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做一名教科研型教师

怎样做一名教科研型教师

新课程要求教师做一名科研型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实践中的问题以提高自身的素质及学生的整体水平,所以,教师搞科研要从身边的问题入手,新一轮课程改革为教师的科研提供了机会;教育科研除了经验,还要有理论做基础。教师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教育目的在于创新,而只有教师的创新,才能培养创新的学生。“教师富有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我们教师必须角色转变,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即科研型教师。那么,什么是教科研型教师?教科研型教师就是具有较强的教科研意识﹑教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教师。

1教科研型教师应当是新观念、新知识和新技术的源泉

我们的老师在教学、班级管理、师生交往中都有很多“困惑”。如“我反复讲了好几遍为什么还不会?”﹑“在大班情况下如何顾及学生的差异?”因此教科研型教师有强烈的科研意识和敏锐的洞察力,有宽厚扎实的教育科学素养,有脚踏实地的科研态度,能静下心来搞教科研,有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善于收集和处理各类信息,有总结和推广科研成果的能力。教师应根据自己的实际申请课题研究。教育科研过程中,教师要学习新的理论,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观点,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科学地总结自己和其他优秀教师的经验,使之上升为理论,从而克服经验的局限性和片面性,教师自己的水平也会得到不断提升。教师教育科研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

用,教育科研能力是一种源于教育实践而又有所超越和升华的能力,教育科研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创新。

2.联系新课程和教改实际开展教育科研

教科研型教师应有娴熟的教学技能,精湛的教学艺术。教科研型教师应有娴熟的教学技能,能灵活有效地驾驭课堂,能较好地使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随时运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学生不同的发展需求,适应不同的教学场景。教师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敢于探索、善于探索。对于广大教师来说,从事教育科学科研的一个最主要目的是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科研始于问题,教师从事科研要从问题入手。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带来了教育理念、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很大的变化,给教师的创新性工作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时间。怎样开发校本课程,如何指导学生探究性学习,在大班情况下如何照顾学生的差异,怎样提高小组讨论的有效性,在新课改中教师角色有哪些变化等等,这些问题没有现成的答案,需要教师去探索、去教科研。教师应经常上公开课,针对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反思和解决,这样对教师的作用和影响是很大的。

3.科研需要有独创的教育实践和科学的态度

教育科研要以教育经验做基础,教师往往是凭自己的经验来工作来科研,许多教师的论文往往是“经验式论文”,但经验又往往是局部的、片面的,这就要求在科研中将经验和理论、实践结合起来。在课题科研中应建立必要的理论基础,并注意理论和实际结合,注意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经验知识,转化和拓展经验知识,并通过科学科研

的方法和过程以及必要的实证材料的支持,将经验上升为具有一般规律性的可以推广的理论知识。

由于教育科研的对象往往是活生生的、不断发展变化的学生,学生的进步又和多种因素有关,使教育科研往往具有多变量的特点,这就要求教育科研应是一种综合性的动态科研,这决定了在科研中要采用多种方法,各种方法优化组合,相互印证。针对教师科研工作的特点和当前课改工作的需要,我们特别倡导进行案例科研,此种科研可以对对象进行全面深入的科研,取得可靠的材料。案例科研是通过一个个体活动中的各种表现以及对他们所处环境条件的了解,通过分析归纳找到能概括这个个体的特征及原因。在案例科研中,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首先通过观察、调查收集资料,然后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概括,在分析概括的过程中,可以开展一些讨论,进行思想的碰撞,从而加深对案例的认识和理论观点的阐发。最后再寻找形成个体特征的原因,并提出教育的建议。当然,案例科研也有它的局限性,它只是提供一个例证,代表性小,但它能给人以启迪,案例科研最大的好处是能帮助教师解决自己身边的问题。

教师是教育科研的主力军,但他们也需要教育科研人员在教育理论、科研设计、科研方法等方面给予指导和帮助。“名师出高徒”,要想培养高素质的学生,首先自己必须是一个高素质的教师。我们任重而道远,这是回避不了的责任和事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