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小儿推拿学——概述

第一章 概述

小儿推拿是在明清时期形成独特体系的一门临床医学,又称小儿按摩,是推拿疗法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建立在祖国医学整体观念基础上,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卫气营血等学说为理论指导,运用各种手法刺激穴位,通经络,和营卫,行气血,以调整机体的偏盛偏衰,促进机体的自然抗病能力,达到治疗和防病的目的。本疗法适用于0~12岁的小儿,但以3岁以内小儿推拿效果较好,3个月以内的婴儿效果更好。

一、小儿生理、病理特点
(一)生理特点: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二)病理特点: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气清灵,易趋康复。

二、适应症及禁忌症
(一)适应症:感冒、发热、咳嗽、哮喘、腹泻、疳积、腹痛、腹胀、脱肛、呕吐、便秘、暑温、麻疹、佝偻病(五迟、五软)、口疮、牙痛、遗尿、尿闭、夜啼、惊风、痿证(小儿麻痹后遗症、臂丛神经损伤、腓总神经损伤、重症肌无力、进行性肌营养不良、脑瘫等)、肌性斜颈、屈光不正(近视、远视、斜视等)、桡骨小头半脱位、髋关节半脱位等。
(二)禁忌症
1.天花、胎毒及一切疮疡疾患。
2.由结核杆菌引起的疾患。
3.癌症。
4.脓毒血症。
5.正在出血的局部。
6.骨折、脱位及扭伤等症的急性期。
7.急性传染病的传染期。
8.传染性及溃疡性皮肤病。
9.烫伤局部。
10.危重病症一定在抢救脱离危险期后,方可配合推拿治疗。

三、推拿常用介质

推拿常用介质是指在推拿施术穴位的皮肤涂敷不同剂型的滑润剂。介质有滑润保护皮肤的作用,同时兼有协同手法治病的作用。常用介质有:温开水、葱水(汁)、姜水(汁)、薄荷水、鸡蛋清、凡士林、甘油、麻油、酒精、冬青油(膏)、滑石粉、按摩油、红花油及一切护肤营养油(膏)等。

四、小儿推拿特点
(一)手法基本特点:轻柔深透,平稳着实。
(二)手法的操作特点:小儿推拿特别强调手法的治疗量及补泻。故小儿推拿非常重视手法的次数(时间)、疗程、强度(轻重)、频率(速度)及方向等因素。一般讲,推拿的时间、疗程及强度可体现治疗量,而强度、频率及方向体现补泻。
(三)手法的治疗特点:由于小儿病生理特点决定了小儿易外感时邪,内易伤饮食及病易化热,故临床上常用解表,清热和消导等手法。

五、手法操作要求
(一)先操作四肢部穴位→胸腹部穴位→腰背部穴位→头面部穴位。
(二)先作轻手法,后作重手法。

(三)选用上肢部穴位治疗时,只在一侧操作即可,多取左上肢;选用下肢部穴位治疗时,需双侧均操作。

====================================================
推拿次数(时间)是指一个穴位上的操作次数(时间)。常用次数(时间)为100~300次(1~3分钟)。特殊手法或穴位有其规定的推拿次数,例如捏、掐、拿等法,仅3~5次即可。头面部穴位推拿30~50次即可。一个病症选4~10个穴位,推拿总时间大约为10~30分钟。

在推拿治疗时,每日或隔日施术1次,必要时也可每日施术2次,或隔2~3日1次。一般常见病的疗程为3~5天,施术1~2个疗程可痊愈;慢性病的疗程为1~2个月,施术1~3个疗程可见效或痊愈。1个疗程后,可休息数日。

手法强度是指手法用力的轻重。一般说,重(强度大)手法为泻法;轻(强度小)手法为补法;介于两者之间为平补平泻(调)法。

频率是指单位时间内重复手法的次数。一般说,高频率(快速)手法为泻法;低频率(慢速)手法为补法;不快不慢(中速)为平补平泻(调)法。

由于小儿推拿除了运用十四经穴及经外奇穴外,本身还有许多特定穴位,这些穴不仅有点状的,还有线状和面状。这些穴位以严格的操作方向来决定补泻。

(1)直线方向:总的补泻原则为:向心方向推为补法;离心方向推为泻法;来回推为平补平泻(调)法。

(2)旋转方向:总的补泻原则为:顺时针方向(右)旋转为泻法;逆时针方向(左)旋转为补法;双向旋转为平补平泻(调)法。如果左右对称的两个穴位时,其补泻原则为:两手同时向内旋转为补法;两手同时向外旋转为泻法;双向旋转为平补平泻(调)法。

(3)特定方向:有一些穴位的操作方向为特别规定的,不受任何补泻原则的约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