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 50年华北地区降水量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近 50年华北地区降水量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近 50年华北地区降水量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第25卷 第2期

自 然 资 源 学 报Vol 125No 12 2010年2月JOURNAL OF NAT URAL RES OURCES Feb .,2010 

收稿日期:2008-06-24;修订日期:2009-10-06。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07BAC03A02);科技专项(2007FY120100);上海市气象局启明星专项(QM200801)。

第一作者简介:张皓(1982-),男,天津市人,硕士,工程师,主要从事作物生长模拟与气候变化影响方面研究。E 2mail:zhangh@cli m ate .sh .cn

3通信作者简介:冯利平,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作物系统模拟、资源利用与气候变化方面的研究。E 2mail:fen 2gl p@cau .edu .cn

近50年华北地区降水量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张 皓1,2,冯利平13

(1.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100193;2.上海市气候中心,上海200030)

摘要:利用华北地区(京、津、晋、冀、鲁、豫)92个气象台站近50年的逐日气象数据,采用趋势分析法和小网格法分析华北地区降水量的时空变化规律,并利用GI S 工具实现空间分异表达。结果表明:华北地区降水相对较少,年均降水量为614mm 。年均降水量呈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的趋势。春季降水纬向分布明显,而夏季降水经向分布更为突出,秋冬季降水与年降水分布相似。随着年降水量由多到少变化,多雨区由东部沿海向南部地区移动,少雨区呈由中西部地区向中北部地区移动的趋势。该区降水年际变异性强,年降水和夏季降水均呈明显的降低趋势,春季降水略呈升高趋势,冬季降水升高趋势更为明显。1980年为由多雨期向少雨期的转折点,降水量存在8~10a 的显著振荡周期。20世纪60年代为月降水正距平出现最多的时期,而80年代和90年代为月降水负距平出现最多的时期。华北地区降水量季节性差异明显,夏季降水集中,全年65%~85%的降水量集中在6—9月。

关 键 词:华北地区;降水量;趋势分析法;小网格法

中图分类号:P42616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3037(2010)02-0270-10华北地区主要位于半湿润半干旱地区,降水是其水资源的重要来源之一,影响着当地粮食生产、生态环境安全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降水量变化的时空分布受季节、纬度和地理因子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年际和年内变化特点,对农业生产,特别是部分地区仅依赖雨养条件的农业生产来说,其影响尤为突出。研究华北地区降水量时空变化规律与特征,有助于合理利用降水资源和进行水资源的有效管理。

华北地区降水量的变化特征已有学者做过研究。牛存稳等

[1]分析了华北地区降水年代际变化、年际变化及其产生原因,孙燕等

[2]研究了异常降水在年际和年代际间的变化规律和特征,张利平等[3]归纳出华北地区降水存在的主要周期变化,陈烈庭

[4]对华北地区夏季降水标准差的空间分布和降水距平百分率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的地域特征进行了分析。目前的研究对降水量空间变化涉及较少,分析精确度也较低,为了更为精确、深入地反映华北地区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本文利用该区92个气象站点近50年逐日降水资料,采用小网格法划分精细化网格,拟合不同分区降水要素方程,采用GI S 逆距离加权插值法,分析华北地区降水的时空变化规律和特征,实现降水变化的空间分异表达,以期为华北地区降水资源科学合理利用和农业生产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2期张 皓等:近50年华北地区降水量时空变化特征研究271 1 材料与方法

研究区域大致位于东经110°~122°,北纬32°~43°之间,其范围是淮河以北、河套以东至沿海、燕山以南,包括京、津、晋、冀、鲁、豫地区。资料来源于中国气象局在华北地区设立的包括北京、天津、石家庄、郑州、太原、济南等92个气象台站的逐日气象资料和台站信息(图1)。降水记录年代从1951—2005年,部分建站时间较晚的台站,选取从有数据记录开始的年份至2005年的逐日气象资料。

注:1冀北山地,2河北平原西区,3河北平原东区,4黄河中下游,5黄淮平原和山东半岛,

6山西西北山地,7黄土高原,8汉水流域。

图1 华北地区气象台站点及不同降水区域分布

Fig 11 W eather stati ons and distributi on of different p reci p itati on area in North China

111 降水要素方程的建立及检验

地形因素对于山区降水量分布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考虑到华北地区的地形除了西部太行山山脉和北部燕山山脉少部分地区外,其余都以平原为主,海拔高度的变化相对比较平缓,研究将宏观地理因素中的纬度(φ)、经度(λ)和海拔高度(h )作为区域降水的影响因子考虑,降水要素方程表示为:

R =a i +b i φ+c i

λ+d i h (1)式中,a i 为常数项,b i ,c i ,d i 分别为纬度(φ)、经度(λ)和海拔高度(h )的系数,i 为分区。

为精确计算各网格点降水量,本研究参考相关文献[4]

,将华北全区分为8个自然区,并进一步细划为23个小区(图1)。对每个降水小区,结合站点降水数据、经纬度和高程数据,拟合12个月降水方程和1个年降水方程,共拟合299个方程。

采用相对误差和拟合指数两个统计量对方程进行检验和误差分析。相对误差和拟合指数表示为:

δ=(S -A )/S (2)

Q =1-AB S (δ

)(3)式中,Q 为拟合指数,δ为相对误差,S 为拟合降水量,A 为实际降水量。拟合指数越接近1效果越好。

112 高程图的生成

将华北地区气象台站的经纬度和海拔高度资料作为属性数据,利用地理信息系统A rc 2

 自 然 资 源 学 报25卷272

vie w312a的空间分析功能,使用样条函数内插(Sp line)方法插值[5],生成华北地区海拔高度分级图,即华北地区高程图。

113 降水量的插值

研究[627]认为对于降水站点不是很密集的地区,逆距离加权平均法(I D W)有助于提高预测数据的精度,本文中各月及年降水量的插值采用I D W法。在大比例尺地图上研究区域范围内,以经纬度20′为步长创建20′×20′网格,交点称为网格点,计算确定出580个网格点。利用A rcvie w312a的信息识别功能,将生成的高程图与网格点图层叠加,确定每一网格点的高程值。基于网格点的经纬度及高程值,并结合降水方程,生成近50年各网格点逐月及年降水数据,再进行插值,得到各月及全年降水量在空间上的分布趋势图。

114 降水年型的划分

为了研究降水量在不同降水年型下的空间变化情况,对该地区的降水年型进行划分。以年降水量为主要参考标准,以年降水距平百分率±10%为指标,划分为丰水年、平水年和枯水年3种类型。同时排除洪涝及气象干旱等特殊年份的影响,分别选取1990、1987和1981年作为丰水年、平水年和枯水年的代表年份(表1)。

表1 降水年型及其代表年份

Table1 Rainfall year2type and rep resentative year

年型距平百分率/%降水量/mm出现频数代表年份

丰水年>10>67315111990

平水年-10~1055110~67315311987

枯水年<-10<55110131981

2 结果与分析

211 降水方程建立与检验

根据前面介绍的方法,针对每个降水分区拟合12个月及全年降水方程,共299个方程。将各分区各方程系数绝对值平均化处理得知,绝大多数分区的系数b和c均大于系数d,在23个分区中,有14个分区方程系数表现为b>c>d。偏回归系数的关系表明站点的纬度和经度对降水的拟合贡献较大,且在多数地区纬度对拟合降水量的影响高于经度影响。

利用各气象台站逐月及全年的实际降水数据对拟合值进行验证,以某气象台站所在的小网格区域4个网格点中距离该台站最近格点的拟合值作为该台站的降水量,进行误差分析。结果表明,各月及年的相对误差(δ)绝对值的平均值在5158%~16143%之间,方程的拟合指数(Q)的平均值在0184~0196之间,方程拟合效果较好。

212 降水空间变化特征分析

华北地区近50年年均降水量的空间分布如图2(a)。可以看出,降水量呈明显的纬向分布,有随纬度的增高而减少的趋势,并且由于受到海陆气候的影响,沿海地区的降水量普遍高于内地,有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的趋势。降水的高值区位于河南南部信阳、固始一带,年降水量均在900mm以上;河北东部地区年降水在650mm以上,特别是天津北部至遵化、青龙一带,最大降水量可达750mm以上。山西中北部地区由于受到西部五台山等地的地势影响,年降水也可达670mm以上。河北西部地区年降水量为华北地区的最低值,最低降水仅为350mm左右。

 2期张 皓等:近50年华北地区降水量时空变化特征研究273

图2 华北地区近50年年均(a)及丰水年(1990)(b)、平水年(1987)(c)和枯水年(1981)(d)降水空间分布Fig12 Spatial distributi on of p reci p itati on for mean yearly(a)and rainfall2type of high(1990)(b),mean(1987)

(c)and l ow(1981)(d)in recent50years in North China

不同降水年型下,华北地区降水量的分布有较大的差异。丰水年(1990年)[图2 (b)]年降水呈由东向西逐渐减小的趋势,高值区大致位于山东中南部,泰安、费县一带,年降水可达1700mm以上;低值区大致位于河北怀来、张家口一带以及山西中西部地区,年降水量在500mm以下。平水年(1987年)[图2(c)]年降水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小的趋势更为明显,山东中南部、河南南部为多雨区,固始、信阳等地区降水在1450mm 以上;山西中北部、河北西北部的降水低值区,降水量仅为450mm。枯水年(1981年) [图2(d)]年降水呈现较明显的纬向分布,降水高值区主要位于河南西部和南部信阳、栾川一带,最大降水量达1000mm;低值区主要位于河北中部怀来、蔚县一带,最小降水量在250mm以下。

不同降水年型下,华北地区降水量分布受海陆气候影响较明显,丰水年沿海地区的降水量普遍高于内地,降水高值区位于华北东部沿海地区,平水年和枯水年降水高值区逐渐向华北南部地区移动,沿海地区降水相对较少。因此,热带海洋气团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沿海地区的降水量,同时也影响着整个华北地区的降水量。

不同季节降水量空间分布有一定的差异(图3),总体上多年平均各月降水与年均降

 自 然 资 源 学 报25卷274

水具有相似的分布特征,呈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的趋势。春季降水的纬向分布趋势明显[图3(a)],河南中南部地区降水均在120mm以上,为降水多雨区,河北大部、北京、天津以及山西中北部地区为少雨区。夏季降水的经向分布趋势更为突出[图3(b)],多雨区位于河北东部、山东中、南部以及河南南部地区,其中降水最大值位于费县、莒县一带,达600mm以上,山西西部和北部、河北西北部为少雨区。河南西部和南部地区为秋季降水多雨区[图3(c)],降水量最大值出现在河南南部信阳一带,少雨区位于山西北部、河北中北部及北京、天津部分地区,最小降水量在80mm以下。冬季降水与年降水具有相同的分布特征[图3(d)]。

图3 华北地区近50年均春季(a)、夏季(b)、秋季(c)和冬季(d)降水量空间分布

Fig13 Spatial distributing of mean rainfall of s p ring(a),summer(b),autumn(c)and winter

(d)in recent50years in North China

213 降水时间变化特征分析

21311 年季降水的时间分布特征

华北地区近50年年降水量有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表现为较为剧烈的逐年降水波动以及较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图4(a)]。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降水较多,20年中有13年降水标准化距平值为正,最大降水出现在1964年,降水量达94410mm;20世纪70—90年代降水变化相对平稳,1997年出现了近50年来降水的最小值,仅为44313mm;2000年以后,逐年降水出现负向波动,而后逐渐趋于平均水平。1951—1980年降水正距平的年份较

 

2期张 皓等:近50年华北地区降水量时空变化特征研究275多,为近50年来的多雨期;1981—2005年降水负距平的年份较多,为近50年来的少雨期。1980年是华北地区降水由多雨期向少雨期变化的转折点。

图4 华北地区近50年年降水量标准化距平(a)及不同年代月均降水量标准化距平(b)

Fig14 Annual variability of yearly p reci p itati on standardized anomalies(a)and standardized anomalies of

monthly mean p reci p itati on of decades(b)in recent50years in North China

华北地区近50年不同季节降水量年际变化趋势的差异很大(图5)。春季平均降水量为9312mm,最大值与最小值出现在1964年和2001年,分别为19013mm(2189,距平值,下同)和3317mm(-1177),总体变化略呈升高趋势。夏季平均降水量为38219mm,最大值与最小值分别为54519mm(2134)和21711mm(-2138),出现在1956年和1997年,总体上夏季降水波动较大,呈较明显的下降趋势。1980年为降水距平由正转负的过渡点,亦可以看作是夏季降水由多雨期向少雨期过渡的转折点。秋季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1918mm,最大值

图5 近50年各季平均降水量标准化距平的年际变化

Fig15 Annual variability of seas onal mean p reci p itati on standardized anomalies in recent50years of seas ons

 自 然 资 源 学 报25卷276

与最小值出现在2003年和1957年,分别为23416mm(2194)和4311mm(-1196),降水总体变化相对平稳。冬季降水的变化与春季降水很相似,但总体升高的趋势更为明显,多年平均值为1614mm,最大值与最小值出现在1990年和1963年,分别为5317mm(3119)和210mm(-1123)。近50年来冬季多雨时段为1984—2005年,22年中有18年降水标准化距平为正,而1951—1983年33年中仅有5年的降水标准化距平为正,为近50年来的少雨时段。

21312 华北地区降水变化周期分析

华北地区年均降水量序列小波分析(图6)表明,在过去近50年,年均降水量具有15~18年和8~10年两个显著振荡周期,其中以8~10年的周期振荡最强。结果表明,平均夏季降水量也具有相同变化规律。

图6 近50年华北地区年均降水序列小波变换分析

Fig16 Analysis of wavelet transfor mati on f or mean yearly p reci p itati on in recent50years in North China

21313 华北地区降水的年代际距平与月距平分析

以1951—2005年华北地区年均降水量61316mm和夏季平均降水量38219mm为常年值,分析降水标准化距平的年代际变化(图7)。结果表明,年均降水量和夏季平均降水量呈相似的变化趋势。20世纪50—70年代降水距平均为正值,年均降水和夏季平均降水的最高值均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分别为63019mm(0188)和42510mm(1162),年均降水的次高值63011mm(0184)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仍高出70年代年均降水量近1913mm (0163),而夏季平均降水的次高值39314mm(0143)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且与60年代夏

图7 近50年华北地区年均降水和夏季平均降水的年代际标准化距平

Fig17 Decadal standard ano maly of annual mean p reci pitati on and su mmer mean p reci p itati on in recent50years in North China

 

2期张 皓等:近50年华北地区降水量时空变化特征研究277季平均降水39011mm(0131)相接近。20世纪80—90年代降水距平均为负值,其中年降水和夏季平均降水最低值均出现在90年代,分别为58311mm(-1155)和35318mm (-1106)。至21世纪年降水和夏季降水的变化呈相反趋势,2001—2005年年降水为62717mm(0172),而夏季降水为37115mm(-0140),这说明与20世纪后半叶相比,21世纪初期夏季降水在年降水中所占的比重有所降低。可以看出,从20世纪中期到21世纪最初5年,年均降水和夏季平均降水均呈明显的减小趋势。

以1951—2005年华北地区各站月均降水量为常年值,对过去6个时期月降水距平进行分析[图4(b)]。结果表明,在6个时期4—10月月均降水中,4月和7月的最高降水正距平均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分别为4218mm(0137)和18314mm(0111),而6月和9月的最高降水正距平均出现在21世纪初,分别为9611mm(0119)和8013mm(0119),50年代、70年代和80年代各有一个月最高降水正距平出现,分别是8月、10月和5月,但90年代无最高降水正距平出现。60年代是所有月(4—10月)中降水正距平最多的年代,80年代仅5月和6月的降水距平为负,80年代和90年代是降水负距平最多的年代,80年代仅5月和9月降水距平为正,90年代仅5月和10月的降水距平为正。

夏季(6—8月)月降水的年代际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除20世纪60年代6月以及70年代8月为负距平外,夏季月降水在50—70年代均为正距平;而除21世纪初6月降水为正距平外,夏季月降水在1981—2005年均为负距平。可见,近50年来华北地区夏季降水在1980年以后呈明显的下降趋势,这与近50年年降水量的年代际变化趋势一致。

3 结论与讨论

(1)华北地区近50年年降水量呈东南—西北向分布,降水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春季降水的纬向分布趋势更为明显,夏季降水的经向分布更为突出,秋、冬季降水与年降水具有相似的分布特征。随着年降水量由多到少的变化,多雨区分布呈由东部沿海向南部地区移动的趋势,而少雨区呈由中西部地区向中北部地区移动的趋势。

(2)华北地区降水相对较少,年均降水量为61316mm,且逐年降水波动较为剧烈。秋季降水随时间变化无明显的降低或升高趋势,春季降水略呈升高趋势,冬季降水的升高趋势更为明显,而夏季降水呈明显的降低趋势。

(3)华北地区年降水和夏季降水具有15~18年和8~10年两个显著振荡周期,其中8~10年的周期振荡最强。年降水和夏季降水随时间的变化均呈下降趋势,且均以1980年作为近50年来由多雨期向少雨期变化的转折点。年降水和夏季降水有相似的年代际变化趋势,20世纪50—60年代降水较多,70年代为过渡期,80—90年代为少雨期,2001—2005年间二者变化趋势则相反,年降水增多,而夏季降水减少。

(4)华北地区降水量的季节性差异明显,夏季降水较为集中,全年有65%~85%的降水量集中在6—9月份。夏季降水的明显减少,是造成近50年来华北地区年降水量降低的主要原因。

本研究考虑了经度、纬度和海拔高度因素进行降水要素方程的拟合,但对于山区降水,山体的坡向、坡度等因素同样影响到降水的分布和大小,利用小网格法对降水时空分布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改进,此外,对于降水呈减少趋势的成因以及对未来的影响也待深入研究。

 自 然 资 源 学 报25卷278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牛存稳,张利平,夏军.华北地区降水量的小波分析[J].干旱区地理,2004,27(1):66270.[N I U Cun2wen,

ZHANG L i2p ing,X I A Jun.W avelet analysis on the p reci p itati on in North China.A rid L and Geography,2004,27(1): 66270.]

[2] 孙燕,王谦谦,钱永甫,等.华北四季降水特征及与我国其他地区降水的联系[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2,

(4):5042508.[S UN Yan,WANG Q ian2qian,Q I A N Yong2fu,et al.Seas onal p reci p itati on characters in North China and

its relati ons with p reci p itati on in other parts of China.Journal of N anjing Institute of M eteorology,2002,(4):5042508.] [3] 张利平,牛存稳,夏军.华北地区降水变化的多时间尺度分析[J].干旱区地理,2004,27(4):5482552.[ZHANG

L i2p ing,N I U Cun2wen,X I A Jun.Analysis on the change of p reci p itati on in multi p le temporal scales in North China.A rid L and Geography,2004,27(4):5482552.]

[4] 陈烈庭.华北各区夏季降水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的地域性特征[J].高原气象,1999,18(4):4772485.[CHEN L ie2

ting.Regi onal features of interannual and interdecadal variati ons in summer p reci p itati on anomalies over north China.P lat2 eau M eteorology,1999,18(4):4772485.]

[5] 祝青林,张留柱,于贵瑞,等.近30年黄河流域降水量的时空演变特征[J].自然资源学报,2005,20(4):4772

482.[ZHU Q ing2lin,ZHANG L iu2zhu,Y U Gui2rui,et al.The s 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bility characteristics of p reci p ita2 ti on in the Yell ow R iver Basin of recent30years.Journal of N atural R esources,2005,20(4):4772482.]

[6] Daly C,Hel m er E H,Qui ones M.Mapp ing the cli m ate of Puert o R ico,V ieques and Culebra[J].Int.J.C li m atol.,

2003,23(11):135921380.

[7] Hasenauer H,Merganicova K,Petritsch R,et al.Validati on daily cli m ate inter polati ons over comp lex terrain in Austria

[J].A gric.For.M eteor.,2003,199(122):872107.

 2期张 皓等:近50年华北地区降水量时空变化特征研究279 Character isti cs of Spa ti o2te m pora l Var i a ti on of Prec i p it a ti on i n

North Ch i n a i n Recen t50Y ears

Z HANG Hao1,2,FENG L i2p ing1

(1.College of Res ources and Envir onmental Sciences,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Beijing100193,China;

2.Shanghai Cli m ate Center,Shanghai200030,China)

Abstract:Taking daily data of recent50years fr om92weather stati ons in North China,the char2 acteristics of s pati o2te mporal variati on of p reci p itati on was analyzed using grid s pot method and trend analysis.Results showed there is relatively less p reci p itati on in North China with an average annual p reci p itati on of614mm.The average annual p reci p itati on has p resented the reduced trend fr om the s outheast t o the northwest in the past50years.There is an obvi ous latitudinal trend dis2 tributi on of p reci p itati on in s p ring and l ongitudinal trend distributi on in summer,while distribu2 ti on of p reci p itati on in autumn and w inter is more si m ilar w ith that of average annual rainfall. W ith the change of annual p reci p itati on from more t o less,the high p reci p itati on belt has p resen2 ted a moving trend fr om east coastal t o southern areas,while lack p reci p itati on belt has p resen2 ted the moving trend fr om central and west t o central and north regi ons.There is str ong yearly variability of p reci p itati on in North China.The annual and summ er rainfall has p resented an ob2 vi ous reducing trend,the s p ring p reci p itati on has p resented a slightly increasing trend,and the p reci p itati on autu m n and w inter has p resented a more obvi ous trend.There exists a remarka2 ble vibrati on cycle of p reci p itati on about8-10years.Year1980is the turning point fr om am2 p le t o scanty rainy peri od.Most positive anom alies of mean monthly p reci p itati on occurred in the 1960s and most negative anomalies of mean monthly p reci p itati on occurred in the1980s and the 1990s.The seas onal difference in p reci p itati on in North China is obvi ous.Preci p itati on is cen2 tralized in summ er.The65%-85%of whole year’s p reci p itati on is concentrated in June-Sep tember.

Key words:North China regi on;p reci p itati on;trend analysis;grid s pot method

地理区域时间分布特征

陆军军官学院五四比武 数学建模竞赛 参赛组编号:022******* 所属队别:学员二旅26队 参赛队员姓名:夏旭东刘小均刘豪 参赛选择的题号是: A 论文题目:地理区域气温时间分布特征

地理区域气温时间分布特征 摘要 1.问题一 问题一是对较短时间内气温的预测,为了能够较准确的预测较短时间段的气温,我们需要对所给数据进行处理,由于问题一是为了求出一天、几天或者一周的气温,我们首先需要计算出三个区每天的平均温度,其次引入三次指数平滑法,并建立时间序列模型,较精确的预测出较短时间的气温,预测结果如下: 20070624 20070624~26 20070624~30 原平均温度22.4 25.37 25 预测值23.91 26.17 26.43 2.问题二 问题二要预测冬季的最高或最低气温,实际上是在第一问的基础上,预测冬季三个月的气温,但这加大了运算量,其实对于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是在一个固定的时间段获得的,因此对一年四季随机抽取三天,观察其气温变化曲线,得出了两个时间段,即0-6时和12-16时能达到每日的最低和最高气温,再利用问题一中的基于EMD的神经网络预测,以所给数据为输入,预测下一年同期气温,比较得出最高和最低气温,如下图: 最高气温最低气温 时间20070221 20061223 平均温度17.6 -9.5 3.问题三 问题三要对2007年冬季气温整体进行分析,由于没有给出2007年的真实冬季气温,我们首先要预测出2007年冬季的气温,第二问我们利用基于EMD的神经网络预测法对2006年的冬季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进行了预测,而得出的预测值与真实值相比,非常接近。因此我们预测2007年冬季的平均气温,也在原有的模型基础上进行求解。然后分析:1.对07年冬季气温的整体性分析2.对07年冬季气温的地域情况的分析3.对2007年冬季气温最高和最低的时间的分析 关键词:主成分分析希尔伯特黄变换 EMD经验模态分解法神经网络预测时间序列法

2001年—2020年我国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

2001年—2020年我国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 摘要 本文利用TRMM卫星的降水资料,对我国2001年—2020年的平均降水和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平均降水进行了分析比较;然后选取了我国华北地区和西北地区对其十年间的降水距平和四季的降水距平进行了对比分析;最后对2005年和2006年全国的降水距平百分率进行了观察,结果表示:由于我国受季风气候、地形、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我国降水随着空间和时间变化而具有明显的变化;华北地区的降水距平高于西北地区,且波动更加剧烈,在西北地区春、秋、冬季的降水距平在零线附近,降水量保持在一个稳定的值,华北地区四季波动相对强烈。 关键字:降水TRMM 时空变化降水距平

目录 摘要.......................................................................................................... I Abstract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一章引言 . (1) 1.1研究意义 (1) 1.2研究现状 (1) 1.3本文研究内容 (2) 第二章资料和方法 (2) 2.1资料说明 (2) 2.2方法 (3) 第三章数据资料分析 (3) 3.1 2001年—2020年全国平均降水分布特征 (3) 3.2 2001-2020年降水的季节平均分布特征 (5) 3.3降水距平分析 (8) 3.4降水距平百分率分析 (10) 第四章结论 (11)

南极海冰的时空变化特征

第16卷第1期极地研究Vol.16,No.1 2004年3月CHIN ESE JOURNAL OF POLAR RESEARCH March2004 研究论文 南极海冰的时空变化特征 马丽娟 陆龙骅 卞林根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81) 提要 依据Hadley中心提供的全球海冰密集度格点资料,利用诊断分析方法,对近35年来南极海冰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在南极地区,海冰平均北界和海冰总面积的变化基本一致,可以用海冰北界来研究南极海冰的时空变化特征。南极海冰最多和最少期分别出现在9月和2月;威德尔海和罗斯海地区海冰最多、变化最大,南极半岛地区海冰最少,变化也小;近35年来环南极地区的海冰有明显的减少趋势。南极海冰变化的时空多样性十分明显,存在着5个变化不同的区域,其中有两个区域近35年来海冰范围扩大,面积增加,而另三个区域则海冰范围缩小,面积减少。不同区域的海冰都存在着较明显的2—3年和5—7年主振荡周期。南极海冰时空变化特征的研究对进一步认识南极地区海2冰2气相互作用的物理过程,讨论南极海冰变异与大气环流和天气气候的关系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南极海冰 数学诊断 时空变化 全球变化 1 引言 全球气候变化是当今举世瞩目的重要课题,南极地区是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区和敏感区。科学家们目前正力图从此发现全球气候变化的前兆。极地是地球大气热机运转的冷源所在地,其海洋和大气状况对于全球大气环流和天气气候变化具有重要作用。南极地区是全球地2气系统的主要冷源之一,而赤道地区则是全球地2气系统的主要热源(周秀骥,陆龙骅等,1996)。旋转地球上冷热源的非均匀分布,正是产生大气环流的直接原因。 海冰是南极地区最重要的大气环境特征之一。海冰的存在及其季节和年际变化,是极地海洋状况最显著和变化最大的特征。海冰所具有的高反射率及其对海洋与大气之间热量和水汽交换的抑制作用,以及海冰生消所伴随的潜热变化,对于极地和高纬度地区大气的热量收支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进而影响极地大气冷源的强度。因此,极地海冰覆盖范围的变化可以通过影响极地大气冷源的强度而影响大气环流。另一方面,由于受极地海陆分布及洋流等因素的影响,海冰地理分布不均,导致极地各区域海冰对大气环流的影 [收稿日期] 2004年2月收到来稿。 [基金项目] 科技部基础工作专项资助。 [作者简介] 马丽娟,女,1979年生。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1级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是极地气象与全球变化研究。

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力分析

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力分析 摘要:基于1997-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数据,从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变化、土地利用程度的变化、土地利用的动态度、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变化等方面,对重庆市土地利用时空特征进行分析,从经济和社会两个方面定性分析了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人文驱动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利益、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宏观政策、人口因素、交通因素等。结合1997-2010年重庆市相关数据,从定量角度分析表明,人口驱动因子和经济发展驱动因子是影响重庆市耕地面积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结合重庆实际,提出了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和“三高”农业既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又能保护耕地和保障粮食安全的政策措施。 关键词:土地利用;一圈两翼;主成分分析;重庆市 重庆地处长江上游,目前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时期,也处于全国统筹城乡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关键时期与重点突破阶段,如何协调好建设、发展和吃饭的问题就成为了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以往对重庆市土地利用变化分析只见于局部地区和小流域[1-5],关于全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也仅限于少数文献[6-9]。 本研究基于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通过对相关文献阅读[10-15],从多个角度更加详细地分析了重庆市1997-2010年这14年的土地利用变化,揭示其时空变化特征,并对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进行分析,以期更加合理高效地配置土地资源,正确处理重庆经济社会发展与耕地资源保护、保障粮食安全提供理论依据。 1 重庆市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 1.1 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变化 1997年直辖以来,重庆市土地利用格局迅速变化。①耕地面积1997-2010年逐年减少,每年平均减少7 031.46 hm2。耕地的占用主要是人们追求经济利益和人口增多、大力发展城镇经济产业、旅游业等政策的结果及重庆市直辖后城市化建设,由1997-2010年建设用地审批情况来看,每年建设用地均占用较大面积的耕地。②1997-2010年园地、林地面积呈逐年增加的态势。园地年均增加7 855.03 hm2,林地年均增加58 165.25 hm2。主要由于退耕还林、还园的政策及经济利益的驱动:一是脆弱的生态环境和三峡库区生态保护,实施森林工程和库周绿化带工程建设等改善生态环境;二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园地的经济效益远p 1.2 土地利用程度的变化 区域土地利用程度变化是多种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综合结果,可以用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来表征某一区域的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值可以表达为:

雾霾时空分布特征及形成原因文献综述穆迪

1.雾霾污染的相关概念和理论 (1)雾霾的概念 雾霾中的雾是近地面的云,霾是漂浮在空气中的硫酸、灰尘等组成的气溶胶。在一定光照,温度,湿度和动力因素雾和霾相结合就形成了雾霾。雾霾的主要成分是直径不大于微米的可入肺颗粒物,称为。首先 PM 是“particulate matter”的英文缩写,是指可吸入颗粒物质,在环境领域被称为颗粒物,在大气科学领域被称为大气溶胶粒子。按气象学定义,雾是水汽凝结的产物,主要由水汽组成;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霾的观测和预报等级》的定义,霾则由包含 PM 在内的大量颗粒物飘浮在空气中形成。通常将相 对湿度大于 90%时的低能见度天气称之为雾,而湿度小于80%时称之为霾,相对湿度介于80%~90%之间时则是霾和雾的混合物共同形成的,称之为雾霾。 (2)雾霾污染的形成机制 雾霾污染的形成机制非常复杂,既有人为原因,也有大气原因。人类活动中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使得污染物大量排放,为雾霾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所以说“污染是元凶”;大气运动包含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种,在雾霾污染形成过程,空气运动扮演“帮凶”的角色。根据中国科学院最新调查发现,中国大陆雾霾污染源主要是燃煤、工业生产、汽车尾气、生物质燃烧以及扬尘沙尘。其中是主要污染物,其污染源所占比重如图 1-1 所示。 由于人类生产生活产生的排放物形成的一次颗粒物通过地面的界面反应,形成二次无机颗粒;同时其他废气通过大气输送和化学反应,形成二次有机颗粒物,这样就形成雾霾的物质基础。气溶胶与湿润的空气在大气条件出现水平方向连续静风和垂直方向逆温时,就产生雾霾,而雾霾的水汽遇冷凝结成雾或轻雾。 图 1-1 主要来源占比图 (3)雾霾污染的危害 1-3-1雾霾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包括对国民经济运行、居民生产生活以及居民身心健康。雾霾天气发生时,空气湿度低于百分之六十,可吸入颗粒物质均匀浮游在于空中,颗粒物质对大气具有一定的散射和吸收作用,使得空气能见度降低,影响交通通讯,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可吸入颗粒物,尤其是可入肺颗粒物通过进入人体循环系统,造成呼吸道炎症、肺炎等病症,加重了人们对于雾霾污染的恐惧感,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 雾霾天气发生后,严重的视程障碍威胁着城市道路、高速公路、航空港、海港、航道的安全。2013年1月北京雾霾事件中,曾发生多起交通事故,1月31日雾霾天气加 冻雨双重影响,导致望京往太阳宫方向高架桥上发生100多辆车追尾事故。 (4)雾霾的分类及物理特征 根据能见度和含水量将雾霾过程划分为雾、轻雾、湿霾、霾 4 个不同阶段。雾、湿霾阶段的相对湿度平均为 95%、91%,轻雾和霾阶段平均相对湿度接近,均为 79%。4 个阶段的主要发生顺序为霾?轻雾→湿霾→雾→湿霾→轻雾?霾,雾前湿霾阶段持续时间长于雾后。尺度>2μm 以雾滴为主的粗粒子数浓度、表面积浓度和体积浓度在雾阶段均显著大于其他 3 个阶段,其中霾阶段浓度最低。雾滴表面积浓度和体积浓度谱在 5μm、13μm 及μm 处分别存在峰值,对雾水体积和液水含量的贡献最大的尺度范围为 10~30μm,而轻雾、湿霾和霾阶段粗粒子谱均为单峰型。尺度>μm 的细粒子表面积浓度谱形在雾和湿霾阶段、轻雾和霾阶段分别相似,雾和湿霾阶段数浓度占优势的尺度范围分别为 ~μm 和 ~μm,轻雾及霾阶段数浓度优势粒子尺度范围均为~μm。4 个阶段数浓度最大差异出现在 ~μm 范围,从高到低依次为轻雾、霾、湿霾、雾。<μm、~μm 和>μm 的气溶胶粒子最高数浓度分别出现在霾、轻雾和雾阶段。从霾、轻雾、湿霾到雾的转换过程中,以 ~μm 为界,小粒子减少,大

广西降水时空分布特征

广西降水时空分布特征 [摘要]本文通过查询1970-2008年广西省的降水资料,对广西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展开论述。经过调查、分析,发现广西降水分布地域性较为明显,而且各个季节的变化对其降水的分布及情况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文中对广西降水的时间分布特征及地域分布特征展开分析,对气象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广西降水时空分布特征 降水属于广西的重要天气现象之一,若持续降水且降水量过大,极有可能产生一定的灾害,包括引发洪水、山体滑坡、塌陷等方面,甚至威胁居民的人身安全及财产安全。因此,对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可以有效的了解广西省的降水分布特点,从而及时对天气现象开展预测,以便在出现超大降水的情况时及时采取防治措施,降低其所带来的危害。 1降水的时间分布特征 本文中的相关数据资料来源为广西气象台的雨量库,主要以常规化的统计分析方法来进行相应的分析工作。 1.1年、月际变化特征 经过查阅广西气象台的雨量库得知,近十几年来,广西多数地方出现强降水情况,而且强降水的发生频率较高。其中,1994年的强降水日数最多,共120d,占该年的降水量的32.7%;而1989年的强降水日数最少,是近十几年来最少的,共61d,占该年的降水量16.7%,其强降水日数仅为1994年的一半。 此外,结合强降水日数与相应年际变化趋势,可以发现广西省全年都可以出现强降水天气,其实际降水强度在一年中的各个月份也各不相同。而且其强降水的月际分布有明显的双峰型特征,其峰值一般在6月份出现,降水量为16.8d;并于8月份出现第二峰,第二峰并没有第一峰的特征明显,主要为15.6d。在一年之中,广西省一般主要在5-8月份出现强降水情况,其强降水日数占据全年日数的70%左右,尤其是六月份的时候。通过查询资料还发现,强降水过程日数逐月分布呈现单峰型特征,尤其以6月份的强降水日数最多,为4.66d,而在汛期,即4-9月期间出现强降水过程日数占据全年强降水日数的百分之九十以上。 1.2降水日变化特征 由于白昼和夜间热力条件的差异,暴雨存在明显的日变化:等差值线总趋势呈东北—西南走向,即夜间暴雨频数的由桂西北地区向桂西南地区逐渐减少,桂西北的夜间暴雨比白天高出5~7次。以频次差值最大的凌云和岑溪两个测站作代表,分析桂西北和桂东南昼间和夜间暴雨的逐月变化的情况。在白天时段,两个测站的暴雨频次逐月变化有明显的差别:从数量上看,无论在那一月份,陆川

雾霾时空分布特征及形成原因文献综述 穆迪

雾霾时空分布特征及形成原因文献综述 1.雾霾污染的相关概念和理论 (1)雾霾的概念 雾霾中的雾是近地面的云,霾是漂浮在空气中的硫酸、灰尘等组成的气溶胶。在一定光照,温度,湿度和动力因素雾和霾相结合就形成了雾霾。雾霾的主要成分是直径不大于2.5 微米的可入肺颗粒物,称为PM2.5。首先PM 是“particulate matter”的英文缩写,是指可吸入颗粒物质,在环境领域被称为颗粒物,在大气科学领域被称为大气溶胶粒子。按气象学定义,雾是水汽凝结的产物,主要由水汽组成;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霾的观测和预报等级》的定义,霾则由包含PM 2.5在内的大量颗粒物飘浮在空气中形成。通常将相对湿度大于90%时的低能见度天气称之为雾,而湿度小于80%时称之为霾,相对湿度介于80%~90%之间时则是霾和雾的混合物共同形成的,称之为雾霾。 (2)雾霾污染的形成机制 雾霾污染的形成机制非常复杂,既有人为原因,也有大气原因。人类活动中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使得污染物大量排放,为雾霾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所以说“污染是元凶”;大气运动包含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种,在雾霾污染形成过程,空气运动扮演“帮凶”的角色。根据中国科学院最新调查发现,中国大陆雾霾污染源主要是燃煤、工业生产、汽车尾气、生物质燃烧以及扬尘沙尘。其中PM2.5是主要污染物,其污染源所占比重如图1-1 所示。 由于人类生产生活产生的排放物形成的一次颗粒物通过地面的界面反应,形成二次无机颗粒;同时其他废气通过大气输送和化学反应,形成二次有机颗粒物,这样就形成雾霾的物质基础。气溶胶与湿润的空气在大气条件出现水平方向连续静风和垂直方向逆温时,就产生雾霾,而雾霾的水汽遇冷凝结成雾或轻雾。 图1-1 PM2.5主要来源占比图 (3)雾霾污染的危害 1-3-1雾霾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包括对国民经济运行、居民生产生活以及居民身心健康。雾霾天气发生时,空气湿度低于百分之六十,可吸入颗粒物质均匀浮游在于空中,颗粒物质对大气具有一定的散射和吸收作用,使得空气能见度降低,影响交通通讯,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可吸入颗粒物,尤其是可入肺颗粒物通过进入人体循环系统,造成呼吸道炎症、肺炎等病症,加重了人们对于雾霾污染的恐惧感,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 1.3.2雾霾天气发生后,严重的视程障碍威胁着城市道路、高速公路、航空港、海港、航道

中国冻土的时空变化特征

中国冻土的时空变化特征 添加收藏 会议名称: 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 摘要: 通过对中国气象台站观测的冻土气象观测资料的整理和分析,研究了中国冻土分布的时空演变规律.主要分析了中国冻土分布的季节变化,开始冻结的日期分布,开始解冻的日 期分布,冻结的时间长度分布以及中国冻土的深度的空间变化,同时也分析了上述特征 的时间变化.主要结论如下: 中国冻土分布十分广泛,季节性冻土和多年冻土影响的面积 约占中国陆地总面积的70%.按照决定冻土的形成和分布规律的主要自然因素的综合特 征,可将冻土划分为三个东部,西北,青藏高原三个区域.在东部区域从最北端的大小兴 安岭地区到长江流域都有冻土分布,在个别年份冻土的范围扩展到浙江,湖南,福建等 省份,在中国西北地区,青藏高原地区都有广泛的多年冻土和季节性冻土的分布.中国东 部地区冻土的分布主要表现为纬度地带性规律,而青藏高原冻土分布主要表现为高度地 带性,西北地区则兼而有之. 中国季节性冻土具有显著的年内变化特征,季节性变化明 显,冻结主要从9月开始,由北向南逐渐推进,在冬末春初我国的冻土面积和深度都达 到最大,北方部分地区以及青藏高原部分地区冻结深度超过了100cm,部分地区超过了 200cm.在夏季,季节性冻土面积不断减少,八月份达到最小.而秋季,春季则是过渡季 节,秋季冻土面积和深度不断增加,春季则相反.从冻结时间长度来看,大小兴安岭地区 和青藏高原地区的季节冻结区冻结时间长度最长,其时间长达半年以上,江淮流域冻土 的冻结时间最短,只有两到三个月左右的时间.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近几十年来,中国 地区的冻土总体表现为最大冻土深度减小,冻结时间推迟,融化时间提前,冻结持续日 缩短,多年冻土面积萎缩,以及冻土下界上升的总体退化趋势.冻土的主要转型时期发生 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同时在一些地区的冻土也有不同的变化,例如在东北大兴安岭 部分地区,青藏高原的柴达木盆地北部地区,青海东南部部分地区冻土是总体是呈增加 的趋势的. 关键词: 冻土分布,空间分布,年际变化,冻土气象观测,冻结时间 会议年代: 2006

地理事象的时空分布特征及规律问题专题复习

地理事象的时空分布特征及规律问题专题复习 高考考点: 高考考点: ◆描述地理事物及现象时空分布特征和规律。(时间:季节年际日) [空间:水平垂直纬度(南北)海陆(东西)] ◆阐释地理事物及现象时空分布成因、原理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一)、点状地理事物的描述 地理事物呈点状,说明其背景比例尺很小,往往是要求描述其分布特点。描述时应从大范围去考虑。 例1:读图3,说明历届现代夏季奥运会举办城市的地区分布特点。 主要集中分布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或欧洲和北 美洲)。 答案分析: 此题要求描述的是点状地理事物的位置属性。图 中给出的是海陆简图,不是地形图,不需要考虑 海拔差异。又因为这些城市都是分布在陆地上, 也不必考虑海陆差异。所以只需纬度(南北)差 异。 例2:M江是珠江水系三大河流之一,流域面积 90%在广东省境内。流域内拥有较丰富的水资源、 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旅游资源。根 据下述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共14 分)(08广东卷) 4)分析该流域城镇的地理分布特点和成因。(5分) 答:地理分布特点: ①沿河流与交通线分布; ②南部和中部多,北部少。 成因: ①水、陆交通便利,供水方便; ②中、南部地势低平,有利于城镇建设; ③中、南部经济发展水平较北部高,较有利于城镇发展。疏 密 方 位 叠 加

1、点状分布图答题方法 (3)甲区域的城镇分布有明显特征。请你归纳出三点。(6分) 答:主要分布在东部;沿交通线分布;沿谷地(沿河流)分布。 2.读图6,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方面分析我国汽车工业中心的分布特点。 多数分布在季风区内,沿河近海的平原地区; 多数 分布在交通便利,经济较发达的人口、城市密集地 区。 3.读“某国南部水系及其城市分布图”,回答下列 问题:概括乙河南部地区城市分布的特点。 城市多沿河分布,较为均匀,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 少,且距离较远。

1970-2012年华北平原大气可降水量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文章编号一1672G6634(2019)03G0081G08D O I 一10.19728/j .i s s n 1672G6634.2019.03.0101970G2012年华北平原大气可降水量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田晓磊一李宝富一李学伟一李一婷一朱明博一王龙飞 (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山东日照276800 )摘一要一基于1970G2012年华北平原探空站和地面站气象资料, 分析了大气可降水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1970G2012年, 华北平原年均大气可降水量呈不显著下降趋势,速率为-0.10m m /10a .其中,秋季大气可降水量减少速率最高,为-0.18m m /10a .在空间上,华北平原东南部年均大气可降水量降低速率明显大于西北部.(2)近40多年来, 华北平原年均降水效率基本稳定,速率为-0.01%/10a .(3)在年和季节尺度上, 华北平原大气可降水量变化与降水量仅在冬季相关性不显著.在空间上,仅华北平原南部年均大气可降水量与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 性;而降水效率与降水量在各尺度上均呈极显著相关性.(4)北半球极涡面积和亚洲区极涡强度分别对春季和夏季大气可降水量的变化影响较大.而秋二冬季,大气可降水量与西伯利亚高压和亚洲 经向环流关系密切. 关键词一大气可降水量;降水效率;大气环流;时空变化;华北平原中图分类号一P 426文献标识码一A 0一引言 大气可降水量(又称为空中水汽含量)是单位气柱中从地面到大气层顶的水汽总量,可表征降水的潜力, 也是评估空中水资源的重要依据[1G3]. 华北平原作为我国重要的政治二经济二文化中心,经济发展迅速二人口分布密集,对水资源的需求量迅速增加.同时,在全球变化背景下,近年来华北平原气温升高,降水减少,进一步 加剧了水资源的供需矛盾.目前,该区已成为我国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地区之一[4].因此,从区域层面和国家需求来讲,开展以大气可降水量为代表的空中水汽资源演化过程与机制方面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提高对空中水汽资源变化机理的认识,而且可为水资源极度匮乏地区制定科学的空中水汽资源开发与管理策略提供科学依据.目前,对于大气可降水量变化特征已有一些研究成果[5G7].例如,韩军彩[8]基于探空和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华北地区1979G2008年水汽含量的时空变化特征, 发现水汽含量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随纬度增高而减少;王旭丹等[9]研究表明华北地区1960G2005年水汽含量在不断下降.刘园园等[3]利用1964G2008年郑州站探 空资料,发现在长期线性趋势上,可降水量呈微弱下降趋势,并在1990年代末发生突变.曹丽青等[10]利用N C E P /N C A R 再分析资料研究了1948G2003年华北地区大气中水汽含量与极端天气事件的关系, 发现大气中水汽含量与南方涛动和厄尔尼诺都有较好的相关性.张秉祥等[11]分析了华北平原近30a 空中水汽含量与 降水量的关系,研究表明当空中水汽含量偏多(少)时,华北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偏多(少).Z h u 等[1 2]研究发现水汽含量对大气气溶胶具有一定影响.S h i 等[1 3]研究了多种卫星资料在青藏高原地区对大气可降水量的监测能力.张扬等[14]指出虽然西北地区探空站点较少,但是探空资料可以较好反映空中水汽的时空变化规律 及其与降水量的关系.可见,与其它资料相比,采用探空资料研究大气可降水量相对简便[14].杨保东等[15]解读了1974G2000年河北地区大气水汽含量的变化趋势,发现了河北地区大气水汽含量的年变化总体呈现微收稿日期:2018G08G15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501211);曲阜师范大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710446006)资助通讯作者:李宝富,男,汉族,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气候水文与生态环境,E Gm a i l :l e n n y 006@163.c o m.第32卷一第3期2019年6月一一一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 o u r n a l o fL i a o c h e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N a t .S c i .)V o l .32N o .3J u n .2019

近 50年华北地区降水量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第25卷 第2期 自 然 资 源 学 报Vol 125No 12 2010年2月JOURNAL OF NAT URAL RES OURCES Feb .,2010  收稿日期:2008-06-24;修订日期:2009-10-06。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07BAC03A02);科技专项(2007FY120100);上海市气象局启明星专项(QM200801)。 第一作者简介:张皓(1982-),男,天津市人,硕士,工程师,主要从事作物生长模拟与气候变化影响方面研究。E 2mail:zhangh@cli m ate .sh .cn 3通信作者简介:冯利平,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作物系统模拟、资源利用与气候变化方面的研究。E 2mail:fen 2gl p@cau .edu .cn 近50年华北地区降水量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张 皓1,2,冯利平13 (1.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100193;2.上海市气候中心,上海200030) 摘要:利用华北地区(京、津、晋、冀、鲁、豫)92个气象台站近50年的逐日气象数据,采用趋势分析法和小网格法分析华北地区降水量的时空变化规律,并利用GI S 工具实现空间分异表达。结果表明:华北地区降水相对较少,年均降水量为614mm 。年均降水量呈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的趋势。春季降水纬向分布明显,而夏季降水经向分布更为突出,秋冬季降水与年降水分布相似。随着年降水量由多到少变化,多雨区由东部沿海向南部地区移动,少雨区呈由中西部地区向中北部地区移动的趋势。该区降水年际变异性强,年降水和夏季降水均呈明显的降低趋势,春季降水略呈升高趋势,冬季降水升高趋势更为明显。1980年为由多雨期向少雨期的转折点,降水量存在8~10a 的显著振荡周期。20世纪60年代为月降水正距平出现最多的时期,而80年代和90年代为月降水负距平出现最多的时期。华北地区降水量季节性差异明显,夏季降水集中,全年65%~85%的降水量集中在6—9月。 关 键 词:华北地区;降水量;趋势分析法;小网格法 中图分类号:P42616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3037(2010)02-0270-10华北地区主要位于半湿润半干旱地区,降水是其水资源的重要来源之一,影响着当地粮食生产、生态环境安全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降水量变化的时空分布受季节、纬度和地理因子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年际和年内变化特点,对农业生产,特别是部分地区仅依赖雨养条件的农业生产来说,其影响尤为突出。研究华北地区降水量时空变化规律与特征,有助于合理利用降水资源和进行水资源的有效管理。 华北地区降水量的变化特征已有学者做过研究。牛存稳等 [1]分析了华北地区降水年代际变化、年际变化及其产生原因,孙燕等 [2]研究了异常降水在年际和年代际间的变化规律和特征,张利平等[3]归纳出华北地区降水存在的主要周期变化,陈烈庭 [4]对华北地区夏季降水标准差的空间分布和降水距平百分率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的地域特征进行了分析。目前的研究对降水量空间变化涉及较少,分析精确度也较低,为了更为精确、深入地反映华北地区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本文利用该区92个气象站点近50年逐日降水资料,采用小网格法划分精细化网格,拟合不同分区降水要素方程,采用GI S 逆距离加权插值法,分析华北地区降水的时空变化规律和特征,实现降水变化的空间分异表达,以期为华北地区降水资源科学合理利用和农业生产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江苏省降雨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d8739797.html, 江苏省降雨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作者:徐晨光冯新峰郑志伟申子通 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14年第20期 摘要根据江苏省13个气象观测站点的分布位置建立泰森多边形,并利用普通克里金插值法和建立的基尼系数降雨分布不均匀性模型,对南京市和江苏省1961—2010年的降雨量、基尼系数和洛伦茨不对称系数的系列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近50年来,江苏省年降雨量在空间上呈现明显的梯度变化,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江苏省年降雨量趋于增加,降雨年内时间分布趋于均匀,较多月份的降雨量占年降雨量的比例增大。雨季月份降雨量较集中,东南部大暴雨发生的频次增加,增大水土流失发生的可能性;非雨季月份降雨量较少,西北部容易造成土壤干旱,对植被生长和生态恢复极为不利。 关键词降雨;分布模型;时空分布;江苏省 中图分类号 P426.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20-0236-04 随着全球变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日益突出,气候变化所诱发的环境问题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诸多学者对各类气象要素(如降雨、气温、蒸发等)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进展[1-3]。降雨作为水资源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多寡和分布直接影响到区域经济的发展。 江苏省地处我国东部的江淮流域,工农业比较发达,但旱涝灾害严重,对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不良影响。近年来,江苏省降雨量的时空分布趋势比较受关注,但对降雨量的年内变化分布趋势却研究较少[4-5]。提高对江苏省降雨时空的预测能力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因此该文借助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借鉴基尼系数的构建思路,利用洛伦茨曲线的特征分析,对江苏省13个观测站1961—2010年间降雨年内分布的均匀度进行定量分析,以为合理利用气候资源、优化产业布局、促进农业生产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选取 选取江苏省13个气象台观测站点(徐州、赣榆、盱眙、淮阴、射阳、南京、高邮、东台、南通、吕泗、常州、溧阳、吴县东山)1961—2010年的逐月降雨量值。 1.2 研究方法 运用Analysis Tool中CreateThiessen Polygons工具为江苏省13个气象观测站点创建泰森多边形,并求出每个多边形的面积,以及该多边形在江苏省总的土地面积中所占的比例;应用ArcMap9.3地统计学模块(Geostatistics)中普通克里金插值方法插值形成面雨量,分析研究区多年月均及年均面降雨量的空间分布;利用建立的基尼系数降雨分布不均匀性模型,对研究区

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

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可通过降水、蒸发、径流等水平衡要素的分布反映如下: 1) 我国水资源人均和亩均水量少 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124亿m3,其中河川径流量为27115亿m3,居世界第六位。但我国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710 m3,约为世界人均水资源的1/4,列世界第88位。亩均水资源量也只有1770m3,相当于世界平均数的2/3左右。因此,虽然我国水资源总量并不少,但人均和亩均水量并不丰富。 2) 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水土资源组合不平衡 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很不均匀,与耕地、人口的地区分布也不相适应。我国南方地区耕地面积只占全国35.9%,人口数占全国的54.7%,但水资源总量占全国总量的81%;人均而北方四区水资源总量只占全国总量的14.4%,耕地面积却占全国的58.3%。由于季风气候的强烈影响,我国降水和径流的年内分配很不均匀,年际变化大,少水年和多水年持续出现,旱涝灾害频繁,平均约每三年发生一次较严重的水旱灾害。 3) 水土流失严重,许多河流含沙量大 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和长期人类活动的结果,中国森林覆盖率只有12%,居世界第120位,水土流失严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约150万km2,约占国土面积1/6。结果造成许多河流的含沙量大,如黄河年平均含沙量为37.7kg/m3,年输沙总量16亿t,居世界大河之首。 4) 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各地很不平衡 在南方多水地区,水的利用率较低,如长江只有16%,珠江15%,浙闽地区河流不到4%,西南地区河流不到1%。但在北方少水地区,地表水开发利用

程度比较高,如海河流域利用率达到67%,辽河流域达到68%,淮河达到73%,黄河为39%,内陆河的开发利用达32%。地下水的开发利用也是北方高于南方,目前海河平原浅层地下水利用率达83%,黄河流域为49%。 5)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 缺水的干旱半干旱我国面积占52%,地下水超采严重,水资源不够,人们在地下寻找水源宝藏,深层地下水都是上万年甚至于更长时间蓄积的水,现在都拿出来用了。华北平原累计超采水量达到1000亿立方米,中国668个城市三分之二有不同程度的缺水,缺水带来的工农业年损失巨大,以千亿计算。水资源污染严重,水环境污染问题涉及到人类的健康,“三湖、三河”污染态势在扩大,现在黄河已经找不到干净的水,很多地方都是劣质水,黄河的污染与泥沙问题很严重,黄河既有泥沙,又有各种各样的污染物在河道内。华北地区的白洋淀污染也非常严重,水几乎是黑色。 水环境、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水污染导致甲肝、伤寒、血吸虫等疾病,废污水、水与食品的污染导致肝癌、胃癌是中国农村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中国肝癌死亡率为世界第一。污染造成的经济社会损失巨大,水污染和大气污染造成的损失相当于GDP的3.5%到8%。与水相关的生态退化,全国有356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干旱沙化土地100万平方公里,每年以3436平方公里扩张,我国森林率只有18%,我国大约有三分之二的草场退化。沙漠化的情况严重,地下水枯胡杨林大量的死亡,植被破坏造成水土流失,牧场退化,草原沙化。沙漠化引起了沙尘暴以及黄河河道的断流等很多问题。华北地下水严重超采,最大超采量达到150%,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原来地下水位在80米左右,现在地下水位标高大概为30米左右,下降了30多米,

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

1) 我国水资源人均和亩均水量少 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124亿m3,其中河川径流量为27115亿m3,居世界第六位。但我国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710 m3,约为世界人均水资源的1/4,列世界第88位。亩均水资源量也只有1770m3,相当于世界平均数的2/3左右。因此,虽然我国水资源总量并不少,但人均和亩均水量并不丰富。 2) 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水土资源组合不平衡 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很不均匀,与耕地、人口的地区分布也不相适应。我国南方地区耕地面积只占全国%,人口数占全国的%,但水资源总量占全国总量的81%;人均而北方四区水资源总量只占全国总量的%,耕地面积却占全国的%。由于季风气候的强烈影响,我国降水和径流的年内分配很不均匀,年际变化大,少水年和多水年持续出现,旱涝灾害频繁,平均约每三年发生一次较严重的水旱灾害。 3) 水土流失严重,许多河流含沙量大 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和长期人类活动的结果,中国森林覆盖率只有12%,居世界第120位,水土流失严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约150万km2,约占国土面积1/6。结果造成许多河流的含沙量大,如黄河年平均含沙量为37.7kg/m3,年输沙总量16亿t,居世界大河之首。 4) 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各地很不平衡 在南方多水地区,水的利用率较低,如长江只有16%,珠江15%,浙闽地区河流不到4%,西南地区河流不到1%。但在北方少水地区,地表水开发利用程度比较高,如海河流域利用率达到67%,辽河流域达到68%,淮河达到73%,黄河为39%,内陆河的开发利用达32%。地下水的开发利用也是北方高于南方,目前海河平原浅层地下水利用率达83%,黄河流域为49%。 5)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 缺水的干旱半干旱我国面积占52%,地下水超采严重,水资源不够,人们在地下寻找水源宝藏,深层地下水都是上万年甚至于更长时间蓄积的水,现在都拿出来用了。华北平原累计超采水量达到1000亿立方米,中国668个城

全球极端降水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

全球极端降水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 近年来,极端天气事件引发的自然灾害日益严重,引起了全球各个国家政府和社会的高度关注。本文利用全球4270个测站1971—2010年逐日降水资料,采用百分位阈值法,对近40年来极端降水事件的平均特征、年际变化、时空分布进行分析,结果显示: 近40年来全球全年端降水事件频次的空间分布存在很大差异,总的来说全年总极端降水频次分布与各地区的气候特点有关,频次低值区主要分布在南北纬30°左右,并向南北逐渐增大。极端降水量占总降水量的比值全球分布差异很大,大雨在美国中部、东部部分地区逐渐增加,在地中海沿岸大部也有比较明显的增加趋势,欧洲其他部分地区增减趋势并不明显。在俄罗斯地区,西部部分站点大雨所占比例增加明显,而中部地区减少趋势占主导地位。中国长江流域强降水过程明显趋于增多,发生洪涝灾害的频率也趋于增加。在南半球地区,南美洲南部、南非地区呈增加趋势,澳大利亚西北部和东南部增幅较大。从全球来看,极端降水强度高值区主要在南北纬回归线之间,且向高纬逐渐递减。降水强度变化趋势和极端降水量与总降水量比值的变化趋势有很好的一致性。 关键词:全球;极端降水;时空变化; 第一章前言 1.1 极端降水事件的研究意义 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错误!未找到引用源。表明,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各类极端事件在近年来变得更加频繁和强烈。极端天气事件引发的自然灾害日益严重,引起了政府和社会的高度关注。极端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变化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冲击远大于气候平均所带来的变化。 AR4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中对极端气候的定义给出了较为明确的阐述:即对一特定地点和时间极端天气事件就是从概率分布的角度来看,发生概率极小的事件,通常只占该类天气现象的10%或更低。 全球地形差异较大、气候复杂多样,近些年来环境保护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

京津冀1961~2012年降水量时空分布特征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Letters 气候变化研究快报, 2014, 3, 146-153 Published Online July 2014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d8739797.html,/journal/ccrl https://www.360docs.net/doc/d8739797.html,/10.12677/ccrl.2014.33020 The Temporal-Spatial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recipitation in Beijing-Tianjin-Hebei during 1961-2012 Jinping Liu Hebei Climate Center, Shijiazhuang Email: 549663255@https://www.360docs.net/doc/d8739797.html, Received: May 20th, 2014; revised: Jun. 18th, 2014; accepted: Jun. 26th, 2014 Copyright ? 2014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360docs.net/doc/d8739797.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Based on the 76 weather stations daily precipitation data of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from 1961 to 2012, through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trend analysis, etc.,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evolution of Beijing-Tianjin-Hebei precipita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recipitation of Beijing-Tianjin-Hebei was irregular, and the great value center was located in Jidong plain region; the precipitation of Beijing-Tianjin-Hebei showed a trend of decrease, but the range of decrease was not the same. Since 1961, the precipitation in spring and autumn showed a increase trend, and the range in autumn was greater than that in spring. The precipita-tion in summer showed decrease trend, and the precipitation in winter had no significant changes. Keywords Precipitation, Change Trend, Spatial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Seasonal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京津冀1961~2012年降水量时空分布特征 刘金平 河北省气候中心,石家庄 Email: 549663255@https://www.360docs.net/doc/d8739797.html, 收稿日期:2014年5月20日;修回日期:2014年6月18日;录用日期:2014年6月26日

大气污染源及大气污染物的时空分布特点

大气污染源及大气污染物的时空分布特点 本期主要为大家介绍一下大气污染源以及大气污染物的时空分布特点,现将具体情况阐述一下: 1、大气污染源 大气污染源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它可分为自然污染源与人为污染源两类。自然污染源是指自然原因向环境释放污染物的地点,如火山喷发、森林火灾、飓风、海啸、土壤和岩石的风化及生物腐烂等自然现象形成的污染源。人为污染源是指人类生活活动和生产活动所形成的污染源。人为污染源有各种分类方法。按污染源的空间分布可分为:点源,即污染物集中于一点或相当于一点的小范围排放源,如工厂的烟囱排放源;面源,即在相当大的面积范围内有许多个污染物排放源,如一个居住区或商业区内许多大小不同的污染物排放源。按照人们的社会活动功能不同,可将人为污染分为生活污染源、工业污染源和交通运输污染源三大类。根据对主要大气污染物的分类统计分析,大气污染源又可概括为三大方面:燃料燃烧、工业生产和交用运输。前两类污染源统称为固定源,交通运输工具(机动车、火车、轮船、飞机等)则称为流动源。 2、大气污染物的时空分布特点 与其他环境要素中的污染物质相比较,大气中的污染物质具有随时间、空间变化大的特点,了解该特点,对于获得正确反映大气污染实况的监测结果有重要意义。 大气污染物的时空分布及其浓度与污染物排放源的分布、排放量及地形、地貌、气象等条件密切相关。 气象条件如风向、风速、大气湍流、大气稳定度总在不停的改变,故污染物的稀释与扩散情况也不断变化。同一污染源对同一地点在不同时间所造成的地面空气污染浓度往往相差数十倍;同一时间不同地点也相差甚大。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浓度在一天之内也不断地变化。一次污染物因受逆温层及气温、气压等限制,清晨和黄昏浓度较高,中午较低;二次污染物如光化学烟雾,因在阳光照射下才能形成,故中午浓度较高,清晨和夜晚浓度低。风速大,大气不稳定,则污染物稀释扩散速度快,;反之,稀释扩散慢,浓度变化也慢。 污染源的类型、排放规律及污染物的性质不同,其空间分布特点也不同。一个点污染源(如烟囱)或线污染源(如交通道路)排放的污染物可形成一个较小的污染气团或污染线。局部地方污染浓度变化较大,涉及范围较小的污染,称为小尺度空间污染或局地污染。大量地面小污染源,如工业区窑炉、分散供热锅炉及千家万户的饮炉,则会给一个城市或一个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