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任安书》知识点整理教育教学案

《报任安书》知识点整理教育教学案
《报任安书》知识点整理教育教学案

《报任安书》知识点整理教学案

————————————————————————————————作者:————————————————————————————————日期:

《报任安书》知识点整理

高二三级部语文组时间:2016-9-27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报任安书.()

2.曩.者辱赐书()

3.推贤进士为务.()

4.若望仆不相师

..()

5.与能死节者比.()

6.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

7.若九牛亡.一毛()

8.与.蝼蚁何以异

...?()

9.特.以为智穷罪极()

10.用.之所趋异也()

11.剔毛发、婴.金铁受辱()

12.定计于鲜.也()

13.今交.手足,受木索()

14.视徒隶则心惕.息.()15所谓强颜耳,曷.足贵乎!()

16.审.矣,何足怪乎()

17.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

18.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

19.仲尼厄.而作《春秋》()

20.思垂.空文以自见()

21.稽.其成败兴坏之理()

22.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23.通.古今之变()

24.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25.然此可为.智者道()

26.累百世,垢.弥甚耳!()

27.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

28.今虽.欲自雕琢,曼辞

..以自解()

二、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其次诎体受辱(“”同“”:)

2.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同“”:)

3.见狱吏则头枪地(“”同“”:)

4.及罪至罔加(“”同“”:)

5.古者富贵而名摩灭(“”同“”)

6.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同“”)

7.思垂空文以自见(“”同“”:)

8.网罗天下放失旧闻(“”同“”:)

9.则仆偿前辱之责(“”同“”:)

三、一词多义

1.望:⑴若望.仆不相师()

⑵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⑶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⑷吾尝跂而望.矣()

⑸以绝秦望.()

⑹名门望.族()

2.就:⑴亦颇识去就.之分矣()

⑵草创未就.()

⑶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3.固:⑴请略陈固.陋()

⑵固.主上所戏弄()

4.为:⑴为.十表,本纪十二()

⑵然此可为.智者道()

⑶殆为.此也()

⑷重为.乡党所笑()

⑸削木为.吏()

5.乃:⑴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⑵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

⑶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

⑷陈涉乃.立为王()

6.厥:⑴思厥.先祖父()

⑵大放厥.词()

⑶厥.有《国语》()

7.以:(1)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2)以.通其狂惑()(3)以.稍凌迟()(4)以.污辱先人()(5)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

三、体会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

1.魏其,大将也,衣.赭衣,关三木(衣:)2何足贵.乎?(贵:)

3.见狱吏则头.枪地(头:)

4.太史公牛马

..走(牛马:)

5.倡优

..所畜(倡优:)

6.太上不辱.先(辱:)

7.故述往事,思.来者(思)

8.且勇者不必死.节(死:)

9.请略陈固陋

..(固陋:)10.流俗之所轻.也(轻:)

四、古今异义(解释古义)

1.意气

....②

..①勤勤恳恳

①古义:;

今义:a.意气和气概;b.志趣和性格;c.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

②古义:。

今义:勤劳而踏实

2.素所自树立

..使然也。

古义:

今义:建立(多用于抽象的好的事情)

3.念父母,顾妻子

..

古义:

今义:男子的配偶

4.恨私心

..有所不尽

古义:

今义:为自己打算的念头

5.唯倜傥非常

..之人称焉

古义:

今义:程度副词,很,十分

6.大底圣贤发愤

..之所为作也

古义:

今义:决心努力

7.下流

..多谤议

古义:;

今义:a.下流;卑下的地位;c.卑鄙龌龊

8.仆以口语

..遇遭此祸

古义:

今义:谈话时使用的语言(区别于“书面语”)

五、翻译下列句子。

1.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之言。

2.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3.《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4.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5.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6.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7.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8.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

高二语文作业22参考答案

《报任安书》知识点整理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报任安书.(书信)

2.曩.者辱赐书(从前)

3.推贤进.士(引荐)

4.若望仆不相师

..(效法你,遵从您的意见。相,指代对方)

5.请.略陈固陋(请允许我、请让我)

6.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责备)

7.若九牛亡.一毛(丢失)

8.与.蝼蚁何以异

...?(与……有什么不同呢?)

9.特.以为智穷罪极(只是)

10.其次不辱理色.(脸色)

11.剔毛发、婴.金铁受辱(缠绕、套上)

12.定计于鲜.也(态度鲜明)

13.今交.手足,受木索(交叉,可译为“捆绑”)

14.视徒隶则心惕.息(恐惧、害怕)

15所谓强颜耳,曷.足贵乎!(即“何”,表示疑问。哪里)

16.审.矣,何足怪乎(明白)

17.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渐渐,逐渐)

18.亦颇识去就之分.矣(界限、原则)

19.仲尼厄.而作《春秋》(遭受困厄)

20.思垂.空文以自见(流传)

21.稽.其成败兴坏之理(考察)

22.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恼怒)

23.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城市)

24.虽.万被戮.,岂有悔哉(虽:即使;戮:侮辱)

25.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都是介词,对、向)

26.累百世,垢.弥甚耳!(耻辱)

27.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抒发)

28.今虽.欲自雕琢,曼辞

..以自解(虽:即使;曼辞:美饰的言辞)

二、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其次诎体受辱(“诎”同“屈”:弯曲)

2.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关”同“贯”:套上)

3.见狱吏则头枪地(“枪”同“抢”:撞击)

4.及罪至罔加(“罔”同“网”:法网)

5.古者富贵而名摩灭(“摩”同“磨”)

6.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底”同“抵”)

7.思垂空文以自见(“见”同“现”:表现)

8.网罗天下放失旧闻(“失”同“佚”:散失)

9.则仆偿前辱之责(“责”同“债”:债务)

三、一词多义

1.望:⑴若望.仆不相师(动词,怨恨,抱怨)

⑵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动词,盼望、期望)

⑶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名词,农历每月十五日)

⑷吾尝跂而望.矣(动词,向远处看)

⑸以绝秦望.(名词,念头)

⑹名门望.族(形容词,有声望的)

2.就:⑴亦颇识去就.之分矣(动词,赴死,就死)

⑵草创未就.(动词,成功)

⑶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动词,靠近,引申为承受)

3.幸:⑴幸.勿为过(动词,希望)

⑵今仆不幸.,早失父母(形容词,幸运)

⑶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形容词,侥幸)

⑷缦立远视,而望幸.焉(动词,封建时代皇帝到某处叫“幸”)

⑸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动词,宠爱)

4.乃:⑴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副词,却,竟然)

⑵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副词,才)

⑶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动词,是)

⑷陈涉乃.立为王(副词,于是)

5.厥:⑴思厥.先祖父(代词,他的)

⑵大放厥.词(代词,他的)

⑶厥.有《国语》(副词,才、于是)

6.比:⑴不与能死节者比.(动词,同等看待、相提并论)

⑵天涯若比.邻(形容词,靠近的)

7.重:⑴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形容词,慎重)

⑵重.为乡党所笑(形容词,深)

8.固:⑴请略陈固.陋(形容词,固执)

⑵固.主上所戏弄(副词,本来)

三、体会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

1.魏其,大将也,衣.赭衣,关三木(衣:名词用作动词,穿)

2.何至自沉溺缧绁

..之辱哉(缧绁:名词用作动词,囚禁)

3.孙子膑.脚,《兵法》修列(膑:名词用作动词,受膑刑)

4.屈原放逐,乃赋.《离骚》(赋:名词用作动词,创作)

5.太史公牛马

..走(牛马:名词作状语,像牛马一样)

6.倡优

..所畜(倡优:名词作状语,像乐师、优伶那样)

7.太上不辱.先(辱: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辱)

8.故述往事,思.来者(思: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思)

9.且勇者不必死.节(死:动词的为动用法,为……而死)

10.请略陈固陋

..(固陋:形容词用作名词,固执鄙陋的意见)11.流俗之所轻.也(轻: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

四、古今异义(解释古义)

1.意气

....②

..①勤勤恳恳

①古义:情意;

今义:a.意气和气概;b.志趣和性格;c.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

②古义:诚恳的样子。

今义:勤劳而踏实

2.素所自树立

..使然也。

古义:身处下流,指地位卑微,名声不佳

今义:建立(多用于抽象的好的事情)

3.下流

..多谤议

古义:立身处世;

今义:a.下流;卑下的地位;c.卑鄙龌龊

4.仆以口语

..遇遭此祸

古义:言语,文中指替李陵辩护

今义:谈话时使用的语言(区别于“书面语”)

五、翻译下列句子并指出句式特点。

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人总有一死,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死得比鸿毛还要轻,这是因为他们在为什么而死上有区别。

状语后置句式,“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应为“或于重泰山,或于轻鸿毛”

2.《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诗经》三百篇,大都是圣贤抒发内心郁愤而创作的。

判断句,“……也”表示判断。

3.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至于被道义激发的人就不是这样。

被动句,“于”表示被动。

4.重为乡党所笑。

深被乡里所耻笑。

被动句,“为……所”表示被动。

5.安在其不辱也?

哪里有不受侮辱的呢?

宾语前置句,“安在”应为“在安”

6.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古人之所以不轻易对大夫施刑,大概就是这个缘故。

表原因的判断句式,所以……者……也

7.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我忍辱偷生,被关在污秽的牢房里而不肯去死的原因,是遗憾自己的心愿尚未实现,如果平平庸庸地死去,文章就不能在后世流传。

表原因的判断句式,所以……者……也

8.身直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

我仅是宫中的臣仆,岂能自我引退隐居山中呢!

固定句式,“宁……邪”,译为“岂……呢?”、“难道……吗?”。

9.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

如今少卿竟教我推荐贤士,恐怕和我个人的想法相违背吧?

固定句式,“无乃……乎”,译为“恐怕……吧”。

《渔父》知识点整理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屈原既.放(既:)

2.是以.见放(以:)

3.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而:)

4.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而:)

5.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淈:)

6.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餔:;歠:)

7.新沐.者必弹冠(沐:)

8.新浴.者必振衣(浴:)

9.受物之汶汶

..者乎(汶汶:)

10.渔父莞尔

..而笑(莞尔:)

11.鼓枻.而去.(枻:;去:)

12.可以濯.吾缨.(濯:;缨:)

二、一词多义

1.游:⑴屈原既放,游.于江潭()

⑵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⑶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⑷游.刃有余()

2.举:⑴举.世皆浊我独清()

⑵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⑶戍卒叫,函谷举.()

⑷举.大计亦死()

⑸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⑹杀人如不能举.()

⑺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

3.与:⑴子非三闾大夫与.()

⑵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⑶恐年岁之不吾与.()

⑷苏子与.客泛舟()

⑸则与.斗卮酒()

4.于:⑴圣人不凝滞于.物()

⑵何故至于.斯()

⑶葬于.江鱼之腹中()

⑷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⑸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⑹故燕王欲结于.君()

三、体会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

1.鼓.枻而去(鼓:)

2.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歌:)

3.安能以皓皓之白.(白:)

四、古今异义(解释古义)

1.颜色

..憔悴

古义:今义: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

2.形容

..枯槁。

古义:今义: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

3.何故至于

..斯

古义:今义:a.表示达到某种程度;b.表示另提一事。

4.圣人不凝滞

..于物

古义:今义:a.停止流动,不灵活;b.凝聚

5.何故深思高.举.

古义:今义:高高地举起

五、翻译下列句子并指出句式特点。

1.子非三闾大夫与?

2.屈原既放

3.是以见放。

4.圣人不凝滞于物。

5.令自放为?

6.游于江潭

7.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8.行吟泽畔

《渔父》知识点整理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屈原既.放(已经,在……之后)

2.是以.见放(介词,因为)

3.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连词,表转折,却)

4.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连词,表顺承)

5.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动词,搅浑)

6.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餔:动词,吃;歠:动词,饮)

7.新沐.者必弹冠(动词,洗头)

8.新浴.者必振衣(动词,洗身)

9.受物之汶汶

..者乎(动词,玷辱)

10.渔父莞尔

..而笑(微笑的样子)

11.鼓枻.而去.(枻,船桨;去:离开)

12.可以濯.吾缨.(濯:洗;缨:系帽的带子)

二、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其次诎体受辱(“诎”同“屈”:弯曲)

2.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关”同“贯”:套上)

3.见狱吏则头枪地(“枪”同“抢”:撞击)

4.及罪至罔加(“罔”同“网”:法网)

5.古者富贵而名摩灭(“摩”同“磨”)

6.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底”同“抵”)

7.思垂空文以自见(“见”同“现”:表现)

8.网罗天下放失旧闻(“失”同“佚”:散失)

9.则仆偿前辱之责(“责”同“债”:债务)

三、一词多义

1.游:⑴屈原既放,游.于江潭(动词,行走)

⑵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动词,交往)

⑶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动词,游览)

⑷游.刃有余(动词,转动)

2.举:⑴举.世皆浊我独清(形容词,全)

⑵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名词,举动、行为)

⑶戍卒叫,函谷举.(动词,拔,攻占)

⑷举.大计亦死(动词,发动)

⑸举.以予人,如弃草芥(动词,拿)

⑹杀人如不能举.(副词,尽)

⑺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动词,举起)

3.与:⑴子非三闾大夫与.(语气助词,表疑问)

⑵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动词,结交、亲附)

⑶恐年岁之不吾与.(动词,等待)

⑷苏子与.客泛舟(连词,和、同)

⑸则与.斗卮酒(动词,给)

4.于:⑴圣人不凝滞于.物(介词,表示被动关系,被)

⑵何故至于.斯(介词,引进动作对象,到)

⑶葬于.江鱼之腹中(介词,在)

⑷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介词,对于)

⑸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介词,比)

⑹故燕王欲结于.君(介词,跟、和、同)

三、体会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

1.鼓.枻而去(鼓:名词用作动词,敲打)

2.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歌:名词用作动词,歌唱)

3.安能以皓皓之白.(白:形容词用作名词,洁净的东西,这里指高洁的品德)

四、古今异义(解释古义)

1.颜色

..憔悴

古义:脸色;

今义: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

2.形容

..枯槁。

古义:形体容貌

今义: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

3.何故至于

..斯

古义:两个词,“至”,到;“于”引出对象。

今义:a.表示达到某种程度;b.表示另提一事。

4.圣人不凝滞

..于物

古义:拘泥、执著

今义:a.停止流动,不灵活;b.凝聚

5.何故深思高.举.

古义:行为高出于世俗

今义:高高地举起

五、翻译下列句子并指出句式特点。

1.子非三闾大夫与?

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

判断句式,此句属于否定判断句,副词“非”表判断。

2.屈原既放

屈原被放逐之后

被动句,此句属于意义被动句,“放”译为“被放逐”。

3.是以见放。

因此被放逐。

被动句、宾语前置句,“见”表示被动,应为“以是见放”。

4.圣人不凝滞于物。

圣人不被任何事物拘泥。

被动句,“于”表示被动。

5.令自放为?

使自己被放逐呢?

被动句、宾语前置句,此句属于意义被动句,“放”译为“被放逐”;宾语“自”置于“令”前,应为“令自放为”。

6.游于江潭

在湘江一带行走。

状语后置句,应为“于江潭游”

7.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怎么能让干干净净的身体,遭受外物的玷污呢?

固定句式,定语后置句,“安……乎”,译为“怎么……呢”、“哪里……呢”;中心词是“身”,“察察”后置,作定语,“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8.行吟泽畔

他沿着水边边走边唱。

省略句式,应为“行吟(于)泽畔”。

司马迁——《报任安书》节选学案w

《报任安书》学案 主备人:王璐 学习目标 1、了解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了解《史记》的写作过程和成书原因。 2、掌握重点文言基础知识。 3、学习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死观。 学习重点: 掌握重点文言基础知识。 学习难点: 1、文字疏通、词类活用现象。 2、学习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死观。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一、走近作家、作品 司马迁(约前145或前135~?),西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天汉二年(前99),司马迁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而被捕下狱,受腐刑,著有《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鲁迅先生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共三千年的历史。全书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8书、10表,共130篇,50余万字。在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中,《史记》是第一部。 二、写作背景 天汉二年(前99),李陵抗击匈奴,力战之后,兵败投降。消息传来,武帝大为震怒,朝臣也纷纷附随斥骂李陵。司马迁愤怒于安享富贵的朝臣对冒死涉险的将领如此毫无同情心,便陈说李陵投降乃出于无奈,以后必将伺机报答汉朝。李陵兵败,实由武帝任用无能的外戚李广利为主帅所致,司马迁的辩护,也就触怒了武帝。他因此受到“腐刑”的惩罚。对于司马迁来说,这是人生的奇耻大辱,远比死刑更为痛苦。 在这一场事件中,他对专制君主无可理喻的权力、对人生在根本上为外力所压迫的处境,有了新的认识。他一度想到自杀,但他不愿宝贵的生命在毫无价值的情况下结束,于是“隐忍苟活”,在著述历史中求得生命的最高实现。终于在太始四年(前写于这一年的《报任安书》中,司马迁对于自己的际遇和心情作了一个完整的交待。 本篇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处以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是皇帝近臣,实则近于宦官,为士大夫所轻贱。任安此时曾写信给他,希望他能“推贤进士”。司马迁由于自己的遭遇和处境,感到很为难,所以一直未能复信。后任安因罪下狱,被判死刑,司马迁才给他写了这封回信。 三、解题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 四、基础知识(给加点的字注音) 缧绁 ..()说.难()不可胜.计() 放失.旧闻()偿前辱之责.()鄙陋没.世()

报任安书课堂实录

《报任安书》课堂实录 教学设计: 每一篇课文都有一些难点、疑点。这些难点、疑点是课堂教学的困难所在,可也往往是捷径所在。说“捷径”的意思是如果能够将这些难点解开,其他部分也许就迎刃而解。《报任安书》一课疑点是信是写给任安的,任安又在狱中,学生都认为司马迁应该说说任安的事情,可是司马迁却一字不提。阅读文章,却发现司马迁全文都在抒写自己的感受,解释自己为完成史学巨著而忍辱负重的内心痛苦。弄清这一点至关重要。它标明的是《报任安书》表达指向:即不在任安,只在自己。在此指向之下,本是难点的第二自然段就不成其为难点。何以言之?此段文字之难,在于多有欲言而难言,所以言而不言,不言而言之意,然而指向既明,则推测非为难事。 教学重点:疏通文脉。 教学实现: 师:《报任安书》的第一自然段中,表示客套的词语多多,像“牛马走”“再拜”“辱赐”“非敢”“略陈固陋”“幸勿”等,这是书信体的特点。除了这些客套的话语之外,第一段有实际意义的核心词语是什么? 生:略陈固陋。 师:另外,这一段中需要注意的实词有“曩者”“阙然”“望”“相”。需要注意的句子是“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谁把这个句子翻译一下,注意“以什么为务”的结构,以及它和“教”的关系。 生:用慎于接物、推荐贤才为追求的道理来教导我。 师:阅读第二自然段,考虑其核心内容。 生:说明“刑不上大夫”的原因。 生:讲“人或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的道理。 生:讲士人应该勉励自己,如果犯了罪就及时自杀,不要使自己受辱。 师:大家谈了这么多,我看都不能包揽全段的意思。所以,都不完全。贯通全段的意思上再去考虑,主要是作者的思路。要沉得着气,先弄清段内的层次。这一段可以分为几层?第一层意思是什么? 生:司马迁先讲自己出身低微,死了大家也会认为是“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 师:停。司马迁为什么要说到死?这就有一个语境的问题。这个语境是什么? 生:应该是司马迁受了宫刑。后边他提到这个事情。

《报任安书》研学案及答案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四单元 19、《报任安书》研学案 班级姓名 高二语文备课组编一、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理解本文的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3.掌握更多的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二、重难点:2、3 三、背景材料及体裁 1.背景资料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任中书令时写给他的朋友任安的一封信。任安,字少卿,西汉荥阳人。年轻时比较贫困,后来做了大将军卫青的舍人,由于卫青的荐举,当了郎中,后迁为益州刺史。征和二年(前91)朝中发生巫蛊案,江充乘机诬陷戾太子(刘据),戾太子发兵诛杀江充等,与丞相(刘屈髦)军大战于长安,当时任安担任北军使者护军(监理京城禁卫军北军的官),乱中接受戾太子要他发兵的命令,但按兵未动。戾太子事件平定后,汉武帝认为任安“坐观成败”,“怀诈,有不忠之心”,论罪腰斩。任安入狱后曾写信给司马迁,希望他“尽推贤进士之义”,搭救自己。直到任安临刑前,司马迁才写了这封著名的回信。在这封信中,司马迁以无比愤激的心情,叙述自己蒙受的耻辱,倾吐他内心的痛苦和不满,说明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表达“就极刑而无愠色”、坚持完成《史记》的决心,同时也反映了他的文学观和生死观。所以,这封信是一篇研究《史记》和司马迁的生活、思想的重要文章。 2.体裁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报任安书》可以说是居书信散文之首,为千古压卷之作。 四、教学过程 (一)知识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曩.者()阙.然()怯懦 ..()沉溺.() 缧绁 ..()厄()..()臧.获()倜傥 厥()膑.脚()放失.()稽.()愠.色() 被戮.()垢弥 ..()闺閤.()剌.谬()2.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指出其含义。 (1)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2)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报任安书》复习学案

《报任安书》复习学案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曩()者阙()然宫阙()兽槛()门槛()警惕()挑剔()剃()刀倜()傥()圜()墙衣()赭()衣()稽()首缧()绁() 二、指出下列句中古今异义的词语并解释 1.意气勤勤恳恳 2.素所自树立使然也 3.及以至是,言不辱者,所谓强颜耳 4.灌夫受辱于居室 三、指出下列各组加点词语的意思 1. 曩者 ..辱赐书 2.若望 ..仆不相师 .. 3.幸.勿为过 .. 4.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 5.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 6.用之所趋.异也 7.婴.金铁受辱 8.积威约.之渐.也 9.定计于鲜.也 10.权倾.五伯11.审.矣,何足怪乎?12.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 ..之外,以稍陵 ...迟 13.古人所以重 ...施刑于大夫者,殆为 ..此也。14.恨私心 ...有所不尽 15.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 ....之人称焉16.仲尼厄.而作《春秋》 17.不得通.其道通.古今之变以通.其狂惑 18.以舒.其愤19. 稽.其成败兴坏之纪.20.亦欲以究.天人之际. 21.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 22.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 ..……重为乡党所笑。 23.虽累 ..百世,垢弥甚 ...耳! 四、积累实词 1、殆: (1)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3)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顾: (1)念父母,顾妻子 (2)相如顾召赵御史书 (3)大行不顾细谨 (4)三顾茅庐 (5)顾吾念之 (6)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五.找出下列句中属于词类活用现象的词语并解释: 1.请略陈固陋 2.倡优畜之 3.流俗之所轻 4.而世又不能与死节者比 5.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 6.且勇者不必死节 六.解释下列句中虚词的意义: 1.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 2.及以.至是 3.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 4.推而论书策,以.舒其愤 5.亦欲以.究天人之际 6.是以 ..就极刑而无愠色 7.仆以.口语遇此祸8.曼辞以.自饰 七、翻译下列句子 1.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 2.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3.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4.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 八、成语 画地为牢:在地上画一个圈儿当做监狱,比喻只许在指定范围之内活动。 九牛一毛:比喻极大的数量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 一家之言:有独特见解、自成体系的学术论述,也泛指一个学派或个人的理论、说法。 夏教授写的这篇论文,不袭旧说,自成,令人耳目一新。 他搜集的这些奇石,与真正的收藏家相比,不过是。 搞学术研究要拓宽视野,不能。

《报任安书》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报任安书 (节选)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司马迁与《史记》的有关背景资料,特别是对他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深刻影响的事件,以便比较准确地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曲折丰富的思想情感和他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巨大动力。 2.积累文言知识:重点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 3.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课文中注释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了解司马迁与《史记》的有关背景资料 2.通过诵读理解司马迁的思想情感,并背诵文中的名句名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不幸对人生的意义。 2.学习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死观 【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2.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及重要句式 【教学难点】 1.通过具体语段,揣摩体会司马迁忍辱负重的精神痛苦和发愤著书的顽强意志。 2.学习本文的行文特点:借水行舟,排解胸中郁结,迂回曲折,但又脉络清晰。 教学设想:《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留给后世的唯一书信。正是他将峻洁的人品、伟大的精神自现于后世的力作。阅读此文,我们对司马迁择生践志,创作《史记》的心路历程有了一定的了解。可以这样说,司马迁创作《史记》的历程是“悲壮”的,他以一介布衣的身份,顶着巨大的舆论压力为中华民族撰写了第一部大型的纪传体通史,实现了他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他的“择生”令人敬重。他“择生”的思考令我们深思。因此要通过反复诵读,深入体会司马迁忍辱负重的精神痛苦和发愤著书的顽强意志,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死观。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高中语文:《《报任安书》教案》教学案例

高中语文:《《报任安书》教案》教学案例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开始了关于生与死的思考。而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生死抉择中已经做出了响亮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不仅如此,他也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下面,我们就通过《报任安书》来走近司马迁,走入司马迁的内心世界。 二、 司马迁简介 司马迁(约前145 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

司马迁早年游踪遍及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史记太史公自序》有这样的记载: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闚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彭城,过梁、楚以归。 初仕郎中,曾奉使西南。元鼎六年(前111)回家,值父病笃。父亲临终前嘱咐他说: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并告诫他不要废天下之史文。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父职,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为《史记》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天汉二年(前99),在《史记》草创未就之际,司马迁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而被捕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继续发愤著书,于征和二年(前91)写成《史记》。 (投影片2)《史记》简介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年表10篇,书8篇,共52万字。本纪、世家、列传用于记述人物事迹,书用于说明各种制度的发展变化,表用于显示史事的脉络,奠定了后世写史的体例。 《史记》有很高史学价值。班固称赞这部书说: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质,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汉书司马迁传》)意思是它高度地反映了历史的真实。不仅如此,其中《陈涉世家》肯定了陈涉起义的作用;《河渠书》《平准书》《货殖列传》反映了社会经济生活;《匈奴列传》《西南夷列传》等记叙了少数民族的活动,这些都是本书的优点。 - 三、解说文题,并指导学生了解原文大意。 1、写作背景

新课标高中语文教材《报任安书》学案

新课标高中语文教材《报任安书》学案 教学博苑 2011-08-06 1509 5d56b7b40102dqyl 新课标高中语文教材《报任安书》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司马迁与《史记》的有关背景资料,特别是对他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深刻影响的事件。 2、积累文言知识重点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 3、认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人一生的重要影响。 【学习重点】 1、借助工具书和课本中的注释读懂文章的内容,结合上下文准确把握文言词语的意义。 2、积累文言知识重点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 【学习难点】 体会在文中表达的曲折丰富的情感,理解的生死观、价值观。 【学习过程】 一、关于司马迁的对联 刚直不阿,留将正气冲霄汉; 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一代君权痛蚕室,千秋史笔溯龙门。 思考从这两幅对联中,我们读出了有关司马迁的哪些信息?

二、司马迁的有关资料 1、家世和家庭。司马迁的先代“世典周史”,其父司马谈在任太史令时就曾想到利用做官的便利条件,修著一部记述“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的史书,但未能如愿。临终时,他把这一理想和愿望留给了司马迁,希望司马迁做太史,不要忘记他所欲论著的心愿,并认为一个人事亲、事君的最后目的在于自立,扬名后世,以显父母,这是最大的孝道。父亲的话对司马迁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司马迁流着泪向父亲承诺“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 2、遭遇李陵之祸,接受宫刑。这对司马迁影响极大,经历此事,他对封建统治者的残酷性和上层社会的世态炎凉有了很痛苦、很深切的感受,直接影响了他的人生观、生死观、价值观,也影响了他对《史记》一书的创作。司马迁之所以在为名节自杀和为事业隐忍苟活之间选择后者,全是因为《史记》未成。他发愤著书,以十分刚毅的精神完成《史记》的写作,并通过《史记》一书来鞭挞黑暗,表彰正义,寄托自己的理想和思想感情。 读《史记》不能不了解司马迁,了解司马迁,不能不读《报任安书》。《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的苦心孤诣之作。在这封写给朋友任安的信中,司马迁以无比愤激的心情,述说了因李陵事件而蒙受的奇耻大辱,倾诉了内心郁积已久的痛苦和愤懑,披露了封建最高统治者的专断不公,委婉地述说了他受刑后忍辱苟活的苦衷。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宁愿受辱也要死得“重于泰山”的坚忍和伟大,同时此文也反映了他的文学观和生死观,所以这封信是一篇研究《史记》和司马迁的生活、思想的重要文章。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梳理每段内容,概括段意 明确第1段说明来信内容,就未能及时回信表示歉意。 第2段申述自己遭受腐刑而未能死节的原因。 第3段说明受刑后隐忍苟活的原因。

《报任安书》导学案(学生版)

《报任安书》导学案 【课前导读】 身残志坚的史圣——司马迁 司马迁(约前145—),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这使他接触到了广大人民的实际生活,增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了解。38岁继承父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得以博览皇家图书典籍,太初元年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这一历史巨著。 史家之绝唱——《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有很高的史学价值。记载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初年三千多年的历史。《史记》开创了纪传体的史学体制,对中国史学和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痛陈心曲 本篇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处以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是皇帝的近臣,实则近于宦官,为士大夫所轻贱。任安此时曾写信给他,希望他能“推贤进士”。司马迁由于自己的遭遇和处境,感到很为难,所以一直未能回信。后来,任安以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因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而抱憾终生,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 【自主学习】 (一)容易读错的音 曩.者()阙.然()箠.楚() 槛.阱()圜.墙()少卿.() [. 强.颜()羑.里()赭.衣() 臧.获()婢.妾()缧绁 ..()() 厥.有()愠.色()倜傥 ..()() 惕.息()诎.体()剌.谬() (二)通假字 1.其次诎体受辱(“_______”同“_______”) 2.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_______”同“_______”,_______) / 3.见狱吏则头枪地(“_______”同“_______”,_______) 4.及罪至罔加(“_______”同“_______”,_______)

报任安书教学案

《报任安书》教学案 第1课时 主备人:耿进东审核人:罗旭东复备时间:上课时间: 一、学习目标及重点 1.了解《史记》的写作过程和成书原因,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积累掌握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3.通过研习,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理解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二、补充资料 司马迁三十八岁时,继父职为太史令。四十七岁时以李陵事下狱,受宫刑。出狱后,为中书谒者令。《汉书·司马迁传》:谓“迁既被刑之后,为中书令,尊宠,任职事”。中书令职,掌领导尚书出入奏事,是宫廷中机要职务。 《报任安书》是在他任中书令时写的。此篇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处以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是皇帝近臣,实则近于宦官,为士大夫所轻贱。任安此时曾写信给他,希望他能“推贤进士”。司马迁由于自己的遭遇和处境,感到很为难,所以一直未能复信。后任安因罪下狱,被判死刑,司马迁才给他写了这封回信。 司马迁在此信中以无比激愤的心情,向朋友、也是向世人诉说了自己因李陵之祸所受的奇耻大辱,倾吐了内心郁积已久的痛苦与愤懑,大胆揭露了朝廷大臣的自私,甚至还不加掩饰地流露了对汉武帝是非不辨、刻薄寡恩的不满。信中还委婉述说了他受刑后“隐忍苟活”的一片苦衷。为了完成《史记》的著述,司马迁所忍受的屈辱和耻笑,绝非常人所能想象。但他有一条非常坚定的信念,死要死得有价值,要“重于泰山”,所以,不完成《史记》的写作,绝不能轻易去死 .......,即使一时被人误解也在所不惜。就是这样的信念支持他在“肠一日而 九回”的痛苦挣扎中顽强地活了下来,忍辱负重,坚忍不拔,终于实现了他的夙愿,完成了他的《史记》写作大业。 三、基础知识 给加点字注音 曩.者()()魏其.()强.颜()槛阱 ..()羑.里() 绛侯 ..()()关.木索()头枪.地()暴.肌肤()箠...()诎体 楚()圜.墙()伏法受诛.()占卜.() 四、文本研习 A.第1自然节 (一)文言知识 1.解释加点词语,指出一些词语的文言现象(通假字要指出通哪个字;古今异义词要写出古义与今义;词类活用要指出什么词活用为什么词,如“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又如“名词的使动用法”) (1)曩.者辱赐书,,(2)教以慎.于接物(3)阙然 ..就不报 (4)意气勤勤恳恳 ....(5)若望.仆不相.师(6)推贤进.士为务(7)婴.金铁而祖母刘夙婴.疾病

文言文翻译教学设计

文言文句子的翻译 于敏 【教学目的】 1、了解高考文言文翻译题的基本要求。 2、通过课文中的例句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难点】 1、抓关键词句(关键词语、特殊句式),洞悉得分点。 2、掌握解题步骤、翻译方法,学以致用。 3、借助积累(课内文言知识、成语、语法结构、语境等),巧解难词难句。 【教学设计】 1、帮助学生归纳系统的文言句子的翻译方法(直译),并指导其应用。 2、在学生掌握了“信、达、雅”三字翻译目标和“翻译六字诀”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在文言翻译中的盲点,力图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解决翻译疑难的技巧,并通过训练验证这些技巧的可操作性,使学生能举一反三,从而增强文言文翻译的信心。 【教学步骤】 一.考点扫描: 湖北高考文言文翻译题赋分9分。《2010湖北语文考试说明》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考点的要求:古文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畅通,要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二、例题回顾: (2010·湖北卷)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1)而今之为吏者不然,簿书听断而已矣。(3分) (2)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3分) (3)苟知一时之不为盗,而不知终身骄惰而窃食也。(3分) 【答案】(1)但是如今做官吏的人却不是这样,只不过处理公文,办理政务罢了。 (2)耕地的农民,不再被督促尽力耕作,消费者不再根据收入确定支出。 (3)只知道(他们)一时之间不(让饥民)变成盗贼,却不知道他们一辈子骄横懒惰窃取衣食。 【解析】翻译文言文要字字落实,并注意句子中涉及的语法现象。重点实词、虚词和文言文语法往往是得分点。 (1)之:那些;不然:不是这样;簿书:处理公文。(2)督:被督导(被动);用者:消费者;出入:量入为出。(3)之:助词,不译;骄惰:骄横懒惰。 三、翻译的基本原则 1.三字要领:“信”“达”“雅” 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信”“达”“雅”,首先要求准确表达原文意思,不走样,不漏译,不错译;继之要求译文明白通畅,无语病;进而要求译文用词造句考究,有一定的文采。 2.一句要求: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意译为辅,文从字顺 从高考的特点出发,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句落实到译文中,尤其在关键词句的理解表达上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难以直译或直译后无法表达原文意蕴的地方才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 四、文言语句翻译方法归纳 1、保留法(留)——保留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 ㈠人名(名、字、号等)、地名、官职名、年号、国号等专门称谓。 ㈡度量衡单位、数量词、器物名称。 ㈢古今意义相同的词。 例题1: ①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 ........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报任安书教案完整版

报任安书教案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

《报任安书》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借水行舟,排解胸中郁结,迂回曲折,但又脉络清晰的行文特点。 2.体会文中表现出的作者身受极辱后忧愁幽思、激愤慷慨的情感。 3.学习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着书的精神,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死观。 【教学重难点】 1.把握课文内容安排上借水行舟的特点。 2.通过具体句段,揣摩体会作者遭受奇耻大辱后的精神苦痛和着书雪耻的顽强意志。 【教学时数】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语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开始了关于生与死的思考。而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生死抉择中已经做出了响亮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不仅如此,他也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下面,我们就通过《报任安书》来走近司马迁,进入司马迁的内心世界。 二、解题 1.体裁解说:“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 2.写作背景:《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复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对此稍作解释),被捕下狱,惨遭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在这期间,任安写信给他,希望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训和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司马迁

报任安书学案

《报任安书》学案 学习要点 1、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理解本文的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3、学习本文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方法。 4、掌握更多的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5、熟读并背诵第四节 课前预习 1、朗读课文 2、根据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3、思考本文思路 学习新课 一、了解背景、作者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复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对此稍作解释),被捕下狱,惨遭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在这期间,任安写信给他,希望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训和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司马迁觉得实在难以按任安的话去做,所以一直没有复信。后来,任安以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

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 附:李陵事件: 李陵是汉初名将李广的孙子,在天汉二年(前99年)随李广利(武帝宠姬李夫人之兄出师击匈奴,在矢尽粮绝、寡不敌众的情况下李陵投降了匈奴。武帝闻讯十分烦忧,曾就此事召问司马迁。司马迁认为李陵的行为确实是“不当”,但他不满朝臣趋炎附势、见风使舵、对李陵落井下石的态度,就向汉武帝赞扬李陵独当匈奴之功,并根据李陵平时的表现,推测他的投降可能出于权宜之计。司马迁这样讲的目的,是希望武帝慎重处理,以便鼓励臣子尽心国事。不料这番话引起武帝的猜忌,以为司马迁赞扬李陵独当匈奴,是暗讽李广利按兵不救,是有意为李陵开脱,打击李广利,于是将司马迁下狱,加以“诬罔主上”的罪名,按律当死。司马迁无钱自赎,只得被迫接受宫刑。 二、了解本文 原文较长,为便于学习,入选教科书作了删节。除开头和结尾书信格式语外,全文共六节。 未经节选的全文共分六段: 第一段:向任安说明未能及时回信的原因。 第二段:向任安说明不能在武帝面前“推贤进士”的原因。 第三段:叙述因为李陵事件下狱的经过。 第四段:写自己忍辱受刑。 第五段:写自己完成《史记》的心情。

文言文翻译讲评

“文言文翻译讲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讲评,纠正学生存在的翻译不严谨的毛病。 2.培养学生结合语境理解文句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结合语境理解文句。 难点: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 三、考点解读。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是文言文阅读中的一种综合能力。它的考查内容,既涉及到语言形式的把握,又涉及到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它要求将文言句子转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的白话文,要做到语意准确、文从字顺、规范明了。 文言文翻译是考察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要正确理解文句,就要综合运用各种文言知识,对文句进行分析。我们有必要在注重课内知识积累的同时,强化学生结合语境理解文句的意识,以便更好地驾驭这一题型。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上阶段复习文言文翻译时,我们就提到过,文言文翻译应当遵循怎样的原则? 1.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2.本次作业的情况。 一共做了5个文段,除了第一个文段平均得分是5分,其余文段的平均得分在3-4.2 失分的原因究竟在哪里?这些分数我们如何争取把它拿回来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大家的翻译情况。

(二)讲评。 示例: (1)夫子若有不豫.色然。 【学生译文】你好像并不犹豫。(0分) 你好像有忧郁的样子。(1分,译出了“然”。) 您好像有不会犹豫的样子。(2分,译出了“夫子”“然”。) 【结合语境】下文“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怨”“尤”是“埋怨”的意思,可推断出“不豫”是“不快乐”。 (2)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 【学生译文】楚庄王谋划事情来抵挡,群臣都不能逮捕他。(0分) 楚庄王正在讨论事情,群臣没有谁能够反对。(1分,译出了“莫”。) 【结合语境】文段中并没有群臣要造反的信息,译文1的“抵挡”“逮捕”明显有误。 译文2将“当”译为介词“正在”,但从“当”字所在的位置,可判断出其不是介词。 下文“莫之若者?,“莫之若”是“没有人比得上他”,可推出“逮”是“比得上”。由此进一步推出,这里的“当”应该是对楚庄王“谋事”的评价,译为 “妥当”。 【联系课内】惴惴恐不当其意(《促织》),成语“大而无当”,可推出“当”是“妥当”。 成语“力有未逮”,可推出“逮”是“及,到”。 (3)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学生译文】当今的世上,除了我没有谁了。(1分) 【结合语境】本译文没有译出反问句式。 从“其”所在的位置看,不可能是代词,它是语气副词。 句末有问号,另外下文的“吾何为不豫哉?,都提示我们这是一句反问句。“其” 表反问,翻译成“难道”。 【学生译文】如今的世界,除了我难道还有谁。 【思考】这一句译文已经译出了反问,能拿满分吗? 【细节】忽视了语气词“也”的翻译,标点不对。 其他示例: (4)土工 .. ..洊起,民罢.于征发 【学生译文】筑土工人再度起义,老百姓因为被征用而罢工。 土木工程再度兴起,百姓在战争中疲惫不堪。 【结合语境】上文“帝问修太乙祠”,而要翻译的句子是董槐针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即对修

报任安书赏析

报任安书》赏析 中国古代散文是一个内容非常丰富的宝库,其精神营养价值之大,令其他文体望尘莫及。在这些散文之中,以情感人,催人泪下,具有强大感染力的首推司马迁的《报任安书》。这是一篇用血泪写成的至情之文,一字一滴泪,一句一滴血,句句慷慨激越,段段唏嘘欲绝,它是被侮辱被损害者的血泪控诉,是不屈不挠者对黑暗社会声讨的檄文,是伟大的民族精英在身残处秽中关于人生观、世界观的宣言。 本文为什么具有如此大的艺术感染力呢?当然与司马迁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关,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一个“情”字。这个情不是痴男怨女的恋情,但比男女恋情更加凄婉;这个情不是侍父养母孝敬之情,但比孝敬之情还要纯真;这个情也不是忠君效国之情,却比忠君效国更加高尚。这个情超越了时间和空间限制,是人类最神圣最具有代表性的生命之情。 这篇文章是司马迁在自己生命遭受极端摧残之后写的。那是一个把人当作畜生的时代。司马迁为李陵说了几句话,便横遭暴行,惨受宫刑。昨天还是国家大臣,今天便被阉割,毫无尊严可讲。宫刑之后的司马迁,精神上的打击异常沉重,忍辱负重,苟且偷生,饱尝了死亡一样的人生况味。当一个有尊严的人不再在乎尊严的时候,当一个有着精神追求的人过着一种耻辱生活的时候,他还要为人类著书立说,还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是多么凄惨又多么悲壮的行为啊!什么叫知识分子?有人说,那些为了人类的进步,在黑暗中挣扎,不畏惧任何权势,哪怕是死亡的威胁,哪怕是精神的摧残,哪怕是人格的剥夺,都义无反顾的人,才叫知识分子。他是人间真理和正义的化身,他把独立之意志、自由之精神看作生命的本体,他把传播这种意志和精神作为责无旁贷的义务。这就是中国古代的“圣人”,也就是今天所谓的知识分子。中国杰出的文人,像屈原、苏轼、李贽、谭嗣同、鲁迅等等,都是这样。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两千年前,司马迁就认识到生与死的价值,并作出了毫不含糊的解释。这种人生观发扬了孟子“生”与“义”的精神之髓,并将其发展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作者还从生命历程与创作的关系上揭示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就是“愤怒出诗人”的文学创作规律。他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写道:“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嚼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司马迁用诗一般的语言,高度评价屈原的一生,是写屈原,也是在写自己。这正应了他在《报任安书》中的名言:“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从这些话中,可以看出作者对统治者有清醒的认识,他看透了这个社会。 司马迁是叙事的高手。读《报任安书》,我们会惊讶作者何以将事件叙述得如此凄婉动人。“且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足历王庭,垂饵虎口,

《报任安书》学案

《报任安书》学案 《报任安书》学案1 姓名成绩 原文: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少卿足下:曩(nǎng)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 太史公:。再拜:,表示恭敬。 足下:。曩:。务:。 原文: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仆非敢如此也。 若:。望:。相师:。师,效法。 原文:请略陈固陋。阙(quē)然久不报,幸勿为过! 幸:。过:。 原文:仆之先,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所畜,流俗之所轻也。 固:。所戏弄:。所畜:。 原文: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 假令:。亡:。 原文: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何也?素所自树立使然也。 特:副词,。卒:。素:。 原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固:。或:不定代词,。于:。 用:介词,。之,代词,。 翻译: 原文: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qū)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箠(chuí)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 诎体:指身体被捆绑。诎,同“ ”。关木索:戴上枷索。关,同“贯”,。 原文: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 势,。鲜,。 原文:今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箠,幽于圜(yuán)墙之中,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枪(qiāng)地,视徒隶则正惕息,何者?积威约之势也。 交手足:手脚被捆绑。交,交叉,这里可译为“ ”。于:介词,。 圜墙:。圜,通“圆”。枪:“枪”同“抢”,。 原文:及以至是,言不辱者,所谓强(qiǎng)颜耳,曷足贵乎!及以至是:。强颜:厚颜,。 耳:语气助词,而已、罢了。曷:即“ ”,表示疑问。 原文:且西伯,伯也,拘于羑(yǒu)里;李斯,相也,具于五

《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

《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 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李树锐 教学目标: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及写作背景;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本文结构严谨、说理透彻的论证方法。 3、培养礼貌地对待别人的处事态度及宽容的气度。 4、作者善于从对方的长信中概括几个基本论点,针锋相对地进行驳斥,而不是在具体问题上就事论事,做到了以少胜多。 5、文章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层次清晰,结构严谨。体会作者坚持改革,决不为流言俗议所动的决心。 教学重点:目标3. 教学难点:目标4.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回顾历史,一些力图富国强兵的变法者往往遭到传统势力的阻挠,王安石也不例外。作为改革者的王安石与作为保守派的司马光是两股针锋相对的势力。他们都试图说服对方,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在这篇《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以坚定的态度和明确的观点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对司马光来信中的观点一一驳斥。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题目解说:“答”即“答复、回复”之意。“谏议”则指的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所以,“答司马谏议书”不能理解为“回答司马光规劝的书信”,而要作“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来理解。 2、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仁宗庆历进士。嘉佑三年(1058)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抑制官僚地主的兼并,强化统治力量,

以防止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并支持五取西河等州,改善对西夏作战的形势。因保守派反对,新法遭到阻碍。熙宁七年辞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辞,还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舒国公,改封荆,世称荆公。卒谥文。 他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列宁称他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他主张“绝求正所以经世务”,设置专局,使子与门人纂修各经新义,以为诵习的定本。《诗》、《书》、《周官》三经新义最为重要,《周官新义》尤能阐发新政理论。他的诗文颇有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散文雄健峭拔,旧时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桂枝画?金陵怀古》颇有名。所著《字说》、《钟山目录》等,多已散佚。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三经新义》中的《周官新义》残卷、《老子注》若干条。 3、背景资料: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身为参政知事(宰相)的王安石开始推行新法,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第二年,司马光(当时任翰林学士,右谏议大夫,所以称为“司马谏议”)给王安石写了一封三千三百多字的长信,列举了实施新法的弊端,要王安石废弃新法,恢复旧制。本文是作者的复信。信中主要辨明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五事,并对士大夫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的保守思想表示不满。教学设计>文章批驳了司马光的意见,针锋相对而又文笔犀利,注意分寸而入情入理,举重若轻而简明扼要,既表明决绝的态度又不失赠答之礼。 4、学习生字: 强聒.(guō)卤莽 ..(lǔ mǎng)见恕.(shù)拒谏.(jiàn)怨谤.(bàng)利弊.(bì)不恤.(xù)盘庚.(gēng)胥.怨(xù)会晤.(wù) 5、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三、古汉语知识: 1、通假字: 不复一一自辨(辨,通“辩”。辩解) 2、古今异义: (1)、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窃:私意,私下,谦词。今常用义为:偷窃。)(2)、虽欲强聒(虽:即使,表假设。今常用做表转折的连词。)

高中语文_报任安书(节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报任安书》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积累本课文言知识:重点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 2.了解《史记》的写作过程和成书原因,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3.感受司马迁逆境中发愤的高尚人格和他的生死观。理解司马迁的人生选择和一身骨气,学会如何直面人生。 4.体会本文叙事、说理、抒情融为一炉的写法,学习其写作技法。 【学习重点】 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学习难点】 体会本文叙事、说理、抒情融为一炉的写法。感受司马迁逆境中发愤的高尚人格和他的生死观。 【教学方法】 学生讨论法、教师讲授法、多媒体观赏感染法、诵读体悟法 【教学步骤】 第一步:引用英国文豪莎士比亚的名言“to be or not to be”,生存还是毁灭,引出司马迁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其回答都在给朋友的一封信《报任安书》中,展示课题。点评第一第二课时文言基础知识学习积累的效果,然后进入本课时教学木目标。(约3分钟) 第二步:文本研读,请同学回答司马迁为什么写这封信,司马迁和任安在此之前分别遭遇了什么。这个问题承上启下,既是之前两课时内容的回顾,也为本课时后边的深度研讨做内容铺垫;文本探究,小组合作讨论,找出文本中能够体现司马迁生死荣辱观的句子,并加以解读;文本延伸,本文最后一段情感思想反复,请同学们尝试续写一段,表达对司马迁含愤著书直面人生的理解和赞许,以使全文结构圆融,气脉相连。组内进行交流,然后展示优秀学生作品。(约15分钟) 第三步:写作借鉴一,赏析文段,请同学回答语言特点并声情并茂的诵读,然后仿照例句形式摹写一个,请同学展示,指出不足,进一步修改;写作借鉴二,司马迁平生示例可以支持哪些观点,写出观点并给出富有文采的一句话评赞。小组交流,并展示。总结如何评价值得褒扬的人物,请同学诵读例文。(约15分钟)

报任安书 学案

东 平 高 级 中 学 高 一 年 级 学 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及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背诵。 2.了解夹叙夹议的写法。 3.理解作者为完成《史记》而甘受凌辱、坚韧不屈的战斗精神和坚定信念。 【预习案】 本课话题 ——坚韧顽强 司马迁被处以宫刑,对于一般人来说已是无法忍受,更何况以慷慨之士自居的司马迁呢!他痛苦地思索着:是为摆脱耻辱痛快地死,还是为写《史记》而苟且地活?最终,司马迁以坚忍不拔的英雄气概顽强地站了起来,他要继续未竟的事业,用著书来洗刷掉自己所受的一切耻辱。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 1.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2.“坚忍有恒”四字,最为办事要着,勿畏难中辍,勿滋生弊窦,勿贻人口实。照此进行,何患不达目的?——曾国藩 3.不屈不挠的奋斗是取得胜利的唯一道路。——达尔文 [知识·梳理] 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一、单音字 曩.(nǎnɡ) 诎.(qū)体 箠.(chuí)楚 槛. 阱(jiàn) 榜.(pén ɡ)箠 圜.(yuán)墙 头枪.(qiānɡ)地 强.(qiǎnɡ)颜 羑. (Yǒu)里 缧.(léi)绁.(xiè) 婢.(bì)妾 倜.(tì)傥.(tǎnɡ) 仲.(zhòn ɡ)尼 膑.(bìn)脚 愠. (yùn)色 闺 (gé) 剌. (là)谬 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 (1)其次诎体受辱(“诎”通“屈”) (2)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箠”同“棰”,杖) (3)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剔”通“剃”) (4)见狱吏则头枪地,视徒隶则心惕息(“枪”通“抢”,碰撞) (5)及以至是,言不辱者,所谓强颜耳(“以”通“已”,已经) (6)及罪至罔加,不能引决自裁(“罔”同“网”,法网) (7)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底”通“抵”) (8)放失旧闻(“失”通“佚”) (9)则仆偿前辱之责(“责”通“债”) 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 (1)幸???幸.勿为过(动词,希望)今事有急,故幸. 来告良(副词,幸亏) (2)就??? 亦颇识去就.之分矣(动词,就死)草创未就. (动词,完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动词,靠近,引申为承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