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管理名词解释

土地管理名词解释
土地管理名词解释

土地管理名词解释

1、基本国策

基本国策是指国家的基本政策。

2、土地

土地是地球表面上由土壤、岩石、气候、水文、地貌、植被等组成的自然综合体,它包括人类过去和现在的活动结果。

3、土地资源

土地资源是指已经被人类所利用和可预见的未来能被人类利用的土地。土地资源既包括自然范畴,即土地的自然属性,也包括经济范畴,即土地的社会属性,是人类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

4、土地管理

土地管理是国家为维护土地制度,调整土地关系,合理组织土地利用所采取的行政、经济、法律和技术的综合措施。一般而言,国家把土地管理权授予政府及其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因此,土地管理也是政府及其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依据法律和运用法定职权,对社会组织、单位和个人占有、使用、利用土地的过程或者行为所进行的组织和管理活动。

5、土地登记制度

土地登记制度是指国家有关部门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的程序和要求进行土地登记,以保护土地权利人的合法权益,促进土地利用的一项制度。

6、土地登记

土地登记是法定的土地登记机关按照规定程序将土地的权属关系、用途、面积、等级、价格等情况记录于专门薄册的一种法律行为。

7、初始登记

初始登记是指土地登记机关对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和他项权利进行的统一登记。初始登记的主要作用在于确定土地权属,完备地籍资料。

8、变更登记

变更登记是指土地登记机关对经过初始登记的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和他项权利发生变动而进行的登记,包括土地权利设定登记,土地权利变更登记,土地权利人名称、土地用途、地址变更登记,注销土地登记等。

9、土地所有制

土地所有制是指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下,由国家确认的土地所有权归属的制度。土地所有制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土地制度的核心和基础。我国实行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10、土地所有权

土地所有权是指土地所有者依法对土地占用、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

11、国有土地

国有土地是指国家享有所有权的那一部分土地。

12、集体土地所有权

土地的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实际上是指土地的农民集体所有制,表现在土地所有权上就是农民集体的土地所有权。

13、土地使用权

土地使用权是指单位或个人经国家依法确认的使用土地的权利。

14、国有土地使用权

国有土地使用权是指国有土地的使用人依法利用土地并取得收益的权利。

15、农民集体土地使用权

农民集体土地使用权是指农民集体土地的使用人依法利用土地并取得收益的权利。农民集体土地使用权可分为农用土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和建设用地使用权。

16、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权

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权一般是指农民集体和个人进行非农业建设依法使用集体所有土地的权利。

17、共有土地使用权

共有土地使用权指两个以上(含两个)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共同享有一个土地使用权。

18、土地他项权利

土地他项权利是指土地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以外与土地有密切关系的权利。主要包括地役权、地上权、空中权、地下权、土地租赁权、土地借用权、耕作权和土地抵押权等。

19、土地权属

土地权属是指土地的所有权、使用权和他项权利的归属。具体讲,就是指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和他项权利。

20、土地证

土地证是土地所有者或者土地使用者享有土地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法律依据。根据国家关规定,目前我国颁发的土地证书主要有三种:①集体土地所有权证。县级人民政府对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进行登记造册,核发集体土地所有权证,确认所有权。②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权证。县级人民政府对集体所有的依法用于非农业建设的土地进行登记造册,核发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权证,确认建设用地使用权。③国有土地使用权证。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单位和个人依法使用的国有土地进行登记造册,核发国有土地使用权证,确认国有土地使用权。

21、土地面积

土地面积亦称宗地面积,是指一宗地权属界址线范围内的土地面积。

22、土地用途

土地用途一般是指土地权利人依照规定对其权利范围内的土地的利用方式或功能。

23、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是全国或者某一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纲要,是具有战略意义的指导性文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规划统筹安排和指导全国或某一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建设工作。

24、国土整治

国土整治是指在全国范围内对土地进行的综合整治,包括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土地开发等各项活动,其目的在于提高土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实现全国范围土地的平衡和综合开发利用。

25、土地供给能力

所谓土地供给能力是指根据土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状况,在一定的期限内,某一区域的土地所能提供的有效开发和使用的限度。

26、国土规划

所谓国土规划是从土地、水、矿产、气候、海洋、旅游、劳动力等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角度,确定经济布局,协调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明确资源综合开发的方向、目标、重点和步骤,提出国土开发、利用、整治的战略重大措施和基本构想。

27、土地用途管制制度

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是指国家为保证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经济、社会及环境的协调发展,通过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划定土地利用区,确定土地使用条件,并要求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严格按照国家确定的用途利用土地的制度。

28、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区域内,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在空间上、时间上所作的总体安排和布局,是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的基础。

29、城市

城市是指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镇。

30、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是指城市人民政府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统筹兼顾、综合部署,为确定城市的规模和发展方向,实现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等所作的一定期限内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

31、村庄和集镇规划

村庄和集镇规划是指由乡镇人民政府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的现状和要求,以及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和历史情况等,对镇行政区域的村庄、集镇分布点、村庄和集镇的位置、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以及本地生产和生活服务设施的配置等作出一定期限内的综合布置和具体安排。

32、江河、湖泊综合治理与开发利用规划

江河、湖泊综合治理和开发利用规划是指对江河、湖泊进行综合治理,对水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利用所作的总体安排和部署。

33、土地利用计划

土地利用计划是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各类用地数量的具体安排。

34、土地利用年度计划

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是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对年度各项用地数量的具体安排,是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措施,是农用地转用审批、建设项目立项审查和用地审批、土地开发和土地整理审批的依据。

35、农业用地区

农业用地区是指为发展农业生产需要划定的土地区域。农业用地区根据需要可进一步分为基本农田和一般农田。

36、土地利用区

土地利用区是指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依据土地的适宜性和利用现状,依据当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上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下达的规划指标和布局要求划分出的土地主要规划用途相对一致的区域。

37、城镇建设用地区

城镇建设用地区是指城镇建设需要划定的土地区域。

38、村镇建设用地区

村镇建设用地区是指村镇建设需要划定的土地区域。

39、耕地

耕地是指种植各种农作物的土地,它是人类所需食物的主要源

泉,是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40、耕地保护

耕地保护是指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和措施,对耕地的数量和质量进行的保护。

41、占用耕地补偿制度

占用耕地补偿制度是指经国家有关部门的批准占用耕地进行非农业建设的单位,应当按照“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负责开垦与所占用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或者按照有关规定缴纳耕地开垦费,由有关部门组织开垦新的耕地的制度。

42、基本农田

基本农田是指根据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以及对建设用地的预测,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而确定的长期不得占用的耕地。应该说,基本农田是为了满足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而必须确保的耕地最低需求量。

43、基本农田保护区

基本农田保护区是指为了对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的要件和程序划定的特殊区域。

44、荒山

荒山是指未开垦的土地。

45、荒滩

荒滩是指未开垦的滩地。

46、荒地

荒地是指未开垦的土地。

47、土地开发

土地开发从广义上来讲指因人类生产建设和生活不断发展的需要,采用一定的现代科学技术的经济手段,扩大对土地的有效利用范围或提高对土地的利用深度所进行的活动,包括对尚未利用的土地进行开垦和利用,以扩大土地利用范围,也包括对已利用的土地进行整治,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集约经营程度。从狭义的角度理解,土地开发主要是对未利用土地的开发利用,要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未利用土地开发是补充耕地的一种有效途径。

48、土地整理

土地整理是指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对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态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行为。

49、土地复垦

土地复垦是指对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原因造成的土地破坏,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

50、土地复垦费

土地复垦费是指有关企业和个人为履行土地复垦义务,在自行没有条件复垦或者复垦没有达到规定要求时,向当地政府或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缴纳的进行土地复垦的费用。

51、新增建设用地的土地有偿使用费

耕地开垦费是指为开垦耕地向非农业建设单位或者个人收取的包括保护性工作、农业生产配套设施、工程和生物技术、劳动力、生产资料等的投资费用。对占用基本农田收取的耕地开垦费要高于占用一般耕地的耕地开垦费。

53、闲置土地

闲置土地是指土地使用者依法取得土地使用权后,未经原批准用地的人民政府同意,超过规定的期限未动工开发建设的建设用地。

54、土地闲置费

土地闲置费是指向依法取得土地使用权但未按照规定动工建设满一年,不满二年的建设单位和个人征收的闲置土地的费用。55、农业税

农业税是对从事农业生产、有农业收入的单位或个人,根据其农业收入所征收的税。习称公粮。农业税按常年产量计征。

56、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是地壳中有开采价值、能作生产、生活资料来源的物质,包括金属矿产和非金属矿产等。

57、渔业

渔业是指捕捞和养殖鱼类和其他水生动物及海藻类等水生植物以取得水产品的社会生产部门。一般分为海洋渔业、淡水渔业。渔业可为人民生活和国家建设提供食品和工业原料。

58、林业

林业是指培育和保护森林以取得木材和其他林产品、利用林木的自然特性以发挥防护作用的生产部门。包括造林、育林、护林、森林采伐和更新、木材和其他林产品的采集和加工等。

59、种植业

种植业是农业的主要组成部分这一。利用植物的生活机能,通过人工培育以取得粮食、副食品、饲料和工业原料的社会生产部门。包括各种农作物、林木、果树、药用和观赏等植物的栽培。60、畜牧业

畜牧业是农业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利用动物的生活机能,通过饲养、繁殖以取畜产品工役用牲畜的社会生产部门。包括牛、马、猪、羊、鸡、鸭等家畜的饲养业和鹿、麝、狐、貂等经济兽类的驯养业。畜牧业可为人民生活提供肉类、蛋品、乳品等副食品,为轻工业提供皮、毛、羽、骨等原料,并以役畜和有机肥料支援种植业。

61、农用地

农用地是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

62、建设用地

建设用地是指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

63、未利用地

未利用地是指农用地和建设用地以外的土地。

64、建筑物

建筑物一般是指人们进行生产、生活或其他活动的房屋或场所,如工业建筑、民用建筑、农业建筑和园林建筑等。

65、构筑物

构筑物一般是指人们不直接在其内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建筑,如水塔、烟囱、栈桥、堤坝、挡土墙、蓄水池和囤仓等。

66、农用地转用

农用地转用是指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国家规定的批准权限获得批准后,将农用地转变为建设用地的行为。农用地转用又称为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

67、征用土地

征用土地是国家为了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依照法定程序将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转变为国有土地,并依法给予被征用土地的单位和个人一定补偿的行为。

68、国有土地有偿使用

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是指国家将一定时期内的土地使用权提供给单位和个人使用,而土地使用者按照土地有偿使用合同的规定,一次或分年度向国家缴纳土地有偿使用费的行为。

69、土地使用权出让

土地使用权出让,是指国家将国有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出让给土地使用者,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行为。

70、协议出让土地使用权

协议出让土地使用权是指出让方与受让方(土地使用者)通过协商的方式有偿出让土地使用权。

71、招标出让土地使用权

招标出让土地使用权,是指在规定的期限内,由符合规定的单位或个人(受让人),以书面投标形式,竞投某块土地的使用权,土地使用权出让方评标决标,择优而取。

72、拍卖出让土地使用权

拍卖出让土地使用权,是指在指定的时间、地点、利用公开场合由政府的代表者—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主持拍卖指定地块的土地使用权,由拍卖主持人首先叫出底价,诸多的竞投者轮番报价,最后出最高价者取得土地使用权。

73、土地使用权转让

土地使用权转让是指土地使用者将土地使用权再转移的行为,包括出售、交换和赠与。

74、土地使用权出租

土地使用权出租是指土地使用者作为出租人将土地使用权随同土地上建筑物、其他附着物租赁给承租人使用,由承租人向出租人支付租金的行为。

75、土地使用权抵押

土地使用权抵押,是指抵押人以其合法的土地使用权以不转移占有的方式向抵押权人提供债务履行担保的行为。债务人不履行债

务时,抵押权人有权依法以抵押的土地使用权拍卖所得的价款优先受偿。

76、国有土地租赁

国有土地租赁是指国家将国有土地出租给使用者使用,由使用者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签订一定年期的土地租赁合同,并支付租金的行为。国有土地租赁是国有土地有偿使用的一种形式,是出让方式的补充。

77、土地资产处置

土地资产处置,是指在国有企业改革中,对企业原使用的划拨土地使用权按照一定的方式和原则进行处置。

78、国有土地使用权作价入股

国有土地使用权作价入股是指将一定时期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作价,作为国家的投资计作国家的股份。

79、土地使用权作价出资

土地使用权作价出资是国有企业改革中特有的一种土地处置方式,是指国家以一定年期的国有土地使用权作为出资投入到改革后的新设企业,该土地使用权由新设企业持有。企业可依照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关于出让土地使用权的规定转让、出租、抵押土地使用权。土地使用权作价出资形成的国家股股权由国有资产投资主体委托有资格的国有股权持股单位统一持有。

80、土地使用权授权经营

土地使用权授权经营,是指国家将一定年期的土地使用权作价

后,授权给特定企业进行经营管理,该企业可以向其直属企业、控股或参股企业以作价出资(入股)或租赁方式配置土地,这种方式有利于盘活企业土地资产,优化配置土地资源,但被授权企业必须接受授权部门的监督。

81、国有土地使用权划拨

国有土地使用权划拨是指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批准后,在土地使用者依法缴纳了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偿费及其他费用后,国家将土地交付给土地使用者使用,或者国家将土地使用权无偿交付给土地使用者使用的行为。

82、土地补偿费

土地补偿费是指因国家征用土地对土地所有者和土地使用者因对土地的投入和收益造成损失的补偿。

83、安置补助费

安置补助费是指为了安置以土地为主要生产资料并取得生活来源的农业人口的生活,国家所给予的补助费用。

84、地上物补偿费

地上物补偿费是指因征地导致被征用土地上各种地上地下建筑物、构筑物的拆迁和恢复,林木的迁移或砍伐等,国家应给予所有者补偿的费用。

85、青苗补偿费

青苗补偿费是指国家征用土地时,农作物正处在生长阶段而未能收获,国家应给予土地承包者或土地使用者的经济补偿。

86、农村村民

农村村民是指居住在农村的村民,包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经主管部门批准由外地迁入的农业户口农民;离休、退休、退职的干部、职工、复员军人和华侨、侨眷、港澳台同胞持合法证明回原籍定居的居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招聘的技术人员在当地落户且户口已迁入当地农村的人员。

87、宅基地

宅基地是指农村的农户或个人用作住宅基地而占有、利用本集体所有的土地。

88、乡镇企业

乡镇企业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农民投资为主,在乡镇(包括所辖村)举办的承担支援农业义务的各类企业。

89、乡(镇)村公共设施、公益事业

乡(镇)村公共设施包括乡村级道路、乡村级行政办公,农技推广、供水排水、电力、电讯、公安、邮电、防洪等设施;公益事业包括学校、幼儿园、托儿所、医院、卫生所、防疫站、敬老院等设施。

90、乡镇企业用地

乡镇企业用地,一般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兴办企业或者与其他组织、个人以土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形式共同举办企业所使用的土地。

91、临时用地

临时用地是指工程建设施工和地质勘查需要临时使用、在施工或者勘查完毕后不再需要使用的国有或者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不包括因临时使用建筑或其他设施而使用的土地。

92、土地价格

土地价格是土地经济作用的反映,是土地权利和预期收益的购买价格,即地租的资本化。我国的地价是以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为前提,一次性支付的多年地租的现值总和,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

93、基准地价

基准地价是指按照城镇不同的土地级别或均质区段分别评估的商业、工业、居住等各类用途的单位面积土地使用权平均价格。

94、标定地价

标定地价,是指在城镇不同土地级别或区段内,按照土地的条件、用途等选定的宗地所评估的单位面积土地使用权价格。

95、土地使用权出让金

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是政府将土地使用权出让给土地使用者,并向受让人收取的政府放弃若干年土地使用权的全部货币或其他物品及权利折合成货币的补偿。

96、土地出让底价

土地出让底价是政府根据政常市场状况下的地价水平并考虑到一些特殊政策因素的影响,确定某宗地出让时的最低控制价格。

97、土地交易价

土地交易价是土地使用权转移双方,按照一定的法律程序,在土地市场中实际达成的交易价格。市场交易地价一般是具体宗地一定使用年限的现实交易价格,是交易双方收支地价款的标准。

98、土地使用权价格评估

土地使用权价格评估是在一定的市场条件下,根据土地的权利状况和经济、自然属性,按土地在经济活动中的一般收益能力,综合评定出在某一时点某宗土地或某一等级土地在某一权利状态下的价格。

99、土地评估机构

土地评估机构是指依法取得评估资格,接受客户委托从事土地价格评估业务的中介服务组织。

100、土地监督检查

土地监督检查,是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法定程序和方式,依法对本行政区域内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对违法者实施法律制裁的活动。

101、土地监督检查证件

土地监督检查证件,是由国务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制定的,表明土地监督检查人员执法身份和执法资格的证件。土地监督检查证件是《土地管理法》规定的特定的证件,是其他证件(如各级政府的行政执法证件)所不能替代的。

102、法律责任

法律责任是指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所应当承担的法律后果。

103、行政法律责任

行政法律责任是指犯有一般违法行为的单位或者个人,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104、行政处分

行政处分是指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对所属的工作人员和职工的违法失职行为尚不构成犯罪,依据法律、法规所规定的权限而给予的一种惩戒。

105、行政处罚

行政处罚是国家特定的行政机关或者法律授权的其他组织对犯有一般违法行为的单位和个人所给予的行政制裁。

106、刑事法律责任

刑事法律责任是指依照刑法的规定,行为人实施了刑法所禁止的行为而必须承担的法律后果。

107、民事法律责任

民事法律责任是指违反民事法律规范,无正当理由不履行民事义务或因侵害他人合法权益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108、非法占用土地

非法占用土地是指单位或者个人未经批准擅自占用土地、采取欺骗手段骗取批准占用土地以及超过批准的数量多占土地的违法行为。

109、非法转让国有划拨土地使用权

非法转让国有划拨土地使用权是指违反法律规定,未经有批准权

的人民政府批准,将国有划拨土地使用权转移给他人的行为。110、非法出租国有划拨土地使用权

非法出租国有划拨土地使用权,是指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未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将国有划拨土地使用权租赁给他人使用的行为。

111、非法转让、倒卖土地使用权罪

非法转让、倒卖土地使用权罪,是指以牟利为目的,违反土地管理法规,非法转让、倒卖土地使用权,情节严重的行为。112、非法占用耕地罪

非法占用耕地罪,是指违反土地管理法规,非法占用耕地改作他用,数量较大,造成耕地大量毁坏的行为。

113、非法批准征用、占用土地罪

非法批准征用、占用土地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徇私舞弊,违反土地管理法规,滥用职权,非法批准征用、占用土地,情节严重的行为。

114、非法低价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罪

非法低价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徇私舞弊,违反土地管理法规,滥用职权,非法低价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情节严重的行为。

115、土地行政复议

土地行政复议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或者认为其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

名词解释管理

名词解释管理 名词解释管理:是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通过组织中各级管理者有效地执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等管理职能,优化各种资源配置,整合组织力量,实现组织特定目标的过程。。管理者:泛指所有执行管理职能,并对组织目标实现做出实质性贡献的人。。管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活动及其内在规律性的科学,是管理实践活动的科学总结和理论提升。。计划(狭义):指定制计划就是根据内外条件通过科学的预测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组织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途径。。组织职能:旨在特定的环境中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的目标以及组织成员之间的人工协作,按照一定的原则合理配备组织资源,建立组织结构协调组织行为的活动过程。。组织机构(结构):为了有效实现共同目标,进行分工协作而对组织内部各组成部分的空间位置、结合方式、隶属关系所作的体制形式安排。。管理幅度:又称管理宽度,是指一个管理者能够直接并有效管理下级人员的数量。。管理层次:之组织中从最高层管理管理者到基层操作者经过的环节数目。。扁平结构:指管理幅度大而管理层次较少的一种组织结构形态。。高层结构:指管理幅度小而管理层次较少的一种组织结构形态。。直线型组织结构:是最早、最简单的一种组织形式。它是组织中各种植物自上而下垂直排列,上级对下级有直接的指挥权,下级只能服从一个商机的直线式命令与服从关系。。职能型组织结构:是在直线型组织的基础上,设置各级职能机构协助行使管理职能,各级职能机构在自己的业务范围内购衣向下级发布命令指示。。直线—职能型组织结构:又称复合型组织,它是上述两种类型的结合,以直线型为基础,在主管人员之下设置职能机构,协助主管人员工作,不对下级直接指挥只对下级职能机构进行业务指导。。矩阵制组织结构是按照职能划分的部门和按工程项目或服务项目划分的小组相结合的一种组织形式。。事业部制组织结构:又称分权的联邦制,属于分权管理的组织结构形式,是在公司统一领导下把组织内部的经营活动按产品或地区、顾客、设备的不同划分成若干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事业部。。领导:是在一定的社会组织或群体内,为了实现组织预定目标运用其法定权利和自身影响力引领被领导者的行为,并将其导向组织目标的行动过程。。权力:是一种以其他人的需要为基础的依赖关系,其直接表现就是领导者分配资源来实现目标的能力。。控制:为了实现组织目标以计划为标准由管理者对被管理者的行为活动进行检查、监督、调整等管理活动的过程。。企业:指依法设立的生产、流通、交换等领域中,从事某种相对固定的商品经济活动,通过提供某种满足社会需要的商品或劳务实现盈利,进

土地管理名词解释

土地管理名词解释 1、基本国策 基本国策是指国家的基本政策。 2、土地 土地是地球表面上由土壤、岩石、气候、水文、地貌、植被等组成的自然综合体,它包括人类过去和现在的活动结果。 3、土地资源 土地资源是指已经被人类所利用和可预见的未来能被人类利用的土地。土地资源既包括自然范畴,即土地的自然属性,也包括经济范畴,即土地的社会属性,是人类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 4、土地管理 土地管理是国家为维护土地制度,调整土地关系,合理组织土地利用所采取的行政、经济、法律和技术的综合措施。一般而言,国家把土地管理权授予政府及其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因此,土地管理也是政府及其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依据法律和运用法定职权,对社会组织、单位和个人占有、使用、利用土地的过程或者行为所进行的组织和管理活动。 5、土地登记制度 土地登记制度是指国家有关部门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的程序和要求进行土地登记,以保护土地权利人的合法权益,促进土地利用的一项制度。 6、土地登记

土地登记是法定的土地登记机关按照规定程序将土地的权属关系、用途、面积、等级、价格等情况记录于专门薄册的一种法律行为。 7、初始登记 初始登记是指土地登记机关对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和他项权利进行的统一登记。初始登记的主要作用在于确定土地权属,完备地籍资料。 8、变更登记 变更登记是指土地登记机关对经过初始登记的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和他项权利发生变动而进行的登记,包括土地权利设定登记,土地权利变更登记,土地权利人名称、土地用途、地址变更登记,注销土地登记等。 9、土地所有制 土地所有制是指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下,由国家确认的土地所有权归属的制度。土地所有制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土地制度的核心和基础。我国实行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10、土地所有权 土地所有权是指土地所有者依法对土地占用、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 11、国有土地 国有土地是指国家享有所有权的那一部分土地。

管理学名词解释整理

名词解释 1、管理: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1)管理的载体是组织。组织包括企事业单位、国家机关、政治党派、社会团体以及宗教组织等。 (2)管理的本质是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所谓“合理”,是从管理者的角度来看的,因为具有局限性和相对的合理性。 (3)管理的对象是相关资源,即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一切可调用的资源,包括原材料、人员、资金、土地、设备、顾客和信息,其中人员是最重要的,所以管理要以人为中心。 (4)管理的职能活动包括信息、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 (5)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而该目标是个人力量无法完成的,这也是组织设立的原因。 2、技术技能:管理者掌握和熟悉特定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 3、人际技能:成功地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 4、概念技能:产生新想法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思维能力。 5、运筹学:是一种分析的、实验的和定量的方法,专门研究在既定物质条件下,为达到一定目的,如果最经济、最有效地使用人、财和物等资源。P20 6、决策科学化:决策要以充足的事实为依据,按照事物的内在联系对大量的资料和数据进行分析和计算,遵循科学的程序,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P21 7、全面质量管理:由顾客需求和期望驱动企业持续不断改善的管理理念。P22 8、学习型组织:具有持续不断学习、适应和变革能力的组织。P22 9、精益生产:企业把客户、销售代理商、供应商、协作单位纳入生产体系,同他们建立起利益共享的合作伙伴关系,进而组成一个企业的供应链。P23 10、精益思想:根据客户需求定义企业生产价值,按照价值流组织全部生产活动,是要保留下来的、创造价值的各个活动流动起来,让用户的需要拉动产品生产,暴露出价值流中所隐藏的muda,不断完善,达到尽善尽美。P23 11、核心资源:有价值的、稀缺的、不完全模仿和不完全替代的资源,它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P24 12、核心能力:组织内的集体知识和集体学习,尤其是协调不同生产技术和整合多种多样技术流的能力。P24 13、决策:管理者识别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或者管理者利用机会的过程。P84 (1)决策的主体是管理者,因为决策是管理的一项职能。管理者既可以做个体决策,也可以做群体决策。(2)决策的本质是一个过程,这一过程有多个步骤组成。 (3)决策的目的是解决问题或利用机会。

土地管理学名词解释

1.名词解释: 土地资源:是指土地作为自然要素,于现在或可预见的未来,能为人们所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效益的那部分土地。 土地资产:指具有社会属性的土地,即作为财产的土地 土地管理: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综合利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为提高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 绝对地租:由于土地所有权的垄断,土地使用者不论土地的质量和位置好坏,都必须向土地所有者支付经济代价 土地分等定级:是通过土地自然,经济属性及其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进行的综合鉴定,并将其结果等级化的过程 土地登记:指国家依法对国有土地使用权,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土地使用权及其它权利提出申报,调查,审核,批准并造册登记,颁发证书的法律过程。 土地统计:土地统计是指利用数字和图表资料,系统的记载,整理研究,分析和反映土地的数量,质量,分布,权属,利用状况及其变化的一项土地管理措施。 土地利用管理:是国家按照预订的目标和土地系统运行的自然,经济规律,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所进行的决策,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工作的总称。 土地信息:指反映土地的地理空间位置,数量,类型,自然属性,社会经济属性,国家有关土地管理的政策,法律方面的特征组成的综合信息。 土地制度:是一定社会制度下土地关系的总和,是关于土地这一基本生产资料的所有,使用的制度以及管理的原则,方式,手段,界限等法律规范和制度化体系 2.土地区别于其他生产资料的特性? 1.土地面积的有限性 2.土地位置的固定性 3.土地是自然的产物 4.土地的永久性 3.我国土地的基本国情? 1.土地总数大,但人均占有量少 2.土地类型多,到但山地多于平原 3.难开发的土地面积大,但后备资源潜力不足 4.水土资源不平衡,季节性缺水严重 5.土地资源地区分布不平衡 4.现代管理学的主要内容? 人本原理,行为原理,动力原理系统原理,整分合原理,相对封闭原理 动态原理,动态相关原理,弹性原理效益原理,整体效应原理,规律效应原理 5.地租含义及种类? 利用一切土地所必须支付的超额利润绝对地租,级差地租,垄断地租 6.收益还原法? 7.土地管理的方法? 行政方法,经济方法,法律方法,技术方法 8.土地分等定级的方法 经验判断方法,多因素综合评定方法,逐步聚类法,回归分析法 9.土地权属纠纷调处的原则和依据是什么? (1)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保护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 (2)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3)有利于团结和有利合理用地 10.我国地产市场有哪些特点? 垄断性,地域差异性,地产稀缺性,地产质量的可改造性 11.土地使用权转让有哪些主要原则? 认地不认人房,地产一致效益不可损 12.影响土地利用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自然因素…………(核心),社会经济因素……,人的文化素质……。

土地资源学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 1.土地的概念:土地是地球上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以及人类活动的结果所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壤:土壤,指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它是在气候、母质、生物、地形和成土年龄等诸因子综合作用下形成的独立历史自然体。 3.土地资源的概念 (1)资源——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所用的一切资料。《辞海》定义为“资财的来源。” (2)土地资源——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4.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 1、土地的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不可 替代性 2、土地的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 5.土地的属性(书本):资源属性、资产属性、生态属性、工程属性、社会属性、权籍属性 资源属性:整体性、生产性、面积的有限性、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时间变化性、土地的再生性和非再生性、多用途性。 资产属性:供给的稀缺性、位置的固定性、个体的异质性、使用的永久性和增值性、土地价格和价值的二重性、流通的特殊性。 生态属性:支撑功能、养育功能、净化功能 6.我国是世界上土地资源丰富、土地总面积较大的国家之一 我国土地总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占世界土地的7.2%,居世界各国第三位 耕地总量占世界耕地9.5%,居世界各国第四位

林地总量占世界林地5.5%,居世界第五位 牧草地总量占世界牧草地7.8%,居世界第二位 7.我国是土地资源相对紧缺、人地矛盾比较突出的国家 人均土地0.784公顷,为世界人均的1/3 人均耕地0.106公顷,为世界人均的45% 人均林地0.186公顷,为世界人均的26% 人均牧草地0.217公顷,为世界人均的37% 8.土地资源学的概念 土地资源学是研究土地资源的组成、特性、分类、数量、质量、空间分异与时间变异规律以及合理利用与保护的应用基础理论的科学。 9.土地资源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土地资源学在学科中的地位 (2)土地资源学与土地学科的关系 10.土地资源学研究的目的、内容 研究目的:寻求解决人类所面临土地资源问题的途径 研究内容: 1)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 2)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的研究——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类型 3)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特征的研究——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4)人与土地的定量关系研究——土地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力 5)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6)土地资源的保护与管理

管理名词解释

oc 《行政管理学》名词解释【行政管理】国家各级政府部门再执行法定职能以及具体运作的过程中,对于经历的程序、环节,以及所处理的事项和解决的问题等一系列的管理活动。【行政环境】影响行政系统生存和发展的要素的总和,它包括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外部环境是指行政系统界限之外的、直接或者间接影响行政系统生存与发展的因素或者条件的总称。内部环境是指行政系统界限之内的、影响其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或者条件的总称。【经济环境】是行政系统外部环境中最基本的方面,是行政系统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深层环境。【文化】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合,包括物质文化、社会文化、精神文化三个部分。狭义的文化是社会的意识形态,包括科学、文化艺术、哲学、思想、信仰、风俗等,又可归纳为两点,即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行政道德】行政系统成员在行政管理过程中所遵循的调整个人之间、个人与行政系统以及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行为规范。【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欲共同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国际社会环境】一国在与外国或者各种国际组织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影响该国行政系统及其功能的各种因素的总和。【国际组织】是主权国家之间为了就共同关心的问题协商对话、解决纠纷或者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依据条约、协议而成立的。【民族区域自治】在主权国家内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为基本组成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由少数民族当家作主,行使自治权,管理本地区、本民族的内部事务。【宗教信仰自由】一个国家的公民都有信仰或者不信仰宗教的平等权利,即公民有选择和拒绝信仰任何宗教的自由权利,不得强制、敢于人民的自由选择。【独立自主】就是在任何时候,行政系统都要从本国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根据事情的是非曲直,独立的决定自己的政策,保障本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反对任何外来势力的干涉。【行政职能】行政机关再管理活动中的基本职责和功能作用,主要涉及管什么、怎么管、发挥什么作用的问题。它是国家职能的具体执行和体现,其行使受立法机关的监督;反之,它发挥的程度又制约和影响其他国家职能的实现程度。【组织职能】为有效的实现既定行政管理目标和任务,通过建立行政组织机构,确定职位、职责和职权,协调相互关系,将组织内部各个要素连结成有机的整体,使人、财、物得到最合理的使用。【职能关系】不同管理职能该由谁来行使和管理主体间职责权限的划分。【行政组织】是静态组织结构和动态组织活动过程的统一。就动态讲,行政组织指未完成行政管理任务而进行的组织活动和运行过程。就静态讲,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上,除政府行政组织外,还包括立法司法企业事业等部门以及社会团体中有行政性职能的机构,狭义上,专指为推行政务,依据宪法和法律组建的国家行政机关体系,是国家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组织】自愿组成,为实现共同意愿,按照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非正式组织】正式组织内的若干成员由于生活接触、感情交流、情趣相近等产生的交互行为和共同意识,并由此形成自然的人际关系。【行政组织结构】构成行政组织各要素的配合和排列组合方式。它包括行政组织各成员、单位、部门和层级建的分工协作以及联系沟通方式、结构合理、运转灵活的行政组织是实现行政目标、提高行政效率的重要组织保证。【管理层次】是等级层次,即行政机关中设置多少等级的额工作部门,这因由工作量来决定。 【管理幅度】一级行政机关或者一名上级领导者直接领导和指挥的下级单位或者工作人员的数量。【编制】狭义的编制是指法定社会主之内人员的数额以及职位的配置。广义的编制是法定社会组织的职能范围、机构设置、隶属关系、规格级别、人员数额、人员结构及职位的配置。【编制管理】按法律规定的制度和程序,对行政组织的职能范围、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等进行的管理。包括职能管理、机构管理、人员编制管理三方面。【领导】在一定的环境下,为实现既定组织目标,对被领导者进行指挥与防御的行为过程。【行政

毕宝德土地经济学名词解释

毕宝德土地经济学名词解释 一级土地市场 二级土地市场 土地经济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 地球陆地一定高度、深度范围内的土壤、岩石、矿藏、水文、大气 1. 土地— 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P3 2. 土地资源利用——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分配与使用,具体包括土地 资源的勘察、技术经济评价、土地资源的规划与计划、土地集约利用、土地区位利用、土地规模利用以及土地可持续利用等方面的经济问题。P15 3. 土地财产制度——土地财产的权属制度,具体包括土地所有制、土地使用制、土地国家管理制度的建立、演变及其实施等方面的问题。P16 4. 土地资产流转——土地作为资产其权属的市场流转和随之而产生的土地收益 分配问题,具体包括土地市场的建立及其供求关系、土地使用权流转中土地使用者向土地所有者支付的地租、土地作为商品买卖而形成的价格、土地作为标的担保物形成的债务抵押关系以及国家参与土地收益分配的具体形式—土地税收等。P16 第二章 5. 土地利用——人类劳动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这一 活

动表现为人类与土地的物质、能量和价值、信息的交流、转换 P26 6. 土地利用程度——人类对土地的利用与改造程度以及土地受人影响的变 化 程度。P27 7. 土地利用结构——在一定区域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或土地覆被之间在数量 上的比例关系,以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地覆被占该区域土地总面积的比重表示。P27 8. 土地开发——对未利用或利用效率较低的土地,通过工程、生物或综合的措 施,使其成为可利用的或效益更高的土地的过程。P28 9. 土地保护——通过对土地的合理利用和经营,是当代人得到最大的持续效、人 益, 并能保持土地的潜力以满足后代人的需要。P29 10. 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对土地的投入与取得有效产品(或服务)之间的比 较。P37 11. 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人类对土地的利用过程和结果符合生态平衡规律。 P39 12. 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土地利用后对社会需求的满足程度及其相应产生 的政治和社会影响。P43

土地管理学总论复习

土地管理学复习 名词解释 1.土地管理:是国家用以维护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一项国家措施。 2.土地关系:是指人类在占有和开发、利用土地过程中所发生的人与人的关系.其中,土地产权关系是土地关系的核心,最重要的问题。 3.土地产权:是指以土地所有权为核心的土地财产权利的总称。4.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借以实现的形式,从狭义上讲,就是指为利用一切土地所必须支付的超额利润,从广义上讲,是指利用一切生产要素(包括土地、工资、劳动力等)而必须支付的超额利润。4.土地有偿使用是指土地使用者向土地所有者交纳的地租或应缴的报酬,使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得以实现。 5.地籍管理:国家为获得地籍信息,科学管理土地,而采取的以土地调查(含测量)、土地分等定级、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地籍档案管理为主要容的综合措施。 6.地籍档案管理是将经过土地调查、分等定级、登记、统计等工作形成的各种文字、数据、图件资料立卷归档、保管和提供利用等工作。 7.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权人依法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土地的权利。 8.土地使用权出让:是指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将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让与土地使用者,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行为。 9.土地制度: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土地关系的总和,是关于土地这一基本生产资料的所有、使用、管理的原则、方式、手段和界限等的法律规和制度化体系。 10. 地票:指包括农村宅基地及其附属设施用地、乡镇企业用地、农村公共设施和农村公益事业用地等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经过复垦并经土地管理部门严格验收后产生的指标。 11. 基本农田: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的整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 12.城市土地一级市场:城市土地所有者将土地使用权让予土地使用者而形成的市场,具有垄断性。 13.土地征收: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法将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变为国有土地的行为 14.土地使用权转让:是指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将土地试用权在一定年限让与土地使用者,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出让金的行为 15. 土地资产:是指土地财产,即作为财产的土地。财产对象实体最重要的属性是有限性、有用性、可占有性和具有价值性。 16.土地利用:指人类通过一定的活动,利用土地的性能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土地利用的原则:生态平衡原则,最大经济效果原则。 17.土地利用管理:国际按照预定的目标和土地系统运行的自然、经济规律,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工作的总称。 18..耕地:指用来种植农作物的土地。特点:利用周期短,对自然条件要求严格,集约利用程度高,具有永续利用性能。 19.土地:土地是自然历史综合体,土壤、气候、地貌、水文、岩石、植被都是土地的组成 部分,它们附着于地壳,构成土地整体。 20.土地资源:土地,作为自然要素于现在或可预见的将来,能为人们所利用并能产生经济利益的那部分土地。 21.土地资产:是指土地财产,即作为财产的土地。财产对象实体最重要的属性是有限性、有用性、可占有性和具有价值性。土地的自然供给:土地的自然供给即自然所实际供给的各类土地数量,就某一区域或全世界来说,是固定不变的,是毫无弹性的。

土地管理学 复习资料.

《土地管理学》习题 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 一. 填空题 1. 生活的根本源泉,后者指作为财产,具有了经济(价值)和法律(独占权)意义。 2. 功能和储蓄和增值的功能等几个方面。 3. 为生产三要素,尤以土地与劳动为最基本的生产要素。 4.土地与其他生产资料一样具有两重性,它一方面是 产资料,另一方面还是土地关系的客体。 5. 6.土地管理的主体是 地与地之间的关系。 (土地管理的基本任务是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和监督土地利用。) 7. 理。

8.土地管理目标按管理层次的不同, 标、微观土地管理目标。 (土地管理目标按实现时间的幅度,又可分为长期目标、中期目标和年度目标。) 9.土地管理的原则: 经济、社会三效益的统一原则;3. 坚持依法、统一、科学地管理土地的原则 10 11.1998年,根据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由地矿部、土地局、海洋局、测绘局4个单位组建成国土资源部,建立相对集中的国土资源管理体制,并对它们的职能作了相应的调整。 12.土地管理的方法有 二. 名词解释 1.土地:是指地球表面的陆地和水面,它是由气候、地貌、土壤、水文、岩石、植被等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并包含人类活动的成果。 2.土地资源:土地作为自然要素,于现在或可预见的将来,能为人们所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效益的那部分土地。 3.土地资产:是指土地财产,即作为财产的土地。 4.▲土地管理:是国家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方法,为提高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监督土地利用,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综合性活动。

管理相关名词解释

管理是指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与指挥、控制等职能来优化配置协调人、财、物、信息等资源,以有效地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 管理的特征: 目的性组织性人本性创新性科学性艺术性 管理的二重性具体是指管理所具有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管理的自然属性,一方面是指管理活动的产生具有客观必然性,是由人们的共同协作劳动而引起的。另一方面是指管理具有与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属性 管理的社会属性,是指管理具有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属性。任何管理都是一定社会制度下的管理,都要反映一定的生产关系。 管理的社会属性表明,组织处于不同的社会制度和不同的生产关系性质下,其用于改善、维护与发展生产关系方面的管理理论、方式、手段往往存在差异,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了组织管理的目的,决定了管理方式、管理手段的选择和运用。这体现了管理的特殊性与个性的一面。 管理的二重性理论有利于人们全面认识管理人员的素质结构 管理的二重性理论有利于我们正确对待发达国家的管理经验 管理的职能:计划职能组织职能领导职能控制职能创新职能 管理的基本原理 所谓基本原理,就是对事物的实质及其基本运动规律的表述。现代管理的基本原理,是在对管理工作的对象、核心、过程、目的进行科学分析之后,从中得到的带有普遍规律性的认识,反映了一切具体领域管理活动的实质及其基本运动规律。 系统原理是从系统论角度认识和处理管理问题的理论和方法。系统论是通过分析系统的构成、功能及其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来揭示系统的性质及其运行规律的理论 系统的性质:目的性集合性层次性相关性结构性功能性 效益原理是指管理者要树立全面、正确的组织效益观,在对组织运作的管理中要运用科学方法注重效率和效果的经济分析和社会分析,追求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实现相同的有效产出,或以相同的投入实现尽可能多的有效产出的理想管理境界。 人们对管理效益的追求应当遵循如下基本原则: (1) 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2) 近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3) 局部效益同全局效益协调一致的原则。

国土相关常用名词解释

国土相关常用名词解释 Final revision by standardization team on December 10, 2020.

国土相关常用名词解释 一、农用地:是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耕地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求,应划分为基本农田和一般农田,其中基本农田应当占本行政区域内耕地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征收基本农田的、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超过三十五公顷的、其他土地超过七十公顷的,由国务院批准。反之,由省政府批准。 二、建设用地:是指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包括城乡住宅和公共设施用地、工矿用地、交通水利设施用地、旅游用地、军事设施用地等。建设用地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设用地管制要求,分为允许建设区、有条件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和禁止建设区。允许建设区可作为建设用地利用,开展城乡建设的空间区域。有条件建设区原则上不允许作为建设用地利用,满足特定条件后可以开展城乡建设的空间区域。限制建设区为允许建设区、有条件建设区和禁止建设区以外,禁止城镇和大型工矿建设、限制村庄和其他独立建设、控制基础设施建设,以农业发展为主的空间区域。禁止建设区以生态与环境保护空间为主导用途、禁止开展与主导功能不相符的各项建设的空间。 三、农村集体用地:农村集体用地指依法属于农村集体的土地中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是指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包括农民宅基地和公共设施用地、村办企业用地、交通水利设施用地等。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法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的,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经营、管理;已经分别属于村内两个以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民集体所有的,由村内各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小组经营、管理;已经属于乡(镇)农民集体所有的,由乡(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管理。 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先行复垦、耕地占补平衡和整体推进土地整治示范建设项目的区别: (一)定义: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是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若干拟整理复垦为耕地的农村建设用地地块(即拆旧地块)和拟用于城镇建设的地块(即建新地块)等面积共同组成建新拆旧项目区(以下简称项目区),通过建新拆旧和土地整理复垦等措施,在保证项目区内各类土地面积平衡的基础上,最终实现增加耕地有效面积,提高耕地质量,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城乡用地布局更合理的目标。也就是,将农村建设用地与城镇建

土地管理学期末考试重点

土地管理学 第一章绪论 1、土地:土地是一个空间的概念,它是由气候、地貌、土壤、 水文、岩石、植被等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 2、土地资产是指土地财产,即作为财产的土地。 3、土地的功能:负载的功能、养育的功能、仓储的功能、提 供景观的功能、储值和增值的功能。 4、土地两重性:社会物质生产不可缺少的生产资料、土地关 系的客体。 5、土地的基本性质:土地是自然的产物土地面积的有限性、 土地位置的固定性、土地质量差异的普遍性、土地利用的 永久性。 6、土地的经济供给是以土地的自然供给为基础的,在土地资 源供给的范围内变动。 7、人口猛增和耕地锐减是造成粮食和环境两个问题的直接原 因。 8、土地管理;是指国家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综合运用行政、 经济、法律、技术方法,为提高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社 会效益,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 关系,监督土地利用,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综合 性活动。 9、土地管理学的基本任务是应用土地管理学的原理和方法,

来研究和阐明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调整土地关系,监督、调控土地利用的规律,以达到平衡土地供需矛盾,取得更 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目的。 10、土地管理的基本内容包括地籍管理、土地权属管理、土地 利用管理、土地市场管理四大部分。 11、一般认为,通过市场机制,土地资源能够得到最优配置, 在市场在某些情况下,不能有效运行,甚至不起作用,即 市场失灵。原因:公有土地资源和公共产品的存在、土地 利用的外部性、不完全竞争和不完全信息、不确定性、土 地投机行为。 12、我国土地管理的基本任务是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及土 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利益,保护、开发、合理利用土 地,切实保护耕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3、土地管理应遵循的原则: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之间 的关系的原则,坚持生态、经济、社会三效益统一的原则,坚持依法、统一、科学的管理土地的原则。 14、地籍是指记载土地的位置、界址、数量、质量、权属和用 途等基本状况的簿册。 15、地籍的作用:为土地管理提供基础资料、为维护土地产权 权益提供基础资料、为改革与完善土地使用制度提供基础 资料、为编制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等提供基础资料。 16、地籍的分类:根据作用:税收地籍、产权地籍、多用途地

土地管理概论复习资料考试ABC卷

试题(A)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土地管理:土地管理又称地政管理。它是指一个国家运用法律和行政的手段 对土地财产制度和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实施的各种管理措施的总称。 地籍:是区域内反映土地的位置、数量、质量、权属和用途等基本状况的簿册。 也称土地广籍。 土地市场:是指土地及其地上建筑物和其他附着物作为商品进行交换的总和。 土地用途管制:指国家为保证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 发展、通过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划定土地用途区,确定土地使用限制条件, 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确定的用途利用土地的制度。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土地的资源特性,是土地能成为资产的主要原因。 2、城市建设用地开发,利用的是土地的土地空间承载功能。 3、产生土地报酬递减原理的主要原因是土地容量。 4、在土地管理系统中,地籍管理是基础,土地权属管理和市场管理是核心,土地利用 管理是目的。 5、地籍调查的基本单元是宗地,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本单元是县。 6、土地使用权转让与出租的主要区别是所有权是否转移。 7、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土地管理应着重于土地利用再生产和再开发及防治土地污染。 三、简述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结合土地资源的特点,及与人口、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系,阐明土地资源管理的 重要性。 答:土地资源特性包括:客观性、生产性、面积有限性、位置固定性、地域分异性、 可持续发展性、多功能性; (1)土地与人口 土地以其养育功能为人类提供食物和生存、发展、繁衍的环境。土地生产能力决定着其能养活的人口数量,土地与人口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土地的人口承载力。 (2)土地与环境 土地作为人类环境的一个组成要素,其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环境质量的好坏。 (3)土地与可持续发展 土地的功能和土地的人口承载力强调土地为人类服务,但是,人类如果只强调向土地索取,而不重视保护和改善土地,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促进土 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则土地的功能、土地的人口承载力将与人们的期望越来越远。 2、简述我国农用地管制的内容和意义。 答:农用地用途管制就是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划定的农业用地区,根据规定的使用 条件和方式,对基本农田保护区、一般农田区、林业用地区、水产养殖区等进行用 途管制。对农用地利用进行管理,要针对农用地的资源和利用特性,采用适当的措 施,对农用地的开发、利用、治理、跋扈进行有效管理,具有以下意义: (1)建立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是土地管理方式的重大改革,也是管地方式、用地方式的一个大变革;是深入贯彻中国土地基本国策,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 理,推动土地利用方式根本转变,使土地利用率和产出效益得以全面提高的根本举 措; (2)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对耕地实行特殊保

管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管理: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目标管理:是一个全面的管理系统。它是一种通过科学地制定目标,实施目标,依据目标进行考核评价来实施组织管理任务的过程。 管理目标:先由组织最高管理者提出组织在一定时期的总目标,然后由组织内各部门和员工根据总目标确定各自的分目标,并在获得适当资源配置和授权的前提下积极主动的各自为分目标而奋斗,从而使组织的总目标得以实现。 管理层次:是指一个组织设立的行政等级的数目。 管理幅度:是指一个主管能够直接有效地指挥下属成员的数目。 代表人角色:管理者代表一个组织参与各种社会活动。 领导者角色:管理者在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中所起到的指挥和协调作用。 联络者角色:管理者为了建立和协调组织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关系所起的联络作用。 信息角色:为了保证工作的顺利完成,管理者必须保证有足够的信息。 决策角色:管理者处理信息并得出结论。技术技能:管理者掌握和熟悉特定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 人际技能:成功的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 概念技能:产生新想法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思维能力。 正式组织:具有一定结构,同一目标和特定功能的行为系统。 非正式组织:人们在共同的工作过程中自然行程的以情感,喜好等情绪为基础的松散的,没有正是规定的群体。 数量管理理论:以现代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成果为手段,运用数学模型,对管理领域中的人、财、物和信息资源进行系统的定量分析,并做出最优秀规划和决策。系统管理理论:运用系统理论中的范畴, 原理,对组织中的管理活动的管理过程, 特别是组织结构和模式进行分析的理论 权变管理理论:力图研究组织与环境的 联系,并确定各种变量的关系类型和结 构类型。 权变理论:不存在一种“普遍适用”的 领导方式或领导风格,领导工作强烈地 受到领导者所处的客观环境的影响。 路径——目标理论:领导者的工作是帮 助下属达到他们的目标,并提供必要的 指导和支持,以确保各自的目标与群体 或组织的总体目标一致。 激励的需要理论:根据对人性的理解, 着重突出激励对象的未满足的需要类 型。 激励的过程理论:试图说明员工面对激 励措施,如何选择行为方式去满足他们 的需要,以及确定其行为方式的选择是 否成功。 公平理论:讨论报酬的公平性对人们工 作积极性的影响。 期望理论:只有当人们预期到某一行为 能给个人带来又吸引力的结果时,个人 才会采取特定的行动。 激励的强化理论:对激励进行针对性的 刺激,只看员工的行为及其结果之间的 关系,而不是突出激励的内容和过程。 甘特图:一种用线条表示的计划图。 “法约尔跳板”原理:指在层级划分严 格的组织中,为提高办事效率,两个分 属不同系统的部门遇到只有协作才能解 决的问题时,可先自行商量、自行解决, 只有协商不成时才报请上级部门解决。 精益思想:根据用户需求定义企业生产 价值,按照价值流组织全部生产活动, 是要保留下来的,使创造价值的各种活 动流动起来,让用户的需要拉动产品生 产,而不是把产品硬推给用户,暴露出 价值流中隐藏的缺陷,不断完善。 核心能力:公司的主要能力,即使公司 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的强项,是其它 对手很难达到或者无法具备的一种能 力。 所有权优势:企业拥有的能获得的外国 企业所不具备或无法获得的资产及其所 有权。 内部优势:通过建立企业内部市场,发 挥自有的所有权优势,使企业缓解或免 除外部市场的结构性和交易性的失灵可 能造成的风险和损失,从而节约交易成 本。 区位优势:因生产地点的不同选择的不 同而形成的竞争优势。 信息的采集:管理者根据一定的目的, 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搜寻并占有各类信 息的过程。 信息的加工:对采集来的通常显得杂乱 无章的大量信息进行鉴别和筛选,是信 息条理化,规范化,准确化的过程。 信息的存储:对加工后的信息进行记录, 存放,保管以便使用的过程。 信息的利用:有意识的运用存储的信息 去解决管理中具体问题的过程。 头脑风暴法:针对解决的问题,相关专 家或人员聚在一起,在宽松的氛围中, 敞开思路、畅所欲言、寻求多种决策思 路。 名义小组技术:管理者先选择一些对要 解决的问题有研究或有经验的人作为小 组成员,并向他们提供与决策问题相关 的信息。小组成员各自先不通气,独立 思考,提出决策建议,并尽可能详细的 将自己提出的备选方案写成文字资料。 然后召集会议,让小组成员一一陈述自 己的方案,并形成对其他方案的意见, 提交管理者作为决策参考。 德尔菲技术:根据问题的特点,选择和 邀请做过相关研究或有相关经验的专 家,将于问题有关的信息分别提供给专 家,请他们各自独立发表自己的意见, 并写成书面材料,管理者收集并综合专 家们的意见后,将综合意见反馈给各位 专家请他们再次发表意见。如果分歧很 大,则开会集中讨论;否则管理者分头 与专家联络。如此反复多次,最后形成 代表专家组意见的方案。 战略性计划:应用于整体组织的,为组 织未来较长时期设立总目标和寻求组织 在环境总的地位的计划。

国土相关术语解释

国土资源管理名词 一、土地分类 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三大类 (一)农用地: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及其他农用地。 1.耕地: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水田、旱地、菜地、望天田、水浇地等,我县主要地类是水田和旱地。 2.园地:指种植以采集果、叶、根茎等为主的集约经营多年生木本和草本作物的土地,包括果园、茶园、其他园地等,其中由耕地改种但耕作层未被破坏的园地称为可调整园地,视同耕地管理。 3.林地:指生长乔木、竹类、灌木、沿海红树林的土地。包括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迹地、苗圃等。 4.其他农用地:指上述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以外的农用地。包括农村道路、田埂、畜禽饲养地、设施农用地、养殖水面、农田水利用地、坑塘水面等。 (二)建设用地:指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包括商业、工矿、仓储、公用设施、公共建筑、住宅、交通、水利设施、特殊用地等。 1.商服用地:指主要用于商业、服务业的土地。包括批发零售用地、住宿餐饮用地、商务金融用地、其它商服用地; 2.工矿仓储用地:指主要用于工业生产、物资存放场所的土地。包括工业用地、采矿用地、仓储用地; 3.住宅用地:指主要用于人们生活居住的房基地及其附属设施的土地。包括城镇住宅用地、农村宅基地; 4.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指用于机关团体、新闻出版、科教文卫、风景名胜、公共设施等的土地。包括机关团体用地、新闻出版用地、科教

用地、医卫慈善用地、文体娱乐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公园与绿地、风景名胜设施用地等; 5.特殊用地:指用于军事设施、涉外、宗教、监教、殡葬等的土地。包括军事设施用地、监教场所用地、宗教用地、殡葬用地等; 6.交通运输用地:指用于运输通行的地面线路、场站等的土地。包括民用机场、港口、码头、地面运输管道和各种道路用地。包括铁路用地、公路用地、街巷用地、机场用地、港口码头用地、管道运输用地等。 7.水利设施用地:指陆地水域,水库水面、水工建筑物等用地。 (三)未利用地:指农用地和建设用地以外的土地。 1.未利用土地:指目前还未利用的土地,包括其他草地(荒草地)、裸土地、裸岩石砾地、沙地等; 2.其他土地:包括河流水面、湖泊水面、滩涂、冰川及永久积雪等 二、土地利用规划 (一)土地利用:人类通过一定的行为,利用土地的特殊性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 (二)土地利用规划:国家为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臵和土地可持续利用,保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一定区域、一定时期内对土地利用所作的统筹安排和制定的调控措施。 (三)土地资源: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所利用的土地。 (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各级人民政府为了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在一定区域范围和时期内,根据土地资源现状、潜力和各业用地需求,对城市土地利用进行的统筹安排和综合部署。 (五)耕地占补平衡:耕地占补平衡即耕地补偿制度,是指非农业建

土地管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专升本

《土地管理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土地用途管制 2、基本农田 3、土地征收 4、土地统计 5、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6、地籍调查 7、土地利用管理 8、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 9、土地 10、城市土地储备制度 1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2、宗地 13、占用耕地补偿制度 14、土地登记 15、土地管理 16、土地权属管理 17、地籍 18、土地征收 19、地籍档案管理 20、土地使用权抵押 二、填空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土地的,即 和。 2、国家实行制度。非农业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的,按照 “”的原则,由占用耕地的单位负责开垦与所占用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 3、地籍是指记载土地的位置、、数量、、和

用途等基本状况的簿册(含图)。 4、地籍调查的基本单元是。 5、“十一五”规划提出,到2010年耕地保有量必须保持亩。 6、征收耕地的土地补偿费,为该耕地被征收前年平均年产值的倍。 7、《土地管理法》对闲置、荒芜耕地的规定中,已经办理审批手续的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连续未使用的,经原批准机关批准,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无偿收回用地单位的土地使用权。 8、我国商业用地使用权出让期限是年 9、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的方式有、、和挂牌。 10、《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十二条规定:“采取双方协议方式出让土地使用权的出让金不得于按国家规定所确定的最低价。 11、《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二条规定,耕地的承包期为年。 12、《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第二章第九条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划定的基本农田应当占本行政区域内耕地总面积的以上。 13、“十一五”规划提出,到2010年耕地保有量必须保持亩。 14、从整理的对象来判别,土地整理包括 和。 15、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超过公顷的由国务院批准。 16、2010年,第二十个全国土地日主题:。 17、《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第二十六条规定,土地使用权转让价格明显于市场价格的,市、县人民政府有优先购买权。 18、每个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的安置补助费标准,为该耕地被征用前年平均年产值的 倍。 19、土地权属管理的首要任务 是。 20、土地管理的方法有:、、、。 21、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的方式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