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质系列变质岩变化规律汇总

泥质系列变质岩变化规律汇总
泥质系列变质岩变化规律汇总

泥质系列变质岩变化规律汇总(网友提供)

(★北大岩石学科目重要考点★)

(2004、2007年考过)

区域变质岩中的变质泥质岩:有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

重要区域变质相:

绿片岩相(LGS): (巴罗式Ch、Bi带)

也称之为低绿片岩相,低级变质级,d

Ms + Ch + Q

泥质岩石

Ms + Bi + Ch + Q

泥质岩石

泥质岩石中也可以出现Cld及富锰铝榴石的Gt。

绿帘角闪岩相(EA): (巴罗式Alm带)

特征:泥质岩中出现富Alm的Gt。

Cld + Ch + Q=Alm + H2O

Ms + Ch + Q=Alm+Bi+H2O

Alm + Bi + Ms + Q

泥质岩石

泥质岩石的组合相当于Alm带,在这一变质条件下Cld和Ch都可能出现。

低角闪岩相(LA)巴罗式St、Ky带,巴肯式And带)

泥质岩中以出现St(中压)和Crd(低压)和在Ms存在时富铁绿泥石及Cld的消失为标志。

Ch+Ms = St + Bi+ Q + H2O

Ch + Ms + Q = Crd + Bi+ Als + H2O

(巴肯式And带等变线反应)

中压泥质岩石:

St + Alm + Bi + Ms + Q ± Pl

Ky + Alm + Bi + Ms + Q ± Pl

低压泥质岩石:

Crd + And + Bi + Ms + Q ± Pl ± Alm

高角闪岩相 (HA): (巴罗式Sil带)(Sil-Or带)

泥质岩石标志:Ms+Q不稳定,转变为Kf+Als。

Ms + Q=Kf + Sil/And + H2O

片麻岩发生深熔,出现混合岩化作用也是高角闪岩相开始的标志。

Sil + Gt + Bi + Kf + Q ± Pl

泥质岩石,中压

And + Crd + Bi + Kf + Q ± Pl

泥质岩石,低压

麻粒岩相(G): (Ga-Crd-Or带)

泥质岩石进入麻粒岩相的标志:

Sil+Bi不稳定,转变为Ga + Crd。

Bi + Sil + Q = Alm + Crd + Kf + H2O

Sil + Ga + Crd + Kf + Q ± Pl

泥质岩石

★单独列出:泥质系列变质岩

岩石类型★

板岩

板岩具有板状构造,变质程度低,原岩重结晶作用不明显,仅在板理面上见到微弱的丝绢光泽,系由细小的绢云母和绿泥石等重结晶所至。

板状构造,岩石在构造应力作用下常形成一组密集平行的破劈理,这些破劈理就构成板状构造的板理。具有板状构造的岩石重结晶作用不明显,板理面上常见较弱的丝绢光泽,系由细小的Se和Ch等重结晶所至,岩石主要为变余泥质结构。

岩石主体为残余的粘土质、粉砂质和凝灰质物质等,常出现变余层理构造。原岩为泥质、粉砂质沉积岩及部分中酸性凝灰岩、沉凝灰岩等。

千枚岩

千枚岩以发育千枚状构造为特征,岩石中的各种组分已基本重结晶并定向排列构成千枚理,

但矿物的粒度细小,肉眼不能分辨。

结构为显微鳞片变晶结构及斑状变晶结构,矿物成分主要为Se和Q以及含量不等的Ch和Ab等,有时可出现Bi、Cld、Gt和Mt等变斑晶,常常由于含有较多的Se而显示强烈的丝

绢光泽。

千枚状构造,岩石中的各种组分已基本重结晶并定向排列构成千枚理,但矿物的粒度细小,肉眼不能分辨,仅在片理面上见强烈的丝绢光泽。

千枚岩的原岩有泥质、粉砂质沉积岩、及部分火山凝灰岩等

片岩

片岩以发育片状构造为特征,片柱状矿物(云母、Ch、Tc、Ser、Act等等)含量超过30%。

与千枚岩相比,片岩中矿物的结晶粒度较粗,为显晶质的鳞片(粒状)变晶结构。

片状构造,主要由片、柱状矿物(如云母和角闪石等)和部分粒状矿物(如石英、长石等)定向排列而成。与千枚状构造不同的是具有片状构造的岩石重结晶程度高些,肉眼可以辨认。

由于原岩成分和变质条件不同,片岩类型变化多样, 主要包括:云母片岩、绿片岩、蓝片岩

和镁质片岩4类。

云母片岩

主要变质矿物为Bi、Ms、Q及长石等,多数情况下Q大于长石,长石小于25%,片柱状矿物大于30%,粒状矿物小于70%。当K2O不足时,可出现And、Ky、Sil、Crd、St、Alm 及Cld等特征变质矿物,鳞片粒状变晶结构及斑状变晶结构等,片状构造。原岩为泥质沉积岩及火山沉积岩,变质程度主要为绿帘角闪岩相和低角闪岩相。

云母片岩的定名原则为:特征变质矿物+云母成分(黑云母、白云母或二云母)+片岩。

当有两种以上的特征矿物时,以少前多后的原则,如十字石榴二云片岩,当石英超过50%时,也可参与定名,如石榴石白云母石英片岩等。

片麻岩

片麻岩主要由石英、长石及部分暗色矿物如云母、角闪石辉石等组成,有时出现Gt、Sil等特征变质矿物,粒状矿物大于50%,长石大于Q。鳞片粒状变晶结构、片状构造。

片麻状构造,主要由粒状矿物和少量的片、柱状矿物定向排列而成,由于片、柱状矿物含量

少,在岩石中断续分布构成片麻理。

富铝片麻岩

原岩为泥质岩石。主要矿物成分为Kf、Pl、Q和Bi等,粒状矿物含量一般超过50%,长石含量大于石英,也可以出现数量不等的特征变质矿物如And、Sil、Crd、Gt和Co等。具有片麻状构造,鳞片粒状变晶结构,或斑状变晶结构。由于出现Kf与富铝矿物共生,因此在Q存在时,不出现原生白云母,一般代表高角闪岩相条件。

定名原则:特征变质矿物+主要片、柱状矿物+长石种类+片麻岩如夕线石黑云母钾长片

麻岩。

麻粒岩

在泥质和长英质成分的岩石中也常出现Hy,暗色矿物的含量应在85%以下。

富铝麻粒岩

原岩为泥质岩石,主要变质矿物为Kf(条纹长石)、Pl和Q等,特征变质矿物出现Crd、Sil、Gt和Hy及假蓝宝石等,为块状构造、弱片麻状构造及条痕状构造等,粒状变晶结构。

在印度、及其他很多前寒武纪结晶基底中,麻粒岩相的泥质岩石以出现Q+条纹长石+Pl

+Gt+Sil及石墨等为特征,称为孔兹岩。

当压力较高时,Ky取代Sil,为泥质高压麻粒岩。

当压力较低时,矿物组合中出现Crd,为低压麻粒岩。

组合★

绿片岩相(LGS): (巴罗式Ch、Bi带)

Ms + Ch + Q

泥质岩石

Ms + Bi + Ch + Q

泥质岩石

绿帘角闪岩相(EA): (巴罗式Alm带)

Alm + Bi + Ms + Q

泥质岩石

低角闪岩相(LA)巴罗式St、Ky带,巴肯式And带)

泥质岩中以出现St(中压)和Crd(低压)和在Ms存在时富铁绿泥石及Cld的消失为标志。

中压泥质岩石:

St + Alm + Bi + Ms + Q ± Pl

Ky + Alm + Bi + Ms + Q ± Pl

低压泥质岩石:

Crd + And + Bi + Ms + Q ± Pl ± Alm

高角闪岩相 (HA): (巴罗式Sil带)(Sil-Or带)

泥质岩石标志:Ms+Q不稳定,转变为Kf+Als。

Sil + Gt + Bi + Kf + Q ± Pl

泥质岩石,中压

And + Crd + Bi + Kf + Q ± Pl

泥质岩石,低压

麻粒岩相(G): (Ga-Crd-Or带)

Sil + Ga + Crd + Kf + Q ± Pl

泥质岩石

变质反应★

绿帘角闪岩相(EA): (巴罗式Alm带)

Cld + Ch + Q=Alm + H2O

Ms + Ch + Q=Alm+Bi+H2O

低角闪岩相(LA)巴罗式St、Ky带,巴肯式And带)

Ch+Ms = St + Bi+ Q + H2O

Ch + Ms + Q = Crd + Bi+ Als + H2O

(巴肯式And带等变线反应)

高角闪岩相 (HA): (巴罗式Sil带)(Sil-Or带)

Ms + Q=Kf + Sil/And + H2O

麻粒岩相(G): (Ga-Crd-Or带)

Bi + Sil + Q = Alm + Crd + Kf + H2O

小崔建议:

变质岩部分以“泥质(富铝)系列”和“基性(铁镁)系列”为重点。泥质系列是最重要的。尤其是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的演变的

特征和区别。

变质反应和矿物组合不是很好背,当初花费了我很多很多精力,但还是要下功夫仔细研究一下。其实这里面还是有些规律的。我个人感觉

在记忆变质相时结合递增变质带记忆,与之一一对应理解,比较好记

地质地貌旅游资源概述

第四章地质地貌旅游资源 一、概念 具有观赏、构景和适于开展特殊运动的地貌称为地貌旅游资源,地貌决定了风景的骨架、气势和纹理等主要特征。各种地貌都有旅游价值。 二、风景地貌资源类型特征及分布 (一)海岸地貌 指在海岸地带,由于地壳运动、海浪、潮汐、海流、风以及生物的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地貌。 具有观赏价值的海岸地貌发育在岩石海岸和生物海岸地带,岩石海岸中具有海蚀崖、海蚀洞等奇异造型;沙滩海岸是旅游度假胜地,适合开展海水浴、沙浴和日光浴。 1、岩石海岸:我国的岩石海岸主要分布于辽东半岛、胶东半岛和钱塘江口以南地区 2、沙质海岸 3、生物海岸:生物海岸包括红树林海岸和珊瑚礁海岸,红树林是生长在潮间浅滩上的耐盐的木本植物,具有发达的根系,气根下垂,其奇特的繁殖方式和海面上壮观的植物群落气势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珊瑚礁海岸不仅造型奇特,色彩斑斓,还是潜水旅游胜地。生物海岸分布于海南岛 (二)冰川地貌 由于冰川运动所塑造的山地地貌,以及冰川融化过程中所造成的冰体地貌景观的总称。 1、冰川地貌类型 (1)堆积地貌:角峰、刀脊、冰蚀蘑菇等 (2)侵蚀地貌:冰体与携带岩石共同构成的冰塔林、冰洞和冰瀑。 2、分布

主要分布在高纬度地区和高山地区。我国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的西藏、新疆、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区。 3、开发利用现状 由于山高路险,交通不便,人烟稀少,空气稀薄,一般游人难以抵达,除部分游览观光地外,目前主要作为登山探险和科学考察的旅游胜地。 4、目前我国已向国内外登山爱好者开放的著名山峰有 珠穆朗玛峰、乔戈里峰、博格达峰、贡嘎山、四姑娘山等。 5、我国已开发的冰川风景区 四川贡嘎山的海螺沟、新疆阿尔泰山的喀纳斯冰川湖、天山的扎木尔峰、云南的玉龙雪山等。 (三)沙漠戈壁 1、概述 (1)沙漠是指地表覆盖有大片风成沙的地区 (2)戈壁为地势起伏平缓、地面布满砾石的地区 (3)一望无垠的沙漠和浩瀚无比的戈壁,尽管自然环境恶劣,缺乏生机,但其独特而神秘的荒漠景观和特殊现象,仍具有神秘莫测的吸引力。 2、我国荒漠的分布:(属温带荒漠) 我国的沙漠和戈壁面积有128万平方公里,占我国陆地面积的13%,主要分布在乌鞘岭和贺兰山以西的大陆腹地。新疆是荒漠分布最广的省区。 3、主要景观类型 (1)风积地貌主要由风力沉积作用而形成 a沙丘 b沙垄:是指沿一个方向延伸的沙质高地,包括纵向沙垄(与风向一致)和横向沙垄(与风向垂直)。 (2)风蚀地貌——主要由风力侵蚀作用而形成 a岩石单体造型:风蚀蘑菇、人头石等 b群体造型:雅丹地貌 雅丹地貌:雅丹是维吾尔语,原意是具有陡壁的小丘,是干旱地区的一种风蚀地貌,在巨厚的湖相沉积层上发育的陡壁的小丘和风蚀沟槽、洼地相间分布的地貌组合,主要分布于新疆罗布泊的雅丹地区。 4、沙漠戈壁旅游资源的利用 沙漠、戈壁等干旱地貌景观,以其独特性和神秘性吸引着旅游者,成为极具观赏价值的旅游资源。但由于所处自然环境较差,这种旅游还不被广大游客所接纳。 (1)目前利用方式:主要建立各种沙漠公园、沙漠植物园和沙漠旅游专线

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主要特征与类型,简述三大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

题目:试述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主要特征与类型,简述三大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 一、岩浆岩:或称火成岩,是由岩浆凝结形成的岩石。 1、岩浆岩的主要特征:岩浆岩中有一些自己特有的结构和构造特征 ○1、气孔状构造:在温度、压力骤然降低的条件下形成的,造成溶解在岩浆中的挥发份以气体形式大量逸出,形成气孔状构造。当气孔十分发育时,岩石会变得很轻,甚至可以漂在水面,形成浮岩。 ○2、杏仁状构造:上述气孔形成的空洞被后来的物质充填,就形成了杏仁状构造。 ○3、流纹构造、绳状构造:岩浆喷出到地表,熔岩在流动的过程中其表面常留下流动的痕迹,有时好像几股绳子拧在一起。 ○4、枕状构造:岩浆在水下喷发,熔岩在水的作用下会形成很多椭球体。 上述这些特殊的构造只存在于岩浆岩中。还有块状构造和斑状构造。除了构造以外还有因为矿物的结晶程度、集合体形状与组合方式的不同可以有不同的结构,如玻璃质结构、隐晶质结构、显晶质结构。 2、岩浆岩的主要类型:岩浆岩依据矿物组成的差别,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1超基性岩类:二氧化硅含量小于45%,多铁、镁而少钾、钠,基本上由暗色矿物组成,主要是橄榄石、辉石,二者含量可以超过70%。其次为角闪石和黑云母;不含石英,长石也很少。这类岩石最常见侵入岩是橄榄岩类,喷出岩是苦橄岩类。 ○2基性岩类:化学成分的特征是SiO2为45-53%,Al2O3可达15%,CaO可达10%;而铁镁含量约各占6%左右。岩石颜色比超基性岩浅,比重也稍小,一般在3左右。侵入岩很致密,喷出岩常具有气孔状和杏仁状构造。。在矿物成分上,铁镁矿物约占40%,而且以辉石为主,其次是橄榄石、角闪石和黑云母。基性岩和超基性岩的另一个区别是出现了大量斜长石。这类岩石的

旅游地质学_喀斯特地质景观概述

喀斯特地质景观概述 一、概述 1、定义 在可溶性岩石地区发生的以地下水为主(兼有部分地表水的作用)对可溶性岩石进行以化学溶蚀为主、机械冲刷为辅的地质作用以及由此产生的崩塌作用等一系列过程称为岩溶作 用或喀斯特作用(karstfication)。由此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称为岩溶地貌或喀斯特地貌(karst landform)。(喀斯特(Krast)一词源自前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碳酸盐岩高原的名称,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喀斯特地貌”因近代喀斯特研究发源于该地而得。) 2、成因 喀斯特地貌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后者可溶于水,于是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这种现象在南欧亚德利亚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为典型,所以常把石灰岩地区的这种地形笼统地称之喀斯特地貌。 3、形成条件 (1)可溶性岩石岩石的可溶性是发生岩溶作用的必要条件。岩石的可溶性主要取决于岩石的化学成分,像由硅酸盐矿物组成的岩石很难溶于水,如岩浆岩、大多数变质岩,所以岩溶作用在这些地区难以进行。而碳酸盐岩较易溶于水,所以岩溶作用主要发生在灰岩、白云岩发育的地区。 (2)岩石的透水性与流动性透水性强的岩石利于岩溶作用的进行。在这些岩石中的地下水运动速度相对较快,新鲜的地下水不断补充,使它处于不饱和状态,具有较大溶蚀能力。岩石的透水性最主要取决于岩石的结构,构造,破碎程度和空隙的连通性。由粗颗粒或大小不均匀的碎屑组成岩石的透水性能强,利于地下水流动。岩石破碎,裂隙发育时其透水性好,反之则差。所以在石灰岩的破碎部位,地下水易于流动,岩溶作用也最为发育。

变质岩

变质岩石学 第一章变质岩概论 §1 变质作用概述 一、变质作用的概念 在地壳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相互作用),由于地质环境、物理化学条件发生了变化,促使早先形成的固态岩石发生矿物成分及结构构造的变化,有时伴有化学成分的改变,在特殊条件下,可以产生重熔(溶),形成部分流体相(“岩浆”)的各种作用的总和称为变质作用。所形成的新岩石称为变质岩。变质作用的涵义: ?1.是与地壳形成发展密切相关的一种内动力地质作用。 ?2.地壳已存岩石在基本保持固态条件下的转变过程。 ?3.在特殊条件下,还可以产生重熔(溶),形成部分流体相(岩浆)。 ?4变质作用是一个动态过程。 二变质作用的控制因素 ?原岩地质条件物理化学环境 ?(一)温度 ?1.变化范围:200~800℃,最高达1000℃以上。 ?2.主要作用:可导致重结晶、变质反应、重熔;增加流体活性;改变岩石变形性质等。是变质作用的主导因素。 ?(二)压力(负荷压力、流体压力) ?1.有利于形成分子体积较小、比重大的新矿物。镁橄榄石+钙长石→石榴石(体积小、比重大) ?2.压力增大,变质反应温度增高。 ?(三)应力(侧向挤压力) ?1. 使岩层、岩石、矿物遭到破坏、变形,形成特殊的变质结构构造。如碎斑结构、碎裂构造。 ?2.影响矿物的重结晶和定向排列,甚至使矿物晶体的内部构造发生形变,如石英波状消光,片状矿物产生扭折。 ?3.对区域变质岩片理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4.促进岩石中粒间流体化学活动性的增加,加速变质反应和重结晶的速度。特别在低温变质条件下,影响尤为明显,如基性火山岩低温变质形成绿片岩时,应力作用强,片理化程度高,变质结晶好,形成典型的绿片岩;应力作用低,则反之。 ?(四)有化学活动性的流体 ?1.起催化剂的作用:SiO2+MgO →Mg2[SiO4](镁橄榄石) ?干燥的条件下,温度1000℃,4天形成26%的镁橄榄石;有水参与情况下,450℃,几分钟,反应就全部完成。 ?2.直接参与变质反应,控制反应方向 绢云母+绿泥石?黑云母+ H2O (脱水反应向右进行,水化反应向左进行) ?3.起媒介载体作用,导致交代作用发生 ?4.降低岩石的熔点。长英质岩: 无水950℃, 含水640℃。 ?5.有利于变质矿床的形成

丹霞地质景观

丹霞地质景观 定义及成因: 丹霞地貌是发育在中生带—第三纪的水平或缓倾斜的厚层而坚硬的红色—紫红色的沙砾岩—碎屑岩之上,在构造运动及间歇抬升作用下,受流水侵蚀及崩塌后退等外力作用,形成顶平、坡陡、麓缓的地貌形态。形成于中生代至新生代的早第三纪的沙砾岩,经过一系列的地质构造运动及间歇抬升作用下,受流水侵蚀及崩塌等外力的作用形成。 形成条件、分类及分布情况: 丹霞地貌的形成条件主要有:1、红色沙砾岩。主要指发育于中生代至新生代的早第三纪的红色、紫红色的沙砾岩,夹有泥岩、碎屑岩等。这是丹霞地貌形成的物质基础,是重要的特征;2、构造运动(特别是新构造运动)。区域断裂作用和间歇式的抬生,形成网格状垂直节理,流水沿节理下切并不断扩大,形成陡避、巷谷、石柱等;3、气候。热带、亚热带地区,雨水多,流水对岩层裂隙及节理的切割和溶蚀作用强,对丹霞地貌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丹霞地貌发育始于第三纪晚期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这次运动使部分红色地层发生倾斜和舒缓褶曲,并使红色盆地抬升,形成外流区。流水向盆地中部低洼处集中,沿岩层垂直节理进行侵蚀,形成两壁直立的深沟,称为巷谷。巷谷崖麓的崩积物在流水不能全部搬走时,形成坡度较缓的崩积锥。随着沟壁的崩塌后退,崩积锥不断向上增长,覆盖基岩面的范围也不断扩大,崩积锥下部基岩形成一个和崩积锥倾斜方向一致的缓坡。崖面的崩塌后退还使山顶面范围逐渐缩小,形成堡状残峰、石墙或石柱等地貌。进一步的侵蚀,残峰、石墙和石柱也将消失,形成缓坡丘陵。在红色砂砾岩层中有不少石灰岩砾石和碳酸钙胶结物,碳酸钙被水溶解后常形成一些溶沟、石芽和溶洞,或者形成薄层的钙华沉积,甚至发育有石钟乳。沿节理交汇处还发育漏斗。在砂岩中,因有交错层理所形成绣锦般的地形,称为锦石。河流深切的岩层,可形成顶部平齐、四壁陡峭的方山,或被切割成各种各样的奇峰,有直立的、堡垒状的、宝塔状的等。在岩层倾角较大的地区,则侵蚀形成起伏如龙的单斜山脊;多个单斜山脊相邻,称为单斜峰群。岩层沿垂直节理发生大面积崩塌,则形成高大、壮观的陡崖坡;陡崖坡沿某组主要节理的走向发育,形成高大的石墙;石墙的蚀穿形成石窗;石窗进一步扩大,变成石桥。各岩块之间常形成狭陡的巷谷,其岩壁因红色而名为“赤壁”,壁上常发育有沿层面的岩洞。根据其形成条件可分为:流水冲刷侵蚀型、侵蚀崩塌残余型、崩塌堆积型、溶蚀风化型;按岩性可分为:砾岩型、砂岩型;按演化分为:幼年型、壮年型、老年型。世界上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中国、美国西部、中欧和澳大利亚等地。以我国分布最广,其中又以丹霞山面积最大,发育最典型、类型最齐全、形态最丰富、风景最优美,而在中国的丹霞地貌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浙江、江西、云南、贵州、四川、广西、湖南、甘肃、河北北部等地。分布以南方为主,北方次之,其杰出代表为广东丹霞山和福建武夷山。 江郎山风景区简介: 徐霞客曾感叹说:“遍访名山独尊江郎奇幻”,位于浙江的江郎山就是丹霞地貌的典型代表。传说是古时候三个姓江的兄弟登上山顶变成为三大巨石而形成,所以又叫江郎山。是国家级的著名旅游风景区。三巨石拔地冲天而起,高360余米。形似石笋天柱,形状像刀砍斧劈,自北向南呈“川”字形排列,依次为:郎峰、亚峰、灵峰,人们叫“三爿石”。被中外游客称为“神州丹霞第一峰”。郎峰峭壁上有明代理学家湛若水摩崕题刻“壁立万仞”四字。江郎山不仅聚岩、洞、云、瀑于一山,集奇、险、陡、峻于三石,雄伟奇特,蔚为壮观,.且群山苍莽,林木叠翠,窟隐龙潭,泉流虎跑,风光旖旎。每当云雾弥漫,烟岚迷乱,霞光陆

实验五 变质岩及其结构、构造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 普通地质学 指导老师: 汪海珍 成绩: ________________ __ 实验名称: 变质岩及其结构、构造 实验类型:验证性实验 同组学生姓名:盛烨 吴伊鑫 金宇尊 於家鸣 王稳策 鲍其琛 马瑞拉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必填)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必填) 三、实验材料与试剂(必填) 四、实验器材与仪器(必填) 五、操作方法和实验步骤(必填) 六、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 七、讨论、心得 一、 实验目的和要求 1. 通过对变质岩标本的观察,学习变质岩的结构、构造的特征 2. 掌握常见变质岩的鉴定特征,学会用肉眼鉴定方法。 3. 通过对变质岩特征的认识加深对变质作用的了解。 二、 实验内容和原理 1. 概念 是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是原来已存在的各种岩石,在特定的地质和物理化学条件下,矿 物成分、结构和构造等发生变化,转化再造形成的岩石。一般是在温度和压力升高条件下进行 的,岩石基本上仍保持固态。 产生原因:构造运动、岩石被深埋或岩浆侵入等。 变质矿物:只能由变质作用生成,不可能在沉积作用及岩浆作用中生成的矿物。是变质岩 的主要标志。

红柱石、兰晶石、十字石、矽线石、硅(矽)灰石、石榴子石、录帘石、透闪石、阳起石、蓝闪石、透辉石、滑石、蛇纹石、石墨等。 2.变质作用因素 (1)温度 150-180℃(或180-230℃)直到800-900℃。低于这个温度,属沉积岩的固结成岩作用;高于这个温度岩石熔融,属岩浆作用。 温度来源: 1)地热:地下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地热增温率为30℃/km。原处于地表的沉积物 或岩石,随地壳下沉,被埋深到5000米以上,就会发生变质作用。 2)岩浆热:高温的岩浆熔融体侵入地壳中,可使周围岩石变质。 3)断层摩擦热:当作用力大于岩层的抗剪强度时,岩层产生断裂,断块互相错动、挤压 产生高温,可使断裂面两侧的岩石变质。 (2)压力 引起变质作用的压力有静压力、流体压力及定向压力。压力来源: 1)静压力:由上覆岩石重量引起的压力,随深度增加而增大,静压力对岩石的作用力各 向相等,其数值等于上覆岩石的重量。 2)流体压力:静压力在岩层中不仅仅是通过岩石的固体质点来传递,并且通过在岩石孔 隙中循环的流体来传递压力,这种压力称为流体压力。岩层中的流体成份及其流体压 力可促使许多化学反应的发生,从而使岩石变质。 (3)化学活动性流体 以水和二氧化碳为主,含有易挥发、易流动、化学性较活泼的物质。例如:碱金属离子、稀有分散元素、卤素元素、各种酸根离子等。 来源: 1)岩石孔隙与裂隙中的水溶液 2)矿物中含有的水、二氧化碳和挥发性物质,在较高的温度、压力作用下从矿物中分离 出来 3)从岩浆中分泌出来的物质 4)地壳身处的物质在高温高压作用下分泌出来的含钾、钠、二氧化硅等化学成分的热液。 3.变质岩的结构和构造 (1)结构: 无论火成岩还是沉积岩经过变质作用后,原来的岩石结构可部分或全部改变。 1)变晶结构: 在变质过程中,原岩发生重结晶形成变质矿物,原岩的结构全部消失。变质形成的矿物的晶粒称为变晶,由变晶组成的结构称变晶结构。按变晶的大小可分:粗粒变 晶结构、d > 3 mm;中粒变晶结构、d = 1- 3 mm;细粒变晶结构、d = 0.1- 1 mm; 显微变晶结构、d < 0.1 mm。 2)变余结构: 变质程度不深的时,原岩只是部分形成变晶,还保留了原岩的结构,称为变余结

峨眉山地质景观赏析

摘要峨眉山是我国地学上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被誉为“震旦第一山”。本篇论文通过从地质景观这一方面,把地质景观分类,并且结合此次实习所学到的基础地质知识,加深阐述了峨眉山的褶皱,断层,岩浆岩等地质现象和岩石,并且通过扩大分类宽度,增加一些所未学到的知识。 关键词:峨眉山地质景观地质构造

目录 摘要 ................................................................................................................... 错误!未指定书签。目录 ................................................................................................................... 错误!未指定书签。 引言............................................................................................................ 错误!未指定书签。 1地质景观的简介..................................................................................... 错误!未指定书签。 2峨眉山地质景观..................................................................................... 错误!未指定书签。 2.1构造景观----马林岩向斜与牛背山断层..................................... 错误!未指定书签。 2.2地层景观----飞仙关组的差异风化............................................. 错误!未指定书签。 2.3岩石景观----峨眉山玄武岩......................................................... 错误!未指定书签。 2.4地质灾害景观----庙儿岗冲积扇................................................. 错误!未指定书签。 2.5古生物化石景观----虫迹............................................................. 错误!未指定书签。 3地质景观赏析......................................................................................... 错误!未指定书签。 结论............................................................................................................ 错误!未指定书签。

变质岩地质景观概述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变质岩地质景观概述 班级:10021213 姓名:刘振华 学号:1002121315

一、变质岩地质景观的定义、成因、形成条件及分类 变质岩景观是指由变质作用和变质岩形成的地质景观。变质作用是指,地球上先成的岩石(沉积岩、变质岩、岩浆岩)在基本保持固态的状态下,由于温度、压力的改变以及化学活动流体的参与导致其组分、矿物组和、结构、构造等方面发生转化的一种地质作用。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就是变质岩。变质岩的种类很多,由于原有岩石的岩性及所受的变质程度的差异,变质岩的岩性差别很大,组成的山地风景也各有不同。 变质岩的种类很,按照原岩的类型可将变质岩分为三类: 1.由岩浆岩形成的变质岩称为正变质岩; 2.有沉积岩形成的变质岩成为副变质岩; 3.又变质岩再变质形成的变质岩称为复变质岩,或叠加变质岩。 控制变质作用的根本因素是地质因素,大地构造的位置,构造作用,岩浆作用等,引起物理、化学条件变化。 变质作用主要影响因素有,温度、压力和具有化学活动性的流体。在变质过程中,温度是一个重要因素。大部分变质作用都是在温度升高的情况下发生的,温度的变化可以决定变质作用的方向。压力是变质过程中另一个重要的因素,通常与温度一起制约着大多数变质作用的进行。化学活动性流体主要是H2O和CO2等。此外,在水溶液中经常含有不同数量的K、Na、Ca、Si等造岩组分的溶解物质,这些物质大大增强了谁永夜的化学活性。流体在变质过程中使周围岩石发生交代作用;作为催化剂,促进矿物的重结晶和变质结晶;影响水化作用和脱水作用的反应方向;大大降低岩石的熔点。 在变质过程中,一般情况下,温度作为主导因素,配合着压力和具有化学活动性流体在活动。另一方面,变质作用还与原岩的内部因素(物质的组分、结构、构造等)密切相关,例如:石灰岩经常变质后发生重结晶形成大理岩,而处于同样变质条件下的石英砂岩几乎没有明显的变化。 习惯上按变质作用的类型和成因,把变质岩分成以下岩类:(1)由区域变质作用形成的区域变质岩;(2)由动力变质作用形成的动变质岩;(3)由接触变质作用形成的接触变质岩;(4)由气-液变质作用形成的气-液变质岩;(5)由混合岩化作用形成的混合岩类。 主要岩石类型有以下16类: 1.板岩类:属于低级变质产物,如碳质板岩、钙质板岩、黑色板岩等。 2.千枚岩类:变质程度较板岩相对较高,图绢云母千枚岩、绿泥石千枚岩等。 3.片岩类:属于低至中高级变质产物,如云暮片岩、绿泥石片岩等。 4.片麻岩类:属于高级变质产物,如富铝片麻岩、斜长石片麻岩等 5.长英质粒岩类:可形成与不同的变质条件下,如变粒岩、浅粒岩等。 6.石英岩类:主要由石英逐层(石英含量大于75%),如纯石英岩、长石石英岩、磁铁石英岩等。 7.斜长角闪岩类:形成于高绿片岩相到角闪岩想到变质条件、如石榴子石角闪岩、透灰石角闪岩等。 8.麻粒岩类:属于高温作用条件下形成的区域变质岩,如暗色麻粒岩、浅色麻粒岩等。 9.铁镁暗色岩类:主要由辉石类、角闪石是类、云暮类、绿泥石等类型组成。 10.榴辉岩类:主要由绿辉石和富美石榴子石组成。 11.大理岩类:主要由方解石和白云石组成。 12.硅卡岩类:主要由接触交代作用形成,如钙质硅卡岩、镁质硅卡岩。 13.角岩类:属于热接触变质产物,如云暮角岩、长英质岩等。 14.动力变质岩类:属于各自岩类手动力变质作用的产物,如构造角砾岩等。

(区域)变质岩结构构造的主要特征

(区域)变质岩结构构造的主要特征; 表五变质岩结构构造的主要特征表 5.变质岩石大类的主要鉴别特征。 表六主要变质岩类型的鉴定特征表

6.动力变质岩、接触变质岩的分类命名方案和方法。 接触变质岩是在岩浆活动(包括侵入和喷出)过程中所散发的热或挥发分作用于围岩发生变质作用所生成的岩石。按接触变质作用因素和方式可分为热接触变质作用、烘烤变质作用、接触交代变质作用及其相应的变质岩。 ① 热接触变质岩的命名 对热接触变质岩的命名可以冠以“热接触”字样,如:热接触大理岩;或以“角岩”这一基本名称结合主要成分(化学成分或矿物成分)命名,如:长英质角岩、辉石斜长角岩。对热接触变质作用较弱、保留原岩组构者,则以原岩类型为基本名称,冠以“角岩化”进行命名。如:角岩化泥(页)岩、角岩化钙硅质板岩。 ② 接触交代变质岩的分类与命名 最利于接触交代作用进行、具有重要成矿物意义的是中~酸性岩浆(岩)与碳酸盐岩类接触交代生成的“矽卡岩”。随碳酸盐围岩成分的不同,抽生成的矽卡岩分为钙质矽卡岩和镁质矽卡岩两类。 矽卡岩的命名是以组合矿物种属及其量比,遵循“少前多后”的原则命名。若岩石具有斑杂状、角砾状或条带状构造,则冠以构造名称,如:角砾状辉石石榴石矽卡岩等 镁质矽卡岩的命名也是以组合矿物其量比结合特殊构造命名,如:橄榄透辉石矽卡岩、条带状金云母透辉石矽卡岩。 ③ 蚀变岩的分类与命名 对于保留部分原岩组构的蚀变称为“×××化”;对于原岩组构彻底改变者,则以蚀变产物为依据命名。 不彻底的各类蚀变,通常是以蚀变形成的新生矿物结合原岩命名,如蛇纹石化××岩、绿泥石化××岩等。需要注意的是:各种金属矿物在围岩中聚集,当未达到工业品位时也用“化”,这与前面“蛇纹石化”等的意义是不同的。 ④碎裂变质岩的分类与命名 碎裂变质岩是各类岩石受动力变质作用的产物,其岩石类型取决于原岩类型和应力强度,其分类和命名见下表。

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主要特征与类型

. 题目:试述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主要特征与类型,简述三大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 一、岩浆岩:或称火成岩,是由岩浆凝结形成的岩石。 1、岩浆岩的主要特征:岩浆岩中有一些自己特有的结构和构造特征 ○、气孔状构造:在温度、压力骤然降低的条件下形成的,造成溶解在岩1浆 中的挥发份以气体形式大量逸出,形成气孔状构造。当气孔十分发育时,岩石会变得很轻,甚至可以漂在水面,形成浮岩。 ○、杏仁状构造:上述气孔形成的空洞被后来的物质充填,就形成了杏仁2状构造。 ○、流纹构造、绳状构造:岩浆喷出到地表,熔岩在流动的过程中其表面3常留下流动的痕迹,有时好像几股绳子拧在一起。 ○4、枕状构造:岩浆在水下喷发,熔岩在水的作用下会形成很多椭球体。上 述这些特殊的构造只存在于岩浆岩中。还有块状构造和斑状构造。除了构造以外还有因为矿物的结晶程度、集合体形状与组合方式的不同可以有不同的结构,如玻璃质结构、隐晶质结构、显晶质结构。 2、岩浆岩的主要类型:岩浆岩依据矿物组成的差别,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45%,多铁、镁而少钾、钠,基本上由1超基性岩类:二氧化硅含量小于暗 色矿物组成,主要是橄榄石、辉石,二者含量可以超过70%。其次为角闪石和黑云母;不含石英,长石也很少。这类岩石最常见侵入岩是橄榄岩类,喷出岩是苦橄岩类。 ○可CaO15%,Al2O3SiO22基性岩类:化学成分的特征是为45-53%,可达达10%; 而铁镁含量约各占6%左右。岩石颜色比超基性岩浅,比重也稍小,一般在3左右。侵入岩很致密,喷出岩常具有气孔状和杏仁状构造。。在矿物成分上,铁镁矿物约占40%,而且以辉石为主,其次是橄榄石、角闪石和黑云母。基性岩和超基性岩的另一个区别是出现了大量斜长石。这类岩石的.' . 侵入岩是辉长岩,分布较少;而喷出岩-玄武岩,却有大面积分布。

地质景观赏析

喀斯特地貌 学生姓名: 所在院系: 专业班级: 学生学号: 论文成绩:

摘要: 从地质地貌特征与演化历史等方面,简述了一种独特的地质地貌——喀斯特地貌。分析了其独特的地带性特征,地貌类型,形成原因等。重点描述了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中国南方喀斯特”以及世界著名喀斯特地貌,而且“中国南方喀斯特”已完整形成了一个热带、亚热带喀斯特上升发育区的结构系统和演化序列。 关键字:喀斯特地貌中国南方喀斯特独特形态相关分类 前言: “喀斯特”(Karst)原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上的石灰岩高原的地名,意思是岩石裸露的地方。中国是世界上对喀斯特地貌研究最早的国家,早在晋代就有记载,尤以明徐宏祖(1586-1641)所著的《徐霞客游记》为详尽。 喀斯特地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可溶性岩石地区。可溶性岩石有3类:①碳酸盐类岩石(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等)。②硫酸盐类岩石(石膏、硬石膏和芒硝)。③卤盐类岩石(钾、钠、镁盐岩石等)。总面积达51×106平方千米,占地球面积的10%。从热带到寒带、由大陆到海岛都有喀斯特地貌发育。较著名的区域有中国广西、云南和贵州等省,越南北部,南斯拉夫狄那里克阿尔卑斯山区,意大利和奥地利交界的阿尔卑斯山区,法国中央高原,俄罗斯乌拉尔山,澳大利亚南部,美国肯塔基和印第安纳州,古巴及牙买加等地。 正文: 一、地貌类型 喀斯特可划分许多不同的类型。按出露条件分为:裸露型喀斯特、覆盖型喀斯特、埋藏型喀斯特。按气候带分为:热带喀斯特、亚热带喀斯特、温带喀斯特、寒带喀斯特、干旱区喀斯特。按岩性分为:石灰岩喀斯特、白云岩喀斯特、石膏喀斯特、盐喀斯特。此外,还有按海拔高度、发育程度、水文特征、形成时期等不同的划分等。由其他不同成因而产生形态上类似喀斯特的现象,统称为假喀斯特,包括碎屑喀斯特、黄土和粘土喀斯特、热融喀斯特和火山岩区的熔岩喀斯特等。它们不是由可溶性岩石所构成,在本质上不同于喀斯特。

变质岩

1.三大岩关系 形成过程 A-火成岩——原岩—熔融—结晶 B-沉积岩——原岩—风化—搬运—沉积 C-变质岩——原岩—P、T、C—变质 特征———继承与改造 特征变质矿物的出现 2.变质作用、变质岩 变质作用:在地壳形成和发展、演化过程中,早先形成的岩石(包括岩浆岩、沉积岩以及先存的变质岩)在地壳一定深处,为适应新的地质环境和物理化学条件,在基本保持固态的条件下发生的矿物组成、结构构造甚至化学成分的变化称为变质作用。 变质岩:原岩通过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叫做变质岩。(或:指已经形成的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因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使原岩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发生变化而形成的岩石。) 3.变质作用因素(P、T、时间、流体) 温度:200 - 800℃,超高压可达1000 ℃;地热增温(正常情况25-30 ℃/ km) 压力:静压力、定向压力、粒间流利压力 流体成分:H2O、CO2等,在较高温压条件下, 具有较大的活性。 4.变质岩的研究方法与意义、任务 变质岩研究的意义:变质岩是地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来自地壳深部的使者,给我们带来了地壳深部的有关信息。其研究意义是: ①了解深部地壳的组成和早期地壳演化; ②恢复变质时期地壳的热力学演化历史; ③恢复原岩建造; ④指导找矿。 变质岩石学的任务: 对不同类型的变质岩进行全面、系统的岩石学研究 研究变质作用的发生及其演化过程 研究变质与变形的关系

研究变质作用的时代 变质岩的研究方法:地质学方法、实验变质岩石学方法、理论综合方法 5.变质岩流体来源 6.变质作用类型及定义 1.接触变质作用:发生在侵入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带上的变质作用。 热接触变质作用:指围岩受岩浆高温的影响而发生的变质作用。温度是主要因素,压力次之,变质作用的方式主要是重结晶和变质反应。典型的接触热变质岩称为角岩。 接触交代变质作用:如果变质因素除温度压力之外,还有大量来自岩浆的挥发组分参与,就会使接触带附近的侵入岩和围岩发生明显的交代作用,从而形成变质岩。 2.动力变质作用:指岩石受定向压力的作用而产生破碎、变形、重结晶的变质作用。其特点是低温、高应变速率、重结晶不强烈,往往与断裂带有关。 碎裂变质:在地壳的浅部,岩石呈脆性,当应力超过岩石强度极限时,岩石便会被压碎或磨碎,产生碎裂变质,有代表性的岩石是构造角砾岩。 韧性变形:在地壳中、深部,温度和压力较高,岩石具塑性,在断裂带中的岩石一般不发生明显的破裂,而是以强烈韧性剪切变形或塑性流动为主,有代表性的岩石是糜棱岩。其特征是细粒化,并具有明显的定向构造。 3.气液变质作用:有化学活动性的气态或液态溶液,对岩石进行交代而使岩石发生变质的一种作用。 *常发生于一些热液矿床或矿脉周围以及侵入体与围岩的接触带上,前者称围岩蚀变,后者称接触交代变质作用。除流体外,温度、组分的化学势是主要的控制因素,交代作用和变质反应是其主要的变质方式。 4.区域变质作用:指在大范围内,由于温度、压力和化学活动性流体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而产生的变质作用。 浅变带:温度和静压力不大,以定向压力为主,板理发育,主要形成板岩、千枚岩。 中变带:压力较大,温度也较高,常形成各种结晶片岩。 深变带:静压力较大,温度高,重结晶显著,形成各种片麻岩和混合岩。 5.混合岩化作用:从变质岩经深熔而形成混合岩的过程称为混合岩化。亦称超变质作用。 7.变质作用机制(变质结晶、变形、变质分异),重结晶作用、交代作用等 1. 变质结晶 变质结晶作用:岩石在变质条件下的结晶作用。主要机制包括:重结晶作用、交代作用。

砂岩峰林地质景观概述

砂岩峰林地质景观 一、砂岩峰林地质景观概述 (砂岩峰林景观) 1.砂岩峰林地质景观定义 砂岩由碎屑和填充物组成。石英是砂岩的主要矿物碎屑,它在地表条件下最稳定,是大多数砂岩的主要成分。唯有厚层石英砂岩,拥有丰富的垂直节理,后经地壳垂直抬升,并被流水剥蚀,才能形成砂岩峰林景观。 砂岩峰林地貌主要由方山,台山、峰墙、峰丛、峰林、石门、天生桥及峡谷、嶂谷等构成。其中以湖南张家界地貌最为典型。张家界地貌发育过程完整,从台地→方山→石墙→石柱→峡谷演化过程清晰,发育时间因素可测性强,在砂岩地貌景观中具有系统性、完整性、自然性、稀有性和典型性等自然属性,拥有天子山、袁家界、金鞭溪、黄石寨等典型地貌区。目前,张家界的砂岩峰林地貌正处于一个风华正茂的壮年时期,是最辉煌的黄金时代。张家界峰林地貌,石奇峰秀、寨高台平、壁险峡幽、山青水碧,其峰柱的高大、雄奇、险峻,集中呈林状分布体现了张家界武陵源砂岩峰林世界地质公园独特魅力,其美学价值以及内在的科学美被誉为“天下奇观”。该景区于1992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2004年被列为首批世界地质公园。 2.砂岩峰林地质景观的成因 大凡有大片砂岩的地方皆是地质历史上的海滨海滩,经过漫长过程的沉积之后被积压胶结而成为砂岩。泥盆纪时期,地壳下降,海水浸入成为一片汪洋,流水源源不断的从临近

的陆地冲入大量的松散细屑物质,伴随着海水中的硅酸盐一起沉淀、胶结、压固成形,形成了石英砂岩岩层。二叠纪时期,石英砂岩因地壳隆起露出地面形成沼泽地,并有植物繁衍,形成了泥质石灰岩含煤层,将砂岩层覆盖了起来。到了三叠纪末,因为地壳上升运动,平整的地层开始产生褶皱、断裂,形成山脉,不断上升,露出地表。如果上升的幅度很大,便被抬升,成为丘陵山地。后又经漫长过程的雨水河水冲刷、切割、节理的发育,使原来完整的砂岩山地被切割成许多山峰,而成为砂岩峰林;而被风化侵蚀掉的那部分砂岩变成了泥沙,被流水重新带回大海,形成了许多纵横交织的峡谷,于是由石英砂岩所构成的山地就形成了砂岩峰林峡谷地貌. 砂岩峰林地貌的特点是:奇峰林立,造型生动,峡谷纵横,植被茂密.以我国湘西武陵源的张家界最典型最有名。 3. 砂岩峰林地质景观形成条件 厚层石英砂岩是成景的物质条件,岩层产状平缓和区域垂直升降运动是成景的前提条件,棋盘格状垂直节理体系是成景的必要条件,而流水作用、磨蚀作用和崩塌是成景的主要动力条件。在这四者的作用下,造就了石英砂岩峰林地貌景观。 二、砂岩峰林地质景观分布及特征 1.砂岩峰林地质景观分布区域 砂岩峰林地质景观主要分布在湖南省天子山、索溪峡、张家界等三个自然保护区内。 2.张家界武陵源石英砂岩峰林地貌成因 (张家界砂岩峰林地貌) (1)张家界武陵源石英砂岩峰林地貌的形成因素: I 特殊的地层岩性是砂岩峰林地貌形成物质基础。

变质岩习题及答案

作业一 一、简答题 1.请比较斑状结构与斑状变晶结构有何区别? 答:斑状结构与斑状变晶结构的区别主要在于斑晶与变斑晶的区别,其区别有三:(1)斑晶为岩浆中早结晶的矿物;变斑晶为变质岩中结晶能力强的矿物; (2)斑晶比基质早结晶,变斑晶比基质同时或稍晚结晶。 (3)斑晶是在岩浆(液态)中晶出,变斑晶是在固体状态下晶出。 2、什么是稳定矿物、不稳定矿物、特征变质矿物、贯通矿物?各举例说明之。 答:稳定矿物:是指在一定的变质条件下,原岩通过重结晶作用和变质结晶作用形成的矿物。它可以是原岩中已有的、经变质后仍然存在的矿物,如大理岩中的方解石;也可以是原岩中不存在、经变质作用后新产生的矿物,如硅灰石大理岩中的硅灰石。 不稳定矿物:是指在一定的变质条件下,由于变质反应不彻底而保存下来的原岩矿物。如云英岩中的钾长石残余就是不稳定矿物。 特征变质矿物:对温度—压力条件变化特别敏感的矿物。也就是说它只在很狭窄的温压范围内稳定的矿物。如红柱石(低压)、蓝晶石(中压)、矽线石(高温)等。 贯通矿物:对温压条件变化不敏感的矿物。如石英、方解石等 3、变质岩结构构造按成因可划分几种类型?其主要特征是什么? 变质岩的结构按成因可分为四类: 1.变余结构:特征:岩石经变质后,原岩的矿物成分和结构特征被部分地保留下来。 2.变晶结构:岩石在保持固态的条件下由重结晶和变质结晶作用形成的结构。变晶体的特点:自形程度较差;粒度较细;包裹体多;反应现象常见;常常具有定向性;晶体自形程度、相对大小、包裹关系取决于在固态生长条件下结晶成完成好晶面的相对能力(成面能)一般不能用来判断变晶先后关系。 3.碎裂结构:岩石受到机械破坏而产生的结构。 当岩石以脆性变形为主时,岩石无定向或略具定向,具碎裂结构或玻璃质碎屑结构,微破裂发育,无或少有重结晶作用,按碎基性质划分为碎裂岩及假玄武玻璃(玻璃质),碎裂岩按碎基含量划分为构造角砾岩、碎裂岩、超碎裂岩,反映随着变形增强,粒度减小的趋势。 以塑性变形为主,具明显的面理(往往有线理),糜棱结构或变余糜棱结构,根据基质性质分为糜棱岩及变余糜棱岩(重结晶为主),糜棱岩根据基质含量划分为粗糜棱岩、糜棱岩、超糜棱岩,反映随着变形增强,粒度减小的趋势。

地质作用与地质景观

全胜峡的地质与景观 通过学习了地质作用与地质景观这门课程后,被自然巧夺天工的力量所震撼,我们身边亦有很多自然景观展现出了自然地美,一些地质作用使得那些自然环境更加多姿多彩!而下面这个旅游地点只是我们县城的一处景观,但它在经过地质作用等系列的改造后边的越加充满吸引力。 景区简介: 全胜峡景区,位于河北省唐县齐家佐乡境内。距京昆高速和保阜高速白合出口17公里;距保涞公路线18公里;地处保阜公路与保涞公路连接线附近。 全胜峡,因全胜庄大峡谷而得名。传说丘处机曾在青虚山修全真教住此,故名全真庄,抗日战争时期,日军来此“扫荡”,八路军打败日军,取得胜利,然后改为全胜庄。 景区属华北道教圣地青虚山的阳面,面积10平方公里,海拔180--1046米。因其为北方罕见的喀斯特地貌,所以有独具的三大特点:一、大峡谷遮天蔽日,酷暑犹凉;二、钟乳美石遍布峡谷,更有天然莲花钟乳石溶洞;三、溪流淙淙,潭瀑飞纵。景区座北朝南,崇岭环抱,耸峰林立,玉峡腰系。区内松柏滴翠,山花烂漫,泉溪叠潭,悬水飞瀑,溶岩钟乳,洞穴峡谷,历史遗迹,古寺旧观。现已开放的景点有:白皮麻库湾,三胜泉,护泉金钢,龙门爽,自来门,风水鼎砚,峡谷银河三维涧(抬头见鹊、彳亍栈、牵手渡),天长瀑,长城入涧,全真七子潭,乳岩壁画,金蟾化石,龟蛇戏蟾,人和瀑,一指峰,两壁桃花,三棵柏,壶穴盆,全胜墙,宝塔峰,洞穴群,龙泉,龙王庙,警安石,龙蝠洞,双乳峰,龙门台农家院,黄栌秋色,全胜道,辈辈为侯,一帆风顺,雄狮礼送等。正在开发景点:苇玉寺遗址,地久瀑,牵手渡,西龙门沟,长尔凹、西泓等。北方喀斯特,奇谷全胜峡。 旅游区风景资源特点 自然景观资源: (1)奇峰怪石,云海仙境 全胜峡出露岩层为古老的碳酸盐岩,属可溶性岩石,且被近东西向和南北向的两组节理切割的支离破碎,而这里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又位于太行山东麓夏季迎风坡,雨热同季及相对丰沛的降水使这里的流水侵蚀、溶蚀作用(即温带喀斯特作用)强烈。构造、岩性、地貌和气候的匹配使这里的流水侵蚀和喀斯特过程及伴生的重力作用等地貌过程十分活跃,因而形成奇特的山石造型景观。 全胜峡景区四周崇岭环抱,中心孤峰兀立,形成了金峰坐金椅之状。远观,山体巍峨嶙峋,山顶峰柱林立,犬牙交错,直刺蓝天,呈现出独特的温带喀斯特峰林景观。山门西侧背背猴峰,辈辈为侯,东侧一帆风顺峰,似一船飞渡,乘风破浪,预示着一帆风顺,万事如意。山体中部则由被近南北向和东西向节理切割成长宽各2米的方块,方方正正,整个山体如同垛起来一般。近观,怪石满山,尤其是中山,当地人称怪石坡,有钱眼崖、日月石等等,有的以形引人,有的以状夺目。 独特的地貌和气候特征,还使区内海拔700米以上的山地夏秋多云雾,尤其是雨后天晴更是常常形成云海景观。

变质岩图片

变质岩 片岩(schist) 2007-10-2515:53:16作者:李树勋/文来源:中国岩石矿物网浏览次数:2252文字大小:【大】【中】 【小】 片岩(schist)图片 完全重结晶、具有片状构造的变质岩。片理主要由片状或柱状矿物(云母、绿泥石、滑石、角闪石等)呈定向排列构成。片柱状矿物含量较高,常大于30%。粒状矿物以石英为主,可含一定量的长石,一般少于25%。 由于原岩类型和变质作用程度不同,可形成不同的片岩:①云母片岩。主要由云母、石英和中酸性斜长石组成,可出现富铝的变质矿物,如十字石、蓝晶石、铁铝榴石、堇青石及红柱石等。原岩可以是粘土岩、粉砂岩或中酸性火山岩,主要是中级区域变质作用的产物。②钙硅酸盐片岩岩石中除云母石英外,以含较多的钙、镁(铁)硅酸盐矿物和少量方解石为特征。原岩主要为泥灰质沉积岩及部分英安质和安山质火山碎盾岩。常为中低级区域变质作用的产物。③绿片岩。主要由绿泥石、绿帘石、阳起石、斜长石和石英组成,一般由基性火山岩经低级区域变质作用形成。④角闪片岩。主要由角闪石和部分石英组成,有时含少量帘石、斜长石、黑云母及碳酸盐类矿物。原岩为中基性火山岩或泥灰质沉积岩。主要为中低级区域变质作用的产物。⑤蓝闪石片岩。具有低温高压的矿物组合,如蓝闪石、硬柱石、文石、硬玉等,可含黑硬绿泥石、绿泥石、钠长石、石英及阳起石等矿物。原岩主要为基性火山岩及硬砂岩。⑥镁质片岩。主要由叶蛇纹石、绿泥石、滑石等片状矿物组成,可含阳起石、菱镁矿、石英等矿物。变质程度较高时,可出现透闪石、阳起石、镁铁闪石和直闪石。原岩为超基性岩及部分极富镁的碳酸盐岩。常为低级区域变质作用的产物。

丹霞地质景观概述

丹霞地质景观概述 摘要:本文针对丹霞地质景观的成因,形成条件、分类及丹霞地质景观在我国的分布展开论述,并以张掖丹霞地质公园为例,详细介绍丹霞地质景观及讨论其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丹霞地质景观;张掖丹霞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 "丹霞"一词源自曹丕的《芙蓉池作诗》,"丹霞夹明月,华星出云间",指天上的彩霞。1928年,矿床学家冯景兰,在我国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丹霞山注意到了分布广泛的第三纪(6500万年~165万年前)红色砂砾岩层。认为这是一种独特的地貌景观,并把形成丹霞地貌的红色砂砾岩层命名为丹霞层。1939年,构造地质学家陈国达把这种红色岩层上发育的地貌称为"丹霞地形",并把这种地形作为判断丹霞地层的标志。1961年地理学家李见贤首次指出丹霞地貌是由水平或变动很轻微的厚层红色砂岩、砾岩所构成,因岩层呈块状结构和富有易于透水的垂直节理,经流水向下侵蚀及重力崩塌作用形成陡峭的峰林或方山地形。 1丹霞地貌成因 丹霞地貌主要形成于在中生代侏罗纪至新生代第四纪沉积形成的红色岩系中,并始于第三纪晚期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在随后的地质构造运动特别是新构造运动中红色岩系发生倾斜和舒缓褶曲,并使红色盆地抬升,形成外流区。流水向盆地中部低洼处集中,沿岩层垂直节理进行侵蚀,形成两壁直立的深沟,称为巷谷。巷谷崖麓的崩积物在流水不能全部搬走时,形成坡度较缓的崩积锥。随着沟壁的崩塌后退,崩积锥不断向上增长,覆盖基岩面的范围也不断扩大,崩积锥下部基岩形成一个和崩积锥倾斜方向一致的缓坡。崖面的崩塌后退还使山顶面范围逐渐缩小,形成堡状残峰、石墙或石柱等地貌。随着进一步的侵蚀,残峰、石墙和石柱也消失,形成缓坡丘陵。而因我国地区气候的差异性,丹霞地貌类型也有所区别,在热带、亚热带地区,降雨量充足,流水对岩石的溶蚀作用较强,常形成一些溶沟、石崖及溶洞。在湿润及半干旱地区,丹霞地貌则多以台地和方山类型为主。在干旱的西北地区,丹霞地貌主要由风蚀作用形成,有时在顶层还有黄土覆盖,称为类丹霞地貌类型。 2 丹霞地貌分类 1992年黄进先生等从地层倾角大小、红层之上有无盖层、丹霞地貌所在气候区、发育阶段、形态和有无喀斯特现象等六个方面对丹霞地貌进行不同系列的分类。2002年中山大学彭华教授又对丹霞地貌分类进行统计归纳, 将丹霞地貌分类按其它物质、碎屑特征、气候区、地貌形态、组合形态、发育阶段、成因、岩层产状等划分出多种类型。此两种分类方法皆过于繁琐,在此不一一详述。2017年,傅中平及黄春源将丹霞地貌按顶端地貌形态细分为两类, 其峰顶圆盾的称为盾丹霞地貌,其余峰顶棱角分明、相对尖锐的称为矛丹霞地貌;正和负指的是微地貌, 凸起为正, 凹下为负。该分类方法对所有红色岩系构成的宏观和微观的地貌形态进行分类, 不受山体地质时代和岩相、产状等因素的限制。适用于从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到新生代丹霞地貌且容易向国外推广。[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