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完)动物生物化学专升本网上作业题参考答案20121102(2)

(整理完)动物生物化学专升本网上作业题参考答案20121102(2)
(整理完)动物生物化学专升本网上作业题参考答案20121102(2)

东北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畜牧微生物学作业题参考答案

第一套复习题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球、杆、螺旋

2.微米(或μm),光学,油镜

3.薄,肽聚糖,类脂A,脂多糖(或LPS)

4.荚膜、鞭毛、纤毛(或菌毛、伞毛、柔毛)、芽孢

5.光滑型(或S),粗糙型(或R)

6.普通纤毛,性纤毛

7.水、碳素、氮素、无机盐、生长因素

8.自养菌,异养菌,光能菌,化能菌

9.对数,稳定,二分裂

10.螺旋体、霉形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放线菌

二、选择题

1.D

2.B

3.A

4.C

5.B

三、概念

1微生物:微生物,是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生物、显微藻类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它个体微小,与人类关系密切。涵盖了有益跟有害的众多种类,广泛涉及食品、医药、工农业、环保等诸多领域。

2芽胞:是指某些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能在菌体内部形成一个圆形或卵圆形小体,是细菌的休眠方式,称为内芽胞,简称芽胞。产生芽胞的细菌都是革兰阳性菌。一般只在动物体外才能形成,其形成条件引菌种而异。有的要在需氧条件下形成(如炭疽芽胞杆菌),有的则相反(如破伤风杆菌);多数芽胞形成是在营养缺乏时,但也有例外(如苏云金杆菌)。3光能异养菌:光能有机营养菌,又名光能异养菌。光能营养菌均产生细菌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呈粉红、紫红、橙、褐、绿等色。这些细菌都是厌氧光合菌,多栖息于含硫化氢的厌氧水域中,利用硫化氢中的氢作为电子供体还原二氧化碳。

4化能异养菌:是指不能以无机碳化合物作为惟一的碳源,必须利用有机碳化物的细菌。

5菌落与菌苔:单个或少数细菌(或其他微生物的细胞、孢子)接种到固体培养基表面,如果条件适宜,就会形成以母细胞为中心的体形较大的子细胞群体。这种由单个或少量细胞在固体培养基表面繁殖形成的、肉眼可见的子细胞群体称为菌落。与菌落的概念不同,如果是许多细菌菌体接种在固体培养基上,经培养后长成密集的、不规则的片(块)状的细胞群体,则称为菌苔。

6细菌的双命名法:由卡尔·林奈创立

在生物学中,双名法是为生物命名的标准。正如“双”所说的,为每个物中命名的名字有两部分构成:属名和种加词。属名须大写,种加词则不能。在印刷时使用斜体。例如:''Homo sapiens''。如果在一篇文章中多次提到某一个属,除第一次提及时给出全写,在以后出现时

可将属名缩写,但绝不能省略,例如 ''Homo sapiens''缩写为 ''H. sapiens''。在很少的一些情况下,由于一个物种已经广为人知,所以其缩写形式就约定成俗了。如在细菌中,

''Escherichia coli''可以缩写成''E. coli''而不会引起误会。

四、问答

1微生物的概念及微生物的类型?

(1)微生物的概念:个体难以用肉眼观察的一切微小生物之统称。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少数藻类等。(但有些微生物是肉眼可以看见的,像属于真菌的蘑菇、灵芝等。)病毒是一类由核酸和蛋白质等少数几种成分组成的“非细胞生物”,但是它的生存必须依赖于活细胞。根据存在的不同环境分为原核微生物、空间微生物、真菌微生物、酵母微生物、海洋微生物等

(2)微生物按核的类型和个体形态,微生物界划分为三大类型:微生物指的无非就是细菌,真菌与病毒等这几大类。蘑菇就是真菌呀。

微生物只是一个定义,一个叫法,确实有它不周的地方,这很正常,但“一般”两字我想你应该注意。而且根据定义,蘑菇其实看似个头大,像株植物,但实际上各个细胞之间不像植物细胞那样有分化并且有分工的有机结合起来,依然是结构简单的一类。除了蘑菇,其实很多霉菌,子囊菌,担子菌都可形成菌丝,子实体等大于1mm的组织。但终归脱离不了结构简单的圈子。因此自然要归为微生物来研究。

微生物种类繁多,至少有十万种以上。按其结构、化学组成及生活习性等差异可分成三大类。

一、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的分化程度较高,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胞质内有完整的细胞器(如内质网、核糖体及线粒体等)。真菌属于此类型微生物。

二、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低,仅有原始核质,没有核膜与核仁;细胞器不很完善。这类微生物种类众多,有细菌、螺旋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和放线菌。

三、非细胞型微生物没有典型的细胞结构,亦无产生能量的酶系统,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繁殖。病毒属于此类型微生物。

2微生物学的概念,微生物学的发展阶段,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贡献?

(1)微生物学的概念:微生物学是生物学的分支学科之一。它是在分子、细胞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各类微小生物(细菌、放线菌、真菌、病毒、立克次氏体、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原生动物以及单细胞藻类)的形态结构、生长繁殖、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学卫生和生物工程等领域的科学

(2)微生物学的发展阶段、代表人物及主要贡献:形态学阶段

17世纪,荷兰人列文虎克用自制的简单显微镜(可放大160~260倍)观察牙垢、雨水、井水和植物浸液后,发现其中有许多运动着的“微小动物”,并用文字和图画科学地记载了人类最早看见的“微小动物”——细菌的不同形态(球状、杆状和螺旋状等)。过了不久,意大利植物学家P.A米凯利也用简单的显微镜观察了真菌的形态。1838年,德国动物学家C.G.埃伦贝格在《纤毛虫是真正的有机体》一书中,把纤毛虫纲分为22科,其中包括3个细菌的科(他将细菌看作动物),并且创用bacteria(细菌)一词。1854年,德国植物学家F.J.科思发现杆状细菌的芽孢,他将细菌归属于植物界,确定了此后百年间细菌的分类地位。

生理学阶段

微生物学的研究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进入生理学阶段。法国科学家L.巴斯德对微生物生理学的研究为现代微生物学奠定了基础,化学家出身的巴斯德涉足微生物是为了治疗“酒病”和“蚕病”。他论证酒和醋的酿造以及一些物质的腐败都是由一定种类的微生物引起的发酵过程,并不是发酵或腐败产生微生物,著名的曲颈瓶实验无可辩驳的证实了这一点[2];他认为发酵是微生物在没有空气的环境中的呼吸作用,而酒的变质则是有害微生物生长的结果;他进一步证明不同微生物种类各有独特的代谢机能,各自需要不同的生活条件并引起不同的作用;他提出了防止酒变质的加热灭菌法,后来被人称为巴斯德灭菌法,使用这一方法可使新生产的葡萄酒和啤酒长期保存。科赫对新兴的医学微生物学作出了巨大贡献。科赫首先论证炭疽杆菌是炭疽病的病原菌,接着又发现结核病和霍乱的病原细菌,并提倡采用消毒和杀菌方法防止这些疾病的传播;他的学生们也陆续发现白喉、肺炎、破伤风、鼠疫等的病原细菌,导致了当时和以后数十年间人们对细菌给予高度的重视;他首创细菌的染色方法,采用了以琼脂作凝固培养基培养细菌和分离单菌落而获得纯培养的操作过程;他规定了鉴定病原细菌的方法和步骤,提出著名的科赫法则。1860年,英国外科医生J.利斯特应用药物杀菌,并创立了无菌的外科手术操作方法。1901年,著名细菌学家和动物学家И.И.梅契尼科夫发现白细胞吞噬细菌的作用,对免疫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俄国出生的法国微生物学家C.H.维诺格拉茨基于1887年发现硫磺细菌,1890年发现硝化细菌,他论证了土壤中硫化作用和硝化作用的微生物学过程以及这些细菌的化能营养特性。他最先发现嫌气性的自生固氮细菌,并运用无机培养基、选择性培养基以及富集培养等原理和方法,研究土壤细菌各个生理类群的生命活动,揭示土壤微生物参与土壤物质转化的各种作用,为土壤微生物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石。

1892年,俄国植物生理学家Д.И.伊万诺夫斯基发现烟草花叶病原体是比细菌还小的、能通过细菌过滤器的、光学显微镜不能窥测的生物,称为过滤性病毒。1915~1917年,F.W.特沃特和F.H.de埃雷尔观察细菌菌落上出现噬菌斑以及培养液中的溶菌现象,发现了细菌病毒——噬菌体。病毒的发现使人们对生物的概念从细胞形态扩大到了非细胞形态。

在这一阶段中,微生物操作技术和研究方法的创立是微生物学发展的特有标志。

生物化学阶段

20世纪以来,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向微生物学渗透,再加上电子显微镜的发明和同位素示踪原子的应用,推动了微生物学向生物化学阶段的发展。1897年德国学者E.毕希纳发现酵母菌的无细胞提取液能与酵母一样具有发酵糖液产生乙醇的作用,从而认识了酵母菌酒精发酵的酶促过程,将微生物生命活动与酶化学结合起来。G.诺伊贝格等人对酵母菌生理的研究和对酒精发酵中间产物的分析,A.J.克勒伊沃对微生物代谢的研究以及他所开拓的比较生物化学的研究方向,其他许多人以大肠杆菌为材料所进行的一系列基本生理和代谢途径的研究,都阐明了生物体的代谢规律和控制其代谢的基本原理,并且在控制微生物代谢的基础上扩大利用微生物,发展酶学,推动了生物化学的发展。从20世纪30年代起,人们利用微生物进行乙醇、丙酮、丁醇、甘油、各种有机酸、氨基酸、蛋白质、油脂等的工业化生产。

1929年,A.弗莱明发现点青霉菌能抑制葡萄球菌的生长,揭示了微生物间的拮抗关系并发现了青霉素。1949年,S.A瓦克斯曼在他多年研究土壤微生物所积累资料的基础上,发现了链霉素。此后陆续发现的新抗生素越来越多。这些抗生素除医用外,也应用于防治动植物的病害和食品保藏。

分子生物学阶段

1941年,G.W.比德尔和E.L.塔特姆用X射线和紫外线照射链孢霉,使其产生变异,获得营养缺陷型。他们对营养缺陷型的研究不仅可以进一步了解基因的作用和本质,而且为分子遗传学打下了基础。1944年,O.T.埃弗里第一次证实了引起肺炎球菌形成荚膜遗传性状转化的物质是脱氧核糖核酸(DNA)。1953年,J.D.沃森和F.H.C.克里克提出了DNA 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和核酸半保留复制学说。H.富兰克尔-康拉特等通过烟草花叶病毒重组试验,证明核糖核酸(R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为奠定分子生物学基础起了重要作用。其后,又相继发现转运核糖核酸(tRNA)的作用机制、基因三联密码的论说、病毒的细微结构和感染增殖过程、生物固氮机制等微生物学中的重要理论,展示了微生物学广阔的应用前景。1957年,A.科恩伯格等成功地进行了DNA的体外组合和操纵。原核微生物基因重组的研究不断获得进展,胰岛素已用基因转移的大肠杆菌发酵生产,干扰素也已开始用细菌生产。现代微生物学的研究将继续向分子水平深入,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发展。分支微生物学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已分化出大量的分支学科,据不完全统计(1990年),已达181门之多。根据其性质可以简单归纳为下面6类:

⑴按研究微生物的基本生命活动规律为目的来分总学科称普通微生物学(General Microbiology),分科如微生物分类学,微生物生理学,微生物遗传学,微生物生态学和分子微生物学等。

⑵按研究的微生物对象分如细菌学,真菌学(菌物学),病毒学,原核生物学,自养菌生物学和厌氧菌生物学等。

⑶按微生物所处的生态环境分如土壤微生物学,微生态学,海洋微生物学,环境微生物学,水微生物学和宇宙微生物学。

⑷按微生物应用领域来分总学科称应用微生物学(Applied Microbiology),分科如工业微生物学,农业微生物学,医学微生物学,药用微生物学,诊断微生物学,抗生素学,食品微生物学等。

⑸按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分如化学微生物学,分析微生物学,微生物生物工程学,微生物化学分类学,微生物数值分类学,微生物地球化学和微生物信息学等。

⑹按实验方法、技术分如实验微生物学,微生物研究方法等。

3细菌的基本外形有哪几种?每种外形的细菌都有哪些排列?

参考P5-P7

回答重点

(1)细菌的外形有三种P5:球状、杆状、螺旋状

(2)各种外形的细菌排列方式:P5-P7

4细菌的基本结构包括哪几部分?各自的功能?

细菌的结构包括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质为都具有的基本结构,荚膜、鞭毛、菌毛和芽胞为某些细菌才具有的特殊结构。

细菌基本结构的构成:

1.细胞壁为包绕在细胞膜外的膜状结构,厚10~80纳米(nm)其组成较复杂,因不同细菌而

异,主要组分为肽聚糖,主要功能为保持菌体固有形态和维持菌体内外的渗透压。

2.细胞膜为包裹细胞质的结构,厚约7.5nm,与真核细胞膜相比,不含胆固醇但均具有细胞内外物质转运、生物合成、分泌及呼吸功能。

3.细胞质位于菌体内部的原生质,内含核蛋白体、质粒等多种重要结构。

4.核质由细胞质内的细菌本身遗传物质DNA和RNA聚集而成,不具备完整的核结构,故亦称为拟核。

5细菌的特殊结构包括哪几部分?有何功能?

1、荚膜 capsule:某些细菌细胞壁外面覆盖着一层疏松透明粘性物质。厚度不同,名称不同。折光率低,负染法观察。

成分:90%以上为水,余为多糖(肽)。

功能:1)抵抗干燥;2)加强致病力,免受吞噬;3)堆积某些代谢废物;4)贮存物。

2、鞭毛和菌毛

鞭毛flagellum:某些细菌表面一种纤细呈波状的丝状物,是细菌运动器官。

直径20-25nm,长超过菌体若干倍。电镜或特殊染色法观察,悬滴法观察运动。

化学成分:主要是蛋白质。

结构:G+与G-区别;原核与真核区别

鞭毛着生位置与数目,可作为分类依据。

鞭毛着生状态决定运动特点。

趋性运动:栓菌实验

菌毛fimbria (pilus ):许多G-尤其是肠道菌,表面有比鞭毛更细,数目多,短直硬的丝状体。

直径7-10nm ,长2-3um。

性菌毛(F菌毛)

3、芽孢 spore, endospore

某些菌生长一定阶段,于营养细胞内形成一个内生孢子,是对不良有抗性的休眠体。

每一细胞仅形成一个芽孢,所以其没有繁殖功能。

形成芽孢属于细胞分化(形态发生)

Bacillus, clostridium, Spirillum, Vibrio, Sarcina

结构组成特点:含水量低(平均40%),壁致密,芽孢肽聚糖和吡啶-2,6-二羧酸钙(DPA-Ca )芽孢有极强的抗热、辐射、化学药物和静水压的能力,休眠力惊人。

芽孢结构、形成、萌发

伴孢晶体

孢囊 cyst,等等。

6说明革兰氏阳性菌与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结构的差异,并解释革兰氏染色的机理。(8分)

(1)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主要结构成分的差异:组成成分不同

革兰氏阳性菌:肽聚糖(基本结构),包括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五肽交联桥

磷壁酸(特殊成份),包括膜磷壁酸,壁磷壁酸

表面蛋白(特殊成分),包括SPA,M蛋白

革兰氏阴性菌:肽聚糖(基本结构),包括聚糖骨架,四肽侧链

外膜(特殊成分),包括脂蛋白,脂质双层,脂多糖

(2)革兰氏染色机理:革兰氏染色机制:

目前一般认为,革兰氏染色是基于细菌细胞壁特殊化学组分基础上的一种物理原因。通过初染和媒染操作后,在细菌细胞的膜或原生质体上染上了不溶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大分子复合物。革兰氏阳性细菌由于细胞壁较厚、肽聚糖含量较高且分子交联度紧密,在乙醇洗脱时,肽聚糖网孔会因脱水而明显收缩,在加上它基本不含类脂,故乙醇处理不能在壁上溶出缝隙,因此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仍牢牢阻留在其细胞壁内使其呈现紫色。反之,革兰氏阴性细菌因其壁薄、肽聚糖含量低和交联度松散,故遇乙醇后肽聚糖网孔不易收缩,加上它的类脂含量高,所以当乙醇把只类溶解后,在细胞壁上就会出现较大的缝隙,这样,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就极易被溶出细胞壁,因此,通过乙醇脱色后,细胞又呈无色,这时再经沙黄等红色染料复染时即呈现红色。

革兰氏染色原理:

第一步:结晶紫使菌体着上紫色

第二步:碘和结晶紫形成脂溶性大分子复合物,分子大,能被细胞壁阻留在细胞内。

第三步:酒精脱色,细胞壁成分和构造不同,出现不同的反应。

第四步:沙黄复染,增加脱色菌与背景的反差并区别于未脱色菌。

G+菌:细胞壁厚,肽聚糖网状分子形成一种透性障,当乙醇脱色时,肽聚糖脱水而孔障缩小,故保留结晶紫-碘复合物在细胞膜上。呈紫色。

Gˉ菌:肽聚糖层薄,交联松散,乙醇脱色不能使其结构收缩,其脂含量高,乙醇将脂溶解,缝隙加大,结晶紫-碘复合物溶出细胞壁,沙黄复染后呈红色。以下革兰氏染色为原理:G—菌的细胞壁中含有较多易被乙醇溶解的类脂质,而且肽聚糖层较薄、交联度低,故用乙醇或丙酮脱色时溶解了类脂质,增加了细胞壁的通透性,使初染的结晶紫和碘的复合物易于渗出,结果细菌就被脱色,再经石炭酸复红或沙黄复染后就成红色。G+菌细胞壁中肽聚糖层厚且交联度高,类脂质含量少,经脱色剂处理后反而使肽聚糖层的孔径缩小,通透性降低,因此细菌仍保留初染时的颜色。

7培养真菌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真菌的培养理论要保持无菌状态的培养皿内,但实际操作要加少量的抗菌素,其特征一般是呈条形分部的椭圆,颜色一般白黄色,还有其他颜色,避免细菌产生抗药性的主要是保持适合该细菌的生存条件达到最高

8细菌细胞内外交换物质的方式及其特点?

1,自由扩散不消耗能量,主要适用于水,甘油,氧气,二氧化碳,苯,尿素等等小分子的运输

2,主动运输需要载体,且消耗能量,主要适用于无机盐离子,葡萄糖,氨基酸等等小分子的运输

3,协助扩散需要载体,但不消耗能量,只是用于红细胞吸收葡萄糖

4,内吞与外排作用消耗能量,主要利用细胞膜的流动性,适用于蛋白质等等大分子的运输

第二套复习题

二、填空题

1.细菌、真菌、抗生素

2.支原体、细菌,立克次氏体

3.细菌、病毒,二等分裂

4.双命名,属,种

5.《伯吉氏系统细菌学手册》

6.无隔,有隔,营养、气生、繁殖

7.芽孢子、节孢子、厚垣孢子、分生孢子、孢子囊孢子

8.小分生孢子,扫帚,大分生孢子,球

9.单核菌丝、双核菌丝、结实性双核菌丝,锁状联合

二、填空题

1.BFEDCA

2.C

3.D

4.C

5.D

三、概念

1大肠菌群:大肠菌群并非细菌学分类命名,而是卫生细菌领域的用语,它不代表某一个或某一属细菌,而指的是具有某些特性的一组与粪便污染有关的细菌,这些细菌在生化及血清学方面并非完全一致,其定义为:需氧及兼性厌氧、在37℃能分解乳糖产酸产气的革兰氏阴性无芽胚杆菌。一般认为该菌群细菌可包括大肠埃希氏菌、柠檬酸杆菌、产气克雷白氏菌和阴沟肠杆菌等。

2内毒素:内毒素是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中的一种成分,叫做脂多糖。脂多糖对宿主是有毒性的。内毒素只有当细菌死亡溶解或用人工方法破坏菌细胞后才释放出来,所以叫做内毒素。其毒性成分主要为类脂质A。内毒素位于细胞壁的最外层、覆盖于细胞壁的黏肽上。各种细菌的内毒素的毒性作用较弱,大致相同,可引起发热、微循环障碍、内毒素休克及播散性血管内凝血等。内毒素耐热而稳定,抗原性弱。

3外毒素:外毒素是指某些病原菌生长繁殖过程中分泌到菌体外的一种代谢产物,为次级代谢产物。其主要成分为可溶性蛋白质。许多革兰氏阳性菌及部分革兰氏阴性菌等均能产生外毒素。外毒素不耐热、不稳定、抗原性强,可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可中和外毒素,用作治疗。

4类毒素:如某些细菌外毒素可用甲醛等处理后脱毒的制品,毒性虽消失,但免疫原性不变,故仍然具有刺激人体产生抗毒素,以起到机体从此对某疾病具有自动免疫的作用。它们广泛地应用于预防某些传染病。如向人体注射白喉类毒素后可以预防白喉。其他的还有破伤风类毒素、葡萄球菌类毒素、霍乱类毒素等。亦可把它们注射到动物体内用于制备抗毒

素。

5温和性噬菌体或称溶源性噬菌体,指噬菌体感染细胞后,将其核酸整合(附着)到宿主的核DNA上,并且可以随宿主DNA的复制而进行同步复制,在一般情况下,不引起宿主细胞裂解。

噬菌体侵染宿主后,并不增殖,裂解,而与宿主DNA结合,随宿主DNA复制而复制,此时细胞中找不到形态上可见的噬菌体,这种噬菌体称为温和性噬菌体。含有温和性噬菌体的细菌称为溶源性细菌。

6病毒复制:病毒复制指病毒粒入侵宿主细胞到最后细胞释放子代毒粒的全过程,包括吸附、进入与脱壳、病毒早期基因表达、核酸复制、晚期基因表达、装配和释放等步骤。各步的细节因病毒而异。四、问答

1为什么厌氧菌在有氧环境下不能生长?

所有微生物在有氧环境中,可转变极微量的氧的自由基(即超氧阴离子),超氧阴离子有很强的细胞毒作用,能直接破坏菌体的细胞膜。好氧和耐氧微生物中有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在两种酶的作用下可时毒害性很强的超氧阴离子转变为无害的氧,保护细胞不受氧代谢的毒害作用。而厌氧微生物不具有上述酶类,不能分解超氧阴离子和过氧化氢的毒害作用,因此不能在有O2条件下生长。

2细菌的生长曲线分哪几期?有何意义?各期有何特点?

细菌是微生物,微生物的生长分为四个时期:

1 延滞期:又叫调整期,细菌代谢活跃,大量合成细胞分裂所需的酶类、ATP以及其他细胞成分。

细胞往往不生长繁殖,其数目无明显增加。为后面做准备,相当于适应新环境。

2 对生长数期:细菌代谢旺盛,个体的形态和生理特性比较稳定调整期和对数期的细菌几乎不存在

种内斗争),开始迅速繁殖,由于细菌以分裂方式繁殖,细胞数目呈几何级数增加。

3 稳定期:有害代谢产物积累,新增细胞数目与死亡细胞数目达到动态平衡,次级代谢产物大量积

累,形成芽孢(稳定期的细菌种内斗争最激烈),繁殖速率逐渐下降。

4 衰亡期:细菌数目急剧下降,出现畸形细菌(衰亡期的细菌和无机环境的斗争最激烈),营养耗

尽,大量死亡。

它表示了细菌生长过程中各个过程的情况,每个时期都有自己特定的优势微生物。

你可以参照生长曲线,根据你的需要控制微生物的生长,来达到你需要的效果。

3培养基有哪些种类?各有何用途?

微生物培养基的类型

由于各种所需要的营养不同,所以培养基的种类很多。据估计目前约有数千种不同的培养基,这些培养基可根据所含成分、物理状态、以及不同的使用目的等而分成若干类型。

1.按照培养基的成分来分

培养基按其所含成分,可分为合成培养基、天然培养基和半合成培养基三类。

(1)合成培养基。合成培养基的各种成分完全是已知的各种化学物质。这种培养基的化学成分

清楚,组成成分精确,重复性强,但价格较贵,而且微生物在这类培养基中生长较慢。如高氏一号合成培养基、察氏(Czapek)培养基等。

(2)天然培养基。由天然物质制成,如蒸熟的马铃薯和普通牛肉汤,前者用于培养霉菌,后者用于培养细菌。这类培养基的化学成分很不恒定,也难以确定,但配制方便,营养丰富,所以常被采用。

(3)半合成培养基。在天然有机物的基础上适当加入已知成分的无机盐类,或在合成培养基的基础上添加某些天然成分,如培养霉菌用的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这类培养基能更有效地满足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需要。

2.按照培养基的物理状态分

培养基按其物理状态可分为固体培养基、液体培养基和半固体培养基三类。

(1)固体培养基。是在培养基中加入凝固剂,有琼脂、明胶、硅胶等。固体培养基常用于微生物分离、鉴定、计数和菌种保存等方面。

(2)液体培养基。液体培养基中不加任何凝固剂。这种培养基的成分均匀,微生物能充分接触和利用培养基中的养料,适于作生理等研究,由于发酵率高,操作方便,也常用于发酵工业。

(3)半固体培养基。是在液体培养基中加入少量凝固剂而呈半固体状态。可用于观察细菌的运动、鉴定菌种和测定噬菌体的效价等方面。

3.按照微生物的种类分

培养基按微生物的种类可分为细菌培养基、放线菌培养基、酵母菌培养基和霉菌培养基等四类。

常用的细菌培养基有营养肉汤和营养琼脂培养基;常用的放线菌培养基为高氏1号培养基;常用的酵母菌培养基有马铃薯蔗糖培养基和麦芽汁培养基;常用的霉菌培养基有马铃薯蔗糖培养基、豆芽汁葡萄糖(或蔗糖)琼脂培养基和察氏培养基等。

4.按照培养基用途分

培养基按其特殊用途可分为加富培养基、选择性培养基和鉴别培养基。

(1)加富培养基。是在培养基中加入血、血清、动植物组织提取液,用以培养要求比较苛刻的某些微生物。

(2)选择性培养基。是根据某一种或某一类微生物的特殊营养要求或对一些物理、化学抗性而设计的培养基。利用这种培养基可以将所需要的微生物从混杂的微生物中分离出来。

(3)鉴别培养基。是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试剂或化学药品,使培养后会发生某种变化,从而区别不同类型的微生物。

4细菌是如何分类、命名的?

(1)细菌分类:细菌的传统分类按细菌的表型进行,分类单元为界、门、纲、目、科、属、种,种以下为亚种、变种、型和菌株。世界公认的权威细菌鉴定分类系统是《伯吉氏系统细菌学手册》

(2)细菌命名:回答采用什么方法命名,如何表示,中外的差别。

5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细胞构造和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相比有何异同?

原核生物的细胞核没有核膜,即没有真正的细胞核;细胞器略有分化,只具有一种成形的细胞器,即核糖体;DNA上不含蛋白质成分;原核细胞都有细胞壁,细

胞壁的成分与真核植物的细胞壁成分不同,其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磷壁酸、脂多糖、脂蛋白及类脂;原核细胞不能进行有丝分裂。

真核生物是一大类细胞核具有核膜,能进行有丝分裂,细胞质中存在线粒体或同时存在叶绿体等多种细胞器的生物。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相比,其形态更大,结构更为复杂,细胞器的功能更为专一。真核细胞已发展出许多由膜包围着的细胞器,如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等,更重要的是,它们已进化出有核膜包裹着的完整细胞核,形成了双链DNA与组蛋白密切结合的染色体。

6酵母菌、霉菌和藻类的繁殖方式有哪些?

(1)酵母菌的繁殖方式: 1.芽殖:说明芽殖的过程,2.横分裂,3.子囊孢子形成

酵母菌的生殖方式分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两大类。

无性繁殖包括:芽殖,裂殖,芽裂。

有性繁殖方式:子囊孢子。

出芽繁殖:这是酵母菌进行无性繁殖的主要方式。成熟的酵母菌细胞,先长出一个小芽,芽细胞长到一定程度,脱离母细胞继续生长,而后形成新个体。有多边出芽、两端出芽、和三边出芽。

分裂生殖:少数种类的酵母菌与细菌一样,借细胞横分裂而繁殖。

芽裂:母细胞总在一端出芽,并在芽基处形成隔膜,子细胞呈瓶状。这种方式很少。

有性繁殖:在合适的条件下接合子经减数分裂,双倍体核分裂为4~8个单倍体核,形成子囊孢子,包含在由酵母菌细胞壁演变来的子囊中。子囊孢子又可萌发成单倍体营养细胞。

酵母可以通过出芽进行无性生殖,也可以通过形成子囊孢子进行有性生殖。无性生殖即在环境条件适合时,从母细胞上长出一个芽,逐渐长到成熟大小后才与母体分离。

有性生殖在营养状况不好时,一些可进行有性生殖的酵母会形成孢子(一般来说是四个),在条件适合时再萌发。一些酵母,如假丝酵母(或称念珠菌,Candida)不能进行有性繁殖。

(2)霉菌的繁殖方式:霉菌的繁殖方式有营养繁殖、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三种。

(1)营养繁殖。由菌丝中间个别细胞膨大形成的休眠孢子,其原生质浓缩,细胞壁加厚,可抵抗高温与干燥等不良环境条件。待环境条件适宜时,萌发成菌丝体,如毛霉属中的总状毛霉(Mucor recemosus)。

(2)无性繁殖。主要产生节孢子、分生孢子和孢囊孢子。

①节孢子。由菌丝断裂形成。如白地霉(Geotrichum Can-didum)。

②分生孢子。在菌丝顶端或分生孢子梗上,以类似出芽的方式形成单个或成簇的孢子。青霉(Penicillium)、曲霉(Aspergi-llus)、木霉(Trichoderma)和交链孢霉(Alternaria)等大多数毒菌均靠分生孢子繁殖。

③孢囊孢子。由气生菌丝或孢囊梗顶端膨大,并在下方生出横隔与菌丝分开形成孢子囊,在孢子囊内形成孢子。产生孢囊孢子的霉菌均属藻菌纲。

(3)有性繁殖。主要产生卵孢子、接合孢子和子囊孢子。

①卵孢子。菌丝分化成卵囊和精囊,由精子和卵配合形成了卵孢子。

②接合孢子。由两个相邻菌丝上的配子囊接合而成,如毛霉目(Mucorales)。

③子囊孢子。子囊菌纲的霉菌经有性配合后,形成子囊,在子囊内产生孢子。

霉菌的有性繁殖不象无性繁殖那样经常与普通,多发生于特定条件下,在一般培养基上不常出现。

(3)藻类的繁殖方式:一般有营养繁殖、无性繁殖、有性生殖。营养繁殖是营养细胞直接繁殖成一株新植物;无性一般是孢子繁殖,部分营养细胞分化成孢子,产生孢子囊,然后释放出去。孢子有很多种。有性繁殖,就是减数分裂成配子,然后合成合子。

一般藻类有多种繁殖方式,还有世代交替的差异

7真菌的生长繁殖条件是什么?

无性繁殖

无性繁殖(asexual reproduction)是指营养体不经过核配和减数分裂产生后代个体的繁殖。它的基本特征是营养繁殖通常直接由菌丝分化产生无性孢子。常见的无性孢子有三种类型:

⑴游动孢子(zoospore):形成于游动孢子囊(zoosporangium)内。游动孢子囊由菌丝或孢囊梗顶端膨大而成。游动孢子无细胞壁,具1—2根鞭毛,释放后能在水中游动。

⑵孢囊孢子(sporangiospore):形成于孢囊孢子囊(sporangium)内。孢子囊由孢囊梗的顶端膨大而成。孢囊孢子有细胞壁,水生型有鞭毛,释放后可随风飞散。

⑶分生孢子(conidium)产生于由菌丝分化而形成的分生孢子梗(conidiophore)上,顶生、侧生或串生,形状、大小多种多样,单胞或多胞,无色或有色,成熟后从孢子梗上脱落。有些真菌的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梗还着生在分生孢子果内。孢子果主要有两种类型,即近球形的具孔口的分生孢子器(pycnidium)和杯状或盘状的分生孢子盘(acervulus)。

有性生殖

真菌并没有整条的性染色体[1],只有一些DNA片段起着相同的作用。这种DNA片段被称为“交配型位点”(MAT)或“性别位点”(sex loci)。依照这一点,将真菌的性别分为正、负两种。无论正负性别,它们都有同一个基因来解码HMG蛋白的位点蛋白。HMG蛋白(high-mobility group protein)也即高迁移率蛋白,它可以通过一种未知途径来调控性别差异。这种基因和Y染色体上发现的主要调控基因“sry”蛋白极其类似

真菌生长发育到一定时期(一般到后期)就进行有性生殖(sexualre production)。有性生殖是经过两个性细胞结合后细胞核产生减数分裂产生孢子的繁殖方式。多数真菌由菌丝分化产生性器官即配子囊(gametangium),通过雌、雄配子囊结合形成有性孢子。其整个过程可分为质配(plasmogamy)、核配(karyogamy)和减数分裂(meiosis)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质配,即经过两个性细胞的融合,两者的细胞质和细胞核(N)合并在同一细胞中,形成双核期(N+N)。

第二阶段是核配,就是在融合的细胞内两个单倍体(haploid)的细胞核结合成一个双倍体的核(2N)。

第三阶段是减数分裂,双倍体(diploid)细胞核经过两次连续的分裂,形成四个单倍体的核(N),从而回到原来的单倍体阶段。经过有性生殖,真菌可产生四种类型的有性孢子。

⑴卵孢子(oospore):卵菌的有性孢子。是由两个异型配子囊——雄器和藏卵器接触后,雄器的细胞质和细胞核经授精管进入藏卵器,与卵球核配,最后受精的卵球发育成厚壁的、双倍体的卵孢子。

⑵接合孢子(zygospore):接合菌的有性孢子。是由两个配子囊以配子囊结合的方式融合成1个细胞,并在这个细胞中进行质配和核配后形成的厚壁孢子。

⑶子囊孢子(ascospore):子囊菌的有性孢子。通常是由两个异型配子囊——雄器和产囊体相结合,经质配、核配和减数分裂而形成的单倍体孢子。子囊孢子着生在无色透明、棒状或卵圆形的囊状结构即子囊(ascus)内。每个子囊中一般形成8个子囊孢子。子囊通常产生在具包被的子囊果内。子囊果一般有四种类型,即球状而无孔口的闭囊壳(cletothecium),瓶状或球状且有真正壳壁和固定孔口的子囊壳(perithecium),由于座溶解而成的、无真正壳壁和固定孔口的子囊腔(locule),以及盘状或杯状的子囊盘(9pothecium)。

⑷担孢子(basidiospore):担子菌的有性孢子。通常是直接由“+”、“-”菌丝结合形成双核菌丝,以后双核菌丝的顶端细胞膨大成棒状的担子(basidium)。在担子内的双核经过核配和减数分裂,最后在担子上产生4个外生的单倍体的担孢子。

此外,有些低等真菌如根肿菌和壶菌产生的有性孢子是一种由游动配子结合成合子,再由合子发育而成的厚壁的休眠孢子(restingspore)。

8病毒与其它微生物比较,重要的的特征是什么?

参考P47开始部分(1)~(5)

回答重点:从病毒的形态、组成、核酸类型、分裂方式、繁殖方式、对药物的敏感性等方面回答,

9叙述病毒的增殖过程?

(1)病毒增殖概念:病毒体在细胞外是处于静止状态,基本上与无生命的物质相似,当病毒进入活细胞后便发挥其生物活性。由于病毒缺少完整的酶系统,不具有合成自身成份的原料和能量,也没有核糖体,因此决定了它的专性寄生性,必须侵入易感的宿主细胞,依靠宿主细胞的酶系统、原料和能量复制病毒的核酸,借助宿主细胞的核糖体翻译病毒的蛋白质。(2)病毒增殖的五个阶段:①吸附;②侵入(penetrat ion);③脱壳;④病毒大分子的合成,包括病毒基因组的表达与复制;⑤装配与释放。病毒的吸附、侵入和脱壳又称做病毒感染的起始。

10人工培养病毒的方法有哪些?各有何特点及用途?

病毒研究的发展常常与病毒培养和检测方法的进步有密切的关系,特别在脊椎动物病毒方面,小鼠和鸡胚接种、组织培养、超速离心、凝胶电泳、电子显微镜和免疫测定等技术,对病毒学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噬菌体的培养和检测方法最为简单。将噬菌体接种到易感细菌的肉汤培养物中,经18~24小时后,混浊的培养物重新透明,此时细菌被裂解,大量噬菌体被释放到肉汤中,再经除菌过滤,即为粗制噬菌体。为了测定其中噬菌体的数量,将粗制噬菌体稀释到每一接种量含100个左右,与过量的细菌混合,然后铺种于琼脂平皿上,在温箱中培养过夜,细菌繁殖成乳白色衬底,被噬菌体裂解的区域则在此衬底上表现为圆形的透明斑,称为噬斑。噬斑数代表该接种量中有活力的噬菌体数量。如果挑出单个噬斑来培养,就能获得由单个噬菌体所繁殖的

后代,达到分离纯化的目的。

动物病毒(见脊椎动物病毒)的培养可在自然宿主、实验动物、鸡胚或细胞培养中进行,以死亡、发病或病变等作为病毒繁殖的直接指标,或以血细胞凝集、抗原测定等作为间接指标。收获发病动物的组织磨成悬液或有病变的细胞培养液,即为粗制病毒。测定活病毒数量可采用空斑法,其原理与噬斑法相同,但以易感的动物单层细胞代替细菌,在接种适当稀释的病毒后,用含有培养液和中性红的琼脂覆盖,使病毒感染局限在小面积内形成病变区,衬底的健康细胞被中性红染成红色,病变区不染色而显示为空斑。

至今植物病毒的培养和检测大都是在整株植物上进行的。从捣碎的病叶汁中制备病毒,常用枯斑法检测。用手指蘸上混有金刚砂的稀释病毒在植物叶片上轩轻摩擦,经一定时间后出现单个分开的圆形坏死或退绿斑点,称为枯斑。

除了利用病毒的致病性定量检测病毒外,还可应用物理方法,如在电子显微镜下计数病毒颗粒,或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提纯病毒的蛋白和核酸量,这些方法所测得的数据包括了有感染性和无感染性的病毒粒。

应用电子显微镜不但能看清病毒粒的大小、形态,还可以分辨其表面的蛋白亚单位和内部的核壳等超微结构。

11什么是病毒的干扰?是怎样产生的?

在正常情况下,基因处于静止状态,干扰素的产生受到抑制。如有病毒感染或非病毒性诱生剂(如人工合成的双链聚肌胞,Poly I:C)作用于细胞膜上,激活干扰素编码基因,即开始转录干扰素的mRNA,再转译为干扰素蛋白。因此诱生的干扰素很快释放到细胞外,作用于邻近的未受感染的细胞膜受体上,使细胞建立抗病毒状态

干扰素首先作用于邻近未受感染的细胞膜上的干扰素受体系统,该系统由神经节苷脂组成的结合位点和一个可能由糖蛋白组成的激活位点所组成。现已知Ⅰ型干扰素受体基因在人染色体G21长臂上,Ⅱ型干扰素受体基因位于第6对染色体上,这就决定了IFN具有一定的程属特异性。当IFN与受体结合后,产生一种特殊的因子,使抗病毒蛋白(AVP)基因解除抑制,转录并翻译出AVP,主要是蛋白激酶、2ˊ-5ˊA合成酶、磷酸二酯酶,这些酶与发挥抗病毒活性有密切关系。其中二种酶须经双股RNA及ATP激活,一为蛋白激酶,激活后可使合成蛋白质的起动因子2(eIF-2)同磷酸化而失活,抑制蛋白质合成;另一种为2ˊ-5ˊA合成酶,活化后催化合成2ˊ-5ˊ寡腺苷酸,再激活潜在的核酸内切酶,使病毒mRNA降解,抑制病毒蛋白合成。此外,磷酸二酯酶能降解2ˊ-5ˊA,又能除去tRNA的CCA末端,抑制蛋白合成。干扰素在病毒学、免疫学、细胞学及分子遗传学等领域,均有理论与实际意义。干扰素制剂已用于治疗一些病毒感染(如慢性乙型肝炎、单纯疱疹病毒毒性角膜炎、带状疱疹及呼吸道病毒感染)和恶性肿瘤(如成骨肉瘤等),似都有一定疗效。在病毒感染时,干扰素的产生较特异性抗体早,因此,对于阻止病毒病的发生及病毒病患者的康复可能起重要作用。

12什么是噬菌体及其分类,有何意义?

(1)噬菌体是在1915年和1917年分别由Twort和D,Herelle各自独立发现。噬菌体(bacteriophage, phage)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的总称,因部分能引起宿主菌的裂解,故称为噬菌体。本世纪初在葡萄球菌和志贺菌中首先发现。噬菌体具有病毒的一些特性:个体微小。噬菌体基因组含有许多个基因,但所有已知的噬菌体都是细菌细胞中利用细菌的核糖体、蛋白质合成时所需的各种因子、各种氨基酸和能量产生系统来实现其自身的生长和增殖。一旦离开了宿主细胞,噬菌体既不能生长,也不能复制。

(2)噬菌体的分类:分为温和性噬菌体和烈性噬菌体

(3)意义:从生物学的角度,自然界中的微生物可以分为真核微生物(Eukaryotic microbes)、原核微生物(Prokaryotic microbes)和病毒(Viruses)三类。而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最本质的区别就在于:真核细胞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而原核细胞则没有。我们常说的细菌,因为没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准确地说是拟核,所以说细菌属于原核微生物。在微生物界,同样存在类似动植物界的食物链一样的关系

13什么是亚病毒,包括哪些,各有何特点?

(1)亚病毒:含核酸或蛋白质侵染因子的一类简单病毒。包括类病毒,拟病毒和朊病毒。(2)每种亚病毒的特点:类病毒

20 世纪 70 年代初期,美国学者 Diener 及其同事在研究马铃薯纺锤块茎病病原时,观察到病原无病毒颗粒和抗原性、对酚等有机溶剂不敏感、耐热 (70 ℃ ~75 ℃ ) 、对高速离心稳定 ( 说明其低分子量 ) 、对 RNA 酶敏感等特点。所有这些特点表明病原并不是病毒,而是一种游离的小分子 RNA 。从而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类病毒(Viroid) 。在这个概念提出之前,人们一直认为,由蛋白质和核酸两种生物多聚体构成的体系,是原始的生命体系,从未怀疑病毒是复杂生命体系的最低极限。

类病毒是一类能感染某些植物致病的单链闭合环状的 RNA 分子。类病毒基因组小,分子量为 1 × 10的5次方。目前已测序的类病毒变异株有 100 多个,其 RNA 分子呈棒状结构,由一些碱基配对的双链区和不配对的单链环状区相间排列而成。它们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在二级结构分子中央处有一段保守区。类病毒通常 246~399 个核苷酸。如马铃薯纺锤块茎类病毒 ( Potato spindle tuber viroid , PSTVd , Vd 是用来与病毒加以区别 ) 是由 359 个核苷酸单位组成的一个共价闭合环状 RNA 分子,长约 50A~70nm 。

所有的类病毒 RNA 没有 mRNA 活性,不编码任何多肽,它的复制是借助寄主的 RNA聚合酶II 的催化,在细胞核中进行的 RNA 到 RNA 的直接转录。

类病毒能独立引起感染,在自然界中存在着毒力不同的类病毒的株系。 PSTVd 的弱毒株系只减产 10% 左右,而强毒株可减产 70%~80% 。

所有的类病毒均能通过机械损伤的途径来传播,经耕作工具接触的机械传播是在自然界中传播这种病害的主要途径。有的类病毒,如 PSTVd 还可经种子和花粉直接传播。类病毒病与病毒病在症状上没有明显的区别,病毒病大多数典型症状也可以由类病毒引起。类病毒感染后有较长的潜伏期,并呈持续性感染。?

不同的类病毒具有不同的宿主范围。如对 PSTVd 敏感的寄主植物就数以百计,除茄科外,还有紫草科、桔梗科、石竹科、菊科等。柑桔裂皮类病毒( Citrus exocortis viroid , CEVd) 的寄主范围比 PSTVd 要窄些,但也可侵染蜜柑科,菊科,茄科,葫芦科等 50 种植物。

是目前已知最小的可传染的致病因子,比普通病毒简单。类病毒是无蛋白质外壳保护的游离的共价闭合环状单链RNA分子,侵入宿主细胞后自我复制,并使宿主致病或死亡。类病毒的分子量在0.5~1.2×10^5,是已知的最小RNA卫星环死病毒大小的1/4。1971年首次报道的马铃薯纺锤形块茎病类病毒(PSTV)只有359个核苷酸,最小的草矮生类病毒(HSV)仅含290~300个核苷酸,较大的柑桔裂皮病类病毒(CEV)亦只含371个核苷酸。关于类病毒的感染和复制机理尚不清楚。[1]

最先是由T. O. Diener等人(1969)在马铃薯纤块茎病电的病株上首先发现的,在镜下可见到这RNA分子呈50nm长的杆状分子,共有359个碱基对,并证实是游离的RNA,为此正式命名为类病毒。它通常在宿主细胞核内,借助汁液传染,分子量75000~130000,是最小病毒的八十分之一。后又相继在菊花矮缩病(chrysanthemum stunt)、菊花绿斑病(chrysanthenum chlorotic mottle)、柑橘剥皮病(citrus excortis)等患病植株中分离到低分子量的病原RNA。推测它也可能存在于其他植物、动物甚至人体内。绝大部分类病毒均具有共同的结构特征:(1)位于棒状结构中心有一个高度保守的序列;(2)靠近这一保守中心区的左侧有一个多聚嘌呤区;(3)棒状结构左侧序列保守性强,右侧变异性大。它可能是通过核苷酸序列或结构改变直接与寄主细胞相互作用、干扰细胞的代谢而致病。

朊病毒

美国学者 S. B. Prusiner 因发现了羊瘙痒病致病因子—朊病毒( 1982 年),而获得了1997 年的诺贝尔生理和医学奖。朊病毒(Virino) 亦称蛋白侵染因子(Prion, Proteinaceous infectious agents) ,是一种比病毒小、仅含有疏水的具有侵染性的蛋白质分子。

纯化的感染因子称为朊病毒蛋白 ( Prion protein , PrP) 。致病性朊病毒用 PrP SC 表示,它具有抗蛋白酶K 水解的能力,可特异地出现在被感染的脑组织中,呈淀粉样形式存在。

许多致命的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机能退化症均与朊病毒有关,如人的库鲁病( kuru ,一种震颤病)、克雅氏症 (Creutzfeldt-Jakob Disease, CJD ,一种早老年痴呆病 ) 、致死性家族失眠症 (Fatal Familiar Insomnia, FFI) 和动物的羊瘙痒病 (Scrapie) 、牛海绵状脑病(Bovin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y , BSE 或称疯牛病 mad cow disease) 、猫海绵状脑病 (Feline Spongifoem Encephalopathy , FSE) 等。

正常的人和动物细胞DNA 中有编码 PrP 的基因,其表达产物用 PrP c 表示,相对分子量为 33~35kDa 。正常细胞表达的 PrP c 与羊瘙痒病的 PrP sc 为同分异构体, PrP C 与PrP SC 有相同的氨基酸序列, PrP C 有 43% 的α螺旋和 34% 的β折叠,而 PrP SC 约有 34% 的α螺旋和 43% 的β折叠。多个折叠使 PrP SC 溶解度降低、对蛋白酶的抗性增加。

既然 PrP SC 是一种蛋白质而且不含任何核酸,那么它在人或动物体内又是如何进行复制,如何进行传播的呢 ? Prusiner 等提出了杂二聚机制假说,既 PrP SC 单分子为感染物,从 PrP C 单体分子慢慢改变构象,形成 PrP SC 单体分子,中间经过 PrP C - PrP SC 杂二聚物,然后再转变为 PrP SC -PrP C 。在这个过程中,有未知蛋白( protein X )可能起着调整 PrP C 转化或维持 PrP SC 形态的作用。这个二聚物解离又释放新的 PrP SC ,因此不断“复制”下去。

拟病毒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在澳大利亚陆续从绒毛烟、苜蓿、莨菪和地下三叶草上发现了四种新的植物病毒。这些病毒的蛋白质衣壳内都含有两种 RNA 分子,一种分子量为 1.5 × 10 6 Da 的线状 RNA 1 ,另一种为分子量约为 10 5 Da 的类似于类病毒的环状 RNA 2 ,这种 RNA

2 分子被称为拟病毒 (Virusoid) 。拟病毒有两种分子结构,一是环状 RNA 2 ,二是线状 RNA

3 。 RNA 2 和 RNA 3 是由同一种 RNA 分子所呈现的两种不同构型,其中 RNA 3 可能是 RNA 2 的前体,即 RNA 2 是通过 RNA 3环化而形成的。

第三套复习题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核酸,衣壳

2.核酸,衣壳,囊膜

3.痘病毒,圆环病毒,纳米(或nm)

4.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组装和释放

5.烈性,温和性

6.卫星因子,类病毒,朊病毒

二、概念

1干扰素:P57第三自然段,第一句话

2抗原:P133,第二自然段第一句话

3抗体:批23,机体受到抗原刺激后,由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增殖分化为浆细胞,由浆细胞合成分泌于体液中的免疫球蛋白。

4免疫调理作用:P147,倒数第二自然段,第一句话。

5ADCC作用:P147,ADCC作用即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指具有杀伤活性的细胞如NK细胞通过其表面的Fc受体识别结合与靶抗原上的抗体的Fc段,直接杀伤靶抗原。

6人工主动免疫:P174,通过人为的给动物接种疫苗,使动物机体主动产生免疫应答获得免疫力,称为人工主动免疫。

7天然被动免疫:给母畜母禽进行人工主动免疫后,幼雏从母畜的初乳(幼禽从卵黄)获得母源抗体而获得免疫力,称为天然被动免疫。

三、问答

1哺乳动物体内正常菌群的意义?

参考P68-69

回答重点

(1)简要说明什么是正常菌群,正常菌群各微生物间及与动物机体之间的关系,即P68最后以自然段内容。

(2)具体说明正常菌群在保持动物健康发挥正常生产性能方面的作用,即营养、免疫、颉颃。

2说明瘤胃微生物是如何消化粗纤维的?

参考P67第二自然段

回答重点

主要说明粗纤维包括哪些成分,如何被降解成单糖,然后如何被微生物利用产生什么样的产物,这些产物有如何被牛体利用,合成什么。

3瘤胃如何消化蛋白质?

参考P67,中间部分(2)蛋白质的消化

回答重点

(1)微生物本身降解饲料中的蛋白质,产生什么产物

(2)微生物利用饲料来源的用于合成蛋白质的成分(有哪些),合成菌体蛋白,这些菌体蛋白在什么部位被消化,消化后如何利用。

(3)牛饲料中添加尿素的作用是什么?

(4)对于饲料中一些优质蛋白为何防止被微生物降解降低利用率,如何处理。

4瘤胃微生物的种类及其作用?

参考P65-67

回答重点

(1)瘤胃微生物的种类:即瘤胃细菌、厌氧真菌、原虫,简单表述以下各种类的特点。

(2)瘤胃微生物的作用:共三方面的作用,即消化粗纤维、蛋白质消化、维生素合成,简要展开,说明每种作用对牛体的作用。

5单胃动物盲肠、大肠、结肠微生物的种类及作用?

参考P67-68,即P67最下面一个自然段(四)单胃动物的大肠微生物及其作用

回答重点

(1)单胃草食动物大肠尤其是盲肠中微生物的种类及作用

(2)说明大肠内微生物的其他作用,包括有机物的发酵,腐败、有机物的合成,这些作用对动物机体有哪些有益有害的作用。

6简述土壤、空气和水中的病原微生物对畜牧生产和人类生活有何影响,如何应对?参考P73、P75、P76-77

回答重点

(1)土壤中病原微生物的来源,存活情况,引起的土壤感染的主要微生物,如何防范。P73

(2)空气中的病源微生物的来源,存活情况,传播形式,如何防范,P75

(3)水中的病源微生物的来源,存活情况,传播特点,如何防范,P76最后一行至P77第一、二自然段的内容。

7什么是细菌总数和大肠菌群,测定这些指标有何意义?

通常以菌落总数表示细菌总数,即在需氧情况下,37℃培养48h,能在普通营养琼脂平板上生长的细菌菌落总数。因培养条件所限菌落总数并不表示实际中的所

有细菌总数,所以有时被称为杂菌数,需氧菌数等。菌落总数能反映被检样品被细菌污染的总体状况。

大肠菌群参考P77,(六)水的微生物学检查自然段中第八行的内容。意义是由于直接从某些检样中检查病源微生物比较困难,因为病源微生物存活时间短、数量少,不容易直接分离培养,因此检查大肠菌群数间接反映检样被病源微生物污染的程度。

8对生活饮用水的细菌学指标有何规定?

参考P77,(六)水的微生物学检查自然段

回答重点

(1)水的微生物学检查有哪两个指标?

(2)具体的卫生标准是什么?

9什么是发酵作用,有哪些类型?

参考P78-80

回答重点

(1)发酵的概念,及发酵作用如何命名,P78(一)发酵作用中的第一个自然段(2)发酵作用的类型,共有五个,说明五个发酵作用的名称,底物、产物是什么,在生产上有何作用或意义。

10什么是氧化作用,糖是如何氧化的,有何意义?

参考80-81

(1)氧化的概念,及氧化作用如何命名,P80(二)氧化作用中的第一个自然段(2)糖的氧化主要参考P80倒数第二自然段,即3.碳水化合物的氧化,在生产实践中的作用。

11什么是固氮作用及其类型和意义?

参考P83

回答重点

(1)固氮作用的概念:P83,第二自然段(四)固氮作用,本段最后一句话。(2)固氮作用的类型,即自生、共生和联合固氮三种方式,简要说明每种方式特点,对生产的作用或意义。

第四套复习题参考答案

二、填空题

1. 100,3

2. 265,266

3. 共生、颉颃、寄生、协同

4. 腐化,腐败

5. 自生固氮、共生固氮、联合固氮

6. 酵母,真菌,藻类

7.

8.细菌,厌氧真菌、原虫

9.细菌总数、大肠菌群、病源微生物

10.冷藏法、石灰水法、水玻璃法、奈酚盐法、涂布法、巴氏消毒法、CO2法、充氮法、射线辐射法

二、概念

1防腐:P87

2消毒:P87

3拮抗:P99,最后一行

4灭菌:P87

三、问答

1区别消毒、灭菌、无菌和防腐?

参考P87,相关概念

2如何利用高温进行灭菌,为什么湿热灭菌效果好于干热灭菌效果?

参考P90-92

回答重点

(1)干热灭菌:简要说明种类,原理,使用范围

(2)湿热灭菌:简要说明种类,原理,使用范围

(3)湿热灭菌好于干热灭菌的原因:参考P90,表格上面一个自然段。

3常用防腐剂、消毒剂的种类及其作用原理?

参考P96-97表格,主要是表格前两项,即防腐剂消毒剂的种类,八大类;作用原理。

4简要说明影响化学消毒剂效果的因素?

参考P95-96

回答重点

影响消毒剂的因素,共四点,较要展开

5区别共生、拮抗、寄生和协同?

参考P99,重点说明每种生物关系的概念,并举例说明。

6什么是微生物遗传、变异?

参考P102,第一自然段,有相应的遗传和变异的概念。

7人工获得微生物变异株的方法有哪几种?

参考P106-107

回答重点:人工获得微生物变异株的方法:共四种方法,即自然界筛选、传统人工诱变、原生质体融合,基因工程,并较要说明每种方法如何实施。

8菌种保藏的方法、恢复病原微生物毒力的常用方法各是什么?

参考P107最后两个自然段

回答重点

(1)保种方法:倒数第二自然段

(2)恢复毒力方法,倒数第一自然段

9什么是传染发生的条件及其综合防制措施?

参考P244,246-247

回答重点

(1)传染发生的条件:P244,共三个条件,简要展开说明

(2)防制传染的综合措施:P246,概述流行的发展过程,如何切断新的流行,针对流行过程的3个环节,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即P247第二自然段,具体措施共四点,简要展开。

10种蛋保存原则及消毒的方法?

参考P231-232

(1)种蛋保存原则,即P231页倒数第二自然段。

(2)种蛋消毒方法,P232,共六种方法,简要展开

11病原微生物的微生物学诊断的程序?

参考P245-246

回答重点

(1)病源微生物诊断的原则,即P245最后一句话。

(2)具体微生物诊断程序,即P246,共六点,简要展开

12鲜乳贮藏过程中的微生物学变化?

参考P208

回答重点,共四个阶段,简要展开

13如何对鲜肉进行细菌镜检?

参考P220,下班部分

回答重点,鲜肉镜检可分为哪三个等级,判断标准是什么?

14干草的种类及制备原理?

参考P184

回答重点,干草的概念,制备原理、制作方法的种类。

15青贮的概念、青贮制备的原理、制备过程、注意事项?

参考P186、189-190、191

回答重点

(1)青贮概念:P186第二自然段

(2)原理:P186第三自然段

(3)过程:P189-190,四个时期,简要展开

(4)注意事项:P191,即四青贮时促进乳酸菌增殖的条件,共三点,简要展开

16影响青贮饲料的质量的微生物有哪些?

实验动物学重点题库

复习题 1、简述动物实验中3R原则内容及其意义。 Replacement 替代1.尽量使动物一体多用2、用低等动物代替高等动物3、尽量使用高质量动物4、使用恰当的试验设计和统计学方法 Reduction 减少1、用有生命的物体代替动物进行研究2、用数理化方法模拟动物进行研究Refinement 优化1、改善实验设施条件,提高动物实验质量2、改善控制技术,减少对机体的干扰 3R研究的意义 1、作为提升突破技术壁垒能力的载体和具体体现“标尺”,在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为科学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3、体现时代发展、社会进步 2、简述免疫缺陷动物的概念以及生物学特性(主要是裸鼠和联合免疫缺陷鼠)。 指由于先天性遗传突变或用人工方法造成一种或多种免疫系统组成成分缺陷的动物。 一、T淋巴细胞功能缺陷动物:1、裸小鼠(nude mice):1)被毛生长异常,呈裸体外表。2)无胸腺,仅有胸腺残迹或异常胸腺上皮,不能使T-cell正常分化,导致细胞免疫力低下。幼龄鼠有残存的未分化的上皮细胞。3)B细胞功能正常,NK细胞活力增强。4)繁育能力差,乳腺发育缺损,以雄性纯合子与雌性杂合子繁育。5)T细胞缺陷可通过移植成熟T细胞、胸腺细胞或正常胸腺上皮得到校正。2、裸大鼠(nude rat):基因符号为rnu,一般特征似裸小鼠。1)发育迟缓,体重为正常大鼠的70%。2)裸大鼠较裸小鼠对多种传染病更敏感。3)比裸小鼠更强壮、寿命更长。4)体型较大,对大范围的外科手术方法较有利。二、联合免疫缺陷动物1、严重联合免疫缺陷小鼠(SCID mice):突变基因scid位于16号染色体。1)该突变基因造成编码Ig重链和TCR的基因重排异常,抑制B-cell和T-cell前体的正常分化。2)C.B-17Icr为携带来自C57BL/ka小鼠的免疫球蛋白重链Igh-1b等位基因的 BALB/cAnIcr的同源近交系。3)纯合子血清中无免疫球蛋白,淋巴结、胸腺变小,缺乏体液、细胞免疫功能。饲养于SPF环境中。4)通过移植人免疫组织或免疫细胞,可使SCID 小鼠具有人类部分免疫系统,称为SCID-hu小鼠。

动物生物化学试题

动物生物化学试题 (A) 2006.1 一、解释名词(20分,每小题4分) 1. 氧化磷酸化 2.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3. Km 4. 核糖体 5. 联合脱氨基作用 二、识别符号(每小题1分,共5分) 1.SAM 2.Tyr 3.cDNA 4.PRPP 5.VLDL 三、填空题(15分) 1. 蛋白质分子的高级结构指的是(1分), 稳定其结构的主要作用力有(2分)。 2. 原核生物的操纵子是由 (1分)基因, (1分)基因及其下游的若干个功能上相关的(1分)基因所构成。 3. NADH呼吸链的组成与排列顺序为 (3分)。 4. 酮体是脂肪酸在肝脏中产生的不完全分解产物,包括(1分),

(1分)和(1分),在肝外组织中利用。 5. 脂肪酸的氧化分解首先要(1分)转变成脂酰辅酶A,从胞浆转入线粒体需要一个名为(1分)的小分子协助;而乙酰辅 酶A须经过 (1分)途径从线粒体转入胞浆合成脂肪酸。 四、写出下列酶所催化的反应,包括所需辅因子,并指出它所在的代谢途径 (10分) 1. 氨甲酰磷酸合成酶I 2. 谷丙转氨酶 五、问答题(50分) 1. 什么是蛋白质的变构作用(4分),请举例说明(4分)。(8分) 2. 以磺胺药物的抗菌作用为例(4分),说明酶的竞争抑制原理(4分)。(8分) 3. 一摩尔的乙酰辅酶A经过三羧酸循环完全氧化分解可以生成多少ATP?(3分)请说明理由(5分)。(8分) 4.比较在原核生物DNA复制过程中DNA聚合酶III和聚合酶I作用的异同。(8分) 5.真核基因有什么特点,简述真核生物mRNA转录后的加工方式。(8分) 6.简述由肾上腺素经PKA途径调控糖原分解代谢的级联放大机制。(10分)

《管理会计》第二章练习题及答案

第二章练习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在财务会计中,应当将销售费用归属于下列各项中的( A.制造费用 B.主要成本 C. 加工成本 D. 非生产成本 2、 按照管理会计的解释,成本的相关性是指( ) A. 与决策方案有关的成本特性 B. 与控制标准有关的成本特性 C. 与资产价值有关的成本特性 D. 与归集对象有关的成本特性 3、 阶梯式混合成本又可称为( ) A. 半固定成本 B. 半变动成本 C.延期变动成本 D.曲线式成本 4、 将全部成本分为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和混合成本所采用的分类标志是 A. 成本的目标 B. 成本的可辨认性 C.成本的经济用途 D.成本的性态 5、 在历史资料分析法的具体应用方法中,计算结果最为精确的方法是( A. 高低点法 B. 散布图法 C.回归直线法 D.直接分析法 6、 当相关系数 r 等于 +1时,表明成本与业务量之间的关系是( A. 基本正相关 B. 完全正相关 C. 完全无关 D. 基本无关 7、在不改变企业生产经营能力的前提下,采取降低固定成本总额的措施通常是 指降低( )。 A. 约束性固定成本 B. 酌量性固定成本 C. 半固定成本 D. 单位固定成本 8、 单耗相对稳定的外购零部件成本属于( )。 A. 约束性固定成本 B. 酌量性固定成本 C. 技术性变动成本 D. 约束性变动成本 9、 下列项目中,只能在发生当期予以补偿,不可能递延到下期的成本是( )。 A. 直接成本 B. 间接成本 C. 产品成本 D. 期间成本 10、 为排除业务量因素的影响,在管理会计中,反映变动成本水平的指标一般是指( )。 A. 变动成本总额 B. 单位变动成本 C.变动成本的总额与单位额 D.变动成本率 11、 在管理会计中,狭义相关范围是指( ) A.成本的变动范围 B.业务量的变动范围 C.时间的变动范围 D.市场容量的变动范围 12、 在应用历史资料分析法进行成本形态分析时,必须首先确定 a ,然后 才能计算出b 的 方法时( ) A. 直接分析法 B. 高低点法 C.散布图法 D.回归直线法 13、 某企业在进行成本形态分析时,需要对混合成本进行分解。据此可以断 定:该企业应 用的是( ) A.高低点法 B.回归直线法 C.多步分析程序 D.同步分析程序 14、在应用高低点法进行成本性态分析时,选择高点坐标的依据是( )。 )。 )。

动物生物化学期末试卷及答案12

动物生物化学期末试卷12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20分) 1. 增色效应: 2. 柠檬酸循环: 3. 糖异生: 4. 级联放大: 5. 质子梯度的概念: 6.无氧呼吸: 7.乙醛酸循环: 8. 铁硫蛋白: 9. 氧化磷酸化: 10.乳酸的再利用(Cori Cycle): 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1.通常把DNA变性时,即双螺旋结构完全丧失时的温度称为DNA的熔点,用Tm 表示。() 2. 寡霉素是氧化磷酸化的抑制剂,既抑制呼吸也抑制磷酸化,但是它对呼吸的抑制可以被解偶联剂所解除.() 3.辅酶I(NAD+ )、辅酶II(NADP+)、辅酶A(CoA)、黄素单核苷酸(FMN)和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AD)中都含有腺嘌呤(AMP)残基。() 4.胞液中的NADH通过苹果酸穿梭作用进入线粒体,其P/O比值约为2。() 5.离子载体抑制剂是指那些能与某种离子结合,并作为这些离子的载体携带离子穿过线粒体内膜的脂双层进入线粒体的化合物。缬氨霉素可结合Na+穿过线粒体内膜。() 6. 脂蛋白的密度取决于蛋白质和脂质的比例,蛋白质比例越大则密度越大。() 7. 必许氨基酸指体内需要而又不能自身合成,必须由食物供给的氨基酸,共有8种:Val、Ile、Leu、Thr、Met、Lys、Phe、Tyr。目前有人将His和Arg称为营养半必需氨基酸,因为其在体内合成量较小。() 8.不同终端产物对共同合成途径的协同抑制是氨基酸生物合成的一种调节机制。()

9. E. coli和酵母的脂肪酸合酶是7种多肽链组成的复合体,其中一链是ACP,其余6链是酶;() 10. 由葡萄糖经历丙酮酸最后生成乙醇,称为发酵过程。() 三、选择题(前15题为单选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后5题为多选题,每题有1个以上的正确答案,每题1分,共20分) 1.嘧啶核苷酸合成特点是() A.在5-磷酸核糖上合成碱基 B.由FH 4 提供一碳单位 C.先合成氨基甲酰磷酸 D.甘氨酸完整地掺入分子中 E.谷氨酸是氮原子供体 2.在嘧啶生物合成过程中,嘧啶环上的氮原子来源是() A,NH 3 和甘氨酸 B,氨基甲酰磷酸和胱氨酸 C.谷氨酸 D.天冬氨酸和谷氨酰胺E.丝氨酸 3.核苷酸从头及补救合成中都需() A.Gly B.Asp C.一碳单 位 D.CO 2 E.PRPP 4.下列关于由IMP合成GMP的叙述,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A.由ATP供能 B.由天冬氨酸供氨 C.XMP为中间产物 D.NAD+为IMP脱氢酶辅酶 E.先脱氢,再氨基化 5.下列有关胞嘧啶核苷酸合成的叙述,哪项有错() A.在三磷酸水平上,由UTP转变为CTP B.从头合成一分子CTP耗7分子ATP C.胞嘧啶C 4上的-NH 2 由谷氨酰胺供给 D.先合成UMP是从头合成CMP的必经过程 E.机体可利用现成的胞嘧啶在嘧啶磷酸核糖转移酶催化下补救合成CMP 6. 热变性的DNA分子在适当条件下可以复性,条件之一是() A、骤然冷却 B、缓慢冷却 C、浓缩 D、加入浓的无机盐 7. 抗霉素A是一种抑制剂,它抑制() A.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I; B.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II; C.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III; D.线粒体ATP合成酶.

实验动物学试题及答案

《实验动物学》复习题及答案 1、小鼠的给药途径有那些?请演示一下 答:灌胃(ig):左手将动物固定后,右手持装有灌胃针头的注射器,自口角进针,沿上腭向鼠口腔的后下方插入食管。 皮下注射(sc):常在背部皮下注射。一手固定动物,另一只手注射给药。 腹腔注射(ip):左手固定动物,右手持注射器,从下腹部外侧,呈45 度角刺入腹腔,进针约3~5mm。 肌内注射(im):多注射后肢股部肌肉,如一人单独操作,以左手拇指和食指抓住小鼠头部皮肤,小指、无名指和掌部夹住鼠尾及一侧后肢,右手持注射器刺入后肢肌肉给药 尾静脉注射(iv):将动物固定,鼠尾巴露在外面,用70%~75%的酒精棉球擦尾部,或将鼠尾浸入45~50℃温水中。待尾部左右静脉扩张后,左手拉着尾,右手进针 2、请演示一下大鼠、小鼠的捉持、固定及灌胃给药 答:(1)小鼠的捉持:捉拿时可先用右手抓住并提起鼠尾,置于实验台或鼠笼上,并稍向后拉;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抓住小鼠两耳后颈背部的皮肤,将鼠置于左手心中,拉直后肢,以无名指及小指按住鼠尾或小鼠的左后肢即可。 (2)大鼠的捉持:大鼠的捉拿时,可戴上手套。实验者可用右手捉住鼠尾,放在实验台或鼠笼上,并稍向后拉;左手掌面向鼠背,食指和中指压住鼠的头顶,拇指和无名指分别从鼠的两腋下插入,将鼠的两前肢卡住;或拽紧鼠后颈及后背皮肤即可。 (3)灌胃(ig):左手将动物固定后,右手持装有灌胃针头的注射器,自口角进针,沿上腭向鼠口腔的后下方插入食管。 3、大鼠的给药方法有那些?请演示一下常用的给药方法 答:灌胃(ig):左手将动物固定后,右手持装有灌胃针头的注射器,自口角进针,沿上腭向鼠口腔的后下方插入食管。 皮下注射(sc):常在背部皮下注射。一手固定动物,另一只手注射给药。 腹腔注射(ip):左手固定动物,右手持注射器,从下腹部外侧,呈45 度角刺入腹腔,进针约3~5mm。

动物生物化学试卷试题最新完整标准包括答案.docx

动物生物化学试题(A) 2006.1 一、解释名词(20分,每小题4分) 1. 氧化磷酸化 2.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3. Km 4.核糖体 5.联合脱氨基作用 二、识别符号(每小题 1 分,共 5 分) 1.SAM 2.Tyr 3.cDNA 4.PRPP 5.VLDL 三、填空题(15分) 1.蛋白质分子的高级结构指的是( 1分), 稳定其结构的主要作用力有(2分)。 2.原核生物的操纵子是由(1分 ) 基因,(1分 ) 基因及其下游 的若干个功能上相关的( 1 分)基因所构成。 3.NADH呼吸链的组成与排列顺序为 ( 3 分)。 4.酮体是脂肪酸在肝脏中产生的不完全分解产物,包括( 1分), ( 1 分)和( 1 分),在肝外组织中

利用。 5.脂肪酸的氧化分解首先要( 1 分)转变成脂酰辅酶A,从胞浆转入线粒 体需要一个名为( 1 分)的小分子协助;而乙酰辅酶 A 须经过 ( 1 分)途径从线粒体转入胞浆合成脂肪酸。

四、写出下列酶所催化的反应,包括所需辅因子,并指出它所在的代谢途径 (10分) 1. 氨甲酰磷酸合成酶I 2.谷丙转氨酶 五、问答题(50分) 1.什么是蛋白质的变构作用(4 分),请举例说明( 4 分)。(8 分) 2. 以磺胺药物的抗菌作用为例( 4 分),说明酶的竞争抑制原理( 4 分)。(8 分) 3. 一摩尔的乙酰辅酶A经过三羧酸循环完全氧化分解可以生成多少ATP?( 3 分)请说 明理由( 5 分)。(8分) 4. 比较在原核生物DNA复制过程中DNA聚合酶III和聚合酶I 作用的异同。(8分) 5.真核基因有什么特点,简述真核生物mRNA转录后的加工方式。(8分) 6.简述由肾上腺素经PKA途径调控糖原分解代谢的级联放大机制。(10分)

动物生物化学(1)

动物生物化学复习题 1、天然蛋白质氨基酸的结构要点? 答:在与羧基相连的α-碳原子上都有一个氨基,称为α-氨基酸。α—碳原子不是手性碳原子的是哪个氨基酸? 答:甘氨酸 具有紫外吸收特性的氨基酸有哪些? 答:酪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 吸收波长是多少? 答:280nm 核酸的紫外吸收波长是多少? 答:260nm 2、全酶包括哪几部分? 答:酶蛋白与辅助因子 辅基与辅酶的异同点? 答:与酶蛋白结合梳松,用透析、超滤等方法可将其与酶蛋白分开者称为辅酶;与酶蛋白结合紧密,不能用透析发分离的称为辅基。 正常情况下,大脑获得能量的主要途径是什么? 答:葡萄糖的有氧氧化 糖酵解是在细胞的是在细胞的哪个部位进行的?

答:细胞的胞液中 3、糖异生的概念和意义? 答: 概念:由非糖物质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 意义:由非糖物质合成糖以保持血糖浓度的相对恒定;有利于乳酸的利用;可协助氨基酸代谢。 生糖氨基酸、丙酮酸、乳酸、乙酰COA哪个不能异生成糖? 答:乙酰COA 4、什么是呼吸链? 答:又称电子传递链,是指底物上的氢原子被脱氢酶激活后经过一系列的中间传递体,最后传递给被激活的氧分子而生成水的全部体系。各种细胞色素在呼吸链中传递电子的顺序? 答:B-C1-C-AA3-O2 两条呼吸链的磷氧比分别是多少? 答:NADH呼吸链:P/O~2.5(接近于3) FADH2呼吸链:P/O~1.5(接近于2) 氰化物中毒是由于抑制了哪种细胞色素? 答:Cytaa3(细胞色素氧化酶) 5、为了使长链脂酰基从胞浆转运到线粒体内进行脂肪酸的β-氧 化,所需要的载体是什么? 答:肉碱

6、氨基酸脱下的氨基通常以哪种化合物的形式暂存和运输?答:谷氨酰胺 参与尿素循环的非蛋白氨基酸有哪几种? 答:瓜氨酸和鸟氨酸 7、RNA 和 DNA 彻底水解后的产物有哪些不同? 答:DNA彻底水解产物:磷酸,脱氧脱氧核糖,鸟嘌呤,腺嘌呤, 胞嘧啶,胸腺嘧啶。 RNA彻底水解产物:磷酸,核糖核酸,鸟嘌呤,腺嘌呤,尿嘧啶,胸腺嘧啶 双链DNA 解链温度的增加,提示其中碱基含量高的是哪几种碱基?答:C和G(胞嘧啶和鸟嘌呤) 8、蛋白质一级结构的概念? 答:蛋白质的一级结构是指多肽链上氨基酸残基的排列顺序,即氨基酸序列。 维系蛋白质一级结构的化学键主要是什么键? 答:肽键 9、蛋白质变性后可出现哪些变化? 答:破坏次级键和二硫键,不改变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如:溶解度降低,易形成沉淀析出,结晶能力丧失,分子形状改变,酶失去活力,激素蛋白失去原来的生理功能。

第二章练习题+答案

第二章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根据借贷记账法的原理,记录在账户贷方的是()。A A.费用的增加 B.收入的增加 C.负债的减少 D.所有者权益的减少 资产和费用的增加记借,减少记贷;收入、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增加记贷,减少记借。 2、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将会计要素分为六类,《企业会计制度》将的会计科目分为()。 B A.六类 B.五类 C.七类 D.三类 资产、负债、权益、成本、损益五大类 3、借贷记帐法中资产类帐户的余额一般在()。 B A.无余额 B.借方 C.贷方 D.借方或贷方 4、资产类账户期末余额的计算公式是()。 A A.期末余额 = 期初借方余额 + 本期借方发生额–本期贷方发生额 B.期末余额 = 期初贷方余额 + 本期贷方发生额–本期借方发生额 C.期末余额 = 期初借方余额 + 本期借方发生额 D.期末余额 = 期初贷方余额 + 本期贷方发生额 5、下列错误能够通过试算平衡查找的是()。 D A.重记经济业务 B.借贷方向相反 C.漏记经济业务 D.借贷金额不等 试算平衡的具体内容就是检查会计分录的借贷金额是否平衡。 6、“待摊费用”账户本期期初余额3500元,借方本期发生额1500元,本期摊销500元,则该账户期末余额为()。 B

A.借方4500元 B.贷方4500元 C.借方3500元 D.贷方1000元 待摊费用属于资产类,按照资产类账户计算期末余额。 7、对账户记录进行试算平衡是根据()的基本原理。 C A.账户结构 B.会计要素划分的类别 C.会计等式 D.所发生的经济业务的内容 8、复式记账法是指对每一笔业务都要以相等的金额在相互联系的()中进行登记的记账方法。 D A.一个账户 B.两个账户 C.三个账户 D.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户 9、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是()。 D A.同增、同减、有增、有减 B.同收、同付、有收、有付 C.有增必有减,增减必相等 D.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 D 10、会计账户的开设依据是()。C A.会计对象 B.会计要素 C.会计科目 D.会计方法 11、收到某单位的预付购货款存入银行,所引起的会计要素变动是() B A一项资产增加,一项资产得减少 B一项资产增加,一项负债得增加 C一项资产增加,一项负债得减少 D一项负债增加,一项负债得减少 借:银行存款(资产) 贷:预收账款(负债) 12、对于每一个账户来说,期末余额()。 C A.只能在借方 B.只能在贷方 C.只能在账户的一方 D.可能在借方或贷方 某些账户的余额是只可能出现在借方的,比如现金账户。 13、一般来说双重性质账户的期末余额( )。C A.在借方 B.在贷方

《动物生物化学》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

《动物生物化学》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 一、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核苷 2、核苷酸 3、核苷多磷酸 4、DNA的一级结构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研究核酸的鼻祖是_________,但严格地说,他分离得到的只是。 2、等人通过著名的肺炎双球菌转化试验,证明了导致肺炎球菌遗传性状改变的转化因子是,而不是。 3、真核细胞的DNA主要存在于中,并与结合形成染色体;原核生物的DNA 主要存在于。 4、在原核细胞中,染色体是一个形状为的双链DNA;在染色体外存在的、能够自主复制的遗传单位是。 5、DNA的中文全称是,RNA的中文全称是;DNA中的戊糖是,RNA 中的戊糖是。 三、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在天然存在的核苷中,糖苷键都呈( )构型。 A. α- B. β- C. γ- D. δ- 2.Watson-Crick提出的DNA右手双螺旋结构是哪一型() A. A B. B C. C D. Z 3. tRNA3′端的序列为:() A. -ACC B.-CAC C.-ACA D.-CCA 4.下列关于浮力密度的叙述,哪一条是对的:() A. RNA的浮力密度大于DNA B. 蛋白质的浮力密度大于DNA C. 蛋白质的浮力密度大于RNA D. DNA的浮力密度大于RNA 5.下列关于RNA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A.RNA的结构象DNA一样简单、有规则 B.绝大多数RNA是单链分子,少数病毒RNA是双链 C.RNA的结构象蛋白质那样复杂而独特 D.各种RNA分子均存在局部双链区 6.含有稀有碱基比例较多的核酸是:() A.胞核DNA B.线粒体DNA C.tRNA D. mRNA 7.真核细胞mRNA帽子结构最多见的是:() A.m7APPPNmPNmP B. m7GPPPNmPNmP C.m7UPPPNmPNmP D.m7CPPPNmPNmP

普通动物学重点题库

绪论 生物的界级分类 五界系统 Ⅰ.原核阶段 ⒈原核生物界 Ⅱ.真核单细胞阶段 ⒉原生生物界 Ⅲ.真核多细胞阶段 ⒊植物界 ⒋真菌界 ⒌动物界 六界系统 Ⅰ.非细胞生物 ⒈病毒界 Ⅱ.原核生物 ⒉细菌界 ⒊蓝藻界 Ⅲ.真核生物 ⒋植物界 ⒌真菌界 ⒍动物界 研究动物学的基本方法 1、描述法 2、比较法 3、实验法 分类系统的基本单位是种。 种或物种:生物界发展的连续性与间断性统一的基本间断方式。 分类的阶元即动物等级。分为界门纲目科属种。 双名法:由林奈创定的,用拉丁文或拉丁化的文字表示的命名方法,是指每一动物的学名是由属名和种名组成,属名在前,第一个字名大写,种名在后,第一字母小写。拉丁文斜体排版。属名+种名+人名

原生动物门 原生动物是动物界最低等、最原始的动物: 1、原生动物的身体由一个细胞组成,故称单细胞动物。这个细胞具一般细胞具有的基本构造。 2、原生动物在生理机能上是一个独立、完整的,具有一切生物特性的有机体。但与高等动物不同的是这些机能不是由器官系统来完成,而是由细胞器完成的。 3、原生动物除单个细胞个体外,也有由多个细胞组成的群体,一般无细胞的分化或只有生殖细胞和体细胞的分化。 类器官:原生动物细胞质分化出来的,能完成各种生理机能,与多细胞动物的相应器官相当的结构部分为类器官。 呼吸和排泄:通过细胞膜的渗透作用进行,但所有的淡水原生动物都具调节体内水平衡的胞器——伸缩胞。 生殖:有无性生殖与有性生殖两种(无性生殖:1二分法2出芽法3裂体生殖即多分裂法、复分裂。有性生殖:1配子生殖2接合生殖。) 鞭毛纲---------眼虫(体成绿色,梭形,前端钝圆,后端尖。体表覆以具弹性的、带斜纹的表膜。不良环境中形成包囊,出囊前作一次或多次分裂。伸缩泡除调节水中的平衡外,有一定的排泄作用,把水及溶于水的代谢物收集后排入储蓄泡→胞口→体外。主要 靠体表的渗透作用排泄。)【鞭毛纲鞭毛作用:1运动2感觉3捕食】肉足纲---------大变形虫(体表为一层极薄的质膜分为外质和内质,内质又分凝胶质和溶胶质。吞噬作用:当变形虫碰到食物时,即伸出伪足进行包围,将食物裹进细胞内部,叫吞噬作用。胞饮作用:变形虫除了能吞噬固体食物外,还能摄食一些液体物质,这种现象很象饮水为胞饮作用。【肉足纲伪足的类型:1叶状伪足2丝状伪足3根状伪足4轴伪足。滋养体:指原生动物摄取营养阶段,能活动、摄取养料、生长和繁殖,是寄生原虫的寄生阶段。】 孢子纲---------间日疟原虫(世代交替现象:动物体以无性生殖与有性生殖相互交替完成生活史的现象。在人体进行无性生殖及有性生殖的开始,人为中间寄主。

最新动物生物化学习题库(带答案)

动物生物化学习题库 班级 姓名 教师 汇编人:李雪莲 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动物科技分院 2016.2

教学单元一核酸与蛋白质化学核酸化学 一、单选题 1、维持DNA分子中双螺旋结构的主要作用力是: A.范德华力 B.磷酸二酯键 C.疏水键 D.氢键 D 2、DNA的戊糖在哪个位置脱氧: A.l B.2 C.3 D.4 C 3、连接核苷与磷酸之间的键为: A.磷酸二酯键 B.糖苷键 C.氢键 D.磷酸酯键 D 4、核苷酸去掉磷酸后称为: A.单核苷酸 B.核苷 C.戊糖 D.碱基 B

5、核酸的基本组成成分是: A.组蛋白、磷酸 B.核糖、磷酸 C.果糖、磷酸 D.碱基、戊糖、磷酸 D 6、RNA分子中的碱基是: A.TCGU B.TAGU C.AGCU D.ATGC C 7、不参与DNA组成的是: A.dUMP B.dAMP C.dTMP D.dGMP A 8、稀有碱基主要存在于: A.mRNA B.tRNA C.rRNA D.DNA B 9、在DNA和RNA中都含有的是: A.腺苷二磷酸 B.环磷酸腺苷

C.磷酸 D.脱氧核糖 C 10、RNA代表: A.脱氧核糖核酸 B.核糖核酸 C.单核苷酸 D.核苷 B 11、属于戊糖的是: A.蔗糖 B.乳糖 C.核糖 D.葡萄糖 B 12、核酸中不存在的碱基是: A.腺嘌呤 B.黄嘌呤 C.胞嘧啶 D.尿嘧啶 B 13、核酸一级结构的主要连接键是: A.肽键 B.氢键 C.磷酸二酯键 D.盐键 C

14、在DNA中,A与T间存在有: A.3个氢键 B.2个肽键 C.2个氢键 D.l个磷酸二酯键 C 15、连接碱基与戊糖的键为: A.磷酸二酯键 B.氢键 C.糖苷键 D.磷酸酯键 C 15、DNA两股多核苷酸链之间的键为: A.磷酸二酯键 B.氢键 C.糖苷键 D.磷酸酯键 B 16、DNA的空间结构有几条多核苷酸链: A.l条 B.2条 C.3条 D.4条 B 17、有互补链的是: A.RNA

动物生物化学

《动物生物化学》 教学大纲 学时:54学时理论学分:4.5学分 适用对象:动物科学、动物医学二年级学生 先修课程:动物学、化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 考核要求:平时20%(小测、实验)、期中考试(20%)、期末考试(60%) 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生物化学》(第二版),天津农学院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4月 王镜岩主编,《生物化学》(第三版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9月 黄锡泰、于自然主编(第二版),〈现代生物化学〉,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年7月 周顺伍,《动物生物化学》(第三版),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年十月 本课程是农业院校动物医学、动物科学本科专业以及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动物生物化学是研究动物生命的化学,是研究生物分子、特别是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以表现生命活动现象原理的科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不仅使学生了解生命现象的基本知识和生命运活动的基本规律,而且可以掌握与动物生理学、动物饲养学、动物遗传学、动物育种学、药理学临床诊断学等专业基础课以及后续专业课程相关的必备基本理论和技能。并初步有在今后学习中运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教学的基本任务 根据本课程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把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讲解的清楚、易懂,对重点章节要讲深、讲透,并注重各章节的相互联系。通过学习,使学生不仅能掌握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而且能对物质的代谢途径、关键步骤、关键环节有深刻的认识,并且对物质的代谢又有相互关系的整体概念。从而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具备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 章节课程内容学时 第一章绪论 1 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酶 糖类代谢 生物氧化 脂类代谢 含氮小分子的代谢 核酸的结构 核酸的生物学功能 生物膜和动物激素的信号调节 8 6 6 4 5 8 5 5 6 二、课程内容与要求 绪论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掌握生物化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及生物化学与动物医学和动物科学的关系,了解生物化学的发展史。 (二)教学内容 1.生物化学的概念; 2.生物化学的发展; 3.生物化学与畜牧和兽医 第二章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一)教学目的

实验动物学模拟试题

模拟试题 一、填空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实验动物指 的动物。 2、按遗传学控制原理,可将实验动物分为、、________和四类。 3、按微生物控制的情况,我国将实验动物分为、、和四级。 4、《实验动物管理条例》是由于年颁布的。 5、实验动物按食性分为、 和三类。 6、实验动物生长发育所需的基本营养物质有、、、、和等几类。 7、“恐伤肾”动物模型可以用吓鼠、吓猫、吓狗等方法制作。 8、人类疾病动物模型根据发生的原因不同,可分为和两大类。 9、小鼠尾部有条静脉,分别位于小鼠尾、和___________。 10、列出三种大鼠常用的采血方法、 和。 二、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答题说明:下面三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最佳或最恰当的答案,请用黑色签字笔把正确答案填写在空格处。 1、兔的最大饲养密度是每平方米容纳只。 A、4只 B、6只 C、10只 2、BA LB/c小鼠属于动物。 A、近交系 B、封闭群 C、突变系 3、实验动物脱水达到体重的,将导致实验动物死亡。 A、20% B、30% C、40% 4、皮肤与人非常相似,故常用于实验性烧伤研究。 A、猴 B、猪 C、兔 5、体内不能合成维生素C的动物是:。 A、小鼠和大鼠 B、兔和豚鼠 C、豚鼠和猴 6、屏障系统对空气洁净度的要求是:。 A、100级 B、1000级 C、10000级 7、大多数实验都选择的实验动物。 A、幼年 B、成年 C、老年 8、外界环境因素导致机体发热反应的研究宜选用的实验动物是。 A、小鼠 B、豚鼠 C、兔 9、老年性痴呆大鼠模型的制作方法是。 A、切断其一侧海马伞 B、肌肉注射马桑内酯 C、连续皮下注射链霉素 10、是人兽共患病。 A、鼠肝炎 B、兔出血症 C、流行性出血热 三、判断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系统杂交(F1代)动物的基因型不一致。 ()2、新药长期毒性研究应用两种以上实验动物。 ()3、SC ID小鼠属于T淋巴细胞免疫缺陷的动物模型。 ()4、实验动物设施环境内的噪声不得超过70分贝。 ()5、犬的视力好,能够看清远距离的物体。 ()6、维生素C又称为抗白血病维生素。 ()7、家兔多次静脉注射高分子右旋糖酐后出现血瘀证。 ()8、给大鼠腹腔注射链霉素可以制作糖尿病模型。 ()9、大鼠肝脏的再生能力强。 ()10、家兔属于胚胎发育完善的动物。 四、名词解释(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动物生物化学大题答案

第二章核酸 一、比较mRNA 、tRNA、rRNA的分布,结构特点及功能 mRNA主要分布在是以游离状态的存在于细胞质中,tR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rRNA是核糖体的组成部分。 1.mRNA的结构与功能:mRNA是单链核酸,其在真核生物中的初级产物称为HnRNA。大多数真核成熟的mRNA分子具有典型的5?-端的7-甲基鸟苷三磷酸(m7G)帽子结构和3?-端的多聚腺苷酸(polyA)尾巴结构。mRNA的功能是为蛋白质的合成提供模板,分子中带有遗传密码。原核生物的mRNA一般是多顺反子。真核生物的mRNA一般是单顺反子。 2. tRNA的结构与功能:tRNA是分子最小,但含有稀有碱基最多的RNA。tRNA 的二级结构由于局部双螺旋的形成而表现为“三叶草”形,故称为“三叶草”结构,可分为:①氨基酸臂:3?-端都带有-CCA-顺序,可与氨基酸结合而携带氨基酸。 ②DHU臂/环:含有二氢尿嘧啶核苷。③反密码臂/环:其反密码环中部的三个核苷酸组成三联体,在蛋白质生物合成中,可以用来识别mRNA上相应的密码,故称为反密码(anticoden)。④TψC臂/环:含保守的TψC顺序。⑤可变环。3. rRNA的结构与功能:rRNA是细胞中含量最多的RNA,可与蛋白质一起构成核蛋白体,作为蛋白质生物合成的场所。原核生物中的rRNA有三种:5S,16S,23S。真核生物中的rRNA有四种:5S,5.8S,18S,28S。 二.简述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要点 1两条平行的多核苷酸链,以相反的方向(即一条由5…—3?,另一条由3…—5?)围绕同一个(想像的)中心轴,以右手旋转方式构成一个双螺旋。 2疏水的嘌呤和嘧啶碱基平面层叠于螺旋的内侧,亲水的磷酸基和脱氧核糖以磷酸二酯键相连形成的骨架位于螺旋的外侧。 3内侧碱基成平面状,碱基平面与中心轴相垂直,脱氧核糖的平面与碱基平面几乎成直角。每个平面上有两个碱基(每条链各一个)形成碱基对。相邻碱基平面在螺旋轴之间的距离为0.34nm,旋转夹角为36度。每十对核苷酸绕中心旋转一圈,故螺旋的螺距为3.4nm. 4双螺旋的直径为2nm.沿螺旋的中心轴形成的大沟和小沟交替出现。DNA双螺旋之间形成的沟为大沟,两条DNA链之间的沟为小沟。 5两条链被碱基对之间形成的氢键稳定地维系在一起。双螺旋中,碱基总是腺嘌呤与胸腺嘧啶配对,鸟嘌呤与胞嘧啶配对。 第三章蛋白质

思修第二章练习题及答案

第二章“弘扬中国精神共筑精神家园”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要求) 1、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 A.勤劳勇敢 B.团结统一、爱好和平 C.自强不息 D.爱国主义 2、“慎独”是我国传统的道德修养方法。下列体现“慎独”要求的是() A.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B.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C.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D.即使在个人独处、无人监督时,也坚守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觉按道德要求行事,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 3、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 核心的时代精神() A.改革创新、爱国主义 B.爱国主义、改革创新 C.无私奉献、艰苦奋斗 D.改革开放、与时俱进 4、“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禾苗离土即死,国家无土难存”,因此,作为中华儿女要() A.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B.爱自己的骨肉同胞 C.爱祖国的灿烂文化 D.爱自己的国家 5、常常被称为国家和民族的“胎记”的是()

A、文化传统 B、爱国传统 C、思想传统 D、历史传统 6、在当代中国,兴国强国就是要() A.抵御外侮 B.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 C.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D.推进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7、中华民族精神源远流长,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其中,夸父追日、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等动人的传说,体现的是中华民族精神的() A.勤劳勇敢 B.团结统一 C.自强不 息 D.爱好和平 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是() A.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C.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D.社会主义荣辱观 9、爱国主义与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关系() A.爱国主义阻碍个人实现人生价值 B.爱国主义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 C.爱国主义与个人实现人生价值无关 D.爱国主义有时会帮助个人实现人生价值 10、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是() A.强大国防 B.强大外交 C.爱国主 义 D.强大经济

动物生物化学 期末复习资料 超准

生化复习资料 考试: 名:10个(三、四) 选:10个(不含1、6、11、12) 3章重点维生素的载体、作用,嘌呤、嘧啶合成区别,核糖作用,一碳基团载体,ACP,载体蛋白,乙酰辅酶A缩化酶,生物素 填:20空(1、2、8) 简答:3个(1、6、7、8) 简述:3个(9、10、11、12) 血糖来源和去路,葡萄糖6-磷酸的交叉途径 实验与计算:(1、7) 一、名词解释 1、肽键:是一分子氨基酸的羧基与另一分子氨基酸的氨基脱水缩合而成的酰胺键(-CO-NH-),称为肽键。是蛋白质结构中的主要化学键(主键) 2、盐析: 3、酶的活性中心:在一级结构上可能相距甚远,甚至位于不同肽链上的基团,通过肽链的盘绕、折叠而在空间构象上相互靠近,形成的具有一定的构象,直接参与酶促反应的区域。又称酶活性部位 4、米氏常数:是反应最大速度一半时所对应的底物浓度,即当v = 1/2Vm时,Km = S 意义:Km越大,说明E和S之间的亲和力越小,ES复合物越不稳定。米氏常数Km对于酶是特征性的。每一种酶对于它的一种底物只有一个米氏常数。 5、氧化磷酸化:是在电子传递过程中进行偶联磷酸化,又叫做电子传递水平的磷酸化。 6、底物水平磷酸化:是直接由底物分子中的高能键转变成A TP末端高能磷酸键叫做底物水平的磷酸化。 7、呼吸链:线粒体能将代谢物脱下的成对氢原子(2H)通过多种酶和辅酶的链锁反应体系逐步传递,最后与激活的氧结合为水,由于该过程利用氧气与细胞呼吸有关,所以将这一传递体系叫做呼吸链。 8、生物氧化: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等有机化合物在生物体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CO2和水释放能量的总过程叫做生物氧化。 9、葡萄糖异生作用:由非糖前体物质合成葡萄糖的过程。 10、戊糖磷酸通路:指机体某些组织以6-磷酸葡萄糖为起始物在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催化下形成6-磷酸葡萄糖酸进而代谢生成磷酸戊糖为中间代谢物的过程。 11、激素敏感激酶: 12、酮体:脂肪酸在肝脏中氧化分解所生成的乙酰乙酸、β-羟丁酸和丙酮三种中间代谢产物,统称为酮体。 13、饲料蛋白质的互补作用:把原来营养价值较低的不同的蛋白质饲料混合使用,可能提高其营养价值和利用率。 14、氮平衡:是反映动物摄入氮和排除氮之间的关系以衡量机体蛋白质代谢概况的指标。 15、从头合成途径:利用氨基酸等作为原料合成 16、补救合成途径:利用体内游离的碱基或核苷合成

最新动物生物化学习题库(带答案)

1 2 3 4 5 6 7 动物生物化学习题库8 9 10 11 班级12 姓名13 教师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1

26 汇编人:李雪莲 27 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动物科技分院28 2016.2 29 30 31 32 教学单元一核酸与蛋白质化学 33 核酸化学 34 一、单选题 35 1、维持DNA分子中双螺旋结构的主要作用力是: 36 A.范德华力 37 B.磷酸二酯键 38 C.疏水键 39 D.氢键 40 D 41 2、DNA的戊糖在哪个位置脱氧: 42 43 A.l 44 B.2 C.3 45 2

46 D.4 47 C 48 49 3、连接核苷与磷酸之间的键为: 50 A.磷酸二酯键 51 B.糖苷键 52 C.氢键 53 D.磷酸酯键 54 D 55 4、核苷酸去掉磷酸后称为: 56 57 A.单核苷酸 58 B.核苷 C.戊糖 59 60 D.碱基 B 61 62 63 5、核酸的基本组成成分是: A.组蛋白、磷酸 64 3

65 B.核糖、磷酸 66 C.果糖、磷酸 67 D.碱基、戊糖、磷酸 68 D 69 6、RNA分子中的碱基是: 70 71 A.TCGU 72 B.TAGU C.AGCU 73 74 D.ATGC C 75 76 77 7、不参与DNA组成的是: 78 A.dUMP 79 B.dAMP 80 C.dTMP 81 D.dGMP 82 A 83 4

8、稀有碱基主要存在于: 84 85 A.mRNA 86 B.tRNA C.rRNA 87 88 D.DNA B 89 90 91 9、在DNA和RNA中都含有的是: 92 A.腺苷二磷酸 93 B.环磷酸腺苷 94 C.磷酸 95 D.脱氧核糖 C 96 97 98 10、RNA代表: 99 A.脱氧核糖核酸 100 B.核糖核酸 101 C.单核苷酸 102 D.核苷 5

第二章练习题(含答案)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练习题 读大气受热过程图,回答1-2题。 1.图中() A. 晴朗天气,a大部分为大气吸收 B. 湖泊湿地,b能和缓的加热大气 C. 二氧化碳增多,c较少补偿地面失热 D. 冰雪地面,a→b的转化率增加 2.甲、乙、丙代表太阳辐射能在自然界常见的三种类型,则() 读下列图表,回答3-4题。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北京晴转多云,最低气温出现在午夜 B.上海中雨,可能诱发滑坡、泥石流灾害 C.哈尔滨有雾,大气能见度低 D.西宁晴,外出应做好防晒、防中暑准备 4.该日上海与北京最高气温不同,下图中能正确解释其根本原因的序号是()。 A.① B.② C.③ D.④ 左图为南昌附近一个蔬菜大棚的照片,右图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图中数字代表 某种辐射。回答5-6题。 5.乙图中()。 A.①能量大部分被大气所吸收 B.②是近地面大气的根本热源 C.③只出现在夜晚 D.④表示散失的少量长波辐射 6.照片拍摄季节,南昌的农民一般会给大棚覆盖黑色尼龙网,而不是我们常见的白色塑料薄膜或者玻璃大棚。照片拍摄的时间以及这样做的目的分别是()。 A.7-8月;削弱①以减少农作物水分蒸腾 B.10-11月;阻挡②以防止夜间温度过低 C.12-次年1月;增加③以提高土壤的温度 D.6-7月;增强④以降低白天大气的温度 据石家庄机场透露,7日,16时30分,受雾霾影响 石家庄机场能见度由1400米骤降至100米,导致55个

航班被迫取消。16时58分石家庄机场能见度提高,达到起飞标准,第一个离港航班NS3267石家庄至深圳顺利起飞,机场航班陆续恢复正常。下图为我国四个雾霾多发地区。回答7-8题。 7.雾霾天气使能见度降低的原因之一是: A.雾霾吸收地面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 B.雾霾削弱了地面辐射 C.雾霾对太阳辐射有反射作用 D.雾霾改变了太阳辐射的波长 8.图中四地深秋初冬时节多雾,其原因说法正确的是: A.昼夜温差较大,水汽不易凝结,直接附着在地面上 B.昼夜温差减小,水汽不易凝结,直接悬浮于大气中 C.昼夜温差减小,水汽易凝结,但风力微弱,水汽不易扩散 D.昼夜温差较大,水汽易凝结,且该季节晴好天气多,有利于扬尘的产生 火山冬天是指因一座较大的火山爆发,全球数年或者某年没有夏天而只有冬天。2014年9月2日冰岛东南部的巴达本加火山喷发,产生大量的火山灰。下图为火山喷发对大气影响示意图。回答9-10题。 9.火山冬天现象的主要成因是()。 A.火山灰和二氧化硫弥漫在对流层散射了太阳辐射 B.火山灰和二氧化硫到达平流层削弱了太阳辐射 C.火山灰和二氧化硫削弱了大气逆辐射 D.火山喷发形成酸雨削弱了太阳辐射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火山爆发的动力是太阳辐射 B.火山喷发的火山灰对航空运输不会产生影响 C.冰岛冬季受低压控制,天气晴朗 D.火山喷发可能会导致降雨量增大 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设计并做了实验(如下图)。完成11-12题。 11.该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测试()。 A. 水循环 B. 温室效应 C. 热力环流 D.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12.下图中所示地理现象的成因与所示实验原理相同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下图为某滨海地区某日某时等压面垂直剖面图(相邻两个等压面气压差相等),回答13-14

动物生物化学(专)-作业题参考答案

动物生物化学高升专网上作业题参考答案 第二章蛋白质化学 一、名词解释 1. 蛋白质一级结构:是指蛋白质肽链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蛋白质的一级结构也称为蛋白质共价结构。 2. 蛋白质二级结构:是指多肽链主链本身通过氢键维系,盘绕、折叠而形成有规则或周期性空间排布。常见的二级结构元件有α–螺旋、β–折叠片、β–转角和无规卷曲。 3. 蛋白质三级结构:多肽链在二级结构、超二级结构和结构域的基础上,主链构象和侧链构象相互作用,进一步盘曲折叠形成特定的球状分子结构,称作三级结构。 4. 蛋白质四级结构:由两条或两条以上具有三级结构的多肽链聚合而成的有特定三维结构的蛋白质构象称为蛋白质的四级结构。 5. 蛋白质变性:天然蛋白质,在变性因素作用下,其一级结构保持不变,但其高级结构发生了异常的变化,即由天然态(折叠态)变成了变性态(伸展态),从而引起生物功能的丧失,以及物理、化学性质的改变。这种现象被称为蛋白质的变性。 6. 多肽链:由许多氨基酸残基通过肽键彼此连接而成的链状多肽,称为多肽链。 7. 蛋白质的等电点:当溶液在某个pH时,蛋白质分子所带的正电荷和负电荷数正好相等,即净电数为零,在直流电场中既不向正极移动也不向负极移动,此时的溶液的pH就是该蛋白质的等电点,用pI表示。二、判断题 1.×2.√3.√4.×5.×6.√7.√8.×9.×10.√ 11.√12.×13.×14.√15.√16.√17.√18.√19.×20.√21.√22.√ 三、选择题 1.D 2.B 3.A4.C 5.A6.D 7.D 8.C 9.B 10.D 11.D 12.D 13.C 14.C 15.D 16.A17.C 18.B 19.A20.B 21.A22.B 23.B 24.B 25.C 26.D 27.D 28.D 29.B 30.A 31.D 32.D 33.D 34.B 四、问答题 1. 变性蛋白质有哪些表现? 变性蛋白质主要有以下表现: (1)物理性质的改变:溶解度下降,有的甚至凝聚、沉淀;失去结晶的能力;特性粘度增加;旋光值改变;紫外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发生改变等。 (2)化学性质的改变:①变性以后被蛋白水解酶水解速度增加,水解部位亦大大增加,即消化率提高;②在变性之前,埋藏在蛋白质分子内部的某些基团,不能与某些试剂反应,但变性之后,由于暴露在蛋白质分子的表面上,从而变得可以与试剂反应;③生物功能的改变,抗原性的改变;生物功能丧失。2. 有哪些因素可使蛋白质变性? 变性因素是很多,其中物理因素包括:热(60℃~100℃)、紫外线、X射线、超声波、高压、表面张力,以及剧烈的振荡、研磨、搅拌等;化学因素,又称为变性剂,包括:酸、碱、有机溶剂(如乙醇、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