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文化

闽文化
闽文化

提示:作业本最后面两张表格请填写完整,这两张表格没有完成的整本作业就是不及格,请大家认真填写。

第一张表:专题讨论评价表

《闽文化概论》作业1参考答案

一、简答题

1、简述闽文化的成因?

答:闽文化形成有以下几个方面极为密切的关系:①古越文化的遗风;②中原文化的遗风;③宗教文化的传播;④海外文化的冲击;⑤台湾文化的交融;⑥领域文化的渗透。

2、闽文化的特点哪些?

答:有:①多广性(也称碎状性)闽文化与中原文化不同;②难融性,闽地民俗各异;③双向性;④不平衡

性;⑤延伸性。A、向海外延伸;B、向台湾延伸;C、向内地其它省份延伸;⑥易移性。

3、闽学特点有哪些?

答:闽学从其产生到终结,始终是呈动态,是不断发展的。包容性,闽学善于采纳各家之长而加以融会贯通,并允许多种派别存在,这对构建自己庞大的思想体系是极为有益的。这也是闽学比汉以后历代儒学思想都高出一筹的原因。

注重节义,勤政爱民。勤于著述,并轻训诂重义理。注重收徒这,热衷于教育。

4、简述闽学在历代的发展状况?

答:北宋仁宗时期是闽学的萌芽阶段,北宋末和南宋初是闽学的创始阶段,南宋绍兴至淳熙年间是朱熹思想形成的时期,也是闽学成熟发展阶段。元代靠天时地利,闽学进一步发展;明代由于统治者提倡和推崇,朱熹学说在全国曾极为盛行,嘉靖初年出现王阳明学说后,朱熹学说开始由盛转衰;清代福建理学更为盛行,乾隆皇帝曾说福建为理学之乡。

5、简述闽籍史学家著述特点?

答:①著述面广泛,各种体制无所不包;②体制上突破创新,开一代风气;③提出新颖的史学思想,表现出卓越的史识。

6、福建史学兴盛的原因?

答:除了刻书业发达,重科举,读书蔚然成风,教育普及等原因外,还在于福建地外一隅,战乱较少波及,书籍相对保存完好,不少闽人以藏书为乐使史学家有书可查。这就是史学兴盛的原因。

二、论述题

1、试论述闽文化研究的现状和意义?

答:现状:1)各地纷纷召开各种与闽文化有关的会议;2)发现一大批与闽文化有关重要文物资料;3)一些与闽文化有关的社团研究机构纷纷成立;4)各区县的闽文化研究日趋活跃;5)出版了一大批有价值的文献。

意义:1)发扬闽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克服当中的消极因素;2)有利于建设海峡西岸;3)有利于加强海外华人华八百对闽地的凝聚力;4)有利于加强与台湾的沟通;5)有利于进一步发掘人类文化遗产。

2、试述为什么在学《闽文化概论》这门课?学习后对自己有什么启发和帮助?

答:闽文化与其它区域文化有不同之处,是它的影响已不仅仅在福建、在国内,而是步出国门,具有一定的国际性,祖籍福建的海外华侨、华人有1030万,占全国海外华侨、华人总数的三分之一,颁布在全世界5大洲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们不仅在所在国家和地区不同程度地保存着闽地的习俗,还千方百计回到故里,寻根访祖。此外,台湾80%同胞祖籍福建,闽台文化同源,语言相通,民俗相同,血缘相亲,地理相近。台湾文化某种意义上说,就是闽文化的移植,因此研究闽文化也有益于进一步研究台湾文化,为早日实现两岸统一做出文化战线上的贡献。

面对如此色彩缤纷、博大精深的闽文化,它带给我的最大启示便是一切行动一切文化都要扎根民间。从老百姓中学习最朴素的道理,并将此富含浓厚文化气息的知识进行提纯,然后仿效闽学的兴旺教育之风将闽文化在高校间传播。我愿成为传播闽文化的一员排头兵。

《闽文化概论》这门课对我最大的帮助是使我懂得了一个道理,无论当今世界如何变化,它都是建筑在深厚的民间文化的基础上的。如果脱离现实而去空想一个不切实际的所谓近现代世界,那无异于想在虚幻中建立空中楼阁,注定难以有所作为。

《闽文化概论》作业2参考答案

1、简述福建文学的特点?

答:特点如下:长于文化,是福建文学第一特点,擅长写山水诗,是福建文学的第二个特点。

2、简述福建历代作家创作情况?

答:唐五代福建较为著名的作家欧阳詹,晋江人著有《南阳孝子传》等;黄滔字文江,祖籍候官,895年进士,有《黄御史集叙》;宋代柳永,崇安人,1034年进士,著有《乐章集》;张元干字仲宗,永福人,政和年间入仕,著有《归来记》;严宇字丹丘,邵武人,著有《沧浪诗话》;魏庆之,建安人,著有《诗人玉屑》;刘克庄,莆田人,《后村诗话》;元代杨载,蒲城人《诗法家叙》;明代林鸿,闽中十才子,《鸣盛集》;高棅,长乐人,《唐诗品汇》;清代李世熊,宁化人,《寒支集》;叶矫然,晋江人,《龙性堂诗话》;陈衍,侯官人,同光派《石贵室诗》;林纾,闽县人,翻译四十余种名著《畏庐文集》。

3、福建民间舞蹈产生和形成的原因?

答:①产生于本地的劳动生活中;②外地传入;③脱胎于戏曲;④宗教的影响;⑤多方面的影响。

4、简述福建五大地方戏剧种名和所在区域?

答:福建最主要的五大剧种是:闽剧、莆仙戏、梨园戏、高甲戏、芗剧。①闽剧俗称福州戏,流生于福州方言地区及宁德、建阳、三明等地;②莆仙戏主要流行于莆田、仙游两县及邻县的兴化方言区;③梨园戏流行于泉州等闽南方言区;④高甲戏流行于闽南方言区,渊源于明代泉州地区民间街头妆扮游行;⑤芗剧也称“歌仔戏”流行于闽南漳州地区。

5、福建石雕的特点有哪些?

答:福建最著名的石雕是惠安石雕和寿山石雕。惠安石雕共分四大类:①圆雕,即将石头上下左右镂空成型,现用其中的碎石雕成附件。②浮雕,即在石板面上精雕细刻,使形象凸起,有立体感。③沉雕,即形象下凹,线条分明。④影雕,即斗精良青石锯成1厘米多厚的薄钢针,在石片上精心雕琢。寿山石雕因所用石材产于福州市郊寿山而得名。寿山石雕分圆雕、浮雕、镂雕、薄意和印钮五大类。

6、简述福建各地剪纸特点?

答:福建剪纸比较突出的如泉州、漳浦、柘荣、浦城等地。泉州剪纸相传始于唐代而盛于宋代,春节时流行刻红签,如“福符”一般贴在厅门上楣,五张一堂,宽四寸,长六七寸,刻以麒麟鲤鱼跳龙门等字样,四周饰以古钱图案。漳浦剪纸的特点是风格纤细秀丽,典雅大方。柘荣剪纸随意性很强,风格粗犷而抽象。蒲城剪纸样式多样,大小不拘,或方或圆,画中有物,物中有字,具有独特的风格。

二、论述题

1、试述福建地方戏的主要特点?

答:福建地方戏的主要特点有五个方面:①保存了全国最多的南戏剧目和中原古剧,被称为“南戏遗响”和中原古剧的“活化石”。②剧种的形成过程复杂,汲取营养丰富。③保留不少稀有剧种。④赴东南亚演出频繁。⑤演出习俗繁多。福建各剧种演出习俗之多、之细、之繁,实为罕见。

2、你所在地域有哪些民间文艺样式,试述之?

答:我所在地域是在福州。有“福州十番”这样的民间文艺样式。福州十番音乐是一种著名的民间器乐演奏形式。它是由当地民间龙灯舞演变发展而来,原来只是龙灯舞的伴奏打击乐,乐器只有狼帐、清鼓、大小锣、大小钹等,后来逐渐加入笛、管、笙、椰胡等丝竹乐器,十番音乐的曲目有百余首,曲调来源可以分为四类:1)曲牌,为流行于当地的民间音乐;2)小调,为逐渐器乐化的民间小调;3)哗牌,当地流行的唢呐曲;4)打击乐,只用打击乐器演奏的清锣鼓。

最常用的五大曲牌:《东瓯令》《西江月》《南进宫》《北云墩》《月中桂》等,演奏形式分为室内室外两种,室外演奏边走边奏,室内演奏乐队为前堂和后堂。前堂以金草为主,后堂以丝竹为主,演奏时先由笛子奏出前面的一两个音符,具有引子性质,接着其它乐器全部加入演奏。演奏音量既粗犷热烈,又不失悠雅、抒情。节奏明晰,顿挫分明,情绪跌宕起伏,速度变化井然,慢时如高山流水,快时似电闪雷鸣,最后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令人顿觉回味悠长。

《闽文化概论》作业3参考答案

1、简述福建佛教特点?

答:①福建佛教自唐代后,虽然发展不平衡,但从全省范围上看,至近代的持久不衰;②福建许多著名高僧或开宗立派,或持一家之说,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产生了深远影响;③外省高僧与福建关系密切,他们或云游福建,或是长期驻锡弘于福建,有的成为开山祖师,大大促进了福建佛教的兴盛与发展;④与海外交往密切;

⑤寺庙兼有其它功能;⑥独特的出家形式;⑦寺藏佛学经典法繁。

2、简述佛教对福建经济文化的影响?

答:1)寺院占有大量土地,寺院经济在福建经济中占有重要比重;2)寺院承担了种种徭役和许多的社会公益事件;3)为福建士大夫的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4)寺院成为读书讲学之处,推动教育普及;5)留下许多珍贵文物;6)保存了许多稀世石雕佛像;7)保留下许多与佛教有关的诗词楹联。

3、简述福建伊斯兰教特点?

答:①穆斯林来源广泛;②居住分散;③文化程度较高;④同中有异的区俗民情。

4、简述历代福建道教发展概况?

答:道教形成于东汉,福建道教在唐五代有很大发展,宋代达到鼎盛。元明时期,由于统治者对全真正一两派亦予以支持,明代统治者对道教采取推重与利用控制相结合的办法,使福建道教久盛不衰,清代福建道教开始衰微。

5、简述福建民俗丰富多姿的原因?

答:①各种文化的兼容并蓄;②地处偏僻的自然环境;③极强的家庭观念。

二、论述题

1、论述道教对福建民间文化的影响?

答:道教对福建民间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1)产生了一大批道家金石和书籍,进一步丰富了福建地方文化史料和道家经文史书;2)道教在福建的传播与渗透,还繁衍了许多与道教有关的民间故事;3)福建有许多道教或与道教有关的歌谣;4)福建音乐具有独特的乡土味,它从福建民间音乐和戏曲中汲取营养,又给福建民间音乐以多方面的影响;5)福建道教舞蹈极有特点;6)道教在福建的普及,促使闽地出现了一大批以宣传教义与神仙思想为主要内容的造型艺术,一些已成为全面的宗教艺术珍品;7)福建道教对福建民俗也有很大影响。

2、论述福建教育久盛不衰的表现及原因?

答:福建教育久盛不衰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①地方官吏的支持和倡导。②有一批高水平的教师。③科举的久盛不衰。④家族对教育的重视。⑤多种类型的学校。⑥刻书业的繁荣和藏书的丰富。

启示:政府应大力支持教育事业,使活到老学到老成为风尚。千方百计吸引和留住优秀师资人才。对于家族式教育的重视应予保护。兴建各种学校,开放图书馆或网络、书籍经典共享。

《闽文化概论》作业4参考答案

1、简述福建土楼的独特魅力?

答:①楼址选择灵活多变②充满人性味的内部构造③就地取材不费能源④突出中心,凝聚力与内围空间结构的内心人⑤杰出的实用功能⑥楼中多层次和房间作用统一⑦一简般都有附属建筑,⑧外观布局合理美观。

2、简述福建古代寺观在建筑史上价值?

答:福建古代寺观在我国建筑史上具有两个方面的价值:第一,门类齐全,年代久远,无论佛教道教,伊斯兰教,都有最古老的寺观保存。第二,具有独特的建筑艺术。

3、简述福建经济特点?

答:福建经济特点是:1)经济开发的多样性,2)海外贸易的兴盛,3)与台湾贸易交往密切促进了两地的经济发展和繁荣,①长期互补;②多渠道贸易;③多港口对渡;④郊行的兴盛。4)始终活跃着规模庞大的商人队伍,5)集市贸易的繁荣,6)寺院占有大量土地,

4、简述历代福建造船业的发展?

答:古闽越族以“习于水斗,便用于舟”著称。早在石器时代,他们就发明了独林舟。三国时期,孙吴把福建当作造船的基地。南朝时期,福建已能制造远洋木船。唐代,福州和泉州成为造船的中心。宋代福建造船业达到新的高峰。元代福建造船业随着海外贸易的频繁而更加兴旺。明代福建是全国造船中心之一,福建造船工业在全国继续居邻先地位。清初厦门成为福建造船中心,造船工人数以万计建造成了数以千计的横洋船等在型船舰。

5、简述福建雕版印刷的特点?

答:福建雕版印刷在中国印刷史上有重要地位,对中国文明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其特点有:一、历史悠久,分布广泛;二、规模宏大,种类繁多;三、多种方式的刻书途径:如①书坊刻书②官府刻书③其它类型刻书;四、在刻书上形式多有创新,如:①经注合刊②书封面装饰和实用相结合③多有附带内容④字体多样⑤图文并茂。

6、简述苏颂对我国科技的贡献?

答:苏颂:泉州南安人。北宋进士。他对我国科技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天文学机械制造学、药物学三方面。苏颂撰述的《新仪象法要》是我国现存详尽的古代于文仪专著,集中反映了11世纪我国天文学领域的新成就。他主持创制的水运仪象台,把浑仪,浑象和报时装置结合在一起,并以水力驱动,通过多级变速,传动系统各部件,使上述各机构的动转,保持与天上日视运动同步。集计时,天文观测和天象演示功能于一体。苏颂还增补《开宝本草》并奉旨编撰了《本草图经》21卷,不仅为辨识近似的药物而绘制了近千幅药图,还系统地收录了大量的单方、验方、详述其炮炙,配制的方法和用法,集中反映了北宋中期医学成就

二、论述题

1、论述闽台贸易特点?

答:福建与台湾贸易交往密切,促进了两地的经济发展和繁荣。早在魏晋朝时,福建与台湾就有经济上的联系。到宋元时期,闽台贸易已较为频繁。在明清闽台贸易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荷兰殖民者占领台湾时期,闽台贸易不仅没有停止,台湾还是与南洋贸易的中转站。闽台经济贸易的特点主要有四:①双方长期互补在贸易初期就明显地表现出来。宋元时期,台湾土著因少铁而贵铁,闽地商人船到时,土著竞先将食物求易钉铁。元代福建商人将土珠、玛瑙、金珠及处州的瓷器运往台湾,与当地居民交换沙金,琉黄等土特产。②多渠道的贸易。由于诸如“海禁”官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闽台贸易一直是以多渠道形式进行。总的有合法贸易和违禁步私贸易两种,其中合法贸易又分官商和民商。③多港口的对渡。宋代闽以贸易是在福建泉州港和台湾港进行。④郊行的兴盛。兴代闽台南和台湾都出现了营海峡两用人才岸贸易的商业组织——郊行,一般由十多家或几十家商行组成。其中泉最盛时商号达二百多余家。闽台两地的郊行组织,对海峡两岸的经贸交流起了积极的作用。

2、结合辅教材《闽文化述论》上的有关知识,略举一两个例子阐述你所熟悉的福建某个区域的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或民间谚语?以及它形成的原因。

答案:例子在《闽文化概论》P154-156页,自行到书上摘抄!

《闽都别记》

读《闽都别记》有感 自从之前听了陈泽平教授的讲座,我对这本全景式地描述了福州地区的社会生活,记录大量的神话传说、风尚掌故、生活习俗、俚语俗谚、方言歌谣、民间信仰和名胜占迹等,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堪称福州方言区民俗文化和民间文学的瑰宝的《闽都别记》产生了别样的期待,也正是这样的期待促使我翻开了这本之前只闻其名而不见其真容的书。 《闽都别记》曾名《双峰梦》、《闽都佳话》,创作于清代乾嘉时期,是一部福建人所写的福建地方文学作品,其作者为里人何求。二百年来,《闽都别记》以文字形式流传至今,始终盛行不衰。全书凡四日零一回,章回体,一百五十余万言,为福建历史上民间传奇小说的鸿篇巨制。《闽都别记》全景式地描述了福州地区的社会生活,记录大量的神话传说、风尚掌故、生活习俗、俚语俗谚、方言歌谣、民间信仰和名胜占迹等,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堪称福州方言区民俗文化和民间文学的瑰宝。 关于作者里人何求是何方人氏,一直没有定论。有说为该书的作者是福清龙田镇人,其依据是第一古人有以“地名+人名”命名的习惯。套其模式,“里人何求”即为“里人”人,名字叫“何求”。第二,龙田镇区有一条巷道叫“里人巷(又名里人洞、里人弄)”,其叫法从古到今一直沿用。第三,如今在龙田镇里人巷,部分老人仍口传一些《闽都别记》中所记载的传说、掌故等。第四,在该书第七回起句“吾宗伯仲九神仙,修炼斯山汉代年”中,“吾宗”即“我的祖宗(祖先)”,“九神仙”即“石竹山道院何氏九仙君”。意思是:我的祖宗和石竹山九仙君一样,都是姓何。这一点和民国《福建通志·艺文志》所说的“似是作者与何氏有关”的论点相符。而石竹山“抽签祈神”的风俗盛行于东汉,这一点与“汉代年”也正好相吻合。最后。书中所记载的一些民间传说、历史故事、地方掌故、风俗习惯、名胜古迹、俚谣俗谚、方言土语等,如今在福清也大量存在。 《闽都别记》的故事以福州东山榴花洞为开端,联贯到汉唐五代,特详于开闽王氏,经宋元而迄于清初,内容是很庞杂的,大小故事拼凑在一起,缺乏系统,时间观念很不谨严,文字亦欠雅驯,显然出于说书人之口,迎合市民听众的低级趣味,是以很有一部分的不健康成份及对于少数民族的诬蔑辞句。然书中保存有大量的福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谣谚。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并不懂福州方言的我阅读上的障碍。 当我阅读了《闽都别记》后,最令我难忘的就要数那一则则光怪陆离的神怪故事,在这样一则则光怪陆离的神怪的故事中,我看到了不一样的福州,不一样的福州风土人情以及不一样的福州历史。同时,书中还提及了当年福州较重要的

福建地方文化闽学溯源

福建地方文化闽学溯源 内容提要:论闽学兴起的原因形成和对儒学的哲学完成其所蕴涵的文化意义;闽学蕴涵的文化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闽学,福建地方文化 作者:教育科学学院特殊教育专业2班张宏薇 160405063 在我看来,闽学是指以朱熹为首包括其主要门人和宋元明清时代福建主要理学家的思想。它不是历史上一般闽中之学,而是宋元明清时代闽中之理学,它与中国后期封建社会理学思潮相关联、共始终。闽学是理学在福建发展的一个主要派别,它有自己相对独立发展的历史。 当朱熹思想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后,随着封建社会后期的逐步衰落,政治上所起的作用越来越消极和反动。但闽学却与其有很大的不同。唐末五代以来,各种战乱“福建幸未扰及,当时湖南、江西、浙江故家世族搬去的很多,所以能够形成一种文化”。至宋代,福建文化已相当发达.据明初虞集所记,北宋末南宋初,“闽人刻书摹印成市成邑,极至四海”。在宋元明清四朝中有三朝是非汉族入主中原,一些具有民族气节的汉族知识分子隐居福建,从事于朱子学的研究。他们对朱一子学的主要范畴,如理气、道器、一多、理欲、格物穷理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深入探讨完善和充实了这些范畴的内容.他们中不少人不是为科举仕途而学,治学超出朱熹《四书集注》的范围,开辟了朱子学研究的新领域,因而闽学学者有了新的思想境界。 闽学是儒学的哲学完成。闽学体系当然大于上述经典体系。朱熹著述颇丰,据说有126种之多。择其要:绍兴二十九年(1159)编《上蔡语录》。隆兴元年(1163)编《延平答问》、《论语训蒙口义》,写出《论语要义》;隆兴二年(1164)有《困学恐闻编》。乾道八年(1172)作《语孟精义》,后改《要义》,再改《集义》;编写《资治通鉴纲目》59卷,完成《八朝名臣言行录》,乾道九年(1173)编写成《伊川渊源录》,乾道年间编有《程氏遗书》,《程氏外书》,《太极图说解》、《通书解》、《两铭解义》。淳熙六年(1179)拟定《白鹿洞书院学规》;淳熙九年(1182)至十六年(1189)写成《易学启蒙》、《周易本义》,修订《诗集传》;淳熙十六年(1189)序定《四书集注》。庆元二年(1196)遭党禁,至庆元六年(1200)去世,其间写成《楚辞集注》、《仪礼经传通解》、《韩文考异》、《周易参同契考异》,修改整理《资治通鉴纲目》。朱熹解经注意训诂章句和博采,辩明真伪,因此闽学也有很高的古文献学的成就。后人编纂《朱子语类》、《朱文公文集》,也可视之为闽学的文典。学者综论,由于朱熹力图使经学、史学、子学及文学融入理学,并缕析理学的渊源及传授学脉,建立起闽学这一宏大的学术体系。对宋明新儒学和20世纪的新儒家都有广泛的影响。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称子者只四人而已:孔子、墨子、孟子、朱子。钱穆在《朱子学提纲》中,认为在中国学术思想史和中国文化史上,除了孔子和朱子,恐无第三人堪与伦比。 闽学体系,现在有建构者,少有系统整理者。所论朱学,多以条目见存。择要:黄宗羲、全祖望《宋元学案》晦翁学案列有条目:中和说,观心说,仁说,三说之外,语要条涉之理气、太极、四端、天理人欲、涵养、为学。钱穆《朱子新学案》论之益详,分为陆部分,壹、贰部分,论道学,列有条目:朱子论理气、

闽都文化

对闽都文化的认识 系别:土木工程2班姓名:王鲤杜学号:241090212 福州,福建省省会,位于福建省东部闽江下游,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全省水、陆、空交通枢纽。三山傲首挺立,闽江穿流城区,白塔、乌塔,两塔对峙,构成榕城独特的“三山两塔一条江”的城市格局,天造神设、山水灵秀、气势非凡,素有“东南都会””福地宝城”之美誉。福州,现辖五区二市六县(鼓楼、台江、仓山、晋安、马尾五个区,福清、长乐两市,闽候、罗源、连江、平潭、闽清、永泰六个县)全市总面积11968平方公里,人口580万,其中市区面积1043平方公里,人口143万。 福州是座有2200多年历史的古城。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越王勾践后裔无诸(受封为闽越王)在此筑城建都,称为“冶城”。唐开元十三年(725年)因“州北有福山”,始称“福州”。唐末五代时,闽王王审知扩建夹城将风景秀丽的于山、乌石山、屏山围在城中,从此福州成为“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独特城市,“三山”也就成了福州的别名。因王审知受封闽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五代十国”中的“闽国”,定都于福州,从此,福州便有了“闽都”之称。北宋治平三年太守张伯玉,发动市民广植榕树后“绿荫满城,暑不张盖”,又得“榕城”之美称。 福州素有“海滨邹鲁”之美誉。悠久的历史文化孕育着历代英才。他们中有五代开闽的王审知,南宋爱国名相李纲,近代民族英雄林则徐,启蒙思想家严复,文学家林纾,辛亥革命烈士林觉民,海军元老萨镇冰,“二七”革命烈士林祥谦等等,仅宋、明、清3个朝代,福州籍进士达3632人,其中状元7人,位居全国各州府的前列,近现代名人灿若繁星,举不胜举。福州又是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从清朝到民国先后13任海军总长、次长、总司令为福州人囊括。1991年,国家对近现代中国杰出专家学者所作的统计中,福州籍53人,中科院福州籍的学部委员、院士47人,均列全国各城市的前茅。 福州名胜古迹众多,旖旎多姿的自然景观与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互相融合、交相辉映。至今许多文物名胜古迹仍完好无损。据普查统计,已发现古遗址、古建筑、古墓群等各类文物点4497处。其中有新石器时代遗址81处;商周遗址67处;宋至清代木构古建筑2040处。唐至清代的古塔、经幢64座,古桥354座。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保护单位54处。著名的文物有:建于1000年前的我国长江以南最古老的木构建筑华林寺,立于1000年前的,被誉为“天下四大名碑”之一的“恩赐琅峫王德政碑”,距今1200多年,被称为书法艺术“世宝”的唐篆书法名家李阳冰亲书的乌石山摩崖石刻,闽候县昙石村新石器时代原始社会遗址等。 福州临江吻海,闽江横贯城区,年均径流量600多亿立方米,海洋面积近1.2万平方公里,水产鱼类620多种,是全国三大海水养殖基地之一。海岸线长达1137公里,有可建万吨以上泊位的天然良港10多处。福州与台湾岛一水相连,东澳港至台湾新竹仅70海里。马尾港距香港488海里,距上海433海里,是沟通中国与亚太地区的海上枢纽。历代到海外谋生创业者众多,如今已有250多万侨胞分布在世界各地。归侨、侨眷和港澳眷属近百万人,在台湾地区有60多万福州乡亲。 福州气候宜人,绿树长青,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温暖湿润,雨量

二程洛学与朱熹闽学

二程洛学与朱熹闽学 北宋时期,生活在洛阳的二程(程颢、程颐兄弟)所创立的洛学应该说是河洛文化长期发展演变的结晶;而南宋朱熹所创立的闽学则以二程洛学为主干,终于集理学之大成。 程颢(1032 1085年),字伯淳,世称为明道先生,担任过县主簿、县令、太子中允、监察御史等职。程颐(1033 1107年),字正叔,世称为伊川先生,曾 任汝州团练推官、京西国子监教授、崇政殿说书等职。因为二程少年时都从学于周敦颐1017 1073年,后又长期在洛阳(伊洛)讲学,所以他们的学说或学派就被称为“洛学”或“伊洛之学”、“河洛之学”、“中州正学”。 朱熹(1130 1200年),字元晦、仲晦,号晦翁、晦庵,别号紫阳,担任过县主簿、枢密院编修、秘书郎等职。朱熹祖籍徽州婺源,生于福建龙溪,长于建瓯、崇安,讲学于八闽大地,死后葬于福建建阳大林谷。因为他一生主要的学术活动在福建,所以世称朱熹创立的学说为闽学,亦称朱子学,又因朱熹晚年讲学于考亭,故闽学学派又称考亭学派。 由二程兄弟所奠基的宋明道学(亦称宋明理学)是不同于先秦诸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的新儒学形

态。二程兄弟在创立洛学思想体系的过程中,以儒家道统人物自居,以儒为宗而兼采佛道,使中唐以来的儒学复兴得以真正奠基,从而也使以儒家为主干的中华文化得以薪火相传,慧命相续。 洛学原本是一个地方性学派,但因其义理之学的普遍性、哲学系统的开放性而具有了向多方向发展的可能性。因而,洛学自北宋以降,经门人后学的不断发扬光大,就稳居中国社会主流学派之地位。在洛学的发展过程中,一是经历了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四代师承,形成了以朱熹为代表的闽学;二是经历了王信伯、陆九成、林艾轩、陆九渊、王守仁等而形成了以陆王为代表的心学;三是经历了胡安国、胡宏父子及张南轩而形成了湖湘学派;四是经历了周行己、许景衡、薛季宣、陈傅良、叶适等人的师承而形成了永嘉事功学派等。朱熹从小就受到二程洛学的熏陶。他的父亲朱松是洛学的崇拜者,师从二程再传弟子罗从彦。朱熹也遵父命师事受洛学影响的刘勉之、刘子翚、胡宪等人,后又受业于二程的三传弟子李侗。李侗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对经学、史学、文学、音韵学、自然科学等都有研究。因此,朱熹就有条件在他所师承的二程洛学的基础上,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完成集理学之大成的历史使命。朱熹所创立的闽学即朱子学成为南宋末至元、明、清三代的官方哲学,影响至巨。

2017闽文化概念多项选择题

二、多项选择题(共20题,每题2分) 福建地方戏的主要特点如()及演出习俗繁多等。 A. 保存了全国最多的南戏剧目 和中原古剧 B. 剧种的形成过程复杂 C. 保留不少稀有剧种 D. 赴东南亚演出频繁【参考答案】ABCD【答案解析】 寿山石雕艺术特色是石,即根据()和石色来选择与之相适应的题材,也称因势造型, 有一相抵九工之说。 A. 石材 B. 石质 C. 石纹 D. 石形【参考答案】BCD【答案 解析】 闽台经济贸易的特点主要如( )。 A. 双方长期互补在贸易初期就明显地表现出来 B. 多渠道的贸易 C. 多港口的对渡 D. 郊行的兴盛【参考答案】ABCD【答案解析】 地处僻壤、消息闭塞的福建竟能在文论上经久不衰,其原因,正是与闽地特有的文化有关, 具体如:() A. 严羽受禅宗“顿悟”影响而创立了“诗禅之说” B. 刘克庄 因崇尚理学而在诗论中强调诗与现实的紧密关系 C. 出身航海世家通外语的李贽因受海 外文化的冲击而具有反叛性格 D. 写文学批评不存在语言交流上的障碍也是一个主要原 因【参考答案】ABCD【答案解析】 清至民国,福建总志有五部,即()、陈寿祺等人修纂的《福建通志》、陈衍等人修纂 的《福建通志》(也称《福建新通志》。) A. 郑开极等人修纂的<福建通志(六十四卷)> B. 谢道承等人编纂的<福建通志(七十八卷)> C. 沈廷芳等人主撰的<福建续志(九十二卷)> D. 徐景熹等编纂的<福州府志(七十六卷)> 【参考答案】ABC【答案解析】 清代是福建戏曲的繁荣时期,其标志为()。 A. 戏班众多 B. 流播国外 C. 剧 种繁多 D. 演出更加普及【参考答案】ABD【答案解析】 寿山石雕分圆雕、()等类,有花果、人物、动物、古兽、山水等陈列品,也有印章、文具、烟具、花瓶等用品,品种近千种。 A. 浮雕 B. 镂雕 C. 薄意 D. 印钮【参考答案】ABCD【答案解析】参照书本 莆仙十音主要形式有文十音和武十音两种,文十音演奏时()。答案:1,2,3 福建寺藏佛学经典浩繁的原因是()。 A. 刻经历史悠久 B. 朝廷多次向各寺颁 赐经书 C. 海外寄赠 D. 寺院购买【参考答案】ABC【答案解析】 闽文化的形成的形成与()、台湾文化的交融、邻域文化的渗透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A. 古越文化的遗风 B. 中原文化的传入 C. 宗教文化的传播 D. 海外文化的冲击【参考 答案】ABCD【答案解析】 对于闽学,有多种不同的解释,有代表性的如()。 A. 闽学即朱熹学说 B. 闽 学即理学 C. 闽学是与濂学.洛学.关学相并列的一个流派 D. 闽学即闽中之学【参考答案】ABCD【答案解析】

闽都文化研究会

2011年4月15日下午,在福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和关心支持下,福州市闽都文化研究会在福州人民会堂隆重举行第一届会员代表大会暨成立大会。近200位从事闽都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共同庆贺闽都文化研究的这一盛事。大会通过了《福州市闽都文化研究会章程》,选举产生了福州市闽都文化研究会第一届理事会,并在第一次会议上选举产生了第一届常务理事会,选举原福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练知轩同志为会长;高翔、王聪深、赵麟斌、徐杰、林山、陈章汉、王华南同志当选为副会长;王华南同志当选为秘书长;大会通过了副秘书长名单。大会还聘请省级老领导何少川、黄瑞霖、黄贤模;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袁荣祥,副省长、市长苏增添;省政协副主席叶家松、张帆;市委副书记周宏,市委常委、副市长、宣传部长朱华为闽都文化研究会顾问。受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袁荣祥和副省长、市长苏增添的委托,市委常委、副市长、宣传部长朱华同志代表市委、市政府,对研究会的成立表示热烈祝贺,对各级领导和在榕高校、研究机构以及广大专家学者对闽都文化建设工作的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她希望研究会要围绕市委、市政府当前中心工作,制定中长期规划和具体工作计划,分门类、分阶段推进闽都文化研究;要充分发挥省会城市优势,凝聚各方研究力量,不断推动研究工作走向深入;要努力搭建广阔交流平台,营造良好学术氛围,推动闽都文化研究事业繁荣发展,并取得丰硕成果。 当选会长练知轩在讲话中指出,闽都文化研究会在筹备过程中,市委袁荣祥书记亲自过问,何少川、黄瑞霖、黄贤模等老领导提出十分宝贵的意见,许多热心闽都文化的省、市专家也悉心予以指导,提升了研究会的站位。练会长回顾总结了近年来闽都文化研究工作情况,指出近十年来,闽都文化的研究方兴未艾,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研究内容不断深化,研究成果不断呈现,资源共享不断扩大,闽都文化的影响力日趋扩大。练会长强调,闽都文化研究会成立后,将按照省委、市委关于文化强省、文化强市的总体要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整合各方资源,抓好规划制订和组织实施,提倡学术民主,促进百家争鸣,稳步推进闽都文化研究,为塑造福州城市形象和人文精神、提升福州文化软实力服务。研究会近期将重点抓好五项工作:一是对照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制订闽都文化研究5年规划;二是组织研讨闽都文化的核心内涵、主要内容,为深入研究奠定基础;三是启动闽都文化研究系列丛书的编撰工作;四是举办《闽都别记》出版100周年大型学术研讨会;五是逐步建立闽都文化研究资料库,办好《闽都文化》刊物和《闽江学院学报》闽都文化专栏,创办闽都文化研究工作通讯。研究会成立大会在热烈隆重的气氛中胜利闭幕。 福州市闽都文化研究会共吸收首批团体会员23个,首批个人会员171名,选举产生理事67名,常务理事31名。研究会成立后,不断有教授、专家、学者和热心闽都文化研究的人士来电咨询,表示愿意加盟研究会,合力打造闽都文化品牌。我们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研究会领导班子的共同努力下,在广大专家学者的倾力支持下,闽都文化研究会必将收获累累硕果。 4月19日上午,练知轩会长主持召开闽都文化研究会成立后的第一次会长办公会。会议研究了闽都文化研究会领导的分工。决定设立学术委员会、评审委员会、专家库。另设秘书处、学术部为研究会内部办事机构。 学术委员会主要职责是负责对学术规划、计划和研究课题、项目活动方案进行研究论证,并提出意见,对委托研究、撰写的团体或专家提出建议,指导开展学术研讨交流活动,组织开展学术成果转化工作等。

闽学的兴起原因

闽学的兴起原因、发展历程及思想特点 一、闽学兴起缘由 在我看来,闽学是指以朱熹为首包括其主要门人和宋元明清时代福建主要理学家的思想。它不是历史上一般闽中之学,而是宋元明清时代闽中之理学,它与中国后期封建社会理学思潮相关联、共始终。闽学是理学在福建发展的一个主要派别,它有自己相对独立发展的历史。 当朱熹思想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后,随着封建社会后期的逐步衰落,政治上所起的作用越来越消极和反动。但闽学却与其有很大的不同。唐末五代以来,各种战乱“福建幸未扰及,当时湖南、江西、浙江故家世族搬去的很多,所以能够形成一种文化”。至宋代,福建文化已相当发达.据明初虞集所记,北宋末南宋初,“闽人刻书摹印成市成邑,极至四海”。在宋元明清四朝中有三朝是非汉族入主中原,一些具有民族气节的汉族知识分子隐居福建,从事于朱子学的研究。他们对朱一子学的主要范畴,如理气、道器、一多、理欲、格物穷理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深入探讨完善和充实了这些范畴的内容.他们中不少人不是为科举仕途而学,治学超出朱熹《四书集注》的范围,开辟了朱子学研究的新领域,因而闽学学者有了新的思想境界。 二、闽学的发展历程 其发展大致有三个重要阶段 (一) 南宋末至明代中叶闽学的萦盛。朱熹死后不久,基于封建王朝政治形势的变化和封建专制主义的需要,由闽学学者刘烩(建阳人)等人请求,党禁解除,恢复了朱熹的名誉.此后,朱熹的头衔急剧加高,其学说成为封建统治者的工具,但直到南宋末年,传播和影响仍限于闽浙地区。 (二) 明代后期王学盛行闽学独撑朱学门户。明代到世宗嘉靖年间,盛极而衰,转入后期。当时,由于国内外历史条件的变化,产生了一些具有启蒙思想、追求个性解放的知识分子。他们企图从朱子学的一统天下的禁锢中跳出来。王阳明(字守仁,浙江余姚人)的学说便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以王阳明为代表的心学派极力攻击朱子学,使朱子学一时低落.福建传播王阳明学说最力者,首推耿定向(湖北黄安人)。他在明穆宗隆庆、神宗万历年间任福建巡抚时,开办学堂,教授门徒,宣扬王学,使王学在福建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 清代闽学的复兴和终结

福州传统文化

福州传统文化 -------------------------------------------------------------------------------- [ 发表时间:2006-7-2 0:38:00 来源:中国艺术吧作者:] 【十番】又名"十番锣鼓"。福州民间音乐。系若干曲牌与锣鼓段连缀而成的一种套曲,由民间龙灯舞演变发展而来。演奏乐器有狼串(与朝鲜鼓相似)、大小鼓、大小钹、笛、逗管、椰胡、三弦、云锣(十锦锣)等。清初已流行于福州一带。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元宵时,在市区南校场有十番竞技表演。1922、1932年茶亭十番曾两次赴香港,为英国女王加冕演出,并因此流传到港澳、东南亚及台湾等地。十番演奏有一定的组合,每班20~30人,分坐奏、行奏和舞奏3种,演员着统一服饰。十番音乐的曲牌有100余种,分为曲牌、小调、哗牌(唢呐曲)及一些流行歌曲。突出的有《千秋岁》、《西江月》、《将军令》、《月中桂》、《五月吟》等。其演奏音量宏大,粗犷热烈,又不失幽雅抒情。 闽剧 【闽剧】地方戏曲剧种。因用福州方言演唱,又称"福州戏"。流行于福建、台湾、东南亚等地。最初艺术形式是唱"逗腔"的儒林戏。清光绪年间,"儒林戏"、"江湖戏"、"平讲戏"互相吸收,形成福州地方戏。辛亥革命前后,又吸收了徽剧、京剧、昆曲等艺术,出现了"儒林"、"平讲"、"唠唠"的汇合衍化,成为今天闽剧的基本模式。直到1924年,郑振铎出版《紫玉钗》、《土番间祭》,才用"闽剧"取代"儒林班"之称。角色有生、旦、净、末、丑;表演上唱、念、做、打俱全,同时讲求手、眼、身、法、步;主要唱腔有逗腔、洋歌、江湖和

《走进三坊七巷,传承福州文化》主题班会教案

《走进三坊七巷,传承福州文化》主题班会教案 ----高二(3)班班主任:*** 班会时间:2012年3月6日 班会地点:多媒体8 班会目的: 通过对三坊七巷的人文历史民俗的宣传介绍,挖掘福州地方特色,使学生在对老福州有了更深层和全面的了解,增强作为下一代接班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从林则徐、冰心等名人入手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在弘扬中培养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 活动准备: 1.动员全体学生收集三坊七巷的相关故事及资料。 2.制作多媒体课件,以此为载体开展活动。 班会过程: (一)开场: 甲:高二(3)班《走进三坊七巷,传承福州文化》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请大家欣赏福州方言童谣《月光光》。(视频2分钟) 乙:这些年福州一座座高楼立起来,一条条道路变宽了,金山、五四北、大学城等新城区迅速崛起,破旧的建筑渐渐消失,福州变高变大变靓了。 甲:福州正发展成一座富有现代气息的开放型滨海新城。但请别忘记:福州更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八闽都会,自然风光优美宜人,人文历史积淀深厚。 乙:几千年的人文积淀,是否会在几十年内就全部变成陈列在博物馆里的东西?甲:城市改造中,那些千篇一律的灰色高楼不断崛起,是否在无形中强迫人们转换视觉,让古老的榕城逐渐失去记忆? 乙:作为福州下一代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我们该做些什么哪? 甲:我觉得我们应该去深入了解福州的人文历史,继承并发扬光大。 乙:五代十国的闽国,将城市从今天的东街口向南扩建到了于山、乌山以南,

三坊七巷脚下的江水冲积形成的土地,便成了城市的中心腹地。 甲:从唐末五代历宋元明清至今千余载,三坊七巷便在无形巨手的掌握之下调控着自身的文化品位,使之成为福州人文大舞台,造就和培养一代又一代的福州人,代表着福州的人文精神。 乙:请问有哪些同学已经到过三坊七巷?请举一下手。 你对三坊七巷的哪些特别之处印象最深?(提示:建筑、美食、)(二)、观看三坊七巷宣传片 甲:让我们跟随〈三坊七巷〉的宣传片走进三坊七巷,从这里开始重温福州历史。(视频3分钟) 乙:“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大学者陈衍的诗句中第一次有了“三坊七巷”这个专有名词的文字记载。 甲:“正阳门外琉璃厂,衣锦坊前南后街”,与古北京正阳门外琉璃厂相媲美的南后街。明清时期,这里是两侧坊巷文人官绅的会所,名人名作的诞生摇篮。 (三)、分享从三坊七巷走出的历史名人故事 乙:请问从三坊七巷走出的名人有哪些? 甲:这里我们选取介绍其中几位较有代表性的名人。请看视频。(视频3分半)(四)、学生介绍福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乙:智慧勤劳的福州先民还为我们留下了诸多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独具特色与魅力的闽剧、十番音乐、评话、伬艺、寿山石雕。 甲:还有脱胎漆器髹饰技艺、马尾马祖元宵节俗、软木画、聚春园佛跳墙制作技艺、陈靖姑信仰和罗源畲族服饰等十二项已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代表作名录。 乙:我们班的同学分组对其中的软木画、脱胎漆器、寿山石雕和牛角梳的资料进行收集,现在请各组派代表介绍。 甲:先请同学介绍。 乙:请同学介绍。

闽文化概论

闽文化概论 ?《闽文化概论》作业1参考答案 一、简答题 1、简述闽文化的成因? 答:闽文化形成有以下几个方面极为密切的关系:①古越文化的遗风; ②中原文化的遗风;③宗教文化的传播;④海外文化的冲击;⑤台湾文化的交融;⑥领域文化的渗透。 2、闽文化的特点哪些? 答:有:①多广性(也称碎状性)闽文化与中原文化不同;②难融性,闽地民俗各异;③双向性;④不平衡性;⑤延伸性;⑥易移性。 3、闽学特点有哪些? 答:闽学特点有:包容性,注重节义,勤政爱民,勤于著述并轻训重

义理,注重收徒讲学,热衷于教育,深远的影响。而从地域上看闽学的产生属于闽地,其核心是物须皆为闽人。从时间上看,闽学萌芽产生于北宋,从哲学上看,闽学其思想核心是天理论为中国在封建理论思潮的主要代表。从影响上看闽学内地域上升到全国性并为中国的封建社会的正宗思想。 4、简述闽学在历代的发展状况? 答:北宋时期是闽学的萌芽阶段,北宋和南宋[初是闽学的创始阶段,南宋绿绍兴至康熙年间是朱熹思想形成的时期,也是闽学成熟发展阶段,靠天时地利,闽学进一步发展,时代由于统治者提倡朱熹传说,在全国普及盛行,清代福建理学更为盛行。 5、简述闽籍史学家著述特点? 答:①著述面广泛,各种体制,无所不包;②体制上突破创新;③提出新颖的史学思想,表现出卓越的知识。 6、福建史学兴盛的原因? 答:除了刻书业发达,重科举,读书蔚然成风,教育普及等原因外,还在于福建地外一隅,战乱较少波及,书籍相对保存完好,不少闽人

以藏书为乐使史学家有书可查。这就是史学兴盛的原因。 二、论述题 1、试论述闽文化研究的现状和意义? 答:闽文化研究的现状:与其它区域文化研究相比,闽文化研究显然还较为沉寂,还不是那么热火,也没有形成某种阵势,但九十年代以来有了很大的进展。 闽文化研究的意义:有利于进一步发掘闽文化遗产,抢救一些濒濒失传的文化现象,由此推进学术研究,丰富整个中华民族文化。 2、试述为什么在学《闽文化概论》这门课?学习后对自己有什么启发和帮助? 答:学习这门课,能对《闽文化概论》有个别深刻的理解,能对早在福建开发时期,对问南始为主的中原人亡现状在批分期进入闽地,对福建的发展有了一些肤浅的限解。学了这门课后,对闽文化的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进行了一些肤浅的探讨,它有美闽文化特点的魅力与深厚的内涵,我想,闽文化与其它区域文化有不同之处,是它的影响已仅仅在福建,在国内而是步出国门

我心目中的福州“十大”文化特色.d

福州的十大名文化特色一定要以福州地缘优势、人文优势、名人效应为依据,推动福州的城市发展福州是福建省省会,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沿海开放的港口城市,自古榕荫满城,“暑不张盖”,故名榕城,城内“三山两塔一条江”别称“三山”,福州山清水秀,人文荟萃,是东南沿海一颗璀灿的明珠。尤其值得福州人自豪的是“三坊七巷”,人文景观闻名遐迩,林则徐、严复、陈宝琛、林觉民、萨镇冰、冰心、邓拓等名人故居闻名天下。三坊七巷孕育出一代代出类拔萃的英杰,他们的杰出的历史成就,为中华民族和福州作出了重大贡献,尤其是左伟伟人、林则徐是中国放眼着世界的第一人虎门销烟震惊中外,名扬千古,世代缅怀,成为楷模。正是这种福州文化内涵所包含的精神,传播“物产天铎,适者生存”的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翻译了《天演论》激起了全国人民救亡扶贫的革命浪潮,因此三坊七巷首推福州文化特色之首。马尾船政文化谱写了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创办于1866年的福建船政学堂,是清代第一所水师学堂,也是中国近代最早的海军学校,它采用西方教学方式,接受世界先进科技成果,并派出学员留英、法,使中国的第一代人才脱颖而出,其中有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海军名将林泰曾、刘步蟾、叶祖桂,民国海军总长和总司合刘冠雄、萨镇冰、黄钟瑛、杨树庄、杜锡桂、陈绍宽、梁序昭以及海军将领兰建框、林建章、李鼎新等人。因此我把船政文化推为福州文化特色的第二名。福州的工艺寿山石雕、脱胎漆器、软木画等享誉中外。福州的寿山出产一种晶莹温腻,五彩斑斓的“灵山”并以寿山雕刻大师的工艺,而独霸天下,名扬中外,如陈敬祥的“求偶鸡”工艺巧夺天工,名扬天下。脱胎漆器在首届巴黎博览会获头等到金牌奖,被誉为“不可多得的东方特产”,与江西景德镇瓷器和北京景泰蓝被誉为中国传统工艺“三宝”。福州木画以奇巧和木作画形式传播中外,涌现了吴启棋、陈锟、陈庄等工艺名家,成为福州工艺品的瑰宝之一。所以“福州的工艺寿山石、脱胎、木画可作为福州文化特色的第三名。郑和下西洋,从福州长乐的太平港,并在此训练兵丁,储备食物,等候季风,而后从闽江口扬帆出海,这里的天妃宫,记载着郑和下西洋的有历史。郑和下西洋是中国海上交通和贸易的奇迹,为中国和世界各地的友好往来做出具有贡献,名锤千古,可排福州文化特色第四名。罗星塔、乌塔、白塔是海外骄子引以为豪的象征。罗星塔位于马尾的江边,海外赤子从海上回归福州第一眼看见的就是罗星塔,白塔、乌塔位于福州的闹市中心,是研究古代闽中历史文化和建筑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此外岩石遗像巧夺天工,福州人尽管城市建设,面貌换新颜,但罗星塔、白塔、乌塔依然在福州市留下美好的记忆而使在海外,人们议论的话题离不开三塔,就像美国的“自由女神”像,因此笔者把她列为福州文化特色的第五名。闽江是福建的母亲河,纵横交错的网状水系,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使福州成为名副其实渔米之乡,茉莉花、荔枝、橄榄、柑橘、龙眼,美不胜数。闽江文化源远流长,闽江的水孕育着福州的人民,福州人是喝着闽江水长大,对闽江有着特殊的感情。此外,闽江四桥全面上马为福州的交通立下汗马功劳,闽江给福州带来的商业商机,如台江商贸城、中亭街、金山开发区、江滨大道使福州人生活更加繁荣,灿烂美好,闽江的水为福州历史文化名城注入了血液,它将放射出绚丽耀眼的光彩,因此笔者把它列为福州文化特色的第六位。昙石山文化遗址,这里出土了福州早期的陶器,把福州的历史文化推进了近千年为福州的考古,古文化遗迹的研究提供可靠的基地,它的发现就像中国西安的兵马俑,我把它推为福州文化特色的第七名。鼓山、于山、乌山是福州的名山,是著名的旅游胜地,尤其是鼓山涌泉寺有着千年的历史,在中国佛教文化史上留下一席之地,鼓山、于山、乌山自唐宋以来的摩崖石刻、碑刻、石廊、楹联达400~500处之多,是珍贵的文化艺术宝库,可列为第八名。闽剧评话,地方色彩浓厚,形成福州文化特色的古老乡间文化和美食文化相辅相成,尉为大观,真是所谓民谣唱的:“鱼丸、燕丸、太平燕、年年百食不厌、蛎饼、锅边糊、汤面街头街尾都可见,“闽剧评话喜闻乐见,老少皆宜,遍布城市”。闽剧评话具有传统色彩的福州戏剧文化,唐代福州就有歌舞百戏的演出,辛亥革命后,闽剧兴盛,涌现了郑奕奏等闽剧“四大名旦”和陈春轩等闽剧“四大武生”,剧团名人赵香港、台湾、新加坡、日本、澳门、法国、马来西亚等演出,受到海内外观众的欢迎。福州评话、历史悠久以说话、说唱、说白等形式,深受福州市喜欢,因此我把福州闽剧和评话列为福州文化特色的第九名。闽菜具有1000多年的历史,别具一格,闽菜的主体、色、香、味、形绚丽可口,以烹制海味山珍为主,烹调特擅炒、熘、炸、炖、焖、氽、煨,并以汤菜见长,最具代表菜谱有“佛跳墙”“鸡汤氽海蚌”“八块鸡”“全折瓜”“荔枝肉”等,其中以“佛跳墙”最有著名深受中外美食者好评,因此我把闽菜列为福州文化特色第十名。 综上所述,我根据和综合他们的知名度,影响度而排列,只代表我的观点,当然,福州的城市文化特色还有许许多多,因此我想福州的文化特色要体现人文精神、名人遗迹、历史文化、生活风俗、山水风光、工艺美术等多方面,福州的十大名文化特色一定要以福州地缘优势、人文优势、名人效应为依据,通过福州十大文化特色的评选推动福州的城市发展,使福州成为繁荣兴旺、科技先进、教育发达、交通便捷、人民生活富裕的现代化城市,我相信福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一定会焕发出它迷人的光彩,以迎接二十一世纪的更加辉煌。 作者:福建省收藏家协会通讯地址:福州二中转张祖仁邮编:350001

2017闽文化形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20题,每题2分) 第1题(已答). 清代福建最著名的两个画家为()A. 上官周.华嵒B. 上官周.黄慎C. 华嵒.黄慎D. 翁陵.华嵒【参考答案】C【答案解析】 第2题(已答). 福建年画产地主要集中在泉州、漳州、福安、福鼎等地,其中以()年画最为有名,它既有北方年画之粗犷,又兼有江苏年画之秀丽。A. 泉州B. 漳州C. 福安D. 福鼎【参考答案】B【答案解析】 第3题(已答). 祖籍浙江平湖的()于1929年1月入闽后,先后在闽南十四年时间,曾挂锡过厦门、南安、泉州、惠安、晋江、漳州、同安、永春等闽南名刹51所,并创办了南山律学院。A. 太虚法师 B. 常惺法师C. 印顺法师 D. 弘一法师【参考答案】D【答案解析】 第4题(已答). 明代统治者厉行海禁二百年之久,但位于()的月港依然帆樯如栉,海外客商汇聚,成为全国最大的走私港。A. 晋江B. 龙海C. 厦门 D. 东山【参考答案】B【答案解析】 第5题(已答). 在闽中四先生中,()最为重要。A. 陈襄B. 郑穆 C. 陈烈 D. 周希孟【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 第6题(已答). 清代河南祥符人周亮工在闽任职时所撰的(),内容为福建的物产、风土、人情、工艺、文化、人物和掌故逸事,是研究福建地方史有价值材料。A. 《闽部疏(一卷)》B. 《长溪琐语(一卷)》C. 《闽中录(八卷)》D. 《闽小纪(四卷)》【参考答案】D【答案解析】参考书本 第7题(已答). ()是元代福建颇有名气的作家,被称为元四大家之一,其诗歌理论著作为《诗法家数》。A. 黄镇成 B. 杨载 C. 洪希文 D. 林泉生【参考答案】B【答案解析】 第8题(已答). 保生大帝也称吴真人,原名吴夲,医术高明,所治之疾,无不痊愈,百姓()都求他保佑。A. 生病难愈 B. 出门远行C. 生意亏损 D. 诸事不顺【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 第9题(已答). 宋代福建的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读书蔚然成风,最忆市桥灯火静,巷南巷北读书声指的是()的读书风气。A. 福州B. 南安C. 汀州D. 延平【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 第10题(已答). 闽西最大的圆形土楼是永定的( ),由于建筑规模宏大,故有姑嫂夸楼的故事:某村一次婚宴上,两个年青女子在同桌吃饭时,都极力夸耀自己的楼屋如何之大,等到双方问清自己所夸之楼时,才知道都住在同一楼,且为姑嫂。A. 承启楼B. 深远楼C. 齐云楼D. 二宜楼【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 第11题(已答). ( ),福建经济高度发展,人口急剧增长,山区被大规模开发,农业上实行精耕细作,经济作物如葛麻、甘庶、茶、荔枝等都得以大规模种植;手工业中,以造船业、制瓷业为最。A. 唐末五代B. 宋代C. 元代 D. 明代【参考答案】B【答案解析】

福州乡土文化和闽南文化的差异

福州乡土文化和闽南文化的差异 霜降时,闽南风俗吃鸭子、杮子 霜降含有天气渐冷、开始降霜的意思,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在公历10月23日或24日,太阳位于黄经210°时为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 霜降时节,各地都有一些不同的风俗,就像大家都熟知的清明节扫墓、重阳登高、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赏月等等都是长久以来传承下来的节气民俗。关于霜降,百姓们自然也有自己的民趣民乐。 闽台民俗:霜降吃柿子 在我国的一些地方,霜降时节要吃红柿子,在当地人看来,这样不但可以御寒保暖,同时还能补筋骨,是非常不错的霜降食品。泉州老人对于霜降吃柿子的说法是:霜降吃丁柿,不会流鼻涕。有些地方对于这个习俗的解释是:霜降这天要吃杮子,不然整个冬天嘴唇都会裂开。住在农村的人们到了这个时候,则会爬上一棵棵高大的柿子树,摘几个光鲜香甜的柿子吃。片片黄叶如花似梦,与红红的柿子交相辉映,好一幅深秋的田园风景图!不知给人们带去多少淳朴和美好情愫的回忆 鸭子好吃霜降补 闽南台湾的民间在霜降的这一天,要进食补品,也就是我们北方常说的“贴秋膘”。在闽南有一句谚语,叫做“一年补通通,不如补霜降”。从这句句小小的谚语就充分的表达出闽台民间对霜降这一节气的重视。因此,每到霜降时节,闽台地区的鸭子就会卖的非常火爆,有时还会出现脱销、供不应求的情况。乐得卖鸭子的老板们嘴都合不拢了,看来他们也必定会过一个开开心心的霜降节气了。 除了上面我们说到的鸭子、柿子,另有些地方到了这天一定要吃些牛肉。山东农谚更有意思:处暑高粱,白露谷,霜降到了拔萝卜。看来还真是吃什么的都有啊。 霜降时台湾南部的二期水稻已经成熟准备收割,也是台南麻豆镇白柚的收获期,白柚具有降低血压和退热的疗效。南部的高雄和屏东东港有硼串和目贼等鱼类,北部的淡水出海口有龙虾。 闽南端午习俗在延续中华民族传统习俗的同时,也保留了各自独特的民风习俗,形成了形态各异、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福建省民俗学会常务副会长石奕龙教授说,闽南过端午共同的习俗有三类:一类是驱毒、驱虫、避邪类,如端午节午时用兰草水洗浴、炒盐作为午时盐、采草药作为午时茶;一类是吃碱粽子、发糕等端午仪式食品;一类是划龙舟,兼有中原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特点。 闽南各地还有各自独特的端午习俗。据介绍,泉州端午节有很多祈福消灾习俗,包括门楣插“五瑞”(即五种植物)、小孩胸佩香袋、泡雄黄酒、炒午时盐等。另外还有一种谐趣的驱邪消灾的习俗叫“采莲”,采莲队伍中有铺兵、锣鼓阵、花童或男扮女装的提花婆,由一位扮相邋遢不堪、手举长杆幡旗的“醉汉”充当前导,最后由四人抬着一具木雕龙头压阵,为沿途的民众入室舞旗拂扫。

福州小吃文化及其传承与发展

福州小吃文化及其传承与发展 小吃,是一类在口味上具有特定风格特色的食品的总称,可以作为宴席间的点缀或者早点、夜宵的主要食品。而福州传统小吃代表福州文化的传承,从食中了解民生,了解福州这个城市,是本文的重心。 福州小吃是自然环境及地方文化土壤中孕育、发展而来的,而它目前的现状,呈现出品牌化、现代化、国际化的趋向;在当今市场激烈竞争下,从市场份额、政府态度、消费群体来看,福州小吃的局限性也越来越凸显。把福州小吃的优势和不足相比较,既看到商机也看到危机,如何在夹缝中吃出点名堂,是福州小吃面临的重大问题。 当然,“福州小吃”仍是福州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历史和影响与福州菜一样引人注目。接下来我就简单地介绍几种小吃及其渊源文化。 一、鱼丸 福州鱼丸是以鱼肉做外皮的带馅丸子,选料精细,制作考究,皮薄均匀,色泽洁白晶亮,食之滑润清脆,汤汁荤香不腻。福州有“没有鱼丸不成席”之说,尤其是回榕探亲的侨胞,都喜欢品尝家乡的鱼丸,一饱口福。福州习俗,在办酒席时,客人都要“夹酒包”,过去的“酒包”中都有鱼丸,个头有小孩子拳头大小,“夹”回家,要切成小块,大家吃。 90年代的福州街巷到处都有鱼丸摊店,除店卖外,还有走街串巷肩挑叫卖者,他们以调羹敲打小碗招徕顾客。而如今福州最出名的,还是莫过于三坊七巷的“永和鱼丸”了,它分为墨鱼丸,鲨鱼丸,鳗鱼丸等几种,我个人认为墨鱼丸外皮劲道,味道最佳,但也有许多人喜欢鳗鱼丸的软糯有味,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这非但不影响福州人对于鱼丸的喜爱,还吸引了更多人专程为“永和鱼丸”而来,让它的名气越做越响。 二、芋泥 说到芋泥,就会想起至今流传甚广的“福州冰淇淋”的故事。福州先贤林则徐被誉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福州名小吃“太极芋泥”就因为他的逸事而增色不少。据传,1839年,林则徐受命为钦差大臣,赴广州禁烟。美、英、俄、德等国的领事为了奚落中国官员,特备冰淇淋作冷餐宴请林则徐。在宴席上,初见冰淇淋的林则徐见其丝丝冒着白气,以为是一道热菜,放在嘴边吹了又吹才送入口中———谁知那冰淇淋却是冰冷的。在座的列强领事们哈哈大笑。 不久,林则徐备宴回请。席末,他上了福州名菜“太极芋泥”。这是用槟榔芋蒸熟后除去皮和筋,压成细泥状,拌上红枣肉、冬瓜条等果料再蒸透取出,加白糖、猪油等拌匀成芋泥,然后再用瓜子仁、樱桃在芋泥上面装饰成太极图案的小吃。才出锅的热芋泥滚烫之至却并不冒热气。外国领事们一见这道菜颜色暗红发亮,油润光滑,犹如双鱼卧伏盘中,色香俱全,却不识其名,便问翻译。来自北方的翻译却也不识这道福州街头巷尾的小吃,灵机一动说,这是林公招待的“福州冰淇淋”。领事们迫不及待地想先尝为快,结果也可想而知。所以,至今为止,芋泥也一直是福州人在聚餐上最后才会端上的一道美食,也是我最喜爱的福州甜食之一。 三、锅边糊 锅边糊,用福州话也称为“鼎边糊”,这是一道极其大众化、人人喜爱、独具福州风味的小吃。以往郊区农闲或立夏时制作,或用于一家聚会,或分送邻里亲友。传说,此小吃亦与戚家军有关:倭寇侵犯福州南郊林浦乡,刚一上岸就被戚家军杀败得狼狈而逃,百姓欢欣鼓舞。戚家军来到福州下渡时,接到报告说倭寇残部在蠢蠢欲动,当即集队前往。百姓心疼将士们饿肚子打仗,磨出米浆,备好虾米、鱼干肉等作料,烧好油汤,再将米浆分批粘着锅边滑入油汤,烹制成糊。将士们饱餐后,迅速全歼残敌。

福州地域文化 李琳

福州地域文化简介 10级地理科学3班李琳41009123 一、福州概况 福州位于福建省东部沿海,闽江下游,介于北纬25°15′--26°39′,东经118°08′--120°31′。东濒东海,与台湾省隔海相望。福州市区所在地属于典型的河口盆地,盆地四周被群山峻岭所环抱,其海拔多在600~1000米之间,境内地势自西向东倾斜。全市总面积12154平方公里,其中市区总面积1786平方公里。 福州是福建的省会城市。‘因洲北有福山’因此得名:‘福州’。福州有着2200多年的建城史,早在公元前202年,闽越王无诸就在此筑城建都,称为“冶城”。唐开元十三年(725年)设福州都督府,始称“福州”。五代梁开平二年闽王王审知扩建罗城,将风景秀丽的于山、乌石山、屏山圈入城内,使福州形成“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独特城市,“三山”也就成了福州的别名。闽江宛如绿带穿城而过,三山一水成为榕城的主要标志。北宋治平四年(1067年)郡守张伯玉,编户植榕,此后,满城绿荫蔽日,暑不张盖,所以得“榕城”之美称。 屏山乌山鼓山 福州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也是一座独具特色的旅游城市。风景名胜无数。福州第一胜景鼓山,国家级重点佛教寺院、旅游名胜西禅寺早已蜚声海内外。福州现有公园33座,其中最古老的古典园林西湖,已有1700多年历史,经过多次整治,如今杨柳护堤、碧波荡漾,宛若青春少女;近年来新开辟的金牛山公园是全国一流的现代化公园之一;闽江公园(北园)有七大景园,全长5.6公里,集景点和人文景观为一体。还有郊县平潭海坛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永泰的青云山、方广岩,福清的石竹山,连江的青芝山,闽侯的十八重溪等等。这

些名山秀水,风景如画,与悠久的历史、多彩的文化相映生辉,吸引着无数的中外游客。二、福州的民俗与工艺 (一)拗九节与二月二 正月廿九日,是福州特有的民间传统节日。“拗九节”又称“后九节”、“孝九节”和“送穷节”。这天清早,家家户户都用糯米、红糖,再加上花生、红枣、荸荠、芝麻、桂圆等原料,煮成甜粥,称为“拗九粥”,用来祭祖或馈赠亲友。已出嫁的女儿,也必定要送一碗“拗九粥”,有的还要加上太平面、蛋、猪蹄等,送回娘家,孝敬父母。此外,凡是人的岁数逢九,如九岁、二十九……(称“明九”),或是九的倍数,如十八岁、二七岁、三十六岁……(称“暗九”),也要像过生日一样,吃一碗“太平面”,以求平安、健康。在福州人的传统观念中,“九”是不好过的。 “拗九节”来源于“目连救母”的传说。据传,古时候有一叫目连的,其母生前悍恶,死后被关在阴间牢房里,他探监时,经常送食物给母亲吃,但均被看守的狱卒给吃掉了。后来,他想了一个办法,用荸荠、花生、红枣、桂圆、红糖等原料与糯米混合,煮成甜粥,盛上碗后,再洒一把黑芝麻送去给母亲,看守狱卒见这稀饭黑乎乎的,问道:“这是什么?”目连随口答道:“这是拗垢粥。”(福州话“九”与“垢”谐音)看守信以为直,认为这粥很脏,不敢吃。因此“拗九粥”才昨以送到目连母亲的手中。这天正好是正月廿九,目连的母亲这年也正好二十九岁,俗中,正月分为“三九”,正月初九称为“上九”,十九称为“中九”,廿九称为“后九”,所以这粥便叫“后九粥”。以后又以粥的颜色拗黑,叫“拗九粥”,以目连孝顺母亲,又叫“孝九粥”。 不管是正月廿九,还是二十九岁,都是目连的母亲落难的年月,于是福州人逢九就犯忌,认为“九”是厄难的岁月,所以,凡逢“九”岁数的人要吃太平面,出嫁的女儿,也要给父母送“九”,以求父母平安、健康。 “拗九节”过后三天,便是农历二月初二,这一天也是福州特有的传说节日,简称“二月二”。二月二这天,福州人不吃糖粥,改吃咸粥。咸粥是以糯米、芹菜、葱、蒜、虾米、海蛎、肉丝等为原料,煮成的咸味稀饭。二月二煮咸稀饭,主要是因为古时的福州,物质不丰富,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很低,平时难得鸡鸭鱼肉,只能在过春节前,才有必要又有可能采购一番,为大年三十和正月备足“粮草”(因为正月期间,许多商家也停工休息,市场上不易买到合适的食品)。储存了将近一个月的食品,能吃的已经吃完了,吃不完的也到了即将腐烂变质的时候了,节俭的家庭主妇就在二月二这天,把正月尚未吃完的食品都混在一起,加一些糯米,煮成稀饭,全家人围在一起把它吃完,以免浪费。二月二之后,又开始了平常百姓粗茶淡饭的日子。久而久之,二月二煮咸稀饭的习俗就形成了。由于二月二源于清理、烹调正月富余下来的食物,所以,有的人家有富余食物的就煮,没有富余食物的就不煮。这就是二月二不如“拗九节”热闹、规范的缘故。但是,二月二毕竟弘扬了福州人不铺张浪费、勤俭持家的传统美德。 (二)冬至与搓[米时]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但福州俗定这一天为冬节。旧时,人们在此节日前夕,合家聚在一起,在祖先牌位前搓[米时]。“[米时]”是大米和糯米按一定比例混合,磨成浆,压成半干后搓成的圆形丸子,煮熟,外粘豆粉、糖即可食用。福州人搓[米时]时,桌上置竹箩,箩中放红桔数粒、红筷一双、纸花一对等。搓[米时]也称“搓圆”,寓意团圆;[米时]则象征“时来运转”。搓[米时]由全家人围坐在圆桌周围,边搓[米时],边唱歌,如:“搓[米时]之搓搓,依奶疼依哥,依哥讨依嫂,依弟单身哥……”。许多歌词都寓有和睦、添丁、增寿的含义。 搓[米时]时,桌上摆一对体胖腰圆的泥人子,俗称“火儿牳”,意义今不可考。“火儿牳”形似年轻女性,样子很丑,所以福州讥讽长相差的姑娘谓“和火儿牳一样”。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