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先奎政治理论考前预测7套6-精

陈先奎政治理论考前预测7套6-精
陈先奎政治理论考前预测7套6-精

陈先奎政治理论考前预测7套6-精

一、选择题Ⅰ(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每小题1分,共15分)

1人性指的是

A人的纯自然生物属性B人的社会属性

C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D人具有肉体组织和生活需求的属性

2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所谓自由是指

A人们摆脱了客观规律的限制

B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

C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D人们可以自主地制造和消灭规律

3认为人在任何意义上都没有自由,一切都是由必然所注定的观点,必然导致

A唯意志论B宿命论C唯物论D历史唯物主义

4在同一劳动时间内,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生产出的商品数量和单位价值量都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是

A商品数量减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不变B商品数量增加,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不变

C商品数量减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增大D商品数量增加,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减少

5马克思说“货币作为价值尺度,是商品内在价值尺度即劳动时间的必然表现形式。“这句话的意思是

A劳动时间是商品的内在的价值尺度,而货币不过是商品的外在的价值尺度

B货币直接代表劳动时间,所以,可以衡量各种商品的价值

C货币出现以后,有了共同尺度,各种商品才可以作为价值相互比较

D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6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的货币执行的是

A流通手段的职能B支付手段的职能

C贮藏手段的职能D世界货币的职能

7纸币之所以能够产生和流通根本上是由于

A国家的强制力量

B货币执行流通手段时的特点:必须是现实的货币,但未必是足值的货币

C货币执行价值尺度时的特点:可以只是观念上的货币

D纸币具有一定的含金量,能兑换成金属货币

8“统帅革命的资产阶级,联合革命的无产阶级,实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一观点的错误实质在于

A抹杀农民阶级的革命性B夸大资产阶级的作用

C放弃无产阶级的领导权D忽视武装斗争的重要性

9毛泽东最早论证土地革命、武装斗争、革命根据地三者关系的文章是

A《井冈山的斗争》B《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C《星星之火,可以燎原》D《新民主主义论》

10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

A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要经历的起始阶段

B发达国家进入社会主义所要经历的起始阶段

C发展中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D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所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1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基本特征是

A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B由农业国逐步转变为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

C由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逐步转变为缩小差距的阶段

D逐步缩小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12党和国家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是

A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B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解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D三个有利于标准

13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是

A以物为本B以人为本C以民为本D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14.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首先是提高我们党

A.领导发展的能力

B.领导改革的能力

C.保持稳定的能力

D.巩固执政的能力

152004年1月胡锦涛访问巴西时提出,中国与巴西所共同创造的南南高新技术合作的典范是

A转基因大豆种植合作B卫星和支线飞机合作

C航天合作D军事高科技合作

二、选择题Ⅱ(下列每题的选项中,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少选、多选、错选,该题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30分)

16自由与必然的关系在于

A二者是绝对对立的

B自由能脱离必然而独立存在

C必然是对自由的限制,也是自由的根据;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利用

D自由是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17从个人与社会统一的观点出发,人的价值在于通过自己的活动

A实现不受社会制约的自由选择

B只把自己当作目的而决不作为手段

C在对社会奉献中实现自我需要的满足

D满足社会和自我的多方面的需要

18建立新型的社会保障制度应遵循下列哪些基本原则

A以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为基本出发点

B以法制化管理为目标

C以社会保险为主,商业保险为辅;权利与义务相统一

D与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各方面的承受能力相适应

19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形式有

A个人业主制B合伙制C有限责任公司D股份有限公司

20市场作为一种配置资源的手段,自身存在难以克服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

A单纯依靠市场调节,难以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

B单纯依靠市场调节,难以实现经济总量平衡

C单纯依靠市场调节,难以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D单纯依靠市场调节,难以实现生产的合理布局和收入的平等分配

21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

A化解个人风险,维护社会稳定

B维持劳动力再生产,保证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

C调整社会经济关系,维护社会公平

D调节积累与消费关系,促进经济稳定发展;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22在1956年党的八大上,陈云提出了关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设想,其要点包括A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以非公有制经济为补充

B以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为主体,以个体经营为补充

C以计划生产为主体,以自由生产为补充

D以国家市场为主体,以自由市场为补充

231957年2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还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理论。这一理论的基本点包括:

A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

B两类矛盾的性质不同,解决的方法也不同

C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已经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D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落后的社会生产与先进的社会制度的矛盾

24毛泽东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思想是指:

A工人农民是最基本的力量

B中间势力是可以争取的

C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不中立的可以争取中立

D反动的也可以分化、利用,尽量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25.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客观依据在于

A.生产力总体水平比较低,而且极不平衡,客观上要求多种所有制形式

B.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

C.以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为标准取舍不同所有制形式

D.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在实践中具有巨大优越性

26.我国现阶段按生产要素分配取得的收入有

A.股份公司股票持有者的股息收入

B.股份合作制经济的投资分红收入

C.集体企业职工的工资资金收入

D.房产出租者取得的租金收入

27.2004年“两办”发表的对台“5.17声明”主要是坚持

A.一个中国的原则决不妥协

B.和谈的努力决不放弃

C.与台湾同胞和平发展的诚意决不改变

D.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意志决不动摇,对“台独”决不容忍

28.胡锦涛同志强调树立的政绩观的基本要求是

A.办实事

B.务实效

C.求实绩

D.得实惠

29.2004年访欧时温家宝总理就进一步推进中欧关系发展提出的建议是

A加强中欧领导人对战略问题的讨论

B扩大中欧经济技术合作

C健全中欧合作的法律基础和保障机制

D促进中欧之间全面交往,完善及时有效处理分歧的协商机制

302004年1月胡锦涛主席就发展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新型伙伴关系提出的原则是

A以相互尊重为基础,增进政治关系

B以共同发展为目标,密切经贸往来

C以相互借鉴为内容,扩大文化交流

D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宗旨,加强在国际事务中的合作

三、辨析题(共3题,每题6分,共18分)要求对所给命题或观点进行辨别、分析,观点正确,言之成理。

31黑网吧是危害社会的一大隐患。说明科学主义也给人类带来了灾难。

32有人认为实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结合,是以各种要素在价值创造过程中的实际贡献为依据的。请对此加以辨析。

33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一种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应该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因此,建国前后并不具备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社会主义改造搞早了。

四、分析题(共4题,其中第34、35、36题每题9分,第37题10分,共37分)结合所学知识和

原理分析材料并回答问题。

34用意识形态阶级性分析为什么在当前我国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反对思想自由化和指导思想多元化。

35根据毛泽东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有关思想,分析怎样在当前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6请分析在当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改革、发展、稳定的相互关系,并且结合实际加以说明。

37本题为选做题,请在Ⅰ、Ⅱ两道试题中选取其中一道作答,若两道都回答,只按第Ⅰ道题的成绩记入总分。

选做题Ⅰ

根据北约东扩和俄罗斯对策分析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和反对霸权主义

选做题Ⅱ

用唯物史观分析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和政治新秩序的相互关系。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Ⅰ

1.C

2.C

3.B

4.D

5.A

6.B

7.B

8.C 9 A 10.D 11.A 12.C 13.B 14.A 15.B

二、选择题Ⅱ

16.CD 17.CD 18.ABCD 19.CD 20.ABCD 21.ABCD 22.BCD 23.ABC 24.ABCD 25.ABCD 26.ABD 27.ABCD 28.ABC 29.ABCD 30.ABCD

三、辨析题

31「答案要点」

科学主义是现代西方哲学的一种潮流。科学主义推崇实证,只承认实证科学,否认了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存在的合理性,因而是一种把实证科学片面化了的理论。

之所以有黑网吧的存在并且成为社会安全的一大隐患,危害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主要就是因为没有看到上网这门科学技术对青少年的负面作用,从而混淆了科学主义和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则是一种求真务实批判的精神,是一种实事求是、不断探索的精神,科学精神是一种全面的精神,与科学主义的片面性不是一回事。

发扬科学精神是当前时代的要求,而科学主义则把关于科学的理论引向片面,因此科学主义不是主张全面发扬科学精神的理论。我们要坚持科学精神,大胆利用网吧,又要抛弃科学主义意识,对新的网络社会、网络生活进行人文社会科学的深入研究,把社会科学与科学技术相结合,把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与科学技术的优越性相结合,防止和克服科技应用中的消极后果,充分发挥科技应用的积极作用。

32「答案要点」

(1)这一观点混淆了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两个不同范畴的本质区别。劳动创造价值具有唯一性。价值分配同价值创造不具有直接联系。

(2)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不同的分配方式是由不同的所有制形式决定的。如封建主与农民的分配关系与封建土地制度联系在一起,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的资本私有制又决定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实行的是一种按劳动力价值和按资本分配的关系。这些不同的分配关系与价值创造没有内在联系。

(3)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按劳分配也不是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因为按劳分配并不是劳动者得到他创造的全部价值,而只是得到所创造价值的一部分。劳动价值理论说明不了按劳分配问题。

(4)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实质是按照生产要素的所有权来进行分配,按照生产要素在创造使用价值中的贡献进行分配,是对生产要素所有权及其收益权的认可。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不能成为生产要素创造价值的依据,也不能否定活劳动创造价值的唯一性。

33「答案要点」

(1)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上,中国共产党本来设想建国后进行10到15年的新民主主义建设后再向社会主义过渡。但是,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特别是在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成就的鼓舞和影响下,1952年9月,毛泽东就明确提出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主张,不同意等到10年或15年以后再向社会主义过渡。

(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前确立,虽然改变了原来提出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需要进行很长时期的新民主主义建设的构想,使社会主义改造明显提前了。但这种改变绝不是一时冲动的贸然决定。

第一,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富强的客观要求和必要条件;

第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制度条件;

第三,对个体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满足农业和手工业,满足工业化需求,提高整个社会生产力的需要,也有利于农民和个体手工业者走共同富裕之路;

第四,政治上全国大陆的解放和统一,经济上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政策上利用、限制私营工商业和引导农民进行互助合作的实践,分别为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物质基础和实践基础;

第五,国际上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和发展,为我国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3)当然,也应该看到,由于马克思主义关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阐述本来就很不充分,尤其像中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更是很少论及,整个世界社会主义变成现实的时间也不长,人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并不很清楚。这些就使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探索及其过渡时期总路线存在着难以避免的局限性:

第一,对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估计不足,以至后来的社会主义改造过急、过快、过粗;

第二,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矛盾估计得过于严重。对当时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积极作用估计不足,从而产生了急于消灭资本主义的倾向。

(4)从总体上看,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由新民主主义社会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设想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基础上这一理论的。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阶段是可以超越的,但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商品经济发展阶段不能超越。社会主义只有具备坚实的物质基础,才有可能最终取代资本主义,并获得自身的巩固与发展。而中国恰恰是在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情况下取得革命胜利的,因此,必须先发展新民主主义,通过发展新民主主义促进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创造条件。

四、分析题

34「答案要点」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在阶级社会里,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主要表现为:

一,统治地位的社会存在决定统治地位的社会意识。一个阶级在经济上、政治上占统治地位,也必然在思想上占统治地位;

第二,各种意识形态虽然可以同时存在,但是,只有统治阶级的思想才能成为全社会的指导思想;

第三,一个阶级要争取、实现自己的经济利益和政治要求,必然先做意识形态的工作,先在意识形态上反映出来,当然,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不反映经济基础,没有阶级性;

第四,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意识形态阵地无产阶级不去占领,资产阶级必然要去占领;

第五,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虽然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但是公有制是主体,是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这种经济制度在政治上必然要求劳动人民当家作主,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占指导地位;

第六,鼓吹思想自由化和指导思想多元化,是完全错误的自由化观点,实质是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而代之以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是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是社会主义事业的精神支

柱和核心凝聚力,是社会主义事业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没有马克思主义指导,社会主义就会失去指导思想,理论基础和精神支柱,社会主义就会失败。

35「答案要点」

(1)按照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有关思想,一是要以辩证法的矛盾分析法观察和处理问题,正确认识矛盾普遍存在的客观性、规律性,清醒看到当前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到处存在着的这样那样的矛盾。现阶段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各种利益关系正在重新分化组合,是各种社会问题和人民内部矛盾的多发期,如贫富差距、腐败问题、失业问题、新旧观念碰撞等,能否正确处理这些问题,关系到国家稳定的大局,也是对党的执政能力的新考验。

(2)毛泽东特别强调人民内部矛盾的非对抗性,突出要求严格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应该看到,在当前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尽管各种利益矛盾日益复杂,但是,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各种具体的利益关系和内部矛盾可以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调节。基本着眼点是以人为本,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前进。

(3)毛泽东强调,不同性质的矛盾要用不同性质的方法去解决。当年毛泽东强调用民主的、说服教育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当前党中央强调用民主的方法、法制的方法、深化改革的方法解决问题;当年毛泽东强调按照“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办事,当前党中央提出“五个统筹”和科学发展观,按照统筹兼顾的精神,协调好改革进程中的各种利益矛盾,体现了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4)必须指出的是,毛泽东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忽略了人民内部矛盾和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内在联系。应该看到,从根本上讲,新世纪新阶段的人民内部矛盾,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直接实现。解决之道,关键在于发展经济,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正确处理种种人民内部矛盾创造物质基础。

(5)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强调要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起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我们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执政能力,突出强调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由经济、政治、文化的三位一体,扩展为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四位一体,表明我们党在执政55年后更加关注社会建设、更加注重社会和谐、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认识的新发展。

第一,所谓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的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使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处于有序和协调发展的状态,既稳定有序,又充满创造活力,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有效协调,达到人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

第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体现;是适应我国社会深刻变革、伟大转型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是巩固党执政基础、实现党执政使命的必然要求,也是共产党执政所追求的重要目标。

第三,必须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切实保障所有社会成员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而又团结一致地前进,因为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创造性,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始终是最具决定性的因素;

第四,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其中最重要的是社会建设、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的维护和实现。

第五,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来讲,①和谐就是事物的发展变化合乎逻辑和规律,是事物存在和发展中的矛盾统一体状态。我们周围的世界和所处的社会都是矛盾的同一体。没有矛盾的存在,离开矛盾的统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不可能发展进步。所以,和谐就是矛盾着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达到统一,标志着自然界内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诸多要素的均衡、稳定、有序、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状态。

②和谐又以矛盾的多样性存在为前提,只有多样性的共存而达到均衡,才能形成和谐。多样性基础上的和谐,才是充满生机、活力和创造的和谐;当然,如果多样性的东西彼此冲突,达不到平衡,也就无所谓和谐。当前中国学习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汲取中外文化重构中华民族文化,又形成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统一,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最为多样化的和谐状态,也是最有生机和活力的和谐状态。

③和谐社会必须是经济、政治、文化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而且经济、政治、文化各个子系统内部也必须和谐,中国大系统与外部环境也必须和谐,因为人类社会是由经济、政治、文化等子系统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因为中国处在相互依存日益加深的全球化的世界社会之中。

36「答案要点」

(1)改革、发展、稳定的相互关系。

第一,改革是动力,是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第二,发展是目的,是硬道理,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解决中国所有问题要靠自己的发展;

第三,稳定是前提,是保证,稳定压倒一切,没有稳定什么也办不成;

第四,要按照统筹兼顾的精神,协调好改革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保持稳定。

(2)深化改革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关系的重要环节:①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旧体制的弊端没有完全根除,新体制的固有矛盾已经开始暴露,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体制性障碍;②十一届三中全会强调,按照统筹兼顾的精神,深化改革,完善体制,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动力;③深化改革搞好了,发展就有动力,就可以更好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能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也就能达到社会稳定,改革发展就可以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就可以在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保持稳定。

(3)解决好就业问题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关系的重要环节:①就业是民生之本,涉及最广大人民基本利益;是关系全国稳定大局的重要问题;②党中央长期以来高度关注就业问题,把就业增长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强调改革发展和结构调整都要和扩大就业相结合,要求各级领导把扩大就业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完成,千方百计解决好广大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的就业问题;③这就是把维护好、实现好、

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就业问题解决好了,人民利益得到维护、实现和发展,也就达到了社会稳定,改革也能得到人民的支持,就可以在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保持稳定。

(4)解决好经济过热问题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环节:①钢铁、水泥、电解铝以及汽车、家电等部分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经济过热,是涉及我国经济能否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严重隐患,煤、油、电运高度紧张,资源、能源短缺更为突出,长此以往,将无以为继。②党中央国务院按照“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方针,一方面治理经济过热,一方面推进农业、服务业包括重化工业中的优质企业、优质项目加快发展,冷热兼治,使部分行业投资过快得到抑制,薄弱环节得到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取得进展,资源、能源的“节约型”经济开始启动,避免了可能导致经济发展大起大落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保持了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③只要能继续保持我国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就奠定了社会稳定的基础,就为深化改革创造了较为宽松的环境,国家就可以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集中更多的物力和财力解决教育、就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贫富差距问题,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就会更加有力地支持改革发展,就可以在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保持稳定。

37选做题Ⅰ「答案要点」

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主题。邓小平提出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主要依据是:①科技与革命迅猛发展,科技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以科技和经济发展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竞争日益突出,和平与发展也就成为当今国际形势发展的主流和基本趋势;②冷战后,发展成为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愿望,以经济和科技竞争为中心的和平竞争取代武力对抗;③战争与和平的力量对比方面,和平力量超过战争的力量,发生世界大战的因素基本不复存在。但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上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天下仍不太平。国际力量对比严重失衡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在国际政治、经济和安全领域依然存在并有新的发展。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必须反对霸权主义。

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一个也没有解决,但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

冷战结束后,影响和平与发展的因素在不断增加,恐怖主义危害上升,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霸权主义又有新的表现,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因边界、宗教、领土导致的局部冲突时起时伏。但是,第一,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和发展的基本趋势。因此第二,看问题要看主流,不能看支流;看总体和全局,不能为局部和支流所迷惑。第三,当今世界,虽然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一个都没有解决,但是总体和平、局部战乱;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是世界局势的基本特点,即“三个总体”是决定时代主题的主要方面,所以,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

(1)剖析霸权主义新理论。

第一,“先发制人的打击权”。美国如果认为某个国家对其构成威胁,有权力在这种威胁、危险真正发生和实施之前就予以打击、消除,包括使用核打击,实质上是凭借美国的绝对优势,借口本国安全受到所谓“威胁”,推选美国的单极霸权任意打击别的主权国家,以追求美国所谓的绝对安全;

第二,新帝国理论。即美国是新型帝国,仁慈的帝国,是以帝国强权推翻专制统治,给别国人民以自由、民主、人权,从专制政权下面解放别国人民,建立民主自由社会,实际上是按照美国称霸全球的战略需要,强行推翻别国政权,强制改造别的主权国家,建立美国一统天下的单极世界新秩序;

第三,美国单边主义。即美国依据自私的国家利益和单极霸权意志,撇开以联合国为代表的世界多边机制,粗暴践踏国际法准则,为所欲为地以单边行动去追求美国的霸权利益,是美国单极霸权的集中表现。

第四,美国新自由主义(或华盛顿共识)。即以华盛顿共识为代表的经济意识形态,主张快速的私有化、快速的市场化,反对国家调控,主张政府角色最小化,是美国模式的理论化、模式化和理想化,在苏联、拉美国家的实践都导致了极为严重的后果。是美国以自己的价值观和制度模式改造世界的经济意识形态武器。

(2)中国反对霸权主义的主张和地位。

第一,中国反对霸权主义不是僵硬地反对某个国家,而是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既反对大国霸权主义,也反对地区霸权主义;既反对旧霸权主义,也反对新霸权主义。同时约束自己,永远不称霸。

第二,坚持独立自主不怕压,不怕霸权主义制裁,不允许任何国家、任何人干涉中国内政,也反对任何国家干涉别国内政。

第三,努力发展自己,把自己的事情做好,霸权主义是凭借实力在世界上横行霸道,只有实力强大才能有效地遏止霸权主义。

第四,中国是正在崛起的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一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是反对霸权主义的坚定力量。中国国防建设是一个主权国家的正常需要,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和挑战。中国的发展,是和平与发展力量的发展。

(3)中国和平崛起。

第一,和平崛起主要是指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21世纪中叶中国基本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振兴的发展道路和发展过程。

第二,中国和平崛起理论提出的依据。

①针对目前国际上一些人的“中国威胁论”和“中国崩溃论”的思潮,澄清人们的一些模糊认识。

②在总结国际上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③在继承了我们党在革命和现代化建设的丰富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④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决定,我们不能搞武力扩张,只能走和平崛起的道路。

(4)和平崛起发展道路的主要含义。

①中国的崛起就是要充分利用世界和平的大好时机,努力发展和壮大自己。同时又以自己的发展,维护世界的和平。

②中国的崛起应把基点主要放在自己的力量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依靠广阔的国内市场,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和雄厚的资金积累,以及改革带来的机制创新。

③中国的崛起离不开世界。中国必须坚持对外开放政策,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世界一切友好国家发展经贸关系。

④中国的崛起需要很长的时间,恐怕要多少代人的努力奋斗。

⑤中国的崛起不会妨碍任何人,也不会威胁任何人。中国现在不称霸,将来即使强大了也永远不会称霸。

(5)提出和平崛起发展道路的意义。

①中国的和平崛起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它将使世界格局更为平衡,国际社会更加安全。

②中国的和平崛起将使人类的文明更为丰富多彩,为人类提供更多的政治和文化借鉴。

③中国的和平崛起将为国际关系的历史带来新的范例,它证明人类可以以理智和和平的方式处理好国家冲突这一千古难题。

④中国走和平崛起道路的理论,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振兴,把我国建设成为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强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中国和欧盟关系没有重大冲突,中国和欧盟在多极化反对单极霸权上有共同点,提倡世界多样化发展和经贸合作方面有重大共同利益。中国和欧盟的战略伙伴关系全面发展。有利于制约和抗衡美国单极霸权,推动世界多极化和建立国际新秩序。都主张发挥联合国的中心地位和主导作用。

(6)俄罗斯改变曾一度实行的向西方“一边倒”的方针,在对西方政策上趋向强硬,并重视发展同伊斯兰世界和中国等国家的关系,努力维护俄罗斯的国家利益,争取恢复它的世界强国的地位。

调整后的俄罗斯的对外政策的基本方针是以西方为重点、东西兼顾的“双头鹰”战略。

促使俄罗斯调整其对外政策的原因主要有:第一,俄罗斯一度实行的向西方“一边倒”的方针,使俄罗斯在国际事务中显得无所作为,国际地位日渐下降。第二,俄罗斯希望通过外交战略支持西方国家,来获取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的援助,但结果却令俄罗斯大失所望。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的援助往往是口惠而实不至,实际上西方国家仍然害怕俄罗斯的再次强大,希望俄罗斯继续保持虚弱无力和不安定的状态,因而对俄采取既合作又防范的政策,这引起了俄罗斯国内越来越多人的意见。对西方不满的情结日益加强,强烈要求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第三,俄罗斯国内政局的变化,民族主义势力抬头,迫使俄罗斯政府修改其对外的政策。

选做题Ⅱ「答案要点」

(1)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是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的基础,而国际政治新秩序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建立国

际经济新秩序主张的集中反映。

(2)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能够推动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对国际经济新秩序起保证作用;没有国际政治新秩序的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也就难以巩固,二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3)要以国际政治新秩序去反对和克服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为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扫清道路。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