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专利技术分解

行业专利技术分解
行业专利技术分解

知识产权的现状与思考

知识产权主要是指人们对其从事智力活动而产生的成果所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在我国虽然实行知识产权制度比较晚,只有20多年的历史,但是发展的速度非常快。这20年里,我们形成了一个适合我国国情并且与国际规则接轨的完整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还建立起一个包括知识产权的行政审批、宣传培训、中介服务、学术研究等等在内的一个工作体系;也建立起一个行政与司法两条途径、并行运作的知识产权执法体系。这也就是说一个包括法律体系、工作体系、执法体系的知识产权制度,我国在短短的20年里都把它建立起来了。在实际发展中,我国也保持了一个高速度。近些年来,我国的商标注册申请,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申请量都居世界第一位。2005年我国的商标申请量是58.8万件,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的申请分别是11万件。这都是居世界第一位的,而且与第二名拉开了很大距离。在这些年的科技发展中,我国也在各个领域,包括农业、制造业、高科技领域也拥有了自己的知识产权,但是综合看来我国在知识产权制度建设方面依然存在严峻的挑战,我国知识产权制度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一、我国知识产权自主创新之路将艰难而漫长以专利为例,专利有三种: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其中技术门槛比较高的,或者说含金量比较高的专利是发明专利,它要经过严格的审查检索,最后合乎法律规定才给予授权。首先从数量上看,我国的发明专利申请量是13万件,这个数字在世界范围内虽然排前几位,但是被13亿人一除,我国的人均专利拥有量就很少了,我们的排位就到第八九十位了。另外,在这13万件专利中,其中一半来自外国的公司,主要是跨国公司,他们要在中国投资、进入中国市场,首先要确立自己的知识产权,并且国外公司在申请专利方面是非常活跃的;那么剩下一半专利来自国内,这一半中,大概有40%左右是个人申请,而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特别是我国的企业申请的专利只有60%多一点。也就是说剩下的4万多件专利中,又有一半左右的专利申请来自三资企业;剩下两万多件是国营企业、民营企业申请的。这两万多件与我们几百万家企业这个总数相比就很少了。其次看一下质量的分析。据统计,这么多年来,技术含量比较高的发明专利,本国人、本国企业申请的最集中的领域有:第一位是中药,国内申请占98%;第二位是软饮料,占96%;第三位是食品,占90%;第四位是汉字输入法,占79%。这是我们占优势的比较集中的领域。而来自国外的专利申请所集中的领域主要是高科技领域:第一位是无线电传输,占93%;第二位是移动通讯,占91%;其后为电视系统,占90%;半导体占85%;西药占69%;计算机应用占60%。从这里不难看出,国外申请的重点是放在了高技术领域,放在高端。国人申请100件专利,其中发明只有18件,82件是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外观设计就是产品的造型,实用新型就是关于产品结构上的一些改进、一些创新。而来自国外的申请,100件有86件是技术含量比较高的发明专利。这也是一个很鲜明的对比。在我国现在也有一些很好的企业非常重视知识产权,重视自主创新,重视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像深圳华为公司,它是专门制造通讯产品的一家民营企业,它的研发人员占员工总数的46%,是国内所有企业中申请发明专利最多的,累计申请国内专利3500件,同时向国外申请了400多件,注册商标也有600多件。另外像海尔、海信、青啤等,他们在自主知识产权方面做得也比较好,申请了很多专利,像海尔平均每天申请3件专利,每年1000多件,青岛啤酒也是一个很有名的驰名商标。但是这样的企业数量太少了。还有大量的企业没有自主创新,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据统计,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占大约万分之三,有99%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有60%的企业没有自己的商标。之所以在国际上造成了这样的影响,就是中国只是一个制造大国,在知识产权方面我们还处在一种比较落后的状态,很多人说我国的企业是有制造没有创造,有产权没知识。像我们国家民航客机,百分之百从国外进口,当然最近尝试制造商用民航客机。我国高端的医疗设备、半导体以及集成电路制造设备和光纤制造设备,基本上都是从国外进口的。很多重要的装备,制造产品的机器,都是从国外进口的,例如,石化装备的80%、数控机床和先进纺织设备的70%依赖进口,彩电、手机的

发明专利技术交底书

发明名称: 本专利发明人: 技术问题联系人: 联系人电话:传真: 联系人 联系人地址: 邮编: 一、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什么,该技术是属于哪个技术领域(简单 介绍,一个自然段)? 二、详细介绍技术背景,并描述已有的与本发明最相近似的实现方案(背 景技术及现有技术方案应详细介绍,以不需再去看文献即可领会该技术内容为准,如果上述现有技术出自专利、期刊、书籍,还应尽可能

提供出处) 三、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是什么?是具体什么原因导致会有上述缺点(本段应依据事实做客观评价,不得有夸大、恶意贬低的情形)? 缺点是: 导致原因:

四、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说明本发明的目的(客观评价): 五、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详细阐述,应该结合各种图式进行说明,图式应直观明了(本方案的描述应尽可能详细,且不得少于两页;发明中每一功能的实现都要有相应的技术实现方案;所有英文缩写都应有中文注释;所有附图都应该有详细的文字描述,以别人不看附图即可明白技术方案为准;同时附图中的关键词或方框图中的注释都尽量用中文;方法专利都应该提供一个流程图,并提供相关的系统装置) 技术方案改进设计如下: (不够书写者请另以附页附上)

六、本发明的关键点和欲保护点是什么?依每个关键点和欲保护点,本发 明与现有技术的实施方案各是怎样,二者有哪些不同之处?(本段应简单介绍,两三个自然段即可,重点放在把本发明的关键技术与现有技术作比对,并做客观评价;该比对应是具体技术手段的比对,而不能仅仅是功能上的比对) 七、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发明有哪些优点,每项优点各是因为本发明采用了什么不同于现有技术的技术手段来实现的(结合发明内容简单介绍,一两个自然段即可)?

光伏行业专利技术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光伏行业专利技术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时间:2012-03-22 11:06来源: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电作者:唐跃强点击: 94次 摘要:分析了光伏行业专利技术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提出了光伏技术领域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光伏;太阳电池;专利 一太阳电池技术的发展 1873年英国科学家Wilough B. Smith发现了对光敏感的硒材料,并提出在光的照射下硒导电能力的增加正比于光通量。1880年,第一片以硒为基础的太阳电池由Charles Fritts制造出;1954年,美国贝尔实验室G. Pearson、D. Chapin和C. Fuller 开发了第一个实用单晶硅太阳电池。 第一代太阳电池以硅片为基础,其技术已经发展成熟。太阳电池的主要材料为晶体硅。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硅基太阳电池的转换效率,目的在于采用双面电池、减小光反射来提高光电转换效率;运用吸杂技术减小半导体材料的复合效应;使电池超薄型化;降低硅片的缺陷;快速掺杂和表面处理技术;连续和快速的布线工艺;多晶硅电池表面织构化技术和薄片化;高效率电池工艺技术等。 第二代太阳电池基于薄膜技术,其结构主要是在非硅材料的衬底上生长薄膜光电材料,这样就能够大大减少硅材料的消耗,并且易于形成批量自动化生产,从而降低太阳电池的成本。高转换效率的薄膜太阳电池主要通过减少非光能耗、增加光子有效利用以及减少太阳电池内阻,实现转换效率的大幅度提升。国际上已经开发出电池效率在15%以上、组件效率10%以上和系统效率8%以上、使用寿命超过25年的薄膜太阳电池工业化生产技术。 新一代太阳电池的发展方向是化合物太阳电池(如铜铟镓硒等),主要原因是化合物太阳电池具有转换效率高、成本低、弱光性好以及寿命长等优点。 我国于1959年成功研制第一个具有实用价值的太阳电池,1979年开始生产单晶硅太阳电池。近年来,我国科研工作者的研究方向包括晶体硅高效太阳电池技术、非晶硅薄膜太阳电池技术、碲化镉和铜铟硒薄膜太阳电池技术、多晶硅薄膜太阳电池技术及应用系统关键技术等。 二光伏行业专利技术分布

专利分析的技术预测方法和工具

专利分析的技术预测方法和工具 熊腾飞 摘要:专利作为一种技术的载体,包含有世界95%的新技术。以往的专利分析仅仅是对一些数据进行统计,如发明人、权利人和申请时间等。对技术分析一般仅限对分类号进行分类统计。但技术分析具有丰富的内容,本文就基于专利分析的技术预测方法和工具进行介绍。 一、引言 曾经和一位知识产权经理谈专利分析。她告诉我一个思想,他们很少去分析现有专利来布置专利的研发战略。原因是什么呢?大家可以自己考虑一下。她给出的原因是,现有公开的专利都是1到3年前研发出来的技术。那么,这些新颁布的专利其实是人家几年前的“旧技术”。那么你研究人家的旧技术,来规划你的研发战略,对于他们这些高新技术而言,就没有意义了。 以上说法实际上很有道理。其实,我们也不能跟着别人的路子走,别人有什么技术,我们就仿造某技术。要想占领市场,就要做领头羊。呵呵。这些话大家比我会讲,讲得比我好。我就不讲了。 我们不做跟随者,那么是不是就不需要研究别人的专利呢?特别是高新产业?我想,NO。不过,我要说,我们研究不是看别人正在出什么专利,而是研究根据历史的专利中蕴藏的技术,如何预测到未来的技术。如果你根据现有专利能预测到未来5到10年的专利技术,是否就值得你研究了呢? 如果你认为企业没有长久的技术发展需求,那就不需要往下看了。 二、技术预测的方法 我还是不得不说TRIZ,即发明问题解决理论。一方面本人是做这方面的。二来,TRIZ与专利有紧密的联系。TRIZ有关的介绍大家可以在百度上搜索到很多文章,

我就不做整体介绍。TRIZ中一个核心的思想就是,技术的发展是有规律的。比如说一个物体,现在是刚性的,未来就可能是分离的、柔性的、液态的、气态的、甚至是场的(在TRIZ中,这个称动态性进化法则)。这种路径是经过大量的技术进行总结出来的,具有经验型的规律(我一位同事从数学上推导了以上进化规律,但尚未公开发表。)既然有规律,那么我们就可以沿着规律预测到下一代、下两代的产品。如现在技术是采用柔性的,未来就可能采用场的。 曾经在中央2台看到格之格公司的一个墨盒报道。记得是他们生产兼容墨盒。但是现有墨盒相关的专利太多了,一些大公司申请了很多保护性专利。如何用低成本生产兼容墨盒呢?开始他们按照传统的思路没有任何进展。之后,他们意外发现,现有的墨盒都是通过液体控制墨水的流速的,他们突发奇想,能否通过气体控制流速?结果他们成功了。 看到报到,我有些感慨。因为上述技术正符合了我前述的技术发展路径。他们在无意识中遵循了技术发展的规律去发展了新的产品。我想,如果,当初他们知道了TRIZ该多好啊。 前不久,我和一位技术老总谈他们的新技术。发现他们的技术采用了直线型结构。我告诉他,是否有曲线形结构的技术?经过专利搜索,发现真的有了。我又告诉他,是否有螺旋结构的,经过搜索,也有了。再问是否有点结构的技术?他又搜索,发现又有了。上述结果并不是因为我了解他们行业,而是遵循TRIZ中的直线-曲线-螺旋线-点的路径。此时,我看了看那些技术特征,我告诉他你的技术肯定在更新到下一代。不再按照现有原理进行结构改进了,而是采用新的原理发展。他看了看我,笑了。因为确实,他现在正在和一家研究机构开发下一代技术,此技术正在开发中,尚未正式问世! 上面的例子只想说一点,包括TRIZ在内的一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进行下一代技术的预测。 所以,我们做专利的技术分析,不仅仅是看现在有什么了,而且要看到规律。最近不是在谈科学发展观吗,其实技术也是这样,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我们企业做专利分析工作的,你们其实不仅仅可以向科研人员提供现在有什么专利技

技术领域分类及代码

技术领域分类及代码 01.信息技术:指研制计算机硬件、软件、外部设备、通信网络设备的活动,以及利用计算机硬件、软件及数字传递网对信息进行文字、图形、特征识别、信息采集、信息处理和传递的活动。 02.生物技术: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和发酵工程,指为了生物技术本身的发展,就有关原理、技术、特种工艺、测试、仪器而进行的活动,以及利用生物技术为农、林、牧、渔、医药卫生、化学、食品、轻工等部门提供生物技术新产品而开展的活动。无特定目标或虽有特定目标但不是为促进生物技术发展而开展的有关生命科学的研究不包括在此分类内。 03.新材料:指新近发展或正在研制的具有优异性能或特定功能的材料,如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新型有机合成材料、新型金属和合金材料。包括为发展新材料就有关原理、技术、新产品、特种工艺、测试而进行的活动。 04.能源技术:包括能源问题一般理论,地区性能源综合开发与利用,石油、天然气、煤炭、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新能源(太阳能、生物能、核能、海洋能等)的研制开发与利用,节能新技术、能源转换和储存新技术等活动。 05.激光技术:激光器和激光调制技术的研制,及为了激光在工业、农业、医学、国防等领域内的应用而进行的活动。 06.自动化技术:指在控制系统、自动化技术应用、自动化元件、仪表与装置、人工智能自动化、机器人等领域中的活动。 07.航天技术:有关运载火箭及人造卫星本体的研究及有关为了跟踪、通讯而使用的地面设备的研究而进行的活动。不包括天文学及气象观察。 08.海洋技术:包括有关维护海洋权益和公益服务技术研究、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及产业化、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技术、海洋环境要素监测技术等活动。 09.其它技术领域:属于技术领域,但不能归入上述八类领域的其它技术活动。 课题活动类型分类及代码 1.基础研究:为获得新知识而进行的独创性研究。其目的是揭示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的基本原理和规律,而不以任何特定的实际应用为目的。 2.应用研究:为获得新的科学技术知识而进行的独创性研究。它主要针对某一特定的实际应用目的。应用研究通常是为了确定基础研究成果或知识的可能的用途,或是为达到某一具体的、预定的实际目的确定新的方法(原理性)或途径。 *区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主要标志:具有特定的实际应用目的的研究属于后者。 3.试验发展:利用从研究或实际经验获得的知识,为生产新的材料、产品和装置,建立新的工艺和系统,以及对已生产或建立的上述各项进行实质性的改进,而进行的系统性工作。 *区分科学研究(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与试验发展的主要标志:前者主要是为了增加科学技术知识、后者则是为了开辟新的应用(如新材料或新技术)。

我国手机行业专利状况分析

1987年中国广东省蜂窝式移动通信业务正式开通,标志着中国通信市场开始步入移动通信时代。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我国现已占有全球手机生产量的三分之一和销售量的五分之一,成为全球最大的手机市场,手机行业也成为拉动全行业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以往,国产手机的市场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营销手段和渠道的创新,在冲破国外手机的垄断后,要想真正与国外手机企业争锋,不仅需要从“量”,更需要从“质”的角度大力提升自身的品牌竞争力,这就要求我国手机企业必须加大研发力度,从技术上缩短与国外手机企业的差距,尽快改变因缺乏核心技术而受制于人的状况。在这个过程中,知识产权保护将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为了解目前我国手机行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情况,我们首先从与技术革新最为密切相关的专利入手,对我国手机行业的专利状况进行初步分析,目的是从专利角度考察我国手机行业运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能力和初步了解该行业的技术研发现状,为更好地利用专利制度促进我国手机行业的发展提供依据。 此次分析的数据来源于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的“中国专利文献数据库”,检索于2004年1月8-9日进行,因此本报告的分析是基于该数据库中2004年1月7日前收录的已公开专利文献。 本报告从国内重要厂家有关手机的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三种类型专利和专利申请的数量、专利申请年度分布、企业专利申请分布情况、专利申请技术

分类及其时间分布情况、企业专利申请的技术分类情况等方面出发,对我国当前手机行业的专利状况进行了初步分析。另外,尽管有些手机生产厂家的生产规模较大,但在检索时却未发现其在中国有相应的专利申请与专利,所以本报告的分析对象仅限于那些已经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过专利申请并已经公开或者获得专利授权的手机生产厂家。 通过专利分析,可以对我国目前手机行业的专利保护意识以及技术竞争实力等得出以下结论。 1、我国手机行业从1997年开始重视利用专利制度保护其发明创造,这种意识随着竞争的加剧日益增强,这可以从1997年开始有国内专利申请出现并且国内专利申请量逐年增加得到证实,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专利制度对于营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十分重要。 2、在手机行业的发展历程中,不仅体现了核心技术方面的竞争,也体现了在设计方面的竞争,这是手机行业发展的一个特点。手机行业外观设计专利数量高这一现象本身,说明了手机行业的竞争除了围绕核心技术展开之外,国内企业也很重视围绕手机外观的升级换代进行新产品的开发。 3、尽管国内企业在外观设计方面的专利数量占据了其专利申请和专利的大多数,但是从专利申请随年度变化的趋势上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开始重视核心技术的研发,特别是以中兴通讯等为主的国内手机制造商的研发活动非常活跃,尤其是将目光投放在了高端技术的研发上。

企业创新专利技术扩散分析方法

企业创新专利技术扩散分析方法 段伟琳 (大学系统工程研究中心,,650091) 摘要本文引入技术创新产权专利制度和技术商品价值衡量体系,通过 E.Mansfield技术扩散模型,试图对企业技术创新扩散效益进行初步分析, 并提出专利转让或许可的条件。 关键词创新产权,技术商品,扩散效益 1引言 技术创新是企业家抓住市场的潜在盈利机会,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标,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建立起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从而推出新产品、新生产(工艺)方法,开辟新市场,获得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给来源或建立企业的新组织,它是包括科技、组织、商业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动的综合过程。创新扩散是技术创新社会经济效益的根本来源。根据熊彼特的“发明——创新——扩散”的创新过程模型理论,创新始于发明创造,而创新的示作用,必然引起在全社会围大面积的技术扩散,而技术扩散的结果又会导致全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增长。英国经济学家斯通曼更善于用数量模型来阐释对技术扩散概念的理解,他认为技术扩散是一种“学习”活动,对于一项技术创新是否应当在本企业得到应用,要视成本与利润的期望而定。美国经济学家J.C.梅特卡夫则认为技术扩散是一种选择过程:既包括企业对于各种不同层次的技术的选择——其结果总是使企业倾向于接受效率更高、成本更低或更新颖的先进技术,同时也是顾客对企业的选择过程——其结果总是那些优先采用创新技术的企业生产出来的品质高、价格低的产品,才能获得顾客的青睐。 技术扩散过程产生的创新外部性问题,即“当生产或消费对其他人产生附带的成本或效益时,外部经济效应就发生了;就是说,成本或效益被加于其他人身上,而施加这种影响的人却没有为此付出代价”(萨缪尔森,诺德豪斯.经济学(第12版)。:中国发展,1992)是经济学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容。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从不同角度对外部性进行了研究,其中比较著名的学者有庇古、奥尔森、科斯、诺斯和一些博弈论专家,他们分别从“公共产品”、“集体行动”、“外部侵害”、“搭便车”、“囚徒困境”等理论入手,得到的结论则都认为,对外部性问题的有效解决方法是将外部性在化。通过某种方式将外部收益或成本含于某种经济关系中,在这种经济关系中私人收益率与社会收益率是一致的。通过确定投资与收益相一致的经济关系,改进投资者的收益状况,从而增强经济活动的投资动机。 在面临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企业技术创新的效益已不仅仅是有形商品的销售利润,而主要是无形知识产品所创造的价值。特别是随着知识产权和技术专利制度的日趋成熟,科技

专利申请

专利技术交底书 发明名称:(简短、准确地指出本发明创造的名称。) 技术问题联系人:邮箱: 联系人电话:传真: 一、介绍技术背景,并描述已有的与本发明最相近的技术实现方案。 介绍一下同类技术的现有技术状况,如主要的结构和原理,或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和方法步骤; 客观的指出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和缺点,在可能的情况下说明存在这些问题和缺点的原因。并正面描述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达到的发明目的是什么。) 二、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详细阐述,应该结合附图进行说明。(核心部分) 对于产品发明,所保护的是人类技术生产的任何具体的实体。指产品的形状、结构、工作原理、工作过程和功能,特别是指出产品包括哪些零部件、各零部件所在的位置及其连接关系(装配关系),结合附图予以说明; 对于方法发明,可以是制造方法,测试方法,处理方法,通讯方法及将产品用于特定用途的方法。原料组成、配方、参数、工艺流程、制造步骤、工艺条件、检测方法和实验结果等(配方和参数最好用范围表示)。 三、本发明的关键点和保护点是什么? 具体可以是根据第四部分能给本发明带来有益效果的关键技术点。 四、与第一部分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有何优点或有益效果? 有益效果可以由产率、质量、精度和效率的提高,能耗、原材料、工序的节省,加工,操作,控制,使用的简便,环境污染的治理或根治,以及有用性能的出现等方面反映出来。

五、具体实施方式,即针对第二部分的技术方案,是否还有其他替代方案同样能完成发明目的? 对于涉及产品的发明或实用,不同的实施方式是指几种具有同一构思的具体结构; 对于涉及方法的专利,涉及工艺条件可以用不同的参数或参数范围来表示不同的实施方式。 说明书附图: 1、附图的作用在于用图形补充文字部分的描述,使人能够直观地、形象化 地理解发明或者实用新型的每个技术特征和整体技术方案; 2、对发明专利申请,用文字足以清楚、完整地描述其技术方案的,可以没有附图;实用新型专利申请的说明书必须有附图。注意:在机械、电学、物理领域中涉及产品结构的发明专利,其说明书也必须有附图; 3、说明书附图应该清楚地反映发明或者实用新型的内容。 基本要求 1、必须是线条图,最好是CAD格式的图,在图上要有标记,并需要写明各 个标记代表什么部件; 2、附图中需要表现的信息:我们这个专利的发明点在哪里,那么附图中就必须详细体现该发明点各部件的构造、以及其与现有技术部件的连接或装配关系; 3、附图不止一幅时,应当对所有的附图按顺序作出说明;附图中出现的标记, 应在文字材料中说明该标记的名称。

电泳显示专利技术发展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终稿

电泳显示专利技术发展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周小祥 (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第六申诉处) 任志伟代云丽胡婉约 (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光电技术发明部) 摘要 电泳显示技术是基于悬浮在电介质溶剂中的带电荷颜料微粒的电泳原理而实现的一种非发射性显示技术,利用该类技术制成的电泳显示器具有柔性、节能、双稳态及大视角等特点,从而可用于电子纸技术。目前,电泳显示技术倍受各国关注,成为研究开发的焦点与热点。本文对大量的电泳显示专利技术进行了统计、分析,选取客观可行的指标,进而获得可靠的结果,并在该结果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了电泳显示专利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最后就我国在电泳显示技术专利发展方面提出了可行性的建议。 关键词 电泳显示电子纸电子墨水微胶囊专利现状趋势一、引言 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更快更优的信息显示技术的研究开发已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传统的显像管(CRT)显示,因其物理构造限制了向更大屏幕超薄方向的发展,从而逐渐被平板显示器(FPD)所取代。平板显示器分受光型(如液晶显示LCD)和发光型(如等离子显示PDP)。LCD显示兼备薄型、质量轻、功耗低、工作电压低等优点,但还有待于进一步扩大视角,提高对比度,增加色纯度,提高响应速度。彩色PDP的特点是视角大、响应快、有存储特性、色彩丰富、数字

化工作模式、易于制作大尺寸,但在图像的亮度、对比度、色彩保真度等方面与显像管显示存在明显的差距,且成品率低,功耗大,价格昂贵。为克服现有显示技术的不足,人们正试图提出新的显示概念,开发新颖的显示技术。 电泳显示(electrophoretic displays,EPD)是一种新型显示技术,它利用电泳原理使夹在电极间的带电物质在电场的作用下运动,并通过带电物质的运动交替显示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颜色。以一个电泳单元为一个像素,将电泳单元进行二维矩阵式排列构成显示平面,根据要求像素可显示不同的颜色,其组合就能得到平面图像。电泳显示技术结合了普通纸张和电子显示器的优点,因而是最有可能实现“电子纸”产业化的技术。电泳型电子纸具有以下几点优势:一是能耗低,由于具有双稳性,在电源被关闭之后,仍然可在显示器上将图像保留几天或几个月;二是属于反射型显示,具有良好的日光可读性,因此更符合人们的阅读习惯;三是微粒子制备成本低,电子纸制造工艺简单,所以具有低生产成本的潜力;四是电泳显示器以形状灵活为特色,可以在塑料、金属或玻璃表面上制成,所以它是柔性显示技术的最佳选择;五是具有环境保护的特点,将来可以制成电子书、电子报纸、电子期刊等等,可以节省大量木材。基于上述原因,基于电泳技术的电子纸必将成为电子纸的主流,也是最具发展潜力的平板显示技术之一。 本文对电泳显示技术领域的专利申请总量、申请年代分布、所申请国家分布和申请人分布做了统计分析,着重介绍了该领域主要公司及重点技术发展情况,并特别分析了我国的现有技术和专利申请情况,随后与液晶显示、等离子显示以及有机电致发光显示技术进行了比较分析,最后对电泳显示在技术、市场和专利申请方面的发展进行了预测,旨在为我国电泳显示技术的发展提供参考信息。二、电泳显示技术简介 (一)技术概述 电泳显示主要有扭转球型、电子墨水型及其他类型。

专利技术交底书范本

专利技术交底书 发明名称:一种环保型锅炉节能系统(简短、准确地指出本发明创造的名称。) 技术问题联系人:邮箱: 联系人电话:传真: 一、介绍技术背景,并描述已有的与本发明最相近的技术实现方案。 介绍一下同类技术的现有技术状况,如主要的结构和原理,或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和方法步骤; 客观的指出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和缺点,在可能的情况下说明存在这些问题和缺点的原因。并正面描述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达到的发明目的是什么。) 现有技术的缺点可以是成本高,效率低,耗时间等类似问题。 现有的燃油(气)蒸汽锅炉或热水锅炉燃烧后排放的烟气温度高,造成大量的热量损失到环 境当中,所以热效率比较低,通常此类型的锅炉热效率都在86%以下。该发明主要是通过 增加一套环保型的锅炉节能系统来降低排烟温度,从烟气当中重新吸收热量回到锅炉里面利 用从而减少热量的损耗,进一步提高锅炉的燃烧效率,增加该系统后可以提高热效率8%以 上,锅炉的总热效率会达到94%以上,较少了能源的消耗,大大的节约了锅炉的运行成本。 二、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详细阐述,应该结合附图进行说明。(核心部分) 对于产品发明,所保护的是人类技术生产的任何具体的实体。指产品的形状、结构、工作原理、工作过程和功能,特别是指出产品包括哪些零部件、各零部件所在的位置及其连接关系(装配关系),结合附图予以说明; 对于方法发明,可以是制造方法,测试方法,处理方法,通讯方法及将产品用于特定用途的方法。原料组成、配方、参数、工艺流程、制造步骤、工艺条件、检测方法和实验结果等(配方和参数最好用范围表示)。 本系统由是由锅炉节能器、保温水箱和循环水泵组合成的一套节能环保装置。节能器是该系 统的核心部件,装于烟囱的出口处。保温水箱的水经过循环泵到节能器后回到水箱,水箱的 水吸收烟气的热量后温度提升,经过提温后的水进到锅炉,在这样的条件下烟气的热量重新 回到锅炉中进行二次利用,减少了烟气热量散失到环境当中,最终提高了锅炉的热效率,减 少能源的消耗,节省了锅炉的运行成本。 三、本发明的关键点和保护点是什么? 具体可以是根据第四部分能给本发明带来有益效果的关键技术点。 保护产品的使用性能和节能器的结构。 四、与第一部分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有何优点或有益效果? 有益效果可以由产率、质量、精度和效率的提高,能耗、原材料、工序的节省,加工,操作,控制,使用的简便,环境污染的治理或根治,以及有用性能的出现等方面反映出来。 提高锅炉的的燃烧热效率,减少能源消耗,节约锅炉的运行成本。

光伏专利技术状况及进展趋向

光伏专利技术状况及进展趋向一太阳电池技术的发展 1873年英国科学家WiloughB.Smith发现了对光敏感的硒材料,并提出在光的照射下硒导电能力的增加正比于光通量。1880年,第一片以硒为基础的太阳电池由CharlesFritts制造出;1954年,美国贝尔实验室G.Pearson、D.Chapin和C.Fuller开发了第一个实用单晶硅太阳电池。第一代太阳电池以硅片为基础,其技术已经发展成熟。太阳电池的主要材料为晶体硅。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硅基太阳电池的转换效率,目的在于采用双面电池、减小光反射来提高光电转换效率;运用吸杂技术减小半导体材料的复合效应;使电池超薄型化;降低硅片的缺陷;快速掺杂和表面处理技术;连续和快速的布线工艺;多晶硅电池表面织构化技术和薄片化;高效率电池工艺技术等。第二代太阳电池基于薄膜技术,其结构主要是在非硅材料的衬底上生长薄膜光电材料,这样就能够大大减少硅材料的消耗,并且易于形成批量自动化生产,从而降低太阳电池的成本。高转换效率的薄膜太阳电池主要通过减少非光能耗、增加光子有效利用以及减少太阳电池内阻,实现转换效率的大幅度提升。国际上已经开发出电池效率在15%以上、组件效率10%以上和系统效率8%以上、使用寿命超过25年的薄膜太阳电池工业化生产技术。新一代太阳电池的发展方向是化合物太阳电池(如铜铟镓硒等),其具有转换效率高、成本低、弱光性好以及寿命长

等优点。我国于1959年成功研制第一个具有实用价值的太阳电池,1979年开始生产单晶硅太阳电池。近年来,我国科研工作者的研究方向包括晶体硅高效太阳电池技术、非晶硅薄膜太阳电池技术、碲化镉和铜铟硒薄膜太阳电池技术、多晶硅薄膜太阳电池技术及应用系统关键技术等。 二光伏行业专利技术分布 随着全球光伏产业的迅速发展,用于太阳电池的活性材料及其制造工艺技术也得到迅速发展,全球专利申请量逐年稳定增长。专利申请主要集中在日本、美国、欧洲、德国、中国和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其中以日本的专利申请量最多,占全球总申请量的64.0%,远远超出其他国家和地区所占比例;专利申请量居前列的是日本和德国企业。近年来,用于太阳电池的活性材料主要是单晶硅和多晶硅。由于多晶硅是制造单晶硅的主要原材料,因此,多晶硅的制造是关键。目前工艺成熟并用于大规模生产的工艺主要是西门子法。国内外申请人的专利申请也以多晶硅及其制造申请量居多,主要涉及西门子法和冶金法,但是国内外申请人的侧重点不同,国外在华专利申请中涉及西门子法的专利申请较多,而国内申请中涉及冶金法的专利申请较多。用于太阳电池的活性材料及其制造工艺主要集中在日本、德国、美国和韩国。在全球专利申请量中,申请量居前列的公司包括住友、夏普、三菱、西门子、松下、川崎制铁、佳能、京瓷、瓦克和德山等(注:数据来

专利申请技术分类分析

(五)专利申请技术分类分析 1、发明专利申请IPC国际专利分类号1的分布情况 从图中可以看出,手机领域的发明专利申请主要分布在H部(电学部),在G部(物理部)下也有相当数量,在F部(机械工程部)和C部(化学部)各有一篇出现。 从大类分布情况看,申请最热的是在H04(电通信技术部分)。其余在G06(计算;推算;计数)和H05(其它类目不包括的电技术)中。在G01(测量;测试)等也有少量存在。 在H04Q——选择(站与站之间选择地建立连接的方法、电路或设备)下发明专利申请数量最多。 其它发明专利申请分布在以下分类领域: H04M——电话通信; H04L——数字信息的传输; H04B——传输; G06F——电数字数据处理。 上述各类为涉及的最主要技术分类号小类。 在分类号最细的小组分类下,申请最多的是在H04Q7/32下(7/--为通过无线电链路或感应链路连接用户的选择装置,其下的7/32为移动用户设备),为国内厂家研发最重点区域,值得重点关注。 1IPC分类是目前唯一国际通用的专利文献分类和检索工具,是根据专利申请涉及的技术方案所属领域来确定的,因此这些分类号可以用于比较粗略地确定专利申请的内容。整个IPC分类表包括了与发明专利有关的全部知识领域,共分为8个部,每一部下又分成许多大类,每一大类包括一个或多个小类,每一个小类细分成许多组,包括大组和小组。

2、实用新型专利分类号分布情况 与发明专利申请情况相似,落入最多的为H04Q和H04M,但次序发生变化,在实用新型中最多的是H04M,表现了不同技术领域的差异而选择不同的专利申请模式。 由图18可见,实用新型专利主要分布在最多的分类为H04M1/02(电话机的结构特点),其次为H04Q7/32(移动用户设备),这与发明专利申请恰好相反。分类位置不同体现出发明专利与实用新型专利不同的研发重点。 3、外观设计专利分类号分布情况 可以看到,外观设计专利主要分布在1403(通信设备、无线电放大器)下面。

课题活动类型分类及代码

课题活动类型分类及代码 1.基础研究: 为获得新知识而进行的独创性研究。其目的是揭示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的基本原理和规律,而不以任何特定的实际应用为目的。 2.应用研究: 为获得新的科学技术知识而进行的独创性研究。它主要针对某一特定的实际应用目的。应用研究通常是为了确定基础研究成果或知识的可能的用途,或是为达到某一具体的、预定的实际目的确定新的方法(原理性)或途径。 *区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主要标志:具有特定的实际应用目的的研究属于后者。 3.试验发展 :利用从研究或实际经验获得的知识,为生 产新的材料、产品和装置,建立新的工艺和系统,以及对已生产或建立的上述各项进行实质性的改进,而进行的系统性工作。 *区分科学研究(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与试验发展的主要标志:前者主要是为了增加科学技术知识、后者则是为了开辟新的应用(如新材料或新技术)。*区分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即R&D)与其它有关活动的主要标志:具有创新成份的活动归前者。 4.研究与试验发展成果应用: 为解决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阶段产生的新产品、新装置、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新系统和服务等能投入生产或在实际中应用所存在的技术问题而进行的系统性活动。它不具有创新成份。此类活动包括为达要生产目的而进行的定

型设计和试制以及为扩大新产品的生产规模和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等的应用领域而进行的适应性试验。 *研究与试验发展、研究与试验发展成果应用和工业生产活动三者之间的界限大致划分如下: ①新产品的研制 实质性的新产品,即完全新的新产品或对现有产品的性能进行重大改进的设计、制造和试验,是研究与发展活动。对引进(或购买)现成的技术成果(如专利、技术诀窍、图纸和样机等)进行复制或直接应用而形成新产品的过程,不是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而是研究与试验发展成果的应用活动。 ②新工艺、新方法的研制 对新工艺、新方法的研制或对现有工艺、生产过程进行技术上的实质性的改进,是研究与试验发展。采用国内已有的生产工艺或生产过程,而在技术上没有实质性的改进,只是对采用的生产工艺或生产过程作适应性的试验,不属于研究与试验发展,而是研究与试验发展成果应用活动。 ③中间试验 新产品、新工艺、新生产过程直接用于生产前,往住要进行中间试验,以解决一系列的技术问题,情况比较复杂,对其是否属于研究与试验发展应视具体情况而定。 如果进行中间试验的直接目的是为了从技术上进一步改进产品、工艺或生产过程或为此目的进行试验以获得经验和收集数据,是研究与试验发展;如果是为了进行产品的定型设计,获取主产所需的技术参数,那就不是研究与试验发展,而是研究与试验发展成果应用活动。

智能家居专利技术现状综述

智能家居专利技术现状综述 发表时间:2019-04-10T10:59:22.767Z 来源:《科技新时代》2019年2期作者:翁语擎[导读]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房展,智能家居得到越来越广泛的使用,其便捷性和智能行为给用户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本文分析了智能家居技术的专利申请状况,为我国相关企业进行专利布局提供参考。翁语擎 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北京中心,100160 摘要随着物联网技术的房展,智能家居得到越来越广泛的使用,其便捷性和智能行为给用户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本文分析了智能家居技术的专利申请状况,为我国相关企业进行专利布局提供参考。 关键词智能家居物联网专利申请 一. 智能家居技术概况 智能家居领域由于其多样性和个性化的特点,也导致了技术路线和标准众多,没有统一通行技术标准体系的现状,从技术应用角度来看主要有三类主流技术:第一类——总线技术类总线技术的主要特点是所有设备通信与控制都集中在一条总线上,是一种全分布式智能控制网络技术,其产品模块具有双向通信能力,以及互操作性和互换性,其控制部件都可以编程。典型的总线技术采用双绞线总线结构,各网络节点可以从总线上获得供电,亦通过同一总线实现节点间无极性、无拓扑逻辑限制的互连和通信。 总线技术类产品比较适合于楼宇智能化以及小区智能化等大区域范围的控制,但一般设置安装比较复杂,造价较高,工期较长,只适用新装修用户。 第二类——无线通信技术类无线通信技术众多,已经成功应用在智能家居领域的无线通信技术方案主要包括:射频(RF)技术(频带大多为315 和433.92MHz)、VESP协议、IrDA红外线技术、HomeRF 协议、Zigbee 标准、Z-Wave 标准、Z-world 标准、X2D 技术等,RF433/315MHz的点对点通信应用最为普遍,Zigbee 标准以及蓝牙进一步提高了通信的稳定性、灵活性与安全性,而WiFi技术成本最低,容易与互联网连接。 无线技术方案的主要优势在于无需重新布线,安装方便灵活,而且根据需求可以随时扩展或改装,可以适用于新装修用户和已装用户。 第三类——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充分利用现有的电网,两端加以调制解调器,直接以50Hz 交流电为载波,再以数百KHz 的脉冲为调制信号,进行信号的传输与控制。 但是电力线载波技术本身的问题,出现在稳定性上,因为电力网络环境实在太糟糕,尤其是国内的电网,如果我们要实现足够稳定地在电力线上通讯,需要花费的代价太大,尽管后来PLC-BUS提高了一定的稳定性,但是仍旧难以达到稳定持续的通讯质量,况且电网环境变化多端,后期维护有点捉襟见肘。除此之外,电力线通讯还涉及到对公共电网的二次污染以及信息安全性的问题等。 根据2012年4月5日中国室内装饰协会智能化委员会《智能家居系统产品分类指导手册》的分类依据,智能家居系统产品共分为二十个分类:控制主机(集中控制器)Smarthome Control Center、智能照明系统Intelligent Lighting System(ILS)、电器控制系统Electrical Apparatus Control System(EACS)、家庭背景音乐Whole Home Audio(WHA)、家庭影院系统Speakers, A/V & Home Theater、对讲系统Video Door Phone(VDP)、视频监控Cameras and Surveillance、防盗报警Home Alarm System、电锁门禁Door Locks & Access Control、智能遮阳(电动窗帘)Intelligent Sunshading System/Electric Curtain、暖通空调系统Thermostats & HVAC Controls、太阳能与节能设备Solar & Energy Savers、自动抄表Automatic Meter Reading System(AMR)、智能家居软件Smarthome Software、家居布线系统Cable & Structured Wiring、家庭网络Home Networking、厨卫电视系统Kitchen TV & Bathroom Built-In TV System、运动与健康监测Exercise and Health Monitoring、花草自动浇灌Automatic Watering Circuit、宠物照看与动物管制Pet Care & Pest Control。 二. 智能家居技术的专利申请状况 本文对国内外智能家居技术的专利申请进行了全面的检索和分析,以期反映智能家居技术的专利分布状况。检索工作所基于的数据库包括CNPAT数据库、WPI数据库,其中,CNPAT数据库收录了自1985年以来的全部中国专利数据,WPI数据库收录了美国、欧洲、日本、韩国、中国等42个国家、地区和组织的专利文献。由于发明专利申请一般在申请日之后18个月公开,因此,部分相关专利申请可能处于未被公开状态而没有被统计。 1.历年申请量

专利技术背景

背景技术首先要写你所申报专利的领域,里面要说明相对于这个专利的一些不足,或者存在的问题,还要简单的写出以后技术的相关结构和方法 比如,你写的GPS 先写GPS的领域过程中是怎么时候导航的,然后说明以前的GPS导航的一些不足,缺陷,或者急于要解决的问题,在写的过程中最好把GPS的工作原理或者方法写一下 其实很简单,抓住一点就行了,一是以前的现有技术,二是存在的问题,缺陷,弊端,三是由于问题所产生的不良效果 因为这个是要和你下面文件的有益效果相对应的,你在有益效果中要针对背景技术的问题写明你的专利有哪些好的效果,解决了哪些问题 哪不懂的再问 专利技术背景包括: 一、相关技术背景(背景技术) 1、简介该技术领域的发展; 2、解释相关关键技术; 注意:对于理解发明内容没有帮助的不要提供。 二、与本发明相近的现有实现方案(现有技术) 1、简介与本发明相关的现有技术 2、介绍现有技术的技术方案 注意:只提供相关现有技术,不相关的不提供,如果该现有技术的缺点或不足正是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则为相关现有技术,否则为非相关现有技术;应结合附图,用文字对实现方案进行描述;应详细介绍,以不需再去看文献即可领会该技术内容为准,如果现有技术出自专利、期刊、书籍,则提供出处。 3、解析现有技术的缺点 根据本发明的优点来找对应的缺点; 本发明不能解决的问题,不需要提供; 现有技术中的问题可以是成本高、误码率高、反应速度慢等类似的问题,但因具体技术领域而异。如果由多篇现有技术与本发明十分相关,可以以上述类似方式分别描述。 背景技术一般来说要描述与该发明最接近的现有技术的情况,还需要客观地描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超高频RFID核心技术专利介绍

电子知识 超高频RFID技术具有能一次性读取多个标签、穿透性强、可多次读写、数据的记忆容量大,无源电子标签成本低,体积小,使用方便,可靠性和寿命高等特点,得到了世界各国的重视。 超高频RFID的核心技术主要包括:防碰撞算法、低功耗芯片设计、UHF电子标签天线设计、测试认证等方面。国内在超高频自动识别技术研发上滞后国际2-3年,虽形成一批专利技术,但数量较少。以下简要介绍这些技术在中国申请,并已经公开或授权的相关专利。 1、防碰撞算法(Anti-Collision Algorithm) 1)深圳市当代通信技术有限公司2007年2月申请的中国发明专利(CN101013465)涉及一种超高频远距离自动识别系统中的多标签防碰撞算法,该算法是根据标签返回数据碰撞的情况,动态调整Q值,其包括如下步骤:a、预设Q值为0~15;b、读写器发QUERY(查询)命令并接收标签返回;c、读写器发送2的Q次方个QUERY REP(查询应答)命令;d、经过步骤a、b、c后,碰撞计数为0,则标签读取过程结束;如果碰撞次数不为0,则根据碰撞次数确定下一次QUERY命令的Q值,重复步骤a、b、c。动态Q值通过如下方法确定:a、估算标签的数量值;b、根据标签数量的估算值和计算概率的幂和幂指数运算,求其以2为底的指数,即为新的Q值。该发明可实现超高频远距离自动识别系统中的多标签的无遗漏完全读取,并且具有较高的读取效率。 2)复旦大学2007年12月申请的中国发明专利(CN101183422),公开了一种结合Bit-Slot和ID-Slot的随机型防碰撞算法。首先,标签随机选择一个slot反馈1位确认指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