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诗歌的音韵和情感的表达

谈诗歌的音韵和情感的表达
谈诗歌的音韵和情感的表达

谈诗歌的音韵和情感的表达

诗歌的音韵,表现在节奏和韵律方面。节奏是诗的基本力量之所在。好的韵律,一方面可以加强诗的节奏感,达到和谐整齐的感官审美效果;另一方面则为了促进情感的抒发。

诗歌的音韵,表现在节奏和韵律方面。一首诗节奏鲜明、押韵与否,对诗歌艺术效果影响很大。下面就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与诗歌所抒发的情感之间的关系略作介绍。

1 诗歌节奏和情感表达

“节奏”指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现象。《礼记·乐记》:“文采节奏,声之饰也。”在诗歌中,这种节奏表现为“音步”或“顿”,是由此有规律地重复形成的。正如郭沫若所言:“节奏之于诗是她的外形,也是她的生命。我们可以说,没有诗是没有节奏的,没有节奏的便不是诗。”马雅可夫斯基在《怎样作诗》中说:“节奏是诗的基本力量之所在。”可见节奏对诗歌的重要性。

诗歌的节奏,来源于自然的、生活的节奏。由音节长短以及音步多少构成的不同长短的句子,表现出不同情感的缓急,具体表现在:

1.1 急促节奏。此种节奏语言明快,铿锵有力,显示出鼓点般急骤的节奏,表达一种紧张、热烈的情绪,或者表现豪壮激昂的情调。如《一月的哀思》中:

多少人喊着你/扑向灵车;/多少人跑向你,/献上花束,表达由衷的敬意;/多少人想牵你的衣襟/把你唤醒;/多少人想和你攀谈/知心的话题…

本诗朗读时音量、速度、语势均迭次加强。四个排比句“多少人…”构成了四个场面:有的呼唤总理的英名,有的人捧着花束,有的人想牵动总理衣襟,有的想和总理谈心。鲜明的表现和行动都为“一月的哀思”而激动,并表达难以控制的心情。其节奏强弱、快慢交替进行,正抒发广大群众对总理的敬仰、爱戴之情。

1.2 舒缓节奏。此种节奏语速缓慢,声音不着力,以抒发深沉婉转的感情。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节奏舒缓而和谐,轻松而缓慢.抒发了回环深婉的感情。反映作者在政治上的处境不得志和亲人多年不能团聚而产生的愁绪。

1.3 沉稳节奏。这种节奏介于急促节奏和舒缓节奏之间,声音较强有力,表达悲痛、沉重、庄严的气势。如马致远《汉宫秋》和第三折中:

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粱。他部从人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成阳,过宫墙;过宫墙,…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这里运用了一字三叠,一字一顿,三字重复,八个连环叠句,不仅声调抑扬顿挫,而且反映出的凄苦依恋之情层层加重。表达了难以吐诉的伤感和无法排遗的愁苦。

2 诗歌韵律和情感表达

诗歌韵律即押韵,是指同韵母的字在相同位置上有秩序地重复出现。好的韵律,一方面可以加强诗的节奏感,达到和谐整齐的感官审美效果;另一方面则为丁促进情感的抒发。可见,诗歌的韵律与抒发的感情有很大的关系。具体表现在:

2.1 在抒发愤懑,忧伤感情时,常选用短促而低沉的韵辙。如岳飞的《满江红》中: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该词通过写“歇”、“烈”、“月”、“切”、“雪”、“灭”、“缺”、“血”、“阙”这样一些短促而激越的韵调。充分表现英雄岳飞仇敌雪耻,收复失地的强烈感情。

2.2 在表达高昂舒畅、欢快的情绪时,作者往往选用开放而洪亮的韵辙。如郭若的《风凰涅磐》中:

我们华美,我们芬芳!……翱翔!翱翔!欢唱!欢唱!

全诗用了“芳”、“翔”、“唱”这些响亮昂扬、活泼健朗的情调,因此用了“ang”韵。

(1)运来面粉多少千克?

(2)运来的面粉比大米少多少千克?

(3)运来的大米比面粉多多少千克?

(4)运来的大米和面粉共重多少千克?

(5)运来的大米占总数的几分之几?

(6)运来的面粉占总数的几分之几?

通过上述的练习,既提高了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并调动了学生创新学习的积极性,全面地发展了学生的创新素质。

综上所述,数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学习主阵地,是提高学生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有意创设情境,循循善诱,启发学生,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和积极创新的精神,切实地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

75首古诗表达情感

1《江南》描写了江南采莲时的优美意境。 2《长歌行》借物喻理,从大自然的自身的变化概率抒发了对人生的感慨,出言警策,催人奋进。 3《敕勒歌》表达了草原牧民对牧游生活的无限热爱。 4《咏鹅》体现了儿童的童心童趣,纯洁着我们的心灵。 5《风》表达了作者对风的喜爱之情,更是对大自然的神奇的赞叹。 6《咏柳》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喜爱。 7《回乡偶书》写出了诗人内心复杂的情感,对家乡和亲人的怀念。 8《登鹳雀楼》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9《凉州词》(王之涣)讽喻朝廷不关心边疆将士冷暖。 10《春晓》抒发了诗人热爱春天,珍惜春光的美好心情。 11《凉州词》(王翰)表现了一位守军战士的豪情壮志。 12《出塞》表达了诗人盼望良将出现,渴望边关胜利的心情。 13《芙蓉楼送辛渐》诗人借送别抒发了仕途坎坷和矢志不渝的决心。 14《鹿柴》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心境的“静”。 15《送元二使安西》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16《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表达了游子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17《静夜思》表现出游子的思乡之情。 18《古朗月行》表现出儿童时期对月亮的幼稚而美好的认识。 19《望庐山瀑布》表现了诗人开阔的心胸和豪放的情怀,也抒发了诗人对自然美景,山河壮丽的热爱。 20《赠汪伦》表现了诗人与王伦之间深厚,纯朴的友谊。 2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离去的惆怅与留恋。

22《早发白帝城》抒发了诗人重获自由的欢愉和喜悦之情。 23《望天门山》描写了天门山的巍峨险峻和长江的汹涌浩荡,热情赞颂了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 24《别董大》这是一首送别诗,用清新开朗的格调鼓励和赞赏友人。 25《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表达了诗人宽阔的胸怀和悠闲愉悦的心情。26《春夜喜雨》抒发了诗人对春夜喜雨的无私奉献的赞美喜爱之情。 27《绝句》(迟日江山丽)表达了诗人兴奋快乐之情。 28《江畔独步寻花》(黄师塔前江水东)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之情。29《游子吟》真挚的吟诵了人类普遍而伟大的情感——母爱。 30《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表达了作者对晚春景色的赞美,喜爱之情。31《江雪》托景言志,表现了他毫不畏惧,不向恶势力屈服的坚强意志和不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 32《寻隐者不遇》表达了作者惆怅黯然的心情,抒发了作者心中的苦闷抑郁之情。 33《枫桥夜泊》表现了诗人旅途中的孤寂情怀。 34《滁州西涧》表达了诗人向往自然,恬淡自适的生活情趣。 35《渔歌子》表现了渔家生活悠然自得的情趣。 36《塞下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和对边塞军人们的赞美。 37《望洞庭》表达了诗人对洞庭美景的喜爱,赞美之情。 38《浪淘沙》表现作者非凡的向往与追求。 39《赋得古草原送别》(8句)抒发了作者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40《池上》表达了诗人对诗中小主人公的天真幼稚,活泼淘气的形象的喜爱,以及对田园生活的赞美之情。

2019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九古代诗歌鉴赏表达技巧思想情感观点态度专题强化卷含解析(已审阅)

古代诗歌鉴赏(表达技巧、思想内容、观点态度) 考点21表达技巧 5颗星 考点22 思想内容、观点态度 5颗星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说明:请将题目的正确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送虢州王录事之任 独孤及 谓子文章达,当年羽翼高。 一经俄白首,三命尚青袍。 未遇须藏器,安卑莫告劳。 盘根倘相值,试用发硎刀。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从题目来看,这是一首送别诗,然而本诗自始至终没有一句直写离情别绪,而送别之情却蕴含其中。 B.首联中"羽翼"是比喻,"羽翼高"是说王录事志向高远,希望位至宰辅,与下文他久居低位形成对比。 C.颔联中的"青袍"是唐朝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与《琵琶行》中"青衫湿"中的"青衫"含意相近。 D."盘根"喻难办之事,"发硎刀"喻其杰出才干,尾联的意思是希望友人到任后能施展才华,取得良好政绩。 E.本诗主要运用叙述和议论相结合的手法来抒情达意,全诗语言直白浅显,而其抒发的情感却强烈动人。 2.这首诗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九日齐山登高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霑衣①。 【注】①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见落日而北望国都临淄,想到难于永享据有国土之乐,流泪说:“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 1.对于本诗内容与写作技巧的理解,下列解说中错误的两项是( )( )

A.首联诗人用“涵”来形容江水仿佛把秋影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用“翠微”来代指碧绿的江水,流露出对眼前景物的愉悦感受。 B.颔联写诗人理想中尽兴地过重阳的方式——应该将菊花插个满头再归去,旨在表现他对菊花的独特喜爱和对隐逸的向往。 C.颈联用了对比,将大醉无忧与怨恨忧愁相对比。“但将酩酊酬佳节”——斟起酒来喝吧,诗人像是劝客,又像是劝自己。 D.尾联用典,诗人由眼前登临的齐山,联想到齐景公在牛山坠泪,他与齐景公有同感,却宽慰自己不必独自伤感流泪。 E.李清照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与本诗都反映出古人重阳赏菊、饮酒的风俗,但诗人心境不同,本诗没有前者包含的相思之愁。 2.通过记叙重阳登高,诗人表达了哪些感情?请结合诗句概括。 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杂诗 王赞① 朔风动秋草,边马有归心。胡宁久分析,靡靡忽至今? 王事离我志,殊隔过商参。昔往鸧鹒②鸣,今来蟋蟀吟。 人情怀旧乡,客鸟思故林。师涓③久不奏,谁能宣我心! 【注】①王赞,西晋文人。②鸧鹒:又作仓庚,指黄莺。③师涓:先秦时代卫国的著名乐师。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二句以写秋景起笔,不仅写出了悲凉肃杀的时令特点,也流露出“思归”意绪。 B.三至六句自述战事不断导致自己与亲人阴阳相隔,强烈控诉了战争的残酷无情。 C.第六句“殊隔过商参”写征夫奔赴战场,途经商参,离家越来越远,旅途凄苦。 D.第十句与“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使用的手法相似,都是以物类比自身情感。 E.诗歌最后两句的感叹,表达出征夫内心的痛楚、郁结,以及那说不尽的思乡之情。 2.本诗“昔往鸧鹒鸣,今来蟋蟀吟”两句可追溯到《诗经·小雅·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但二者又有所区别。请结合诗句,比较它们在表现手法方面的相同之处,以及在内容情感方面的不同之处。 4.浪淘沙·九日从吴见山①觅酒 吴文英② 山远翠眉长,高处凄凉。菊花清瘦杜秋娘。 净洗绿杯牵露井,聊荐幽香。 乌帽压吴霜,风力偏狂。 一年佳节过西厢,秋色雁声愁几许,都在斜阳。

戴望舒诗赏析

戴望舒诗赏析 曾经有人说戴望舒诗是诗坛的“尤物”,大概是说它美艳而富于可怕的诱惑性吧,自然这是寓贬于褒的。我愿意在正面意义上使用“尤物”这个词,我认为戴诗美丽而富于感情,有亲切、柔美的抒情风格。戴诗的魅力来自他那诚挚而忧伤的感情。他的诗与20世纪20年代臻于高潮的英语系的现代主义诗的重“知性”不尽相同,他的诗主情,情是他的诗的骨子。尽管他很快就抛开了浪漫派,而倾向于象征派,甚至后来还倾心于后期象征派,但他的诗一直有浪漫主义的情愫。他的《诗论零札》认为诗所表现的,是情绪的抑扬顿挫,是去掉了音乐与绘画成分的纯粹的情绪。他的诗集,无论是《我的记忆》,还是《望舒草》,或者《灾难的岁月》,都是抒情和以情取胜的。如果拿40年代成长起来的穆旦的诗加以比较,一个重知性,一个重感情,区别是很显然的。番草在纪念戴望舒的文章中曾说,当时他们那一批诗人所喜爱的诗,是兼有浪漫主义的情愫与象征主义的意象。戴望舒的诗风大体上可以说是象征主义的,但它没有象征主义的神秘与晦涩,更非只是官能的游戏。戴望舒的诗是感情的,但不是感伤的。感伤是感情的矫饰虚伪,是感情的泛滥,戴诗里没有这样的东西。所以,在《望舒草》出版的那个时候,曾经有朋友说他的诗是象征派的形式,古典派的内容。杜衡也说戴诗很少架空的感情,铺张而不虚伪,华美而有法度,的确走的是诗歌的正路。 戴望舒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对政治和爱情作理想主义的苦苦追求,但其结果,却是双重的失望。在他的诗中,姑娘的形象往往寄寓着他的理想,而孤独的游子的形象则往往是诗人自己。他的诗常常表现出游子追求理想的命定的徒劳,而这里的特点恰好又是对没有希望的理想付出全部的希望与真情。戴望舒曾熟读法国象征主义诗人魏尔伦。苏联学者契尔卡斯基说过,就多愁善感的气质说,戴望舒也接近魏尔伦。魏尔伦《无言的歌集》表达了巴黎公社失败后,不知所措的知识分子苦闷沮丧的情绪,其基调是对于诗人的理想和他周围的肮脏生活相脱节的悲剧感。戴望舒的诗,则表现了从五四运动激昂地飞腾起来的理想,同淹没于血泊之中的1925~1927年大革命现实相脱节的悲剧感。他的诗自然不是反抗的和战斗的,但也不是环境的奴隶。他的成名作《雨巷》里的那位丁香一样的姑娘,显然受到命运的打击,但她没有乞求或颓唐,她是冷漠和高傲的,她仍然是那样的妩媚动人,她在沉重的悲哀下没有低下人的尊贵的头,像一面旗子一样地忍受着落到头上的磨难。诗人在这里坚持了人的尊严和顽强生命力的思想。人和理想,惶惶不安的人和无法实现的理想,这就是戴望舒诗的悲剧主题。 雨巷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古典诗词的情感表达

古典诗词的情感表达 古人说,“动天地,泣鬼神,莫近于诗”,当然是诗词中的或壮怀激烈或幽细缠绵的情感在天地与人心中激荡萦回,久而弥深。那么,诗词又是如何将情感传达出来的呢? 那浩如烟海的名篇佳作,抒发的情感可谓多彩多姿,但就情感表达的手段而言,不外乎如下几点: 一、直抒胸臆 直抒胸臆即直接抒情,不要任何附着物,直接对人、事、景、物抒发自己的感情。如屈原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曹操的“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杜甫的“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白居易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柳永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秦观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李清照的“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辛弃疾的“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鲁迅的“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毛泽东的“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无一不是饱蘸诗人一生心血与信仰的神来之笔。每每读之,心潮翻滚。 二、间接抒情 (一)与直抒胸臆相比而言,古诗中的情感,更多的是借助景物间接抒发。古人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最二端。”王国维《人间词话》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有些事物表情达意,历代沿习。主要有如下三类: 1.无生命的自然景观,如残月、西风、夕阳、烟波、流水等,多表送别的离愁或留恋。如: (1)杨柳岸、晓风残月。(2)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3)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4)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2.生活中常见的动植物,如柳、梅、草、寒蝉、猿啸、杜鹃、鹧鸪等。多表羁旅思乡或离愁别绪。如: (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2)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3)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4)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试论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情感美

试论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情感美 论文摘要: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情感美是古典诗词内涵美的一项重要内容。这种情感美主要包括五种情感:即深沉的爱国情、浓烈的思乡情、执着的男女情、美好的朋友情和温馨的骨肉情。中国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这种崇高伟大的情感美,对于我们今天建设幸福、繁荣、稳定的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论文关键词:中国;古典诗词;情感美 什么是情感?《现代汉语词典》说:“情感是对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如喜欢、愤怒、悲伤、恐惧、爱慕、厌恶等。”只要是正常的人,他就一定有情感。只要有情感,他就要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予以表达。中国古典诗歌就是古代人们抒发情感的一个最为有效的工具。诗歌的本质是抒情的。陆机在他的《文赋》中说:“诗缘情而绮靡”;严羽在他的《沧浪诗话》中也说:“诗者,吟咏性情也”。我们今天阅读中国古典诗歌史上留下来的那些洋溢着真情的伟大诗篇时,无不感到这种真挚的情感给我们带来的审美愉悦和震憾人心的力量。这种真挚的情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深沉的爱国情 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是一个对人类文明有着重大贡献的民族,也是一个深深热爱自己祖国的民族。为了祖国的统一、民族的独立,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上,孕育了一大批热爱祖国的仁人志

士,也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爱国诗人。他们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深沉的爱国精神,是华夏历史上动人心魄的精神文明之花。他们留下来的无数诗篇,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源远流长的爱国主义传统。如明代诗人杨继盛的《就义诗》:“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生平未报国,留作忠魂补。”这是诗人面对死亡高唱的充满凛然浩气的爱国壮歌。前二句大笔挥洒,极力渲染浩然正气,意在说明“天地有正气”。杨继盛本来就是个刚直不阿、胸怀浩然正气的人,仕进后更以忠直敢谏著称。他于嘉靖二十六年(1547)中进士,授南京吏部主事,后改兵部员外郎,力主抗击北方鞑靼人的侵入,因弹劾大将军仇鸾误国被贬狄道县典吏。仇鸾伏诛后,诗人复官,于嘉靖三十二年(1553)弹劾奸相严嵩十大罪状,被严嵩迫害入狱。在长期监禁后,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被杀害。这首诗最难能可贵的是,诗人并不认为就义便是报国的尽头,临刑前他想到的是“生平未报国,留作忠魂补”。即活着未能斩除佞臣、尽到报效国家的责任,死后要继续用自己的忠魂实现报国之志。后二句直抒胸臆,痛快淋漓地抒发了诗人炽热无比的爱国热情,至死不忘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 二、浓烈的思乡情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炎黄子孙有着浓重的思乡情结,而思乡情结就是爱国情结的基础,很难想象一个连故乡都不爱的人会去爱国。思乡念国是一种高尚的情感,她蕴涵着对故乡亲友的挚爱,对故乡山水的依恋。古代诗人写有太多的游子诗,抒发着各不相同却又极为相似的故乡之情。这些诗歌不追求奇特新颖的构思,更不要精

戴望舒诗集

古神祠前 古神祠前逝去的 暗暗的水上, 印着我多少的 思量底轻轻的脚迹, 比长脚的水蜘蛛, 更轻更快的脚迹。 从苍翠的槐树叶上, 它轻轻地跃到 饱和了古愁的钟声的水上它掠过涟漪,踏过荇藻,跨着小小的,小小的 轻快的步子走。 然后,踌躇着, 生出了翼翅...... 它飞上去了, 这小小的蜉蝣, 不,是蝴蝶,它翩翩飞舞,在芦苇间,在红蓼花上;它高升上去了, 化作一只云雀, 把清音撒到地上...... 现在它是鹏鸟了。 在浮动的白云间, 在苍茫的青天上, 它展开翼翅慢慢地, 作九万里的翱翔, 前生和来世的逍遥游。 它盘旋着,孤独地, 在迢遥的云山上, 在人间世的边际; 长久地,固执到可怜。 终于,绝望地 它疾飞回到我心头 在那儿忧愁地蛰伏。 秋夜思 谁家动刀尺? 心也需要秋衣。

听鲛人的召唤, 听木叶的呼息! 风从每一条脉络进来, 窃听心的枯裂之音。 诗人云:心即是琴。 谁听过那古旧的阳春白雪? 为真知的死者的慰藉, 有人已将它悬在树梢, 为天籁之凭托—— 但曾一度谛听的飘逝之音。 而断裂的吴丝蜀桐, 仅使人从弦柱间思忆华年。 印象 是飘落深谷去的 幽微的铃声吧, 是航到烟水去的 小小的渔船吧, 如果是青色的珍珠; 它已堕到古井的暗水里。 林梢闪着的颓唐的残阳, 它轻轻地敛去了 跟着脸上浅浅的微笑。 从一个寂寞的地方起来的, 迢遥的,寂寞的呜咽, 又徐徐回到寂寞的地方,寂寞地。 -------------------------------------------------------------------------------- 夜蛾 绕着蜡烛的圆光,

浅谈戴望舒后期诗歌风格的嬗变

浅谈戴望舒后期诗歌风格的嬗变 中国新诗诞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峥嵘岁月。在中国新诗史上,发轫于20世纪30年代前期,而在30年代中期蔚然成风的现代派诗歌,以它独特的贡献和作用,在新诗史上占有不可替代的位置。以“雨巷诗人”饮誉诗坛的戴望舒,是现代派诗歌的领袖人物。然而对其作品的评价,一向存在分歧,毁誉褒贬,几经沉浮。很长时间以来,文学史家和评论家,大都把他划在现实主义诗歌主流之外。对其作品,艺术评价较高,而对其思想内容,批评和非难颇多。甚至有人认为戴望舒的后期诗歌,在接近人民性上虽有一些亮色,但仍没有摆脱现代派抒写个人情绪的藩篱。这一论断是有失公允的。我们应该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实事求是地加以分析,以建设性的态度和动态的眼光去观照和把握诗人创作发展变化的轨迹。而不能囿于时代的偏见,以静止的观点,狭隘甚至片面地下结论。 戴望舒1905年出生于浙江杭州,1950年因哮喘病逝世于北平。大致说来,戴望舒的诗歌创作,可以抗日战争爆发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如果说戴望舒前期诗歌创作是以现代派诗歌风貌为主要标志,反映了诗人对爱情的追求,以及对个体生命的关注和体悟,那么到他创作的后期,大部分诗歌内容,则反映了民族的不幸和苦难,具有凝重的历史感和深广的忧患意识。 诗人生前共出版过四部诗集:《我的记忆》(1929年)、《望舒草》(1933年)、《望舒诗稿》(1934年)、《灾难的岁月》(1948年)。前三部诗集均在抗战前期出版。 给诗人带来盛誉的前期诗作《雨巷》,写于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在白色恐怖弥漫中,诗人被迫隐居于上海松江乡下。在黑暗的重压下,诗人寻找不到正确方向,“哀怨又徬徨”,于是写下这首诗。对《雨巷》这首名作,过去不少人仅从诗艺的角度加以欣赏,而认为在思想内容上并无太多可取之处,这是颇可商榷的。象征派诗注重含蓄和暗示,《雨巷》在朦胧的意境中所透露出来的主观的“希望”流贯全诗,形成诗眼。诗一开头就点出“希望”: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渐渐地,那位“丁香姑娘”开始显现,她有丁香般的芬芳;她的眼神凄婉又迷茫,她像梦一样地一飘而过,消失在雨巷深处。梦幻中的姑娘消失了,但诗人最后仍执著地对她怀着期待: 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戴望舒在大革命失败后,心情沮丧而孤寂,精神无所皈依,但他并没有失去对未来的热情,他把这种感情凝聚成诗行,塑造了与诗人结着同样愁怨的丁香姑娘的形象来表达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有人考证,这是一首爱情诗,诗人希望遇着一位“丁香一样的姑娘”。笔者认为这里既有爱情的影子,也有对人生理想的憧憬,

戴望舒诗选

戴望舒诗选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今余杭市)人。笔名有戴梦鸥、江恩、艾昂甫等。中国现代派代表诗人之一。 1923年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1925年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班。1926年同施蛰存、杜衡创办《璎珞》旬刊,在创刊号上发表处女诗作《凝泪出门》和魏尔伦的译诗。1928年与施蛰存、杜衡、冯雪蜂一起创办《文学工场》。1928年《雨巷》一诗在《小说月报》上刊出引起轰动,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1929年4月第一本诗集《我底记忆》出版。 1932年《现代》月刊创刊,他曾在该刊发表许多著作和译作。同年11月赴法国,在里昂中华大学肄业。一年后到巴黎大学听讲,深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在继续从事著译活动的同时,于1933年出版了诗集《望舒草》。这一阶段的诗作数量较多,艺术上也较成熟,在创作中最具代表意义,戴望舒由此成为中国新诗发展史中现代派的代表诗人。 1935年从法国回国。1936年10月,与卞之琳、孙大雨、梁宗岱、冯至等创办《新诗》月刊。1937年出版诗作合集《望舒诗稿》。抗日战争爆发后,1938年5月赴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和英文刊物《中国作家》等。1941年被捕入狱,写下《狱中题壁》和《我用残损的手掌》等作品。这一时期作品后来收入《灾难的岁月》于1948年出版。1949年在北京参加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后在新闻总署国际新闻局工作,1950年因气喘病去世。 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戴望舒诗选》、《戴望舒诗集》,另有译著等数十种。1989年《戴望舒诗全编》出版。 雨巷忧郁夕阳下古神祠前秋夜思 对于天的怀乡病印象夜蛾白蝴蝶烦忧 秋天的梦偶成断指我的记忆游子谣 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过旧居八重子在天晴了的时候致萤火赠克木夜行者眼我思想 乐园鸟萧红墓畔口占 雨巷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论戴望舒诗歌雨港的艺术成就

论戴望舒诗歌雨巷的艺术成就 摘要:戴望舒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非常有特色的抒情诗人,早期代表作《雨巷》是一首既有新月派音乐美,又有现代派朦胧美的象征诗。诗歌抒发了诗人孤独、哀怨和惆怅的典型情绪,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其艺术成就归纳为三方面:第一、诗人采用了象征派重意象、重暗示的手法。第二、诗人吸收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各种艺术技巧,又运用了新的手法,赋予新时代的气息,形成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第三、《雨巷》起结复见,诗行蝉联、复沓,开拓了音乐在新诗中表现的新天地。艺术美的结晶《雨巷》使戴望舒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独树一帜。 关键词:戴望舒、雨巷、艺术成就、象征、丁香结 戴望舒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 的抒情诗人。戴望舒的诗歌创作,始于二十年代初期,他是带着中国古典诗歌温庭筠、李商隐那一派诗风的影响进入诗坛的,三十年代则成为“现代派”的中心人物。作为现代派的代表,他主要有三部诗集:《我的记忆》、《望舒草》和《灾难的岁月》,其中一九二八年八月在《小说月报》上发表的诗作《雨巷》出自诗集《我的记忆》,《雨巷》称为“现代诗派诞生的先声”。《雨巷》不仅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杰作,也是代表戴望舒前期诗风并名震诗坛的作品,作家由此获得“雨巷诗人”的桂冠。 打开诗篇《雨巷》,首先看到诗人描绘了一幅梅雨季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作品展示出“梦一样的凄婉迷茫”的意境,描绘了一位“丁香一样地结着悉怨的姑娘”形象,通过细腻地描绘,抒发了诗人孤独、寂寞、哀怨惆怅的典型情绪,此诗深受读者的青睐。 《雨巷》作为戴望舒早期的代表作品风靡一时,必然有其独特地艺术魅力和极高的艺术价值,那么,在我看来,它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诗人采用了象征派重意象,重暗示的手法,抒发了浓重的失望、愁怨和彷徨的情绪。我想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进行探讨:第一、诗人不满反动派恐怖统治,想通过《雨巷》排遣郁闷、孤独的情绪。 作者创作《雨巷》的一九二七年,正是中国革命处于低潮的时期,诗人不满反动统治,又不甘于沉沦,他没有放弃追求,等待着希望,但希望又是那样的渺茫,他的内心充满矛盾,深感孤独和寂寞。在诗中,诗人抒发了在大革命失败后的日子里自己那浓重的失望、愁怨和彷徨的情绪,作品不仅形象地表现了诗人此时的内心世界,同时也典型地反映出一代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政治低压下苦闷惶惑的心理。 在《雨巷》里,诗人接触到的就是这样一个“凄惨迷茫”的现实,这个现实要把诗人年轻的心封闭在阴暗狭窄的“雨巷”里,而孤独的心境又迫使他去寻找安慰,这是现实与内心的矛盾,诗人生活在这种矛盾中,最终结果只能是剩下诗人自己在独自徘徊。因为作品的意境正好符合在斗争中找不到出路的彷徨中的青年们,能使他们产生共鸣,排解现实的烦恼,所以此诗风靡一时。 第二、戴望舒深受法国魏尔仑、波特莱尔等象征诗人表现主观感觉与追求朦胧飘忽诗风的影响,把法国象征派诗艺引进到自己的创作中来,在象征性的形象和意境中抒情。 在当时二、三十年代,对中国新诗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外国诗歌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英美浪漫主义诗歌;二是法国象征派诗歌;三是苏联革命诗歌,其中法国的象征派诗歌在表现方法上强调用暗示、隐喻等手段表现内心瞬间的感情,追求一种含蓄美和暗示性。如:魏尔仑、波特莱尔都是法国象征诗人的代表。 当时,戴望舒正在震旦大学学习,他通过法文直接阅读了魏尔仑、波特莱尔、果尔蒙、耶麦等人的作品,对其诗艺产生重大影响。诗人对象征派也由最初的好奇,到产生了终久不衰的爱好。 比如《雨巷》这首诗艺术上显著的特点,是以流动的音韵和朦胧的意象表现诗人的特殊情绪。对于流动的音韵这一点,近似于魏尔仑的《秋》,在《秋》这首诗中,鼻音“on”在诗中频繁出现,传达出诗人在秋日中的哀愁情绪。《雨巷》的用韵与此相类似。 同时,戴望舒也是深得以波特莱尔为代表的法国象征主义精髓的诗人,成名作《雨巷》实际上是对波特莱尔的诗集《恶之花》的继承和发展。戴望舒可以说是一位把西方象征主义诗歌艺和中国传统诗歌艺术创造性地熔于一炉的优秀诗人。诗作《雨巷》朦胧而不晦涩,低沉而不颓唐,的确把握了象征派诗歌艺术

浅析戴望舒诗歌

那掩藏不住的忧郁情怀 ——浅析戴望舒的诗歌情调 【摘要】淡淡的忧伤——似乎总是以一种无形的角色在戴望舒的诗歌中演绎着。戴望舒诗歌的忧郁之情,有五四以后知识分子觉醒后的忧郁;有个人不幸遭遇的烦恼;有大革命失败之后直面人生的惨淡。戴望舒的诗歌整体上承袭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哀愁情调,充满知识分子特有的忧郁气息。透过他诗歌中的忧郁情怀,我们感受到的不仅仅是那一份字面上的哀愁,更是一份对诗人内心的解读。 【关键字】当时社会,人生经历,忧郁,象征,颓废气息,光明 一人生经历之于忧郁情怀 正如记忆忠实于诗人一样,戴望舒始终忠实于自己的心灵,他的诗歌就是他心灵的自白。而诗人的心灵与他的人生经历又是息息相关,无法割裂。因此,要探析戴望舒的艺术世界,探析他忧郁情怀的源头,还必须得把握他的人生经历。 戴望舒短暂的一生可以说是充满了曲折与坎坷。在戴望舒的前二十年里,他一直处于学习深造的阶段,然在后期的工作中,屡次被捕,并在狱中受尽各种毒刑拷打,当胜利的曙光终于来临,他却在建国后的第二年病逝了。 曲折坎坷的生活经历投影到他的创作上。诗人曾一度为游离于斗争却找不到出路的知识分子而鸣唱,故此时的创作多以爱情为契机,多愁善感。为逃避现实的黑暗与丑恶,诗人曾一度隐居乡下,但尘世的烦恼又使他难以解脱,追求美好而不可得,逃避现实又使诗人走向了更深的抑郁伤感,所以他的作品中留下了种种类似深秋晚暮、残叶凋零的意象,无聊寂寞、伤感苦闷的情调充斥在其中。 此外,戴望舒诗歌中的忧郁情怀,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当时社会的西化思潮的影响。书店的倒闭被封、爱情的破灭失望、事业的波折受挫,一件件残酷的事情如一发发炮弹轰击着诗人原本脆弱的心,使他陷入了难以排遣的忧虑痛苦中。而此时,西方象征主义诗歌兴起,其中的迷离情绪,悲愁感觉,进一步强化了戴望舒的忧愁。 戴望舒诗歌中的多愁善感的情绪吟诵,不仅仅由其自身的悲剧性的生活与心理所铸成,更与当时时代的挤压是无法孤立开来的。时代的风暴往往波及人的思想,在那个遍地忧患的时代,正直善良的诗人难免不染上悲凉之气。作为曾参加过革命的诗人,戴望舒厌恶现实的黑暗,渴望光芒的到来,但又看不到人民的力

简析戴望舒诗歌的语言特色

简析戴望舒诗歌的语言特色 摘要:戴望舒,作为“现代派诗坛的首领”是一位富有自觉艺术意识的诗人,他的诗歌创作不仅记载了一代知识分子曲折的思想历程,记载了中国现代主义诗歌从幼稚走向成熟的道路。更重要的是,他的诗歌体现着作者自身的现代审美原则与艺术追求。而他的这些原则、追求是通过语言这一载体来呈现的。音乐美、散文美、象征手法和诗歌意向的完美结合,是其诗歌独特的语言特色,正是这些别具美丽的语言特色和诗人独特的审美艺术追求使戴望舒成为我过现代文学史上现代派的著名代表。 关键词:戴望舒;诗歌;语言特色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兴起的现代派,是我过现代文学史上一支重要的诗歌流派。它有一个庞大的诗人群有戴望舒,卞之琳,李广田,何其芳,冯至,施蛰存等等。这支由新月派和象征派演变而来的诗歌流派,有强烈的现代意识。每个作家几乎都受法国象征主义,美国意象派诗歌运动的影响,都有着相似近乎相同的审美原则和艺术追求。特别是在语言方面,他们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诗歌美学。其中,戴望舒诗歌的艺术成就最为突出。 一、音乐美 戴望舒诗歌语言最为突出的艺术成就就是它的音乐美。音乐性的表现主要体现在节奏和音调上。如《雨巷》,叶圣陶先生曾认为它的出现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戴望舒也由此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称号。首先,全诗气节,每节有六行,且每行长短不一,有五言、七言一行,也有三言一行,五言、七言又有标点断开,使全诗有一种缓慢多停留的特点。其次,韵脚的使用使全诗富有节奏感韵律感。第一节的二、三、六、句押“ang”韵,第二节的二、六句也押“ang ”韵,第三节的一、三、六句押韵,第四节的三、六句押韵,第五节的三、五、六句押韵,第六节的三、五、六句押韵,第七节的二、三、六句押韵。像这样押韵的位置变换不定,仿佛是诗人内心情感错综复杂的体现。再者,排比句的方式造成首句重叠,像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等构成了节奏低缓深沉,反复回响的艺术效果。再加上“抛词法”(即把下句的某个首词抛入上句句尾)的运用更是使全诗语意似断还连,给人以绵延悠长的美感。如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最后标点符号的运用,首节末节的重复出现形成了一种周而复始回环复沓的节奏感。这种内在的音乐性与诗人孤寂迷惘的心境相结合,“创造出迷离恍惚,低回杳渺的氛围,从而谱写出了一曲朦胧而神秘、轻柔而沉思的寻梦曲。”【1】戴望舒诗歌的音乐性在其他诗歌中也有具体体现。如《致萤火》,全诗七节,每节行数不同。一句一节,三句一节,四句一节,节奏由急促而舒缓,每节大体押韵,节节韵脚不同,自由而又有规律的形式具有一种独特的音乐美。再如《寻梦者》整

古典诗歌题材分类及思想感情

古典诗歌题材分类及思想感情 一、古典诗歌中主要的思想感情 1、思乡怀人——羁旅愁思、思念亲友、闺中怀人、边关思乡等。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李商隐《夜雨寄北》等。 2、离愁别绪——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如柳永《雨霖铃》、白居易《南浦别》等。 3、写景抒情——赞江山之美、边塞之美、爱好自然、感身世时事、叹节物变迁等。如王维《山居秋瞑》、杜甫《登高》等。 4、咏史怀古——叹世事变迁、昔盛今衰、讽喻现实、仰慕英雄、自比自况、怀才不遇等。如杜甫《蜀相》、刘禹锡《石头城》、杜牧《赤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5、建功报国——保家卫国的决心、建功立业的渴望、报国无门的忧伤、山河沦丧的痛苦、壮志难酬的悲叹等。如陆游《书愤》、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岳飞《满江红》 6、生活杂感——与人酬唱、出游感悟、生活喜悦、归隐闲居等。如李白《独坐静亭山》、陶渊明《归园田居》、孟浩然《过故人庄》等 二、不同题材诗歌情感鉴赏要点 (一)思乡怀人诗 ①了解常见思想情感:羁旅愁思、思念亲友征人思乡、闺中怀人 ②分析人们思乡缘由:战乱频仍、山长水阔、久戍边关、宦游不归、漂泊在外、贬官异地、雁归故乡、逢年过节。 ③人们在诗中如何表达思乡之情? 触景伤情——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 托物传情——月、雁、笛、柳。 因梦寄情——夜来有梦登归路,不到桐庐已及明。 示例:商山早行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注] ①征铎:车行时发声的铃。②杜陵:在长安城南,是诗人的安家之地。 1、“凫雁满回塘”表现了怎样的意境?联系首联解说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明确:“凫雁满回塘”表现了春回故乡、野鸭满塘的温暖意境。通过这个温暖的乡梦反衬了漂泊在外的作者对家乡杜陵深切的思念。 (二)边塞征战诗 ①内容:边塞风光(奇丽壮阔)统治者(穷兵黩武)将士(生活艰苦) ②情感:对家乡思乡念亲;对友人惜别感伤;报国豪情;壮别感奋;厌恶战争 ③风格——雄壮豪迈。 ④常用手法——比喻、夸张、用典。 ⑤常用词语: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胡羌羯夷、夜郎、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示例:塞上听吹笛高适 雪尽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1.高适的这首诗前后两联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表现了怎样的感情?明确:一、二句写实景,描写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的牧马的季节。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在苍茫而又清澄的夜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 花落》曲调啊!三、四句以实写虚,将“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和色和香洒满天山。此诗抒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因为胡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虚实结合,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情。 (三)咏史怀古诗

戴望舒的感情经历

戴望舒的感情经历 戴望舒一生有三个女人,施绛年、穆丽娟、杨静。但是在这三段感情经历当中,戴望舒都失败了,他的文学成就有多高,情感失败就有多深。下面是搜集整理的戴望舒的感情经历,希望对你有帮助。 戴望舒没有学会处理好理想和现实的差别,这让他命运多舛的一生看见曙光又急剧陨落。诗人卞之琳曾经说:“戴望舒年纪轻轻便悍然离世,旧的社会制度让他没有办法将自己的才能发挥最大,眼见着新社会要出现了,戴望舒却走了。”戴望舒的感情经历不也是这个样子么,时机到了人未到,人到了,时机已过。 一场本来就不对等的初恋让戴望舒错误地以为自己的执念就是爱情,爱情是双方相互的,性格不合适就不要强求,他用自杀换来的爱情不是真的,只是自我的心理安慰。但是戴望舒的诗人心是无比脆弱的,初恋的感情经历让戴望舒如坠深渊,他遇到穆丽娟的时候,心里何尝不是抱着用新的感情忘记旧的感情的想法。这种想法一开始就是错的,戴望舒和穆丽娟之间的年纪差异是导致感情失败的很大因素,但是戴望舒没有吸取教训,仍然选择了和杨静在一起。于是戴望舒和施绛年结束了,和穆丽娟结束了,和杨静结束了。 戴望舒是一个性格柔软,多愁善感的人,他对感情的要求是完美,常常沉浸在意淫出来的世界,从他的诗文能够看出他是一个浪漫的人,但是就是这样一个浪漫的人,让三个女人都离他而去,也许正是

因为他对爱执着,才会让戴望舒的感情经历无比坎坷。 戴望舒简介戴望舒,汉族,又叫海山,生于1905,死于1950,卒45岁,生日11月15日。浙江杭州人,名承,又有笔名,信芳,思江等。他是近代诗人,象征主义代表家。 戴望舒是职业诗人,也是著名的翻译家。毕业于上海大学、复旦大学。戴望舒一生发表诗文无数,与鸳鸯蝴蝶派结下不解之缘,因为在刊物上刊登了《债》、《卖艺童子》、《母爱》三篇小说,结实了杜衡、张天翼等意气相投,几人年轻气盛,风华正茂,希望成立一个以文会友的圣地,那就是后来的《兰友》三月刊,这个文学小团体就是“兰社”。 戴望舒的代表作有《雨巷》《我的记忆》等。戴望舒从小就喜欢古典文化,他入学开始便喜欢阅读古典说部和中外童话故事,1919年考入宗文中学。1923年考到了上海大学,主修中文。他的老师是著名文学家田汉,在田汉的教导下参加革命斗争。但是随着战争的来临,上海大学被封之后,他转到了复旦大学学习法语。1927年发表《雨巷》,这一年,他和施蛰存、杜衡、冯雪峰等人创办了《文学工厂》并在1932年担任《现代》杂志编辑一职。 戴望舒曾经赴法国留学,在巴黎大学、里昂中法大学读书。但是由于戴望舒在中法大学学习期间,经常不交作业,不按时上课,年终考试缺席,校方查问之后才知道他跑到了西班牙参加反法西斯游行,后来被西班牙警方逮捕移交法国警方,法国警方通知中法大学,当即被开除学籍,回国之后继续从事杂志月刊编辑。

诗歌中常见的情感

诗歌中常见的情感 边塞诗(①诗人建功立业的豪情;诗人对国家帝王的不满与担忧;反映对帝王黩武开边的不满;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恨;揭露官兵之间的矛盾,表达反战主题等,抒写将士杀敌卫国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和献身精神;表达对边陲人民的生活状况的情感;表现与亲人的离情别绪,表现久戍思乡思亲的主题或抒发厌战反战情绪。描绘戍守战斗的场面,连年征战的残酷。训练频繁;征调频繁;塞外生活的艰辛等。②赞美边塞的奇异风光或厌恶恶劣环境等。) 山水田园诗(①诗人淡泊宁静,志趣高远:对宁静、自由、平和、归隐生活的向往,抒发闲适自得的心情,宁静闲适的生活情趣,抒写自己遗世独立的高尚情怀和隐居生活的幽寂高雅;厌恶官场,批判现实、怀才不遇;歌颂在劳动中与农民的深情厚意,歌颂农人勤劳、热情、淳朴及乡村生活的幽静平和;表达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潇洒和无拘的生活状态等。向往隐逸;歌颂劳动生活。②热爱自然,钟情山水;触景生情,抒发感慨,如伤春惜春,感慨时光等。) 登临诗(①言志抒怀诗,表达了诗人的志向和情怀;感怀身世诗,充溢着对个人遭遇的痛彻心扉的愤懑抑郁之情;思亲怀乡诗,诗人四处飘零、对精神家园的渴望和呼唤,寄寓了悲凉伤感之情。怀古感今诗:感时伤事、忧国忧民。②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对王朝兴衰,自然永恒的感叹等。) 离别送别(①离别时,表达朋友间的深情厚谊;表达对亲友的依恋;寄托对友人诚挚的关怀、安慰和祝愿;抒发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离别后,抒发与亲友别离后的孤寂惆怅之情。 ②借离别时所见之景物,表达心境。) 闺恋诗(①宫怨诗专写古代帝王宫中宫女以及失宠后起的怨情;闺怨诗则主要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包括征妇、商妇、游子妇等的忧伤,或者少女怀春、思念情人的感情。②借所见之景物,表达心境。) 羁旅思乡(①叙写诗人羁旅之苦,抒发内心的孤独、寂寞凄凉之情;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幽怨愤慨之情;抒发对时事的感慨,包括厌恶战争、希望收复失地,渴望和平等情感。独居他乡,思乡,思亲的孤独寂寞;②借所见之景物,表达心境。)怀古咏史诗(①诗人在凭吊古迹时常常吊古伤今;表达自己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或抒发年事已高、功业无成的悲凉或抒发空有济世之心,却无报国之门的愤慨;表达对古代人物的仰慕。②借所见之景物,表达心境。) 咏物诗(①对物,托物言志。②表现对人的情感。) 婉约词(多写男女情爱,离情别绪,伤春悲秋,光景流连;在表现手法上,多用含蓄蕴藉的方法表现情绪。代表词人有冯延巳、韦庄、李煜、晏殊、柳永、李清照、温庭筠、秦观、周邦彦、欧阳修、晏几道、贺铸、陈子龙、纳兰性德。) 豪放词(不仅描写花间、月下、男欢、女爱。而且更喜摄取军情国事那样的重大题材入词。代表人物有苏轼、辛弃疾等。)

古典诗词意象情感内涵

古典诗词意象情感内涵 古典诗文 03-09 1546 古典诗词意象情感内涵 1、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岭南一年的仕途生 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2、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碛,沙漠,茫茫大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3、柳树以折柳表惜别。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如 1987 年曾考过的《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 4、蝉以蝉品行高洁。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由于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骆宾王《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王沂孙《齐天乐》:“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他们都是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 5、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吴国的旧苑荒台上的杨柳又长出新枝(荒凉一片),遥想当年这里笙歌曼舞,那盛景比春光还美(不胜春:春光也不胜它)。这里是以杨柳的繁茂衬托荒凉。“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一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春光枉自明媚),黄鹂白白发出这婉美妙的叫声,诗人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朱雀桥边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桥边已长满杂草野花,乌衣巷已失去昔日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巷口。 6、南浦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边之所。屈原《九哥?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范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

戴望舒是中国现代诗派的代诗人

彷徨生哀怨惆怅也浪漫 ——从古典文化中走出来的现代雨巷诗人文学院07级对外汉语10班姓名:陈利君学号:1002 戴望舒是中国现代诗派的代表诗人,又称“雨巷诗人”。他曾留学法国,受到法国象征主义的深刻影响。他的诗歌一方面吸收和借鉴了西方现代派,特别是法国象征诗派的一些艺术方法,为中国新诗注入了现代性品格。但另一方面戴望舒无疑是被传统思想文化浸染得很深的文人, 在其诗作中透射出厚重的传统文化底蕴,深深的扎根于中国的传统的思想与文化的土壤,体现为对传统的纵向继承。正如艾略特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中指出的:在成熟的诗人身上,过去的诗歌是他的个性的一部分,过去是现在的一部分,也受到现在的修改。[1]置身于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的戴望舒,不得不有意无意的与中国传统人文资源发生关系。张亚权认为,戴望舒的诗歌“无论是意境的创造、情感的抒发,还是表现的技巧、选择的形式,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2]。本文试从他诗歌的意象运用、表现技巧、思想内涵来分析他诗歌的传统人文资源。 但是在探讨之前我们首先得明确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传统人文资源?在我看来,传统人文资源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有形的可视的物质存在实体,一个是无形的可感知的精神存在。物质层方面主要表现在审美化的日常生活中一些传统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东西,如刺绣、油纸伞、旗袍、陶瓷、红灯笼、古镇、雨巷、西湖、断桥等等;精神层面的则多体现在传统的文化心理和民族性格中,如根深蒂固的儒道思想,丁香般的忧愁,牡丹般的华贵,梅、兰、竹、菊般的高洁等等。现当代作家戴望舒通过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巧妙地把这些传统的人文资源运用到作品中,达到物质与精神、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从而使作品生动形象起来,也使传统人文资源的内涵价值得到提升。 一、民族化的传统意象 中国是抒情诗的国度,中国古典诗歌有着深厚的抒情传统。因为是“抒情”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