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馍历史及简介

花馍历史及简介
花馍历史及简介

花馍

又叫面花、面塑,它起源于中国民间祭祀活动中用面塑动物代替宰杀牛羊

等动物的习俗,花馍的造型生动、夸张,制作精巧细腻,在民间约有1000多年的历史,流传于黄河两岸的花馍,它的文化底蕴更为深厚,从过事上讲:

有红事花馍,白事花馍,各种节日花馍,从寓意上讲:有贡奉花馍,有辟邪

扬善花馍,从形式上讲:有动物、有植物、有人物、有传承着的各种敬仰物

花馍等,黄河两岸的人们很早很早就用花馍语言文化有声无声的传奇着一种

真情,在人们生活日益兴盛的现代化时代,花馍这一传承中国文明的形式,

慢慢的将被历史悄然无声的淹没,陕西咸阳将在今年正月十五期间,举办中

国第一界花馍艺术节,这是一次对中国历史濒危传统文化的抢救,值得弦扬。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闻喜花馍

造型各异,色彩斑斓的闻喜花馍面塑是用来吃的、看的、还是摆的?可能

许多人会认为这种花馍只具有其中的一种作用,其实对晋南人来说,闻喜花

馍兼具食用、观赏、礼仪三大功能,是指尖上的艺术、舌尖上的美食、心尖

上的情节。

闻喜花馍是我省闻喜县一带着名的汉族传统名点,是人工用面粉做成的各

种样式的馒头,因花式多样而命名为花馍。民间瑰宝闻喜花馍起源于唐宋,

盛行于明清,已有1300多年历史,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完整的创作体系。“有馍就有事,有事就有馍”,在晋南地区流传着许多如剪纸、花馍、布画、刺绣、草编等民间艺术,其中闻喜花馍流传最盛,它始终和百姓的民俗文化

紧密相连,形成了节日花馍、婚嫁花馍、寿诞花馍、丧葬花馍、上梁花馍、

乔迁花馍等较为完整的花馍体系。目前,闻喜花馍有“花糕”“花馍”“吉

祥物”“盘顶”四大系列200多个品种。闻喜花馍2006年入选山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历经千年的传承中,闻喜花馍不仅被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还形成了

独特的制作技艺。包括:搓、团、捻、擀、剪、切、扎、按、捏、卷等十多道

工艺,所用的工具包括擀杖、剪刀、筷子、梳子、竹签等。闻喜花馍的制作

从麦子筛选、晾晒、加工开始,还要经过凝水、箩面、制酵、发面、捏形、

蒸制、成形、着色、插面花九大工序。整个制作过程全手工操作。闻喜花馍

的制作原料以当地北垣面粉为主,另有豆子、枣、胡椒等辅料。闻喜县北垣

地处峨嵋岭腹地,水土气候特异,光照充足,小麦生长周期长,粒大饱满,

麦质优良。用北垣面粉和当地深井水做出的花馍,清香筋道、营养丰富。

闻喜花馍是一种地地道道的民间艺术,当地人大都会做普通的花馍,然而

一些造型特别、工艺复杂、有礼仪讲究的花馍则只有技艺水平较高的师傅才

能制作。闻喜当地的董巧兰、支健康、刘红菊等人是多年从事花馍制作的面

点艺人,有较高的技术水平,是名副其实的“面艺大师”。董巧兰、支健康、刘红菊被确定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近年来,闻喜县把打造花馍特色产业列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点工程,多

次举办闻喜花馍技艺培训班,聘请花馍艺人为农村妇女传授花馍制作技术,

全县5000余名农村妇女经过培训后,成为手工花馍加工能手。通过扶持培养

卫嫂馍、玫瑰红花馍等一批专业合作社,辐射带动了一大批农村妇女从事花

馍加工产业。同时,该县多次组织闻喜花馍参加全国各地的文化艺术展、美

食节等,并多次获奖。2012年该县成功举办了“中国·闻喜花馍文化节”,

在这次活动中“龙腾盛世大花馍”“龙王神像面花”“神龙面塑”“裴氏宰

相将军群塑”四件作品创造了四项世界纪录。

新春佳节,要捏制枣山、枣糕、枣蛾,柏枝、财篮、财神人、羊头、猪头、鸡、鱼、虎、兔、佛手、石榴、柿子等面塑。

……

节日形态

寒食节,要制作蛇馒头、狙娃子、甜瓜等"子推燕馍",大宁县叫"志忠",乡宁县叫子柱、顶子、

纹纹鱼鱼、上坟娃娃。这些面塑,主要用于祭祖和纪念晋文公贤臣介子推。

农历七月初七是乞巧节,要做针线、顶针之类的面塑,说是吃了它可以变得心灵手巧。

八月十五是中元节,制有猪头、羊头、麦秸集、针线笸箩、剪子、坐饽饽(女人坐在莲台上)等,

霍州市将这类面塑叫"羊羔馍",各家要把它成串成串地挂起来风干,直到第二年七月十五日食用。借

以面塑形象,寓意牛羊满圈,五谷丰登,男耕女职,四季平安。

孩提过生日及男婚女嫁,姥姥家皆要制作直径尺余的"箍拦",即一个圆形面圈,

上面塑着各种花卉动物、十二属相,分别称"麒麟送子"、"鱼儿钻莲"、"松鼠吃葡萄"、"猛虎驱邪"、"凤凰戏牡丹"、"龙凤呈祥"、"蛾儿捕菊"、"二龙戏珠"等,取其吉利。"箍拦"顾名思义,是一种管束工具,用其捆绑、拦挡、锁住孩子的灵魂,避免夭折,祝愿平安成长,

长命富贵。到了十二岁生日和结婚时,均要在天地神位之前,烧香叩头,将箍拦实地戴一下,除了上

述意义之外,又有向天地交代,孩子已经长大,成家立业,祈求上苍保佑之意。到了"知天命"、"耳而顺"之年,不论散生日或是整寿,晚辈都要给长辈敬献寿桃、寿糕(高)。一般要蒸制大于拳头的桃形园馍,上面塑以桃花或梅花做装饰,涂以色彩。大型寿桃,周围塑着"松鹤延年"、"鹿鹤瓶)安(鹌鹑)"、"喜鹊登梅"、"耄耋(猫蝶)富贵(牡丹)"、"八仙庆寿"、"麻姑献寿"、"五福(蝙蝠)捧寿"、"狲猴献桃"、"福禄寿三星"等典故形象。有的用竹签固定,插在寿桃上,有如新娘子的大花冠。这是取古代神话西

王母摘蟠桃之意,祝福长辈健康长寿。

丧葬礼仪中,通常有五彩面塑和油炸面塑。五彩面塑即在馒头上塑有彩色花鸟、人物,另有生肖

祭品,意为给死者赠送看家护院和驯养的动物,让其好象仍然活在人间。油炸面塑主要有龙头、龙身、麻头、傲子、车轮、灯笼、鸟兽及各类人物。原件炸好后,一件一件安装起来,小型者日"卒盘",大

型者称"牌楼",高达一米有余,恰似金龙宝殿,灯笼挂在两旁,宛如宫门。有的还塑有唐僧、孙悟空、猪八戒等人物,企望已故亲人西游仙境。

十里风俗不一般,各地的面塑形式和风格各异。有的以粗犷豪放见胜,有的以典雅高洁赢人,有

的则以优美细腻着称。其共同特点是:造型美观,构图简练,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深受人们青睐。其中,要数霍州市较为突出。当姑娘出嫁的第一年,娘家必须在七月十五给女儿送数百个"羊羔儿馍"。

之所以叫"羊羔儿馍",一说古时羊即祥,取吉祥之意;又说羊羔儿活蹦乱跳,取其活泼可爱;还有一说,从前一忤逆之子,苛刻老母,屡教不改。舅舅特意领他一起去放牧,借机劝教。其间,他见到羊羔跪

在地下吃奶,感到惊奇,便问原因,舅舅趁势给他讲了乌鸦反哺,羊羔跪乳,不忘父母养育之恩的道

理,孩子幡然醒悟,改邪归正。为使后代永记羊羔跪乳,便称此面塑为"羊羔儿馍"。所以,又有教育后代莫忘父母哺育恩情之意。

平阳面塑作为一种汉族民间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据说始于唐代。霍州一带传说,隋朝末年,霍州守(中郎将)宋老生坚守城池。李世民派兵几次攻打不下,因为宋老生和城里百姓感情甚厚。李世民只得用激将法把宋老生引出城来,使他脱离了百姓的支持,把他杀死。宋老生头虽然掉在北关,身子还被战马驮着跑到二、三里外的赵家庄。这时,恰巧有一位年轻妇女开门泼水,见是中郎将宋老生(因为百姓很熟悉他的战袍和战马),惊讶地喊了声:"将军的头怎么掉了!"这喊声惊了战马,马立蹄长嘶,使宋老生颓然从马背上跌下。百姓们虽然痛恨残暴无道的隋王朝,但很惋惜守将,就为他筑了一座坟墓叫"将军墓",埋葬时,不忍心将军尸首残缺,没有头颅,还是那位最先发现将军的妇女,便用精制面粉给宋老生塑了个人头。这件事传到李世民耳朵里,他很受感动,就赏赐宋老生一颗金头,让和宋老生的身子一起合葬。道光五年重修的《霍州直隶志》中载:"隋中郎将宋老生墓,州东二里许,今移城北。宋张商英诗碑亦存。"

总结

故事本身自然是无稽之谈,但它不仅说明了隋末唐初,霍州一带民间已有面塑这种相当熟练的工艺,不然,连栩栩如生的将军头怎能很快成塑;同时,也说明霍州民间面塑不单是为了好看,还用面塑这种艺术寄托自己的美好理想和丰富的感情,这正是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和民族艺术纯朴美的体现,也标志着劳动妇女和民间艺人的勤与巧。

洛阳,行走在历史上的文明古城-综述洛阳城历史沿革与变迁

洛阳,行走在历史上的文明古城 ——综述洛阳城历史沿革与变迁 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地处黄河中游南岸。它北靠邙山,南对伊阙,东屏嵩岳,西依崤函,四面群山环绕,中为狭长盆地,因地处古洛水北岸而得名,洛阳又称洛邑、雒阳、东都、东京、神都、洛京、京洛、洛都。洛阳从公元前2070年夏朝开始,先后有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武周)、后梁、后唐、后晋,十三个王朝在此建都,是中国建都最早、最多的都城。洛阳,是雄踞东方,文明古国的古都,是中华文化的读本。洛阳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上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 一、夏商时期 近年来的考古发现知道,早在五万年以前这里就有人类居住。发展到新石器时代,洛阳已成为人类的重要活动地区之一。在市区发现有多处仰韶文化和河南龙山文化的遗址。夏代太康为王时,赶走了在洛阳居住的一个部落斟鄩族,定都斟鄩。斟鄩为城名,其遗址在今洛阳偃师二里头村。斟鄩打开了洛阳为都之先河,奠定了洛阳在七大古都中为都年代最早之地位。 夏代洛阳城位置 商朝时期的都城有两座,分别称为“东亳”,“西亳”,即现存的郑州商城和洛阳商城。商都西亳同样也位于偃师县,建于洛水北岸,坐北朝南。考古勘探、发掘揭示出偃师商城遗址分为早期小城和晚期大城。早期小城四面中部各辟一门,小城中部偏南置宫城,小城西南部为府库建筑区遗址。晚期大城是在早期小城基础之上扩建而成的,与此同时在宫城东北部

修建了新的府库建筑群。 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商城遗址平面示意图 二、周朝时期 商王朝为周王朝所取代,周武王灭商后,都城丰、镐均位于今日陕西西安西北,早毁于西周末犬戎入侵之际。夏商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中原地区,灭商而建的周王朝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在“天下之中”的洛阳地区建立了“成周”。“成周”建成之后,都城镐京改称“宗周”,“成周”与“宗周”同时作为西周王朝的都城。及东周平王东迁,乃正式奠都于此,“成周”更名“王城。后因年久废弃,汉代又建河南县城于其上,原貌遂湮没难寻。但据《逸周书·作雒解》记载:成周“城方千七百二十丈,郛方七十里,南系于洛水,北因于郏山,以为天下之大凑。”可见成周的范围不小。 从华夏地理的角度来说,洛阳恰好位于“天下之中”,即“五岳四渎”的核心位置。从统治者的角度出发,国家的都城刚好位于其控制区域的核心,不仅体现了对周围领土控制的优势,也表现出一种居中而治的象征性意义。而此后的封建王朝,统治者多选择洛阳为都,从这一时期开始,洛阳作为国家的核心,也成为华夏文明的传播及发展的源头。

最全最详细的中国历史朝代

中国历史朝代 朝代起讫年代都城今地开国皇帝 夏朝约前2070-1600年安邑山西夏县禹 商朝约前1600-1046年亳河南商丘汤 周西周约前1046-771年镐京陕西西安周武王姬发 东周前770-256年洛邑河南洛阳周平王姬宜臼 春秋前770-476年 战国前475-221年 秦朝前221-206年咸阳陕西咸阳始皇帝嬴政 汉西汉前202-公元8年长安陕西西安汉高祖刘邦 新朝9-23年王莽 东汉25-220年洛阳河南洛阳汉光武帝刘秀 三国 魏220-265年洛阳河南洛阳魏文帝曹丕 蜀汉221-263年成都四川成都汉昭烈帝刘备 吴222-280年建业江苏南京吴大帝孙权 晋西晋265-316 洛阳河南洛阳晋武帝司马炎 东晋317-420 建康江苏南京晋元帝司马睿 十六国304-439 南朝 宋420-479 建康江苏南京宋武帝刘裕 齐479-502 建康江苏南京齐高帝萧道成 梁502-557 建康江苏南京梁武帝萧衍 陈557-589 建康江苏南京陈武帝陈霸先 北朝 北386-534 平城山西大同魏道武帝拓跋珪 魏洛阳河南洛阳 东魏534-550 邺河北临漳魏孝静帝元善见 西魏535-556 长安陕西西安魏文帝元宝炬 北齐550-577 邺河北临漳齐文宣帝高洋 北周557-581 长安陕西西安周孝闵帝宇文觉 隋朝581-618 大兴陕西西安隋文帝杨坚 唐朝618-907 长安陕西西安唐高祖李渊 五代十国907-960 后梁907-923 汴河南开封梁太祖朱晃 后唐923-936 洛阳河南洛阳唐庄宗李存勖 后晋936-946 汴河南开封晋高祖石敬瑭 后汉947-950 汴河南开封汉高祖刘暠 后周951-960 汴河南开封周太祖郭威 宋 北宋960-1127 开封河南开封宋太祖赵匡胤 南宋1127-1276 临安浙江临安宋高宗赵构 辽国907-1125 皇都辽宁辽国耶律阿保机 大理937-1254 太和城云南大理 西夏1038-1227 兴庆府宁夏银川元昊 金1115-1234 会宁阿城(黑)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中都北京 开封河南开封(注:1206年元太祖建立蒙古帝国;1271年元世祖至元8年改国号“元”;1279年统一中国) 元朝1206-1368 大都北京元世祖忽必烈

欧洲中世纪历史简述

欧洲中世纪历史简述 概述 中世纪,传统的概念是指公元476年后至公元1453年止,是从西罗马帝国的覆灭直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开始。在整个欧洲历史发展过程中,中世纪其实是一个较为普通的过渡时期,它是从有罗马帝国统治的古典时代到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个过渡,而整个欧洲历史向来是依靠封建统治的发展作为主线,所以中世纪也可以看作是欧洲封建阶级建立统治地位直到资本主义思想觉醒的一段时期。又因为在圣经中曾把这一时期指做过世界的末日,因此一些神学论者也把这一段特殊时期的历史称作“中世纪黑暗时代”。而在文艺复兴时期,随着科学文化的进步,一些人文主义学者也把这一时期称作“黑暗时期”。例如文艺复兴时期的学者彼特拉克把当时的欧洲历史分为两个时期,一是古罗马与古希腊时期,二是黑暗时期,即中世纪。因为人文主义者相信古罗马帝国终有一天会卷土重来,复苏早期纯洁的古典时代,因此这种称为在笔者看来也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 历史 自西罗马帝国被日耳曼人攻破以后,欧洲大陆上兴起了很多新兴的蛮族王国,例如:法兰克,盎格鲁萨克逊等。他们总体上都是日耳曼人的分支,再后来的世界历史中,这些民族在不断的战争和历史变迁中最终形成了现在已有的欧洲人种分支。 在中世纪欧洲历史中最先繁盛起来的是有法兰克人克洛维建立起来的墨洛温王朝,468年这支日耳曼民族的分支军队战胜了高卢人,占领了罗马帝国在高卢的全部领土,偶来法兰克王国不断的向外扩张,到了6世纪中叶已经成为欧洲最大的国家。同时在大不列颠岛上,日耳曼人的另外一支,盎格鲁人,撒克逊人和朱特人在6世纪末七世纪初分别建立了七个国家,史称“七国时代”并在后来的历史变迁中首先形成了“议会君主制”。与此同时西法

洛阳文化

世界四大圣城之一;中国四大古都之首;华夏第一王都。中国佛教的诞生地、道学及道教的首创地、儒学的肇始地、理学的滥觞地。有6000年文明史、1529年建都史。是我国建都最早、时间最长、朝代最多、跨度最大的千年帝都。是联合国授予的中国唯一的世界文化名城;是全国唯一的集横跨亚欧的丝绸之路起点、通达南北的隋唐大运河中枢、连贯中俄的茶叶之路节点的三位一体的大都市;是历史上唯一被命名为神都的城市;是唯一的女皇武则天的定都地。是欧洲人最向往的中国城市;是集合了山水人文的牡丹花都;是中国一词的诞生地;是全球华人的精神故里 千年帝都,华夏圣城,文明之源,天下之中 丝路起点,运河中枢,牡丹花都,山水之城 三代创世,魏晋风流,汉唐雄风,宋家文气 古都概述 洛阳是这个世界上唯一的一座可以号称国色天香的千年帝都。是世界四大圣城之一,华夏第一王都[1]。有着6000年文明史,1529年建都史,历史上先后有二十二个大一统王朝在此定都,有105位帝王在洛阳指点江山。洛阳是我国历史上唯一被命名为“神都”(神州大地之首都)的城市。是我国建都时间最早,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最多,建都跨度最大的千年帝都。 洛阳历史曾用名或别名,斟鄩、西毫、洛邑、洛师、成周、王城、雒阳、中都、东都、东京、神都、洛京、京洛、洛中、嵩京、中京、西京、伊洛、河洛、河南、洛州、三川。 洛阳 中国历史上沿用最长的都门(定鼎门) ,出河图洛书育三皇五帝,“天下之中”的地位不仅是地理上的,更是华夏先民对祖地心理上的认同。无论是从神话英雄传说的角度,还是从历史考古断代的角度,洛阳都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中国70%宗族大姓的起源地,全球1亿客家人的祖籍地,儒释道三教的滥觞地。科举制度首创于洛阳。可以说,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河洛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文化。对于世界而言,“欲探中华文化之源,必到河洛之间的古都洛阳”。 洛阳,立河洛之间,居天下之中,既禀中原大地敦厚磅礴之气,也具南国水乡妩媚风流之质。开天辟地之后,三皇五帝以来,洛阳以其天地造化之大美,成为天人共羡之神都。她不仅是中国最早的政治首都,更是中华思想与文化的源头圣地,可谓中华民族历史的精神首都。洛阳代表最早的中国,也是最本色的中国、最渊深的中国。 洛阳城,北据邙山,南望伊阙,洛水贯其中,东据虎牢关,西控函谷关,四周群山环绕、雄关林立,因而有“八关都邑”、“山河拱戴,形势甲于天下”之称;而且雄踞“天下之中”,“东压江淮,西挟关陇,北通幽燕,南系荆襄”,人称“八方辐辏”、“九州腹地”、“十省通衢”。另有传说洛阳是中华大地的龙脉集结之所,所以历朝历代均为诸侯群雄逐鹿中原的皇者必争之地,成为历史上最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流域地区是华夏文明的重要核心发祥地。中国古代伏羲、女娲、黄帝、尧、舜、禹等神话传说多传于此。同时,洛阳也是中国

中国历史朝代公元对照精编

中国历史朝代公元对照 精编 Document number:WTT-LKK-GBB-08921-EIGG-22986

中国历史朝代公元对照 夏约公元前21世纪-约公元前16世纪商约公元16世纪-约公元前1066 周西周约公元前1066-公元前771 东周公元前770-公元前256 春秋时代公元前770-公元前476 战国时代公元前475-公元前221 秦公元前221-公元前206 汉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3 东汉 25-220 三国魏 220-265 蜀 221-263 吴 222-280 西晋 265-316 东晋十六国东晋 317-420 十六国 304-439 南北朝南朝宋 420-479 齐 479-502 梁 502-557 陈 557-589 北朝北魏 386-534

东魏 534-550 北齐 550-577 西魏 535-557 北周 557-581 隋 581-618 唐 618-907 五代十国后梁 907-923 后唐 923-936 后晋 936-946 后汉 947-950 后周 951-960 十国 902-979 宋北宋 960-1127 南宋 1127-1279 辽 907-1125 西夏 1032-1227 金 1115-1234 元 1279-1368 明 1368-1644 清 1644-1911 中华民国 1912-1949

1、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五帝(约前26世纪初——约前22民纪末至约前21世纪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2、夏(约前22世纪末至约前21世纪初——约前17世纪初): 禹、启、太康、仲康、相、少、康、杼、槐、芒、泄、不降、扃、廑、孔甲、皋、发、桀 3、商(约前17世纪初——约前11世纪):汤、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已、太戊、仲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廪辛、康丁、武乙、太丁、帝乙、纣 4、周(约前11世纪——前256)[西周、东周] 西周(约前11世纪——前771):武王(姬发)、成王(姬诵)、康王(姬钊)、昭王(姬瑕)、穆王(姬满)、共王(姬翳扈)、懿王(姬鞯)、孝王(姬辟方)、夷王(姬燮)、厉王(姬胡)、共和、宣王(姬静)、幽王(姬宫星) 5、东周(前770——前256):平王(姬宜臼)、桓王(姬林)、庄王(姬佗)、禧王(姬胡齐)、惠王(姬阆)、襄王(姬郑)、顷王(姬壬臣)、匡王(姬班)、

北京城的起源与变迁

北京城的起源与变迁 西周蓟 东周燕京 隋涿郡 唐幽州 辽南京,又叫燕京 金中都 元大都(中都以北) 明北京 清北京 据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北京城建城已有3040年的沧桑历史,当时它的名称叫做蓟 (读音:jì),是周朝所分封的一座都城。隋朝以蓟城为涿郡治所,唐朝统称幽州。辽朝以蓟都为陪都,改称南京,又叫燕京,金朝继辽之后正式迁都到这里,名为中都,到了元朝,又在中都郊外创建新城,叫做大都。明朝改建大都,始称北京。清朝继续建都北京,直到封建王朝的最后崩溃。 “蓟”的成长 “蓟”这个名称,最早见于《礼记》中的《乐记》篇:“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讲的是周武王消灭了殷商势力之后,立即着手分封黄帝的后代于蓟的事实。“蓟”是西周分封在北方的诸侯国名,也是当时的国都所在。这就是说,至少在西周初年的时候,今天的北京城附近就已经有一座被称为“蓟”的城市了。 “燕”与“蓟” 西周初年,周武王分封蓟国的时候,还在北方分封了另一个诸侯国,这就是燕国。《史记.燕召公世家》记载:“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这里所说的北燕就是我们所说的燕国。这样一来,在西周初年的时候,现在的北京城及临近的地区,实际上有两个西周的诸侯国,一个是蓟国,另一个是在蓟国附近建立的燕国。 那么,周武王分封时的初封地在哪里呢?长期以来史学家们争论不休,一直没有定论。后来在北京西南的房山区琉璃河附近发现了一座西周时代的古城址和大规模的墓葬区,并从中出土了大量随葬器物之后,历史上关于燕国初封地的这

桩悬案,才最终得以圆满解决。 到了东周时,北京周围地区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位于蓟国以南的燕国势力增加,逐渐兼并了北面的蓟国,并且将国都迁移到蓟城,从此以后就有了燕都蓟城的说法。后来北京又被称做燕京,也是来源于这里。 蓟丘和蓟城对我们来说,最感兴趣的还是蓟城城址的确切位置,它究竟在今天北京城的什么地方?现今的北京城是否还保留了一些古老蓟城的遗迹?北魏(386-534年)时代的大地理学家郦道元在他的名著《水经注》中,对蓟城的由来作了比较可信的注释,并且还对蓟城与蓟丘的关系,作了说明。郦道元说:“昔周武王封尧后于蓟,今城内西北隅有蓟丘,因丘以名邑也,犹鲁之曲阜,齐之营丘矣。”按这一说法,蓟城这个城市名称的由来,始于城内西北角的蓟丘,如同鲁国的曲阜,齐国的营丘一样,都是由于当地有一个显著的地理特点,即靠近一个突出地面的土丘而得名的。 琉璃河燕国墓地车马坑 唐代著名诗人陈子昂,写过《蓟丘揽古》诗,其中有:“北登蓟丘望,求古轩辕台。应龙已不见,牧马生黄埃。”由此可见,至少在唐代时,蓟丘仍然历历可见,如此才可能有陈子昂蓟丘怀古的诗句。既然郦道元所说的蓟丘的相对位置是可信的,那么,根据这个重要线索,并参照有关的文献记载,我们便乐意按图索骥,来确定蓟城所在的位置。从地理方位及地理形势分析,郦道元所记载的蓟

洛阳民间风俗介绍

洛阳尔雅风俗 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千年帝都,牡丹花城,从夏朝开始共有13个王朝在洛阳定都。它是河洛文化发源地,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是千余年的中国政治经济中心,也是中国重工业城市。经过多年建设和发展,现在洛阳已经成为闻名中外的休闲城市。 千年帝都,华夏圣城,文明之源,天下之中 丝路起点,运河中枢,牡丹花都,山水之城 三代创世,魏晋风流,汉唐雄风,宋家文气 洛阳是这个世界上唯一能号称国色天香的古都;洛阳,出河图洛书育三皇五帝,“天下之中”的地位不仅是地理上的,更是华夏先民对祖地心理上的认同;洛阳是中华文化的读本和华夏文化从萌芽、成长走向繁荣、壮大的中心和象征。洛阳有着深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那么,他的民俗风情正如苏东坡所说:“洛阳古多土,风俗犹尔雅 一、民间语言——洛阳方言 进到洛阳城内,不看其人,先闻其声。降声调的发音,似曾相识的词语,都让会让你耳目一新。 在长达千余年的时间里,洛阳一直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洛阳方言也被称为“雅言”。南宋陆游说:“中原惟洛阳得天地之中,语音最大。”现今,洛阳市区内老城区、洛龙区主要以洛阳方言为主。其中,老城区作为老洛阳的象征和标志,洛阳方言更是地道。试想一下,漫步在老城区的东西大街,感受历史街区的传统风貌,体悟古城的历史文化气息的同时,听着地道的古城方言,就好像穿越世纪,回到历史。洛阳方言有着“洛阳味”。但是,随着普通话的普及,洛阳方言中的土话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但它确在洛阳风俗习惯中留下浓重的一笔,是对洛阳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 我举几个例子大家乐一乐: 嚷ver=最近丝跟着=几个人一起古壮---蹲下 qin qiao--辣椒 qin qiao--辣椒居球:足球 虽然洛阳方言正在被逐渐同化,但来到洛阳城,与街边的老人聊聊天,与没有店牌的古老商铺老板对上几句话,你马上就能听出洛阳方言的意趣,很快就能从洛阳方言中体会到洛阳人积极、乐观却又淳朴安适的生活哲理。 二、饮食传统——汤食和洛阳水席 听着地道的洛阳方言,走在古朴的城区街道上,很多游人都希望寻求到属于洛阳的最真实的味道。那么我们就从舌尖上的味道说起。了解洛阳,各种汤食则是在最佳选择。 洛阳人美好的一天,是从早晨的一碗酸辣爽口的“不翻汤”开始的;而洛阳人舒适的一天的结束,也是以鲜美的汤食画上句号。可汤食都包括哪些呢?“说起洛阳的汤呀,洛阳本地人自然而然地想到了牛肉汤、驴肉汤、羊肉汤、鸡肉汤、丸子汤、豆腐汤、不翻汤、臭杂干汤……呵呵呵呵,这么多汤呀?可不是嘛。”你随便拉个洛阳的本土人一问,十个有九个一定是这样回答的。洛阳汤食店有正宗的,也有不正宗的。正宗的已有百年历史,不正宗的更是比比皆是。洛阳大约有千家汤店,有马、高、李、任等各种正宗或不正宗的牛肉汤、羊肉汤、不翻汤、丸子汤、豆腐汤店每天在洛阳城内张罗着。想要区分正宗与否,只有现在的老洛阳人才能辨别,一口一个味,一句便道出地道否。但是,对于我们来说,一份七

中国历史朝代年表(完整版)

中国历史朝代年表夏商约公元前2070—约公元前1600 约公元前1600—约公元前1046年北魏公元386年—公元534年东魏公元534年—公元550年南北 西周约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北北齐公元550年—公元577年朝朝 东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西魏公元535年—公元557年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北周公元557年—公元581年隋 唐公元581年—公元618年—公元907年周秦西汉 汉新 东汉xxxxxx西晋 东晋 十六 国十六国宋南xx北朝朝xx xx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 公元前206年—公元9年 公元9年—公元24年 公元25年—公元220年 公元220年—公元265年 公元221年—公元263年 公元222年—公元280年

公元265年—公元316年后梁公元907年—公元923年五后晋公元936年—公元946年代 十后汉公元947年—公元950年国 后周公元951年—公元960年十国公元902年—公元979年北宋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宋 南宋公元1127年—公元1279年辽 西夏金元明清公元907年—公元1125年公元1038年—公元1227年公元1115年—公元1234年公元1279年—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后唐公元923年—公元936年公元317年—公元420年 公元304年—公元439年 公元420年—公元479年 公元479年—公元502年 公元502年—公元557年 公元557年—公元589年 [注]十国包括: 前蜀、后蜀、xx、闽、xx、 xx、xx(xx)、xx、xx、南唐 xx公元1912年—公元1949年

中国的中世纪

中国的中世纪 缪国凡 「摘要」公元五世纪,欧洲进入了黑暗野蛮的“中世纪”。与此同时,中国出现南北朝“五胡乱华”的长期混战局面;究其原因,和历史上其它战乱分裂不同,主因是因为政治上实施“九品中正制”,致使门阀当政,阻碍阶层流动,民族凝聚力大为减弱。隋朝“科举制”创立,焕发了封建社会的活力,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鼎盛的制度基础,如果没有“科举制”,中国不仅不会有大唐盛世,完全可能进入和欧洲相似的战乱分裂的“中世纪”。 「关键词」南北朝中世纪科举制阶层流动 一、欧洲“中世纪”的本质特征 “中世纪”是西方历史的概念。史学家一般认为,中世纪始于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年)到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14到15世纪)的这段时期,有大约一千年的时间(也有人认为,应当延伸到18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到来),称为中世纪。这个时期的欧洲缺乏整体的强有力的政权;封建割据,战争频繁,社会动荡,科技和生产力基本停滞,人民生活困苦不堪,没有希望;所以,中世纪在西方史中又普遍被称作"黑暗时代"。一直到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到来,欧洲方才步出黑暗。 公元476年,被罗马人认作“蛮族”的日耳曼人,攻占了称为“永恒城”罗马(比之略早一些,中国蛮族“匈奴”灭掉西晋),西罗马帝国灭亡,在伊斯坦布尔的东罗马政权继续存在(中国则是西晋灭亡后,东晋王朝继续存在)。随后日耳曼人在西欧建立统一的“法兰克王国”,虽然表面统一了,但却外强中干,没有文化科技发展,不久又分裂成若干个小王国。 纵观世界历史,战乱分裂是家常便饭,并非中世纪的“标配”,那么欧洲中世纪有什么本质特征呢?其实,中世纪并不只是割据混战,而是整个欧洲社会失去了对当时文化、制度的自信,缺乏民族的凝聚力,人们找不到发展方向。古罗马人政治上军队可以按照自己的利益更换控制皇帝,道德上已经沦为只知追求金钱权利、享乐淫欢;文化上已经没有古希腊、古罗马早期的荣光;更重要的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自耕农经济兴起,迫切需要政治力量保护这种生产关系,于是自耕农和封建主之间形成人身依附关系,自耕农为封建主提供产品,封建主为自耕农提供保护,自耕农只是效忠封建主,并不“越级”效忠国王。封建主又和古罗马的帝国体制形成了矛盾冲突,古罗马欧洲没有及时找到一种文化制度,来解决这种深层次矛盾。所以说,古罗马不是被“蛮族”、而是被自己灭掉的。 中世纪的欧洲人,也像现代中国,把国外(尤其是东方的中国、印度)看成是黄金遍地的世外桃源;《马可波罗游记》即是一个证明,人们在苦苦思索如何实现欧洲的伟大复兴,恢复古希腊古罗马的辉煌----这是那个时代欧洲的呼声,也是欧洲人民的梦想,文艺复兴的内在动力来源于此。虽然在表面上,欧洲围绕在一个上帝的旗帜下,但却没有一个正确实用的

洛阳诗韵

《洛阳诗韵》教案设计 教学背景: 在弘扬中华文化这个大背景下,通过学习,于欣赏作者优美的文字风格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中国九朝古都洛阳的文化内涵,同时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及祖国山河的壮观秀丽,并且以此为契机,启发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美,发起“寻找韶关本土文化”的活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愫,并激起他们建设家乡的意愿。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理清文章作者的基本思路,把握文意; 借鉴本文的写作技巧:精炼的选材、严谨的结构、优美的语言、 新颖的标题; 引导学生阅读散文的方法; 能将网上搜集的信息及大家的讨论,还有自己的发现成果向小 组及全班同学进行口头汇报。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体会散文美的特色; 能共同分析讨论文章的选材、结构、立意、标题; 学生能识记课文的文化知识,并且能和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联 系起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洛阳、热爱中华民族悠久灿烂文化的思想感情; 激发学生热爱家乡韶关的思想感情,同时培养学生树立 建设祖国建设家乡的思想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洛阳诗韵”的特殊内涵,体会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探寻我国城市历史文化底蕴的意识,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职业高中语文教材(基础模块)下册第四单

元16课,本单元的重点是借欣赏散文的过程,让学生领略大自然的美、世界特殊景点的美及祖国山河的美。本文以九朝古都洛阳为对象,给读者描绘了一幅非常唯美的画卷,作者好似一位导游带领读者不仅领略文字的优美,同时如亲临其境般真实感受洛阳景点之美,更是一次文化的洗礼。洛阳,中原名城,六代九朝古都,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洛阳古,有“天下第一寺”的白马寺;洛阳美,有“群芳之冠”的牡丹;洛阳绝,有1300年的唐三彩;洛阳奇,有“无比雄伟”的龙门石窟。这样一个充满诗韵的城市,用一千几百字的短文要写尽它的风采几乎是不可能的,然而叶文玲却怀着对洛阳的“十分偏爱”和“笃诚的崇拜”,用自己的亲身体验来表现这个九朝古都的“特殊况味”,写下了这篇情思悠悠、文意深长的散文《洛阳诗韵》。读着《洛阳诗韵》,读着洛阳的美,仿佛读一首优美的古诗,韵味无穷。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探究教学法,质疑释疑法 学情分析: 本课的讲授是老师根据平时对学生的了解而设计的。 1、学习对象是韶关市曲江职业技术学校一年级幼师专业的学生,学习态度 端正,学习兴趣很浓; 2、学生对洛阳有一些了解但并不深入; 3、大部分学生都能利用网络查询收集学习、解决问题所需的资料。 课前准备: 1、学生收集一些关于洛阳历史文化的资料,初步了解洛阳。 2、学生在网上和图书馆查找自己家乡韶关的历史文化、名胜古迹等资料,使资 源共享。 教学资源: 1、多媒体网络课室; 2、高教版的中职语文教材; 3、自己制作的PPT教学课件;

中国历史朝代年表

中国历史朝代年表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10月1日成立 中国历代朝代顺口溜:

中国古代史:始于大约170万年前的元谋人,止于1840年的鸦片战争前,是中国原始 社会、奴隶社会和圭寸建社会的历史。 中国近代史的时间为: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这也是中 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中国近代史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 年“五四”运动前夕,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从 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 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 期。 夏 ...................... 约公元前 2070 ――约公元前 1600 商 ......................... 约公元前 1600 ------------ 公元前1046 周 ........................... 公元前1046 ------------- 公元前 221 -西周 .......... ......... 公兀前 ......... 1046- 公兀前 771 东周 .......... ............ 公兀前 770 — 刖 256 春秋 .......... ............ 公兀前 770 — 刖 476 -战国 .......... ............ 公兀前 475 — 刖 221 秦 .................................. 公元前 221――前206 汉 ................................ 公元前 202——公元220 西汉 ......................... 公元前 202—公元8 东汉 .......................... 公元25——220 三国 .................. 公兀 220—— -280 魏 ............... ............. 公兀 220- ——265 ――蜀 ................ ............. 公兀 221 - ——263 吴 ............. 公兀 222- —— 280 晋 公兀 265—— -420 ――西晋 .............. ............. 公兀 265- —— 316 Vi —5UZ. 东曰 ............. 公兀 317- ——420 1 十六国 ................ ................. 公兀 304—— -439 南北朝 ................ 公兀 386—— -589 ――北朝 .............. ............. 公兀 386- —— 581 ――南朝 .............. ............. 公兀 420- ——589 1 隋 ...................................... 公元 581——618 唐 ...................................... 公元 618 ------ 907 盘古开天神话传, 炎帝黄帝华夏祖, 夏商西周奴隶制, 秦汉统一开疆域, 西晋东晋南北朝, 五代十国闹割据, 明朝船队下西洋, 民国内战加外战, 三皇五帝数千年。 尧舜禹王位让贤。 东周列国变封建。 三国纷争起战乱。 隋唐疆域又扩展。 宋辽夏金归大元。 清朝锁国被破关。 人民共和开新篇。

中世纪各个时代的欧洲地图

中世纪各个时代的欧洲地图 公元1年的欧洲地图 经过长期的无数的战争,古老的地中海世界诸国,接连被新兴的罗马灭亡,整个地中海,空前绝后地成为一个统一国家的内湖 ========================================

由于地中海气候的恶劣,农业耕种的错误,地力的过度消耗,罗马国力的衰弱,政局的混乱,帝国西部出现了普遍的衰退,公民权的贬值,对雇佣军的依赖,也在缓慢腐蚀着帝国,在戴克里先时代甚至更早,帝国的中心已经悄然向东迁移,那里依然富裕,戴克里先同时对基督徒和共和制的残余进行残酷的打压,基督徒遭到严重迫害,元老院权利进一步被架空,皇帝的地位进一步提高,但皇帝的努力并未完全成功,元老院虽然一蹶不振,但基督徒仍在发展壮大,到君士坦丁时期,基督徒横跨罗马所有阶级,不断从东向西扩散,最终君士坦丁宣布基督教合法,并宣布基督教为罗马国教,君士坦丁大帝,另一有巨大影响的行动,就是在拜占庭的城址上,建立第二罗马,也就是后来的君士坦丁堡。 ============================================

分崩离析的帝国,终于于395年正式分LIE,此时西部帝国已经逐渐崩溃,不具备抵抗蛮族的能力,大土地主和基督教早已毁掉了罗马的财政,公民权的贬值,元老院地位的下降,也已经毁掉了罗马过去引以为傲的精神,教义争端毁掉了罗马的团结,长期腐化的生活,对雇佣军的依赖,也在毁掉罗马的军事力量,阿德里安防御体系最终终于崩溃,法兰克占领了北部高卢,西哥特人占领了西班牙和阿奎丹,汪达尔人占领了北非,罗马城也惨遭劫掠,西部帝国在蛮族的入侵下风雨飘摇,不过,影响后世至今的将宗教和世界帝国结合起来的世界社会学说也已建立。 得益于东部对君主制的适应,得益于东部气候条件的优越,得益于东部的富裕,东罗马帝国得以维持繁荣,尽管同样也受到萨珊波斯和蛮族的一定冲击。 =============================================== 西罗马终究灭亡了,权柄又交回东罗马皇帝的手里,意大利被东哥特人占据,东哥特在意大利维持着温和的统治,但由于宗教和民族的关系,并没有得到当地权贵的充分支持,法兰克人皈依了基督教,并接受罗马的册封,哥特人和汪达尔人仍旧信仰阿利乌斯教派,507年,法兰克人夙愿得偿,通过战争,击败西哥特,获得了阿奎丹地区,东罗马帝国则在抵御波斯的入侵,并为收复失地作准备。 ======================================= 罗马再次复兴,在查士丁尼统治时期,贝里撒留率领罗马军队,在击败入侵的波斯后,远征北非灭亡了汪达尔王国,收复了迦太基,随后又从西哥特统治下的西班牙那里,收复了南部地区,在此之后,经过漫长的战斗,终于灭亡了意大利的

洛阳介绍导游词

洛阳介绍导游词 【篇一:导游词洛阳概况】 一、洛阳市概况 1.洛阳简介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是联合国命名的世界文化名城, 世界四大圣城(耶路撒冷、麦加、洛阳、雅典)之一,丝绸之路东方 起点之 一。 (配洛阳在中国地图、河南省地图上显示的地图) 洛阳城位于洛水之北,水之北乃谓“阳”,故名洛阳,又称洛邑、雒阳、神都。[1]境内山川纵横,西靠秦岭,东临嵩岳,北依王屋山——太行山,又据黄河之险,南望伏牛山,自古便有“八关都邑,八面 环山,五水绕洛城”的说法,因此得“河山拱戴,形胜甲于天下”之名,天下之中、十省通衢”之称。从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开始,先后有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等十三个正统王朝 在洛阳建都,拥有1500多年建都史,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最早、朝代 最多、历时最长、跨度最大的城市,普天之下无二置,四海之内无 并雄。先后100多个帝王在这里指点江山,因此有“千年帝都”之称,与西安、南京、北京并列为中国四大古都,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女皇 武则天定都的城市,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被法定命名为神都的城市,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文化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源头与核心,河图洛书 在此诞生,儒、释、道、玄、理肇始于此。丝绸之路与隋唐大运河 在此交汇,中国的国名便源自古 洛阳,国花牡丹因洛阳而闻名于世,被世人誉为“千年帝都,牡丹花城”。 洛阳是中国的特大城市之一,国务院首批享有地方立法权的13个较大的市之一,中国著名旅游目的地和文化圣地。国内生产总值位居 中部城市第五,非省会第一。 2.区划洛阳辖6个区、1个县级市、8个县、:涧西区、西工区、 老城区、瀍河回族区、洛龙区、伊滨区、吉利区、偃师市、孟津县、新安县、洛宁县、宜阳县、伊川县、嵩县、栾川县、汝阳县。洛阳 下辖经济功能区:伊滨区、洛阳新区(正厅级)、洛阳国家高新技 术产业开发区(独立享有管辖权)、国家洛阳经济技术开发区。(配 洛阳城区图,显示出各个县区) 主城区:涧西区、西工区、老城区、瀍河回族区、洛龙区、伊滨区、吉利区、伊滨区(开发区)

洛阳城市文化体验调研

一、洛阳历史文化名城传统特色构成要素 1、自然环境 山脉——外山: 香山、首阳山、嵩山、秦岭、太行、 内山: 郁山、邙山、青要山、荆紫山、周山、樱山、龙门山、万安山、 江湖—— 境内河渠密布,分属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水系,黄河洛 河、伊河、清河、磁河、铁滦河、涧河、廛河等十余条河流蜿蜒期间 气候—— 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宜人,雨量适中 特产——经济植物: 核桃、山楂、板栗、苹果、柿子、猕猴桃、樱桃 特色名吃: 四镇桌、八大件、四扫尾、洛阳水席 2、人工环境: 历史遗构: 关林庙、周公庙、风穴寺、白马寺、应天门、龙门、明堂、丽景门、白园、洛阳桥、天津桥、豫西窑洞 文化古迹: 原始社会文化遗址: 凯旋路旧石器遗址、王湾遗址、东涧沟遗址、矬李遗址、东马沟遗址、史家湾遗址、孙旗屯遗址、西高崖遗址、黑王遗址、唐寺门遗址 都城遗址: 二里头遗址、商城遗址、周王城遗址、汉魏城遗址、隋唐城遗址 古墓葬: 东周皇陵区、东汉皇陵区、曹魏西晋皇陵处、北魏皇陵处、安菩夫妇墓 石窟: 洛阳龙门石窟雕塑 碑刻墓志: 千唐志斋 寺庙: 关林庙、周公庙、风穴寺、白马寺 商业街区: 八角楼金街、新都汇、中央百货、上海市场 城市格局: 洛阳市由金元老城、涧西工业区、西工区组成带型城市格局。西工区是全城的地理中心,也是行政中心和商业心,

涧西、旧城分别为商业副中心。5条东西干道把三个区域连接为一个整体,南北向道路多为次干道 3、人文环境: 历史人物: 伏羲、杜康、商汤、齐、白圭、苏秦、吕不韦、刘邦、班超、班固、、蔡伦、张衡、许慎、张悦、颜真卿、郭子仪、许远、白居易、元稹、刘禹锡、韩愈、贾岛、曹操、司马懿、关羽、司马炎、李世民、武则天、狄仁杰、上官婉儿、李隆基、王维、李白、杜甫、吴子道、张旭、颜真卿、郭子仪、刘禹锡、李商隐、白居易、朱温、李存勖、李煜、赵匡胤、赵普、司马光、范仲淹 民间工艺: 唐三彩、剪纸、宫灯、花鼓、刺绣、雕刻、泥人、年画 风俗节庆: 春节、元宵、龙抬头、寒食节、清明、端午、中秋、乞巧节、重阳节、鬼节、冬至、腊八节、除夕 民俗文化: 庙会、汤文化、洛阳铲、甩鞭子、河洛大鼓、排鼓、舞狮、舞龙、旱船、高跷、皮影戏、杂耍、洛阳水席、观赏牡丹 二、洛阳历史文化名城传统特色构成结构 三条轴线: 自七里河到偃师城,东西30千米有5座都城及金元时期的洛阳老城、现代洛阳城一字排开,将这条东西轴线作为阳东西轴线。自邙山上清宫到龙门石窟,是洛阳南北的景观轴线。北自飞机场,南到洛浦公园的同乐园,期间有古墓博物馆、烈士陵园、洛阳车站、金谷园路、市中心游园、市政府办公楼、市体育场、电视塔等作为城市时代轴线。 三条风光带: 邙山远眺、洛浦秋风、龙门山色三条与东西向城市相平 行的风光带 三、洛阳历史文化名城传统特色构成含义 1、十三朝古都: 历史沿革: 夏:斟浔商:西豪西周:王城东周:成周东汉;雒阳曹魏:洛阳西晋:洛阳北魏:隋:东京唐:东都武周:神都 后梁:西京后唐:西京今:洛阳 古迹遗踪: 寺庙、宗祠、古桥、城墙、宅院、石刻、宅园 2、九州腹地: 八关都邑: 北据邙山,南望伊阙,左瀍右涧,洛水贯其中,东据虎 牢,西控函谷,四周群山环绕、雄关林立

洛阳概况

基本概况 洛阳位于河南西部、黄河中游,因地处洛河之阳而得名,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和著名古都,省域副中心城市,也是中部地区重要的工业城市。现辖1市8县6区,1个正厅级规格的洛阳新区、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个省级开发区、17个省级产业集聚区。总面积1.52万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803平方公里;总人口700.28万,其中市区人口197.35万。 洛阳是一座底蕴深厚、名重古今的历史文化圣城。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历史上先后有13个王朝在洛阳建都,是我国建都最早、历时最长、朝代最多的都城。沿洛河一字排开的夏都二里头、偃师商城、东周王城、汉魏故城、隋唐洛阳城五大都城遗址举世罕见。现有全国文物保护单位43处,馆藏文物40余万件。洛阳是河洛文化的发祥地、儒学的奠基地、道学的产生地、佛学的首传地、玄学的形成地、理学的渊源地,各类文化思想在此相融共生,以“河图洛书”为代表的河洛文化是海内外炎黄子孙的祖根文源。洛阳还是全球华人的文化之根、祖脉所系,全球1亿客家人祖籍于此,中国70%的宗族大姓起源于此。作为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和隋唐大运河的中心,洛阳先后有6次进入世界大城市之列。 洛阳是一座风光秀美、独具魅力的优秀旅游名城。现有5A级景区5家、4A级景区12家、3A级景区16家。“北方千岛湖”黄河小浪底风景旅游区、世界地质公园黛眉山、国家森林公园白云山、“北国第一溶洞”鸡冠洞、“山岳经典?十里画屏”老君山、“北国水乡”重渡沟,以及龙峪湾、天池山、西泰山、神灵寨等风景名胜,兼具南北风光之神韵。市区及周边分布着周山、龙门山、小浪底、上清宫等四大森林公园和隋唐城遗址公园,伊、洛、瀍、涧、黄五条河流纵横其间,长达20余公里的洛浦公园穿城而过。洛阳牡丹始植于隋,盛于唐,甲天下于宋,雍容华贵,国色天香,已有1500多年的栽培史,形成9大色系、10种花型、1200多个品种。一年一度的牡丹文化节已经成为蜚声中外的国家级文化盛会,跻身全国四大名会之一,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洛阳扩大对外开放、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平台。洛阳市被命名为“中国牡丹花都”。 洛阳是一座工业基础雄厚、科技实力突出的现代化工业城市。“一五”时期全国156项重点工程有7项在此建设,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0%左右。现已形成装备制造、有色金属、能源电力、石油化工、硅光伏及光电等五大优势产业,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等五大战略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拥有洛阳石化、中信重工、一拖集团、中铝洛铜、中硅高科、万基控股、伊川电力等众多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惠普、中兴、中移动(洛阳)呼叫中心、平安保险数据中心等一大批高端服务业项目落户洛阳。洛阳还是全国重要的科技研发基地和国家新材料高技术产业基地,现有部省级科研院所14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5个、工程实验室3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2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各类研发机构635家;两院院士5名,专业技术人员17万余人,科技人才密度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在新材料、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等高科技领域居全国先进水平,调整铁路、载人航天、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等一大批国家重点工程中都有“洛阳制造”和“洛阳技术”。 洛阳是一座资源富集、功能完善的希望之城。洛阳自古为“九州腹地、十省通衢”,具有承东启西、纵贯南北的区位优势,是我国中西部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陇海、焦枝等两大铁路干线,郑西高铁、连霍、二广、郑少洛、郑卢、洛栾、西南环城等高速公路与207、310、311、312等国道交织成网。洛阳机场是国内净空条件最好的二级机场,辟有至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南昌等15个城市的直达航线,开通了香港、日本的包机。洛阳能源资源富集,境内已探明矿产资源76种,其中钼矿储量居全国首位,为世界三大钼矿之一;黄金产量居全国第三位。洛阳是重要的电力能源基地,总装机容量占河南省的五分之一;管道天然气已延伸至县域和产业聚集区。水资源总量达28亿立方米,是北方地区少有的富水城市。洛阳综合功能完善,是中西部地区重要的物流节点城市,现有一类航空口岸、二类铁路和公路口岸,边防检查、口岸查验、检疫机构齐全,综合保税区正在筹建之中,是豫西地区出入境旅客集散中心和集装箱进出口集散中心。洛阳新区规划面积518平方公里,核心区基础路网、配套设施、产业发展等功能基本完备。 近年来,全市上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名副其实的中原经济区副中心城市,扎实推进开放招商、服务企业、优化环境等重点工作,经济社会保持了健康平稳发展态势。2015年,全市实现生产

文化古都洛阳

中 国 历 代 城 市 概 览 学院:软件学院 班级:软工3班 学号:131530339 姓名:姚龙龙

文化古都之洛阳 每一座古都都代表着一段辉煌的历史,都在不同程度上浸透着中国的传统文化。然而,一些古都经过现代文明的发展,其原有的传统特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作为孤独的内在气质在人们心中的印象开始模糊。如何重塑古都魅力以及打造一个完美的古都形象已经成为孤独城市和谐发展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经过这学期的中国历代城市概论的我更是感受颇深,现就以离我居住地最近的洛阳城为例,研究洛阳城的历史发展。 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由周公营建,建于公元前12世纪,是八大古都和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中国历史上唯一被命名为“神都”的城市,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感动世界的中国品牌城市”。洛阳城位于洛水之北,水之北乃谓“阳”,故名洛阳,又称洛邑、雒阳、神都。境内山川纵横,西靠秦岭,东临嵩岳,北依王屋山——太行山,又据黄河之险,南望伏牛山,自古便有“八关都邑,八面环山,五水绕洛城”的说法,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这里有第一个王朝“夏”王朝,有三代之居“夏、商、周”,是“河图洛书”的故乡,有105位帝王定鼎九州,是华夏民族的精神故乡,是“最早的中国”。洛阳是中国的特大城市之一,国务院首批享有地方立法权的13个较大的市之一,中国著名旅游目的地和文化圣地。国内生产总值位居中部城市第五,非省会第一。 洛阳市中国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时间最早、建都时间最长的都城。先后有夏、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等13个王朝先后在此建城,建都时间1529年。主要有五大都城遗址:第一,夏朝斟鄩遗址。位于洛阳市区东,伊河与洛河汇流处上游的二里头村一带,也称“二里头都城遗址”。是目前我国最早的都城遗址,创造了许多“全国第一”,在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和中国历史上具有独一无二的影响。第二,商都西亳遗址。位于洛阳市区东、洛河北岸尸乡沟一带。商代曾多次迁都,该遗址是我国迄今发现年代最早、保存完好的一座商代早期都城遗址。第三,东周王城遗址。在今洛阳市区王城公园一带,东西长2.9千米,南北宽3.5千米,是周天子居住和处理公务的地方。其“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建筑布局,对后世都城设计和建造影响深远。第四,汉魏故城遗址。位于今洛阳市区东15千米处,前身是周代成周城、秦代三川郡郡治和西汉洛阳城,为东汉、曹魏、西晋、北魏4代王朝的都城。四朝在此建都累计336年。都城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宏伟壮丽,在中国封建社会建筑史上达到空前水平,是当时世界上第一流的大都市。城内许多建筑如永宁寺塔、太学、辟雍、灵台遗址等久负盛名。该遗址是我国保存较完整的一座古都遗址,在我国城市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第五,隋唐东都城遗址。位于今洛阳市区偏东,规模宏大,布局有序。有外郭城、皇城、宫城,以及应天门、天堂、天枢、上阳宫、含嘉仓等遗址。该都城曾集中反映了隋唐时期我国经济、文化空前繁荣的景象,其布局和建筑风格在国内外都有影响,是我国古代著名都城。除上述五大古城遗址外,还有滑国故城、刘国故城、韩国故城等列国都城遗址。 东汉洛阳城略呈不规则长方形,东城墙长4200米,南城墙长2460米,西城墙长3700米,北城墙长 2700米,周长约13000米,总面积约 9.5 平方公里。南北长约当时的九里,东西宽约当时的六里城周为夯筑城墙,城外有宽18米~40米、深3米~4米的护城壕环绕。城门12座,但由于洛河冲毁南城墙,城墙各门只存东城墙3座、北城墙2座、西城墙3座。城门为一门三道,其间布置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