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将伐颛臾学案附标准答案

季氏将伐颛臾学案附标准答案
季氏将伐颛臾学案附标准答案

《季氏将伐颛臾》

【学习目标】

1.了解《论语》语录体散文的特点,积累“是、疾、见、过”四个文言实词在文中的义项,积累两种句式:表委婉语气的“无乃……与”和表示反问语气的“何(以)……为”。

2.学习引用名言和运用比喻来增强说服力的特点。

3.理解课文大意,了解孔子“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政治思想和用仁义教化使“远人”归服的主张。

【知识链接】

1、孔子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家,中国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他被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他首开私人办学讲学之风,相传有学生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孔子思想

①政治:反对暴政,主张仁政,“礼治”

②修身:“克己复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③伦理思想:“仁”(孔子思想核心),“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④政治思想:维护封建等级制正统思想。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⑤教育:主张“因材施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⑥品德:“温、良、恭、俭、让”(“温”是温和的,平和的;“良”是善良的、道德的;“恭”是恭敬的,严肃的;“俭”是不浪费的;“让”是谦让友好的、理性的。)

2、《论语》简介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及其他的弟子们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合称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

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3、背景简介: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公室日趋衰败。三大家族共同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是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己不利。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自学导航】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颛臾

..( )()社稷.() 虎兕.()

柙.( ) 椟.()干戈.()固而近于费.()2、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词:

(1)季氏将有事

..于颛臾( )

(2)无乃尔是过.与( )

(3)陈力就列

....,不能者

止.( )( )( )( )

(4)固.而近于费 ( )

(5)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

(6)不患.寡而患不均 ( )

(7)无乃尔是过与. ( )

【文本研习】

1、阅读第一段,孔子为什么反对季氏攻打颛臾,文中他说了哪些理由?

2、阅读第二段,冉有在老师的责问下,把责任推到了季氏身上,对于冉有推卸责任的态度,孔子是用什么方法驳斥的?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