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感训练模式下的外语阅读教学

语感训练模式下的外语阅读教学
语感训练模式下的外语阅读教学

语感训练模式下的外语阅读教学

摘要:阅读教学是外语教学的主要内容,阅读能力的培养主要来自对阅读文本语篇的感悟力即语感的培养。培养学生语感能力是阅读教学的关键所在。基于语感训练模式下的阅读教学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采用量化模式、强调朗读和背诵、培养学生对字词的感受力和掌握阅读策略。

关键词:阅读教学;阅读能力;英语语感;语感培养

收稿日期:2007-10-13

一、引言

语感及语感培养一直是语言教学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但对语感概念的界定却是各有其见,其中一个基本的共识,即语感是一种认识功能和心理活动过程。语感对语言信息的感知和把握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观察和思考,它反映的是一个人的语言功底、智力水平和思想品格,一个人的审美情趣、文学修养、生活交际技能等诸多因素都可通过语感能力展现出来。语感能力是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包括“学习”和“习得”语言和言语)形成的一种心理能力。语感教学作为一种教学理念,为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课题。

二、阅读中的英语语感

阅读能力包括三个方面:读者对阅读文本准确而透彻的理解力;读者对文本牢固而准确的记忆力;读者对文本敏锐而正确的反应力。这三种能力的培养主要来自对阅读文本语篇的感悟力即语感的培养。

语感在阅读中表现为感悟性、联想性、多维性和创造性。

三、基于语感训练模式下的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始终是外语教学的主要内容。笔者曾于2006年3月对自己施教的152名非英语专业二年级的大学生就他们的英语阅读技能和阅读障碍进行过问卷调查。调查发现,学生由于阅读量少,导致所接融的话题面狭窄,了解的外国文化知识也少,相应的扩大单词量的速度也慢,所以阅读中生词多、文化背景差异、文章话题不熟悉等就成了学生阅读的主要障碍,从而也导致了学生阅读技能提高缓慢。阅读能力的提高是靠阅读者去锱铢积累,不可能靠精读或精讲某一本教材就能一蹴而就的。阅读教学的根本点应使学生增强对阅读内容和形式的感受力,教师是这一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参与者和消息提供者,其主要任务应该是组织、启发、引导学生感受语言载体,把文质兼美的课文语言转化为学生的语感材料。那么,如何将语感教学模式应用于阅读教学中呢?

1.采用量化模式

课外阅读基本课型教学模式

东台市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基本课型教学模式东台市第一小学

目录 第一部分基本课型概述 (1) 第二部分各课型教学模式及操作说明 (2) 第一节读物推介课 (2) 第二节读中交流指导课 (2) 第三节成果汇报课 (4) 第三部分典型课例教学设计 (5) 《汤姆.索亚历险记》推介课教学设计 (5) 《乌丢丢的奇遇》读中交流指导课教学设计 (6) 《三国演义》读书成果汇报课教案设计 (9)

第一部分基本课型概述 一、依据不同分类标准的课型划分 依据文本体裁,可分为诗歌阅读课,基本课型有诗歌诵读课、赏析课、读写课、诗配画欣赏课、诗歌阅读链接课等;故事阅读课,基本课型有故事复述课、赏析课、表演课、续编课、画故事课等;小说阅读课,基本课型有小说赏析课、名著导读课、表演课、创编课等。 依据教学活动方式分类,可分为读物推荐课,基本课型有诗歌、故事、小说的推荐课;方法指导课,基本课型有读书笔记指导课、阅读方法专题指导课等;交流赏析课,基本课型有诗歌、故事、小说的赏析课;成果展示课,基本课型有诗歌诵读课、故事表演课、读书知识竞赛课、读书演讲课等。 依据文本蕴含的主题分类,可分为母爱类主题、爱国类主题、诚信类主题、友情类主题等。 二、基本课型的确定 1.课型划分的交叉与融合 李政涛教授指出,“课型划分的复杂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同维度之间常常有交叉”,“二是每一课型都可划分出不同的等级”,有时为了使课型分类更为简洁清晰,“可将其划分为基本式课型和变式课型”。 我们尝试着将课外阅读校本课程的指导课课型进行分类,由于划分的基点不同,分成了三大类,但是这三大类中其实是有交叉的,比如经典诗歌指导课课型中也可因教学形式的不同再划分出经典诗歌推荐课、交流赏析课、成果展示课;而经典小说指导课课型也可由于主题的不同选择划分出诚信主题的、勇敢主题的、成长主题、爱国主题的等等课型。另外每一大类下的小类还可划分得更为明晰,于是就有了上文中各类课型下的基本课型。因此课型的划分其实是既有交叉又是融合的。 2.课外阅读指导的基本课型 我们认为可将依据教学活动方式分类的读物推介课、交流赏析课、成果展示课这三种课型作为课外阅读指导的基本课型。 (1)三课型的涵盖面广 以教学活动方式分类的三种课型,可以涵盖以文本体裁及主题内容划分的几种课型。 (2)三课型可体现一篇文章及整本书的阅读过程 一般地说,指导学生阅读一篇或一部经典作品,要经历这样的过程,即读物推荐,引导学生认识经典,注重读书方法的点拨;交流赏析,师生、生生互动,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提升阅读的品位,让思维产生碰撞;成果展示,用各种形式展示读书成果,分享阅读的喜悦之情。

如何进行语感训练

如何进行语感训练 语感是人对语言直觉感知、领悟、把握的能力,也就是对语言敏锐的感觉。由于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因此要培养语感就必须设法引导学生理解所学的材料,从而打开知识的大门。实践证明,富有启发性的提问和各种练习,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学生进入“愤”“悱”的心理状态时,教师针对教学内容,适时进行启发性的提问,采用多种方式训练学生的语感,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一、通过语音启发 如:在古诗《绝句》的教学中,我提问学生:从“黄鹂”和“白鹭”的名称中,你能知道它们有什么特点吗?由于学生一时回答不上来,为此我就在朗读时把“黄”和“白”处理成重音,从而减缓了学生思维的坡度,使学生悟出了“白鹭的羽毛是洁白的,黄鹂的羽毛是黄色的”,从而想象出了诗中色彩明丽的画面。 二、借助图示启发 如:同样是在古诗《绝句》的教学中,我通过简笔画让学生理解“窗含西岭千秋雪”的“含”字的意思:首先画出白雪覆盖的山岭,然后在雪岭的四周画一个方框。这时,学生很自然地理解了“含”的准确意义。再如:在诗歌《瀑布》的教学中,当读到“啊,我看见了瀑布的全身!”时,我边读边将一幅放大的瀑布图迅速展开,让学生如同身临其境,使他们很自然地理解了“啊”字所表达的惊喜之情。 三、联系实际启发 如:理解《太阳》一文中“一百三十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一句的说明方法时,我叫一名学生与我并排而立,让其他学生说出我俩谁高谁矮,然后让他们说说是怎么知道的。这样,学生自然就能悟出“作比较”的答案来,同时会把这种方法迁移到当前的教学内容上。 四、上下照应启发 有些词语的意思课文中就有答案,只要认真研读文中的前后联系就会得到结论。遇到这种情况,可以启发学生把上下文照应起来思考,领会其思想内容,感悟其情感。如:在《惊弓之鸟》的教学中,可以运用这种方法启发学生理解:“惊弓之鸟”是什么意思?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学生通过看课文,可以得出:从“它一听到弦响,心里很害怕,就拼命往高处飞”就可以知道“惊弓之鸟”是害怕弓弦响的鸟。 五、诱导想象启发 对于一些诗句、比喻句、拟人句等的含义,可以通过想象或联想,调动原有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来把握。如:在《我的战友邱少云》的教学中,对“邱少云像千

探索阅读教学新模式

探索阅读教学新模式 阅读教学的新理念(新概念、新观念)的落实,必须以探索建立起新的阅读教学模式,包括不同阅读课型的教学模式和不同类型课文的教学模式)作支撑。 (一)不同阅读课型的教学模式 课型是按照课的目的任务的不同和课的结构(指一个课题的整个教学活动是由哪几个基本环节组成的)的区别而划分的;不同课型的性质、任务对教学步骤(教学模式)有直接的制约作用。为落实阅读教学的新理念、增强阅读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可将小学阅读教学划分为精读课、略读课、学习指导课和课外阅读指导课四种类型。 1、精读课 (1)特征及任务:精读课是以深读为基础、以全面训练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综合性阅读课型;教学任务包括阅读理解、情感陶冶、知识习得、语言积累和语言运用几个方面,以培养语文能力核心。 (2)模式或步骤: ①粗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学程序:上课伊始,可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一定情境,以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动机和兴趣;接着指导学生默读和浏览课文,要求学生读准生字、读顺课文、思考、议论“这篇课文主要说了哪几件事情”这样的带整体把握的问题。这样安排的目的是:要使学生从整体上(不是只从一点或一个侧面)形成对课文的感性认识,并能初步提出一些自己尚未弄懂的问题。 操作要领:一是要想方设法把学生发动起来,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读课文、提问题;二是要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而不是只得到点滴的观感。 ②精读课文,深入感悟: 教学要求:“深入感悟”是指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人物情感和重要词句有比较深刻的感受和领悟。而要达到这一要求,学生必须精读课文(精读:是指围绕课文的重点而深读,而深读的展开有赖于关键问题的提出,关键问题的解决是衡量深读效果的主要标志;关键问题应产生于课文的重点部分,应反映学生原有的认识水平和情感态度与课文重点部分的要求之间的差距或矛盾,应含有让学生思考的空间或进行探究的余地;关键问题的表述应具有概括性和启发性)。 操作要领:一是师生要善于提出问题和归纳问题;二是引领学生围绕所提出的关键问题反复阅读课文(读,既要保证读的时间,又要注重读的质量,要指导学生采用有感情的朗读、精读与默读、分小组读、找伙伴读、男女生赛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阅读方式来实现“读”的目标;同时要指导学生把读与思结合起来,能抓住所提出的关键问题在读中思考、读中讨论和读中体验,能围绕关键问题抓住重点段落、重要句子和关键词汇在反复阅读中体会其要义,能在朗读过程中认真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及事物的矛盾,切实提高有感情朗读的水平);三是教师的指导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不以教案牵着学生走,而须根据学情的变化来调整教案。 ③研读品读,深层体悟: 教学要求:教材选偏的精读课文中,有一批涵义很深的课文。这些课文不仅有表层的描述,而且有深层的意蕴。如,描写事物的,以事喻理或托物言志;描写景物的,寄景抒情;描写人物感情的,则情中有情……学生要学懂这些课文时,必须采取一个重要步骤,那就是要通过对重点

低年级阅读教学基本模式

低年级阅读教学基本模式 这里的“低年级”主要指一年级下学期和二年级阶段,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一年级第一学期的阅读应以教师的指导为主。 一、激趣导课 可针对课文内容借助小故事、谜语、画面、多媒体情景等导入新课,激发儿童的读书兴趣。 二、自读课文,标注生字。 一年级轻声读为主,从二年级第一学期开始逐步过渡到默读,注意这里所说的“生字”主要是指学生暂时不会读的字,而不是生字表中的生字,切不可让学生到书中去找生字表中的字。这些读不准的字标出来后,要求学生对照拼音或请教老师、同学,把字音读准确,以此培养低年级儿童自主识字的水平。 三、检查读书,纠正字音。 主要是采用指名朗读的方法,检查了解学生对生字读音的掌握情况,体现低年级在语言环境中识字的基本规律,这个环节的朗读一般应指定中下游的学生,以便于发现错误读音即时纠正。要检查读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读通课文,达到“读通”的要求,对读不准的字音或读不通的句子。 四、集中识字,强化读音。 可先读带有生字的词语,然后直接认读生字,逐步减缓识字坡度。要根据字形特点,适当鼓励学生使用已有识字或生活经验创造性识

字。 五、指导朗读,读中悟情。 低年级阶段的阅读要淡化理解,强化读书,突出“以读代讲”,读中感悟,在有感情的朗读中使学生享受语文的快乐,激发学生的语文兴趣。对重点的词、句可结合朗读指导实行适当理解,目的在于更好地读出感情。 六、总结课文,激发情趣。 低年级阶段的总结应淡化写法,强化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促动学生与课文的共鸣。可通过“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喜欢?”“学了课文你想说句什么?”“假如有一天你来到了这个地方会怎么做?”等,促使学生更好地走进课文情境,进而享受读书情趣,同时发展低年级学生的口语交际水平。 七、自由朗读,熟读成诵。 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讲解,少提不必要的问题,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自由朗读,享受课文,对语言很美的课文或片断要力求熟读成诵,最终强化学生的语言积累。 八、巩固练习 这个阶段主要有三大任务: 1、检查朗读(或背诵) 这里主要是通过度角色朗读、接读、赛读、相互检查背诵等形式提升学生的朗读水平,使学生进一步享受读书的乐趣,并进一步强化语言积累。

语感训练

语感训练,想说爱你不容易 福州市融侨小学洪晓榕内容提要:在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具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必须提倡“厚积”而“薄发”。“厚积”就是要“以人为本,给学生充分读的时间,精心设计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读,在细嚼慢咽中直观了其形象感,体悟了其情味感、品出了其意蕴感;“薄发”就是语言文字的倾吐与表达,其形式是说和写,从而达到出口成章,下笔成文的理想境界。 关键词:多读慢品乐说常写 语感就是人对语言的一种感受能力、领悟能力、是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它在语文的学习中有着重要作用。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渐能驾驭文字。”那么如何在教学与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呢?我认为大量的阅读和积累是培养学生语感的行之有效的途径。俗话说:“为学之道在厚积而薄发。”语文学习的“积”就是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积累与吸收,其途径是听和记,主要依赖于读;语文学习的“发”就是语言文字的倾吐和表达,其形成是说与写,出口成章、下笔成文是“发”的理想境界。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因此,我通过不断地实践和反思,努力探索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进而归纳以下几点: 一、多读,激发语感。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给学生充分读的时间,要精心设计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读,使学生始终处于读书的享受之中。在语文课上朗读是学生接触和感受课文语言最经常、最重要的方式。古人

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强调了朗读对训练语感的有效性。因此在课堂中我们应该始终将朗读放在第一位。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都能做到以读为本。初读时,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语言;精读时,让学生仔细品味,领悟课文语言;熟读时,让学生能将优美的语言装进脑里,充实自己的语言储备。总之,课堂中一定要保证读的时间,读的方法,读的质量,将朗读与感悟、积累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例如:我在教学《乡下人家》时,就将诵读贯穿始终。初读,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你从文字中发现了几幅画面。然后是品读,让学生默读课文,体会乡下人家的一道道风景到底独特、迷人在哪呢?如:品读“雨后春笋”这幅美丽画面时,我是这样引导: 师:同学们,这句话中哪个词最有意思呢? 生:我找到的是“探”,这个词很有意思。 师:说说看。 生:这是个拟人句,“探”写出了竹笋的好奇。 师:请你们做一做“探”的动作,体会体会“探”时的心情。 (学生兴致盎然) 师:带着这样的感受读一读这句话。 “几场春雨过后……成群地探出头来。” 师:你们探出头来看到了什么? 生1:看到了觅食的鸡。 生2:看到了耸着尾巴的雄鸡。

浅谈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及训练方法

浅谈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 作用及训练方法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项基础性重要训练项目。所谓朗读,就是用爽朗生动的标准语音,把书面上用文字写出的成段、成篇的文章作品念出来,成为有声的语言,使许多人听见后,了解并接受,不仅产生等同于书面作品的表达效果,还可以由于声音的运动,增强效果,得到更深刻的感受。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语文课堂教学应以学生读书为主,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由此可见,通过朗读,可以把平面的文字化为立体的声音,使文字表达的内容具体可感,不仅如此,在朗读过程中,文章的风采格调、逻辑脉络、语言表达方式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都会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加强朗读训练,有助于学生积累词汇句式、发展智力、提高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更可以让学生从中受到品德教育、审美教育,从而形成健康的心里。 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由于太过于重视“讲”,而忽视了学生主观能动的“读”,教师在教学中不能辩证地处理“听、说、写”的内在联系,不注重对学生进行语文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学出现这样的局面,其根本原因就是忽视了语文教学中的起点,即

学生对课文的“熟读”。一篇课文的学习,总少不了串讲,少不了繁琐的语句分析,学生只是围着老师的问题、讲解在转,“读”则几乎成了一种过场,一篇课文讲完了,可学生甚至连课文都读不通,听记的那些所谓“理解”和“体会”,全都是老师“讲”出来的。这样一来,学生的语文能力停滞不前,仍然不会“说话”,不会“作文”,根本原因就是学生读得太少了,自己理解体会得太少了,语言积累得太少了,所以,作为语文老师,应该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多让学生去读,真正地发挥朗读的作用,让学生从实践中品尝到朗读的甜头和乐趣,体会到主动学习的快乐,圆满完成语文教学任务。 综上所述,朗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扮演着不可替代得角色,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朗读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朗读训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基本口头表达技能,也可以培养学生掌握主动理解课文的学习方法,从而更深入的去理解、消化课文。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更好地进行朗读训练,从而形成系统、科学、特色、高效的朗读教学呢?以下是笔者在长期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加强朗读训练的方法。 一、培养朗读兴趣,感知多彩语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朗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才会乐意去认真投入地朗读。小学生是培养兴趣爱好的最佳时期,只要有了兴趣,他们就会十分专心的去做某件事情,朗读

加强语感训练 培养语文能力

加强语感训练培养语文能力 发表时间:2010-10-26T14:57:09.53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0年第10期供稿作者:宋广军 [导读] 对于小学生而言,小学语文正是语言材料积累的起步时期。 宋广军江苏省盱眙县官滩中心小学211703 当前,在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许多老师并没有把语感培养放在应有的位置,教学中把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或支离破碎地分析字词句、剖析段篇结构的现象还比较严重,不能适应当前新课改的要求,因此,重提“语感训练”是非常必要的。什么是语感呢?所谓语感是指对语言文字正确、敏锐、丰富的感受力,是由语言文字而引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和认识活动的过程,是人们直觉地感受、领悟、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 早在30年代,我国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夏沔尊先生就认为“语感是一切文字的基础”,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文学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紧要的是语感训练”。语感是理解文字的基础,是思想认识通向作者心灵的桥梁,是训练学生感知语言之精妙、洞察语言之精髓、把握语言之理趣的金钥匙。 我在语感教学的研究中,注意在挖掘传统的语文教育理论的同时,在教学中多方尝试,摸索出一些切实可行的训练方法,以期加强语感训练、提高语文能力。 一、强化朗读背诵的练习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咏”。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文人是非常重视吟诗、诵诗之功的。而小学语文课本的编写也非常注意这一要求。因为吟诵一篇文章,必须依据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错落有致地变用高低、强弱、缓急的语调,才能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曲折婉转地表达出来,才会使人耳与心谋,得到深切的理解。 在课堂教学中,我十分注意采用富有感情的范读、示范朗读声像碟片等作为“导读”,让学生体味、模仿,同时进行必要的指导,并使他们在反复吟诵中达到“自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的艺术效果,从而提高他们对语言文字直接的敏锐的准确的感受能力,提高对整篇文章的感情色彩和感情倾向的感受能力。 在引起学生感情共鸣的基础上,我还会指导学生进行多读的训练。多读,我通常采用的训练方法之一是一篇多读。我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心理特征,向他们推荐了《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及名人青少年时代的书。通过指导朗读,我感觉到读对学生强烈敏锐的语感的形成是大有益处的。 二、做好分析讲解的工作 语感愈强烈、愈敏锐的学生,对课文所描写的形象就愈鲜明、愈具体。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真正准确地理解课文中的关键性词语,引导学生逐步懂得赏析,这样,才有利于语感的形成。 如我在教学《咏柳》一课时是这样做的:先配乐朗读诗文,再分句讲读。先讲解关键词,再讲解诗句的意思,接着出示课件,看画面说出诗意,最后指导朗读。在词意、诗意的讲解过程中,注重听、说的基本训练。 例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一句,先提问“碧玉”是什么意思、“妆”是什么意思,接着说:“‘妆’是女字旁,与女性活动有关,是什么意思?”再讲解“一”是“满、全”的意思,“一树高”就是“高”的整棵树。在学生掌握字、词之后,让学生说出整句诗的意思,再问为什么用“碧玉”比喻“树”,这样的好处是什么。 最终,使学生感知了古诗的优美意境,体会了作者热爱春天,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增强了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力。 三、重视语言材料的积累 对于小学生而言,小学语文正是语言材料积累的起步时期。在这个时期如能养成积累词句的良好习惯,对培养语文能力无疑是大有好处的。为了扩大学生的阅读量,除结合课文向学生推荐有益的书籍外,我还动员学生自带各种儿童报刊,组织学生开展了多种多样的活动,有古诗朗诵会、讲故事比赛、小小读书讨论会,还有出手抄报、展览读书笔记本等形式。对工词丽句、精彩段落、优篇新篇要勤搜集常摘抄,处处留心学语言。 四、抓好说写实践的环节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语感是在实践中锤炼而成的。语感的训练要注重指导练习,包括练习说话、写话、写片断、写文章。为了促使语感的形成,在平时的作文课上,我会一边演示,一边指导观察、思考、想象,并鼓励帮助学生字斟句酌地锤炼语句,反复推敲,寻找最能表达和反映中心的字、词、句。在这样的作文课上,学生不仅“有话可说”,而且“想说、要说”,口述笔写成了生活中的一种需要。 我还十分注意学生在平时回答问题或作文中,是否有不规范或用词不当的语言现象;同时,我十分注意看图说文、看图作文、仿作练笔的实践……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总之,我认为教师应把握住小学生语言发展的特点,促进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互相发展和提高。

阅读教学模式

“激合展结”四部曲 ——阅读教学模式初探 “高效课堂”是指在40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教师通过组织、引起、维持、促进和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后,师生得到的最大化的发展。简单说,“高效课堂”就是用尽可能少的时间获取最大教学效益的教学活动。这里的高效不仅是教师高效的讲解,更多的是指向学生高效的学习,指向师生在共同参与的学习活动的过程中知识、技能、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的最大化发展。 而在城关区全面推广高效课堂教学理念以来,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在课堂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的自主参与,把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一般采用的是激----合--- 展----结的四部曲教学模式。 一、激 在学习中,我结合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可以有意识地精心设计一些对理解课文有帮助,又有情趣的内容,在启发、质疑、解疑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自己去尝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参与解决问题,探索研究问题,努力使学生更多更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和能力。创设情境,激发求知就是为了知识学习作准备,同时养

成一种习惯。 1.激疑求知 教学新课时,教师宜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大脑处于积极思维状态,通过潜心阅读课文去思考问题。“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其可贵之处在于探理求源,继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只要学生产生了疑问,教师便可因势利导,引导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思考,仔细揣摩文章的内涵。 2.激趣求知 陶行知先生认为“学生有了兴味,就会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浓厚的学习兴趣能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因此,教师抓住文章趣处,进行巧妙点拨,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3.激情求知 教师充满激情的讲述,同样可以调动起学生美好的情感,使他们感同身受,带着愉悦的情感投入到学习实践中去。比如在教学六年级《中华少年》时,教师以饱含深情的语调,用诗一般的语言去感染学生:“同学们,我们所生活的国度,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勤劳淳朴的人民,富饶美丽的土地,我们可以观赏景色秀丽的祖国山河,可以倾听万马奔腾的前进号角。祖国啊,你如此伟大,请允许我们唱出心中的骄傲——中华少年”学生的情感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对祖国

阅读教学模式.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使比较抽象的教学理论,转化成教师容易理解和掌握的实施方案,有助于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益。教学模式搭起了一座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为日常教学提供一个比较完整的框架。“自主交互式”模式是在课改期间,经过不断的实践、反思和研究,提炼出来的比较适合小语课堂教学实际的一种基本的教学思路。 一、模式的含义 “自主交互式”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是指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前提下,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知识、发展智能、完善人格。让学生在参与中生动活泼地发展,在发展中积极主动地参与,人人都有参与和发展的机会。主要是通过学生的自读、自悟、自议、自得,实现学习效果的最优化。 二、模式的目标 1.着力体现“三个维度”目标 教师要围绕“三个维度”设计教学目标,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2.坚决树立学生主体意识 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采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措施,创设吸引学生学习的教学情境及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切实提高个人的语文能力。 3.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特点

引导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构建语文知识,形成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习作能力及语文综合性学习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模式的指导思想 1.在参与中获得知识。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应该是活动。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放手让学生参与动手、动口、动脑,完善他们的语文基础知识结构。通过读,能背诵课文,积累语言材料;通过思,能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品味文章的思想内涵;通过记,能消化吸收课文中的字、词、句、段、篇等知识要素。 2.在参与中发展智能。即发展学生的能力。语文教学过程,应成为学生获得充分发展的过程。也就是说,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不仅要学习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3.在参与中完善人格。参与是一个人生存的一种基本能力。对小学生进行长期的、正确的参与行为训练,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而且对他们将来形成良好的生活工作态度、道德情感、社会责任感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参与作为一种行为方式,存在于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参与作为一种人格品质,完善于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因此,参与过程本身就包含着一系列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要求。此教学模式意图使学生在自主参与交流互动的同时,学会知识、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生存,最终能主动发展。 四、模式的基本特征

加强语感训练,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加强语感训练,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发表时间:2013-09-10T10:57:37.687Z 来源:《科学教育前沿》2013年第8期供稿作者:王莉 [导读] 只要我们认真钻研教材,不难发现在现行的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可以用来培养学生的语感。 王莉(河北省隆尧县第二实验小学河北邢台 055350)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会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是语文教学的特殊任务。加强语感训练,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结合教育教学实践,就如何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作以下探讨。 【关键词】朗读语感教材写作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3)08-051-02 所谓语感,简言之,就是对语言较准确、细微、敏锐的感知、领悟和把握能力。研读《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不难发现《标准》对语感培养的重视,"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会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吕叔湘先生也认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是语文教学的特殊任务。加强语感训练,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下面就如何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初步获得语感。 "以读为主"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精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从某种程度上提示我们提高学生的语感的基本方式是读。而今,在校园内已很难享受到琅琅书声的快慰。在课堂上,我们老师往往讲得太多,很少有机会让学生读。于是,学生对于一篇较简单的文章都无法读得准确、流利,更难有感情了。 因此,我认为我们应该更多地化些时间在训练朗读上。"读"能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耳濡"的语言环境,化无声为有声,变间接为直接,可以调动各种感官一齐活动,是帮助学生找到语感,抓住语感的有效途径。我们在训练朗读时,要在课堂中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多读书,充分利用机会让学生通过朗读、默读、复读、赛读、整体读、部分读、引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从读中得到感悟,训练语感。 在通过朗读培养学生语感的教学中,同时也要提倡教师范读。"模仿是儿童的天性",教师富有技法的声情并茂的范读是对学生语感有效的训练。成功的范读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把握好重音、停顿、语调、节奏、语气等语感的技法,促进对语言的感受力,在教师创设的语言氛围中揣摩、品味、体会用词的唯一性和完美性,从而准确地把握课文内容。 二、挖掘教材因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 只要我们认真钻研教材,不难发现在现行的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可以用来培养学生的语感。如果我们把握得当,就可以多渠道,多层面地对学生进行语感的培养。一如既往,经过长期的良好语言实践的熏陶,潜移默化,便形成较强的语感。 1、阅读分析课文内容时注重形象分析 汉语的意蕴深刻含蓄,有的真可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确,有不少东西我们能体会到其中的奥妙,却很难用语言表达清楚。在语文教学中这些只能意会的东西,我们在分析课文时,往往没能把握好,常常仅仅对文章的情节分析得淋漓尽致,而忽视了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揣摩,学生学到的是一些理性化的东西,不是活生生的形象体验,从而导致在课堂上,教师越讲越多,学生越学越糊涂,终不得悟。如教学《猫》一文第一课时,如果我们只偏重于情节分析,学生学到的是"性格古怪、老实、贪玩、尽职"这些没有生气的东西。而我们若是在教学中让学生反复朗读,仔细体味一下的话,便能让学生感受到这猫的可爱,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渗透于字里行间,从中让学生体会到文章用词的准确性。 2、利用课后习题进行语感培养 课后习题类型很多,有不少是关于用词准确性和句式变换的练习,我们稍加润色,便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 (1)近义词选择填空 这里不讲近义词填空练习的一般程式,着重讲讲学生自由填空后,如何体会比较,从而达到完善。如第五册练习中有一题是"雄壮"或"雄伟"填空:广场北面是()的天安门城楼。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一首()的进行曲。由于学生学过《北京》一文,完成这一习题没有什么难的。但我们也不能因此而感到满足,应该让学生读句子体会,若第一个句子用雄壮,而第二个句子用雄伟,行不行?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明白到雄伟是指气派大,而雄壮则指声势大。这样通过近义词的比较,让学生具休地把握语言的准确、贴切。 (2)反问句与陈述句的互换 反问句与陈述句的互换时,要求达到基本不改变原意。言下之意,便是反问句与陈述句在互换过程中有些意思稍稍有点改变了。那么变得是什么呢?我们不妨让学生在完成改写句式的同时进行朗读比较,体会反问句与陈述句有什么不同,从而引导学生平时在运用句式时应考虑语气的轻重。 (3)改病句练习 学生在改病句的时候,往往会不知道错在哪里,或者不知该如何修改。作为教师则应考虑如何设法帮助他们发现错误,并纠正错误,不能急于告诉他们答案。不妨先让学生读读句子,一遍不行再读,找到问题的症结,便可以对症下药,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修改,最后集体交流、评讲,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为什么错了,从而培养并提高他们的语感。 三、以写作为中心,增强学生的语感 阅读是理解语言的阶段,而写作则是运用语言的阶段。因而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还应渗透于写作训练之中。 1、读写结合,进行课堂练笔 小学生的模仿力很强,而选入小学课本中的文章都是一些经典之作,是写作的范文。在教学生理解课文的同时,进行恰当的写作练习,不失为一种提高写作水平,增强语感的有效途径。对学生来说,通过读文掌握丰富的词汇,精词炼句、谋篇布局的表达方式以用修辞

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试论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朗读指导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要加强朗读训练,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朗读是语文的教学的重头戏,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是训练学生语感的主要途径。同时,朗读对于阅读教学至关重要,如果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于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准确领会作者的意图是大有益处的。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加强感情地朗读训练,是上好语文课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曾明确要求:“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要求“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 当然这里的朗读并非指一般意义上的读书,而是指有感情地朗读、品位意蕴的轻声地美读、发挥想象的“戏剧化”的朗读,所以不论从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还是人文性的角度来讲,有感情地朗读都是必不可少的目标之一。从这一层意义上来说,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在小学,尤其是中低年级,当学生学完一篇课文,如果还不能做到很好地朗读(正确、流利、有感情),那么“学”和“教”的基本任务就没有完成好。 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形成一条有效的朗读指导途径呢?笔者就自己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朗读指导方面作的一些粗浅的尝试,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教师范读,激发学生朗读的激情 范读能帮助学生正音,培养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感情,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有助于培养学生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能力。有声有色的朗读,会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作品中的优美、准确、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尤其使学生着迷,范读传达着教师本人的态度,范读时的鲜明的爱憎,强烈地影响着学生,使他们的思想感情和教师发生共鸣。 叶圣陶曾指出:“教师的范读可以把文章的神情理趣在声调里传达出来,让学生耳与心谋,得到深切的了解。” 由于小学生的模仿性强,所以教师适时的范读是语文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部分。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 教师的范读不宜做作,不能故意拿腔拿调,应从自身的情感出发,以情感人,使学生如临其境,教师的感情和学生的感情引起共鸣。从而激发学生朗读的激情,使他们都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心态。 例如,我在教《清平乐村居》中,因为这是一首词,学生一时间无法把握朗诵时的感情,于是我利用一段恬静优美的古筝音乐创设情境,同时老师再配上声情并茂的朗诵,让学生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再慢慢地揣摩,化为己用。 再如《观潮》,潮来了“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于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抖起来。”

小学中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基本模式

“3+4”阅读教学 ——小学中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基本模式 一、理论依据 (一)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应该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的属性特征: 1.学习应该是积极的。学生在自觉的构建整合新的知识结构的过程中,他们的思维与行为都会表现得比较积极,教师的任务就是在承认学生学习积极主动的同时,如何更有效地强化他们的这一学习基础,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要讲究调动学生学习驱动力与激发学习兴趣的教学艺术。 2.学习应该是建构性的。学习是通过同化、顺应与平衡使学生逐步改变自己的原有认知结构的,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要符合学生认知过程的变化规律,研究在什么时候需要同化学生的思想观念,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需要使学生的观念产生顺应效用;酒要研究通过哪些途径、方法、手段去了解学生的原认知基础,以利于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提供有用的课程资源。 3.学习应该是累积性的。学生的学习不能一蹴而就,教师的教学应该循序渐进,在追求教学效率的同时,要注意学生学习的承受能力,要注意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靠大量的课外作业,靠挤占其他学科的课外学习时间所产生的教学效果不是真正的教学效果。教师的教学艺术就是要研究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较多的知识与技能。 4.学习应该是目标性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应该是目标、目的、行为的始发者。根据这一点仅仅由教师制定学生的学习目标就不符合学生为学习主体的理念,学习目标应该是教师与学生、课标与教材、资源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当然,教学目标的制定不必要每天都与学生进行商议而后才确定,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基于学生学习基础的,思想方法是有根据的。但是当教学过程中发现教学目标同学生的学习目标不相一致的时候,教师应该尊重学生是学习主体的理念。 5.学习应该是诊断性的。学习的诊断就是学习者对于学习效果的自我监控机制,就是检查判断学习过程中自己的积极追求是否与自己的学习目标相适应,教师在这方面应该扮演的角色就应该是经常用学习目标来提醒并引导学生的学习,以求不至于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过分地脱离学习目标,使得课堂气氛看起来比较热烈,但学习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6.学习应该是反思性的。反思是关于思维的思维过程,是自己对自己学习行为的理性范畴进行再思索的过程,可以使学习者自觉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与学习策略,教师教学艺术研究的着眼点就应该考虑,如何引导并为学生创设、提供学习反思的机会,如何养成学生反思性学习的习惯。 7.学习应该是探究性的。探究学习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比较重要的一种学习方式,学生应该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为学生创建独特而适宜的探究情景,探究的问题可以由教师向学生提供,但是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利用相关资源,查阅相关资料,分析现有的问题,思考拓展的问题,解决连带的问题,亲自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而不是直接从教师那里得到现成的结论性的知识。 8.学习应该是情景性的。学校学习的弊端往往就是缺乏真正适宜学生学习的真实情景,这就为教师更提出了一个教学艺术的难题,教师如何在基本脱离社会实践的环境中创设教学情景,使学生在学习前人积累的间接性知识的过程中,尽量参与较多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的所学知识能够回归生活,逐渐远离学习知识是为了参加考试的恶劣情景,改变学生实践能力低下的社会普遍问题。 9.学习应该是疑问性的。学习始于疑问,始于问题,学习的过程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就是问题解决的过程,只有在问题不断得到解决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才会表现出一定的积极性,否则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逐渐被磨灭。基于这一观点,教师的教学就应该时常思考如

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五步十环”基本模式简介

找准年段目标力求扎实高效 ——低年级阅读教学“五步十环”基本模式简介低年级的阅读课文,多以儿歌、童谣或故事呈现,大抵内容简单、语言朴素,学生乐读。目前,低年级语文教学存在目标定位不准,教学内容取舍不当,教学方法单调乏味、教师指导作用不突出等问题。现给大家推荐一套低年级阅读教学“五步十环”教学模式,供大家借鉴学习并灵活使用。 此模式主要针对一、二年级的阅读教学。“五步十环”即两课时中的五个步骤、十个环节。每步明确了具体任务,提示了教学操作的方法。第一课时包括前“三步六环”,第二课时包括后面“两步四环”。 第一步:导课板题,指导书写 两个环节:1.导入新课。2.板书课题。 具体任务:1.复习旧知。2.激趣导课。3.结合课题指导书写。 教学操作:1.检查朗读、背诵或板演、听写。2.猜谜、讲故事或设疑激趣导课。3.师板书课题,生书空,师相机指导重点生字的书写。 第一环:导入新课。 本环节包括“复习旧知”和“激趣导课”两项任务。复习旧知时2,主要涉及识字、写字和朗读三项内容,每节课选择一项即可。复习时以检查的方式全员参与为好。激趣导课时可采用讲故事、边描述边画简笔画、猜谜语等方式,更多的时候是直接导课,导课宜简洁干脆,不要拖泥带水。最后适当小结,时间不宜太长,3分钟为宜。 第二环:板书课题

要体现整合意识,把板书课题和指导写字、教学新词读音整合起来,教师边写边提示,如板书课题“我要的是葫芦“及时指导“我”字的主笔,“要”的长横,“葫芦”的读音。 第二步:初读课文,识字学词 三个环节:3.“三读课文”。4.识字学词。5.整体感知。 具体任务:1.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多种形式识字。3.初步感知内容,提取主要信息。 教学操作: 1.“三读课文”指教师示范读(或听录音)——学生自由读——检查指名读。 2.遵循生词认读(带拼音)——生字认读——带生字的其他词语认读规律。识字突出趣味性、游戏性和方法性,渗透思维训练。 3.教师简要概括内容并小结。 第三环:“三读课文” 第一学段强调“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 “三读课文”是指读书的三种形式,不是只读三遍课文。 二年级形式可变换形式,即学生作业读——检查指名读——教师范读。检查指名读时,可以用指名开火车读,每人读一个段落。这样能大面积的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便于了解学情,及时纠正朗读中存在的问题。 第四环:识字学词 识字要多种形式,突出趣味性、游戏性和方法性,渗透思维训练。一般可以按照教学操作中的流程来识字。遵循“字不离词”的认读规律,降低识字难度。一年级主要是识字,个别词语的意思可以借助图画和生活经验理解。二年级要关注到一些新词和新鲜句

训练语感_阅读附答案(2019江苏镇江中考试题)

训练语感阅读附答案(2019江苏镇江中考试题) 训练语感(节选) 叶圣陶 ①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查字典辞典是不够的。必需在日常糊口中随时留心,得到真实的经验,对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厚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类感觉通常叫做语感。 ②夏丏尊先生在一篇文章里讲到语感,有下面的一节说: 在语感锐敏的人的心理,赤不仅解作红色,夜不仅解作昼的反对吧。田园不仅解作种菜的处所,春雨不仅解作春季的雨吧。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但愿、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势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象征吧,真的糊口在此,真的文学也在此。 ③夏先生这篇文章提及的那些例子,如果单靠翻查字典,就得不到甚么深切的语感。惟有从糊口方面去体验,把糊口所得的一点一点累积起来,累积得越多,了解就越深切。直到自己的语感和作者并驾齐驱,那时候去鉴赏作品,就真能接近作者的旨趣了。 ④比方作者在作品中描述一个从事劳动,末了说那个人感到了健康的倦怠,这是很生动很实感的说法。然而语感欠敏锐的人就不觉得这个说法的有味,他想:倦怠就倦怠了,为甚么加之健康的这个形容词呢?莫非倦怠还有健康和不健康的分别吗?此外一个读者却不然了,他自己有过劳动的经验,觉得劳动后的倦怠确然和一味懒惰所感到的倦怠不同:一是发皇的、兴奋的,一是萎缩的、颓废的,前者尽管倦怠但有快感,后者却使四肢百骸都像销融了那样地不舒服。现

在看见作者写着健康的倦怠不由得拍手称赏,以为健康的这个形容词真有分寸,真不可少,这当儿的倦怠必需称为健康的倦怠,才转达出那个人的实感,才引得起读者阅历过的一样的实感。 ⑤这此外一个读者自然是语感敏锐的人了。他的语感为甚么会敏锐?就在意他有深切的糊口体验,他晓得一样叫做倦怠的有性质上的差别,他晓得劳动后的倦怠怎么适合于健康的这个形容词。 ⑥看了上面的例子,可见请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琢磨,而要把糊口经验联络到语言文字上去。一个人即便不豫备鉴赏文艺,也得训练语感,由于这于治事接物都有用途。为了鉴赏文艺,训练语感更是基本的筹备。有了这类筹备,才可以通过文字的桥梁,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选自《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有改动) 1.在如何训练语感方面,作者的主要观点是甚么?(2分) 2.第④段主要应用了哪些论证法子?论证了甚么观点?(3分) 3.作者对如何训练语感提出了很好的建议,请结合加点的字回答问题。(5分) (1)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这榆树先啸,来了雨,大榆树先就冒烟了。 萧红《呼兰河传》 (榆树怎么会啸呢?冒烟是怎么回事?)(2分)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院子里怎么会有积水?又怎么会有藻荇?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怎么的心情?)(3分) 【答案】 1.要把糊口经验联络到语言文字上去。

语文教学中朗读训练的重要性

语文教学中朗读训练的重要性 发表时间:2010-06-13T09:55:19.090Z 来源:《中外教育研究》2009年第11期供稿作者:段逢轩[导读]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说要读通句子。段逢轩辽宁省凌源市四合当中心小学 培养语文能力应当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下工夫。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 一、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说要读通句子。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 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对方言区的学生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如《草原》一文,老舍先生用亲身的经历向读者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以及草原上生活的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反复的朗读,从草原蓝蓝的天、绿绿的草,蓝天上的朵朵白云,草地上白色的羊群,这些明丽的色彩深刻体会“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体会“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同时也认识了“那么..那么..”、“既..又..,既..又..”的句式。又如教学《桂林山水》,通过朗读描写桂林山水的句子,漓江静、清、绿的水,桂林奇、秀、险的山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认识到用这种句式表情达意的妙处。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二、朗读有助于审美教育 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美丽的小兴安岭》、《火烧云》、《五彩池》、《观潮》、《草原》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如《火烧云》“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天空着了火。”“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通过朗读,学生脑海出现晚霞斜照大地的瑰丽的画面。“火烧云的变化极多,红通通的、金灿灿的..”“又像这个..又像那个..”诱发学生去观察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又如《观潮》,潮来了“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抖起来。”教师用绘声绘色的朗读,让学生感到这的确是“天下奇观”啊!文中作者把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朗读再现自然美,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诱发他们去想象,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 三、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想象、体会熊熊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燃烧的危急和痛苦。再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我”对战友被火烧的极度痛苦焦急的心情。而此时此刻邱少云为了整个班,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像千斤巨石一般,一动也不动,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邱少云的意志是何等的坚强,他严守纪律和献身的精神让人钦佩。让学生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又如《小珊迪》,也是一篇情感浓郁的课文。在教学时,可指导学生在朗读上下工夫。如小珊迪“恳求”、“请求”、“哀求”、“乞求”,“我”买他的火柴的语言,再从事情的结局,深切了解小珊迪的悲惨命运和诚实的品格。学生对邱少云的崇高精神的赞美,对小珊迪的同情,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学生不断提高认识,同时也发展了思维。学生思考时,自然地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去判断事物。此时,教师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分辨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更能收到“教书育人”的整体效益。 在教学中,由于学生认识水平和心理特点的差异,各年级的训练要求不大相同,其侧重点也不同。但从训练手段上来说,小学阶段不管哪个年级,都应当突出读的训练。其中朗读的指导与训练必不可少。有效的朗读指导,使学生从中受感染,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并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叶老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朗读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