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考题

城市规划原理考题
城市规划原理考题

城市规划原理

第一章

居民点:人类按照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集聚定居地点,分为城市和乡村。

居民点的形成:

1、原始人过着穴居、树居等群居中形式。

2、母系社会的原始部落

3、人类的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原始群落中就产生了从事农业与从事畜牧业的分工;

4、到新石器时代的后期,农业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逐渐产生了固定的居民点;

城市: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市和镇。

现代城市的含义,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因素:人口数量,产业构成及行政管辖的意义。

城市化:城市化是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具体的分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二、城市化进程的表现特征

(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2)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及其他行业的比重彼此消长,不断变化。农业的比重持续下降,不可逆转,工业的比重有一个上升时期,或也有停滞和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增加,总的发展趋势如此。

(3)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成正比

(4)城市化水平高,不仅是建立在二、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农业人口的减少产生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农业人口的剩余也成为城市化的推动力。

三、城市化的历史过程

1、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A、初期阶段--生产力水平尚低,城市化的速度较缓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

B、中期阶段--由于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市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就达到60%或以上。

C、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第二章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特点:

1.强调严格有序的城市等级制度(宗法礼制)、

2.强调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天人合一)、

3.强调整体观念和长远发展。

二、田园城市的理论

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理论是现代城市规划思想形成的标志,有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框架。成为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重要渊源之一。

《雅典宪章》由柯布西埃撰写,中心内容:提出功能分区,认为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是城市的四大基本活动

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影响子孙后代需求能力的发展。

第三章

1.城市规划:是对长时期内的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布置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2.城市的地位和作用——是国家或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和发展的主要载体,是现代社会组织工业生产、服务和消费,实施社会管理的最有效

的场所,是社会前进的重要动力。

3.城市规划体系:包括规划法规、规划行政和规划编制三个方面,其中规划法规是现代城市规划体系的核心,为规划行政和规划编制提供法定依据。

4.城市规划编制体系由三个层次的规划组成:

城镇体系规划——全国、省(自治区)、跨行政区域、市域、县域五个类型。

城市总体规划——总体规划纲要、总体规划成果;分区规划;专项规划。

城市详细规划——控制性、修建性详细规划。

城市规划体系包括:规划法规、规划行政、规划编制

5.城市规划工作的基本内容:是依据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环境保护的要求,根据区

域规划等上层次的空间规划的要求,在充分研究城市的自然、经济、社会和技术发展条件的基础上,制定城市发展战略,预测城市发展规模,选择城市用地的布局和发展方向,按照工程技术和环境的要求,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设施,并提出近期控制引导措施。

6. 一般城市规划分为城市发展战略和建设控制引导两个层面。

7. 编制城市规划应遵循的原则:

a.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原则

b.历史环境与未来环境相和谐的原则

c.城市环境中各社会集团之间社会生活和谐的原则

8.城市规划的两个层面:

a.城市发展战略

b.建设控制引导

9.城市产业构成分类

第四章

1.城市产业系统的构成

(一)按国民经济结构的分类方法:(1)第一产业、(2)第二产业、(3)第三产业

(二)城市产业根据城市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不同把城市产业为主导产业、配套产业、一般服务性产业。

2.城市用地:是城市规划范围内有一定用途与功能的土地的统称,是用于城市建设和满足城市机能运转所需要的土地。它包括已经建设利用的土地,和规划区范围内尚待开发建设的土地。

3.城市用地的属性

A、自然属性a、空间定位——不可移动性b、永久性c、不可再生性

B、社会属性隶属性——依附于一定的社会权力及机构;集约利用及社会对土地强力的

调控作用明显反映其社会属性。

C、经济属性a、区位价值b、经济效益(投资效益)

D、法律属性:土地作为不可移动的资产和资源,其归属及使用权的转让收法律和保护或经

过合法途径表现为明确的法律属性。

4.居住用地的组成与分类

A.用地组成:居住用地占有城市用地的较大比重,分为四类:

住宅用地不同类型住宅所占用地,包括住宅基底和宅基周围所必要的用地。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居住生活所需要的学校、医疗、商业服务、文娱管理等设施的用地。

道路用地居住地区内各种道路、广场、停车场库的用地。

绿地居住地区集中设置的公园、游园等公共性用地。

B、居住用地的规划布置

居住用地规划的原则:

1)整体性原则:居住用地规划要作为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组成部分,协调与整合城市总的功能、空间与环境关系,在规模、标准、分布与组织结构等方面,确定规划的格局与形态。

2)以人为本原则:居住用地的规划组织要尊重地方文化脉络及居住生活方式,体现生活的

秩序与效能,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

3)生态原则:居住用地规划,要重视居住地域同城市绿地开放空间系统的关系,使居民更

多地接近自然环境,提高居住地域的生态效应。

4)规范性原则:居住用地规划要遵循相关的用地与环境等的规范与标准,在为居民创造良

好的居住环境的前提下,确定建筑的容量、用地指标,并结合地理的、经济的、功能的因素,提高土地的效用,保证环境质量。5)管理原则:城市居住地区作为定居基地,具有地域社会即社区的性质,居住用地规划要为营造安定、健康、和谐的社区环境,提供空间与设施支持。同时居住用地的组织与规模,要有利于社区管理与物业管理。

5.城市绿地的涵义:城市绿地是用以栽植树木花草和布置配套设施,基本上由绿色植物所覆

盖,并赋以一定的功能与用途的场地。城市绿地是构成城市自然环境基本的要素。城市绿地的质和量反映城市生态质量,生活质量和城市文明的标志之一。(从生态学的角度考察城市规划中的绿地,它们不是可有可无的景观美化装饰物,或者是仅供满足休闲活动需要的游憩地,而是维持一定区域范围内人类生存所必需的物质环境空间。)6.城市绿地的功能和作用:

1提高城市绿地的生态质量,自然生态的质量田园城市,山川城市,绿色城市园林城市——生态城市

2 有利于环境保护防治大气,水体,土壤的污染改善城市气候环境降低噪声强度

3 提高城市生活质量,适应环境心理

4增加城市地景的美学效果——城市绿化是重要的造景材料——软质景观

5 增加城市经济效益经济功能1环保防灾减灾2旅游资源林木花果生产

(规划师,在绿地空间的生态保护价值与经济利用价值之间作出适当选择,引导城市的用地空间布局朝着符合人居环境生态平衡的方向发展)

6 有利于城市防灾防洪防止水土流失地震是——疏散场地

7.生态城市:按生态学原理建立起来的一类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

高度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地,即高效、和谐、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

8.城市发展战略:指城市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协调发展的,带有根本性

和全局性的谋划,他是关于城市发展的目标和现实目标的方针、政策、途径、措施、步骤的高度概括,因此他对城市的发展具有方向性、长远性、总体性的指导作用。

9.城市性质:指各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

第六章

1.城市结构urban structure构成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的主要要素,在一定时间形成

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与相互制约的关系。它反映了各城市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2.城市基础设施的有偿使用:对城市基础设施有偿使用,按价值规律分类:

生产经营型——直接为生产与流通领域服务的,如上水、煤气、热力、桥梁、停车场。

经营服务型——以社会服务为主,一定收入补偿营运成本,如公共交通、公园等

社会服务型——面向整个社会,其价值体现在社会价值上。如雨水排放、绿化、防灾。

3.城市形态:城市整体和内部各组成部分在空间地域的分布形态。包括集中型、带型、星座

型、组组团型、散点型。

4.干道密度:每平方公里城市用地面积内平均所具有的干道长度。

第七章

按交通性质区分不同功能的道路原则:各从其类,各行其道

1、三个级别

主干道——主要联系城市中的主要工矿企业。主要文通枢纽和全市使公共场所等,为城市主要客货运输路线,一般红线宽度为30一45m

次干道——联系主要道路之间的辅助交通路线,一般红线宽度为25—40m

支路——各街坊之间的联系道路,一般红线宽度为12—15m左右

2、从功能分类

交通性干道——解决城市中各用地分区之间的交通联系以及与城市对外交通枢纽之间的联系。特点:为行车速度大,车辆多,交通性质以货运为主,车道宽,行人少.道路平面线型要符合高速行驶的要求,对道路两旁要求避免布置吸引大量人流的公共建筑。

生活性道路——主要解决城市各分区内部的生产和生活活动的需要。特点是车速较低、交通性质以客运为主,行人为主,车道宽度可以窄些。

第八章

1.城市供水系统的组成

取水工程:地下水(井、泉),地表水(河、湖、水库)

净水工程:自来水厂加药混凝、沉淀、过滤、消毒

输配水工程:供水管网

2.水资源:指人类可利用的那一部分淡水资源。如河流、湖泊、水库中的水。

3.生命线系统:指在灾害发生时对人民生命安全及生存环境的工程项目。

生命线系统四大网络:

a 海陆空及交通运输系统b水供应系统c能源供给系统d信息情报系统

4.能源的结构分类:

a 一次能源与二次能源

b 干净能源与不干净能源

c 再生能源与非再生能源

5.城市竖向设计分方法有:等高线法和高程箭头法

第九章

住宅区的类型、规模、分级及其相关设施

1.类型与规模a、居住区:居住区是一个城市中住房集中,并设有一定数量及相应规模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公用设施的地区,是一个在—定地域范内为居民提供居住、游憩和日常生活服务的社区。它由若干个居住小区或若干个居住组团组成。

规模:人口30000~50000人,户数10000—15000户,用地50~100公顷。

b、居住小区:居住小区指由城市道路或自然界线(河流等)划分的、具有一定规模并不为城市交通干道所穿越的完整地段,小区内设有整套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基层服务设施和公共绿地。它由若干居住组团组成,是构成居住区的—个单位。

规模:人口7000—15000人,户数2000—4000户,用地10—35公顷。

居住组团:只有若干栋住宅组合而成的,并不为小区道路所穿越的地块,内设有为居民服务的最基本的管理服务设施和庭院,他是构成居住小区的基本单位。

2.居住区的规划设计

一)原则、观念

原则——“以人为本”

观念——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

二)设计要点:1、整体性2、经济性3、科学性4、生态性5、地方性与时代性6、超前性与灵活性

二、居住区规划的基本要求:一)使用要求(二)卫生要求(三)安全要求防火、防震

灾、防空——防空面积是住宅面积的7%,“平战结合”,防空地下建筑

应与地下工程管网的规划设计配合。(四)经济要求(五)美观要求

3.用地规模与配置

A、建筑面积密度:

住宅区建筑面积密度(毛) = 住宅区总建筑面积/住宅区总用地面积(平方米/公顷)

住宅区建筑面积密度(净) = 住宅区某项建筑总面积/住宅区该项建筑总用地面积(平方米/公顷)

B、容积率;

住宅区容积率= 住宅区总建筑面积/住宅区总用地面积(平方米/平方米)

住宅区住宅用地容积率= 住宅区住宅总建筑面积/住宅区住宅建筑总用地面积(平方米/平方米)

第十章

1.城市公共空间

狭义概念是那些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包括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体育场地等。

广义概念是公共设施用地的空间,如城市中心区、商业区等。

2.城市公共空间的构成要素

城市公共空间有建筑物、道路、广场、绿地与地面环境设施等要素构成。

3、中心商务区

中心商务区是指城市中商务活动集中的地区,一般只是在工业与商业经济基础强大,商务和金融活动量大,并且在国际商贸和金融流通中有重要地位的大城市才有以金融、贸易及管理为主的中心商务区。

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经济、金融、商业、文化和娱乐活动的集中地,众多的建筑办公大楼、旅馆、酒楼、文化及娱乐场所都集中与此,为城市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

4.广场:由于城市功能上的要求而设置的工人们活动的空间,城市广场通常是城市居民社会

生活的中心,广场是集会、交通集散、游览休息、商业服务及文化宣传的场所。

商业区的形式:

a沿街发展b 占用整个街坊开发c 两种形式的结合

第十一章:

1、历史名城:我国对保护文物特别丰富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革命意义的城市通过3.

历史地段在我国通过国家或政府确定,具有法定意义的历史名城。

2、常称为历史街区。它是保存有一定数量和规模的历史建筑物、构筑物,且风貌相对完整

的地段。

3 、城市中心:城市中居民社会生活集中的地方。

4、文物保护单位:指国家确定的、在城市中不可移动的文物,以及城市历史遗迹、历代遗

址、古代和近现代杰出人物纪念地、古木、古桥等构筑物。

5.城市更新:是一种将城市中已经不适应现代化城市社会生活的地区作必要的、有计划的

改建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