船招商局属于洋务企业,并不是民族资本主义,所以B说法有误;由材料不能得出洋务企业实力强于外国资本主义企业,这也不符合史实,排除D。

17、【答案】D

【考点】民国初期和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解析】【分析】据材料“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趋势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时期,民族资本主义有一次高潮,原因之一是当时民国政府鼓励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资本主义又有一次高潮,原因之一是国民政府发起“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故D选项正确;民族独立实现在新中国成立后,故B选项错误;社会性质改变也在新中国成立后,故D选项错误;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日本侵华,美国经济侵略,国际环境不利,故A选项错误。故选D。

【点评】曲线示意图类型的选择题的解题关键是根据题干要求找出相应的曲线段,本题的两次高潮明显在一战时期和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据此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和条件,最后即可找出相同点。

18、【答案】C

【考点】维新思想,三民主义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解读材料,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1895年甲午战争后作为民族资产阶级代表的康有为、孙中山和张謇选择三条不同的救国之路,表明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的关节点,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说明救国成为甲午战争后的共识,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也反映了中国追求近代化途径的多样性,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全体国人”的说法明显具有片面性,材料信息亦无从体现,符合题干要求。故选C。

19、【答案】B

【考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以及工业化的内容。根据所学可知,采煤业在清代洋务运动时期已经出现,如开平煤矿等,错误。飞机制造在一五计划时期有沈阳飞机制造厂;汽车制造在长春的第一汽车制造厂;重型机器制造也是这个时期的重点项目,如第一重型机械制造厂。航天器制造在这个时期还没有出现,1957年苏联才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由此拉开人类探索宇宙的新阶段。故错误。本题选择B。

20、【答案】C

【考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大改造运动。A选项中的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标志就是三大改造的完成,因此正确;B选项是三大改造完成的影响,正确。C选项中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开始应该是第一个五年计划,也就是1953年,错误。D选项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就是

21、【答案】B

【考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根据材料时间信息“1957年”以及“我们盖起了大工厂,装上了新机器”等,可以判断出这首歌曲的创作背景是“一五计划”的实施,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B 项。

22、【答案】B

【考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能力。从题文材料中“一棵玉米穿云霄。彩云栓着玉米腰,吓得月亮弯弯腰”和 50年代中国某地的信息判断,这是浮夸风的表现,应该是大跃进时期,故B项正确。

23、【答案】C

【考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土地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A选项中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涉及土地的所有权,只是生产经营和分配自主权的调整,故错误。B选项中建国初的土地改革运动主要内容是土地所有权的重新分配,故错误。C选项符合题目要求故正确。D 选项把关系正好搞反了,错误。

24、【答案】B

【考点】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经济体制改革内容。结合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比较可知,全面改变所有制性质是错误的。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25、【答案】B

【考点】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解。④是错误的;结合所学知识得知国有企业改革已经完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通过排除法,所以选B。

二、综合题

26、【答案】(1)特点:铁犁牛耕为主的耕作方法;男耕女织(小农经济)的为主的生产模式。

(2)关系:雇佣与被雇佣。说明:江南的手工业部门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原因:重农抑商;海禁政策(或闭关锁国政策)。

(3)含义: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点:用机器生产(或引进西方技术);效率高。(4)趋势:由农耕文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或近代化)。

【考点】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资本主义萌芽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一的耕作图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农业以铁犁牛耕为主的耕作方法;从材料二“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纷纭”“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男耕女织(小农经济)的为主的生产模式。(2)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明〕范濂《云间据目抄》”表明时间定位于明朝,且材料中。从店中给筹取值,亦便民新务等反映了其关系是雇佣与被雇佣,当然这是资本主义萌芽的本质特征。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得出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3)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类分析能力。材料“1878年12月14日《申报》”表明时间定位“1876年”、“在紫竹林招商局下开张磨坊,名曰“贻来牟机器磨坊””、“机器”,以及材料中的介绍的生产方式,既可看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出现,同时比起明清最大的特点在于“机器”的使用。(4)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归纳和概括能力。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上述材料从古代到近代,反映出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从封建经济向资本主义经济过渡,即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经济的近代化(工业化)。

27、【答案】(1)19世纪六七十年代。

特点:地域上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一带;行业上主要分布在轻工业。

(2)两例:张謇创办大生纱厂;荣氏兄弟创办保兴面粉厂。

原因: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的侵略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客观条件;民族危机刺激下,许多人纷纷呼吁“设厂自救”、“实业救国”,以挽救民族危机;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3)主要因素: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与剥削。

【考点】民国初期和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解析】【分析】(1)结合所学知识,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些官僚、地主、商人投资于近

代企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第二小问从地域分布和行业结构两个方面分析近代早期中国民族工业的分布特点。(2)联系所学史实,举出1895~1913年间创办的两家民族企业(包括企业名称和创办人)。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初步发展。发展的原因可以从自然经济的进一步瓦解、清政府的政策调整等方面分析回答。(3)材料三反映了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结合所学知识,其他方面的因素还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近代中国政局动荡、政府政策等等。

【点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的发展道路:产生于两次鸦片战争后的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初步发展于甲午战争后;进一步发展于20世纪初;短暂繁荣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强无暇东顾的间隙;日益萎缩于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新中国成立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多元化的格局中,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代表着中国经济近代化的进步方向,但由于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和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的压迫和排挤,它始终没有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主导形式。

28、【答案】(1)地位:英国成为世界工厂货世界经济霸主。

(2)成因:政治:英国较早完成资产阶级革命;市场: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日不落帝国的建立);劳动力:圈地运动;技术:工场手工业的积累。资本:海外掠夺。

(3)不同:材料二:肯定(歌颂、乐观);材料三(厌恶)理由:材料三:蒸汽船便利了交通;蒸汽机提供了动力任答两点,材料四:造成环境污染;贫富差距扩大(两大阶级矛盾激化)。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两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获取信息能力,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的表格以及二中的信息“仅占世界人口2%左右却掌握了世界工业生产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世界贸易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信息作答;(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获取信息以及分析论证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一中“第一次科技革命,以蒸汽机发明和广泛应用为标志,引发了一场生产工具和动力机制的革命……19世纪70年代前的英国”以及所学工业革命知识从“政治、市场、劳动力和技术资本”等角度思考作答。(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获取信息以及分析论证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二中“仅占世界人口2%左右却掌握了世界工业生产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世界贸易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说明态度;依据材料三中“那一边住的是老爷;那一边属于富裕的少数人,这一边属于贫穷的绝大多数人……男人、女人和儿童都被绑在永不疲倦的机器之上。说明否定态度”;第二小问理由结合工业革命史实从积极和消极角度论证。

【点评】关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一要突出“市场”概念,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为线索,串起整个专题的内容,明确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进而掌握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初步形成、最终形成的过程。二要注意总结规律,如工业革命的原因可从资本、劳动力、市场等角度分析,通过知识迁移了解英国率先进行工业革命的原因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展的条件。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期末试题及答案2套

最新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期末试题及答案2套 期末检测(一) (时间∶10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一拜天地,二拜高堂”,是我国旧式婚礼中的惯常礼仪。这种“敬天法祖”民俗出现的制度源头可追溯到( ) A.世袭制度B.等级制度C.宗法制度 D.分封制度 2.清朝学者万斯同说:“古之时,诸侯之嫡长子为世子,嗣为诸侯;其余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材料主要说明了( ) A.大、小宗都存在血缘关系B.诸侯的庶子都不能取得政治权力 C.各级政权被一家一姓掌控D.宗法关系是维系当时政权的纽带 3.右面的漫画作品能够显示的关于秦朝历史信息不准确的是( ) A.秦朝实现了国家统一B.秦始皇实行了分封制 C.确立了君主专制体制D.建立了三公九卿体制 4.下列四幅图片反映的是列强侵华签约的场景。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与重庆被辟为通商口岸密切相关的是( ) 5.有学者说太平天国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序幕,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 ) A.颁布实行《天朝田亩制度》B.建立与清政府相抗衡的政权 C.提出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D.进行了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 6.有人这样评价辛亥革命的作用:“过去专制主义是正统,神圣不可侵犯……现在民主主义成了正统,同样取得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侵犯了这种神圣……为人民所抛弃是没有疑问的。”这表明辛亥革命的最大历史功绩在于( ) A.推动了中国政治、思想进步B.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迫使清帝退位D.建立了完善的民主制度 7.有人认为:“五四精神是一种不屈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一种改造和变革社会的执著探索精神;

高一期中考试历史

黑龙江大庆铁人中学 2010—2011学年度高一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60分钟总分:100分命题人:王利国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所列出的4个选项中,只 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A.河南河北B.湖南湖北C.山东山西D.广东广西 2.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A.宗法制B.郡县制C.君主专制D.中央集权 3.西周时期分封的主要对象不包括()A.功臣B.亲族C.姻亲D.少数民族首领 4.我国封建社会皇帝制度的首创者是()A.夏禹B.商王盘庚C.周公D.秦王嬴政 5.秦朝时,中央政府以下的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是()A.郡B.三公C.县D.封国 6.史书记载:“始置诸州通判。…… 故常与知州争权。”反映的朝代是()A.秦朝B.汉朝C.唐朝D.宋朝 7.唐朝时,为皇帝草拟政令的中央机构是()A.内史省B.中书省C.门下省D.尚书省 8.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9.“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古代中国许多知识分子的追求,隋唐以后他们实现这一理想的主要途径是()A.参加科举考试B.等待朝廷察举C.投笔从戎戍边D.投作官吏幕僚10.上(宋太祖)因谓(赵)普日:“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 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宋太祖据此所采取的措施是()A.削减藩镇节度使实权B.设三衙统领军队 C.派文官任地方长官D.设三司管理财政 11.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说:“我们环绕着大海(爱琴海)而居,如同青蛙环绕着水塘”这说明古希腊文明勃兴的最重要的客观条件是()

高一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

高一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高一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 本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我国自2008年1月l日起,清明、端午、中秋节纳入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追根溯源,下列选项中与这种珍惜亲情、渴望相聚情结形成有密切关系的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科举制 2.宋太祖曾说:“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下列关于宋太祖采取这一措施后果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形成重文轻武局面 B.有效巩固了中央集权 C.造成官僚机构庞大 D.导致对外战争的失利 3、下列选项中,通过直接变革宰相制度来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 ①西周实行分封制②西汉设置刺史③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④宋朝设立参知政事 A、③④ B、①④ C、②③ D、①② 4.《元书地理志》载:“自封建变成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为统治如此广阔地域,元朝实行 A、二府制 B、三省制 C、行省制 D、三司制

5、关于清朝军机处,不正确的表述是() A、军机处工作效率高 B、军机处是位于六部之上的中央最高行政决策机构 C、军机大臣由皇帝的亲信、重臣组成 D、军机处能接触军国机要 6、下列有关中国古代监察和谏议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中国古代监察、谏议制度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B、明清时期设立监察御史,分道对地方官员实行监督 C、宋代独立的谏议机构是谏院 D、监察制度的完善有利于从根本上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7、如果约翰是伯利克里时期的一个雅典公民,那在他身上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是 A、他可以和他的妻子一起去参加公民大会 B、他可能被推举为法官 C、他可以对公职人员进行监督 D、他可以因个人小事向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申诉 8、下列各项中,哪些能够协调古罗马贵族与平民的利益关系 ①元老院②公民大会③保民官的设立④执政官的设立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9、英国历史学家约翰索利说:“如今有个趋势,人民怀念她的民主制度,并将其视为所有现代民主制度的源头。”这里的“她的民主制度”为现代社会提供的借鉴有 ①差额选举制②任期制③议会制④保护人制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高中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高中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本文导航1、首页2、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分析-23、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分析-34、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分析-45、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分析-5 高中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编辑推荐]高中生各科考试,各位考生都在厉兵秣马,枕戈待旦,把自己调整到最佳“作战状态”。在这里中国()为各位考生整理了高中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分析,希望能够助各位考生一臂之力,祝各位考生金榜题名,前程似锦!! 一、单项选择题 1.如果在黄河流域的一次考古发现中,出现了下列现象:金属工具、成熟

文字、城市的出现、礼制的初步形成以及贫富分化现象的发生,由此可以判断最早的历史阶段是 A.母系氏族 B.父系氏族 c.早期国家D.夏朝 2.“家天下”制度是制度史上一次质的飞跃,关于它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①政治权力由“传贤”演化为“传子” ②政治权力由“传子”演化为“传贤” ③宗族关系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④王位是世袭的,在一家一姓中传承 A.①② B.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 3.商代统治者凡事都要通过占卜予以决定,这一现象说明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是 A.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B.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 c.权利高度集中于商王手中 D.决策体现原始民主色彩 4.汉代以来,某地出土了数以千计的青铜重器,青铜铭文多涉及诸侯战争、土地交换等内容。学者推断此地应是

A.夏人的活动地域 B.周朝的重要都城 c.秦朝的阿房宫遗址 D.汉初同姓王的封国 5.中国人对与父母同辈的称谓非常多,比如有“伯伯、叔叔、舅舅、姑妈、姨妈……”等,这种现象应该受中国古代哪种制度影响最大 A.分封制 B.宗法制c.等级制D.礼仪制 6.“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社会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尤其是儒家学者更是大惑不解,而且不久就大起恐慌,这简直就是打碎他们的饭碗了”。这个时代是指 A.春秋战国 B.秦朝c.汉代D.唐宋时期 7.秦朝时期的军国大事,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这一做法使 A.中央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B.君主

高中历史必修一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说文解字》解释说:“宗,尊祖庙也。”也就是说,宗法的“宗”的本义是宗庙。这说明宗法制以什么纽带? A.财产B.地域 C.信仰D.血缘 2.西周时期,一诸侯王娶了一位妻子,为他生了一个女儿;再娶了一个妾,为他生了大儿子;后来妻子又为他生了二儿子,妾为他生了三儿子。当该诸侯王死后,继承他的王位的是A.女儿B.大儿子C.二儿子 D.三儿子 3.在西周初年,下列哪个人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最小 A.甲是商朝末年的贵族,带兵抵抗周部落进攻,兵败后降周 B.乙是商朝末年的平民,才能、人品俱佳 C.丙带兵攻打商纣王,为周王朝的建立了汗马功劳 D.丁是西周王族成员,整日无所事事 4.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度.郡守和县令的产生方式是 A.世代相袭B.考试选拔C.地方推荐 D.皇帝任命 5、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求其宁息”的措施是 A焚书坑儒B.推行郡县制C.攻打匈奴D.修筑长城 6.北宋出现“冗官、冗兵、冗费”局面,从反面说明了 A.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在当时弊大于利B.政治改革要有经济保证 C.政治改革要重视精兵简政D.兵赿多,战斗力赿弱 7.“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古代中国许多知识分子的追求,隋唐以后他们实现这一理想的主要途径是 A.参加科举考试 B.等待朝廷察举 C.投笔从戎戍边 D.投做官吏幕僚 8.科举制的作用不包括 A. 扩大了官吏来源B、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C、有利于世家大族垄断仕途D.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 9.唐朝中央政府三省的运转机制是 A.尚书-中书-门下 B.中书-门下-尚书 C.尚书-门下-中书 D.门下-中书-尚书 10.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最突出作用 A.奠定了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B.有效地维护了封建国家的长期统一和民族融合 C.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 D.皇权暴政极易造成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停滞 11.“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是清代一位军机大臣对工作的描述。它说明军机大臣的职能主要是 A.与皇帝“共治国事” B.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 C.“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 D.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 12.电视剧《宰相刘罗锅》播出之后,人们认识了清朝官吏刘墉。但是,有历史学家认为这个电视剧名犯了错误,他最有可能的理由是 A.刘墉不是驼背,所以不能称为“刘罗锅” B.丞相制度早在明太祖时已经被废除,所以称“宰相刘罗锅”会误导观众

高中历史必修一期中试题及答案

期中考试高一历史试卷 姓名班级 说明: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请认真书写班级﹑姓名,仔细审题,相信优秀的你必能成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亲情是缘,相聚是缘”,这是自古以来就深存于每一个中国人心底的情结。 追根溯源,下列制度中与这种珍惜亲情、渴望相聚情结形成有密切关系的是() A、井田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2、周王将商代贵族也分封为诸侯,主要目的是() A、保护贵族的世袭血统 B、调合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C、加强对奴隶和平民的控制 D、巩固刚建立的西周政权 3、宗法制的实行,西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按宗法制的规定,下列在相关范围内一定能成为大宗的是() ①周王室:周王正妻所生之子②周王室:周王嫡长子、嫡长孙 ③诸侯国:诸侯嫡长子、嫡长孙④卿大夫封地:卿大夫嫡长子、嫡长孙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4、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 A、皇权至高无上 B、中央设三公九卿 C、地方推行郡县制度 D、颁布秦律,严刑峻法

5、、毛泽东说:“百代都行秦政制”这个“制”是指() A、分封制 B、郡县制 C、宗法制 D、世袭制 6、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7、地方势力威胁中央政权的危险基本解除始于() A、隋唐时期 B、北宋时期 C、元朝时期 D、清朝时期 8、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C、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D、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9、以下关于内阁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明太祖时设置殿阁大学士并开始参与决策②内阁制度是明成祖时正式形成的 ③内阁是专制皇权强化的产物④内阁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制约皇权的作用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10、清朝制度规定,军机处对皇帝当日所下谕旨和当日所收公文,均要在当日处理完毕。由此可见,军机处的设置()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 C、军机大臣地位高,有决策权 D、加强了专制皇权

(完整版)高一地理月考试卷分析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地理学科分析 高一地理学科备课组执笔:陈艳 2017年11月8号到10号两天半的时间,我们高一年级举行了学生进入高中以来第一次正规的测试。考试覆盖内容主要是必修一的第一章和第二章第一节内容。这次考试既是对开学以来学生学习掌握情况的检查也是对后期学习的引导。同时对比了解了我们高一年级各班级的学生答题状况,从而摸清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结合本次试卷命题、学生答题情况及考试成绩做以下分析。 一、试卷分析 (一)、试卷结构 题型:一、选择题25题;二、综合题4题。 分值:选择题50分;综合题50分。 (二)、试题特点 1、难易适中 反映第一章和第二章教材内容的全面性。其中难度、区分度适中的题占60分,难度偏易、区分度适中题占28分,难度较难占了12分,题目难度适中,难易结合。注重学生知识的记忆性和对知识点的简单迁移应用的考查。 2、反映学科特色,突出地图的重要性 图表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其中包含有大量的信息。部分试题主要以图为载体,图形相对来说还是较基础的主要涉及到地球运动、热力环流的,充分体现

了图表在地理学中的重要性,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识图、析图的能力。 3、注重基础,强调能力 试题内容主要考查地理的基础知识,要求学生平时在上课过程中要认真听课,对教师讲解的重点内容好好把握,在课下花时间记忆,及时做习题来巩固。部分知识点需要熟练掌握能够迁移运用。 二、学情、考情分析 (一)、得分概况 年级平均得分:61.2分最高得分:89分 最低得分:23分 80分以上8人 70分以上57人优秀率为15.49%(75分以上) 及格率为57.75% (二)、学情分析 首先通过考情分析学情 1、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程度 (1)、基础知识不扎实 一是知识的全面把握不够;二是对知识的理解不够;三是 基础知识落实不到位。部分学 生对已学知识没有记忆落实,更不能理解和迁移应用。 (2)、读图、析图能力不强 很多学生看不懂图,不知从何入手,提取图表信息难度大。 2、学生对知识的应用程度

高一历史期末考试质量分析

高一历史期末考试质量分析 备课组长:武宇红 一、教学情况: 从以上数据可得,本次历史期末考试均分66.71,优秀率为14.01%,及格率为74.15%,期中考试优秀率10.63%,及格率85.99%,由此数据可看出学生文理科的偏科现象逐渐显示。各班级均分最高71.63分,最低64.43分,相差7.2分,除去3班外,各班相差不大,相差在3分之内。这是近两个月以来,基本上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每位教师认真二次备课上课的成果。 二、试卷分析: 1、试卷以现行教材为依托,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核,题目容量适中,难度适中,无怪题、偏题,试卷中还出现了一些多次做过的题目。 2、试卷组成和结构:本次试卷分为选择题、材料问答题,两者比例为6:4。题型仍采用单项选择题与材料题两大类;单项选择题,有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材料题有2大题,共40分。 三、学生出错原因分析: (1)基础知识掌握不牢仍然是一个大问题,70分以下的学生,尤其是不及格的学生,出错的主要原因就是基础知识掌握不牢,记忆模糊。 (2)审题不清,很多学生存在看题只看一半就做题的坏习惯,看题不够全面。 (3)理解不到位,选择题题意与每项选项理解不够透彻,对于知识点的本质理解以及教材相关知识理解不到位。

(4)利用史料的能力不够好,不能全面利用材料,不能通过材料分析出题目要求的答案,有较多同学经常脱离材料作答。 (5)学生逐渐显示出文理偏科的现象,不能很好的利用课堂时间,学生作业完成也成为一个关键的问题。 (6)课时紧张,几乎没有时间来给学生讲解题目,而历史学科的性质却是每堂课的知识容量都很大,很难实现在课堂上落实题目的目标。 四、以后的努力方向 (1)加强集体备课,认真编写教学案和批改作业。当没有时间落实题目讲解时,课堂的有效性及作业的批改显得尤为重要。 (2)强化基础知识巩固:掌握基础知识是学生综合运用、灵活掌握知识的前提,是学生取得好成绩的前提。老师在平时教学中多注重基础知识的训练,帮助学生进一步梳理基础知识,将书本知识条理化。 (3)加强课堂管理,从学生考试成绩的状况结合学生平日课堂的表现得出,课堂纪律的良好是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保障,因此我们要以管理促教学,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 (4)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在课堂中加入学生感兴趣的环节,将历史对学生思维提高的重要性渗透于课堂之中。并加强老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让学生更加爱上这门课。 (5)平日讲课多注重史料的分析,培养学生史论结合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答题习惯,提高学生的答题技巧,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注重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 (6)从本次考试数据可知,历史科目优秀率相对较高,及格率相对较低,今后的目标就是保住优秀率并有所提高,关注那些想学却不知道怎么学的学生,严格执行学校“提高、促中、帮困”的教学理念。

年高一历史期中试卷1055

2008年高一历史期中试卷 本试卷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西周时期为巩固政权采取的政治制度是() A、禅让制 B、察举制 C、中央集权制度 D、分封制 2、山东省被称为齐鲁大地,起源于() A、甲骨文记载 B、大汶口文化 C、西周分封 D、古代地名 3、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度,郡守和县令产生的方式是() A、世代相袭 B、考试选拔 C、地方推荐 D、皇帝任命 4、“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乃今皇帝,一家天下。”这则纪功刻石说的是() A、周天子分封诸侯 B、秦始皇统一六国 C、汉武帝开拓疆土 D、忽必烈一定乾元 5、汉武帝时,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各置刺史一人。刺史的主要职责是() A、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和兵役B.推荐和选择地方人才 C、负责对外经济文化交流D.代表中央监察地方 6、宋太祖在各州所设置的通判,其主要职责是() A、征收地方赋税 B、处理地方案件 C、征发国家徭役 D、负责监督知州 7、三省六部制的作用不包括 ...() A、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 B、有利于加强皇权 C、三省之间互相牵制,办事效率低 D、三省之间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 8.“奏章票拟,主之内阁;军国机要,主之议政处。”这种情况主要出现在() A、顺治年间 B、康熙年间 C、雍正年间 D、乾隆年间9.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毁灭的共同原因是() A、自然灾害 B、人民起义 C、另一支希腊人入侵 D、外国的侵略 10、“在希腊,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几乎没有一个大面积的整块。这种自然环境形成以‘个体导向’为倾向的文化渊源,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强调了自然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影响 B、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个人主义 C、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民主制度 D、政治文明完全自由地理环境右左11.雅典确立起民主政治是在() A、梭伦改革时期 B、克里斯提尼改革时期 C、伯利克里改革时期 D、亚历山大统治时期

高一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分析建议

高一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分析建议 高一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分析建议 一试题评价 高一历史期中试卷紧扣教材及学考考点,试题难易接近于学考题难度,选择题分布较合理,但第三,四单元的选择题较少,涵盖了必修三前四单元大部分知识点。侧重考察学生的识记以及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归纳、分析及应用能力。通过测试本试卷的及格率为百分之二十五左右。 二试卷分析(抽两个考场缺考3人共57份样卷) 题型与得分情况得分情况失分原因 较低7、14、17、24题,其中第7基础知识不够扎实;题出错的达到33人,14题出错的.选择题25小题共50知识的联系比较迁达到37人,17题出错人数达到分;最高分44分,移能力差,部分题分43人,24人出错人数达到40人。最低分6分析题干时理解不到较好1、2、3、4、8、9、15、18、位21、22题 基础知识掌握不牢 最高13分,最低1分,平均分固,对教材知识不熟 26题,19分7.63,得分率是百分之四十点一悉,不能正确分析概 六括史料,不会从材料 里提炼有效信息 审题不准,不能找到

非选关键词句和做题的最高9分,最低0分,平均分4.79,择 题27题,13分突破口,知识迁移能得分率百分之三十六点八共40 力欠缺,知识体系混分乱 部分学生基础知识 识点 三突出问题 2材料理解偏差,审题不准,不能找到关键词句和做题的突破口,知识迁移能力欠缺,知识体系混乱 3部分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答题过程中答案俗语太多,不 能准确答出历史专业术语和标准知识点 四整改措施 1针对思想不重视的学生,多和学生谈心,引导学生认识学习的 重要性;对于基础知识不牢固的现状,必须要在平时教学中严格要求 学生,牢记基础史实,并学会应用。引导学生学会积累知识,运用 与拓展知识。每堂课的小结部分再强调重难点,让学生学会总结。 2加强课后的复习,向学生提出复习要求,这包括课堂上的要求 以及课堂作业的要求。每一单元学完之后,出一些测试题,多多锻 炼学生的卷面答题能力。 3针对学生归纳概括运用能力不强知识迁移能力不强的问题,为 此在复习时注重基础史实记忆的同时,也要注重适当试题的训练, 特别是要进行解题方法的指导,学会审题与答题,引导学生找到材 料题中的关键字词句和突破口,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然后 加以练习题的训练。

高中历史必修三试题及答案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某人到青岛崂山旅游,看到岩石上刻有老子的《道德经》。石刻上会出现的内容是A.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B.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2.秦朝实行“焚书坑儒”,西汉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者共同的根本着眼点是A.压制知识分子 B.区别对待古代文化 C.完善法治机制 D.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3.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对君主专制的批判反映出 ①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②知识分子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 ③商品经济的发展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产生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①②③④ 4.文艺复兴时期许多美术作品,一扫中世纪的呆板拘谨的宗教气息,充满生机和活力。主要是由于A.绘画技术的发展 B.绘画内容的改变 C.人文主义的影响 D.宗教束缚的削弱 5.洛克在《政府论》中说:“当立法者们图谋破坏人民的财产或贬低他们的地位,使其处于权力下的奴役状态时,立法者就使自己和人民处于战争状态,人民就无须再予以服从,而只能寻求上帝给与他们的抵抗强暴的共同庇护。”上述材料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A.三权分立 B.主权在民 C.民主共和 D.君主立宪 6.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下列现象源于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有①打电话拜年②乘公共汽车上班 ③在日光灯下读书④网上聊天 A.①③④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7.在中国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的着名学者写了下列哪篇文章 A.《法俄革命之比较》 B.《敬告青年》 C.《狂人日记》 D.《文学改良刍议》 8.中国教育事业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是在 A.过渡时期 B.十年探索时期 C.“文革”十年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9.近代文学艺术不同派别的发展变化,从根本上反映了 A.政治经济生活的变化 B.作家的天赋和个人的努力 C.不同的阶级利益 D.不同的地域特点 10.假如你生活在19世纪20年代的英国,你可以 A.去西班牙观赏毕加索的画展 B.去德意志欣赏贝多芬的作品音乐会 C.通过电视观看奥运会的比赛 D.去电影院看奥斯卡金像奖获奖电影 11. 人类文明发展的今天,面临着技术进步与战争灾难、经济发展与道德沦丧等并存问题。 早在1988年,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上就发表宣言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退回2540年,去汲取孔子的智慧。”此中“智慧”是指 A.“兼爱”和“尚贤” B.“仁”和“德治” C.“克己复礼” D.“有教无类” 12.儒家思想曾在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备受启蒙思想家的推崇,这主要是挖掘和改造了儒家思想中的 A.富于人文精神的政治观 B.主张渐进改良的历史观 C.躬行有教无类的教育观 D.强调贵贱有序的阶级观 13.齐景公向孔子请教如何为政,孔子说:“国君要像国君的样子,臣子要像臣子的样子,父亲要像父亲的样子,儿子要像儿子的样子。”景公高兴地说:“对呀,要不这样,即使有很多粮食,我还能吃得着吗?”这说明孔子提倡 A.仁者爱人,理解和体贴他人 B.克已复礼,人们应贵贱有序

高一历史必修期中考试卷及答案

高一历史必修期中考试 卷及答案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铭选中学高一历史期中考试卷(2008。11)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第一卷 一、单项选择题(40小题,每小题分,共60分) 1、周王将商代贵族也分封为诸侯,主要目的是 A、保护贵族的世袭血统 B、调合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C、加强对奴隶和平民的控制 D、巩固刚建立的西周政权 2、史书记载:“主父偃说上日:‘愿陛下令诸侯得到推恩子弟以地,侯之。’ 于是上从其计。”文中“上”指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景帝 D、汉武帝 3、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 A、皇权至高无上 B、中央设三公九卿 C、地方推行郡县制度 D、颁布秦律,严刑峻法 4、毛泽东说:“百代都行秦政制”这个“制”是指 A、分封制 B、郡县制 C、宗法制 D、世袭制 5、唐太宗时,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事实设计众多机构,按照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A、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工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D、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6、伴随我国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历程的两对基本矛盾是: ①中央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②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③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④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的矛盾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7、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封建社会产生的最主要的积极影响是:) A、维护国家统一 B、发展社会经济 C、防御侵略 D、加强民族团结 8、分封制的主体是: A、殷商旧族 B、殷商降族 C、古老方国 D、同姓亲族 9、分封制与内外服联盟相比 ①各封国与王室的关系比商朝的方国密切,臣属关系更明确②各封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承担各种义务③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④各封国基本保持了原有的社会结构,有很大的自主权 A、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0、秦朝能够“一法度、衡、石、文,尺、车同轨,书同文”,其主要原因是: A、生产力的发展 B、国家的统一 C、秦推行法治 D、秦推行郡县制 11、《旧唐书》载:“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对材料的理解正确 ..的是 A、反映了方国对中央的威胁 B、反映了“天下共主”地位受到地方势力冲击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期中考试卷及参考答案

高一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班级_______ 姓名_______ 得分_______ 第I卷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0小题。) 1.我国在西周时期正式确立的王位继承制的方式是() A.禅让制 B.兄终弟及制 C.长子继承制 D. 嫡长子继承制 2.我国古代自秦汉以来中央和地方官制演变的基本趋势是() ①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权力②削弱相权,加强君权 ③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④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3.唐朝中央政府“三省”的运转机制程序是 ( ) A.尚书-中书-门下 B.中书-门下-尚书 C.尚书-门下-中书 D.门下-中书-尚书 4.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曾出现了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变化,其 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各地交通的发展 B.边疆地域的拓展 C.经济文化的交流 D.中央集权的加强 5.梭伦改革为打击氏族制度残余,划分了社会等级,划分依据是() A.身份地位 B.战功大小 C.财产多寡 D.控制奴隶数目 6.最终在雅典确立民主政治制度的是( ) A.提秀斯 B.梭伦 C.克里斯提尼 D.伯利克里 7.伯利克里担任首席将军期间,雅典最高的权力机构是() A.十将军委员会 B.陪审法庭 C.公民大会 D.五百人会议 8.《十二铜表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的专横行为,是因为该法() A.是习惯法的汇编 B.实质是维护贵族奴隶主的私有财产 C.订成明确条文,量刑定罪以此为准 D.平民达到了公布法律的目的

9.罗马帝国时代重视法律制定的根本原因是() A.维系和稳定帝国的统治 B.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C.满足公民政治的需求 D.重视发展罗马文化 10.公民法适应于( ) A.全帝国公民 B.罗马公民 C.外邦自由民 D.全体罗马人 11.推动罗马法由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的主要动力是() A.平民的斗争 B.帝国皇帝的重视 C.罗马的不断扩张 D.法学家的努力 12.西方法律大都继承了罗马法的( ) ①陪审制度②律师制度③诉讼原则④某些政治制度 A.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13.资本主义制度最终在英国确立的经济前提是() A.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 B.推翻了封建君主制度 C.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 D.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14.《权利法案》最重要的意义是() A.限制王权 B.选举自由 C.建立政府 D.国王统而不治 15.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核心是() A.总统 B.总理或首相 C.大法官 D.议会 16.对美国1787年宪法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 A.带有种族歧视的烙印 B.巩固了国家政权 C.确立了共和政体 D.废除了奴隶制度 17.在美国的政治生活中,政治选举是两党激烈争夺的战场,但是并未引起 政局不稳,这主要是因为( ) A.两党根本利益一致 B.两党互相制约 C.美国法律健全 D.美国国民素质很高

高一地理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2013---2014年度高一第一学期地理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地理组:薛桂梅 一、试题特点分析 本试卷满分100分,时间为60分钟。分二部分:第一部分是选择题(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第二部分是综合题(两大题10小问,共40分)。1.注重基础,强调能力。 本试题的考点覆盖了半学期所学的重要知识点,尤其对重点章节有所倾斜,特别是重要图表都有所涉猎。出题是本着我校学生轻视文科,地理又是中考非考科目,地理知识几乎为零的现状。试题85%以上为基础题,重点考查基础概念和基本规律,并要求会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生产、生活中与所学地理知识关系密切的问题。目的是引导学生注重基础,重视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反映学科特色,突出地图的重要性 地图是地理教学中最常用的工具,是知识量最丰富的载体。对地图的阅读、分析、归纳、是培养和发展地理形象思维的重要途径,因而本试卷中选用 14幅图来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3.难易适中。其中难度、区分度适中的题占64分,难度偏易、区分度适中的题占20分;而偏难、区分度适中的题只占10分。不足之处是有6分属偏易、且区分度不适的题。较圆满地完成了学校要求的出题标准。 二. 试卷情况分析: 1.总体情况: 考试结果与预期值相差甚远。优劣相差悬殊;两级分化严重。无论从答题细节、态度、还是总分、极值分都相差很大。具体表现为1)班级之间差距较大:普通班级均分最高分与最低分相差有16分之多。同一老师所代班级相差也在8 分以上。2)学生间两级分化:最高分为95分,而最低分只有14 分。且低分段50---60分人数较多。低分率占50%。而优生较少(除实验班78人外)、普通班总共57人。优秀率只占14.61%。3)及格率也不太高,全校为59.92%,而有的班级只有7%。 2.各题得失情况:

高一历史必修二试题及答案.doc

高一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历史 本试卷分第Ⅰ卷 ( 选择题 ) 和第Ⅱ卷 ( 非选择题 ) 两部分,共 28 个小题,总分 100 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50 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 小题,每题 2 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坛,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 出门。”诗中的描述反映了①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②重视农业的观念③家庭手工业的发 展促进了商品流通④安土重迁的思想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以下能够反映中国古代 较为先进的耕作方法的是 A B C D 3.史料记载:“所种之地,惟以刀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成眼,点种苞谷。”这反映的耕作方式是 A. 千藕其耘 B.个体农耕 C.刀耕火种 D.代田法 4.在我国土地所有制由国有到私有的转变中起决定性的因素是 A.各诸候国的税制改革 B .公田的大量抛荒C.铁器和牛耕的出 现 D .商鞅变法 5.从宋代始,租佃经营已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造成这种形式的主要原因是 A.农民乐于接受这种经营方式B.封建人身领队关系的彻底废除 C.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D.商品经济的发展 6.右图所示之剑出土于甘肃灵台,剑柄用青铜铸成,剑身铁质,是我国现今出土最早的人工冶 铁制品之一。该剑最早可能铸造于 A.夏朝B.商朝C.春秋D.战国 7.“(齐国)太公乃劝以女工之业织作冰纨绮绣之物,号为冠带衣履天下。”对上述材料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我国丝织业水平世界领先B.齐国重视发展丝织业 C.当时丝织业水平很高,品种丰富多彩D.齐国的丝织品闻名全国 8.以下有关中国古代私营手工业发展的说法正确的是 A.商周时期开始出现私营手工业 C.直到清朝中期才出现大规模的手工工场 B .宋中期后在我国手工业中开始占主导地位 D.明朝中期的私营手工业中开始出现雇佣关系 9.以下有关明朝商业发展情况的表述,正确的是 A.纸币被作为主要货币推行 B .对商品交易实行严格管理 C.江南出现大批工商业市镇 D .商业发展进入一个新高峰 10.明朝中后期,出现江南农村人口“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工商者三倍于前”的现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期中考试卷及参考答案

育才学校高一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卷班级_______ 姓名_______ 得分_______ 第I卷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0小题。) 1.我国在西周时期正式确立的王位继承制的方式是() A.禅让制 B.兄终弟及制 C.长子继承制 D. 嫡长子继承制 2.我国古代自秦汉以来中央和地方官制演变的基本趋势是() ①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权力②削弱相权,加强君权 ③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④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3.唐朝中央政府“三省”的运转机制程序是 ( ) A.尚书-中书-门下 B.中书-门下-尚书 C.尚书-门下-中书 D.门下-中书-尚书 4.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曾出现了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变化,其 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各地交通的发展 B.边疆地域的拓展 C.经济文化的交流 D.中央集权的加强 5.梭伦改革为打击氏族制度残余,划分了社会等级,划分依据是() A.身份地位 B.战功大小 C.财产多寡 D.控制奴隶数目 6.最终在雅典确立民主政治制度的是( ) A.提秀斯 B.梭伦 C.克里斯提尼 D.伯利克里 7.伯利克里担任首席将军期间,雅典最高的权力机构是() A.十将军委员会 B.陪审法庭 C.公民大会 D.五百人会议 8.《十二铜表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的专横行为,是因为该法() A.是习惯法的汇编 B.实质是维护贵族奴隶主的私有财产 C.订成明确条文,量刑定罪以此为准 D.平民达到了公布法律的目的

9.罗马帝国时代重视法律制定的根本原因是() A.维系和稳定帝国的统治 B.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C.满足公民政治的需求 D.重视发展罗马文化 10.公民法适应于( ) A.全帝国公民 B.罗马公民 C.外邦自由民 D.全体罗马人 11.推动罗马法由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的主要动力是() A.平民的斗争 B.帝国皇帝的重视 C.罗马的不断扩张 D.法学家的努力 12.西方法律大都继承了罗马法的( ) ①陪审制度②律师制度③诉讼原则④某些政治制度 A.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13.资本主义制度最终在英国确立的经济前提是() A.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 B.推翻了封建君主制度 C.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 D.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14.《权利法案》最重要的意义是() A.限制王权 B.选举自由 C.建立政府 D.国王统而不治 15.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核心是() A.总统 B.总理或首相 C.大法官 D.议会 16.对美国1787年宪法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 A.带有种族歧视的烙印 B.巩固了国家政权 C.确立了共和政体 D.废除了奴隶制度 17.在美国的政治生活中,政治选举是两党激烈争夺的战场,但是并未引起 政局不稳,这主要是因为( ) A.两党根本利益一致 B.两党互相制约 C.美国法律健全 D.美国国民素质很高

高三历史期中试卷分析

高三历史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一、试卷情况分析 本次期中试卷满分100分,选择题50道,共50分。材料题3组,共50分,,考试时间90分钟。试题考查的方向侧重于基本的知识和基本技能。非选择题侧重于学生理解能力的考察,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有一定涉及。 试卷主要考查了高中历史必修一的主干知识。本次考试重点考核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加大对学生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方面的考核力度。同时,命题中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全面考查历史学科能力,糅合多种史学研究方法。试题体现了“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新思路”的特征,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概括论证的能力。突出学科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注重学科基本思想和方法,试题难易适当,没有偏题、怪题。 具体而言,通过本次考试着重从能力提升角度下手进行命题。从选择题来看,试卷通过大段鲜活史料营造全新历史情境,注重考查学生在新的历史情境下,运用所学知识,阅读、理解、分析、评价、论证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全方位地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单靠读熟背透已不能再取得理想成绩。从主观题来看,材料分析题成为最主流的考查题型,而且材料的篇幅越来越长。这就要求考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阅读材料,并根据题意对材料进行分层、提炼、概括并组织答案。 从命题来源来讲,本次期中考试主要选取的历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为主,结合一轮复习特点加入一部分基础知识的考查。其中高考真题部分重点选取全国卷和天津卷的经典题目组成,辅以江苏、浙江、安徽等东部省份的题目,其主要用意在于让学生通过这次考试熟悉天津高考的命题特点,同时把握全国整体高考历史思维的大方向,做到一定程度的难易结合。同时着重挑选对文本解读能力有所提升的材料分析题,用大量新材料和新情景来让学生全面认识历史事件,尽可能让学生既不脱离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内容,做到教材知识与材料内容的整合与呼应。 二、学生考试情况及原因分析 本次考试总体平均分如图所示: 分析:与以往相比成绩有所下降,一方面较之过往考试,本次考试总体难度有所增加,结合

高中历史必修一综合试题及答案一

高中历史水平测试必修一综合检测练习(一) 一﹑选择题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中国古代的三省六部制,最早出现于()A.秦汉时期 B.魏晋南北朝时期 C.隋唐时期 D.宋元时期 2.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这样一位统治者()①他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②他首先建立了中央集权的统一封建国家③他创立的王朝是中国古代比较短命的朝代④他采取法家思想,统治残暴 A.秦始皇 B.汉高祖 C.唐太宗 D.明成祖 3.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 4.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本的最大规模战役是()A.淞沪会战 B.平型关大捷 C.台儿庄战役 D.百团大战 5.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 A.华兴会 B.兴中会 C.光复会 D.同盟会 6.1912年清朝寿终正寝,意味着() A.君主专制政体的结束 B.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 C.封建制度的结束 D.君主立宪制的破产 7.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于() A.辛亥革命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中国共产党成立 8.开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人是() A.毛泽东 B. 朱德 C. 陈毅 D. 贺龙 9.在中国共产党的哪一次会议中提出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A.遵义会议 B.七届二中全会 C.洛川会议 D.中共七大 10.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法律是()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华民国宪法》 C.《中华民国约法》 D.《共同纲领》 11.“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者是()

高一历史期中考试试题

高一历史期中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30*2=60) 1、社日是农家祭祀土地神的日子,有春社和秋社之分。古代百姓通过社日活动表达他们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祝愿。王驾《社日诗》云:“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社日活动传统主要反映了( B ) A.迷信思想根深蒂固影响长远B.农耕经济影响社会生活 2、《明律集解附载》载:“凡民间织造违禁龙凤纻文罗货卖者,杖一百,段匹入宫。工匠机户及挑花、挽花同罪。”这样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b ) A、抑制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B、维护封建等级制度 C、宣传封建王朝法律权威 D、规范丝织行业秩序 3、成语“朝秦暮楚”有多种解释,如比喻立场不坚定。假如用在商业上,该成语能够从侧面反映中国古代( a )①商人为获利而往来奔波②商业交通比较发达③长途贩运的商业现象④秦楚两地商业最发达 A.①②③ B.①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余英时在《士与中国文化》一书中指出“15世纪以来,‘弃儒就贾’是中国社会上的普遍的新现象。不但贾人多从士人中来而且士人也往往出身于商贾家庭。明清的中国也能够说是一个‘士魂商才’的时代”这种现象表明明清时期(b ) A、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已名存实亡 B、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传统的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C、读书人通过商业活动跻身仕途 D、商业经营的好坏是衡量士人成功与否的标准 5、重农抑商政策在中国得以长久实行的根本原因是( a ) A、适合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需要 B、中国一向具有重视农业的优良传统 C、中国人口多,解决吃饭问题是当务之急 D、有利于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6、英国史学家韦尔斯说:“19世纪以前的两千多年,很少有中国人对于他们自己的文明优越于世界其他各处文明产生过任何认真的疑问”。对上述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D ) A、中国古代文明一直领先于世界 B、中国古代封建政府禁绝任何外来文明 C、中国古代文明并非世界领先 D、古代中国人缺乏对本国文明的深刻反思 7、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看,这对中国最主要的影响是( C ) A、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B、自然经济迅速崩溃 C、近代化进程开始启动D、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8、关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叙述,错误的是(D ) ①经历了近90年的发展史②是中国近代社会进步的基础③始终受到反动政府的防碍与限制④外国对华经济侵略对其发展有防碍与促动的双重作用⑤它是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必然结果 A、①⑤ B、②③ C、④⑤ D、③⑤ 9、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1894年估计约有1亿多美元,到1914年时已经增至9.6亿多美元.......,这些投资有很绝大部分不是来源于国外的资本流入,而是由对中国的暴力掠夺转化而成的。例如’庚子赔款’(即《辛丑条约》的赔款)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